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2024-07-07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精选12篇)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网络媒体,审美趣味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作为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 正受到广泛的关注, 但是对这一类型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目前普遍认为,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利用现代媒体中的电影、电视、录像、电脑、网络等设备和远程通讯、数字技术等新技术作为艺术创作材料, 表达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 追求互动接受的艺术特点, 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进行艺术探索的一个总称。它的交流和传播具有与以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新方式, 注重在线交流、在场交流和远程参与, 网络、卫星、远程通信技术, 以及数字技术为数字媒体艺术摆脱单一的展示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到目前为止, 被归纳为数字媒体的艺术形式有:数码图像、电脑动画和全息照相作品、指读光碟艺术、包括电脑游戏在内的虚拟现实环境、网络艺术、包括超级文本、遥控机器人技术、电脑音乐和声波艺术、和戏剧、舞蹈和装置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台的混合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对技术的积极应用中产生的新艺术类型, 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技术为艺术带来新的活力, 构成新媒体艺术与以往艺术不同的展示方式, 这同时引发了新的审美特征。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1. 艺术和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支撑, 从传统艺术的平面化、静态化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 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 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 媒体语言得到了极大丰富。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 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变革。它不仅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感受, 还导致了观众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数字媒体艺术借助数字技术和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 为我们创作出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 令我们的真实感宛如梦境般不可确定。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也随之产生。

2. 艺术接受的交互性

数字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交流对象的方方面面, 数字化、压缩和宽带包交换电信网络推动了一个交互时代的到来。数字媒体的使用者对于媒体内容拥有更大的选择和控制权, 与科技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数字媒体艺术由数字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带来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特点, 交互性即交流和互动,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大多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电子感应、互动器件输出, 使观众与计算机图形生成软件进行互动, 并及时输出互动过程, 通过观众的参与来发展作品的个性。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与以往艺术形态最显著的差别, 也是数字媒体艺术追求的目标, 交互性不仅在艺术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与科技的发展也相得益彰, 甚至一些交互性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样的应用科技的方式和科技研究的新方向。就其中的机界面装置艺术而言, 交互性以更丰富的方式发展着。数字虚拟技术、语音和视频交互技术、感应反馈技术等为交互性的多样尝试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 在人机界面装置艺术中, 包括姿势、触摸、凝视、面部表情、复杂动作、呼吸、语音信息等为人机界面的多种交互方式。

3. 艺术交互的现场感

数字媒体艺术交互性的特点带来现场感。现场就是不能用语言和图像去还原的经验, 现场感包含了作品和存在环境与空间所共同生成的艺术接受者的行为和感观等体验, 可以说, 现场感就是对艺术作品此时此地的身体经验。在数字媒体艺术中艺术家致力于打破屏幕的界限。用计算机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等的感觉世界, 将观众置身于图像的虚幻空间中, 力图通过虚拟现实的图像和仿真技术, 吸引观者的眼睛和其他感官, 为观者提供一种可能存在的最真实的印象, 而这些印象又都源自于虚幻世界。数字媒体艺术中的虚拟现实系统利用幻觉信息, 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的多种感官, 使观众有一种临场感, 仿佛亲身走进艺术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之中, 感悟艺术的灵魂, 进而得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沉浸式的审美感受。

4. 艺术作品的游戏性

数字媒体艺术以拼贴和戏仿的方式来消解经典艺术的形式规则和范式, 以碎片化、平面化、非整一的形式来标新立异, 追求一种嬉戏和调侃性的话语, 像网民进行网络艺术的创作, 在相当意义上说为了娱乐自己, 然后才去娱乐别人。因此, 网络艺术在美学精神上消解了来自伦理、理性和道德世界的重压, 更大地趋向游戏性, 网络艺术中的网络游戏和FLASH更是以游戏性为目标。

网络游戏以其表现手段的丰富多彩、超乎现实又逼近现实、现代化的科技含量, 已经成为最富魔力的娱乐形式。目前, 网络游戏朝着和人机界面装置艺术的目标发展, 致力于发展人机交流的多种方式, 取消人和计算机的隔膜。Flash也是游戏性比较突出的网络艺术类型。目前, Flash作品分为MV、网站界面、网络广告等, 其中具有艺术性的是动画短片、游戏和交互动画, 它们强调题材的创意、动画的处理和画面的设计, 以一种生动的方法来传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而且这类应用者更少商业性的束缚, 只为兴趣所致, 做自己喜欢的好玩的作品。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当代审美情趣的影响

1. 审美主体的扩大和审美情趣的分裂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其审美的受众范围逐渐扩大, 当更多的艺术形式为大众服务的时候, 当审美的主体成为全阶层的时候, 根据就低原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的分裂。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扩大了艺术的范围。从传统艺术到数字媒体艺术, 从最初的、狭窄的特定艺术种类, 扩张到人类所有的精神领域和意识领域, 甚至是单纯的欲望领域, 审美随之表现出泛化的态势。以往经典美学否认和排斥的物质功利性和生理快感, 在当代审美语境和审美经验中一跃成为美的代育者。当代审美的外延得到了明显的扩大与延伸, 传统的审美立场与审美经验也不断得以调整和扩充。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使人们的精神更加自由, 使高雅的、专门化的艺术美学日常化与普及化, 以适应由数字技术革命所导致的现代文化生活泛化后的新变化。

2、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除了审美主体的扩大和审美情趣的分裂之外。审美情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是现代传媒带来的重大影响。以往传媒不够发达的时期。或者是传媒方式被上层所掌控的时期。大众要么只能接触到限制的艺术形式, 要么盲从上流社会的审美追求, 自主选择性很小。但是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 大众可以有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 适合自己的审美对象。这就导致了审美情趣多元化, 个性化。

只有一个统一的审美标准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现在的审美更多地体现为个人行为。一个事物你可以选择不接受, 认为它不美。但是你不能否认它在别人眼中是美的, 不能影响别人的个性化审美。现在是一个各抒己见、强调个性, 各种观念并存的时代, 各种观念都汇聚在一起, 共同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生活。

3. 审美趣味的当代剧变

艺术是社会化的审美形态。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艺术审美方式, 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理念也从超功利化和精神升华的传统模式里走出来, 转而满足人们日常的欲望释放和快感追逐, 轻飘的形而下的享受和身体感官的娱悦成为其突出的审美趣味。艺术家为观众营造一个宣泄情感或者实现梦幻的虚拟空间, 强调当下的快感体验和欲望释放。数字媒体艺术不像传统艺术一样迷恋观念和思想, 而是致力于制造一种身体幻像, 因为它要承载的内涵是一个可虚幻地满足欲求的东西, 而人的身体既是欲望对象也是情绪渲泄的代言者。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审美习惯消失了, 观众所拥有的感受远远多于其所指涉的含义, 拥有的影像远远多于其可以阐释的价值。

科技的进步导致人类审美情趣的多样化, 从而孕育了数字媒体艺术这种新的视觉艺术样式的形成, 其在视觉表现方式上也将更加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

在虚拟作品的刨造过程中, 艺术家运用的材料从以往熟悉的媒材转化到一个陌生新异的视觉理念上来, 并运用声、光、色、人体等媒介来重新构置自己的创作, 以期营造最为“真实”的虚拟世界。数字虚拟艺术的审美意义在于:首先, 它将众多媒体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 产生每一独立媒体所不能单独具有的新的意义。其次, 它将不同媒体及其造型和传播机制的应用功能有机整合, 产生更为强大的综合艺术功能。再次, 它改变了艺术存在的环境模式, 并将导致观众审美意识的深刻变革。

小结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 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相比更倾向于观众与虚拟空间的交互性交流。其消除了传统审美的心理距离, 将有距离的静观审美转化为无距离的审美沉浸。这种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沉浸体验也正是艺术家所强调的观众的存在。在这类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 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 而能够利用各种感官控制和参与作品, 由传统的欣赏者和观看者变为参与者和体验者。数字技术建构的虚拟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还要生动, 在虚拟的空间里, 在层出不穷的互动之下, 观众的自我认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代艺术的新主流之一, 占据各种艺术展览的重要地位, 在数字媒体艺术以探寻技术如何更好的为人服务为目标的时候, 它以不同于传统艺术的交互性和游戏性等艺术特征, 使艺术走向了新时代。如果说, 现代和后现代的艺术己与我们存在距离, 那么, 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奥利弗·格劳.虚拟艺术[M].陈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朝晖, 徐翎.新媒体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3]童芳.新媒体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第2篇

要做一名合格的动漫设计师,就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有一定的手绘能力;各种常见的、不常见的绘图软件你都要精通。你需要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创意和美术设计工作,当然,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沟通能力肯定是必要的。

二是平面设计、网页设计

平面设计主要负责公司日常宣传、策划设计制作,你的工作大致是设计、制作企业宣传资料,协助其他部门人员在设计和美学方面的工作,负责公司其他PC及MAC设计文件的使用和修改,进行数码照相处理等等。平面设计的薪水一般在2000元到5000元,地区不同,公司不同,薪水也会有所不同。

三是美工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浅析 第3篇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多学科、多知识层面的融合才可以取长补短。而现今,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包罗万象、变化莫测”的性质,使之在传统艺术语境下的各种理论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言说能力;另一方面,以技术分析代替审美感知的“技术八股”,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在艺术表现的领域呈现“失语”。因此,了解数字化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创作的技巧,具备艺术创作的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把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完美奇妙的结合,才是真正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一、数字影视艺术的呈现

计算机可以通过改变动态影像的时空关系,将传统电影的剪辑手法发展成为数字影像的非线型编辑,而剪辑的时空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将主观时间体现物理化。通过改变时间的速度,使均匀时间变为富有弹性的心理时间,有钟表时间过度到主观的时间感,这些剪辑手法使“度日如年”、“光阴似箭”、“白驹过隙”等主观体验获得了表达。而闪回、重复等打破物理时间顺序的手法使回忆、预感、轮回感、旧事常新症、似曾相识症等心理状态获得了直观的视觉形式。相比传统的“录像艺术”美学,数字媒体艺术使“时基媒体”艺术的表现更丰富、更深入。在美国电影《骇客帝国2:矩阵革命》中有一个打斗场面,一个人跳起在空中踢出脚后落地的动作,在传统剪辑中无非把速度放慢,或从几个角度同时拍摄后重复地剪接在一起,强调的仍是同时性。在这部电影中,当人跳起在空中时忽然定格停住,然后人体和房间都旋转了360℃——相当于摄像机绕着演员转了一圈,这段时间流逝了数秒——然后恢复正常运动速度,演员飞脚踢出、落地。这一镜头中,场的时间理解介入并中止了正常的时间流程。这样一种时间逻辑已经不只是一种由主观心理体验改造的时间感,而是不断综合加入空间理解的时间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全新的时间逻辑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登上人类生活的舞台,而计算机数字非线性编辑正是改变时间属性的关键技术。

二、数字合成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艺术和当代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想最明显的相关之处包括“大众艺术性”、“艺术作品可复制性”、“艺术可解构观念”和“非理性构成艺术”。 [2](p32)所有通过计算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管表象上是如何地繁华与绚丽,实质上都只是0与1数字信息的诠释与解读。这种数值化的再现,有两大特征:一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影音视讯,都可以用数学来计算与解析;二是所有的数字媒体艺术对象,都可以利用逻辑系统的演算来做处理与修改。这种数字集成的特性在创作上赋予了艺术家无边的自由。例如,数字合成艺术主要依赖于Adobe公司提供的Photoshop软件作为数字平面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Photoshop已以它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如通道、蒙板、图层、滤镜等突破了媒材的限制,为视觉表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Photoshop在绘图功能上,与其他绘图软件并无实质上的差别,其独特之处在于提供了高效的图像合成功能。借助它,创意可以天马行空。特别是通过对于图像之间的共生、双关、同构、无理、混维、正负形等创意手法的运用,Photoshop营造了一个非理性的数字艺术世界。Photoshop艺术的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拼贴和同构等手法,将元素组合在一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文中自动产生意义” 。此类作品所含有的后现代主义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生一种充满荒诞、无理、黑色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美国数字艺术家Luis Araujo的最新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过渡》,这些作品具备强烈的荒诞、无理、虚幻但充满情趣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特征,反映现代人在科技和环境的生存压力下寻找自我、探索生命意义的追求。这类作品也反映了数字媒体艺术在解构传统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的强大的处理手段。

中国台湾旅美数字艺术家李小镜(Daniel Lee)可以说是“数字杂交合成”的高手。李小镜通过计算机图像三维成像技术,即通过三维图像数字渐变(Morph)软件和数字合成技术,将不相关的生物和人进行“数字杂交”,这些由计算机通过“点对点”变形而生成的中间过渡“角色”浑然天成,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使得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这些计算机合成图像,不像传统宗教艺术的“狮身人面像”或“人头马”那样带有强烈的符号和图腾的特征,而是通过摄影和数字合成技术,使这些“数字杂交”的图像惟妙惟肖,使人恍惚进入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李小镜在他的作品时,曾经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看法:“在我的作品内的每一个物体,桌子、椅子、人物等,都是分开来拍摄的。分别将它们输入计算机之后,逐一做修改而最后结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精神性上,反而跟绘画比较接近而摄影比较远。对我来说,每一个物象都是画家笔下的一个笔触,我将他们个别处理,并与整体结合,以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通过李小镜的艺术作品可以体会到数字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以高超的特技向人们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合成图像所产生的无穷魅力。其2001年创作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化》,该作品通过数字图像艺术合成,并结合计算机,表现出了在3D仿真与运算上的超凡能力,将鱼到人的进化过程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了。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

数字媒体作品的“未完成状态”意味着创作者、观众、或玩家都可以参加到这种有趣的游戏中来,大家共同打造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这里最经典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就是“互动艺术”和“遗传艺术”的出现。“互动艺术”就像是一个电动拼贴艺术家,它可以通过观众利用新媒体艺术模块化的特质来取材并实时、即兴地创作网络或现场艺术作品,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Negroponte)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同时也是《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西方媒体推崇他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尼葛洛庞帝在其著名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给蒙娜丽莎脸上画胡子只不过是孩童的游戏罢了。在互联网络上,我们将看到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而且,这不尽然是坏事。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这种新方式不同于读一页书,也比到卢浮宫实地游览更容易做到。互联网络将成为全世界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全球最大的美术馆,同时也是直接把艺术作品传播给人们的最佳工具。[3](p41)

尼葛洛庞帝随后谈到了网络艺术可修改性的意义:“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象把艺术大师斯泰肯的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或是把后现代主义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幻狂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

计算机提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特别是因特网和宽带媒体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桥梁。计算机的创作平台实质上就是其模块化的架构。以网络为例,一个应用HTML写成的网页是由许多不同的组件组成的。一张看似完整的网页,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的图文件、字文件、音效文件、动画文件、程序文件等所组成的,一张张的网页组成了一个网站,一个个的网站就联结成了漫无边际的网络。换句话说,网络架构下的每一个组件,是从网站、网页到更基础的图档与字档,都各司其职但却独立存在。这种模块化的结构不但增加了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灵活度,而且在更新、修改或变动时更提供了效率与实时性。只要将一个共享的图文件、文字文件或音效文件做替换或更动,所有用到此一组件的网页都会同时地改头换面。可以说,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和“大众娱乐性”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0与1数字信息的数值化特征,使得其作品总是处于一种“未完成状态”,即存在着进一步修改、撤销、更新、解构和反编译的技术可行性。这样,一些数字艺术作品就可以采取一种“接龙”式的创作方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风行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就有一部分采取了这种创作方式,使其创作处在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中,以备进行更新。

结语

历史上似乎很少有类似的文化现象,能够如此迅速地引起学术界这样急切的关注,特别是当代艺术理论与评论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以及所有关注艺术发展历史进程的艺术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生存状况和发展前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4](p4)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正以逐渐加强的方式要求人们培养新的文化和图像的判断力和美学标准,要求人们能从各种根本不同但却同时拥有“艺术”称谓的事物开始,从消除那些根深蒂固地迷信无限进步观、迷信艺术创新必然传承艺术史经典的思维模式开始,重新思考当今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价值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确切地说,正是在这种新视野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一步步地与我们传统的艺术文化——作为一种知识类型和真理类型艺术的分离中建立起自己的新语境。

[1]廖忠祥.数字艺术论(上)[M].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王利敏,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 第4篇

一、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是开放、兼容、共享的, 具有复杂的表现形式和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互动性更强。此外, 数字媒体还可以进行更加精确和分众化的传播。艺术和设计需要媒体的表现和技术的支撑, 艺术设计业是这样的。在数字媒体环境下, 艺术设计非常依赖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数字技术是数字媒体的核心技术, 提高了媒体的编辑性、存储性和传输性。传统的艺术设计领域, 艺术设计主要有建设学、工艺美学以及图案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 艺术设计有多媒体、视觉艺术、动画设计、人机界面、虚拟产品设计等。数字媒体拓展了艺术设计领域的范畴, 也深刻影响了艺术设计。

(一) 数字媒体环境下, 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互动性

互动指的一种相互使彼此发生作用或者变化的过程。传统艺术设计互动指的是艺术设计者和制造者以及使用者之间的互动, 媒体主要是两者互动的一个中介, 只是传输信息, 所以制造者或者使用者被动接受艺术设计作品, 此种互动带来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很小。可是在数字媒体环境下, 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媒体自身就具备交互性, 拓展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发展成为人-机-人、人-物-人等不同形式的互动。多种互动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下的互动方式, 促使艺术设计者和制造者或者使用者之间的互动转变为“艺术设计者-作品-制造者或者使用者“之间的互动, 制造者和使用者不再被动的接受艺术作品, 而是主动参与到艺术作品创作中, 主要是通过反馈的形式参与作品的创作。此种互动转变了制造者或者使用者的角色, 他们的参与也增加了艺术设计者的灵感, 促使艺术作品更加完美, 更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二) 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的艺术设计形式和内容更加广泛

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媒体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 在艺术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视觉传达主要是传达信息, 因此媒体和视觉传达设计之间是互动的, 媒体可以体现出设计, 也限制了设计;设计受限于媒体, 也推动了新媒体的产生。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是不同的, 转变了传统媒体的视觉传达形式, 拓展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 由单一媒体的视觉传达转变为多媒体的视觉传达, 由静态化的视觉传达转变为动态化的视觉传达, 由二维平面的视觉传达转变为三位视觉传达, 甚至四维视觉传达, 由印刷设计产品转变为虚拟平台的产品。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促使艺术设计发展到超越时空的创作思考领域, 新媒体的数字化特点可以简便改写或者决定新的表达方式。此外, 多样性的数字媒体更加完整的传达和呈现了创作者的观念想法以及情感。

(三) 数字媒体环境下, 多样化的艺术设计手段提供了新的艺术设计思维

艺术设计的出发点是艺术, 可是艺术设计也会接触到技术问题。传统艺术设计主要以手工书写或者绘制的方式完成艺术设计, 此项工程是巨大的, 需要长期完成。在进行设计时, 各种设计工具和繁琐的创作程序, 此外手工书写速度较慢等都会限制艺术设计者的创作思维。可是在数字媒体环境下, 各种新技术不断出现, 例如虚拟技术等, 这些技术都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 促使艺术设计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也解放了艺术设计者的思维。”所见即所得”的方式促使艺术设计人员的思维任意游历于各种和创作主题有关的虚拟情景中, 然后找准创作点进行创作, 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艺术作品。数字媒体大大提高了艺术设计的手段, 也为艺术设计人员提供了新的创作思维。

二、数字媒体环境下艺术设计的思考

在没有出现数字媒体时, 艺术设计是高高在上的, 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完成艺术设计。可是在出现数字媒体之后, 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也能利用数字技术表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设想, 所以数字媒体被广泛应用和传播。当前, 人们对同一种想法也会有不同的设计理念, 在当前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 多元化的表达和互动形式增加了艺术设计者的灵感, 进而更加具体和生动的诠释了艺术设计的内涵。可是, 在艺术设计中应用数字媒体有优势, 也有劣势。数字媒体依赖数字技术, 不是说掌握了数字技术就能进行艺术设计, 这种错误的观点促使一些艺术设计人员重视技术, 忽视艺术内涵, 对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要不断探索,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创新艺术设计的形式和手法。此外, 艺术设计具有创造性, 研究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变化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6) .

[2]邢宏亮.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11 (03) .

[3]葛洪莉.艺术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多元化发展[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4]郭亚航.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10) .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第5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之前先说一下什么是数字媒体艺术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详情。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校排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市场调研发现就业方向一般就是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介绍修业年限: 4年 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培养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主要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场景设计与表现,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景观表现技术,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校排名

a等级的学校有:

东华大学中山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b+等级的学校有: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 浙江传媒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b 等级的学校有:

青岛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汕头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 山东经济学院

西安邮电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浙江财经学院 浙江林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c+等级的学校有: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绵阳师范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苏州科技学院 聊城大学 上海建桥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吉林动画学院

c等级的学校有:

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第6篇

1.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截止到2010年,共有110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技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的新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最突出的莫过于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融合了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等的交叉学科和技术领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的专业。最突出的应该是全国首家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浙江大学,其教学特色体现在专业原则上继续实行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专业教学三个逐层递进、相互联系的教学层次,每一个层次分别由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平台为必修教学环节,即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教学模块为选修教学环节,即素质教育模块、学科模块、专业拓展模块。

目前很多院校都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问题,以上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是其中两个典型而已。就大部分院校的认识现状来说,都认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艺术和技术综合性的交叉性学科,都在培养体系中提到了既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只是侧重不同而已。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从2008年开设以来,很早就提出了“技术-艺术”这一概念,并逐渐形成了“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2.“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1]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为了打破现在很多高校出现的教学极端技术化或极端艺术化现象,我们对学生四年来所学习的课程内在关系进行了研究,从中找出课程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让不同的课程相互支持,互为依托。不仅在整个四年学习中,我们还在每学年、每学期的课程中找到关系,比如第四学期我们开设了非线性编辑课程,那么我们相应的会开设数字摄像、视听语言等课程,再比如我们会把二维动画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几门有内在联系,可以相互支持的课程安排在一学年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单独的课程中实现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比如图案设计,除了传统的图案设计技法外,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把现代的数字技术和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计算机技术创作图案作品或把传统的技法创作的作品做数字化处理。再比如图像处理是一门技术类课程,但是我们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艺术创作联系起来教学,实现技术为艺术服务的思想。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理论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技术-艺术”思维等,让学生对数字媒体艺术领域有一个最近本的了解,掌握一般性的数字艺术创作规律和思想基础。艺术类型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用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及设计能力;技术类型的课程包括图像处理、二维动画基础、三维动画基础、非线性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储备相关的技术开发技能;“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包括网络动画、网站形象策划与包装、数字插画、数字影视特效、UI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一定的艺术素养为基础,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来创作的能力;实践类型课程包括写生、采风、数字摄像、毕业设计创作等,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团队协作的能力。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没有合理的教师队伍组成,该体系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完成。这里的师资结构指的是在“技术-艺术”教学体系中从事教学工作教师数量、知识能力构成、学历职称构成等。教师可以包括专业教学中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全部工作人员,也包括外聘的教师。根据高等院校艺术类及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我们“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学术工程统一的建设思想的要求,构建一支整体素质高、专业结构构成合理、业务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是该人才培养体系自身发展的需要。

同时我们必须提升我们培养体系的“技术-艺术”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学习研究一般的“技术-艺术”理论,进行相关的实践,并将一般理论具体应用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之中。二是努力探索适合“技术-艺术”教学的师资结构,探索师资力量的恰当融合。

在师资结构中首先是教师数量,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计划每班在30人左右,每班须配备专业教室。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以1:14为宜。其中生师比=普通本科学生总数/教师总数,教师总数=专职教师数+兼职教师数/2。其次是学历和职称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的教师占专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设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研室,形成教学科研梯队,可以开展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创作活动,有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再次是能力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艺术型、技术型、“技术-艺术”复合型教师的比例要合适,达到1:1:2比较适宜。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所谓“技术-艺术”作品教学指的是以“技术-艺术”思维主要特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艺术作品创作和现代技术手段应用完美结合起来,以作品创作为驱动,提高学生艺术创作的能力、完善学生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作品教学我们分为这么几个阶段,典型模仿阶段、类型定位阶段、独立创作阶段、作品展示交流阶段、参赛阶段。典型模仿一般是针对某种技术运用、某种效果表现、某种艺术风格展示而进行的学习阶段,和谢赫六法论中的“传移模写”是一回事情,不同的是摹写的对象改变了,摹写的方式不同了。类型定位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大量“技术-艺术”作品学习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类型而加以学习和研究,然后以这种风格类型为主开始自己的“技术-艺术”作品创作。每个阶段完成我们都会举办相关的展览供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然后会把优秀的作品拿出去参加比赛,以期获得更广泛的影响。

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指的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教学不应闭门造车,应该把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运作模式、专业发展状况、作品创作要求等,以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专业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工程中,“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会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展示提供各种各样的平台和机会。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内容作品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杨岗,罗维亮. 技术-艺术思维[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2] 罗维亮,冯文博,等. 图像处理中的技术-艺术思[J]. 上海艺术家,2009(5).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现状反思 第7篇

对数字媒体艺术有各种各样的定义, 普遍认为它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 以文字、声音、交互性、体验性为特征的一种艺术, 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的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 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来处理艺术, 并通过相关数字技术 (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主) 将作品发布, 供人们欣赏。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与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艺术形态, 成为了当代前卫艺术的新宠, 也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数字媒体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在美国, 电脑动画及其相关的影视产品的销售获得了近百亿美元的收益, 日本的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动漫等作品已经成为了第二大产业, 韩国的数字产业已经超过汽车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虽然不能与这些国家相比, 但是近些年发展势头迅猛, 如今中国正处于文化产业、创意生产力调整发展时期, 尤其是在动漫、游戏领域, 尽管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已迎来了它的春天, 但是, 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 中国要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强国, 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底蕴基础薄弱

从全球范围的文化格局来看, 目前的数字媒体艺术文化正处于一个多元的时代, 全球化加剧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交融,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与国际逐步接轨的同时, 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被推向边缘。对西方数字媒体艺术的直接复制, 以及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使国内的一些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质量与数量不比正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切艺术的根基,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 传统文化同样是其设计的灵魂所在。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 对中国传统文化解析不够, 使很多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媚俗之态, 作品缺乏特色和底蕴。其实不管商业化道路如何走,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不能成为文化的沙漠和金钱的奴隶, 只有在充分解读中国特有的文化,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才会有丰厚的根基, 人文底蕴才能得到彰显。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一方面要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另一方面又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大趋势中去, 以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指引, 才能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数字媒体艺术。

二、过于依赖技术手段

艺术与科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先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了极其精辟的阐释,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最好典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展现了人类智慧与技艺的高度融合的关系。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上, 一方面, 数字媒体技术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 带给艺术家以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灵感。但是另一方面, 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也造成了许多危害。如今, 许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仅仅靠“快捷方法”和“逻辑成果”的支持和帮助, 缺少或丢失“顿悟”和“灵感”火花, 这些在便利的技术面前, 差不多已经丧失殆尽了, 这是艺术家们最大的损失。人们一方面在享受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感谢这些技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 但是不知不觉中, 人们热了技术却冷却了艺术。如今的艺术家们凭借视觉观看数字的译码去认知世界, 进行着一种大拼盘似的拼凑与合制。他们不再留念于生活, 不在意从大自然, 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 技术的方便与快捷促使人们惰性的养成。虽然如今有些媒体艺术作品在视觉上看上去美轮美奂, 但使人们感到悲哀的是, 人们在媒体艺术作品前很难领略到手工作品时代的那种感动。这样的作品缺乏人文关怀以及精神境界的关注, 将使媒体艺术走向一个冰冷的极端。技术至上的思想, 而不是以人为本的新的数字技术也许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 但决不会自觉地带来新的艺术内容。其实, 任何时候作品与受众之间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都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体现出数字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与艺术底蕴, 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三、缺乏应有的创新力

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吞吐量, 但是作品虽多精品却不多见, 尤其离走向国际前沿还有不小的距离。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如市场不够健全, 管理模式、技术能力都还没跟上来。但最主要原因在于创新力的缺乏, 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本身创新力不够, 二是缺乏具有创新力的人才。

作品缺乏创新力: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极具创新力的艺术, 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 它在提供给人们众多的视听新感觉的同时, 代表着的总是最新的与最时尚的, 这就是其魅力之所在。但是,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的创新力不足, 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表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标准化应用, 使相似的作品充斥着整个市场, 由于技术上可复制性, 大量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复制外来的作品, 形成作品雷同, 其结果是缺乏创新, 差异化程度不够。在大的技术背景相同和设计全球化影响下, 作品要想创新, 出路在于打击复制, 提倡原创能力, 彰显本土数字媒体艺术特色同时, 全球化吸收能力与本土化彰显能力齐头并进。

缺乏创新力人才:全球的数字化产业的重点方向已经转向中国, 从事数字艺术应用的企业, 需要大量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是目前我国优秀的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并不多。中国目前不缺乏技术熟练工, 而缺乏有创意头脑的设计人才, 这种创意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技术与艺术、人文素养等各方面能力。而中国当前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存在分水岭的现象, 以工科背景为主的学院注重电脑技能的培养, 相对在艺术与人文素养培养上有所欠缺, 而以艺术背景为主的学院正相反。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创意产业, 最急需的是复合型的创意人才。当前中国培养人才的模式还较为单一, 多种人才培养的途径急需形成, 除了学院培养, 走企业和学院联合培养的方式将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总的来说, 中国数字艺术产业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现状, 尽管有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在国家政策大好势头的背景下, 着力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 中国成为数字媒体艺术强国将指日可待。

摘要:中国数字媒体艺术在整个形式发展较好的背景下, 还存在一些问题, 因而要强化人文底蕴基础培养, 还要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注重具有创新力的作品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人文底蕴,技术与艺术,创新力

参考文献

[1]李四达,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杨浩生, 侯彦华, 数字媒体专业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

[3]尼葛洛庞蒂, 数据化生存[M], 胡泳, 范海燕译著, 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第8篇

关键词:中德,数字媒体,媒体技术

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崛起,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及独特的呈现方式, 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媒体传播艺术已经从语言文字传播、电子传播转向网络传播。只有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将数字媒体艺术和传媒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 才能更好促进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整体发展。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往的电视、广播以及电影开始慢慢地向着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的方向发展,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和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电脑动画等一起形成了新时代的数字传播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 在德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 真正发挥其影响力是在20世纪90年代, 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 把人类的艺术感性思维和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 要求部分或者全面运用数字方法。

现阶段, 中国也积极借鉴这项先进的数字传媒技术, 将其发展成为传媒领域及艺术设计领域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艺术, 主要包括:数字影像艺术、网络艺术、4D数字艺术以及虚拟现实艺术等。运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传播, 就是通过媒体计算机, 对语言、符号、图像、图形、声音、影像以及文字等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向大众传播。媒体技术可对一些瞬间突变、环境现象及长期渐变等过程进行模拟显示, 对疑难、抽象信息的处理非常有利, 而且效果极为逼真, 逼真、形象的动画、图像与声音, 其次, 媒体技术具有较快的信息输出速度, 传输直观、准确、快速, 可以提高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再次, 媒体技术多样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具有显著优势。媒体技术能够依照具体需要采用声、图、像、文等各种形式将信息输出, 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要求。数字传媒艺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艺术充分结合的艺术。目前, 中国与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都处在飞速发展的水平, 为推动本国的文化、信息传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传媒事业的现代化水平。

2 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行业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 使人类社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形态, 而社会需求使得展示设计变成为大众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 展示设计传播信息的特点更加明显, 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现代媒体的主要艺术形式, 其与媒体传播的结合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信息的感染力

数字媒体艺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打破了以往设计的信息传播的空间形式, 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故信息传播的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通常而言, 展示设计在形式、内容等方面都会充分利用实物压缩、分割或者创设空间。在新媒体时代, 4D数字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能够充分感知置身于思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在4D数字展示空间内, 可以合理选用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 再辅之以动感座椅, 能够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设置雨雪、气泡、烟雾以及光电等效果, 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 让受众在视觉、味觉、触觉中如身临其境。比如:我们熟悉的《阿凡达》、《纳尼亚传奇》等电影, 还有很多著名的德国影视大片, 都运用了大量的4D数字技术, 利用三维立体影像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风雨雷电”感受在四维空间中展示相关气象知识。观看影片的观众可以观察模拟出的不同气象特征充分感受在不同的温度、气象条件下该如何着装、选择哪种出行方式等, 这比冷冰冰的摄氏度、风力级别要有趣得多。运用4D数字艺术, 在时间的流动、观展者的活动中展示空间的触觉更加明显, 将空间的虚拟与真实不落痕迹地融为一体, 观展者可以随心转换视角, 尽情参与其中, 感受其中的乐趣。可以说, 数字媒体艺术极大了挑战了人类的视觉急性, 扩展了空间艺术, 改变了展示空间面貌。

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 促使信息传播的二维展示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静态形式多样化以及从传统的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进行二维展示通常都是静态的文字、图像等, 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早期, 就可实现打印、电脑刻绘以及电脑喷绘, 现今数字影像、投影艺术的发展又增加了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中国馆在馆内巧妙将三维动画技术与现代投影运用在一起, 展现了动态投影版的《清明上河图》, 把宋代民间百姓的生活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观展者。这幅图全长128米, 高6.5米, 运用折幕的方法展现在观众面前, 将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投影、三维动画技术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既展现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 同时又对宋代的市井生活进行了奇特的想象, 从而合理展现了宋代都城汴京人民的生活情境, 也巧妙向现代人们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传播概念。

之前关于此类信息的传播一般是利用效果图等来表达信息的传播理念, 相对较单一、平面化, 单单停留在静止表面, 处于被动状态。而运用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展示效果发挥到极致, 把展示对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地表现出来, 而且还能够用漫游的方式联动多个空间, 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参观者。数字影像艺术改变了展示的被动状态, 满足了现代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但是在应用二维动态影音时要想获得较好的展示效果必须注意影像灯光与整体大环境之间的明暗联系, 各种影音之间不可以出现相互干扰的现象。尽管动态影音已经发展成为二维展示的主流发展趋势, 但需要和静态不同形式进行合理配合, 将动态和静态巧妙地穿插在展示设计中, 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展示效果。

2.2 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现代媒体的发展更注重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受众的互动体验能够直接给人以冲击的感受。要想让观众获得互动体验需要拥有相关互动设备, 包括可以直接、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或者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比如: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存在“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 这个设计就非常精妙, 设计人员先制作了一个很大的白色翻开的书模型, 充分利用投影仪把图片投放在白色书页中, 从整体看来就是翻开一本具体的书的形象, 当参观人员左右挥动手臂作出翻书的动作时, 书页面中投影画面会按照手臂左右挥动动作进行前后摆动, 这是一种新颖的虚拟翻书展示, 带给参观人员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并未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总量要大于普通书籍信息含量。

再如上海玻璃博物馆, 中德两国专家组成的设计团队通力合作, 运用新媒体技术向观众展示了一套基于系统知识的语言, 使观众能在此见证人类在玻璃领域的创造和发明。团队将博物馆的主展厅入口设计为一个万花筒的形状, 并将五块播放影片的大型视屏置于万花筒的入口处, 通过不锈钢折面反射出来。馆内的巨型壁画生动描绘了日常生活, 并且还引起了观众“玻璃能有多热”、“玻璃最多有多少块”的疑问。而种种疑问的答案都可以从隐藏在门后面的互动方式的多媒体装置中得出, 在观展的过程中, 人们通过主动发问、思考, 从中获得了科普知识, 这种互动技术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思考意识, 在展示和观众心理互动的同时, 也放大了传播信息的功能。

3 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中德媒体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先进的、新兴的媒体技术将被应用于中国和德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中, 这是大势所趋。另外, 新兴媒体会与传统媒体、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也将进一步融合, 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 受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会与媒体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另外, 新兴媒体的重要性和会越来越大, 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未来, 运用新媒体技术, 会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完善, 逐步趋于成熟化。

4 结论

新媒体时代, 媒体技术逐渐显现出其优越性, 数字媒体艺术凭借先进的数字化传播、独特的呈现方式, 增强了传媒的特色和社会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在传媒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不仅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也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未来, 中德媒体技术的发展拥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会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Zhou Haixia.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ino German media dialogue"[J].German research, 2010, 24 (1) :45-51.

[2]German media said 1/3 foreign companies may be several years after the withdrawal of China[J].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2011 (11) :74.

[3]Jimmy, without.2012 Chinese television coverage and viewing condition investigation results[J].advertisers, 2012 (12) :90-95.

[4]Nicholas.Based on the hand formula perspective of Yin Donggui v.media defamation case[J].Chinese Journal (in newborns) , 2013 (6) :138-138.

[5]Dempsey.German rebuild trust, promote--Merkel's review of[J].German study, pragmatic cooperation 2010 (3) :1.

数字媒体艺术与中国电视包装 第9篇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电视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数字媒体艺术成功的渗透到电视包装业。从目前我国电视包装业的运营现状和发展态势来看, 今后几年, 数字媒体艺术将全面渗透到电视媒体制作中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电视制作方面会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审美价值的提升。②具有艺术品格、地域风格浓郁的数字媒体艺术将取代传统电视包装主体。③从电视包装自身来讲, 要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强化其艺术修养和艺术价值。④电视包装作品的评价标准会丰富起来, 而不仅仅依赖于技术评判。综上所述, 电视包装作品的时代已经过去, 以后的中国电视包装业将走向技术时代, 其作品既富含超高的艺术价值又能充分表现现代数字技术。

数字媒体艺术和中国电视包装的关系

1.数字媒体艺术是电视包装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 中国包装业已经进入职业化、行业化发展阶段, 随着人们对艺术享受的要求逐渐提高, 电视包装行业的发展必须注入新型技术, 这样才能体现电视节目的现代化、可视化。数字媒体艺术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同时也是电视包装业发展的基础, 是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 以网络为基础, 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 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形式。因为电视包装的受众群体数量庞大, 所以, 电视包装业要想谋求长远的发展, 就必须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加入先进科学技术。以往, 电视媒体人认为电视媒体的外在表现形式无需过分修饰, 只需表现客观事实即可, 但是,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所以, 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向, 才能促进中国电视包装业更好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提升电视包装的艺术价值

中国早期包装业作品的表现风格很单一, 主要以色彩丰富的多层叠画为主, 以三维作图为辅。进入20世纪后, 随着PC机逐渐应用到电视包装中, 三维立体动画开始逐渐成为电视包装的主体, 这种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电视包装业的质量大幅度提升, 丰富了电视的风格的同时, 也促进了电视包装艺术的发展, 由此可见, 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电视包装行业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对中国电视包装业发展的重要性

1.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以提升电视包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电视包装企业的运营成本很高, 尤其在引进数字媒体技术之后, 每年企业都要引进先进的电视制作设备, 使企业制作的电视包装作品能紧跟时代潮流。传统电视包装企业的制作设备主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如SGI平台、HAL系统装置等。很多中小公司通过PC机进行电视包装创作, 虽然降低了制作成本, 但是长期使用盗版软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近几年,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我国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快, 中国电视包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化人才是推动我国电视包装业的发展的主要助力, 他直接关系到电视包装作品的制作水准、艺术价值。目前,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化人才稀缺,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低下, 所以, 为了突破电视包装业发展的这一瓶颈, 我国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据相关数据统计, 近几年, 各大院校为我国电视包装行业输送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共计23万人, 但是, 从目前电视包装行业发展的形式来看, 我国数字艺术人才仍存在很大的缺口, 所以, 为了提高电视包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制作质量, 各电视包装企业必须要开展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战略, 提高企业的人才储备量, 从而提升电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综上所述, 数字媒体艺术与电视包装难分难舍, 数字媒体技术成就了中国电视包装, 数字媒体艺术点亮它的未来。伴随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加入, 基于与电视媒体的长期战略合作以及电视媒体对品牌的整体营销的提升, 电视包装这一新的科学与艺术高度结合的领域大有前途, 数字媒体艺术的高端人才会大有作为。笔者深信, 在数字艺术的浪潮中, 中国电视包装业将吸纳更多精英, 在不断专业化与国际化接轨的进程中展现美好的前景。

数字媒体插画的艺术特色研究 第10篇

一、技术创新与数字媒体插画设计

插画家克里斯蒂安·拉塞尔认为:“我发现了一个明净的世界, 真正美的澄澈。我能在转瞬之间重新着色, 重构画面。总之, 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确定大小、剪裁图像。我对这种全方位建构式的绘画、剪裁和黏贴等要素几乎纯粹数字化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技术创新所提供的互动性对艺术创作充满了新的可能性。

当代插画的创作方不仅仅是将传统的绘画数字化的过程, 更多的是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介入, 是以科技为艺术创作的手段、媒材和载体, 插画的视觉语言是自由和多元的, 具有独特的“异类合成”的美学特征, 其特点是将媒体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重组、并置、合成、解构、分解、起源、过程、或结果。设计在视觉语言上突破和技术上的革新, 有效地推动数码技术在插画艺术中的广泛应用。随着“纯艺术”和“商业设计”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设计师的技艺填补了图形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空白, 而且使用的画具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数字媒体插画对传统艺术的融合与嬗变

数字媒体插画艺术使我们对传统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物质形态之上的, 插画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 力求更新、更快、更独特、更自由地表现画家的意图。数码艺术将传统绘画语言数字化, 并将其应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在表现手法、创作方式、作画速度等方面都产生了质的改变。数字媒体插画有其自身更新快、手法独特、自由表达、易于推广、容乃百川的特点, 计算机艺术让插画家双手从繁重的绘画基本功解放出来, 是对其心灵和思维的解放, 插画家能够更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手段, 思考与实践各种艺术表现效果。

比如将中国的“精英”文化——水墨, 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数字化, 应用到数字插画艺术中, 整个绘画过程是人机互动的过程, 是艺术家和电脑共同完成在创作作品。我们通过电脑不断探索这种绘画视觉语言的魅力, 这不仅仅是观念上的, 数码技术辅助插画家将其转化为艺术, 辅助观念的传达。插画家不必按照水墨约定俗成的步骤作画, 可以自由地应用数字化的工具, 这样就可以达到预想的艺术效果, 水与墨的渗透、半渗透等艺术效果能够快速地出现在屏幕上, 而电脑技术对传统艺术语言也有了革新, 出现了很多独特的视觉效果是传统架上绘画不会有的。在整个创作中不只是对绘画技法的平淡呈现, 更多的是将设计元素与绘画语言的一种融创。将传统资源作为文化推动力, 结合数码技术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方式。

数字插画将传统绘画单一的静态形式转化成可复制、可传播的多媒体动态艺术, 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并可以增加音频、文字、动画等媒体形式, 加强与受众的交互性和视觉的立体感, 把传统绘画突破性以“实用、高效、通俗、自由”的方式应用到设计的各个行业, 让艺术走进了大众的生活。

三、数字媒体插画的文化表达

由于数字媒体插画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流行性, 新媒体艺术往往能够敏感和前卫地把握文化热点, 及时高效的设计并加以传播, 与时尚、流行文化接轨, 受到时代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成为一种先锋性的艺术样式和视觉表达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常常是插画家创造的主题, 当下流行文化群体的审美取向、关注焦点、视觉要求, 对数字插画艺术带来强烈的冲击, 反过来插画家的创作也不断地引导着受众的审美意识。“读图时代”到来使得数字媒体插画感性化的表现更能够满足人们在艺术创作上直观、快捷、明朗的视觉要求。

深化数码技术的研究是对电脑图形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的深层次的探索, 而不是把电脑图形仅仅当作技术、手段或是商品, 使数字技术有效的转化为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 (Nicholas Negroponte) 在《数字化生存》 (Being Digital) 中就曾说:“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 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加拿大传播学和媒介理论研究的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 (Marshall Mcluhan) 就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所倡导的媒介与技术传播之人本化, 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理论的新思潮。日本电脑图形艺术家河口洋一郎先生把电脑图形放到了文化思维和意识的高度来认识, 他把电脑图形艺术理解为“有繁殖力的数字生命体”, 而且强调电脑图形艺术中的“亚洲文化因子”。河口先生向我们年轻的电脑图形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揭示了电脑图形艺术可能达到的深度。一个有效的视觉语言不能不具备高度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不仅能更迅速、更方便、更清楚、更具心灵震撼力地传播信息, 而且能对现存的各种表现语言进行筛选、优化和创造。掌握这种视觉语言需要插画家深刻地理解绘画技法, 而且应具有将其数字化转变的技能, 以达到传播文化和发挥民族个性的目的。

数码插画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和新媒体技术为基础, 将理性的数字设计和艺术灵感有机融合, 使用的媒介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 新型插画因此而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 使技术和想象力的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艺术特色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 推动新媒体插画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国美院教授宋建明曾这样感慨:“20年前, 对于我们, 艺术和科学是完全隔离的, 而且设备完全被排除在艺术领域之外, 连摄影是否属于艺术都曾引起不小争议。而现在, 艺术家开始选择以高技术为工具, 其挑剔程度与科学家不相上下;而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对高科技制造的美学效果产生兴趣, 创造了大量连艺术家也叹为观止的作品。”在艺术设计与大众审美的互动过程中, 在科技、艺术、人文、设计彼此之间的对话中, 我们绝不能流于艺术的数字化而已的商业性简单思考, 或是落入一味追求“高科技低艺术”的迷途中。

摘要:数字媒体插画艺术是新兴的计算机绘画视觉艺术形式, 是数码技术和艺术设计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数字媒体插画的技术性、艺术性、文化性这三个艺术特色展开探讨, 归纳和总结了数字媒体插画艺术特有的规律和表现优势, 旨在通过技术、艺术、文化三方面的因素对数字媒体插画的相互作用的分析, 就如何融合现代科技的手段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创新地表现插画做一方面的研究。

试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育

0引言

自人类创建文明以来,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和审美创造就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所创造的新的消费市场的不断衍生,艺术与设计的应用领域和表现手段也随之不断生变化。近年来,数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形成了新的“数字媒体”和“数字媒体内容”产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下面,试就这方面相关内容做一简要的论述。

1数字媒体、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相互联系

数字媒体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媒体。目前我国在传统媒体方面:印刷出版业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作业,并衍生出“电子书籍”、“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新的形式;影、视、听、动漫等产业也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一批新的数字媒体,例如互联网媒体、触摸频媒体、数字通讯媒体(比如智能手机等)、多媒体光盘等等。

这些媒体,需要向广大用户提供大量的信息咨询和娱乐等内容,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数字媒体内容”产业。该产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需要各类数字艺术人才的广泛参与,从而使这些内容产品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目前,在众多数字媒体内容产业的相关生产环节中,需要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密切参与的环节大致如下。印刷出版与数字平面媒体产业:策划创意、拍摄图片、创作插画、排版设计、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等。影、视产业和影视广告服务业:创意策划、脚本设计、拍摄、数字特技(包括特效布景、特效角色创建、特效动态、特技音效创作等)、剪辑、配音、配乐、合成、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数字动画产业:创意策划、脚本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定、画面绘制、剪辑合成、产品宣传和推广等。数字游戏产业(包括单机、网络、手机游戏等):创意策划、游戏角色造型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特技音效、配乐、产品宣传等。网站咨询服务产业策划、界面设计、插画及特效动画的创作、产品宣传推广等。

多媒体内容产业(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展示作品、多媒体光盘、多媒体导视系统和咨询系统等):策划、页面规划、界面设计、影音动画设计、产品宣传推广等。

总体上看,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媒体内容产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2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综合性、交叉性与应用性

(本部分内容,参考并节选了李四达先生所著《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索》的部分内容,特此鸣谢

)

从前述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基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作为必要的创作手段,数字媒体为传播途径,数字媒体用户为传播对象的艺术。是视觉艺术、影音艺术、设计艺术、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等,相互交叉、融会的学科。同时,它也具有大众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属性。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内涵和外延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设计的核心,是艺术创作和设计,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多是数字形式的艺术作品或设计和娱乐产品。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运用数字艺术创作工具(如数字图形、图像、音频等采集、制作工具和软件等),根据人们的使用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艺术创作和设计规律,来创造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和服务型产品。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也同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媒体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字媒体艺术从技术方面,会涉及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研究、软件技术研究、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影音技术等,这些可以看作该学科的技术外延。从艺术方面外延,主要涉及艺术创意与表现方法、美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史、艺术语言以及摄影、摄像、动画、电影、剧作等不同学科的研究领域。此外,作为媒体艺术、商业艺术和大众娱乐艺术,还与媒体技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领域发生联系。由于带有综合性和多媒体的特点,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其并不存在十分明晰条块区隔和界限。在实际操作与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将上述相关领域得知识,综合性加以灵活运用,才有可能创作出受到观众和用户欢迎的作品。

3我国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产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一方面,部分过去有类似专业背景的人才迅速转入相关行业。另一方面,国内各级院校和培训机构,也迅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某些院校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系。

其中,众多培训机构,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课程,为各界人士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内容以各类数字艺术应用软件的操作、运用居多。

各类大专院校也设立了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专业,培养该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兼具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艺术设计等相关课程,同时包含了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并加强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重点。

各大高校,在原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也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还有部分高校在该专业设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国内该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基本涵盖了:数字媒体相关技术、美术相关基础、影视动画相关基础、各类应用软件操作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开设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例如:计算机动画与游戏设计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数字影视制作方向等等。并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增加了数字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传媒理论、戏剧理论、影视理论、三维造型等相应的课程。

与此同时,各省也陆续开通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本科层次自考考试。

目前,各级院校正不断加强该学科的师资引进和培养,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教学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学界涌现出了一批探索性的、创新性的理论、论文和教材成果。由于该学科同时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各级院校也在实训环节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数字媒体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媒体技术革新,而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师资的完善、经验的丰富、理论探索的深化和产学更加紧密地结合,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4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初探 第12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媒体艺术,数字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的产生, 是与传统的手工操作艺术相对比而形成的, 其借助于现代的数字技术, 对艺术风格进行独特的展示。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 在图像、音频、传播等多个领域内, 进行艺术形式的创作。下面将从多媒体性、大众性、虚拟时空性、互动性等几个方面探讨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一、多媒体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 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艺术的有机结合, 从而真正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 同时也将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 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 其涉猎的领域包括有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放卖弄, 同时也包含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 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我们可以看出, 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 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 进而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而形成数码的图像、音频, 包括3D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 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 将以往传统的简单的表现形式与创作空间进行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扩展, 其要求的不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 而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 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全新的理解, 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而艺术的对象, 也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 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 并且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 实现多媒体、多艺术的有效融合。

二、大众性

艺术在面对科技的挑战时, 往往是不能够以自身的意志作为转移的决定性因素, 其挑战的结果就是将众多的人群吸引到艺术之路, 而艺术也被称作为一个工具箱, 当使用者需要时, 便能够作为一项工具发挥其效力。艺术在发挥其工具性的同时,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众艺术氛围, 更是其能够成为平民生活的艺术化作品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一项艺术的产生, 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够形成, 这也使得艺术同时也具备了高不可攀的形象。但是, 随着艺术作品的逐渐由科技化向着普及化方向发展, 艺术作品的产生也必然要经历一段重复性的操作, 而这也使得人和人经过对某一作品的熟练程度的提高, 而产生像模像样的艺术作品, 因此说, 大众化在以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 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如红遍网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正是平民作家雪村的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 以雪村为首的一代平民艺术家也成为了新时期网络音乐的领路人。他们的作品朗朗上口, 平凡而且亲切, 在网络这一大背景下得到了极为快速的传播,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红遍了大江南北。因此, 也可以说, 正是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大众性, 时期能够成为千万人共同创作、共同欣赏的全新的媒体艺术。

三、虚拟时空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与发展, 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撑。如3D的特效, 非线性编辑, 多媒体技术等新的制作手段与技巧, 都离不开人体工程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基础, 进而才能创作出更为神奇的视觉特效, 使得传统的视觉空间又上升到一个虚拟的时空维度, 为艺术家们在现实生活中打开一扇虚拟的大门提供了途径。虚拟现实, 是将不同时空维度的现实与现象, 通过虚拟的方式加以整合和链接。使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去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和体验的梦想。在现实中, 一方地域的人很难近距离和多维度的浏览异地的角角落落。但数字化的虚拟仿真制作技术, 能使你超越时空。中科院信息网络中心的“中国科普博览”网站, 运用IT技术制成特定主题的网上“虚拟博物馆”, 在互动与漫游的自由选择中将引领你去探访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专业研究所、著名的研究机构、科普机构, 系统地帮助你采集科普信息。我们有多少机会走进法国的卢浮尔宫, 走进英国的皇家博物馆, 有多少外国人有机会登上中国的长城或游遍故宫, 这是多少人的企盼和遗憾, 然而数字化的虚拟构建, 实现了这种理想。

四、互动性

互动性指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产生不同的角色感, 共同参与, 互动沟通的一个过程, 也是数字媒体易俗河的一种典型的美学特征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以网络作为互动的平台, 无论身处何地, 只要能够进入网络, 则能能够参与到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中来, 对数字作品进行创作、修改和补充等, 根据艺术家的理性认知, 不断的对作品进行深加工, 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设起一道桥梁, 为原创作者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能够将其思想充分的体现出来, 网络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对创作者的特长进行展示, 同时也是拓展作品、增强作者自信的途径。另外, 通过网络途径, 能够使参与者充分体现到艺术和艺术家带来的美好感受, 不同的个性元素都成为了艺术家进行加工的对象, 这并不需要十分专业的加工技能, 而是通过网络就能够对其进行制作和加工。网络为这些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共同参与的平台, 使他们充分参与到艺术的制作过程中, 形成了有效的互动。这个互动过程同时也可以称作为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 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 这种互动的结果就是使人们都参与到艺术的创作中, 使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诚然, 互动性网络平台的建设, 使观众具有了对艺术作品的选择权和修改权, 每个观众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 找到与其具有相同或者相似阅历的人群, 这群人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对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探索, 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互动过程, 创作者能真正将作者权心甘情愿地交出来, 观众在分享作品中, 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

五、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美学特征, 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 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 进而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是想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还是回复古典的复兴, 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 因此说, 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 才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 2006.

[3]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05.

[4]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 2007.

上一篇:湘雅医学院下一篇:10kV配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