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入法范文

2024-07-08

实践导入法范文(精选12篇)

实践导入法 第1篇

关键词:有效导入法,课堂教学,中职教育,教学实践

在中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数学一直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因为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数学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 要求严谨的思维和非常理性的判断。但是由于中职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弱, 如何有效地将新课程内容导入课堂教学, 已经成了能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有效导入法, 是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运用特殊的教学方式, 更有效地将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中。有效引入,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变课堂气氛, 改善师生关系。

一、有效导入法的具体作用

通过运用有效导入法, 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控课堂节奏, 提高教学质量。实行有效导入法, 激发学习热情是教学工作的前提,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标, 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础, 以展示数学的学习价值作为教学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以激活学生思维为教学工作的核心。

二、有效导入法的具体实行

根据以往多年教学工作的经验, 我们对有效导入法作出了总结, 得出了以下具体的实际操作方法。

(一) 趣味导入法

在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中, 数学凭借着独有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抽象性, 成了一门最特殊的学科。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做好把控, 适当地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 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 我们可以结合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把相关的数学家的数学故事引入课堂, 通过这些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学习兴趣。

(二) 实际联系法

数学理论教学, 最大的问题在于数学理论的抽象性和科学性。所以, 如果要想更好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教师更好地将数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 可以将抽象的学术理论和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进一步强化理论的可见性, 从而有效地解决学生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重视程度不足, 学习不充分的问题。同样是以三角函数为例, 直角三角形中每条边和角对应的函数关系十分抽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难度很大。针对这样的现状, 教师虽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在大脑中构建几何图像。只是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和形状构建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 这种方法的难度系数很高, 所以实际的操作性不强。

所以, 教师可以进一步从生活中选取实例, 例如农村平房构建过程中的三角形房梁和中间的支撑架构, 或者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书本和其他物品构建一个三角形的支撑结构, 并推导出其中的三角函数关系。这样的方式不但有利于教学开展, 更可以提升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认知。

(三) 情感导入法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 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可以让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可, 从而尽可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沟通能力。通过进行情感导入,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可以将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 从而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通过这种方式, 既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遗漏, 也有利于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授课的实际效果, 帮助教师进一步改善日后的教学工作。

(四) 实践导入法

在中职教育中, 理论结合实际是一种最高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教学与学生亲手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立体几何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实践, 自己动手制作立体几何形体。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立方体、圆柱、圆锥棱锥等几何形体的数学性质, 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例如, 在讲授圆锥体体积计算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制造圆柱和等高圆锥, 以此来推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和相关的其他数学性质。通过让学生实践, 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 减少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阻碍。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为了更好地推进中职数学教育,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任务, 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进一步推行有效导入法, 使中职教育可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蕊芳.高中英语课堂如何运用有效导入法[J].考试周刊, 2015 (20) :93-94.

初中地理导入法 第2篇

一、设疑法

如讲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对着灯光,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地球仪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灯光照在地球仪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白天黑夜是怎样产生的?当北京正午时,西半球的美国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新课。

二、谜语导入法

在学习“中国的疆域”时,先打出一条谜语:“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头指世界最大洋,尾摆全球大陆中”这是哪个国家?“中国!中国!这是伟大的中国!”学生踊跃回答,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

在学习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我准备了小小的奖品,由学生猜谜语:“七兄弟,四姐妹,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体,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猜谜领奖,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之中,效果十分突出。

三、创设情景法

在讲“中国的旅游业”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长江三峡、安徽黄山以及杭州西湖等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的风景,同时配送古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人说中华有五岳,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精彩的诗句,将诗与画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带入其创设的情景之中,仿佛身临其境,学生情绪高涨,激起了求知的欲望。

四、奇趣激励法

在讲世界地理“印度”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人老了进敬老院不稀奇,但牛老了进敬老院,你说稀奇不稀奇?吃饭进餐,西方刀叉东方筷,南亚印度你猜猜?在押韵词句、奇风异俗的引导下,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活了。

五、时事报道法

在讲“西亚和北非”时,根据发生的国际事件,以“你们知不知道美国最想抓的人是谁吗?”学生立即回答:“本.拉丹。”“那么,本.拉丹现在在何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国籍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把学生引领进入新课。总之,新颖别致的新课导入非常重要,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收集素材,选择一些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材料,把学生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导入法的实践教学 第3篇

【关键词】结课的功能结课的方法结课的注意点

一、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结课的功能

课堂结课是课堂教学的尾声,在结课结束时,应该以优美、精炼的语言,通过师生角色转换、情感体验、展现成果等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教学主体部分进行思考、领悟、升华和延伸。

(一)丰富情感,升华音乐主题。

结课可以使本课的主体内容加以更加精华,总结归纳,梳理或浓缩,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次出现波澜,使音乐主题得到升华。

(二)承前启后,系统单元内容。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的陈旧模式即以课时结构、知识结构为编写框架,以单元结构为编排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使同一单元的每一课时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总结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又为新课创造了新的美好意境,并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下节课埋下伏笔。

(三)指导实践,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结束后,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基础,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音乐作品,并介绍相关的音像资料及音乐电视节目给学生,或布置点课外创作。让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及时让学生反馈信息,教师需及时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在结课时设计学生互评、成果展现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便改进课堂教学。

二、音乐课堂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方法有很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集中学生注意力,把学生情感和思维转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

(一)转换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一般我们教师总习惯于在结课时,自己洋洋洒洒地高谈阔论,学生却听得满头雾水。其实,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角色,让学生替代老师来完成。

(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渴望。

审美教育学认为: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施教。音乐教学的结束阶段,应该是师生对音乐审美的共同回忆,共同思考,是一种全新的审美联想。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在于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结尾时,要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1、语言,升华音乐主题。

教师优美鲜活的、富有感情的语言,尤如一根彩色的丝线把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尤其是结课语言,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并且具有启发性,它应该成为整堂课的教师语言中的经典。

2、歌、乐曲,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结课时,师生一同热情歌唱或聆听本课的歌曲、乐曲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歌乐曲,再次体验音乐给人的情感愉悦,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延伸开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在音乐课堂中,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开拓,这样才能缩短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结课时,有目的地把所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很好的对课内课外进行沟通、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为课外音乐活动创造了好的条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就没有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教学观是片面的。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单纯的问题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这样不能满足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

2、学科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绘画、文学等多门艺术学科渗透到中学音乐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体现音乐教学中的学科综合特点,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理解音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音乐教学结课的注意点

结课这一环节也应注意体现它的审美理念。根据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结课时应注意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美。

(一)科学美。

音乐结课要体现科学美,要以科学为指导。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审美知识和技能。结合教材自然地进行情感渗透,不可信口开河。

(二)情感美。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结课阶段应该是学生情感的升华阶段,教师应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结课中得到升华。

(三)语言美。

结课时,教师要用美的语言,重点突出,切中要害,画龙点睛,精炼干净利落地引导学生,教师语言要充满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要给学生以启发,这样并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情趣美。

设计结课时,应重视在“趣”字上下功夫,尽可能设计得生动活泼,有趣味,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每次都带着浓浓的兴趣走出音乐课堂。

实践导入法 第4篇

一、实物演示, 直观导入

小学阶段的学生多数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 感性体验为主的学习水平上。 在课堂教学中, 一个直观、生动的实物教具往往比老师的语言更显效果。 如在《设计生活标志》一课的教学中, 如果设想从阐述“标志”的含义入手教学, 很容易出现越说离美术元素越远, 越解释形象越不清晰的现象。 而实物导入就能给大家带来一个鲜活的课堂:上课伊始, 老师直接拿起手边的一个筒状物放在讲台上, 提问:“同学们,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们好奇地张望, 窃窃私语。 老师及时拿笔在准备好的卡纸上快速绘制图案后粘贴于筒上。 “现在你们知道它是什么了吗? ”“垃圾桶! ”大家鼓掌欢笑。 “像这样美观简洁又通识的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标志的世界! ”又如《有趣的字母牌》一课, 同样若用言语为学生们解释拼摆与记忆单词的方法, 不知不觉中就与我们美术课的主旨背道而驰, 此时何不把几副实物牌面交到学生手中, 让他们在课堂上认一认、摆一摆, 甚至当场玩一玩, 这其中牌面的要素与作用、色彩与构图一下子就直面感官, 这样的效果岂是三言两语能达成的。

此类导入的设计, 借助实物实事, 能使学生在直观了解领会课堂学习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瞬时兴趣满满, 对接下来的主体学习环节充满期待。 这一环节关键要能做到适时收放, 才可以事半功倍。

二、情境创设, 趣味导入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绪,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思绪,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绪的开始阶段。 ”导入时让学生在感性接触教材的同时, 设计适当的情境, 营造声、光、形、色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融, 可以使学生更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大树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 课前我直接把学生们带到了校园里的大树下:今天, 我们来到大树的家, 和它交个朋友, 一起来听听、说说它的故事吧! 学生们就坐在大树下, 有的席地, 有的坐在小椅子上。 “让我们用三分钟时间, 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和大树交朋友吧! ”学生们有的摸摸树皮, 有的抱抱树干, 有的纠结于眼前的一个小树洞, 有的仰望着头顶的大树冠入了神———此情此境中, 只要有了“身临树境”的感觉, 谁还会说接下来的故事不精彩呢? 另外, 借助多媒体也是情境营造的一个有效途径。 如在《节日的装饰》一课导入时, 通过精选视频播放各典型节日的装扮布置, 引领学生直观步入各个节日的情境之中, 在影像与声音的综合作用下, 能很好地构建起良好的氛围, 配合学生的兴趣点导入学习。

此类导入的设计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的具体性做一定的预先设计, 以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且能为下面的学习做好情境延续的铺设, 使整节课融会贯通, 置身其中, 一气呵成。

三、承前启后, 联系导入

在人教版美术教材中有部分是具有内部联系与相关延续性的。 如《生活中的暖色》与《生活中的冷色》, 《用彩墨画鸟》与《用彩墨画鱼》, 《橙色的画》与《绿色与紫色的画》, 等等。 这些课程在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上有联系, 技法与要点上也都有承接性, 我们在导入设计时可以有效利用好其中的关系, 承前以续后, 达到或借力或铺垫的效果。 如在导入三年级《会动的线条》一课的教学时, 联系二年级《会变的线条》的学习经验而展开:今天, 让我们和美术课上的老朋友———线条, 一起来玩玩游戏吧! 老师在黑板上扯出线头:想想看你已经会和它怎么玩了?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变线条时的涂画经验并在黑板与自己的纸上自由发挥与线条“玩游戏”, 老师相机提出新要求:大家与线条玩得不错, 有曲有直、有波浪有折叠, 可你还是没把线条玩兴奋了, 想知道它兴奋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会动的线条》吧!

此类导入的设计既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温故, 又能在一定的铺垫上顺势引导知新, 前后联系, 针对系列性的教学内容来说确是一种实在又有效的导入方法。

四、游戏表演, 实践导入

游戏实践是小学生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活动, 抓住这一特点作为创造性美术活动的切入点, 通过游戏的亲身实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促进思维想象的独特性发展。 如课题《猜猜我是谁》, 单从课题来看就有着丰富的趣味性, 能激发学生内在玩乐的欲望。 此时, 老师适时投其所好:“学生们, 猜谜游戏大家都玩过吧?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更高级、更有趣的猜法:猜你猜我, 猜猜这个背对着我们的人到底是谁呢? ”运用分组交换成员的形式, 老师在屏幕后随机选择一个小朋友只显现出他身体背部的一小部分, 头发或耳朵、肩膀或衣领, 引导大家找特点猜名字, 依据大家的反应逐渐放大显现出的身体信息, 直到有同学猜出正确的答案。 重点引导分析:你是根据什么信息特征最先猜到了他是谁的。 游戏中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两三轮下来很快就领悟了要快速找准、把握人物形象上典型特征是成功表现一个具体形象的关键, 接下来的画背影作业自然就完成得非常出色。 教学中还有一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 如《泥玩具》《演电视》等, 采用游戏或操作的方式导入效果都很不错。

此类导入通过简短的小游戏或短时间的演一演、做一做, 很快就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起师生的学习热情, 比较适合游戏操作类的课程教学。

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第5篇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英语课导入法浅析 第6篇

英语课的导入更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语言优美感和感情的角色化。

首先,英语课的导入要求简练、巧妙、生动、激趣,形式可以是变化多样的,诸如教、唱一些简单的英语歌,讲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组织学生乐意参与的游戏,引用学生崇拜的、感兴趣的影、视、歌名星,收集或自制一些新奇的灯片、图片、录像片,列举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录制一些独具匠心、扣人心弦的录音等,但这些形式的内容必须是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作为素材,找到学生已学知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最佳契合点,把新的语言点植入学生业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中,促进新旧知识的重新组合、渗透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复习旧知识,顺利引出新知识的导入作用。否则,导入活动设计是何等有趣、何等新奇、何等的引人入胜,那也毫无意义,只不过是喧宾夺主的花架子罢了。例如,初二年级英语89课的导入活动,我是这样子开始的,首先让学生听一段从录像片里录下来的交通事故录音,尤其是那犹如晴天霹雳、震耳欲耷的刹车声,先声夺人、扣人心弦。学生们急切想见到事故的场面,高涨的情绪处于酝酿之中。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如愿以偿地看到事故的场面,而是运用前一个单元的语法重点情态动may表可能性的运用,用英语口述可能会发生的这种交通事故。学生们洗耳恭听。当我叙述到这悲剧故事的主人翁可能是the little dragon girl called Li Ruotong(李若同,《新神雕侠女》中小龙女扮演者)或者是the little swallow called Zhao Wei(赵微,《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扮演者)时,同学们顿时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那眼神,那表情已告诉我他们的心境和投入状态。故事讲完,整个教室一片哗然,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接下来,我便展示了一张自制的完整显示整个事故发生前后的拖拉投影片,让一个血淋的场面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让人震惊,发人深省。这时我便提出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重演的问题,学生们急切想知道答案,我立该抓住这个最佳节时间点,引出交通规则并适时进行安全教育,效果明显。整个导入活动不到十分钟,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引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交通规则中允许或禁止做什么(运用must 和mustn5t),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其次,老师走进课堂本身就是一本现身的活教材。老师的教态、表情、言谈举止无不严重影响学生情绪、知识接受的能力。瑞士作家温克勒普说过: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包括说者的肢体语言。如89课的导入活动的口述故事阶段中,学生可能不理解the little dragon girl或the little swallow这时我便演示了象长龙摆尾和燕子展翅飞的样子,学生们基本能猜出所指人物是谁,学生们的反应也很兴奋。所以,导入时老师语言优美、得体,能很快拉扰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学活动能很快得到学生的认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感觉。很容易接受这老师设计的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方式和对这个老师讲授的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法 第7篇

所谓的“导入”, 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它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则指在内容上导出本堂课所学;二则指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引导大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后者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课堂的导入是有技巧可言的, 它指的是以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为方向, 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的课堂教学方式, 往往在整堂课的最初几分钟, 甚至十几分钟内完成。它的形式不拘一格, 往往因地制宜, 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采用适当的导入方式。我在教学中经常尝试和总结不同的导入技巧,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

一、温故知新式

教师通过复习上堂课所讲内容完成新旧知识的顺利过渡, 开启新知识之门, 称之为温故知新式。这是很多教师经常用的一种方式, 新旧知识总会存在一些逻辑上的联系, 通过分析其相似之处, 从旧知识的角度设问, 所展望的却是新的内容,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开头能降低所学内容的难度,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思维习惯。例如, 在学习“反函数”这一节时, 可以先和学生讨论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定义域等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 然后再开始本节的学习, 知识就可以完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自然过渡, 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紧张情绪, 帮助学生开始新的学习。

二、开门见山式

一些新的内容并不能借助旧知识引入时,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无疑是略显呆笨却很实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开门见山直接点出本课的学习重点, 直截了当, 有快人快语之感。需要注意的是, 开门见山不是指说出这节课我们学什么, 那无疑是漫无目的的。开门见山的“山”是本课的重点, 是这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 向学生摆明学习的目标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注意力,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例如, 我们讲“求曲线方程”的时候, 就可以这样开场:“同学们, 我们昨天掌握了曲线方程的概念, 但是, 怎样求一个曲线的方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欲擒故纵式

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设置问题, 给他们犯错的机会, 故意让他们暴露自己的错误, 然后对学生进行纠错。这个过程具有针对性, 能帮助学生找到易犯错误的原因, 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对问题更深入的了解。举例来讲, 我这样问学生a (b+c) 等于多少, 学生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等于ab+ac, 这一步并不难, 学生会放松警惕, 然而, 下一步就有了陷阱。我再问, 那么sin (α+β) 等于多少呢?有部分心直口快的学生往往会说等于sinα+sinβ, 但也会有同学提出质疑。我可以建议学生代入一些角来试试, 结果当然不成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来导出这节所学的内容了:那么为什么不能成立呢?要明白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函数两角和与差公式”。

这样导入, 一来给学生易犯错的思维方式提出警惕, 二来把新的内容凸显了出来,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帮助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兴趣关注点。

四、遇水搭桥式

科学和文化知识来自生活并服务生活, 数学是更具体的科学知识, 它的实用性非常强, 有许多问题都和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可以把问题设置在生活中, 把生活里的困难实实在在地摆在他们的面前, 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就像他们行路遇到一条河一样, 激发起他们搭桥过河的欲望。这种方法把枯燥的知识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中来, 不仅符合了知识学习的规律,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比如, 在讲到“排列和组合”的时候, 我先笑眯眯地对大家说:我准备举行一场五子棋比赛, 都是谁参加啊?大家表现很兴奋, 我顺势往下说:不过, 报名参赛的同学必须每个人都见面一次, 得有多少场比赛啊?如果有三个人, 需要多少场呢?如果是二十个人呢?三个人的好算, 大家转头就可以口算出, 可是二十个人大家就算不出了。这时候我说:算不出了吧, 我想咱们班不可能就三个人报名参加了, 那么, 如果真的有二十多个人, 那么该怎么算呢?我来教给大家一个方法。这时就可以亮出本节的学习内容“排列和组合”。这样导入,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 因为有实际的生活难题摆在那里, 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设置问题导入, 通过实验导入等多种导入方法。一个精彩的导入意味着一节成功的课堂, 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导入并不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 我们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 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 也不能为了导入的精彩而做出不必要的设计, 与教学内容无关的, 甚至是有负面作用的导入,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

摘要:研究表明, 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注意力集中到逐渐分散的过程, 人在拥有高度注意力的状态下, 能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一个好的课堂开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使之持续更长的时间。这是导入技巧的理论前提, 本文为大家介绍了温故知新式、开门见山式、欲擒故纵式、遇水搭桥式等多种导入技巧。

实践导入法 第8篇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颖、精湛、巧妙、得体地导入新课, 可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状态。作为一名生物教师, 如果想把课讲得兴趣盎然,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参与兴趣, 那么, 课堂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现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试就生物课堂导入法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以疑为始, 问题导入

科学从发问开始, 以解疑为终。实践证明, 疑问、矛盾和问题是思维的“催化剂”,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 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新课伊始, 教师要通过有目的地设置问题, 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 留下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释疑、探究的动机, 进而导入新课。我在教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一课时, 通过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大家知道, 萝卜放久了会空心, 水果储存太久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 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 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表面潮湿的谷堆里, 会有烫手的感觉, 这又是为什么?这些问题提出后,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学生听课时注意力更加集中, 学生们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作出了一些回答。在此基础上, 我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疑为始, 以解疑为终的过程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以趣为主, 故事导入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学生在智力因素上相差并不悬殊。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门课或者同一学生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差异很大, 实践证明, 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兴趣、情感、意志、品质和性格等诸多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导入时, 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与生物学科有关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维生素C”时引入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二百多年前, 一英国船队到大西洋去探险, 航行中一些水手得了牙龈出血、牙龈肿痛、牙齿松动的坏血病, 病人越来越弱, 终致死亡。探险队为保存有生力量继续航行, 就将快死的水手丢到荒岛上, 结果奇迹出现了, 继续在海上航行的水手又相继得了坏血病, 而丢在荒岛上的水手却神奇地活过来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开头, 很快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我顺水推舟, 讲述了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故事的魅力引人深思, 学生克服了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达到了忘我境界, 探究的欲望高涨。我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中, 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女舞蹈家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 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 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你那样聪明, 像我一样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婚, 她能梦想成真吗?”“可能会”、“不一定”。同学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我接着追问其中的原因, 同学们议论纷纷, 虽回答得不全面, 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借机导入了新课内容。

三、激发思维, 实验导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材中, 把强化实验、通过实验探索知识、培养实验能力等都提到了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实验探索穿插在课文之中, 是课本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实验操作导入新课, 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 探索规律, 既增长了知识, 又学到了技能。我在上“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课时, 运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实验引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自己用萝卜进行实验, 课中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现象, 并说明两个萝卜条为什么一个脆, 另一个却焉了。利用这一实验, 很容易就引入了新课内容根对水分的吸收。

四、激发情感, 情境导入

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学生一旦进入情境, 就会与画面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起来必然有兴趣。教师要利用图画、音乐、幻灯、电视、录音等手段, 为学生再现教材, 提供情境化教学场景,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生存斗争”一节时, 并不是平铺直叙地讲内容, 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了一幅蛇岛的春天彩图, 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是蛇岛的春天, 满山春色, 鸟语花香, 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 你们能想到在这百花盛开的密林里却存在着残酷的斗争吗?”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分析这里的动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蛇岛上存在的生存斗争现象。

五、精心设疑, 悬念导入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情智相伴的认知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 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要巧设悬念, 精心设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而使情智的交融达到最佳状态。我在讲“伴性遗传”时首先提问:“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是色盲?”真巧,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是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是色盲, 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 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 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都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没急于解释, 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有哪个女孩是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 摇头摆手, 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 我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这样导入新课, 效果良好。

六、积极启发, 现象导入

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现象导入新课, 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叶片的结构”时, 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去, 叫他们轻摇小树, 注意观察叶子的下落情况, 重复几次后, 把他们带回教室, 问学生“叶片下落时是正面向下还是反面向下?”学生齐声答:“正面”。但是没有人知道原因, 停留片刻, 我接着说, 这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叶片的结构有关, 就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再如, 讲授“心脏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时就要讲到心率、心动周期等有关知识, 就可以用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用右手摸到左手脉搏后, 说明这是桡动脉, 它的搏动和心脏的跳动是一致的。让学生数一数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 半分钟后停止, 统计每分钟80次的人数、每分钟70-79次的人数、60—69次的人数,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都静坐在教室里, 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却不完全相同呢?心脏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动, 为什么不会疲劳呢?从而导入新课。再如, 讲述“植物的营养繁殖”一课时, 我了解到不少学生对果树嫁接有一点感性认识, 据此设问:“要使一棵苹果树上既结出国光苹果, 又结出富士苹果两种果实, 应采取什么方法?”学生顿时情绪激昂, 跃跃欲试, 齐答:“嫁接。”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最后我们导入了新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七、生动有趣, 成语导入

如, 我以“山青水秀, 鸟语花香”导出森林的生态作用, 以“鹜蚌相争, 渔翁得利”导出软体动物与鸟类, 以“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小虾”导出食物链, 以“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引出生物界的种族类间竞争, 以“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导出生物的遗传, 以“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导出生物的变异等等。生物课往往都是不受学生重视的一门课, 这固然有许多原因, 但照本宣科是课堂教学枯燥无味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通过设计良好的导语,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生物课成了同学们喜欢的课, 这也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八、声情并茂, 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代化手段。多媒体手段包括投影、幻灯和录像等, 尤其是录像有立体感强、声图并茂的特点。我讲“环境保护”时, 一开始就放映《清清的渭河》 (自己录制的) , 学生们看到我们往日所熟悉的渭河河水已经没有了村民们洗衣服的身影, 没有了天蓝水清的场面, 有的只是浑浊的河水, 学生看着此情境, 情不自禁地说:“好脏呀, 我们的河怎么变成了这样呢?”我点拨说:“我们国家有许多地方的河都像这样的, 这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就是这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堂课上了。

谈化学课堂的导入法 第9篇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作者结合平时在听同行们的化学课和自己多年的化学教学实际中的教学体会, 浅谈五种常用的生动化学课堂的导入方法。

二、化学课堂的导入五法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法

生动的教学情景就是一支兴奋剂, 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精彩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在第一堂课仅开门见山地说:“同学们, 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 那什么是化学呢?”学生会感到很突然, 即使有点兴趣, 都是因为你对他们来说是一位新老师, 而不是由于对新学科的接触产生了兴趣。而如果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取一张白纸贴在黑板中央, 用棉签蘸取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在白纸上写上“化学”两字, 然后喷射无色酚酞试液。当白纸上变魔术般地出现两个红色的“化学”字时, 学生立即感受了化学的神奇, 激发了其好奇心和探究化学的欲望。这时, 教师再补充一句, 这是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 它的名字叫———化学。这样的引入新课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2. 使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法

在课堂上用具体直观的实物来引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为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展示与本节课有关的实物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能够在大脑中变抽象知识为具体的内容, 同时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知识就是解决我们身边存在的很多问题或现象,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例如, 在学习“水的净化”以及做活性炭吸附红墨水中红色素的实验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教具, 即教材第58页的简易净水器, 并使用它完成相关实验。又如, 在学习“金刚石、石墨和C60”一节内容时, 我们都可以到玻璃加工店里借来玻璃刀, 带上干电池等, 让学生一边观察这些实物一边学习, 直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3. 演示趣味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教师通过演示一些趣味性较浓的实验来引入化学新课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常会演示空中玻璃片不会往下掉的趣味实验。该实验是这样的:用集气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 用玻璃片盖住, 上课时向集气瓶内注入少量的水 (水的体积不要超过集气瓶容积的1/8) , 用一个手指压住玻璃片后将集气瓶轻轻振荡几下, 再把集气瓶倒置过来, 将手指移开, 学生会很惊讶地发现玻璃片会和集气瓶口紧紧地贴在一起, 久久不往下掉。同学们马上开始议论起来, 很想弄清这其中的道理, 这时教师可因势利导地问学生:“玻璃片为什么不会往下掉呢?”从而引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实践证明, 用此实验比教材中用较软的塑料瓶来做还具有现象更明显、使用二氧化碳的量少等优点。

4. 观看动画、漫画法

现在的学生从小就喜欢观看动画片,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动画、漫画中的图片等, 把它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 这样可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比如, 在学习“元素”一课题时, 我把元素符号的意义的学习制作成了如下两位小朋友对话的课件:

“小林, 你在想什么呢?”

“我在想元素符号O表示什么。”

“你忘了, 刚才不是讲是氧元素吗?”

“我怎么这么糊涂, 除表示氧元素外, 还有其他意义吗?”

“有, 你看,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那你知道这个O还能表示什么吗?”

“我知道, 还能表示一个氧原子。”

又如, 在复习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 周围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时, 我把它画成一幅“猪八戒向孙悟空学数字”的漫画来导入:在孙悟空身上写出“N, 2N, N2, 2N2, H2O, 2H2O, Ca2+, 2Ca2+”这些化学符号, 猪八戒谦虚地从孙悟空那里学习这些化学符号周围“2”的不同意义。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热情非常高, 有些同学还想上讲台扮演一下, 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漫画、动画, 变深奥为简单, 变抽象为直观, 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 教学效果非常棒。

5. 朗读古诗、短文法

最近几年, 化学中考中有不少以古诗、短文阅读的形式出现的试题, 这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教学实际中, 有些化学教学内容也可先让某一个同学或全班读一首古诗、一篇短文后,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 先让全班同学齐背李白的那首熟悉诗———《望庐山瀑布》, 然后问学生, 从化学的角度看, 是什么物质飞流直下三千尺, 形成了如此壮观的景象, 从而非常自然地导入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同时也正好与教材中第45页所画的瀑布图片联系起来了。又如在学习“离子”一课题时, 为了引入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一学习内容, 我叫了一位女生富有感情地朗读了这样一遍题为“漫游原子世界”的短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 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 虽然空间很大, 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 虽然只占原子的一点点空间, 里面却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中子不带电, 质子带正电, 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地吸引。”学生通过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活动, 能把注意力锁住, 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也更高,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结语

总之, 生动的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我们不能千篇一律, 而是要根据不同内容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来灵活多样地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积极思维, 以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艺术导入法归纳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艺术导入法,教学方法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若能掌握好这门艺术, 则可以使整个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 我结合教学实践, 归纳出以下几种。

一、故事导入法

课堂导入太过死板, 很难吸引学生眼球。 若在讲课前穿插一些小故事, 则无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讲《金岳霖先生》一课时, 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然后就立刻坐得笔直, 聚精会神地听我讲故事。 有一年北京大学开学, 一个外地新生来报到, 提着大小包袱, 累得快不行了, 就想找人帮他看下行李。 正在为难之际, 迎面走来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 见这个新生满头大汗的样子, 询问了情况。 老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这个新生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赶紧去办各种手续。过了很久才回来, 他以为那个老人等不到他回来一定走了, 谁知, 老人仍然尽心尽职地帮他看着行李。 这个新生感到很愧疚。 又过了几天, 北大举办开学典礼, 这个新生一下子惊呆了:在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 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他没想到校长居然会帮自己看行李, 还一句怨言都没有。 季老不仅是我国的国学大师, 而且是著名的学者,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他可爱、可敬的一面。 今天, 我们再认识另一位国学大师———金岳霖先生, 看看他身上又有怎样的故事? 这样很自然地引入了要学习的这一课。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 它可以感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更可以给人美的享受。 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音乐这条纽带, 为整个教学活动增添美的气息。 例如在讲《我心归去》一课时, 我为学生播放了台湾著名歌手费翔演唱的歌曲 《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地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漂泊……”我提问欣赏了这首歌之后, 大家有没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学生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感想, 尤其是住校生感触颇深。 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进入新的教学内容。 所以, 一些看似很平常的素材, 教师如果能稍微动点脑筋, 将它们运用到课堂中, 就会给教学增添不少情调。

三、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使教学活动能丰富多彩地进行下去。 所以, 教师通过巧妙使用悬念导入法, 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 例如在教《祝福》这篇课文前, 我先给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的? 她后来又嫁了人, 丈夫和儿子哪里去了?她的命运最终如何? 鲁迅先生刻画这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出于好奇, 带着问题迅速看课文, 都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内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样的导入看似没有特别之处, 实际上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 很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尝试。

四、情境导入法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设和课文相仿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于是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例如在教《我与地坛》一课时, 我事先找了几个举世闻名的残疾人的照片和个人资料 (国内有张海迪、桑兰等, 国外有海伦·凯勒、贝多芬等) 。一上课我就用投影的形式播放给学生欣赏。 顿时, 学生被画面吸引住了, 也从中了解到了这些人的遭遇和命运:张海迪在轮椅上学会了针灸, 为人们无偿治疗;海伦·凯勒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 成为著名教育家, 还在世界巡回演讲;贝多芬在听力日渐衰弱的境遇下, 谱写了巨作《第九交响曲》。 看完后, 学生都为这些残疾人奋勇拼搏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而喝彩。 我说:“同学们, 你们能认识到这一点, 真的很了不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 就是一位残疾作家叫史铁生, 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领悟到了生命的价值———《我与地坛》。 ”这样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名言诗句导入法

名人名言、诗词歌赋, 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 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影响力。 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熟知的内容导入新课, 则可以牵动学生的情感纽带。 比如我在讲《听听那冷雨》时, 先请学生回忆了初中学过的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诗歌《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然后让学生回答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 抒发他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学生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接下来, 我说:“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歌,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一篇诗质散文, 体会一下里面又饱含着作者怎样的一段情缘。 ”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 而且使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中进入了课文学习。

六、明题点旨导入法

所谓的“文眼”就是指文章的眼睛。 教学时可以通过“文眼”抓住文章中心, 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此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标题新颖且点明主旨的文章。 例如教学小说《药》时, 我是这样开始的:药是用来治病救人的, 可这里写的是华老栓把蘸了烈士鲜血的馒头作为药给儿子治病, 能治好吗? 很明显不能, 那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写呢? 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接着我做小结:康大叔杀害革命者夏瑜并将其鲜血当“药”卖钱, 这一事实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残酷和民众的愚昧, 资产阶级的软弱, 这才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 这副“药”没有发挥治病救人的疗效。中国从此要新生, 必须重新寻找新的“良药”。 鲁迅先生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感动。 另外, 我播放了《药》的教学视频给学生观看, 使枯燥乏味的说教变得形象生动, 强化了教学效果。

此外, 直观导入法、联想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 也给教学增添了许多活力和生机, 学生非常喜欢听课。 因为这些方法使课堂不再单调、沉闷, 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活跃。 因此, 我建议教师要舍得在课堂导入上下工夫。

浅议小学语文导入法 第11篇

一、故事导入法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和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还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如学《是谁打碎了花瓶》一课时,我先讲了《狼来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多学生都听过,所以我一讲,他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都说那个小孩骗人不好,骗了别人最后也害了自己,无论怎样骗人是不对的。我接着引导: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假话谎话欺骗爸爸妈妈或者别人呢?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学生回答:应该承认错误。)是的,大家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都难免会犯错误,但错了要承认并且认真改正,不能说谎话欺骗别人。否则,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今天我们就看看列宁小时候把花瓶打碎了以后,是如何做的。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構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的时候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用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那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可是一个考验。

二、实物导入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思维也是形象思维,所以上课时用直观的事物导入新课,更能吸引学生。这些实物可以是挂图、卡片、自制教具等。在学骆宾王的《鹅》这首诗时,我准备了一只玩具橡皮鹅,外观与诗中的描写极像,还准备了一盆水,放在地面上。学生很是好奇,都伸着脖子看着。这样一来,诗中所描写的鹅的形象摆在学生面前,不用再费口舌便印象深刻了。

以实物来导入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恰当的实物就是一把打开课堂奥秘的钥匙,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如果没有这些事物单凭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比较困难,因为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不够,头脑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还不够,所以联想力和想象力都要差些。这是实物导入最大的意义所在。

三、活动导入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时书上学得的道理看懂了、读懂了,但未必感受深刻。课前用一个相关的小活动作为开场白引入,既可以成功地引入新课,还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一文时,我就在课前搞了一个小活动,效果很好。我让两名同学走上讲台,要他们左手背在身后,只能用右手活动。让其中一名学生用一只手去拧开瓶盖,结果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拧开。另一名同学用一只手去打开文具盒,结果文具盒打开了,可铅笔、橡皮掉了一地。看着这两名同学用一只手做这么简单的事都这么困难,坐在下面的同学都给他们出主意。于是我趁机引导说:“我们大家都有两只手,一只手象征着我们自己,另一只手就象征着我们的朋友们。生活中,有些事我们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朋友们来帮忙,这个时候作为朋友,我们必须要去帮忙。否则事情要出差错。今天我们就去看看书上的这个小姑娘遇到了什么麻烦事,她的朋友帮没帮忙。”这样的引入,不仅切入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还让学生切身体验了要互相帮助的这种感受。

活动导入可以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学习和体会,这也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协作与探究。这不仅是课堂的导入,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在和同学互动的过程中体会到朋友的价值和重要性,不仅帮他们理解了课文,还帮助他们培养了道德情操,是一举多得的事。

四、歌曲导入法

春夏季节是学生容易困倦的时期,尤其是下午的第一节课,往往令教师头疼、学生昏昏欲睡,都直不起腰来,更别提听课了。所以,课前一支歌可以帮助学生振奋精神,驱赶困意。这是歌曲导入的首先意义。其次,歌曲导入还能坚定学生的性格。另外,歌曲往往是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没有什么比唱歌更能有效直接地抒情了,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能够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

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第12篇

笔者从事基础美术教学多年, 对美术课堂导入理念有深刻理解。其实, 课堂导入是个“铺垫”和“桥梁”, 这座“桥梁”搭建得好, 其后课堂教学老师自然可以得心应手, 但教学核心还是应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一门艺术, 特别新课的导入更是一门艺术, 要做到言简意赅, 而又要灵活多变。下面, 笔者就课堂教学导入六个环节进行探讨:

一、采用实物展示导入

导入课题, 教师“导”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激情度、明理度, 影响到德育的实效和知行统一目的的实现。在教学个案中有几例, 其导入方式采用实物展示, 触动学生情感。比如在一堂《染纸》课上, 老师巧妙地运用直观实物展示法导入课题, 将扎染的色彩连衣裙恰如其分地穿在身上, 靓丽色彩, 独特图案, 在进教室一刹那, 同学们的目光全投向了这位老师。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看, 老师今天穿了一件什么样的连衣裙?说说你们对连衣裙上图案的感觉……”此言一出, 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也启迪了他们的想象力。所以说, 具体实物形象直观, 教师轻灵巧妙展示, 可迅速将学生吸引到具体教学情境当中来, 顺利地将本节课带入下个教学环节。

二、设置悬念导入

对于好奇心重, 好胜心强的初中生来说, 悬念导入最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师通过提问, 设计疑问等方式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 有利于自然导入新课学习。例如在一堂美术课《给小树穿衣》用示疑方式导入, 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 听录音机里传出:我本来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夏天老人、孩子们都喜欢来我这乘凉, 但是由于人类浪费用水……我现在一片树叶也没有了, 真丑啊!谁能还我美丽的树叶衣裳呢?”听后, 只见同学们纷纷从课桌里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类型的树叶……老师独特的开场白, 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调动他们学习兴趣, 这种导入方法既轻灵又奇巧。

三、采用录像观摩导入

播放有价值的录像, 直观性强, 很容易让学生一目了然。例如我在《动感生活》一课中, 课前老师把学生课间活动的动态拍摄下来, 编辑成“学生课间活动”实况录像, 课上播放给学生看。观看中老师提问:“在录像中你看到同学们都在做什么运动?”学生回答:“踢毽子、打乒乓球、投篮……”老师小结:“对, 这些活动都是在紧张学习之余展开, 它既能消除疲劳, 又有益身体健康, 你们喜欢这些运动吗?”同学们高兴地回答:“喜欢!”既然同学们喜欢, 那么我请同学们重新观看一遍录像, 观看后, 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说出你所喜爱的人物的动态形象和活动规律。待同学们一一回答后, 老师说:“好,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节课, 我们就用神奇的笔将他们记录下来, 好不好?”然后点出主题《动感生活》。这样导入方法, 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培养了学生观察和记忆能力, 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是一种比较实用导入方式。

四、借助他学科方式导入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 它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借助学科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 增强美术的文学性和哲学性, 丰富美术的内涵, 为学生学习美术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譬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人说音乐是“世界语”, 但美术课中导入的音乐所起作用只能是“润滑剂”, 与本课内容必须水乳相融, 和谐共鸣。例如《立线装饰》一课, 学生伴随着《弯弯月亮》音乐声走进教室, 教师提问:“这首曲子里描绘的各种景物可用怎样线条来描绘?”学生思考中屏幕上相应出现了歌词中描绘的各种景物线条。从听觉“哗啦啦的流水声”出现视觉“遥远的夜空”的朦胧深邃的虚直线——“弯弯月亮”的曲线——及视觉自上而下“弯弯小河”的曲直线——“小桥”的拱线——“童年阿娇”线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一幅用不同线造型描绘的线描风景图, 巧妙地引入了“立线”主题。在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 引发兴趣, 再现情境, 这的确是一个好构思, 千万不要忘记这些都是陪衬, 彰显学科特点才是美术课堂的主旋律。

五、采用诙谐语言方式导入

从心里角度来看, 幽默是一种心里防御机制, 不仅能减轻人的心里压力, 还可以防止和消除紧张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创造和谐气氛。教师的风趣幽默和富有感染性, 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师敬畏的一面, 因而导入课题气氛轻松自如。例如《泥人和泥面具》手工课上, 老师搞笑的体态语, 巧妙地运用眼神传达性息, 通过头部和手势摆动的肢体语言, 活像憨态可掬的泥人。整个过程, 老师丰富表情, 极大启迪感染了学生, 自然导入学生想制作泥人的兴趣。因此说, 风趣和幽默对沟通师生情感, 融洽师生关系极具意义, 也是课堂导入激活学习气氛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如具备良好的幽默素质, 相应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艺术手段, 同时拓宽了课堂导学理念, 将对督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很大促进作用。

六、设计教学节奏律动导入

教学思路的设计, 老师向学生输出的信息, 学生接受老师输出的信息, 加工变换, 又反馈给老师, 教师在根据反馈来的信息, 对教学做适度调节, 再进入新的层次。这样依次循环, 教学相长,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节奏的把握, 导学技巧尤为重要。例如《绘画游戏》一课中, 教学思路充分运用节奏律动的方式在一个有趣的游戏圈子里展开, 符合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 直观形象具有启发性、拓展性。

上一篇:数据库备份盘下一篇: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