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物理范文

2024-07-19

学习物理范文(精选12篇)

学习物理 第1篇

在现代物理教学中, 发现学习是指运用数学方法 (定量演绎推导) 和逻辑推理 (定性判断选择) 让学生自主地“发现”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学生而言, 不是要求学生发现未知的定律, 而是让学生通过老师及相关教辅资料, 通过推理和演算得出相应结论。

发现学习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首先学生需要一定的知识贮备, 物理发现学习并不是原始的观察和实验, 而是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是从一个知识层次向另一个知识层次渗透的过程, 如果基础知识层次不清楚、不理解、不能灵活的运用, 那么便没有向下一个层次深入的可能。其次, 物理发现学习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掌控。发现学习不是让学生大海捞针似的发现, 而是老师有意地引导并营造一种研究氛围,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掌控进程并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反馈。

发现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 减少对老师和课本的依赖性, 从而加深对物理定律、物理规律的理解, 达到自主运用的目的。

二、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通过系统传授, 让学生接受现在已经存在的知识是一种陈述性的教学, 也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接受学习中, 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学生是知识的传播对象, 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学习。接受学习有高效率、增进师生间感情等优点, 但是也存在缺点, 接受学习过于强调知识的准确性, 强硬地灌溉知识, 易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制约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互助的关系。发现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虽然成效显著, 印象深刻, 但是效率较低, 而这一点接受学习刚好可弥补不足。发现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相应的理论和概念的准备, 在基础层次的理解下才能对下一层次进行深入研究, 所以接受学习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概念和理论。物理世界宽广而博大, 短时间内的“发现”对学生而言过于困难, 在学生阶段, 物理学习更趋向定向性、定量性, 即使在发现学习过程中, 也要对学习方向和学习范围进行掌控, 教师也要在必要时给予帮助, 也就是接受性学习。

就探究能力与动手能力而言, 发现学习较接受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就接受效率而言, 接受学习是优于发现学习的。

物理规律所指内容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理论规律、实验规律和理想规律三大类。其中理论规律是指经过大量的实验, 不断推理, 抓住主要因素, 在理想环境下可以实现的规律, 例如, 牛顿第一定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向学生展示各种规律的具体含义, 如探索、演示、验证等方法。

在物理规律教学中, 要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 讲清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了解不同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深刻地讲解规律的意义, 清晰各种规律的使用范围, 这样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融会贯通。

三、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探讨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适切性是指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协调统一程度。这种协调统一程度是指教学方法能否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当今中国, 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 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材, 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相应的教学内容, 接受学习是现在学生学习的主要状态。但是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来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不能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和概念, 使物理课堂缺乏趣味性,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不同特点, 应将二者有机结合, 即在进行一定的接受教育之后, 掌握基本的物理规律, 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然后进行发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当物理现象在可达到的条件下可以清晰表现时, 具备进行物理实验的条件, 在教师确定基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之后, 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发现学习, 通过自己的实验结果观察推理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这样更能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加深记忆,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才能灵活运用。有些物理定律, 如浮力、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等规律, 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发现学习。

物理定律中存在理想定律, 这种物理现象需要在绝对理想的环境中实现, 而在物理课堂上, 甚至有一些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理想状态的, 如牛顿第一定律、相对论等理论, 是无法进行清晰明了的实验的。若由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不仅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挫败感, 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相较于枯燥的理论讲解, 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实验, 但是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 实验固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是不深刻理论分析, 任何物理规律都是不容易被发现的。教师应该就动手与理论研究方面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课题的性质和教学的需要,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某一个方向, 及时掌控学生的研究进度和方向, 防止出现方向混乱或者超出范围的现象。

学习物理 第2篇

1、思维条理性差

很多学生学习物理有太多的想当然了,没有经过严密的分享和判断就直接凭借自己的第一直觉来进行判断,这是很不应该的,比如说,学生认为“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物体浸入液体越深,所受浮力越大”等等都是看似有理其实全都错误的概念,所以学习物理要有理有据,不要太想当然了。

2、 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物理与我们生活可以说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食物或者现象都与物理有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学习物理也可以从生活中出发,把我们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想结合,这样既是在复习也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增进我们对物理的兴趣,还有提高学习物理的趣味性。

3、 锻炼逻辑思维

学习物理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图景;巧妙;培养学力

现行初中物理课程,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系统地从课本上学习物理知识的地方,初中生对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对物理知识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畏惧心理。如何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是物理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由于不少物理知识是抽象的,严密的,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动些,有趣些,形象些,直观些,比如把更多的图片、图表、示意图、实物、模型等引入物理课堂教学,这样符合学生认识新知识的规律,从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层层推进。

一、物理图景在学生构建物理知识的过程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的信息只有经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这就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构建的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物理图景。物理图景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1.物理图景的建构有助于认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两者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从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来看,学生头脑中的图景在学习中总在不断地发展、构建,所以为了有新的物理图景的建构,如果已有的物理图景不能解释新的问题,必定要对已有的物理图景加以修改或重建,以形成新的物理图景。在这种不断交替的过程中,认知就得到不断的完善。

2.物理图景的建构有助于形象、直观地理解知识

物理图景如同一幅画,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构建物理图景就是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物理理论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学习起来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问题,常常把问题形象、直观化。而物理图景可运用物理语言描述、解释物理问题,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二、巧妙设置物理图景,优化学生构建物理知识

物理图景是以“图景”为依托,以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依据,与物理过程相关联的、清晰正确的动态情景。通过物理图景,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和清晰,能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分析物理问题。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正确构建物理图景呢?以下将结合教学实践,从几个案例中谈谈如何构建物理图景。

案例一:在物理实验中构建物理图景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验证物理规律、物理概念、物理过程。同时,也具有直观性、真实性、趣味性,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学生来说,物理实验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物理问题。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总是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演示实验中,学生的观察结果是小车从斜面上运动下来,移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如果就此结束观察,学生的头脑中便是一种模糊的图景,对此现象只能作出错误的解释。但避开或跳过这一现象又不可能,因为这会成为深入观察的障碍。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先由学生进行第一次观察,然后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分步构建清晰的物理图景。

反复演示,引导学生分析小车受力情况和小车的运动距离,假设木板再光滑些,即小车受到的阻力再小些,那么小车运动距离会再远些,进而引导学生得到这样一个认识:“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然后进一步得出结论:“如果不受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因此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学生构建生动具体的物理图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案例二: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构建物理图景

在进行物理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前认知,这些前认知将是新认知的基础,比如学生头脑中存在的生活情境。所以,这些生活情境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例如,学生最先接触的物理理论知识就是关于声音的产生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前,学生对声音是很熟悉的,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就不一定知道了,因此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把蟋蟀的翅膀剪掉,蟋蟀就不会叫了;用手按住鼓面,鼓声就停止了;人讲话时,将手放在喉部会感觉到振动等,这些直观的物理图景,让学生感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再如,压强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抽象难以理解的,如果利用构建物理图景的方法,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的。用双手食指对压一根铅笔,逐渐加大力量,哪一边较痛,哪一边陷得深,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的思考,让学生看到,在相同的压力作用下,笔尖受力面积越小,其下陷程度越大,即压强较大。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再做一个演示实验,在讲台桌上放置一块泡沫软塑料。把一个很重的砝码放上去,塑料下陷;在塑料块上铺上一块薄木片,再放上同样的砝码,塑料下陷很小,若在木板上增加砝码,则塑料下陷增大。

其次,在前面形象图景的研究探索中,学生可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大;在受力面积相同情况下,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大。教师可以在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画出物理图景,让学生进一步研究。

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各种数值,再具体作出对比。再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比较出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结论,使学生对压强的概念的理解比较深刻。

物理模型:敲开学习物理灵感之门 第4篇

一、正确认知物理模型

模型是按照实物制作的简化的样品,模型不是实物,但是模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物。最常见的模型是在几何比例上与实物一致。

物理模型是心理构造物,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它的建立是由感知到思维过渡的必要环节。这种模型不是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是反映事物一般物理关系本质的简化的一般表象。它是以视觉为主,不仅是立体的而且是变化的,也就是说是四维的,在心理活动中可以被操作,可以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

二、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正确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是理解和接受中学物理知识的一项必备能力。例如,我们在运动学中建立了“质点”模型,只有你对这一模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理解,才能为以后学习质点的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物体的平动和转动,以及电学中的“点电荷”模型,光学中的“点光源”模型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容易理解和接受。

正确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有利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明了化,使抽象的物理问题更直观、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事物间的主要矛盾。

正确建立和使用物理模型对思维发展、解题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把复杂隐含的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物理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地进行物理思维并从事物理研究的一种方法。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可归纳如下。

1. 物理对象模型化。

物理中的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舍去物体的形状、大小、转动等性能,突出它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用一有质量的点来描绘,这是对实际物体的简化。如果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也能当作质点来处理。类似质点的客观实体还有刚体、点电荷、薄透镜、弹簧振子、单摆、理想气体、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等。

2. 物体所处的条件模型化。

当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时,因粒子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可以舍去重力的作用,使问题得到简化。力学中的光滑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等,都是把物体所处的条件理想化了。

3. 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模型化。

例如,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等幅振荡,热学中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等都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模型化。

4. 理想化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根据逻辑推理法则,对过程进一步分析、推理,找出其规律。例如,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 物理中的数学模型。

客观世界的一切规律原则上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它们的表现形式。在建造物理模型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建造表现物理状态,以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当然,由于物理模型是客观实体的一种近似,以物理模型为描述对象的数学模型,也只能是客观实体的近似的定量描述。例如,在研究外力一定时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实验中,一般认为小车受到的拉力等于砂和砂桶的重力,其实,小车受到的拉力不正好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只有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才可近似地取砂和砂桶的总重力为小车所受的拉力,这是我们采取简化计算的一种数学模型。单摆作简谐运动时,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度?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单摆的回复力才近似与位移成正比,才满足简谐运动的条件。

四、正确构建物理模型

正确构建物理模型是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和关键,也是将所谓的“难题”转化为常规问题的重要途径。正确构建物理模型的途径较多,有通过摄取信息构建物理模型,紧扣关键词句构建物理模型,探究物理实质构建物理模型,探究问题的本质特征构建物理模型,探究隐含条件构建物理模型,通过类比等效的思维方法构建物理模型,等等。基本方法如下。

1. 通过审题,摄取题目信息。

如: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情景、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等。2.弄清题给信息的诸因素中什么是主要因素。3.寻找与已有信息(某种知识、方法、模型)的相似、相近或联系,通过类比联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或原型启发,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新情景问题“难题”转化为常规命题。

五、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学习过程中的运用途径

1. 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2. 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

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3. 结合模型构造情境模型,建立物理图境。

情境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情境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而且可以加深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4. 转换物理模型,深入理解模型。

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例如,建立起“单摆”这一理想化模型后,理解了单摆的周期公式,可以解决类似于单摆的一系列问题,在竖直的光滑圆弧轨道内作小幅度滚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竖直的加速系统内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在光滑斜面上摆动的小球的周期问题。

5. 物理模型向数学模型的转化。

建立物理模型后,分析与主要因素有关的基本物理量中,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哪些是过程量,哪些是状态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再根据物理规律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抽象出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

六、使用模型应注意的问题

1. 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

建立物理模型,可使问题的处理大为简化而又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作“理想模型”来处理,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的时候,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4960万千米)比地球半径(约6370千米)大得多,地球上各点相对于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就可以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但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上各点的转动半径不同,地球的形状、大小不可以忽略,不能把地球当作一个“质点”来处理。

2. 物理模型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物理模型也相应地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例如,原子模型的提出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起初,人们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其英文名称atom的原义,即“不可分割”。直到1897年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揭开了原子结构的序幕,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这就是汤姆生的“枣糕式”原子模型,此模型能说明原子是中性的,并能说明辐射电磁波形成原子光谱,但解释不了α粒子散射现象。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他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这就是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此模型可以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的大小,但与经典电磁理论产生了两个矛盾。玻尔为了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原子的“轨道量子化”模型,这种模型的内容是三条假设,即能级假设、跃迁假设、轨道假设。

总之,由于客观事物具有多样性,它们的运动规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认识清楚。而采用理想化的客体(即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体,就可以使事物的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的形式,从而便于去认识和掌握它们。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可使我们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

参考文献

[1]费宏.“题海”解脱的有效途径——构建物理问题模型.物理教学探讨, 2008, (05) .

[2]陈宗造.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物理教学探讨, 2007, (15) .

[3]周剑梅.物理教学中建立模型的能力培养.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2) .

[4]章彩旺.构建物理模型创新解题思路.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 (03) .

[5]龙立勇.浅谈物理模型的构建与物理思维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8, (z1) .

学习物理 第5篇

1、培养兴趣

如果你对某一科有兴趣,那么你就已经成功一半了,特别是物理这一科,这科培养兴趣比其他科目容易多了,物理即使理论的一科,也是需要动手实验的科目,所以可以在课外生活中涉猎课外书籍已经一些物理刊物,将课堂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这样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画示意图

学习物理的时候,文字的叙述都是比较抽象的,那么就需要话示意图了,通过图表来加深你对物理的理解,就那力学来说,一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更能直面的展示出这个物体的受力情况,所以要解答起来也讲究比较容易了。

3、理解概念

物理学习兴趣与物理实验的关系研究 第6篇

如何树立农村学生的信心,激发和培养其学物理的兴趣,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验导入设计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是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实验导入是否成功关系到一节物理课的成败,精心设计实验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实验的导入设计有以下几种方法.

1. 从生活实际问题导入.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含有物理知识,如学生们夏天喜欢吃的冰棍.在讲授物态变化这节课时,让学生们观察下面现象:某同学从冰箱拿出一条冰棍,看到冰棍冒着“白气”,表面附着一层“白粉”,放进嘴里冰棍越来越小了.教师让学生观察后马上提出问题:为什么冰棍会冒“白气”,表面会有“白粉”,而且冰棍会越来越小了?从生活用品的实际问题中引入课题.

2. 用惊奇现象导入.在实际讲课当中,我们在设计实验导入时,不妨利用学生惊奇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采用惊奇现象导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演示杯中的水为什么不外流的小实验.我们准备两个玻璃杯,一杯盛满水,另一杯没有盛满水.

我们先演示没装满水的那一杯,纸片没有托住杯中的水,水流了出来,学生当场被突如奇来的一幕吓呆了;然后再演示装满水的那一杯,这次水没倒下来,而是被纸片托住了.在这一惊一乍中,实验的鲜明对比下,引入大气压这内容,可以说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3. 讲故事引入.如对于平面镜这节课,可以让学生讲《猴子捞月》的故事,创设情景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借助玩具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许多玩具的设计和操作都关系到一些科学原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玩具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或以玩具为对象,教师通过分析,激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如出示一些会跳的“青蛙”,让学生自己玩一玩,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会自己在跳?”“为什么跳了一会,自己会停下来?”等等一些与科学原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科学探究实验是培养兴趣的过程

探究型实验是学生带着问题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思考分析,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实验.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基础目标是:学生应培养爱动脑的探究习惯,具有科学探究精神,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水平,物理实验中探究型实验教学要求不可能太高,主要围绕学生易接受,可见的实验有选择地展开.请看下面课例.

本节课以学生探索为主,学生分小组探索,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元件连接、工作特点以及两种电路的区别有了深刻有认识,为后面电路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兴趣.

开展实验是激起兴趣的动力

在广大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要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只有另开僻新路,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变废为宝,来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开发思维.如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由于没有玻璃棒和橡胶棒等教具,我引导学生用圆珠笔在头发上摩擦,从而理解带电体的性质.还可以用两个气球在衣服上摩擦,两个气球带上同种电荷,这时两个气球互相排斥.这个实验使学生们认识到电就在我们身边,仪器就在我们手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发思维,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创造力.为促进物理教学,进一步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要改封闭式实验为开放性探索,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如在学校举办科技信息长廊展览,开展小制作、科技小论文,实验器材制作比赛,开展实验操作比赛等.通过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活动,寓物理内容于科技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也培养的学生的创造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科技活动时间安排可以在课内,但更多地在课外;组织形式可以是单干,也可小组合作;实验地点可以在家中,也可在校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只需给学生适当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自己交流,以便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探究的兴趣.

3. 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率.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这就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有必要时可以多次重复,以加深印象.例如在“认识压强”一节的教学中,我将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引导实验,每四至六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海棉、砝码、小方桌),由两位实验能力较强的学生上台演示.由于学生参与演示实验,课堂气氛变活跃了.可见,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仅能让学生有展示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物理 第7篇

一、灵活展现, 感受物理美

因受应试教育影响, 当前教学功利化问题突出, 导致师生把“考试成绩”看做教与学的最终目的。于是, 不少物理教师侧重知识灌输, 学生机械练习与记忆。长此以往, 学生无法发掘物理学的魅力与乐趣, 物理学习变成一件苦事。实际上, 物理是一门具有科学美的课程, 蕴涵无限智慧与魅力, 可激发人的无限想象与潜能。如果教师能将物理之美呈现出来, 则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这是“考试成绩”驱动带来的动力所不能比拟的。

首先, 发掘知识之美。与艺术之美不同, 物理学更具理性之美, 是对自然界中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与理解。如大千世界, 纷繁现象与变化均可被归结成整齐而简单的物理学概念或规律, 更显秩序, 给人简单之美。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 规律简单, 作用强大, 说明了纷乱世界的普遍运动规律, 大至月亮、太阳的运动, 小到树叶飘落。再如电磁学中, 正电荷与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相互中和与分离, 蕴含完美的统一。

其次, 引经据典, 感受人格之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还可穿插一些科学家发明的故事或生活轶事, 如学习浮力时, 引入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 让同学们感受科学家专注研究, 不畏艰难, 勇于探索的人格之美, 感受创造性思维美妙, 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另外, 还可借助现代电教手段, 制作Flash动画课件, 播放有关实验视频, 让同学们更直观地观察, 发掘物理现象之美。

二、实践探究, 体验过程美

物理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因为知识性东西是易于遗忘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 使其亲历知识过程, 体验过程美, 并形成科学的物理思维方式, 学会如何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增强学习信心, 增加学习动力。其中, 实验是开展探究性学习、发现式学习、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有效方法, 有助于学生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 获得自主探究的愉悦感。所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实验活动, 鼓励同学们自主设计物理实验, 倘若缺乏相应实验器材, 可运用生活物品予以代替, 或带领学生制作实验器材, 师生插上艺术“翅膀”共同探寻物理之美。

如教学“气体的压强”时, 引导同学借助身边的物品来自主设计小实验, 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体验自主设计的乐趣与过程美。比如当教师演示有关实验后, 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表明大气压的存在?是否可利用一些生活用品自主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通过课前准备以及课堂讨论交流活动,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 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实验, 比如对拉两个规格一样的马桶拔子,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 认识物理的神奇之美。另外, 有的学生还设计了借助吸盘、注射器等器材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此外, 还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讨论, 选取适宜的实验仪器, 设计测量大气压值的实验方案, 师生评价, 完善实验方法, 而后学生动手操作。这样, 通过亲自动手, 学生可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领略物理的科学美, 感受实践带来的成就美。

三、走向生活, 感受实用美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若要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与价值, 教师还需要注意由生活走向物理, 引导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原理与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生活常见现象, 试着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体会物理的实用之美, 得到物理学习的快乐感与成就感,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引入生活谚语、古诗词, 既可以变换知识呈现方式, 给物理教学润色, 也可以给学生创造知识运用机会, 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感受物理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如结合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意境, 联想所学的物理现象、物理概念或规律, 写出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其次, 联系生活现象, 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实用美。例如: (1) 引导学生观察与回忆厨房中做饭的过程, 借助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有关现象:菜刀的刀刃薄;怎样解冻从冰箱里取出的冻鸡冻肉;油炸食物时, 溅入水滴会产生“叭、叭”的响声, 而且溅出油来。 (2) 汽车上的物理知识:汽车拐弯时, 司机要打方向盘, 而乘客则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有个数与大小区别。另外, 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动手进行物理小制作, 进一步体会物理的实用美, 比如自制万花筒、潜望镜等, 给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机会, 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学会动手创造美。

学习物理 第8篇

关键词:情境,教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关爱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要把教学大纲 (课标) 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 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联系实际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情感和谐共振等,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现就本人一些粗浅的想法、做法、体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望大家批评与指正, 让我们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一、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兴趣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世界上许多科学家能够取得成就, 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所从事的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是兴趣促使他们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地工作, 从而产生灵感, 在科学上取得发现或发明。巧选题目, 借景启智。例:一个夏天的夜晚, 瞎子、聋子与老爷爷在江边乘凉。瞎子看不见, 聋子听不见, 老爷爷已经躺在大石块上快睡着了, 看不见也听不见。忽然, 对岸有人开了一枪, 瞎子说:“我听见江边枪声响了”, 聋子说:“我看见对岸火光出现”, 爷爷跳起来说:“好险, 子弹擦过我的鼻子尖!”他们三个人, 谁最后发现开枪?谁最先发现开枪?为什么?此题一出, 课堂顿时非常活跃, 议论纷纷。经充分讨论, 学生认为他们三人发现开枪的途径不同, 瞎子是通过声发现的, 聋子是通过光发现的, 老爷爷是由子弹擦到鼻子尖而知道的。因此, 要比较他们发现开枪的先后, 实质就是比较光、声、子弹在空气中的速度大小。此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

二、巧用教学方法, 诱导学生兴趣

1. 故事激趣法:

例如在教学惯性时, 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辆飞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 挤满了客人, 一前一后站着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男女, 进站了, 一个急刹, 男的倾倒在了女的身上, 女的回头怒目圆睁:“瞧你这个德性。”男的显得有礼有节“对不起, 这叫惯性, 不叫德性”。一石击起千层浪, 同学们马上进入角色。

2. 科学感召法:

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 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 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 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 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 讲述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和名人轶事,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 利用民间以及科学家的故事引入, 经常讲初中生喜欢听的故事, 既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也可提高学生追求物理知识的兴趣。更会激起名人效应和对科学家的崇拜, 从而点燃学习的热情。例如, 在讨论“磁现象”时, 指出“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讲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的故事, 可使课堂气氛活跃。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 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 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运用。

3. 学科渗透法:

物理是研究万物的道理, 只涉及与物理本身有关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有必要将其他的有关知识渗透物理课堂。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相对性时, 可渗透古诗:“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和“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各句中运动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同学们议论纷纷, 情绪激昂。还比如,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跟这句相联系的物理知识。解:朝辞白帝彩云间 (物态变化) , 千里江陵一日还 (速度、路程、时间) , 两岸猿声啼不住 (声现象) , 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照物、浮力) 。还有许多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数学、体育等学科的渗透题, 新颖别致, 令人耳目一新, 趣味盎然。

目前, 在中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化学繁, 物理难, 数学的习题做不完, 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态度, 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使教师由难教变易教, 使学生由苦学变乐学, 是我们当前物理教师必须探讨的问题。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注意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自然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了解生活和社会中处处有物理, 让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物理教学中整合语文资源, 也是一个教学改革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要破要立。要打破那种只重教师讲授, 忽略学生因素, 生搬硬灌的教学模式, 要建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模式, 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真正实现教育的共赢。

4. 阅读分析法:阅读下列短文, 要求从中找出三个

与不同的物理知识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并说明所涉及的知识, 填入题后的表格中。“叮铃铃……”闹钟响了, 小芳该起床上学了, 洗漱完后, 她站在镜子前梳头发, 忽然发现头发随梳子飘了起来, “快一点, 你要迟到了”。妈妈边说边帮小芳收拾书包, 小芳接过书包, 背在肩上, 顿时感到肩膀被勒得很痛, 心想, 真该让妈妈买个宽带子的书包, 那就舒服多了。正要走出家门, 突然记起今天有一节体育课, 于是她急忙换上一双花纹底的运动鞋……

5. 创新设计法:

(1) 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 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 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板和水, 从中选用器材可以做哪些实验?写出每个实验需要的器材。 (2) 如图 (a) 体积为10.0×103米3的正方体木块, 其下表面水面0.06米,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 计算出三个与木块有关的物理量。 (g取10N/kg) 。 (3) 现有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烧杯和水、细线, 设计出三种测量长方体牛奶糖块的密度, 写出每种方案需要的器材。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 还可帮助学生使用类比法、图表法、调查法、观察法, 定可收到奇异的效果。同时, 要关注中考的热点:社会热点、最新的时事、最新科技等。要知道, 学生对新生事物更感兴趣。

三、活用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兴趣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 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 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实物、挂图、模型、实验, 结合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 激发学生兴趣。另外要充分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电子计算机等, 可自制一些课件, 以增趣、增容、增益,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 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 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 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 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 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有些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 非常有趣, 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们尚须努力, 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习完“大气压强”后, 让学生用塑料饮料瓶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学习完浮力后, 用眼药瓶制作潜水艇;学习完电磁铁后, 让学生自制门铃等等……对做得好的, 教师予以表扬和奖励, 激发他们的创造发明热情。尤其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对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培植兴趣, 更有着神奇的功效。

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 包含引入、复习、自学、提问、释疑、实验、讨论等, 要富有启发性、探究性、趣味性, 让学生学得愉快, 记得深刻。夸大的对比, 富有哲理的幽默语言不但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势能时, 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 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这时再说:“某某同学, 你头顶上的电风扇掉下来, 会怎么样呢?”先快说, 让他紧张。制造了气氛后, 再说明物体的势能和质量有关, 学生必有深刻印象。在讲势能和相对高度有关时, 用“人从课桌上跳下来”和“人从摩天大楼顶层跳下来”进行比较, 在讲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 用“人坐在沙发上”和“人坐在一枚钉子上”进行比较, 肯定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五、关爱学生, 情感共振, 延伸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协调发展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融洽上。当师生之间情感和谐, 达到共振时,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一是要求教师做到教态亲切和蔼、平易近人, 并有意识增加与学生的接近次数, 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教师教学用语风趣、幽默, 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兴趣;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发性为主, 减少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压力。二是做到师生人格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不做不说有伤学生自尊心的事和话, 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学习,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大胆质疑, 积极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另外, 鼓励式交谈、激励式评语、赞许式评价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用得合理, 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持久的学习动力。初中物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多元化的。每个教师的教法特点不同, 因而教学特色是各有千秋。近年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应试教育制约着义务制教育的教学发展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地或多或少受到些影响。但素质教育最终会取代应试教育, 让每个物理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教学, 真正地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够做到———增长科学知识, 加强能力培养, 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能使我们的教学对象———青少年成为新世纪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M].

[2]中学物理教学参考[M].

[3]理科考试与研究[Z].

学习物理记忆没商量 第9篇

一些高中生虽具有较高的智力, 但不肯花气力记忆学习内容, 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知识, 就像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根本学不好物理。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要记忆的有物理知识、物理方法和物理应用。物理知识, 主要是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和物理的知识结构, 还包括与之联系的物理模型、现象、过程、相关历史, 以及规律表达式的适用条件、常数、单位及换算关系等。物理方法有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物理应用是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实例, 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 更有解题的基本模式。

要记忆的东西好像很多, 不能一味地胡记滥背, 否则事倍功半, 应讲究方法, 突出重点, 形成知识结构。这就要求物理教育者要为学生搭建好桥梁, 引导、培养学生轻松记忆。下面有几个小方法可供参考。

1. 实验联系公式

一切物理概念、规律总是以现象和实验事实为基础的。尽量让学生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 感知物理现象, 进行实验操作。如光的干涉条纹间距公式易分子分母颠倒写反。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装置, 结合形象的原理图和实验的情节, 跟易混、易忘的知识挂钩, 与实验中的几何尺寸联系起来, 最长的是暗箱长, 最短的是光波长, 余下的是双缝间距和条纹间距中等量, 就是:中等量×中等量=最长量×最短量。

2. 公式延伸法

公式延伸法就是利用公式的物理含义进行逻辑记忆的方法。看公式, 记概念和规律, 好记又方便。如一些比值定义式, C=Q/U、E=F/q等等, 用文字描述一下即可知道物理意义和求场强用检验电荷的实验方法。再如动能定理W合=EK2-EK1, 合外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增量, 应用时等号左右两边填空即可, 这样就知道要作受力分析, 求总功, 要物理过程分析, 找出初末状态动能。

3. 对比分析法

把不同部分的学习内容进行对比联系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 对速度、速度的改变量和加速度进行对比分析, 可列表从物理意义、定义式、决定因素、方向、大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又如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的对比α、β、γ衰变的对比等等。

4. 类比理解法

类比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 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 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如讲抽象难懂的电场时, 我们将它类比重力场, 将场强类比重力加速度, 将电势差类比高度差, 但都有区别;将电场和重力场及磁场的复合场中圆周运动类比纯重力场中圆周运动;将楞次定律类比牛顿第一定律等等。

5. 建立模型法

俗话说:“照葫芦画瓢。”建立模型, 形象直观, 解题方法较单一, 易于掌握。讲动量时, 利用一运动物碰一静止物模型, 之后把两物速度大小公式背诵下来, 直接应用;讲万有引力时, 利用卫星或行星绕着中心天体旋转模型, 然后把中心天体质量、密度公式记忆下来直接用, 不必每次都现推, 省时省力, 事半功倍。

6. 主谓语断句法

要想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字面记忆往往是必需的。如楞次定律的语言叙述就很难理解, 如果提出这段的主谓宾, “方向阻碍变化”, 再加上修饰语, 谁的方向, 谁的变化,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就会更上一层楼:一个目的, 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磁场, 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四个关键字:阻碍变化。这样容易记忆和应用。审物理习题时, 遇到难读懂的语句时也可用此方法。

7. 口诀法

对于方方面面的物理学习内容的记忆, 要系统化且突出重点, 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适用性, 进行清晰、完整的知识的升华, 减轻学生负担, 不妨创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口诀, 寓教于乐。讲三个点电荷在一直线的平衡问题时, 口诀是两同夹异, 两大夹小, 中间靠近电量小;讲静摩擦力特点时, 可说它见义勇为, 谁弱帮谁 (大小方向全可变) ;讲楞次定律时, 可概括为增反减同。

还有很多方法, 如归纳列表图示法、有因有果法、反复法等都很好, 在教学中屡试都效果明显。

物理学习悟语 第10篇

对于物理学习也是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 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 第一条就要树立自信。另外要敢于吃苦, 就是要珍惜时间, 坚信自己能够学好, 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

作为一名学生, 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在以上八个环节中, 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 下面针对物理的特点, 针对“如何学好物理”, 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 基本规律要熟悉, 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 比如说平均速率是路程除以时间, 而平均速度是位移除以时间。因为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所以平均速率只在单向直线运动中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而瞬时速率却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因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运动都可近似看成单向直线运动了。关于基本规律, 比如说电场力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F=k Qq/r2、F=q E。前者只适用于点电荷, 后者适用于任何情况。基本方法, 比如说受力分析时为了确定摩擦力与弹力, 常用到条件法、状态法、整体法隔离法, 三个方法用一个遍后还确定不下来的话那力就是可能有可能没有。另外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 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2) 独立做题。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 一定的质量, 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都要经过这一关。独立解题起初慢一些, 有时要走弯路, 甚至解不出来, 但只有经历了这些才能走向成功。做题时最关键的是弄清物理过程。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 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比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追击相遇问题, 有的要画精确图, 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以显示几何关系。比如动态平衡时的图解法, 相似三角形。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比如板块模型的过程非常复杂这时速度时间图像就显示了它的重要和神奇。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 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 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自以为是, 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 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 不能自搞一套, 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 有了一定的基础, 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 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 学得越多, 自己的东西越多。

(4) 整理总结归纳。上课以听讲为主, 还要有一个笔记本, 知识结构, 好的解题方法, 好的例题, 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有的同学说记得太慢就耽误听了, 这时要找些方法。就是要造一些自己喜欢简单并且能表达多个内容的符号, 这样就为听抢得了时间。课后还要整理笔记, 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 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把做题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 甚至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与经验来创造一些方法与技巧。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进行编号, 以后要经常学看, 爱不释手, 终生保存。学习资料比如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要保存好, 作好分类工作, 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 分别作不同的记号, 以备今后阅读。

(5) 时间。时间是宝贵的, 也是公平的, 在三维空间里时间走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 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在最短的时间内干最多的事情你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说上课老师在复习某些地方时, 要快速地利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把个人觉得与之有关的知识建立一个网络, 并且不同的时刻建立不同的网络, 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网络。这样才能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 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 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 甚至具体到章, 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而这样也会慢慢培养起物理感觉, 就像英语的语感, 语文上的通感。有了感觉创新就快有了。另外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都要好好利用。比如物理题有的比较难, 你可以背一个物理情景随时随地思考, 不自觉地就会有所突破, 找到问题的答案。

(6) 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 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寸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在物理课上特别重视物理情景和物理规律的研究与分析, 所以同学们习惯了从物理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但却忽视了高考中对数学能力的考察。因此在用完物理规律, 列完式子后, 想想你的初中数学 (少部分是高中数学) 中的处理几何与代数的方法与技巧, 这样你就会觉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各种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 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初中一个平凡却又透着伟大的地理老师就给我们说过, 人的存在应该能够带动整个集体乃至全社会的进步。虽然当时有些学生在笑, 但我觉得他说的非常有道理。无论你意没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也不管集体给没给你认可, 你都活着、行动着、并影响着, 其实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作为学生, 社会给我们的价值就是学习进步, 我们自己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跟行动;作为老师, 这种价值的实现就是不停地丰富自己, 用自己的一生当一个好的“精神医生”, 并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后让大家都能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国梁主编.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5.

怎样学习高中物理 第11篇

1.树立信心,增强抗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肯定有困难,有挫折,但不动摇,不懈怠,不放弃,增强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只要积极投入,掌握的知识丰富了,解题的方法增多了,有自觉分析问题的习惯了,自己也就进步了。因此,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

2.指导学生,培养物理思维

高一学生最不适应的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尤其是一些喜欢记忆结论的学生,他们忽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感觉“听得懂”,解决一些套用公式的题目也挺简单,但是解决一些实际物理问题时却无从下手,这是大部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定源于对物理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因此要求学生尝试着将教材作为指导我们学习物理的说明书,不要急于去看書上的结论,更不要急于去做练习题,试着将物理现象中的规律寻找出来,找不出来时也要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必然收获较大。复习时则要求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有些物理问题课堂上没有及时理解的,课后与同学讨论,向教师讨教,或查阅资料。总之物理的学习重在分析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忆。课堂是物理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探究物理现象,寻找物理规律的活动过程。因此首先要注意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物理现象,得出物理规律,积极参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构过程,要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这样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而是科学研究的思维。

其次要在规律的运用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物理规律是在运用中不断深化理解的,不可一味套用公式,要分析用什么规律,为什么要用这条规律,怎样运用,有无限制条件及注意点。当然还要注意解题的规范,用准确的物理语言表达题意,提高用物理图形表达题意的能力。

3.方法指导,落实怎样学习

首先,要切实理解每个知识点。理解的标准是“熟悉,清晰,准确”,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并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体系。还要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因此,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认真阅读教材:教材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准确精练,不是随便看一遍就可理解的,必须反复阅读和揣摩。

②认真听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般会比教材更具体、更详细、更贴近学生。认真听讲,一方面,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③理论联系实际:因为物理知识都是从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其次,学习物理,要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迭加合成原理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提高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的能力,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

最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则说明还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即时完成作业,有余力的学生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物理 第12篇

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 有不同的特点。物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用与有趣, 物理学科的学习重心就是观察与实验, 这也是物理与语文、思想品德、英语、数学等最大的不同点。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 其中很多规律都是科学家通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的, 所以说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物理的这一特点, 也决定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时, 要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物理知识的正确性。教师在课上的授课方式, 应区别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 要充分表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期间, 教师一定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种情况:每个学生的知识与基础、动手实验能力与学习物理兴趣。对于每个同学要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也要非常清楚每一节课的具体要求和学习方法。以下, 谈谈自己数年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做法。

我认为, 要想学好物理, 观察与实验是最为重要的。物理中, 很多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经过认真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们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例如:地震前一些动物的反常现象, 雨停后出现各种色彩的彩虹;在寒冷的冬天, 玻璃上出现各种图案的冰霜;秋冬在睡觉前脱毛衣时, 出现耀眼电光;无线电的传播……这些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现象的解释都要用到物理知识。针对我们观察到的这些现象, 可以通过一些相关的实验进行验证, 这样掌握这些物理知识就非常容易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注意:这与平时的“玩”是不相同的, 不同的实验要有不同的器材, 各自都有具体方法与明确的目的。在认真观察引发这些现象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时, 要坚持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一定要按规则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 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 认真总结分析。还要特别注意实验中的安全, 并爱护设备。我在指导学生们做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有些学生非常喜欢物理实验, 因为他们认为“好玩”, 是怀着一颗“玩”的心来面对物理实验, 这样的实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作为老师, 一定要认真指导和培养他们的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他们实验过程中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乐于思考的习惯,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习物理也要靠知识不断地积累, 并在平时勤于思考, 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不断地掌握新知识, 才会有进步。同学们每天应该拿出一些时间, 反省自己这一天所学的物理知识点是否全部掌握和理解了, 这些也正是勤奋的体现。有些勤奋努力的同学, 为了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牢靠, 将每天所学的知识点都记录到“口袋记录小册子”上, 便于随时随地翻看, 这样可以加深记忆。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会背条文、定义,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条文、定义的含义及它们的来龙去脉, 及相关知识都有哪些等。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把知识立体化,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立体化, 不能单纯为讲定义而去讲定义, 这样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后果只能是囫囵吞枣, 领会不深刻。打个比方吧, 在我讲物理学中的声音传播这一节时, 我会先做实验, 证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效果是不同的。学生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有了感性认识。然后, 我会讲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并练习, 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最后, 我会带着学生去教室外面实际测量声速、测距离, 将一些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这样就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掌握的知识程度会更好。

我们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会应用, 能够用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样学生也会有种自我满足感。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物理知识再一次得到了应用, 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也会进一步加深。例如, 在下雨时先看到的是闪电然后再听到雷声, 这就是物理学中的光的速度比声音传播的速度快;在吃饭时, 我们看到筷子在碗中好像被折断一样, 这就是物理学中光的折射, 而我们照镜子则是光的反射, 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理现象, 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向学生讲解, 鼓励他们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物理现象。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们指导, 尽量给他们创造一切学习条件并满足他们的要求, 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渠道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我们要对每一个学生有个综合恰当的评价, 并给每个学生确定一个恰当的期望值, 在他们有进步时我们鼓励他们, 让他们感到学习的进步与快乐。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渴望。我们还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就本人的教学体会, 要让学生对物理感兴趣, 必须让学生对你这个任课教师感兴趣, 要努力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知识感染学生。物理知识本身并不都是精彩与美丽的, 老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善于发现与制造精彩。老师也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扩大知识储备, 多积累相关的有用素材, 教学时就可以信手拈来。

总之, 我们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精心组织和设计每一堂课, 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在授课过程中, 采取多种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风趣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地讲解出来, 并很好地结合实验,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美, 感到物理学的有趣、有用, 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

上一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下一篇:线性神经网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