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2024-06-16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精选10篇)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第1篇

何为复习课?它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加深, 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过程, 其目的可分为三大类:第一, 为了巩固记忆;第二, 为了补救知识;第三, 是为了深化知识。所以, 复习课肩负着相当沉重的任务, 那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复习课的功效必然是每位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我对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心得。

一、调整学生轻视开卷考试的思想观念

柯罗连科曾说:“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正确的思想能促进行动取得良好的结果, 反之, 错误的思想也会恶化事件的发展。然而现在很多师生对开卷考试却存在着极大的错误认识, 一直以来都把历史科目当作“副课”, 平时毫不重视。另外, 试题又以开卷形式来展示, 大多数学生便从心理上放松了学习, 课堂上缺乏认真听讲的态度, 对作业也采取放任态度。因为他们都认为开卷考试只需要翻翻书而已, 答案都在书中。此外, 有部分学生认为, 无论以什么形式进行测试, 只需要把历史知识都背熟便能获得好成绩了, 然而事实证明背熟了知识未必会运用。另外,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进行开卷考试, 不知道如何下笔, 不会合理地安排好答题时间。针对这些状况, 教师必须认清形势,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强调, 开卷并非易事, 只有平时多翻书, 考试时才能少翻书;只有通过自己整理教材, 才会真正熟悉教材;只有熟悉教材, 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 才能战无不胜。

二、认真研读中考说明, 把握方向。

中考历史的内容涉及初中三年的知识, 容量大, 但复习时间少。因此, 在使用《初中历史学业考试复习指导》的同时, 我们必须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 紧紧地把握考试方向, 明白能级要求A、B、C的具体标准 (能级要求A涉及了解历史的基本史实和基本线索;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能级要求B主要涉及学生能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解读, 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归纳和整理, 能正确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级要求C指学生能做到初步分析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及作用影响;初步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运用史论结合的表达方法, 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能作出自己的判断、解释和评论) 。只有真正了解了考试要求, 才能在复习时突出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 也才能使学生不至于课后自己复习时没有目标。与此同时, 研究《考试说明》也能使学生明白, 新形势下的开卷考试不仅仅是考查知识, 更重要的是考查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以往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很容易”的观念是错误的。

三、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知识的掌握、思想品德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就是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特别是复习课, 对于已学过的知识, 学生更是缺乏兴趣。因此, 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反思教学方式, 全方位地进行备课, 设法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能让复习课焕发生机, 使学生乐于学习。由此可见, 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由师生共同合作创造。

四、要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不足

说到底复习课就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阶段, 只有让学生自己愿意暴露学习中的不足, 才能针对不足解决问题。平时暴露的问题越多, 到了中考暴露的问题才会越少, 提高的空间也就越大。因此,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的情境, 但不能以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为教训学生的把柄。让学生把学习中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情, 了解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才能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调整教学, 加强学力, 进而提高复习实效。

五、复习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决策

首先, 应当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开卷考试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但是任何能力的提升总是建立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基础知识才是能力的载体。纵观近年来在中考中, 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特别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都体现了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考试的结果来看, 因基础知识不牢而失分的大有人在。究其原因, 不完全是学生没有下功夫学习, 而是学生没有把这些基础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复习过程中, 要对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 从而把参加考试的六本书简单化、精致化。

其次, 应当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现在中考历史学科考查的主体知识范围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面对六本教材涉及到的中外历史知识, 我们只有在复习中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实现自己的复习目的。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 可以将这一时期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同时又可以将之细化为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 (按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划分) 。如此整个中国近代史, 就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基本框架, 便于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再次, 应当加强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的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 它与以上两大点是一脉相承的。专题复习就是把具有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 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 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 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世界近现代史可设计下列专题: (1) 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 (2) 两次世界大战; (3) 三次科技革命; (4) 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5) 国际格局的变化; (6) 苏联社会之路的探索; (7) 殖民扩张与斗争, 等等。

最后, 应当加强不同题型解题方式的训练。目前中考的题型基本上离不开以下四种:单项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 (综合题) 。这一环节的实行势在必行, 目前有很多学生拿到试卷后都不知如何下手, 只是一味地翻书抄写答案, 结果往往出现答案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 而解题方法的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找到答案, 另一方面可以节省一定的时间。总之, 无论何种题型, 第一步骤都是仔细审清题干, 准确把握试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关键字词;第二步骤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字词把试题中所论述的问题和课本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第三步骤是选取最佳知识点, 分点问答相关问题。当然这一环节的训练最好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正确的解题习惯,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此外, 我们必须关注热点问题。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面镜子, 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历史的影子。同时立足历史呼应现实是历史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 也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还是中考命题的重要思路, 当然关注热点、关注生活, 这也符合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以上各点, 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总之, 初三历史复习课是一项复杂的教学工程, 它的教学也无常法,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我们只要用心去做, 就必然能有所突破。

摘要:作者对初三历史复习课谈了几点心得:调整学生轻视开卷考试的思想概念;认真研读中考说明, 把握方向;改变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要鼓励学生暴露自己的不足;复习必须有正确的战略决策。

初三历史教学与复习计划 第2篇

港东中学江春梅 初三是初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尤其是这个学期。所以在这个学期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能懈怠,否则就功亏一篑。

由于这届初三是我带的第一届毕业班。另外他们七年级的时候,我还曾经教过,所以对他们我比较熟悉。于人于己,我都有责任教好他们的历史。没有计划,在教学上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条理不清。因此,我将制定以下教学计划,以便更好的开展初三教学及总复习工作。

首先,在教学进程上:根据县里普遍的教学进度,计划在开学的第5周将九年级下册内容全部结束,以备全县的第一次模拟考试。第6周开始进入到第一轮复习,到4月中下旬结束第一轮复习。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5月底完成第二轮复习。6月10日前完成全面复习工作。在倒数第二周里,要求学生回归课本,迎接中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在前5周的教学主要内容是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时,根据中考侧重点,具体计划前一周用于复习中国古代史,后三周用于复习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轮复习中,主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归纳总结。在第二轮复习里,我将会进行专题复习和热点问题复习,并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尝试在第一轮复习前的教学过程中推进课程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全班分成四大组,要求每一组派一名代表选好课程,上讲台授课。目的是让学生们自己集体备课,动手动脑地参与到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另外还要积极备课,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密切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行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如列提纲,情境创设等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分析回答问题,倡导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初三历史复习策略 第3篇

一、整体把握,四册教材

历史是有机整体,复习时必须从整体把握,高屋建瓴。在第一轮复习时,我先帮学生整理出一个知识结构图,让他们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框架。比如,初三的内容,我就把它分为几个类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二是资产阶级改革;三是三次工业革命;四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世界格局;五是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即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六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七是经济危机。先将它们分类,然后进行类比,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初二的内容我则是按照时间段来分的:一是中国近代的屈辱;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三是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的抗争;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四是改革开放的政策、成果。使本来琐碎的历史事件有了相互间的联系,学生顿时觉得好像知识变少了,课本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了。这样做,既方便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加快了学生考试查阅的速度。

二、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不管在什么时候,基础总是最重要的。就像一幢房子,如果基础不牢,那么就算再华丽,也会倒塌。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就算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如果对于基础知识不能牢固掌握,最终也是没有用的。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第一步就必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做到灵活运用。从这个程度上说,历史开卷考试的背记更为重要和必要。事实上,近两年来我校在“开卷”下的高分(甚至是满分)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在“闭卷”形式下完成的。今年我在完成世界史的教学任务后,就开始了扎实有效的基础复习:即以课本为主,按册分单元系统复习。复习时尽量做到慢、稳、细。具体可采用三种方法:一是按照教材内容,教师把每课的重要知识提纲打印在纸上,教师限时让学生记忆。我们每个班级二十多个学生挨个提问,根据学生本人背题的质量定提问的多少,这样滥竽充数的学生就少了,都积极主动地去记忆。背得快的、老师认为合格的学生,让他们把每课的内容从头至尾看一遍。二是下节课我要对复习的重点知识进行默写。我在批改默写时,会把学生错得较多的知识记录下来,下节课时再跟学生进行纠正巩固。而对于默写较差的学生,我会利用课余时间再次找他进行背诵。学生都不愿这么反复被折腾,这样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基础知识尽量做到人人过关。“光背不练”是不行的。由于中考名校调研这本复习资料是针对我省中考考点编排的,题目的类型和中考的模式完全相同。我每复习完一单元都要抽出一节课检测一下学生的复习情况,三个班级的卷子在下节课上课之前批阅完。老师虽累点,但能节省学生时间,并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如,知识点的混淆,材料题的理解错误,对题目的审题不清等等。对于上面的题目,进行逐条讲解,对于学生在做题时的疑惑,进行分析点拨解释。对于解题技巧,我通过具体的典型例题进行剖析,以便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如做选择题,一定要找出给你的信息点(比如说,一些时间、地点、关键性的词语等等)开始,我先找,让学生注意。到后来,就是让学生自己找,并且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另外,有些题目在一定范围内可作适当的变化或迁移延伸与拓展。

三、专题复习,纵横串联

经过系统、全面的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第三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课本进行专题复习。在全面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一步使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把以掌握的历史知识前后左右贯通起来,进行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所谓“横”的联系就是要把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复习。如,复习到中国史时,横向联系同时期的世界史内容,帮助学生理出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异同点。如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联系,古今中外的改革等等知识点。所谓“纵”的联系,就是要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它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复习。比如,对中国抗争史的复习就可以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知识点连起来复习。这样,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一旦遇到综合性的知识考察,就会对他们很有帮助。特别是材料题,一般都是把类似的事件或相关连的事件柔和在一起,它不可能只考一个单一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掌握理解,以至能够灵活运用。

四、编错题集,以史为鉴

教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卷子中的错误记录下来编成错题集。鼓励学生时常翻阅错题集,从中可以使学生回顾史实,对做错的习题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做个有心人,学生容易犯错误的知识点要及时记录,也跟学生一样编集成册,每节课前把一些易错题写在小黑板上,强化学生记忆。

比较教学在初三历史复习阶段的运用 第4篇

一、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阶段的运用

比较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事物、现象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被提出来;在中高考历史学科考试中,比较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考查要求,体现在各种题型中。因此,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易忘、易混,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动力。为此,我在初三历史复习的各个阶段都较多地采用这一方法。

(一)第一阶段———系统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理”,课堂教学应以中考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落实每一个知识点,讲清每一个基本概念,讲透每一个单元的基本线索、时代特征,由于内容庞杂、课时有限,复习课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在遇到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或类似的历史事件时,我往往会运用比较方法实现突破。

1. 字面相近知识点的比较:

中考对卷面书写的要求很高,关键词中是不能出现错别字的,而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一细节,所以考试常常会错在一些熟视无睹的名词上。如:“张骞”和“张謇”,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我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加入了形象的描述:张骞是骑着马出使西域的,所以偏旁为马,而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所以偏旁为言。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中的“汽”和“气”;屯田戍边的“戍”与戊戌变法中的“戊戌”,等等。

2. 易混淆概念的比较:

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限制,对许多相关历史概念的掌握其实都比较模糊,尤其是复习阶段,六本书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很容易令学生目不暇接、措手不及,而这将直接影响其答题效果,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真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异同,理解各自的内涵和本质。例如:很多学生容易把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时代三个概念混为一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设计了如下表格和练习: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办法上去。

———列宁

材料二: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在5年中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为30%左右,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微软公司的分公司已遍布世界各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材料一中列宁提到苏俄倒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叫什么?谈谈你的“倒退”的理解。

(2) 材料二中的人物是谁?他首次当选总统时,美国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推行的“新政”新在哪里?

(3) 材料三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什么时代?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类似于上述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秦国和秦朝、道家和道教、曹操是东汉时的人还是三国时的人、封建帝制、封建土地制度与封建制度、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等等。对于出现错误频率较高的地方,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用心积累、精心寻求突破方法、耐心讲解辨析,只要我们做到这几个“心”,就一定能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3. 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

第一,同一历史阶段相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如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以西方为师,开始了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具体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四场运动,同是探索,但探索的层面和程度不同。第二,不同历史阶段相同事件的比较学习,马克思说:“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如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起义和南昌起义,同样是共产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为什么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通过对两个事件社会背景、过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不同的结局取决于中俄两国不同的国情,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后来毛泽东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三,同一历史阶段不同历史知识的比较学习,在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给出了同一时期的两则材料:一则是《权利法案》中的一段话: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又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又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另一则是康熙皇帝的言论:“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接着提出问题:同一时期中英两国分别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在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的同时,中国仍然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而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却处于上升时期,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两国政治制度的差距显而易见。此外,中英两国还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分别会给两国带来怎样的命运呢?进而将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新航路开辟后的四五百年中,是世界各国从孤立、隔绝走向交流、开放的时期。凡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国家就兴旺发达,反之则落后挨打。中国封建社会强烈的封闭性和盲目的排外性,终于使自己丧失了领先地位并拉大了与西方的距离,这就为后来的落后挨打埋下了隐患。比较揭示差异,设问引发深思,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的理解一定是深刻的。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第一轮复习“竖成线”的基础上做到“横成片”,初步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达到纲举目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相关的问题和专题,我将它们形象地称之为“合并同类项”,比较法的优势尤其凸显。

在专题复习中,比较教学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确定专题、分析个案、综合比较、揭示规律。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这一专题时,我提出了一系列有递进关系的问题: (1) 请你在课本中找出各朝代对外交往的史实; (2)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有何特点吗? (3)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 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借鉴作用?经过几分钟的自主学习,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考点中涉及的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主要有: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唐朝时日本派遣遣唐使全面学习唐朝制度,以及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元朝时马可·波罗访华;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和明朝中期的戚继光抗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中俄雅可萨之战等。从史实对比中,学生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自秦汉至明朝前期,一直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期则转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前者带来了国家的繁荣兴旺,后者导致国家的落后挨打。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从以上的学习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其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兴,闭关则锁国;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国际地位,取决于综合国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这一结论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强国富民之路,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振兴中华。所谓启示,正是在历史学习中提炼到的规律、本质的东西,也是学习历史的真谛———以史明志,以古鉴今。又如:从比较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实行的土地政策中,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再如学习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现代中国人民对救国建国道路的探索、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时,都可以运用以上四个步骤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恰当准确地运用比较教学,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知识迁移,而且可以使学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从而达到初步掌握历史规律,并以此认识现实问题的目的。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

(三)第三阶段———综合复习

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活”,触类旁通,活学活用,通过综合归纳复习和强化训练,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度和准确率,以适应中考的要求;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和特征,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为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较见异同,比较出真知”,“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的发展轨迹,我再次运用比较教学,比较中突出这样两个时间:9世纪、14—15世纪。9世纪时,封建制度才刚刚在西欧确立,而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唐朝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强大富庶、最文明先进的国家,此后的四五百年,西欧社会王权衰落、罗马教廷一手遮天,战乱频繁,经济衰退、文化低落;同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统一、发展始终是主旋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南宋时经济重心正式实现南移;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对外交往兴旺发达,封建文化全面繁荣,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开始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再看第二个时间:14—15世纪。14—15世纪上下,中西方都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就时间而言,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体相当,但是在此后的四五百年中,双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直到中国被远远抛在后面,原因何在呢?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对照。西欧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正是在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破土而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范围非常广泛。第二,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影响力大,冲击力强,近代欧洲先后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兴起于资产阶级形成时期;启蒙运动产生于资产阶级逐步壮大之际,这两场运动的展开,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宗教神权思想,尤其是启蒙运动在宣传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思想,批判王权和神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否定封建王权、实行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具体方案,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对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第三,西欧近代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比较多,除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较快发展外,还突出表现在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上,贩奴贸易和殖民掠夺始于新航路开辟,通过这些罪恶的活动,欧洲殖民者获得无数财富,一方面他们利用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另一方面,这些殖民地也为欧洲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马克思)。可见,资本主义的发家史并不光彩,充满着血腥、贪婪和暴力,但客观地看,新航路开辟后的五百年正是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的阶段。反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范围则非常狭窄,仅仅局限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江南地区,而且是在个别生产部门,只是自然经济汪洋大海中的几块孤零小岛。究其原因,首先,封建的自然经济根深蒂固,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同时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这些对资本主义萌芽来说都是限制的因素。其次,来自封建上层建筑的阻力,具体表现在:对内政策方面,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发展;对外政策方面,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此时的西方已将目标指向世界;文化方面,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用封建教条束缚知识分子,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主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

二、比较教学法的运用原则

总之, 恰当运用比较法教学, 可以使含混的概念清晰化, 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深奥的理论浅显化, 很多同仁已经或正在感受着它的种种便利和益处。当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 放之四海皆准的, 在广泛使用比较教学时, 我觉得应注意到以下原则:

(一) 可比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的前提是比较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关系,如果把毫无关系的两个事件强加在一起比较,只会带来物极必反的结果,造成学生逻辑思维的混乱。

(二)目标性原则

运用比较法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认识历史事件的内涵、把握历史脉络的走向,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比较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课堂活动中,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是思维主体,所谓“我思故我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也是衡量比较教学运用成败的标准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其自觉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各种教学方法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体现。

(四)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历程,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实际,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否则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结果。

波兰著名史学家托波尔斯基说:“研究历史要寻求历史的规律性,不应用比较法难以独立地找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规律性;在阐述历史时,要说明某一过程的进化,不把它与其他过程进行比较,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写出一部综合性的著作,不进行比较研究,是难以成书的……”

摘要:在历史课上必须重视运用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的意义在于:首先, 能克服死记硬背带来的种种弊端, 如:易忘、易混, 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主干和重点;其次, 能够使感性的认识得到升华, 使规律、本质的东西得以提炼, 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最后, 能够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 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探究动力。本文就比较教学法在初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及原则进行了论述。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第5篇

(用时: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初步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的意义。从租地农场、手工业工场等生产组织的确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经济社会的重要变化。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知道“三角贸易”,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通过1640年革命和其后的“光荣革命”,初步理解英国立宪君主制确立的历史意义。通过华盛顿、《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理解美国革命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活动,初步理解法国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巨性。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法美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起止时间及标志性事件、性质、重要文件、重大事件、结果、革命特点等方面的比较认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个性与共性;通过两次科技革命成果及作用的比较,认识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方面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林肯在南北战争中努力及结果认识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性与必要性。通过五月流血周认识无产阶级的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早期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教学难点理解人文主义“发现了人”。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填写超越中考第42页——第43页知识结构;(用时10分钟)

二、将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遮住,有同排同学就知识结构中的概括性词语彼此提问以检查

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并彼此互助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用时10分钟)

三、学生开卷完成超越中考第44页——第46页;(10分钟)

四、老师检查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就各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

充分的展开以便回忆更多的知识。(10分钟)

中考链接

1、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上(兴及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注意并非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2、新时代指新兴的资本主义时代,旧时代指走向没落的封建主义时代。但丁是跨两个时代的诗人。

3、新航路的开辟需要人的探险精神,而它的开展有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

4、《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专制权力。

5、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在19世纪中叶有俄国和日本。俄国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6、美国独创性的发展之路的符和事件有建立“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体制以及罗斯福新政。

7、1799年通过雾月政变上台,1804年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变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执政期间颁布法典,1815年彻底失败——拿破仑。

8、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9、三角贸易。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1、1500年前世界各地总体上相互孤立的存在与发展,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有分散走向统一,以前是孤立的历史以后是整体的历史,故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分水岭。

2、人文主义彰显人的需求、力量与情感,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这是一道考查对人文主义内涵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这两位文学家代表作所反映的思想的考查。

3、地图与历史考查相结合,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的。

4、“一切革命中最温和又是最成功的”最温和1688年“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最成功的——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国王专制权力的《权利法案》。

5、行政、司法、立法权“三权分立”并且相互牵制,从分立且相互牵制的角度说,可以有效避免专制权力的出现,所以选谁都不重要。

6、D。

7、C。

8、D。

9、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应该尽快解决奴隶制问题。

10、“议会对王权的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华盛顿;“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法国大革命。此主题为新体制的创立。

11、农奴获得自由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12、B。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1)③;市场、资金、原料。

(2)、种族灭绝;黑奴贸易。拉开了殖民掠夺序幕。

(3)世界各国的交流应建立在和平交流,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14、(1)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

(3)学说——三权分立。法律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

(4)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美国仍存种族歧视。

初三历史中考复习世界近代史教学设计

(用时:两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填写超越中考第42页——第43页知识结构;(用时10分钟)

二、将知识结构的具体内容遮住,有同排同学就知识结构中的概括性词语彼此提问以检查知识结构的形成情况并彼此互助完善知识结构的建构;(用时10分钟)

三、学生开卷完成超越中考第44页——第46页;(10分钟)

四、老师检查学生答案正确与否、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就各题目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展开以便回忆更多的知识。(10分钟)

(一)、中考链接

1、黑暗魔鬼的磨坊指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污染。工业革命持续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伦敦为英国首都,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位于18世纪中期。

2、英国1770年工业比重为24%,1821年为31%,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幅上升;1770年——1821年在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位于18世纪中期)期间,所以图中信息体现出工业革命成果。3、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由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标志美国诞生,1876年为美国诞生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节日,美国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它所展出的科技成果可以是此前发明的任何科技成果,1876位于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所展出的科技成果应为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876年前的成果。汽船、蒸汽机车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成果,电子计算机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只有贝尔电话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4、第一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度、广度和时间长远度都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

5、排序题为最简单的开卷考试题。火车机车——1814年,史蒂芬孙,旅行者号;瓦特改良蒸汽机——1769;珍妮纺纱机——1765年,哈格里夫斯——工业革命开始标志;飞梭——1733年,纺织师凯伊发明。

6、1880——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了40%;1820——1870年,美国纽约和费城人口分别由10万人上升到94万人和67万人。1820——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展了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所以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主要是因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7、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8、国际歌的创作背景是巴黎公社的失败。

(二)、单元过关检测单项选择:

1、历史知识蕴含于地图之中,考查从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珍妮纺纱机和蒸汽机的地位。

3、从数据表格中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的历史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重复了。

5、1873年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能是电气时代的最重要能源,名称上也可联系。

6、排序题。火车机车——1814;飞机——1903年;福特四轮汽车——1896年;汽船——1807,美国富尔顿,克莱蒙号。

7、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区分,1912为第二次科技革命期间。电子邮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有线电话与无线电报为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茫茫大海似乎无法使用有线电话,所以他们使用的通讯手段应该是无线电报。

8、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所带来的职业变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考察方法,仍让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9、从“人民宪章”寻找解题依据。

1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11、较为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2、欧仁鲍迪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1)考查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区分:第一次科技革命——图

一、图五;第二次科技革命——图

二、图六;第一次科技革命——图

三、图四。(2)介绍特点或作用。(3)、(4)以前讲过,让同学口头展示。

14、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三方面介绍英国状况: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关系上开展宪章运动。

(1)《权利法案》。

(2)制定法律,限制国王专制权力;发展生产,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如何有效进行初三历史总复习 第6篇

关键词:精讲细读;知识网络;强化训练

第一阶段:精讲细读

此阶段,复习进度要慢,步子要稳,要求要细,落实要具体。以读为主,精讲细读,认真选题,以题促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阶段。

阅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环节,阅读要有效率,有目的。第一步可以粗读,粗略浏览教材重点,掌握书中的概要,明白教材的大体思路。第二步要从“粗读”转为“细读”。对教材中所有内容要细心品味,认真思考。第三步要由“细读”到“精读”。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进行抽取、标识、鉴别,形成清晰的知识板块。

这个阶段要依据课本逐册、逐章、逐节全面复习,但与新课有本质的区别。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重复,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揭示出教材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教学时要在“精”字上下工夫,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阶段:构成知识网络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纵”是从时间上明朗线索,“横”是从空间上搭起整体框架。此阶段复习要综合,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理清线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

此阶段的复习是为中考之前的冲刺作准备。一方面,要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要突出重点、热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让学生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及其要求等情况。要结合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把握考试命题方向、难易程度,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考生能力的新、活题型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练题形式要多样化,但不要搞题海战术,要着重于重点、热点进行训练。

总之,初三历史总复习要以教材为根本,打好基础、理清知识脉络、专题汇总、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总复习更有效、更出成绩。

初三历史复习教学体会 第7篇

一、学习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翻阅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第5期关于今天怎样讲战争的思考——从杨静老师《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课的教学片断说起, 2012年第9期历史背后的推手——“解放战争”教学设计, 谁持彩练当空舞——从沈为慧老师“解放战争”一课教学设计说起。2012年第12期中国近代史是否“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初中历史“战略大决战”一课引发的思考。这几篇文章开阔了我的眼界, 读的我如痴如醉, 他们精巧的设计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处理, 引起了我很多反思, 真是受益匪浅。后来, 我又看了红色电影《辽沈战役》, 听了单田芳主讲的评书《辽沈战役》, 对解放战争这段历史的理解就更深刻、形象了。带着这些前期的准备和酝酿, 我又把教材和教参细细研读了一遍。根据一节课一个灵魂的教学思想, 我感觉自己的思路有了,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重难点, 紧紧抓住解放战争的脉络进行备课, 然后通过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来引申升华。写教案、制作课件就比较容易了。

二、规划教学流程

走进课标, 知道重庆谈判, 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好的导入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我给学生出示了一段话:战争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 或者说战争是人类文明无法摆脱的梦魇。图片展示:日本轰炸中国的城市, 日本投降图, 中国民众庆祝抗战胜利。然后问学生, 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抗战胜利后, 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全国都把目光聚集在国民党和共产党身上, 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况?出示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以及国共的军事实力对比情况。之后让学生了解国民党当时的优势, 国共双方对内战的态度可想而知。国民党蒋介石要发动内战, 为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欺骗人民, 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共产党毛泽东尽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毛泽东决定去重庆谈判。然后通过课件图片辅助, 讲解这个小专题的发展情况。

学生合作讨论, 老师总结, 然后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之后是引申升华, 知识巩固, 中考真题演练。

三、对初三复习课高效课堂的思考

1. 初三复习课一定不能炒旧饭。没有知识的提升, 只有考点, 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历史课是没有生命力的。

2. 初三历史复习课重在小专题的综合研究, 充分利用报刊、书籍、电视、网络中获取的新知识、新信息, 加强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从历史复习课中找到历史的古今联系、中外关联。对历史线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从历史的学习中看到与现实的联系,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 历史复习课除了理出线索, 还有重视知识点的混淆。学生在知识的混淆点是最容易失分的, 如果能通过复习课把这些易混点解决了, 初三历史复习课就上好了。那么, 怎么能知道哪些知识点会混淆, 那就要研究中考。通过大量的研究找出学生的易混点在哪里, 然后深挖、讲透、巩固。

4. 历史复习课要精选试题, 进行有效训练, 教师切不可把学生必须掌握的训练内容布置成课外作业, 一定要在课堂上做,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5. 处理好精讲与背诵、训练的关系。初三历史时间紧任务重, 所以通过延长课堂时间, 增加课时量, 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更新教学观念, 在备课上下工夫, 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6. 处理好老师讲与学生学的关系。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学生喜欢学, 所以老师要激发学生、鼓励学生, 尤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发言、多表达, 找到历史与学生知识的切合点, 让学生学以致用。

摘要:总结初三历史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对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至关重要。本文以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例, 通过备课前期的课标、教材和理论研究, 规划小专题的教学流程, 反思初三复习高效课堂的感悟。一步步提高课堂效率, 总结教学经验。

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 第8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 高度重视基础知识

近几年, 重庆市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以来, 考查内容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为主, 虽然基础知识覆盖面相对较少, 但并不意味基础知识不重要, 相反, 基础知识是能力展现的载体, 通过近几年考生的失误, 说明了基础知识不牢的危险性。这里强调的是重视基础知识, 并不是一定要求死记硬背, 而是让学生进行筛选、优化, 把握主干知识, 理清基本线索, 达到‘知一而知它’的熟悉程度。

二、加大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锻炼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尽可能把归纳、总结、分类比较、相似联系等灵活地运用于复习中。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时, 我要求学生把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几次战争进行对比, 制作一个综合简表, 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比较项目 (如时间、原因、标志、简单过程、影响) 。接着让学生思考,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更让学生熟悉了教材内容。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在复习中, 针对一些学生感到困难, 又失分较多的题型, 多训练其解题思路, 提高它们的解题能力。如材料题是中考的一大主题, 分值大, 失分也较多。对这类题我们应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如 (1) 先看问题, 再读材料, 带着问题去读材料。 (2) 仔细阅读, 理清材料主旨, 找出相关信息 (时间、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 。 (3) 结合材料, 联系教材内容。 (4) 紧扣题意, 认真作答。

四、落实目标测试

复习时的目标测试主要以课堂练习、反馈纠正为手段。首先应选好练习题。其基本标准是:要有代表性;要有丰富的知识内涵, 能反映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要有培养能力价值, 使学生练习后能力有所提高;题目尽可能新颖, 能激发学生作题激情。其次在课堂上定时定量,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效率。第三, 练习后及时评讲。这样才能查漏补缺, 又能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

五、关注时代热点, 加大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热点问题可以说是中考关注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首先应对热点问题进行筛选, 从而确立重点, 确立后去找热点问题与历史教材的链结点和关系。例如2008年重庆中考历史试题中有一大题: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回眸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的改革先后作出过哪些重大调整, 在历史上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总之, 要做好历史教学的复习工作, 离不开我们用心的工作, 需要用创新的精神去探究、实践, 要用“心”促“新”。

对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方法的探讨 第9篇

一、扎实基础教学

中考历史题总体看来, 难度不大, 但涵盖的面很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把三年的历史课程知识牢固掌握, 务必将每一个基础知识点融会贯通, 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历史复习。因此, 扎实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搞好初三历史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搞好初三历史复习的基础。

二、打牢基本结构框架

历史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 而搭建起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 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自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结构框架搭建的好, 学生在之后的复习就能做到省时省力。因此, 搭建历史结构框架首先要进行区域划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在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上, 再将中国史按照时间划分为:古代史、近代史。每一个结构框架的搭建要在区域和时间的基础上进行构建, 尽量将最主要的历史内容涵盖在架构之中。

例如:

中国近代史的框架构建主要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成立这三大部分构成。而这三个阶段的时间点分别为1919年5月4日, 1949年10月1日。那么在这三个阶段内分别有哪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呢?

旧民主主义个革命的脉络走向是两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而中国人民的反抗又可以分为民间群众的自发反抗和政府的反抗。随着这两个脉络走向引申出侵略带来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人民的反抗带来——中国人民的觉醒。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内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国共的三次合作, 时间点, 合作的标志, 合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三年过渡、文革、改革开放这几个阶段。

通过将这些阶段内的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界点弄清楚, 就能够将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构建起来。其他部分的历史大体也是如此。

三、弄清基础知识点

在弄清楚历史的基本结构框架后, 便是将具体的历史点放进框架之中。所以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基础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放在正确的框架位置内。

例如: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签订的条约、产生的影响, 在战争中涌现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主要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还如:

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标志、重要人物、产生影响等等。

四、强化基础知识

在基础的架构搭建完成和基础的知识点弄清楚后, 就要进行强化复习。只有强化了基本知识点才能够牢固历史的结构框架, 做好历史复习。对基础知识的强化主要有打乱结构框架的方法。

历史知识的复习不是孤立的, 不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是相互有联系的。所以打乱结构框架就能够加深学生记忆, 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

中国史中的侵略与反侵略活动的复习和英国、法国、美国等国的资本主义革命的复习可以联系起来。而中国的被侵略原因和英国、法国、美国资本主义的革命带来的发达之间的关系可以进行联系复习。进而由这些国家能够得到发展的原因和资本主义的科技革命进行联系复习。

通过这样的联系复习, 不仅能够将历史的宏观知识框架进行构建, 也能够发掘学生的联系知识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深化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复习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牢牢掌握, 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在牢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将一些难点重点知识进行深化学习。重点、难点的深化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复习好历史知识, 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 教师在进行历史的复习时, 一定要注意加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复习。

例如:

中国史中的近代史“侵略与反侵略”这一部分的内容的复习, 重点和难点是探究侵略的原因和影响, 以及其影响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表现。那么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 即不应该将侵略对中国的影响只是看到中国带来的危害, 还应该看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他们带来的交易使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变化。所以, 从这一点来分析, 我们就会发现正是侵略导致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而这样的被动卷入却使中国更早一步融入到世界的大潮流中。因此, 从这一点来看侵略带来的不仅仅是弊也有利。

六、督促学生自主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 更应该督促学生要将课余的时间利用好。因此, 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学生可以在课余将教师的课堂内容在自己的头脑里像电影放映一样把知识点重新回忆一遍。此外,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画图表进行历史具体时间点的复习。并适当布置习题给学生。

总之, 复习历史的方法多种多样, 每次系统复习要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 在复习过程中, 巩固基础知识、重难点突破和综合应用是相互渗透、相互掺杂的。复习要精选习题, 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每个人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初三学习是学生进行中考备战的重要一年, 学生的学习任务重, 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因此如何做好初三的历史复习教学工作是很多老师面临的重要问题。要怎么合理安排好复习课程, 采用哪些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保证学生的复习效果同时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美霞.如何展开中考历史复习.现代阅读[J].2012年1月, 第1期

关于初三历史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第10篇

那么,怎样的复习课才是成功的呢?我认为,一节好的复习课,不仅在于让学生记住了若干知识点,还在于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的情感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一、搭建知识树,注重知識的系统化和网络化

历史是由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构成的,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一个个历史事件,而一切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由此形成了一条隐含于历史表象之下的基本线索。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把握主线,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由点成线,再由线带点,使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再用知识树的方式,实现历史知识的网络化。

在这里,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可整理出如下的基本线索:

这样,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两条线索:侵略史与抗争史。这条线索构成了这一单元的主干。通过这一过程,实现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教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地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历史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加强横向联系,培养历史思维

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与世界历史进程息息相关。所以,加强中外历史横向对比,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和大局观,进而培养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里,同样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通过这组图示,将同一时期中外主要大事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中外历史的联系,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有效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为什么《马关条约》中日本提出在中国设厂等一系列难点问题。

(2)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日渐衰落,这种战争,是一种先进的制度对一场落后的制度的战争,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的失败就成为一种必然。

这样,我们完成了一节复习课的第二个步骤,通过中外历史对比,不仅实现对知识的重新整合,更是使知识由薄到厚,由表及里的过程。

三、挖掘隐性知识,进行情感熏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不仅在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更在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即“以史为鉴”,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因此,在复习课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完成情感目标,是复习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复习课的难点。

这里,我仍然以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结合前面形成的知识网络,教师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两个问题:

(1)既然落后是失败的根源,那如何做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2)为什么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只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灭亡?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权益,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完成了本单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巩固、熟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提炼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复习历史的方法,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历史复习课,才能是完整的、有效的复习课。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

上一篇:柔性防水下一篇:水电站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