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设计逻辑范文

2024-08-28

程序设计逻辑范文(精选12篇)

程序设计逻辑 第1篇

关键词:逻辑错误,分支结构,程序设计

VB (Vis ualBas ic) 是一种可视化面向对象高级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 可用于开发各类应用程序。它简单易学、功能强大, 很适合初学者学习程序设计, 所以它是程序设计中常用的编程语言之一。一般常用VB6.0版本。

在使用VB编程时经常出现的三种错误是语法错误、实时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表现在拼写错误、标点符号遗漏或是使用的语法格式不正确, 这种错误在书写程序时, 最迟试运行时系统都会提示错误, 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提示很快找到错误并改正过来。实时错误是指应用程序运行期间, 一条语句试图执行一条不可能执行的操作而产生的错误, 比如:除数为零、数组下标越界等, 运行时系统会提示错误。而逻辑错误主要表现在程序运行后, 得到的结果与预期设想的不一致, 这就有可能是出现了逻辑错误。通常出现逻辑错误的程序都能正常运行, 系统不会给出提示信息, 所有很难发现。要发现和改正逻辑错误需要仔细阅读和分析程序。以下几个问题是经常出现逻辑错误, 并较难发现的地方。

1 逻辑表达式写错

例1:5

数学上表示变量x的取值在5到10之间。该表达式在VB中也能被执行, 但不管x的取值为多少, 表达式的结果永远为True。

原因是VB中的数据类型主要有数值型、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变体型、对象型等。其中数值型又可以分为整型、长整型、单精度和双精度等。当两个不同类型的变量或常量参加运算时, 有自动向精度高的类型转换的功能。比如, 逻辑常量True转换为数值型的值为-1, Fals e为0;反之数值型非0转换为逻辑型的值为True, 0为Fals e。同样数字字符与数值运算, 转换为数值型。

例2:Print True+3'显示的结果是2

Print"123"+100'显示的结果是223

根据以上原因, 表达式5

2 同时给多个变量赋值

在C语言中, 可以实现同时对多个变量赋值, 而在VB中规定一句赋值语句内只能给一个变量赋值, 但下面的程序在VB中是可以正常运行的。

例3中变量a为变体型, b和c为整型。在赋值语句“a=b=c=1”中, 从左边起, 第一个“=”是赋值符号, 后两个“=”是关系运算符, 该句的功能是首先判断b和c是否相等, 由于b, c的初始值都是0, 所以结果为True, 然后把True转换为数值-1, 再与数值1进行比较, 最后结果为逻辑值False赋值给变量a。该程序执行后的显示为

VB中给a, b, c赋值正确的写法为:a=1:b=1:c=1

3 选择结构中条件的设置

在结构化程序设计过程中, 选择结构中或是循环程序中的条件如果设置不当很容易产生逻辑错误。

例4:已知百分制成绩score, 显示对应的等级:

上面的两例子在语法上都没有错误, 但由于多分支结构中, 当满足其中一个条件时就不再判断是否满足其他条件, 所以例4中不管是100分还是60分, 输出的结果都是及格。例5中第3各分支永远都执行不到, 当check1和check2都选中的话, 输出结果为“我的爱好是体育”。这种错误隐蔽得较深, 较难发现, 对于多分支程序在测试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每一个分支都能被测试到。

4 数值型数据的逻辑运算问题

在VB中不仅有逻辑类型的数据, 并且逻辑运算的与 (and) 运算和或 (or) 运算不仅能对逻辑量进行运算, 也能对数值型的量进行逻辑运算, 因为逻辑值可以与数值进行相互转换。

例6:Dim aas Boolean

a=5 and 8

print a

结果为False, VB中对数值型数据进行逻辑运算时, 它是按位运算的。上例中5的二进制为00000101而8的二进制为00001000, 按1 and 1为1, 其余为零的运算规则, 结果为数值00000000, 转换为逻辑型False。如果操作数为负数, 进行逻辑运算时要将负数转换为补码再运算, -5转换为补码11111011与8进行and运算, 结果为00001000, 转换为逻辑型True。对数值型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并非VB编程的主流, 请注意即可。

对于逻辑错误, 可以利用VB提供的调试工具来发现和改正错误。比如:断点设置、单步执行、显示变量和属性的值等。如果怀疑程序的错误是由于执行路径或是变量的值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 除了采用设置断点的方式进行调试外, 还可以借助于Msgbox语句。

参考文献

[1]刘世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

数字逻辑设计报告 第2篇

姓名: 宋国正 班级:计142 学号:149074056

2016年9月25日

一、设计任务要求

数字时钟是由振荡器、分频器、计秒电路、计分电路、计时电路组成。计时采用24h和12h两种。当接通电源或数字钟走时出现误差,都需要对数字钟作时、分、秒时间校正。本次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

1、显示时、分、秒的十进制显示,采用24小时制。

2、校时功能。

3、整点报时。

二、设计思路

1、数字钟的组成原理图

数字式电子钟实际上是一个对标准1Hz 进行计数的计数电路!秒计数器满60 后向分计数器进位,分计数器满60 后向时计数器进位, 时计数器按24翻1 规律计数, 计数输出经译码器送LED 显示器,由于计数的起始时间不可能与标准时间一致,故需要在电路上加上一个校时电路。

同时标准的1Hz时间信号必须做到准确、稳定,通常使用石英晶体振荡器电

路构成。

时显示器

分显示器 秒显示器

时译码器

分译码器

秒译码器

时计数器

时计数器 时计数器

校时电路

振荡器

分频器

2、数字钟设计方案

为完成上述功能,可以把数字钟系统划分为三部分:时针源(即标准秒钟的产生电路)主体电路,扩展电路。主体电路EDA 设计又可划分为计时电路、校时电路、译码显示电路3部分。

3、底层电路设计

时针源——晶体振荡器电路给数字式电子钟提供一个频率稳定、准确的32768Hz的方波信号,将32768Hz的高频方波信号经32768次分频后得到1Hz 的方波信号供秒计数器进行计数,实现该分频功能的计数器相当于15 级二进制计数器。

计时电路——时间计数器电路由秒个位、秒十位计数器,分个位、分十位计数及时个位、时十位计数电路构成。其中,秒个位和秒十位计数器,分个位和分十位计数为六十进制计数器,而根据设计要求时个位和时十位构成的为二十四进制计数器,时间计数单元共有:时计数,分计数和秒计数3部分,根据设计要求时计数单元为一个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共输出为两位8421BCD码形式;分计数和秒计数单元为六十进制计数器!共输出也为两位8421BCD码。图1和图2 分别给出了60进制计数器和24进制逻辑图。

一、60进制计数器

二、24进制计数器

校时电路——当刚接通电源或走时出现误差时都需要对时间进行校正。对时间的校正是通过截断正常的计数通路,而用频率较高的方波信号加到其需要校正的计数单元的输入端!这样可以很快使校正的时间调整到标准时间的数值,这时再将选择开关打向正常时就可以准确走时了。如图3所示为时、分、秒校时的校时电路。在校时电路中,其实现方法是采用计数脉冲和计数使能来实现校时的。

译 码 显 示 电 路——为了将计数器输出的8421BCD码显示出来,须用显示译码电路将计数器的输出数码转换为数码显示器件所需要的输出逻辑和一定的电流,这种译码器通常称为七段译码显示驱动器电路,本设计可选器件7447为译码驱动电路。译码驱动电路将计数器输出的8421BCD码转换为数码管需要的逻辑状态,并且为保证数码管正常工作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

4、数字钟顶层电路设计

首先按前面的设计方案进行低层模块的设计与编辑仿真,正确无误后,即可将设计的低层模块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元件符号,而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元件符号来设计数字钟的顶层原理图,如图4所示。本设计中要仿真的对象为数字钟,须设定一个1Hz的输入时钟信号和一个校时脉冲SET,模拟的设置开关信号MODE的波形,为了能够看到合适的仿真结果,假定网络时间(Girl Size)为10.0ns,总模

拟的时间(END TIME)为3ms。

三、软件仿真 1、60进制计数器的仿真结果如下:

60进制计数器仿真波形图 2、24进制计数器仿真结果如下:

24进制计数器仿真波形图

3、数字钟的顶层电路仿真结果如下:

数字钟的顶层电路波形仿真图

四、讨论

数字时钟基于MAX+ plus II设计, 经过软件仿真并下载到硬件(电子EDA 10

实验开发系统)实现, 结果表明本设计是合理可行的,但是感觉很繁琐,是不是可以考虑一种过程简单一点的呢?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是可以的。其另一种设计思想及方法是以语言描述为主, 原理图设计相结合。但是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编译失败。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取舍是一个难题,本人认为对于我这样基础不是很扎实的,采用前者是比较合理的。

五、参考文献

(1)张辉宜,数字逻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廖裕评,陆瑞强,CPLD数字电路设计__使用 MAX+Plus II[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六、心得体会

程序设计逻辑 第3篇

2000年,我国证监会曾大力推动超常规发展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国际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由于是理性投资,会对熨平股市波动、稳定股市发挥较大作用。中国的股市散户太多,散户又大都是在投机而非理性投资,这样股市波动性太大,风险太大,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又的确发展不足。由此看来,似乎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顺理成章。可结果,中国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是超常规发展了,股市波动性却更大了,股市风险更大了。为什么?原因在于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大量问世的前提尚不具备。中国的上市公司大都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为又不够规范,加之政府监管又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在股市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是前景不确定的,是不明智的。因此,机构投资者问世后,其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基民”的利益,极少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而大量进行短期的投机性的投资;而且为了确保自己“贱买贵卖”,确保自己赚取风险收益,还必须经常联手其他机构投资者甚至上市公司大股东,做一些“黑幕”交易,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样的结果是,机构投资者超常规发展后,股市波动性更大了,股市风险更大了,广大股民处境更“悲惨”了。显然这个改革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弊大于利。所以,这里,改革内在的逻辑顺序是:先规范上市公司行为,并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而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这个改革的顺序不能乱。

同样道理,在我国的实体经济活力不够,尤其是广大中小企业缺乏活力,而且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条件下,如果立即实现利率市场化,也一定会弊大于利。可以设想,这种条件下,一旦利率市场化以后,一方面民营资本开始进入银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金融监管也不会一步到位,那么必然会导致银行存贷款市场中的恶性竞争。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降低,银行大打利率战,这就降低了银行业的利润,增加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缺乏活力,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金融监管又很难到位,则银行吸收存款后,如果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则由于广大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不足,会加大信用风险;而如果银行为了求稳,被迫将信贷资金贷向房地产和地方政府项目等领域,则又会导致房地产市场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大大加剧,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所以,当前我国改革的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一定要符合客观内在的逻辑顺序。我想,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公报中并没有急切地提出实现利率市场化问题,是有道理的。

宏观金融管理要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管理者在处理对象的时候是抓“一”还是抓“多”,是个重要的问题。随着事物的发展,有时候事物内部存在着一个主要矛盾或主要因素起支配作用,这时候管理者抓“一”最便捷、高效,这个“一”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抓主要矛盾,把“一”抓住了,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却并没有一个主要矛盾或主要因素起支配作用,而是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诸多因素几乎“齐头并进”地在发挥作用。这时候,“一”并不确定,管理者就要实事求是地去抓“多”。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期(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就把金融调控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信贷规模控制上。控制好了这个指标,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央行控制信贷规模已经无法达到金融调控的目标,于是便“与时俱进”,转而调控货币供应量即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个“一”也抓对了。然而,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迟迟不能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失调,现阶段,我国经济出现了大量的“二元化”问题,适应这种“二元化”形式,我国的“影子银行”愈益发展了起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任何层次的传统的信贷、货币指标都已无法准确地表征全社会的流动性的大小,现在表征全社会融资规模的指标已不仅是银行贷款,还有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净融资等许多涉及“影子银行”范畴的指标。那么,现在“多”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当“与时俱进”,来抓“多”,来把握“多”。因此,我认为,这种情况下,央行近几年推出一个“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是非常正确的。

抓“多”没有抓“一”那么便捷、高效,抓“多”比较枯燥、辛苦,但是必须这么做;抓“多”还不容易把“多”都抓到,也不易处理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难免就会在抓的过程中表现出缺陷。“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目前就有一些缺陷,在统计上和处理上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无论其缺陷多大,都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央行必须坚持不懈地把这个统计工作做下去并做好。一直坚持到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使得央行监控和调控的新的、有资格作为“一”的指标出现,那时,我们又可以便捷、高效地抓“一”。当然,目前我们可以预见到的这个“一”,是利率市场化以后的利率。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第4篇

组合逻辑电路是数字电路的一种重要的逻辑电路, 是时序逻辑电路设计的基础。该种电路是指任何时刻的稳定输出, 仅仅只决定于该时刻各个输入变量的取值, 既无输出到输入的反馈连接, 也不包含可以存储信号的记忆元件。[1]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是根据给定的逻辑问题, 设计出能够实现该逻辑功能的逻辑电路, 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文对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Multisim仿真分析, 结果证明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实现逻辑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

设计组合逻辑电路所遵循的原则首先是使用芯片的个数和种类尽可能少, 其次是连线尽可能少。一般所遵循的设计步骤是:

(1) 分析逻辑问题, 进行逻辑抽象, 设定逻辑变量并进行状态赋值;

(2) 根据因果关系, 列出真值表;

(3) 进行化简和处理,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最简化无论在ASIC设计和PLD设计中都很重要。[2]用公式法或图形法化简为最简与或式, 或转换为适合所提供集成电路的逻辑形式;

(4) 画出逻辑电路图

根据化简和处理的逻辑表达式, 画出逻辑电路图, 根据提供的门电路或集成电路进行连线。可以采用分立元件实现电路, 并且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集成电路工艺水平的提高, 单块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 价格越来越便宜, 也可用通过小规模集成电路SSI, 中规模集成电路MSI来实现。[3]

2 组合逻辑电路的实现方法

2.1 逻辑问题分析

如设计一个三人表决电路, 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即输出信号的电平与三个输入信号中的多数一致。首先进行逻辑抽象, 确定输入变量A、B、C和输出变量Y, 用0和1分别表示低电平和高电平, 列出真值表:

然后由真值表写出逻辑表达式:

2.2 用SSI实现电路

当使用SSI四2输入与非门74LS00和三3输入与非门74LS10实现电路时, 将逻辑表达式化简并改写为与非-与非式:

逻辑电路图如图1所示:

2.3 用MSI实现电路

(1) 使用M S I三位二进制译码器74LS138实现电路, 将逻辑表达式写成最小项的与非-与非式:

画出实验逻辑电路图如图2所示:

(2) 数据选择器的逻辑功能具有通用性, [4]利用数据选择器设计组合逻辑电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能解决常规门电路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提高设计水平。[5]当使用MSI二4选1数据选择器74LS153实现电路时, 将逻辑表达式变换成与数据选择器相对应的形式, 并进行对比, 画出实验逻辑电路图如图3所示:

当然, 可以用中规模集成电路的组合来优化逻辑设计, 如文献[6]采用数据选择器和译码器的组合优化逻辑设计。也可采用ROM来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3 仿真分析

Multisim是一种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 可以对模拟、数字和混合电路进行电路性能仿真和分析。在元件库中选择电器元件及电源和“地”, 并进行连线、仿真。仿真电路如下:

4 结语

不同功能的芯片最后设计的电路形式虽然差别很大, 但逻辑功能却相同。用SSI来实现, 所用集成电路芯片数量多, 线路复杂, 而且设计出的电路并不具有通用性, 仅能够适应某一特殊的函数要求。

选用MSI设计组合逻辑电路, 会轻而易举的满足要求, 实现逻辑函数的需要, 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所设计电路的稳定性,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组合逻辑电路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研究其实现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给出了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般步骤, 并对各种实现方法进行了比较, 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证明用中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组合逻辑电路, 使用器件数目较少, 灵活性高, 成本低, 电路可靠性高, 是实现组合逻辑电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组合逻辑电路,逻辑函数,设计,仿真

参考文献

[1]于孟尝.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43.

[2]左全生.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一种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 2007, (6) :6~11.

[3]黄进文.组合逻辑函数的实现方法讨论[J].宝山师专学报, 2004, 23 (2) :42~46.

[4]任骏原, 张凤云, 李戈.数据选择器逻辑功能的通用性[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4 (4) :13~14.

[5]石鑫, 黄沛昱.数据选择器在数字电路中的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6) :50~51.

实验4 逻辑结构设计 第5篇

实验目的1.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

2.运用关系数据理论对关系模型进行优化。

实验内容与步骤

逻辑结构设计主要实现由概念模型到数据模型的转换,简单地说,就是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当前主要是关系模型。转换后,还应运用关系规范化理论,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实验操作:将你所做的概念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并进行优化。

论教学设计的逻辑性 第6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明:“学习这个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情感、闪光的思想的同时,体会……”例如对于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我们不仅要领会其“敬业与乐业”的要旨,还要分析其清晰的论述结构与思路。第1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第2-5段论述“有业之必要”;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8段论述“要乐业”;第9段总结全文。这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其基本结构是“总——分——总”,“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文本结构决定了教学设计的结构:一、通读全文,明确观点;二、分别阐述,具体分析;三、归纳总结,提倡思想。这种结构是完整的,稳固的,程序清晰,操作简易。

北京市第八中学陈然老师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为了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还是“物候”或“物候学”?二、分析问题:结合第1-3段内容,明确概念——“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物候学”是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结合第4-12段内容,说明物候观测的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三、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文章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陈然老师的教学设计既整体把握了内容,引导学生澄清了概念,又展现了清晰的说明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这源于教学设计的三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朴实而精巧。

从以上两种实用文体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教学设计的结构与文本结构一致,基本结构是三段式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从教学设计的思维流程上来看,基本上是澄清概念“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归纳总结“怎么样”;三、教学设计的结构完整,程序清晰,用简单的思维图、结构图即可呈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有整体性,又有程序性;既适用于整体把握,又能进行局部探究。它因逻辑严密,思辨性强,始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

因此,实用文因其严密的逻辑性,其教学设计一般遵循文体本身的结构,二者合一,学生的思维一般不会旁逸斜出,而是很自然地沿着时间的河流,乘着思维的船儿,探求问题的源头。同时文本结构谨严,并非只是整体构架,局部构件依然相对独立,构件与构件的衔接自然圆合。在文本物理结构中的段落,阅读时一般标示为清晰的序号①②③④……序号的先后即是文本逻辑结构中的段落的思路。文本结构清晰,教学设计结构的逻辑性自然清晰明了。

然而对于文学性文本的逻辑性,我们一般很少谈及,好像它们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除非在小说尤其是目前流行的推理小说中,我们会根据线索,分析,推论,最终结论。其间误入歧途,又转回正道,反反复复,最终才解开谜题。那么在一般小说中文本的逻辑性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依然以实例来剖析,以期发现隐性的结构及其缜密的逻辑性,据此,我们再来探讨教学设计结构的逻辑性。

首先以《故乡》为例。小说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结构全文。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

“还有闰土……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小说以时间为序,记叙顺序整体上是顺叙,少年闰土的记忆是插叙,这样既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又突出了闰土的形象变化。教学设计中“整体感知”部分,我们一般能关注到小说的线索和结构,是否也关注了记叙的顺序呢?作者为什么采用这种记叙的顺序?作者是如何顺叙中插叙的?插叙时转入和转出的语言是怎样的?这些均需要澄清。以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容易习得文本的整体构思和记叙顺序。

在局部探究文本时,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可以像文本一样采用“顺叙”中“插叙”的方式。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看到现在的闰土是怎样的?“记忆上的闰土”是怎样的?“我”有什么感受?

闰土看到现在的“我”是怎样的?闰土记忆上的“我”是怎样的?闰土有什么感受?

这样的教学设计表面上改变了文本的叙事结构,但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顺叙”中的“插叙”。由于文本叙事的节奏是缓慢的,所以教学设计可以从容地“插叙”;这也同样既符合生活的真实逻辑,又突出了闰土的形象变化。同时,分别以“我”和闰土的视角看对方,能更好地理解“我”的“兴奋”“被什么挡着似的”,闰土的“欢喜和凄凉”。“我”感慨闰土的人生沧桑变化,闰土因自己的艰难生活而悲苦,而作者表达了对这个社会的质疑。从“我”的视角看闰土是文本本身的叙述视角,从闰土的视角看“我”是教学设计的独特角度。这种教学设计在结构上有整饬之美,同时具有清晰的逻辑性。

再举《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小说围绕着对于勒叔叔的“盼——赞——遇——躲”构思全文。在“盼”、“赞”之间,既有顺叙,先写“盼”后写“赞”;又有插叙,“赶”于勒后有第一封信,“赞”于勒后来第二封信,“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盼望”之心更强,“赞美”之情更浓。于是,作者反复写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样的文本叙事结构,环环相扣,层层渲染,笔者认为不宜重塑教学设计的结构,而应当遵循文本的叙事结构。而且在“遇于勒”部分,文本叙述的节奏迅疾,菲利普夫妇怀疑、惊恐、暴怒,心理变化很快。从两人的视角来看,他们眼前的于勒穷困潦倒,跟之前所赞美的阔绰的于勒判若两人,也许他们眼前就是一个“没钱”的人,而心里住着一个“有钱”的人,他们没有时间想象太多。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如果过多插叙当年“赶于勒”、“两封信”、“二姐找对象”等事情,就会使得教学设计的结构偏于松散,不够紧凑,也容易忽略对小说语言即那些精彩的神态和语言描写的欣赏。

结合以上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的例子来看,小说教学设计的结构整体上应遵循文本的叙事结构,尤其是“整体把握”部分和“环环相扣”的文本。而对于叙事节奏和缓,结构松散的文本,我们可以灵活地设计教学结构。可以重点解读某段文本,“插叙”相关文本;也可以直陈结果,“倒叙”故事起因与经过;可以抓住小说中的“悬疑”,搜索证据解开“悬疑”;也可以抓住小说中的“矛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分析“矛盾”。叙事性的散文也可以依照以上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使其结构富有逻辑性,能科学而又艺术地解读文本。

对于写景抒情类的文本,笔者不再从文本本身的结构这一角度来探讨教学设计结构的逻辑性,而是直接以失败的教学设计为突破口,甄别其错误之处,重新回归到富有逻辑性的教学设计上来。

如《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部分):

一、联系第一课引入课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导入

我们通过第一课的《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的,但文章的特点与第一课有所不同。

2.作者和背景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笔者认为,“导语”劈头就来“背景简介”,看似能“知人论世”,其实时机偏早,有先入为主之感。解读写景抒情的文本应是由景及情,披文入情,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作者被紫藤萝的辉煌壮阔和繁盛蓬勃所吸引、感染,“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这时再插叙小弟的患病,再插叙十多年前紫藤萝的稀零,就能解开学生的疑惑,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由“设疑激趣——赏析美景——理解插叙——领悟主旨”四个环节组成,其结构是合理巧妙的,具有明晰的逻辑性。

另有《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首先呈现紫藤萝瀑布图片,一幅又一幅,从远景到近景,一应俱全。设计者应是有所考虑,一是念及学生视野窄,脑中无紫藤萝形象;二是增强趣味性,以视觉冲击唤起学生的认知。而笔者恰恰认为这依然是先入为主,不符合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由美妙的文字而展开自由的想象,触动内心的情感体验,再一次领略文字表达之美,感受情感表达之美,这样的阅读是一种自然状态,有内在的逻辑性。

程序设计逻辑 第7篇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 即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 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1]。

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首先, 逻辑思维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学生对其专业知识的掌握, 使他们在学习、研究各种问题时, 不仅关注现象, 而且能深究本质;其次, 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和环境, 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总之,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也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础[2]。

1 当代大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经历了基础教育, 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 我们仍然发现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虽然对知识掌握较多, 却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的处理和灵活运用; (2) 大学课堂仍然延续着中学的教育方式, 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 学生对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参与度不高, 其实质是学生主动思维能力不足; (3)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思维表达能力, 写一篇文章都漏洞百出, 更不用说专业论文和学术报告的撰写。以上种种现象均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因此, 高校教师不仅应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做到通过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程序设计课程特点

程序设计是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用计算机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范和设计技术, 更好地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进行学习、工作和研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逻辑思维基础提升到面向程序设计的较高逻辑思维层次[3]。程序设计课程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捷径。

3 文科大学生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选择依据

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他们更偏重对事物的直观、感性认识, 相对缺乏综合、概括、抽象的能力。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 通过实践比照, 最终选择ACCESS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其第二学期的公共必修课。ACCESS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由数据库基础知识和ACCESS的表、查询、窗体、报表、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7个对象构成。与其它程序设计课程相比, ACCESS涉及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较少, 入门容易, 非常适合数学水平普遍不高的文科学生学习。

4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实践过程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ACCESS程序设计教学中, 主要采用案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为核心, 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到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各个阶段。

4.1 在数据模型建立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与抽象能力

数学模型是现实世界中数据特征的抽象, 描述实体与实体间的关系, 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客观对象的基础, 常用的有3种: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首先, 利用典型事例对各种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学校的组织机构是典型的层次结构, 见图1;学校各个实体是典型的网状模型, 见图2;学校教学要素 (学生、教师、课程、成绩) 是典型的关系模型, 见表1[4,6,7]。通过学生熟知的实例, 把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变得易于理解, 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

其次, 通过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不同对象对应的数据模型, 例如:国家行政结构模型 (国家、省、市) 、医院实体集 (医生、病人、病房、病例) 、图书馆实体集 (图书、读者、借阅记录) 、旅游实体集 (游客、导游、线路) 等;重点介绍关系模型的创建。关系模型是当前数据模型的主流, 可以用来描述几乎所有的对象。ACCESS恰是建立在关系模型之上的关系型数据库。

最后, 要求学生做到根据需求, 以娴熟的计算思维建立数学模型。

4.2 利用数据库的创建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概括能力

数据库创建分为5个步骤: (1) 数据库建立目的分析。学生为数据库设计者, 要求根据现有资料, 充分分析用户需求, 了解现行工作处理过程, 经过综合分析, 概括出数据库应该解决的问题和应该完成的任务, 并分析应保存哪些数据、怎样保存; (2) 确定数据库表。指导学生将所需数据进行分类, 归于不同的数据表中, 其原则是:每个表只包含关于一个主题的信息 (例如, 学生表中不应存放教师信息) ;同一表中不能包含重复信息, 并且信息不应在表之间复制 (保证数据的最小冗余) ; (3) 确定表中的字段。指导并带领学生对数据表中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 找到与该表主题相关的字段, 以启发、互动及联想方式促进学生思考, 使所设计的表尽可能完全包含相关主题所需信息; (4) 确定主关键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找出表中能保证每条数据记录的惟一字段; (4) 确定表之间的关系。根据对客观事物固有关系的分析, 确立表间关系[4]。例如, 建立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时, 根据对用户需求分析, 确定4个表:医生表、病人表、科室表、医疗记录表。医生表中应包含的字段有:职工编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职称、所属科室编号、专业等, 主键为职工编号;病人表: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年龄、医保编号等, 主键为身份证号;科室表包含字段有:科室编号、科室名称, 主键为科室编号;医疗记录表:治疗日期、医生编号、病人身份证号、科室编号、症状、治疗情况等, 由治疗日期与病人身份证号联合做主键。其中, 医生表与医疗记录表、病人表与医疗记录表、科室表与医疗记录表均为一对多的关系。关系建立后形成一个有完整约束的数据库。

4.3 利用查询设计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表达能力

查询是Access数据库的重要功能, 用来检索、计算、分析数据库中的数据。查询是对数据库中原始数据的第一次处理, 是从数据中提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数据库创建的价值与目的的体现[4]。

查询需求五花八门, 如何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判断, 用计算机语言进行表达至关重要。设计查询对象正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良好契机。当面对一个查询需求时, 应该先通过分析判断查询的基本类型。条件查询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查询, 数据来源、输出字段、条件查询3要素是设计的关键, 其中条件的描述是难点, 是培养学生将自然语言描述转化为计算机语言描述能力的第一步。在熟练掌握查询设计方法后, 循序渐进地介绍计算查询、分组查询。这两种查询不但可以输出表中原有数据, 而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为了提升查询的复用性, 引入参数查询, 将查询条件从固定转为可变,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性以及概括问题的能力。重构数据的交叉表查询、操纵表中数据的更新查询、删除查询、追加查询和生成表查询, 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而且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工具。在完成前述工作后, 再详细介绍结构化查询语言SQL, 提供查询对象设计的终极方法[4]。

查询设计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利用新知识表达问题的能力。查询设计涵盖了问题提出、问题描述以及问题解决整个逻辑思维过程,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

4.4 利用宏和模块设计培养学生思维过程表达能力

宏设计是指利用一系列内置的宏操作完成某项任务。宏对象分为序列宏和条件宏两种, 是ACCESS特有的用来操作、管理和维护数据库方法, 其设计方法类似程序设计, 但不用书写复杂的程序语句, 仅仅利用宏就能设计出简单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 减轻了用户负担[4]。每个宏操作实质是一段预设好的程序代码, 用户使用时只需设置正确的参数就可指挥计算机完成相关任务。宏对象一般会附加到窗体对象的事件中运行。宏的设计过程是:将目标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 再从53种宏操作中进行选择, 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相关条件, 设置相应参数, 最终实现设计意图[4]。所以, 宏设计的关键是对实现的功能步骤化, 即对任务的分解。

基于VBA环境的模块设计是ACCESS中真正涉及程序设计的部分。模块设计要求编写程序代码, 通过编写VBA程序, 可以扩展ACCESS功能, 实现各种复杂操作[4]。模块设计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也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高级阶段。

当学生基本具备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时, 利用程序设计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能力综合起来, 形成准确、有条理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ACCESS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通过创建对象、引用对象、设置属性、调用方法程序、编写事件响应程序等步骤完成程序的设计[4]。下面以一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设计一个如图3所示的登录窗体, 实现如下功能: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单击确定按钮, 若正确, 打开学生窗体;若错误, 出现消息框, 提示重新输入;若连续3次输入错误, 退出ACCESS系统。若没有输入用户名或密码, 出现消息框, 提示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1) 创建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对效果图的观察, 利用窗体设计器进行窗体对象的设计。添加所需窗体控件:标签2个 (lab1, lab2) , 文本框2个 (txt1, txt2) , 命令按钮1个 (cmd) 。

(2) 设置对象属性:通过分析窗体效果图, 修改窗体对象及其中控件的属性值, 实现对象静态特征的设置。

(3) 编写事件代码。通过分析窗体实现的功能, 确定程序触发事件是命令按钮单击;判断程序的3种不同情况应由选择结构实现, 选取模块变量i记录错误次数;对现实需求进行抽象, 用VBA语句描述该事件过程[4]。

摘要:针对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问题, 分析了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与特点, 阐述了利用程序设计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观点。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贯穿到ACCESS程序设计课程的各个阶段, 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由传授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

关键词:ACCESS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志超, 汪安平.浅析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J].民营科技, 2010 (11) :117-118.

[2]刘文芳.高校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30-31.

[3]祁昌平.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时代, 2011 (12) :51-53.

多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原理与设计 第8篇

多参数组合式逻辑控制器, 可以由时间、红外、声光控制器等多种控制参数构成, 并按照不同的组合逻辑进行组合控制。各个参数作为一种逻辑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当用时间、光控、红外三种控制器进行组合时, 有17种不同的控制方式, 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和各种不同的控制目的。

2 多参数组合逻辑的定义和特点

2.1 组合逻辑的定义和特点

组合逻辑就是将两个 (或者两个以上) 给定的逻辑加以组合从而产生一个新的逻辑, 并增加给定的逻辑的表达力, 这就是组合逻辑的定义。

逻辑电路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1) 输入端满足了某种特定逻辑状态的组合且不分先后的组合顺序, 可使输出端产生逻辑“1”或者“0”, 对于多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器而言就被定义为“接通”与“断开”; (2) 这种逻辑电路状态的输入可以影响输出, 但输出不会影响输入。因此, 可以应用组合逻辑理论中的布尔代数、真值表来分析输出与输入的逻辑关系。在多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器中, 将声音、时间、光控、红外等不同因素定义为多参数, 而各种参数的状态则作为组合逻辑控制器的输入端。

组合逻辑电路的输入与输出状态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 X1, X2, …, Xn是电路的n个输入变量, F1, F2, ….Fm是电路的m个输出信号, 组合电路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表示为:

从组合逻辑电路功能特点可以看到, 电路的输出与历史状况无关, 所以电路中就不需要任何记忆组件。这就是组合逻辑电路结构上的共同特点。

2.2 各种控制器原理和作用

2.2.1 时间控制器

时间控制器属自动控制领域的电器件, 主要用于在多段时间周期内控制多个电路的开启或关闭, 即具有多周期设置和多触点输出。

2.2.2 红外感应控制器

采用热释电红外探头并对探头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加以放大, 然后驱动继电器, 可以制成热释电人体感应控制器等。基于红外线技术的自动控制产品, 当有人 (或热源) 进入开关感应范围时, 专用传感器探测到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 开关自动接通负载, 人不离开感应范围, 开关将持续接通;人离开后, 开关延时自动关闭负载。

2.2.3 声光控制器

光线变暗时, 可用声音自动接通电源, 根据设定时间延时 (或者定时) 后, 自动断电, 白天光线充足时, 无论多大的声音干扰也不能接通用电设备。它特别适用于住宅楼、办公楼楼道、走廊、仓库、地下室、厕所等公共场所的照明看自动控制, 是一种集声、光、定时于一体的即节电又方便的自控开关。

3 多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器

用上述设计方法, 设计了一个由时间控制器、红外控制器和声光控制器三部分构成的四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器, 每部分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组合逻辑控制, 该控制器的特点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 各控制器可独立使用, 也可组合使用;主要有以下各种逻辑组合方式, (表1)

串行组合逻辑控制, 是一种最简单的逻辑组合是由时间控制器、红外控制器和光照控制器三部分串联构成 (如图2所示) :

该组合可实现的功能之一是:在时间控制器设置的时间范围内, 当光照强度大于设定的照度时, 电气设备 (如灯具等) 处于断开状态;夜晚照度低于设定值后, 光照控制器开启, 当探测接收到人体发出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就开启电气设备。如果人体在其感应范围内一直活动时, 电气设备会一直开启, 不会频繁启动, 从而保护电气设备;当人体离开其感应范围后, 可以延时后自动切断电源, 从而实现全自动多参数组合逻辑控制。可大大节省电线、阻燃套管等材料和人工费用, 而且安装方便, 可靠性及安全性高, 集方便、节电、耐用、卫生、美观于一体, 非常适合需要自动开关的公共场所及家庭玄关等处照明, 是现代楼宇、家居理想的选择。

4 结语

声光、时间、红外感应技术虽然已经很成熟, 而且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 但以组合的方式进行多参数逻辑控制用电设备的方法是一种新的尝试, 以组合式时间红外声光等参数进行用电控制是新一代的高科技用电自动控制产品, 它的出现顺应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发展, 将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是现代用电控制的理想选择,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王金凤, 程琤, 刘兆瑜.微机控制的汽车组合开关检测试验台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 (嵌入式与SOC) 2009, 25 (9) :172-174.

[2]徐田来, 崔平远, 崔祜涛.车载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设计与实现[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08, 30 (4) :686-691.

[3]刘海波, 毛承雄, 等.基于分散逻辑的电子电力变压器并联控制技术[J].高电压技术, 2007, 33 (4) :151-156.

简析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逻辑 第9篇

约翰波特曼说:建筑的本质是空间, 而空间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建筑空间的逻辑将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 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关系, 因此具有清晰、连贯和完整的逻辑的建筑空间将给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带来不可替代的价值。

1 功能逻辑

建筑的最初目的便是遮风避雨, 它是一个能够给人们安全感的空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变化, 人们需要更舒适更便捷、更经济, 更新颖的空间功能方面的因素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对建筑设计的是起到由内而外的作用, 它包含了许多要素:各个空间的相互联系, 各功能空间的面积相互分配, 各个功能空间的开放程度, 空间对内和对外的关系, 各个功能空间的朝向要求, 主要和次要房间的要求。以适用为目的, 满足人的行为需求空间的实用要求, 这是建筑创作构思的最基本要求。

这种构思首先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上对建筑的功能要求, 其次是行为、活动表现的场地及空间实用上的要求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原则的突出, 也给建筑功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如建筑生命周期内对可能发生的功能变化的适应性等。

2 结构逻辑

结构总是与社会当时所能运用的技术材料密切相关, 远古人类在构筑巢穴的过程中本能的使构架完善和美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 那些独具魅力的结构形式开始成为技术美学、应用美学的表现, 起到了“诱导人们从建筑的外观识别建筑的内涵”的作用。意大利建筑师奈尔维、华裔建筑师林同炎和西班牙建筑师卡拉特拉瓦都是从机构的构思出发, 创造出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卡拉特拉瓦利用了结构工程专业的特长, 从自然形式上汲取灵感, 创造了众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他的作品成为了:自由曲线的流动, 组织构成的形式及结构自身的逻辑。

结构逻辑在建筑设计中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结构的选型, 合理选用结构主受力体系; (2) 估算建筑结构上的作用力; (3) 验算房屋的高宽比与抗倾覆; (4) 估算结构的刚度和变形; (5) 尽量采用规则的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

在建筑设计中逻辑结构的宗旨是要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 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 并能有意识地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3 形式逻辑

如今, 媒体的发达和信息传递的迅速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各种可能, 而且现代技术的进步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 在相同的建筑外表下面可以安排几乎任何功能, 形式似乎已经无法反映建筑的性质。一般层次上的建筑形象构思主要是符合公认的建筑美学法则, 满足普通大众的建筑审美情趣。但对于某些特殊建筑, 其形象却被人们寄托了情感, 赋予一定的内容、意蕴。有时形象的要求甚至会成为压倒一切的主导构思, 比如纪念性建筑, 其形象已超越建筑本身而成为某种历史、文化的传承物。

建筑的外观形态应该是其内部空间、结构材料以及建造工艺及其外部环境合符逻辑的反映。把形式美和功能美截然对立的美学思想, 只能表示出人们所理解的功能和功能美、形式和形式美是十分狭隘的。建筑师创作的最理想境界是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 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改善和优化人类生存的环境。最优化的建筑应该既是功能性的, 又是艺术性的。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生存的物质空间, 而且能够改善人们的人文精神存在。

4 结语

逻辑与灵感从不相悖, 而是相依而存, 设计最初的概念是必然会影响到建筑方案的最终完成, 而其间也必然经过逻辑的判断、选择和优化。缺乏灵感的建筑是没有精神价值的, 没有经过逻辑表达的建筑是混沌、紊乱而无法成立的。按构建的艺术去阐释建筑, 按建造的逻辑去设计建筑, 这样的建筑才将是才是能够与人们互动的, 生长的, 有精神价值的, 可持续的。

当一种行为方式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 必趋向理论化、逻辑化。逻辑思维贯穿设计的全过程, 设计的每一步都相互关联, 建筑设计过程有迹可循, 并非空穴来风, 随意涂抹, 设计者在设计活动中会注意留心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整体和细节。建筑创作的逻辑过程具有程序性, 则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将过程户分为不同的部分加以研究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

摘要:在建筑设计日趋多元化的今天, 我们已经无法用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评判一个建筑作品, 但是在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的背后, 必然存在着一套清晰而正确的逻辑体系, 这个逻辑体系不仅仅可以使建筑本身表达得更加完整更可持续发展, 也便于人们更好的去读懂、理解和使用建筑。

关键词:建筑,空间,逻辑

参考文献

[1]郭茂政, 胡建新.论逻辑设计的逻辑思维方法[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张引.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第10篇

建立一个能够实现资源共享, 并对后期的业务扩展提供接口, 能够提高系统开发的效率、易维护性、移植性、复用性以及扩展性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根据需求分析, 认为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可以采用基于SOA架构的思想进行设计, 将系统功能进行划分, 并且把各个功能模块以服务的方式发布到相关的管理平台, 用户方可以通过一定的授权来访问注册中心所发布的服务,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功能。

在逻辑架构设计方面, 根据职责分离、通用性分离、不同粒度分离三种不同维度的思维方式, 建议把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细分为基础设施层 (Iaa S) 、基础平台层 (Paa S) 、软件服务层 (Saa S) 。利用ESB总线技术实现各个系统、外部系统的隔离, 并且解决异构系统集成、安全、业务流程控制等问题。

软件服务层采用Saa S软件开发模式, 支持多租户, 支持个性化、可扩展、可配置。在不用重新编程的模式下, 实现对功能的扩展、配置、用户界面的定制。软件服务层通过ESB服务总线实现对电子文件、用户、认证、授权、审计等的统一访问和管理。软件服务层和基础平台层是基于Saa S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重点和难点。

1 多用户架构选型

Saa S模式实现了软件基础设施的共享, 多个组织、单位共用一套软件。这里的组织、单位可以看做软件的租用者, 引入了“租户”的概念。租户代表一个独立组织结构, 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开发中, 可以认为, 一个部门就是一个租户, 他们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目前, 常见的多租户架构方面的实现方案中, 建议采用高级多租户系统, 它通过编程方式实现多个租户共用一套系统, 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 最大程度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在架构上, 一套系统支持数百个租户。该模式下, 电子文件数据集中存储, 便于后期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高级多租户系统资源利用率高、维护成本低、数据集中存储。有利于电子文件在统一的规范体系下运行和管理。

2 存储架构设计

电子文件存储架构设计必须从电子文件的实际特点出发, 大量的电子文件属于通用文书类, 从这类电子文件来源看, 主要来源于微软Office、WPS、永中Office等系列产品产生的电子文件。该类电子文件具有数量众多、单个文件存储量小、每年增量可观的特点。从数据管理方面分析, 电子文件属于半结构化数据, 与电子相关的元数据属于结构化数据。因此建议采用关系数据库与文档型数据库结合的方案, 元数据用关系数据库存储, 文档型数据库存储电子文件相关数据。

在Saa S模式, 解决数据存储的同时, 需要实现数据的安全隔离, 每个租户仅可以访问与其相关的数据。可采用ESB服务总线, 实现数据的访问控制。

3 统一用户管理、认证、授权、审计设计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该采用统一的人员管理。目前基于目录的管理模式已经为广大用户所认可, 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途径, 通过该管理模式集成管理, 构建各级统一的应用基础支撑体系, 对组织人员信息、应用系统角色信息、用户安全和应用安全信息、用户和服务之间的权限控制信息进行统一存储管理, 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基础信息管理。

基于SOA架构, 系统中的各类应用需要集中注册各自的用户角色和提供的服务信息, 通过统一的用户管理界面, 实现用户帐号和角色组之间的映射, 进而基于角色实现与服务访问权限的映射, 实现集中的权限管理。

统一审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帐号对资源的高敏感数据访问和关键操作行为都应该被审计, 接收和保存审计信息, 用于安全审查和追踪依据;及时发现非法登录和非法操作, 对其快速分析、定位和响应。

4 全文检索系统设计

随着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运行, 必将会积累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信息是最有价值的财富, 如何利用这些财富, 是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关键。从数据结构看,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数据既有结构化的数据, 如电子文档相关的元数据, 又有非结构化的数据, 如Word、Excel、PDF等。需要用一个搜索工具和统一的搜索界面, 能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检索, 并很快就有满意的结果。

从全文检索方案看, 主要有商用和开源两个类别。商用的解决方案有Oracle SES、IBM Omni Find、TRS等。商用解决方案技术支持及时、功能强大。但是, 投入高, 后期升级维护成本高。知名的开源的解决方案, 如Lucene、Solar、UIMA、Sphinx等, 以架构灵活、扩展方便等优势, 应用逐渐广泛。国内知名的门户, 如Sina、Sohu等均采用了开源的解决方案。因此, 建议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采用开源的全文检索解决方案。

5 ESB服务总线设计

ESB服务总线实现软件服务层与平台服务层的对接。通过ESB服务总线, 实现各层的独立性, 各层的内部调整, 不影响其它层。其主要功能如下:

5.1 事件平台

系统中所有相关的事件和消息可以通过事件平台进行转发。

5.2 共享通信平台

系统中服务之间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传输的中转平台。

5.3 消息平台

消息平台提供统一的消息通知发送和处理程序接口和管理接口。接口支持电子邮件、即时消息等各种消息通知方式, 为其它工作平台、电子公文交换中心等各种应用平台的开发提供支持。

5.4 API接口平台

ESB服务总线提供特定的接口, 满足电子文件特定需求。

通过电子文件管理的逻辑设计, 对物理架构设计上提出高可靠性、高可用性要求。主要采用群集和容错技术, 包括WEB集群和负载均衡、中间件集群、关系数据库集群、电子文件存储集群、分布式存储集群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等, 直至完成整个电子文件管理的设计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冯惠玲, 赵国俊等 (著) .中国电子文件管理: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殷伟凤.Saa S多租户数据管理及实现策略[J].软件工程, 2016 (01) .

[3]张德刚.基于SOA架构的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论文) , 2014.

程序设计逻辑 第11篇

监督是关键,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作中是早为人们普遍认识到的一个真理性结论,深入理解“关键”的内涵及逻辑意义,有利于抓住关键,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一、“关键”的内涵

“关键”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指的是能够制约系统按其本质运行的基本环节。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系统内在的辩证结构决定了“关键”的存在,不管人们认识与否,它都客观存在于系统之中,并决定着系统性质的保持和实现。如同一切现实事物一样,“关键”与其制约对象是对立统一关系,而“关键”是系统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矛盾的发展方向,决定矛盾的发展结果。谓其“基本”,是指“关键”决定系统的性质,“关键”存在,系统就能够保持其性质,“关键”不存在(实质是一种“关键”转化为另一种“关键”),系统就不能保持其性质;“关键”存在于系统的始终,只要系统存在,“关键”就不可或缺;“关键”是对整个系统的作用而言,脱离整个系统而言“关键”,就不可能抓住关键。谓其“环节”,是指“关键”不是系统的全部内容,“关键”不能代替系统的其他环节,但能带动其他环节。“关键”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系统中的反映。

科学认识只是对本质的正确界定,认识到“关键”只是抓住关键的前提,任何认识本身都不是“关键”,“关键”是在科学认识指导下的实际行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二、“关键”的逻辑意义

“关键”在逻辑上是保持事物性质的充分必要条件。所谓“充分必要条件”,即“关键”存在,事物就必然能够保持其性质;“关键”缺失,事物就必然变质。监督是关键,是指就权力运行系统而言,监督是廉洁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监督就必然有廉洁,没有监督就必然没有廉洁。如果把监督视为廉洁的充分条件,即有监督就必然有廉洁;而没有监督未必有廉洁。

由于“充分”和“必要”的逻辑意义都存在“未必”的情况,就使廉洁建立在可能性上,而“可能性的说法,主要使用抽象形式的方法玩弄充足理由律,依此,可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可能的,只要你为它寻得一个理由”。这种可能性的逻辑意义的现实后果有二:第一,使人怀疑监督的价值,转而在监督之外寻求保持廉洁的途径,而在人类政治发展历史中,这种寻求无一成功,历史因此呈现“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所以毛泽东说打破历史周期律的根本方式只能是人民的监督。第二,给一些人为抵制监督进行形式主义的诡辩提供了逻辑缺口。“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段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

只有当事物具备充分必要条件时,才能使事物性质的保持成为必然;只有逻辑上的充分必要条件才能成为“关键”,只有“关键”才可称之为“重要”。没有逻辑界限,任何东西都是关键也都不是关键,各说各有理,就会陷入无谓争论;什么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

以上分析,形式上是逻辑意义的争夺,而本质却是监督和反监督、腐败和反腐败的博弈。“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只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应”。逻辑是存在的自觉反映,问题的本质不在于逻辑的严肃性,而在于客观事实的严酷性。这不是什么“改革”与“保守”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稳健”和“激进”的问题,而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

“关键”的逻辑特性决定了“关键”在系统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也决定了“关键”与系统的其他环节相比具有功能上的优势。

在反腐败惩防体系中,教育、监督、制度三个方面并不是平均起作用的。监督的作用优于教育的作用。监督是直接的,教育是间接的;监督的对象和内容是清晰的,教育的對象和内容是宽泛的;监督针对当下现实存在,教育针对未来预期;监督对廉洁是必然的,教育对廉洁是可能的;教育能够塑造人的理想道德,监督能够巩固人的理想道德;教育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思想方法,而监督却使人不得不面对一种物质手段;教育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监督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唯有监督才能有效弥补教育的不足,正确的监督观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监督不排斥教育,教育也无权排斥监督。监督可以包容教育,最好的教育是监督;但教育无法包容监督,不能说最好的监督是教育。

制度是保证,但必须在民主监督下,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制定的制度才是保证,由少数人制定的“行业规定”、“部门条例”、“地方性法规”则可能成为腐败的保证,改革这些制度恰恰是关键。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完善预防腐败的体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制度的保证功能就在于通过监督达到制约。

从这个角度讲,反腐败体系应该是监督是基础,教育是补充。

三、监督机制设计

“关键”的实体是制约机制。本质的界定与意义的争夺永远不能代替实体的建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使理论实体化才是关键。实体是普遍与个别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是普遍的本质和目的,一方面是个别化的现实。监督机制就是普遍的公共权力与具体的人格化权力、普遍的人民利益与官员个人利益的对立统一。机制是事物内部辩证结构决定的机理。

纵向闭合是指上下级权力主体之间依次形成直接的相互监督关系,基层群众和中央领导之间要有直接对话通道,形成闭合的监督链条。横向平行是平行权力主体间要保持独立,保证权力运行界限分明,避免责任不清;为了防止体制内监督与监督对象和解,必须有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第三者监督通道。

权责对等,一是权力主体掌握的权力与其承担的责任要对等,二是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权力运作范围要相等。权责对等是机制的前提,权责不对等必然导致制度缺乏正义而失去道义的力量、监督机制就必然失灵。

利害相关,是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之间的利益形成对立统一关系,既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也不能脱离利害关系。具体双方的具体利益是对立的:行政权被滥用,监督者要承担失察责任;监督权被滥用,必然影响行政目标。

机制具有强制性、直接性和威慑性。机制的作用方式是强制约束,机制高于人,机制一旦启动就无可抵挡,能被阻挡的就不是健全的机制;必然性是由强制性派生出来的特性,任何人必须无例外地承担相应的行为后果,没有因人而异和下不为例、也没有偶然和侥幸;直接性,就是行为后果和行为责任之间没有中间环节,没有替代目标,功不折罪,罪不掩功。

结语:着力制度创新,解决关键问题

当“关键”缺失时,就成了“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实质上是利益的争夺,是人民利益和官员个人不正当利益的博弈。抓住利益矛盾就是抓住了关键。“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们的利益,那也一定会遭到反驳的”。有效的监督难以进行,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监督阻塞了个人不正当利益的实现通道,必然遭遇巨大阻力和激烈反抗,企求不遇到阻力和反抗就解决关键问题是不可能的。系统要健康发展,就一定要解决关键问题,就一定要克服阻力,消除反抗。

当“关键”的缺失危及到系统生存,既没有缓冲空间也没有替代方式时,“关键问题”就到了“非解决不可”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阶段”,就是指要解决关键问题的阶段。解决关键问题的措施就是关键措施。关键问题不是问题的全部,关键问题的解决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但可以带动其它问题的解决;其它问题的解决不能代替关键问题的解决,但可以推动关键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顺序可以先易后难,为解决关键问题创造条件,但关键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关键问题就会重新衍生出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0页-461页,人民出版社,1972.

[2]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 《列宁全集》第23卷第29页,人民出版社,1972.

[4]黑格尔.《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37页,人民出版社,1972.

[6]《列宁全集》第15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1972.

通用型智能红外逻辑分析仪设计 第12篇

关键词:红外遥控,逻辑分析,状态标识,功能切换

1 概述

各种家用电器如电视、家庭影院、空调已进入千家万户,各式各样的遥控器作为用户界面,其设计的原理已成熟。目前,对学习型智能遥控器的研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旨在提高遥控器的智能化和通用性。当前研制开发的学习型智能遥控器主要采用38KHz固定载波频率,遥控器编码一般不压缩或简单压缩,不同的遥控器其编码格式也不同。而在研制开发学习型智能遥控器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各种遥控器的编码格式和波形,使学习型智能遥控器适用于不同家用电器的遥控器。为此,本文设计了以MSP430F149为核心的通用型智能红外逻辑分析仪,实现了对所有38K红外遥控器编码的测量和分析功能,提供了被测红外遥控器编码的所有脉宽信息和波形,并对一些已知的编码格式提供了详细的编码信息。

2 通用型智能红外逻辑分析仪的设计思想

在实际的遥控器生产厂家中,不同厂家通过设置这些编码以及码长区分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红外遥控器。因此想完全解码所有不同厂家的红外遥控器是不现实的。因此,设计中首先考虑到通用型,为设计人员提供红外遥控器编码的原始信息。对于一些标准的编码,通常由引导码、系统码及其反码、功能码及其反码组成,除能提供红外遥控器编码的原始信息外还能详细的编码信息。

本系统设计思想是首先不考虑红外编码方式,仅利用单片机MSP430F149对红外遥控编码的脉冲宽度进行测量,并原封不动把发射信号中高低电平的时间宽度记录保存起来。硬件上将一体化红外芯片来的红外信号整形和预处理后,作为MSP430F149两个中断源,用于红外原始脉冲信号的脉宽采集,MSP430F149单片机作为中央处理器,除完成红外遥控信号的数据采集外,还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实现信息显示功能。本设计在信息显示功能上具有一些独特的思路,编码脉宽明细信息显示功能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波形显示技术使信息显示更加直观,在软件设计中采用了状态标识的技术,使各功能的执行有条不紊。

3 硬件电路设计

本设计借鉴家电红外遥控系统的原理,利用MSP430单片机设计了一种通用型智能红外逻辑分析仪,通过红外硬件接口将红外信号输入单片机处理,对各种电器的红外遥控器所发射的控制信号进行采集和识别,然后在点阵液晶显示器上实时显示采集到的红外信号的完整脉宽信息、波形及部分型号遥控器的编码信息,便于设计人员对各种调制方式的红外信号进行“可视化”的分析与研究。其硬件框图如图1所示。由一体化红外线接收头IRM3638接收的遥控编码信号经比较器TVL3501整形(去噪)后,将整形后的信号及其反相信号(经74HC14非门),分别接至MSP430F149单片机的输入引脚(P1.0和P1.1),作为两个中断源,从而可以获得红外编码信号正负脉宽的全部信息;键盘和液晶显示为用户提供了友好的界面。

3.1 红外接收电路设计

设计中采用IRM-3638T为一体化红外接收头,完成对接收到的遥控信号的放大、检波、整形、解调后,其二进制红外遥控编码脉冲由OUT引脚输出,经TVL3501比较器整形去噪,将整形后的信号及其反相信号(经74HC14非门),分别接至MSP430F149单片机的输入引脚(P1.0和P1.1),作为两个中断源,实现对二进制红外遥控编码脉冲的脉宽测量,其连接电路如图2所示。

3.2 液晶显示器和键盘接口设计

YM12864R液晶显示屏提供了串行和并行两种数据传送模式,在设计中同时考虑了这两种模式,通过跳线实现模式之间的转换。由于YM12864R液晶显示屏采用5V供电,所以在MSP430F149单片机和YM12864R液晶显示屏之间采用LVCC4245总线电平转换芯片实现电平转换,MSP430F149的P3口作为数据口用于与YM12864R液晶显示屏数据口连接,P4.4和P4.5用于YM12864R液晶显示屏的复位、指令/数据选择信号、片选信号等功能控制。电路原理如图3所示。键盘采用简单的4输入扫描、4输出方式,由P2口实现。

4 软件设计

本红外遥控分析仪主要是通过对两个中断的间隔进行计时,从而记录红外脉冲编码的原始脉宽信息,通过软件的分析和显示功能为用户提供详尽可视的信息。软件设计中采用了状态标识(flg)的思路,实现各功能之间的有效切换。按下开机键进入功能菜单,提供了接收、发射和查询3项功能选择(状态标识Flg=0),其流程描述如下如图4所示。

4.1 接收软件模块

屏幕显示等待发送(Flg=1)。若接收到干扰信号(在本设计中把前九位中任意一位为0的信号视为干扰信号,因正常信号中前九位都为有明确内容的数据),则显示干扰信息(Flg置2);若收到正确编码信息,显示其编码以及基本信息。此时有三项显示功能,按键1:显示脉宽明细信息即所有脉冲的脉峰和脉谷的时长(以十六进制显示);按键2:显示编码组成,根据具体的已知编码结构,经程序运算分析其组成,分为引导码、客户码、信息码等;按键3:显示编码脉冲波形(Flg=3)。三种显示状态可任意切换。按键16返回主菜单。

4.2 发射软件模块

在主菜单下按2进入红外编码发射菜单(Flg=5)。此时按键1发射复制信息,可直接复制接收信号并发送;按键2则发射输入信息(Flg=7),由用户自行输入红外编码,要输入引导码、客户码、中间间隔码、信息码、尾码等具体信息,信息0、1所对应脉冲高低电平的时长。按键1确认发送(Flg=6)。按键16返回主菜单。

4.3 查询软件模块

可查询接收状态下接收编码的具体信息以及发送状态下用户输入的编码信息,可以显示脉宽明细信息,编码信息以及编码波形,以便用户分析核对。三种显示状态可任意切换(同接收模块的操作)。按键16返回主菜单。

5 功能及测试

5.1 功能简介

红外遥控信号分析仪主要用于红外遥控信号的分析,将接收到的红外编码信号进行识别。提供了编码信号所有正负脉冲的脉宽信息(时长)查询,通过这些脉宽信息可以分析红外编码信号的结构和相应编码信息;根据所有正负脉冲的脉宽信息(时长)提供了脉冲波形显示功能;对于已知的遥控器,还提供引导码、客户码和信息码的信息。其功能框图如图5所示。

5.2 操作及测试

5.2.1 红外遥控信号接收

上电后,打开开关,按下复位键,进入系统主菜单(1-接收,2-发射,3-查询)。按1键进行信号接收,液晶屏上将显示“等待接收中……”,用来提示已经准备接收信号,此时可以按下遥控器的任意遥控键,液晶屏将显示接收到信号的客户码、信息码和引导码等信息,由于显示信息较多,不能在一个页面显示所有信息,通过翻页键2实现信息的交替显示。这是需要查看其它的原始信息和波形信息,可进入查询功能查看(参见下面的“红外遥控信号发射信息查询”),在任何状态下按16键返回主菜单。

5.2.2 红外遥控信号发射

在分析仪主菜单下,按2键进行发射功能,液晶屏显示发射功能菜单,键1发射复制信号,即前面接受的遥控器信号;键2发射输入信号,用户自行输入标准的信号(包括引导码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长、客户码、信息码、中间间隔码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长、尾码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长、信息1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长、信息0高电平和低电平时长);16键返回主菜单。所有信息输入完后,按确认键(键1)发射,液晶屏显示“发射成功!!”,至此一个完整的信号就发射成功了。发射成功后按返回键,返回到主菜单,可以查看刚发射信号的所有相关信息。

5.2.3 红外遥控信号发射信息查询

此红外遥控信号分析仪还有查询功能。任意时刻在主菜单中按键3进行查询,液晶屏会显示此时记录在该分析仪里信号的波形,包括接收和发射的所有信息,按1键会显示该信号的码宽明细,按2键会显示该信号的客户码、信息码和引导码等信息,按3键会显示该信号的波形,其操作同发射信息查询功能。

参考文献

[1]林铃,于德海.自学习红外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6):1257-1259.

[2]吴爱萍,朱晓春.基于AT89S51的多功能红外遥控器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8(8):78-80.

[3]张建军,穆远祥韩江洪.一种16位码红外遥控器的解码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2):171-174.

[4]吴辉.液晶显示器的程序设计[J].现代显示.2007(1):46-47.

[5]杨宜和.红外系统[M].2版.北京:国防科技出版社,1995:1-103.

[6]江世明.12864图形液晶显示模块与51系列单片机接口技术[J].电子世界,2005(6):35-37.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论文下一篇:加注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