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教学语文

2024-06-06

学困生教学语文(精选12篇)

学困生教学语文 第1篇

一、让学困生在内心感受到被关爱、尊重

在学生的内心, 无论是谁都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爱。但对于学困生来说, 往往事与愿违, 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斥责、家长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 使得他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承载了太多负面言论, 从而加剧了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 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远离自信, 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后果。为此, 我从他们生活与学习方面的点滴小事做起, 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信任与尊重, 努力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用真诚和温暖的言谈去暗示他们, 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同时, 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 提问时讲究策略, 让他们参与讨论, 感受做课堂上主人的成就感。对于学困生而言, 教师的关爱、信任与尊重, 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点滴赏识, 都会成为促进他们求知、求学的强大动力, 促使他们自我发展。

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困生之所以称为学困生, 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足。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就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生动活泼且不失幽默的语言、形象还有些夸张的手势、新颖又贴近他们的教学手段, 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 启发和诱导他们, 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与他们情感上达到和谐。在课堂上, 我还经常设计一些不需多加思考就能从课本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来问他们, 如在学习《背影》时, 我提问: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一共有多少次?这样的问题, 只要看过课文, 都可以找到。我特意让他们来回答, 之后再极大地肯定了他们的能力。此时学困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肯定, 更多的是他们在取得成功后所体验到的快感、喜悦和乐趣, 这对学困生增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从竞赛中寻找闪光点

竞赛是一种比知识、比技能、比方法的活动。创设容易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竞赛活动, 让他们在成功中满怀自信、消除自卑, 从而成为学困生转化的契机。然而, 我们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灵活运用, 因为学困生本身的自卑心理会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 如果设计的竞赛活动难度较大, 就会使得他们产生竞赛是自己高不可攀的心理, 于是主动退出了竞赛活动, 这样就会达不到我们要激励学困生的目的。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妙用这个办法激励学困生呢?我的做法是,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通过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困生感到有机会展示自己才能, 在参与竞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与众不同, 得到同学羡慕的眼神, 就会产生被别人尊重的心理, 自信心也空前高涨, 以此为契机, 就可以破开困扰学困生的外壳, 使他们的优点显现出来, 从而转化了学困生。

四、发挥集体力量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 更希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老师的帮助。因此,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赏识教育, 发挥集体的力量, 通过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 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学会学习。如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组成促学小组, 帮助学困生完成作业。开展“结对子”活动, 让成绩好的同学与学困生作好朋友, 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帮助,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家校配合共同促进成长

多数学困生家庭的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 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和家长容易形成了一种完全对立的状态。因此, 多关心学困生的家庭情况, 与家长同步配合、密切联系, 共同促进学困生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首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 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 在取得家长的同意和信任后, 我给家长布置了第一个任务:周末或假期带他们出去玩玩, 让他们感受家人的温暖。几个月后, 家长欣喜地打电话来说, 现在孩子骂他们的粗口话少了。于是我又给他们布置了第二个任务:接孩子上下学。又是几个月, 家长打电话来, 很激动地说, 现在孩子愿意和他们谈自己的事了。我知道, 在他们的内心, 那层厚厚的坚冰已开始慢慢融化, 至于什么时候消失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但从他们原来语文成绩的不及格到现在的80多分, 相信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 终将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摘要: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根据学困生的形成的原因, 以及每个学困生自身不同的特点, 有针对性、有所侧重的进行转化, 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 “丑小鸭”终有一天会变成“白天鹅”。

农村学困生语文的教学论文 第2篇

一、农村中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学困生直接影响着本班、本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考试模式下的语文学科,学困生所占全班的30%到40%,远高于其他学科并且严重地制约着其他学科的质量。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口头表达不清楚,书面表达空话连篇,语句不通顺,错别字满篇,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更是无从下手”,早已是普遍现象;而初中语文“学困生”基础更差,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学生的歧视、家长的责骂,教师的漠然,长期以往使得他们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由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并且伴随着厌学、逃学等问题的出现。这部分“语文学困生”,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究其原因他们具有一些共性:

1.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他们存在着一种思想:对于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语文成绩相差不大,久而久之,产生了“学习语文无用论”或“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

2.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

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可这四项能力成为制约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因素,更是学困生为之头疼的事。3.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语文学困生们也在埋头苦学,“读死书、死读书”,成绩进步不大,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以致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数量相对较多的被视为“包袱”这一群体,每一位语文教师不能坐视不理或刻意回避。

二、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根源

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不全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学生的观念等有关。

1.家庭因素。

据统计,多数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并且父母本身语言表达能力低,更无从谈起阅读或写作,因此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也没有形成阅读或写作的爱好,所以,这部分孩子从入学前就落后于城镇孩子。可见,农村的孩子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

2.社会因素。

在新的思想的冲击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背一背不如猜一猜”成为流行,因此,不少学生把语文课视为应试尤其是高考高压下的休养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为数理化的学习作铺垫。再加上提高语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就使得家长、教师、学生不愿投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

3.学校因素。

在成绩决定一切的影响下,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师都只重智育,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化、政史地,轻视甚至放弃难以得高分的语文学科。在应试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害怕影响本班成绩和学校考核,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训练,还占用大量的语文学习时间,并且有些学校将语文定为副科,给学生宣传错误的观点,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雪上加霜。

4.个人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语文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学习语文无用论”和“学习语文浪费时间论”等扭曲的学生观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语文学习或不愿触碰语文。长期以往,有些学优生逐渐滑向学困生边缘,学困生更是越学越差,使得学困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再者,“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左右着他们,语文基础知识薄弱、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低,他们拒绝教育,自我封闭,上课睡觉,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厌倦语文。

三、农村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也必须对症下药。就社会环境来说,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对于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来解决。

1.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他们自尊心强,渴望被重视,渴望被认可,更渴望成功。

这就要求教师有意地走进这一群体,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和学法指导,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重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激活乐学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挖掘闪光点,变“我不行”为“我能行”;建立相容点,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创设情境,关注人文情感,重视语感,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

四、结语

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 第3篇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闪光点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27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些差强人意,加之同学、家长、甚至一些老师的冷嘲热讽,使得幼嫩的心灵受到重创,他们无视学习、无视家长、无视老师、无视一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失去了对家人的信任,对学习厌倦、畏惧。经过调研表明,学困生的形成多数在于学生本身自控能力较弱,加上家庭因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鉴于这些原因,根据每个学困生自身不同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转化:

一、让学困生在内心感受到被关爱、尊重

在学生的内心,无论是谁都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爱。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感受到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斥责、家长的责备和同学的嘲笑,使得他们幼小而脆弱的心灵承载了太多负面言论,从而加剧了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严重的还会导致他们远离自信,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后果。为此,我从他们生活与学习方面的点滴小事做起,使学困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信任与尊重,努力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真诚和温暖的言谈去暗示他们,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同时,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提问时讲究策略,让他们参与讨论,感受做课堂上主人的成就感。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的关爱、信任与尊重,哪怕是只言片语的点滴赏识,都会成为促进他们求知、求学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自我发展。

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困生之所以称为学困生,就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足。而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就是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生动活泼且不失幽默的语言、形象还有些夸张的手势、新颖又贴近他们的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启发和诱导他们,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与他们情感上达到和谐。在课堂上,我还经常设计一些不需多加思考就能从课本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来问他们,如在学习《背影》时,我提问: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一共有多少次?这样的问题,只要看过课文,都可以找到。我特意让他们来回答,之后再极大地肯定了他们的能力。此时学困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一个肯定,更多的是他们在取得成功后所体验到的快感、喜悦和乐趣,这对学困生增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从竞赛中寻找闪光点

竞赛是一种比知识、比技能、比方法的活动。创设容易让学困生获得成功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成功中满怀自信、消除自卑,从而成为学困生转化的契机。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因为学困生本身的自卑心理会使他们感到低人一等,如果设计的竞赛活动难度较大,就会使得他们产生竞赛是自己高不可攀的心理,于是主动退出了竞赛活动,这样就会达不到我们要激励学困生的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妙用这个办法激励学困生呢?我的做法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让学困生感到有机会展示自己才能,在参与竞赛活动中找到自己的“閃光点”,当他们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能力与众不同,得到同学羡慕的眼神,就会产生被别人尊重的心理,自信心也空前高涨,以此为契机,就可以破开困扰学困生的外壳,使他们的优点显现出来,从而转化了学困生。

四、发挥集体力量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理解,更希望得到家长的关心和老师的帮助。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赏识教育,发挥集体的力量,通过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学困生找回自信、学会学习。如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组成促学小组,帮助学困生完成作业。开展“结对子”活动,让成绩好的同学与学困生作好朋友,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家校配合共同促进成长

多数学困生家庭的家长平时都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和家长容易形成了一种完全对立的状态。因此,多关心学困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同步配合、密切联系,共同促进学困生成长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首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沟通,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在取得家长的同意和信任后,我给家长布置了第一个任务:周末或假期带他们出去玩玩,让他们感受家人的温暖。几个月后,家长欣喜地打电话来说,现在孩子骂他们的粗口话少了。于是我又给他们布置了第二个任务:接孩子上下学。又是几个月,家长打电话来,很激动地说,现在孩子愿意和他们谈自己的事了。我知道,在他们的内心,那层厚厚的坚冰已开始慢慢融化,至于什么时候消失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但从他们原来语文成绩的不及格到现在的80多分,相信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终将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第4篇

一、树立信心, 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 自卑感严重, 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 他们常常遭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 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 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 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 不可打击、挫伤, 要像慈母一样, 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 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 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 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 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 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 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 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 弹好“主题”

学困生往往对学习兴趣有一种消极态度, 抵触、厌倦, 这种消极情绪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 要想转化学困生, 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找准联系, 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 提高听课效率, 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 讲一些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 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 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语文, 生活中离不开语文, 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他们越学越想学, 越爱学。因此,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 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 运用迁移规律, 以旧知引出新知, 这样, 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 明确责任, 督促学生生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 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兴趣。

(3) 体验成功, 引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 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在感兴趣的基础上, 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 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 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 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而写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综合, 写的本身就融合了听、说、读。当然, 对于学困生而言, 我们要把要求放到最低。比如, 开始可以写一句话, 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天气状况。接下来, 可以对身边的人、事做简单的描述和记录, 甚至对电视剧进行评论, 最后逐步地提高要求, 等等。这两种养成是最简单, 也是最重要的, 日积月累, 持之以恒, 学生定会受益匪浅。这样, 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 就会逐渐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若再不失时机地帮助、鼓励, 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

(4) 开展活动, 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 对语文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 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 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小小诊所”“小作家评比”等。特别注意要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 分成小组, 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 发挥他们的优势, 促使兴趣的巩固。

三、注重提高学业成绩

学困生转化效果的好坏, 除了看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否提高, 还取决于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因此, 作为教师, 如何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 提高其学业成绩呢?

(1) 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为了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 我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 让他事先作好准备。上课时, 我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 并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到实验第二步时, 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 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有机会还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 如:默写生字等。第三步:让王某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 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他, 让他来评价。让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我还试着让王某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起初, 王某不太有信心, 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 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 王某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 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王某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 他也会出错, 但我从不批评他, 而是用“再想想, 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 现在的王某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提高, 知识掌握得较好, 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正确率也提高了。

(2) 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 及时补缺补漏, 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 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比如, 张凯与赵康都是学困生, 但张凯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赵康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 我让张凯与赵康结成“对子”, 互相学习。几周后, 张凯的写作能力提高了, 赵康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 可谓是两全其美。

总之, 转化语文“学困生”, 使他们由厌学变为乐学, 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时刻面临的艰巨任务。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 具有渊博的知识、无私的爱心、奉献的精神, 更要求我们掌握精湛的教学艺术, 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才能不辱我们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五年级班语文学困生转化教学计划 第5篇

铁厂小学李 琴

一、指导思想

本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个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原则,从学困生抓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实行成功教育,并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理。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2人。个别学生基础较差,优生少、学困生多,还有几个学生体质差。经常要请假。最明显的有学困生有程同建、陈敬斌、倪浩、王金花、阴宝文、李桂月、蒋苗、黄锐、刘杰、张玉铭等。

三、方法措施

1、教师观念的积极转化,寻求各科老师的帮助,齐心协力帮助学困生积极投入学习。在工作过程中,观念要积极转化,由以前看分数,注重优生的辅导,对学困生有歧视的心理,“恨铁不成钢”,急功近利的心态转变为能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一个人来看待,以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为自己工作的重点。在工作过程中能个体分析、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各科任老师能热心配合,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心于课堂的学习,把学困生的厌学,逃学情绪抑制在一个最低点上。

2、在班级里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依此进行分层,设立不同层次的学习帮扶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在班级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变以前老师补课,留课的陋习,把问题交给学生去独立解决,老师起指导作用;其次,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有不同的完成目标,由易而难,逐层推进。

3、在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环境。努力把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如试行“今日我当家”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一个学生中的一些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

4、实行“低、小、多、快”的教法改革

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的实际,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进度,把教学的步子放小,把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分层推进。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活动时间多,教师一次持续性讲课控制在10分钟以内。快速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及至调节教学进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 第6篇

一、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模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名作家的逸闻趣事,在有些知识点的新课的引入中,应尽量有亲身感受的实践作引导,使学生明确身边处处有语文,生活中的社会离不开语文,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语文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那些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语文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古诗词朗诵比赛”、“小小诊所”、“小作家评比”等。特别注意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分成小组,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的巩固。学困生转化效果的好坏,除了看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否提高,还取决于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业成绩呢?我是这样做的:①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为了能让我们班的学困生王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王某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王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到实验第二步时,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机会,我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如:默写生字等。第三步:让王某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他,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还试着让王某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王某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②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比如:张凯与赵康都是学困生,但张凯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赵康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我让张凯与赵康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几周后,张凯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赵康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可谓是两全其美。

三、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学困生教学语文 第7篇

一、提高认识,改变教学态度

学困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障碍,很多教师采取了诸多教学策略,但是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教师并没有深刻分析这些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的根本原因。教学策略流于形式,没有在教学态度上做出相应转变,这就造成很多学困生转化难的局面。因此, 为了有效转化学困生,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从自身入手,提高认识,在教学态度上先做出转变。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进取意识

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智力因素方面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学习缺陷,而往往是学习态度或者是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问题。这也就给我们的转化工作指明了方向,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唤起学生心底潜藏已久的进取精神,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会甘愿低人一等成为学困生,教师要深度剖析学困生身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有的放矢地解决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不断树立起学生迎头赶上的自信心, 为其主观意识的转变铺平道路。

学困生教学语文 第8篇

在一年多的七年级语文“学困生”转化研究中, 我站稳课内课外两大阵地, 在改善学困生“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上双管齐下, 开展了心理情感教育活动、结对帮扶、知识补漏、课堂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的探索实践。实践告诉我们:因为受学困生在校总时间的控制和兼顾各学科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 要提高学困生转化效率, 必须以课堂为学科学困生转化的主阵地, 立足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是我转化学困生的着力点, 现就这方面小结做法和认识。

一、精心设计教学, 激发学困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学生在升入初中的第一年没有产生对语文的兴趣, 那么他对语文学习的抵触情绪基本上会持续整个初中阶段。因此, 我设法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导语, 引入激趣。

一节刚开始时, 学困生都有一份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 我抓住这一契机, 用巧妙的导入语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导语的内容、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灵活设计, 种类丰富:讲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播一首歌曲、展示几张图片、放一段视频、来几句声情并茂的朗诵或设置悬念……

例如七 (上)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 你们看过大海吗?想去么?有一位生长在大山里的作家, 他童年的时候有一个梦想———看见大海, 长大后他仍然不停地追寻这个梦想, 二十多年后, 这位作家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 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 他心目中的“海”到底是一片怎样的海?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 从诗中找出答案。这一导入语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没见过海、对海有好奇心的心理, 故设悬念, 给海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激发学生进入课文探究答案。

新颖有趣、切合学生兴趣需要、思维特点的导入, 能激发学困生对新知的探索, 把他们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控到最佳状态, 诱发他们对语文的喜爱。

2. 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情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境地。如果让学生置身其间, 就会引起学生喜怒哀乐等情绪, 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情景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渲染出具体、形象、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多方面、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似身临其境, 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感知和探究知识。创设的情境应该具有生活性、形象性、情感性、针对性等特点。创设情境的途径包括借助图片、影像等现代媒体呈现视听情境, 运用表情朗读创设语言活动情境, 通过学生表演等方法创设活动情境, 等等。

学困生最怕写作文, 觉得无事可写, 无话可说。如七 (上) 第三单元作文课, 我布置作文《我爱我家》, 之前自己先写文章, 把自己有时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还要忙着做家务, 对儿子就爱理不理甚至乱发脾气等细节一一描绘出来。在学生进入情境中时, 我乘机分析道:虽然这样的事只是偶尔发生, 但面对儿子委屈的目光, 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要学会爱家人。爱家人不能自私, 而是要我们学会替别人着想。课堂上学生很快从自身出发表达对“我爱我家”的见解, 连三四个学困生也纷纷发言。我进一步提示:现在大家回想一下, 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呢?请把它写下来。这样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作文情境, 让学生依据情境写作文, 写起来有依据, 自然顺手多了。

又如教学七 (下) 第四单元《安塞腰鼓》《观舞记》, 学生对黄土高原“腰鼓文化”、印度舞文化的理解有很大困难, 因为他们对安塞腰鼓表演、印度舞很陌生, 光读文章中的描述句, 学生会有一知半解的感觉, 特别是学困生, 把语言还原成画面的能力差, 不管教师用文字描述得怎样精确、动情, 他们还是稀里糊涂。此时, 只有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播放一些有关腰鼓和黄土高原民情风俗的影片、印度舞表演的视频或是制作有关的幻灯片, 让学生置身于表演的情境中, 调动学生多感官, 感受表演的特点和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最后把视听影像和语言文字相对照, 对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的学习就化难为易了。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了解和掌握距离他们较远或难以想象的事物。

3. 丰富形式, 提高兴趣。

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学困生失去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感, 为了让学困生对课堂保持长久热情, 我尝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七上第一单元是诗歌, 我组织了诗歌朗诵会;第三单元学习“感受自然”主题的文章, 我们进行了一次远足, 和大自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后来学《木兰诗》, 我们观看同名电影比较分析;学《皇帝的新装》, 我们排演了课本剧;学科普文, 我们试着做实验;学词语, 我们搞接龙比赛;学成语, 我们猜过谜语;读字音, 我们练习过绕口令;口语课, 我们开展过辩论会;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我们开展了“话成长”沙龙活动……

4. 谋划结语, 传扬兴趣。

经验表明:学困生在一节课将要结束 (大约五分钟) 时, 注意力基本不能集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精心设计结尾, 或妙语总结深化或用拓展延伸性的结尾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从广义上来说, 课堂教学结尾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止和教学活动的完结, 恰恰相反, 它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和学习活动的延伸。如学完蒲松龄的《狼》 (七下第六单元) , 我这样设计结尾:本文中的狼贪婪、凶残、狡诈, 最终免不了双双毙命的下场, 留给人类笑资。那么, 狼扮演的都是这种反面角色么?请同学们阅读《评价手册》《文言文阅读全解》上同是蒲松龄笔下的两则狼的故事, 一定会有意外的发现。学生的兴趣再一次被激发, 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 他们的视野必将更开阔。

观察和调查发现, 当我谋划的精彩课堂结尾出现时, 不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正在画着省略号。

二、关注个体差异, 帮助学困生获取成功的快乐

成功是促进学困生改变语文学习状态, 坚持前行的内在动力。针对学困生的知识、技能现状, 我实施了分层递进教学:在课堂教学、作业要求、评价等步骤中体现不同层次。

1. 分层递进教学。

(1) 合理分层

开学的第一个月, 我对所任教班级的语文学习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摸底检查, 并向学生提出了分层递进的教学设想。接着, 我就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 综合考虑学生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个体性差异, 把全班学生按上中下分成A、B、C三组。为达到帮、教目的, 把B组一分为二, 让A组和B组的中下合为一组, C组和B的中上合为一组, 分别坐在一起, 自然, 学困生都分在C组。

当然, 学生所在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分层教学实施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语文水平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 对每个学生重新评估并合理调整, 重新定层次。

(2) 实施教学

备课时我对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均考虑一定的梯度, 对C级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而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侧重A、B级学生。

教学中我把“面向全体”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 或分或合。受小学经历过的课堂形式启发, 我尝试了“复式”教学:在一堂课的某一时段, 我对A、B级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 同时安排C级学生做基本的巩固练习, 或者安排A、B级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练习, 针对C级学生存在的问题再作讲解。

课文《走一步, 再走一步》给我带来“引路式”教学启发:在开发智力、训练思维的过程中, 为C级学生达标“引路”, 即通过把大题分解, 化难为易, 循循诱导, 引着学生走一步, 再走一步, 让他们获得战胜难题的成就感。

(3) 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强调“三分”:一是分层布置。如C级学生仅限于完成基础积累题、课文后的必做题, 而A、B级学生则需完成选做题和补充的思考题。二是分层帮扶。课堂上完成内容和数量相同的练习时, A、B级学生完成后, 按分配的任务督促、辅导C级学生。三是区别批改。作业批改侧重A、C级, 对部分C级学生采取面批。

(4) 分层评价

为了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我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施有区别的评价:

对C类学生, 主要采取鼓励性评价, 寻找并肯定点滴进步, 促使其消除自卑, 逐步走向成功;采取综合性评价, 不仅仅以近期显性的效果和单一的语文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 而是从学习习惯、态度、情感、近来阅读量和参加语文活动的表现诸方面, 采取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要提高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效, 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及时反馈, 强化堂堂反馈矫正、课课过关、单元达标等检测辅导措施, 建立并完善作业检查制度;二是辅导学困生转化是分层递进阅读教学最关键的一环, 要切实落实好质量目标和辅导时间。

2. 作文分层训练。

我所面对的17名学困生对写作持畏惧、抵触的态度, 他们语言基本功底差, 错别字多, 常常词不达意, 句子不通, 标点符号使用意识和能力差, 内容单薄, 四十五分钟基本上写不出不少于四百五十字的文章。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提出了相对较低的要求。

(1) 确定目标

根据七年级作文教学重点和学生的作文现状, 我确定了整体的训练目标:记好一件事———写好一个人———写简单的散文, 确定三个阶段的作文训练目标。第一阶段 (2011.11—2012.1) : (1) 写出来, 尽量把句子里通顺; (2) 基本会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3) 充实内容, 字数不少于450。第二阶段 (2012.1—2012.4) : (1) 中心明确, 材料和中心一致; (2) 适当描写 (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 (3) 字数不少于500。第三阶段 (2012.4—2012.6) : (1) 学习审题立意; (2) 正确处理详略; (3) 学习一些基本的作文技法, 主要有开好头、结好尾、点题。

每一阶段的训练中, 先分解训练:每次习作确定一到两个要求, 批改中达到既定要求即给予高分, 然后让他们综合要求完成一篇习作, 作为一个阶段的成果展示, 对优秀者即时表扬。这种阶梯式的作文练习, 降低了难度, 增强了学困生的成功感。

(2) 指导方法

教学中我加强了辅导, 重在降低写作难度, 夯实基础。并探索了一些方法, 如指导他们把写出来的句子读两遍, 然后把句子理通;采取列提纲的方法指导他们选材;通过片段作文指导他们进行生动的描写。每次辅导时, 我都给他们指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先扶着他们走, 必要时给他们援引一些例文进行模仿, 或改变局部, 换个相似的例子, 等等, 让他们摸着石头过河。

(3) 创新批改

在作文的批改上, 我一方面重视常规批阅, 对学困生更侧重面批, 当面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未处理好的问题, 另一方面进行学生互批:这些作文是我事先批阅过但未打分的, 目的是让他们在批阅过程中, 想一想, 同题的作文别人写的为什么要略高一筹, 自己的作文问题在哪。发本子时, 我一般是把本子名字朝下按座位发放, 让学生有种公平感、尊重感, 但其实我事先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按他们的座位排序的, 特别是对学困生本子的发放, 我更是做到心中有数, 发给他们的是比较规范的好一些的作文, 目的是让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第9篇

一、注重情感投资

要想学生按照我们的期望去发展,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接受我们的教导。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对学困生的情感投资, 如课堂上给予慈爱的目光、发自内心的微笑, 作业时俯下身子和蔼地进行指点, 课余时间同他们进行零距离的平等交流……此外, 我还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课堂上优先让他们发言, 作业批改时以他们为先, 订正作业更是如此, 让学困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 在潜移默化中, 使学生由喜欢我发展到喜欢我所教的学科———语文。

二、打破心理定势

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很多学生可谓经历了多次学习失败的“折磨”, 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被动、自卑等消极心理, 这种不良心理犹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阻碍着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要想让这些学生想学、乐学, 首先就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这话说起来容易, 真正做起来很难。这要求我们必须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采用多种方法,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 发现自己独有的价值。同时, 作为教师, 我们要不断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 如灵活恰当地运用一个词语, 一次完美的作业, 一道题的正确回答等, 教师抓住这些机会, 大张旗鼓地表扬鼓励学生, 都可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三、设定阶段目标

学习目标犹如茫茫大海中的灯塔, 能指引着学生学习的方向, 更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的动力源泉。很多学困生学习要么毫无目的, 无所追求, 要么目标不符实际, 形同虚设。对此, 可引导学生设定阶段目标, 即引导学生学会将目标逐层分解为若干小目标, 在逐步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过程中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例如,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 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本课的生字书写, 在他们已经会写的情况下, 再慢慢由字到词, 然后过渡到句、段的读、背、默写。有些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 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多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这样循序渐进, 拾级而上, 便可逐步达到教学目标。

四、强化主体意识

学困生也是学生, 他们同样是课堂的主人, 只有在课堂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主动探索, 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 我提倡:只要你参与了, 不管结果如何, 都是好样的。我经常创设条件, 帮助学困生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 先让他们自主预习, 课堂上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 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他们在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每一个细小进步都给予热情的鼓励, 即使说错了也不去打击他们, 而是先就他们能大胆地回答问题予以肯定, 然后再委婉地纠正。这样, 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尤其是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自己同样可以学好, 从而逐渐消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五、采取恰当措施

每个孩子身上都闪动着独特的光芒, 或真诚友善, 或率直开朗, 或勤奋刻苦, 或谦虚好学……这些优点或许已经在众人的赞许声中如雨后万物般茁壮成长, 如金子般耀眼闪亮;或许它还如落花生般深埋地下, 但也乐于平静, 悄悄生长;或许它们如春天的嫩芽, 等待春雷的唤醒, 只要钻出地面, 它们就会绽开那份灿烂、辉煌。在父母的眼中, 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 因为他们倾注的是无私的爱。我尝试着像热爱自己的孩子般热爱自己的学生, 偶尔的错误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 宽容与慈爱、理解与鼓励、批评与疏导都因爱而变得温暖甘甜。不过, 要彻底根治学困生已经形成的不良心理和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在矫治过程中, 他们经常会出现思想上、行动上的反复。因此, 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要允许学生反复, 正确对待反复。我对学困生实行了跟踪管理, 根据他们某一阶段的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 绝不一味地对他们严要求, 或者一放到底, 具体表现在该松则松, 该紧则紧。当他们表现良好时, 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引导, 促其转变;而当他们出现反复, 经过教育仍无好转时, 进行冷处理, 寻找最佳时机再行切入。如我班有个学生成绩、习惯极差, 我运用激励手段使他有所好转, 但几天后又旧疾复发。我找他谈了几次, 效果不佳, 便暂时放手。一次, 我无意中听到他纠正同学背错的地方, 我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对他进行表扬, 并与他长谈, 我们畅所欲言, 谈他的过去、现在、未来, 谈我对他的理解和希望, 并对他前阶段的情况作了分析批评, 之后他的情况大有好转, 而且没有出现大的反复。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第10篇

一、要倾注感情,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寻究其成因

学困生不是天生的,他们都有一个形成过程,一个学生之所以变差,有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他们的心理较其他阶段有所不同,感知事物缺乏逻辑性,往往依靠直观支持注意力转移,表现出更大的主动性,并有一定的盲目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家庭不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父母经常闹矛盾,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感受不到家庭温暖,形成了一种冷漠的心态,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受约束,以致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有一次,笔者在八年级上语文课,课堂气氛很活跃,突然有一个怪声怪气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破坏了课堂秩序。笔者非常生气,找到这个名叫王杰的学生训斥了几句。他不但不认错,反而一摔门扬长而去,这着实让笔者下不了台。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个学生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中,慢慢地就成了这样。事后,笔者找到他,与他谈心,让他好好学习。他说在小学时语文基础知识就没学好,所以对语文不感兴趣。笔者语重心长地劝说,终于打动了他,他为自己课堂上的做法真诚地向笔者道歉,并表示愿意好好学习。笔者每天课外活动帮他补习语文基础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错别字减少了,并能读准字音了,在课堂上也能注意听讲了,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相信以后他一定能够更主动地学习,逐步成为好学生。

二、挖掘闪光点,因势利导,增强学生自信

事实上,学生的“差”是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因素,只是没充分显露出来。对于学困生,笔者总是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竭力去发掘他们身上积极的东西,找出闪光点,发现并发挥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哪怕一点一滴也要肯定,让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笔者在一次语文课上要求学生背古诗,有一个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学生主动过来背诵。笔者很意外,因为他平时自卑感很强,总认为老师和同学们看不起他,对学习缺乏信心。这次背诗虽说他背得不太熟,但笔者还是表扬了他,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他脑筋聪明,笔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积极引导教育,激发了他努力向上的愿望,从此以后,凡是语文课有背诵内容的,他背得既快又准。同时,笔者提倡班上学生“一对一,结对子”互相帮扶,在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升。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是不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的,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三、减轻负担,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对学困生的要求要客观实际,要减小他们的学习难度,分化学习阻力。由于他们在学习上落后太多,不可能一下子赶上去,为此,教师可把一个较大的目标分解为几个有梯度的小目标,循序渐进,以经过一番努力可能实现为宜,增强其信心。为消除学困生紧张、自卑、畏惧的心理负担,可给他们课前补习旧知识,课上设计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课后布置一些简单易做的作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学会方法,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人之相交,贵在知心。”教师针对学困生的思想应及时指导,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有位诗人曾说:假如他是一块冰,那么集体的热力会将他融化。在课上,笔者注意提醒学生要鼓励学困生,不歧视他们,课下主动与他们接近,找他们谈心,做他们的朋友,一起讲故事,建立融洽的关系,使他们与教师消除隔阂,缩短距离。能在朋友式的教师面前谈笑风生,畅所欲言,以点滴进步鼓励他们,以真情感化他们,学困生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学习感兴趣了,也就会专心致志了。

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树立楷模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崇高之处除了教书,更是育人。因此,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要“爱”字当头,一视同仁,用师爱激励学困生,以爱心打动学困生心灵。作为语文教师,其榜样作用更是巨大的。笔者平时严于律己,课堂上尽可能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感化学生,使他们陶醉于其中。这样,促其进步,多层面、多角度树立楷模,使学困生学有榜样,有意给学困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困生在体验中转化,在转化中提高,在提高中争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 第11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把学生当成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听众,这种教学模式,根本发挥不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课堂效率就不高。

新的教育观念倡导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当成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这一点,国外的学校就做得比较好。最近几年,闻名全国的杜郎口中学也做了很好的尝试,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他们彻底打破课堂常规,砸掉讲台,把学生分成小組,这样既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又能使学生投入到愉快学习中,不至于感觉乏味和疲惫。

在教育观念得以更新的条件下,语文教师就更应注意创设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时候,精彩的导入相当重要,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即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扎实的课堂教学不该是老师牵着学生走的,而应该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设计的问题应根据难易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特别注意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正确;尊重他们,甚至是错误的感悟,同时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点拨,使大家都获得更好的发现、体悟。

二、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丧失自信心的人是没有做事情的勇气和魄力的,他的潜力就会被埋没在黑暗的个人世界。现在,江苏启东推行“152010”课堂教学模式,一堂课按照三个环节进行: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10分钟“当堂检测、反馈、矫正”环节,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天下,把学生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首先,互相帮助。这种讨论式的学习,使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平等的合作讨论来解决,使学生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距,都能学得会、听得懂;其次,自由。他们上课讨论,同桌、小组,畅所欲言;再次,轻松。上课学得会,气氛和谐,不是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被动地听,而是在愉快中既学得了知识,又调节了身心。这样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来提高学困生的自信心,并且依靠讨论的形式让优秀学生带动学困生,使得大家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真情对待每位学生,让他们在爱中成长

语文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喜爱,首先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较高的文学素养,努力完善自己个性,提升教育艺术,力争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其次,对学生要真情付出,随时关爱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公平对待学生,千万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语文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教学中,我就经常发现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毫不在乎,听课心不在焉,而因为教学的需要,我又不可能在他们身上停留太多时间,课后与他们沟通的机会也较少。为了使那些学困生能有所进步,我放弃休息时间,多与他们交流,不管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无所不谈。终于,真情付出得到了学生的回报,他们完全没有了课堂上的那种隔膜,学习热情逐渐高涨起来,课上认真听讲了,课后也能认真背书、默写,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好了起来。

可见,学生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他们就会找不到学习的温暖,消极怠学,更有甚者,可能会在网络中消遣沉沦,大好的青春时光就这样葬送了。所以,教师应真情对待每位学生,让他们在爱中成长。只要老师真情付出,丑小鸭最终也会变成白天鹅的。

四、关爱留守学生,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

语文老师同时也担当着更多对学生进行励志、感恩等教育的任务。上语文课时,我经常发现班上的一些留守学生心神不定,心事重重,于是,我主动接近他们,开展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并多与他们的家长联系,对他们在校外的表现以及学习、生活的安排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对于班上的留守学生,在他们的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教师能及时地给予帮助,相信他们会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生活经验,比别人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在教学《游子吟》等诗文中,引导、帮助学生渐渐体会到母亲等长辈的艰辛。在母亲节那天,我让所有学生给自己母亲写一封信,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和想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那些学生在思想上都有了转变,成绩也有了明显的上升。

学困生教学语文 第12篇

一、语文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语文学习中的学困生具有一些显著的外在表现。首先,学困生在学习上表现为信心不足,对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情绪。其次,学困生在学习技巧掌握、效率提升等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另外,学困生在与人交往中也有一定的困难,缺乏与人沟通的勇气,上述表现在学困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语文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一定要立足实际,清楚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坚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二、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意义

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要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学习存在着一定难度的学困生,更应当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在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1)转化学困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对语文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优秀生。教师要想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学习,将时间和精力向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倾斜,从而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2)转化学困生是关爱学生成长的具体措施。许多语文学困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一些消极情绪,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卑心理,影响了自己与他人的交流,对学习与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能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习与生活,是教师关爱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各方面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3)转化学困生是兼顾学生发展差异的抓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差异性是客观现象,他们因为记忆能力、技巧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习活动中存在着进度不一、效果不同的问题。教师在抓好平时语文学习活动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困生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巧,提高他们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学中可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较好地兼顾到学生的发展差异。

三、坚持科学有效原则,扎实做好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

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要充分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坚持从心理疏导、基础夯实、技巧指导等诸多方面入手,构建学困生成长转化的良好氛围,扎实有效地开展学困生转化工作。

(1)开展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许多语文教师深有体会,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最难的是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如何让他们能够重新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至关重要,一定要通过教师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引导,让这些掉队的学困生重拾信心、迎头赶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进行积极尝试,平时要建立学困生的档案,做到对每一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经常和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最真实想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教师在和学困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要直接切入主题,而要讲究方法、循循善诱,使谈话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例如,从学生的一些长处谈起,对学生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一些进步进行表扬,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敞开心扉和教师进行交流。经过这样的铺垫,然后进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环节,更加自然。教师教育引导学生,要看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告诉学生千万不要因为语文学习成绩落后就自卑和自暴自弃,要正确看待学习成绩,要明白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远的落后,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尽到了最大努力就是成功。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消除学困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这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引导学困生回顾基础知识,寻找学习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拾遗补缺活动。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和他们平时语文学习基础不牢固有很大关系。教师要想有效开展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要对症下药,特别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边学习新知识,边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前后兼顾,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专门针对学困生群体进行基础知识的夯实,平时结合作业与检测结果,科学研判学困生在哪些方面的语文基础知识上属于薄弱环节,提高转化教育的指向性。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观察,在生字词、汉语拼音、阅读理解、作文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分别确定出学困生掌握上的薄弱环节,列出回顾复习的提纲。再指导学困生根据提纲,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实际,制订复习计划。同时,教师还要专门针对语文学困生设置一系列的能力训练,主要是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巩固训练。例如,修改病句专项训练、阅读分析专项训练等。这些方面都是语文学困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比较困难的地方,学生通过回顾与巩固练习,可以实现学习成效的提升。教师除了帮助学困生确定学习薄弱环节之外,还要指导他们养成坚持学习和反思的良好习惯,要让他们经常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成效进行思考,寻找需要巩固的地方,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3)给予学习技巧方法的指导,实现授人以渔的效果,提高学困生语文学习效率。学习技巧的掌握对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帮助较大,许多学困生在语文学习中技巧匮乏,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对此,语文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帮助这些学困生补上学习技巧这一课。在组织学困生转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推荐成功的语文学习经验,而且要注重引导他们自己总结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学习技巧,帮助学困生消化吸收和灵活运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在生字词方面,要重点指导学困生通过易混淆字词的对比来进行记忆,联系文章语境理解词语,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在阅读理解方面,重点指导学困生抓住文章写作的情感线索,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在课文背诵方面,指导学困生记住一些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形成框架结构,一旦背诵不出来的时候,在脑海中稍加回忆,就能够将前后连贯起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强化对学困生的学习技巧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对他们以前感觉到难度较大的一些学习内容,多进行技巧辅导,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学习方法技巧指导在语文学困生转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当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加以有效运用。

(4)鼓励学生进行结对和帮扶,营造学困生转化氛围,让学困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在班级集体之中,环境氛围对他们的学习活动具有很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样的特殊群体,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特别大。如果大家对他们不闻不问,就很有可能导致他们被边缘化,内心情感封闭起来,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对学困生进行结对帮扶,要求班级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两到三名学生结对帮扶一名学困生。具体的帮扶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自由组合结成帮扶对子或者帮扶小组。帮扶小组成立之后,语文学习优秀生要帮助学困生分析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共同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难题。有了帮扶小组的帮助,学困生日常学习帮助和指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实践证明,班级语文学困生在帮扶小组的指导下,不仅能对语文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做到了细致深入思考,而且对学习的信心也更足了,和其他同学的交往也更加轻松了。

(5)组织同层级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困生竞争欲望,为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学困生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对的群体,教师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将学困生转化工作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特别是设置差异性教学目标,让学生始终处于摘桃子的上进状态,这对于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意义重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专门为学困生设置难度较低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数量和难度都有了调整的作业与检测内容。为了进一步激发学困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学困生群体中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在降低了学习难度要求的背景下,要求学困生之间相互比一比,赛一赛,和同一起跑线的同学比赛语文学习成效,更加切合学困生的思想与情绪状态,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使他们在你追我赶的氛围中主动深入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语文学困生转化工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这一方面的工作,不回避、不推诿,积极主动地研究学困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与能力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化工作方案,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尊重学困生。平时的教育疏导以及组织学生结对帮扶,一定要兼顾到学困生的自尊心,不能让学生感到低人一等。二是要分类推进转化工作。学困生的转化不能一刀切,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情况、个性化需求,语文教师在转化过程中应当坚持一名学生一种方法,采取最优化和最有效的转化路径。三是要强调方法技巧的指导。帮助学困生最终的目标是要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和高效学习,因此,要将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参考文献

[1]王保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之我见[J].成才之路,2014(26).

[2]刘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困生干预的个案研究[D].鲁东大学,2013.

[3]冀香.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转化工作[J].快乐阅读,2013(25).

[4]李新兰.小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困生转化工作[J].语文天地,2015(09).

[5]尹莉萍.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初探[J].课外语文,2014(24).

[6]闻镭.阅读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对语文“学困生”影响的实践研究[J].语文学刊,2006(14).

[7]蒋宏彦.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J].学园,2016(03).

上一篇: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下一篇:信贷资产经济效益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