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教育范文

2024-08-10

层次教育范文(精选12篇)

层次教育 第1篇

在问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之下, 高职类的院校还在努力谋求发展的时候, 突然又面临了严峻的生源问题。教育部下属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后, 已开始全面下降, 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 并呈现速度加快态势, 且将可能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我国长期实行的人口政策的效果终于显现了出来, 可以预见,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高校的生源都将呈现出持续、快速下降的趋势。而目前我国的国情依然是社会普遍迷恋名校, 无论是考生、家长报考高校还是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时候, 学校名气大不大几乎都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所以在生源持续下降的冲击之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在社会认同、财政投入、就业保障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都处于劣势的高职院校。

在这种态势之下,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将高职教育办成终身教育就成为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想要持续稳定地继续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

综观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出现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而直到九十年代,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 才在我国法律上得到了确认。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职业教育层次必将继续顺势上移。比如经济起飞较内地更早的台湾, 现在就已经形成了由中等职业教育、技术专科、技术本科以及技术硕士和博士构成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量占台湾高校学生总数的50%。

反观内地, 迄今为止只在普通高等院校里试行过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或者是同意少量的民办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因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评价、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本科职业教育”不是被普通本科教育同化吞并, 就是变成比原来的普通本科教育“低水平”的普通本科教育, 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可以说这样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也不可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之路才刚刚起步, 它的迫切性却已显现出来。

一方面, 我国的工业正逐渐转型,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低技术含量的传统工业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精加工、重视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工业。在传统工业阶段, 工人进行的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只需要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即使是受教育程度很低的工人也可以通过短暂的培训达到生产要求, 所以老一代的打工者多半都是“放下锄头, 走进工厂”。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要求就完全不同了, 精密的数控车床代替了旧式的半手工车床, 原来凭经验再拿把尺就能加工零件, 现在要会编程才能操控机器生产零件;以前的会计只要拿算盘拨拨再揿揿计算器, 现在要实施会计电算化;曾经的管理者是依靠制度与经验来进行管理和决策, 现在则需要完备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手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没有接受过一定的系统教育的劳动者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的要求, 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就是老一代打工者逐渐被淘汰, 退守到仅存的那些传统产业上去, 现代的生产与管理则需要大批的受过教育与培训的新一代劳动者补充进来, 于是出现了一些打工者始终难以找到工作, 而大量的工厂又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生产线无法全面开工的矛盾局面。

另一方面, 在企业的老一代技术工人和中、上层管理团队中, 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基层工作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他们经验丰富, 工作能力强, 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同时又年龄偏大, 学历普遍偏低, 原有的知识结构已经老化, 难以适应新的生产和管理要求, 亟须培训与提升。企业既担心这部分人员流失, 失去他们的宝贵经验和工作能力, 又因为形势发展确实需要具有新技能新知识体系的人才, 苦于留人无方。

此外, 除了大型企业需要经过系统教育和拥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以外, 中小企业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劳动者的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有基本技能又有一定科技研发能力的人才, 原有的高职教育层次下培养出的学生显然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以上这些迫切的现实问题, 都需要高职院校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 将职业教育扩展至本科乃至硕士、博士, 并且提供终身教育, 让劳动者随时可以在高职院校接受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强的学历教育及技能培训。

首先, 新的生产方式与新的生产劳动技术, 需要更高学历层次、有更强技术能力的新鲜劳动力, 这要靠高职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其次, 对需要提升学历与掌握新的知识结构的劳动者来说, 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的学历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意义不大, 只能单纯地提供一个更高的学历, 无法直接应用于生产和管理之中。而且普通学历教育一般都是参照或直接照搬全日制在校学生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与考核方法, 对这些劳动者来说难度太大且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高职院校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 并充分发挥自身原来的优势, 加入终身教育的行列, 向他们提供“学历+技能”的“培训套餐”, 可以同时满足他们提升学历和更新知识技能结构的双重需求, 为他们量身定做的课程和学习方式也更便于他们坚持完成学业。这样做既帮助企业稳定了核心成员队伍, 又为学校发展寻求了培训市场, 能够缓解全日制教育生源不足的燃眉之急, 堪称双赢之举。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来就是要创建一种初等、中等、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能互相融合、互相衔接, 并同时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新体系, 高职院校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遇, 发挥自己的特长, 办出自己的特色,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为自己争得重要的一席。

而高职院校提升了办学层次以后, 可以提供高学历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教育, 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普通高等教育之下的学历层次和研发能力, 比起普通高等教育来又有更强更专业更实用的技能培训。这种鲜明的特色可以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向的高素质生源, 从而扭转国内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差生集中营”的不良形象, 进一步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争夺生源的时候也会更有竞争力, 打破目前在招生时遇到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名校只能退避三舍等着拣些残羹冷炙的被动局面, 为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一方面在谋求提升办学层次, 也获得国家的一定支持和认可, 另一方面又面临生源持续快速下降的严峻问题。在问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下, 提升高职教育层次、将高职教育体系的学历与技能教育都办成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下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提升办学层次,终身教育

参考文献

[1]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研究》, 2011, (6) 。

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2 第2篇

如故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陈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了解挫折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挫折的承受力。

2.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挫折。

最佳答案[投诉]2012-09-03 05:16:55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是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长作为幼儿的首任教师,在幼儿个性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逐步学会自理、自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同时,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的为家人尽责、为他人服务的基本责任感。例如:从帮助幼儿学习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到学会帮助家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能力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培养幼儿挫折承受能力的基础。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应教育孩子克服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挫折。只有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若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情境中由被动变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创新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第3篇

专业理论的认识偏差

对素质教育认知不清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人文教育,就是对各类人才的人生观、价值观、美学观及世界观的综合教育,更是对建设人才的情志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教育。这和传统观念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特长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幼儿专科学校的部分老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文体娱乐活动以及德育特色活动是错误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愉悦教育”“快乐教学”是异常肤浅和幼稚的想法,素质教育绝不是学习减负、管理自治、思想放任的自由主义教育。

对实施主体定位不准 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范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很多误区,课程设置无用化、教育时空闲置化、教学手段放任化现象尤其突出,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责任缺失,素质教育的主体地位和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现实中,歪曲高专学生的素质教育,学校的辅导员、系主任、工勤人员或者班主任成为实施主体,领导和其他教育员工被排斥在外,甚而学生家长都成为教育的旁观者。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主体范围被人为的严重缩水。

对实施效果考核不实 现行高专大多都是空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考核到位,甚至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标准,一味追求考核的功利化和表象化与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和其他院校一样,很多教师纷纷走出校门,奔向财门,一窝蜂地追求“外财分肥”和“挂靠分红”,对那种虚设的考核评价嗤之以鼻、视而不见。

专业教师的地位确立

具备基本的教育素养 高专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外,更要具备专业素养。专业教师应该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学前教育教师肩负着幼儿从家里迈出的第一步,身上的责任重大。

开辟良好的教育渠道 高专专业教师可以凭借学校教育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进行“专业+特长”技能教育,把专业课程和实践培训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融合,摒弃现实中辅导员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空洞说教的低效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更应该面向基层学校,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

提升常态的教育效益 目前的高专教学,按照教学课程设置的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开设30节左右的面授课程,其中专业课居多,学生与专业老师认识、接触的机会大多来自课堂。因此,利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提升高专教育的办学效益应引起重视。

专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强化素养教育,奠定从业基础 根据学生就业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知礼仪守规矩的学生就业成功的机率很高,这就给我们专业老师明晰了教育的一个方向:专业老师不仅需要教学专业知识,更要教授为人处世之道。我们可以把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有机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将应聘礼仪、处事礼仪、餐饮礼仪、幼教礼仪等文明教育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内化为学生行为。学前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可以设置现场观摩、模拟求职、教学演说、基层回访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情境模拟,提升学生的职场经验和应教能力。

借力实践创新,塑造价值思维 我们处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学生对知识技能和人生观念的认知绝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他们时刻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和信息更替,他们始终了解到专业体系最前沿的知识技能,任何空洞的说教对他们而言没有任何生命力。学前教育专科学校的专业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深入各类教育机构,参观学习、跟岗锻炼、实习培训等实践活动,从而提升自己对本专业的驾驭能力。高专学校专业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注重个性发明。同时要求学生真研实教,通过各类技能竞赛,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创造就业、创业机遇。

崇尚分工协作,打造团队精神 无论是厂矿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高度重视人员的分工协作,员工之间的协调意识、大局意识是单位价值创造的坚实基础。因此,高专学校专业老师应高度重视打造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观摩等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按照个人需求组成互动小组,民主管理各种事务,分工协作研讨方案。老师可以在班级和专业系组织各种论坛、沙龙和专业竞赛,培养学生的沟通和合作意识,塑造学员间的团队精神。学前教育专科学校可以借校外教育力量,历练学生的团队精神。

强化激励引领,关注心理健康 对于那些需要应对评估验收的高专学校而言,专业老师必须围绕评估标准进行针对性研究,认真落实办学效益测评细则。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奖励考核办法,对学生的生活价值、团队精神、课程学习、活动参与等多方面进行考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研究 第4篇

(一) 教育层次的基本涵义

教育层次亦称高等教育的水平结构, 主要指不同程度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些学者把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是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一些学者则把它分为两个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本专科教育具体分为专科教育和本科教育。这两种分法本质上是一样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和奠基者潘懋元教授指出, 不应该将所有的专科教育都划入低于本科的一个层次中, 大多数的专科教育, 是高等教育系统中与本科教育处于同一个层次的两个本列的子系统。它们的基本区别在培养目标和规格, 不在于年限和水平。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自身存在着相对独立性、相互联系、中介性等特点, 很大程度上是由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所决定的, 反映了社会分工的纵断面。不同时期的国民经济技术结构对专门人才的数量和层次比例有不同的要求, 因而影响甚至决定了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比例结构。

(二)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

建国以来, 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 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较好地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1950年我国共有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193所, 在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是138731人。1998年, 普通高校为1022所,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为340万人, 分别是1950年的5.28倍和25.1倍。而1999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大众化进程, 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研究生人数大幅增长。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其次, 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不断地调整。高校的办学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由1950年的0.1∶1∶0.01, 调整到1998年0.53∶1∶0.09。既保证本科的教育的主体地位, 又使得本科教育向上和向下得到适度延伸, 为适应国民经济和技术结构的要求作出了贡献。

第三, 层次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层次结构多样化、复杂化, 增设了双学位和博士后进修制度, 加快了管理人才和高级研究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速度, 使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更加合理。

(三) 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问题

1. 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规模仍然偏小, 人才培养数量不足

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是15%, 虽然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 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今年已经达到19%, 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在一定意义上进入大众化时代, 但是这个第一所含的水分太多, 首先,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西部地区入学率与东部发达地区相去甚远;其次数据的统计也包括了大量的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 而这些形式的高等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

2. 片面追求高层次, 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

2004年在学研究生81.99万人, 在学本科生737.85万人, 在学专科生595.65万人。三者的比例为5.79∶52.13∶42.08。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中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尤其难以满足这一变化中对高素质人才中研究生和高职 (专科) 两个层次人才的需求量, 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尤其缺乏。这种状况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病态发展:一方面, 一些本来由专业人员干的活却让本科生、研究生来干, 导致专科生虚假过剩, 造成人员浪费;另一方面, 这种学历和工作岗位的错位造成大量基础研究和科研开发工作后继无人, 研究生教育的矛盾突出。

目前, 我国正处于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的转型时期。实际上,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我国当前社会需求增长最快的并不是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人才, 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借鉴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教育经验, 短期大学或初级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美国两年制的初级学院、社区学院以及技术专科学校、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等。几个发达国家的研究生人数与本科生的人数越来越接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呈一定层次梯度结构的, 人才的使用效率与这种需求的层次梯度结构吻合程度成正比, 同时学校规模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分布, 是高等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招生对象、招生比例应针对学校规模、教学资源及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不断调整, 盲目地扩招必将带来人才资源分布不合理和浪费。

3. 各层次教育缺乏特色, 定位不清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 致使高等教育影响了质量, 缺乏特色, 没有形成鲜明分层的高等教育体系。专科层次教育薄弱, 发展不够稳定, 办学形式比较单一, 适应性不强。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划分过细, 缺乏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教育规模偏大且拓展迅速。造成本科层次生师比过大, 生均教育资源下降, 导致就业和研究生入学的压力加大, 影响了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的质量。这与其培养目标极不相称。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承担专科教育任务, 既影响了本科教育, 专科教育也难以办出特色。一些区域性本科大学, 不能立足其根本, 不在特色上下功夫, 一味追求“综合性”、“研究型”, 培养目标上追求“高、精、尖”, 脱离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客观的外在条件。研究生层次教育发展不足, 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管理松弛, 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与评估、评价制度, 这是造成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近几年,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虽有一定的发展, 但距离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四) 优化和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措施

1. 合理调整各层次之间的比例关系

进一步调整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层次的比例, 适当降低重心。借鉴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经验, 合理的层次结构应是宝塔型的, 高等专科教育适当扩大规模;本科教育要控制发展速度, 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研究生教育要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适度、稳步发展数量。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决策要有超前性, 要在合理的层次结构基础上进行数量的扩充, 达到数量、规模和层次结构效益并举, 避免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中盲目升格产生层次结构错位。处理好层次结构中内适性与外适性的关系, 科学预测和规划好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比例, 注意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加快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避免同时出现过度教育和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 以便利用有限的资源更快地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 充分发挥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 在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计划地促进我国高等院校的层次和职能分化, 逐步建立由少数研究型大学、各种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和多种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专科学院等多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的、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

2. 明确目标, 办特色教育

(1) 第一层次的高等专科教育的规模应进一步扩大, 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目标上, 高等专科教育应主要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可承担大学基础教育 (转学教育) 的任务。满足成人继续教育、补偿教育和闲暇教育的要求。在管理上, 以地方管理为主, 专业和课程设置要与地方实际需要相结合, 突出低层次与灵活多样的特点。在收费与入学上, 应降低标准, 以满足更多人的教育需求。在学习年限上, 应尽量缩短。

(2) 第二层次要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同时也为研究生教育层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 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质量, 是当前我国学术型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提高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质量, 必须正确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迫切要求本科毕业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更为全面的素质。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教育, 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普通教育, 包括人文、艺术等方面的教育。通识教育除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外, 还可以弥补专业教育所不能完成的多种素质和品质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 发展和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结构, 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目前大学生普遍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热心于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而忽视通识教育, 仅将通识课程的学习目标定位于获得学分, 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进入人才市场, 通过双向选择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事实际的专业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 本科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 本科教育所设置的专业, 应本着宽专业、厚基础的原则, 调整和优化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同时, 要让学生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 培养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变能力, 以利于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 第三层次要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水平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代表着一个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专科教育, 其特点是进行个别性教育, 无论是硕士生或博士生都需要导师的个别指导, 而本、专科层次的教育则偏重于群体性的教学与学习活动。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 成为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引下, 通过自主科研活动, 培养成为某一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由此可见, 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并需要有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图书设备以及学术活动经费。也我国目前大规模招收研究生, 在培养上的软硬件尚属不足。如果继续快速发展, 必然降低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因此, 应当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着重点放在发展本专科层次的教育, 特别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应当稳步地、持续地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既要考虑需要, 更要考虑可能, 不能拔苗助长。巩固与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此,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应当坚持精英教育的路径, 真正实现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战略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战略转变。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等教育结构问题开始受到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 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 逐渐成为关注的重心, 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进行研究探讨, 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2]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

[3]吴丽卿.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 2007 (3) .

[4]金荷香.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及其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 2006 (2) .

实施道德层次化教育的思考 第5篇

一、学生年级(低、中、高)的层次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序的。逐步深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积累,行为的强化,体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进程。近几年,我国现行的几个德育大纲中,己通过改革,体现出道德养成教育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原则要求。我们应根据各年级、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为基础,各年级各有重点,相互贯通的思想品德教育系列。比如,在初中,初一年级,以抓学习目的性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二年级,建立以“防分化,促转化”的目标管理,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廉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初三年级,以人生观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为主,让学生作好第一次接受选择的准备。

二、学生道德水平(良、中、下)的层次性

中学生不仅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存在着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在思想道德品质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层次。对道德品质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依据德育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着眼面向全体,进行分类设计,实施分层教育。在中学,对思想品德处于中上位置的学生,注重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理想价值观念是指未来的先进价值观,对现实生活在相当大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对中上等学生进行理想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远的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后进生这一层次的教育,固然也要进行理想价值观念的教育,然而按照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首先应从他们的行为规范抓起,以贯彻《日常行为规范》为中心,实行“学和行”的有机结合教育,使他们熟悉“知”,领会规范要求,同时,抓训练,见行动,并努力增强其自律能力。

三、道德内容(褒、容、贬)的层次性

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道德内容的“层次化”教育。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不外两种层次,一类是道德褒扬,一类是道德批评。为摆脱这种“非彼即此”的绝对化模式,应将道德内容分解成三种层次,即增加一个道德容许层次。所谓道德容许层次,是指人的`道德行为从动机和效果看一般属于利己不损人,或者主观利己,客观利己且利人。对这类行为如果褒扬则显得评价过高,而遣责它又显得评价过低,于是人们一般对此表示容许。在对学生实施“层次化”道德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行为都可能兼有超前性、滞后性和现实性的不同因素,道德褒扬的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对理想道德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前性与现实性的结合;道德批评的行为反映的是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心态,体现的是一种滞后性(当然也会有某种现实性);而道德容许的行为则是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现实生活所作的一种简单适应,它是一种最低水平、最低层次的道德肯定行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多层次中的一个低层次。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把高层次要求做为目标,把低层次要求的普遍实现,作为侧重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努力。

四、道德教育方式(外、内)的层次性

教育按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分为二个层次,即外界教育层次和内在教育层次。外界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在教育,主要是指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品德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领会、巩固、运用)这些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自我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为了品德的自我完善而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的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决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五、道德完成(知、行、意)的层次性

初中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 第6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大班教育,分层次,班级管理

一、大班教育的现状

本文所指的“大班教育”,是相对于班级人数不满20人的班级,其人数可达四、五十人,甚至六十人。众多教育机构的研究表明,小班教育(人数控制在15-20人左右),是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效学习环境,同时亦更容易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合作的团体。相对的,大班教育存在很难找到所谓的教育重点对象、核心对象等等问题。

基于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我国教师与学生比例的不平衡,我们将在未来的一定时间里持续着大班教育的教育现状。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营造和谐校园已成为每一位育人者的工作之一。而作为一名班主任,而“和谐班级”的创建更是重中之重。如何使一个人数众多、状况层出不穷的大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的温床是一个班主任要长期思考的问题。

二、初中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

所谓分层次管理就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管理的目标,对各管理对象进行合乎目的的精细分层,并根据各自层次的管理需要,设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用人等管理职能层次与之相对应,系统协调地整合管理资源,实现各层次对象管理的最优化,以尽可能少的要素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过程。分层次管理运用在教育工作中,其管理的最大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但如何对大班教育进行合理地分层,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得到全面体育智美的发展,是当今教育者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就如何进行初中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提出几点拙见。

(一) 根据男女性别的发展本质分层次管理

虽说当今社会,我们理应提倡男女平等。但生理结构的不一样,便注定男生女生天生不能得到一样的待遇,天生拥有不一样的情感机制。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躯体上,都有着急剧的变化的状态,进而导致其不同行为表现。

因而笔者认者,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上,首先应该是性别的分层。

初中阶段处于青春期初、中期,通常男生身体发育和性成熟比女生晚,他们的心理成熟也往往晚于女生,在消极的师生关系水平上比女生高。因而在处理与男学生的师生关系时,要考虑到由于社会性别角色期望的不同,男生比女生要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和情感内隐性,决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学生的行为是“故意捣乱”、“不听话”的。在理解了男生的个性成长特质后,要注意给予男生更多的耐心、耐力,才能赢得学生的依赖。

相对男生而言,女生情绪情感变化更容易外露,独立性较差,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更倾向于采用求助和发泄应对。作为教师,对于女生的求助,要学会适时地放手,以训练其自主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 按不同气质特点分层次管理

与小班教育一样,在大班教育中,同样会遇到各种不同气质、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的是,小班教育能更平均地分配教师的精力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而大班教育只有有选择地下放教师的精力。因而将整个班级进行有层次的群体整合,对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十分必要。

气质作为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脾气”、性情。一般说来,根据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即用体液在人体中所占的优势比例来解释人的气质类型,可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而这四种不同的气质,在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倾向性、速度、不随意反应、气质特点上都有不一样的表现。

因而笔者认为,在男女有别的分层次管理的基础上,大班教育有必要再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进行分层次管理。

(三) 据生活与学习的区别分层次管理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自我照顾的能力不一定比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好;那些考试能力强的学生,动手能力也不一定比其他的学生好。这就告诫我们,在大班教育的管理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不是等同的,而是有机结合的。因而笔者认为,在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上,在经过性别、气质的细目划分后,我们还有必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中的表现进行分层次管理。

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能较高的自我照顾能力的学生而言,时间的分配不均是照成其学习成效一般的主要原因。这类学生,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其非学习的其它动手能力,而是让其知道自己的优点所在,让其建立起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是教导其将时间细分、以目标管理的方式来安排学习与生活的时间。

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有些学生能很好地兼顾学习与日常生活,这类的学生我们可以当楷模来宣传,但不宜过多;还有一些学生,则只知道学习,两耳不闻世界事,这类的学生我们必要时要强行插手,让学生多多参与到班级的日常事务中来,从而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

三、莫以成绩定高下

在大班教育的分层次管理上,笔者坚决否定以成績定高下的方式。那些只以学生的成绩来划分所谓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的层次管理,在笔者看来只是为师者偷懒、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的表现。虽然说,大班教育对于我们的为师者来说,工作量十分大,一方面要整体把握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批改作业量巨大,但这些种种都不足以构成我们只以成绩定高下的借口。

当前的大班教育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种困难,但同时也是挑战。分层教育模式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种新尝试,是对德育形式的一种补充,笔者在从事分层教育的实践中体会到分层次教育的优势,只要我们好好地根据学生的性别、气质等对班级划分层次管理,更多地将精力关注在学生的人品教育上,学生的“学好”问题上,而非“考好”问题上,必然能回归到“传授与育人”的本质,使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陈立;试论因材施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3:60-61

[2]宋然兵;分层教学法的实践和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2002,5(196):18-19

[3]滕耀高;教书育人,因材施教(J);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5(6),8(2):43-45

[4]薛彦华;教育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

[5]尹小琳,何晓燕,罗书伟;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12:1081-1083

德育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第7篇

德育科学化建设, 是要把整个德育 (德育过程与德育各个方面) 建立在德育规律的基础上, 形成系统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体系, 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德育科学化进程中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 把德育目标当做德育起点。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特点错位。有人主张对不同思想觉悟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育, 这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但是, 也有人提出降低德育目标的想法和做法, 显然是不对的, 因为忽视了德育目标的超前性、引导性。

误区二, 把德育过程看成单纯的外炼过程, 把德育过程与品德内化过程相分离。失误原因, 我们未能清楚地认识品德内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各个环节, 从而导致分离。因此, 德育过程的科学化建设应把品德内化规律的探索、内化机制的建立作为突破口。

误区三, 把整体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学化, 使德育科学化外部建设与内部建设, 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操作体系的建立脱节。

二、德育科学化深层次建设的两点思考

1. 探索当代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 完善德内化机制

(1) 研究当代青少年思想、心理发展特点, 寻找德育要求与思想取向之间的交汇点。

常用“时空坐标纵横向调查比较法”。以时间为坐标进行纵向调查, 了解不同时期青少年思想、心理变化轨迹;以空间为坐标横向进行比较。

(2) 探索品德内化过程, 完善品德内化机制。

品德内化机制中, 核心部分是心理认同机制, 它担负社会道德向个体品德转化的任务。

品德形成的心理认同机制, 由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行为认同四个部分组成。

价值认同, 把思想道德知识转变为观念、信念。

情感认同, 把道德升华为道德情操。

态度认同, 把德育要求转化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格素质。

行为认同, 把日常行为规范迁移为道德行为方式。

品德认同机制的动力来源于主体的道德心理需要。

2. 实现德育的整体优化,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1) 树立德育时效观念。不能理解为增加德育时间才是德育首位, 应当想办法提高德育效果来解决。

(2) 对德育各种因素、环节进行优化组合。如解决“两张皮”现象, 极需整体优化组合。

(3) 增加德育有效投入, 减少无效投入或负效投入。

浅谈音乐教育的三个层次 第8篇

一、术——音乐的基石

术,可以理解为抛弃华而不实的伪装,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将音乐中的基本功做扎实。这是一个良好音乐的基石。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表达,是有节奏、旋律、技巧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因素加上演奏者个人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音乐的表达能力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体现。其中,最基本的基本功,便可称为“术”。

组成音乐的最基本元素如节奏,如音准。而这些往往被一些音乐学习者所忽视。而节奏和音准对于进行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每种不同的音乐都有其不同的基本功,如果以打击乐为例,在打击乐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技巧称为“滚奏”,“滚奏”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基本功的强弱。而基本功,正是构成其演奏高水平音乐、高难度乐谱的基础。即使是许多音乐大师,不论是平时的练习,亦或是演出前,都将基本功的联系作为个人准备的重要一环,也正是因此,音乐大师才能够毫无负担、游刃有余地将内心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

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最重要的是自身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把握每一个音符、每一节空牌、每一个力度、每一个音乐表情。如此,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准确无误、游刃有余。

二、意——音乐的表现

意,可解释为意义、意思,可以说是音乐表现、展现出来的意义。

不论是唱歌也好、演奏也罢,亦或是平时与人交谈,一定都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音乐教育亦是如此,一定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理解的水平为目的。古人云:“语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便是音乐或者说艺术的表达方式,亦表达了音乐的存在意义。

如果要表达思想,首先就应拥有思想。如果演奏家在演奏之前、教师在对学生授课之前,都不清楚、不明白自己要演奏什么、要对学生讲授什么,那表达思想还从何谈起?而思想的表达,可从理解和表现两个方面来展开。

对于音乐的理解,便是还原音乐到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经历、写下这首乐曲的背景、编曲的动机等等一系列方面。如果简单地说,便是以作者的身份去理解、演奏这部作品。只有如此才能唤起自身的共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要表达的音乐、话语之中,在演奏、讲授的时候,想作者所想,将音乐作为媒介,向人们来展示作者的思想、自己的思想。此时技术便早已不再重要,就如一个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人在演讲的时候一定不会将精力放在怎么说话上。但前提条件便是基础的积累,亦是前文提到的“术”的积累。这便是“术”的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了“术”的积累,才有可能展现出真正意义上的“意”,否则便是无稽之谈。

表现,便是对于音乐毫无拘束、毫无拘泥的展现,而且是比纷繁复杂的人生更为夸张。人们经常说“演奏”二字,“演”在前,“奏”在后。如果能够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向学生们表现出其本应该有的面目,想必才有资格称为高水平的音乐教育。

每一个人对于音乐、对于一件音乐作品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如何在一个较为合理、较为正确的角度去理解音乐作品、演绎音乐作品,做好音乐的展示和讲授,是这一个层次的关键。

三、道——音乐的意境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提起道,似乎是一个玄妙的概念。就其一般概念来说,“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看本源的一种能力。“道”便是究竟。究竟,究其境。

而艺术的本质又是什么?恐怕无法妄作结论。但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如果能够抛开一些“不同”的因素,展现出“大同”的方面,能够调动起每一个人心中的最真诚的情感,便是一种接近“道”的层次。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在展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但在这背后,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而真正的一种真诚的情感,是相同的。一些经典如《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亲》等歌曲,为何经久不衰?因为这两首歌能够唤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感动。在听歌的同时,倾听者不仅仅是在欣赏歌曲本身,而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内心完完全全被父爱、母爱所感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对于父亲、母亲有着不一样的相处经历,但其中包含着的一种真诚的情感,则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这也是世上父爱、母爱的大同之处。一位音乐家、一位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如此地步,便可称为“道”。

四、结语

对于演奏家,如果可以让观众通过自身的演奏联想到自己类似的情感和经历,体会自己的人生;对于教师,如果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讲授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启迪其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这便是一种高水平的音乐表现,这便是一种高水平的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中学音乐教育逐渐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个较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格修养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音乐教育?首先应该对音乐有较深的理解。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浅谈音乐的三个层次。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基础,音乐表现,音乐意境

参考文献

[1]哈罗德·艾伯利斯.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3]施咏.基本乐理的文化视野[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简墨.文化中国边缘话题:民乐之美[M].济南出版社,2013.

[6]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J].南京师范大学,2008.

层次教育 第9篇

一、行进阶段层次划分

行进阶段的划分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思想政治教育的作为一种教育必然呈现出时间上的相继关系:

(一)概念认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最初阶段是普及基本知识和一般概念的时期,爱国仪式作为观念性的国家理念在个体情感道德的呈现,必须经历一般概念个体内化的过程,客观知识性的内容不会自觉地显现于个体的情感道德的认知当中,需要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即一般概念的个体化。

(二)心理认同阶段。当受教育者认知了一般的知识性的爱国理念的概念之后,会对爱国仪式教育内容进行自我辨识和主观筛选,将不符合原有思维框架和认知结构的概念要素强制隔离或者暗自排斥,只对符合自身原本系统的要素消化吸收,加以认同。这一过程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理论践行阶段。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仪式教育也不例外,单纯的观念上的爱国理念并不是爱国仪式教育的目的,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践行爱国主义。爱国仪式的理念本身就蕴含了个体自发自觉的主体能动性这一元素,只是在真正实践的意义上才将其彻底激发并实现出来。

二、爱国主体层次划分

按照不同的主体进行划分主要是基于爱国主体的范围和层次的多样化。爱国仪式在不同个体和群体中的所具有的概念内涵既有内在一致性也有外在相异性。

(一)国家爱国仪式。爱国仪式最基本的主体就是国家层面的政治崇高性在爱国理性表征主体,包括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这是国家这个地面上的理性实体赋予全体公民的必然使命和应尽义务。当然也是政治崇高美的显性表现的理念要求。

(二)集体爱国仪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整个社会和全部阶层都存有着大大小小的各种集体,这种集体的爱国仪式隶属于国家爱国主义,然而不同于国家爱国仪式的关键在于爱国信念的多向性与具体性。正是因为这种具体的表征出现了个性,也预示着集体的爱国仪式更加具有现实的力量与实践的价值。

(三)个体爱国仪式。当爱国仪式落实到每一个个体之中,爱国仪式“消失了”,当然并不是真的“消失”,而是爱国仪式落到了“地上”,回到了“人间”。每一个个体的爱国情感和道德清晰可见,爱国仪式回到了它自身应该到达的目的地。只有爱国仪式的理念成为了社会个体的爱国情感,实现了政治崇高美被每一个现实意义的人所感觉到、所体会到,爱国仪式教育才起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仪式教育才算完成了使命。

三、本质自觉层次划分

按照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程度可以讲爱国仪式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观念的内化以及外化程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学理划分和逻辑区别。爱国仪式教育在受教育者本质自觉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范畴的国家理念的自我演化进行区分。

(一)表面形象化阶段。任何一种观念的生成都必须经历概念的具象化阶段,爱国主义也不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视角下爱国仪式的具体呈现成为了重要的环节和步骤。这种呈现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主观强加,而是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和思维机制适时选择爱国理念的感性材料和具象素材,使得爱国仪式教育在本质初现阶段起到良好的形象表征作用。

(二)气质符合化阶段。爱国仪式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感性材料和表现形式之后,就会进入气质寻找阶段。该阶段的爱国理念拥有了完美的现实依据得以在受教育者接受爱国仪式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直观感性地接触到国家的政治崇高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整个过程充满了情感道德上的愉悦和满足,爱国仪式教育能够达到基本理想的效果。

(三)观念回复化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视阈下的爱国仪式教育最理想的状态不是呈现于受教育者眼前感性地国家政府、军队、监狱等等诸多具体感性形式,而是回复到理性自身。依然是观念形态形式,但是此时的爱国仪式理念已经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和发展之后的另一阶段、另一层次的回归。爱国理念在这里已不是客观理念的主体内化过程,而是理性像是在感性能力直观地显现一样,也直观地体现于受教育者的存在形式之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试论新时期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第10篇

一、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概念

当前, 社会上关于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教育方面研究非常广泛, 但是他们所使用的概念却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主要是“高职本科”、“技术本科”及“本科高职”这三种。在中国的期刊网上, 如果以“技术本科”作为条件进行检索, 可以检索到大约三百条相关结果。在早期提出的“技术本科”这一概念, 其中对高职院校有着较大影响的就是郭杨及石伟平等相关的学者。郭杨的观点是, 为了迎合我们国家进入WTO之后对于技术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需要发展长学制的高职教育———技术本科;石伟平则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角度提出了技术的独立性及发展的必要性两个方面, 讨论了目前我们国家发展技术本科的重要性和紧急性, 他认为, 技术本科的本质意义就是本科层次的技术发展[2]。同时, 我们如果在国内相关网站以“高职本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可搜索到大约120个相应的结果。这其中, 学者李法春将当前的所建立的高职本科学校及高职升级成本科的院校合称为“高职本科”。相对来说, “高职本科”这一概念还是比较直接、准确、容易理解的。

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发展起因

当前社会上高职教育的相关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本科层次高职院校的教育的起因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充分的分析, 其中比较具备代表性的首推学者李均, 他通过对美国、德国及日本这三个较发达的国家在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历程和经验做出分析之后认为, 这些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方面的发展和生成是教育体系内部和外部很多方面的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集中展现了现代高职教育层次的升级、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学习终身化的趋势[3]。与此同时, 他还就当前高职院校的办学从专科层次逐渐向本科转变的起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且总结归纳了以下五点论说加以说明。

(一) 需求说

对院校层次的升级相应地就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 处于专科层次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完全填补一些技术复杂和人才需求密集部门的需求, 所以说, 受教年限的增长, 对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都有很高要求的本科高职就自然形成了。

(二) 完形说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联合国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类别》, 规定了高等教育的主要类型, 即高职教育的整体形态应该包含从专科、本科及到研究生的相应层次[3]。

(三) 漂移说

教育部门的职能并不是要一直遵循办学初期所制定的目标而始终不变,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及经济发展的动态, 教育本身要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终身教育结构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的可变性等发生转移。所以, 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结构可以突破和改变其办学教育初期所制定的目标和方针;可以将自己本身作为其他方面的高职教育的竞争者来思考转变的日后发展和今天后定位。

(四) 趋同说

目前世界上的高等教育逐步展现出一种趋同的状况, 尤其是作为高等教育首位的大学和作为高等教育次位的高职院校, 其在教学的目标和相应的实施手段方面都逐渐开始统一化。普通的大学院校中出现了高职。而专科院校升级成了科技大学, 还有一些高职学校开始向学术型大学转变, 这些都是“趋同说”的真实反映。

(五) 易变说

在专科教育行业, 其本身就有可能存在一种“易变”的特性[4]。从高等教育体系的每个系统和社会的关系来分析, 专科教育是处在这一体系中的表层上, 所以说, 专科的教育非常脆弱, 尤其是当外界社会整体的教育体系发生变动的时候, 它就容易遭受到波及和影响。而对于大学来说, 其独立性相对专科学校而言还是比较强的, 大学中原本具有的传统和自身存在的逻辑非常强大, 经常会让大学学生产生学习上或者是生活上的惰性, 除非外力非常强, 一些小的外力因素往往对这些根深蒂固的大学起不到多大的影响, 其变化幅度也是微乎其微的。

三、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途径

相关学者通过多年的探索, 对开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达成了相对统一的意见, 但是针对如何开展和实施的问题一直各持己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简介和方法。杨金土提出的“高职分化”这一理念, 即针对目前的三年制高职教育体系进行了划分:一部分将三年制中的前两年转变成二年制的专科教育, 并且采取“低目标、低分数、低收费、形式多样化”的策略大力开放, 以此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及大众性。另一部分划分成学制四年的本科技术教育, 充分培养技术人才, 并且使这些技术人才能够适应国际上的同类人才的技术标准, 即从专升本的方面起步, 首先从比较发达地区着手, 特别是普通大学和职高类学院分布相对比较密集的城市, 从中探索和发展二年制技术本科的重点方向, 学校要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 最大限度地提高技术能力和理论内容的双向综合素质。

独立设置的院校则不能列入技术本科的实验中, 而应该尽全力提高专科层面上办学和教育的质量。石伟平曾提出改造加升级的策略, 一方面, 可以对传统的本科学校进行改变, 让学校从传统的学术性转变成技术型大学。另一方面就是让少数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高职学校, 在进行一系列的考核和审查合格之后将其升级成技术本科[5]。还有一些高职学校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 逐步积累和发展了一套属于自己独有的办学方式和办学设备及师资力量, 还有的高职学校具有较好的办学背景, 所以让这些院校升级成本科, 能更好地体现出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

四、探究和思考

在某种意义上, 本科层次的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限制我们国家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一项主要因素, 也是政府、学者及相关的办学院校相互争论的热点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探讨和实践, 这方面的问题已相应地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在进行整体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之上, 我们提出以下思考。

(一) 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发展是潮流所趋

针对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及世界上高职教育的动向来看, 我们国家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必然会成为日后发展的主要形式。相关的学者和教育研究人员经过多次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对高职院校升级已形成一致的观念[6]。展望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大学的形成, 直至美国划分土地捐赠给大学院校的发展, 大学教育中所有的重大创新和变革都和其本身的原有秩序和宽松的发展氛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反, 大学的发展和变革如果遭受政府太多的干预和监管, 就会遏制学校本身的发展势头, 致使学校自主创新的空间缩小, 创新能力遭受压制。所以说, 我国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发展的需求及学者们的观点, 放松对高等院校的管制, 让高等教育本身的生长秩序自由形成,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给予支持, 而不是颁布所谓的“封杀令”进行拦截。

(二) 针对双轨制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探讨

尽管双轨制的策略可以在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到长远的角度去看, 这一措施并不是最理想的方式, 它不仅会让职业学校逐渐向普通院校发展, 致使双轨制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 从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甚至这一措施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起到负面的作用[7], 不但没有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上地位, 反而进一步加深了“低等教育”的印象, 出现弱化高职教育的情况。还有一部分人为夸大区别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职业学校的特性, 对高等学校的内部的教育体制进行更高层次的划分。比如:经过将高职院校的单列, 采用和社会上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不一样的评价体制进行一些高职教育, 大到国家示范学校的评估, 小到任课老师的职位评定、课堂评审, 等等。为了防止高职院校和普通院校的竞争, 对高职院校的事件评审机会进行提高, 但是却不能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真正的价值。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结语

通过本文对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描述, 我们了解到新时期的本科高职教育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我国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对本科高职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所得出来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认识到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目前的潮流所向, 但是我们不能对所有的高职院校都一概而论, 必须结合相应学校的办学背景, 办学条件, 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察之后, 再对其进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良性发展。

摘要:新时期的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对本科层次化的高职教育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分析, 从中发现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是目前的潮流所向, 运用双轨制的方法去发展本科高职教育则需要更深层次的讨论,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方面的问题一直跟随着我们国家高职教育的发展, 并且长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的讨论。对于处在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 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仅针对专科教育还是进一步提升至本科的教育层次,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本科层次,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扬.关于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12 (1) .

[2]石伟平, 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13 (8) .

[3]李法春.设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8) .

[4]雷世平, 姜群英.专科高职院校升格本科的“政策口子”缘何不能开[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13 (9) .

[5]李均, 赵鹭.发达国家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以美、德、日三国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6) .

[6]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的刍议[J].教育研究, 2013 (5) .

努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均衡教育 第11篇

一、文化引领与教育管理相结合

近年来,金溪县以新理念为引领助推教育管理走出一片新天地。坚持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将文化统领与教育管理有机结合,融管理于文化之中,力求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管理。我们依托百世大儒陆象山的心学精髓,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统筹考虑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发展变化趋势、教育观念、资源状况等,启动了县域文化规划及中小学校“文化立校”建设项目,邀请资深教育专家进行调研指导,最后确立了“文以养心,书以载道”的文道教育理念作为全县教育管理的文化统领。文道教育强调在“兴文、尚礼、明道、砺行”的过程中,培养文明的、知礼的、儒雅的懂得人伦道德的现代人。各中小学校在文道教育的引领下,聘请文化专家团队,结合学校的乡土文化 ,确立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定位和落实路径,创造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亮点,金溪二中提出了“心同宇宙,大德立人”的办学理念,仰山学校提出了“仰山教育”的办学理念。如今,走进校园,但凡墙壁、走廊、栅栏、花草、树木都成了校园文化的鲜活代言,浓厚的校园文化提振了师生的精气神,带动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起到了独特的教育管理效果。

二、集团化办学与学校多样化相结合

集团化办学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实践中涌现的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的一种策略选择,即少数龙头学校通过释放优质教育资源连片辐射带动区域内薄弱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组织方式。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走向机制化、常态化和长效化的轨道,金溪县积极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攻坚,切切实实将教育扶贫当作一项慈善事业来抓,探索教育集群发展之路。我们结合金溪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省试点改革工作和教育均衡发展迎检的契机,在过去“1+1”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较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1+n”的集团化办学方式,即以县城中小学为龙头组建10个教育联盟,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县政府分管领导亲自为联盟体学校授牌。各联盟龙头学校建立了工作室,定期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工作,各联盟学校也同时制订了工作方案,悬挂了“教育联盟”牌子,主动配合龙头学校,积极参与“优质共享”,使全县农村学校共享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生态。农村学校在文道教育和城区学校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逐渐脱胎换骨,农村教师与城区名师在零距离交流中开眼界、强本领,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在“手拉手”互动中同成长、共进步。如今,农村孩子不出家门照样可以享受到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老百姓的教育幸福获得感大大增强,农村学校辍学率大大降低,无论离县城远近,不少农村学校都出现生源回归的现象,琅琚中学中心小学等学校生源较上学年都有大幅增加,陆坊小学还出现外省务工人员将子女迁回家乡读书的情况。

在推进联盟办学实施精准扶贫的同时,我们也要求在尊重优质教育普及性的同时尊重各校教育的差异性。龙头学校在制定章程和制订规划时,既要考虑到输出精英教育,又要考虑到不强求联盟校机械照搬龙头校的办学模式,各联盟学校必须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吸纳”方案,办出学校特色,避免集团内部学校办学成为“千人一面”的僵化教育。各联盟校积极探索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初步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三、校长轴心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

教育千条线,学校一根针。校长在整个教育链条中起到一种枢纽作用,抓住了校长就是抓了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校长队伍,金溪县加强了对“后备校长”和现任校长的建设。一方面,不断充实和加快筹备校级后备人才库,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校级后备人才青蓝结对计划,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对校级后备人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成熟一个使用一个。另一方面,对现任校长,一是加强培训。先后分期分批组织校长到外地学习取经,同时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授课,为校长“充电”。二是加强管理。要求校长必须自觉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完善相关制度,实行校长住校巡查制度、校长述职述廉制度、师德师风问责制度和教学质量约谈制度等。三是加强考核。对各校工作进行年终巡查评估,对校长实行年度绩效考核等。通过多管齐下,促使校长自我加压、提高素质、履职尽责、守土有责,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学校这个教育空间,校长是枢纽,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办人民满意教育,落脚点应该放在学生这个教育主体上。一是通过组建教育联盟,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目前全县农村学校已经形成优质教育全辐射的态势。二是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通过县政府投资和吸纳社会资金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仅2015年,县政府就资助了3180人,发放资助金446.075万元。三是保障特殊群体公平接受教育。在抓好高中教育、义务教育同时,我们加强了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建设,引导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县域内各类教育得到均衡推进。为满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需求,县委、县政府在有限财力中挤出资金5000万元新建了心湖谭兆小学。除此,还投资600万元新建了特教学校,为聋哑智障等弱势儿童群体提供了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进一步优化网点结构,投入近5亿元新建教育园区。四是结合“党建+”活动,启动“阳光关爱”工程。由局机关、局下属单位和城乡学校党员以“1+1”、“1+n”或其他方式与学校留守儿童或困难学生双方自愿结成关爱对子,担任“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负责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身心健康,给予父爱母爱般的关怀。

四、资源的均衡与质量的均衡相结合

中职教育中分层次教学的利与弊 第1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分层次教学,学校

一、引言

分层次教学它既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追根朔源此教学理念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孟子·尽心上》中有此一句:“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可理解为有道德的人教育人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启迪人的;有培养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答疑解惑的;有感化他人使其学着去模仿的。我想这即是古人对“分层次教学”的最佳阐述, 它的精髓是:教育要有针对性, 使每个学生都各有所获、各尽其才。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爱好和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把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层次, 有的放矢地进行文化、专业培训, 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一般的学生跟上要求, 从而给每个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空间。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以下简称中职)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在实施分层次教学中有别于中学或高职院校, 具有其独特性, 可从“利”与“弊”两方面予以体现。

二、“利”

1.各取所需, 各尽其能。中职教育的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 由于社会、家庭、年龄及以往的学习习惯等种种因素, 使得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能力深浅不一, 生源差异大。进行分层次教学, 能较客观地按生源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深度,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明确“为何学”与“学什么”, 做到“人尽其材, 物尽其用”。

2.目标明确, 教学目的性强。中职教育有两条出路:一条面对市场, 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条向高校靠拢, 继续深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意向作出选择, 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教师在教学上也可有所侧重。如A班的教学可立足中职教学大纲, 基本理论部分要积极向高职教学大纲靠拢, 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要“讲深”、“讲透”, 注重拓宽知识面, 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吃饱”、“吃好”, 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和今后的继续培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B班教学中, 以中职教学大纲为准则, 以够用为度, 对纯理论部分能删则删, 能砍则砍。与其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出现倦怠、抵触情绪, 不如花时间加强实践技能培训,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发现自身优势, 增强信心, 摆脱厌学情绪, 学有所长。目前, 国家正在推行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这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无疑是一个良好契机, 学校应积极争取建成资格认证基地, 进行“对口生产”, 让学生少走弯路, 增强竞争力, 为其就业做准备。

3.提高效率, 灵活性大。分层次教学改变了以往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教学方式、统一考核等“一统到底”的旧模式, 经过一段学习之后, 学校管理者可综合学生的意见及教师的评价进行宏观调控, 实施动态管理。如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追求更高层次进入A班, 鼓励他们勇攀“高枝”, 争取更多学习机会;让出现学习困难的同学可适当放慢步子进入B班, 逐步调整、适应。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4.有效提高师资水平, 实现“互惠双赢”。不同层次学生的资质条件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能教授各种类型的学生, 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 只有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相互磨合, 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成为教学的主体, 促使“教”、“学”互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教师的学历、专业技能、职业教学科研能力等。教师需要向学生“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全面提升自我。可以说分层次教学给教师带来的压力是源源不断的, 而只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师资骨干力量。

三、“弊”

1.集体观念淡薄, 影响教学秩序。分层次教学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界线, 出现了上课聚、下课散的散兵作战方式, 模糊了既定的集体观念, 学生班团体观念淡薄, 缺乏纪律约束力, 可能影响到教学秩序。

2.缺乏“领头羊”, 学习动力不足。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使得B层次教学的对象相当一部分是一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性不明确或认为学无所望的学生, 群体中缺乏“领头羊”, 有可能较难形成一定规模的你追我赶的学习热潮, 而是“互拉后腿”, 产生懒学情绪。

3.自卑感和优越感作祟, 影响学生间的交流。由于不理解分层次教学的目的, 部分被分至B班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处处不如人。加之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可能更多, 会加重厌学情绪, 认为反正努力了也赶不上, 就半途而废、自我放纵、得过且过。反之A班的部分学生容易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甚至会嘲笑和鄙视B班的学生。这样在A班与B班之间无形中就可能形成一道屏障, 阻隔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不利于学生情商的提高, 从长远看也可能会影响他们将来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四、应对措施

就如何解决好“利”与“弊”的矛盾,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以下观点, 以供参考。

1.教师的教学理念应有全新的转变, 明确分层次教学与以往“优差”分班的不同, 重新定位。在以往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根据学生入学成绩的高低,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等级, 为了优中选优、保证升学率就有了“快、慢”班之分, 在教师配备、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差别对待。而分层次教学不是“优差”之分, 它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确定一个能够得着的目标, 明确将来努力的方向, 将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划归为一个群体, 从而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实现教学利益最大化。但在实施分层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学生敏感, 尤以B班学生更为突出, 所以教师应注重转变观念, 切实理解分层次的含义, 不要让学生产生歧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切忌时时将A、B班挂在嘴边进行联系和对比, 注意教学用语, 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时, 不应使用“你们这些学生成绩差, 能力低”等教学忌语。教师若在思想上和态度上不能作到对学生一视同仁, 使分层次带有了歧视的成分或被学生认为是有歧视的, 那么就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感情造成伤害, 触及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切实贯彻分层次教学, 实行AB班教学, AB卷考核, 学分弹性管理。

3.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解决“我要学”和“要我学”的矛盾。

4.磨合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制订好课程、学时、教学计划及考核内容等, 把传统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变成可动态调节的管理系统。

5.加强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注重校外实习点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完善教学手段。作为医学类院校, 除了要加强学校与定点医院之间的见习、实习管理外, 还应积极探索多层次、多途径建设实习基地的路子, 如让学生走向基层医疗、走向社区服务、走向医药企业等, 把实习、实训基地做大、做好, 充分保证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

6.“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文化知识、动手能力较强、思想道德素质较好的技能型人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 使教师从纯“理论型”向“既能动口又能动手”的“双师型”转变。院校管理者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定期下临床或参加一些社会培训机构的技能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不断充实“双师型”队伍, 这是培养合格、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长处, 也有其不足之处, 如何扬长避短, 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这才是值得我们关注、探索的。中职分层次教学正处在不断摸索、实践、完善的阶段, 在“摸、爬、滚、打”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出现, 这是新事物从出现到成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如能解决好“利”与“弊”的矛盾, 它必然会成为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邹纯才, 鄢海燕.分层次教学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 2012, 28 (1) :24.

[2]李刚, 张新敬.普通高校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 2009, 26 (5) :98-99.

[3]李玲.分层次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0, 20 (2) :113-115.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朱丽.分层次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学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7) :1024-1025.

[6]陈玉英, 成守珍, 刘悦新, 等.分层次护理模式下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改革及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8) :74-75.

上一篇:刚度理论下一篇:数据传输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