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2024-05-20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精选12篇)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1篇

在实现了利用无线电波传播声音信号后, 人们又试图想用无线电波传播视觉信号, 来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 而电视的产生正满足了人类的这一要求, 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25年, 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 1958年, 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 同年, 中央电视台开始黑白电视试播。1973年5月l日, 北京电视台面向首都观众的彩色电视正式试播。至今, 虽然有线电视覆盖了我国主要大、中、小城市, 但无线电视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国4亿电视用户中仍有3亿用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收看电视节目。下面即将论及中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技术体系在农村的发展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主导, 政策扶持, 统筹协调, 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

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点是覆盖, 覆盖的重点是农村。而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分布、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等的影响, 导致和城市接受电视信号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因为电视是农民获取最新社会消息的重要手段, 没有广播电视, 农民的见识将变得更加狭隘, 这样不利于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国办发[2006]79号文件将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列为新时期“村村通”工程的重要内容。所以农村当地的党委政府应该把农村的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作为一个重大课题, 加大重视程度, 同时还要调动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性, 建立保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网长足发展的长久有效的机制。

二、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注重覆盖效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 中央领导明确要求:要把无线广播电视“村村通”作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以超常的措施, 超强的力度, 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工程, 要让全体村级群众都能享受到广播电视提供的基本服务和公共服务。

我们的第一步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课题已经完成, 建设完了之后的一步就是维护和管理。所以我们下一步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在农村广播电视建设完成后,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效果。而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我们应该善于积累前辈们实施无线覆盖时的经验教训,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新时期的广播电视覆盖的道路, 避免盲目执行

我国的无线广播的覆盖模式是采取单一的模式, 我国占世界面积排行第三, 并且地形地貌复杂, 每个地区都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就预示着我国的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模式不能再继续采用单一覆盖的模式, 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 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 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偏远的地区, 可以采用简单方便的调频发射机, 进行小范围的无线覆盖。例如:高山高原地区的无线广播电视的覆盖。

三、科学管理, 安全高效, 无人值班, 有人留守, 建立转播站运行制度和管理办法

无线覆盖是广电系统比较重要, 比较难做的一项工作。曾调查过很多的高地高山发射台, 广电系统分工很细, 岗位很多, 但是最苦、最难、最累的还是高山上的职工们。这样耗费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而且长时间的高山工作, 可能导致出现安全问题。2008年6月建成了5座高山无线覆盖转播站, 采取无人值班, 有人留守的管理方法。

总结

无线广播电视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进行。想要我国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长足发展, 我国各级广电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尽管有线电视已经慢慢地侵入我国的电视事业当中, 但是我国4亿电视用户中3/4的人民还是使用无线电视, 有线电视虽然发展迅猛, 但是它的不可移动性和不便捷性也是其致命的缺点, 对于我国而言, 当前的目标是让我国各个地区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无线广播电视覆盖提供的公共服务, 所以无线广播、电视在我国发展的前景还是可观的。■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广播电视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主要论及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发展工作持续发展的问题, 建立适合农村广播电视自身发展规律要求, 符合长效运行机制的无线覆盖网络, 是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无线模拟接收,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庆国.福建省广播电视覆盖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9年02期【1】王庆国.福建省广播电视覆盖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1999年02期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2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现行财政财务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是中央财政为支持构建以地面无线覆盖为基础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免费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节目,促进广播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坚持统筹安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审计、广电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出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专项资金用于对纳入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范围内的发射转播台(站)中转播中央第一套广播(中波、调频)和第一、第七套电视节目的发射系统、附属系统及相关监控设备的更新改造、维修、运行维护进行补助。

发射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馈线、多工器等。

附属系统包括:节目传输及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卫星天线、1

卫星接收机、模拟音视频切换矩阵、监视器、测试仪器等)、供配电系统(主要包括变压器、稳压电源、配电箱和电缆等)、地网、接地和防雷系统(主要包括高频接地和防雷接地)等。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支出内容包括:

(一)更新改造经费:包括上述发射系统、附属系统及监控设备的更新改造费用以及相关工程设计、验收等间接费用。

(二)维修经费:包括上述发射系统、附属系统等设施、设备的大型维修费用。

(三)维护经费:包括电费、发射机维护材料、备品备件和通风设备、信号源、天馈线、多工器等的日常维护费用。

(四)经财政部、广电总局批准的其他有关经费事项。

第七条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以下项目的开支:

(一)相关台站人员经费、机房及周边环境整治等基本建设支出。

(二)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范围以外的发射系统及其附属系统设备更新改造、维修、运行维护。

(三)本办法使用范围以外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申请和审批

第八条财政部商广电总局制定当年专项资金使用方案,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广电局(厅)下达专项资金预算控制数。

第九条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

商同级广电局(厅),在预算控制数范围内,根据工程实施情况提出具体资金需求计划,并于每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广电总局报送资金申请方案及上一中央专项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

第十条 广电总局对各地申请报告初步审核后提出当年专项资金分配方案,财政部对分配方案审核后与广电总局联合下达专项资金,同时抄送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按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核算和拨付专项资金。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二条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专项资金,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要及时了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合理、安全。

第十三条各级广电部门要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申请和安排使用专项资金,不得以任何借口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四条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使用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手续完备、账目清楚、结算准确。

第十五条专项资金中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应按政府采购相关规定组织实施。在满足工程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优先采用国产设备。

第十六条对于未按规定使用或将专项资金截留和挪作他

用的,一经查实,将予以通报批评并追回违规资金,根据情节依法追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广电局(厅)应相应制订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设备管理、资金使用等管理办法,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十八条本办法由财政部和广电总局负责解释。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3篇

摘要为解决农村地区人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重庆市正在建立国标数字电视无线覆盖试点。通过建立的发射系统测试各种工作模式,对比系统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传输效率和覆盖效果,同时利用该平台对终端的接收性能作对比测试。本文分析了系统构成、原理以及覆盖测试结果。实测表明,本系统方案不仅能够节省系统成本,而且能够保证数字电视的覆盖效果,特别适合于我国农村地区数字电视的无线覆盖工程。

关键词发射机;数字电视;工作模式;场强

中图分类号TN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2-0020-02

为解决农村地区人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重庆市率先在武隆、荣昌建立国标数字电视无线覆盖试点,主要测试地面数字发射设备是否适合我市覆盖要求;通过建立的发射系统测试各种工作模式,对比系统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传输效率和覆盖效果,同时利用该平台对终端的接收性能作对比测试;目的为整个重庆市的整个地面电视无线覆盖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荣昌电视台有幸作为实验试点之一,全程参与了荣昌县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工作,并配合相关技术部门、设备提供厂家一起完成了覆盖效果的测试工作。根据规划,整个重庆市数字电视无线覆盖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GB20600-2006,该标准是我国创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系统(DTMB),也是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的理想方案。荣昌系统计划利用五个电视频道,传输35套电视节目和10套以上广播节目,实现了荣昌县农村大部分地区数字电视的无线覆盖。

荣昌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地貌呈浅丘带状地形,东西走向。县城内有线电视发展良好,本系统主要解决农村地区覆盖问题。荣昌县凉平和厂益民发射点规划覆盖如图1所示(图中■处)。

根据地理位置关系,本系统在该县所辖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各建一个发射站,地点选为益民厂和凉坪,以实现对西发射站的西南部180°,半径20公里范围,东北部半径8公里范围和东发射站的北部偏西180°,半径15公里范围内85%以上地区广播电视节目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良好覆盖,信号场强在上述范围内不低于30dBμv。并通过发射天线的偏置设计,避免对本县以外地区广播电视信号的干扰,界外场强低于20dBμv。

本系统的前端信源系统设在荣昌县县电视台机房内,包括编码复用、加扰、调制、合成、光纤传输等几个部分。利用五个电视频道,采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传输电视节目35套以上,广播节目10套以上,每套电视节目码率平均不低于2.35Mbps。前端信源系统如图2。

重庆市局前端系统将节目编码复用成IP流后,通过光纤IP网络传至荣昌县电视台机房,经IP复用器复用成5路TS码流,其中一路为本地节目留有复用接口,五路TS流信号经加扰、激励器调制、在射频上合成后再分配,进入光发射机,通过既有光纤传至益民厂、凉坪发射站,各发射站经光接收机接收后传至发射机,发射机进行选频并分别将每一个频道信号的功率放大到100W后发射。

1系统实现

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在荣昌县凉坪和益民厂共建两个发射主站,各使用五台单频道100W发射机,覆盖境内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根据覆盖情况在适当地点建设两个光纤直放站进行补点发射,后期建设时在信号盲区再采小功率无线直放站进行小功率补点,以实现对全县境内的所有农村地区地面数字电视的良好覆盖。

1.1前端信源系统

前端信源系统共分两个机柜,第一个机柜装有IP复用器,本地节目编码器,加扰机,本机柜输出5路TS码流,送至激励器机柜。第二个机柜装有激励器,射频合成分配器,光发射机等。用户管理系统(SMS)可通过网线对节目进行加扰配置和用户管理信息的设置。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前端信源系统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信源和信道编码质量,重庆市局前端对节目的编码器的选择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要求信号压缩率高每套节目的平均码率小于2.35Mbps,保证信道利用率,同时要求编码效果好,达到标准清晰度节目要求,因此市局全端系统采用了高质量的编码系统。要得到高质量的信道质量,就必须采用高性能的激励器,在荣昌前端系统,采用了加拿大UBS全进口激励器,其射频信号的MER可达到38dB以上,合成分配器采用了微带合成分配设计,在整个分米波全频段内实现良好的合成分配,分配器预留了3个接口,为下一步直放站补点留出备份。光发射机根据光传输距离的远近调节输出电平,使两个机房内的光接收机输出电平一致达到设计的要求。

1.2发射系统

光接收机解调输出信号电平信号为0dBm,经频道选择器滤波放大后每个频道信号电平为0dBm,在本系统中,频道分配为DS-37, DS-39, DS-40, DS-44, DS-46;频道选择实现时,对隔频道信号采用直接频道滤波、放大调整的方法实现,对邻频信号在70MHz采用先下变频到中频70MHz,在70MHz上进行声表面滤波处理,上变回到发射频率,再进行电平调整处理,将电平调整到0dBm输出。频道选择器出来的单频道信号分别进入激励级功放,再进入100W功放单元,经双工和三工器输出至天馈系统。

发射系统设备由成都成广电视设备有限公司提供,共分三个机柜,机柜1由光接收机、频道选择器以及两个单频道100W发射机(含激励单元和100W功放单元)、控制系统、风冷系统、电源等部分组成;机柜2由三个单频道发射机(含激励单元和100W功放单元)、控制单元、风冷系统、电源等组成;双工器和三工器一起安装在机柜三内,显得美观大方。

发射系统的调试工作尤为重要,系统在出厂前先进行厂验,保证各项指标要能达到设计要求,在现场安装时要对光链路进行仔细的调试,光链路指标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发射指标,首先要调节光发射机的输出电平,满足光接收机解调条件,再调节光发射机的调制度,使得光接收机输出的射频信号最优,使其输出MER达到最高,最后调节光接收机输出电平,满足选频器输入条件,同时保证MER不被恶化,接下来对每个单通道发射机的各个关键部件进行调整,使得整体输出的各项指标满足要求。在本系统的两个发射站的每个频道信号的带肩比都超过38dB(@±4.2MHz),MER均大于32dB。

本系统的多工器包括一个双工器和一个三工器,DS-40和DS-46进行双工,DS-37、DS-39和DS-44进行三工,合成后的两路射频信号通过两付天线发射出去。多工器采用星形结构方式。

1.3发射天线

采用两付天线对信号进行发射,采用六层偶极子筒型垂直极化天线。该天线设计功率容量3kw,频率带宽100MHz,可满足多工使用的要求。发射天线单元采用筒形结构,天线系统进行了适当的相位补偿优化,同时功率分配器采用多级切比雪夫变换以获得更好的宽带特性。该天线采用不锈钢制作,具有防腐力强、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其主要优点是结构简练轻巧、易于制作和运输,驻波比特性好,频率带宽较宽,可满足100MHz间隔范围内的多工器的要求。

六层筒形垂直极化天线系统 由6对筒形天线振子、3根分馈线、一只3:1功率分配器和一只λ/4调配线组成。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频率范围:470~800 MHz /指定电视频道中心频率±50MHz;2)功率容量:1.4KW;3)天线增益: 9.8dB;4)驻 波 比: S≤1.10;5)方 向 性:全向(220○弱向);6)极化方式:垂直;7)波束填充:>8﹪;8)系统重量: 100kg。

2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测试

2.1国标工作模式的确定

由于本系统作为重庆地区的试点工程,主要承担测试任务,主要进行不同工作模式下面的对比测试,检验系统在不同传输模式下的传输效率;利用该系统进行不同接收终端的性能测试,为终端的采用提供参考。因此工作模式的选择主要参考广电总局推荐的七种工作模式。

根据市局的要求,重点测试工作参数C=1 16QAM 0.8 PN=595 720以及C=3780 16QAM 0.8 PN=420 720两种模式,并对比进行实验。由于37,40,44在一付天线,39,46在另一付天线上,为了对比同模式下不同天线,同一天线不同模式的覆盖效果,因此对37,44,46频道选用第5模式,对39,40频道选用第4模式。

2.2测试方法

根据现实测试条件,制定测试点选择原则,具体的测量位置上应保证测量过程中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保证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与发射天线的极化方式保持一致,选择的位置应尽量避免严重的遮挡或干扰,选择有代表性的测试点,适当减少测试的工作量。固定接收测试选用了标准电视测试天线,架设高度离地面四米,采用标准的电视场强仪,转动天线得到某个频道最大场强值,停止转动并记录所有频道的场强,并观察机顶盒接收效果,记录其显示的信号强度及信号质量。

2.3覆盖测试结果分析

以接收益民厂方向的信号为例,单/多载波对比测试表1。

测试结果说明:在荣昌县境内选择了38个测试点,其中有两个测试点机顶盒未解出图像,在交叉区,机顶盒也能正确解出图像,但其显示C/N要降低。

3结束语

经过测试,荣昌县地面数字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实现了我县境内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由于系统本身在设计上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易于实现其它地方的补点覆盖。只要广电系统的光纤能够到达的地方,大范围补点时可采用本系统的单频道发射方案,小范围补点时可采用多频道宽带放大方案。

本系统方案不仅能够节省系统成本,而且能够保证数字电视的覆盖效果,特别适合于我国农村地区数字电视的无线覆盖工程。

参考文献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电技术,应用

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的方式有很多, 主要的方式有无线传输, 卫星传输以及有线传输这三种方式。其中无线传输是这几种方式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 无线传输是广播电视有效的进行信号传输的关键, 同时也是实现广播电视的信号扩大覆盖范围的主要的手段, 因此, 无线电作为输送广播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 在应用的过程中对其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要十分的重视。

1 无线电技术在声音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1.1 高清晰度广播技术

高清晰度的广播技术是目前一种新兴的技术, 在高清晰度的广播中主要利用到的技术是数字技术, 在进行高清晰度的广播过程中, 数字技术根据所具备的模拟器不同, 其与之相对应的电台的频率也是不同的, 在广播中, 高清晰度的广播技术所具备的工作频率是与与之相对应的电台的频率相同的, 随着高清晰度广播技术在广播及电台中的应用, 在某种程度上使其工作的内容和过程更加复杂, 这也就要求从事高清晰度光波技术的相关人员必须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实践经验。

1.2 尤里卡147-DAB制式

尤里卡147-DAB制式是一种使用进行信息输出的数字系统, 根据其在工作中所占用的宽带, 其可以实现在同一个载波中同时传送多套的节目。在尤里卡147-DAB制式工作的过程中即由于其所使用的系统中的编码为可删除卷积编码, 也就是说可能会信息的丢失, 所以在使用时就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保护, 同时还应该通过高频率的信号以及数据的同时传输, 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信息进行调制, 从而保证信息的接收质量, 也能保证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受损。与其他的广播技术相比,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尤里卡147-DAB制式具有接受信息质量高, 在使用过程中使用的频率较小, 以及在对信息等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所具备的音质高, 同时其覆盖面比较广的优点, 因此人们在生活中较多的使用此种技术, 同时由于其所需的功率较小, 所以其在抗干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所传输的信息的质量很高, 在信息播报的过程中也很少会出现杂音等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收。

2 无线电技术在电视广播中的具体应用

2.1 Wireless HD技术

在电视广播的应用在, 无线电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术, 无电线技术在对电视广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还算是一种新研发的技术, 因此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首先由于研发过程中技术的不成熟, 导致在使用Wireless HD技术对电视广播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成本是十分高的, 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效率很低, 对信息的传输能力比较差, 同时传输信息的质量也比较差, 很可能会是电视广播出现画面不清晰, 音质不准的情况, 同时, 在使用的过程中, 对信号的发射途径有具体的规定, 规定其只能向特定的方向进行发射, 这就导致了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使用Wireless HD技术会使传输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将信息覆盖在每一个地方。除此之外, Wireless HD技术还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主要是因为在对分辨率要求很高的电视广播进行信息传播是具有很高的效率, 所以在未来Wireless HD技术在高分辨率信息的传输中必定会有很好的发展。

2.2 微波技术

在电视广播中微波技术也是常用的一种技术, 与Wireless HD技术不同的是, 微波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方向性的技术, 可将信息的传送到各个角落, 同时传播的速度也十分的快, 除此之外, 微波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所传输的信息进行加密, 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信息的泄露, 影响国家的发展, 因此在国家的保密机构经常会使用到微波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 由于这种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十分的小, 所以在出现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就能和好的保护自己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节约了投入成本。但是微波技术还具备一些缺点, 首先使用微波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其所发出的信号进行传播, 因此遇到一些山体等阻碍时, 会影响信息的传输, 其次, 在遇到恶劣的天气是, 微波技术所发射的信号容易受到干扰, 还有一点就是由于在传输的过程中信号时开放的, 所以如果周围存在磁场, 就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

2.3 WHDI技术

WHDI技术主要是在802.11a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改进先前技术存在的缺陷, 本着便与传输视频信息的原则使用无线电技术进行传输, 在传输的过程中, 这种技术可以将所具备的信息进行分类, 然后按照分类的内容对信息进行传输, 在使用WHDI技术进行对新的传输的过程中, 并不将所要传输的信息进行压缩, 这也就保证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完整性,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受损程度很小, 但是也是由于在进行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不需要压缩, 所以导致在信息传播时存在延迟的现象, 但是这种延迟时间不会超过零点一秒。

3 结语

广播电视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很多其他信息方式无法比拟的特点, 其对信息传输的及时性, 传输信息的形象性以及传输渠道的广泛性其他的信息传输渠道都没有办法做到, 目前, 随着社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无线电传输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广播电视正在向智能化, 信息化迈进, 信息传输的效率在不断地提高, 信息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

参考文献

[1]林健鸣.浅谈广播电视中无线传输技术[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17) :52-53.

[2]侯建军.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中国有线电视, 2013 (19) :68-69.

[3]黄亮, 刘颖, 郭勇.网格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 (18) :74-75.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5篇

数码视讯的系统及产品已经成功应用于湖南无线台、福建三明、云南电视台、昆明市网、湖北荆门等多个无线覆盖数字电视系统。

福建三明干线微波覆盖项目实例

系统特点及优势:

l 专利技术的低码率编码解决方案,频带利用率极高,为普通利用率的200%以上

l 支持一个8MHz频道传送10~16套数字电视节目,并大量成功商用

l 完整优化的系统方案,覆盖网成本可节省60%,系统规模越大,投资越合理

l 编码器、复用器、QAM、CAS、SMS等设备及软件都已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入网许可

l 设备及软件系统全部经过DVB-C/DVB-S/DVB-T严格考验,性能优异,稳定可靠

l 符合国家以及DVB标准的条件接收系统,可与DVB-C等系统完美结合

l 开放化平台,可以任意扩展业务,可选择任何符合DVB-C标准的机顶盒

l 多款低成本机顶盒选择,大大降低终端投入

l 极强的专业技术实力,可为运营商的运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l 完整的前端系统解决方案,可为运营商量身打造性价比最高的系统

系统构成与产品系列

l前端设备系统

8010低码率编码器

10K302/312 复用器

10K571 独立加扰器

10KD01数字卫星TS流转发器

10K411多协议适配器

10K502 QAM调制器

10KM01前端设备网管系统

l前端软件系统

StreamGuard条件接收系统

ToView用户管理系统

VisionSky电子节目指南系统

DiMemCast存储播出系统

l网络系统

8G调频微波通过QPSK或者QAM数字化改造构建干线微波

SDH干线网络

MUDS或者MMDS作为覆盖网络

发射机、合路器、放大器、直放站等

l终端接收系统

接收天线

机顶盒

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研究 第6篇

摘要:立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问题,分类总结近年来提出的覆盖算法,详细讨论了一些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

中图法分类: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节点调度和密度控制是节约网络能量、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一种有效办法。本文立足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覆盖问题,分类总结了近年来提出的覆盖算法,并详细讨论了一些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算法。

1覆盖算法的分类

1.1确保完全覆盖的覆盖算法和不能确保完全覆盖的覆盖算法。假设部署在目标区域的传感节点组成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完全覆盖目标区域。根据执行了算法之后处于活动状态的节点能否完全覆盖目标区域,把节点调度覆盖算法分为:确保完全覆盖的覆盖算法和不能确保完全覆盖的覆盖算法。前者适用于灾难救助、军事监测等对安全程度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后者适用于环境感知、森林火灾监测等对安全程度要求较低的应用领域。前者又可分为1-覆盖和K-覆盖(K≥2),属于K-覆盖的覆盖算法确保所有的监测目标或监测点同时都被K个不同的传感器节点所覆盖。

1.2集中式的覆盖算法和分布式的覆盖算法。根据算法实施策略来分,把覆盖算法分为:集中式的覆盖算法和分布式的覆盖算法。前者需要将整个网络的全局信息发送给一个处理节点,由处理节点单独执行完算法之后,将控制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因此仅适用于小型的传感器网络,不具备良好的扩展性。而后者通过利用局部信息,由邻近区域内节点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可适用于大型的传感器网络。

1.3确保网络连通性的覆盖算法和不考虑网络连通性的覆盖算法。根据网络连通性来分,把覆盖算法分为:确保网络连通性的覆盖算法和不考虑网络连通性的覆盖算。文献已经证明,如果网络中的所有节点同构,且节点的感知模型为圆形区域感知模型,当通信半径大于或者等于2倍的传感半径时,完全覆盖目标区域的节点集构成的传感器网络一定是连通网络。然而,当通信半径小于2倍的传感半径时,不能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在不考虑通信半径与传感半径之间的关系时,确保网络连通性的覆盖算法能够保证在任意时刻,处于活动状态下的节点构成的网络是连通网络,因此收集到的传感数据能够发送到汇聚节点。

1.4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覆盖算法和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覆盖算法。根据是否利用位置信息,把覆盖算法分为: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节点调度覆盖算法和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覆盖算法。现有的定位技术由于硬件成本、能耗以及误差范围的限制,难以保证每个节点获得自身精确的物理位置,因此,倚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覆盖算法可能会因为节点不能获取到准确的位置信息,导致难以达到预定的覆盖效果。

1.5基于轮次的覆盖算法和基于分组的覆盖算法。根据算法在网络生存时间内的执行次数来分,把覆盖算法分为:基于轮次的覆盖算法和基于分组的覆盖算法。基于轮次的覆盖算法要求传感器节点在每一轮的开始执行一次算法,按照某种竞争机制从所有节点中选择若干个节点作为活动节点,这种算法在传感器网络的生存时间内执行了多次。而基于分组的覆盖算法在传感器节点部署后仅执行一次,通过分组将所有传感器节点划分到若干个组内,在算法完成之后,依次调度每一组的传感器节点作为活动节点。

2典型的覆盖算法分析

2.1位置无关的覆盖算法算法属于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分布式覆盖算法。该算法仅适用于圆形区域感知模型,且节点的传感半径与通信半径相等的情况。各个节点根据如下信息判断自身的传感任务是否可由邻居节点完成:1-Hop内的邻居节点,以及这些邻居节点的1-Hop邻居节点。当节点判断自身为冗佘节点,就可以关闭自身节点的传感单元进入休眠状态。

优点:①不依赖于节点的位置信息;②关闭冗余节点之后,不降低原有的覆盖率。

缺点:①只适用于圆形区域感知模型,不适用于不规则的节点感知模型:②只适用于节点的传感半径与通信半径相等的情况;③绝大部分的冗余节点都不能满足上述判断条件,因此不能进入休眠状态;④没有考虑网络的连通性。

2.2连通的随机调度覆盖算法算法属于一种不依赖于节点位置信息的基于分组的分布式覆盖算法。算法分4步完成。第1步,将所有的传感器节点分为K组,每个传感器节点随机取1到K中的某个值i,并将自身分配到第i组。第2步,每个节点获取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汇聚节点首先向邻居节点广播包含了到汇聚节点最小跳数的消息,最小跳数的初始值为0。所有节点将记录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同时忽略具有较大跳数的消息。然后将跳数值加1,并转发给邻居节点。通过这种方法,传感器网络中的所有节点能够记录下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第3步,各个节点向邻居节点广播消息,其中包括自身的ID,到汇聚节点的最小跳数以及组号等信息。第四步,通过分配一些必要节点到某些组内,使每个节点能够在所属的分组内建立一条到汇聚节点的最短路径来构造连通网络。分组i内的各个节点(不妨假设为A,它的最小跳数为n)首先判断在自身邻近区域内的下游节点(下游节点是最小跳数为n-1的节点)是否有节点属于分组i,如果没有,则节点A从这些节点中任选一个,并将它同时划分到分组i,以确保节点A从第n跳到第n-1跳是连通的,依此类推,从而建立一条A到汇聚节点的最短路径。在执行完第4步之后,显然分组i构成的子网络是连通的。在算法完成之后,依次调度每一组的传感器节点作为活动节点。

优点:①不依赖于节点的位置信息;②适用于不规则感知模型:③确保了在任意时刻网络的连通性;(4)算法在节点的生命周期内仅执行了一次,节约了能量。

缺点:①各个分组内的节点分布不均匀,覆盖效果较差;②维持分组连通时额外加入到分组内的节点较多。

3总结

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 第7篇

1 当前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因为地区条件限制导致有限电视不能实现全面覆盖

农村地区的交通情况普遍不如城市,且在农村地区有许多的山川与河流,这些自然条件都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网络发展。

1.2 回报周期长

哈密地区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由地区财政全部出资建设,已于2013、2015年建成二期工程。目前,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因为经费投入量比较大,所以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回笼速度比较慢,财政十分紧张。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对城镇地区来说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且从近年来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城镇地区都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来建设这种建设周期长、收货效益少的项目。城镇地区居民居住密度比较小,有时数百公里的距离只有1 000余户人家。这种情况在我国城乡村镇比比皆是,如果要在这种地区建设电视网络,光缆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政府很难承担。所以结合哈密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难度较大,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

2 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方式

2.1 根据已有站点来布局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国家数字地面电视工程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尽量扩大数字电视工程覆盖面积,保证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长期、安全运行。

2.2 按照不同村镇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规划广播电视建设

虽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但可以通过试点的方式来构建一些新的示范点。投入适当的项目建设资金,并利用无线数字电视网络,提升节目的播放质量,让农民可以真正的感受到数字技术及电视技术发展为生活带来的改变。让农民看到更多频道、更多的数字电视节目,在未来的几年中,全面实现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

部分村镇地区的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还有小部分农村地区现已实现全面覆盖。相关村镇在建设无线数字网路系统时,可以借鉴全面实现覆盖村镇的工作经验,加速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质量,并推动公共服务进程。工作人员要做到因地制宜,对村镇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将无线电视网络系统、卫星系统的优势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的建设离不开项目资金的支持,所以在正式开始建设之前,要先通过各种方式来筹措建设资金。从根本上提升村镇地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积,做好上述几点,这也是解决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2.3 根据不同村镇地区的实际情况来提出科学化的线路资源

不同村镇地区的情况不同,所以建设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尽量将工作的目标集中在利用移动光缆或者是基站等建设线路资源,通过一个1 kW主站来辐射周围地区,并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更多的主站。因为农村地区的土地比较宽阔,人口密度较小,所以在选择站点时要尽量将站点集选择在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一些的地区,尽量缩短光缆长度,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用最少的资金辐射最大的面积,扩大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的覆盖率,让村民都可以看上电视,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对其产生的正面推动影响。

3 结语

上文以当前国内大部分地区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并结合近年来许多地区的实际工作经验,分别从三个角度提出理应当如何完善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面积以及覆盖率。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

摘要:村镇地区的有线电视与数字电视都没有完全普及,这一问题在偏远农村地区表现更加明显。让各农村地区的群众共同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村村通”“户户通”的基础上构建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具有互补性,解决农牧民收看本地广播电视、收听本地广播节目的需要,看上数字广播电视。本文以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建设工作开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工作开展的经验,提出详细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村镇,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覆盖

参考文献

[1]代明,刘骏,高力,等.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地面数字电视系统测试与技术验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12).

[2]周兴伟,刘骏,李雷雷,等.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5(12).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8篇

1.1 有线电视共缆传输

调频广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方式,可利用现有的CATV网络,降低了布线成本,安装调试方便,并在传输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以一个市为单位来分析有线传输的结构,首先将信号经调制后由市局传输到各县局机房,县局机房经过一级光链路将信号传输到各直放站,各直放站对信号进行处理放大之后再将其传送到各个用户的接收机中。有线电视共缆传输的形式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地区已经比较普及,与原本的调频广播无线覆盖系统有较好的结合实践效果,但在我国部分农村,由于还没有实现完全的数字化推广,部分地区还无法形成完善的有线传输网络,调频广播信号的传输主要还是以无线覆盖的形式为主。

1.2 无线调频发射

无线传输是我国调频广播信号传输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各级发射天线将接收的信号信息经调频处理后以无线网络覆盖的形式传输,用户则通过探测和接收装置来接收信号,并通过调制解调将其转化为可以收听的音频或视频信号。我国的调频广播发展至今,已基本实现了无线覆盖,但是无线覆盖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部分偏远农村地区,无线覆盖网受到技术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盲区,无线信号难以被探测接收。另外,无线信号在较偏远的地区削弱情况可能较为严重,信号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因此,仅仅依靠无线覆盖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号完全覆盖,必须建设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网的一体化系统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 调频广播有线传输无线覆盖网的技术实践策略

2.1 进一步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建设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无线覆盖网覆盖率是较高的,农村地区也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接收到调频广播信号,且随着我国有线电视的发展,许多乡镇、村镇都实现了有线电视的安装覆盖,这为一体化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硬件条件。但受到许多农村地区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影响,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具有了有线数字信号传输的条件,有许多地区的有线传输网络的构建还不够完善,国家和政府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提供帮助,完善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并尽可能地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

2.2 构建完善的一体化传输与接收机制

实现调频广播的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网络,需要建设一体化的传输与接收机制,二者不能完全分离开,而应该具有更多的联系,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两种形式的调频广播信号接收。例如,图1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图的结构框图。从图1中可以看到,调频广播的有线传输和无线覆盖一体化网络的实现需要外围网络结构的完整假设,而用户盒内部则并不关心信号究竟是以哪一种形式传输进来的。因此,在建设完善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基础上,让用户能够自动进行切换与选择是实现调频广播有线传输无线覆盖网技术实践的关键点,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改善调频广播服务质量。对于一些特殊的无线覆盖“盲区”来说,则可以主要关注有线传输的形式,但对于整体的调频广播信号结构来说,必须实现两种形式的透明化切换,实现对两种信号的实时检测与转换,进而有效地提高调频广播信号传输的质量。

3 结语

调频广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项目,目前主要包括了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两种信号传输形式。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网各有优势劣势,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希望能够建立有线传输无线覆盖网的一体化,为了实现这样的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

摘要:调频广播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包括有线传输与无线覆盖两种形式,将两种形式结合形成调频广播一体网系统是我国调频广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时调频广播的两种传榆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建设调频广播有线传输无线覆盖网的技术实践策略。

关键词:调频广播,有线传输,无线覆盖,技术实践

参考文献

重庆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发展思考 第9篇

中国广播电视行业逐步向数字化时代进军, 已进入开放整合、竞争发展的新时期, 多媒体、新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发展势态, 给我们广播电视部门带来了生存危机, 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为实现重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由模拟向数字化覆盖转型、由公益性向市场经营化转型”目标, 如何利用广播电视有关政策和新技术, 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中央台数字化覆盖建设, 发展我市无线传输覆盖网, 充分发挥其公益和经营属性, 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1 重庆无线传输覆盖网络的基本情况

重庆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是由天上一颗星 (中央直播卫星) , 地上两张网 (有线网和无线网) 组成。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网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 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直属11 个大型转播发射台、承担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的16 个数字微波站;

2. 针对区县城覆盖的23 个小功率调频发射站;

3. 重庆西部地区8 个区县和主城区地面数字单频网;

4.中央直播卫星和中央“村村通”落户我市的27个站点;

5.覆盖重庆主城区公交车移动数字电视;

6. 部分区县广播电视小功率发射台站。

2 重庆无线传输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市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尚未实现统一整体。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庆市文化委员会、重庆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区县等多个责任主体管理。从管理主体、经营体制上千差万别, 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由此带来发展规划、建设标准、技术设备不统一等问题, 成为制约重庆无线传输覆盖整体发展的瓶颈。

2. 城乡发展不平衡。由于受行政区域变动、重庆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发展历史原因, 原所建的无线传输覆盖站点主要建设在城市周边, 城镇存在重复覆盖, 而农村地区有大量盲区。

3. 无线覆盖率低。重庆市有1000 多万户, 有线电视用户约500 万户, 现还存在约有下降的趋势, 另外500 万户的人口就需要无线网络覆盖, 这部分人口就分布在重庆8.2 平方公里的山区中。由于无线发射站点少且布局的不合理, 近50%的人民群众无法通过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党和政府的声音, 无法享受现代精神文化消费, 不利于广播电视政治和文化功能的发挥。

4. 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低。全市无线传输覆盖仍是模拟信号为主, 无法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更不具备与新媒体竞争的能力。基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需要, 无线网络长期是公益属性, 承担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传输覆盖为主要任务, 处于封闭状态, 市场化产业程度极低。

3 建立无线传输覆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面对新时期、面对多媒体、面对三网融合、面对开放带来的严峻态势, 要保持重庆无线传输覆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和发展的目标。

1. 指导思想:根据国家有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政策, 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和标准, 利用频率资源, 争取好的投资效益比;因地制宜, 采取适当的传输覆盖手段。

2. 发展目标:一是由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统一规划全市广播电视频率, 做到物尽其用;二是完成全覆盖。整合全市无线传输覆盖网络资源, 重新统一规划站点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无线传输覆盖网, 完成全市全覆盖;三是实现数字化。用2年左右的时间, 尽快完成全市无线网络的数字改造, 实施多功能开发。

4 发展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基本思路

1. 明确现在广播电视媒体和业务的运营竞争的主战场在无线领域的战略思想

通信竞争的主战场经历了从有线到无线的转移。互联网的竞争从有线宽带向无线宽带转移, 特别是我国4G、5G牌照的发放更加明确了通信和多媒体服务的主战场在无线。随着国家推动“三网融合”, 通信运营商业务平台正在加快完善, 在很短的时间内, 在IPTV的基础上, 会大量涉及无线移动视频和电视服务。若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不在短时间内进行资源整合, 形成合力, 广播电视无线市场将会受到挤压, 随之而来的是公益性严重削弱, 媒体影响力降低, 广告吸咐力会下降, 这将会动摇作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广播电视提供者的主导地位。

2. 紧紧抓住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机遇

1) 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替代模拟电视是全球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一次全新的立业升级, 是近几十年来广播电视行业最大的发展机遇。2010 年全面推广数字电视, 模拟发射即将关闭, 全面实现数字的要求。由于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原因, 模拟关闭可能还要有一段时间, 重庆应该好好利用这点时间, 加快数字化进程。不同的时期, 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进行广播电视覆盖, 20 年前无线是广播电视的传输覆盖的唯一手段;20 年后, 有线电视迅猛发展, 成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主渠道。目前, 虽然有线电视网络基本完善, 但需求逐渐饱和。由于无线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 以及地面数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出台和推广, 加之地面数字具有移动性、便利性、覆盖广、建设成本低的优点带来需求量剧增, 必然会给无线发展带来发展的春天。

2) 中央台在全国进行传输覆盖建设。中央台数字化覆盖工程是新技术的应用, 是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作用、推行农村信息化工程的重要举措。预计2015 年在重庆建设传输覆盖30 多个站点, 是重庆地面数字电视建设最好的时机, 也是重庆建设一张全新的无线传输覆盖网络最佳时机, 重庆应抓住这一难得机会, 充分利用这张壳, 规划好建设任务, 做到规划、建设、管理的统一, 特别是站点、频点、功率、技术方案都要做到统一, 积极推进本地的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工作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建设。

3. 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 实施广播电视全覆盖

直播卫星、有线网和无线网是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三种技术手段。充分利用三种技术手段各自的特点, 特别是无线传输覆盖独特优势, 科学规划, 立体交叉覆盖, 实现全市广播电视全覆盖。同时, 开展三张网的融合经营, 改变广播电视目前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局面。大力提升本地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吸附率, 增强本地频道的竞争力, 为用户提供多种选择个性化服务, 巩固和发展广播电视阵地和市场, 来抵御其他方面的竞争, 保证党和政府的喉舌畅通, 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 整合全市无线覆盖网资源, 建立一张无线全覆盖网络

直播卫星的开通, 用户正在迅速增长, 而有线网络向边远用户发展遇到成本过高和部分用户报停的情况下, 运用政府出政策推动, 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 引用市场化动作与整合各区县无线传输覆盖资源手段, 建设这张覆盖全市的无线广播电视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 要进一步摸清全市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情况的基础上, 重新统一规划频率频道, 以大功率覆盖为主, 小功率和直播卫星补盲点, 全新打造全市无线传输覆盖网络。

5. 整合集团 (总台) 内部无线资源, 统一管理和运营

坚持“公益为本, 经营为用”的价值取向。将现有重庆广播电视移动公司、数字传媒公司的无线传输覆盖职能剥离, 无线传输覆盖职能交与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 由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承担全市无线传输覆盖网的建设、管理和运营, 重庆广播电视移动公司、数字传媒公司只负责节目制作和市场开发。同时, 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要积极争取政府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在保质保量完成公益事业的同时, 利用地面数字电视这张网积极开展个性化增值服务以及开发无线网络专属资源经营活动, 做大做强无线传输覆盖网络。

6. 公益、经营协调发展, 有线、无线互为补充, 实现公益和经营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要将事业为主、产业为辅, 转向事业与产业并重。在努力提高无线传输覆盖竞争力的同时,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 坚持一体多元, 开放整合, 让无线传输覆盖网络参与市场竞争,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条件成熟时可以引入战略投资元素。

在无线、有线网络运行管理和市场运营上, 统筹协调有序发展。在幅员辽阔的农村应以无线广播电视覆盖为主, 坚持公益性和经营性并重, 采用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多种技术手段, 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公益性节目, 在适时的时机开展一定的经营性业务, 接收端采用双模机顶盒, 既可以接收直播卫星节目, 又可以接收地面数字电视节目。在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城镇, 以有线为主, 无线为辅。有线电视为固定接收用户提供多节目、双向点播、Cable Modem上网等经营服务。地面数字电视为户外、公众场所、出租车、公交车等提供无线业务, 无线业务采用差异化策略, 突出接收方式移动性、节目内容的短小性和频道定位的专业性等特点, 在内容上不提供基本节目包, 只提供专业付费包和无线宽带数据业务。

5 规划策略

重庆广播电视技术中心现已建成的渝西片区地面数字单频网, 可以选择在潼南、大足两个区域开展有线、无线跨区域全覆盖及统筹运营的实验, 实现重庆广播电视公益和经营两个效益的最大化, 特别是无线、有线在技术、管理、运营方面进行探索, 在此基础上了解广播电视无线、有线统筹协调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探索出一条全新模式的发展道路。

在规划上, 无线、有线传输覆盖规划应统一方法和标准, 做到频率资源最佳利用;在技术标准上, 统一技术标准, 全面实现无线、有线数字网络化, 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微波链路、有线网络光纤、各转播发射台, 实现无线、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在市场运营上充分利用直播卫星、中央台数字化覆盖改造、“村村通”工程, 着力推行双模机顶盒, 大力开发市场, 做到收益统筹分配;在人员上, 可充分利用无线、有线工程技术人员, 分区域负责技术维护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人力成本。

6 结束语

总之, 无线、有线在地理、业务、形式上做到互补和协调发展, 重庆市政府职能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行业部门在规划、技术标准技术手段、人力资源上进行有力配合, 无线发展会使广播电视总体覆盖增大、业务增加、受众增多, 无线、有线的发展也使广播电视业规模增加、实力增强, 其核心竞争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提高, 重庆这张传输覆盖网络将会很快实现。

摘要:通过对重庆无线传输网络情况的分析, 找出目前无线覆盖存在的问题。建立传输覆盖网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构建全市无线传输覆盖网络的基本思路。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的问题探究 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财政部侮年都要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提高我国农村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虽然现在不少人都使用有线电视,但是有的人认为加强无线覆盖是浪费国家钱财的工程,相比有线电视无线广播电视更为方便,不需要加纳初装费与收视费维护费,只要打开电视机和收音机就可以看到节目,不需要缴纳费用。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国家虽然己经颁布,但无线覆盖工程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而会被淘汰,国家对大力支持对无线覆盖,也使我国广播电视能够协调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

当前,我国中央对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有很明确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加强建成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还需要完成多户以上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格局,加大投入调整结构及遏制大面积区域无线覆盖问题。广电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无线覆盖,要把此项工作做为重点来抓,并要列入工作日程中,不断的加强领导,加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将指导思想、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思路和重点全部落实到中央的要求指导思想上,将思想统一至中央的重大决策上;切实抓好无线覆盖工作,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服务,用高速度强力推进;要全面施展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实现真正的无线覆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目前,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已经成为能够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服务的一种基本手段,在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主要是采用无线手段。但是,因它还存在有“盲区”,所以现在主要采取卫星直播的方式。用这种方式节口套数比较多,接收质量也比较好,且工程成本较低,卫星平台是由国家出资组建,而卫星接收则是由政府拨付给补助。这样生活在“盲区”的广大人民则可免费收看几十套电视节目,更有利于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发展到使用有线电视互联网方式等,让广大群众的个性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保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稳步发展。

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数宇电视传输标准,标准是单载波和多载波相结合,是一个强制性标准,每个地区都需要按这个标准来执行。广播电视总局积极组织贯彻落实数宇电视传输,按国家标准执行,制定规范标准,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实施的标准数宇电视体系。其标准实施过程还要进行技术试验,以确保技术参数的准确。因此,要编制数字电视无线覆盖规划,制定数字电视技术以及管理方法,制定模拟电视向数宇电视转换的方法。然而,模拟电视在向数字电视转换时需要经过准备、推开、试点、普及这些一系列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模拟和数宇同播,才能开展新的业务。处在发展中的我国现在还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别,中东西差别较大,所以模拟在向数字转换期间将会遇到多种意料不到的问题。这可能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决不要等到全部数宇化以后再向广大群众提供其广播电视服务。按照中央的规定,要彻底发挥已有的无线发射站,加大投入力度,推进无线覆盖,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在听广播和看电视方面上的基本要求,多方考虑到数宇化的连接,面向广大群众加大推广数字电视。

此外,还要有一个严格的管理体系,加强管理,明确责任,保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健康有序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已经涉及至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和所属广电管理单位,不但要理顺关系,还要加强各级监督管理以及健全规章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方案,用以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与建设工期。制定一套如何使用补助资金的管理方案,保证此款专用。建立一套维护运行管理方案,发挥出工程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海涛.以超强力度用超常措施加紧推进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在全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16(2):341-347.

[2]朱虹.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现状、目标和政策——在中国科协年会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分会上的讲话[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11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19(4):522-524.

[3]新颖的动中通广域无线覆盖基站在应急通讯中的应用范例——急迅通~(TM):EMS应急移动卫星通信系统[A];2010中国卫星应用大会会议文集[C].2010,18(7):731-737.

FDD LTE无线覆盖与网络性能 第11篇

关键词:FDD LTE;无线覆盖;网络性能;吞吐量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4G相关网络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于LTE无线网络覆盖成为当前我国通信行业的热点问题,同时关于相关无线网络的性能及其优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FDD LTE相关性能指标的优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参数指标及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且充分认识到数据吞吐量对于LTE网络性能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做好FDD LTE无线网络的优化工作。

二、LTE网络性能评价指标

在目前的无线通信中,其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到信道容量、通信质量以及无线网络覆盖等方面,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对于无线通信网络的优化也就是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针对LTE无线系统而言,其评价指标中最为关键的是吞吐量参数。因此,在进行LTE系统的相关优化时,需要充分认识到吞吐量对LTE系统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着吞吐量这一指标进行,通过对通信信道、性能参数等进行优化,以更好的改善用户的通信质量。

(一)单用户峰值吞吐量

通常情况下,单个用户在理想状况下的峰值吞吐量又称为系统吞吐量,其主要受到无线通信信道环境、系统负载、终端性能以及所采取的通信模式等诸多因素影响。在FDD LTE无线系统中,其吞吐量的计算可以通过开销分析的方法实现,此种方式计算时不考虑信道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在实际的FDD LTE系统吞吐量测试中,需要依据MS传送的CQI等信息对可用MCS的数量进行确定,同时需要结合PRB的数量对相应的传输块量级进行判断。因此对于实际的FDD LTE系统而言,此种吞吐量计算方法更加合理。同时,在计算吞吐量的过程中,还需要将终端的性能考虑在内,假如终端无法实现对最大吞吐量的支持,那么系统的上行和下行吞吐量都会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在下行TBS以及PRB的选取过程中,还需要对有效码率(总信息比特数/信道比特数)进行考虑。根据LTE组织3GPP的相关规定,在有效码率大于0.93的情况下,可以忽略终端初始传送过程中的解码。

(二)小区吞吐量

在FDD LTE系统中,由于存在着不同的业务类型,因此对于带宽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无线通信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通过小区吞吐量参数对无线系统的性能进行描述将显得更加直观和科学。通常情况下,影响小区吞吐量的因素主要有通信频带、小区载荷、天线类型以及小区间距等。在NGMN的小区吞吐量模拟环境中,其条件限定为:市区环境、小区间距500米、用户移动速度3千米/时、天线类型为交叉极化。在其仿真的结果中,对于上行而言,单用户吞吐量峰值为小区平均吞吐量的2.5倍,对于下行而言,单用户吞吐量峰值为小区平均吞吐量的5倍。

(三)边缘吞吐量

根据3GPP的相关规定,定义边缘吞吐量为单用户峰值吞吐量累计分布的5%对应的取值。在LTE系统中,边缘吞吐量设计为R6的两到三倍。根据相关的外场试验评测结果显示,在基站间距为500米时,当小区内均有十个用户而且为满负荷运行时,才下行采用MIMO多天线模式,此时边缘效率在0.06的用户大致等于UTRA的三倍,而上行则大致为2.5倍。因此在LTE网络建设的初期阶段,由于用户数量较少,因此在边缘效率的选取上采用类似于仿真值,可以在满足正常LTE通信需求的同时对模拟情景进一步分析和认识,为后期的网络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影响LTE性能的因素及优化策略

LTE系统不仅实现了对频率和码域的充分利用,同时还有效的拓展了空时域的应用,使得系统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对LTE系统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既包括传统的业务类型、信道环境、通信带宽等参数,同时还受到MIMO模式的影响。

(一)系统通信带宽

LTE系统支持的通信带宽种类较多,而且于不同的频谱能够提供的载波数量不尽相同,通常情况下,系统的通信频谱越宽则系统吞吐量越大。

(二)控制信道开销

对于LTE系统而言,其内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控制信道,而且会对系统的吞吐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当控制信道开销出现增加时,则会相应的改变传输块量级和编解码方式,从而对系统吞吐量造成影响。

(三)信道环境

在不同的信干比情况下,LTE系统会选取不同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从而使得单个符号的比特数有所差异,因此对影响系统的吞吐量。

(四)MIMO模式

在LTE系统中,MIMO多天线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天线分集、波束赋形(DBF)等方式可以成倍提升系统吞吐量。因此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MIMO模式而非分集模式。

根据对FDD LTE相关参数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FDD LTE系统的特点,在其优化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其一,提升网络覆盖区域;其二,通过抗干扰技术降低小区间干扰,提升小区的信干比;其三,通过利用自适应算法提升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其四,引入MIMO多天线自适应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吞吐量和用户通信质量;其五,实现系统灵活调度,保证系统性能参数之间的均衡。

四、结束语

FDD LTE系统的优化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需要在实际的优化实践中不断总结。在未来的LTE系统优化中,吞吐量指标将作为主要的优化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这也是实现高质量LTE网络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金云强.LTE网络承载能力与特点研究[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3(05).

[2]李佳俊,文博,许国平.FDD LTE系统容量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3(03).

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12篇

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需求重点在于其有效性,应综合考量网络覆盖的对象范围、信息逻辑、性能定义等,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分析。

1.1 HNB-GW管理需求分析。

在分析HNB-GW管理需求时,一方面要分析UW注册、HNB注册、HNS访问控制等业务的相关网络需求,另一方面从设备的支持信令平面和用户平面入手,提出强化设备运营维护的需求。这些管理需求,能够保证建模时提供性能测量信息。

1.2 HNB管理需求分析。

HVB管理需求关系到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功能的实现,IP网络与UTRAN的连接,前提是id识别,进而上报告警信息。期间,大量的对象实例高频率创建、删除,给网络带来极大的负担,从而影响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从侧面要求确保建模时支持信息对象类,综合归纳无线接入承载、无线资源控制、信息采集切换等性能管理要求,以及分组域用户所占用的HNB总数据量比重。

1.3 L-GW管理需求分析。

在部署L-GW的时候,需要协同HNB建模,但本质上L-GW的管理需求依然是独立存在,其相应的功能实体,也处于独立状态,因此在需求配置方面,笔者认为L-GW7应兼容对象标识符和IP地址等管理信息,在建模的时,进行网络管理信息的配置,以此定义配置网络管理的对象,以及相关的类别属性。

1.4 luh接口管理需求分析。

考虑到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连接的动态性特征,luh接口是关系建模的枢纽,在进行HNB-GW注册的时,就需要创建和激活luh连接,同时在HNB注册时,利用该连接激活,以及在注销时,同样需要利用luh接口进行管理。

2 广播电视无线网络配置管理信息建模方法

基于以上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的需求分析结果,在建模时,应根据不同的管理需求,在物理和逻辑层面上,形成不同的配置网络管理对象。

2.1 HNB-GW配置建模

在IOC模型构建的基础上,HNB-GW通过定义配置网络管理对象类表示,同时实现全部逻辑功能。在此定义配置网络管理对象类,将继承用户友好名的属性,譬如对象标示符、IP配置信息、分组包转发能力等,以字符串说明对象的命名属性,其整型的唯一标识和结构体所配置的子网掩码、默认网关信息等,均可支持HNB最大的注册数量,甚至在业务状态下,可接纳注册数同样能够得到支持,至于分组包转发能力,其最长转发包长度和单位时间内转发数量,都可以得到保证。HNB-GW配置建模,为广播电视无线网络配置管理信息提供lu-cs接口各种相连方式,在关系定义层面上,重点兼顾关系角色的连接代表性。

2.2 HNB配置建模

HNB建模主要用于家庭基站的广播电视无线网络覆盖配置管理,其中需要区分不同类型的HNB,注册过程中利用接口信令流程和保存配置信息,通过建模实现定义配置的网络管理对象类,并形成相应的信息集合,包括特定设备集合信息、设备注册配置参数、用户友好名属性、对象标识符、配置集合、配置装载准则等。以上所提供的信息集合支持,在系统发出注册请求后,相关数据就能够发送至HNB,并创建相关测量任务和截取性能文件,适时通过CM IRP获取对象标识符列表,与DN对象标识符级联起来,并准确区分HNB,其无线网络配置管理,在性能数据上报有效性方面也就可以得到保障。

2.3 L-GW配置建模

L-GW的网元建模,以IOC为基础,在功能特征方面,后者可视为前者的达标,但节点位置的注册,需要将id、IP等,与合设标志位和服务属性等,进行具体描述分析,进而选取物理功能实体和逻辑功能实体中对应的IOC对象,为L-GW网元设备建模提供服务。基于无线网络的覆盖需求,L-GW建模除了物理和逻辑功能的实现,必须综合HNB的关系,配置必要的数据,将其定义为网络管理对象类,在初始化阶段,寻找合适的服务节点,如果对象类来源于继承,则要求在实现全部逻辑功能的基础上,从用户友好名属性中,提出对应的HMS实例,利用实例的管理作用,实现实例之间的层层相包,适时L-GW网元设备支撑下的无线网络,方可在逻辑和物理功能方面,根据覆盖对象类的情况,尽最大可能拓展其覆盖面积和覆盖效果。

2.4 luh接口配置建模

Luh接口以连接和信令链路终端点作为网络管理信息的建模内容,建模时,根据连接的定义配置,以对象类表征作为参考点,各个接口对应一个端点。从终端点连接的视角看,luh接口配置属于关联体的连接枢纽,其标识从其他模块中继承而来。

摘要:在生活、生产、工作当中,无线网络覆盖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无线网络覆盖增强技术的应用,需要以配置网络建模为基础。本文将以广播电视无线网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无线网络覆盖需求的基础上,深入研讨无线网络配置管理信息建模的方法。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网络,网络覆盖

参考文献

上一篇:艺术设计与人文教育下一篇:创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