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进行时

2024-05-13

耕地保护进行时(精选7篇)

耕地保护进行时 第1篇

1耕地保护挑战

我国耕地不到世界的10%,承载了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而同时,近年以来随着城镇化进度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耕地还在每年在以约1%的速度减少。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城镇化和灾害毁损等原因,其中城镇化仅此于生态退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是不可逆转的。据资料显示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约833.33 hm2。可见而知,耕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越发明显,将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人地矛盾可能将更加突显。

2耕地撂荒现状

从2005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篮子惠农政策,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效益低下、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农村耕地撂荒的耕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国耕地撂荒面积超过200万hm2;据网络资料显示2014年,四川大竹县耕地撂荒面积2624hm2,撂荒比例约45%;山西榆林市耕地撂荒面积80 806hm2,撂荒比例约13.9;四川巴中耕地撂荒面积106hm2,撂荒比例约10.3。笔者综合已有研究资料和自身调研情况来看,耕地撂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多集中在交通不便、水源灌溉条件较差、土壤贫瘠、地块零碎的地方。二是四季性撂荒多于季节性撂荒,全家外出撂荒多于部分留守在家的户撂荒,季节性撂荒多数是水田,四季性撂荒多数是旱地。三是土地撂荒已由季节性向常年撂荒逐渐转变。四是耕地撂荒趋势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耕地撂荒直接原因在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部门人口向非农业部门进行资源转移,之所以转移,是由于从事农业劳动和非农劳动之间在生产效率(边际生产率)方面,存在差异:非农劳动生产效率高于农业劳动,即是非农劳动的收入水平高于农业劳动。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东。

3对策建议

3.1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

耕地保护中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既然农民承担了耕地保护的义务,成了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人,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补偿。针对耕地外部性给予农民合理经济补偿,通过经济激励调动农户的耕地保护积极性。调查显示,由于土地产权问题的顾忌农户普遍对耕地投入不足,因此必须增加耕地投入力度,维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耕地数量保护、质量保护与生态保护三者的有机统一。

3.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提高农业经营收益,是耕地开发和保护的基石。农民之所以撂荒耕地,本质原因还是农业生产效益不如进程务工。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一方面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和价格保护政策;另一方面,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无序上涨,避免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过快,抵消了政府农产品保护价格。

3.3推动耕地有序流转

只有提高耕地耕种效益,农民才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引入资金、科技、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提高单产和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到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集中经营,以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从散户耕种向家庭农场过渡,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率,并促进农民增收。

3.4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特别是西部地区在水利、交通、生态、能源建设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经济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我国耕地资料稀缺,人地矛盾突出,但同时近年耕地撂荒面积还在不断增加。笔者从剖析耕地保护面临的挑战和耕地撂荒现状入手,提出当前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撂荒,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郭贯成,吴群.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析中国耕地保护体制障碍[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49~55.

保护耕地汇报 第2篇

关于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措施

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为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山西省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精神和市局的安排部署,我局对近年来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

1、是否存在撂荒耕地的情况。

经调查,全县耕地总面积65.4万亩,近年来种植面积大约在35万亩左右,占耕地总面积的53.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宁武属于土石山区,土地相对贫瘠,总体质量不高,连续耕作粮食产出量较低,必须进行休耕。因此,我县轮荒现象较为普遍突出,基本不存在撂荒现象。

2、是否存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不落实的情况。

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县政府每年年初都要与各乡镇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2010年,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我们重新落实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5941公顷(合53.9115万亩),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8715片(块),涉及图斑数量为12230个。为了提高保护耕地责任意识,延全县主干道宁白线、崞水县、忻分旅游线村庄明显位置书写保护基本农田标语100多条,在全县重点地段如坝门口、蒯屯关、中马坊、梅家庄、迭台寺、下余庄、下鸾桥、头马营、宫家庄设置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0处。

3、是否存在村干部私自转让土地行为;是否存在乡镇干部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私自建房问题;是否存在高污染、高耗能等禁止类建设项目在农村违法占地的情况。

近年来,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村干部私自转让土地和占用集体土地建房行为,我们一方面加大对乡村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力度,投资30万元组织乡、村两级干部550余名在忻州顿村举办了4期的乡村干部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有效增强了基层干部的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意识;另一方面,始终保持对乱占滥用土地违法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发现问题,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对乡村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经我们自查,近两年来,未出现村干部私自转让土地和占用集体土地建房行为,同时也未出现高污染、高耗能禁止类建设项目占用农村土地的现象。

4、是否存在借用土地复垦整理、地质灾害治理等名,进行私挖滥采的情况。

2008年8月,省政府《关于立即停止以各种工程名义变相违法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紧急通知》(晋政办发电[2008]122号)下发以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对辖区范围内土地复垦和地质灾害 治理等项目工程的监管,坚持把这些项目工程纳入国土资源日常巡查范围和执法检查重点,不阶段性地组织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及时打击。2010年4月上旬,针对境内个别工程项目借工程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现象有所反弹,由书记、县长亲自带队,对全县所有借工程名义变相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的工程点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撤离大型机械152台(件),拆除工棚600间,遣散非法民工427人,给不法分子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存在借用土地复垦整理、地质灾害治理等名,进行私挖滥采的情况。

5、是否存在违反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进行开发建设的情况。

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多年来,我们始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认真落实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特别是坚决执行“六个一律不批”,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使用土地,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确保用地安排不突破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经自查,未出现违反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进行开发建设的现象。

6、是否存在土地复垦义务人未履行复垦义务的情况。近年来,我县涉及土地复垦的义务人只有省级重点工程忻堡高速公路。该工程共临时占用土地800余亩。目前,部分临时占地已经复垦并交还农民,剩余部分待工程全部结束后方可进行复 垦。

7、在卫片执法检查中,查处违法占用、破坏耕地情况及处置整改情况。

根据国土资源部“两通知、一规范”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对卫片图斑涉及的地块,逐宗进行实地查对核实,并进行了相应处理。经自查,2010年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我县违法占用耕地共2宗23.16亩,其中:潞宁孟家窑煤矿新井建设违法占用耕地12.35亩,省级重点工程华能宁武东马坊风电场违法占用耕地10.81亩。形成违法占地的原因是,前者为资源整合矿井新选址,后者为华能风电项目报批占地位置与实际建设位置发生了改移。对此,我们严格按照《山西省2010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方案》要求,督促企业尽快完善用地手续,并对潞宁孟家窑煤矿进行了6.58万元罚款处理,对公司总工赵明和1名村干部给予了党内警告处分,责令华能宁武东马坊风电场写了书面检查。

8、对土地管理秩序混乱、违法用地问题严重地区的有关人员是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

近年来,我们严格实行土地动态巡查制度,不断加大对城乡违法占地的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了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全县基本没有出现大的违法用地现象。

二、节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

1、是否存在闲置土地的情况。经自查,2007年至今省市批复我县的农转征用地,全部按期开工,未存在闲置现象。

2、是否存在工业用地项目违反《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情况》。

经自查,未出现此类现象。

3、是否存在向“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工地情况。

近年来,我们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按规划办事,未出现向“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工地情况。

4、是否存在向其他限制用地、禁止用地项目违规供地的情况。

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关于项目建设用地的有关规定,未向其他限制用地、禁止用地项目违规用地现象。

5、清理批而未用土地情况,2007—2010批后征地率、征后供地率及整改情况。

2007年至2010年,我县共批回建设用地245.5727公顷,实际征地245.5727公顷,供地103.0851公顷。其中:2007年批回建设用地19.0811公顷,实际征地19.0811公顷,供地19.0811公顷,批后征地率、征后供地率均达到100%;2009年批回建设用地179.3628公顷,实际征地179.3628公顷,供地48.3628公顷,批后征地率、征后供地率分别为100%、26.96%; 2010年批回建设用地47.1288公顷,实际征地47.1288公顷,供地35.6412公顷,批后征地率、征后供地率分别为100%、75.63%。

2009年尚未供应的131公顷土地,为忻保高速公路建设用地。未及时供应的原因是:该项目实际建设位置与报批位置不符,部分线路发生了改移。我们已责成项目承载单位重新进行勘测定界并组织上报用地资料。

2010年尚未供应的11.4876公顷土地,为华能东马坊风电场建设用地。未及时供应的原因是:该项目部分塔基位置与实际报批位置不符。我们已责令企业重新组织上报用地资料。

如何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第3篇

摘要:目前按照国家部署,要求国土资源系统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壤普查和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未利用土地及可复垦采矿用地的面积、类型、权属及分布情况,掌握准确数据和基础图件资料,落实到地块并加以标注,为下一步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调整奠定基础。

关键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4

1 耕地后备资源的定义

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类。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指自然形成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可复垦采矿用地主要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路线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国土部制定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考虑实际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全部成果。

3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法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和一年不能保证收获一季、受轻度污染不能耕种的耕地;数据汇总,建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开展数据库质量检查,形成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4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操作程序

4.1 确定调查评价区

依据全国标准耕作制度分区确定调查评价区。

4.2 确定调查评价指标

依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可开垦土地自然条件宜耕评价指标涉及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具体包括:生态条件、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污染状况、排水条件、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地形坡度、盐渍化程度、土壤质地、土壤pH值、耕作便利度等评价指标。

4.3 获取宜耕性指标

4.3.1 生态条件 搜集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林业规划、环保规划等图件,从中获取关于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资料信息。

4.3.2 年积温资料 积温资料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从气象站获取,修正有关指标。

4.3.3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降水量指标从国家下发的底图中提取,对不符合实际的,可以利用气象资料、水文资料、水利和土壤资料图件信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无水源保障。比如,上游有水库且有输水干、支渠到达本区域,并有分水计划,就可能利用地面水发展灌溉。不考虑目前是否有灌溉条件,而是考虑有无建设灌溉条件的可能性。

4.3.4 土壤污染状况 土壤污染调查资料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或者从环保部门提供主要污染源获得。

4.3.5 排水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相邻农用地单元的排水条件。不能获取的,根据当地有关排水体系资料、地形坡度和调查访问确定。不考虑目前是否有排水条件,只考虑有无建设排水条件的可能性。

4.3.6 土层厚度和母质条件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层厚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层厚度。母质类型可以从地质图上获取,或找专家实地鉴定。

4.3.7 地形坡度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坡度图,提取每块图斑的坡度级别。

4.3.8 盐渍化程度 可以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乡级或县级土壤图获取;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束以来,土壤盐分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可以通过野外典型调查和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对盐渍化程度指标进行修正。

4.3.9 土壤质地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质地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表层土壤质地。

4.3.10 土壤pH值 从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成果中,获取最近分等单元的土壤pH值信息、土壤盐渍化程度信息,作为可开垦图斑的土壤pH值。不能获取的,可以野外实地用袖珍便携式pH计测定。

4.3.11 耕作便利度 收集可开垦图斑所在的区位、交通条件,调查开发后农民是否可以方便进行耕种。

4.4 宜耕性评价

在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将调查评价底图与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将每一评价指标信息填注到评价对象图斑属性信息表中。如评价对象图斑某一指标评价结果不同,则需要进一步细分图斑,保证图斑属性相对均一,形成评价单元。最小上图面积为15平方米,满足不了上图要求的,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到相邻的评价单元中。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在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只要有一项指标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4.5 评价结果属性信息标注

将评价过程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标注在评价单元属性信息表中,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层“HBTC”,分类型分别对图斑属性进行标注。宜耕土地标注为“GDHB”,不宜耕土地标注为“FHB”。所有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应同时包含综合评价结果和所有单项指标评价结果。

广东省耕地压力变化与耕地保护 第4篇

耕地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社会的稳定、国家政权的兴衰和生态环境质量[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且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耕地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东省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大幅度增加,对耕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3],有限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问题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瓶颈[4]。本文利用耕地压力模型,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变化和各地市的耕地压力指数的差异,为广东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建议。

1 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5]。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资源的紧张程度,反映一个地区为保障食物安全所需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对比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耕地的压力指数;

Smin—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保障粮食需要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Sa—实际人均耕地面积。

随着人口数量变化、耕地生产力、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变化,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因而耕地压力指数也是随时空动态变化的。当K<1时,人均耕地实际值大于警戒值,耕地无明显压力;K=1时,两者相同,实际耕地达到警戒值,需要加紧耕地保护;K>1时,耕地压力明显,粮食的生产不能保证正常需要,应该采取保护措施。

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可根据统计数据中耕地面积与总人口的比值较易求得。最小人均耕地面积采用计算公式,即

式中Smin—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β—粮食自给率;

Gr—人均粮食需求量;

P—食物单产;

q—食物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k—复种指数。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6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和2006年《广东统计年鉴》。历年人均食物消费量缺乏相关的统计数据,本文采用文献[6]中提供的1990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等几年数值的基础上,经过修正,给出这几个时期的人均粮食需求量。

2 广东耕地资源态势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

2.1 耕地总体态势

根据年鉴统计数据,1990年以来广东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平均每年减少2.664×104hm2,到2005年底,全省耕地面积为210.258×104hm2。其中,20世纪90年代初期减少的最为剧烈,1990~1994年平均每年减少达5.1025×104hm2。这一时期正是广东经济发展迅速,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速度较快的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是广东省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7],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为人口规模的增加创造了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人均耕地方面:2005年底人均耕地0.0266hm2,仅为全国水平的26.8%;1990~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由0.0405hm2减少到0.0266hm2。虽然目前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口径偏小已是事实,但根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调查数据,2005a全省的人均面积也仅为0.0374hm2。不管按何种口径的数据,广东省人均耕地指标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的时序变化

通过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耕地压力指数,分析其时序变化,来分析各个时期广东省耕地资源的紧张状况。广东省1990~2005年耕地各项指标与耕地压力指数,如表1所示。

1990~2005年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由趋势图可以看出16年来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皆大于1,耕地压力明显,耕地资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总的趋势变化是:1990~2000年指数不断上升,2000年达到最大值,2001年降为最低,2002年趋于平稳,稳中有降。分析原因,20世纪90年代是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耕地占用剧烈,人均耕地面积迅速下降,导致压力指数一直上升。2001年压力指数突然下降,主要原因是外省粮食调入和粮食进口的增加导致粮食自给率下降,缓解了全省的耕地压力。但是,2001年后耕地压力指数仍处于较高值,说明全省耕地仍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

2.3 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地市格局

设定各市的粮食自给率和人均粮食需求量都为全省的平均水平,即各市的粮食自给率都为40%,人均粮食需求量都为400kg的情况下,计算出2005年各市的耕地压力指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计算得出的各市耕地压力指数的大小可将广东省各地市的耕地压力情况分为3种类型:一是压力非常明显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大于2,包括广州、深圳、汕头、珠海、佛山、东莞、中山。除汕头市外,其它都是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该地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很高,对农业的投入较少,粮食的复种指数皆小于1,导致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偏大,耕地压力指数过大。而汕头市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为0.0089hm2,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3,耕地压力也非常明显。二是压力明显地区,耕地压力指数介于1和2之间,包括汕尾、江门、湛江、茂名、清远、潮州、揭阳。这些地市位于东西两翼地区和邻近珠三角的地区。粤东的汕尾、潮州和揭阳,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偏小,导致人均最小耕地面积大于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处于警界水平。三是无压力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惠州、阳江、肇庆、云浮。这些地市位于北部山区,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较为缓慢,对耕地的占用不强烈,耕地压力不明显。

由于没有考虑到各市的粮食自给率的差别,计算得出的耕地压力指数存在着一定的误差。考虑到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都很高,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都较小,用全省的平均水平计算出的压力指数远远大于1。而由于该地区的粮食自给率要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其实际压力指数值应当小于本文中计算得出的压力指数值,但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耕地承受较大压力,是全省耕地压力最大的区域。

3 耕地保护策略

耕地资源的多重适宜性导致其较容易流失转变为非农用地,广东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在担负着粮食生产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新增用地的耕地占用的需求。分析16a来广东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可知耕地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压力。耕地压力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粮食进口以降低粮食自给率来缓解。然而,维持一定的粮食自给率是粮食安全的必要保障,若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缺乏有效的耕地保护机制,必然导致粮食自给率的进一步下降,不利于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在一定的自给率的条件下,如何保障广东省的粮食供应成为减轻广东省耕地压力的途径之一。

1)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严格控制耕地。耕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独特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导致广东省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原因主要是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因此政府应发挥行政主导,严格控制非法占用耕地,强化对耕地的技术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依据粮食需求和各地市耕地压力的大小,合理确定各地市的耕地控制总量。

2)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增加粮食产量。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单产水平。在注重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又要保证耕地质量。

3)实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由于目前粮食种植的相对收益较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复种指数偏低。政府应对农户和耕地保护行为实施社会补偿机制,提高粮食种植的收益和农户种粮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泽强,蔡运龙.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2]YANG Hong,LI Xiu-bin.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2000(17):73-88.

[3]侯学平,陈茵茵.广东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2005(11):24-27.

[4]冯艳芬.广东省近20年耕地生态安全探析[J].环境保护,2006,09A:53-57.

[5]蔡运龙,傅泽强.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6]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保护耕地措施 第5篇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耕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到逐步推进。除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耕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科学完善耕地保护政策 第6篇

关键词:耕地现状;保护耕地;政策

耕地是指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的土地,土地问题实质就是粮食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主要问题。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我国农民的根本问题,保护耕地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我国耕地面临的现状

1.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由于政府关注不足,农民使用耕地不科学,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有机质下降、营养失调、污染加重,盐化、沙化、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耕地抗灾承灾能力减弱、生产能力严重下降。

2.耕地存量连年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大规模的调整、生态建设中退耕力度的加大、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其他非农建筑用地的增加等原因使得我国出现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耕地后备资源紧缺

耕地后备资源是指现有土地资源中,能够通过不同手段进行开发,使之成为耕地的部分。资料显示:当前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0.0753亿公顷,随着后备耕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加快,后备耕地资源有下降的趋势。

4.耕地自然灾害频繁

由于中国特定地理位置所定,耕地自然灾害类型多,旱、涝、雹、冻、风、雪、火“七灾”俱全,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时有发生。

5.人口增长、粮食消费需求增长

目前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人口。而且我国人口正在以每年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长,粮食每年消费增加50亿公斤左右,非粮食食物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问题不容乐观,对土地的数量、质量需求日趋增加。

二、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影响

1.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有利影响。

(1)在新的形势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可以促进工、农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由农业哺育工业向工业哺育农业的方向转变,工业反哺农业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初步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局面,增强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

(2)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城镇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潜力将会得到充分地发挥,经济发展需求对耕地的占用将会进一步减少,耕地保护的压力会有所减弱。

(3)对于耕地本身而言,随着大量农业人口的流转,耕地对农民的保障作用会进一步减弱,耕地流转会逐步加快,耕地细碎化的局面会得到根本的改观,使得耕地的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有利于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和有效地保护耕地。

2.新形势对耕地保护政策的不利影响。

(1)耕地占用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社会经济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预计在未来十多年里,我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应该在7%以上,经济活动深度和广度的增大,必然会带来用地需求的上升。考虑到土地利用方式演变的渐进性,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粗放利用现象还会存在。

(2)耕地保护政策面临着不断变迁的压力。在受到耕地保护政策硬性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为发展地方经济而产生的用地需求会推动耕地保护政策的不断演变。同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耕地保护政策的压力的不同。

三、完善和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1.加大宣传,提高认识。

继续强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意识,开展全社会的耕地保护科普行动,加强耕地保护重要性的教育与宣传,采取不同的方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使人人了解有关法律和法规的主要内容,形成合理用地、依法用地、保护耕地的社会风尚。

2.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民对耕地的保护意识

目前,以耕地为载体的种植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仍然表现出比较利益偏低的状况,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对土地的怜惜程度较低。社会对粮食和种植业生产应给予扶助和支持,通过“技术扶贫”、“贴补”、“保护价”、“产业化发展”等政策,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调动他们保护耕地的积极性,确保耕地合理流转。

3.建好土地使用制度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把土地推向市场,发挥市场对土地的调配作用,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

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健全征地程序,规范征地主体,保障征地补偿费用及时足额到位。

4.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首先应明确土地分类;其次应对土地用途进行登记,改变以往只强调对土地权属进行登记的状况;再次要公示规划用途,以利于公众了解和自觉按规划用途合理利用;最后还要实施用途变更监测,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保证土地利用的明确性;

5.实施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

把耕地保护和耕地面积的稳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点查处修改规划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以租代征”、“先占后补等违法行为,对违反基本农田”五个不准“行为,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公开曝光,从严查处,增强其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使18亿亩耕地红线在法律和政策的保护下坚不可破。

参考文献:

[1]周玲,卢静.《关于我国耕地保护问题的思考》《农村经济》-2004年02期

耕地保护进行时 第7篇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着重从四方面统一思想和行动:一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这 一重要论断上来。耕地作为我国最宝贵资源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上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時期,耕地保护面临着多重压力,形势依然严峻,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严守耕地红线的问题上不能有任何闪失,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三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带着强烈意识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要求上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负起主体责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源头控制,强化过程 监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任务全面落实。四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上来,坚持在保障科学发展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在保护和节约优先的原则下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和支撑。

会议提出,要依法依规,不折不扣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制度,从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管等方面 综合施策;要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强化永久基本农田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实体边界和刚性约束作用,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实现“藏粮于地”;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要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坚持“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着力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要完善约束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严格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会议提出,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坚决防止“非粮化”、禁止“非农 化”。要按照中央政策文件精神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做到“三权分置,确权登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家庭基础,农民自愿,农地农用,鼓励种粮”; 要积极稳妥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把现代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资本技术等先进要素引入农业,集成优化配置,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同时引导工商资本与当地农民 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实现互利共赢;要严格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关键要建立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的期限和面积上限控制制度、分级备案制度、审查审核制度、风险保障金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会议强调,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一要强化保护意识,自觉主动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地方各级政府要责无旁 贷地担负起主体责任,将耕地保护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二要注重部门联动,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等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落实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三要加强督察执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督职责;四要积极研究探索,通过认真研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家统筹补充耕地,有序开展补改结合落实占补平衡试点工作,严格落实补充耕地承诺制等措施,着力破解耕地占补平衡难题;五要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土地、人人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摘自《农民日报》

上一篇:价值体现下一篇:本土化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