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意境的营造

2024-07-19

舞蹈意境的营造(精选12篇)

舞蹈意境的营造 第1篇

关键词:营造,积累,感受,共鸣,享受,交融

一、编导的编创

舞蹈意境是一个情景交融后的果实, 在这过程中, 首先灌入的是编导的思想与感情, 编导创作的舞蹈作品是否有新意、内容、形式上是否有突破, 关系着意境塑造的成功与否。种种高难度技巧的堆砌并不能给观众以新鲜的感觉, 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匠人手中技术的改进, 这种堆砌往往表现出编舞者生活激情的枯竭, 它使舞蹈作品在观众面前变得沉闷乏味, 体验不到意境所带来的享受。

首先, 编导应该学会观察, 关注大众共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体验。观众是艺术欣赏的主体, 舞蹈作品只有和观众进行交流才算是完成, 所以在丰富多彩又纷杂变幻的生活现象面前, 编导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然后以自己的经验提炼出新鲜事物。

其次, 编导作品中节奏的处理也很重要, 内心的节奏就犹如说话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 随着时间的变化, 舞蹈动作也会有快慢、缓急、突忽持慢等对比。同一动作, 时间放长, 它就会有进展、延续、舒缓的性质出现;而在很短的时间内, 完成一个甚至几个动作时, 又会给人以一种顿挫、急促、突忽的感觉, 虽瞬间即逝, 但美就美在那捉不着的那一刹那, 甚至“撩”人。

再次, 编导在创作舞蹈时, 要考虑舞蹈的构图。舞蹈构图分为两部分:舞蹈移动线 (即舞蹈队形变化) 和舞蹈画面 (也称舞蹈场面) 。舞蹈中的人物, 根据作品内容的要求, 在舞台中上构成各种各样的舞蹈画面, 这些舞蹈画面的形成和变化, 是靠舞蹈移动路线来连接的, 没有舞蹈移动线的出现, 就不可能有舞蹈画面的转换, 而没有舞蹈画面的变化和更换, 也就不需要也不会产生舞蹈移动线。

二、演员的表演

演员是将舞蹈作品搬上舞台并演绎的最后一个环节, 演员所具备的素质对作品表现的实际效果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他必须从内心到形体, 从生活感到动作感的良好体现, 方才能准确表达编导每一个细微创作意图, 传达给观众。否则, 尽管有漂亮的风度, 高超的技巧, 但失去了角色的个性, 舞蹈形象同样会流于苍白贫乏, 流于千人一面。

首先, 舞蹈演员要积累生活。无论是生活的情景, 还是大自然景色或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象, 都应该化成意象收藏在心中……有了这个意象的仓库, 我的内心会变成一个神奇的充满感情的世界, 能保持最大的理性和克制力, 有了意象的仓库, 我就可以自由地探索, 自由地创造。”

舞蹈家杨丽萍, 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舞台体验, 她的《雀之灵》运用自己的肢体以一只晶莹、高洁、亭亭玉立的白孔雀的直观形象创造了一曲生命的诗歌。作品以傣族民间舞为基本语言形式, 超越对孔雀外型的模仿, 不仅使孔雀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观众的视野里, 而且使精灵般高洁的神韵突出地显现。她充分地运用手指、腕、肩、腰、胯等各关节的有节奏运动。尤其是手指细腻的表现力, 通过肢体的跳步和点步, 把白孔雀时而漫步, 时而在溪边嬉水, 俯首畅饮而又潇洒拦动彩羽中, 把白孔雀的形态、性格、气质、风采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 舞蹈演员要有丰富的内心感受和表演激情, 怎样才能以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 而又最充实的一面显现给观众?傅兆先先生有专文论及《舞蹈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指出:“舞蹈表演运用夸张的远离生活的动作反映生活表现人, 却能使人得到富有生活气息的高度的生活美的感受, 其原因除了舞蹈表现形式的独特完美外, 就在夸张的动作里饱含着真实的感情, 真实的感情始终贯注, 使形体感觉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 使舞蹈程式永不僵死而充满生命力, 使舞蹈形式摆脱刻板和浮华而外放神采, 内含深意……

三、舞台灯光设计

有了编导的编创, 演员的表演, 再加上舞台灯光, 那将对意境的营造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色彩的不同可以使舞台空间发生变化和运动, 这种舞台空间的艺术效果可以把人带入气氛变幻的神奇境界。红色具有生命力, 它能引起人们热烈、兴奋的情绪;绿色是大自然本身的颜色, 象征美丽、祥和;白色明亮、纯洁, 似有清冷;黑色深沉、凝重、使人肃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冰天雪地里手持划着了的火柴, 它那一束聚光暖色, 给她增添了活力和幻想, 也给观众增加了亲切温暖的态度。

舞台灯光色彩的变化, 应随着空间变化以增加气氛。欢快时, 适当使用高明度, 高彩度色, 可以获得光彩夺目, 热烈兴奋的气氛, 在情节柔和及舞蹈空间变化幅度小时, 采用各种调和与灰色色彩, 可以获得安定柔和与宁静的气氛。

结语

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意境;现代景观;营造

1意境

意境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审美准则,是运用艺术的手法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形与神、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中国绘画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追求物象的真实,它追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境界,通过意象布置而融会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绘画、中国古典园林等传统艺术在表达方式上都不以表面的再现为目的,而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自然的状态来感悟哲理,从而构成一种至高的境界和追求。对于景观设计而言,意境的体现在于将人、景观与大自然的景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的景观设计,就像一幅山水画作,“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满于水”,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景观设计作品可以看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境界,使得人们在景观中游览的同时,心灵上产生共鸣,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完成与大自然的交流与沟通。

2景观设计中意境的营造

2.1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形神兼备”

形就是形似,是对客观事物外在的描绘。神即神似,是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特征的把握。中国的传统绘画中讲究“应物象形”、“形神兼备”。从而形成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超以象外”的绘画风格,“形神兼备”成为中国艺术遵循的审美法则之一。在景观设计中,同样可以将“形神兼备”这种意境融入其中,遵循这种营造意境的手法,结合景观设计中具体的地形特征,植物的种植,山石与水景的布局,在进行景观设计元素形态设置的同时,更加注重景观元素相互融合而表现出的内在形式美。“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追求不似之似”。例如,景观中的地形是客观存在的,在景观设计中通过不同地形的穿插和配合,就可以形成层层叠叠或连绵不断的地形形态,时而断断续续、时而忽隐忽现,而这种地形形态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使人们在游憩景观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得到不同的心境,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达到“一步一景,景景不同”形神兼备的意境效果。

2.2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动静相生”

动与静在哲学上是一对矛盾体,表现在绘画作品中,则是意境构成的主要因素和表现方式。动静元素相辅相成,完美统一,营造出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唐代诗人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是动静相生的艺术境界典型。这种动与静相互生成的方式运用到景观设计艺术上会产生了意境审美的具体样态。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水与其他景观元素的配合运用,就充分的表现了动与静的意境构成关系。景观中流动的水或发出潺潺之声,或形成荡漾而律动的倒影,使人产生的轻快飘逸的感觉,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水边静态的散石或驳岸则与流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静一动,一软一硬,两者相辅相成,完美协调,构成了一个艺术化的意境空间。景观设计中通过动静关系的对比来营造意境,还表现在景观空间序列的组织上。景观是一个时空艺术的载体,景观中的动静关系有时还依赖于空间对时间的影响,人们游览在景观之中,行走的快慢与停留,取决于景观空间的合理组织。而人在景观中的动静状态,也恰恰是景观意境产生的基础。

2.3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虚实结合”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和艺术意境的实相。”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园林都注重虚实关系,注重空间的布置与处理,以虚代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被称为“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因绘画作品中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或是海、或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反而空白处更有意味。绘画艺术中“计白当黑”,墨并不能曲尽其妙。景观设计中也同样如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元素的布局一般情况下不会过于太满,以免影响景观空间的流动性,而显得过于局促。密林之外定有开阔的草坪,掇山之际必有开阔的水面,这开阔的草坪与水面就是绘画中讲究的“留白”,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非常注意重对留白的运用。以南京青奥公园为例,身处其中,沿江边步道漫游,江水与景观等景色完全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步道中设置有面状的亲水平台或休息挑台,在线形的景观带中就成为一个个独特的“留白”,从而使得景观元素之间虚实相间,虽然布局平淡不齐,但仔细回味,其正是“点睛之笔”恰倒好处,其精心的留白设计,更使人的思维得到延伸,赏之让人遐思泉涌,品之则意味无穷,达到了艺术境界上的高度。

2.4景观设计中的意境营造在于“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由意境的主客体相统一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意境产生的必要条件。客观景物的美,经过作者主观的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画家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萃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中国历史上亲自参与园林营造的大诗人、大画家王维写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句,就是通过人与景象的情景交融来表现诗作如画一般的意境。中国古代造园与中国绘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至于中国任何风景式的园林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诗情画意”。意境是情景的交融,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是单纯的情感,而是情中寓理,理中蕴情。追求意境的表现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意境的有无,是景观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意境的深浅是衡量景观设计作品高下的基本标志。

3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的营造中,我们要学会从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中借鉴,将意境之美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之中,意境之美的营造,增强了现代景观设计的魅力,通过富有意境美感的景观设计带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富有艺术境界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浅析陶瓷山水画意境的营造 第3篇

山水陶瓷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陶瓷绘画尤其是粉彩山水画更是如此,可以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意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具有特殊性与特有性。画论中,第一次完整用“意境”一词是清初的笪重光《画筌》中所言:“绘法多门,诸不具论,其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于兹编可会通焉”。王国维的话可一言蔽之:“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意境杂谈》一文中这样界定:意境,有如典型一样,如加以剖析,就包含着两个方面: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方面和艺术家情操理想的主观创造方面。为简单明了起见,我们姑且把前者叫做境的方面,后者叫做意的方面,意境是在这两方面有机统一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的本质真实。境和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艺术的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就山水画而言,国画大师李可染在《谈学山水画》一文中指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二、“意境”营造中的奇、远、象

陶瓷山水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陶瓷山水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中国绘画用的是墨或丹青然后通过对水的控制来作画,“笔未到,意已到”。陶瓷绘画尤其讲究这个,不在笔墨的多少,而在传情达意是否到位。陶瓷山水画要么盛气凌人,要么温文尔雅,给人一种透彻心扉的感觉,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想要领会陶瓷山水画的意境,必须懂得画者当时的心境。画者也就是通过一幅画而来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历史甚至整个宇宙的感触和感悟。所以在画中,画者往往通过各种手法来表达自己,营造意境。“奇”、“远”、“象”是其中主要的表现手段。

“奇”是其中一种。陶瓷山水画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中,远景奇峰突出雄伟高大,深壑间疏林怪石,迭泉流水,深远不可测。近景似乎是日落西山之际,山麓溪边人家和驿店之人物活动百态,在寒山枯木中又充满生机。从而使人之心神与大自然相融,感到心旷神怡。因此“奇”是山水画的一个很重要的情趣所在。

观山水画,既有大江东的豪放,又有春江花月夜的柔情;既有感时怀古的深沉,又有凌波御风、羽化登仙的飘逸。观山水画,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心情,如痴如醉之时,甚至自己仿佛就是作画之人,将画中之情尽收心底。观景在人耳目,感情沁人心脾。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国的山水画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是那么的超凡脱俗,那么的含蓄空灵,让人心向往之。

陶瓷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使画中所能够表现出来的物象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奇”之意境就在人们的无心想象之中。

“远”则是另一种。中国山水画历来重视一个“远”。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的远处是无数的高山幽谷,从而使人的目光可以伸展到最远处。整个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和历史感。所以“远”也是山水画的一个很重要情趣所在。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也就是我们平时谓之的“三远”。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近处是广阔的水面,有木桥、楼阁、小溪、渔船,远处有无数的高山幽谷,整个画面是由近处一层一层往远处推,越推越远。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这些词,好像旅客思念家乡那样茫然若失。意境给予人的就是这种形式上的慰藉。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件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能使人怀念、使人依恋、使人得到安慰、使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才是艺术作品最高的意境所在。

除“奇”、“远”之外,“象”在陶瓷山水画创作的生成过程中,有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一曰:取象,二曰:笔墨。取象,又包括意象选择和空间布局两个层面。所谓意象,其实就是一些特定含义的具体物象,如山水画中常见的岩石、茅屋、板桥、柳树、飞鸟、行者等等。这些物象在画家的认知中,已经超越其单纯的物理意义,而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信息,或者说是象征意义。仅以花木就有如:梅花象征着高洁、柳树暗喻着送别、竹子是精神独立、牡丹是富贵与尊严。山水画中的“梅花”、“竹子”、“白鹤”、“明月”等无不浸透着中国文化特定的信息、特定的“意向性”,正如“夜莺”和“玫瑰”在西方文化中的特定涵义一样。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小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这就是艺术创作中所说的意境。

三、以传统画论营造现代陶瓷山水画意境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原始的宗教。对山灵的崇拜,对水神的敬畏,人们在这种崇拜和敬畏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神统治的社会里,一切神灵无不隐匿于山水之中。山水是神灵之母。山之高,水之深;山之广,水之渺,蕴涵了天体宇宙的无限奥妙。为了表示对山水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人们刻画山水神灵的形象,用于祭祠或瞻仰,神话或神画启发了山水画的独立成形。而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的山水画艺术语言,还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去探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在精神上对生活体验的形象化。因此,艺术家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中国古代文论中早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从艺术创造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关照中“情”与“意”的意义,体现在山水画中则是非常注重作品意境的营造。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 第4篇

一、领悟古典园林深蕴, 加深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是对于古典园林意境的继承与发展。同时, 在实际对于古典园林的考查过程之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之中, 往往透漏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与追求。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领悟古典园林的深蕴将大大的增加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领会, 同时,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将会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领悟, 这样将大大的促进我国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作为现代园林设计与实践工作者, 我们应当加强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的学习,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与追求所在, 进而将其精髓简单明了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例如,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过程之中, 对于匾额的运用十分注重。古人常借助匾额的题词来点破主题, 在寥寥数句之间道明真意, 又能够将深意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 在不直接与不显露之中, 追求含蓄与内敛, 使游人在观看与领悟之中领会到园林所带来的深刻体会。在现代园林的设计过程之中, 我们也可以加大对于古典园林设计与构建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 这样对于提升现代园林的意境将大有裨益。

二、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

许多树木、花草都有着其特殊的内涵, 现代园林的意境的营造在某种程度也可以进行参考。作为现代园林的意境的主要构成元素——树木、花草等, 由于历史或者文化的原因被赋予了深刻的涵义。例如, 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 对于莲花的理解并非局限于莲花本身的花与叶所带来的视角感受, 而是常常深化到意识形态领域——高洁的品质。再例如, 留园十八景之一——“古木交柯”原本是一株古柏旁无意生出一株女贞, 与古柏相绕相生, 交柯边理, 因此被古人看作是吉祥征兆。同时, 进而借古柏女贞的凋寒不谢四季常青的特质来抒发文人的自傲情节。

在园林设计实践过程之中, 笔者发现对于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 一方面在对于古典园林的考查与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需要对园林构建元素进行深入的研究。表现在具体的园林设计之中, 则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花草树木“形”与“神”的结合。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对于意境的营造其中很大一部分即是通过对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而实现的。进而在游人视觉、嗅觉等感官上进行积极刺激。充分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将对于意境的提升以及园林构建的成本的降低将有很大意义。我国现代园林的构建通常的作法是以原有的或者是历史上的景观为基本依托进行更为深入的开发与保护。如果能够合理的将花草树木进行配置, 将常常会形成古典与现实的综合体, 这样往往比那些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所谓的“意境开发”, 更为直接与简洁。

三、现代园林意境的开发, 要充分发挥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

笔者认为, 现代园林意境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园林工作人员的能动性。将人们的能动性积极的调动起来, 这样才能够使现代园林在设计、施工以及后续服务过程之中更好的为现代人们生产与生活带来便利。在一些较为具体的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可以充分的注重到园林景观的某些较为突出的特征, 使游人充分到体会到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例如, 对于古代的一些传说、故事等等, 园林设计人员应当能够进行深入的解析, 同时, 可以通过对于某些景观的较为夸张的设计或者塑造进而更好的加以表现。这主要体现于现代园林意境开发的创新性。同样的地砖, 在不同的排列铺设下却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同样的花木在不同的景观映射下却有着不同的新意。同时在具体的园林设计过程之中,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是现代园林设计, 但是对于古典园林经验的学习与把握将会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意境的深化,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园林设计人员发挥能动性的结果。

综上所述, 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以及园林设计人员的能动性的发挥。同时, 结合其他方面的各项努力, 相信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深化与提高。

摘要: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有赖于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领悟。在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过程之中, 我们应当对于古典的园林艺术在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发扬,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现代园林。本文从现代园林设计人员需要加深对于中国古典文化学习、充分领悟与利用山水等园林建构元素的内在含义、充分发挥人们的能动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希望能够对于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作出一些贡献。

诗歌营造了什么意境 第5篇

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我们首先看什么是意境。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而意象就是我们用文字营造、表达出来的形象。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经过作者本人的感情投射加工后产出的形象,就是作者的意象,而这些加工后的意象排列组合,表达出作者感情的层次,就是意境。

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和其他的`作品形式的意境有何不同?

境界是没有不同的,我们用散文、小说等作品形式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区别就在于“意象”。

诗词所使用的的意象和散文等作品使用的意象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诗家语”这种特殊的称呼出现。

诗歌的意境形成方式

诗歌在创作时会有完全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与其他形式不同的“诗”,这不是散文、不是段子、不是金句、也不是散文诗。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修辞方式的不同。说到底,就是诗的本质,节奏和韵律。诗的这一本质控制了我们在创作时候所使用的词汇的结构,特别是在古诗词中。为什么诗歌中排比、对仗的形式特别多?为什么会有倒装?这都是受限于诗词节奏和韵律本质,采用了不同于正常说话的一种表达方式。

诗词所使用的意象同样受制于此。不但要使用千百年来固有的意象——在简单的,已经形成思维定式的词语中表达最多的、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意思,留给读者去思考和发散。这种就是为什么诗人喜欢用典的缘故。

同时这些固定意象再通过特有的“诗家语”的修辞方式搭建出诗词特有的意境。

这种精炼、古朴的构建意境的方式自然为中国古诗词创造了优美、含蓄、意在言外的婉转境界。

所以我们说古诗词“曲径通幽”,这境界从何而来?

就是从固有的古诗意象和特有的“诗家语”表达方式构建而来。

至于现代诗的意境,出于对平仄格律的故意反叛,现代诗的意境就是感情至上,因为没有用字用词上的限制,感情喷发一往无前。

所以现代诗的意境,在于感情的高低,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产物。

这也是中国诗歌中,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最大的区别。

意境总是存在,只有高低之分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境的营造 第6篇

关键词:审美意境;水乡风情;韵味无穷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汪曾祺先生在其小说中以独特的方式营造了一方以故乡江苏高邮为背景的意境,开拓了迥异于别人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有三种明显的特征:一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二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三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无穷。汪曾祺的小说中完整地诠释了“意境”这个词的内涵。他的水乡风情,用一圈圈的涟漪展现着独特的魅力;笔法上的留空白,把读者的思维引入了更为深远的空间范畴;而人性之美则给予了大众灵魂的震撼与净化。

一、水乡风情

景色作为意境营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汪曾祺的小说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那江南水乡的美便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无论是那柔柔的水,还是水边柔柔的草,抑或是水中柔柔的鱼,都在昭示着水乡的独特风情。就如《受戒》结尾的一段景物描写,是一幅明丽的水乡风景画,这样的美景中一切都是纯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一丝外界的影响,没有一点政治的附加。正是在这种温柔娴静的景色中才会有幸福善良的人,也才会有自然欢快的生活情趣,才会有少男少女纯真朦胧的爱情,才会有恬淡和谐清新宜人的江南水乡风情。汪曾祺笔下的江南景色描写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的杂质。那淡淡的情节,淡淡的故事,淡淡的人儿,淡淡的情愫,一切都是淡淡的。但是这份淡然轻轻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给予了在纷繁中生活的人们一缕清凉的空气。这也是我认为汪曾祺小说中审美意境营造的独特之一——水乡景色的温柔与淡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水乡不仅有令人沉醉的美景也有令人爱慕的美人。他们的一衣一裳、一颦一笑,也如水乡的美景一般风情万种,让你心花怒放。而这人之美,人之柔,在汪曾祺笔下都成为无限的审美意境,使读者遐思万千。就如《大淖记事》的一段描写,江南的女人,温柔的女人,也是勤劳的女人。她们的美有如江南风景般天然、纯洁。这美不是彰显的,不是雕饰的,不是强加的,而是从人本身所散发出来的;这美是人心灵深处魅力的自然释放,是人性真善美的闪光。

有美景,有美人,千姿百态的江南同样拥有美不胜收的风土民俗。这些特有的风俗也以其独特的姿态彰显着江南独特的美。而这些又都成为汪曾祺小说意境营造的独特工具。那敬奉佛祖却无清规戒律的乡村小庙和食荤娶妻的和尚(《受戒》);城乡交界处引车卖浆者流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大淖记事》);还有水乡的迤逦风光,城镇店铺的格局摆设,“顶香请愿”的古老习俗,迎神赛会的热闹场面等,无不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风俗特色。《岁寒三友》中的一段描写充分展示了江南民俗之美。江南的风俗亦如江南的人和水一样是纯美的,是自然的。它只是淡淡展示著江南水乡人民淳朴的生活习惯,人情风貌。

二、韵味无穷

汪曾祺常常运用留空白的手法,让读者去思索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深层内蕴。这种手法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小说的结尾。如《受戒》的结尾只是写到了英子和明海把船“划进了芦花荡”,一段清秀的景物描写替代了故事的结局。至于明海和英子这段爱情的结局却要我们自己去猜想。再如《职业》的结尾是孩子那一声响亮的“捏着鼻子吹洋号……”至于孩子的这个职业能否延续下去,孩子未来的生活如何,作者都没有说。也曾有批评家认为这样的结尾是文章的缺失,是一种败笔。作为一个故事,应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尾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该交代清楚的,如汪老这样结局是不可取的。我不这样认为。正是这种缺失,使得读者有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有了更多的思维方式。作者没有把我们的思维捆绑住,而是给了我们自由驰骋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哪种结局才是最符合情理的。一切都在该停的地方戛然而止,留待读者去思索这其中余味。

有人说汪曾祺是个语言大家,在我看来不如说他是位营造大家。简单的几笔便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看似散淡的运笔,却有着无尽的韵味。这应该算是汪曾祺小说中意境营造的最精彩之处。我喜欢先生笔下的江南景,江南人,江南俗;也喜欢先生笔下独特的韵味带来的无穷想象。正如那句古诗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参考文献:

[1]阎嘉.文艺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李平,陈林群.20世纪中国文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3]王喜绒.20世纪中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浅析水墨画创作的意境营造 第7篇

水墨画的写生、创作是用来传情达意的, 同时也是给观赏者感受和欣赏的。与此同时的意境营造也就被放在了首要位子, 一幅好的绘画作品, 意境、气韵是其活的灵魂。这也就赋予创作者要充分发挥其思维想象, 体会作品内容的画外之音, 画外之境。

在古代画论中,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绘画主张, 在现实的绘画过程中也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不仅如此, 古人在作画的时候也把意境的营造放在首位, 宋代画家的代表之一郭熙在他的著作《林泉髙致》中也常提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言征实则寡味也, 情直致而难动物也, 故示以意象, 使人思而咀之, 感而契之, 貌哉深矣。”在一定意义上讲, 意境、写意性是客观事物反映到画家的主观意识里面, 并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处理, 是画家的主观意念、情感、艺术创作和客观事物的统一, 是整个水墨画的审美特征。生活是思维、笔墨语言产生的基础, 理论与学识是提炼与发掘美感的前提, 中国的传统绘画博大精深, 师古人之迹, 是我们为未来创作所作的必要准备, 但是重在师古人之心, 我们向传统学习笔墨上、手头上的功夫固然重要, 但古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维方法才是我们学习的本质。因此在水墨画的创作中, 我们不要仅限于表面的工细形式, 而忽略其内在的写意性, 忽略了水墨画的古意性特点, 我们要坚持水墨画所提倡的“师心不师迹”之说。在水墨画的创作过程当中, 我们只有思维宽广、立意有己, 重新审视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法, 才能勃发出创作的冲动, 画面形象、笔墨、色彩的产生才会是心灵的迹化, 才能有别于前人, 不同于他人, 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角度, 画面才会有己意。时代是变化的, 艺术的样式和人们的审美也会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只是思维、立意本身, 如何体现时代性, 水墨画作品如何用水墨画的语言表现当代生活, 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水墨画的语言方式无疑是主线, 但是绘画当中的立意、思维方式又不尽相同, 时代的更移, 艺术样式的演变是人的主观创造意识的思维体现, 因此, 水墨画中立意与思维的匠心独用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个性体现。

与此同时, 在水墨画的写生过程中, 画面的意境营造又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因为在水墨画写生的过程中, 面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场景传达给绘画者的个人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对象当中有的画面气势磅礴, 有的清秀娟丽, 有的清新雅致, 有的超凡脱俗, 这种千变万化的景致也就造就了不同艺术家的个性语言。自古以来, 中国水墨画的写生创作从表现方法到表现对象的语言方式都在发生迥异的变化, 历史上的许多画家都在水墨画的写生创作过程中不断追求画面的形式语言、意境方式、个性语言来不断完善画面美的形式、美的意境, 在中国水墨画当中, 画面的意境不但能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又能够给人以生命的启迪, 因此, 画面当中的意境, 不但包含有绘画语言的内涵, 同时也传达出画外一种无声的气息。这种气息的高低, 与画家本人的学识修养分不开的, 所以说, 画面的意境营造在水墨画的创作当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中, 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也在不段的推陈出新, 在水墨画的写生创作中, 好的艺术作品总是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也就像前人所说的, 笔墨当随时代, 艺术创作的内容主要是在自然生活中吸取源泉, 以表现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自然状态为基础, 因为优秀的绘画作品是有生命力的, 在水墨画的表现当中, 无论工笔、写意, 亦或是人物、山水、花鸟, 他们都能唤起人们对精神审美的愉悦, 换言之, 这也是水墨画意境表现的本质所在。艺术最直接的来源是生活, 艺术虽然产生于生活, 但它又不是简单的生活再现, 在水墨画中, 一幅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画家对其作品投入情感的多少, 也就是把绘画当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在面对水墨画作品, 与其说是欣赏画面不如说是欣赏画家本人;欣赏画家个人的情感、思想。因为好的水墨画作品能把画面转变为情感的内容, 用情感的方式唤起审美者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我们翻开前人的画册, 每次打开都有新的体悟百看不厌、常看常新。这也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水墨画当中,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经常提到感物而动, 情即生焉, 因为水墨画的创作十分重视画家个人的情感、激情体验。《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故事我们人人皆知, 林黛玉看待事物所用的感情那可以说是到了一种痴迷的境界, 她的特点就是“重情, ”这种特点并不是用在每个人身上都适合, 毕竟也是少数, 我们也不是提倡这种忧伤的情绪, 但是对于我们绘画者来说, 我觉得就应该有这样的“重情”思想, 绘画者的思维和情感就要不同于一般大众, 尤其是水墨画家更需要有一双独特的眼睛和一颗“重情”的心。因为要寄于“情”就先要“感”于物, 只有“感”于物才能更多地付之以“情, ”付之以情, 画面才会情景生焉, 这样画面才会产生不同于别人情感, 不同于别人视角的水墨画作品。

水墨画的艺术从古至今都强调抒情性, 诗意性。如“诗言志, 书如情, 画写意”等等。王夫之说:“诗言志, 歌咏言, 非志即为诗, 言即为歌也, 或可以兴、或可以不兴, 其枢机在此。”换言之就是画家的情感表现要借助事物来传达。通过对事物的感性形象来表达画家个人的深层意念。[唐]张彦远说:“因知丹青之妙, 有合造化之动。”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同自然之妙有, 取会风骚之意, 本乎天地之心。”北宋张怀在《山水纯全集后序》中说:“蕴古今之妙, 而宇宙在乎手, 顺造化之源, 而万化生乎心。”明董其昌:“画家当以古人为师, 尤以天地为师, 故有天闲万马皆吾粉本之论。”清代石涛云:“黄山是我师, 我是黄山友。”水墨画注重寄情于物, 借物抒情, 抒情而言志。画家都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上, 通过一些情绪化, 象征性或符号化的特点来表达画家内在的思绪、情趣、意志等。从而进一步验证了水墨画的写意性, 从物出发借物抒情言志的特点。

水墨画的意境主张“以心为主”但又是借物抒情, 寓意于物。要求画家在乎“心物之际, 徘徊于有无之间, 亦心亦物, 非心非物, 物我相融, 因为画面的终结是创造出心物汇融的审美意境。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谈晋祠中古典建筑意境的营造 第8篇

1 晋祠的历史沿革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 km的悬瓮山麓, 晋水发源地。晋祠是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 因此最初名为唐叔虞祠, 并有“剪桐封弟”的历史故事为证。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王, 后称晋王祠, 简称晋祠。历代晋祠经过多次修建扩建, 但其建筑布局仍以坐东向西的唐叔虞祠为主体。宋代仁宗在晋祠西端新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并在殿内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之后, 在祠内不断修建、增建各类古典建筑。至明代万历年间, 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等建筑建成, 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格局确定, 从而改变了宋以前以唐叔虞祠为主的建筑格局, 圣母殿成为晋祠中主体建筑。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次整修扩建, 晋祠形成了北、中、南三大景区, 分布着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多种建筑形式, 这些古典建筑都有着不同的诗情画意, 体现着不同的美妙意境。

2 园林意境的形式

园林中的意境是一种审美的精神、艺术效果, 通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文学体裁、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季节因素、色彩质感等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的境界。园林意境的欣赏具有意随人异, 境随时迁的特点。古典建筑及园林意境的表现为情景交融、诗情画意、见景生情等, 从而萌生游人对园林景观的遐思, 带来更大的游览兴趣。

意境的产生来源于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因此古典园林及建筑的意境要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在古典建筑意境的营造中, 可加入一些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要素作为素材, 让古典建筑及园林更加拥有意境之美。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不仅要体现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完美结合, 还要赋予一定的意境, 以满足不同的赏景和审美需求。

3 晋祠中古典建筑意境的营造

3.1 通过诗词营造意境

诗词以情感人, 并将这些情孕育到园林及各类古典建筑中, 而古典建筑在营造时, 又很好地将诗词、绘画运用于建筑之上, 从而产生诗情画意, 因此诗词绘画与建筑之间互相利用, 相辅相成, 给游人带来更大的感染力, 更好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晋祠水镜台位于中轴线上的最前端, 始建于明朝, 于清道光年间重修, 是晋祠的戏台。坐西向东, 面阔5间, 进深5间。东面为重檐歇山顶, 四周围廊, 与圣母殿遥遥相对。规模和形状沿袭元代乐楼, 是晋中一带惟一的明代乐楼。其背面高悬清代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三晋名泉”匾。两旁楹柱有清末晋祠南堡贡生宁惇德所撰楹联“山秀水明, 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 有声有色文章”。短短20个字, 描绘出晋祠胜境的美丽画卷。水镜台正面挂有清乾隆年间任翰林院编修杨二酉手书“水镜台”匾, “水镜”二字出自《汉书》, 其中有“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句, 清乾隆年间, 在西面又增添了单檐卷棚式台面, 周围加饰花罩、垂柱、雀替等木雕装饰, 显得更为秀丽轻巧。

3.2 通过历史故事或传说营造意境

晋祠对越牌坊, 建于明朝万历四年是一道功德牌坊, 也是整个晋祠唯一的牌坊。相传, 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偏头痛, 久治无效。后来在吕祖庙前得一签, 签上写有“添砖加瓦”四个字, 它的含义是只有在祠内增加些建筑, 才能消灾免难。高应元在晋祠内仔细观察, 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等应有尽有, 唯独缺少牌坊, 故决定建造一座牌坊。于是便在金人台西、献殿东的这块空地建成对越牌坊, 并题词“对越”二字, “对”为报答, “越”为宣扬, 即报答宣扬祖先高尚功德, 也有“孝顺父母, 尊敬长辈”之意。对越牌坊即通过历史故事来营造其意境, 使得此建筑在晋祠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建筑。会仙桥位于水镜台的西面, 桥长3.9 m, 宽3.3 m, 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又说是明翰林院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桥体虽然短小, 却有着美妙的传说, 这样就为会仙桥营造了较美的意境。

3.3 通过色彩营造意境

色彩是建筑空间艺术的极好体现, 常作用于人的视觉, 引起人们的联想尤为丰富, 或淡雅、幽静、清新和谐, 或富丽堂皇, 宏伟壮观。古典建筑常利用色彩来渲染环境, 突出主题。晋祠中流碧榭原称白鹤亭, 跨晋水智伯渠上, 左右各有揽胜小坊, 后拆去小坊, 改名流碧榭。四面当风, 依阁凭栏而坐以观四周, 波光掩映其间, 自感人在画中。流碧榭取意宋代苏轼《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云山已作歌眉浅, 山下碧流清似眼。”此水榭架于水流如碧波之上, 因此取名为流碧榭, 即采用了水流的色彩来营造水榭的意境。

3.4 通过季节营造意境

季节是园林环境造景和古典建筑营造极其重要的要素, 园林中的山石、水体、植物、建筑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有规律的景象变化, 古典建筑可利用季节的变化来营造意境, 形成鲜明的季相景观, 目的在于情、景、境有机的结合, 使建筑富有丰富的意境和旺盛的生命力。晋祠智伯渠上横跨一座双孔桥, 名为挂雪桥, 即晋祠内八景之一的“双桥挂雪”。每逢寒冬, 瑞雪飘扬, 晋祠庙内亭台楼阁, 奇株异树一片银装, 唯难老泉水夏凉冬温, 水上蒸气如烟如云。当雪后天晴, 阳光穿过水面雾霭, 挂雪桥竟如粉妆玉雕一般, 被雪压弯的树枝宛若冰花, 倒映水中, 别有一番情趣。此即利用色彩营造意境的典型的实例。

4 结语

中国古典建筑是一首优美的诗, 是一幅美丽的画, 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此即将意境与建筑结合的体现。在景观建筑的营造中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 意境为古典建筑创造出更加完美的欣赏和艺术效果。本文通过对古典建筑实例的分析, 可以看出古典建筑设计对意境的巧妙运用。在现代古典建筑的设计中, 也应传承历史文脉, 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不仅要有外在景的体现, 还要赋予内在的意、情的体现, 注重建筑与意境的结合, 使其在园林环境中发挥最佳的赏景效果和最大的利用率。现代建筑在设计时也应古为今用, 汲取古典文化的意境特色, 并融合现代元素, 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更具有艺术性的景观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大鹏.晋祠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6:4-5.

[2]张利香.太原市晋源区历史园林保护利用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9) :184-189.

[3]冯琚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营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27 (9) :75-77.

[4]张德一.晋祠揽胜[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0.

[5]张树民.唐宋园林之瑰宝——晋祠[J].中国园林, 2003 (4) :7-8.

[6]陈竹.浅析中国古典建筑空间意境的创造[J].文艺理论, 2010 (7) :42.

浅析武侠电影中审美意境的营造 第9篇

关键词:武侠电影,审美意境

一、引言:意境与影视美学

(一) 意境

“意境”的概念是我国传统深厚的艺术文化中产生的, 是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概念中占据较为重要且充满民族特点的一种美学理念。中国古代无论是文艺美学的理论范畴还是古代诗词文赋, 琴曲舞乐, 乃至绘画书法, 都对意境的营造和意境内涵的体现有极高的要求。

不过, 意境一次虽然早被提出, 但究其具体概念, 因为历史时代和角度层次的不同, 并没有一个十分权威具体的明确概念, 有人理解意境为:主客观结合, 虚实结合的一种诗化的艺术形象及其触发的艺术联想[1]。有学者综合众多古典意境理论大概明确意境是指诗词, 绘画, 戏曲及园林等艺术门类中, 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形成的的情景交融, 虚实统一, 在有限的形象中表达无限的意蕴[2], 其深层内涵是“境生于象外”[3]。

(二) 影视艺术的意境

影视艺术是一种诉诸于观众审美视听等方面的多层次的复杂艺术, 从各种艺术形式中确立许多有效的审美特质及表现方法, 构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质及审美意境[4]。

影视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综合性和具象化的特征, 发达的技术手段使得影视艺术得以具象的展现空间和时间, 并且不仅仅局限于某种单一的视觉审美或者听觉审美, 而是视听的结合;也不单单依赖于通过时间轴上渐进的变化来展现内容, 而是可以时空跳转, 这种巨大的弹性是影视艺术的独特优势。但是意境的产生, 最大的特点是“境生于象外”, 是通过对看似简单的表层意象的经营最后达成无形的意蕴的“场”。因此在影视艺术中意境的营造就显得尤为特殊, 因为影视艺术具象化的特征有时会给意境的营造增加特殊性和创造上的难度。不过, 这事实上不是表现方式和表现内容之间的障碍[5]而是需要我们在影视艺术的创作与处理上, 注意避免和用心处理经营之处。

(三) 武侠电影中意境的营造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艺术中独特的一支, 是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风格和观众多年的审美趣味偏好的基础上, 产生并且固定下来的一支特殊的电影类型流派。武侠电影中对历史空间的再现, 对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表现和歌颂, 尤其需要对电影中的意境进行富有艺术型的再现和营造, 只有具备了丰富内涵和底蕴的意境的武侠电影才能让人们感觉到它作在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再现过程中的“精气神”, 否则光有华丽和重金打造的布景美工场面, 花哨空洞的武打动作和炫目虚无的特技效果, 没有作为精神内涵的意境来展现故事叙述和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内核, 这样的武侠电影只能是一档“大型古装爆米花片”。

二、武侠电影中意境营造的主要手法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事物与周围时空的统一。电影艺术是“绘画在银幕上的一种描述和体现, 叙事文学在银幕上的书写和运用。”[6]武侠电影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上诞生发展, 必须在走向国际的路上注意不断吸取中华古典文艺美学的营养, 才能为中国电影凝练具有东方美学品味的作品输送民族审美的养料[7]。

(一) 通过形式上的经营来营造意境

1. 节奏感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双重展现, 在蒙太奇剪辑的过程中可以营造节奏感, 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可以营造节奏感, 在画面呈现上可以疏离可以紧凑丰富也可以营造节奏感。节奏感使本身平铺直叙的故事开始呈现出时而舒缓悠扬, 时而紧张刺激的区别, 避免了电影形象立体全方位的展现所带来的可能抽象意境的丧失。

2. 结构

一个很好的结构, 能够切合观众的审美心理, 作用于观众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与体验, 情感的抒发与把握, 以此来达到营造意境的效果。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有一段玉娇龙关于在沙漠中和罗小华产生感情的往事的回忆, 插叙在玉娇龙要结婚之前, 就作为很好的铺垫, 给玉娇龙的婚礼加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壮苍凉的色彩。这种类似的结构上的安排, 不经意间给观众的审美接受做出了很好的铺垫和设置, 从侧面帮助了导演所预先设想的所需要的最佳意境的出现。

3. 虚实结合

意境, 是指一种经由作者的处理铺垫和呈现, 从而衍射到观众内心的一种丰富的“场”的效果体验, 是一个艺术作品作用到人物心灵的过程。太过于具体完整的场景并不有利于意境的体现, 就好比3 全息投影虽精美并不一定就能给你很好的审美意境体验的感觉, 而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傲雪梅花有时却更能让你感受其中的深刻意境内涵。

4. 灯光舞美场景

一部影片, 尤其是古装武侠片的场景设计, 人物造型形象对故事的展现, 画面意境的创造有很大的作用, 也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但是倘若只醉心于美工上的设计, 不注意符合整体的情感意境氛围, 任何美工都是空洞而无意义的, 甚至显得非常不和谐, 就只有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 通过内容上的编排来营造意境

1. 故事呈现中的详略选择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和梁朝伟饰演的叶问, 在几分钟交手过招间, 就能让人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流动。而同样, 在张艺谋《十面埋伏中》中, 小妹跳了十几分钟的舞蹈却只让我们觉得演员的舞蹈功底不错, 服装场景很是华美, 但并没有成功营造出任何意境。所以意境的营造, 光有美式不够, 还要美的恰如其分, 才能美出内涵, 美出韵味。

2. 从日常再现到氛围营造

武侠电影作为充满浪漫主义的虚拟故事的呈现, 更多的需要的是对主题的强调和突出而不是对生活细节的再现。影视艺术作为一种用物象来表达感情的艺术样式, 是对生活中日常情感的升华, 渗透着艺术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自我视角和独特感悟。黑泽明说过“一部影片中如果没有一种叫做美丽的东西, 你是不会动人的。武侠电影更需要注重艺术上的唯美, “无需刻意回避人工雕琢, 通过唯美的画面或是委婉的音乐来营造意境, 甚至完全可以为了艺术效果营造出某个违背真实的虚幻状态。”[8]

三、武侠剧中意境营造带来审美效果的启示

(一) 浓郁的江湖豪情意境:论徐克的《笑傲江湖》中的意境

徐克的武侠故事充满浓郁的东方美感气质, 刀光剑影, 飘逸洒脱, 于潇洒肆意中构建了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 其代表性的《笑傲江湖》一片中有两个重要的意象:武侠秘籍和琴谱[9]。一个象征着引起人们无限纷争战斗的贪欲, 一个象征着侠客内心的归隐与平静。此外, 影片并未过多表现一种硬碰硬的场面, 而是喜欢采用更突出表现的是人物在行动中的空灵飘逸, 潇洒浪漫的情景, 表现主人公在武林纷争求归隐的主题。

(二) 青绿晕染的儒侠诗意:论李安的《卧虎藏龙》中的意境

如果说《笑傲江湖》是浓郁的东方美学, 体现的是一个轻盈飘逸的武侠世界, 那么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宛如淡淡的青绿山水画一样, 是通过剑的斗争, 展现的一场关于“修心”的故事, , 连自己也承认拍《卧虎藏龙》时抱着正本清源的想法, 希望展现中国武术的精神面貌[10]。在竹林大打斗的戏份中, 人物也是展现轻灵的轻功, 但不同于徐克的飘渺, 这种轻功更多的展现了一种风骨的韵味, 正如同竹林这个意象不同于海面或是悬崖峭壁的虚无缥缈之感, 竹子的挺拔韧性, 有反弹, 需要借力发力, 是人物一直在一种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状态, 需要与竹子合为一体感受竹子的运动与韵律才能施力出招。整个影片将人物内心情感深度发掘, 并与山水意境融会贯通, 赋予了影片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无限的艺术魅力[11]。

四、现有武侠片在意境营造上的误区

武侠电影和很多其他题材的电影相比拥有很多更为广泛的意境营造的发展空间, 获得了一代代追梦人的喜爱, 但是许多商业电影在表现武侠题材时, 光注重对硬件的追求投资的大手笔的同时忽略了对人文精神内涵的要素——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追求, 使古装的武侠片毫无人文底蕴。这里笔者将这些电影在营造已经上的误区主要分为三点。

(一) 有境无意

比如《无极》中那个虚拟魔幻的世界, 通过玄虚的剧情来展开的故事, 即使运用特技制造了一个神秘华美, 光怪陆离的虚拟世界, 仍然不能从环境中, 却仍收然不能让我们从环境中感受到作者想要强调的精神内核, 变体会不出这个故事发生场景中的意境。

(二) 混杂重复, 风格不明

许多武侠功夫电影把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意象堆砌到一起, 比如琴棋书画, 刀剑, 宫殿, 书馆。但是简单的堆砌, 没有巧妙的经营和足够的情感铺垫和人文内涵的体现, 也是徒然。

(三) 情浓景缺

在许多影片中尤其是武侠电视剧里经常发生的情况是, 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凄美故事有时确实意境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同情的情绪, 但是因为没有合理的意境的营造, 使得这种感情显的流于俗套, 格局不够高雅, 不能体现出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而且这种观众的共鸣也会显得转瞬即逝。

五、结语

意境作为一个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概念, 在现在的影视文艺美学中仍然具备研究价值和意义, 总结起来影视艺术中意境的营造的重点在于:

第一, 从过于饱满的视听语言元素走向适当的删减和“空”的感觉;

第二, 从具体实在的打斗, 或者制作经费堆砌出来的道具场景灯光舞美, 走向删繁就简, 景致与剧情完美融合, 意蕴到即可点到为止的“虚”;

第三, 从日常空间的展现, 改为通过视听手段引起读者自行填满片中未及一一展现的想象空间;

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意境营造 第10篇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运用艺术意象, 在主客体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将欣赏者引领向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中。意境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核心范畴, 但也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特征和共同追求[1]。现代平面设计对意境的追求也不例外, 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思上体现了“以少用多”、“以一当十”的精炼, 构图上体现了“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以及其“无画处皆成妙境”、“计白当黑”的简洁都承传和借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意境创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完美表现。因此, 平面设计的意境是艺术家们为了表现出自己设计的主要思想所采取的设计手段, 它在材料、构造、颜色、图案等方面采取特定的方式, 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融入了更深层次的韵意, 以让欣赏者在观赏作品时心领神会, 达到实物与意境之间相互融合的心灵感受, 使其在获得设计信息的同时产生视觉上的享受。现今商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发达, 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更应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以符合大众审美情趣。

二、平面设计要素的意境呈现

(一) “名”的作用。

平面设计进行宣传的最终目的是树立品牌, 而要宣传品牌, 首先要策划品牌的名称。品牌, 就是一个名字;好的品牌, 就是一个好的名字。阿尔里斯在书中说:“不要将什么使一个品牌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与什么使一个品牌在长期内获得成功混淆起来, 当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趋于雷同的时候, 品牌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产品, 而在于这种产品的名字, 或者更进一步说, 在于对这个名字的感觉[2]。”品牌名称和企业是与人们进行交流的首要要素, 名称是否好听、好读而且是否具有寓意, 直接影响到企业品牌的传播效应。富有意境的别出心裁的名称涵盖了一个品牌的核心, 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品牌精神, 传达着企业的承诺, 在表达上让人很快产生认同意识。由“名”引发的意境, 是通过将人情感中的思念、感动、挚爱、关怀等融入到品牌中, 人们在对产品进行选择、购买、使用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认可, 产生心灵共鸣, 从而更加深刻了对品牌形象的认知, 最终对这一品牌产生喜爱和认同。比如当我们提到“苹果 (AP-PLE) ”、“皮尔卡丹”、“雀巢”、“麦当劳”、“肯德基”等著名品牌, 都会触及到人们的情感, 而情感又会左右大家的选择。

(二) “色”的作用。

相对于文字和图形, 色彩属最易于被接受的语言。它能够轻松地左右或改变人们的情感, 就好比没有歌词的音乐, 即使是在抽象的情况下也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引导人们进入到妙境当中, 所以, 色彩相比于其它表现形式, 更具有感性特征。色彩不仅能够表现感情, 人们更需要通过色彩对自身情感进行调节。人的视觉所能够感知到的色彩现象主要由色相、纯度和明度三个部分组成。色相是色彩的灵魂, 它如同色彩的肌肤;纯度是色彩的饱和与清浊程度;明度是色彩结构和色彩基础的关键, 合理地调配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平面设计的关键, 更是平面设计的基础。色彩对人有情感、心理和生理三个层次的情感调节作用;它与人情感之间的联系同人的审美经验有直接关联。因此, 我们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使色彩在物理上达到和谐, 更要符合人情感和精神的需求。色彩通过自身特性的变化来渲染画面的景象, 由于人们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水平不同, 所形成的审美视点迥异, 从而使色彩更饱含情感。设计者根据不同的色彩来激发创作的灵感, 并结合人们不同的心理、生理需求, 最终使作品与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 “形”的作用。

“形”就是指物品的外部形状, 也是平面设计中能够表达意境的重要元素。“形”包含抽象的形状和具体的外观图形, 主要通过“形、音、意”等来感动人们。文字在品牌信息宣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品牌宣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形”来说, 文字在平面设计中主要以不同形式的笔划来呈现, 通过其自身意蕴美和结构美来渲染品牌效果, 给人直观的美的感受。图形具有象征性意义, 通过符号的编排使其达到一种有节奏的韵味和美感用于渲染主题。在大部分情况下, 图形并不能如愿以偿地表达出品牌所要表达出的信息, 但是其隐意却能够暗示出这一品牌文化所要突出的内涵, 使人们内心产生联想, 让其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企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抽象的图形带给人们更多更含蓄的韵味, 这是很多形象图形所不能比拟的优势[3]。

(四) “质”的作用。

“质”指材料以及材料的质地。材质不仅是一种艺术载体, 更是一种设计语言。材料的光泽和肌理等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触觉和视觉感受, 传递着或华贵流畅, 或粗糙古朴, 或厚实稳重, 或轻薄浪漫的审美韵味和个性气质。材料及其质地可拓展设计思路, 体现设计思想, 彰显设计风格。我国茶叶采用多样的盒型包装, 其纸质材质古朴而又典雅, 给人们带来淳朴的田园感受, 从而深深地打动消费者。在此, 材料及质地不仅体现出了其物理属性, 更具有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不仅表达了商品的艺术美感及特性, 而且传达出了设计者的精神思想, 使消费者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精神境界也正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4]。

(五) “空”的作用。

“空白”是造境的重要手段, 它与图形、文字巧妙地结合一起, 相互协调, 是设计作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维空间上的虚实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可以使空白之处充满大气、简约、虚幻、空灵之感。在创作过程中, 以实写虚, 以实代虚, 虚实相生。“空白”的意境突显出来的是生动的多元的空白“形象”, 而不是直白“空”的白。在平面设计中, “空白”可引申为实体画面的空白部分, 也就是虚空间, 它与整个画面实体相互交融, 成为一体。比如我国画里面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 它所表现的就是虚形和实体之间的交融。所以说, “空”也就是“非空”, 它在作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空”的处理手法, 能够很好地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完美效果。

三、结语

意境是一种玄妙的景象, 人们只能够意会, 而不可言传, 设身处地地仔细欣赏, 才会产生或领悟到心灵中那种奇妙的感受。将意境理论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需要设计者不断地去努力探索。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才能将意境更成熟地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 才能更好地体现设计的现代性和民族性, 也只有这样, 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才能立足于世界, 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摘要:意境营造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 本文从意境的定义入手, 结合“名”、“色”、“形”、“质”、“空”等方面, 论述了现代平面设计意境的营造, 提出了意境营造是提升艺术作品的重要因素, 它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现代设计理念。

关键词:平面设计,意境营造,设计要素

参考文献

[1].蒋孔阳.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67

[2].里斯·阿尔.造品牌的22条法则[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第1版:67

[3].张军.图形语言的多义性[J].包装工程, 2005, 6

营造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意境美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125-01

“意境”是一个美学词语,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其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在观摩课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这样评价课堂:“这堂课比较有意境”;“这堂课把我们带到美的意境中去了”;“这堂课如果在歌曲的艺术处理上再细些,则意境可能会更深远些”。可见,音乐课堂上的意境教学正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如何营造音乐课堂中的“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意境美”?笔者结合多年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大海啊故乡》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分析教材中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元素,并运用其为意境教学服务。

一、用色彩营造意境美

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6~12周岁之间,据测定,小学高年级学生区别颜色的能力比低年级学生高达60%以上。另外,学生的视听觉感受均得到进一步发展,其灵敏性甚至超过成人。笔者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决定采用色彩来营造音乐课堂教学的意境。

在《大海啊故乡》教学开始时,笔者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用色彩营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音乐意境。笔者问:“如果把这首歌曲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用什么颜色作为图画的背景色?”大多数的学生都回答用蓝色。笔者接着问:“蓝色一般给人怎样感觉?”生答:“蓝色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笔者问:“大海上除了蓝色还有其他什么颜色吗?”学生答:“还有白色的帆船”;“白色的海鸥在自由地飞翔”;“红火的太阳从大海上升起、落下”。通过对色彩的描绘,美妙的大海图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对柔和安静的歌曲意境有了初步的感受,这对歌曲的演唱有着非常重要的潜性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唱出美的音色,得到了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意境美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在展示音乐意境时有着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音乐课堂中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生在多媒体声、色、形、象的展示下,能够快速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音乐意境中。在《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看一段大海的视频,视频展示了一望无际的蓝色天空、清澈的海水、白色的沙滩、高高的椰子树……这样的景色很容易激起学生对于美的追求。随后,笔者播放一段《大海在呼唤》的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浪涛拍击礁石的画面,体会大海神奇而多变的魅力。学生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时,笔者引导学生从前半段旋律体会大海的宁静美丽,高潮部分声音要激昂,就像海浪拍击礁石一样,突出情感的真挚。学生在多媒体视频播放中,真切感受和体验到歌曲的意境美。

三、多途径渲染意境美

意境的渲染是一个持续、不间断作用于学生情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管齐下,采用多种手段渲染意境,以达到整体综合的功效。

还以《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为例,笔者通过钢琴伴奏渲染意境,弹奏出优美的旋律,要求学生模拟大海的海涛声,并轻轻挥动彩纸条作随风飘动的样子。接着,笔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听潮》,感受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结合的美感,进而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表达出对歌曲学习的艺术感受,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评析,深化意境教学。

四、声情并茂描绘意境美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基础,他们的想象力迅速发展,创造性才能逐步提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优美地演唱歌曲,体验歌曲演唱的层次,避免平淡地演唱。如笔者在教学《大海啊故乡》时引导学生配合形体的辅助参与,结合歌曲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请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让其中一名学生按照“强—弱—弱”的节拍,先在左边的同学腿上拍击1下,然后在后边同学腿上拍击2下,当每一个学生都运动起来后,配合着身体起伏的动作就好像大海的波涛起伏。学生伴随着动作载歌载舞,用形体和声音表现出歌曲的完美“意境”。这样一来,课堂形式变得更丰富,教学内容更详实,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音乐课堂只有让学生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感受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和美好的音乐意境,才能营造出充满魅力的意境课堂。

舞蹈意境的营造 第12篇

一、审美直觉——诵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感性的直接把握

诵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会获得第一眼的直接感受。作品的遣词造句、营造的美的意境, 在诵读者心中形成一种原始的感觉和理解, 获得审美直觉。诵读者通过艺术的思维洞察能力, 用一种直观的感性形式对作品的外在表现加以直接把握, 浸润作者的理想, 感受他们的情怀, 把握作品的感性境界。

王维的《使至塞上》颈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最为出名, 诵读者在面对这首诗时, 眼前会浮现边塞雄浑空旷的画面, 大漠刚直坚毅, 落日苍茫温暖。诵读者在审美直观中感受到了诗人简单勾勒的塞外风光和观景者的胸怀。但这种“审美直觉”毕竟是诵读者直观的浅显感受, 诵读者需要在审美直观的基础上, 深层挖掘作品的内涵, 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眼光融入其中, 以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

二、审美再创作——建构诵读活跃至动的情思和理性意味

优秀的文学作品, 表达了各种空间的多重意向和作者的多样感受, 需要诵读者深入挖掘, 凝神观照, 以“尽善尽美”的洞察力来透视作品的价值内涵和内在精神。

(一) 诵读者将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文化积淀融注到对作品的理解中

诵读者浅层的审美直觉在处理作品的基调和感情时是远不够的。它需要诵读者在理解作品思想和内涵的基础上, 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融入作品中, 反思其中深层的生命意味和精神气质。

鲁迅的散文《雪》, 将南方和北方的雪写到了极致。文章是隐晦的。例如, 不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格思想, 很难将这篇作品的内涵和精神气魄表达出来。鲁迅不是“暖国的雨”, 单调、平庸、毫无斗志, 而是朔方的雪, 是“雨的惊魂”, 独立抗争的斗士精神是作品的思想内涵。诵读者在面对这样的文字时, 不可能不有所触动。雪的漫溯、坚毅、厚度, 在诵读者心中唤起苍茫的图景, 然后借助平日积累和细致入微的深思遐想, 把握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二) 诵读者将感性直觉的情绪上升为理性分析的高度

诵读者进行感性分析之后, 需要将这种直觉情绪上升到理性的分析, 这就关系到诵读者的思想感情运动状态和有声语言的表达问题。

“音从心出, 声形于外”, 于外的表现形式是语气、节奏、停连、情景再现等, 但最主要是节奏, 节奏能够使情声气达到和谐统一, 是气韵生动审美境界的物质基础。节奏的表现形式是在诵读时保持恰当的“空白”, “人与空间, 融成一片, 便是无尽的气韵生动”。[1]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有一处“空白”方能显示意境。空茫的江面, 碧空尽头水天相接之处, 只有远去的孤帆。这首诗虽写友情, 却无“友情”的字眼, 所以在诵读时, 要把对友人的那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的友情表达出来。

(三) 对艺术进行多层次的反思, 把思绪探入了文化精神的内脉

诵读者在解决了思想感情的表达问题之后, 需要在对作品的“感性——理性——悟性”的渐进、反复、提升中, 挖掘作品新的生命情绪, 把生命的体验外化为作品活跃至动的形象, 建构作品的文化精神, 达到艺术再创作的纯粹自然本质和最高境界——“气韵生动”。

三、审美体验和审美超越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气韵生动, 是一种有着生命力的艺术精神, 是对于审美空间内的诵读活动的一种精神指引。它经历了审美直觉的体验, 理性分析和表达技巧升华的审美超越, 将诵读者的人格魅力融入其中, 抵达质朴澄明的形神相融的审美境界。

“温柔敦厚的风骨、虚怀若谷的品格、精益求精的理想、修身济世的追求……”[2]诵读者必须自己保有自己的艺术个性, 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并把它融进诵读过程;还要充分发挥诵读者自身的创造性, 显示诵读者作为创作主体的当下在场性, 如此, 才会使诵读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阈, 呈现出比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的美感境界, 实现“气韵生动”的中华民族的美学理想。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第2卷) [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45.

[2]张颂.朗读美学 (修订版) [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 2010:27.

[3]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上一篇:水下浅埋隧道下一篇:安全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