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特色范文

2024-05-22

校园文化特色范文(精选12篇)

校园文化特色 第1篇

1文化塑魂,精神引领,彰显“农”字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在教育目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应有自己的特色。农业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服务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实践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农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凸显“农”这一特色与优势[1]。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75年来,虽然经历了中专、高职等不同发展阶段,但是肩负的使命却一直没有改变。学院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立足青海、依托行业、拓宽视野、面向现代化大农业、高起点、高标准、开放办学” 的办学思想; 坚持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扩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产品质量来兴校”的办学宗旨,围绕“创业、求实、奉献”的湟源牧校精神,着力培养师生的“学农、务农、为农”的爱农情结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价值观,将“高原精神的传承者、农业高职的排头兵、农牧技术的传播者”作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坚定了师生学农、爱农、献身农牧业的信念,创造出适宜培养服务于“三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学院以“学农、爱农、敬农”的文化品位和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了高原特色的农牧校园文化品牌,实现了农业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特别是2010年,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学院组织灾区“科技兴农”实践团、志愿者服务团和灾后重建宣讲团,奔赴灾区开展志愿活动,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扬。被青海省农牧厅党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团省委评为“玉树抗震救灾三下乡优秀团队”,并荣获2010年青海省大中专学生“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奖”。

2文化孕育,精神融合,凸显地域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生源地相对集中,大多数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也使得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较为畅通,地域性文化风格明显,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地域特色相适应形成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是通过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体现出来的,高职院校向地方提供社会服务来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校园文化又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高原地区涉农专业高职教育办学特点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高原特色、青海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趋势,坚持以服务于青海农牧业经济为任务,以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草原与饲料及农业经济管理等优势专业为龙头,以宠物医学、景区开发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物流管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专业等特色专业为抓手,坚持把农牧类专业做“精”、做“强”。同时,学院为区域产业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和拓展渠道,坚持科技服务与社会生产实际相结合,加强科技培训,在服务中找准学院的定位。近年来,学院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养殖业妇女骨干培训班等各类培训600余期, 培训人数近5万余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各族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青海省农牧区妇女‘双学双比’先进集体”、“青海省十五创新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连续7年被当地政府评为“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突出贡献单位”。真正做到了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使学院成为开放的多功能的人才培养基地、农牧民培训基地,以及技术传播、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基地,在现代农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了人才培养、技术支撑、服务引领作用。

3文化交融,校企互动,突出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对应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2]。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多地汲取优秀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涵,同时通过校企间的有效合作突出职业特点,使文化与职业有机结合,在学生培养方面更多地融入企业文化的引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 寻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共性,根植于企业, 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特色文化的对接和相融,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特色。一方面学院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把学生的技能提升镶嵌在整个实践教学主线上,构建实施了畜牧兽医专业“技能递进五段式”、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季节性生产岗位轮训”、草原与饲草专业“生产主线、工学交替”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分块教学,技能递进1311” 等具有青藏高原农牧业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青海三江一力农业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了“生泰尔班”、“民泽渔业班”和“一力班”。学院强化实践教学,将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围绕企业一线生产标准和工作要求,把课堂搬到牧场和车间,实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施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 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同时将校内考核与企业顶岗实习考评结合起来,通过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企业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学院积极搭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业、进企业、进农村牧区”的三进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到宿舍、到实训岗位、到学生团体”的三个渠道,开展了 “企业家创业与就业讲座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职业观念, 认识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发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的职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自2012年以来,学院在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 “农产品质量检测”、 “鸡新城疫抗体测定”参赛项目上连续2年荣获“第二名”; 在青海省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学生创作的《39o宠物会所》荣获二等奖; 在青海省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队获得了一等奖。

4文化树人,注重内涵,锻造品牌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要根植经典的文化、根植学校的历史、根植企业的沃土,又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核,凝聚师生归属感和创新精神。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文化引领,突出人文熏陶,立足特色强校,始终树立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一种文化锻造一种品牌的建设思想,让校园灵动化、让墙壁思想化、让草木人性化,使校园文化环境富有象征性内涵,成为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育人基地。 一方面,学院将一幢50年代的教学楼改建为校史馆, 陈列学院发展历史、展示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职教的面貌,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院办学传统和精神积淀的场所,成为师生“知校、爱校、兴校、强校”的基地和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同时,在全院师生中征集,对原来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及道路进行了重新命名, 冠之以“博文楼、学恒楼、毓秀居、翔宇轩”等蕴含传统文化内涵、符合学院特色的名称; 进一步完善校徽、 校旗等形象识别系统,在校园建造了黄炎培雕塑,设制了以职教名言为主题的路灯宣传灯箱,既装点了校园,又丰富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另一方面,学院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以 “书香校园”建设为切入点,狠抓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文化建设,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能力培养,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与党建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把文化品牌的建设融入主题活动中,打造 “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晨读国学”、“阳光体育活动”四大品牌文化教育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到每位师生的骨髓, 内化为每位师生的行为中。在2013年第二届全省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中,2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教师获得三等奖;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赛( 青海赛区) 比赛中,学院1名教师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在全省大学生“环保我先行”主题辩论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 在“挑战杯”青海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选送的3件作品均获得三等奖。

校园文化特色建设 第2篇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效工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园文化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要求,使我园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拥有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丰富的教育内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幼儿的成长、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特制定本园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幼儿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2019-2021年是我园校园文化建设打牢基础的一年。今年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学习,做好规划,加强建设,夯实基础,通过加强幼儿园物质文明建设,形成幼儿园的物质文化;通过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幼儿园的行为文化;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幼儿园的制度文化;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理念,形成幼儿园的精神文化。进一步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模式,构建具有幼儿园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我园园风、教风、学风有新气象、新面貌,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制定规划的原则:

1.思想性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2.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

3.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4.个性化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园制宜,形成特色。

5.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幼儿园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幼儿园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6.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四、环境创设要求及原则:

(一)环境布置要求

1.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及本地特色进行布置。2.室内布置要与季节相适应。3.主题突出,内容明确,有特色。4.多体现幼儿作品,并经常更新。

5.室内外布置 要体现美化、儿童化、知识化、教育化。

(二)环境创设则

1.根据教育教学好特点创设环境。2.根据季节特点创设环境。3.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环境。4.环境创设注意安全、美观。

5.适合幼儿活动,能为教育幼儿提供帮助。

6.具有审美的作用,儿童化的特点,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创造条件。7.充分儿童的生活内容,陶冶儿童的性情和情操。

8.让幼儿一起参加,儿童亲自动手创设环境,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责任心。总之,各班要根据环境创设要求及原则,围绕教育的总目标,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季节、重大节日活动及本地特色,创设墙饰和活动区。丰富各种活动区材料,创设与中班相适应的环境,如:自然角、结构区、图书角、制作角等。

五、校园文化创建内容

(一)文化建设。

1.墙壁文化:为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在走廊上设置了教育性和鼓励性格言,还有一幅幅故事画面,室内老师们匠心设计,精心布置,从孩子的年龄出发,做到生活化、情趣化、艺术化,墙面上的布置更是丰富多彩,墙面上的每一幅图,都体现了美化、儿童化、教育化,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知识的熏陶。

(1)教室外前墙,以绿色为主色调绘制了花草,体现生机活泼的教育理念。(2)文明礼仪儿歌。使幼儿在观赏,认知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懂得许多文明常识。

(3)安全标志。使幼儿了解了常见安全标志常识,营造了安全氛围。增强了幼儿的安全意识。

(4)每班活动室前都放置了幼儿玩具橱,摆放了不同类型玩具,幼儿可以随时取放。

2.幼儿活动场地文化:我园将在校园内创设了棋盘,跳房子,图形,水果,直跑道等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活动图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活动场地,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既能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能显示季节交替,美化、儿童化、教育化融为一体。让幼儿置身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养成文明习惯。

3.传统文化教育:民族传统文化,就是指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宏大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它既是既往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情感,增强幼儿体质,使幼儿动作更协调,更灵活,更准确,发展幼儿智力,有助于提高大脑神经系统的工作效率,为智力开发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更使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增加对自己的信心,有助于幼儿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和独立,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为以后从事各项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1)艺术类:包括神话、寓言、歌谣等文学艺术,剪纸、泥塑、国画等美术艺术,京剧、民歌、秧歌舞等音乐舞蹈艺术;也包括当前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电影、电视节目,如影视剧《西游记》、动画片《小哪吒》、电视节目《大风车》等。我园结合幼儿年龄实际,开展了编制、布艺、纸工、泥塑等活动,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生活。(2)节日类:包括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和重大的国际性节日,如六一国际儿童节等。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爱国、爱家、友爱的情感,培养幼儿喜欢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

(3)寓民族文化教育于社区活动中:大自然是一本活的书,社会是一个大课堂。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有利的教育资源,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如组织幼儿观看地方戏录像,观看地方运动会录像,了解运动项目,让幼儿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受到良好的熏陶。

构建特色课程 培育特色文化 第3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    与时俱进     特色文化

这所学校建在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于这一点 ,宁国市开发区小学在创办之初,学校管理团队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确立了阳光教育办学理念,努力将学校建设成美丽花园、书香学园、文明乐园、温馨家园,成为家长放心、社会认可、政府满意的阳光教育品牌学校。

学校制定了《特色发展实施纲要》,决定将体育舞蹈、葫芦丝吹奏、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特色教育课程,创设朝气蓬勃、乐教好学、格调高雅、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氛围,培养性格活泼、身心健康、自强自立、合群合作,有爱国情怀、具有广阔视野的阳光少年,使学校成为师生相长、充满成功与快乐的阳光学校,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让人民满意的阳光事业,并通过特色教育培育阳光、温暖、健康、博爱、多彩、和谐、尚美、奋进、提能的学校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一、与时俱进,确立特色课程,明晰学校特色文化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一直以来,很多学校在学校课程方面苦于找不到很好的载体,没有能在教学实际中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开发区小学超前谋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理性定位,将体育舞蹈、葫芦丝吹奏、剪纸艺术作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来实施。特色课程不仅仅是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综合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在特色课程确立的过程中,校长是引领者。有人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具有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素养。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有思想、善管理,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献身精神的教育者,还是一个有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改革者。所以,校长要有较高的修为,能够创建、理解并表达学校特色课程的共同愿景,坚持自己的教育信念,深刻认识特色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的过程。在实践层面上要不断提升课程品质,要带领教师不断学习,逐步创造校本化、个性化的特色课程;同时,要不断提高特色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使课程管理逐步从制度管理转向人文管理,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应成为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因此,要通过特色课程的创建,让特色课程的核心理念植入人心,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明晰学校文化方向。

二、扎实推进,落实特色课程,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发展

学校特色课程一旦确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抓好落实,为了切实落实特色课程,学校确定了特色课程的负责人,组建了特色课程的教学团队,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学习《学校特色课程实施纲要》和《特色课程实施计划》,让全体教师都成为特色课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成特色课程推进的团队和共同体,强力推进特色课程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科学安排专业教师进行特色课程教学,同时加大特色课程教师培训力度,制定特色课程教学考核方案和特色课程建设奖励制度,从根本上保证特色课程的实施。在特色课程的学习中,提出不求每一个学生一样发展,但都要发展;不求每一位学生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不求每一位学生相同规格,但都要合格,使学生们选准了学习坐标,扬起奋进的风帆。同时,重视强调体验,重视过程,激发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自信,关注自己的成功体验和价值,并使他们的身体获得健康成长,心灵得到丰富滋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上,学校还制定了《阳光教师考评细则和奖励办法》,引领教师们在寂寞的教育事业中尽情地品味幸福,由平凡走向卓越,由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工作成为教师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内部动力,秀出美丽人生。在学生评价机制上,学校推出《阳光少年(儿童)成长手册》,改革评价方式,摒弃模式化、刻板化的评价用语,提倡个性化、人性化的阳光评语;增加评价时段,由终结式向阶梯式转变;开展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及社区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个人,促进学生进步,鼓励多元发展。这样,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全面落实特色课程的过程中,使校园更加阳光、更加温暖,师生在和谐奋进的氛围中共同生长,进一步彰显了“阳光、温暖、健康、博爱、和谐、多彩、尚美、奋进、提能” 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发展。

三、深化研究,发展特色课程,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升华

开发区小学在实施特色课程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加大教育创新力度,把宝贵的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起来,把现有的教育资源和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认真调研,科学定位,实时开展了体育舞蹈、葫芦丝吹奏、剪纸艺术等课程教学,在一开始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特色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探究、感悟、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锻炼,在体验中成长。课程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一现象鼓舞人心,更加坚定了学校推进特色教育的决心。在推进特色课程教学方面得到了专业委员会的高度赞扬,被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授予“葫芦丝教学基地”称号,标志着开发区小学特色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赞赏和肯定。因学校在特色课程方面的影响力,市教体局将市小学校长研究会学校特色发展论坛设在开发区小学,参与论坛的校长们普遍认为,开发区小学特色教育真正走上了自己的特色之路,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

开发区小学在进行特色课程教学中,在传承吸纳的基础上还将不断整合创新,在实践锤炼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内化、完善提升。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将特色思想、特色内容、特色操作程序规定下来,形成制度,保障特色可持续发展,弘扬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广大师生的言行。

学校现已开发出体育舞蹈、葫芦丝吹奏、剪纸艺术等系列特色课程,并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和管理机制,完善特色课程评价和成果奖励办法,致力做精特色课程,构建丰富的特色课程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特色文化,以便更好地诠释学校办学理念。

校园文化特色 第4篇

一、思想重视,做到早安排、早部署

乐清建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的文物大县(市)。在这块热土上,瓯越文化底蕴浓厚,不仅有优美的神话传说、大量的史前文化,众多别具风情的民俗活动如繁星点缀。先贤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挖掘特色文化,做好传承文章,为文化大市建设服务,为丰富和活跃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服务,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近年来,乐清将“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坚持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验收。吸取历年创建经验,今年初设计制作市文化特色村创建审批表下发至各乡镇,并在各乡镇上报申报的基础上,与有关村取得联系,做好调查摸底,确定有条件的进行指导。

二、认真落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一方面,要求各乡镇文化站对辖区范围各村进行全面调查,扩大宣传面,把申报表送到各村;另一方面,把握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契机,以普查结果为第一手资料,再深入到有条件的村,进行实地了解摸底,指导创建。对上报创建的村,我们严格按“乐清市文化特色村创建量化标准”执行,不搞迁就,不降标准:1.一定要有实物;2.至少有一个50平方米以上的展示厅并布展;3.一年至少举办两次以上文化活动。此外,局机关业务科室还明确了专人做好文化特色村创建的业务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力求将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三、成效显著,体现深挖掘,促发展

在创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特色、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工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坚持办出实效,挖出特色,促进发展,实实在在地为村民办实事。

淡溪镇孙家垟村通过“非遗”普查发现该村的瓦当技艺可追溯到明代,现在许多老房子还存有土制的箸笼瓦当等物件。镇文化干部及时与村双委和老协取得联系,积极策划文化特色村创建工作,不顾酷暑协助村双委四处征集各类物件,所布展的瓦当展示厅较有特色,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蒲岐镇北门村的“老鼠嫁囡”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曾获得市首届民俗文艺会演一等奖。通过挖掘整理和精心指导,该艺术奇葩又焕发新的光彩。仙溪镇下北阁村越剧票友众多,有较浓厚的群众基础,她们自发组织,自娱自乐,既陶冶了情操,又和睦了邻里关系。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第5篇

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色化体系,创建了文明、平校的安、和谐的校园。促使园建学校建设成校舍设施特设

全、校园环境美、艺术色——

氛围浓、文化底蕴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与并且坚持校园文化建

校唐园

怀设的正确方向,形成校

波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

制,不断总结经验,不

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特色学校。

一、挖掘潜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自然环境、校舍设施环境、校园传媒环境等静态文化资源,努力构建校园静态文化(举例)。

二、创新教育思想,激活校园动态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学生,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三、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树立校园精神文化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优化心理环境为突破口,注重学校人际关系的改善注意挖掘和利用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环境因素,改善学校领导与教师,教职工内部,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师生创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和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环境,使学校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四、树立良好校风,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道德风尚,是全体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纪律、作风以及精神风貌的综合体,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校风建设上要把领导作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1、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是校风的“源头”,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校风建设中起着主导和表率

作用,是形成校风的“风源”。思想作风要纯正;工作作风要民主。

2、学风。

学风是学生群体的风气,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风是校风的核心。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潜心培养群体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3、教风。

教师的教风是学生学风形成的起因,是校风形成的关键。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认真的教学态度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建设有中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6篇

【关键词】中职校园文化企业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全体成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总和。它是学校隐性德育主渠道,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所学校都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创建自己的特色。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着较多问题,没有自己的特色,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对中职学校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要对中职特色加以强化。

一、自主管理

中职生在学习期间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自由空间和时间都很少,自己能掌控的东西不多。而工作之后就不再受到学校、老师的约束,来自家长的约束也慢慢减少,而企业对工人管理以自主管理为主。学生习惯了被人管束,对一下子进入企业后要自主管理很不适应。且进入企业后自己一言一行都得自己负责,出了问题没有了家长、老师的帮助,学生感觉很茫然,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要接近企业文化,以便中职生提前做好准备,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随时进入企业工作。

二、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与规划的必要指导

目前,纵观我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缺少必要的职业指导,许多学生职业规划概念不清晰,就业观念老化陈旧,毕业后学生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脱离实际,在择业中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必须适应当下就业形势,加强对学生进行有力的职业发展与规划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个人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正确择业观的形成,从而在未来选择职业时发挥自己的特长,摒弃自己的缺点,在职中的学习中有目的性的选择课程,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子课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与中职课程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研究》研究成果。

1.使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学生正处在自己职业生涯的懵懂期和尝试期,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的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估自我,从价值观、人生观、思想、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通过教师对其的引导下,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到自己优势与不足,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反思,实事求是谋划自己的未来之路,最终形成切合实际的长远职业规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提高自己思想力、执行力、利用时间的能力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最终确立一个职业方向,在职业方向引导下,努力学习,为职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2.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理想和目标、进行自我监测和职业规划的修订。

职业理想是指学生对未来所要从事职业的构想和规划,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学生在确定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后,就会依据职业理想,一步一步向理想迈进。职业理想确定后,教师要根据学生职业理想,设立学生远期和近期的职业目标。西方哲学、心理学家洛克曾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只要人们的外界目标转变为自觉目标,就会对人产生激励,目标也就会成为人们完成工作的动机。教师在职业发展和指导中,对学生进行目标的设置,就是以学生的才能、性格、兴趣为支撑,在对学生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分析后,综合客观条件和环境,结合学生个体职业理想确定学生职业目标,最终将学生目标进行科学的细化、分解,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确定了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测,要围绕每个学生职业规划目标,监控其行动计划严格执行,以保证细化职业目标转化为现实学习中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职业理想与学习实践匹配能力,把职业目标数据细分,化解,包括通过短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改进以往不良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特长,完善学生人格,改进学生缺点,缩短与目标理想差距等。在帮助学生自我监测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密切沟通、了解,构建互动式监测平台。充分发挥教师辅导作用与服务作用,督促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自觉的、有意识的回顾自己的学习行为,检验自己当初制定的目标是否完成,存在哪些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科学的评价自己职业发展规划。当学生发现其职业规划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情况发生变动时,教师要主动帮助学生进行职业重新规划选择、职业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计划更改等内容为主的职业规划修订。

三、充分发挥专业特点和学生特长

在职业学校中不同专业应有不同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时班级文化的布置要考虑专业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考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更要注重学生的特长,从学生的优势强项着手,注重挖掘他们的优势潜能,注重考虑如何帮助他们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有机会得到发挥。使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成功,从而得到宝贵的自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这不仅能让学生有一展所长的成就感,也能培养学生职业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追求。博采众长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多种多样职校专业带来多姿多彩的文化氛围,各有所长的学生让校园文化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同一个自然的生态系统。在普高中这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难以形成的,职业学校更应把握这一优势,办出学校的特色。

四、更多更真实的实习

学校要协调好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课时安排,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增加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另外,学校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真实的实习环境,生产设施设备和生产流程及管理尽量按企业的方式进行布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实习,这对中职学生的培养以及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很多学校开始实行工学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使不少职业学校学生能在企业或者是校办企业中进行实习,给予学生真实的情境体验,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工作场景、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使学生有即将成为企业员工参加工作的实感;实践操作时的困难也能给学生适量的压力,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不管是引进企业生产方式的实训,还是让学生步入企业参加实习,对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有很大的意义,更能促进校企文化过渡、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演练,对学生养成标准的工作规范,以及学会引领或融入和谐的合作氛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现代企业精神都需要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职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时,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并给予优秀的作品和学生予以肯定,以直观可见的奖励给学生以鼓励,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使学生具备追求创新的优秀品质,更好地为就业做准备。

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也可以考虑专业特色,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如在技能大赛中,可以让烹饪专业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水果蔬菜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或者给他们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制作出宴席的菜肴。这类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烹饪专业提供了充满职业特色的文化活动。

总之,中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体现中职教育特色,在进行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对中职的特色加以强化和补充。

校园文化特色 第7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教育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地得到延伸和拓展。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应运而生, 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 建设并完善校本课程, 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便成为学校探索的重要课题。棋类是智慧的体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会下棋的人就不能充分增加智能和记忆力, 下棋应当作为智能修养的科目之一列入小学教学大纲。”中国象棋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使之成为校本课程资源。象棋运动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 同时对人的精神世界也能产生重要影响。在象棋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竞争及团结友爱精神等, 无不是美好人性的体现。象棋的学习与训练,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有明显作用。“棋道虽小, 品德最尊”, 学生在学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互相学习, 互相尊重, 形成讲礼节、讲文明的良好品德等。

二、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

1. 依托底蓝, 确立特色

梁季彝纪念学校地处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社区。当地文化氛围浓郁, 群众喜爱曲艺、书画、象棋等高雅的文娱活动, “饱食终日, 无所事事, 难矣哉!不由博弈者乎, 犹贤乎已, ”不知从何时起, 中国象棋已成黄连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了。它是一种高深, 微妙的, 集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在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对弈双方宛如统率千军的将领, 执红黑双方厮杀于棋盘之上。虽不见刀光剑影, 激烈程度并不输于两国交兵, 象棋集中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红先黑后”, 说的是礼让:“观棋不语真君子, 举棋无悔大丈夫”, 说的是为人处事:“胜败乃兵家常事”, 讲的是心态, 画“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则有启迪与警示的作用。早在2003年, 我校确立了“以棋育德, 以棋启智, 以棋治性, 以棋会友”的特色办学宗旨。决心用小小棋子, 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2. 课题研究, 推进特色

近几年, 学校以科研为推手,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象棋校本课程开发, 开辟了象棋校本课程的新途径。2010年, 我校申报立项了广东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象棋校本特色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并成立了以刘永青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小组, 为中国象棋校本特色跨越式发展尊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由“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课题核心成员组——实验研究教师”三级管理运行机制, 确保课题实施层层落实。

3. 开发课程, 深化特色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中国象棋的精髓, 我们开发了象棋的校本课程, 自编了第一套《中国象棋》校本教材, 在一、二年级每班每周安排两节象棋课, 由专职老师按照课程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为提高孩子们象棋素养, 我们又在三至六年级开发了《中国象棋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对象棋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 每年级每个学期开展一次主体性的象棋综合实践活动, 如三年级开展“象棋知识知多少”为主题活动, 四年级主题为“我们的象棋大师”, 五年级的主题是“象棋与校园生活”, 六年级的主题是“象棋与社区生活”等。每学期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 开展以中国象棋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每次活动开展为时一个月。从中摸索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象棋综合实践活动模式, 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收集, 实地调查访问, 举行有关象棋知识竞赛, 手抄报比赛等各种棋类实践活动, 探索象棋文化的丰富内涵, 领略象棋文化的魅力, 达至以棋育人的目的。这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 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棋艺的提高, 展现师生个人才华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 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

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践, 一步一个脚印, 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普及教育——兴趣培养——精英培养——外出比赛”的棋类教育模式, 通过开展象棋校本课程不仅让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国象棋的活动中得到熏陶, 智力得到发展, 还涌现出一批象棋小精英, 他们在全国各类象棋比赛中崭露头角, 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多人获得了国家、省级象棋小大师的称号。

4. 象棋活动, 丰富特色

“车如流水炮争鸣, 龙腾马跃显深功”, 每到校园象棋节, 学校举行由全校学生全员参与的象棋比赛, 这一期间, 校园里热闹非凡, 到处洋溢着关于象棋的欢声笑语, 到处都是象棋棋子碰撞的声音, 学生们结对厮杀, 从班内杀到年级, 从而产生各年级段的“象棋冠军”, 学校又进行“象棋擂台”赛, 学校“象棋冠军”在校象棋组的组织下, 摆下了擂台, 接受全校学生的挑战, 学生们经过半年多的训练, 跃跃欲试, 挑战的、观战的, 场面极为壮观。

5. 创建网站, 扬我特色

我们根据实际需要, 深入学习网页制作、数据库应用、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技术后, 搜集并整理了有关象棋知识、文化的文字材料、棋谱、象棋动画和教学视频等素材。利用这些素材创建季小象棋特色网站, 内容如表1所示。

通过3年的努力, 我们创建了以网站主页、象棋教学资源库、网络对弈平台、微博系统为主要版块的“季小象棋特 色网站” ( 域名:http:://chess.sdedu.net) 。“季小象棋网”成为顺德教育信息网 (http://www.sdedu.net) 所推荐的优秀特色教育网站。网络对弈平台、象棋微博、象棋教学资源库、象棋网信息发布系统等各项功能日趋完善。

以象棋知识为中心, 引入信息技术支持象棋教学, 使象棋课堂教学形成了生动化;建立符合广大小学生所需的“少年象棋网”, 在网页的设计和内容上, 力求网站的内容图文并茂, 特别是牵涉到棋谱类知识时, 更是以图为主再加以文字的辅助介绍, 文字介绍也做到浅显、精练、简洁、富有童趣, “少年象棋网”内容设有象棋咨询, 象棋资料, 经典对局, 象棋课堂, 还有象棋对弈平台及论坛, 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提供了方便, 更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场所, 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内容, 将一些象棋问题通过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 使传统象棋教学通过网络得以延续和补充, 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 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交流, 增进棋艺, 课后学生可以参加象棋网上挑战赛以及擂台赛, 直接与大师进行网上对弈。既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又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下棋心得以发帖子的形式发布在象棋网上,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三、学校特色的未来发展取向

在提倡“减负”的今天, 学校开展了象棋活动后, 不但解决了学生放学后无事可做的难题, 而且是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有了实验基地, 既激发了学生的业余兴趣, 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各级各类的比赛佳绩接踵而来。学校象棋队获得30项国家级、30项省级、45项市区级奖励, 4人获国家棋协大师称号, 1人获地方棋协大师称号。由于成绩显著, 学校也被定为顺德区的象棋网点学校, 2012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2012年11月被评为全国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该荣誉在广东省内尚属首家) 。

象棋课程的开发,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为我们学校构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0年学校被评为“顺德区乡村少年宫”。孩子们在勇敢和智慧的较量中, 在每一步的得失和每一盘的胜负中体验人生, 领悟做人。在象棋特色学校的建设中, 我们将遵循“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工程三步推进, 努力办出特色, 为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弘扬民族文化走出一条朝阳大道, 愿中国象棋这朵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摘要:本文试从中国象棋特色课程的确立与教学活动来讨论学校特色的创建, 学校特色文化的培育过程, 学校特色的未来发展取向。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中国象棋,特色文化,益智,育人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联盟网, http://djsylm.edugd.cn.

[2]彭红光, 林君芬.迈向云时代的教育变革.科学出版社.

[3]杨小微, 李家成.“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论文案例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校园文化特色 第8篇

关键词:餐饮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餐饮市场, 很多餐馆除了在提高饭菜质量、降低经营成本上狠下功夫外, 还以主题文化为核心, 在特色菜肴打造、环境布置、氛围营造上大下功夫,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物质层文化、行为层文化、制度层文化及精神层文化四个不可或缺的层次。大东南人家正是聚焦了这四个层次, 从多维度彰显出岭南餐饮文化特色的。

1广西玉林特色菜品成就大东南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显性文化, 在餐饮业中具体指宏观上的酒店环境、餐饮氛围营造, 也指微观上的烹饪技术、工具、原料、食品等有形的文化设施。餐饮行业的竞争从价格竞争逐步向品牌文化竞争转化。其中, 高端客户吃的是气派, 中端客户吃的是环境、文化和愉悦的心情, 低端客户吃的是价廉物美。大东南人家主要针对中端客户, 进行全方位立体文化塑造。

系列菜肴承载桂东南地方饮食文化特色。菜品的文化“包装”是文化营销的基础, 大东南人家从菜肴命名、选料、加工、切配造型、烹调到器皿的选择、装盘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大东南“兼容并包”的文化渗透。为体现其“弘扬桂东南饮食文化, 倡导绿色健康新理念”, 在菜品的设计上, 将饭店主题的文化核心与广西饮食习惯相结合, 创造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文化菜系。例如酸甜扣猪手、大东南回香鸡、玉林牛巴、金牌客家煎豆腐、横县鱼生等系列菜品, 不仅在菜名上体现出桂东南玉林地区饮食文化特色, 而且在制作上讲究色、形、味、名、音的美感。还有酿豆腐, 煎酿三宝, 博白空心菜、小炒等等, 由几十道具有桂东南文化组成的特色菜肴, 与当地名山大川文化的包厢名称相映成趣, 被誉为“桂东南文化餐”。

餐厅环境氛围彰显“大东南”文化底蕴。现代消费者在饮食消费上, 往往注重进食时的环境与气氛, 要求环境“场景化”、“情绪化”, 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感性需求。为此, 大东南人家从酒家整体布局, 到包厢名称、厢内挂画、地脚线铺设都无不体现出以桂东南文化为核心, 结合玉林菜的制作精髓, 辅以特色化的服务, 给食客“桂东南文化大餐”的深刻感受。进入餐厅, 抬头可见楼梯拐角处的巨大玉林风景名胜画卷, 大东南包厢名称皆融入其中, 给人以桂东南风景名胜整体概览的印象。从楼梯间一路上到二楼, 沿途皆是有关桂东南特产的小挂幅, 并配有文字解说:桂东南舞狮、博白空心菜、陆川猪、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音乐——玉林八音, 让客人在饭前感受着视觉文化大餐。一楼两大包厢:万花楼与东南阁。其地脚线上皆为一幅幅名胜风景图。二楼有贵妃苑、绿珠女、勾漏洞天、都峤山、宴石山、云天城、谢鲁山庄、真武阁、龙泉九个小巧精致的包厢。包厢内皆配有与其名字相应的各景点图文介绍, 美轮美奂, 使食客宴请间无不在文化的沐浴中。这些包厢名称皆出自桂东南各处景点, 既有丹霞地貌的代表博白县宴石山等优美的自然资源。更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代表宗教文化的“二十二洞天”的北流市勾漏洞;代表历史文化的岭南重要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铜石岭;代表民俗文化中国四大私人庄园之一的陆川谢鲁山庄。桂东南地方文化丰富多彩, 体现了一种兼容的品格, 其宗教、历史、民俗文化等等, 都以菜名、包厢名、挂画等形式成为大东南很好的卖点。一间间包厢宛若一间间客居小屋, 其窗棂、玄关、壁上书画, 客家风格的清雅淡定随处可见, 坐在里面心地自宽, 成为食客必吃理由。

最后, 做强文化名牌菜, 成就大东南气势。作为餐饮企业, 食客最终看重的还是饭菜质量, 尤其是需要有招牌菜作支撑。为此, 大东南从进货到成品, 要求都极高, 严查把关, 确保普通菜的高质量。就原材料选材上, 大东南十分慎重, 例如回香鸡, 其鸡皆为桂皇品牌鸡, 豆腐为自家制作, 味道纯正鲜美。在打造招牌菜方面, 更是下尽功夫。其酸甜扣肉王获“十七届中国厨师节”奖, 其他还打造了多个招牌菜。“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云天佛手骨是最受欢迎的菜式之一。其肥瘦相宜的骨肉, 经过大厨3个小时的“伺弄”, 肉酥烂而香醇, 酱汁的味道渗进骨头里, 如果你牙口够好, 不妨用这味道十足的骨头“磨磨牙”。玉林的牛巴粉也很有名。手工制作的粉韧弹而晶莹, 汁香浓而爽口, 牛巴干香而味足, 点缀着紫苏、香菜和自家制作的各种酸料, 各种搭配缺一不可, 才衬出一碗牛巴粉的精工细作。大东南人家深得其中三味, 所以每桌客人都不会错过这等美味, 来晚了只能下次请早。正是这些具有玉林风格的特色菜, 撑起了“桂东南”品牌。以品牌造势成就了大东南人家在南宁较高的知名度, 在消费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并由此获得了“2006年南宁餐厅人气奖”。

2个性化服务彰显大东南行为文化

行为层文化反映企业员工的品德、风格、习俗、人际交往方式、工作娱乐方式、语言、仪表等, 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层文化包括企业家行为、模范人物行为及企业普通员工行为三方面的内容。

和谐进取体现特色。大东南人家首先是一个和谐的团体。老板、员工亲如家人。一位洗碗工每当谈到苏朝昌董事见其用滚开的沸水洗碗, 关切地嘱咐其注意别伤到自己时总是满怀感激。其次, 从管理者到员工都积极进取, 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服务方式。比如在客人日益增多, 每晚满座的情况下, 经理随即提出学习“海底捞”服务方式。并且为提高翻桌率, 在客人愿意等时, 酒家给予相应折扣和热情的接待, 包括微笑服务、端茶递水。这种学习之风上至总经理, 下至员工, 都结合各自岗位需要, 从认识更新到行为方式的转变争相学习。虽然餐厅员工中文化水平较低, 但在这种学习之风带动下, 切实使得员工各方面素质都有提高。

个性化服务。大东南人家强调:要针对客人的不同需要和心态让客人感动、惊喜。在服务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性别和文化层次的人, 设计文化内涵丰富的服务方式。巧妙地将民俗利益、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等内容, 艺术地嫁接到饭店服务环节中去。首先服务员根据经验判断出客人类型, 再根据不同的客人类型采取相应的策略。比如介绍菜名时就根据客人的性别特征和心态需求, 给年轻人加入爱情传奇故事, 给军人加入英雄故事, 给谢师宴添加报恩故事等, 展示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提高产品的品位。其中作者参与服务的“金榜题名宴”给我印象很深, 那是为一位考上公务员的青年举行的庆贺宴席, 其菜名就是特别订制的, 类似师生情谊、鱼跃龙门、前程锦绣、一鸣惊人等。这使其宾客均很满意。为了全面推广个性化服务, 大东南在月总结会中在全勤员工中选出十几名优秀员工, 主要是某方面有突出业绩, 富有服务个性的员工。这些优秀员工作为模范人物, 且当月有着一定的奖金, 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得到其他人的竞相学习, 逐渐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好的行为之风。

3 “六常法”管理凸显大东南制度文化

餐饮企业制度, 是餐饮企业精神的承担者, 也是餐饮企业行为的规范者。对餐饮企业而言, 员工的统一行为通过制度来规范, 企业文化也必须通过企业制度来推动和巩固。

“大东南”采用“六常法”管理方式。概括而言, “六常”就是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和常教育。常分类, 就是把酒店管理的所有物品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再用了的;另一类是还要用的。常整理, 就是把不用的物品清理掉;把还要用的物品数量降至最低用量, 然后摆放井然有序, 贴上让人一看就能明白的标签。常清洁, 是整理完了就要给物品、设施做清洁工作。常维护, 即对前面“三常”的成果进行常维护。常规范, 即把员工的一切行为以文字和图表上墙的形式规范起来。常教育, 即通过批评教育, 使全体员工养成“六常”习惯。通过这套基本管理方法, 大东南人家使得餐厅能高效运作。并且通过六常法的“常维护”, 使得这种制度要求逐渐成了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制度实施中, 彰显管理文化。良好的管理队伍是形成优秀制度文化的保证, 酒楼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强制的影响力, 需要有人去推动。为此, 大东南将管理人员和优秀员工组成“六常”小组, 成为公司的核心力量。大东南每月进行两次月总结会, 一次为所有员工参加, 一次要求“六常”小组人员参加。“六常”小组参加的月总结会, 充分体现了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 不再是经理的独角戏, 而是各部门代表发言总结。之后, 高中层管理者一起上课, 还请专业人士讲述工商管理课程, 一起具体分析大东南人家现状, 并举行相关论述比赛, 提高学习积极性。“六常”小组参加的月总结会, 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高中层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未来发展规划, 使得一般管理层对餐厅文化的认知向认同尽快转化, 把餐厅一些核心价值观问题内化为一种持久的餐厅发展意识, 然后再通过中层管理者在执行中以行动向一般员工传达。同时, 这样的活动培养了这部分优秀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据了解, 这部分员工流动性很小, 大部分自大东南人家创始之初便已是这里的员工, 他们大多从基层做起, 一步步做到了现在的管理层。

4以大东南文化成就酒楼的精神灵魂

企业精神是指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 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

大东南人家的精神, 从其店歌中可见一斑。大东南店歌从三个方面集中凝练地体现了其经营理念。店歌内容:①不读孔雀东南飞, 却闻东南佳肴美, 山海珍奇贵不贵, 大东南人家最实惠, 味更美。这表明了大东南人家以经营东南佳肴为其特色, 讲究味美价廉的经营理念。②不饮三杯方可醉, 笑容盈门桌上堆, 春意盎然绿色环绕, 四海宾朋来相会。这体现了以微笑服务、营造优美的东南名山大川文化氛围, 吸引四海宾客, 积聚人气的服务理念。③大东南人家, 健康你我他, 满堂喝彩乐开怀;大东南人家, 健康你我他, 年年好歌唱天下。这是其倡导绿色健康新理念, 不断做强做大的信心。笔者作为其中一员, 每当面对着店外大路上来往的行人, 唱着这首歌, 油然感受到一种作为大东南人的荣誉, 自信而微笑的向着路人表达着大东南的热情待客之道。

凝练出汇聚大东南精神的企业灵魂, 是其文化品味提升的关键所在。笔者在与同事的深入交谈中, 发现许多员工对大东南餐饮文化具有认同感, 形成了忠诚和个性化的服务意识, 人文化的和谐共处追求等。这些表明, 其倡导的企业精神具有渗透性的影响力。但笔者在大东南的短暂工作中, 并未明显感觉出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外化, 觉得其凝聚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 其在每日例会上, 倡导“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似乎又没有突出桂东南文化精神的特征。因此, 根据现有大东南文化和管理文化状况, 努力挖掘、提炼、升华其内在精神的核心理念, 形成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词语上易于理解, 场面上能贴近食客心理的文化精神内核, 是进一步提升现有文化境界的难点。此外,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大东南人家的特色菜及其文化资源, 皆因只有短短五年的原因尚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站, 抓住机会在电视上露脸等, 以多种方式宣传大东南人家的特色菜, 弘扬桂东南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德锐.刍议中小企业文化建设[J].魅力中国, 2009, (33) :58-59.

如何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富有特色,创建

校园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班级的特定场所中, 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 是学校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文化具有层次性, 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处于核心地位的理念文化、中间层的行为文化、表层的形象文化, 由浅入深, 具体表现为环境文化、学习文化、爱心文化。怎样才能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从如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营造和谐丰富的环境文化

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场所, 当然有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的布置就特别重要:走进学校, 扑面而来的应该是清新幽雅的校园气息, 绿树成阴, 花草芬芳。别致的园林设计, 曲径通幽, 墙壁上有励志的标语, 醒目的校训, 大楼前立有漂亮的橱窗, 里面是内容丰富的板报, 教室里是各具特色的装饰, 等等。努力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 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 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 催生起对知识的渴求。当你问学校的校训是什么, 学生大多答不上来, 为什么?从小学到大学, 学校布置几乎一模一样,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学生大多熟视无睹。因此, 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 它们应当常换常新, 富于变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电子显示屏, 每天更新学生关注的话题。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 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 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 漫步于绿地、草坪, 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 放松心情, 为迎接明天的挑战做准备。

二、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

学校里最主要的关系, 是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老师, 因此, 除了学生要学习, 老师更要学习。只有老师掌握了渊博深厚的文化知识, 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才能让师生间的学习关系持续发展。所以, 优秀教师团队的打造是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的重要一环。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成长, 纷纷成立教研组。原本是为了教师的成长, 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却加剧了学校的划一性、僵硬化。目前新课标倡导加强课程综合化, 使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如果在学校层面上,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促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这样获得专业自主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同时, 能够积极展开交流和对话, 逐渐在参与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 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有了优秀的教师团队, 才能保证师生学习关系的良性循环, 建立持续发展的学习文化。

三、塑造服务社会的爱心文化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培养服务社会人才的场所。然而, 在日益物质化、快餐化的今天, 人文精神的失落, 价值理念的缺失, 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 爱心文化立校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精神。自古文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享受高品质的物质生活, 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加三聚氰胺的毒牛奶、富二代在人行道飙车、大批野生动物被猎杀, 等等。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线, 这亟待学校爱心文化的塑造。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专业文化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班主任, 可以利用班会课向学生开展有关服务社会的主题活动, 放映励志教育影片, 写观后感, 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还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爱心感恩教育, 让学生身体力行, 一点一滴从身边做起。同时老师也要以身作则,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 学校才能塑造服务社会的爱心文化。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 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创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不可避免的课题。

校园文化特色 第10篇

新时期中华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 也是一个政党战无不胜的力量所在。只有弘扬廉洁精神, 培养廉洁品质, 才能反应当代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中华廉洁文化建设, 重在体现它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大众特色。

一、中华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核心, 体现了民族特色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我们可以发现, 中华廉洁文化是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而萌芽、逐步形成、发展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核心的。

在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首领皋陶的“九德”中就有“简而廉”的最早记载, 可见廉洁文化在中华文化形成初始就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春秋时期, 经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和社会选择, 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 随之而来的中华廉洁文化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廉洁思想也成为儒家宣扬的重要的道德思想内容之一。儒家认为“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而“国之四维”, 即礼、义、廉、耻, 这四维是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道德伦理和精神支柱, 并强调“廉者, 政之本也”。可见, 廉洁思想已成为儒家宣扬的重要的道德思想和为政资本。

在儒家学说发展、倡导和影响之下, 中华廉洁文化逐步成为社会公共道德的规范和准则, 并成为儒家文化所追求的最高伦理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所在。《易》曰:“君子厚德载物。”封建士大夫追求的“三不朽”, 即“立德、立功、立言”, 其中, “立德”是第一位的。不仅如此, 道德修养还被视为治国安邦, 实现儒家理想社会的基础。儒家经典《大学》指出:“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明确地把个人道德修养与国家社会的治理结合起来, 体现了儒家治国以道德为本的主旨。在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的影响下, 中华廉洁文化的价值思想被不断丰富, 随之而来的中华廉洁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 诸如不畏强暴、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等, 都反映了这种情怀。无数人物都从传统道德精神中汲取力量, 努力奋斗, 建功立业, 光照千秋。因此, 我们说, 中华廉洁文化源远流长, 迄今为止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带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有力彰显。今天, 在社会转型时期, 我们民族新的价值体系就要在此基础上构建, 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度被培育和弘扬。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演化并与时俱进。

二、中国共产党人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构建, 体现了时代特色

时移势异,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 科技体系的变化最为迅速、强大, 而文化体系变化则较为缓慢。这就会出现一个“文化滞后”的问题。目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创造的现代文化还不够成熟、丰富、稳定, 还没有为全民族所广泛接受, 因而在市场经济和西方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影响下, 就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信仰失序和道德失序。而社会上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与此大有关系, 因为缺乏精神信仰的人就容易变成只为利欲所驱动的虚无主义者, 就会胡作非为甚至无所作为。大量的非道德现象的滋生, 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道德危机如影随形, 如何把仁义廉耻赋予新的时代含义, 建立一个令人信仰的价值体系、鼓励人人向上的社会理想和人人遵守的道德规范, 就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能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共同理想、道德原则和精神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价值体系, 树立正确的廉正观, 这是一个传统而崭新的命题, 是一个治国安民的恒久信条。

在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中央纪委监察部、宣传部、文化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 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构成时代的主题。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构建, 体现了时代特色。

三、中华廉洁文化建设是全民族道德行为的遵从文化, 体现了大众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 肩负起了中华廉洁文化建设的使命。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道德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价值为核心, 以廉洁奉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公道正派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我们党今后仍将一如既往肩负建设中华廉洁文化的领导责任。事实亦是如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赋予了廉洁文化崭新的内涵。这些文化资源, 是新形势下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基石。

廉洁文化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进行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廉洁教育。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 还是一种价值尺度。廉洁文化建设就是要确立“以廉为荣、以廉为美、以廉为乐”的廉洁文化观, 目的是使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 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以中华廉洁文化为主导的道德体系能够在规范社会秩序、世风民俗乃至维护国家政治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形成了有利于人们自觉遵守的社会氛围。新时期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同样需要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文化的形式教育群众、启发和引导群众, 让他们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之中来, 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 以健康向上的廉洁文化充实社会公众的精神世界, 让廉洁思想成为社会公众道德的主流, 让廉洁文化成为全民族道德行为的遵从文化和大众文化, 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

总之, 中华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在全民族中开展廉洁文化建设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中华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核心, 是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民族道德行为的遵从文化, 因而它体现民族特色值观, 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廉洁文化,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刘景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3]本书编写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创建新论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特色校园文化 创建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04-03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伴随着学校发展历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高职院校这一特定区域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为内涵,通过长期继承和发展积淀起来的精神成果及物质成果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围绕精神文化这个核心进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一、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提供人才支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为本位,使学生获得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符合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要求。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体现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一方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带有明显的职业特色。校园文化是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职业性”为出发点,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蕴涵行业元素。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专门为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校园文化必须蕴涵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精神,尤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必须反映行业的元素,体现行业的优势。校园文化深深扎根于行业的沃土之中,方能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融合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区域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其发展与企业的发展有着许多特点。因此,高职教育历来强调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路子,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则是坚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植入企业的价值观念、职业素养,突出企业的文化特征与要素。例如,高职院校的人文景点、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宣传文化载体等方面的建设都体现着职业的氛围和企业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

(四)服务区域经济。高职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区域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方面的支持,实现其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当地的主流文化精髓,发挥其服务的辐射功能,使其保持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不当。高职院校既属于高等院校,也属于职业院校。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既有高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又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然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很大部分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定位,致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缺乏整体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服务。

(二)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仍然存在许多明显不足。一是偏重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文化内涵建设;二是认为高职院校应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校园文化建设可有可无;三是认为校园文化在学校建立时就已存在,无须再进行重点建设;四是仅将校园文化视做管理的手段,偏重其导向、约束的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偏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办学规划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脱节。

(三)校企文化彼此疏离。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业精神等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重能力、轻素质”的现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注重引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能进行深度地融合,致使学生缺乏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的行业特色不够突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面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巨大差异,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导致部分高职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四)校园文化行业特色欠缺。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教学的职业定向与技能的主导性,也决定了其具有某一行业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但现实中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行业现实相脱离,专业建设与行业理念不相符,追求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不能反映行业的需求,致使行业特色不明显。

(五)地域文化元素缺失。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的宗旨,也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服务区域社会的功能。然而,与区域主流文化结合不够密切是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有的甚至与区域主流文化相背离。比如,专业设置不从当地产业实际出发,盲目设置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课程开发不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需求出发,没有体现区域特色;社会服务功能方面,由于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发展过程相脱节,与当地文化相脱离,因此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不明显,校园文化生命力不强。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创建的路径

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道路,发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必须突出其自身的教育特色,体现职业特点,彰显行业特色,反映地域特色。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endprint

(一)健全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对优秀的校园文化起着承载的作用。没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物质文化在育人的过程中有着陶冶、激励、约束和凝聚的功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通过物质文化体现出来。

1.教学设施体现职业特点。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职业教育特点,反映企业行业文化特色,对教学设施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在完善和提升教学设施的同时,按企业、行业实践场所的要求建设教学设施,使教学活动仿佛在真实的企业、行业环境中进行,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文化长廊、宣传栏、雕塑、条幅、网站等载体宣传学校精神、教育理念及校训校规等,张贴著名企业家、成功校友等名人的画像和名言,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行业文化的熏陶。

2.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符合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应加大对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校企合作,产学融合”的途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产学园区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形成职业素养,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然景观蕴涵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校园自然环境除了按照教育的共性要求来建设外,还应将企业、行业文化与融入其中,创设“教学做合一”的育人环境。

4.学校标志物反映企业、行业文化。在学校办公用品、宣传制品、教学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物品设计上,要凸显企业、行业文化的特点,反映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对师生员工起到陶冶、凝聚、激励和振奋人心的作用。

(二)充实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所学校历史传统、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及价值体系的结晶。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是决定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因素。高职教育具有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服务这一目标的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反映高职教育的特点,要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熏陶、引导和培养的作用。

1.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凡成功办学的高职院校,它们都具有一个与众不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2.锤炼内涵丰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成员共同接受的主流文化的凝聚,它的形成是基于校园精神文化发展现实,经历长期的文化积淀而成。学校精神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提升学校的品牌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一所成功学校的校训、校旗、校歌,都寓意着该校的学校精神,其团学活动、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无不体现着该校的学校精神。

(三)创设制度文化。在教学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建立“教学做合一”的管理体系,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高职人才培养工模式相适应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同时,将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整体制度建设规划中,建立既有针对性又有可行性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建立“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学生管理新模式,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建立健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素质教育制度、实习就业管理制度等,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优秀的校园文化。

(四)强化行为文化。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行为文化。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行业文化、社会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的结合点,将其内化到校园文化中,形成独具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1.在学生行为养成方面,按照“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确定学生的行为。高职校园文化服务于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中,按“职业人”的行为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修炼其职业道德,并融合到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各种活动中。在技能培养方面,结合专业实际,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任务驱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在职业道德养成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敬业”、“耐劳”、“合作”的精神。

2.在教师行为模式方面,按照“导航人”的行为模式来规范教师的行为。通过“学校精神”塑造师魂,通过“名师建设”培养师德,通过“精品课程”提高“师能”。一所成功的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因此,高职教师除具备供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所需的渊博的知识和严谨治学风范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有效利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战意识和能力的实践教学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开展实地调研的能力。同时,高职教师既是“经师”,也是“人师”,要具有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能力,成为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

3.在校企合作、行校合作行为模式方面,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办学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必须融入行业、企业文化。通过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开发课程,构建凸显职业特色的课程标准,建立仿真的实习实训教学环境,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

(五)增强行业特色文化。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建立“立足行业,凸显职业,培养内行”的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以培养师生的“行业情绪”和“行业价值取向”为主线的校园文化体系,为自身持续长久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保持强大的动力和竞争力。

1.在专业建设中融入行业文化,打造特色专业。“职业是人生的一种信仰,是人的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中,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行业文化相融合,在知识、技能学习中渗透行业文化,在教育活动开展中融入行业文化,使学生在行业文化氛围中素质得以提升,职业能力得以发展。endprint

2. 在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中营造行业氛围。实习实训教育环境尽量模拟行业实际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行业文化宣传,增加行业文化的积淀。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技能大赛及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职业、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践教学环境中深受行业职业文化的陶冶,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趋势,缩短毕业生就业的不适应期。

3.以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如何,关系到其职业人格与职业精神的品质。实践表明,通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人格和人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特色凸显的校园文化要求将职业道德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并以此来约束其言行。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通过行业讲座、就业创业先进事迹、初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以专业核心价值理念影响学生,以职业人格和精神塑造学生,使学生的发展不断地与职业生涯相一致,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六)嵌入地域特色文化。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区域社会发展相辅相成,互为依赖。一方面,区域社会发展可以借助当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从当地社会发展实际、产业结构等方面来设置专业结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汲取当地文化的精华,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使校园文化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通过不断发挥校园文化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中。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与当地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及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七)融入企业特色文化。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建设企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员工是否具备企业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已经成为企业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营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诚信精神、价值取向和创新精神,并以此指导校园文化建设。

2.在课程建设引入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教材编写方面,与企业合作,将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和教学内容里;在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方面,通过聘请企业人员授课、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方式,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论坛等形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还可以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以课外活动、技能竞赛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3.通过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学校与企业各有优势,只有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发挥优势互补,实现校企“双赢”。可以在订单培养、技术合作、产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文化,营造企业环境,实现校企文化对学生的双重熏陶,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从健全物质文化、充实精神文化、创设制度文化、强化行为文化、增强行业特色文化等方面创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程良权.学校制度文化的特征及其育人效应[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6)

[3]邓党雄,等.校园文化建设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4]詹姆斯·H 罗宾斯.敬业[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

[5]杨思范,等.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培育高职院校精神[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作者简介】黄必超(1972- ),男,壮族,广西崇左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第12篇

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身、娱乐、教育、激励等功能, 对于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以自己独特的育人方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其宗旨主要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并在此宗旨指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然而,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 许多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不重视, 现状堪忧。主要表现为:

(1) 许多高职院校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上,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善放其次, 对体育硬件建设常无暇顾及, 体育硬件建设相对落后。更谈不上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的环境在高职校还未形成。高职院校因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 各项素质有待提高, 学生中出现沉迷网络、厌学、混毕业等现象。学生因缺少锻炼导致体质下降。

(3)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特别是“90后”的学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 责任感不强, 纪律较差, 团队合作、配合较少, 且生活习惯处于不良状态中,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较少。

1 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显现。

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体育锻炼取代上网聊天, 打游戏成为学生学习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校园成为学生运动锻炼的乐园。

作为身体教育的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对自身进行改造, 同时身体运动又给人带来了美感和快感及自身运动的各种体验和对人身体、心理的积极改造。因此, 体育教学、运动锻炼、体育竞赛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同取代的功能和价值。丰富了学生课外文体生活, 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1 . 1 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锻炼习惯开始形成

人, 往往是随众, 从大流的。构建特色的高职校体育文化, 可以让学生在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锻炼项目, 从随大流地从事体育锻炼到慢慢地爱上体育锻炼, 自觉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各种主题的体育活动, 将吸引各种不同群体的学生的参与, 学生也将从中学习了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了解到体育锻炼将是管理自己一生健康的重要手段。实现了学校体育向终身体育的过渡。

1 . 2 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 锻炼了意志品质, 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促进了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中, 竞争性是与生俱来的, 无处不在的。学生走出校门, 竞争也是无处不在。体育精神教育学生一定要在公平规则下进行。赛场是没有常胜将军, 冠军只有一个。落后、失败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只要努力了,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在比赛中, 在落后时顽强拼搏, 不放弃的体育精神是今后工作中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

1 . 3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 有许多运动锻炼项目是集体合作完成的。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大球项目。小球中的双打也需要协作配合。一些个人参加的项目也有团体赛。在集体项目、团体赛的竞赛中, 以大局为重, 协调配合、统一行动的集体主义精神将是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团队合作精神。体育活动是改变人。塑造人、教育人、成就人精神和品质的良好途径。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构建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抢占学生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 是高职校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方式。

2 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

2 . 1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领导管理框架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分管教学的教务校长应亲自挂帅, 工作主要以体育组牵头负责, 各职能部门必须共同协调配合, 像具体分管学生的各系部、学生处、辅导员, 分管学生社团的学院团委在开展各体育活动中要做到分工明确, 责任到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各种活动要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反馈, 并纳入各部门各具有人员的绩效考核中。

2 . 2 优化体育教学, 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教学特色

体育教学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改革创新体育教学理念, 改变以往以掌握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观念, 重视培养学生管理自我健康的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 懂得运用体育锻炼的手段来预防、减少和防治一些疾病。优化的高职体育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锻炼技能, 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制定好自己长、短期的健康规划, 保证自己今后在高强度、大负荷的条件下也能为社会、为国家健康工作几十年。高职体育教学应贴近高职的职业特点, 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来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内容要能突出职业特点。要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的特点, 根据专业技术和职业体能所需身体素质的不同, 有目的、有计划地选用突出职业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来开展体育教学, 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 .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仅仅靠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开劈体育教学第二课堂, 是构建高职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教学第二课堂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是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个性需求, 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高职校对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应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考核机制。要能把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和体育教学第二课堂的过程记录在案。并将其纳入到体育课成绩的评价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 每周至少参加不少于三次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第二课堂、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各项体育锻炼。学校可它作为学生获取体育课成绩的必要条件。高职校在学生获得体育学分时, 可设置一些前置条件, 如参加何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代表队或自己平时参加何项的体育锻炼 (有记录, 有证明的) 。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一定要加入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参照项, 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水平的情况。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初始阶段, 有时是要采取一些半强制的手段, 来把学生“扶上马, 送一程”, 学生若身处浓烈的体育锻炼氛围中, 自觉不自觉中, 也就参与到锻炼的群体中, 若从锻炼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自然也就爱上体育运动锻炼了。

2 . 4 培养扶植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高职院校要鼓励支持各式各样的学生民间体育社团组织;要管理支持学生组建大学生生体育俱乐部。让所有各种体育锻炼需求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 都能有自己的体育锻炼圈子。由学校向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所需的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并能指派专项教师负责辅导学生。学校要支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体育竞赛、体育交流。而不能以是否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红头文件作为学生参与体育竞赛交流的条件。

2 . 5 设立学校体育锻炼指导员 ( 辅导员) 制度, 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高职校可以培训一些向学生传健身技能, 组织健身活动, 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的体育锻炼指导员 (辅导员) 。这些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可以是专任的体育教师也可以是一些运动项目技能水平较高, 较热心的其它科任教师。学生中的体育部成员、体育特长生, 体育积极分子也可胜任。学生的体育锻炼指导员应以志愿服务为主。教师可酌情计算相应的工作量。体育锻炼指导员可以解决专任体育教师人手不足和项目覆盖不够的问题。并且, 体育锻炼中有人组织、管理才能保证该项目的长期开展。

2 . 6 健全评价机制, 探索建立健身锻炼的激励机制, 激发学生锻炼热情

高职院校要改革原来的体育课考核评分办法。摈弃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竞技成绩, 忽视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健康管理能力、进步幅度等方面的评价。在承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来科学地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引导学生既能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锻炼技能或技术, 又懂得管理自我的身体健康, 并且能自觉通过体育运动锻炼来强身健体。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 评价指标的构建要能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自觉锻炼情况、同比进步幅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科学、公正、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能力,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 7 改革校运动会, 举办特色的体育文化节,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搭建交流平台

每年一届的校田径运动会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因为田径运动会的专业性、竞赛性造成了田径运动会成了少数体育尖子生的舞台。学校体育的宗旨是普及而不是提高。运动会要多一些学生都能参加的趣味游戏、体能拓展等项目, 而不是专业性强的标枪、铁饼等项目。田径运动会也可办成的有篮球、排球、足球等项目的综合性运动会或全校师生均可参与的体育节。重点是尽量能以班级为单位, 人人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的项目去参加。赛事时间不够可将及格赛, 预选赛放在平时的体育第二课堂里。精彩的决赛才放在全校性的体育节或体育综合运动会上。

2 . 8 组建高水平的运动代表队, 形成高职校的传统体育特色。=

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历史传统开展校代表队的常年训练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发展。因为组建学校特色的高水平运动队, 不仅可以培养体育骨干, 展现学校的运动技术水平, 还可以扩大学校的名气, 彰显学校的特色风采。高水平运动代表队是高职校的广告和名片。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对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学校体育运动锻炼氛围的形成有极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经过相应的培训, 学校运动代表队的成员就是开展体育锻炼最好的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员。

2.9 开设特色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90”后的学生, 个性鲜明,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 创建一些贴近学生喜好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体育角”, 以新颖的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像滑轮、台球、小型高尔夫、攀岩、小型网球等等。体育运动锻炼项目不能永远老三样, 要与时俱进, 只要是能保证安全, 只要能增进健康, 陶冶情操, 学校就应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中锻炼, 在锻炼中养成锻炼的习惯, 这就是“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体育理念。

2 . 1 0 建立微信体育群等多媒体平台, 大力宣传体育观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体育文化因素

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的宣传和渗透是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和推广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学校应借助广播、标语、图片、微信、网络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知识、体育文体的宣传和教育。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 也离不开媒体的造势宣传。

3 结语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中, 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高职校的高层领导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观念, 有所作为;学校各系部、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要制定建立激励学生健身锻炼规章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要扶植体育社团的发展, 改革校运动会为体育节;坚持校高水平传统代表队的常年训练;要用新颖的体育项目来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大力宣传体育知识、体育观念、体育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它是学校体育人长期努力创建、遵守维护、完善坚持并使之延续下来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取向。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为构建校园体育文化长期不懈努力。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等形式在高职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及特点。调研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剖析校园体育文化在高职校人才培养中对健全学生人格, 发展全面素质的价值, 提出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体育教学、健全评价机制、扶植体育社团、丰富课外活动、设立体育锻炼辅导员等有效措施来构建高职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特色,构建

参考文献

[1]童慧儿.基于个性发展的高校体育第二课堂模式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53-154.

[2]李井刚, 吴宇薇, 徐辉.浅议民办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0) :115-116.

上一篇:合成氨工艺下一篇:风电经济技术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