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2024-05-18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精选12篇)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1篇

1.1、中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核心要素

中学体育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思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在初中所受的体育思想可能影响学生一生,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结构、心理思维发生变化的阶段, 学生在这阶段更容易接受体育锻炼, 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性锻炼。体育教师在这一段给与学生科学合理的锻炼指导,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 为中学生以后进行身体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 初中体育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2、终身体育是中学体育的核心内容

学校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创新来引导学生进行锻炼身体, 在意识和认识上对学生进行强化, 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一个良好的认识, 对体育锻炼的好处和价值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在进行性体育锻炼的行动上有方向性。体育是一门具有多种知识的学科, 并且对其操作性要求较高, 只有对运动进行规律性了解, 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所以, 我们也必须对中学生进行体育思想的灌输, 只有从小培养他们的参与体育锻炼的思想, 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参与体育, 从体育锻炼中收到良好的效益。

2、我国初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界线不清

初中体育教学体现出来弱势教育, 教学中存在着不规范性。在新课程教学指导下确实改变以运动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但是, 在某种程度上弱势了体育技能的传授, 教学思想上体现出学生玩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初中体育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缺乏深层次的东西、无难度、形式凌乱, 所以, 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中并不能了解体育的本质, 初中生的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 导致初中生渐渐失去了体育锻炼的兴趣。

2.2、体育教育体系与教学措施不完善

在体育教学中的整个过程中不能离开教学措施, 根据我们调查研究显示, 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形式变化较小, 授课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大班授课为主线, 授课的理念并没有多大改变, 体育实践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缺乏必要的体育理论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并没有进行相关创新, 导致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失去了兴趣。

2.3、体育教学的基本思想认识不清

体育思想在体育运动贯彻中起到指导作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起到指导教师采用何种体育方法去授课。我们现阶段体育教学中贯彻的是健康第一、发展学生全面素质为主线的体育思想, 这一思想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体现出来, 为初中体育教学开辟了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但是, 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教学思想理解不全面, 导致初中体育教学主体模糊, 体育课程中讲授的内容过于多元化, 造成学生不能对所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理解, 使得学生没有锻炼的主项。

3、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对策

3.1、全面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教学体系

体育教学的体系必须全面结合实际教学理论进行改革, 对实际需要进行体育课程进行相关设置, 设置出来合适学生发展需要教学体系来。在现阶段中学发展中主要是以终身体育思想进行灌输, 坚持以健康第一、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发展。主要是抓住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 让初中生认识到体质健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 所以, 终身体育思想能够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到这一点, 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进行锻炼身体。

3.2、体育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中学的体育教师在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体育思想的传授, 让学生在学校体育锻炼中养成积极参与的兴趣, 通过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一种锻炼的行为。教师在自身上要求不断填充新知识来武装自己, 对新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专研, 在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教师在体育课程上做到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助者。

3.3、适于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育教学模式

目前, 在我国一些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与终身体育的基本思想较为一致, 体育俱乐部去掉了班级的限制, 根据学生所喜欢的体育项目, 进行分班进行上课教学, 这样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差异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 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求, 全面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在此教学模式中, 要根据学生运动能力、运动兴趣、运动基础进行小组教学划分, 教师在各个小组设置不同的教学难度, 教师根据教学小组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辅导和评价。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那么以学生的研究型学习为核心, 体育教师进行辅导、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教学中要采取民主、接近社会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 加强深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

摘要:新课程教学改革理念是要培养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兴趣, 体育教学核心思想是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具有一种体育锻炼的思想, 让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能够保持终身锻炼的思想。通过分析我国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教师、学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为更好地观察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提出一些教学方法, 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能够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思想, 为学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终生体育思想,教学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全德, 赵福祥.浅析云南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 2009, (2) .

[2]郑娟.甘肃省部分县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调查[J].学术纵横, 2009, (2) .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2篇

【摘要】现在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体育课堂教学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观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外体育活动;教学评价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针对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方法相对滞后。学校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劳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现象而提出的,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语言,成为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改革。那么,体育教学怎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同时,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

学生是有生命、有好恶、有主观意识的人,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何主动性和能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健康、美好、愉快的气氛与情调,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加以鼓励赞扬,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验,如成功体育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情感体育教学模式等等。要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应注意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因为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其成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只有集各家所长,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迅速进人角色,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总之,素质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渗透到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 育教育实践证明素质教育大有可为、潜能无限。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做体育教育改革的有 心人,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不断的开拓改革,把体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内容、各个活动 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又具有远大理 想,意志坚强、道德品质优良的新一代做出积极努力。

中学体育教学浅见

摘要: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体育教学是为了中考提高成绩或者是为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这两种体育教育目的都是单纯地提高身体素质和对付考试,与当前倡导的中学快乐体育教育,以及当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增强学生体质,适时地培养在校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相符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高;达标

中学时期,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平时与体育有关项目接触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次不多,加上体育设备、器材、场地等的限制从主客观两方面导致了学生对体育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肤浅,而且比较单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一些技术的感受性低,差别感受能力也较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针对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对体育设施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一、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性。

体育器械的重要特点就是多功能性,这就需要学校的体育教师开放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去挖掘体育器械的一物多用。对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标志杆、栏架、胶圈、接力棒、体操垫、呼啦圈等器材进行开发,发挥其多功能性。

二、挖掘体育设施资源,制作简单器材

好的器材不一定是昂贵或复杂的,重要的是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除了现有的体育器械,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可乐瓶、轮胎、塑管、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废旧的报纸、透明胶可以制成多功能球,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三、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的利用价值

在我国,由于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是竞技化的体育场地器材,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因而未受到学生的喜欢。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竞技

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大众化的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努力将体育场地器材改造成学生的运动乐园,以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四、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

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动区。

总之,充分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可以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学习乐趣。

通过课外课余活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课余、课外时间我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1)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3)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4)进行极具特色且内容丰富的课外辅导或活动课。中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较低,运动技术掌握的不够牢固,锻炼方法及运动规则知道较少。这就要求学校或体育教师不失时机的开设一些卫生保健、锻炼方法、运动技术、比赛规则为主的辅导课或辅导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强参加锻炼欲望和自我锻炼能力。

综上所述,当今学校体育的任务已不在局限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放眼未来。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方法,逐渐树立起积极参与的意识,养成自觉锻炼能力,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中学学校体育教学,不只重视校内教育效果,而是突出长期效果,立足长远,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1春季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又到了总结的时间,反思在这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下总结,并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一学期里,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在思想上严格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八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的教学,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如我在单足跳的练习中,可允许学生换一次脚,这样就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求严格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和课余训练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尽力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得体育设施和场地。作为体育组的一员,通过其他教师和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我们出色地完成了2007年“太保寿险杯”赣榆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径运组织工作,成功的组织了学校“迎奥运。庆元旦”系列体育活动,增加了全校师生的运动参与热情培养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我会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更加努力。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学期里我克服了自己单身居住等许多困难,在考勤、例会以及值班等情况没有无故缺席过一次,在值班时,能够一边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一边准备教材和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新学期中,我应更加勤恳,为学校作更多的事,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自己的工作知识水平更上一层楼。

五、主要成绩

在这一学年里,在全组老师的通力合作下顺利完成给国家数据库上报《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的工作。通过的加班加点、日夜奋战终于把数据上报成功。除此之外,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对待、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连云港市体育优质课评比中都取得市级二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上交的体育教案在县教育局的论文教案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个人通过不断努力和其他同事的帮助和指点使我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障碍

就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大纲安排不同,学生对所学新的动作在心理上都会有不同的抵触,在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进行分析解决,也要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把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作为研究重点,以及如何尽快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是关键,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体育课是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后身体得以放松的一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准确的掌握动作,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新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出现种种心理障碍,主要也是因为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使他们望而却步,还有就是教学的枯燥乏味,也会使得学生厌烦上体育课,既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就必须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甘肃省临夏市折桥中学学生总人数680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学生的自身因素

(1)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千差万别。当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时,一些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差或先天不足的同学完不成动作或害怕受伤,就会因此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如果这些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排除,便会转变为对体育学习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害怕上体育课,会以种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

(2)注意涣散

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所学动作不感兴趣,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因此掌握动作也就缓慢。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前心情不佳,导致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上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这也是作为教师应该注意的。

(3)人际关系紧张

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视掉的一点,有些学生就是喜欢被老师肯定,在做完新动作的时候,教师只要给他指导或者给予肯定,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感受到被重视,这样就会更努力的学习。其次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危险性的动作不敢去做的时候,同伴在旁边的鼓励会给自己力量,让自己有信心也有勇气去尝试。如果缺少同伴的支持和信任,在心理上首先就会挫败,也就更没有心思认真去做练习。

(4)焦虑、紧张

在体育教学中,焦虑紧张的现象就很常见,上课开始时,教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时,有些学生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况,比如说自己在课后没有复习怕忘了动作,或者怕被老师点到提问上节课的所学内容的相关问题,因为之前没有充分的准备,也就对自己没有信心,才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5)胆怯、恐惧

就山羊分腿跳教学过程而言,男生主动练习的次数就比较多,而女生充当观众的比较多,究其原因,是因为害怕跳不过,不敢跳。其实这也是学生心理出现的障碍。

(6)惧怕失败

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在学习新难度动作时,连续的失败会挫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如果意志不坚定,有些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每次的失败后汲取经验继续努力,直至真正掌握动作的技巧技术,在学习每个新动作时,学生所持的态度不同,在遇到挫折时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就不同。

2.教师因素

(1)教师是整堂课的主导,教师进入课堂时的整体形象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效应,如果教师的上课形象不好学生的情绪也会有波动,对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也会有影响。

(2)教师的教学组织以及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整堂课质量作的铺垫,一些学生对新的内容的兴趣不同。如果在教学组织上创新,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那样学生学起动作来比较容易,也愿意去学。组织上花样要多,队形、游戏不能太单一,每节课变着花样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这样学生才愿意也乐意去学。

3.自然环境因素

(1)场地与器材:现在不管是大、中、小学校都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操场,在大城市中的一些中、小学场地器材设施齐全。而在基层学校未必有好的场地和器材,有些基层学校不要说是正规的操场,就连一个完整的框架也没有。没有场地,器材也紧缺。如果说一堂课安排2—3个班,就显得格外拥挤,器材上也是问题,必须是教师提前商讨器材如何借,一堂课才会完整的上下来。场地小、器材少,有些项目每个人练习的次数就少,根本就满足不了学生的真正意义上的需求,还有些项目只能通过语言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作一了解,因为场地器材有限,根本就实施不了。在教学中,会因为场地器材较差,学生的运动兴趣、信心和能力都会有所降低,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2)天气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天气因素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运动情绪,比如说在炎热的天气下上课,学生的情绪就会浮躁、好动、注意力也不集中。对他们而言上体育课就是受罪,谁也不愿顶着太阳上课,心理上就会抵触这节课。寒冷的天气也一样,学生都不喜欢运动,而遇到凉爽、晴朗的天气是最受学生喜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课,不但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学习新动作也快,这关键在于学生的心理。

(二)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

1.自信心的树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自身的因素在学习新的内容是屡遭挫败,自信心严重受创如果此时得到同伴的鼓励和教师的肯定,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大增,对新动作会更努力地去完成。

2. 课前的准备

课前不仅教师要准备,学生也要准备,把不好的情绪都要在课前排除掉,上课时的精、气、神必须充足。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制定课堂内容,使整个教学顺利进行。

3.信任

在体育教学中的信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学生在做动作之前,得到同伴的呐喊助威和暗示口号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教师在语言上的鼓励也会使学生对动作的完成更有信心。

4.教师的形象

教师在进入课堂时的着装打扮,精神面貌都会通过学生的视野,当一个精神十足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准备上课时,学生也会对老师产生向师性,从而会认真上好本次课。

5.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和教法上都要新颖、超前,课堂教学要活,学生才能切实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方法上,要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比如在篮球教学课时,可以先讓学生做熟悉球性,然后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召集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然后由教师指出技术动作要领、注意事项、纠正错误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6.积极鼓励,肯定暗示

这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动作比较慢,只要在他完成动作时,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这会对学生的心理有积极的影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对学生在学习动作有小的进步时进行语言上的鼓励,也要对部分完成动作快的学生给予肯定暗示,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7.场地与器材

在场地器材方面,应当科学合理的去运用,使学生在场地小,器材少的情况下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3] 陈玉霞.体育心理学新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3.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4篇

中学体育是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育与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 是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手段。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方法、手段也必然要更新。在调查中发现有的班至今还是男女合班上课, 教师只注重实践课, 不重视理论课, 上课内容、形式单调等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以期为该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以盐城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为研究对象。

2.2 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对全市11所市直中学发放问卷400份, 其中有效问卷331份, 有效率为82.8%。

(2) 实地调查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实地调查, 主要核实研究内容的可靠性, 并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

(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料近百篇, 研究了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指导性文件。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师年龄、性别与学历、职称结构

3.1.1 体育教师年龄、性别结构

从体育教师年龄结构看, 随着年龄层次的增长, 教师人数明显下降, 目前教师的主体为35岁以下, 占教师总数的51.5%, 36~45岁年龄的教师严重不足, 有一个明显的断层, 而这一年龄阶段的教师正是教学中的骨干力量。另外, 男女教师比例为2.4∶1, 比较合理。

3.1.2 体育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 45岁以下年龄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的过多, 这个年龄阶段的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合理调整教师的职称结构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3.2 体育课教学现状

被调查的各学校中90%以上的体育课教学内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而定, 主要集中于田径、球类、武术等。11所中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计划、课堂常规不健全, 少数学校还存在着放羊式教学。表现为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不明确, 教学内容单一, 多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 甚至只上一些达标项目, 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手段方法陈旧, 教学过程技术化, 缺乏激情、热情, 千篇一律, 注重共性, 忽视个性等, 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 甚至形成“厌体症”。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之一, 但目前盐城市健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教师不是缺乏卫生保健知识, 就是缺乏体育常规知识, 很难达到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3.3 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

被调查的11所中学有9所学校回答了有关学校经费问题, 11所中学每年生均体育经费15元, 校均体育经费8010.53元, 还没有达到体育经费占教育经费1%的要求。此外, 校际间的体育经费差距较大, 重视体育的学校高于不重视体育的学校, 市区学校高于郊区学校。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是学校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各中学体育经费来源多限于学校行政拨款, 体育经费多是根据学校的经费多少而定, 没有一定的比例规定。

在11所中学中, 田径场为标准400M的有6所, 300M的有4所, 200M的有1所, 其中4所中学体育场地被占用, 主要用于建筑、种植, 11所中学生均体育用地9.26平方米,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8平方米, 低于国家规定的生均12~15平方米最低标准。由于江苏省是经济较发达的省份, 盐城市体育经费虽不严重缺乏, 但也不十分充裕。体育器材相对比较缺乏, 没有一所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中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 仅有发令枪、铅球、实心球、篮球、排球、足球、气筒、跑鞋等传统体育器材, 大多数学校不同程度地缺乏体育器材, 尤其是体操器材严重不足。此外, 体育器材的管理状况较差, 管理制度不完善, 保管室狭窄, 器材存放杂乱无章, 遗失、损坏较严重。体育器材的相对缺乏和管理不善, 使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单一。

3.4 体育课的内容、形式

一项运动项目就其掌握的规律来说, 要经过泛化、分化、复习、巩固和提高等阶段。没有较长时间和系统的训练, 就不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自我健身的方法。针对这一现状, 体育课专项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即将现行的体育课由样样学的形式变为用较长时间专门地学一种项目。如初三年级体育课全学期以跳远专项内容为主, 搭配一些身体素质练习项目, 这比现行普通课有较多的优越性。一方面, 通过较长时间系统地学习一项运动技术, 不但可以熟练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 同时可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 通过专门学习, 学生能够掌握专项技术, 并能熟练运用, 提高了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

3.5 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3.5.1 早操的组织形式及内容

被调查的学校早操的组织大部分是“全校集中进行”, 而以“个人单独进行”的组织形式很少, 内容主要为跑步和广播体操, 其他锻炼内容很少。从这一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参加早晨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这是被动体育的典型表现, 对学生起不到锻炼身体、调节身心的作用。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抓早操这一环节, 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5.2 课余训练和竞赛情况

高中、初中运动队主要分为田径队、篮球队和传统体育项目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每年各县市都举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 学校为了取得好的名次, 要组队进行训练。篮球队也是因为各校之间篮球比赛较多, 而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而传统体育项目队高中9个, 初中8个, 这反映了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和传统体育项目受到各校的欢迎与重视。调查结果表明, 11所中学全部开展课余训练工作, 每周进行两次的有5所, 三次的有6所, 利用暑假训练的有3所。由此可见, 盐城市各中学对课余训练普遍比较重视, 但能长年坚持训练的很少, 仅占31%, 其余都是赛前临时组队短期训练, 目的是为了参加比赛, 为校争光。

4结论

(1) 教师年龄结构中的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慢慢消失;目前盐城城区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随着形势的发展, 教师学历水平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2) 体育课教学内容竞技化, 教学过程技术化, 教学方法单一化, 背离了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宗旨。

(3) 部分学校的领导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不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体育教师人数少、工作量大、场地器材缺乏, 加大了工作难度;不能与其他学科教师同酬, 劳动得不到尊重, 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使得不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不规范, 不按进度上课。

(4) 由于教学大纲以“全面”为宗旨, 学生在上课时, 每个项目都要学一点儿, 没有进行很好的巩固与强化, 达不到提高的目的。

(5) 学校在体育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少, 导致了学校体育资料的缺乏。部分教师除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外, 很少安排时间学习理论知识, 积累新知识。

(6) 全校统一组织的课间操都是按半军事化的要求进行的, 缺乏生机和活力。课余训练和竞赛也有许多如场地、训练方法等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5建议

(1) 为全面贯彻和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盐城市中学要把上体育课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 将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教育的整个过程, 彻底地实现应试教育、竞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化。

(2) 切实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采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 业余为主、短期培训为主、自主学习为主的培训模式, 在继续做好学历工作的同时, 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3) 为确保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落到实处,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时, 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 明确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的标准, 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学校应加强对体育经费的统一管理, 力争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刀刃上, 健全规章制度, 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提高器材使用率。各校也可鼓励教师、学生因地制宜, 自己动手制作教具。

(4) 随着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不断渗透到体育科学中来,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更新, 体育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也要不断地提高。这样, 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才可能有所创新, 才能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红峰, 张添水.福建省农村中学体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报, 1999, (4) .

[2]叶瑛.南京市区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8 (4) .

[3]屈杰, 张慧春, 隆胜军.湘西中学体育教育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体育学刊, 2001, (3) .

[4]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中学体育意志品质培养分析论文 第5篇

摘要:素质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学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也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分析,探讨了中学体育教学中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意志品质;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对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现阶段,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身体素质差、吃苦耐劳能力差等问题,中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显然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需要。体育是中学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代体育教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1意志品质的内涵

意志品质主要是指学生为了达到现实目的,在行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自觉克服心理的过程[1]。

意志品质主要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而客观存在,在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中,它能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意志品质在人类的所有情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情感、智力能够决定意志品质,意志又对人类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总而言之,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体现。一般而言,意志的心理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首先是采取决定的阶段。采取决定的阶段是人类对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准备阶段,主要包括目的的确定、行为策略的选择以及行动计划的制定。

其次是执行决定的决定。执行决定主要是依据采取决定阶段所制定的行动策略和行动计划来执行自身对事物运行的过程,这一阶段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因此,意志品质和人类情感、智力以及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它能够确保人类在比赛和考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类的潜力[2]。

2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意义和作用

现阶段,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企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才。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帮助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应各类考试和比赛等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但是,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生活的提高,大多数的中学生在优越的环境生活中不能经历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因此普遍具有意志薄弱、吃苦能力差、自觉性和自制性差的问题,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需要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引起高度的重视。学校的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需要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具有极强的对抗性质,因此能够激发学生的意志和强烈的情绪。

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还需要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觉性和自制力。只有这样,中学生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3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措施

3.1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接受理解能力的差异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首先,教师需要利用体育教材中所包含的各项知识,联系我国体育界中优秀的体育事迹来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同时,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体育锻炼的益处,以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对体育锻炼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教师要认识到,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意志。

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吸引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自主的情感体验。

3.2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学生的良好意志能力的培养,大多是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练出来的。当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和意志薄弱时,体育锻炼给予学生坚定地理想信念和积极的行动力,能够使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培养良好地意志品质。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活动众多,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在体育的教学课堂,如果教师选择篮球、足球等具有对抗性质和竞争性质的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对抗热情和好胜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育的教学课堂,如果教师选择单杠、跳高等具有难度性和挑战性的体育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果断和勇敢的意志品质;如果教师选择长跑、游泳等具有耐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因此,教师在利用体育课堂对中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引导时,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

3.3选择积极的因素鼓励学生。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中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受伤的思想[3]。例如,教师在组织中学生进行单杠和跳高的体育活动时,个别的学生会因为害怕横杆的高度,在起跳阶段就开始紧张,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跳高的动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对跳高过程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通过降低横杆的难度来引导中学生完成体育项目,最好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体育项目,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中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和个性特点的不同,身体素质也不同,因此在体育项目所表现出的天赋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身体素质好,并且能够完成体育项目的中学生给予鼓励,同时,也要对身体素质不好而无法完成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进行引导。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教授学生,着重对技术薄弱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进行指导,通过降低体育运动项目的难度来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项目,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信心。

3.4创设体育课堂困难的情境。在中学体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意志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地进行体育内容的教学和知识的传递就能够完成的。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困难、挑战困难、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体育的教学课堂需要一定的难度。而如何制定难度的标准,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综合制定教学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设置从简单到困难的各种体育运动,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由简单到困难的体育运动。创设体育课堂中的困难情境,要求教师能够把握困难出现的节奏和时机,引导学生适应困难、完成困难。

例如,在进行长跑的体育项目中,教师要能够在学生“呼吸困难”、“无法坚持”等情况下,采取鼓励的方式激励学生完成体育项目。这种体育锻炼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中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够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结语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前的素质教育阶段,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逐渐受到诸多关注,成为中学生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教授学生时,要在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凯齐.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学周刊:下旬,(11):177-178.

[2]房小宏.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探微[J].成才之路,(30):10.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观念;家庭;影响

一、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除学校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父母的文化修养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中学生体育态度与习惯养成的影响往往更直接、更深刻、更持久。当代社会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评价水平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多数家长选择用体育来发展和完善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格,健全中学生的人格。他们在发展中不断地意识到“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和挫折”的优良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激烈和残酷竞争中是相当重要的。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父母文化程度的变化,对孩子的期望也在跟着变化,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再只是良好的文化成绩,孩子能健康、开心、快乐的生活才是做父母最大的心愿,尤其是在最美好的中学阶段,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影响就表现得越明显。

二、父母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孩子的体育行为起着引导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体育活动中,孩子对体育行为的学习是通过对父母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模仿进行的。在运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越多就越容易增强中学生体育活动中的能力感及目标定向,促使中学生体育行为的持续发生。中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水平与其父母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呈正相关,即父母参与体育活动次数越多,他们的孩子越有可能进行较高水平的体育活动。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家庭体育和学校体育、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相互影响之下,即便如此,他们在体育项目与运动形式的选择上还是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各自家庭的特点。

三、父母的体育态度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体育态度与孩子参加体育运动的次数具有相关性,中学生体育态度的形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父母对体育的喜好程度与反对孩子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呈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孩子认为父母的鼓励与支持是对自己体育行为的认同,这种支持与鼓励对于坚定孩子的体育行为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父母对中学生的积极鼓励与支持不仅能够影响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还能影响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中学生形成的积极体育态度得到不断强化。

四、家庭体育消费状况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父母亲已经不单纯地把文化成绩的好坏作为其子女的评价标准,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健康有活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尤其是在中学生阶段,中学生的体育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其家庭体育消费直接的影响。随着家庭体育消费的增加,人们的体育意识也随之发生改变,他们已不把体育看作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者的运动,“为健康买单,为休闲花钱”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推崇,这为孩子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家里可以进行体育活动,劳逸结合,身心得到锻炼,获得愉快的满足感,从而有助于完成学习任务,也更容易对体育产生兴趣和爱好,形成喜爱体育活动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锻炼而形成习惯。

五、家庭体育环境对中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体育现实环境面向社会大家庭中每一个社会成员,能深入到社会成员的各个生活、工作层面和领域,通过潜移默化的渲染、暗示及参与渗透的方式,对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体育的现实环境使子女能够产生积极的体育参与态度和习惯。家庭内部的体育环境包括家庭收看体育节日、观赏体育比赛的经常性程度、家庭中体育报纸杂志的利用程度。通过收看体育节目、观赏体育比赛的耳濡目染,子女得到了体育教育的熏陶,逐渐加深了对体育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中学生家庭周围的体育环境主要是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包括学校体育场馆、公园街道、居住处周边场地、广场等地(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选择自然环境作为锻炼场所)。家庭成员的体育参与程度与距离体育设施的远近、价值取向显著相关。个体距离体育设施越远,他们就越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家庭周围环境的体育设施状况,能够间接影响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视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是近年来的事情。孩子接受体育是从家庭体育开始的,家庭体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从幼儿、儿童、青年直至成年体育无处不在且对人们的健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基础性、连续性等优势决定了家庭体育在孩子体育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会改变孩子一生的体育习惯。家庭体育氛围是长时间积累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习惯具有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体育氛围对中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为广泛而科学地开展家庭体育,为体育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也为家庭教育者合理而有效地进行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这不但有利于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促进体育教育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7篇

在高中的体育课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 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没有兴趣、不热心、不积极等。客观存在着学习困难生, 其体育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 练习行为效果不显著, 达不到要求或运动阈值低而不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这就是体育后进生。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也不例外, 在大力提倡注重个性教学, 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指导下, 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从心理学气质类型特征的角度出发如何做好“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值得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探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高三段5个班, 第一学期, 男生体育术科成绩在60分以下, 共20人。

2.2 研究方法

观察法:对选出的20名学生在上课时进行行为观察, 观察内容为运动能力、性格、言行等以确定其气质动力特征。

问卷调查法:设计一份气质类型表对20名学生进行气质类型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体育后进生”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指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及指向性等动力特征, 这些特征有的表现在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中;有的表现在自己内容的体验方面, 这是心理差异的重要方面[1]。气质更多受遗传因素的制约, 并且稳定性最大, 但是也并非绝对不可改变, 在生活条件、教育及个人实践的影响下, 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对所谓的“体育后进生”进行气质类型的分析研究 (见表) , “体育后进生”的气质类型以抑郁质 (弱型) 居多;其次是胆汁质。

3.2 “体育后进生”的界定

在我们的教育群体中, 不管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本身, 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特点, 从而形成在同一活动中, 不同的心理反应形式和程序。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 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具体表现:身体素质后进生、运动技术后进生、思想素质后进生、心理素质后进生四类。

3.3 “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气质即人们常说的“ 脾气”、“性情”, 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所谓个性是指某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典型的, 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与心理有密切的关系, 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中形成, 并且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 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 才能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

高中阶段是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丰富多彩而又复杂多样;具有明显的两极性;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 并逐渐成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其个性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趋向定形的关键阶段;思想活跃, 情绪偏激, 要求进步, 但组织纪律性差, 自控能力也较差;有创新意识, 接受新生事物快, 善于交往, 但不能持之以恒, 缺少艰苦奋斗精神;他们希望学有所成, 有所作为, 但往往知难而退, 缺乏实干精神。“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 还具有以下体育运动“个性”心理特征。

3.3.1 对体育活动缺乏兴趣

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 唤醒对体育运动活动的作用弱, 或对运动活动定向作用方向不明确, 对体育运动的动机表现出弱化更易出现, 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

3.3.2 对积极的、愉悦的运动情感缺乏体验

由于体型较胖或较瘦弱、力量较差、协调性不好等原因, 导致体育运动能力差, 体验不到心理活动、生理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或愉悦的运动情感体验。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 缺乏积极的运动情感体验, 体育成绩提高较慢。

3.3.3 运动意志品质薄弱和缺乏

这类高中生普遍意志品质比较薄弱, 缺乏毅力怕苦怕累, 对持续时间较长、消耗大、单调的项目 (如长跑) 难以坚持。缺乏勇气, 担心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 练习时束手束脚。

3.3.4 性格内向、自卑, 缺乏运动的自信和运动智力

“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 有时举足失措, 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 运动智力低, 缺乏自信心, 往往知难而退。

3.3.5 运动时心理矛盾, 情绪不稳

“体育后进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 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 他们意志薄弱, 自制力较差。

3.4 “体育后进生”气质类型与体育活动关系

3.4.1 胆汁质 (兴奋型) 气质的学生与体育活动关系

由于胆汁质类型的人也具有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的特点, 反应不随意性占优势 (容易引起不随意的注意和不随意地做出动作反应) 。而且, 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 高级神经活动具有强而不平衡的特点, 即兴奋和抑制迷惑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的力量对比不均衡, 常常使其不可抑制, 或抑制能力弱, 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这类学生性格热情开朗, 精力充沛, 情绪发生快而强, 语言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 内心外显, 直率、易怒、急躁、果断。此类学生喜欢节奏快、刺激、有身体接触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足球、篮球游戏等活动, 则表现出情绪高涨, 主动参与性多, 掌握技术动作快;相反对体操、武术、乒乓球等动作细腻的则表现缺乏自制力,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无耐心, 掌握技术慢且差。对这类学生要调节其兴奋点, 可采用奖励、表扬、个别协调等加以帮助和引导, 发扬其气质特征。

3.4.2 多血质 (活泼型) 气质的学生与体育活动关系

由于多血质类型的人能够在最小强度的外界刺激下就做出反应, 以及能够耐受强烈的刺激 (如疼痛、噪声、强光或弱光) , 即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而且, 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 (容易引起不随意的注意和不随意地做出运动反应) , 可塑性较大 (容易顺应环境) , 又具有外向性, 情绪兴奋性高且外部表现明显, 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这类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 情绪发生快而多变, 表情丰富, 反应灵敏, 易适应新的环境, 但是缺乏适当、及时的教育, 可能会导致学习肤浅, 不能进一步投入精力, 注意力不稳定有转移的倾向。这类学生在同学交往频繁的集体项目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特别在篮球项目练习中打了顺风球时, 比较兴奋活跃;但遇到逆境时易表现出轻率、冲动、粗心、好个人表现的弱点。因此体育教师应对多血质的学生在气质的特点进行多引导、分析、讲道理、摆事实, 要击中要害, 帮助约束些不良行为, 引导他们克服粗枝大叶的缺点, 培养其细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4.3 粘液质 (安静型) 气质的学生与体育活动关系

由于粘液质类型的人同样能够在最小强度的外界刺激之下就做出反应 以及能够耐受强烈的刺激 (如疼痛、噪声、强光或弱光) , 即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 但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 内向性明显, 外部表现少, 反应速度慢, 具有稳定性特点。这类学生沉着冷静、自制力强、稳定性强、踏实, 但如缺乏适当的教育, 可能导致对体育活动的淡漠、固执、拖拉迟缓的弊病。因此, 体育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类学生性格特征, 久而久之就变为了体育后进生。这类学生在体育教学动作速度慢, 兴奋度低。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运用适当的语言艺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提高兴奋度, 克服惰性。同时, 这类学生如能加以利用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篮球教学中能培养为一个很好后卫和投手。教师可充分利用其气质的积极心理动力特征进行教学服务。

3.4.4 抑郁质 (弱型) 气质的学生与体育活动关系

由于抑郁质类型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 (抑制型) , 他们需要较强的外界刺激才能引起心理反应, 对于强烈的刺激 (如疼痛、噪音、强光) 耐受程度低, 在长时间地从事某项活动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保持活动的优异效果的坚持性差, 即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而且, 不随意的反应性低, 反应速度慢, 表现在说话的速度、记忆的速度、思考问题的敏捷程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 以及一般动作的灵活、迅速反应等方面都比较慢, 即具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严重内向, 情绪兴奋性高并且体验深等特点。这类气质的学生情绪敏感, 情感丰富, 稳定细心, 观察力敏锐, 但缺乏适当的教育可能导致完全沉浸于个人的体验中不能自拔, 有胆小怕事、不爱交际、孤僻、怯懦、多疑的倾向[2]。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多关心, 增加其勇气, 在组织教学措施上做到安全, 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其克服在一些体育项目上的恐怕心理, 如跨栏教学可利用其气质上的优势来互补其性格, 让其反复学习跨栏技术、多关心、多鼓励, 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从翻倒开始跨, 从低栏一步一步升高, 努力消除“弱”的形象, 增强其信心。

4 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4.1 要“以人为本、区别对待”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 他们之间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因此, 我们要以人为本、区别对待, 要充分考虑每个“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 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 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 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

4.2 要表扬激励、关心呵护、增强其信心, 诱发和唤醒其体育运动成功的愿望和动机

“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 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 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卑感和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容、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他们”, 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体育后进生”的帽子, 不要随意批评、指责;而应给他们以关心和爱护, 经常鼓励引导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 集体的温暖, 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 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 严格但不能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鼓励, 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 从而增强信心, 诱发和唤醒获得体育运动成功的愿望和动机, 促进他们更好, 更快地掌握技术。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 善于抓住转化的时机, 及时进行激励, 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 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 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4.3 要建立民主教学、团结协作的沟通模式

用民主的作风进行教学, 要真正相信和尊重“体育后进生”, 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增强自身的民主意识, 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 承认每一个个体是有差异的, 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并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 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 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激发创造兴趣, 锻炼其意志和毅力;而合作, 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 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 又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 我们应当鼓励“体育后进生”竞争、协作, 放手让他们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

4.4 对症下药、谆谆诱导, 帮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经验

由于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时的运动智力是不同, 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 有的是由于技术概念不清楚;有的是由于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练习中的不同表现, 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症结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 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某同学在学习跨栏跑时, 时常跑到第一栏时会停下, 不敢跨过去, 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 是否心理原因还是跨栏技术概念不清, 或是二者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 即刻提出纠正办法, 并采用适当的鼓励、表扬、激将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或树立信心。帮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经验。

4.5 要降低运动难度、培养其兴趣, 体验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是诱发内在动机的最强烈的因素”、“由于经常性的成功, 就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兴趣就易形成和巩固。”[3]在学习同一技术动作或课堂练习时, 适当降低教材内容的要求和难度, 使“体育后进生”感到课有所练, 练有所获、练有所悟。对此, 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 提出合理的练习的运动难度和完成动作的技术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 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增强完成动作的信心, 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 成绩提高明显的“体育后进生”, 作为说服教育其他“体育后进生”的依据, 并令其帮助其他“体育后进生”练习。在此情况下, 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强“我也能完成”的信心。培养其参与者体育活动的兴趣。

4.6 要个别指导、学习帮促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针对“体育后进生”在素质上存在的差异, 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 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 是使他们树立信心, 掌握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 态度要亲切, 指导要耐心, 手段要多样, 课内课外相结合,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 从而放下包袱, 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同学间关系密切的学生帮助他们, 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的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 便于解放思想, 投入练习。

5 总结

首先, 要明白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它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德、智力发展水平和将来的成就、贡献。其次,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气质类型与其表现行为, 来正确评价自己的气质, 在学习、生活上加以克服。最后, 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并非单一, 它在某种情况下的心理动力特征可以混合表现, 也可隐性或显性表现。我们应该积极培养“体育后进生”主观能动性, 需要多种良好的气质心理特征的结合,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多元化良好气质动力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后进生”, 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张同宽, 吴满彩.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差异与体育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7) :74.

音乐融入中学体育之分析 第8篇

体育的本质是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人们的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音乐与体育一样,是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康复人的身心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类文明史上,音乐自古就与运动相结合,它们一个是声音的运动,一个是身体的运动,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早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就有以“击刺之法”配以音乐的武舞,称为“舞象”;而在西汉墓中出土的绘有伴唱伴奏的“蹴鞠舞”的西汉帛画及乐舞杂技陶俑,说明公元前2世纪我国就有了配乐体操;唐代的“剑舞”已接近现在的配乐武术表演。在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阶段,“体育音乐”,即某些体育项目将音乐有机地结合进去,使音乐的功能强化,并在这种强化中使某些体育项目展现出新的生机。这种音乐与体育的结合越来越密切,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一些带表演性质的项目大量采用音乐伴奏外,田径、球类、游泳等项目也在部分利用音乐进行训练和比赛。而且音乐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已开始影响人的认识领域,在一些近代新兴的体育项目中如艺术体操、花样滑冰、体育舞蹈、健美操及现在最流行的街舞和瑜伽等,人们已能自然地把音乐与体育运动联系在一起,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音乐对中学体育课的功能及音乐在中学体育课中的具体运用方法等进行分析探索,以便中学体育课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2. 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的必要性

2.1 符合身心合一、人文关怀体育观发展的方向

21世纪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将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过去那种以“身心二元化”为主导思想割裂身体与精神联系的“身体教育”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以运动为教育手段、只注重教育效果却忽视教育过程的体育教育已风光不再,取而代之的则是“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美育体育”。这样一种发展方向决定了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尤其是中学基础体育教学必将在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而融入音乐,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是21世纪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与音乐的美育功能密不可分。而且,即使是竞技体育也离不开音乐的美化。

2.2 迎合中学生的价值取向

音乐融入中学体育课符合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体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它是以个体为核心,强调人是体育的出发点。它追求人的身心健全、人格完善,满足个人的需要。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大多是12—18岁的少男少女们。生理心理特点都决定了他们对美的向往、追求,同时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也具有明显的差异,个人偏好和选择力增强使得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易于号召。此外,课业负担的日益加重、人生追求的内倾压力又使他们倾向于自省。这些都给体育教学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怎样满足他们对美的渴求?怎样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怎样缓解内倾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注意能力和身体形态的关系、介绍一般的体育卫生和运动心理常识、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区别男女生教学内容上的不同等之外,还必须引进音乐教育手段,只有做到体育的动感和音乐的节奏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形体的美感和精神的快感的完美结合。

3. 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功能

音乐是一种特殊信息,其旋律、节奏、曲调对人体都是一种良性刺激,它通过物理、化学和心理三种作用影响人体,改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悠扬和谐的音乐会促进神经兴奋,提高神经体液调节,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系统,加强新陈代谢,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舒肝、健脾和胃之功效。同时,音乐的美学形象对人的感染,其心理效应又将缓解躯干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

3.1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的出发点在于给学生以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的目的。

3.2 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

音乐节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始终以快乐为主线,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参加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终形成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对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起积极作用

音乐节奏中有些内容与身体运动有直接联系,如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体态律动学”以身体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等变化,“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使学生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在“音乐节奏———运动着身体———迅速反应的大脑”之间建立起交流、分析的密切联系。通过反复运动,不断改进与完善自身对音乐节奏的感受和理解。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音乐节奏,能够使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中进行身心活动,在享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得到锻炼,美化心灵。

4. 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 音乐的选配

在中学体育教课中渗透音乐必须以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而且乐曲的选择应符合教材内容的特点、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任务,在相应的条件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要使音乐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必须重视选配音乐的三个具体环节:

4.1.1 选曲

这是音乐融入音乐体育课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确的选曲应符合如下原则:其一,要以对练习者产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刺激较强,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以不妨碍练习者活动内容为前提来伴奏,如:周期性项目的重复练习,帮助练习者缓解疲劳,减轻心理负担的练习,作为美育和提高学生的兴趣的手段,以及民主身心健康的一般性素质练习等。其二,因为音乐的节奏、频率有异,所以乐曲的选择要尽量符合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毫无针对性,要有的放矢,有主有次,不要喧宾夺主。其三,音乐的内容要健康,格调高雅,催人向上,是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中学生而言,可选取一些节奏明快、动感强烈的流行音乐。其四,音乐是体育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所以音乐伴奏的时间要有限定,不要贯穿于全课的始终,要重点选择那些有实际意义的乐曲,否则音乐就会失去其特有的功效。

4.1.2 配乐

配乐的基本要求是动作要与音乐相吻合。可以选编动作后选配音乐。为使音乐适应动作,要对音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或者选择音乐,再根据音乐编配动作。

4.1.3 要做到音乐与动作的完美结合,配乐时不能机械,否则必然导致音乐平淡无味。

只有从领会乐曲的内涵入手,从曲目的内在情感需要出发配合动作,将音乐和动作结构从深一层的关系上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4.2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2.1 课前

在上课前几分钟,教师便开始播放一些轻快悠扬的音乐,刚刚从紧张的脑力学习中走出来的学生正好得到放松。通过优美的音乐,学生解除疲劳,放松大脑,很快进入到体育课的角色中来,为上课创造良好的心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保持愉快心境的状态下开始进行体育课教学。另外,用音乐来开头,学生会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4.2.2 课中

根据人体对外界刺激越大(不超过一定值)反映越大,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加入熟悉的、节奏明显的音乐,如《北京的金山上》。这类音乐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对人体起到“预热作用,提高初始运动水平。在教学的基本部分时间较长,强度大,这时可配上节奏感强、力度较大、节拍明显的乐曲,如《猛士的士高》专辑,从而获得强刺激,激发人体的力量,挖掘机体的潜力。当动作重复单调时(比如跑步、游泳等训练),可以选用背景性音乐,如《恋曲1997》、《手拉手》等强烈明快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兴奋性,合理地分配体能,并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动作去配合音乐的节拍。在课的结束部分,运动量不会太大,我们可以选一些轻柔、缓慢的古典或轻音乐等放松性音乐,如《二泉映月》、《友谊天长地久》,使学生达到身心都放松的目的。放松性音乐可例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心率跳动恢复正常,由紧张过渡到安静状态,可以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

5. 结语

身心合一的体育观和音乐与体育相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音乐可以使中学体育教学达到最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将进入愈来愈多的运动项目中,广大中学教师应把更多的音乐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使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要旨,切不可一味追求形式,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教学实践,共同探讨体育、音乐运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适应体育教学中普通运用音乐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文轩, 陈琦.体育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桂华.音乐在体育运动中的功能作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 12:90-91.

[3]方俊.音乐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池州师专学报, 2003, 4:138-140.

中学体育教育技术分析 第9篇

通过访谈部分体育教师可以得出, 从大学毕业刚踏入体育教师岗位的部分老师, 把多年积攒下来的良好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作为资本, 工作后不久这些老师的体育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从很热爱转变到很淡漠。与此同时还有大部分青年体育教师开始把生活方式的重心转向家庭的组建和社会上的应酬, 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中学体育教师迫于家庭、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多数以没有时间为理由去锻炼和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部分体育教师由于各种社交、应酬使他们体育生活方式慢慢缺失, 并且抽烟、喝酒的情况特别严重, 从而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滑, 对于一般的体育运动会出现乏力, 无心应对各种大负荷的体育运动。虽然自己知其原因, 即便精神上对体育生活方式有着强烈需求, 但行动上却淡化了体育生活方式, 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 反而会有一部分的体育教师偏偏热爱上了上网、看电视、玩牌这种没有任何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30岁以上的青年体育教师表现最为明显。但是根据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许多体育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还是表现出了非常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 并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重新建立起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2、中学体育教师缺失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体育价值观念的缺失

在日常生活中, 有很多体育老师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的体育老师则认为每年的体检报告上各方面检查都正常, 则就是身体非常健康, 这种认识严重缺失了体育价值观念的全面认识。还有一些体育教师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饮食不规律、熬夜、抽烟、酗酒等, 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不良生活习惯严重造成了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怠慢, 从而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不负责任, 长期下来就会出现体育价值观念缺失的情况。因此树立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对每个体育教师还是非常重要, 因此使体育生活方式渗透到每个体育教师的日常生活中还是迫在眉睫的。

2.2、体育消费观念的落后

从每个体育教师参与运动情况和体育消费水平看, 精神上有很大需求而无行动的人比例还是占大多数, 而且在这些中学体育教师中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的人比例很少。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体育消费观念特别落后, 很少会选择收费的体育场馆, 同时社会收费场馆利用率也不是很高。教师们认为工资太低, 维持基本生活就比较紧张, 根本没有闲钱来去收费的体育场馆进行运动。不过这些体育教师确实会有体育消费的意愿, 但却没有体育消费的行为。

3、激发中学体育教师体育生活方式的对策

3.1、树立积极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在体育生活方式中占据核心地位, 因此建议体育教师要重视自己身体健康状况, 并且建议不仅要在生活方式上转变观念, 同时要对体育生活方式建立一个重新的认识, 使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使得每个体育教师都树立一种无时无刻都可以运动的理念, 不能以各方面的压力为借口而放弃体育锻炼, 努力使自己成为养成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实施者和引导者。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以身作则, 感染和鼓舞身边的学生、家人和朋友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全社会的人终身体育的意识。

3.2、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 为中学体育教师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

中学教师体育生活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颇大, 学校应注重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增设教师体育娱乐设施和场所, 确保体育教师健身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修建部分专用于体育教师的体育场馆和健身房, 这样一方面使得体育教师们融入过体育锻炼中, 另一方面还可以体育教师们互相学习和强化体育专业知识, 起到相互影响, 共同进步的作用。同时有这些优越条件的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良好条件, 积极并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 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健身场所。

4、结论

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也是文明的生活方式, 是一种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 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生活方式。现如今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着学生中考和高考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非常少, 他们健康水平、生命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 慢慢的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 因此鼓励他们要充分重视自身的身体状况, 只有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良好的健康意识是形成体育生活方式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真正使体育生活方式成为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和生活的一个积极部分。

参考文献

[1]张杰.对四川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体育生活方式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世界, 2009, 05.

中学生体育行为调查与分析 第10篇

首先,我们从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来看.我们在周边中学随机选择调查对象,对于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大体上有百分之四十六左右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在三次以内,还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每周没有体育活动,从学生的生长发育阶段来看,处在中学生阶段,学生每天应该有一定量的活动量,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大多数学生因为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因素导致他们放弃了体育活动,很多学生坦言他们能够参加的体育活动也就只有课间休息时间的短暂活动,一般下午预留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都会被其他任课教师占用作为教学辅导时间,而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这个阶段的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应该不少于2小时,而按照一般体育活动时间来核算,应该不少于三次,但是实际却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活动频数,一些学生坦言自己也有想参加体育活动的想法,但是由于各方面学习压力较大,自己很难有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几乎被调查的中学生都知道体育活动有助于身体健康,而健康的身体是他们学习的基本保障,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一些学生坦言他们每天除了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之外,上学来回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和一日三餐的时间,几乎很少有时间干其他事情.

其次,从学生每次活动的时间来看,学生一次超过三十分钟的体育活动一周在一次以上的只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四十不到,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每周都很少有一次超过三十分钟的活动,而能够满足这种状况的往往是有体育课,从运动医学理论角度我们知道一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如果少于三十分钟,很难动用全身的惰性系统,身体各项基础机能很难得到锻炼.在调查中,很多学生告诉我们,他们也在利用各种时间加强锻炼,比如说一些学生利用上学往返时间骑自行车,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另外一方面也锻炼了身体,而每次锻炼时间都能保持在15分钟到20分钟,这对于有限的锻炼资源也是不小的机会.面对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基本上都有45到60分钟活动时间,但是大多数学生都坦言自己很少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来活动,因为每天下午自己都有很多作业要完成,即便是没有作业也有很多复习资料和教师额外布置的练习试卷,而这些作业往往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即便下午有政策上的休息时间但是实际却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三,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来看,我们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以及体育的态度,兴趣爱好等几个方面对被调查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学生对于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能够谈到健身功能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百分之百,能够谈到体育社会功能的大约有百分之六十,能够知道体育外交等功能的不到百分之十二,这说明体育的功能在中学生群体上还没有太多理性的认识,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体育关注度不够造成的.而对于体育的价值和自己的体育观念问题上,我们发现,学生参加体育很少有积极主动地,即便有一些体育活动大多数也是被动参加,了解之后,大多数学生并非不喜欢参加体育,而是没有心情,他们担心自己因为体育浪费了学习的时间而耽误了学习,所以在整个学校都以学生的文化科成绩作为学生考核唯一标准的中学阶段,学生确实很难真正的对体育发生兴趣.

其四,从学生体育习惯来看,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学生当中基本上没有人养成好的体育习惯或者说没有学生有体育习惯,比如说每天什么时间从事什么体育活动,周末利用什么时间从事什么活动等,这些相对比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很少有体育活动的安排,从学生安排的事件来看,大多数安排的内容都是辅导和课外学习,我们队学生体育兴趣和参加体育兴趣的状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现在一些时尚的体育项目都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家长却很少有给孩子提供这种学习的机会,学生认为家长担心他们因为这些活动而影响了学习,而家长认为这些活动势必会影响孩子学习,所以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孩子的这些外在的体育兴趣被剥离了,而对于这些兴趣的培养问题上,家长认为这些兴趣可以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再开始也不晚,而学生认为只有自己高考结束之后,自己才有时间能够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也往往放在这个阶段来完成.

最后,在学生体育消费方面,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体育消费内容自己并没有太多参与,往往都是家长替自己准备的,比如说购买各种体育用品,自己因为各种繁忙很少有时间.从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中学生体育行为目前来看不容乐观,因为学习的压力使得体育在这个阶段处在严重压制状态,而这个阶段对于孩子体育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学校,教师和我们的家长需要理性认识学习和体育,给中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这个时间和空间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被迫接受他人为自己安排好的一切.

中学体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有效教学;探索;分析

所谓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指导自身制定教学目标。可以说有效教学是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必然途径与必要保障。然而虽然我国教学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但对体育教学的改革,尤其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仍然停留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还是教学方法方面都未能与当今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及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中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对我国当前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则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与影响,大部分中学都存在对体育教学认识不足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校过分强调主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副科知识的教授。大部分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理论课讲解,甚至让学生自由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学习。其次,课程内容设置得不够合理,未能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置与调整。另外,高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都是由非专业人士或兼职人员来担任的,而这些人才虽然在具体实践操作上能力较强,但在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却普遍存在欠缺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中学体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分析

1.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较高的学习兴趣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有效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中,通过向学生呈现丰富的图片、影像以及课件的方式来对体育知识进行有效分析与讲解,进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除此之外,注意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降低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为此体育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删选,对开展有效体育教学的方式进行预先筹划。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中体育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教学课堂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是体育教学的灵魂人物,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具体而言,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形式,以增强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另外就是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满足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及运动强度的要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大对体育教师在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上的培训力度,让教师不断补充、完善其知识结构,并熟练掌握各项体育教学技能,进而为高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必要保障。

3.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实施分层教学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成效。我们可以将传统、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良,运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与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以及个人发展意向按照层次的高低分为A、B、C三组,在强调学生个性特点的同时,共同促进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促进作用,而教师要想将高中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提升,就務必要以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教学内容为重要依据,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体育教学的方法进行不断改良与创新,采取分层教学法,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将我国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素质水平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14.

中学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体育,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这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教学理念陈旧,课堂模式单一,体育课时被随意压缩等情况依然存在,学生体育学习运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不强,运动效果不理想,学生的体质状况甚至出现下滑现象。这些不得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要通过创新体育教育模式,有效提升体育教育的的有效性,为学生身心素养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对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

所谓的体育课堂有效性,指的是体育教学行为具有效果,能够产生效益。如果在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体育学习、练习,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各项体育技能,学生能够成功掌握,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运动,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可以称之为体育教学是有效的。反之,体育教学是无效的。

我们研究体育有效教学需要从三方面考虑,第一,投入,可看做学习时间的投入,第二,产出,可看做学生学习的结果,第三,体验,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体验过程进行衡量。在有效的时间内,学生有所收获,能够获得积极的体验,这种教学就是有效的。

二、中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1.加强体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在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的情况。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管得太死,怕管不住学生,学生太乱,因此,体育课中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安排的内容进行活动。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做主宰,喜欢不停地讲,抓住课堂时间不放松,每一分钟,教师都安排的有讲解的内容,有训练的内容。这种单向进行知识技能传播的方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体育教学效果低下。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

2.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能够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反之,教学目标不科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行为就会出现偏差,教学效果必定不理想。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合理设置体育教学目标是很重要的。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中,教师不仅要参考体育教材目标,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情况,设置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不同体育运动基础,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要有明确,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学生都清楚自己在某节课中需要完成的预定教学目标任务。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运动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有效教学。

3.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其实,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比如,在投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投掷实心球的挥臂动作。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双手拉皮筋进行前伸练习的内容,可以选择同伴间做牵引练习的内容等等,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另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教师是要能够尽量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比如,在体育课中,有些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在课堂开始阶段,设置一些游戏活动,活跃气氛。这些游戏活动,就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运动学习的兴趣,这种内容选择是很有效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尽量选择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内容吸引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有的教师就围绕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设置的有“抬头看天”“不倒翁”游戏,这种游戏蕴含着动作要领,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练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效掌握动作要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具有积极的作用。

4.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要实现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就必须要重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指导工作。体育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动态的评价,根据学生的体育水平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分层的基础上,为学生分组,开展分组指导,这样,才能提升体育指导的效率。比如,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中,领悟能力很强,教师所有讲解的体育理论知识,他们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消化吸收,并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教师所讲解的动作要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多关注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情况,要给他们开小灶,为他们提供更高的运动要求,给予他们特殊的培养。而对于能力水平一般学生,教师就需要多给与他们关怀与照顾,能够积极走进他们,发现他们在练习中的问题,能够一对一地对其进行指导、教育,鼓励他们多探索,多发现,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学习方法,不断的改变学习态度。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体育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目前,虽然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中学体育教学也在推行体育教学改革,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的情况。我国学生的体质水平连续多年出现下滑情况,这与学校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及相关体育教育的研究者,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关注课堂的有效性,要能够积极制定有效策略,探究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能够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01).

[2]张兴洪.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1.

上一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下一篇:即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