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中小学范文

2024-09-18

公办中小学范文(精选12篇)

公办中小学 第1篇

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教具、学具, 如粉笔、笤帚、拖把、钢笔、墨水等等。易耗品一般是低值的, 所有在学校财务管理中容易被忽视, 但是, 易耗品确是办公用品中购置数量最大、耗费最多的支出, 所以, 易耗品管理不容忽视。

第一, 首先应对易耗品的单价做出规定。易耗品单位价值一般在100元以下, 不能作为固定资产处理的用具物品。

第二, 易耗品科目设置, 应设置“在库低值易耗品”和“在用低值易耗品”, 设置“在用低值易耗品”一级科目和“低值易耗品二级明细科目”。对低值易耗品按类别、品种规格进行数量和金额的明细核算。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

绝大多数学校能按照省、市、区中小学财务管理要求进行日常操作, 能按照规定进行财产分类并设置账簿和核算, 执行行政事业单位核算起点和计价办法。真正做到明确管理目标、确保产权明晰、家底清楚、设施完好, 充分巩固办学成果, 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防止资产流失。有的学校并且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管理, 向规范化迈进, 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 管理岗位设置不规范。普遍存在账、物管理一人承担的兼职现象, 违背职务分离的管理原则。使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监督制约机制, 如借、用、还手续不完备, 存在管理漏洞, 对个别固定资产不能正确断定其是在校内使用还是已被私人使用, 从而形成资产流失的暗道。

第二, 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农村学校在人员使用上存在随意性,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经常是领导一句话就换成另一个人, 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不稳定, 结果是交接手续不完善, 工作衔接性差, 经常是重打锣鼓重开张, 这是长期以来一直未能解决好的普遍现象, 容易使原来已经漏账的资产可能永远不能入账, 造成账实不符, 还容易使一些体积较小、价值较高的资产变为私有, 如数码相机、摄象机、手提电脑等等, 这种混乱现象使得资产在无形中流失。

第三, 资产变动手续不严谨。包括入账价值不准确, 入账时间不及时等。首先表现是手续不完备, 对无偿调入、调出的固定资产不入账, 对有些资产的转让、报废等处置, 有意或无意间不履行手续或履行的手续不全, 就自行冲减账目。其次是入账价值不准确, 购入固定资产时, 将应记入资产的运杂费等, 只记入了“事业支出”, 未同时增记“固定资产”, 同样, 将基建工程中改扩建的建筑物等的净增价值, 只记入了“事业支出”等科目, 未同时增记“固定资产”, 再者是有偿转让及报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 在会计核算中应该记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而误记入“其他收入”科目。还有是入账不及时, 个别学校固定资产购入后已超过一个季度, 还未记账, 对已交付使用的楼房等建筑物, 因没有决算, 久拖不入账, 使账实严重不符。

第四, 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形同虚设。好多学校对上级规定的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制度执行不力, 对报表应付了事, 不进行实地盘点, 账是账, 物是物, 未能通过实地盘点根据盈亏进行调整, 二者失去一致性, 真正的家底不清楚。

第五, 会计与资产管理员不能平行登记, 达不到账账相符。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学校由于内部管理不到位, 账务运行程序不完善, 会计与资产管理员双方的账目彼此之间不能实现平行登记, 有漏账现象, 使两账资产总额不相符;二是还有部分学校, 会计与资产管理员虽能达到两账资产总额相符, 但记账过程不符合规定, 会计平时对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进行核算和登记, 而是学期终了或年度终了把资产管理员的资产账面本期增减余额过度过来, 完全是“拿来主义”, 从而失去了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

三、资产管理不良的原因分析

第一,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淡薄。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没有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重外部形象, 轻内部资产管理, 重进轻管, 重钱轻物, 争取资金的积极性高, 而一旦变为资产, 认为东西已经是自己单位的了, 思想马上就松懈了, 向上级要钱要物的心理态度与管好已有资产的心理大相径庭。

第二, 具体分管者头脑中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概念。这些人多是后勤工友, 甚至是临时工, 缺乏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 平时又不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加之工作作风不够严谨, 不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造成工作盲目和混乱。

第三,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多数学校在安排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时, 有两种倾向:一是安排年龄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综合能力不太强、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特别是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 较差, 工作效率低, 要达到管理的规范性难度较大;二是安排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兼职管理, 但这些人员都超工作量, 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同样达不到管理的规范性。

第四, 评价机制尚待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其人员评聘不能挂钩, 导致该部分人员的工作热情受到影响。特别是后勤管理者被评优的机会很少, 这种不均等性也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四、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第一, 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一把手负责制是关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界定了校长必须为资产管理的运行过程及结果负责。校长要安排得力人员,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检查, 主动了解和解决管理中的实际困难, 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性, 多给他们创造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 提高其适应工作的能力, 激发起他们强烈的责任心, 以主人翁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 合理设置岗位。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规定, 根据不相容职务 (岗位) 相互分离原则, 合理设岗, 做到管账的不管物, 管物的不管账, 而不能身兼数职。要形成分工明确, 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并定期进行检查考评。

第三, 建立健全资产账务运行程序。固定资产管理程序包括:申请→学校鉴定→有关部门评估、审批 (根据审批权限确定审批部门或单位) →部门管理员填制四联减少凭单→有关责任人签字→会计在出库凭单上盖章 (减少凭单的二、三、四联) →相应联分别记账注销完备手续。以防止核算中的漏记、少记和不平行登记现象发生。

第四, 完善资产管理体系。建立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 真正做到统一领导, 分工负责, 管用结合, 物尽其用。达到全员管理, 人人都管物, 物物有人管。

第五, 借助计算机管理资产。利用“中小学通用校产管理系统”等新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 从繁杂的手工记账、算账、数据汇总统计中解脱出来, 提高工作效率。

历年公办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真题 第2篇

2014.10.26 盐田区(北京场)不分科目

1.排序(爱心、责任心、教艺、技能)并说明理由。2.朗读一小段话(关于微笑的力量)说说你的亲身体验。2014.11.10 盐田区(武汉场)不分科目

1.朗读一小段话,说说让你充满期待、满足的一堂课。2.给出陶行知的一句话(大意是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你要他们做什么你自己首先就要以身 作则),说说你的理解。2014.11.14 光明新区(广州场)小学语文:

1.朗读朱自清《匆匆》第三自然段

2.你最喜欢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可能还会继续问作品的相关问题),板书作家及其作品 3.你的优势在哪里(追问)

1.对光明新区的了解

2.如果两个区同时选择你你会选择光明新区吗? 小学数学:

1.板书你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4~5 个词语 2.你的优势

3.作业的标准有哪些?

4.数学思维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吗?为什么? 小学英语:

1.板书是一句中文名言和一句英文名言,并解释为什么喜欢 2.朗诵全英文文章 3.唱英文歌 2014.11.20 光明新区(武汉场)小学语文

1.朗读课文并设计导入 2.板书一句话

3.初中和小学,你为什么要选择教小学?

备注:还会随机提问其它问题(如: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每个人的面试题有不同,先问你最喜欢哪个作家,板书作品,用三句话概括这个作品,然

后朗读《花钟》设计一个导入语,你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根据你的 特长请你做某件事情)小学数学

1.你认为数学课堂要具备的4~5 个词 2.你的优势

3.理解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在数学的世界里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初中数学

1.数学上为什么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请用4-5 个词表示,板书并解释3.勾股定理跟余弦定

理有什么关系?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

1.板书是一句中文名言和一句英文名言,并解释为什么喜欢 2.朗诵全英文文章 3.唱英文歌 初中地理

1.自我介绍(不能有个人信息的)

2.(地理专业):在黑板上画出一副等高线地形图,要包含山地的五种形态

3.(地理专业)讲解至少三种区分山谷和山脊的方法 2014.11.26~2014.11.27 南山区(安徽场)1.关于学生自主学习你有什么理解?

2.出示梁启超的一句话(大意思教授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方法),说说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1.学生不好管,怎么做思想工作?

2.陶行知的一句话: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

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谈谈你的看法。1.某位教育家说,学生在学校学习,若干年后很多东西都会忘掉,留下的只有教育。这句话 体现的教育追求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2.你怎么理解小组合作。2014.12.4 南山区(陕西场)上午

1.家长工作很难做,谈谈班主任如何开展家长工作。2.个案分析,周浩考上了北大,但喜欢动手操作,不喜欢纯理论,转去读职业学校,成为学

院最优秀的学生,说说你的态度和理解。下午 1.你信奉的教育格言是什么?为什么?

2.有个教师表扬了一个成绩很差的学生(演出服装很漂亮),她说:“我不会用学生的外貌、身材和成绩来衡量他们。”对这位老师的言行你怎么看? 2014.12.4 福田区(北京场)语文

1.文言翻译要求“信、雅、达”谈谈你的理解 2.请以《背影》为例,谈谈你对散文教学的认识

PS:“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常在文言翻译中常被人提起(对于外文

翻译也有类似的要求)具体是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 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 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 格。2014.12.8 数学

1.数形结合怎么方便解题?

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课的重点和难点 体育

1.怎样看待现在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

2.身为体育教师,在带队训练时,针对中小学的力量训练应该注重什么原则,为什么? 福田区(重庆场)语文

1.以《关雎》为例谈谈什么是兴?

2.列举鲁迅《呐喊》的五篇小说,并以其中一篇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2014.12.4 坪山新区(陕西场)

1.板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2.给出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可能会忘记,而最终剩下的就是 教育),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3.结合学科,谈谈对新课改的看法 2014.12.4 龙岗区(武汉场)语文

1.有学校提出“健康第一”,谈谈看法 2.口头作文:难与易 2014..12.3 龙岗区(重庆场)语文

1.谈谈你对“读懂孩子”的理解(2 分钟)

2.“梦想的力量”口头作文(2 分钟思考+3 分钟作答)2014 年12 月9 日 龙华新区(武汉场)

1.现在都提倡尊重学生,导致有些老师不敢管学生,你怎么看?

2.你认为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 2014 年12 月9 日 宝安区(广州场)不分科目 1.自我介绍

2.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教育家 2014 年12 月27 日 宝安区(重庆场)不分科目 上午 1.自我介绍

2.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教育名言 下午

1.自我介绍(宝安区历年来第一道题目都是自我介绍)2.怎么理解“以学生为主体” 2015.3.17 龙岗区(陕西场)

1.作为新入职的老师,你认为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2.以“第一次登上讲台”为例,说一篇口头作文。(2 分钟思考+3 分钟作答)2015.3.25 罗湖区(安徽场)中学语文

1.作为一名老师,你认为应该阅读一些什么书? 2.“亲其师,信其道”如何教给学生? 罗湖区(湖南场)小学数学

1.备课要备课本,备学生,请说一说如何做到备学生? 2.讲圆周率的时候,有些老师觉得设计活动让学生算,花很多时间又算得不准确,还不如 告诉他们是3.14,你怎么看? 罗湖区(江西场)小学英语

1.你认为教师应该有什么特质和形象? 2.要不要纠正学生口语中的每个错误? 罗湖区(山东场)小学语文

1.有个老师在讲授三年级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

直观的印象,你怎么看待这种教学方式?

2.有人认为好的纪律就要让同学安安静静的听课,老老实实的坐着,你怎么看? 小学数学

公办中小学 第3篇

关键词 公办中小学 办学体制改革 委托管理 集团化办学 学校理事会

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不仅是对一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的过程,还涉及到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在国家进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内综合改革的历史时刻,促进学校办学改革成为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中心环节,任何关于教育领域内的改革绕过学校,都是要落空,是不能够长久为续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笔者通过对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政策发展进行分析,明晰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轨迹,并对国内主要办学体制改革的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把握我国现代制度建设的关键,为正在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或即将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区域或学校提供积极借鉴。

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政策发展轨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关于现代制度建设的政策发展历程大致以三个重要文件为标志,它们分别是教育部颁布落实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10年颁布落实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纲要(2012年)》(以下简称《纲要》)。这三个重要文件的颁布落实,构成了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政策发展的整体思路。

1.《行动计划》

在教育部提出的《行动计划》中,第34条明确提出我国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新要求,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文件。从政策文本的具体要求来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在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大前提下提出的,是以完善学校法人制度为抓手、实现学校内部管理新机制建设为目的的改革思路。

2.《规划纲要》

在2010年颁布落实的《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任务有:第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基础教育发展公益性原则,逐步建立政府为主体、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的全社会办学的体制,促进我国办学体制多元化。第二,落实与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为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教育家办学而非教育官员办学的目的。第三,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此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关键在确定学校校长负责制,以此为基石,推进教师代表制度、家长代表制度等民主决策机制的建立。

3.《纲要》

2012年,教育部制定《纲要》提出学校现代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与民主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学校章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一校一章程的理想格局。第二,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质量,建立民主决议机制,保证制度建立利益最大化。第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障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廉洁、规范、高效。第四,继续深化教师职工代表大学制度建设与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社会力量多元参与机制,保障权利在阳光下运行。第五,建立有效的权利救济与纠纷解决新机制,确实保障学校教师与学生权利,构建和谐的学校内部关系。

自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与三次重要文件颁布落实遥相呼应,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明显体现为两条轨迹。第一条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采取伴随课题研究过程始终的方式,此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普遍以试点为主。第二条是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发展而发展的,在该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过程中,主要表征为全域视野,在全国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在第一条轨迹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课题研究推动的痕迹。2003年,在我国开展首批现代化教育制度建设的9个实验区(北京西城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河西区、南京鼓楼区、大连中山区、杭州萧山区、深圳南山区、成都青羊区、海口美兰区中)全部出自中央教科院的国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化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3年课题研究的结束,大多数试验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尝试也告一段落。继之而起的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对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的新要求与日剧增,在中央教科院3年课题研究试验区之一的深圳南山区,伴随着2007年深圳市事业单位由“养人”到“养事”的转变,深圳市教育局重新启动了包括南山区在内的现代学校制度实验。深圳市2007年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举措被认为是延续至今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第二条依托行政体制改革而探索的开端。

二、我国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几种典型模式

1.委托管理模式

委托管理指教育管理部门有计划地采取有偿委托的办法,把区域内一部分学校的办学事务委托给有一定管理实力的专业机构承担,双方通过契约方式在明确彼此权利、责任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体制内外对不同管理模式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改变这部分学校的管理效能与学校文化,提高这些学校的办学水平[1]。实施公办教育委托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是:第一,促进管办分离,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通过委托管理,使教育行政部门从学校管理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将具体的学校运营交给专业机构,明晰了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权责。第二,实现教育资源的跨区域配置。通过委托管理,可以将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引入公办学校系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散与繁殖,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第三,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学校委托管理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产生委托管理方,委托管理方管理学校的效益大于教育行政机构直接经营管理学校的效益。同时,在委托管理制度下,学校实际上置于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学生及家长的监督之下,减轻了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监督学校的成本。第四,有利于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和教育中介组织。在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受托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教育中介组织自身得以发展,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从而有效参与教育治理,促进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的形成。

2.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化办学这一举措,以龙头学校为引领,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内的覆盖,引起了区域内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品牌扩张和学校教育在办学机制、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的变革,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高起点地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课题,实现了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赢,无疑是一个教育创举。这些以名校为龙头的教育集团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通过文化和师资输出、管理和体制创新等形式,实现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成为追求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具有以下几点:第一,集团化办学创新了办学体制,通过集团化办学,打破了多年来单一的办学体制,同时也重塑了多年来公办学校单一依靠财政拨款办学的格局,通过集团化办学,为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找到了新的突破口。第二,通过集团化办学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盘活了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实现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最大化满足,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第三,集团化办学创新了学校管理机制,集团化办学引进市场经济理念,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与运行制度,逐步建立起了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由于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效果显著,近年各地纷纷推行这一办学模式,公办学校集团化办学正蔚然成风[2]。

3.新的决策权力机构:学校理事会的兴起

在传统的公办学校办学体制中,校长的任免权在教育行政部门或组织部门。致使校长的行为主要是对上负责,办学自主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干预。在一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建立了新的决策权力机构——学校理事会。这一机构的名称各不相同,也称为董事会、民主管理委员会等,形成机制也不尽相同。学校理事会制度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学校重大运营决策由学校理事会决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对学校微观管理的直接干预,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第二,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使“教育家办学”成为可能。由理事会聘任、评价校长,减弱了校长对教育行政权力的依附程度。办学方式对学生、家长、社会(而非上级)负责,遵循教育规律,关注教育(而非行政)价值,这是教育家办学的基础和途径。第三,促进社会参与办学,保护相关方权益。由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出资者、教师、家长、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理事会实际上代表了学校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长期以来,我国是教育行政部门办学,教师、学生、家庭这些学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长期被忽视。只有积极促进这些利益相关方参与办学,吸纳和听取各个群体的意见,才能实现学校的民主化管理,在办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护利益相关方的权益。

三、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

1.坚持办学体制持续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行政管理,首先要减少行政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建议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从自查自纠开始,严查和减少对学校过多的评估检查,改变文山会海,为学校松绑。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纲要》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推进简政放权和管办评分离的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最终要落实到“现代学校制度”上。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即通过简政放权,实行“校本管理”,使学校在财政、人事和课程等方面获得更多权力,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从而恢复学校的活力,创造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教育文化。在继续完善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类似美国的“特许学校”、英国“自由学校”的改革,即按照管办分离的原则,在不改变公办性质、政府全额拨款的前提下,将部分公办学校委托教育家团队管理,实行教育家办学,恢复学校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坚持依法治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立现代化学校制度,必须坚持依法治校[3]。为体现我国依法治校应确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落实办学的第一责任人,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建立校长选拔机制、退出机制。第二,回归校长及团队职业管理的属性,建立学校理事会及董事会制度,减轻校长及管理团队行政束缚。第三,设立办学顾问委员会,作为学校办学的咨询机构,让学校依法办学不再被虚化。

3.推进章程建设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对外要求按照学校法律法规办学,对内就要建立学校章程,整体规划、运用好学校的这部“宪法”,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章程的建设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做到“上”“下”结合;第二,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的表述要做到“形”“神”结合。所谓形,指的是结构完整;所谓神,指的是内容体现学校的特点和个性,不要雷同,阐述应繁简得当。第三,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实施要做到“刚”“柔”结合。第四,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的修订要做到“动”“静”结合。所谓静,指的是章程和制度应具有相对稳定性,所谓动,指的是学校章程不能“一定终身”、一劳永逸,要富有前瞻,与时俱进[4]。

4.教育家办学

当前我们对创新性人才的呼吁、对素质教育的追求,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聚焦在教学过程,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但是,应当看到,之所以我国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的竞争,缺乏有影响的教育家,主要还是由于体制性障碍的束缚,由于高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缺乏自主权和活力。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背后仍然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政府向学校授权,向校长授权,实行教育家办学,从而恢复学校的活力,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传统的管理方式实质上是教育局办学,局长就是一个大校长。一方面局长不可能了解到所有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另一方面学校抱怨会议多、文件多、检查多、评比多。落实校长办学自主权,由教育局办学向教育家办学转变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局的放权。没有教育局的放权,就没有教育家办学。

参考文献

[1] 朱怡华.探索“委托管理”,促进教育公平:基于上海基础教育实践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3).

[2] 单大圣.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突破——以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为例[J].浙江教育科学,2014(4).

[3] 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4).

[4] 陈立鹏.学校章程:学校的“基本法”[J].中小学管理,2013(4).

[作者:何酉宁(1981-),女,重庆南川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讲师,硕士。]

公办中小学 第4篇

《办法》规定,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实行秋季招生,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公办中小学由教育行政部门划定招生区域, 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凡年满6周岁〔入学当年8月31日 (含) 以前出生〕的儿童, 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条件暂不具备地区的儿童, 可以推迟到7周岁。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需要延缓入学的, 其法定监护人向应当就读的学校提出申请并附有关证明。

月日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 在其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 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本学区或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进城落户农村居民适龄子女入学, 与居住地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对待, 由其法定监护人持本人及儿童、少年的户籍或居住证明, 到居住地县 (市、区) 教育行政部门公布的学区对应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城市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由城市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向暂住地县 (市、区) 政府提出入学申请, 由暂住地县 (市、区) 政府指定接收学校, 保证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严格控制班额, 学校在接收正常入学、转学、复学的学生后, 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 初中每班不超过50人。

学生初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 学校应从学生入学之日起1个月内为其采集录入学籍信息, 建立学籍档案, 通过电子学籍系统申请学籍号及学籍辅号。学籍辅号一人一号, 终身不变。

杭州公办小学报名须知 第5篇

符合在杭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家长,请在规定时间登录“杭州市小学一年级入学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报名;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公办小学报名须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杭州公办小学报名须知

1、同步网上信息登记和报名:

网上报名时间为6月10日—16日(每日9:00—21:00),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儿童,由家长登录入学管理系统登记入学信息并完成报名,适龄儿童只能在公办小学或民办小学选报一类,其中选择民办小学的应在当地招生的学校中选报一所。网上报名时间截止后,登记信息和报名结果不能更改。

2、公办学校第一批录取与民办学校录取同步开展:

7月1日,公办小学第一阶段招生开始。

7月2日,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报名人数(以下简称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民办小学,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报名人数未超过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小学,报名儿童一次性全部录取。录取结果由民办小学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公布。

7月4日—5日,公办小学对报名儿童进行现场信息核验。

7月6日9:00—7日12:00,市教育局在入学管理系统中公布审批地招生不足(以下简称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名单及剩余招生计划。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补招网上报名面向全市,不受区、县(市)的限制。完成网上报名且未被民办小学录取的儿童,其父母可在该时段登录入学管理系统,在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中补报一所学校,继续参加该民办小学的招生。已选报公办小学的儿童也可参加招生不足的民办小学补招报名。所有报名或补报名民办小学但未被录取的儿童,则按“同类情况排序靠后”的`原则,排在只报公办小学的同类别儿童之后录取。

7月8日14:00—17:00,完成民办小学补招网上报名的儿童家长,登录入学管理系统进行补招报名审核结果查询。

7月10日,公办小学第一批录取工作结束;报名人数超过剩余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小学,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电脑随机派位录取;补招报名人数未超过剩余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小学,报名儿童一次性全部录取。补录取结果由民办小学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公布。

7月15日开始,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小学根据儿童户籍、父母户籍、家庭住房情况,按照“住、户一致优先”原则,对第一阶段未录取的儿童进行分类排序,其中报名民办小学及补招报名民办小学的儿童,均按照“同类情况排序靠后”原则,排在同类别报名公办小学的儿童之后。

温馨提示

1、招生录取工作由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具体方案详见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公告。

2、“小学入学管理系统”开放时间为6月10日—16日(每日9:00—21:00)。在系统开放的任意时间内完成相应操作即可,完成操作的具体时间不影响招生录取顺序和入学结果。通常系统开放第一天(6月10日)注册登录人数较多,容易发生网络拥堵,建议家长于6月11日开始注册登录。

建议家长适当留出处置时间,切勿于6月16日晚上临近系统关闭时操作,避免因突遇电脑故障、网络故障等,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操作,影响入学。

3、部分以招收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招生时间和招生方式由各区、县(市)和学校共同确定,招生方案详见相关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公告。

4、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区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积分入学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教基〔2019〕5号)规定,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入读市区公办小学实行积分入学。家长已于4月10日前在有关部门完成积分入学申请的,登录入学管理系统时,请登记积分入学申请的相关信息,积分信息遗忘的可不填写,未在4月10日前办理积分入学申请的,不适用积分入学。

公开公办高校办学经费等 第6篇

美国高校网站向社会披露的信息不但比较多,更新也很及时,找起来很方便,学校大多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处理社会查询事宜,谁有疑问都可以去查。在日本,公立大学都编撰有白皮书,上面清楚地记载了学校各方面资料,人、财、物、管理、运营各方面写得一清二楚。而我国公办高校很少愿意详细公开这些信息。为此建议:

1.政府牵头,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搞清楚公办高校的问题,应当先从理清基础数据开始,从大学的收支情况开始。应当从第三方的立场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深入的基础性调研,有针对性地先开展对公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调研,并建议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一个经过人大、政协审议通过的公办高校教育拨款管理机制。

2.公开办学经费等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高校信息不涉及国家安全,理应全面公开。首先,要保证校外的知情权,如各校教学经费占高校经费的比重,各校对社会贡献的综合评价等,应当在教育部所属的网站上公示出来。其次,要保证校内的知情权,校领导在决定资金如何运作之前要和学校的代表商议,这些代表应包括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学术委员会等各个机构的成员。

3.明确责任主体,建立财务评估机制。公立学校应当建立资金使用的定期评估机制,问责制也应当引入教育领域,从而使高校管理更加透明,减少腐败现象;促使节俭办学,减少浪费;防止高校盲目扩建,减少债务。

4.借鉴国际名校模式,健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教育部在去年公布了一些投入产出数据,然而涉及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大部分高校办学经费方面的数据仍不曾公开或缺乏力度。应深入贯彻《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与《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内容基本要求》,进一步出台相关实施细则,明确公开内容,增强公开力度,增加可操作性,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杨健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少数民族学生应免学费读中职

由于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瓶颈”因素。国家要求民族学校以社会效益为重,不仅学费标准普遍较低,而且实际收缴率也低。加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低,职业学校难以在正常经费之外搞到创收,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自我发展难度很大,形成了学校办学难、学生上学难的被动局面,使民族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关系到劳动者的素质。没有劳动技能,就业就会受到局限。而一些少数民族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等问题,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在初中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因此,提出建议将全国少数民族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一样对待,纳入中职教育免除学费政策范畴。少数民族学生免费上中职具有重要意义。

1.体现出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照顾,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和民族政策的优越。

2.能更多地为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培养大批专业技能人才,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4.少数民族虽然民族多,但占全国中职学生人数只有10%左右,其中还有部分农村户口的学生已纳入免费范围,总体国家负担不大,但社会效益巨大。

祁德川全国政协委员,

公办中小学 第7篇

陕西省教育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今年全省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所有县(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实现100%的公办小学划片免试就近入学,95%以上的公办初中划片免试就近入学。陕西规定,各县(区)要科学合理划分学区,明确新生入学条件,规范招生程序,有序安排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要纳入流入地政府保障体系,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主,统筹安排辖区内义务教育学位。陕西要求,各地要将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例和招收择校生的比例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切实缓解“择校热”。通过学籍系统控制学校招生计划、学生入学年龄等遏制学生无序流动,避免盲目跟风择校。

浅议公办中小学校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第8篇

一、公办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一) 管理机构设置的问题

总体而言, 主管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方的机构设置及其分布缺乏合理的规划。目前, 就笔者所知, 各中小学校按主管部门要求在形式上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并设一名资产管理员从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计核算工作由核算中心实施。事实上, 资产管理委员会属临时机构, 只有在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国资委要求清查资产时才运作;资产管理员通常由报账员兼任, 主要承担有关固定资产的各种报表的填报工作;固定资产领用后, 分散在各使用部门, 对其安全、完整并有效使用没有任何制度的约束, 这样从根本上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中心账与学校台账不符、与固定资产实物不符的现象常态化。

(二) 使用流程的问题

多数学校对取得的固定资产没有设计和实施验收后领用的管理程序, 固定资产到校后直接运往使用部门, 使用人在相关凭单上签字并经校长签署同意后送交财务室办理结算手续, 固定资产进入学校这一环节就算完成, 没有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没有验收程序就不能确保固定资产取得的质量、效用, 不能落实验收责任人;没有领用程序就不能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责任人, 不能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

(三) 管理流程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存续阶段。学校大多没有制定和实施有关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制度, 使得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无章可循。如:固定资产台账通常由使用部门安排使用者按购入时间顺序进行登记, 对其没有任何分类, 且仅用于应付清盘资产, 更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卡片, 造成固定资产台账经常漏登、错登以及固定资产重复购置。使用者在使用固定资产时, 不加爱惜, 尤其是电器设备, 既不按要求操作又不实施相应的维护措施, 这种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程序的空白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破损程度严重且无法追责, 其结果是只要清盘资产, 固定资产大多账实不符。公办中小学校不进行成本核算, 对固定资产既不计提折旧, 又不计提减值准备, 财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仅反映原值,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 不能对学校固定资产的价值状况进行有效的分析。

(四) 处理流程的问题

在固定资产淘汰处置阶段。由于学校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 学校没有自行处置的权力, 再加上很多学校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重视程度不够, “重进轻管, 重钱轻物”, 因此, 对应当履行处置手续的固定资产没有妥善保管和进行处置程序。如:电器设备一旦不能使用或陈旧过时, 使用者往往不再使用, 直接申请购置新的设备, 废弃设备则无人问津, 导致固定资产长期账实不符, 对学校硬件设施配置及使用起阻碍作用。

二、公办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完善措施

(一) 完善管理架构

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已成为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可或缺的具体工作, 应当设立与其职责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议各中小学校专设资产管理处, 与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平行;调拨专人具体从事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主管部门明确资产管理处、核算中心、资产使用部门各自承担的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核算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职责, 共同形成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格局, 从而改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有名无实的现状。

(二) 完善管理流程

根据学校的业务流程, 固定资产全程管理的基本管理环节可以分为取得、验收移交、账卡核对、日常使用维护、淘汰处置五个关键部分管理。管理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首先, 学校固定资产取得的途径包括购入、调入、自行建造、改扩建、接受捐赠、盘盈六种方式。按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来确认固定资产涵盖范围;根据学校特色其固定资产不论从数量、品种、还是金额而言都会显得比较多, 需要核算中心严格按照中小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在核算上将取得的固定资产细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六类, 并按此要求指导学校固定资产台账和卡片的设立。固定资产卡片需要由资产使用部门按照核算中心要求安排专人进行登记。资产管理员具体承担固定资产台账管理工作, 需要定期与核算中心、资产使用部门对账核对,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学校的固定资产台账、固定资产卡片与核算中心的明细账分类及金额正确、一致。

其次, 学校对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当建立严格的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由资产管理处会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根据合同、发货单、发票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检验, 合格并办理入库、领用手续后方能办理结算手续和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

再次, 对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 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服务力度, 强令并指导各学校建立、健全有关固定资产使用的各项规章、制度, 并有效实施。学校应要求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会同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维修、保养, 将固定资产日常维护流程体制化、程序化, 并定期检查, 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如:固定资产使用部门需建立并实施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制度、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并设岗位责任制以将固定资产日常维护、保养责任落实到使用人;资产管理部门制定并实施固定资产定期清盘制度、损坏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定期检查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状况, 这对于学校资产保全、资产效能发挥有着重大的意义。且只有加强对固定资产运行维护的管理, 才能较为准确地预算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费用, 才能有利于学校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 适应财政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

最后, 严格固定资产的报废和处理流程, 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严禁自行处置。因破损、报废等原因需处置的固定资产, 由资产管理处代表学校以书面材料的形式上报主管部门, 并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需经有关部门鉴定的, 还要附相关的鉴证材料,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未经批复, 学校不得自行处理。主管部门通过抽查、盘点等, 发现学校擅自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 根据相关管理体系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员, 确保制度的严肃性。

(三) 完善绩效考评

为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有效使用, 财务核算准确以及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 建议主管部门将各学校对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评价。具体包括:第一、学校配置的固定资产是否与学校的规模、办学宗旨、学校等级 (例:省级或国家级) 、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指标相匹配。第二、学校是否按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台账、财务账和卡片的定期核对制度;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清查盘点制度和固定资产处置制度, 并有效实施。第三、学校对不当使用或管理不善造成的固定资产流失是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对需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及时按规定程序予以办理。主管部门成立专门小组将上述考评内容确定为量化指标来定期衡量和综合评价各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取得的业绩, 发生的损失, 并按综合评价高低水平给予奖励和惩罚。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有关固定资产管理的全面风险管控要求, 才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小学校会计制度》财预字[1998]104号。

公办高校收费文献述评 第9篇

自20世纪90年代, 高校学费开始逐年上升。直到2007年, 国务院发布被喻为“限涨令”的文件, 遏制住了高校学费上涨的势头。近几年, 随着物价的上涨和高校科研设施与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的加大, 教育成本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 2013年秋, 部分高校学费开始上调。高校收费问题一时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校收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在此基础上, 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 以期对其他学者提供借鉴。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收费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高等教育公平问题、高等教育是否应该收费、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核算。

(一)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1.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

美国的科尔曼教授在《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一文中提出, 教育均等不能局限于教育的平等投入上, 而应将关注的重心转向学生的学业成就。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 在制定和实施教育政策时, 应确保入学机会和学业成就的机会均等。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学者从伦理学的角度阐释了公平, 认为公平可分为两类:一是“均等性”公平, 其核心理念是“平等地对待相同者”;一是“非均等性”公平, 即“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

2.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

郑晓鸿从教育公平的外延、内涵及特点对教育公平进行了界定;易鸣从政治学、哲学及法理学的视角对教育公平进行了探讨;姚莉等人对高校教育公平的影响因素从社会阶层差异、政府财政投入体系及大学生资助政策等方面做了研究;刘茂松等人通过对我国基尼系数的研究得出了收费有利于教育公平的观点;张辉从罗尔斯正义论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解读;宋丹则从区域差距的视角对教育公平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二) 关于高等教育是否应实行收费

“社会责任说”认为,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以发展国民经济, 因此其所需经费应由政府支付, 而且政府支付全部教育费用可以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平等的高等教育机会;“教育投资说”认为, 个人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增加了就业机会和获得更高报酬的可能性, 因此在制定收费标准时个人应负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市场机制说”的代表人物D.Bruce Johnstone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即受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受益原则主张“谁受益, 谁承担”和“多受益, 多承担”, 能力支付原则主张支付能力强的多支付, 支付能力差的少支付。

(三) 关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的核算

1.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

高等教育学费与教育成本的关系研究:世界银行依据33个国家的有关数据, 得出了“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中, 采取成本较大份额回收政策的比例基本相同”的结论。高等教育学费与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世界上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国家, 其学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是不一样的, 即使进行同等比例的补偿,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家庭的经济压力也有较大差别。国外的学者Leslie、Brindman及Kane等对高等教育学费与高等教育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进行了数据分析。他们认为, 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对全部私人成本的弹性要大于其学费弹性。

2. 国内关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的研究

李建平等人针对民办高校的收费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民办高校的收费公式;李强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成本补偿比例模型, 特别是基于现实数据的测算, 他得出了受教育者与组织合理的成本补偿比例;章达友结合我国城乡居民的承受力, 以数据测算为基础, 提出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制定高校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

二、文献评论

笔者认为, 在教育公平问题上, 学者们的观点达成了统一, 即人人都享有开放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既要符合均等性公平, 又要符合非均等性公平;在高校教育是否应实行收费问题上, 主流的观点认为高校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属性, 我们得出了高校教育应实行收费的结论;在高校教育成本和收费的核算问题上, 学者们主要是以成本分担理论为基础, 提出按照生均培养成本的一定比例收费。其中, 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是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环节。围绕生均培养成本的测算, 学者们提出了诸多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应按照标准生均成本进行测算;有的则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按实际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有的认为应按照权责发生制下的生均培养成本测算;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进一步规范生均培养成本测算所包含的项目。

然而, 我们看到, 多数学者在研究收费模型时仅仅针对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定量测算, 而根据地区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高校办学水平差异和专业预期收入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的文献非常少见。现实情况是,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以城乡收入差距为例, 从历史数据来看, 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民人均收入的约2倍。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果我们制定的定价模型没有把这一因素纳入其中,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陷。此外, 高校间办学水平的差异以及专业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如何通过模型定量地体现也是高校收费理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 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将以上因素结合到一起, 综合制定高校收费理论的定量模型:即以生均培养成本和分担比例为基础, 综合考虑地区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高校办学水平差异和专业预期收入差异来定量研究高校收费模型。唯有如此, 收费模型才能比较客观的反映真实情况, 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享。

参考文献

[1]李强.高等院校学生培养成本补偿比例研究[J].教育研究, 2014, 07:69-74.

地方公办高校资金短缺办学 第10篇

一、总结运作良好的民办高校和地方性公办高校的办学经验

1、要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就是适度地扩大办学规模, 以规模效益为核心发展战略。办学规模的扩大是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唯一出路。由规模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这种涟漪效应在高校实施规模效益的战略机制中十分明显。专业设置方面高校要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状况。实地考察, 做好统计工作。不能只是运筹帷幄, 看到其他高校开设什么专业便开设什么专业, 先要考虑本地区的经济情况, 市场环境, 查实人力资源方面的供求状况, 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落到实处, 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学生有好的就业前景, 高校的生源保持就能做好。新专业的开设, 教师队伍就需要注入新的“血液”。高校在教师管理问题, 包括教师的聘任, 绩效评估,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等方面也要高校的管理者做好工作。

2、以生为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教育事业是非盈利的服务型机构, 在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今天, 社会形势对高校也越发严峻。学校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增加学生事务管理部门, 能及时地搜集到学生的期望与满足、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学生的经济负担等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课程设置上有相对的选择性。同时, 学校鼓励学生创业。成立学生创业集团, 安排专门人员对学生的创业思路进行指导。并且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定期举行大学生的活动体验及意见交流。

3、与市场接轨, 补市场之所需。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市场与社会与国际接轨, 对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做出正确的定位。地方性高校主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 要考虑到毕业生流向一般是建设本地区为主。如果该地区的手工业发达, 学校可以设置与手工业联系密切的专业多些, 与手工业有间接关系的少些。以市场导向, 以供求状况为导向, 进行专业设置。

高校内部也要建立市场运作, 后勤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将学生食堂、澡堂、校园超的经营权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当然, 学校的管理者要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服务的质量。学校要始终本着“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在后勤服务的管理要求上也本着最大地优惠于学生的原则。在招标之时, 就要对投资者说明学校的管理条例。

运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一般来说, 融资租赁的租期较长, 符合高校所需资金量大、期限长的特点。积极地接纳各种培训机构在本校宣传, 学生在增加技能知识的同时, 学校也通过租赁校舍从总获利。学校资源要最大限度的得到使用, 通过各种途径创收。

4、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 落实财务的流向, 提高教学质量和后勤服务质量。机构庞大的高校, 一级财务管理是行不通的, 不可能把全校所有的钱都集中起来, 统一管理使用。而目前中国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不成熟, 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要推进系主任负责制, 还要设了专门的监督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对学校的财务流向进行监督, 还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对教师的工作态度, 后勤的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健全高校内部的问责制。

二、解决高校资金短缺问题的策略方式

1、校企合作机制。学校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 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利用企业的资金资源, 为高校服务。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 有开办的合作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合作的科学园 (如隆平高科技园) 等。通过合作不仅加速了产业界技术人员技术的提高, 推动了产业界的发展, 同时使高校获得了经济收入。高校培养的人才毕业之后流入企业, 又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使人才得到用武之地, 对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校企合作能使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者统一达到共赢。

2、加强银校合作。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招生规模的扩大, 教育的公平性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是一些家庭困难, 出身偏远地区的学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学费拖欠问题成了学校财政方面的一大难题, 但是学校不能因为拖欠学费而取消学生的入学资格。所以要积极与银行加强合作, 为学生争取助学贷款, 解决优秀学生因为交费难而辍学的现象。学校与银行之间达成合作协议, 学生的学费可以存入指定的银行。学校走规模效益的发展战略, 银行在办理学生缴费业务的同时从中获利。

3、院校合并, 采取“土地置换”的方式, 将“黄金地段”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高校的校区分散势必会在管理上权利分散, 办学机制各为其主, 这个阶段的高校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校区合并, 不仅能通过土地置换筹集到资金用于新校区的建设,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权利集中, 管理上协调, 彻底的消除多中心组织所造成的内部力量离散的弊端。

4、构建高校节约型校园。构建高效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缓解高校资源短缺, 实现校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从小处着眼, 倡导节约型校园的建设。山西农业大学实行“学生宿舍用电限额制”、中北大学的光控灯等高校节约用电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反合理的规划用电时间, 使有限的电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学生, 也为高校节省了大批资金。

三、公办高校仿效民办高校办学的意义

1、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创新。目前的中国高校并非除了只是公办和民办之分,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使得高校渐渐地转型。处于转型期的高校对政府的依附度逐渐降低, 自筹资金保持学校运转的任务逐渐加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相应的更加灵活。

2、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 提升了高校在危机来临时的应变能力。机构庞大的高校在管理上是纷繁复杂的, 老问题积累, 新问题出现。不改革的话, 依照原有的管理体制, 问题会越来越多, 窟窿会越来越大。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 在竞争中不断地调整自己, 问题出现, 解决问题。下个问题出现之时, 有个上次的经验或者从上次的教训中总结出有效措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大大提高了高校的应变能力。

3、办学中建立监督体系, 使高校更具活力, 有利于教学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大学管理者及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不仅从学生成绩的反馈, 通过匿名制形式调查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监督部门要安排时间对教师出勤情况进行抽查, 对上课的情况定期检查。建立高等教育的社会“问责制”, 在扩大和保证大学自主权的同时, 要求提高大学办学的透明度。

4、建立科学的市场化的教育投资、融资机制, 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的财政不足的问题, 也减轻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经过高校培训的专业人员, 企业中输入新鲜的“血液”, 而一批技术含量低、能力低的员工会趋向再次培训学习, 再次返回企业进行生产。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 效益获得也就无可厚非。整个社会的人员在这种市场机制下不断再学习, 间接地促使了我国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校在改革转型期要严把质量关, 仿效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 积极地融入社会与市场接轨, 借助社会力量办公益大学。地方性公办高校在保持国有性质的前提下, 发挥主体优势, 走多元化筹资道路, 通过各种合理的途径创收, 赢得办学的相对自主权, 这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 既然要竖起“教育强国”的旗帜, 国家也应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 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 以缓解高校贷款的压力。

摘要:经济的全球化使得教育事业面临竞争, 在高等教育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政府拨款不足以维持高校财政良性循环的情况下, 高校不能仅依靠财政拨款, 应该走“国有”和“民办”相互结合的发展机制, 通过提高高校的市场运作能力来求得生存与发展。总结运作良好的民办高校和地方性高校的办学经验:1、做好学校定位, 规模上适度发展;2、以生为本,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3、与市场接轨, 补市场之所需;4、建立专门的监督体系, 落实财务的流向, 提高教学质量和后勤服务质量。地方性普通公办高校结合自身的情况, 借鉴其经验的可取之处, 办有中国特色的大学。

关键词:地方性公办高校,资金短缺,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邬大光、高新发:《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26~29。

[2]王冲、王晓明:《基于规模效益的高校负债实证分析》, 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 2005年。

[3]赵炬明、徐海涛:《没钱如何办好大学——A学院发展战略案例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2006, (8) 。

[4]赵炬明、余东升:《院校研究与现代大学管理讲演录》,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中国公办高校权力结构解析 第11篇

关键词:公办高校;权力结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24-03

“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是构成各种组织、机构或团体的最基本的成分和要素。高校的管理体制,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权力作用关系。这种分配的模式和作用关系,即构成权力结构。本文从这一角度展开,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尝试着对我国公办高校权力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

1高校权力结构的典型模式分析

从权力的性质分析,人们通常认为,高校的权力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由于世界各国在大学传统、政治体制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二者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其中以下3种权力结构模式较有代表性:

1.1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

美国的一些特大型大学属于这一类型。与美国的社会特点相呼应,美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中一些特大型的大学如加州大学,则在权力结构上体现出严格的科层等级管理的共同点。从联合大学、大学、学院到系,层层强化了管理系统中的行政权力,使得管理系统能够高效率地处理大学内部跨度大、头绪多、日益纷繁复杂的事务,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化给大学运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高等教育在增强活力的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

1.2以学术权力为主的权力结构

比较典型的是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政府除了在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宏观决策控制之外,还对高校的学科设置、学历认定乃至教师的聘用等进行严格控制。这样,大学的行政权力就在这种政府控制中被大大削弱,而在学部和基层则拥有强大的权力。相对学术权力而言,这些国家大学的行政权力和其他利益群体的权力则相当有限。

1.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基本均衡的权力结构

英国的传统大学最为典型。这类大学,校务委员会是其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以筹划经费、制订计划、批准教师任命为主要职责的理事会,和具体负责学部、系学术事务管理,由大学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则分别作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代表机构。这两者之间的工作、利益和权利关系通常由具有“行政首脑”和“学者观点的主要代言人”双重角色的副校长负责协调。

2中国公办高校的权力结构

我国公办高校的现行权力结构模式,属于行政权力类型,但又有区别于西方大学的自身特点。具体来说,我国公办高校中目前存在以下的法定权力:

2.1政治权力

高校的政治权力是国家或社会基于整体的发展需要而对高等教育所形成的各种影响力。高等教育中政治权力的存在,在于高等教育与国家及社会的大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纯粹的“象牙塔”,都必然服务于特定国家或社会的政府经济发展需要,成为国家权力组织下的重要构成。高校的政治权力特征,在西方国家也鲜明地存在,高校的发展也必须遵从国家社会或民族的利益要求。美国密西根大学前任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Duderstadt)就说:“公立大学运行的环境具有极强的政治性”,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认为:“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

在我国公办高校中,政治权力集中体现于党委会。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会是全校的政治核心,“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的机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我国曾于建国初期的1950年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两次实行校长负责制,结果都是因为弱化了党的领导而出现偏差,危及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引发了社会危机。

我国高校的政治权力是高校中一种独立存在的权力,决定着高校的基本发展方向,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力量,但“党委领导”决不是“政治挂帅”,也不是以政治权力代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行政权力泛化问题早已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的党政不分,其中的政治权力包揽或者融进到了行政权力之中,致使高校的权力结构特征出现扭曲,官僚主义严重。

2.2行政权力

高校的行政权力是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在一定的组织管理系统中按照固定的级别层次和职能划分,对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性工作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权力。行政权力的载体是行政机关(构),是一个“科层化”的组织体系,它以效率为行动的追求目标,以严格的等级制度为依托,因此又可称之为“制度化”的权力。行政权力的运作方向只能从上到下伞状放射,形成稳固而有序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上级机关发布命令、实施控制,强制贯彻执行,下级机构只能服从上级指挥安排。

高校行政权力的主体是以校长为最高长官的高校各管理层次中的领导和辅助人员。公办高校的校长是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直接任命的,是受政府委托而经营管理学校的代理人。因此校长权力来源于整个国家公共权力体系的分配,校长所行使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的代理权,是公权而非私权。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与下设的若干副校长一起,掌握全校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服务、产业开发等具体事务。在学校以下设系,部分规模较大的学校还存在中间层次——学院,但学院与系的主管由校长委任,学院院长和系主任必须对校长负责,构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体系,权力中心明显向上偏移,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等级管理特点。

我国高校的这种高度集中的校长管理负责体制,有利于学校贯彻政府的意志,提高政策实施的绩效;严格的等级管理,在机构运行良好的条件下,有助于达成上下一致,提高管理的效率。但不足之处也很多,主要表现为:由于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势必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高校学术人员特别是教授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忽视;权力过于向上集中,形成倒金字塔式权力结构,使基层的自主权受到限制,因而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自我发挥;校长由主管部门委任,其作为法人代表的实质性地位难以确立。此外,我国高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泛化所带来的行政管理工作“机关化”、“衙门化”、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老问题依然严重。

2.3学术权力

高校的学术权力是学术组织或学术人员运用专门知识对学术活动中的学术事务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做出决定的权力。高校学术权力的主体是教师和科研人员。《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价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这一规定作为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改革,突出了学术权力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从现实来看,除了学术委员会,高校的学术权力还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各层次的学术机构来实施。与行政权力相比,学术权力具有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以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创造新知识为首要任务的高等学校,学术权威、学术权力始终有其使人仰慕的魅力,因而也就有一种不可取代性。

在我国,高校这种具有官僚机构特性的大学组织,行政权力的泛化往往导致学术权力的“失语症”,其学术性质必然被行政管理体制所遮蔽。尽管大学表面上是以教学、研究为中心,但占据支配地位的却是行政权力,教学和研究围绕着大学的行政体制而运转,整个学术权力明显地依附于行政权力,甚至学术权力本身常常被解构或同化于行政权力之中而不是其他权力。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呼声日益迫切,高校中学术权力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现出来。因此,高校应该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合理使用学术权力在增强学校自主办学能力,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能力,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已有的学术性组织,让它们充分发挥学术管理的决策作用。还可以考虑建立教授联合会、专家咨询组等,让专家教授、学术权威更多地了解、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管理和决策过程,对行政事务和其他事务享有必要的发言权,以提高高校决策的科学性。

2.4其他利益群体权力

高校其他利益群体权力的主体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和学生。一般教职工的权力主体属于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他们的权力与其说是高校内部权力的组成部分,不如说是由民主社会所赋予的个人自由言论、参政议政的一般公民权。学生权力是基于法律或学校管理体制的一种权力形式,其权力主体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组织,其权力客体可以是校、院或系,也可以是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随着高校学生权力意识逐渐增强,学生权力在高校权力结构中的缺失需要弥补。

在我国高校,其他利益群体权力在权力结构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从世界范围看,这一权力要素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其重要性也日益为高校权力结构主体所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法制制度的健全,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高校中一般教职工和学生要求参政议政、参与学校事务民主管理的意识大为增强。这就为高校管理者听取和吸收最广大、最基层学校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而如何使基层成员的主人翁热情和责任感,他们从特有的角度看问题的见解和智慧,一种决策者一般不易听到但却必须得听的很有价值的意见,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决策层;使一些关乎全校员工切身利益和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能在出台前得到更充分的论证使之更具权威,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的制度应进一步健全,其职能和权威性应切实加强,要使这些制度真正成为学校基层成员代表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渠道,在审议和监督学校有关决策和计划中切实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2.5监督权力

(1)教职工代表大会。《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证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虽然写入相关的法规文件中,但其功能的发挥不容乐观。由于教职工不是公办学校的产权所有人,校长根本就不需要向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另一方面,从管理学上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从来就不可能成功地发挥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处于校长的权力管辖之下,因此它经常只能发挥维权性的职能。

(2)纪律检查委员会。这是党的监督机构。在高校党委的意志通过党员干部来贯彻执行,纪律检查委员会既对党委及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监督,还可以通过党委对行政进行监督,主要是通过党章和党的政策维护党的纯洁和党的意志贯彻落实。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公办高校,外部受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的影响和制约,自身又存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监督权力和其他利益群体权力的运行和相互作用,是一个多元权力结构组织。一所高校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赖以上各方权力运行的和谐和有序。作为高校的校长,是学校各种权力交汇的中心,妥善调和与平衡各种力量是学校管理的关键;政治权力则是一种集体的、政治性的领导;学术权力和其他利益群体权力,相对于集中的行政权力而言,更具一种基层和“民间”的特征,它们与行政权力一起,构成一个涵概高校各个方面、层次,功能齐全的高校权力结构,使之更具有凝聚力和权威性,管理、决策更富有科学性和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谢安邦、阎光才.高校的权力结构与权力结构的调整[J].高等教育研究,1998(2)

2 许迈进.高校权力结构及其效能浅析[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3)

3 李金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若干理论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4 王德春.试论高校权力结构失衡与协调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6)

5 蔡贤榜.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耦合之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6 杨克瑞.高校的政治权力分析[J].高教探索,2007(6)

7 甘永涛.对高校学生权力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7(1)

8 向富国.制度视角: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D].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5

The analysis of the power structure in Chinese-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Jiayong

Abstract:Based on checking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three typical power pattern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ly the academic power primarily,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primarily,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academic power balanced structure pattern. The author believed that it has been politics power, administrative power, academic power, supervision power and other interest group power in the Chinese-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nalysis its operating condition, Interaction, and existence question.

城乡边缘区域公办学校发展战略 第12篇

编者按:2008年7月12日, 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委员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校发展研究所合作, 启动了为期一年的小学规范化建设专家指导团项目。丰台区教委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项目学校。在一年的合作中, 专家指导团创建了核心工作站、小组工作日等制度, 开发了学校发展状态评估等工具。项目以学校需求和发展为导向, 采取一校先行、九校跟进的策略。前半年以小组工作日形式对每所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建议, 后半年以课例分析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为抓手, 同时形成以学校需求为导向的策划方案或者文稿。项目小组工作成效表现为:对每所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联片学校之间互相开放, 携手前进, 打造了一种互相学习和互相借鉴的交流平台, 制造了互相交流的机会;专家成员和学校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协作伙伴关系。10所项目学校各自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 借力发力, 与北师大专家密切配合, 对学校管理、领导、教育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形成了多篇论文。本刊对此特别给予关注, 期望能够为小学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经验积累。

上一篇:企业文化之作用下一篇:低瓦斯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