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范文

2024-06-04

如何引导范文(精选12篇)

如何引导 第1篇

人的问题解决了,就须改善扩充学问的工具。要做哪种学问,就需用哪种学问必须的工具。单靠纲目式的讲义和展览用的标本,决不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兴味。图书仪器及其他设备必须应有尽有,应用尽用。

这些条件都达到了,然后加以督促。定期及无定期地考试,如果办法相当,确能辅助大多数学生上进、前进。倘不谋根本解决而单在考试上下功夫那就没有意思了。

总体来说:1.好学的教师、同学,2.可学的工具,3.必学的督促,是我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的要件。三者俱备,多数学生当不致骛外了……

如何引导学生乐学 第2篇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学呢?

一、从现实生活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

。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让他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一个篮球60元,一个足球45元,老师想买两个篮球和3个足球,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根据需要设计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手眼脑齐动,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很容易地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关系,这样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思考得多了,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学生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识。

三、展开适宜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利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还要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例如有的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了书上带*的习题或思考题,就及时在课堂上表扬鼓励,称赞他们爱学习,能自觉学习。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知识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四、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 使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外阅读 如何引导 第3篇

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怎样引导才科学有效呢?在此,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

一、趣味当先

小学生很难像成年的学者那样潜心于一本枯燥但内容有用的书籍。能让儿童沉醉其中的书,一定有其趣味性。

在我刊多次对小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图文并茂的书籍更受孩子们的欢迎。就如《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直观、具体,文字活泼又具有联想性,图文配合,构成了最佳的阅读起步训练联体。

儿童的注意力首先被画面吸引,进而阅读文字以解开画面中未尽的奥秘,文字阅读之后再回到画面品味。无论是先看图再看文,还是先看文再看图,都会发现一种有趣的吻合。

说到底,趣味是使儿童的阅读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敲门砖也是催化剂。因此,相比于给儿童列一个阅读书单这种强制干涉的行为,我更赞成带着孩子去正规书店,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读物。正规书店的书籍分门别类且都经过筛选,总不至于黄、赌、毒。

二、有恒多样

只有多读,才能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叶圣陶先生也讲:有恒,多样,古今中外贯通。

“有恒”强调持久阅读习惯养成。持续读书,坚持读各种书,保持阅读兴趣,最后形成阅读习惯。“多样”说的是阅读种类越多,越有利于达到更高的阅读水平。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阅读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儿童文学故事类——启迪心智、行为养成;百科知识类——认识生活,勾连世界;国学经典类——回溯历史,面向未来。

三、快慢相宜

阅读速度可根据所读书籍的种类及儿童自身的接受水平决定:慢,鼓励儿童边读边思考,随着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同一种类书籍的速度也会逐渐快起来。

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书都精读,懂得详略得当是一种智慧,但必须注意的是,读书顺序是先看序文、目录,再整体观照,继而逐一阅读。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

四、以读促写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适度,显然与吸收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以读促写,在阅读中“厚积”,在写作中 “薄发”。在反复的“读——写——读——写”这一有效过程中,同学们便越来越会读、越来越会写。

如何正向引导负面新闻 第4篇

但是, 如何处理好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的比例, 如何掌握负面新闻和正面新闻传播的节奏, 如何让负面新闻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都是我们媒体人应当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一、负面新闻的概念

所谓负面新闻, 大众普遍会认为其首先应该是坏消息, 会影响人的形象, 破坏人的威信, 对安定团结有害, 负面新闻与当前的“大政方针”有所抵触。

正面报道是我党对新闻宣传的基本方针和要求, 这是因为正面报道比较容易鼓舞人、激励人, 能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而负面新闻如果能站在社会责任的角度加以媒体正确引导, 也可以通过合适的新闻操作达到正面报道的效果。

二、负面新闻高发

2013年7月20日, 被东莞“恶治安员”殴打致终生残疾的山东省小伙冀中星, 携带自制爆炸装置,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引爆, 造成其本人重伤、一名警察轻微伤。冀中星最终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2013年7月22日, 一王姓男子在家乐福内持身份证购刀后, 将四名顾客扎伤, 后均被送往医院救治。四名受伤者中一名中年女性因伤势过重死亡。嫌疑人王某已被警方控制。

2013年7月23日, 北京大兴区科技路公交车站, 两名驾车男子因停车与一名女子发生争执, 并殴打该女子, 又将婴儿车内的女童摔在地上, 导致女童死亡。后被法院判处死刑。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 在7月17日到7月29日的12天时间内, 各地媒体披露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将近20起, 给北京的治安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不小的恐慌。

来自冀中星老家的媒体《齐鲁晚报》7月22日发表评论文章《看“冀中星事件”要有公共视角》[1], 主要从两方面客观评价了此次恶性事件:一是谴责冀中星危害公共安全的极端行为, 二是揭露冀中星引爆背后的真正动机。值得关注的是, 冀中星在引爆炸弹时并不像其他犯罪人员一样选择人多时引爆炸药, 而是在大声呼喊周围百姓躲避后才引爆, 可见冀中星爆炸案有其无奈的一面。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对极端行动本身的同情。媒体揭露事件本身的同时, 也在呼吁政府要重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面对短期高发的恶性事件, 新华网发表评论《极端暴力事件报道:守住道德底线, 切勿跟风热炒》[2], 谴责部分媒体为猎取公众眼球而放弃媒体的基本准则, 不应为了抢夺阅读人群而放弃思考, 不应对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事件过分关注而进行煽情报道。

在火热的7月, 一件件泯灭人性的事件让百姓心寒, 此时必须是媒体站出来鼓舞人心的时候!人民网在第一时间发出呐喊:《当街摔童, 北京版“小悦悦事件”再破人性底线!》[3], 警醒在暴怒发狂边缘徘徊的“韩某”们, 按捺下心底那头嘶鸣怒吼的名曰“冲动”的魔鬼, 三思一下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 最起码不要做一个如此没人性、没底线的人。

三、负面新闻的影响

负面新闻往往由于灾害的巨大、事故的惨痛、犯罪的残忍、现象的丑恶, 而给人们内心造成一定的恐惧、慌乱和不安[4]。

影响社会的稳定。人们常说:“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人们出于对负面新闻的新奇和刺激, 往往更具好奇心, 消息一出, 舆论哗然, 国内外报刊、网络等媒体纷纷转载,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工作和社会安定;造成心理恐慌。如本文开头所述, 阅读后往往给人一种恐惧感、混乱感、动荡感。如果媒体上大量报道这样的新闻, 就会使人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 让人觉得人生时时有危险, 社会处处藏杀机;导致意志消沉。当官场黑暗腐败充斥媒体的时候, 就会感到即便努力也难得回报;当贪官大发横财充斥媒体的时候, 就会感到即便辛勤工作也不如贪财得的容易。

四、负面新闻的正向引导

媒体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是其多种职能的表现, 也是社会对媒体的要求。媒体必须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真实全面地反映社会, 帮助受众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负面新闻会产生负面效果, 而大量报道负面新闻, 会使民众对社会失去信心。如何做好负面新闻的正能量报道, 是媒体人应该反复琢磨和探索的[5]。

(一) 客观真实, 扩大认知

负面新闻以其突发性、尖锐性、刺激性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触动和震撼, 当再现痛苦和灾难或黑暗、丑恶、问题、困难时, 媒体应使人们了解到它们存在的事实和产生的原因, 认识到它们的危害, 由此正确认识世界和社会矛盾的客观性, 总结经验和教训, 增强使命感和危机感, 使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 揭露弊端, 监督社会

在西方国家, 新闻媒体是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权力”。新闻媒体具有其监督社会的职责, 特别是负面新闻, 在社会批评和舆论监督方面所具备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负面新闻通过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对罪恶、黑暗、丑恶现象的暴露和对腐败邪恶的鞭笞, 起到对权力组织、社会团体、各种社会成员进行监督的作用, 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看“冀中星事件”要有公共视角[N].齐鲁晚报, 2013-07-22.

[2]张鸿, 戚轩瑜.极端暴力事件报道:守住道德底线, 切勿跟风热炒[EB/OL].新华网江苏频道, 2013-07-31.

[3]李晓亮.当街摔童, 北京版“小悦悦事件”再破人性底线![EB/OL].人民网—观点频道2013-07-26.

[4]万久玲.浅谈负面新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9)

如何引导孩子阅读 第5篇

 大人耳朵起茧 最佳阅读习惯形成期是幼儿期 产生兴趣是关键 读书:体验未

经历环境,产生对世界的好奇

 父母温和、带感情的嗓音会让孩子在牙牙学语期间产生对阅读的兴趣,躺在父母温暖怀

抱也让孩子有最初的安全感。让孩子的小手自己拿书,自己翻书,手眼协调,锻炼肌肉。

 阅读中提高孩子的词汇能力和记忆力,对日后的言语表达和写作有益。

 在自由的气氛中享受阅读,给他自己看书空间,展开想象的翅膀。

 阅读和美术一样需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他推测和想象发展,使孩子大脑思维活跃、逻辑思维增强、性格积极。

 父母参与的重要性:孩子指书嘀咕,家长应赶快回应,否则孩子无法更好表达、体验回

应,阅读欲便会消失。

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随阅读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其中孩子喜欢的故事书最有效。

二. 如何选择童书

 :不适合的书孩子不能理解里面的情感,糊涂读没有意义。 好书:风趣的人物、有趣的故事、讲述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世界。

 :体积、尺寸、材质、是否有声、翻阅手感、画面密集度、色彩鲜艳、字体

大小、图文匹配度等。以童话为主。

 幼儿:情节、意图、科普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增加科普类、传纪类、道德、历史,幼小衔接。(孩子若接受了错误知识,很难纠正。)

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由

父母养成的。

三. 愉快阅读

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生活的全部。阅读是愉快的游戏活动。阅读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活动。孩子复述,鼓励他表演给家长看,孩子感觉阅读成果受关注,更会体验到阅读乐趣。

。巧用图书馆(新城少图,黄龙少图,推荐新华书店、博库书城),让

孩子看到别人读书的样子、求知若渴的样子,父母讲书、买书是一种鼓励,让孩子喜欢书。

 和孩子,一起归类,像对待理玩具一样。给他专用书架,并且是伸手拿得到的。

新购、新借的图书放在显眼位子。自然更愿去读。把孩子的涂鸦放在书架周围,让客人称赞,孩子更加自豪自信。

 定时阅读(睡前(安静)阅读)。自己独立的阅读时间+亲子阅读*每天半小时,有一个

固定环境,阅读可以不只是书,玩具说明书、超市促销传单、海报、地图(城市、名俗、地理)

 稍大的幼儿可以邀请其他孩子来家一起玩、一起阅读,讨论美食、音乐、游戏。

 :年龄越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越短。家长避免孩子厌烦需要时刻观察孩子

能否跟上亲子阅读进度。孩子神游离就先玩会儿,或者用玩具书、有声书。孩子有问题,尽快回答,是否耐心,有爱回答。

 先于孩子去读新的童书,要“”。让孩子选书、选故事。不强制安排阅读书刊

和内容,孩子喜欢的故事就好。家长“备课”清晰把握主题、内容、不足、孩子不能理解的词语的解释,讲故事注意声调、情感、人物化。

 不要阅读怎么办?报纸、杂志、点读机、小布叮(先听)。少沉溺电视,若看了,讲出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第6篇

编辑老师:

你们好!我最近发现儿子特别迷恋上网,当然有时是在查找一些学习资料,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在玩游戏或者与所谓的“小网友”聊天,他现在都上六年级了,这令我很担心他的学习。

苦恼的家长

编辑发现:

这位家长:

你好!的确,在如今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社会中,网络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了,当然小学生也不例外,这就要看家长和老师如何正确引导了,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硬逼孩子不去触碰它,更不要把它当做“敌人”。

专家分析: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有些老师和家长禁止学生上网。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现实的。社会毕竟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一、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网德”。教育学生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网络,在网上与人交流时,跟平时待人接物一样,要有礼貌,不讲粗话。要明确告诉学生,在网上不要痴迷于虚无缥缈的东西,更不能将其作为精神寄托。

二、合理安排学习和上网的时间。告诉学生不要过分迷恋上网,不能一有空就“泡”在网上。如果迷上了网络游戏,不仅身体倦怠,而且视力与学习成绩也将同步下降,甚至造成更为惨痛的后果。

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防御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告诫学生慎重对待网上交友,不要随便把自家的电话号码告诉网上的朋友,更不能轻易和网上的朋友独自见面,以防上当受骗。

如何正确引导“三生教育” 第7篇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 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 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 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 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 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为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 小学教材采用了“三大主题单元”、“六个部分”、16个主体活动的活动体验学习方式。第一单元为生命教育, 包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感恩教育、积极的心态等5个分主题活动内容。现今, 很多学生的生命意识相对淡漠, 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三生教育”的重点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 着力于开启学生的心智, 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生命教育, 让学生学有所获, 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提高生存的技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成为“优质”的个体, 即成为个体生命之道及所处的环境中培养最佳的自己;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生命本身出发, 珍惜和利用生命资源, 不断地适应生存环境, 不断地超越自我, 成为真正的主宰者。让学生学会坚持开放的思维、观念和心态, 珍爱生命, 学会生存, 热爱生活!生命可贵, 生命无价。教书生涯短暂而快乐, 作为教师, 更应寓教于乐, “珍爱生命, 学会生存, 幸福生活”, 积极为“三生教育”创造成果, 作出贡献, 延续生命的价值!

二、生存教育

生存是人的本能, 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志,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小学教材第二单元为生存教育, 包括遵纪守法、危险来临时、我们的团队、身边的榜样5个分主题活动。通过生存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 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 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 善待生存挫折, 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 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专家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影视明星张国荣, 他是许多青少年朋友崇拜的偶像, 他的一言一行, 让很多青少年朋友着迷, 最终他从二十多层的高楼跳楼自杀了。有一个孩子心里非常非常难过, 回家后就跟妈妈说:“妈妈, 张国荣跳楼死了, 我觉得他很勇敢!” (如果你是这个孩子的妈妈, 听了孩子的话后, 你会怎么想?) 这个孩子的妈妈就说:“快点睡觉, 你明天还要考试呢。”孩子的心里还在很难过, 又说:“妈妈, 张国荣……”这个妈妈立刻打断了孩子的话:“张国荣, 张国荣, 你就知道张国荣, 明天你们考试又不考张国荣。”结果, 第二天, 这个孩子也跳楼死了。教师和家长要学会洞察了解孩子的内心,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及早发现孩子的一些异常表现。如果这是一位细心的妈妈, 就会对孩子说:“张国荣这不是勇敢, 这是儒弱, 逃避责任, 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对给他生命的爸爸妈妈不负责任。”教师和家长要学会跟孩子沟通, 要关心他们, 了解他们, 打动他们的心, 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还要多角度地去看待学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一片蓝天, 不要用分数来论英雄。比如有个孩子, 文化课成绩实在是不理想, 但在烤面包大赛上却得了第一名, 在调制鸡尾酒大赛上也得了第一名。

不难发现,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对生命本体的教育理念、对生命价值的理论探讨、对生命个体的意义探究缺失, 直接导致了教育的主体没有了对生命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包容。生活中, 出现了不顾儿童天真的生命本性, 而一味地强求于智力灌输教育的父母们;出现了没有感恩、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甚至泯灭人性;出现了放弃生活、离别亲人、追逐名利;甚至还出现了祸国殃民的传销者、邪教信徒。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何在?人为什么活着?这些问题, 应该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如果没有对生命本体的正确把握和深切感悟, 我们又如何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呢?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 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工作枯燥、压力较大, 家庭纠纷、心绪繁乱, 情感冲突、交往受阻、人际不和等, 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是我们不要回避问题, 而是要如何面对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意志薄弱者, 在困境中, 颓废、迷茫、失落;毅力坚强者, 在逆境中, 抗争、奋发、向上。这里起作用的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认识、一种对人生历程的感悟、一种对生活意义的信念。在生活中懂得如何生存, 掌握生存技能, 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能时刻意识到怎样生存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

三、生活教育

人不仅要活着, 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生活教育, 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 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 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 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小学教材第三单元为生活教育, 包括立志教育、自信心教育、交往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幸福观教育6个分主题活动。

专家通过许多生命斗士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生活教育的问题, 画家谢坤山在一次工作中意外失去了双臂和一只脚。然而, 他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 克服了重重困难, 不但能生活自理, 而且还帮家里做家务等等, 还练成了用嘴画画的杰出画家。听到这里, 大家都很难想像这是真的, 但事实确实如此。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观看了影片后, 就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 他怎么吃饭?怎么刷牙?怎么小便?”这时, 就让学生亲自体验, 没有手, 用嘴咬着笔画画, 学生就会觉得很困难, 会说:“老师, 口水会流到纸上, 老师嘴酸……”学生就会体验到谢坤山画家的意志力是多么坚强, 感受谢坤山画家面对困难, 对生活也没有失去勇气, 依然露出自信的笑容, 依然用他的快乐去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感受到自己健健康康的真幸福。在教学活动中, 用讲的不如用看的, 看的不如用做的, 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 去体验。“三生教育”的教学活动就是要从根本上触动学生。

“三生教育”, 着力开启学生的心智, 成为优质的个体, 满怀对生活的热情, 正如倡导“返璞归真”的安德鲁斯所说:“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是积极行动的枢纽。”它提示我们“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共同生活。”帮助我们分清需要, 了解自己的思想与信念, 学会尊重生命, 削减意志与生命的对抗。让我们懂得保护生命, 珍爱生命, 相信生命并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不仅仅体现在意识与情感上的珍惜生命,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积极爱护生命, 不伤害生命, 尽可能地满足生命的存在与安全需要。在生命世界中, 每个人的个体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轻视、无视、蔑视我们的生命。学生的自杀现象日益严重, 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和思考, 相信“三生教育”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启迪价值。可以说, 开展“三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既离不开理性的关照, 也离不开人文的关怀。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8篇

一、精心设置认知的同化点

主动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应具备可同化新知的适当观点, 即认知同化点。它包括直观同化、旧知同化、背景知识和构思方法同化等类型。

1. 善用直观同化 (实物、图像、动作等) , 帮助理解内容。

如教《蔬菜》中“萝卜”, 展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实物, 学生感受更真切;教古诗,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作画, 理解更深刻;教童话, 让学生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 学生兴趣更浓。

2. 找准旧知同化 (知识、方法) , 温故知新。

不要把复习导入看成例行公事, 关键在找准旧知并灵活运用;不要把拟定的学法强加给学生, 而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 逐步学会借助已知获取新知的方法。

3. 活用背景知识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历史典故) , 揭示内容, 营造气氛。

如时代背景的介绍, 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在引导理解“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含义时, 再介绍当时社会黑暗,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文艺运动和鲁迅先生的种种迫害, 岂不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吗?

4. 借助同类作品的构思方法, 同化新课, 读写结合。

如教《白杨》, 可复习“借物喻人”的写法特点设问:本文借何物何人?借物的哪些特点喻人的哪些品格?学生就能品味课文, 还可能引发仿作的思绪。

二、特意创造情感的激发点

主动学习又一个条件是学习者须具有主动的心向。教师应有意识培养。

1. 以教师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

首先, 教师要真挚无私地爱学生, 对所任教学科感兴趣;其次是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只有激情和真情, 才会在师生间产生相互感染的效应。

2. 把知识本身这一潜在因素转化为现实因素,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其途径有三:一是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让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态下进入学习状态;二是揭示知识价值, 列举典型, 如《做风车的故事》使学生产生“不学好将后患无穷”的意识;三是鼓励学生参与, 如质疑问难, 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让他们感到学习不是外在强加, 而是自己选择的。如果课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最兴趣求知的问题, 课中激发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他们就会保持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三、注重启发思维的展开点

主动学习是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讨论争辩, 标新立异。

首先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 了解结论的来龙去脉, 实践证明, 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获取真知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有效发展的过程。须知生吞活剥地背条文是没好结果的。

其次是引导学生善于暴露学习中的障碍和疑误。因为学习是发现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 势必有各种障碍、疑难、失误。教师要教给学生会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法。即使新旧知识相互同化是可顺畅进行的, 教师也要人为地设置点障碍, 反复地把问题真正弄清楚。如《蝙蝠和雷达》中“试验”能改成“实验”吗?“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那它长眼睛何用?把探索科学奥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不要以讲解代替启迪。

再次是珍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发表的独特见解, 以增强自我意识和信心。如《将相和》教后让学生谈自己最喜欢的人物, 学生反常地提出最喜欢的是赵王, 因为赵国日趋强盛, 文有蔺相如, 武有廉颇, 这是赵王知人善任的结果。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看法, 是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造和表现的过程, 应充分鼓励、发扬。

最后, 要展开教材的思维。因为书面形式有一定局限性, 必然省略隐含其中丰富的思维过程。如教材的模糊点、含蓄点, 情节的空白点, 结构的纽结点, 作者的动情点, 等等。要引导思维深入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如古诗句“白日依山尽”中“白日”说是“落日”, 那“残阳如血”应作何解释?

四、努力设置心灵的沟通点

主动学习过程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两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理解是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和需求, “于细微处见功夫”, 真诚相待是沟通的基础, 语言、动作、眼神是沟通的方式, 而师生心灵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是以心换心, 以爱换爱。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师生与作者及文中人物之间的心灵撞击而产生的情感共鸣。关键在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特别是作者的动情点, 把自己体验过的真情实感用适当方式传达给学生, 使他们受到感染。

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第9篇

一、营造和谐氛围, 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 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敢于提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 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 释放潜能。首先, 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不存在关系上的尊与卑、主与次, 每一个学生与教师或其他任何人一样, 在人格上是独立的, 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加强师生交往, 密切师生关系, 使学生觉得教师和蔼可亲, 容易接近, 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 教学民主。学生问题意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为学生创设和谐、自由的提问环境。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彻底摈弃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不囿于现存的“框架”, 不拘泥于“标准答案”, 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 敢想、敢说、敢做,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提问情境,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抓住课题中的“借”字提问: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学生带着问题, 细读课文,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想以短期内造出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 最后达到陷害的目的。诸葛亮将计就计, 巧妙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多支箭, 如期交箭, 使周瑜自叹不如。作了这样的回答后, 学生觉得“无疑”了。教师根据学生此时的心态又问:“你们对课题中的‘借’有什么想法?”这一问又激起了学生的思考:有的说不能用“借”而应该用“骗”;有的认为“借”字用得妙, 用曹操的箭去射曹操, 有借有还, 妙不可言。此时, 学生既明确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练, 又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领会了作者的思路与思想感情。教师突然又问:“如果诸葛亮借箭失败了, 你认为会是什么原因?”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维再起波澜, 进行了深入思考。最后再要求学生除了课文中周瑜讲的诸葛亮“神机妙算”外, 你还能用哪些词来总结诸葛亮的才能。教师经常变换角度, 引导学生多思、深思,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有助于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10篇

一、网络媒体覆盖范围广泛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到2015年底, 预计互联网用户将超过8亿人。

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发展迅猛, 网络媒体覆盖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调查显示, 我国目前在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的既有普通的公民个体, 也有各民间团体, 还有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文化体育机构、商业企业等, 甚至是国际组织, 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各种大型专业和服务网站、数据库。

上述网站虽都传播新闻信息, 但其中的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性网站应是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支撑。

2010年2月27日元宵节前夕,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采访。交流仅半小时, 就有19万条留言涌入。网络新媒体影响力之大足见一斑。

正是网络新媒体冲破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那种僵化呆板、陈旧落伍的模式, 才使多人交谈、文化内容同步接收、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网络新媒体这种独具的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的创新性结合, 因此形成其内容广泛、覆盖面范围广以及全球性质的传播本质。

二、网络舆论的正负效应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 让人们在网络上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和意见。

传统媒体囿于指令性的行政管理, 对社会突发事件不能做出及时、适当的反应, 因此不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而网络, 不仅给人们带来游戏、音乐、电影的愉悦, 网购、信息查询、交易的便捷, 而且还能让人们及时并直接了解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 以及政策和生活资讯。网络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舆论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 极大地拓展了舆论的空间, 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舆论格局。

杭州有支名为“西湖莉莉”的广场舞队走红网络, 他们创编的舞蹈在网上点击率高达100多万。而带头的大姐大管莉竟是辞掉工作, 专门编跳广场舞。

网络舆论覆盖面之广泛、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深, 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也应同时看到, 网络媒体的这种开放性和隐匿性, 也带来许多负面效应。

在网络虚拟的空间, 人们的真实身份被隐蔽起来, 一些人借此大肆散布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网站和个人在编辑和转载信息时不认真核实与调查, 使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事件失实, 从而误导公众;一些不法之徒甚至故意制造各种谣言、传播不良信息,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形象、公众的判断力, 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14年6月17日6时23分, 在百度哈尔滨贴吧有人发布“哈尔滨火车站有炸弹”、“哈尔滨机场有炸弹”“哈尔滨机场高速封道”、“中央大街着火、房子烧塌”、“松雷着火、房子烧塌”等信息。

得知信息, 哈尔滨市即出动近千名民警进行疏散。然而全面排查近3小时并未发现炸弹, 最后确认是谣言。但是当天4趟列车晚点, 近8000名旅客滞留,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此, 哈尔滨市公安局立即立案调查, 并发布国际红色通缉令。

2015年6月3日, 网络造谣者李京哲被由韩国押解回哈。经查, 仅仅是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条帖子被删, 他就肆意在网络造谣发布恐怖信息报复网站。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舆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避免和降低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对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

借鉴传统大众媒介引导舆论的职能, 面对“人人是记者”的网络新媒体时代, 网络舆论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 又要注重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做好舆论监督。

在信息的传播上, 把握好主导地位。即,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一定要在核实、保证事件事实准确无误的前提下, 快速、及时发布;对重大社会事件, 尤其涉及国家、政治、和社会影响大的事件, 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以当地政府部门权威发布为准, 切忌一味迎合网民最新获取信息的猎奇心理而草率发布;对于可能引起群体反映并导致群体围攻和上访、引发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不满情绪、在社会上产生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等敏感信息, 一定要顾全大局, 做到尽量不扩散、不误导;对骇人听闻、充斥暴力和色情、恶意散布的谣言, 一定要有直观甄别是非的能力, 做到不传播, 绝不以讹传讹……

无疑, 中国互联网在未来若干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通过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汇集民智、听取民意、排解民怨将成为一个常态。

只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才能进一步提高网络舆论的公信力, 才能实现网络舆论即时传播的功能, 从而形成媒体舆论监督的合力, 才能推进社会向着健康、稳定、文明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网络舆情》

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第11篇

一、明确要求,发挥操作功能

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操作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学中设计的操作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安排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用手中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出面积是4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测量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再次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2)感知4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的面,面积大小;(3)在测量中当1平方厘米正方形不够时,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对学生的不当或不正确操作行为,要及时指出,并指引学生改正。教师要做好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观察员,及时记录学生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

题,对共性操作问题要统一进行指导说明,确保学生都能够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这样目的明确的操作活动,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操作的功能,能够达到预期的操作效果,从而实现操作目标。

二、有效引导,在操作中感悟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走向数学世界的必经之路,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经过视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从而促进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如“圆柱和球”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拿起圆柱形的物体,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操作活动让学生总结并验证圆柱的特征后,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滚动“上下二个面不一样大”时,滚起来会转圈也就是不是圆柱形,再让学生动手画圆柱的上下面(或描、比)等活动。这样设计先是引导学生树立了对圆柱和球的感官认知,继而通过引导他们进行看、摸、滚、画,让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了二者的异同,让他们积累了对圆柱形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认知,这样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对图形的初步表象认知,对于学生正确认知圆柱和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这种动手操作感悟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每一步中所获得的感性认知和资料,告诉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去认知图形,使学生能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把握契机,让操作适时适度

操作也是讲究时机的,如果任何内容的学习都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会延误整个教学进程,还会让学生对操作丧失兴趣和热情,无法达到理想的操作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选择适合操作学习的章节,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适时地导入操作活动,掌握操作活动时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我在课的导入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利用3、5、6这三张卡片分别摆出2的倍数与5的倍数之后,接着又让学生利用这三张卡片也摆出3的倍数的数,学生由于受到旧知识的负迁移,摆出536、563、653、356等数后,觉得这些数也能被3整除。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3的倍数特征,有的学生得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让学生验证,提出质疑:并不是个位上是3的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我又让学生利用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两位数,要求各处数位数是几就在这数位上摆几根小棒,看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不会错误地认为只要个位是3的倍数就能被3整除,而是通过完整的动手操作,得出只有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时,其才能被3整除。这种适时适度的操作能够让学生连贯地学习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反思,最终可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四、结合语言,促进有效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操作,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如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1捆小棒另2根,2根减9不够减,把1捆解开,用10减9根得1根,再把1根与2根结合起来是3根。”这样,合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表达,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充分达到了调动学生活跃思维的目的,可以有效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能

够为他们的操作提供帮助,提高操作成效。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的确,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符合儿童思维的认知过程的,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如何引导多写成习惯 第12篇

怎么引导孩子筛选信息, 合理使用手机? 怎么让键盘手、手机手回归到正常手呢? 怎么引导孩子养成看书、整理习惯, 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 这是我们目前正着力探讨的课题。

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孩子养成多写的习惯。 让孩子静下心来, 有独立思考与独立表达的空间, 具体办法如下。

一、写日札

日札, 宽松意义上讲就是日记, 可是比日记自由。 不限字数与体裁,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布置时与同学们商量出一周的篇数, 一周3篇是大多数同学乐意接受的。 当然允许同学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可以超过规定篇目。

在日札内容方面, 为了让绝大部分同学有方向可写, 还是需要老师进行指导的。 指导同学分三类进行, 即摘抄类、叙事类和评论类。 三类可自由组合。

这样布置下来, 同学们基本是可以轻松完成的。 小组长每周检查一次, 不计好坏, 只检查篇目, 如果有较好的原创的篇目, 则鼓励小组进行推荐, 并在语文专栏进行展览。 这个时期我把它称为自由时期, 大概可以持续一两个月。

接下来进入引导时期。 首先老师进行月检查的环节, 在进行篇目统计的同时, 对写得较好的同学如书写清晰工整, 字数较多, 原创较多, 等等, 在班级进行表扬并推荐。

再依据同学平常看书的情况, 进行书目推荐的环节, 并使之形成常态化, 书目推荐时宜精不宜杂。 提倡同学一学期研究一至两个作家。 看书的渠道多样化, 鼓励同学们看电子书籍, 多看些好的视频, 如《开讲啦》《我是演说家》《文化视点》等。 这无形之中也引导很多同学将手机或电脑的用途扩大了。

平常多练笔, 以日札为主要形式, 这是较随性的一种写作方式, 三类内容, 由浅到深, 由摘抄到原创, 由叙事到评论, 由记叙文到议论文。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顺利完成记叙文向议论文的过渡, 而且促成孩子们的整理与思考习惯的回归, 找到沉静下来的方法, 这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孩子, 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习惯。 在这样的引导下, 一两个学期下来, 绝大部分同学基本可以养成每天都用笔写一点的习惯。

二、按层级, 分步提升作文水平

如果说日札是小菜, 那么作文课的写作就是主菜了。

对于起点班级, 在师生双方都不熟悉的情况下, 想写就好, 不能太苛求学生的写作水平。 应该正视学生水平参差的现状, 因材施教。 基于这样的前提, 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应该分级要求, 分步推进。 前者针对写作水平而言, 后者依据写作教学的内容而言。

具体该怎么实施这样的作文教学呢?

首先, 我们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必须有一个整体规划, 这包括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和本次训练拟推进的目标。

高中阶段写作计划我们大体是这样安排的: 高一年上学期, 以记叙文为主, 着重描写训练;高一年下学期开始议论文训练, 大致分三步走:基本层级的训练→增加分析性句子→论证结构。 高三着重深度和充实度训练。

针对高一起点班级的写作计划我想特别提出一点, 用好第一篇文章。 正常高一新生入学前, 都会参加军训, 这是很不一样的生活体会。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样的生活体会用起来, 趁军训的余热还在, 立即布置写一篇关于军训感受的文章, 而且文体不限。 这是认识孩子的开始, 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写作水平与思想水平, 此外更要以发现亮点为主, 今后的作文教学目标将依此形成。

遵循先写一篇→全批全改, 发现问题→针对性讲评→再分层级修改的流程, 将第一篇文章好好用起来。

每次作文修改分基础层级与升级层级。 未完成基础层级的同学向第一层级的要求修改, 已完成基础层级的即水平较高的同学可以向二层级推进。 这样, 每位同学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修改任务, 使他们的修改落在实处, 可以操作。

每次作文训练都分原稿与改稿。 课前需鼓励先查资料, 进行借鉴、模仿。 再一个需老师舍得拿出课时, 让学生限时训练, 当场完成。

一次, 两次, 三次, 正常经过三次这样的作文训练, 半数同学就可以有一些收获。 这就是分级要求分步推进作文法。

正视学生写作水平的现状, 分级要求分步推进的最基本要求, 需要老师有教材的整体意识, 将教材的作文单元知识融合起来, 统筹在心。

三、多发现亮点, 多激励

不管是写日札还是写大作文, 都应该要求老师有一颗赏识学生的心和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 特别是对于起始班级, 在师生双方都不熟悉的情况下, 想写就好, 不能太苛求学生的写作水平。

如果老师有一颗赏识学生的心和一双发现亮点的眼睛, 平常在看学生文章时, 多表扬, 少挑剔, 就能多发现亮点, 少吹毛求疵, 那么不仅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可以有较为明显的提升, 而且可使引导学生保持动笔写作的兴趣, 动笔表达自己所想并最终养成习惯, 帮助学生走得更远。

上一篇:大坝监测下一篇:中学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