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能力范文

2024-05-11

蓄水能力范文(精选7篇)

蓄水能力 第1篇

关键词:大沟蓄水,水资源,淮北平原

0引言

安徽省淮北平原总面积3.74万km2, 是安徽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 淮北平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部分县 (区) 开始利用排水大沟进行蓄水, 截至2011年底, 用于拦蓄地表径流的闸、坝达到194座。为考查大沟对水资源的调蓄效果, 安徽省·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在淮北平原中部选择了4条蓄水大沟, 对其蓄水位、流域降雨量以及控制范围内地下水位进行长期观测。本文选择其中两条大沟2007-2009年间的观测数据, 对大沟蓄水实际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所选两条大沟分别为车辙沟和西红丝沟, 均位于利辛县北部, 流域范围内土壤为砂姜黑土,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等。两条大沟间距约2 km, 排水控制区相邻, 均由北向南汇入阜蒙河, 沟深4~6 m, 上口宽20~25 m, 底宽5 m左右, 下游建有节制闸。西红丝沟全长20.0 km, 流域面积39.7 km2, 地面高程26.0~29.5 m (黄海高程, 下同) 。车辙沟长26.0 km, 流域地面高程27.0~29.5 m, 流域面积37.5 km2[1]。在观测期间, 车辙沟根据降雨情况进行适当蓄水, 西红丝沟作为对照, 未进行蓄水, 本文所说的蓄水效果, 即两条大沟进行对比后得出的结论。

为定期观测沟水位和地下水位, 在两条大沟之间、垂直大沟走向共设立地下水位观测孔3排, 其中车辙沟闸上3.0 km (S断面) 处13眼、6.0 km (M断面) 处17眼、14.5 km (N断面) 处6眼;在节制闸上、下游以及大沟各段设立沟水位观测水尺6处。观测设施具体布置见图1。

1降雨特征

观测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57 mm, 2007年全年降雨量为1 171 mm, 降雨保证率为19%, 属偏丰水年;6-9月份降雨835 mm, 占全年降雨72%;年最大1日、3日降雨分别为87 mm和134 mm。2008年降雨931 mm, 属中等降水年份, 降雨保证率为50%;1-6月降雨370 mm, 占全年降雨量的40%, 其中4月中旬有一次强降雨过程, 日降雨量106 mm;6-9月降雨355 mm, 占全年降雨62%。2009年1-6月份降雨总量247mm, 其中6月份降雨量仅60 mm, 1-3月降雨量相对于2007、2008年同期偏少。

2节制闸上、下游水位差

大沟节制闸拦蓄地表径流后, 受降雨、蒸发及开发利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蓄水位不断发生变化, 且始终高于下游水位, 其上、下游水位差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是体现复蓄能力的重要特征, 能够充分反映大沟拦蓄地表径流的实际效果。车辙沟节制闸上、下游水位差观测数据统计结果列于表1。

根据观测数据统计, 2007年车辙沟节制闸上、下游平均水位差为1.26 m;最大水位差为2.18 m, 发生在2007年3月;汛期上、下游平均水位差1.49 m, 非汛期水位差1.14 m。2008年3月-2009年3月车辙沟节制闸上、下游平均水位差为1.67 m;最大水位差为2.15 m, 发生在2008年8月;汛期上、下游水位差1.65 m;非汛期水位差1.68 m;全年有2次明显蓄水过程。

3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利用大沟节制闸拦蓄地表径流后, 随着大沟蓄水位的增加, 大沟两侧地下水位也随之发生变化。选取S断面的S3 (车辙沟西150 m) 、S4 (车辙沟西600 m) 、S8 (西红丝沟东150 m) 、S11 (西红丝沟东600 m) 共4处观测点, 根据2008年3月-2009年2月实测数据, 分析蓄水和未蓄水大沟两岸地下水逐月动态变化规律, 各观测点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表3, 其动态变化曲线见图2、图3。

由表2、表3和图2、图3可知, 无论是汛期还是非汛期, 蓄水大沟影响范围内农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未蓄水大沟。汛期 (6-9月) 沟边150 m处地下水位差变化范围为0.64~0.82 m, 平均为0.80 m;沟边600 m处地下水位差变化范围为0.16~0.39 m, 平均为0.30 m。非汛期 (10-5月) 沟边150 m处地下水位差变化范围为0.73~0.92 m, 平均为0.89 m;沟边600 m处地下水位差变化范围为0.40~0.59 m, 平均为0.52 m。

比较图2、图3还可以发现, 在大沟影响范围内, 蓄水大沟沟边地下水位要高于离大沟较远地点的地下水位;而未蓄水的大沟沟边地下水位则要低于离大沟较远地点的地下水位。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大沟有明显的排泄地下水的作用, 另一方面, 也说明大沟蓄水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下水的排泄, 对地下水有一定调蓄作用。

4蓄水大沟对水资源的调蓄效果

大沟蓄水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包括大沟直接拦蓄的降雨径流和抬高地下水位增加的地下水资源量两个方面。

(1) 对地表水的调蓄。

蓄水大沟年调蓄地表水量按节制闸上、下游年平均水位差计算的年均调蓄水量与调蓄次数的乘积计算, 调蓄次数根据实测水位动态变化及降雨、灌溉用水等情况分析确定。车辙沟节制闸实际调蓄水量成果计算列于表4。

注:1-6月。

表4中的复蓄次数, 按照节制闸蓄水位历次上升增加的蓄水量累加达到设计蓄水量时计作为复蓄1次进行计算。车辙沟节制闸2007年、2008年、2009年年调蓄水量分别为95.9万m3、73.4万m3和46.0万m3, 综合分析, 车辙沟年调蓄降雨径流量为2.8万m3/km。

(2) 对地下水的调蓄。

蓄水大沟对地下水资源的调蓄量按各年非汛期平均抬高地下水位最大值所增加的土壤蓄水量进行计算。车辙沟节制闸闸上长度13 km, 影响范围取沟两侧各800 m, 给水度按0.04计算, 与未蓄水大沟两岸平均地下水位相比, 2007、2008、2009年地下水位抬高值分别为0.91 m、0.89 m、0.95 m, 则调蓄地下水量分别为76万m3、74万m3、79万m3, 平均年调蓄量76万m3, 单位面积调蓄地下水量3.7万m3/km2。

(3) 调蓄水资源总量。

大沟蓄水后对地下水、地表水的调蓄总量计算成果列于表5。2007年、2008年和2009年1-6月调蓄的水资源总量分别为171.9万m3、147.4万m3和125万m3 (折合水深分别为82.6 mm、70.8 mm和60.0 mm) 。2007年、2008年调蓄水资源总量占年降水的比例分别为7.06%和7.61%。

注:1-6月。

5结语

淮北地区现有大沟总数为1 411条, 总长度12 331 km, 综合考虑地形、防汛等因素, 配套涵闸后即可进行蓄水的大沟约占大沟总数的43%。按平均蓄水深度2.5 m计算, 淮北地区大沟全面实行蓄水控制后总蓄水能力可达1.5亿m3, 若考虑调蓄次数1.5次/a, 每年可调蓄水量2.2亿m3。同时, 排水大沟大范围蓄水后, 抑制地下水排泄、涵养地下水源的效果将更加明显, 对于增加浅层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农田灌溉成本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蓄水能力 第2篇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大农村小型蓄水工程投入不仅关系到农业发展用水的需要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小型蓄水工程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说加大小型蓄水工程投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建设的现状

吉林市属低山丘陵地形区,河流密布,状同鱼网,仅流域面积在20 km2以上、河长在10 km以上的河流就有372条。其中:流域面积20~99.9 km2的河流291条,流域面积100~499km2的河流62条,流域面积500~999 km2的河流8条,流域面积1 000 km2以上河流11条。全市共有各类蓄水工程2 806座,其中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0座(有7座水库具有发电效益,总装机容量5 870 kW)、小(一)型水库93座、小(二)型水库490座、塘坝2 201座。全市共有灌区8 610处,设计灌溉面积19.8万hm2。

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防洪标准低,工程运行状况不好

多数小型蓄水工程兴建于合作化年代,由国家补助和农民投工投劳共同修建起来的,大部分工程属于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造成设计不规范,工程标准低,配套设施不齐全,施工质量差,运行时间长,遗留尾工大,工程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老化失修效益低下甚至达到报废标准目前吉林市小一型水库约有一半已经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约有一半列入除险加固计划。目前这些未进行加固的小型水利工程正常运行只约占总工程的1/3左右。其他的存在着无通讯设施、无预警设备、无管理房、无泄洪设施、泄洪设施不达标、闸门启闭不灵活、无备用电源、大坝渗漏、坝前坡护坡石破损严重或护砌不到位、库区淤积严重、无防汛路等问题。远不能满足防洪兴利的要求。

其原因之一是缺少资金投入。由于资金问题,造成小型农村蓄水工程发展滞缓。长期以来一直靠国家投资,国家的扶持资金极为有限,地方财政资金配套能力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水利发展的需要。原因之二是维修不够及时。小型农村蓄水工程农民基本是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但是目前农民的维修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2 小型蓄水工程难以作到科学调度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汛期的调度权限虽然归当地的水利所或者水利局,但是由于水库没有专门的管理者,调度命令执行不严,并且缺乏科学的调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水利专业人员。乡镇领导或者水管站的管理人员多数并非水利专业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想达到科学管理和调度无从谈起。二是小型蓄水工程缺乏基本的雨情、水情观测设施。没有进行除险加固的小型蓄水工程基本没有观测水位的水尺和观测雨量的雨量筒。汛期发生洪水时不能及时了解蓄水工程的水情、雨情,对于何时开闸防水、泄流量应该多大都很难决策。三是小型蓄水工程的水面基本上承包给了养鱼户,经常管理工程的人也就是这些养鱼户,汛期他们的利益和防洪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水库蓄水多更有利于渔业的发展,因此水利所的开闸泄水命令经常不被严格执行。四是很多小型水库连基本的管理房都没有,即便设专人看护也缺乏必要的工作场所。由于小型蓄水工程设施的老化失修严重本身就给防洪带来极大隐患,再加上汛期管理调度难度大等原因都给原本防洪能力很低的蓄水工程再打了折扣。

2.3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防灾减灾任务重

小型蓄水工程的来水具突发性,风云突变,一夜的降雨就会形成大洪水。具有急进性,洪水发展迅猛,传播时间短。具有毁灭性,小型蓄水工程调蓄能力低,加之来水迅猛很容易造成溃坝事故,对下游村屯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这些特点都给洪水灾害的防范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深入地看,这种突发、急进的特点实际与工程上游山区的水土流失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山区大量森林、植被被开垦成了农田。光山秃岭难以涵蓄水分,水没有了藏身之地,大雨一来,洪水便快速形成径流,从而缩短了洪峰达到时间,短时间内洪水一齐到达小型蓄水工程,使得原本调洪库容很小、下泄能力也极有限的水库极易造成溃坝事故,对下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小型蓄水工程下游的村屯大多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大多数村村通道路也没有修到这些村屯。这些都给小型蓄水工程下游预警系统的操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因为暴雨发生后电力、通讯设施大都首先被毁,在没有照明、没有电话、道路不畅通的情况下,预警系统操作起来就非常困难。因此一旦发生洪灾通知起来难度非常大。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

农村小型蓄水工程是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可以将国债资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向水利开发倾斜;也可以对农民灌溉用水给予补贴。县乡财政应拨出一定资金,直接补贴灌溉农民或补贴水管部门,降低灌溉费用,从而培养和巩固农民爱护水利设施的意识,珍惜和利用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小型水利设施具广泛性、分散性和实用性,光靠政府的投入也不行,必须充分调动农民投入小型水利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增加资金投入和劳动积累,要求政府与金融部门协商,对兴修水利的农户在利率、期限、金额等方面给予贷款优惠。同时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手段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

3.2 加强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深入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是保障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3级水管理网络,加强县级统一管理,巩固提高乡(镇)管理机构。多引进水利专业人员加入到基层水管站,每年定期对基层水利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为推进农田水利工程民主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 强化调度命令的严肃性

无论小型蓄水工程归谁管理,调度权限只能归水利部门,并且执行者必须对调度命令不折不扣地执行。因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不服从防汛指挥机构统一调度或者拒不执行防汛指挥机构指令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4 加大预警系统投入确保人员安全

我们应该加大对小型蓄水工程备用通讯方式无线电台的投入,因为在通信、交通、供电都中断的情况下,只有无线电台可以发挥作用。建议每座小型蓄水工程都配备一部无线电台,然后下游受威胁的村社干部家里配备手持机。一旦需要下游撤离,可以通过电台、手持机通知当地的村社干部,再由他们组织人员挨家通知百姓及时撤离。村社干部可以事先安排好每人就近包保5~7户人家,当接到预警通知后,马上通知自己包保的农户撤离到事先宣传的就近高地,高地距离较远的还要事先安排好撤离的车辆和司机,以及撤离人员的上车顺序。

3.5 搞好水土保持

相关部门要在水源地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对输水主渠道进行硬化改造,防止渗漏。还要大力搞好山区水土保持,固结水土,这样由上游至下游综合治理,使水能有涵养之处,流出有出路

参考文献

英国杂交草可助蓄水 第3篇

英国近年来饱受洪水泛滥之苦, 科学家为此开发出一种可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的杂交草, 能将水流量减半, 有效帮助防洪。

英国詹姆斯·赫顿学院研究人员在《科学报告》杂志上报告说, 他们研究了数百种草的杂交结果, 发现一种由黑麦和牛毛草杂交出的新草种可大幅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这种杂交草的草根能深入土壤, 草根结构可在土壤中形成更多小孔, 从而增加其蓄水量。实验显示, 种植这种新草的土壤可将水流量减少约50%。

研究人员说, 全球农业用地中有69%是牧草地, 因此这种杂交草有着广泛的种植前景, 它不仅可以为牲畜提供饲料, 同时还能有效帮助抵御洪水等极端气候灾害。

汾河三坝蓄水灌溉效果与技术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蓄水灌溉,灌水技术

1 项目的提出

汾河三坝灌区地处汾河灌区下游, 受益面积2.33万hm2。据有关资料分析, 三坝灌区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为2 804万m3/a, 浅层水占到90%, 而且大部分矿化度在3~10 g/L, 不宜灌溉。地面水为灌区灌溉的主体水源, 包括汾河水库配水和汾河二库至三坝引水枢纽间的地表径流汇水。过境地面水为汾河三坝灌区的主体水源, 由于近年来干旱少雨, 上游水土工作的开展, 加之汾河二库拦蓄了静乐县至古交段河道来水故三坝灌区可供农业水资源日趋减少, 见表1。

据汾河水库统计资料, 1989年以前平均供水量为3.5亿m3。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缩减, 加之工业和城市用水量的增加, 库水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需要。汾河三坝地处下游, 输水损失大、管理难, 春灌引水量尤为缺乏, 近10年春灌渠首平均年引水仅1 383万m3, 只占需水量的23%, 根本解决不了农业灌溉问题。

面对库水日趋紧缺, 在2002-2006年5年中就有3年停灌的严峻局面, 加之浅层地下水不适于灌溉, 受益区粮食减产, 农民减收;而在非灌溉季节大量泄水。所以为有效促进农业增产, 以三坝灌区为研究对象, 采用试验探讨与应用实践的办法, 就试验的办法和蓄水灌溉的时间、用水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力更生, 大胆创新, 充分利用灌溉淡季河道水源广泛开展蓄水灌溉。

2 蓄水灌溉试验

针对春灌库水不足这一困境, 三坝灌区从1991年起便开始蓄水灌溉试验。首先选取了地形平坦、群众浇地积极性较高的宁固、净化两个村在1991-1993年3年中进行了典型试验。

2.1 试区概况

宁固试验区有人口3 300人, 耕地533 hm2, 种植作物有花生、西瓜、玉茭、棉花、甜瓜、辣椒、南瓜等, 土质为壤土、砂土、黏土为主;净化试验区人口3 800人, 耕地面积527 hm2, 种植作物有玉茭、高粱、葵花、花生等, 土壤以砂土、黏土、壤土为主。

2.2 试验情况

试验目的主要是研究蓄水灌溉的可行性。对试区内各种土壤在不同时间、不同灌水定额情况下的含水量、出苗情况和产量进行了系列追踪观测, 见表2-表6。

由3年实际试验情况可见:蓄水灌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既使水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 提高了土壤含水量, 极大地缓解了农业干旱缺水问题;又有效增加了各种作物的产量, 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标。

2.3 蓄水灌溉技术

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 我们从1994年开始在灌区范围内大力推广蓄水灌溉,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实践经验, 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 对类似于汾河三坝灌区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种植结构等条件的自流灌区, 蓄水灌溉可实行如下技术。

2.3.1 灌水时间

灌水时间主要受水源、种植、气候影响。三坝灌区地处下游, 适时水近年来几乎没有, 只能利用淡季水源;另外作物未成熟前灌溉, 农民损失较大, 收获后再灌溉又没水源, 所以蓄灌时间只能是庄稼七成熟时边浇边收或浇后再收, 三坝灌区的灌水时间是9月15日至11月10日, 这样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少, 有充足的水资源可以引用, 是利用弃水蓄水灌溉的最佳时间。

2.3.2 灌水定额

蓄水灌溉作用是调节水资源在年内或年际间的调配, 通过大定额灌溉, 使土壤含水量达到深层饱和, 对水分起到一种“储蓄”作用;到作物播种、出苗及生长期的各个阶段, 再缓慢释放, 以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作物根系所需水分, 主要来源于农田灌溉、降水、地下水补给和大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消耗主要是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 便以重力水的形式补充给地下水, 当蒸发使土壤含水量小于田间持水量, 并且地下水埋深小于极限埋深时, 又会从地下水得补充。

根据三坝灌区实际情况和14年蓄水灌溉的经验, 灌水定额宜取3 000 m3/hm2, 灌水定额偏大会造成水量上的经济损失, 偏小又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从表4-表6的试验结果看出, 最佳灌水定额是3 000 m3/hm2。

2.3.3 灌水方法

蓄水灌溉可采用畦灌即可, 技术简单, 操作方便。只要根据地形高低、流量大小及种植和收获情况, 将农田因地适宜地划分成合适的畦块, 筑牢田埂便可进行。

3 蓄水灌溉效果分析

汾河三坝灌区通过3年的典型试验和十余年的大面积推广, 充分证明蓄水灌溉对优化配置水源、保障农业生产、促进种植调整、补充地下水源及改良盐碱土地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3.1 充分利用弃水

蓄水灌溉可有效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它通过淡季大定额灌水, 使0~2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值, 供次年春播及作物生长期内对水分的需求, 从而达到缓解供水矛盾、解决干旱缺水、优化配置水资源的目的。

3.2 保障农业生产

汾河灌区多年来习惯“春浇一水定乾坤”, 其他季节引水甚少。由于库水减少春季得不到灌溉, 干旱难以下种。通过蓄水灌溉, 可充分利用弃水资源, 保证来年作物正常出苗和生长, 而且产量也大幅增加, 从而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村稳定。三坝灌区1991-2005年共引水16 488万m3, 灌溉面积6万hm3, 按每公顷增加产值3 900元计, 共增收24 732万元。

3.3 促进种植调整

蓄水灌溉扩大了实灌面积;蓄灌后的土地春季含水适中, 可提前播种时间10-15天, 从而为瓜果、蔬菜、油料及药材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创造了条件, 也为立体化套种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坝灌区农村种植结构近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 逐步向高产、高效迈进。由种植大秋作物变为种植蔬菜, 单位面积产值提高了5倍左右, 形成了高效的立体套种农业模式。

3.4 补充地下水源

由于干旱少雨和春灌库水严重缺乏, 受益区内水井数量和井灌面积迅速增长, 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致使深井水位由40 m降到61 m。通过蓄水灌溉, 不但及时补充了水源, 也使地下水位有所回升, 而且淡化了水质, 降低了矿化度。

3.5 改良盐碱土地

三坝灌区地处盆地中心, 地下水位较浅, 盐碱地比较普遍, 耕作层土壤可溶性盐分过多造成作物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和品质变劣, 最终降低生产效益。

土壤不灌溉或采用井灌的情况下, 由于蒸发作用, 盐分随着水分自下而上移动, 积累在土壤表层, 导致土地盐碱化;大定额蓄水灌溉形成的重力水使土壤表层的盐分变小, 盐分在蒸发的作用下很难再升起, 所以盐碱地经多次蓄灌后逐步改良, 经过10多年的蓄灌, 目前有1 320 hm3的盐碱地得到改良。

3.6 减少病虫危害

秋冬季蓄水灌溉后, 耕作层的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充满水分, 对空气中的氧气起到隔离作用;冬季再经过反复冻融, 能有效杀灭土壤里寄生的病虫。

3.7 保障灌区稳定

三坝灌区从1991-2005年, 使大量的弃水资源得到利用, 收费2 638万元。虽然处于汾河的缺水灌区, 没有国家的补贴, 但是能够自立, 避免了上访告状, 保持了单位稳定, 为水利扭亏为盈找到了新路。

4 结 语

(1) 在北方缺水灌区, 蓄水灌溉能满足春季出苗和作物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使农业增产增收。

(2) 在试区条件下, 蓄水灌溉适宜的灌水定额为0.3万m3/hm2。

(3) 蓄水灌溉对盐碱地的改良具有重要作用。

(4) 蓄水灌溉可有效补充地下水。

(5) 蓄水灌溉对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种植结构调整起到重要作用, 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值。

(6) 蓄水灌溉能有效减少耕作层中的病虫害。

参考文献

[1]石玉林, 卢良恕.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8.

[2]韩振中, 郭慧溪.节水灌溉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 2001, (6) .

[3]雷志栋, 杨诗秀, 谢传森.土壤水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4]徐国郎.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0.

农田防护林防风蓄水保墒效果研究 第5篇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测试地点

测试地点设在阿城市新华镇建设村。该村位于松嫩平原东南部, 地势为漫川漫岗。土壤绝大部分为中厚黑土, 质地多为壤土, 有机质含量2.5%左右。多年平均≥10℃积温为2500~2700℃, 年降水量550mm左右, 年平均风速4.6m/s, 主风向SSW。农防林典型设计为通风结构, 主林带间距400~500m, 5行杨树;付林带间距300~400m, 3行杨树, 株、行距均为2m。

1.2 测试方法

选择旷野风速超过5m/s的天气, 在林带与风向垂直 (偏角<15°) 方向, 背风面农地 (作物为甜菜) 上, 按H (林带高度m) 、3H、7H、13H、20H各点上测定风速, 再取0~10cm土壤样本, 用烘土箱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带的防风效果

试验结果 (见表1) 表明, 在林带背风面20H范围内, 平均风速为旷野 (无林带) 风速的67.4%, 在3H、7H范围内防风效果最显著。减低风速达40%。由于农田防护林阻碍了气流的运行, 消弱了风力, 不仅防止土壤风蚀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 而且还能削弱和减轻干热风、雹、霜等自然灾害。同时, 通过树木的蒸腾起到生物排水作用, 故可减少耕层的含盐量。

2.2 林带的蓄水保墒效果

从表2看出, 林带背风面0-10cm土壤含水量平均比旷野提高9.4%。由于农田防护林削弱了田间风速, 减少了田间空气的水平交换和土壤空气间的热量、水分的垂直交换, 从而引起近地层温度、湿度和水分情况的变化。在林带防护下, 春季田间地表湿度和地温都有提高;夏季地温有所降低。田间地表湿度的提高, 使地表蒸发和田间作物的蒸腾强度都会削弱。农田防护林带这种蓄水保墒作用, 对于干旱, 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从而大大提高土壤和作物的抗旱能力。

由于农田防护林网能调解田间气候,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防止和减缓各种自然灾害。因此, 必须加速建设和完善“三北”防护林体系, 为发展“三高一优”持续农业, 尽快发挥其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农业气象研究室主编.北方抗旱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5.

蓄水能力 第6篇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 处于我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 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是重要旅游城市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 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由于连云港市本地水资源短缺, 城市供水长期依靠江淮水北调, 蔷薇河是江淮水北调的骨干通道, 也是目前连云港市区唯一的集中饮用水水源地, 其来水水量保证率达到97%以上。但是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江淮水北调供给的末端, 调水路线长, 与山东、徐州等下泄尾水相交,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加之本市范围内沿途排放的生产、生活污废水等影响, 蔷薇河水质每年6-8月经常出现季节性超标, 严重影响蔷薇河供水水质。

为保障连云港市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通过建设蔷薇湖生态净化水源工程 (包括预处理区、复合湿地净化区、沉水植物区和深度净化区四个功能分区) , 在每年6-8月份蔷薇河原水水质连续超标期间, 运用生态湿地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使蔷薇河原水经净化处理后出水水质主要指标稳定达到Ⅲ类水指标, 满足连云港市区茅口水厂、第三水厂、海州水厂及南城水厂 (规划) 的正常供水要求;并利用工程蓄水功能, 在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满足市区应急供水要求, 保障城市供水安全[1]。

供水时段、供水指标和供水运行调度方式是决定蔷薇湖工程蓄水规模的关键指标,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蔷薇湖蓄水规模研究。

2 供水时段分析

2.1 蔷薇河6-8月份水质连续超标时段分析

根据工程附近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近3年 (2010-2012年) 实测水质系列资料分析, 蔷薇河全年大部分时段水质均能够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但在每年6-8月份期间受到区域农业面源和沿线生产生活等排水影响, 均出现季节性水质持续超标现象。通过对2010-2012年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水质连续超标时段统计分析可知, 在2010-2012年6-8月期间, CODMn浓度持续超标 (超Ⅲ类水标准, 下同) 时间为31~44d, 平均每年持续超标时间约40d, NH3-N浓度持续超标为18~45d, 平均每年持续超标时间约34d。

2.2 蔷薇湖应急供水时段分析

应急供水时段是指城市水源遭遇突发性污染等事件无法正常供水而启用应急水源需持续供水的天数, 该时间与事件严重程度、事件处理应对能力、周边水情等有关。

(1) 蔷薇河上游来水污染影响蔷薇河水质时间。在正常调引江淮水过程中, 上有来水污染将影响蔷薇河供水水质。据统计, 1999-2006年期间蔷薇河受上游突发污染事件影响共发生9次, 其中2006年2月19日-3月20日因上游来水水质挥发酚超标影响蔷薇河供水时间达到30d, 其他8次影响天数为4~8d。

(2) 市境内突发水污染事件影响蔷薇河供水天数。连云港市域范围内蔷薇河流域涉及东海、海州、新浦沿线的14个乡镇 (街道) , 由于沿线乡镇基本无配套截污管网, 沿线地区农业污水、乡镇工业废水、酸洗石英砂含氟废水等影响蔷薇河水质。

蔷薇湖取水口上游蔷薇河 (市境内) 河道长度约为36km, 正常蓄水位情况下该段河段槽蓄量约为1 130万m3, 上游来水按照江苏省水利厅拟定的调水量下限20m3/s估算, 将该段河槽蓄水量置换一遍, 理想换水周期约需7d。即蔷薇河市境内刘顶上游段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时, 将影响蔷薇湖供水天数约为7d。

目前对应急备用水源地应急供水天数的选择尚无明确规范或规定, 由于蔷薇河水源水质影响因素众多, 本文主要根据上游来水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和市境内蔷薇河发生突发性污染事件两种情况下影响蔷薇河供水时间的相关分析, 综合考虑江苏省《关于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的通知》要求, 提出蔷薇湖应急供水时间不少于连续7d。

3 供水指标分析

3.1 正常供水指标

根据《连云港市城市给水专项规划报告》相关成果, 蔷薇湖供水范围内茅口水厂、第三水厂、海州水厂及南城水厂2020年规划正常供水规模为70万m3/d, 综合考虑蔷薇湖水面蒸发、渗漏损失量等, 蔷薇湖正常供水量合计70.53万m3/d。

3.2 应急供水指标

作为应急水源, 在特殊时期从供水次序上, 本着“先生活、后生产, 科学调度, 优化配置”的原则, 最大限度保障生活用水、大力压缩公共用水、少量供给必须保障的特殊行业用水。

(1) 居民生活用水。国内尚无应急用水定额规范, 阎官法等[2]分析并确定了郑州城市综合生活应急供水定额为120L/ (人·d) , 居民应急生活用水定额为80L/ (人·d) ;天津城市应急生活用水定额为70~120L/ (人·d) 。根据《连云港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相关成果, 2020年连云港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155L/ (人·d) , 城镇居民用水利用系数为0.84。本文按照节约用水原则, 压缩比例采用70%, 应急供水定额为108.5L/ (人·d) , 应急供水定额毛定额为129.17L/ (人·d) , 2020年海州水厂、茅口水厂、第三水厂、南城水厂4个水厂供水范围内规划人口为155万人, 据此计算居民生活应急供水水量约为20.02万m3/d。

(2) 公共事业需水。根据市区近3年水厂供水量统计, 结合连云港市相关规划预测成果, 至2020年公共事业用水量约占水厂供水量的24%, 在应急供水情况下, 按照大力压缩公共用水的原则, 此项用水压缩比例参照类似工程取为30%, 则公共事业用水应急供水规模约为5.04万m3/d。

(3) 工业用水。根据市区近3年水厂供水量统计, 结合连云港市相关规划预测成果, 至2020年工程供水范围内工业生产用水占水厂供水量的比例为35%。工业应急供水仅考虑重点工业用水, 一般按照10%~30%压缩比例计算, 根据供水范围内重点工业用水比重, 此项用水压缩比例取20%, 则工业用水应急供水规模约为4.9万m3/d。

(6) 推荐应急日供水量。根据以上分析, 居民生活、公用事业、工业用水等应急供水总量为29.96万m3/d, 参照相关工程[3]考虑6%的原水输水综合损失和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总需水量为32.29万m3/d。

4 工程蓄水规模分析

4.1 正常供水期间蓄水规模分析

根据蔷薇湖生态净化水源工程的功能和工程任务要求, 在每年6-8月份蔷薇河水质超标期间, 需通过蔷薇湖工程对蔷薇河原水进行水质净化, 使蔷薇湖向水厂供水水质满足Ⅲ类标准, 同时满足该时段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蓄水水源工程不同, 蔷薇湖水源工程采用生态净化工艺对蔷薇河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 并结合工程蓄水功能共同承担向水厂供水任务, 因此其蓄水规模需综合考虑工程生态净化能力、水厂原水需求等因素进行论证。目前国内尚无针对生态净化水源工程蓄水规模计算的相关规范, 本文参考一般供水水库工程根据城市供水调度逐日调节计算求兴利库容的方法, 在研究蔷薇湖水库调度运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调节计算来确定蔷薇湖正常供水期的有效蓄水规模 (即兴利库容) 。

(1) 蔷薇湖水库调度运行规则研究。蔷薇湖取水量与传统供水水库来水量由天然来水确定不同, 由于蔷薇湖取水水源蔷薇河水量保证率达到97%以上, 因此其取水量主要受蔷薇河水质浓度和蔷薇湖生态处理能力控制。

根据工程附近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2010-2012年逐日水质监测资料分析, 每年6月下旬-8月中下旬有连续40d左右水质超标现象, 以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为主, 主要污染指标为CODMn、NH3-N、TP和氟化物。相关研究表明, 常规生态工程措施对氟化物没有明显净化功能, 故蔷薇湖生态净化工程设计主要针对的水质指标为CODMn、NH3-N和TP, 氟化物的超标问题需要通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解决。综合考虑水质超标情况、安全供水要求以及生态系统净化效率变化幅度, 按照97%保证率取工程设计进水水质。对海州水厂蔷薇河取水口2010-2012年原水水质的CODMn、NH3-N和TP逐日指标浓度进行频率分析, 其97%保证率下各指标浓度见表1。

mg/L

蔷薇湖工程取水原水水质、处理规模、处理水质目标及所采用生态处理工艺与同处苏北地区已建成的盐城市盐龙湖工程类似。盐龙湖工程已于2012年6月正式通水运行, 现已运行了1年多时间, 根据盐龙湖工程实际运行参数分析[4], 本工艺在6-8月对NH3-N和TP均具备较强的去除效果, CODMn的去除效果相对一般, 详见表2。因此, 蔷薇湖取水以蔷薇河CODMn实测浓度作为判断条件。结合工程净化工艺的处理能力, 综合市区水厂供水要求, 研究确定工程调度运行规则见表3。

(2) 蔷薇湖兴利调节分析。兴利调节计算一般采用时历年法或典型年法, 但由于蔷薇河没有长系列水质实测资料, 且蔷薇河水质变化受人为活动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 采用上述两种计算方法难度较大, 因此本文采用根据蔷薇河海州水厂取水口近3年 (2010-2013年) 6-8月水质实测资料进行逐各年逐日调节试算的计算方法。蔷薇湖工程运行按表3进行调度。

注: (1) 表中供水量包括市区水厂正常供水量和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2) 蔷薇湖工程取水泵站设计规模为9m3/s。

2010年、2011年、2012年6-8月蔷薇河水质连续超标期间蔷薇湖兴利调节计算过程见图1-3。

根据调节计算成果, 为满足蔷薇河水质连续超标期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蔷薇湖所需的有效蓄水量分别为400、200、420万m3, 考虑城市供水安全重要性, 本文推荐选取3年中的最大有效蓄量420万m3作为蔷薇湖正常供水期间的有效蓄量。

4.2 应急供水期间蓄水规模分析

在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蔷薇湖工程需要满足市区水厂应急供水需求, 在此期间蔷薇湖无法从蔷薇河取水, 要利用工程蓄水功能进行供水。综合考虑居民生活、公用事业、工业用水等应急供水要求和输水综合损失以及水库蒸发、渗漏损失量, 设计水平年 (2020年) 连云港市区应急供水需水量为32.29万m3/d, 保证水厂连续7天应急供水量为226万m3。

因此, 在应急供水期间蔷薇湖有效蓄量应保证不低于226万m3。

4.3 推荐蓄水规模

根据蔷薇湖的工程任务, 蔷薇湖工程既要满足每年蔷薇河6-8月季节性水质连续超标期市区水厂正常供水要求, 又要满足市区至少连续7天应急供水要求。在满足工程任务的前提下, 当蔷薇河6-8月水质超标利用蔷薇湖向市区水厂正常供水期间, 蔷薇河或其上游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 蔷薇湖蓄水量需求达到最大, 在该工况下, 蔷薇湖有效蓄量应不低于其正常供水期间有效蓄量与应急供水期间有效蓄量之和, 即不低于646万m3。因此, 从保障城市安全供水要求考虑, 并考虑适当放大, 本文推荐蔷薇湖工程有效蓄水规模为650万m3。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等因素不断威胁着城市的供水安全, 如何保证城市用水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 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 提升城市安全供水保障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各个城市地理位置、水源特征, 流域自然情况等均不相同, 城市供水工程规模的论证也可各有千秋, 各显特色[5]。本文根据连云港城市供水水源的特点、蔷薇湖生态净化能力和城市水厂供水的要求, 从蔷薇湖工程的供水时段、供水指标和供水调度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蔷薇湖工程有效蓄水规模的研究, 并推荐蔷薇湖工程有效蓄量规模为650万m3, 为连云港市蔷薇湖水源工程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根据蔷薇湖生态净化特点, 提出一种研究具有生态湿地净化功能的水源工程蓄水规模的具体方法, 可为类似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吴巍巍, 李茂学, 等.连云港市应急水源地工程 (蔷薇湖水库) 可行性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3.

[2]阎官法, 贾涛.郑州市城市应急供水与应急生活供水定额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3) :21-23.

[3]陆忠明, 吴彩娥.青草沙水库及取输水泵闸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书[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等, 2007.

[4]朱雪诞, 陈煜权.盐城市区饮用水源生态净化工程 (盐龙湖) 调试第一阶段总结报告书[R].上海: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2013.

水库对蓄水范围内既有铁路的影响 第7篇

一、修建水库对线路路基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一般来说, 修建水库后由于水库蓄水、水库淤积及回水等, 对既有线路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库坍岸对线路的影响及防护措施。水库建成蓄水后, 水位增高, 沿河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被改变, 岸坡受库水浸润及波浪冲蚀, 会逐渐发生坍塌、滑坡, 使岸线不断后退, 严重危及铁路路基安全。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 对影响较小的路基, 如仅路堤坡脚受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浸泡的路基, 可采取在路堤坡脚设脚墙, 脚墙以上受设计洪水位影响的边坡采用浆砌片石防护的办法;而对于水库坍岸危及铁路主体工程安全时, 可采取设置路肩挡墙、设置抗滑桩等办法。

2.水库淤积对线路路基的影响。水流进入水库后, 由于流速骤减, 来水含沙量远大于水流挟沙能力, 从而不断发生淤积直至水库区达成输沙平衡。由于水库淤积会造成河床标高逐渐升高的现象, 回水水面也随之升高。因此, 不能以水库刚蓄水的状况来考虑水库对线路路基的影响, 而应该预估水库淤积的发展以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 避免二次防护加固等不必要的损失。

3.地下水壅升。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岸地下水壅升, 库内水位的涨落会引起库岸地下水的变化, 而地下水壅升与变化很容易导致库岸滑动与坍塌、地基土强度降低等不良地质现象。因此, 对于库岸位于不良地质的线路, 必须要对路基进行防护等处理措施。以堡子梁水电站的修建为例。堡子梁水电站为渭河宝鸡峡上游干流低水头河床式水力发电站, 大坝采用重力橡胶袋溢流坝, 坝座堰顶高程715.00m, (黄海高程) , 正常挡水水位高程718.50m。陇海铁路宝天段上行线此段共约150公里的线路完全在渭河北岸峡谷峻岭中穿过, 该段线路路肩标高在722.8m~746.6m之间, 且部分路段为人工填筑和天然土质路基, 渭河既有水位在707.27m~717.19m之间。修建水库后, 库区范围内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均会发生变化, 经分析, 水电站回水范围内的既有铁路路基可能发生的病害有:受到冲刷、渗透而发生水库坍岸, 受到地下水壅升影响而产生基床变形等。库区范围内共有七处路基为人工填筑, 为既有冲沟和帮宽填筑而成, 局部有防护。水电站建成蓄水后, 路基下路堤部分位于淹没区, 由于河道淤积, 将淹没一部分既有路基的边坡防护, 使路基边坡常年浸泡在库水中, 如路基范围内有桥涵时, 路堤两侧无经常性水位差, 当河道水位变动或支沟有洪水时, 可能出现暂时性的水位差, 但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 并且, 路堤库水浸泡处填土厚度达20~30m, 堤内渗流对路基稳定影响很小。但如果水位骤然下降, 路堤内不稳定渗流将对线路左侧边坡产生渗透压力和冲蚀作用。因此, 为保证蓄水后路基稳定, 需对路基进行加固防护。防护顶面高程应为线路设计水位 (当线路设计水位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时, 采用水库正常高水位为设计水位) 加波浪侵袭高加安全高度 (0.5m) 。影响路基稳定的主要因素为库水浸泡和冲刷, 对库水浸泡和冲刷范围的路基边坡应根据不同情况, 分段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防护, 如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或片石混凝土护坡结合片石挡墙。

二、修建水库对铁路桥涵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修建水库后, 对蓄水范围内桥涵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对于大中桥, 由于水位的变化和淤积的影响, 导致桥下水位有所变化, 影响到桥下净空, 需根据水库淤积后设计洪水时的回水水位对桥梁的梁底标高进行检算, 根据规范要求, 桥梁梁底标高应高出水库淤积后的相应于铁路桥梁设计洪水频率的回水水位加波浪高度、壅水高度及0.5m的安全净空高度。若检算结果不满足, 需对线路及桥梁进行抬高处理。除此之外, 某些桥由于建库前地下水位较低, 水库蓄水后墩台基础常年浸泡于库水中, 会影响基底承载力, 对桥梁安全构成威胁, 需进行防护加固。

2.对于涵洞, 需要考虑水库蓄水及泥沙淤积的影响。水库蓄水后, 在水库回水区影响范围内的涵洞出口水位可能会抬高, 从而有可能造成涵洞内水流过流状态的变化, 一旦涵洞过流能力减小, 排水不畅, 就会导致涵洞上游地区淹没, 还可能造成路基长时间浸泡, 承载能力下降, 从而垮塌。因此需根据具体情况改用桥梁或改建涵洞。库区泥沙的淤积可能会造成涵洞内被淤满堵塞。因此, 需要推算出输沙终极平衡时涵址处的淤积标高, 如淤积标高大于涵底标高, 则应改用桥梁, 或把涵洞移筑于较高处。有的时候涵底标高虽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 但是当设计洪水到来时, 涵洞仍将在较长时间内被淹, 以致影响基础发生沉陷, 仍需对涵洞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固措施。

3.水库蓄水后, 库区风浪高增大, 应考虑土质库岸发生坍岸对桥涵的影响, 还应考虑库水浸泡和冲刷对桥涵附近路基的影响, 应根据具体计算结果确定防护处理措施。仍以堡子梁水电站的修建为例, 在其蓄水范围内可能受影响的共有七座小桥和三座涵洞。该七座小桥均位于中低山斜坡的冲沟附近, 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的粉质黏土、碎石类土, 下伏为印支期的二长花岗岩 (ηrT2bB) 或加里东期的闪长岩 (δPY) , 桥台基础均位于基岩上, 地基承载力好, 现桥梁运营情况良好。修建水库改变了桥梁的水文条件, 需根据水库淤积后设计洪水时的回水水位对桥梁的梁底标高进行检算, 通过检算, 该所有桥的梁底标高均满足规范要求, 且桥下铺砌高度均高于淤积后百年一遇回水位, 故修建水库对该七座小桥无影响。

修建水库可能受影响的涵洞共三座, 其中两座涵洞经分析无影响, 而对于K1285+552 1~2.5m涵洞, 涵洞净高3.40m, 涵长95m, 涵洞入口流水面标高725.688m, 出口流水面标高719.027m, 虽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718.50m, 但该处水库淤积后百年一遇洪水位为723.25m, 当百年一遇洪水来到时, 涵洞入口流水面高于此水位2.438m, 高于300年一遇洪水位1.608m, 但涵洞出口将被完全淹没, 涵洞在较长时间内被淹, 会影响基础发生沉陷, 从而危及铁路安全。因此, 为了确保铁路路基安全, 防止洪水渗入地基土, 可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 将涵洞内沉落缝全部重做, 防止洪水经沉落缝渗入地基土, 影响基底承载力。

(2) 在涵洞内做好防水处理, 确保洪水不渗入地基土, 影响铁路安全。

(3) 对涵洞出口上方路基边坡进行防护, 防护标高为726.31m, 防护型式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坡;涵洞出口至路基坡脚按路基边坡进行防护。

三、修建水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修建水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应主要考虑对隧道围岩及隧道出入口路基边坡的影响。一些隧道周边围岩如已经风化较严重, 修建水库后, 由于水位的升高及库水的浸泡、冲刷, 这些已风化的围岩将很快被软化, 从而对隧道结构受力产生一定影响, 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并根据需要加固或防护, 加固的方法包括对围岩进行锚喷加固或注浆加固。对于隧道出入口路基边坡, 如果隧道土质边坡发生坍岸, 也会对隧道围岩受力产生影响, 因此, 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预防坍岸, 如对出入口路基边坡进行防护。

以堡子梁水电站为例, 该段线路共有隧道6座, 该六座隧道均位于渭河左岸中低山区, 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的黏性土、碎石类土, 下伏加里东期的闪长岩 (δPY) , 洞身围岩主要为加里东期的闪长岩 (δPY) , 现运营良好。水库蓄水后, 隧道高程仍在水库设计正常高水位以上规定高度, 故建水库后水文地质条件改变不大, 对隧道影响甚小, 可不考虑防护。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修建水库对既有铁路的影响是多方面且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详细分析修建水库后水文地质的变化情况, 分别分析对铁路路基、桥涵及隧道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 才能确保铁路及水库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 建水库后桥涵、路基等的设计水位应采用水库淤积后设计洪水时的回水水位, 对淤积的发展应科学估计, 而水库的淤积和回水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很难计算准确, 因此在确定防护加固及设计高程的时候, 应适当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0.

[2]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路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 995.

[3]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桥渡水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 993.

[4]张煜.水库地区铁路选线设计[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 2009 (, 3) :78-81.

上一篇:电力设备远程监控分析下一篇:脱口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