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教育援助范文

2024-05-10

非洲教育援助范文(精选12篇)

非洲教育援助 第1篇

一、“结构调整计划”及其效果

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出了“结构调整计划”。这一计划最初是作为帮助非洲摆脱经济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应急性措施推出的,而后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医治整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通用处方。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非洲许多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许多国家,其社会、经济在经过独立之初1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粮食危机日益严重,财政赤字迅速增加,债务数额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十分严重。面对危机,调整与改革不可避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出了“结构调整计划”。从其内容来看,该计划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缩小国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二是扩大市场力量的作用;三是推进私有化。总的来说,它遵循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基本信条。为了支持非洲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世界银行于1979年设置了“结构调整贷款”和“部门调整贷款”(1985年7月1日起改称“撒哈拉以南非洲专项贷款”)。不过,这些贷款均附有限制性条款,包括减少财政赤字,改进宏观经济效率,控制工资总额,冻结人事,贸易自由化,货币贬值等。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一步提出政治方面的限制性条件,如政治自由化、多党制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非洲是世界上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地区。那里的经济和财政摇摇欲坠,沉重的债务就像战争一样摧毁了学校、医院,将社会撕得粉碎。为了获得平衡预算和实施经济改革所需的资金,非洲各国政府不得不接受“结构调整计划”附带的苛刻条件。

“结构调整计划”在非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那些实施了“结构调整计划”的非洲国家其社会经济状况是好转了,还是没有好转,抑或恶化了呢?要对结构调整这样一项重大改革的效果做出评估,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存在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技术性问题外,对“结构调整计划”的评价还涉及到评价者的意识形态偏向,“人们往往倾向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偏向给出答案,但这样做丝毫不能减少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1]

从全球来看,“结构调整计划”在世界各个地区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非洲也不例外,比如加纳、坦桑尼亚等。但是总体而言,“结构调整计划”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点在非洲表现得尤为突出,“结构调整计划”不仅没有帮助非洲实现预期的经济复苏与增长,而且加剧了这一地区的贫困化程度。这从非洲20世纪80、90年代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中可见一斑。

1970年~1979年,非洲国家GDP年均增长率为4.2%;1980年~1989年为2.5%,其中北非国家为4.2%,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2.1%。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洲的经济有所复苏,年均增长率为2.3%,其中北非为3.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2.4%。[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非洲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显著,2%~3%的人口增长速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在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人均收入比1980年的水平低10%,如果与1970年相比,其差距甚至更大。以日均生活费低于1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来衡量,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总数由1987年的2.17亿增至1998年的2.91亿。[3]可以说,在20世纪80、90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一直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而且是惟一一个贫困人口持续增加的地区。与此同时,导致此间非洲经济危机的债务负担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进一步增加。1980年,非洲各国外债总额为1,121.33亿美元,1990年为2,700.51亿美元,1998年增至3,248.14亿美元。[4]为了偿还债务,非洲的贫困国家继续从教育与卫生支出中转移资源,从而直接影响了教育投入。

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目标是推动非洲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然而在经济结构调整期间,非洲却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困境。20世纪80、90年代可以说是非洲“失去的20年”,“结构调整计划”因此备受批评。非洲经委会领导人阿德德吉曾不无遗憾地指出:“很显然,非洲国家正在采取的、正统的‘结构调整计划’在克服经济危机方面已经失败,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使经济复苏变得更为困难。”[5]

对“结构调整计划”的批评还集中在它所付出的社会成本上。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结构调整之后,预期的经济增长没有实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则充分暴露出来,比如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增长、贫富差距拉大、公共卫生与教育服务所提供的机会与质量下降。针对“结构调整计划”忽视人力发展,社会成本昂贵,批评者对“结构调整计划”所奉行的“经济原教旨主义”大加鞭挞,呼吁改革政策应该具有“人性的面孔”。尽管世界银行逐渐接受了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范式,尽管非洲国家迫切需要增加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入,但是“结构调整计划”坚持的宏观经济稳定和财政控制政策一直限制着这些社会部门的支出。

此外,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推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缺乏民主,忽视各国具体国情,模式过于简单,实施时间表不尽合理等问题,也有很多批评的声音。

二、结构调整对非洲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90年代,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兴起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国都在对本国的经济与教育改革政策进行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其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越来越强调教育与培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强调经济改革与教育改革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这种讨论随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的召开而达到高潮。然而,在这一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推行的经济改革政策中,我们发现政策导向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经济改革与教育改革并没有相互促进,教育与培训并没有放置于经济改革政策的中心位置。相反,在20世纪80年代强调成本-效益的经济改革政策中,教育被视为非生产性部门,被视为一种消费而不是一种投资。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贷款限制性条件包含着重组教育体系的要求,包括减少公共教育支出,特别是在第三级教育上的支出;从小学到大学,均收取学费;减少高等教育机构中系的数量(甚至关闭院校),重点建设地区优异中心等。这些附加条件与世行的官方理念——知识与教育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显然是矛盾的。经济复兴目标的落空、人力发展维度的缺失,使得结构调整政策对非洲教育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教育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前所述,在结构调整期间,非洲许多国家的人均实际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其中最贫困群体的收入下降幅度更大。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估计,在非洲,人均收入下降2%~3%意味着最贫困群体人均收入下降10%~15%。[6]家庭收入的下降以两种方式影响着教育机会:一是增加了让儿童离开学校去工作的要求;二是增加了家庭所承担的教育成本。这种影响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更为明显。收入的下降意味着教育成本的上升,而教育成本的上升则导致教育有效需求的下降。

总体而言,非洲初等教育受“结构调整计划”的冲击比中等和高等教育所受的冲击要大。在1980年至199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小学入学率下降了5%。其中,加纳的小学入学率从97%下降到83%,喀麦隆从96%下降到86%。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实施了结构调整的国家均出现入学率下降的状况。例如,同期,赞比亚的入学率就从91%上升到97%,塞内加尔的入学率从45%上升到55%。但是,在这一地区那些未进行结构调整的国家,其小学净入学率提高了11%。[7]非洲初等教育入学率下降的趋势直到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召开之后才得以逐渐扭转。

由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的贫困的加剧阻碍了教育机会的扩大,同时也影响到了教育的公平。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来说,穷人、农民、女性是最容易受政策环境改变影响的社会群体。人均收入的下降使得穷人的教育直接成本明显上升;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加大了女性失学的可能性;公共教育支出的下降使得资源的配置更有利于城市。结构调整过程中所实施的教育成本分担和回收制度导致城乡、贫富、性别上的入学率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实施了结构调整的科特迪瓦为例,在1985年至1988年,该国非贫困人口小学净入学率有所提高,其中男童入学率从66%上升到74%,女童入学率从54%上升到58%,而贫困人口的净入学率却下降了,特别是女童入学率,从22%下降到17%。贫困人口的中等教育净入学率下降得更为明显,男童入学率从9.7%下降到3.5%,女童从5.3%下降到1.2%。与此同时,贫困家庭子女的小学复读率则明显提高。男童从38%上升到64%,女童从28%上升到53%。[8]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能从政策上做出补偿的话,也就是说国家能增加教育投入的话,那么也可以减小家庭经济状况恶化对教育机会和教育公平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不幸的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结构调整计划”使得政府无力实施补偿措施。

研究表明,公共教育支出、入学率与调整政策之间存在负相关。[9]在20世纪80年代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与那些未进行过结构调整的国家相比,那些进行过结构调整的国家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和入学率下降幅度更大。在这些国家中,50%的国家的教育支出大幅度下降,25%的国家维持了原先的支出水平。而在未进行调整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支出提高了。这种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依然如故。1990/1991~1993/1994学年,津巴布韦小学与中学实际人均支出分别下降了36%和25%;科特迪瓦在结构调整期间(1990~1995年),实际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下降了35%。[10]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教育支出的减少不是因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发生了变化,而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状况不佳。

在许多进行结构调整的国家中,由于教育预算没有增加、货币贬值和控制教育部门工资总额的政策,教师的工资水平也明显下降。以赞比亚小学教师收入为例,1970年工资指数为100,1975年为103,1980年为80,1985年为55。在坦桑尼亚,1987年新教师的薪水只相当于1977年的29%。肯尼亚教师工资减少了30%,津巴布韦教师工资下降了40%。[11]工资的下降挫伤了教师的士气,加剧了教师与改革者之间的对抗,导致了教育改革环境的恶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制定的薪酬上限政策(wage bill caps)要求申请结构调整贷款的国家冻结和减少新教师的招募。在这一政策下,非洲许多国家虽然教育需求不断扩大,但却不能补充更多的教师。正如塞拉里昂的一名高级教育官员所说:“薪酬上限政策决定了我们可以再雇用多少教师。学校告诉我们它们的需求,但是我们几乎不能满足那些要求。”[12]师资的不足导致学校中的生师比不断扩大。为了平衡教育需求扩大与薪酬上限政策之间的矛盾,这些国家不得不招募合同制教师。这些教师不享受公务员待遇,薪酬水平往往大大低于享受公务员待遇的教师,而且这些教师所接受的教师教育或培训的时间也更短。生师比的扩大和教师中受专业培训不足者的比例增加,这些都是导致教学质量不佳的因素。

总之,尽管教育与培训对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非洲的结构调整中,并没有将教育与培训置于整体政策框架中的重要位置。控制公共教育支出、教育成本分担和成本回收、教育部门薪酬上限等政策工具对于教育的扩充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在结构调整过程中,非洲国家经济整体表现不佳,贫困率上升,更是使穷人、女性、农民这些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雪上加霜。因此,在20世纪80、90年代,非洲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当然,“结构调整计划”对于非洲教育发展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教育私有化、教育分权等改革,从政策方向上来说并无不当,而且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也逐渐被各国政府和民众所接受,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启示

21世纪,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通过结构调整,实现结构变迁,融入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的任务。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20世纪80、90年代“结构调整计划”在非洲地区整体上的失败给发展中国家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教育的落后性?发展中国家的落后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正如非洲经委会领导人阿德德吉在总结和反思非洲的结构调整政策时所说的:“‘结构调整计划’的问题在于,对不发达的一般性质,人们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局促肤浅。”[13]就非洲教育而言,它的落后是殖民统治的后遗症,还是因为非洲民族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后发展政策失误所造成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非洲各国所取得的教育进步其主要推力是什么?阻碍非洲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结构性问题又是什么?非洲教育财政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投资不足,还是投资效益不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非洲推进“结构调整计划”时,显然对非洲的教育发展现状及非洲教育不发达的原因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它所推动的非洲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显得过于狭隘和肤浅。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自身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自身教育不发达的性质与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第二,教育发展的主体是谁?在结构调整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武断地剥夺了深陷债务危机之中的非洲国家的主体性,将狭隘、肤浅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强加给非洲国家,这是造成20世纪80、90年代非洲教育发展“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的经验说明,只有通过调动和提高本土的发展潜力,发展中国家才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重新承担起探索发展道路的责任,同时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者,与他们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教育政策必须在更大程度上是参与式政策,这意味着政策的制定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或是政府与国际财团的责任,而是需要公民的参与”。[14]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时代有一个适应自身需求和资源的教育模式。

第三,如何平衡国家与市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对于经历了结构调整改革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构调整计划”推动了市场机制进入教育部门,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有助于开拓和增加教育资源。从中长期来看,这有益于教育系统的扩充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并不成熟,私营部门并不发达。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政府强有力地参与、教育资金的供给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21世纪发展中国家应该重新掌握国内教育政策制定的主导权,恢复在发展过程中的合法地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回到国家垄断教育的起点。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对国家与市场的力量与缺陷做出敏锐的反应,调动二者的力量,同时纠正二者的缺陷。

第四,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益?追求提高成本效益的“结构调整计划”所产生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日益严重的社会排斥和社会不平等问题,穷人、女性、农民等群体的教育机会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任何一场改革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益,如果不能让这些处境不利群体平等地分享发展的成果,那么这场改革终究是一场不成功、难以持续的改革。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必须继续关注处境不利的群体,为他们提供教育补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减贫和人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尔.范德.维恩.非洲怎么了?——解读一个富饶而贫困的大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44.

[2]UNCTAD.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Performance,Prospects and Policy Issues.2001.4.http://www.unctad.org/en/docs/pogdsafricad1.en.pdf.

[3]World Bank.African Poverty at the Millennium:Causes,Complexities,and Challenges.Washington,D.C..2001.15.

[4]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9.

[5]转引自黄俭良.八十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结构调整刍议[J].西亚非洲,1990,(3):26~31.

[6][7][11]Fernando Reimers.Educ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Unmet Need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J.Lynch,C.Modgil&S.Modgil(Eds).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Tradition and Innovation,Cassell,London,1997.8,14~15,12.

[8]C.Grootaert.Education,Poverty,and Structural Change inAfrica:Lessons from Cote d’Ivoi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Educational Development,1994,14(2):130~145.

[9]Jandhyala B.G.Tilak.Educ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Prospects,Vol.XXII,No.4,1992(84):407~422.

[10]Robert Naiman and Neil Watkins.A Survey of the Impactsof IMF Structural Adjustment in Africa:Growth,SocialSpending,and Debt Relief.April 1999.http://www.cepr.net/index.php/a-survey-of-the-impacts-of-imf-structural-adjustment-in-africa/.

[12]Actionaid.Confronting the Contradictions:The IMF,WageBill Caps and the Case for Teachers,2007.vi.http://www.actionaid.org/assets/pdf/AAConf_Contradictions_Final2.pdf.

[13]阿德巴约.阿德得吉.非洲的结构调整政策[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4):105~111.

非洲肺鱼的简介-非洲肺鱼的特征 第2篇

非洲肺鱼的简介

非洲肺鱼的特殊之处就是他们除了能用鳃呼吸外,还能用鳔代替肺来呼吸,由于非洲肺鱼属于淡水鱼,就算在枯水的时候,他们也能钻到淤泥里进行夏眠。

中文学名:肺鱼。

拉丁学名:Lungfish。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亚纲: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

目:肺鱼目、角齿鱼目、美洲肺鱼目。

科:角齿鱼科、美洲肺鱼科。

属:大洋洲肺鱼属等。

分布区域: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区。

非洲肺鱼的特征

非洲肺鱼(详情介绍)比较特别之处就是他们能够用鳔代替肺来呼吸,这让非洲肺鱼能够在夏季枯水时期也能够安然度过,虽然非洲肺鱼并不是真正的用肺来呼吸。

生活在淡水中,除了以鳃呼吸外,还能以鳔代肺呼吸,即使是在枯水时期,它们钻入淤泥之中进行夏眠,眠期可达数月之久。但有时间的限制。肺鱼之所以能在水外生活,正如它的名字所显示的,它可以用“肺”来呼吸。

非洲肺鱼的鳔很发达,整个鳔的前端部分合并为单室,长度很短,随即分开成对,达体腔后端;鳔内中央腔的侧壁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小气室(肺泡),各小气室又复分为许多小气囊(肺小泡),构造与陆生动物的肺十分相近。

美国对非洲援助研究 第3篇

摘 要:非洲由于自身具备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五大洲中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非洲也是對外援助中主要接受援助的对象之一。对外援助作为国家进行外交的重要手段,在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外交政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美国是对外援助和对非洲援助最多的国家,对于我国在对非洲援助的各方面均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对外援助;美国;非洲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073-03

对外援助(Foreign Assistance)通常是指国家或组织向其他国家或组织以无偿或部分有偿的形式提供资金、技术、物资等的援助,以帮助接受援助的国家或组织度过所面临的困境,或者达到提供援助的国家或组织的目的。对外援助是国家进行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增强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非洲是五大洲中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并且由于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重要的战略价值,一直是对外援助中接受援助的重点地区之一。美国是对非洲援助投入最多的国家[1],其援助机制成熟,援助政策明确,援助内容多样。考虑到非洲是我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对非洲的援助仍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有必要针对美国对非洲的援助进行研究,以供我国学习与参考。

一、美国对非洲援助的历史

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彼时冷战的背景之下,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在就职演讲中提出了政治意味极浓的“第四点计划”(Point Four Program),旨在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工业基础来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上发展之路,从而达到在政治上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目的。此后,美国根据自身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的考虑,对非洲援助的力度具有较为明显的起伏,在时间上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同时也是冷战初期,世界格局转变为“两极格局”的态势。在这一阶段的前半段,美国开始进行对非洲的援助,且以技术援助为主;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伴随着非洲独立运动的日渐高涨,为了争取更多潜在的政治同盟,同时打压苏联在新兴国家内的政治扩张,美国开始逐步加大对非洲的援助,且以非洲急需的经济援助为主。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处于上升期,在初期以技术援助为主,在后期以经济援助为主,并且带有较强的政治目的。

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冷战愈演愈烈,美国与苏联关系越发紧张,美国先后陷入对越战争、经济危机和中东石油危机的泥潭之中,冷战格局转变为“苏攻美守”的态势。在这一阶段,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削减对于非首要同盟地区的非洲的援助。然而,美国也并未完全放弃非洲,转而通过与欧洲同盟国合作的形式进行对非洲的援助,从而分摊压力,并维系在非洲的影响力。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处于下降期,且援助由政治战略性援助转向发展援助。

第三阶段为整个20世纪80年代。苏联由于阿富汗战争无力维持争霸战略,而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冷战格局转变为“美攻苏守”的态势。在这一阶段的前半段,美国在冷战中占据主动,出于拉拢非洲国家,从而在国际上孤立苏联的战略,对非洲的援助有了大幅的提升;在这一阶段的后半段,由于苏联已经无力回天,非洲对于美国的政治重要性有所降低,美国于是削减对于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表现为初期大幅回升(在1985年达到20世纪的最高峰),在后期急剧下降的趋势,且援助以政治经济改革型援助和粮食援助为主。

第四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世界格局自冷战时的“两极格局”转变为美国独大的“一超多强”。这一阶段初期,美国急需在世界树立以自身为首的新的国际秩序,于是提高了对于非洲援助的力度,力求彰显自身的强大和扩张在非洲的势力范围;此后,得益于苏联的解体,美国在非洲仅需较小的援助力度也能得到较为满意的利益回报,于是对援助做了相应的削减。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表现为初期有所提升,后期有所下降的趋势,且援助以政治经济改革型援助为主。

第五阶段为21世纪初期至今。“9·11”事件之后,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在全球的战略重心开始转向为打击恐怖主义。非洲由于积贫积弱很容易成为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成为了美国较为关注的对象;与此同时,非洲较为丰富的能源资源使得其经济地位有所提高。这两点使得美国越发重视非洲,对非洲的援助力度与之前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这一阶段,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表现为急剧上升的趋势。

二、美国对非洲援助的现状

目前,美国作为全世界双边对外援助最多的国家,在对非洲援助的方式和机构上种类较多。概括来讲,对非洲援助的方式从渠道上可以分为双边援助和多边援助,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机构从性质上可以分为官方机构和非官方机构。

(一)对非洲援助的方式

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方式采用以双边援助为主、多边援助为辅的多点开花的策略。

美国对非洲的双边援助是指美国与非洲或者非洲各国通过协议的形式,由美国无偿或者有偿提供援助的资金、技术和物资等,从而帮助非洲或者非洲各国度过困难时期或者得到发展。以2010年美国实际对非洲双边援助项目组成为例,①其从援助内容上主要可以划分为:全球健康和儿童生存(58%)、食品援助(18%)、发展援助(13%)、经济支援基金(8%)、安全援助(3%)五大类。

美国对非洲的多边援助是指美国通过向国际援助组织提供援助资金,由国际援助组织根据它们所制定的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进行相应的援助。美国对非洲的多边援助是美国对非洲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这部分援助大多关注于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交通运输、农业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美国主要通过两大国际援助组织对非洲进行多边援助:一个是隶属于世界银行(WBG)的国际开发协会(IDA),另一个是隶属于非洲开发银行(ADB)的非洲发展基金(ADF)。其中,对于非洲的发展资金而言,国际开发协会是其最大的单一来源。

(二)对非洲援助的机构

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机构可以分为官方机构和非官方机构两部分[2]。

美国对非洲援助的官方机构主要涉及以下官方部门:白宫以及美国国务院、美国国会、美国财政部、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农业部等其他机构、美国驻非洲使领馆等。

其中,在双边援助中,白宫和美国国务院是制定对非洲援助方针、项目和金额的决策机构;美国国会负责审议和表决是否进行这些对非洲的援助,并将结果反馈给美国国务院;对非洲援助的法案經修改并通过之后,美国国际开发署是这些对非洲援助的主要执行机构;美国驻非洲使领馆负责具体执行和管理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在多边援助中:美国财政部负责与国际援助组织联系和商议对非洲进行多边援助的各项内容。因此,从整个美国官方对非洲援助的流程而言,官方机构从决策到执行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援助体系。

美国对非洲援助的非官方机构主要涉及美国非官方组织和国际援助组织等。美国非官方组织作为美国民间组织,也是美国对非洲进行援助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它在对非洲进行援助的过程中,并不受到美国官方机构的影响,与之相反,它在对非洲进行援助过程中所倡导的理念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美国政府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国际援助组织作为国际性的组织,在对非洲援助的过程中受到单一国家影响的因素较小,因而在对非洲援助的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和可靠性,是对非洲援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美国政府通过美国财政部联系和商议具体援助内容。

(三)对非洲援助的特点

1.对非洲援助的力度逐渐加强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力度与过去相比有着明显的加强。2000年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总额大约是17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这一数额就达到了3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一倍,并且仅用了5年的时间。②自2006年至2012年,从美国对外援助按地区划分的分布数据③之中可以看到,在五大洲中,非洲一直是美国对外援助中所占份额最多的洲,且这一比重从2006年的四分之一增加到了2012年的近三分之一。这充分表明了非洲在美国对外援助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理由相信,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趋势仍将保持不变。

2.对非洲援助的条件逐渐增多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对非洲援助的力度有了大幅的提升,但与此同时,对于受援国也提出了更多且更具体的要求。

美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不是无偿援助,而是伴随着一定的目的,这些目的主要体现在要求非洲各受援国进行美国所认同的民主化、自由化以及人权等改革,以期影响非洲各受援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诱使非洲各受援国成为亲美势力,达到在政治上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在经济上把握非洲各受援国的命脉的目的。此外,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为了确保非洲各受援国能有效执行其所指定的援助计划,还规定了美国具有单方面撤回与中止援助的权利。从而进一步胁迫非洲各受援国执行其规定的援助条件。

虽然这些条件日渐苛刻,但是非洲各受援国也难以拒绝。这是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外援助的总额远远超于其他国家,并且世界援助组织大多与美国密切相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G)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股东是美国,世界银行的历任行长均由美国人担任。基于这些要素,美国可以从经济上和政策上影响国际对外援助。而非洲各国由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急需对外寻求援助,因此处于弱势的地位。美国便趁此将援助作为手段,规定种种条件,从而使得非洲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更加符合自身的利益。

三、美国对非洲的影响

(一)美国对非洲援助的积极影响

1.改善非洲的医疗卫生条件,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非洲的医疗卫生状况极为恶劣。非洲承受着全球约25%的疾病负担,然而其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仅占世界的3%。无论是医疗基础设施设备、用于改善医疗条件的资金,还是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和数量,都是极度匮乏的。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美国对此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援助。以由美国政府主导的对非洲的双边援助为例,2010年美国对非洲用于全球健康和儿童生存(GHCS)的援助所占比例最多,接近五分之三。这些巨额的援助缓解了非洲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压力,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对非洲的影响是巨大的。

2.稳定非洲的政治局势,有效打击恐怖主义

非洲具有五大洲最不稳定的政治局势,无论是大国如埃及等,还是小国如科特迪瓦等,均曾发生过骚乱或政变。动荡且复杂的非洲局势给非洲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且这些不稳定的因素还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美国出于保证国家安全、重点打击恐怖主义的国家战略,对非洲进行了安全援助,其中包括军事援助。这些援助有效缓解了非洲动荡的局势,打击了恐怖主义,给非洲走向稳定提供了基础。

3.促进非洲的经济发展,创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非洲作为最不发达的洲,不论是发展所需的资金还是技术均极度匮乏,许多国家和地区因此经济萧条,发展近乎停滞。美国针对这一现状对非洲各受援国进行了经济援助,缓解了它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美国还向非洲各受援国提供技术和设备,创建良好的经济和贸易环境,吸引国际的投资,从而引导它们走向正常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对非洲援助的消极影响

通常来讲,对外援助的对象应该是急需发展且国力较弱的国家或地区。然而,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并不根据受援国的国力和国情决定,而是根据这些国家或地区是否对美国存在一定的利益而决定。以2008、2010和2012年美国双边官方发展援助十大受援国为例,①占非洲GDP排名前三的南非(2008年第10,2010年第7,2012年第9)、尼日利亚(2010年第10)和埃及(2008年第6)均榜上有名,而排名靠后的并未上榜。另外,非洲地区以外的诸如伊拉克(2010年排名第2)和阿富汗(2010年和2012年排名第1),均是与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的对象,美国甚至先后在这两国发动战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是如何选择受援国并决定对其援助金额大小的。

参考文献:

[1]姜新茹.冷战后美国对非洲援助研究:内容、原因及评价[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李晶.二战后欧盟与美国对非发展援助的比较分析[D].北京:外交学院,2012.

非洲教育援助 第4篇

(一) 发展变化中的中国与非洲

对于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和变化中的非洲来说, 21世纪无疑是充满无限想象空间和发展魅力的时代, 是一个面临诸多挑战和无限机遇的崭新时代。 从改革开放一路走来, 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改革也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 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打造改革和发展的“升级版”。非洲经历了独立以来半个世纪艰难曲折的探求徘徊后, 进入本世纪以来, 非洲大陆许多国家均获得了一个持续10多年的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1) 。

非洲作为一块古老的大陆, 日渐以新的姿态在新世纪的舞台崭露头角。 非洲大陆因为是人类文明的起源被大多数人所熟知, 所以殖民列强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使得非洲本土文明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的冲击, 非洲精英阶层的民主意识觉醒, 非洲各国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纷纷独立, 在独立后的数十年间, 很多国家经历了战乱、冲突与动荡, 导致了非洲经济上的不景气, 长期以来的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债务堆积如山使得非洲的情况雪上加霜, 迫于种种压力非洲接受了一系列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和自由化方案, 更使得非洲社会发展举步维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了非洲“失去发展机会的10年”。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非洲大陆获得了十多年相对快速的发展, 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大多数年份, 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都保持着4%—6%的增长率, 比全球增长率高。非洲大陆充满活力, 在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25国中超过半数的14个国家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 非洲这种爆发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 但是这种类似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使得世界对非洲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崛起的伟大征程, 经过三十五年的努力, 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1979—2012年, 在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的环境下, 我国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9.8% (2) , 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济总量上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3) , 经济总量排名由1978年的世界第十到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增长到2012年的38420元 (4) ,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 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多、底子薄的国家来说能取得这些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二) 全面发展中的中非关系

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历史渊源悠久,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 中国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 坦赞铁路的修建可谓妇孺皆知, 中国还为非洲很多国家修建了国家发展需要的工厂, 诸如数量众多的纺织厂、制糖厂, 作为回报非洲国家把中国重新“抬回”了联合国, 它们是中非友谊的最好见证。

八十年代的非洲遭遇着一场“失去的十年”的浩劫, 在非外资逐渐减少或撤出, 非洲呼唤中国的参与, 中国义不容辞地加入到帮助非洲的行动中。 1994年, 中国政府决定对非援助实行政府优惠贴息贷款, 1995年中国领导人访非23国/次;中非贸易增长48.3% (5) 。 自1995年以来, 中非合作关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6) , 在中非双方就构建一个机制化对话平台的努力下, 2006年中非合作迎来了新时刻, 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幕为中非友好合作奠定了基础, 构建了对话平台。 中非合作论坛的开启为中非合作安了引擎, 中非关系呈现全方位的发展。 在政治领域, 中非合作日益紧密, 中非传统友谊加深, 双方领导人互访频繁;经济领域, 中非合作论坛有效地整合了中非合作资源, 为中非商贸交流、基础建设、资源开发、发展援助等方面的发展迸发出了勃勃生机。 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6亿美元跃增至2010年的1296亿美元, 2011年更是突破了1600亿美元 (7) 。

(三) 时代发展催生中国非洲学的创建

学术研究和时代环境往往有着十分复杂和微妙的内在关联性 (8) 。 随着中非交往合作的逐步深入, 学者们开始考虑建构中国特色非洲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中非快速发展的时代, 中非关系既充满了非常有利的机遇, 又存在了诸多挑战, 这就需要中国更多地了解非洲。 非洲重新作为一块独立的大陆站在历史舞台的时间不过五六十年, 但是非洲有悠久的光芒、璀璨的历史文化, 有极富特色的经济、政治、外交。 如何充分地认识非洲、理解非洲是中国知识分子新时代的一件大事, 充分做好这件事无论是对于国家层面的对非战略还是民间层面的各种交往活动, 抑或是个人层面的利益考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从现实的种种方面考虑单一的某一方面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对于非洲的理性把握, 需要建立一门新的有关于全面非洲的学科解决单一的某门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西方的非洲研究已经经营了一个多世纪, 西方对非洲大陆认知与研究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三四百年前, 在这一过程中, 非洲研究在塑造西方现代学术形态、培植西方现代学术气质方面, 均扮演过某种特殊的角色 (9) 。 现代西方的如人类学、民族学。 社会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都存在着或浅或深的非洲烙印。中国的非洲研究是从学习西方非洲学开始的, 具体说是从杨人楩老先生潜心研究非洲历史开始的, 经过六十年左右的非洲研究, 学者们日益发现西方主导话语权的非洲研究已经不适合中非关系深入发展的今天, 本着学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务实精神和“在国际学术平台与思想高地上构建国家话语权”的历史重任, 有可能也有必要构建由中国特色的非洲学。

二、中国特色非洲学的理论建构

(一) 中国特色非洲学的方法论选择

纵观人类学科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相同的规律, 当代学科的综合交叉一是学科自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代开始至今学科的分化现象相当普遍, 分久必合已成必然趋势, 现代科学研究的相互关联性增加, 学者们前瞻性的自由探索需要将目光投向相关学科领域, 二是他律性的需要, 现代社会实践中大量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不断被提出, 急需对多学科横向集成公关, 当代学科综合交叉发展的这种趋势, 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中已经成为热流, 并且取得了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9) 。 于非洲学构建而言同样满足学科发展的自律性和他律性。

中国特色非洲学的构建是时代赋予广大非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非洲研究源于非洲史研究, 而不止于历史研究。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极度膨胀的知识爆炸时代, 过多的学科分类有时是人们大脑所不能承受之重, 由于历史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民族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完全可以构建一门统一的学科统领各门学科, 这便是非洲学构建的自律性。 与此同时非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为了解决认知非洲难的问题, 各门学科需要统一起来, 协作解决好非洲问题。 目前的非洲研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国人对于非洲的认知需求, 单一的学科来源对于复杂的解决变得无所适从, 非洲学的学科构建需要汲取不同学科的“营养”, 它的构建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交叉的方法。

非洲学学科构建需要交叉, 这是全面解决问题的需要, 但全面性和侧重性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对某一件事情考察得全面了必然会降低其对于单一问题的解答, 导致得不偿失, 所以非洲学学科构建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在交叉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对于目前非洲问题的主要领域, 可以把非洲学分为几个子方向:非洲学历史方向、教育方向、经济方向、政治方向、文化方向。 下面笔者就非洲学教育方向谈谈非洲学构建的学科内容。

(二) 中国特色非洲学的学科内容:以非洲教育方向为例

每一门学科应当都具有特有的学科基础, 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学科基础的确立是非洲学教育方向学科构建的无法跨越的问题, 既然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学科基础应该也是多学科的, 其应当有多元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毋庸置疑, 教育学肯定是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学科基础中的基础, 教育学作为一门比较早的学科, 它重于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 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0) 。教育广泛地存在于非洲人的生产生活中, 教育学有特定的目的, 它能为社会培养继承者, 对于非洲社会而言, 教育是十分必要和有效解决很多问题的手段。 教育学的经典著作和思想都应该为非洲学教育方向所用, 成为其学科的基础。

历史学应当作为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学科基础。 无论是做非洲哪一个方面的研究, 都需要以研究非洲的历史为起点。从个人到社会, 都处在时间的线性流变之中, 马克·布洛赫说, 历史学是“关于时间中的人”的科学。 事件的发生发展演变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我们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也好, 人与物的关系也好, 或者是社会制度也好, 都要回到过去的时间里寻找现在的情况产生的原因, 这就必须依靠历史学这门工具。 例如要研究非洲的教育, 要想弄明白现行教育与非洲传统教育的巨大不同, 我们就需要回顾历史, 探寻历史中殖民统治的始末, 正因为殖民统治奴化非洲人民的需要, 才渐渐发展了非洲现代教育的雏形。 又比如要研究非洲的国际关系, 想知道两个国家为什么要打仗, 这至少要追溯到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两国之间的关系状况才能有清晰的判断。所以, 历史既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材料, 又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方法, 透过历史分析, 我们可以方便地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

政治学理论应当也作为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学科基础之一。 非洲学在没有发展成一门大众学科前, 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政策的。 应该可以这么说政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任何重大的历史转变往往都伴随着政治的转变。 英国作家傅里曼有句名言:“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 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 ”过去的教育学作为单一的学科不太需要了解和接触政治学, 而非洲学尤其是非洲教育, 是为决策者提供外交政策咨询的功能, 比如应不应该对某国提供教育援助? 多大规模和何种形式的教育援助有助于发展他国的社会? 孔子学院在新时代下有什么特殊功能? 援助他国发展教育对我国的现实作用在哪里等问题, 所以说非洲学教育方向同样也离不开政治研究的支撑。

另外, 社会学理论是非洲学教育方向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学科基础。 为什么单独把社会学拿出来作为非洲学的学科基础呢? 原因有两个, 首先, 对于非洲学而言, 其研究对象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身上, 而人从来都不是单个的, 由家庭到聚落, 由地区社会到国家。 通过对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的研究, 我们才能深入地认识整个社会发展变迁的状况, 才能算对这个社会有了解。 如果搞不清楚非洲大陆的人居关系社会关系, 对研究其他问题就是一个大障碍。 把社会学作为学科基础的另一个原因是, 对于研究非洲而言, 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中, 针对具体的研究方向都有相应的理论原理作支撑, 社会学有发展的历史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研究方法, 在非洲学教育方向没有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之前, 完全可以利用和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最后, 作为非洲学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的应当是哲学, 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 很多学科在未独立之前都包含于哲学之内。 哲学研究事物的本质, 对于非洲学来说就是研究非洲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传统, 欧洲有自身的哲学思想, 非洲也有自己的哲学, 做非洲研究应当在充分了解哲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稳打稳扎地学习, 通过对于非洲哲学的学习, 就更容易从本质上理解非洲和非洲人。

三、非洲学之非洲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之间总是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人才, 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反过来又能极大地促进学科的进步和繁荣。 非洲学是培养各层次人才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教育方向则是培养主要研究非洲大陆教育的人才的学科。 为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该创立完整和健全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习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

作为中国高校中首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前列, 笔者将结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培养模式对非洲学教育方向的人才培养作阐述。

(一) 情感育人

情感育人是非洲研究院培养人才的一大特色。 从学生入学开始, 任课教师通过在非洲的亲身经历改变学生对于非洲的刻板印象, 有别于学生头脑中贫穷落后被世界边缘化的形象, 真实的非洲是一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大陆, 虽然整体上贫穷但不乏现代化的大都市;虽然局部存在动乱但整体比较稳定。培养学生对于非洲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学生对于非洲文化与文明的尊重。 非洲学教育研究是一份相对冷寂艰苦的事业, 只有树立了浓浓的“非洲情怀”, 学生才能真正沉得下心做学问, 这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因为有独特的多样性和整体性,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之所以得以长期存在与持久繁荣,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始终以一种包容、持中、理性的文明观念, 兼容并包地综合汲取国内数十个民族之文化财富与思想智慧 (11) 。 非洲研究院的教师们主张从中华文明中汲取中华文明包容、 持中、开放的学术传统, 立足于广泛的中非交往实践, 以中国特有的视角认知和理解非洲, 这就是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的学术情感。

人才培养的情感育人的第三个方面是培养学生 “全球视野”意识情感。 西方有非洲学研究, 中国也有非洲学研究, 俄罗斯也有非洲学研究, 每种类型的研究都各有利弊, 对于非洲文明的认知不能简单地只用西方的视角, 更不能局限于用中国的眼光, 而需要用一种多维开放的视角, 应有更开阔之全人类的视野, 有更多元开放的眼界, 在多维互动、多边对话的过程中, 寻求人类之共同理想与普遍情感 (12) 。

(二) 教学育人

在学生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研究能力之前, 有效的教学注定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补充。 非洲研究院为学生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课程。 就类别而言, 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

教育学具体可以细分为理论方法课和基础课。 方法类课程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比较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基础课程有非洲教育通论、非洲教育名著导读、非洲教育国别研究。 就上课形式而言, 每门课上课各有特点, 方法类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完理论知识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应用所学习的知识; 教育基础类的课程的第一个特点是提倡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课前教师给予一定量的阅读文献, 学生自学阅读文献, 教师课上讲解一切关键问题, 提倡学生发问与相互解答。 第二个特点是教师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非洲教育领域准备一次演讲, 这种形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从事非洲教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学方面的课程主要为非洲史概论, 教师打破编年体式的授课顺序, 以专题编排内容, 就学生感兴趣和有启发的话题深入讲解, 揭示历史学教学的追本溯源的特征, 同样地学生需要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做一次讲座, 有效地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总结提炼资料的能力, 这种方式的教学可谓匠心独运。

政治学类课程开设有非洲政治概论和中非合作专题研究两门课。 非洲政治导论分专题进行学习, 学生和教师合作完成课程的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 学生分小组研读材料然后进行讲解, 中非合作专题研究主要以中非合作论坛为中心, 展开讨论中非在各方面的合作, 学生需要选定感兴趣的领域, 自己收集资料, 撰写专题论文, 然后一同讨论撰写的论文。

多种多样的课程都旨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表现观点能力和思辨能力, 这些务实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为人才培养奠定夯实了基础。

(三) 活动育人

非洲研究院力所能及地为学生多种活动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提供赴非交流学习的机会、举办不定期的体育和文娱活动。 定期的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学术成果的舞台。 每次讲座, 主讲者都悉心准备, 与会同学认真听讲和思考, 每次的讨论环节, 可谓是讲座的高潮部分, 与会同学犀利地提出有独到见解的问题, 主讲者会耐心解答, 有时提问双方会就问题提出不同见解, 激烈的学术辩论, 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

非洲研究院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学生到非洲实习考察实习, 只有深入非洲大陆, 才有可能获得宝贵的资料, 实地考察的经历能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非洲, 实地考察是很考验学生耐力和毅力的, 能经受住实践的检验的学生, 必定是能做真学问的。

不定期的体育和文娱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各种形式的球类比赛、师生排球赛、学生乒乓球赛, 这些活动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和学生、老师与学生、老师与老师的协作, 为建设非院温馨小家的宗旨努力着。 “非院好声音”很好地为教职工和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对于人才培养而言, 这种形式的教育都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筑辉煌经济发展谱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 2013-11-6 (第10版) .

[2]金薇吟.学科交叉理论与高校交叉学科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第1页.

[3]李安山.论中非合作论坛的起源——兼谈对中国非洲战略的思考[J].外交评论, 2012 (3) .

[4]刘鸿武, 主编.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1[R].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35.

[5]刘鸿武.初论构建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J].西亚非洲, 2010 (1) .

[6]刘鸿武.在国际学术平台和思想高地上构建国家话语权——再论构建有特色之“中国非洲学”的特殊时代意义[J].西亚非洲, 2010 (5) .

[7]罗贯中.三国演义[M].岳麓书社, 2004.

[8]王道俊, 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

[9]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1996/7[R].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6:554-555.

非洲黑龙的简介-非洲黑龙的常见病 第5篇

黑龙鱼又名双须骨舌鱼、龙吐珠、银带、银船、海象、巨骨舌鱼。黑龙鱼的医患疾病为眼球下垂症、白点症、蒙眼症、水肿病,所以在饲养黑龙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观察,做到有病早发现,及时治疗。

黑龙鱼属于淡水鱼,其实在三百五十万年前的太古石炭纪,龙鱼就已经存在了,后来由于地壳的移动,就将龙鱼逐渐的分到世界各地了。

非洲萨赫勒地区将继续需要援助 第6篇

“This year, some nine million people across the Sahel will still require food assistance from WFP, through emergency food assistance, rural development, nutrition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said Ertharin Cousin, WFP Executive Director.

Last yea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rovided $1.2 billion in assistance around 10 million people across eight countries in the Sahel, noted a news release issued by WFP.

非洲大学协会的区域教育治理实践 第7篇

一、概念界定

教育治理是教育管理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特征集中体现在民主性、多方参与、追求长期效率。区域通常包括两个及以上的国家。

本研究中, 区域教育治理指的是区域组织为了解决区域的共同问题, 促进区域发展, 从本区域整体的角度设计合作政策和展开合作行动的治理过程, 包括促进区域能力建设、建立共同质量标准、 加强联合与交流、分享信息和资源等多方面内容。

二、区域教育治理的实践

( 一) 区域能力建设

非洲区域能力动员计划是AAU于2007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资助下启动的一个项目, 旨在支持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建设区域能力, 促进非洲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以及消除非洲大陆的贫困。项目申请方必须是区域或次区域高等教育机构, 或者申请内容具有区域性。

AAU总共批准了23个项目申请, 涉及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发展、 农业、工业、食品、卫生、信息化网络、性别平等等各种领域, 将英国国际发展部资助的350万英镑, 用在了支援AAU合作的次区域教育组织或各成员大学的区域能力建设上。[1]

( 二) 质量保障

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项目支持: 为AAU的成员大学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为国家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发展外部评价和监测系统的专业能力; 为AAU自身建立一个高等教育领域学习、证书、学位及其他学历资格互认的区域框架。

在此项目的助推下, AAU还成立了 “非洲教育质量保障网络 ( Afri QAN) ”, 致力于保障非洲高等教育的质量。Afri QAN不仅是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合的一个理念, 同时也是一个组织实体。[2]

( 三) 合作交流

学术人员交流项目是AAU长期开展的项目。申请项目的学术人员, 可承担教学任务; 监督毕业考试或参加论文答辩; 参加研讨会、讲习班和学术会议; 开展合作研究任务。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术人员假期的利用率, 而且可以促进非洲大学间的合作, 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 提高非洲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质量。AAU对学术人员交流的经费支持包括经济舱机票或同等交通的费用、教学或研究的酬金、生活杂费补贴等。[3]

( 四) 信息化建设

为了促进非洲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AAU启动了非洲学位论文数据库项目 ( DATAD) , 创建了高校论文的数据库, 将非洲高校的研究成果数字化。AAU通过试点, 已经和11所开创性成员大学开展了合作。这些大学实际上也成为了DATAD的培训中心。[4]

三、成效与问题

在能力建设上, AAU的区域教育治理显著提升了非洲高等教育机构信息共享、创新变革的能力, 促进了创新性政策简报的出台, 明显增强了AAU同次区域组织、同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在质量保障上, 发表了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评估报告, Af- ri QAN吸纳了来自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成员。在合作交流上, AAU每年都在为每位交流学者提供6000 ~ 7000美金的经费, 从2003年至今已经赞助了100多位学者的交流活动。在信息化建设上, 学位论文数据库项目、研究和教育网络联结项目都有不错的成效, 非洲研究网上材料明显增加, 国际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视频会议, 进行实时沟通交流。

但是, AAU的项目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项目活动拖延、 报告发布拖延、经费不到位, 覆盖不广等。如区域能力项目仅有三分之一的子项目发布了最终报告; 很多项目资料太少, 缺乏项目评估, 缺乏合作的伙伴关系; 数字图书馆稳定性欠佳。

四、对我国参与高等教育区域化治理的启示

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的趋势。我国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高等教育, 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参与高等教育区域化治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大学, 尤其是 “985” 高校, 已经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上积极探索。

非洲大学协会的区域教育治理实践, 对我国参与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启示是: 应当提升我国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组建区域高等教育组织, 或在已参与的区域高等教育组织中发挥主导作用; 推动建立更公平、更有效的高等教育区域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最终, 使我国参与高等教育区域化和国际化的行动, 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 为解决全球共同问题服务。

参考文献

[1]AAU.MRCI.[EB/OL].2015-12-1http://www.aau.org/page/mobilisation-regional-capacity-initiative

[2]AAU.Introduction.[EB/OL]2015-12-4 http://www.aau.org/page/quality-assurance-support-programme-africanhigher-education

[3]AAU.Introduction, ASE[EB/OL]2015-12-4 http://www.aau.org/content/academic-staff-exchange

非洲教育援助 第8篇

一、“二·十”计划产生的背景分析

(一)非洲教育一体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非洲一体化战略出台,由此非洲教育一体化进程[1]也不断向前推进。如果说由于时机的不成熟,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1997~2006年)还是一个约束力较小的非洲教育行动计划,那么随着2001年“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NEPAD)在非统组织首脑会议上的通过、2002年7月非盟的成立、2004年非盟《2004~2007战略框架》的通过以及非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非洲教育一体化也越来越被提上议事日程,再加上适逢2006年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到期,因此非洲强烈呼唤对非盟成员国有约束力和影响力的第二个非洲教育统一行动计划的出台。

(二)非盟构想的非洲发展愿景及其赋予教育的重要意义

正如《非洲教育“二·十”行动计划(2006~2015)》所提到的:非盟设想的一体化的、和平的、富饶的非洲愿景之一,是在全球社会和知识经济中由非洲自己来取得非洲人民应有的地位,而其前提是对非洲人力资源的开发。因此,教育成为培养非洲人民在实现这一愿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手段。进入新千年,非洲各个阶段的教育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应付这些挑战,非盟历次教育部长会议不断重申增加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适应性以及确保教育公平。这些会议认为:教育是关键,其绩效直接影响甚至决定非洲发展的质量和规模;教育是非洲开发人力资源,传授适当技能、知识和态度的最主要的途径;在利用非洲现有的资源、实现工业化、参与全球知识经济、为非洲在全球社会取得应有地位等方面,教育构成了发展新观念、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非洲要巩固和平的文化、两性平等,形成积极的非洲价值观,也要通过教育这个途径。[2]

(三)国际组织相关计划的落实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非洲教育政策和行动计划受国际组织有关行动计划的影响,是落实这些计划、获得国际资助、融入国际教育发展的需要。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全民教育”、“千年发展目标”等行动计划。除此之外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为“联合国十年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2014年)”(the UN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项目制定了《国际执行方案》(International Implementation Scheme)。“二·十”计划多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对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反思

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优先领域:(1)公平以及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2)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效率;(3)辅助学习模式;(4)能力的建构。[3]该计划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非洲国家和政府首脑以及各界人士的肯定,在教育的“第一个十年”中,“非洲各成员国在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适应性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4]然而,尽管各成员国都做出了艰巨的努力,但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中的“大多数目标仍未能实现”。究其原因,一是该计划的执行时间延缓,在正式推出“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两年后才被采纳;二是宣传力度不够,且效率不高;三是主要利益相关者缺乏对计划的支配权;四是与该计划目标相关的项目几乎得不到任何重要的国际机构和非洲发展合作伙伴的支持,并且在此期间,这些组织自己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大多完全脱离了该计划;五是在国家一级,尽管成员国与发展合作伙伴就教育部门发展方案进行了协商,但这种协商并不是在实现“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目标的总体背景框架下进行的。[5]这些反思对“二·十”计划是前车之鉴,有警示意义。

(五)可资利用的客观基础

与第一个非洲“十年教育行动计划”的执行条件相比,非盟“二·十”计划有了较好的实施基础。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可以依靠“非洲妇女论坛、非洲大学协会、非洲教育发展协会、非洲开发银行等非洲现有机构的能力”;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主要合作伙伴”业已提供和将会提供的支持与合作。[6]

二、“二·十”计划的总体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总体目标

“二·十”计划总体上提出了如下目标:(1)开发出实用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EMIS),使这种系统与非洲各区域和整个大陆的教育信息系统的网络相互连接,从而扭转目前“信息空白”的现象,促进系统性的教育规划、监督和评估;(2)使教育完全成为非盟委员会和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政策、项目活动和组织机构的主要议题;(3)显著提高教育绩效(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质量、效率和适切性);(4)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充分实现两性平等;(5)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力缩小数学、科学和技术学科中男女生比例的差距;(6)实现系统的经验交流和制度化的互助以促进教育的发展;(7)开发有效机制,确保教育对区域一体化的促进作用。该计划还分别按七大重点领域阐明了一些具体的目标。

(二)实施原则

为了保证该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取得更大成效,非盟确定了以下几项原则:(1)确保政治支持,尤其是在国家一级,还包括地区、洲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支持;(2)重点关注战略问题,战略的实施在成员国内以及在地区一级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3)提高非洲各国的相互协助能力;(4)通过提高区域经济共同体的能力以增强国家机制的执行力度;(5)建立强力、有效的各级监控机制;(6)尽量有效地利用现有机构,避免机构的重复设置;(7)提倡成员国之间分享积极的经验与充满希望的新措施,实现文件交换的制度化;(8)实现国家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化。[7]

三、“二·十”计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

该计划确定了七大领域的发展规划,在每一领域提出了面临的问题或改革的理由、要达到的目标及行动的重点。

1.性别和文化领域。(1)目标: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消除性别差距,确保两性平等,保障女童和妇女的权利,同时运用非洲文化价值观的积极方面来丰富教育系统。(2)行动重点:提高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较大程度地减少失学儿童和青少年的数量,特别关注身体残障、环境冲突和边缘化群体的教育;改善文化产业,减少功能性文盲,赋予两性平等的经济权利;增强文化和教育的协同作用;鼓励女童和妇女参与各级教育中的科学和技术学习。

2.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领域。(1)目标:扭转当前的“信息空白”现象,以便加强规划活动的信息基础,促进对教育系统绩效的严格监督和评估。为此,非洲整个大陆、各区域和国家各层面都必须拥有运作良好和可持续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理由: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非盟各成员国改善了各自的统计系统,但是大多数尚不能定时和定期地统计出高质量、精确的数据。非洲要提供自己的数据,拥有对不同国家具有可比性的综合数据库,就必须整合大陆层次的和地区层次的网络,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制定适当的常用指标,监测每个国家落实“二·十”计划的水平。(3)行动重点:建立一个非洲教育观测站(African Education Obserbatory),以此协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活动。其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互联网门户;更新和促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和诊断报告;管理相关文件,包括培训材料、研究报告、进行中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技术伙伴信息、区域及整个大陆的能力建设培训的汇编和议程,等等;开发和更新非洲指标数据库;促进教育经验和专门知识技能的网络建设;开发和维护大陆层次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统筹在信息系统方面的评估和培训。

3.教师发展领域。(1)目标:确保提高教师数量和质量以满足教育系统的需要,确保所有的教师都具有进行有效教学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教师也应得到适当的支持和足够的报酬以确保他们保持较高水平的教学动机。(2)问题:主要是合格教师短缺、男女教师比例、教师安置和分配、教师待遇和工作条件、非洲大陆内的教师流动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3)行动重点:在教师培训方面通过远程教育、面授和混合模式下的教授等手段,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实现教师终身发展。同时,要求教师拥有更高的资格条件,以鼓励教师在职业道路上继续前行,加强教学研究,全面扩大教学技能,包括信息与通信技术及其运用。在福利待遇方面,使教师能够获得稳定的岗位和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并获得较好的报酬。另外,鼓励教师参与更多的政策对话和行动研究,以提高他们的士气,使他们在职业中有归属感和专业领导精神。

4.高等教育领域。(1)目标:在学术自由、院校自治的环境中,在公共责任的总体框架下,建立强大的和充满生机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以发展为导向的研究、教学、社区推广活动,并给各级基础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从而全面振兴非洲高等教育。(2)理由:非盟的新设想推动了重振高等教育的新兴趣,承认知识和创新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将高等教育的作用视为实现新千年发展目标的核心资源的基础。高等教育有潜力本着非洲集体愿景的精神提供由非洲主导的解决非洲问题的办法。(3)行动重点:促进负责的学术自由、院校自治、公共责任感、入学机会的改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及足够的资源供给;制定合适的政策来解决具有全球意义和影响的问题,包括跨境教育和私人办学;制定和批准“非洲区域及大陆的资格证书框架”,如《阿鲁沙协定》(the Arusha Convention),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流动;确定和加强各“卓越研究中心”(Centres of Excellence)网络以提高非洲促进全球知识和创新的能力;加强高校对教育质量的努力,尤其是对教师教育和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提高“内生知识”(非洲本土知识)的生产;发展非洲高等教育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对话、合作和伙伴关系;在非洲内外的院校和组织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和网络;完善领导体制,包括院校的经营和管理;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开发和教学及研究设施。

5.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TVET)领域。(1)目标:确保各成员国的教育系统能够更好地为年轻一代传授基本劳动、技能和态度,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创业精神,能够适应职业中的变化和挑战。(2)理由:首先,非洲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普遍落后的,而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正式或非正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进行创业培训和职业指导与咨询,能够帮助人们成为独立的社会经济活动者,还能够帮助那些在非正式经济领域工作的人进一步拓展他们的业务。其次,因为大量的年轻人被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所以由扫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项目组成的综合性非正式学习能增进整个非洲地区的就业机会。再次,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也能为维护和增加本土知识、技能和文化艺术形式提供一个途径。(3)行动重点:建立下列三种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一种是普通教育;一种是普通/入门性技术教育,包括交流能力、创业精神和生活技能项目;一种是专门化的技术培训。这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项目将优先强调全民公平参与的机会、项目的质量和适应性、私人部门的参与、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等;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整合进弱势群体的扫盲和非正式教育项目中去;对冲突地区进行重建;注重能力建设,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教师的动员和利用。

6.课程开发及教材的相关问题。(1)目标:各成员国在各种形式和阶段的教育中,确保开发和提供平衡的、适切的、灵活的且极具文化敏感性的课程,并通过适当教材给予充分支持。(2)理由和行动重点:首先,非洲课程中面临的挑战是科学和技术领域。为巩固非洲人民自己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文化,必须改革各级科学和技术的教学,应特别强调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应提高女童和妇女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参与度。其次,语言也是非洲教育系统中令人关切的课程领域。将“外国”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不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容易在学校和社区间形成障碍。但运用非洲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有时又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特定环境中人们所讲语言数量众多,而许多语言没有教材;城市化导致交流过程中必须使用欧洲语言;一些父母认为非洲语言低人一等而不予以支持,熟练运用欧洲语言会明显地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正因为语言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故当务之急是促进和发展非洲语言在教育中的使用,使之成为教学的媒介及学习的科目。因此,必须努力加强、发展非洲语言教育,以便通过语言教育来支持区域一体化。第三,也应将基本生活技能系统地融入学校课程中。这些技能包括:重要领域的人际技巧、批判性思维、创业、自主学习、公民技能、领导技能、预防性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疟疾的预防教育)的能力等。在培养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非洲知识系统”(African Knowledge Systems)。

7.质量管理。(1)目标:通过在国家、地区和大陆各层级发展和维持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巩固非洲教育的入学机会、切实性、公平和效率。(2)理由:为所有儿童提供切实的优质教育是根植于《非洲人权宪章》的,学习者获得优质教育可以促进他们自我、社会、环境及经济进一步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但可悲的是,非洲国家的大多数学习者离开学校时都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识字、算术能力和生活技能。(3)行动重点:优质教育的核心是教和学的过程,同时还涉及学习环境的硬件设施和基础资源、学习者的特点、教师的资格和能力、教学资料的实用性、对教师的专业扶持以及在国家教育系统和院校层面上的“善治”(good governance),等等。为此,促进“二·十”计划教育质量的干预措施将集中在以下几点:非洲教育质量管理标准的建立;教育质量管理的能力建设;学习者的成绩及教学质量的系统监控和评价。[8]

四、对“二·十”计划的评析

首先,“二·十”计划是非洲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非洲各级各类教育后续行动计划的产生。该计划自2006年出台以来就得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盟委员会、区域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有的看重其综合意义,指出,“非洲人自己为了整个非洲的利益而提出了这一计划,这一点很重要”。[9]有的特别看重其某方面的意义。比如,埃及国家研究中心的穆阿瓦德(H.Aal Moawad)就认为,“该计划有助于非洲国家培养出建立知识社会所需要的科学家和有科学素养的公民”。[10]在该计划的指导下,非盟教育部长会议先后通过了《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振兴战略》、[11]《非洲高等教育计划一体化:非盟战略》[12]等政策性、指导性文件;非盟人力资源和科技部的教育处提出了《首次泛非课程、读写能力和图书部门发展:重建非洲教育会议报告》。[13]这些战略、规划或报告都是在“二·十”计划基础上的细化和发展。以《非洲高等教育计划一体化:非盟战略》为例,该战略将非洲教育“二·十”计划中“高等教育”领域涉及一体化的内容进行细化,具体地提出了2006~2015年这十年非洲高等教育要实现的五大领域的一体化目标,包括:建立和保持政治参与;开展信息交流与合作;建立和维护非洲大陆资格证书体系;建立资格证书的最低标准;设立联合课程开发和学生流动的计划。

其次,“二·十”计划体现了当今国际上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诉求。受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虽然这种国际化对非洲教育影响并不全然是积极的,但值得肯定的是,随着非洲教育的决策者越来越多地接受欧美现代教育的熏陶,他们在决策中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诉求。比如: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重强调;对非洲和次地区两级教育协调管理的高度重视;对建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重点关切;对教师专业化和终身教育的强调;对“善治”的呼唤;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等等。

第三,“二·十”计划对非洲本土化教育的强调及相关设想在方向上是正确的。该计划虽然没有从理论上以较大篇幅专门论述非洲教育本土化问题,但这一观念体现在该计划的许多方面。比如,在“活动矩阵”中“加强文化和教育的协作”这一领域,该计划主张将文化纳入教育体系,以此促进非洲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并保护非洲的“文化遗产”;该计划为此提出要开展“在学校课程中纳入民族语言、民俗文化和传递信息的其他文化方式”的活动。为了落实这些活动,该计划要求在非洲大陆层次上促进和保存非洲的文化价值观、医疗和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媒介的语言及传统等;在区域经济共同体层次上促进跨境语言教学教材开发的地区合作。这方面相应的绩效评估指标包括:教育政策中的民族语言政策;用本土语言进行教学的课程指南和教材;用民族语言进行的教师教育;地方行政中当地语言的使用;课程中的文化丰富性;公共考试中的文化主题,等等。[14]

第四,“二·十”计划对于非洲教育实践无疑产生了影响,但目前影响还不够深入。以非洲教育出版业为例。“二·十”计划要求教材内容必须符合“二·十”教育计划中七大重要领域的各项要求。比如,生物学课程中进行生态保护的教学时,就需要把它与非洲视野下的生态观点联系起来,包括基于环保观念的各种实践和信念。[15]但目前,这一方面工作还很欠缺。再以高等教育为例,关于“二·十”计划中高等教育领域的执行情况,非盟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科技部主任恩戈西(V.B.Ngosi)提到了正在采取的五点措施:一是确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化的“非洲质量排名机制”;二是设立促进非洲内部流动和合作的“尼雷尔非盟奖学金计划”;三是设立鼓励卓越的科技和创新研究补助金;四是建设泛非大学:在非洲大学各卓越研究中心建立专题网络;五是人才回流:与非洲侨民建立适当联系以保障质量。[16]但我们对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非洲英语国家中学校长研修班”26位校长和政府教育官员的调查发现,他们总体来说对非洲教育一体化和非洲教育“二·十”行动计划所知甚少,有的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信息。只有乌干达、肯尼亚和南非的三位校长提到东部非洲和南部非洲两个次地区级的教育合作。这也说明该计划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普遍深入到中学校长这个层面。另外,“二·十”计划这个“十年”的1/3多已经过去了,但还没有关于总体执行情况的官方报告,只有部门层面的少量报告有所涉及。这也说明该计划的落实还有待加强。

第五,“二·十”计划本身处在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二·十”计划是一个全非洲范围的行动计划,涉及的内容众多,实践中需要一个不断明确和深化的过程。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比如2007年9月和12月分别在津巴布韦和南非召开了“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专家会议,分别制定了该系统的落实战略,商讨了“二·十”计划的评估手段和监控指标。2008年8月这方面的指标和实际数据已正式提交给非盟。[17]

参考文献

[1][11]详见万秀兰,孙志远.关于《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振兴战略》的分析与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26~31.徐辉,万秀兰.全球化背景中的非洲高等教育本土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7,(12):40~44.

[2][3][6][7][8][14]African Union.The Second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Africa(2006~2015):Plan ofAction.2006.

[4]Patson Phiri.Africa Declares Second Decade of Education[EB/OL].http://allafrica.com/stories/200602070122.htm.2006-02-07.

[5]Science Key to Achieving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10 August 2006.

[9]N.Barney Pityana.Decade of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Africa:The Promise of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EB/OL].https://my.unisa.ac.za/portal/tool/f23111a5-f20f-492c-80f3-a777e11d801do-ntents/about/principle/docs/PCF_5Speech_NBP_editedFinal.pdf.

[10]Wagdy Sawahel.African Ministers Agree Reform of Science Education[EB/OL].http://www.scidev.net/en/news/african-ministers-agree-reform-of-science-educatio.html.2006-08-06.

[12]African Union.Harmo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in Africa:A Strategy for the African Union.ComedafIII,6th to 10th August 2007,Johannesburg,South Africa.

[13]African Union.Report of First Pan African Conference on Curriculum,Literacy and Book Sector Development:Re-building Education in Africa.Steering Committee Meeting,24th-25th September 2009.Addis Ababa,Ethiopia.

[15]African Union.Concept Paper for the First AU Pan-afric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Publishing,2009.

[16]Vera Brenda Ngosi.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econd Decadeof Education for Africa(2006~2015).African Union Com-mission.August 2009.

非洲教育援助 第9篇

从福建省检验检疫部门获悉, 近年来, 福建泉州已成为我国援助非洲建材的主要产地。坦桑尼亚诊疗培训中心、埃及投资服务大楼、塞内加尔国家剧院、博茨瓦纳活动中心、赞比亚体育场、非盟会议中心等我国重点援助非洲项目所需石材、瓷砖、卫生洁具等建材, 均出自福建泉州。

援助非洲建材事业关于泉州建材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作为质量把关单位, 福建泉州检验检疫局长期以来主动将关口前移, 积极指导企业正确把握国家援外物资政策要求组织生产, 并严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援外物资检验一览表和合同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重点关注援外物资检验监管的敏感性、规范性、时效性和严肃性, 确保每批援外项目的质量和按期交货。

非洲教育援助 第10篇

●《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将位置、气候、地形、人口、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内容枯燥乏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缺失,最终导致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

2.单一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个性化能力培养

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过于单一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导致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统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务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都是统一的,这样按部就班的学习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讲,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没有经历发现、构想、归纳的完整的思维过程,很难使知识内化,不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3.常规教学环境,很难实现分层训练

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反馈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常规的教学环境,只能实现全班学生做同一道题或同一套试卷,无法充分考虑学情,没有分层设计,这样容易导致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很快就做完既定试题,而部分成绩处于低位的学生只能完成一半,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到’”的现象。

4.课堂容量大,学生掌握较为吃力

本节课内容涉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人口等内容,知识容量较大,并且是学生没有接触或了解过的地区,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较为吃力。另外,区域地理教学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应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应适当拓展相关内容,这对课堂完成度提出了更大的难题。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任务驱动,主题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非洲都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通过组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本区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规律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来完成学习过程。教师在本课设计时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体验”一次非洲之旅,将旅行的过程分为“准备工作”“踏上旅程”“走进非洲”“浏览参观”和“分享收获”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分别囊括了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本区位置、气候、地形、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环节的资料搜集,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思考,自主建构和梳理知识,这样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 构建个性化学习支撑环境,提升地理问题分析能力

单一的学习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了让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型、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情、教学环境等因素,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为学生“铺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学习支撑环境。本课中,教师选择了电子书包环境,提供了“直接读懂式”“探究式”等不同学习方式的支撑环境,在布置任务的同时,还准备了丰富的资源包,其中既包括供学生探究学习的工具动画类资源,也包括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微课、地图、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

学生在准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师的引导,利用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自己组织和编排本组的汇报并分享报告。教师除了提供的资源包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能够支撑自己知识构建过程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都选择了适合自己小组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同时,教师也注意了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按照以前掌握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来查找和组织材料,避免其思维过于发散而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这种“有的放矢”的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经历了活跃的过程,他们的分析地理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也有所提升。

3. 电子书包环境,实现分层测验

在课堂测验环节,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创设了一个“闯关测试”的环境(如上图)。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将试题分为三个等级,试题的难度是逐级增加的,只有前一等级的试题答对通关后才能进入下一等级的试题。学生利用平板电脑进行答题,通过系统判断正误,当闯关失败时,可以查看答案,方便自测和巩固学习。这样做,实现了教师在课堂上同一时间段内的分层次教学,虽然每位学生的答题进度不一样,但最终都能达到测试和巩固的目的。

4.翻转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解决课堂容量大的问题,本节课在设计时采用了翻转课堂的形式,在课前布置任务并提供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云学习中心设置预习测验,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系统自动统计信息。然后教师根据检测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在课前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课上进行小组研究成果汇报和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案例设计DESIGN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非洲的基础上编排的。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针对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独立性及新课标的实际,在教学中适当添加书本中没有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和连贯性。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特征,引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节课是在“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读图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并说出本区的地理位置特点;读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形区,总结本区地形特点及地势特点;运用影像、图表资料等,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和动植物生存方式的影响;通过整理视频、图片等资料,描述撒哈拉以南非洲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通过实例和图片,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理解本区经济发展的历程,探究发展策略。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本区大量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运用地理图像获取和记忆知识的能力;利用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扩展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非洲黑种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和繁荣的国际主义教育;通过对本区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案例的讲解,培养国家之间不仅要平等互利、相互合作,还要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的意识;通过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具体表现及其内在成因的分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全球意识。

4. 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前预习,确定分组,查找资料,开展任务性学习。

教师活动:(1)利用翻转课堂,上传资源包。(2)利用云平台监测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点拨学生学习方向。(3)整理学生预习完成情况及问题,以确定课上的侧重点及内容。(4)让学生分组讨论,以旅行的方式走进撒哈拉以南非洲。(5)确定目的地后开启非洲之旅的行程:准备工作—踏上旅程—走进非洲—游览参观—分享收获。

学生活动:(1)观看微课等资源,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2)登录云学习中心完成预习测试。(3)思考旅行的行程,进行分组分工协作。(4)明确分组后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整合思路,完善行程。(5)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搜集相关资料,和周围同学讨论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知识。

设计意图:利用翻转课堂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的监控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

步骤二:导入新课,布置任务,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创设地理情境,提出假设,调动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强调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规范的方法组织汇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答。

学生活动:通过预习,确定小组研讨内容及流程,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予一定的提示,以旅行的方式为手段,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并指导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步骤三:主题探究,成果展示,扩展提升。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各小组汇报情况,针对问题互动分析讲解,适时点拨,答疑解惑。

学生活动: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记录课堂内容。生生互动,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呈现在电子书包上并进行小组汇报。小组汇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于地理位置,可采用版图的形式;对于地形、气候相关内容,可利用动画、电子地图的方式;对于人口、资源及经济等内容,可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书包,教师可以实现评价个性化、辅导个性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小组汇报时,要将关键词、主要内容书写在电子书包上,并通过推屏展示出来,以便全班交流。这既能调动学生的活动思维,也能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传统的版图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更凸显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

步骤四:总结提升,温馨提示。

教师活动:展示课堂笔记即思维导图,拍照上传,分享展示,适当点拨。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

学生活动: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总结提升,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基础。力求让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关注课堂,爱上课堂。

步骤五:过关检测,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提供《撒哈拉以南非洲》闯关测试。对闯关成功较多的小组适当地给予奖励,对未成功的学生分层次地进行课后巩固练习。

学生活动:登录电子书包,以生生互动的方式进行闯关测试。

设计意图:可以与课前的预习测试形成对比,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游戏闯关的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上学习。

步骤六:总结梳理,情感升华。

教师活动:总结梳理,情感升华。在苦难与幸福的交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淳朴、豁达、坚强的黑皮肤人总能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学生活动:情感升华。相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提升学生情感认识。

智慧反思

本课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初步探索了智慧教育理念如何支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并尝试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我们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要正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并不是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好的。要想用好信息技术需要从教育教学本身入手去研究,不要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只是手段和条件。教育教学不好的首要原因是思路、方法及对教育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问题,单纯应用技术是无法解决的。

其次,要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型,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涵盖本节课学习内容的问题或者任务,让他们经历发现、构想、探究的过程,自主学习、构建和梳理知识。特别是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贯穿方法的学习和巩固,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由非洲狮交配引发的性教育 第11篇

最后,我只得以一顿麦当劳换得他的破涕而笑。就餐时,他好奇地问我:“妈妈,是不是公狮子把‘腿’伸到母狮屁股里,才能生下小狮子,我也是这样生出来的吗?”我恨恨地说:“小孩子瞎说什么!”壮壮愣愣地看着我,满眼迷茫。晚上,我对丈夫唉声叹气,说《动物世界》真是误人子弟,他困惑地说:“可动物学方面的知识,都来自《动物世界》啊,你禁止他看,就是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机会。”

这以后,一到看《动物世界》,我全身的战斗细胞就被调动起来。只要动物间的交媾场面一出现,我就和壮壮争得你死我活。我们母子俩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而且还出现了更可怕的事情。

那天,学校老师找到我,说壮壮竟然在厕所里摆动屁股,学狮子的交配动作,男同学纷纷效仿,上了课还谈论不休,课堂乱成了一锅粥。我气得痛打了壮壮,对他说:“你这是流氓动作!”他泪眼汪汪地说:“狮子就是这样做的,如果我是流氓,电视台也是流氓。”我哑口无言。此后,我常从壮壮嘴里听到“交配”、“发情期”这类字眼,感觉现在的孩子太早熟了,这样下去,小小年纪必定走入两性关系的歧途。

那天,和一个性教育专家聊天,她说现代社会信息开放,电视、图书和网络让“性”无处不在,制止孩子接触“性”是不可能的,而且过分的管、卡、压,只能激起他对“性”更强烈的好奇心,不如“敞开天窗说亮话”,打破“性”的神秘,让孩子从小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她说,和孩子谈“性”,第一要态度端正、知识丰富,不能用错误的性知识误导孩子;第二用语要通俗易懂、点到为止;第三不能太过卡住孩子对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要实施“机会教育”,点到为止,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转移他们对性的过分关注。

那天,我又陪壮壮看动画片,当看到公蜘蛛用“长刺”把精液射入母蜘蛛身体里时,他又发问了:“妈妈,它们是在交配生小孩子吗?我将来也这样生孩子吧?”我温和地对他说:“世界上的所有物种,都渴望生育后代。雌蜘蛛一旦身体成熟了,就会用一种特殊的声音或动作,召唤雄蜘蛛来到身旁。雄蜘蛛会用‘刺’,把自己的种子,也就是精子,送到雌蜘蛛身体里。两个种子一见面就会紧紧拥抱,过些天变成小蜘蛛。”

“人类也是用‘刺’送种子吗?我的‘刺’在哪儿?”壮壮问我。

“是啊,人类呢,也是用‘刺’送种子,种子也就是精子。不过人类的‘刺’叫作阴茎,也就是小鸡鸡。而且人类首先要长大成像爸爸妈妈一样的成年人,然后两个人还要相爱,才可以把爸爸的种子,也就是精子点到妈妈肚子里,再在妈妈肚里孕育10个月,然后生下孩子。你就是爸爸妈妈这样生下来的。其实呢,不光是动物和人类,还有各种植物,都是靠互赠种子来产生后代的,比如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

见壮壮似懂非懂地听得入迷,我趁热打铁,找出植物传播种子的绘画书,那上面五彩斑斓,说椰子的种子靠海水传播,蒲公英的果实像小伞随风飘荡,把种子带到远方……壮壮被植物世界的美妙吸引住了,看得津津有味。此外,我告诉他,世界奥秘多多,所有的疑问,都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我鼓励他多读书,将来去研究人类身体的奥秘。壮壮听得一个劲儿地点头。

非洲教育援助 第12篇

关键词:非洲,发展中国家教育,基础教育

2009年9月23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非洲及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知名比较教育学者,有来自肯尼亚、毛里求斯等非洲国家的近26名教育部官员及非洲中学校长研修班学员,另有浙江师大田家炳教育学院相关学科教师和研究生近40人。

论坛上有4名中国学者和4名非洲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分别涉及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经验、非洲和拉美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问题、后殖民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中非教育合作等。

一、喀麦隆中等教育部技术咨询顾问多萝西·福比恩(Dorothy Forbin)女士:

《非洲中西部基础教育概况———以喀麦隆为例》

1. 喀麦隆的政治历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喀麦隆曾受德、英、法殖民统治,20世纪60年代初独立后成为联邦共和国,1972年取消联邦制成为中央集权制共和国。对教育而言,国家从此成为政治和社会重要的整合力量。新宪法保证喀麦隆保留过去英国和法国遗留下来的传统学制以及英、法双语制。

2. 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

关于教育的法律规定了教育面向大众、实施6年免费小学义务教育。政府还制定了针对教师的最低工资制度,给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提供课本,给有数学、科学特长的女生颁发奖学金,给A等生及通过毕业会考的学生颁奖,在校园内修建厕所、设立饮水点等。在课堂人数超额和资源匮乏的背景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已经成为喀麦隆政府财政预算中最优先保障的项目。

3. 政府对入学机会和学业成绩的重视。

政府关注女童教育问题,特别是部分地区女生早婚退学的现象,重视预防艾滋病。消除教育歧视、保证教育质量、关注教师培训是现阶段喀麦隆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政府每年招募6,500名教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并为他们提供培训。

4. 喀麦隆的教育管理情况。

政府在教育部下设立基础教育部、中等教育部、高等教育部三个部门,同时还设立了校务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家庭教师协会、职工大会等相关管理组织和机构;设有专门的教科书委员会负责合格教科书的编制,引进国外的合作者和出版商,并制订相应的标准。政府注意吸纳广泛的社会人员参与教育管理,体现了民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喀麦隆考试和竞赛证书管理局(DECC)、喀麦隆中学毕业会考局(OBC)、普通教育证书(GCE)委员会等负责对教育的协调和标准化工作。

5. 喀麦隆基础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学生人数的激增、建设新的优质学校、新建教室和招募教师都需要大量资金;补贴和最低工资制度并不能在每个学校得到落实;教师需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仍旧是梦想;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施和监督仍然存在问题;毕业生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二、华东师范大学黄志成教授:《拉丁美洲基础教育的发展与问题》

1. 拉丁美洲基础教育发展的特点。

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重视“民众主义”的传统教育思想迄今对拉美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2)国家通过立法,优先发展基础教育;(3)先发展高等教育,再转而重视基础教育,这是拉丁美洲在发展教育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在各个阶段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比例如何分配的问题上,拉丁美洲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前车之鉴。

2. 拉丁美洲基础教育发展的成果。

成果主要表现为:(1)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很多国家已达98%以上;(2)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多数国家由原来的6年延长到9年,部分国家已延长到12年或13年,主要向高中教育或学前教育两个阶段延长;(3)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3. 拉丁美洲基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引发的思考。

这些问题主要在于政治变化、经济危机、社会差别、教育政策的变化和外来因素5个方面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其中,教育政策变化和外来因素影响涉及到拉丁美洲教育质量问题。拉美首先注重在数量上解决义务教育比例问题,继而关注质量问题。但目前对于什么是高质量教育,拉美教育界有不同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高质量教育指标值得参考。拉丁美洲教育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引发了黄教授对“教育效率和教育公平”、“教育依附和教育自主”、“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三对矛盾的深入思考。

三、南非Willowridge高中校长安德烈·杜·普莱塞斯(Andre du Plessis)先生:

《南非基础教育改革》

1. 南非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南非长期实行种族隔离的教育体制。在1994年之前,南非当局按照托管和种族分隔的思路,根据种族、地域及意识形态设立了19个不同的教育部门,把印度人及有色人种的教育分别置于印度人事务部和有色人事务部下进行管理。1994年新南非诞生后,种族主义教育成为历史,教育部门随即进行了变革,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管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2009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又分成基础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两个部门。南非现有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中包括5个新省的教育部门。所有公立学校由省教育部门负责管理,但由中央政府提供经费。目前所有公立学校由民主选举产生的“学校管理机构”管理。

2. 南非教育改革的内容。

南非教育改革涉及多元种族学校、多元文化学校、多国语言学校、学校财政的规则与标准、教师/员工薪金、师生比(小学1∶40,高中1∶35)、教师委任、课程改革、招生政策、语言政策、职业学校、特殊学校、专业学校等多个领域。

3.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

南非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由基础阶段(学前教育至3年级)、中间阶段(4~6年级)、高级阶段(7~9年级)和继续教育及培训阶段(10~12年级)共4个阶段组成。目前南非学校有以下类型:预备学校(学前至3年级);小学(1~7年级,其中7年级是高级阶段的第一年);中间学校(学前至9年级);中学(8~12年级);综合学校(学前教育一直到12年级);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学院)(10~12年级)。2007年南非普通中、小学校在校生人数达1,240万,教师39.42万人,学校26,065所。关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分布,男女生之间没有出现悬殊的差距,实现了教育中的性别平等。

4. 学校经费。

《南非学校法案》(SASA)第34章第1款规定,国家必须从政府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助公立学校,按照公平的原则发放,确保学习者的受教育权得到保障,纠正以往教育中教育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南非的学校按最穷、次穷、中等、较富和最富被分成5类。SASA提出的目标是这5类学校的学生要分别占全国学生的20%。越穷的学校得到的中央政府拨款越多。2007年最穷和次穷两类学校被确定为“无学杂费学校”。

5. 新课程。

自1994年推行新课程以来,南非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多变化,诸如将数学学科列为必修科目,提高数学、科学学科授课教师资格和水平等。但是2008年南非全国1~12年级的统考情况并不理想,学生考试通过率在60%以上(包含60%)的学校只占全部学校的50%,通过率在40%~59%的学校占23%,还有9%的学校通过率在19%以下。这说明新课程在改革中仍存在问题。教育部在近两年作出了政策调整,从关注数量的教育开始转向关注质量的教育。

四、东北师范大学张德伟教授:《后殖民主义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

张教授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后殖民主义影响依然难以消除的背景下,在谋求建设“和谐世界”的语境中,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改革模式。他认为,“创造性”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则。发展中国家包括广大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多个群体,不但不同群体之间区域情况不同,而且同一区域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国情也不同,所以不能试图追求一个样式的教育现代化模式。张教授就后殖民状况下发展中国家怎样在各种教育改革模式间做选择的问题提出了下面几点意见:1.巩固国家主权,保持民族独立自主,增强国家实力,坚持开放政策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前提;2.在后殖民主义状况下,强调文化多元主义、反对文化霸权主义;3.“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灵丹妙药,创新的前提一是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二是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4.从领导体制上讲,教育改革有“自上而下”式改革和“自下而上”式改革,要根据一个国家的领导体制和民族风土而选择;5.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巩固主体性思想意识、发展国民智力的主渠道,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非得主体性地进行不可;6.教育改革要符合社会各方面现代化发展的需要;7.教育改革的总价值取向要重视维持社会的和谐、正义。

五、肯尼亚女子学校校长金穆娅(Kimuya)女士:《东非基础教育改革》

金穆娅女士代表东非国家(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厄立特里亚)发言。她的发言共分为三个部分:

1. 非洲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

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教育部专门管理国家教育事务,根据不同国家情况和部门划分管理的需求,教育部长有1~2名副部长协助管理;教育部设置常任秘书长、董事会、人事处以及中小学校长领导下的管理层。

2. 过去十年的教育改革。

大多数非洲国家都有被殖民统治的历史,当时的非洲人民所受的教育多是职业教育,学成后只能从事手工业而不能继续升学或从事白领类工作;另一种由教会组织的教育则是被限制的,只有少数人才能享受。那时的非洲教育和文化传播、文化融合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作为殖民主义的工具。自独立后,大多数非洲国家急需教育改革,近十年教育改革主要涉及以下8个方面:(1)基础教育(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肯尼亚自2003年新政府上台后,已开始实行免费小学教育;(2)教科书的准备;(3)政府提供免费的教学材料;(4)提升教师素质;(5)关注少数民族教育,满足其特殊需求;(6)教师工资的平衡;(7)加强科学和数学学科的教育以促进工业化;(8)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适应不同的教育需求,扩大早期教育的规模。

3. 东非各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挑战包括:缺乏足够训练有素的教师;班级人数过多;低劣的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游牧民族传统文化抵制教育;家长对免费教育有误解,缺乏对学校的配合;中央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教育捐赠者提出的限制条件;政治不稳定等。

六、毛里求斯教育部官员英德尔曼·特克迈恩(Indraman Teckmun)先生:

《毛里求斯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毛里求斯曾先后成为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1968年获得独立,1982年成立毛里求斯共和国。1968年之前,该国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1968年之后,经济多元化,纺织业和旅游业发展很快。毛里求斯的教育体制承袭英国体制,3~4岁接受学前教育,5~11岁接受小学教育,12~18岁接受中学教育,18岁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实行大、中、小学免费教育。

毛里求斯的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划分为6个阶段,教育与历史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1968年独立之前,毛里求斯大多数人沦为甘蔗园里的劳动力,经济受一些欧洲地主的控制,接受教育的是白人和基督教徒的孩子们。2.1968~1976年,被誉为“国父”的第一任总理拉姆古兰(seewoosagar Ramgoolam)提出,“孩子的解放只能通过教育来进行”。1976年,虽然经济状况很糟,他仍然宣布对所有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3.1976~1985年,毛里求斯创办了多所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为工业和旅游部门培养所需的劳动力。4.1985~1995年,在各个教育阶段重新考虑和改善教育课程,以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需求;教育的量已达到要求,主要关注教育质的发展问题;取消小学毕业时学生之间过高的竞争性。5.1995~2005年,小学阶段课程得到重新评估和改善,加入了信息技术、科学和体育课程;中学阶段为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而引入新课程。6.2005年至今,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对所有学生实行交通免费政策;要求3~16岁的孩子必须到学校接受教育;政府对教学成绩不佳的小学给予优惠和支持,为它们提供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心理学家的服务,以提高教学成绩。

毛里求斯从甘蔗园经济走上信息技术之路,从不发达国家到接近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存在问题。当前毛里求斯的中学教育就面临着纪律性差、旷课率高两大问题。

七、浙江师范大学牛长松博士也就“中非教育合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详见论文,会议纪要从略)。

八、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的会议总结

万教授认为,本次会议的议题从亚、非、拉三大洲教育的历史、现状、改革、经验、特点到中非的教育合作,再到理论上探讨发展中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从点到面、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的展望,从实践到理论、从国别到地区,既有广阔的涵盖面,又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万教授认为,本次会议让人印象深刻的内容大致有6个方面:1.讨论了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共同性问题,包括教育的地区和阶级差别、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等;2.讨论了各国、各地区成功的经验,如冯增俊教授在回顾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7条主要经验,即政府和民众重视教育,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创建现代教育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倡导素质教育,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教育国际化;黄志成教授指出的阿根廷、智利、古巴等拉美国家在义务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Kimuya女士介绍的肯尼亚免费教材、加强科学和数学教学的经验等;3.分析了各国、各地区影响教育的因素,如黄志成教授系统论述了拉美政治的变化、经济的危机、社会的差别、教育政策的变化、外来的因素对拉美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4.探讨了各国、各地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非洲基础教育中的基本设施及师资问题、艾滋病问题、女童早婚导致辍学的问题、非洲游牧民族文化对教育的阻力问题、家长对教育的配合问题;5.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原则以及教育改革模式问题;6.讨论了中非教育合作问题。

上一篇:生产准入下一篇:多线程建立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