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2024-07-20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精选8篇)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1篇

电视摄影的艺术

1. 增强画面层次感

进行摄影时, 要突破电视画面的平面性特点, 营造出一种立体感的画面。摄影中的层次感, 一般牵涉到3个问题:1、要注意处理好画面里的前、中、远景, 层次感才会更好;2、曝光准确的片子, 高光部分、阴暗部分细节都能完好地保留, 层次自然会丰富细腻;3、顺光较容易使画面显得平板, 而侧光、逆光的层次相对来说就丰富些。摄像工作者必须注意安排摄影画面的纵深感, 强化画面的立体感, 使观众在看画面时能感到其连贯真实。

2.取景范围及拍摄角度的选择

在取景的过程中, 摄像工作者要清楚所拍摄镜头的目的和希望传达的内容。角度是摄像师传达意识的有效手段。摄像时一般是选择平视拍摄较为普遍, 即从自己的正常视线进行拍摄。需要特殊视角, 有时有特殊的效果。俯拍能够摄取范围比较宽广, 画面上包括的事物也多, 展示场景大;而仰视能体现眼前实物的高大雄伟, 而后景就相对缩小很多。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场合、光比以及光线等来取景。

3.时间特性的创新

电视画面不仅呈现出空间形态, 也可以呈现出时间形态。它可以对时间进行扩展或者压缩, 不仅能再现时间, 而且往往有创造时间的功能。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将电影的时间分为三个涵义:“首先是放映时间 (影片延续时间) , 其次是剧情的展示时间 (影片故事的叙述时间) , 和观看时间 (观众本能地产生的印象的延续时间) 。”电视画面通过记录时间, 表现时间, 打破时间的限制, 改变时间的进程, 创造出一种新的时空, 让观众们在欣赏电视画面中作一次直观的时间旅行。

4.同期声的采录, 拍出现场感。

同期声是及其重要的和极富表现力的摄影作品创作手段之一。电视摄影要发挥声画同期的作用和效果, 丰富画面的内容, 增加画面的真实感。同期声是电视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现场声响、环境背景声等。其特点是真实、客观, 来不得半点模仿。声音在生活中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采用同期声的数量、内容也要根据实际,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电视画面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但声音的地位也绝对不能忽视, 它是电视摄像中需要认真处理的工作环节。

电视摄影的技术

1.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固定镜头的拍摄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拍摄时要稳定, 不能晃动, 需要一个正确的姿势。如若固定镜头还没有拍好, 就一味追求运动镜头, 给人一种走路还不稳就要学跑的感觉。如果画面不稳定, 就会影响画面内容表达, 破坏观众欣赏情绪。摄像工作者手要稳, 切换要合逻辑, 推拉一次到位, 摇时速度平稳, 不滥用镜头动作。跟拍的要领是注意焦点和操作设备的灵活稳定。只有运动中揭示和美化生活, 做到动静皆宜, 快慢得当, 富有创造思维, 渗透人类丰富的情感, 才能是电视画面美不胜收。

2. 正确曝光, 准确聚焦

摄像中, 首先要确保正确曝光, 因为正确地曝光是决定画面成像质量的关键。曝光过度或是曝光不足, 改变影调和色彩饱和度, 都会影响画面的质感。根据景物的亮度和记录表现景物的需要, 来选择恰当的光圈与快门组合, 正确记录景物的影像于感光片之上。高清摄像机的焦点不易对准是一个普遍问题, 为了获得正确曝光。必须随时调节光量, 在正确曝光的基础上, 才能把对光的感受表达出来, 使作品具有感染力。而高质量的影像要求所有镜头包括静止和移动镜头都必须做到准确聚焦。

3. 构图要合理

电视画面构图贯穿于电视摄像工作的始终, 而构图能力是电视摄像人员画面造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 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从电视画面的角度看, 构图就是镜头语言, 通过画面讲述拍摄者要表达的内容。在构图的时候, 拍摄位置是很重要的, 取景方向、距离以及高度共同构成了取舍素材、布局人物主体、安排画面、陪体与背景环境关系的要素。这同时也要合理运用推拉摇移等摄像手法。在拍摄构图过程中, 把握好动静关系, 运用好均衡和对比, 发挥好线条的作用, 进而让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协调性和丰富性完整地呈现出来。

4. 白平衡调整的正确性

在不同的光线下摄影, 容易造成整个拍摄的图像彩色失真。所以当使用摄像机拍摄时, 随着光源色温的改变, 进行白平衡调整, 以保证正确的色彩还原。白平衡调整是通过图像调整, 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而要保证摄像机所拍摄的图像色彩还原正常, 摄像师就要对摄像机进行准确的白平衡调整。物体的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 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 色调的丰富变化给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美感。所以, 在一些特殊色温环境下的拍摄, 还是靠手动来调整白平衡。只要合理地设计和安排色彩元素, 就能获得不错的视觉效果。

总结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2篇

扎马步也称地盆势,有两个目的:一练腿力,二练内功。扎马步之重要性有“入门先站三年桩”之说。在徒弟还没练就一定基本功就开始传授花架子的,要么是外行,要么就是成心骗钱的害人精。

在影像界也同样。看一位导演的作品,除了从创意、情怀可以看到导演个人天赋以及对生命领悟的深度,影片第一眼让人留下印象的,往往是导演的视觉基本功好坏。凭这一点,便要追溯到英雄的出处了。

今年刚刚获得澳大利亚金考拉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卢晟,被誉为“世上最美城市宣传片”导演的林旭坚,都以扎实的视觉基本功,赢得业内口碑。他们都毕业于同一所学校—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摄影系,前身为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摄像专业。2007年,电视艺术学院成立摄影系,目前拥有影视摄影、照明艺术两个专业方向。

摄影系教学注重实践创作,目标是培养拥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能适应于影视行业的摄影与照明工作人员。本期入选的学生作品多为该系学生大二期间创作的课程作业。但从中可以看到扎实的影像基本功。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3篇

在拍摄电视作品的过程中, 需要从多方面注意电视摄影。唯有从多方面考虑才能够将其艺术性表现出来。

1.1 增强电视画面的层次效果

在电视摄影的过程中, 要想打破电视画面的平面性, 应当为观众创造出一种立体画面感。电视摄影的层次效果通常会考虑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处理好画面中前中后的景物, 这样层次效果才会表现的更清晰。其次是曝光的准确性。曝光的阴暗部分应把握好, 这样层次更具细腻性。最后就是顺光容易造成画面的平板性。在电视拍摄的过程中, 设项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安排摄影画面的纵深程度, 使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增强。这样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画面的连贯性。

1.2 拍摄角度与取景范围的选择

制作电视作品, 其中画面中景物的取舍具有重要影响[1]。在取景的过程中, 摄影师应根据拍摄的目的与希望拍摄的景物相互融合。在拍摄中, 角度是摄影师意识传达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 电视多采用平面拍摄的方法。但是电视作品制作有时需要特殊视觉、有时需要特效, 摄影师采用俯拍的方式, 其拍摄的范围就会增大。画面就会包括很多事物, 并且展示的景物也会增大。摄影师采用仰视的方式, 眼前的景物就会高大雄伟许多, 后面的景物就无形中缩小很多。电视作品在制作的过程中, 根据画面、场合与光线进行景物取舍。

1.3 时间特效的创新

电视作品的画面拍摄不仅会出现空间形态, 其中还会显现时间形态。时间的压缩与扩展通常都是通过时间形态的画面显现出来。在拍摄的过程中, 不仅可以再现时间, 还能够依据剧情的需要创造时间。电视画面通过时间记录、打破时间与表现时间、改变时间进程, 为观众创造一个新的时空。观众在欣赏电视剧的时候, 好像是一场时间旅行。

1.4 同期声采录, 显现现场感

同期声在电视作品中具有重要影响。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同期效果与作用, 进而增强画面内容, 使画面更具真实性。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 依据电视剧情的需要, 通过艺术手段增强现场感。这是电视摄影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内容。

2 电视摄影的技术

2.1 摄影镜头稳, 移动镜头

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 固定拍摄是一项最基本的操作。保持正确的拍摄姿势, 以此来稳定镜头, 不能晃动[2]。如果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如果只追求运动镜头, 则会给人一种画面老是晃动的感觉。画面晃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容的表达, 使观众产生厌烦感。摄影师手要稳, 在切换镜头时应当符合基本的逻辑思维。在跟拍的过程中注意焦点与操作设备的灵活性, 所拍摄的画面应当做到动静结合。具有创造思维, 将感情融入其中, 这样才会让电视画面更具美的效果。

2.2 调整白平衡

在不同光线下摄影, 很容易造成整个拍摄图像色彩失真。在使用摄像机进行拍摄时, 应当根据光源色温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 调整白平衡, 以保证整个画面的色彩。通过图像的调整可以将画面的白平衡进行调整。将各种光线下拍摄的照片与人所观察到的色彩完全相同。因此, 摄影师在此过程中应当注意拍摄图像的还原。正确白平衡调整, 有效保证画面的图像。针对物体颜色投射的色调, 在不同的光线场合下, 会产生不同的色温。因此, 在特殊色温环境下拍摄, 还需要手动调整白平衡。

2.3 曝光正确, 抓准焦距

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正确曝光。正确曝光是画面成像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拍摄的过程中, 曝光过度或者是曝光不足, 将会影响整个画面的饱和度, 影像画面的质感。正确的曝光需要依据景物的亮度与记录景物的情况来实施。为能够正确的曝光, 应当随时进行光亮的调节。在实行正确曝光的基础上, 将光感表现出来。画面中高质量的摄像包括静止和移动的镜头。色条的变化, 对画面的美感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光线下的画面更是如此[3]。因此, 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应当抓住聚焦。使得画面不仅具有深度感, 更具有一定的特效。这样才会增强观众的画面效果。

3 结语

摄像是电视作品制作不可缺少的内容。虽然是一项技术活动, 但是其对电视作品艺术的表现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 电视作品摄影既属于技术, 也属于艺术。两者相互结合, 使得电视画面更具真实性, 表现形式更具观赏效果。

摘要:我国社会各方面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发展相互结合的产物, 电视剧在市场中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电视剧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 同时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一层面上而言, 电视剧属于一项技术。那么其摄影也当之无愧的属于一门技术。摄影是电视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在电视剧制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辅助技术, 其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受到影响。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 最终将作品展现出来, 供人们观赏。就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以期能够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电视摄影,技术,艺术

参考文献

[1]黄颖.锦上添花的艺术形式——浅谈电视节目中的音乐表达[J].中国广播, 2010, 13 (7) :98.

[2]汤婕.捕捉展示描绘——从“生活空间”播放的纪录片《母亲》所想到的[J].视听界, 2010, 12 (5) :25-26.

浅析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第4篇

将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能够让人明确摄影术在艺术殿堂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摄影术对现代科技的成分运用。摄影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的结合起来, 使得艺术形式能够通常现代科技手段, 成为准确、生动和现实的瞬间状态。在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结合过程中, 对摄影价值判断和时机的掌握, 需要摄影师有高度的艺术素养, 而在这一过程中, 还需要大量的摄影技术作为基础, 才能创造出更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当前摄影界有着技术至上和艺术至上的两种理论观点。

技术至上论认为摄影作为一项技术性极高的艺术, 需要保证照片的清晰程度, 以及曝光的准确性和色彩还原度。掌握这种技术才是衡量摄影师素质的基础。但技术至上论过于强调技术对于摄影创作的意义,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优秀的艺术做皮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曝光, 而是应该通过作品反映出的价值判断, 来表达摄影师的创造性和人生观。因此意识至上论则认为,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 应当具有相应的艺术高度, 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应当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强调创新才能突破摄影的视觉规律, 从而突出摄影者的个人风格和意识。

意识至上论将摄影提高到艺术的层面上, 但其过于重视自我意识, 很容易忽视摄影过程中对科学规律的遵守, 从而使得摄影师忽视了基本功训练, 让摄影者并不能有足够的技术基础, 来表达自身的创作热情。将技术至上论和意识至上论进行结合, 需要对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发展历程加以分析, 从而促进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推进摄影术的发展。

1.1 摄影技术的产生及发展

摄影技术的发展分为多个阶段, 早期阶段是摄影技术的孕育期, 摄影技术刚刚起步。并在第二阶段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彩色摄影。第三阶段的摄影技术趋于成熟, 多种辅助工具得到了迅速发展。第四阶段这一时期标志着整个摄影技术步入到数码时代。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从黑白到彩色的变化, 并且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相应的辅助工具也得到了快速进步, 更是在数字时代的到来, 使得摄影技术进入到全新的时代, 但摄影技术聚焦、用光、曝光和构图等技术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摄影技术也正是摄影师进行创造作品的基础, 随着摄影师对于摄影技术的重视加强, 摄影技术的发展也将更为快速。

1.2 摄影艺术的形成及发展

摄影艺术可将其理解为光与影的结合艺术, 摄影术的出现, 使得摄影师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拍摄出具有审美价值的照片, 并摄影术具有直观性、瞬间性和永固性等特征, 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摄影术的探索期, 摄影艺术得到了最为初始的发展。第二阶段是摄影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后, 摄影术本体的艺术价值探索阶段, 这段时间绘画主义迅速发展, 充实了摄影艺术的理论基础。第三阶段是摄影艺术随着摄影术的成熟, 出现了多种摄影艺术流派。第四阶段则是现代主义摄影艺术思潮占据了摄影艺术的主流。第五阶段的标志是艺术摄影进入到后现代主义时期, 更为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 并丰富了摄影师的创造力。

2. 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对于同一个事物, 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而一位出色的艺术摄影工作者, 应当以扎实的技术水平作为基础的同时, 具备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头脑。通过高度的技术水平, 使得摄影作品能够在制作方面, 得到完美的保障。但只在技术上进行锻炼, 终究不能渗透进社会历程之中。摄影师应当强化自身的艺术构思, 通过浓缩创造力所产生灵感。只有将摄影术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才能保证摄影作品的完美。摄影师的技术与艺术不能缺失, 通过对摄影技术的学习, 以及对摄影艺术的培养和积累, 才能保障自身的先进性。

摄影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应当明确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自摄影术发明之后, 技术性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 摄影师将摄影术向艺术靠拢, 因此摄影师应当在摄影作品中明确摄影术的艺术性。

结语

摄影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 而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也是摄影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也是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统一, 摄影技术的发展也推动着摄影艺术的进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于摄影术的审美需求也将越来越高, 摄影术也将通过技术性与艺术性的集合, 从而取得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益雯.试论摄影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J].艺术科技, 2013 (05) :218-219.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5篇

1 根据培养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处理好“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关系

以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为例,摄影技术与艺术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总学时为64课时(其中包括32课时的课内实验与专题实践)。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大一学生来说,想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摄影与摄像的学习,这样的课时安排仍然显得非常紧凑。既然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包揽所有的知识模块,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提炼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最需要的知识技能模块。

1.1 压缩传统摄影的教学内容主要突出数字摄影知识模块

目前,数字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主流的摄影技术,因此高校设置的大部分摄影课程,其教学重心都由传统的摄影技术逐渐向数字摄影技术过渡。从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其为新建专业,但是本校为配合该学科专业的建设,已经成立了专业的数字摄影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学生配置了佳能单反数码相机以及相关专业的摄影配件,完全具备开展数字摄影教学的条件。传统的摄影课程体系基本上分为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暗房技术、摄影构图及技法等几个模块,显然如果把课时过多地放在传统摄影器材、暗房技术、传统拍摄技术上已经完全不适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在制定学科教学大纲的时候压缩了传统摄影这部分内容的学时,把技术性课程的主要学时分配给数码单反摄影技能教学。而在传统摄影的教学方面,我们主要是以概括的方式为学生整理几个重要的学习脉络,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摄影的相关发展史,并不深入讲解暗房技术等知识内容,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

1.2 处理好“艺术性”和“技术性”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摄影与摄像是一门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课程,针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学科特点,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设计,包括技术、艺术和专题摄影,专业体系完整,结构较为清晰,整个课程实施有序。从内容来看,技术层次包括: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镜头的构造与工作原理、光圈、快门、白平衡、感光度、色温、曝光与测光、常用摄影附件的使用等;艺术层次包括:意境、用光、色彩、情感、格调、决定性瞬间、构图、背景、主体、陪体、形状、构思、造型等等;专题摄影主要讲授人像摄影与广告摄影,其他专题在本课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只能安排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练习。

1.3 关注相关课程的前导与后续关系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摄影课程并不是单纯为了培养摄影家,而是为了完善学生在影视动画方向的相关技能。作为专业基础课,摄影课程的开设效果关系到后续影视动画方向一系列课程的教学。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并不能局限于摄影本身,而是应该与后续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在课程讲授中能够与设计素描、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视听语言、平面设计、影视后期等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呼应,特别是在摄影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构图、色彩等方面的能力,对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有利。

2 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多样化课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教学内容的数字化不仅大大提升了课堂信息量,同时也在解决教学重难点上有了新的突破。摄影技术与艺术作为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应该开展多形式的课外活动,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学习乐趣。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逼真地表现原理和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把数码单反相机与计算机、投影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实时展示变焦镜头焦距对拍摄视角、景深、透视的影响,高速快门与慢速快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光圈与快门的互易律,各种因素对景深影响的规律等;借助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数码单反相机的工作原理远比教师枯燥的理论讲解要事半功倍。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阐明概念、原理和操作规范,还可以通过精选优秀摄影作品的赏析帮助学生掌握些技术技巧的应用,理解构图用光原理,并从作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

2.2 开展沙龙影展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艺术性”的教学内容不能单靠理论教学完成,在摄影摄像课程开展过程中,不定期通过名作鉴赏,艺术沙龙,启发学生对艺术对美的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例如在讲解摄影构图的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基本的构图方法外,布置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能够体现不同构图特点的作品,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分析评议。摄影实践除了集中性拍摄项目外,由学生小组内自选拍摄主题,并完成拍摄策划书,经指导老师审阅后,由学生自由组队根据自己的主题外出拍摄,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摄影实践完成后,由学生提交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课程小组的教师进行评比,择优选出优秀作品,并由学生自主策划优秀作品展。

2.3 利用云端数据共享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库随时关注学生创作成果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教与学的互动不再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摄影技术课程资料由于包含很多图片和视频资料,数据量较大,在邮箱上传递和下载均不方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设该课程的百度云盘账号,将相关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百度云盘,并将账号和密码对全班学生共享,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云盘查阅学习资料,同时还可以在云盘内建立各自的作业文件夹,随时上传个人作品,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班级学生间也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开展互评、集思广益,激发灵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和创作氛围。

3 改革评价方式实现多方位综合评价

针对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学习特点,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手段,着力于学生对作品的内在认知与情感的激发,从中促进学生对完美作品的追求和发展。同时,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与评价指标多样化,特别使学生自己成为评价主体,从而完善摄影作品的个性化和差异性评价。本校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成绩分为期末理论考试和作品考核,各占50%,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 通过半开卷考试灵活测试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纸笔测验能够较为准确地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闭卷考试偏重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识记与理论的掌握;开卷考试则偏重于对知识的应用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针对我校学生的水平层次,提倡更为灵活的半开卷考试,所谓半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携带一张A4纸,学生可以将复习过程中整理的知识内容记录在其中。通过该方法,不但可以避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还可以从中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理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知识结构,领悟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另外,半开卷考试使教师在测验题目的设置上更加灵活,可以缩减识记类知识点的比例,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题目的分值。

3.2 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分阶段综合评价学生作品

作品考核分为课内实验和期末实践作品两大部分,课内实验针对相应的知识模块设置,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例如单反相机的基本操作、室外自然光条件下的曝光与曝光决定、摄影构图、室内人像布光等。期末实践作品主要为专题摄影,由学生自选主题完成。在作品的评价标准上,主要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完成。同时,将推选出的优秀作品通过校园内的小型影展呈现出来,并组织师生进行投票评选观众喜欢的摄影作品,使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双重角色体验调动积极性,增强主动性。

实验指导书中对学生每次实验的成果提供了自评的参考选项,表1为学生做摄影构图实验的自评参考表。

教师评价指标设置为艺术性和技术性两大方面,其中艺术性包括作品在主题选择、构图元素的应用上,是否能体现主题突出、画面简洁,统一、均衡、对比等视觉效果等要素。技术性对焦和曝光以及特殊技法等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对摄影技术的掌握情况。具体指标见表2。

4 结束语

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既是一门技术范畴的学科,又是一门艺术范畴的学科,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体验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改革的方向。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到后续系列课程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法,处理好培养目标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摘要:针对本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从整合教学大纲、丰富教学手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阐述,积极探索适合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摄影技术与艺术,过程性评价,课程内容整合

参考文献

[1]詹青龙,袁东斌,刘光勇.数字摄影与摄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江城,熊薇薇.普通高校摄影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7):139-141.

[3]孙璐.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摄影教学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8(3):88-90.

[4]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6篇

关键词:摄影艺术,电视新闻,应用

电视新闻传播信息不同于报纸与广播新闻,它通过画面进行传播。运用新闻照片进行新闻信息的传达时,不仅要对光线、色彩以及影调等技术技巧进行很好的运用,而且还要对人物及事件与构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让观众得到美的享受。电视新闻节目中的画面是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1 电视新闻节目中摄影技术分析

优秀的电视新闻摄像者具有敏捷的判断力,熟练的摄像技巧,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他们往往能抓住事物精彩的画面,运用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打动观众。

1.1 稳定镜头与移动镜头合理配合

摄影师要进行平稳适度的拍摄,变换镜头果断,画面的变换始终会保持在结构的中心位置,保持镜头的稳定。它能够使画面与人的视线的移动速度接近,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摄影师在进行固定拍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移动镜头,并与画面情节保持一致,同时,切换的镜头也符合人的基本逻辑,使画面做到动静结合,将感情融入到创造的思维之中,让观众看到更具美的画面效果。

1.2 合理构图并调整白平衡

摄影师通过一定的取景范围,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组合,让观众感到美妙的形态,就是运用构图的技巧。首先,应做到立意明确,主题突出。摄影师必须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对光、色以及影调等造型元素进行配置,同时,要根据光源色温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对白平衡进行适当调整,使整个画面达到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其次,构图应使画面保持对称与平衡。通过一定构图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和谐对称的画面。第三,对画面的动静关系一定要掌握好。摄影师一定掌握住动静的结合,使画面具有和谐的美感。同时,摄影师在进行构图过程中,应使拍摄的内容与实际色彩相同。这就需要摄影师在不同的色温下进行拍摄时,对白平衡进行手动调节。

1.3 抓准焦距,正确曝光

调整光圈一般有手动调整与自动调整两种。手动调整一般根据所要表现主体的亮度与影调进行曝光与创作;自动调整时,摄影师根据景物的亮度对光圈自动进行调整,让镜头的进光量得到控制,进而使灰度层次与彩色平衡达到统一。

同时,摄影师依据景物的亮度与景物的实际情况,对光亮进行适时的调节,进行正确的曝光。摄影师应掌握住对画面有重要影响的色调的变化,让画面具有一定的深度感,让观众得到较好的画面效果。

2 电视新闻摄影艺术

摄影艺术是造型的语言,由光线、影调、线条以及色调共同构成。不仅具有直观与形象的画面,在没有语言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信息进行传达。摄影师通过照相机与感光材料等工具,运用造型手段对主题与思想感情进行表达,创造出一定的艺术形象,以及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画面。

2.1 选择正确的拍摄角度与取景范围,准确选择艺术形象

新闻中的摄影对新闻的内容有重要的影响。摄影师必须依据新闻的目的对景物进行拍摄。因此,摄影师应选取一定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拍摄方式,对取景范围进行确定,并依据内容所需对画面、场合以及光线进行景物的取舍。同时,新闻节目中的摄影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电视新闻中的摄影必须借助两度空间对形象进行塑造,使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摄影师必须具有认真的观察力,依据新闻的内涵对典型形象的瞬间进行捕捉,同时,借用一定的想象力,对画面的语言进行丰富与美化,让观众能够产生共鸣。摄影师必须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与艺术修养挖掘自己的想象力,对新闻的素材、环境,以及摄影机的机位与角度进行充分考虑,运用镜头组接以及透视、光线与色调等手法与技巧,对画面的艺术性进行增强,并保证新闻的科学性。

2.2 增强电视画面的层次效果,凸显画面真实性

摄影师必须通过对画面中不同景物的处理,对曝光的时间进行把握以及对画面的纵深程度进行把握,拍摄出具有层次效果的摄影。新闻摄影艺术得以表现的基础是真实,这也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新闻摄影师必须对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进行提高,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对新闻传播的情感、张力以及冲击力得以实现,进而使新闻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

2.3 创新时间的特效,注重画面抒情性语言

新闻摄影应体现一定的时间特效,通过时间形态的画面进行体现。通过准确的摄影,把人物的精神面貌,特定时间与环境下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3 电视新闻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电视新闻摄影的技术与艺术是相互融合的。只有具有了一定高度的摄影技术水平,才能拍摄出具有一定艺术的摄影作品。电视新闻摄影中的技术与艺术,是相互依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初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 第7篇

1 电视新闻节目中摄影技术分析

一名合格的摄影师能快速地判断新闻价值,具有熟练地拍摄技术,快速抓住要拍事物的本质,运用精彩的图片感染观众。

1.1 稳定镜头与移动镜头合理配合

摄影者都能明白,在拍摄时,镜头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拍摄的图片变得模糊。摄影工作者在拍摄时需要端稳摄像机,根据所要拍摄的内容和拍摄焦点,调整焦距和镜头,但是变换拍摄数据是在拍摄结构不变的基础上,镜头一定要保持平稳。镜头移动的速度与人视线移动速度相近,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另外,在拍摄某个镜头时,除了使镜头移动速度与人的视线转移速度相同以外,镜头拍摄也要符合人们思维逻辑,人和镜头相互配合,将人的感情融入作品中,拍摄出优秀的作品。

1.2 合理构图并调整白平衡范围

摄影师在确定拍摄范围以后,不是直接拍摄画面,而是经过合理的安排和组合,突出重点,凸显新闻照片的价值。在构图时,首先,明确拍摄的重点,了解好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调整光、色及影调等元素间的关系,光源的色调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照片中白平衡进行调整,合理安排黑白比例,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其次,构图应使画面保持对称与平衡,在摄影师经常使用定构图方式构图,为新闻观众拍摄出和谐对称的图片;再次,掌握拍摄景物动静关系,增进照片的和谐度,增强美感;最后,应该注意的还有摄影师在构图过程中保证照片色泽与实际色泽相同,拍摄时光源调光与温度相结合,调整白平衡。

1.3 抓准焦距,正确曝光

在照片拍摄时,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步骤是调整镜头的光圈。现在的摄像机的调光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手动调光圈,其原理是根据所要拍摄照片的重点的亮度与影调进行调整光圈,最后拍摄物质,手动调整光圈需要操作者技术娴熟,调整时间也比较长;另一种是自动调整光圈,其调整原理是摄影师在确定拍摄景物后,将镜头对准拍摄物,摄像机会根据所处环境的环境自动调整镜头的光圈,控制镜头的进光量,进而使灰度层次与彩色平衡达到统一。

2 电视新闻摄影艺术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2.1 选择正确的拍摄角度与取景范围,准确选择艺术形象

新闻中的照片能辅助新闻信息讲解,避免播音者自己的观点影响广大群众,使观众能有自己的看法,并更加相信政府,爱护自己的国家。新闻摄影者不是随心所欲的拍摄景物,必须根据新闻内容进行拍摄,拍摄的照片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因此,新闻摄影者必须在新闻拍摄现场选取最佳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快速取景,再根据新闻凸显的重点,进行筛选照片,最后根据光线、环境等因素对站片进行筛选,选出一张最优的照片进行播放,这是对一些容易消失的景物进行拍摄的方式,对于一些固定不变的景物或者场景,可以调整好角度,选择合适的拍摄方式等再拍摄,保证照片质量。另外,摄影师应重视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电视新闻摄影应该借助两度空间对照片中的形象进行塑性,增强感染效果。电视新闻摄影对摄影师的要求是摄影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场景,借助外在技术和内在想象力处理照片,使观众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摄影师拍摄时要加入生活中的元素,充分考虑到环境对照片的影响,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2.2 增强电视画面的层次效果,凸显画面真实性

新闻摄影者对进入镜头的画面全部进行处理,把握好拍摄时间,安排好拍摄的重点,调整聚焦程度,注意摄影画面的层次度,重要的还是照片的真实性,这既是新闻摄影的重要原则,也是新闻被人们接受的基础。因此,新闻记者不能为了博观众的视线而忽视照片的真实性,摄影者必须提高自己辨别真伪的能力,结合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感情、张力和冲击力,增加新闻照片的感染力。

3 结语

电视灯光艺术与摄像机技术的结合 第8篇

1 摄像机拍摄对布光的要求

在电视灯光设计的过程中,摄像机工作时的相关要求是首先必须达到的一项条件。在摄像机照度符合一般性条件的基础上,对整个场景进行布置和设计,色彩方面要达到整体艺术性的效果。在此过程中,由于个人爱好之间的差异,灯光师在色彩造型上通常会表现出自己偏向的一种步调格局,而无论灯光师想通过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感觉,柔和也好,宁静也罢,都需要产生一种让观众从心底接受的美感,这样才可以突显出整个电视画面的艺术性效果[1]。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是,不可过分看重艺术性而忽视技术性。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技术性同样是电视画面所要表达出来的一种效果。在两种效果都能够同时体现在电视画面生的时候,这样才能够满足观众更上一层的需求。

电视灯光的要求不仅要表现在电视设备中,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凸显在摄像机的灯光方面。所谓稳定就是灯光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而这种所谓的稳定性不仅是灯光种类不可变换,更为重要的是色温不可出现任何变化,要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就需处理好电压稳定性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其次,满足单一色温要求。在电视灯光光源选择方面,通常都是应用一种光源。在选灯的时候应当注意灯泡的品种与灯性能方面的差异,如果差异太大就会产生不同的灯光效果。在灯光技巧运用的过程中,在实际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即围绕如何满足电视设备的要求,如色温容差、亮度对比于照度基准等,随后就会考虑光源的配备与灯位的分布等;在第二阶段就需要注意画面的质量,如图像的明快效果,影子处理效果等,通常都是需要将影子消除掉的,通过将影子应用到整个画面中来,增强画面主体效果的突出;第三提高阶段性手法,在应用灯光的时候可以借助客观条件与环境场景的实际情况,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充分体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借物抒情;第四就是利用技术手法,促使艺术效果的体现,在此阶段可以尝试节省灯光与电源,在自然光的营造下产生艺术性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摄像机的要求,还可以体现整个艺术性[2]。

2 电视灯光光源的作用

在电视灯光光源选择的过程中,不同的光源在电视节目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主光就是来描述被摄像外贸与形态的主要光线。在整个布局的过程中,造型结构、被摄对象与场景是立体画面需要表现出的空间关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光源的控制角度,促使光源与镜头形成一定的角度,与此同时增加辅助面光,这样就可以突显出人物与景物的立体感。在此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主光与辅助光需要进行良好的搭配,这样就可以在画面上体现出光与影效果。但是在应用辅助光的时候,摄像照明人员通常都会将辅助光设置在鼻梁以下的位置,避免出现蝴蝶型鼻影,并且辅助光的亮度比例控制在2比1左右。而另外的一种光源,采用光线将人物线条与物质线条勾画出来,同时通过画面的纵深形象将轮廓表现出来,突显出人物与造型之间的立体感,促使人物造型可以体现出服装质感与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尽可能减少阴影的产生,将多余的光控制在人物造型背后。与此同时色彩搭配方面要注意协调,避免出现过深、过杂的色彩景象,在色彩布置方面可以应用中性色调将各颜色进行过度,这样就不会影响人物造型中突显出的色彩,在整体画面上就不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通常情况下,在摄像机拍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最佳的光孔进行拍摄,将摄像机的镜头放置在3档左右的位置,就能够达到最佳光控的效果,而摄像机这时候的光孔就是最佳光孔,在这区域位置画面清晰度明显增强[3]。

3 结语

在电视灯光与摄像机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把握技术型标准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画面质感,进而将美感通过电视机展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邢建华,张建林.摄像机镜头的维修与保养[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2,(2).

[2]海春辉.怎么使用好摄像机记录美好的生活(上)[J].家电检修技术,2003,(7).

上一篇:传统出版企业论文下一篇:就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