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能力的培养

2024-09-15

观察能力的培养(精选11篇)

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1篇

有一生意人说:如果对方瞳孔扩张, 你就大胆地把原价提高三成或更高;如果一条项链没能使对方张大瞳孔, 你就立即更换一条……总之, 盯着对方的瞳孔。当然, 这个珠宝商传授的生意经, 不是我们要学的, 但这种抓住买主的外部表情, 从而推测其心理变化的方法却很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观察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不只是“看”。现代文坛名将鲁迅不愧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他曾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而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 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 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 从未间断过。于是, 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从每个学生的笔端跃出, 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角度。这样, 学生就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 而不只是“看”。

当然, 我们在强调学生要注重观察的同时, 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去观察。比如, 有的学生看到了我们社会现实中的种种腐败现象、不正之风, 便认为在作文中联系实际就是揭露阴暗面, 让他们发牢骚。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我跟学生分析, 生活中确实有愚昧落后、勾心斗角, 有挫折, 也有失败, 这些东西不承认不行。但是必须注意:什么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从你呱呱落地到现在成为一名初中生, 是承受的阳光雨露多, 还是遭受的急风暴雨多?周围的东西是正面的多还是反面的多?再者, 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确实今人痛恨, 应该揭露, 鞭挞, 但决不能因此而使我们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让丑恶的东西占据我们的心灵, 而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处处都充满阳光。经过我的引导, 许多学生认识到, 通过观察写出的东西一方面是真实的, 发自内心的, 也是对生活的感悟、体验;另一方面还应是健康的, 积极向上的。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 尤其涌现出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 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 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 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还有那上二年级的小弟弟, 他不忍心再复习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 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 还有一大摞高考复习资料, 去打工了。这一年里, 他每日白天打工, 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省财贸学院的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 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 他又看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 又是多么真实的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 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的那天, 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 我写的就是真的, 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如何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2篇

目前小学生作文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真实、不具体,所记材料或是随意编造,或是套抄范文。深究其因是平时作文教学只注重形式,轻视内容,没有做到“从内容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要真正做到从内容入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唯有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一、转变观念从观察抓起

鲁迅先生说过:“写作文,第一须观察。”这句话是说,学生真正的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观察。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作者观察、思维、想象、分析等能力的综合结晶。其中,观察是第一要素,它影响到思维过程的深与浅,想象幅度的宽与窄,分析能力的高与低。可见,观察在作文中是中是源头,是根本。如果观察拒于作文之门外,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本之木”。所以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观察力非常重要,但是并没有引起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视。有的老师习惯于传统的教法和命题法,不管是公开教学还是日常教学,不管是期末复习指导,还是初考作文指导,都习惯如此;有的老师习惯于课内教学,懒于开展课外活动。偶尔有几次活动,如“春游”“六一会演”“中队活动”“运动会”等,老师也无意抓住契机,有目的地指导观察,获得真实的写作素材,只是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记一次€讇谆疃保拿饨萄АS捎谌狈鄄熘傅迹墓鄄炷芰γ挥械玫脚嘌闯隼吹奈恼轮荒苁橇魉艘槐荆嘌鄄炷芰κ且槐尽拔拮纸炭剖椤币绾谓蹋闹忻H弧I鲜鋈闶桥嘌鄄炷芰Φ闹⒔帷U庵⒔嵫现氐囟笊毙⊙醋髂芰Φ奶岣摺R虼耍魑慕萄е屑忧抗鄄炷芰Φ呐嘌羰圃诒匦小?

二、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观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

首先,指导观察的方法,要通过活动进行。语文老师要经常组织各项活动,同时,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观察,培养能力渗透在各项活动中。如在课堂上抱进去一只小白兔,在某节作文课上,带他们去看看校园的一角等等。这些有新异性的事物,必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要靠长时间的积累,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指导观察时,可先观察静态事物,再观察动态事物;先观察熟悉事物,再观察陌生事物;先观察具体事物,再观察抽象事物。这样持之以恒下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也就能跟着旧颜换新装。

再次,在指导观察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兴趣。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只有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感到是一种需要才能引起兴趣,只有兴趣的产生才能诱发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变“老师要我观察”为“我要观察”,所以应当把兴趣注入观察训练的全过程。观察以后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一定要总结观察的结果,如果忽略的这一个环节,那观察往往是会停留在表面的,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锻炼与提高,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到底观察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或者有哪些地方还存在着疑问需要老师指导的,这也是真正达到了观察的目的。

三、教会学生多练多写多积累,培养观察能力

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观察与练笔相结合的原则。提倡写观察日记是练笔的最佳方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绝妙途径。因为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用日记形式写下来,日积月累,学生心中的材料就丰富了,写作时内容就可做到真实、具体,学生把观察到事物用日记形式记下来,训练时间长了,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都会在训练中得到提高。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就提高了。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四、教会学生从观察中产生联想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学生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应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展开丰富联想,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有利于学生写作的提高。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找出一点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教师还可在平时的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像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如教学《鸟的天堂》中描写众鸟纷飞的段落时,可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或想像文章中所描绘的众鸟纷飞的活动场景,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写鸟儿,是怎样进行描写的,然后再品读,领悟作者是怎样应用语言文字有顺序、有重点地把观察到的情景表达出来,学习作者按顺序﹑有重点的、点面结合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桂林山水》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作者以积极的思维参与观察的特点十分明显。教学时,在学生阅读、体味课文语言,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设问导思:“课文写的是桂林的山,拿它与哪里的山作比较?抓住了桂林山的哪几个特点?”从而学习运用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3篇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能发生,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对于作文教学,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高中生已具备了较强的是非分辨能力, 他们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种欲望, 引导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新课程标准对各个年级的作文教学都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课内落实。课内作文, 要求具体, 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 往往显得比较被动, 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为此, 我在作文教学上一直是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 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比如, 去年我接了刚入学的两个高一班级, 在作文教学上除了布置两周一篇的大作文外, 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 隔周抽查一次, 并进行讲评。

写随笔, 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 命题自由, 文体自由, 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 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 不嫌少;有话则长, 无话可短, 尽兴而写, 随意而止。这样, 不自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渐渐地, 观察视野不断扩大, 就能从身边的小事写开去, 写社会、写人生, 内容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 家庭的欢乐与忧愁, 社会见闻等, 真是大到宇宙, 小到自我, 尽入笔底。有个学生对校园常常作细致观察, 从景到人, 从人到事, 连续写了校园生活之一、之二、之三……在随笔里, 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写作欲望, 也看到了学生们因创作热情而引出的观察兴趣, 他们不仅有话可写, 而且写得更真实, 更贴近生活。一年多来, 随笔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两个班的学生全部完成了我布置的每周三篇的写作任务, 而且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不少人还会自觉地多写几篇, 并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总之, 要想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首先必须让他们练好观察这一基本功。

二、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的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 怎样去观察。在观察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而不只是“看”。我国的现代文坛名将鲁迅就是一位出色的观察家, 尤其是在观察人物方面他实在是独具慧眼而又细致入微。他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 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前不久, 我在讲授他的短篇小说《祝福》时, 就着重分析了鲁迅对祥林嫂的眼睛的三次描写。初到鲁家时总是“顺着眼”, 表现了她的温顺善良;第二次到鲁家时虽还“顺着眼”, 但“眼角上带着泪痕, 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表明她精神上受到过巨大的刺激, 极度悲伤;在沦为乞丐之后, 祥林嫂整个人完全与先前不同了:脸上“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说明这时的她已濒于死亡, 精神麻木, 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鲁迅正是抓住主人公祥林嫂的眼睛, 通过对比, 写出了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课文上完后, 我布置了一篇作文,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记我们学校的一位退休工人老袁。这位工人虽然几年前就退休了, 但负责收发报纸的工作一直承担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准时把每封信件送至各班, 上午八点又准时把报纸、杂志送到各教研组。除星期天外, 从未间断过。于是, 有的学生着重描写了他的“那副眼镜”;有的却抓住老袁因左腿有毛病而走路不稳的姿势来写;还有的刻意在他的衣着上做文章。于是, 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就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 在不同学生的笔端跃然而出了。学生也从中慢慢学会了对周围各种事物的“观察”。

由于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许多学生的作文水平渐渐提高了, 涌现出了不少表露真情实感的好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散文《搏》, 记的是他的一位邻居, 一个由高考落榜到榜上有名的青年。这位青年去年因两分之差落榜, 看着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还有那上初二的小弟弟, 他不忍心再复读了。尽管父亲说要去借钱, 但他还是怀着一颗歉疚而苦楚的心, 还有一大堆复习资料, 去南方打工了。这一年里, 他每日白天打工, 晚上挑灯在帐下苦读。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 他回来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结果财经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来了。这位学生写道:“他又走了, 但这次是全村人送他。在列车启动时, 他又看到了父亲那佝偻的身躯, 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 于是他的眼睛模糊了……”多么感人的场面, 又是多么真实的镜头!后来我问这位学生所写的是不是真事。他说:“这全是我亲眼见的, 这位青年就是我的一个堂哥。送他的那天, 我还特地请假赶回家与他道别的, 我写的就是真的, 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记下来。”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 第4篇

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对比观察法。比较是一个鉴别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2、反复观察法。对于某一动作可让孩子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动作的连贯一致。反复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并掌握复杂的难度大的各个环节。

3、顺序观察法。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孩子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

4、重点观察法。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5篇

小学生观察的培养,往往是从启发兴趣开始的,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而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很重要,积极性就是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则来自教师的指导,观察是生活中做事不可缺的一种“知识”和“能力”,运用好,会使人受益匪浅。写文章更是离不开,因为很多材料是从观察中获得,观察不但能积累资料,而且能帮助学生享受生活中不尽的“美”,所以教者一定要引导好学生,点燃观察的欲望,把涉世不深的学生引导到生活中来,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知识,在观察中发现生活的多彩、丰富和斑斓,在乐趣中积累写作的材料。观察能力必须提早抓起,对刚入学的儿童有计划地、有目的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养成平时喜欢观察的习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自己的父母非常熟悉、了解。因此利用这一点对新入学的孩子进行观察兴趣的培养,方法是布置观察任务。老师说:“老师非常想认识你们爸爸或妈妈,怎样认识呢?明天咱们上课时,由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向老师介绍一下你的爸爸或妈妈长什么样,以后我们见面就认识了。回家后你们要细致地观察,也就是好好地看看你们的爸爸或妈妈,看谁说得最形象逼真。”接着老师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先说一下年龄是多少?身材怎么样?是中等个还是高个?面貌怎样,眼睛大小,脸型怎样,梳着什么样发式,爱穿什么样衣服等。”通过这样方法指导学生,学生都想表现自己,让老师一见面就能认识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儿童一是出于对自己亲人的爱。二是听老师的话。三是说得更形象,让老师认识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从而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也促进儿童细致地观察。

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在活动中进行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真正培养观察能力还要到生活中去。平时我常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练笔之外,还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感人的事。并指导他们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记录下来。帮助学生写作的内容。如,一次我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活动前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班和其他班级的会前准备情况,揣摩周围同学的心理活动并记录下来。活动中,我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各项比赛,或加入啦啦队为他们加油助威,活动结束后我马上要求学生把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整理整理写一篇习作。结果学生在占有丰富材料基础上很快写出了内容充实、情节生动,语言富有个性的文字来。有的同学写道:他那认真劲儿就像要参加奥运会一样,真逗。有的同学写道:得不得奖我不在乎,就想为班级加点分。可惜,没跑过人家,真扫兴啊!心里很不是滋味。

三、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1.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

(1)分析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例如:以种树为整体可以分解为挖坑、施肥、放苗、填土等。

(2)比较对照法:运用比较进行观察突出事物的特征,比较才有鉴别,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观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反映出事物的差异。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可找与它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点。例如:观察鸭子,就可以同鸡、鹅等动物进行比较。

(3)方位顺序法: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方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先中间后四周、从上到下、由远到近、从左到右等。这样,观察既有调理性又有灵活性,按顺序观察,观察能力提高了,写出的文章摆脱了呆板的“一片瓦”,出现了结构新颖的“多层建筑”。

(4)移步换景法:就是按照行程,每到一处观察一处的方法。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顺序交代清楚,常常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围绕中心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写成的游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感染力强。

(5)时间顺序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观察。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按春、夏、秋、冬四季观察了小兴安岭树木及叶子的特点,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脉络分明。

这些方法的应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较复杂的事物可用分析法观察,静止的事物一般用方位顺序法观察,参观时一般用移步换景法。这样经过反复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而且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2.自由观察,形成能力

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食物,学生已学到了一定的方法,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扩大观察范围,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观察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形成能力。这就是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式。例如:观察动物,可以观察动物的外形及生活习性。观察植物,可以观察植物的叶、枝、干、茎、花、果实,并能从位置、形状、滋味、用途等方面进行观察。观察人物,要抓住人的外貌、身材、衣着打扮、举止言谈等特点。人的外貌千人千面,有静、有动而且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进行细致观察抓住的各自的特点,难以写出栩栩如生的文章来。观察事,可看活动过程,并特别注意事件发展到精彩或高潮阶段时人物的表现。观察自然景物,要抓住它们的形态、颜色、气味、声音及静态、动态的变化。

当然,对于观察事物哪些方面,还要根据写作目的来决定。

四、通过观察展开想象

在观察中还要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力和联想,从而丰富写作内容。丰富的想象力对作文至关重要。在指导学生观察与联想时,要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合情合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甲事联系到乙事,从点联系到面,从现在联系到过去与将来。这样写出的作文生动形象。

五、培养学生多写观察日记

写观察日记,人们大多是从“写”的角度着眼的,很少把它与培养观察能力联系起来,似乎认为写观察日记就是保存观察资料,其实,经常写观察日记对观察能力有着极大好处。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和重要途径。写作是观察事物的再现。因此,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观察生活,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以便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可见,只有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才能写出最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浅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6篇

1. 观察要确定目标。

“有的放矢”讲的是射箭要有目标——靶子。我们观察事物时是事殊理同, 同样要确定观察目标。有了观察目标, 观察才能集中, 少时间, 多见效, 做到事半功倍。如命题作文《我爱家乡的桔子》, 凭借桔子是家乡的特产, 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 确定它的观察目标, 具体分为如下三个部分:桔子树;桔子果;桔子用途, 这样就避免了“盲人摸象”的现象。

2. 观察要抓住特点。

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只有掌握事物的特点, 才能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事物的特点指的是事物独特的地方, 它往往要通过事物间的比较才能够显露而被发现。为了使学生了解家乡桔子的特点, 笔者就先简述《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的内容, 让学生再现杨梅的景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怎样抓住杨梅的特点, 然后启发学生仿效原作者对杨梅的认识, 进而观察桔子。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要分类指导观察。桔子树按树根、树干、枝叶、桔花四个方面进行观察。桔子果按夏天和秋末两段时间来观察, 对秋天的桔子果进一步地详尽观察, 按照远近写法, 分别对桔子的果色、果形、果味进行具体描述。桔子的用途:它是新鲜的水果, 可制果汁、做罐头、桔皮则可入药。通过这样的指导观察, 学生作文就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桔子充满生机、果实丰收喜人的景象。

3. 观察要依照顺序。

一个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 要怎样才能抓住它的特点呢?按认识过程而论, 要有一定的顺序, 这就是按步骤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只有对事物进行有先有后的全面观察, 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观察顺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按照事物的空间观察, 另一种是按照事物的时间顺序观察, 以《我爱家乡的桔子》一文指导为例, 在观察桔子树时, 就是按空间的变化顺序;在观察桔子果实时, 分夏秋描写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而在写桔子果实中, 有关秋末从远近对果实的色、形、味的描述又是按照空间的变化顺序。采取哪种观察顺序, 要依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写作的需要,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条不紊, 言之有序。

4. 观察要选择重点。

世上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有重则有轻, 有点则有面, 抓住重点, 对一切事物就能迎刃而解, 所以指导学生要有侧重点, 这就是选择观察重点, 切忌面面俱到, 这才能使作者致力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不至于平铺直叙, 泛泛而谈, 使人读后不知所云。仍以《我爱家乡的桔子》为例, 指导学生并共同确定;桔子果为重点, 桔子树为次重点, 用途为非重点, 这样一来, 学生写的作文就条理清楚, 重点突出, 详略分明。

5. 观察要启动思维。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指明人的认识过程, 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过程。这里打一个比喻, 在观察过程中, 人脑是一个加工厂, 通过眼睛把外界事物如实地反映到脑中, 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加工, 分析归纳, 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只有思索, 才能对观察的事物产生深刻、科学的认识。大脑这番思索就是一个加工厂, 因而观察离不开思维, 这种过程往往是经过表象和联想, 分析和综合归纳、抽象, 才能对客观事物形成较深刻的认识。以《我爱家乡的桔子》为例, 指导时, 启发学生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思维:写桔花, 走进桔园, 花香扑鼻使人爽心悦目, 心旷神怡;写桔色, 桔子成熟了, 黄澄澄的一片, 像绚丽的彩霞, 鲜艳亮泽, 远看桔子, 像一个个红灯笼, 近看桔瓣, 像弯弯的月牙;远闻桔香浓郁, 令人心醉, 近尝桔瓣甘甜爽口, 令人赞不绝口。只有边观察边引发思维, 才能把这样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的事物详尽地反映出来。

6. 观察要引发情感。

人的感情是最丰富的, 无论什么事都会流露出情感来。学文和作文都是与客观事物联系, 都是经过作者头脑的思维, 再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写《我爱家乡的桔子》的过程中, 有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 这样结尾点题:家乡的桔子树, 一年常绿, 为家乡点缀迷人的风光。家乡的桔子啊, 你惹人喜爱, 加强了贸易, 增进了友谊。每当看到果实累累的桔子, 就联想到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 党的富民政策好!我衷心地赞美家乡的桔子, 更赞美家乡人民。这样文道统一, 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7. 观察要撰写日记。

观察之后, 怎么样才能把写作素材储存起来呢?笔者认为, 写观察日记是有效的方法。世界上著名的文学家, 如法国莫泊桑、俄国托尔斯泰, 他们学写作时, 都把看到的事物记在本子上。可见, 写观察日记是作者积累、储存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因此, 作为小学生, 更应当写观察日记, 它不仅能把观察到的事物作为写作材料储存起来, 以备写作之需, 同时, 每写一次观察日记, 又是一次事物再现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笔者提倡学生每周写篇观察日记, 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7篇

一、培养学生在实验观察时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实验观察首先是一种有计划的观察活动, 观察目的明确并突出重点和中心。实验前, 让学生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 注意收集化学反应的本质特点和相关信息, 分清观察内容的主次关系, 要对观察到的现象或结果做到心中有数, 减少观察的盲目性, 即对要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 尽量心中有数。化学实验观察的步骤一般为:观察实验装置图 (或流程图) —观察反应前体系各相关物资色、味、态等—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及变化—观察反应后体系及相关物质的色、味、态等。要做好以上步骤, 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只有这样, 才能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 而不会有遗漏。例如, 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镁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而忽略了对生成的新物质颜色、状态的观察等。

二、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和敏锐性

观察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现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动,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 有序地进行观察, 才能很好地获得有用的信息。化学反应一般进行得比较快, 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连续变化的现象持续观察, 做到全面、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 学生才能对整个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对化学物质、化学理论、化学概念、化学反应有全面的认识, 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入地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和学科知识。例如:钠与水的性质实验, 要观察到“融、浮、游、响、红”等现象;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 要注意生成物颜色及氧化为Fe (OH) 3的颜色变化过程等。只有这样, 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的观察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学会对复杂实验现象的重点观察

化学反应比较复杂,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总是以局部代替整体, 分不清主次关系, 往往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而忽视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例如, H2和Cl2见光爆炸的实验, 学生只是注意到爆炸时产生的响声而忽视产生的白雾现象。又如在进行同周期性质递变实验时, 应重点观察Na、Mg、Al分别与水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难易程度及反应过程中溶液变色的快慢、深浅程度等。因此, 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时学会突出重点和中心, 这样观察才能有的放矢, 得出的结论才能准确可靠, 更容易达到实验的目的, 学生也才能逐步学会对复杂实验的观察, 从而提高实验能力。此外,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也会对观察造成一定影响, 特别是复杂的实验, 因此老师要注意并做好引导工作。

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观察是通过感官对外界现象或信息的感知活动, 它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感知总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的。因此, 整个观察活动都应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化学变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 要一边观察一边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及进行的程度, 并对物质及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 区分其属性特点及异同, 以形成清晰的感知, 获得正确而全面的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规律提供可靠的感性材料。如前面提到的进行钠的性质实验, 通过观察得到现象, 经过思考、分析、综合和推断, 可得到对钠的感性认识:钠是一种银白色、质软 (可用小刀切割) , 密度比水小 (钠可浮在水面上) , 熔点低 (反应过程中钠熔成一个小球) 的金属, 钠与水剧烈反应, 产生可燃性气体 (可能是氢气) , 生成一种碱 (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所以, 只有观察与思维的有机结合, 才能实现实验观察的目的, 真正地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 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化学实验具有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实验,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 作为教师, 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采取各种方法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 如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等, 把学生逐步引导到规范操作和重点观察的目标上。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使观察更加深刻、全面, 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能力。

谈化学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 第8篇

一、实验观察探究能力的基本内容

所谓观察、探究能力, 就是对事物的探究性知觉能力。它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点:一是能注意到某个事物或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二是能将这些特点与过去经验中的某些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索, 以探究其实质和规律。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观察、探究的目的性

即要明确观察的对象、条件和要求。实验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探究活动。实验前, 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对观察、探究的现象或结果要做到心中有数, 减少观察、探究的盲目性。

2. 观察、探究的条理性

观察时要遵循合理顺序, 有计划地观察和探究。按照某一先后顺序或位置的前后顺序进行观察、探究, 这样才能不至于漏掉实质性的实验现象。

3. 观察、探究的敏锐性

即对观察到的现象迅速做出整理, 为探究作准备。化学实验现象千变万化, 没有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的反应能力, 就不能获得准确的观察信息, 即使观察到极微小的异常, 它也可能隐含着重大的发现。

4. 观察、探究的理解性

在观察过程中, 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 以理解观察对象, 使探究更有理论基础。

二、实验观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 认识观察、探究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学生对任何理论知识的掌握, 都必须建立在通过观察而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的观察能力, 并非简单地表现在是否注意到某个事物或实验现象的不甚明显的特点, 而是更多地表现在能否就此进行探究性思索, 以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科学家断言, 任何联系实际的自然科学都始于观察。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他们认识到, 一切有成就的人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对周围环境、周围事物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科学研究开始于观察, 没有观察、探究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我们要教育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及日常生活中坚持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探究, 不放过任何微小的细节。

2. 做好演示实验, 激发观察兴趣, 提高观察、探究质量

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 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实验, 它能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努力做好演示实验, 对于教材中的每个演示实验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 绝对不能随便找些理由, 敷衍了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提高观察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趣味实验, 由精彩的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如在能量变化教学中不用火柴能不能点燃酒精灯?学生置疑, 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后再蘸取高锰酸钾, 立即放到酒精灯的燃蕊上, 酒精灯点燃。如此“奇怪”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去探究。

3. 加强学生实验, 增加观察机会, 提高观察、探究能力

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独立、周密地进行观察和探究的好机会, 必须大力加强。首先,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传统教育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 消除“让学生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要求背实验”“学生实验可做可不做”的错误看法。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其次, 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 开足开好所有学生分组实验课, 充分做好仪器的准备工作积极创造条件, 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实验。如条件许可, 可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或边讲边实验, 增加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再次, 要重视实验中的操作指导。讲清实验目的要求, 帮助学生明确操作正确步骤, 规范操作动作, 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指导学生掌握各种观察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 鼓励学生多做实验, 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重做或补做教材上的实验, 可以选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或书后的家庭小实验, 也可以做自创性实验 (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自己设计的实验) 。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教学, 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9篇

一、明确任务, 直击目标

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在每一次观察中获得成功, 但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往往会事与愿违, 没办法达到预期效果。有人做过实验, 给儿童展示一幅图画, 画上是一株玫瑰花, 开有九朵三种颜色的花朵。另有三只蝴蝶:一只白蝴蝶在一朵粉红色花上, 另外一只花蝴蝶和一只黑蝴蝶在几朵大红花朵上挥舞翅膀, 似乎在选择落脚的花朵。主试未提出任何要求。几分钟后, 图画收起, 要儿童回答下列问题:1.画上有几朵玫瑰花? 2.玫瑰花有几种颜色? 大多数儿童只能说出“我看到了三只蝴蝶”或“我看到的蝴蝶有白、花、黑三种颜色”。而对于主要问题, 几乎没有儿童能正确回答。 [1]由此可见, 如果想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成功, 就得让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任务, 才能达到观察目的。因此老师们得在观察前让学生明白每次观察的任务, 制订好观察计划。这样学生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 少走弯路, 即避免盲目观察, 浪费时间, 从而做到事半功倍。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确定观察目的和要求。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如本次观察要找到什么? 寻找存在少量差异的观察对象的异同。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即产生了哪些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每一个变化过程有什么不一样, 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观察的事物是怎样组成的, 它们之间各有什么作用? 随着时间与地点的推移, 观察的事物是否产生了变化, 如果有变化, 那么它又是怎样变的? 是什么原因促使它产生了这样的变化[2]……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任务, 在观察中得到的收获将会更多, 反之则可能一片茫然, 不知所措, 或者是走马观花, 所得无几。

二、开放五官, 察看本色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不能仅仅用眼睛观察, 这样太过于局限了。老师们应该激发学生调用多种感官, 多管齐下, 依次观察, 从而不断察看事物的本色, 开阔眼界, 获取更多的真知。开放五官就是要让学生尝试用鼻子闻一闻, 用嘴巴尝一尝, 用耳朵听一听, 用手摸一摸……这样学生获得的观察结果就比较系统, 才能较好地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而不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如在教学《人民币大揭秘》时, 老师可先利用小故事导入,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观察方法, 其中方法之一是开放五官观察 (眼看、手摸、耳听、鼻闻) , 接着, 老师可引导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观察方法现场观察10元人民币, 让学生应用观察方法。老师让学生先拿着工具用眼睛反复察看, 接着用手一次又一次有针对性地摸, 在摸的过程中他们将会感受到盲人是如何辨别人民币的真假的, 摸完后再让他们将10元纸币拿起甩一甩、弹一弹, 通过这样了解10元纸币发出的声音, 听完声音后, 再让他们将鼻子稍稍凑近, 闻一闻纸币的味儿。通过这样让学生开放五官观察, 孩子们对人民币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相信今后他们一定能更好地辨别出人民币的真伪。当然有了这一次的经历, 孩子们今后对事物的观察将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实际情况, 适当调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 从而获得更多关于事物本色的知识。

三、掌握方法, 实践体验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小学生的智能发展尚处于初级时期, 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比较肤浅, 识别能力较差, 因此在观察事物时, 老师们应有针对性地及时指导学生该怎样进行观察。只有掌握一些观察方法, 学生才会乐于观察, 才能在观察中不断获取新知, 不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不断提高观察效率, 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观察方法很多, 如顺序观察法、特征观察法、异同对比观察法、多角度观察法、细节观察法、定量观察法、重复观察法……老师们可根据学生特点及需要着重进行指导。 如果学生写观察记录条理不清、言之无序, 则老师们在上综合实践课时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如我上《观察1角钱硬币》时, 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入手, 再局部, 最后回归整体的顺序观察。这样, 学生写观察记录时就不会产生条理不清、言而无序的情况, 在汇报时其他学生才能听得一清二楚, 才能得到更多的肯定, 树立起更强的学习信心, 为今后更加深入地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乌龟时, 我引导学生采用特征观察法进行观察, 即抓住乌龟最显著也最与众不同的特点———龟壳进行观察,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乌龟有四条腿、一个头、一条尾巴等与其他动物共有的特征上。只有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 才能使其少走弯路, 提高观察效率。

四、善于思辨, 一分为二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 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特点入手, 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 要把事物现状与它的过去、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原因时, 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 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 [3]由于小学生还小, 可塑性极强, 老师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 应尽量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看待事物, 以避免片面性。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兔子时, 学生都会被兔子那可爱温顺的外表折服, 此时老师应当带领学生观察, 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 查阅有关兔子的资料, 从而辩证地看待兔子这一动物, 知道兔子其实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老师可举十八世纪澳大利亚引进兔子并放生, 结果给澳大利亚带来生态灾害的事例。又如引导学生观察人工彩虹时, 除了让学生通过反复试验进行观察并写出观察到的现象外, 还需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 即彩虹的成因, 彩虹真的是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吗? 等等。由此初步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 使他们感受到华丽的外表并不一定就是美与善的代言, 今后观察事物时, 不仅看其外表, 还得深入了解并揭示其本质,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摘要: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使学生在观察前明确观察目的, 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时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这样能使学生收获更多,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观察方法,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则学生在观察中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能力,观察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志杰.观察能力培养方案.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2006:104-105.

[2]华芬等.培养学生观察力的N种方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93.

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10篇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是智力活动的基础;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观察是聪明的眼睛,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谈不上聪明,更谈不上成才。细致是培养观察的基本要求,准确是观察习惯的根本,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发现特点是观察的目的。我们借助插图、着力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指导学生带着目的观察,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

一篇课文或一篇文字配有插图、是将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图画是短文的形象、表现短文叙述了图画的容。在教学中、一般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结合。通过看图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在看图时、我们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要求弄清楚、把观察的目的具体化、使学生在观察时能集中注意力、有的放矢地进行。如教学《艰苦的岁月》一课引导学生看图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图上画两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不难答出是两个红军、一老一小。接着教师提出三个连续的问题:①这两个战士在干什么?②他们穿着怎样?说明了说明?③各是什么样的神态?从中体会到说明?经过同学们的观察讨论、说出老红军坐在一块上吹笛子、小红军偎依在他的身旁出神地听着。老红军身上带着枪、小红军搂着一支步枪、说明战争年代、也许刚刚打退敌人的进攻。两个红军战士衣衫褴褛、赤著脚、裤脚高挽、面孔消瘦、说明了他们生活的艰苦。从老红军战士那朴实的、极有兴致、带有几分和谐的吹笛子的神态?从小红军那淳朴的、充满幸福神情上、我们能够体会到笛声一定是亲切动人、给人以信心和力量的。褴褛的衣衫和乐观的神情、悠扬的笛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抓住了重点、少走弯路、尽快地弄懂图意。

二、指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训练学生思维的表达

有的插图画比较复杂、这要按照一定进行观察。先从整体入手、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在按照部分进行观察时、可以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由远及进、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对插图进行观察。例如《南京长江大桥》整篇课文一幅对应。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看整幅图画的是什么?接着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观察蓝天、白云—大桥—江水、轮船、热后再重点观察大桥。在观察大桥时、可以按照由到进的顺序、先观察正桥桥墩桥身、再观察引桥公路桥、铁路桥。这样有顺序地进行观察、使学生不仅明白是按怎样的、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指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观察,教会学生学会捕捉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图画是从 某一个侧面来反映事物、它不能真实具体地反映事物的全体、有时因为投影的角度不同、会给人造成一定的错觉。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看图时、依据图中的事物进行比较、来发现它们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事物的特点。例如《参加人民大会堂》一课的第一幅插图——人民大会堂外貌图。由于照片是从远处拍摄的、再加上大会堂本身只有三层窗户、学生就误认为有三层楼那么高、所以没亲眼见过大会堂的学生体会不到它的雄伟壮观。这时、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大会堂周围的树木、与之进行比较、大会堂比高高的树木还高的多、学生就很容易想象出大会堂的雄伟壮观。

四、指导学生看图时,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巩固观察的结果,丰富观察的感受

作家孙黎说“观察时、还要联想”。我们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注意引导了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达到培养他们的能力,其主要做法有三条:

(1)借助插图、进行延伸想象。插图都是某一瞬间的情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想象。例如学习《掩耳盗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插图提供的表象、想象主人发现盗铃人之后会这么做?有的学生说主人发现盗铃人之后、一定狠狠地揍他一顿。有的学生说主人发现盗铃人之后、并没有揍他、而是嘲笑他。

(2)借助插图、进行补充想象。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由静到动、由人物外表到人物到内心、由人物动作到人物的语言、进行合理的补充想象。例如《黄继光》一课插图、是黄继光张开双臂向敌人的火力点猛扑过去的情景、教师引导生想象黄继光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的想象、巩固了观察的结果、加深的、对课文的看、理解。

(3)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

浅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学生们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 积极地引导他们仔细地看, 认真地想。如:在讲完生物形态、结构之后,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动植物鸽子、花草等, 既巩固了课上知识,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在讲遗传部分时, 以课外作业的形式, 发动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或邻居亲友的家庭中某些性状 (如耳垂、酒窝、单双眼皮等) 的遗传。在观察方法和程序方面适当加以指导, 使他们对所观察的内容进行认真地记录和科学地分析, 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培养他们的养成观察习惯。

二、提供丰富的素材, 扩大观察的范围

教师在讲授某一知识时, 可以展示教学挂图、幻灯图片、实物标本和进行实验操作等, 扩展观察范围。比如在讲授家鸽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时, 教师逐张演示有关家鸽体形、肺和气囊的结构, 心脏的结构及血循环等特征的图片, 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提出“家鸽体形有什么待点?”“肺的结构与其它动物的结构一样吗?”。在讲授《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这部分内容时, 利用挂图、模型讲解输导组织的位置、作用之后, 让同学们在课下动手做红墨水沿茎的导管上升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观察方法

成功的观察活动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精确而全面地进行, 要善于在事物和现象之中, 注意到各种不显著却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征。生物教学中, 教师要有步骤有条理地指导学生逐步掌握以下常用的观察方法:

1. 顺序观察法。

按生物本身的结构和外部特征, 按从内外、左右、上下及局部和整体、宏观和微观进行观察。按生物所处的空间, 可远近观察;按所出现的时间, 可先后观察。例如“采集并观察池水中的原生动物和藻类”, 一般先观察原生动物和藻类的生活环境, 然后用放大镜观察草履虫、衣藻等的外部形态、运动方式及草履虫的应激性, 再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通过以上方式进行观察, 不仅可以保证输人的信息有系统性、有条理性, 而且这样的信息也便于用智力活动对它进行加工编码, 从而提高观察活动的速度和正确性。

2. 对比观察法。

将相似的属性不同的生物体进行比较, 易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找出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异同点。例如“比较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形态上的差异”实验, 就是通过对比观察得出结论的。

3. 动态涵察法。

生物体不仅具有严谨的结构, 还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等特性。因此, 对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需要做定期的、动态的观察。例如种子萌发过程、蛙的发育过程以及鸟类的筑巢孵化育雏等行为都需进行长时间的动态跟踪观察。

四、观察和思维相互渗透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 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学生做“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水分出入细胞决定于细胞液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差;通过展示植物细胞液泡形成和发展的挂图, 讨论得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的结论, 再展示根尖纵剖面图, 讨论得出生长点的细胞无液泡, 是吸涨吸水;伸长区和根毛区, 尤其是根毛区的细胞有大型液泡, 因此为渗透吸水。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是根毛区细胞, 因此绿色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主要是渗透吸水。所以在观察的过程中, 积极调动思维活动, 对训练观察能力,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作龙, 刘更.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M].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教学对策下一篇:门禁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