安全发展文化引领

2024-07-14

安全发展文化引领(精选12篇)

安全发展文化引领 第1篇

另外, 从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中, 也可以解读出安全生产的保障, 既要考虑技术功能、监测报警、设备设施等硬件因素, 更要重视人为、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等软件因素;既要依靠原料、动力、设备、工艺等生产技术部门的负责落实, 也需要党、政、工、团、妇的参与辅助。软件与硬件兼容, 人因与物因兼顾, 技术与管理相辅, 既是“预防为主”的全面体现, 也是“综合治理”的内涵真谛。但就我国目前安全生产发展的现状, 以及人为因素事故发生比例较高的现实, 可以看到:人的素质不高、文化因素不利、管理执行力不强等软件因素, 成了我国目前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因此可以预见,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 增强安全生产软实力将成为提高我国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和提升事故预防能力的重要策略方向。

笔者提出“安全发展, 文化引领”“安全生产, 文化先导”的认知和理念, 想表明的是文化是安全发展、安全生产的根本, 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灵魂, 文化是安全系统的基石和根基。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人本原理

安全生产需要物的本质安全, 更需要人的本质安全, “人本”与“物本”的结合, 才能构建全面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本原理”可用图1示意。即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塑造“本质安全型”人, 本质安全型人的标准是:时时想安全的安全意识, 处处要安全的安全态度, 自觉学安全的安全认知, 全面会安全的安全能力, 现实做安全的安全行动, 事事成安全的安全目标。塑造和培养城市本质安全型人, 需要从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入手, 需要创造良好的安全物态环境。

球体斜坡力学原理

安全文化建设的“球体斜坡力学原理”可用图2示意。该原理的含义是:安全生产状态就像一个停在斜坡上的“球”, 物的固有安全、现场的安全设备设施和人的防护用品, 以及矿井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科学技术, 是“球”的基本“支撑力”, 对矿井安全生产发挥基本作用。然而, 仅有这些支撑力是不能够使“球”稳定和保持在应有标准和水平上的, 这是因为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存在着一种“下滑力”。这种不良的“下滑力”是由于如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生产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如生产条件和状态发生变化的偶然性和突发性等客观因素;二是人的趋利主义, 即安全需要投入增加成本, 反之可以将安全成本变为利润;三是人的惰性和习惯, 人在初期的“师傅”指导下形成的习惯性违章, 长期的投机取巧行为方式的形成等。这种不良的惰性和习惯是因为安全规范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付出人力、智力和时间, 而违章可带来暂时的舒适和短期的“利益”等导致的。在这种状况下, “文化力”的出现反作用于这种“下滑力”, 起到了重要的克制作用。这种“文化力”就是正确认识论形成的驱动力、合理价值观和科学观的引领力、正确意识和态度的执行力、道德行为规范的亲和力等。

收敛原理

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价值观收敛原理”可用图3示意。该原理的涵义是:O, 即共同安全理念或价值观;O1、O2, 即不同的理论或价值观;AB, 即安全文化建设中对人安全多元化的价值观、安全态度或理念取向的作用力;AB1和AB2, 即建设先进安全文化推动力和同一价值观及理念的合力;实现安全文化合力及收敛于最高的安全目标。这一原理表明, 需要通过对全体城市市民安全观念文化的建设, 来增加安全文化推动力, 从而使不同的价值观念逐渐减少, 即价值观念逐渐缩短并收敛于社会共同安全价值观的最高目标M上。

偏离角最小化原理

安全文化建设的“偏离角最小化原理”可用图4示意。该原理的涵义是:夹角越小其余弦值越大, 当夹角为0时, 余弦值取最大值1;O点代表共同安全理念或价值观, M代表组织或社会的最高安全目标, OL和ON是指在干扰力量的影响下产生的安全目标的偏离。共同的安全理念或安全价值观, 产生最大的文化合力, 否则就会产生安全目标偏离, 导致安全的最高目标不能实现。因此, 需要通过对全体人员安全观念文化的建设, 来实现安全价值观收敛于社会共同安全价值的取向上。

文化力场原理

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化力场原理”可用图5示意。该原理的涵义表明, 建设安全文化就是要形成一种文化力场, 将分散、不良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安全认知和观点等, 引向好的方向及规范、制度、标准和要求上来。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3个阶段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有3个阶段, 认知、认同和自觉, 其中第3阶段是目标, 前2个阶段是达到该目标的途径, 如图6所示。

认知即在思想上认识。只有员工对企业安全理念有了全面充分认识, 才有可能达到共识。因此, 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 首先要让员工知道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 即“入眼”“入脑”的过程。

认同即在观念上接受和赞同。企业员工安全行为随时都受着企业安全观念的指导和影响, 只有企业安全观念文化成为员工的一种潜意识, 形成一种不可言传的心理共鸣, 员工才能在行为上以企业安全观念文化为导向。因此, 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 就是要让企业员工相信企业安全理念的功能作用, 即“入心”的过程。

自觉即在行为上自觉。企业的安全文化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企业的安全价值观成为企业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导向, 融入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实际行为, 员工主动按照企业安全理念的导向去行动, 自觉履行岗位责任。因此, 企业安全文化的落地, 就是要让企业员工自觉行为, 知行合一, 即“践行”的过程。

落地工程模型

首先,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 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协调配合才会使该管理运行良好有效。通过对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系统分析, 可以从落地工程的实施主体、具体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入手,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模型, 从而解决了谁来实施落地, 实施什么内容, 按照什么方式实施的问题。利用霍尔模型在其基础上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模型, 有高度可行性。

其次, 将落地工程实施主体自上而下分为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将具体实施的方法按照安全文化形态属性分为安全观念文化落地措施、安全行为文化落地措施、安全管理文化落地措施和安全物态文化落地措施;将落地工程实施过程依照企业文化落地内涵分为启动、认知、认同、自觉4个阶段。以霍尔模型为基础, 构建三个维度即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 分别对应上述的3个要素, 构建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模型。知识维对应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实施主体, 逻辑维对应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时间维对应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实施过程。

实施主体

通常将一个企业或者组织的内部管理分成3个层次, 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3个层次之间从高到低呈金字塔结构, 组织结构的每个层次之间紧密相连, 但各自的工作内容又相对独立。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的实施, 首先需要明确划分各类人员的职责, 调动所有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落地中来, 强调“文化落地, 全员参与, 人人有责”。此外,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需要决策层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因为决策层处于每个组织的顶端, 他们是组织的最高层, 担负着“企业应该做什么”或者“工作的做与不做”的最终决策权。如果各级领导没有根据新的理念作出相应调整, 新的文化推广就会毫无起色。决策层一定要成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旗手和第一推手, 带头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深入基层接触员工, 成为企业合格的“领路人”。

实施运行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按照实施的时间顺序分为启动、认知、认同和自觉4个阶段, 体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由浅入深, 步步深化, 每个阶段需要开展不同工作, 如图7所示。在4个阶段中, 组织、宣贯、培训、建制、激励和导行6个方面基本涵盖了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的所有工作内容, 每一项都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方法措施

企业安全文化落地工程最终落脚在具体实施方法, 用以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可以把实施方法理解为安全文化载体, 这里的载体不只是物质载体, 比如安全文化室、安全刊物、板报、标志物、纪念物等。其载体的形式还包括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各种安全文化活动, 例如安全活动日 (周、月) 、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表彰会等。理清各种载体的功能, 建立安全文化落地载体体系, 就会在安全文化落地工程中因地制宜, 有的放矢。根据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4个方面, 可以设计出安全文化落地载体的层次结构, 如图8所示, 该体系归纳了企业安全文化落地载体的种类与层次结构的内涵和关系。

安全发展文化引领 第2篇

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灵魂。

企业安全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安全生产长期结合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产物,是在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安全理念、管理制度、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反映,是以全体职工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理念、方法等手段,对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影响和规范,最大限度地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确保实现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元素。

目前,大部分企业仍然驻足于传统而简单的浅表安全管理模式,尤其是乡镇小企业,管理上注重以“物”为对象,以“事”为中心,只注重制度规范与监督的刚性要求,而没有强调管理工作“以人为本”,没有从企业文化和人的因素上探索并建立企业安全管理-----职工“自主管理”持久良性机制,严重地限制了安全生产持续发展。制度管理在职工安全管理过程中,无疑具有指导与纠偏作用,并且立竿见影,见效快,不可或缺,但是,制度本身是人制定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只有在通过“人”有效实施、监控、检查、考核时,制度才能发挥最大效能,一旦出现人员或制度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安全生产难免产生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把安全孤立地局限于生产之中,而没有认识到安全问题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分布在“人”的个体和群体 1

活动的全部空间,体现在自下而上环境的各个领域,“安全生”产就难于被职工群众真正接受并在生产实践中成为自觉意识和行动。职工被动接受安全教育和管理,安全管理的制度、方法、技术等就会流于形式或限于表象性的浅层管理,安全生产沦势必为“要我安全”的权宜之计。

安全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特点,它能激发企业职工自主安全意识,让职工产生源自内心的安全生产自觉行为,是安全生产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在一定程度上,优秀的安全文化是一系列规范和制度的替代物,可以提高职工安全行为的一致性,安全文化影响越深,依赖规章制度管理职工的倾向性越弱,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越高。安全文化具有推动安全生产意识提高的导向功能,对安全的认识,必须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通过不断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使广大职工逐渐树立积极而正确的安全理念和态度,树立良好的安全道德和明确的理想、目标、行为准则等,给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力量,使广大职工群众懂得,自己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生产生活的安全要素,提高安全文化意识和素质,是为公众与社会、企业和职工的安全负责;安全文化具有推动安全理念更新的功能,为职工群众提供了适应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全新安全理念和意识,使职工对安全的价值和作用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安全生产中树立正确的企业和

个人安全生产价值观念,用新的安全意识和理念指导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行为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生产行为,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安全生产和实现自我保护;安全文化具有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将会使职工加深对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以及安全规章的理解和认识,学习安全知识及技能,增强安全意识,从而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和生产劳动,起到保障安全的规范作用或具有自觉的约束功能。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是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思想理念和行为准则,使职工形成强烈的安全使命感。建设和倡导企业自身安全文化正是帮助职工认识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从而完成“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进而发展到“我会安全”的能动过程;安全文化具有推动企业安全发展的凝聚功能。“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优秀的企业安全文化,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安全生产群众监督和企业、职工安全生产自我防护的根本保证。

安全文化是触及员工灵魂深处的一种启迪和唤醒。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开展和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塑造符合企业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握安全生

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第3篇

所谓学校文化,即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具有不可复制性、个性化、潜移默化和生生不息的管理特质。这种文化建构的核心就是价值观的构建,也是学校整个价值体系、信念、信仰的确立。这种价值体系是学校的黏合剂,具有凝聚学校教师思维、话语、行为的功能。

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既要重视通过合适的语言等文本的形式加以提炼与表达,更要有意识地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等一切途径去宣传、阐释它的含义和精神,从而为教师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共同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以及由此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目标、学校精神、职业道德等文化情怀,自觉形成“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主动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学会五种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情怀是由内而外的文化精神气场——学校教师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这样当教师把工作当作一种文化追求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文化是教师管理的“软性法规”,管理制度则是“执行法规”。学校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四个重要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环境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学校管理者要把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并最优化地组织起来。这就必须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使之不断完善。我们要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推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和管理措施。这样既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也使学校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并形成一种集体教育力量时,才能成为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教师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管理者除了在政策、体制、权利、待遇、精神等方面给予教师必要的关心与支持外,还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状态。将校本培训贯穿于“有效学校”“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有效技能”“有效研修”五大模块之中,建立教师知识群体(成立名师工作室,组建“灵感激发室”),创建教师知识集市(新教师实习型的学习场、骨干教师研讨型的学习场、名教师展示型的学习场)、营造教师知识环境(构建“新教师—师徒研修、成熟教师—反思研修、成功教师—知识共享”等成长链),从而在教师群体组织中形成知识交流的气氛和知识共享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空气,能激发教师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励教师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主动积极地完成教育任务。当前一些学校引入市场经济方式下的教师竞争管理并不完善,甚至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有时过度竞争容易导致教师间不择手段的竞争,导致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因此在目前提倡建立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要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就必须创造出一个让教师安心工作的合作环境,创造一种博爱、公平、诚信、友好的学校文化,引导教师超越唯利是图,在利和义之间,在个人追求与教师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发展安全文化 引领煤矿安全管理 第4篇

一、安全文化及其作用

(一) 安全文化的概念与发展安全文化的立场

什么是文化, 《辞海》上说: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指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那么什么是安全文化?就企业管理来讲,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即安全文化是人类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就全社会来讲, 安全文化是安全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同时“文化”属于那种最具歧义性的复杂多变的范畴, 它几乎涉及生活和社会的所有方面, 试图用一个定义揭示它的全部内蕴是不现实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 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我们讨论发展安全文化, 也应该这样做。

现在的事实是什么呢?事实就是:我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以煤矿为例, 2011年煤炭原煤产量达到了35.2亿吨, 百万吨死亡率降到了1以下, 为0.56, 条件好的晋陕蒙地区, 机械化程度达到70%左右。从全国来看,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稳定好转, 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 安全生产形势没有实现根本好转。

那么, 我们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从1986年提出“管理、装备并重, 当前以管理为主”的原则, 到1992年提出“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 2012年又提出“煤矿安全生产系统、管理、装备、培训”四并重, 2000年开始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 措施的不断加强, 体制的不断完善, 安全生产形势也实现了逐年稳定好转, 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如何巩固安全生产的成果,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就是我们的中心问题。

了解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事实, 找到了中心问题, 那么发展煤矿安全文化的立场是什么呢?安全生产法规定了安全生产的四种责任主体, 分别是:企业责任主体、政府监管主体、从业人员责任主体和中介机构责任主体, 在共产党领导下, 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 就是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来发展安全文化, 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就是发展安全文化的立场。而绝不是站在非法、违法企业主的立场上发展安全文化。

(二) 安全文化的作用

安全文化属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是能动的反作用。我国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上层建筑也必须与之相适应、变化和发展。用安全文化发展来引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文化的核心是对人的塑造。

文化与安全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二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安全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三是推动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安全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四是推动人类之间的交流交往, 安全文化具有传播功能;

五是促进文化经济发展, 安全文化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二、先进文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 最突出的是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 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推动俄国社会变革和社会主义建立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大大缩短了饿中社会历史发展和进程。二十世纪后二十年、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实践中又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发展安全文化是新时期安全生产的客观要求

当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的时期, 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向科学发展转变, 向安全发展转变。

近几年, 我国安全生产出现了持续稳定好转的态势, 以2011年煤矿为例, 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最高每年死亡七八千人降到2000人以下 ;百万吨死亡率从最高4.97降到了0.56;产量却达到了35.2亿吨。但是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重特大事故没有有效控制, 职业病危害相当严重。

我们还是从事故的原因入手, 找出事故致因的短板, 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建立这样一个模型来分析其逻辑关系 。

事故致因不外乎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大类:物的因素有两种, 一是生产过程中能量失控导致事故, 二是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导致事故;人的因素按由浅入深分析, 首先是操作失误 (违章) 导致事故, 背后是管理缺陷, 再深入则是制度问题, 更进一步则是机制问题, 背后则是社会因素决定的, 即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层面的问题。

近几年,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提出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作为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 近期提出要坚持煤矿安全生产系统、装备、管理、培训“四并重”原则,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确立。但是安全生产的问题, 即事故致因的短板, 仍然是吴邦国同志讲的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下去, 严格不起来, 即没有落实到安全责任的主体上。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因此倡导和发展安全文化, 把安全变成习惯, 变成一种价值观, 才能实现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四、准确把握安全文化的功能, 加快发展安全文化,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文化的社会功能, 说到底是宣传真理, 以赢得人心;传播知识、提高人们素质;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推进社会进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类精神家园。

文化的功能大的方面可分为四种功能:文化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艺功能和传播功能, 深刻理解文化功能, 按照文化规律办事。

安全文化功能, 我们可以细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安全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它可以属于文化的政治功能。如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煤矿安全生产方针, 就是它的具体体现。

二是丰富人的精神生活, 安全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它属于文化的艺术功能。如电视剧《平安是福》, 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的“规章制度血写成, 不能再用血验证”, 就是激励功能的体现。

三是推动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安全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它可以属于文化的政治和艺术功能的结合。如“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安全文化是“责任制加责任心加基本功就是安全”, 霍煤集团的“个人无违章, 班组无隐患, 车间无事故, 企业就安全”。就是凝聚功能的体现。

四是推动人类之间的交流、交往, 安全文化具有传播功能。

五是促进文化经济发展, 安全文化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事故不但会造成人的生命的消失、精神的痛苦, 还会造成财富的消失。它属于文化的经济功能。

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要用法制手段、科技手段、装备和安全投入的手段, 这些都是安全生产的外因, 必须通过安全责任、安全文化这个内因起作用。安全文化这一内因, 能使人知行合一, 起到价值示范作用, 再通过系统的安全保障, 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五、当前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在煤矿安全管理实践中如何推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就是“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 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

安全文化的建设同样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为出发点, 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安全文化的主题

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安全文化必然要求, 也符合当代中国求发展、求安定、求和谐、求幸福的根本要求。如有的企业提出“爱子女、爱妻子、爱家庭、没有安全都是零”。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当代的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坚实基础上,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真切的人文关怀,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构建起属于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信仰, 是和谐文化也是安全文化的要求。如霍煤集团的企业文化是两个最大化:“企业效益增长和对社会贡献最大化, 个人能力发挥和对企业效益增长最大化”, 如果加上“个人财富增长和对企业贡献最大化”就更全面了。

3、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样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追求人类的彻底解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的精神文化追求日益增长, 人的安全、健康、幸福地全面发展当然是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以发展创新同样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

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六中全会的《决定》, 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机制”, 都为安全文化发展创新提供了动力。如多数企业都提出:安全是所有人的责任。其实, 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安全生产领域,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逐渐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监管主体、服务主体, 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机制正在形成。

总之, 安全文化的发展, 必须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立场上来建立和发展。

(二) 安全文化引领煤矿安全管理的途径

众多安全工作搞得好的企业表明, 安全文化的形成有如下几个途径:

1、安全文化必须是单位主要领导倡导, 单位职工认可, 宣传概括简洁明了具体, 便于职工接受, 如“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责任制加责任心加基本功就是安全”等。

2、使用那些赞同安全价值观的人, 作为企业用人的一个标准, 并与奖励挂钩。

3、企业安全文化与企业的短期效益不一致时, 要放弃企业的效益, 维护企业的安全文化。遇有职工采取了违反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却对企业的效益有利时, 这时要毫不犹豫地制止职工的行为, 直至开除职工, 来弘扬企业倡导的安全文化。

4、树立践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先进人物, 总结先进事迹, 树立典型, 教育群众, 倡导安全文化。对先进人物有条件的话要奖励和提拔使用, 起到示范作用, 但先进人物不是完人, 注意保护, 使用还是量才为用。

5、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随着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 生产效益的提高, 要从多方面提升煤矿从业人员的自信心、自豪感, 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改变煤矿职工的形象。提高煤矿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 特别是一线人员的待遇, 促进从业人员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做到了以上几点, 时间久了, 就可以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向心力, 先进的安全文化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安全文化大致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人类文明的共享性和改革开放的时代性。我们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尊重过去、面向未来、站稳立场, 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为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提出如何发展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功能, 以及如何用安全文化引领煤矿安全管理。

文化引领发展 第5篇

——豫煤一队“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纪实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煤田地质局一队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全队实现社会地质及多种经营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678.85万元,在职职工年人均收入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4293元。

探求该队快速发展背后的奥秘,除了拥有科学的管理体系、精良的技术设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重要因素外,具有高度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堪称支撑起该队发展的基石,并成为该队拓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强大引擎。

文化铸魂 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根须之于大树,精神之于人体,犹如文化之于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生长素’,有了文化,就能人显精神、牌显价值。一个单位没有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

经过30多年的积累,该队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河南煤田文化理念。2006年,按照省局安排,该队利用3年时间,全面推广“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并为每位职工发放了文化手册和培训教材。于是,“献身勘探、奉献光热”,“河南煤田、诚信永远”等理念开始在干部职工心中落地开花。

文化建设,理念灌输是基础。为了使这些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成为每位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成为不断开拓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该队大力进行宣传灌输,培育职工对河南煤田文化理念的认同感。制定出台了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确立了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内容和推进步骤。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共组织各类企业文化培训32场次,发放各类企业文化培训教材1057本(套),观看录像讲座近30余次。同时,加大物质形态文化建设力度,印制了具有局标识的办公用品,在队部大院、办公楼、基层施工钻机,粘贴、悬挂了河南煤田文化理念和标识等。此外,以开展各类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了省局组织的企业文化知识问卷调查、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河南煤田”杯演讲比赛、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巡回展等活动,使企业文化理念入心、入脑。

先进的文化理念已经融入河南煤田一队人的血液,进一步引领和推进了全队的各项工作,辐射到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为全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聚力 发挥人才聚集效应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河南煤田”文化建设的根基。我队紧紧围绕“人人优秀,知人善用”的人才理念,加强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全面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引导职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人人都有专长,人人都是栋梁。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人才的聚集效应,提高人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给广大职工提供更多的“精神食量”,该队每年都为各部门、科室订阅了相关业务报刊、杂志等,又筹资开设了职工书屋、电子阅览室等。针对基层钻机职工看书难问题,为一线配置了流动图书箱,为各类人才的学习、成才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学习上,鼓励他们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并给予学费报销、物质奖励等,把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队上下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2004年至今,全队先后有66名职工提交了继续深造的申请,已有48名职工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为了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2003年,队上实行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评选活动,2007年结合实际又出台了工程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进一步丰富了评选内容和方式。结合不同岗位、不同人员的工作实际,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有计划的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同时,队上还不定期的召开技术研讨会,全队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这种氛围的浸染下,职工们自觉自愿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从而实现了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化强体 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在“河南煤田”文化建设过程中,该队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建章立制,在全队形成用制度管理、按规矩办事的良好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一年,该队修订和制定的规章制度就达41项,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已成为一队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在安全生产方面,制定了《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办法》;在质量管理方面,出台了《地质勘查质量管理办法》;在经营管理方面,出台了《合同管理办法》、《工伤管理办法》、《钻机“三公开”管理办法》;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评选及管理办法》。等等。并将队上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汇编成册,发放了中层干部手中。

为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我队畅通言路,大力提倡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凡涉及全队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诸如单位发展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等,都须经职代会审议;积极推行二级单位(实体)职代会制度和钻机“三公开”办法,让职工充分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利用宣传栏、简报、网站等载体,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公开。坚持机关干部下基层制度、领导干部谈心制度及队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开设了队长、书记、廉政三个信箱,征集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

民主渠道的畅通,使各级领导干部与职工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极大地鼓舞了职工参与单位生产经营的热情,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更强了,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单位内部环境更和谐了。

文化树形 打造优秀企业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企业形象靠品牌来树立,品牌靠企业形象来提升。优秀的品牌,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支撑。

打造品牌工程、品牌项目,一直是该队班子“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结合地勘单位的实际,队班子提出了“承揽一方市场,结交一方朋友、树立一个品牌”的发展理

念,通过项目施工,树立品牌,拓展市场。该队在大口径瓦斯抽放孔市场、西北煤勘市场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涌现出了1405、1203等一批模范钻机、红旗钻机,中国煤炭工业第九届石圪节精神奖获得者宋佩德、河南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曾献荣、河南省地质工作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张保忠、河南省煤炭行业模范班组长张新忠等先进典型,扩大了“河南煤田”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个品牌要在社会心中扎根,还必须依靠宣传。近几年来,该队班子把宣传报道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修改完善了通讯报道管理办法,实行对外宣传双稿酬制度,提高了基层通讯员写稿、投稿的积极性。借助网络的传播范围广、信息传播迅速及时的特点,建立了队博客和队网站。同时以建队35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文艺晚会、建队35周年辉煌成果展,印制了《岁月如歌》宣传画册。积极参加地方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扩大了河南煤田一队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和知名度。

在加大宣传,树立单位形象的同时,该队还在精心打造着自身的社会形象,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每年开展的向灾区、困难群众等捐款捐物活动中,干部职工从来都是慷慨解囊。2008年以来,全队干部职工捐款总额达69479.3元。仅2008年,全队干部职工就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群众捐款53841元。此外,还积极开展了文明单位结对帮扶工作,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展了文明交通志愿者活动,倡导文明交通,做文明市民。等等

单位形象的优化,给“河南煤田”品牌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市场因之而稳固,美誉度因之而日盛,竞争力因之而愈强。

文化凝心 全心全意为职工谋利益

每天的清早和傍晚,办公楼前的灯光篮球场内总会飘出悠扬的音乐,一群人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健身操,或者舞太极剑、打太极拳。如今,这项群众健身活动已成为一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该队坚持把“河南煤田”文化建设与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改善职工待遇等紧密结合,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队先后出资建起了职工活动室,添置了乒乓球桌、健身器材等设备。建立了职工图书室,购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每年的“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职工开展知识竞赛、扑克、拔河、钓鱼等活动。队职工家属自发成立了门球队、太极拳队等组织,积极参加驻地组织的各项活动、比赛,在驻地小有名气。2010年,队老年太极拳队代表新郑市参加了郑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杯”太极拳(剑)团体赛,代表省局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成人组(省直机关)太极拳比赛。

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又是建队35周年,该队举办了规模宏大的文艺晚会,充分展示了职工积极向上精神风貌,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目的。2010年,组织职工参加了驻地组织的文明单位风采展示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展示了职工风采。昂扬向上、多姿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彰显了“河南煤田”文化的底蕴与个性,促进了职工的身心健康,营造出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也将“河南煤田”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宣扬、灌输、传播开来。

单位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队班子全心全意为职工谋福利,实实在在为职工办实事、好事。从开展困难职工慰问,到每年组织职工体检,凡是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要求的,队班子都尽力考虑到并努力做到。每逢过年过节,队领导都去看望慰问老专家、老领导、老职工和困难职工,送上全队职工的关心和祝福。职工生病住院,部门领导前去探望慰问。职工或家属病逝,工会等各级组织及时给予关怀和帮助。

善待职工,提高了职工身为河南煤田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单位发展步伐更快了。近年来,该队各项经济指标年年攀升,职工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大家在点点滴滴的奉献中,体会着事业的成就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创新学校文化 引领教师发展 第6篇

文化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学校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倡导和培植优秀的学校文化,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有效引领教师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文化管理在师资队伍打造中的推动作用。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三大战略,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坚持“育有思想的教师,办有活力的学校”,力争做到教师、学生、学校每天进步一点点,形成“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氛围。

以昂扬的精神凝聚人,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

伟人毛泽东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言简意赅,言约旨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就是希望,精神就是力量,精神就是财富。有了这种精神动力,平凡的人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学校拟通过提炼学校精气神,凝聚人心、磨练队伍。

面对小学部50%的优质生源流失率、面对质量不佳的生源现状,结合学校优良的育人传统,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提炼了学校“四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奉献、特别能进取,进一步营造积极、奉献、团结、进取的氛围,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不断强化“校兴我荣”、“团结才有力量”、“有作为才有地位”的共识。在近几年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中,学校连续举办了“发扬‘四特’精神,立志岗位成才”“让‘四特’精致激励我们前进”等主题演讲,畅谈自己对学校“四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目前,“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

事实上,在西方许多国家中,宣誓是成为某一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步骤。誓词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中共同坚守的责任与信念,是催人奋进的自我警示性语言,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和师德水平,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反反复复的酝酿和修改,形成了教师誓言和学生誓言。开学典礼、师生重大集会等全体教职工都要集体宣誓。以下为学校教师誓言:

我是新一教师我宣誓—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依法履行工作职责;诚于做人,恒于做事;爱护学生,热衷教育;严谨治学,甘于奉献!我将—满腔热忱,勤奋耕耘,发扬“四特”精神,为实现新一教育伟业、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全力提高教育质量!无怨无悔 终身奋斗!

在学校精神的感召下,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面对以质量不佳的生源主体,不怨天尤人,正视现实、积极面对,“不放弃、不抛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关爱和鼓励,以务实精神上好每一节课,关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相信做好常规就是奇迹!

以睿智的格言浸润人,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

优秀的教育名言格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催人奋进。校务办通过家校通平台每天给大家发送一条“名言分享”的信息,把教育名家经典的教育思想、理念、经验奉送给全体教职工学习、感受、品味、思考;把各类名言呈现在学校电子屏主屏幕上,让全体师生、家长、过路群众学习和品味;将家教名言通过家校通平台发送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分享和品味。

学校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相关的问卷调查,从统计结果来看,96%的教师选择以“收藏”的方式处理手机中的短信,其中20%的收藏者还将每天分享的名言内容摘抄在学习记录本上,作为读书笔记收藏;教师们最关注的是教学方法类的指导,其次分别是教育理念和师德师爱类;99%的教师表示这些智慧名言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或较大帮助,95%的教师表示愿意将收集到的优秀教育名言或人生感悟推荐给大家分享。

名言分享的效果显著。教师们通过阅读名言,走近名家,把这些凝聚着经验智慧、责任与爱心的名言作为激励、鞭策自己奋斗的精神力量;同时,教师们也加深了对教育教学内涵的理解,重新认识了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更多的教师在分享学习名言的过程中,对教育对象有了换位思考的意识。

名言分享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在品读名言的过程中增长教育智慧,使教育事业充盈创造的活力和快乐。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这些名言格言深邃的教育思想会沁入教师的血液,成为指引他们职业生涯航向的不灭塔灯。

以经典的诗文感染人,涵养师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把目光聚焦在“推进经典诗文诵读工程”上,不仅诵读经典,更要“口诵心惟”,使师生在雅言文明的传承中、在经典诗文的浸润中健康成长。

走进学校的主楼大厅,墙上印刻着《正气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教学楼文化广场《口诵心惟》印章雕塑、文化灯柱等无不充溢着文化的意蕴;每层楼道、每个班级的走廊上悬挂经典诗文版画,张贴经典诵读宣传标语和学生古诗文书画作品……

“晨读、午赏、暮诵”,学校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学校精心编写了校本教材《雅风古韵》《谐韵》,整理推广了《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主题课程,编辑出版了《与黎明共舞—晨读案例汇编集》。国家级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研究》已顺利结题。学校先后获得“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江苏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称号。经典诵读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发着学校由内而外的变化。

以同伴间互助提升人,厚实教师的职业素养

nlc202309040508

合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学校要快速发展,必须要确立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在无锡市“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同伴互助式教学反思研究”的基础上,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建立同伴互助制度,为教师搭建合作平台,推动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

1.建立“学习共同体”。管理大师彼德·圣吉所言:“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通过组织“学习共同体”,创造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可以使教师分享理念、分享经验、分享知识,从而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也就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与无锡市东林中学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充分利用共同体的宝贵资源,两校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相互听课评课,试卷甚至练习卷共享,开展教学论坛和班主任论坛,以实现共享共进。同时,学校还和镇江实验学校建立“共建友好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赴镇江实验学校参加定期的“相约欣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例点评、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加速了教师专业发展。

2.活跃学科导研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了学科导研行动、期中考试学科导研再行动、学科导研特别行动,在校内开展了以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为核心,在校内开展传帮带活动,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帮扶薄弱学科及教师,打造强势学科,用团队的合力引领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共同发展。每学期学科导研活动小组听课超400节,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又好又快的发展。

3.实施“1358”工程。学校认识到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制定了“1358”工程实施方案(即一年合格,三年胜任,五年成为校骨干教师,八年成为区级骨干),创建了“1358”工作室,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启动仪式,专家讲座,个人成长规划交流会,树身边榜样、成长心得交流会,成果汇报展示等活动来引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4.设立“教师专业发展日”。学校把每周的星期二设定为“教师专业发展日”,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同伴分享。每位教师自由选择主题和周次,从美文共赏、心灵感悟、成长故事、教育教学案例、智慧故事等方面选择一项做好准备,利用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1358”工作室这样的平台,作一个时间在5—10分钟的分享。学校努力使每位教师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行动者。每天进步一点点,做更好的教师,逐渐成为新一代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美国学者施恩对校园文化的理解用了一个三个层次的睡莲模型来解释,他说:第一层是水面上的花和叶,即外显的校园环境文化;第二层是中间的睡莲的枝梗,即学校制度文化和公开的价值观;第三层是睡莲的根,即师生认同的视为当然和下意识的信念和追求。无锡新区第一实验学校所作的还只是水面上的花和叶,最多涉及到点中间的枝梗,我们将朝着这文化的“根”,孜孜以求,锲而不舍。

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文化安全 第7篇

一、现代文化的双重意蕴

1. 作为客观历史过程的现代化。

现代文化是文化现代化的客观历史结果。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现代文化反映的是工业社会的要求,其核心就是宣扬理性,崇尚科学知识、高扬人的理性和主体性地位,相信社会在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下就能走向自由、民主和解放的理性价值信念。因此,从文艺复兴以来,现代化不仅成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主导价值思想,而且在经历了西方文化尤其是伴随工业文明以来的经济全球化的全球游走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范式意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一般而言,现代文化乃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引领下,汲取现代工业文化精髓,融合并升华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的综合文化系统,是全世界人民“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1]当今世界,建成现代文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入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2. 作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现代文化。

然而,从现代化产生的政治背景和知识根源上看,现代化理论其实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而存在的,“现代化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模式。它也是一种理解全球变迁的进程的手段,还是一种用以帮助美国确定引进、引导和指导全球变迁的办法,”[2]是美国冷战时期为维护其权力地位构建的一个知识领域。作为美国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了企望用美国力量来指导“新兴”世界变化的方向的战略意图。“理论家们相信现代化作为一种为‘新兴’国家提供的发展模式极具价值,所以也认为,对现代化现象在全面观察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以阐述,就可以帮助决策者对马克思主义所分析的另一条发展道路提出挑战。为了使自己的专著和文章站得住脚,他们采用了各种分析论证的技术,其中包括数量化、多元指标体系、标准方法手段的应用,由此使他们的作品显得客观公正不偏不倚。”[3]现代化理论在冷战时代的美国国家利益、对外关系以及文化认同的建构等方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可置疑的是,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现代化就逐渐成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它不仅成为西方主导性价值取向,而且经西方文化的传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示范性影响。现代化理论与相关的话语体系以及评判标准几乎是不断地从西方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文化霸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警惕新疆现代文化建设对新疆文化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

1. 文化商品化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

文化商品化是伴随文化社会现代发展,精神文化成为人们普遍性的精神需求时期的必然趋势。文化越来越多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并越来越具有强大的经济力是现代社会文化勃兴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文化商品并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文化现代化思想要求文化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使得文化本身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逐步蜕变为一般商品的危险。如果文化全部面向市场,全面商品化,实行自由贸易,那么对于新疆这样一个很多地方都谈不上有文化产业的地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无力与现代西方文化相抗衡,在高科技为载体的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必定逐步丧失自己的文化阵地,陷入到严重的文化危机中去。此外,如果现代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按照西方国家确定的文化现代化的评价指数如人均文化商品进口指数、人均文化增加值、文化竞争力指数等来衡量现代文化建设以及实现程度,很容易掉进现代化的陷阱而本末倒置,造成巨大的文化危机。

2. 现代文化传媒化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

现代文化传媒化要求我们在建设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警惕现代传媒手段及背后的权力逻辑。因为“文化同化的恐惧和文化认同的希望自从传播工业化以后就成为国际关系的要素。问题是在文化工业产品的生产制作和市场推广的全球化过程中,除去文化概念本身,起决定作用的还有社会、经济、工业的逻辑。从这个角度上说,传播时代的文化问题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3]对于新疆这样的后发地区,要实现文化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机制与模式无疑是捷径。但是现代的传媒技术与手段,以及相应的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等都是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它反映的是资本运行的逻辑,商业利润主导的文化生产、销售与交流背后隐藏的是新的权利形式和意义架构,其本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载体。这是与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诉求相悖的。高科技的现代传媒手段及其运营方式将更加有利于西方强大到无孔不入的文化产业的渗入,无疑会对新疆的文化安全带来严峻的考验。因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这些(发达)国家带来黄金白银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还传播着他们的价值理念,占据着文化消费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4]

3. 文化现代化带来的传统特色民族文化的丧失与安全。

文化现代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建设与生成不是文化的全盘西化,全球化时代,任何民族文化要实现现代化,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都必须要立足于自己的传统特色文化。新疆不仅文化、文物资源丰富,同时还是四大文明交汇之处,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地缘政治优势是新疆现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文化根基。新疆独特的地域文化、浓厚的民族风情、资源风光以及民族音乐和宗教民俗文化等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各少数民族存在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维护民族身份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根基。如果文化现代化过程忽视了民族文化的个性而一味追求文化的世界性与共同性,就会对传统特色文化带来巨大伤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此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是维护中华文化多样性与创造性的源泉。因此,在现代文化引领、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现代化过程中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优势就会变成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和负担。不仅会带来新疆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丧失与失落,长远看还会带来严重身份危机。

4. 现代文化冲击带来的价值观念转变可能导致的认同危机。

新疆的特色传统民族文化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是维护各种群众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建设现代文化、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过程中,势必要按照现代文化的发展要求,逐步开放文化市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接轨。现代文化的建设与生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破与立的转型进程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荡涤,会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以及多元利益诉求的新疆社会带来深刻的价值观念冲击与动荡,必然导致传统文化承载的思想价值观念遭遇冲击而出现整体的瓦解。多元社会中具有不同基本价值诉求、运用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的利益集团就必然沿着不同价值观念的边界进一步发生深刻的、乃至不可弥合的裂变。这会极大地影响本就处于反渗透前沿的新疆社会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黏合力,从而导致认同危机的出现。

三、建设现代新疆文化,积极维护新疆文化安全

1. 积极研究现代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避免文化现代化的陷阱。

根据我国学者何传启在研究世界现代化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二次现代化理论,对新疆文化的历史方位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设定文化现代化的基本任务。从经济社会发展形态上看,新疆目前处于两次现代化的交汇点,但是整体上处在第一次现代化的历史基点上。现代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此过程中,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生产、生活、制度、观念的现代的转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但是,在新疆现代文化的建设与引领过程中,还必须加强相关文化理论的研究,因为“文化研究可以成为批判性传媒教育的一部分,使人们能够不受媒体控制,增加他们的自由和个性。它还可以使人们获得对自身文化的自主权,谋求文化和政治变革的替代方案。”[5]必须立足新疆实际,关照地域和民族特色,不能完全按照已有相关理论的指标去要求和衡量新疆的文化现代化程度,以避免文化现代化的陷阱。可以学习欧洲各国的“文化例外”原则,选择性开放文化市场,致力于借助国内先进省市的技术与资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支持新疆特色产业文化走出去。

2. 注重新疆区域文化特征的研究,建设立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疆文化。

文化的本质不在于他的全球性和世界性,而在于他的民族性,现代文化建设的中心在于发展自己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的文化,而不在于追求全球化时代所谓的共性文化。由于每一种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演变不同,因此,文化的民族性就决定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其独特的生命周期和历史演变。尤其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与塑造较深,所以就形成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基础上的异质性,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精神品格、话语系统及表达方式等,都决定了其具有超稳定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性。四大文明交汇之地所特有的既封闭又开放、既包容又排他、既趋同但又极具异质性等特点,都要求我们在现代新疆文化建设过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框架下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历时与共时性的研究与对比,提炼并彰显出新疆文化的区域特色。立足地缘政治地位优势,充分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整合,在彰显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地吸纳异质的新鲜的活性因子加入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促进本身传统文化而现代转型与发展,从而实现本地区文化的特色现代化。因此,立足新疆区域文化特征,从充分利用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创造力的文化产业,即使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增强区域文化竞争力,抵制境外文化渗透与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不二选择。

3.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举,在实现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的基础上确保新疆文化安全。

实现现代文化的引领作用,一是要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身的价值诉求及意识形态性质,其本身含着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及社会风尚的引导与塑造。所以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提供给社会公众教育、娱乐、信息服务等功能的同时,还常常传递着特定的思想文化主张、价值观,宣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为创造同质的、整合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人们的心理归属感,强化社会公众对国家、社会及其政策的认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中起着重要作用。另一重要途径是实现特色文化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拉动居民消费;有利于培育新的业态,扩大就业、带动创业;有利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总的来说,发展文化产业,具有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独特优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6]因此,积极探索新疆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有效路径,积极稳妥地推进新疆特色文化的现代化,繁荣文化市场,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是实现现代文化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引领作用的重要途径。只有公共文化和市场化相互补充、相互依托、齐抓并举,才能实现现代文化在教育人民、凝聚力量、增强认同、鼓舞新疆各族人民推动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有光.现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J].群言,1999,(11).

[2][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陈东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1-02.

[5][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J].张秀琴,王葳,译.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0,(3):11.

文化引领发展 第8篇

进入五月中旬的北京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作为车间“党员突击队”来说已经奋战10天了。为解决“和谐”货运机车夏季通风惯性故障,由车间技术干部徐长胜带领的“党员突击队”与车间签订了军令状,用他提出的“通风冷却系统16字作业法”在10天时间里彻底清洗散热器翅片,他们每天都在45度以上的高温环境里是超负荷工作,全身心的战斗,他们的环境是残酷的,但是他们忘我奉献的精神感染着车间的每一个人。

上车,拉水管,兑清洗药水,清洗翅片,每当大汗淋漓的下车遇到出退勤的司机,大家都会说:“这么热的天,还干?你们整备车间真了不起。”这些话让车间的每一名职工都感到自豪。大家都对我整备车间充满了敬佩,同时这种精神也在感染着他们。

二、把文化深入班组,齐心协力搞好创建

“为机车体检,做隐患诊查;司保障职责,机车健康行。”作为地勤组检查司机的工作理念,在形成之初,为了能够让大家直观的感受机车整备工作,班与班之间,车间和职工之间,互相推敲,精益求精,稿子改了又改,最终才行成定稿,把检查司机检车比喻成医生看病,形象而生动。这四句话还暗含着“检”“查”“司”“机”四个字,时刻提醒着检查司机的岗位职责。

三、用文化促进发展,构筑和谐精神家园

1. 制度文化建设

车间结合职工岗位实际及工序的合理性,推行作业标准化管理,用制度规范管理。车间着手从管理制度、职工岗位作业标准、职工作业流程、应急预案等几大项下手,细化标准,从新审定,从新编制。班组内张贴岗位作业制度,作业流程图。职工现场作业、工作用语严格按照车间编写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及《职工作业文明用语》执行。从实际效果来看,职工现场作业落实规范标准,提票数量显著上升。车间按照措施兑现奖励,对发现重大隐患者给予表扬的同时积极向段申请奖励,但对漏检漏修者车间严肃考核,确保安全质量稳定。

2. 素质文化建设

通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深入学习“两学一做”,车间全体党员完成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现场调研等学习要求,车间全体党员自觉的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现在车间全体职工从言谈举止到现场作业,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职工着装整齐规范、作业时都能按规定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党员自觉佩戴党徽,举止文明,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作业中使用文明用语。车间定期组织开展岗位技术比武和安全规章考试以及“师带徒”等传、帮、带活动,使职工技能素质不断较高。

3. 典型文化建设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就好比一束鲜花只有绿叶没有花蕾。同样,车间也要树立自己的模范品牌。在2015年的路局整备系统提票竞赛中,刘长明、赵力原在整备系统取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他们的工作方式,先进事迹、在车间引起了很大反响。两位师傅主动在业余时间到其他班组交流经验,车间组织大家参加学习,学习这两位师傅的工作态度,学习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也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面对和谐型机车整备作业过程中的工装使用、工具缺失等难题,车间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与实用工具制作,这期间产生了“杨海鹏”风速测量仪,“王洪利”和谐机车闸瓦更换工具套装,“徐美才”检查司机作业工具包,“徐长胜”和谐机车通风冷却系统16字作业法,以及“严占增”HXD2B机车压缩机干燥器故障判断5字作业法等多项成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为保证安全质量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

4. 环境文化建设

车间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特别是对整备作业区,我们细化了作业范围,把原有的整备区,交接区,待发区重新进行了粉刷,并用红、黄、绿进行标示区分。把三层作业平台原来的防护铁链改装成防护栏杆,不仅现场美观了,安全系数也随之提高了百分之八十。在整备楼中,我们对班组进行了标准化配置,每个班组都配齐了新的办公用品,墙上悬挂作业制度,作业流程图、班组园地等,改变以往脏、乱、差的作业环境,让职工在一个干净、简洁的环境中工作。

车间坚持定期召开职工座谈会,及时了解职工工作、生活困难。定期对重病、困难职工及家属进行谈心并进行家访慰问,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使车间职工感受到家的温暖。地勤、上砂职工工作时间长且辛苦,车间专门为其配备了洗衣机,晾衣房,深受职工的好评。为职工创造整洁舒适的作业和休息环境,班组休息室、更衣室设备设施统一标准,干净整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正中,职工自发地提供自己的摄影作品,陶冶情操,视车间为家,爱家、护家,形成了“以人文本,传承创新,因地制宜,合力共为”的和谐大家庭,为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张工作之余,车间不定期开展了趣味运动会、安全健康知识问答比赛、踢毽子比赛、乒乓球比赛、扑克牌比赛、健步走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车间建立读书阅览室,读书阅览室为职工闲暇之余吸取知识的营养提供了便利条件,活跃了气氛,凝聚了人心,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5. 廉政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如何引领企业发展 第9篇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 从属于一定的上层建筑;企业生产是一种社会存在, 从属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因此, 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各种关系的认识, 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的理论基础、实践向导。

企业文化源自于企业生产的实际, 因此, 企业文化不可能也不会离开企业发展的实际而产生与发展。更多情况下, 是企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以及因此而萌生和变化的观念意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 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这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实践的依赖性所决定的, 离开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 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而, 企业文化必须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 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软实力作用, 不断为企业发展开掘动力。

但是,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 就其自身的生成和发展规律性而言, 还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也就是说, 企业文化一经产生便有其生命的个性和发展规律, 是相对独立的。而这种相对独立性则是企业文化展示个性魅力的基础和前提, 更是企业文化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之一。从整体而言,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但从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言, 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有时呈现出不平衡性, 即现有的企业文化或落后, 或超前, 或同步于企业发展的实际, 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是或阻碍, 或引领, 或促进。当企业文化在同步或适当地超前于企业发展实际时, 它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 而当其落后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时,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当我们希望企业文化发挥其对企业的引领作用时, 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反作用是实现引领企业发展的基本功能。

诚然, 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引领企业的发展。这即是说, 要实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引领作用, 就要努力建设、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换言之, 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会从天而降, 只有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能获得。先进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个共性, 即真实地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引领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见, 检验一种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一个明显标志, 就是看企业文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把握了企业发展的规律, 能否真正深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 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在企业真正得到实现。

许多优秀企业的实践表明, 要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既要有雄心壮志, 有敢于探索创新的胆略, 又要有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还要分析研究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 抓住机遇, 顺势而上。同时, 自觉地摒弃那些落后的阻碍企业发展的糟粕性文化, 在开放中学习, 在改革中探索, 在学习探索中进步提高, 真正达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促进与引领, 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反作用是对企业发展引领作用的关键和抓手, 而企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则是实现企业文化品质提升, 进而引领企业发展的前提性保证。有了这个相对独立性的存在, 也使企业文化具有吸纳外围先进文化的前提。因为相对独立性的存在有利于先进文化的积淀和固化, 使企业文化厚积薄发, 不断提升自身品位, 保证企业文化始终站立于战略高点上, 达成或实现对企业的促进和引领。

以“责任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第10篇

“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不是所处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在一定意义上“,方向比努力更重要”。2006年育才中学“独立办学”后“,优质”学校既往的比较优势被各种因素所稀释。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如何才能把教职工的精气神拧成一股长绳,从而在竞争异常激烈的通州教育界站稳脚跟?作为校长的我带领班子成员日夜思索学校“生之方向”。我们在通州高中厚重的办学历史中萃取文化精华,在“胸中装着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中得到灵感,提出了“责任”这个核心价值观:人民教师不论在怎样的现实环境中,都要坚守“教书育人,造福一方”的神圣职责。从那时起,打造责任文化校园,“办负责任的学校,做负责任的教师,育负责任的学生”,便成为育才中学的价值取向。

教育无痕。要把责任文化落到实处,必须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教室里的“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食堂内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名言警句,处处迸发着“正德厚学”的品德教育正能量。学校特邀清华学子为学生作励志报告,开展“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新一代”的签名活动等,让学子们真切体会什么叫对人生负责;组织江海小记者采访巾帼志愿者骨干王玉兰老奶奶,倡议团员以“特殊团费”向地震灾民表爱心,让学生在实践中领略到什么叫“社会责任”;以“绿色育才同打造,关注气候共环保”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中国梦”连着“我的梦”,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的责任和行动。

“最有效的教育莫过于不知不觉的熏陶和感染”。今天的育才更像一个精神乐园,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人文精神,共同构建了一本鲜活的校本教材,让教育成为一种自然存在,让责任文化渐渐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担当。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自“独立办学”以来,育才中学有一支优秀尽责、风清气正的师资队伍。学校的“责任”在于主动、尽力地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并创设条件,为“责任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个平台。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让每一位教师都积淀深厚的专业底气。一名高水平的教师,必须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实干精神,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和多层复合的知识能力素养。学校引导教师潜心读书、组织教师观摩名师课堂、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建构“悟学课堂”,打造“教学动车组”。课堂是师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师生心灵相遇的地方,更应该成为“责任文化”落地的地方。学校自主创设的“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目标指向建构教师“悟教”和学生“悟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轻负高效”的课堂境界,促进了课堂教学质效的全面提升。

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和“一备改革”。从2009年9月初开始,育才便在全校推出“教学案一体化”的备课新要求;2012年9月,进一步实施“一备改革”。教师们积极响应这一倡导,在集体备课中共同研讨形成教学案“定稿”,每个教师再根据班情、学情和自己的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由“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诞生了和谐共生的教师团队文化。

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步入神圣的科研殿堂。学校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使教师队伍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化,实现先进教育理论与成功实践的对接。

积极实施助推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学校不遗余力地打造“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注重发挥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打造“教学品牌”;开展名师教学展示、青年教师沙龙、教学基本功比武、课堂诊断、获奖教师优课展示周等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把握课堂脉搏,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在育才中学,坚守课堂阵地是领导的第一责任。学校领导要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动态,获取第一手教育教学信息,为科学管理提供真实有力的依据。学校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并将随堂课作为行政“会诊”的重要载体,每周议课,每月发一次教学情况通报或进行集体点评。

铺就学生成才之路

我理想中的学校教育是一个滋润学生心灵、享受教学乐趣的过程。育才中学视“师生发展”为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工作紧紧围绕“责任”二字,努力为学生发展营造潜移默化的责任文化教育“场”。

弘扬“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既要瞄准学生进重点中学的门槛,更要致力于提升当下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致力于培育未来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潜力。以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育才都没有“副科”的概念,音体美、地史生学科与语数外理化一视同仁,老师乐教,学生喜学;以文化活动搭建放飞心灵的舞台,“校园三大节”、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展示了学生高度的创造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享受学校生活的美好情感;强调不让“学困生”落伍,要求老师们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学校的努力也许还不能说是完全如愿,但每一位学生都留恋母校已经成为育才中学的一个重要亮点。

用“雾里看花”的理念看待问题学生。在“模糊朦胧”中忽略掉一些“瑕疵”,更多地欣赏“花”的美丽———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倡导老师宽容学生的过失,智慧处理学生的过错,包容甚至保护“问题学生”,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相互包容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

用“两眼看校园”的观念引领学生干部。要求学生干部既针对违规违纪现象“扣分”,更要及时发现校园内的好人好事而“加分”。“两眼看”的理念,为的是激发学生人性中“从善、从美”的本性,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共同创造“美”。

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引领班级管理。育才中学重视班级文化的形成,从“班规班约”“班旗班歌”到“墙壁文化”,每个班级都有个性化的设计,教室里洋溢着一种阳光、健康、大气的文化氛围。

用责任文化引领企业发展 第11篇

一、责任心——干好事业的基本保证

责任心是对每个企业人的起码要求。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就能够千方百计完成好任务,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优异成绩。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不可能做好工作,更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因此,责任心,是干好事业的基本保证。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先天条件很差的项目,在责任心很强的项目部领导班子运筹下,生机勃勃:标价低,可以通过自身挖潜和索赔补差,变亏损为盈利;活难干,可以运用科学手段和管理创新,变被动为主动;环境苦,可以依靠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变凄凉为快乐。同时,也有很看好的项目,因管理人员责任心的缺失,造成内部思想混乱,外部麻烦不断,经济严重亏损,信誉岌岌可危。衡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心,关键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

二、责任心——来源于对企业的忠诚度

企业兴衰成败,首先维系于员工的忠诚度。忠诚度决定责任心和执行力。企业发展壮大,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心系企业、爱岗奉献的忠臣;企业出现问题,是因为有极少数利欲熏心、玩忽职守的蛀虫。

我们经营一个项目,无论是项目经理还是其他管理人员,对企业忠诚是第一位的。我们有的很看好的项目,却中途“起火冒烟”,结果一塌糊涂,是什么原因?根本是管理人员的忠诚度不够。有的不把心思用在管理上;有的拿企业财产当私产,“崽卖爷田不心疼”;有的在材料采购、外包计价、对外交往上动不良心思,如此等等,把企业利益抛在了一边,何谈对企业的忠诚!

什么是忠诚呢?忠,是对企业利益的真心呵护;诚,是在维护企业利益上的言行一致。那么,怎么做才叫忠诚于企业呢?

首先,要切实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这是对企业忠诚的核心内容。其次,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要把心用在企业建设上,千方百计为企业谋利益;第三,要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企业是个人发展的平台,要让每个员工都在企业这所大学里成才。但企业不是跳板,所学之长要用于企业建设;第四,在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能够与企业患难与共。大力倡导舍小家顾大家、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

三、责任——胜于能力

在工程建设中,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

能力再大,大不过责任。“人才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真正有责任感的人才。”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好“尺度”,才高是好事,但因为才高就眼高手低、自诩自夸、自以为是,只能自损其才,自伤其能。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最忌讳员工有才无“德”。一位伟人曾说:“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一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如果缺乏责任心,局限于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凡事强调自己的能力,只说不做,不肯为企业付出,那么,他不可能为企业创造任何价值,反之,一个能力稍逊的员工,心甘情愿为企业全身心付出,想法设法做好工作,却能够贡献出自己的最大价值。工作中,我们的一些干部些员工喜欢推诿塞责,找各种借口推脱责任,说什么“自己的时间有限”、“自己的能力有限”、“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职责之内”、“凡事差不多就行了”,这些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那些“差不多”到最后结果也就“天壤之别”。

责任,是最强的能力。俗话说:“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勇于负责的精神,就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积极负责的态度,不仅仅是员工“自我实现”的价值基础,更是员工为企业不断创效的力量之源。工作中,员工要想突破自我,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弥补自己工作能力等方面的缺陷,变“我能力不够”为“我正在努力”,变“差不多”为“精益求精”,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做好职责之内的事,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其他工作。

责任,是激发人潜能的重要手段。“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恒心,还是责任心,精神的力量总能迸射出勇气、智慧和力量。我们的员工如果凡事先讲回报,“又没有多发工资,我为什么加班,为什么做自己职责之外的工作?”,那么就不可能搞好一个项目、一个企业。付出的心血总会有回报的,不管是荣誉还是财富,但首先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培养勇于负责的工作精神。

当然,我们说“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对能力的否定。责任,也是需要用业绩来证明,业绩又是靠能力去创造的。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能力和责任同样重要。然而,一个整天消极怠工的有能力的员工,一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有能力的员工、一个满腹牢骚、争权夺利的有能力的员工,是不可能具备责任心的,更谈不上创造什么工作业绩了。

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第12篇

一、传承与发扬, 提炼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传承学校建校时的文化理念的基础上, 我们经过不断努力, 融人文与生态为一体, 提炼出了独特的以“博爱·蕴美”为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1.博爱

教育是爱的事业,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博爱”作为孝南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彰显了学校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 让学子做到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学校;让教师用仁爱之心做教育, 爱教育、爱事业、爱学生, 关心学子的生命成长;意味着学校上下充盈着爱的馨香, 沐浴着爱的阳光, 让和谐的旋律萦绕耳旁, 让教育的生命永恒绵长。

2.蕴美

美即和谐, 它与品德相伴, 与智慧共生。我们将“蕴美”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要求学校以师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 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把艺术、品德、智慧、实践经验等按照教育的规律和审美的规律传播给师生, 以美育人、以美启智, 让师生在成长中感受美的真谛。

二、围绕“博爱·蕴美”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每两年开展一次“感动校园最美教师”评选活动, 举行隆重的表彰仪式。2015 年, 周明珍老师被评为“孝感市最美乡村教师”。

学校在孝南光荣院挂牌成立德育基地。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孤儿院送温暖, 慰问孤寡老人、退伍军人;去年9 月, 我校与孝感义工联合作, 在学校运动场上举行了“为父母洗脚”的活动, 帮助学生深刻领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大孝精神。

开展以“博爱·蕴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把师生们的美文雅言、优秀作品张贴在学校楼道的文化墙上, 或刊载在校刊《墨韵朵朵》上。

每年元旦都要举行“最是书香能致远”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师生们载歌载舞, 吟唱经典古诗文, 师生各展所长, 用最饱满的精神挥毫泼墨, 拿出自己最优秀的作品, 有毛笔书法作品、硬笔书法作品、剪纸艺术作品、绘画作品和手抄报等, 参加这场盛会。

三、打造“书香·墨韵”的办学特色

1.文化建设, 环境育人

学校围绕校园文化的构架体系, 突出核心装点校园。进校门处的核心价值观文化墙, 楼梯主通道两侧的“一训三风”展示墙、校园特色目标文化墙, 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博学楼、博爱楼、博雅楼的命名, 彰显着学校的育人目标, 楼梯走道边精心安排的经典诗文宣传板, 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在潜移默化之间, 影响着学生。

2.经典诵读, 书香满园

为使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善思考的好习惯, 我校开展了“晨诵—午读—暮省”系列经典诵读活动, 学生在晨读中开始新一天的学习;在午读中广泛吸收营养;在暮省中反思提高, 健康成长。

3.丹青秀笔, 翰墨飘香

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并培养学生的书画特长, 学校分批对教师进行了软笔、硬笔书法培训, 开设了专门的书画、写字课程。学校教务处定期对学生的写字水平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

为了让教师都能写一手好字, 学校一直在开展教师软 (硬) 笔书法作品评选、展示活动。学校给每个教师配发书写用具, 供老师们写字练习。每位教师在每个月都要完成一定任务量的软笔、硬笔作业, 在每年的教师基本功比赛中, 教师还要来秀一秀自己的书法作品。

通过实施文化传承、内涵发展、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 不断改进教育理念, 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师生在与学校的环境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 既陶冶了情操, 又规范了行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导向。

上一篇:化工思考下一篇:麻疹免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