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成本

2024-07-23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精选11篇)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 第1篇

一、社会责任成本的界定

社会责任成本是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费用支出,界定社会责任成本的前提是社会责任的界定。对于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各国有不同的实践,学者们也有不同的内容划分,但只是在个别项目的分类上有所差异,总体内容基本相同。本文采用国内获得普遍认同的对社会责任的范围划分,得出相应的社会责任成本的内容分类:环境问题类成本(污染控制、环境恢复、节约能源、废旧原料回收、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其他环境披露);员工问题类成本(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培训员工、员工的业绩考核、失业员工的安置、员工其他福利);社区问题类成本(考虑企业所在社区的利益);一般社会问题类成本(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犯罪或公共安全或教育等、公益或其他捐赠);消费者类成本(产品质量提高);其他类成本(例如,考虑银行或债权人的利益)。

二、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计量困难带来成本管理的困难

计量是管理的基础,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存在诸多问题,给其成本管理带来了困难:首先,难以调动计量主体,即企业的主动性。有些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因为企业对社会造成了损失,如环境问题类成本。由于破坏环境与承担破坏的主体相分离,无法保证施加破坏方及时准确地承担责任和及时计量,所以有观点提出以承受方作为计量主体。其次,计量方法上的主观性和计量结果上的模糊性。由于社会责任成本涉及未来的潜在损失,往往无法直观通过已发生耗费或损失的原始数据进行核算,在许多情况下,只能依靠职业判断来确认,因而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而且社会责任成本涉及的内容较多,有些损失较难予以量化所以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使人疑惑“这样的成本信息”是否有用。

(二)社会责任成本补偿的困难

成本补偿是从实现的收入中对已发生的劳动耗费所作的价值形式的补充和偿还,成本补偿问题是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关键问题,也是再生产的基本保证。社会责任成本是对社会经济资源耗费的计量,同样要获得相应的补偿以维持社会再生产的进行。然而社会责任成本的产生不仅仅是基于企业的经济性,还基于其社会性,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仅仅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如提高产品质量、培养有用人才,这样就导致了成本补偿的困难。

(三)经济外部性的存在

在管理分析上,社会责任经济外部性的存在给成本效益的分析带来不便,甚至挑战了传统会计和管理。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早在其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就针对社会责任成本问题提出了“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一定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成本。当社会责任的承担给其他主体带来正效应时,该受益主体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成本。所以经济外部性也是导致社会责任成本补偿困难的根本原因。

三、社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一)计量主体的确定

越来越多的法律法规已规定,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成本可以自己计量。将计量主体这样确定是法律规定,而且有利于管理,促使管理主体分析减少成本的途径。但对于计量主动性和准确性的问题,承受方作为计量主体的想法也有可取之处,可作为辅助方法。以环境成本为例,有研究者提出将环境成本分为两大类: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即为达到环境保护标准而支出成本,和未达标准造成损失后弥补损失应承担的成本。企业不主动承担的往往是非符合性成本,因此,非符合性成本由承受方来计量、由施加方承担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机制来达到计量和承担的公平合理。

(二)计量主观性与计量结果模糊性的解决办法

虽然计量方法上的主观性和计量结果上的模糊性是存在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对社会责任成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并且不能否认成本信息的相关性,要解决社会责任成本计量上的困难,需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要从法律上和法制上建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依法明确经济行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第二,要从理论上建立合理的成本假定和原则,使成本计量中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在符合一定的假定和原则下逐步缩小,得到公认。第三,要运用现代计量方法和技术,如数理统计方法、数量化评估方法、模糊判断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对社会责任成本加以计量和反映。

(三)社会责任成本的补偿

不同的社会责任成本,其补偿的形式和要求是不同的。但总体上对于将成本划分在社会责任成本还是其他生产成本、管理费用中需要有一个指导思想:受益与动机相结合考虑,即并不是所有带来社会外部性的行为成本都应当算作社会责任成本。比如企业对职工进行培训,自然会带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但如果其本意是为了让职工适应工作,如进行业务培训,则不能算作是承担社会责任。以下分类分析:

其一,环境类成本,即资源耗损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此类成本应通过计量,将其计入耗费资源和产生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从收入中获得价值补偿,并以某种形式如税收或者附加费,集中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用于环境保护、治理和能源研发。由于承受方有时是无法行为的自然环境,该建议的实施依赖于设立完善的环境监管制度。

其二,与员工问题相关的成本,如对开发人力资源的投资、为员工的健康和安全等提供的员工福利等等。对于人力资源成本,要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以附加费的形式,从企业的利润分配中集中财力,用于对人力资源成本的补偿;而为员工提供更好生产、工作、生活条件所产生的福利费用,可以仍然记在员工福利账户中,因为其与原来的员工福利没有本质区别。

其三,一般社会问题类成本,如关注弱势群体、犯罪或其他捐赠。对于此类成本,可以单独设立一个“社会责任成本”下的明细科目“社会捐赠”,由企业利润进行补偿。

其四,社区问题类成本,要视其关注社区问题的动机和可能带来的后果。例如,如果是企业所在社区就是本企业员工所在的社区,则将该成本划入员工福利类;如果企业产品或服务与本地消费有很大依赖性,则该成本可由产品或服务承担;如果企业承担该部分责任,后果与其经营没有太大关系,则可以将该部分成本划入社会问题类,算作营业外支出,由利润中扣除。

其五,消费者类成本,如通过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服务以提高顾客满意度,该类成本由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承担。

此外,研发费用虽然没有作为一类单独的社会责任成本项目,但其广泛受到企业重视。因为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给企业带来产品的进步,也为社会、经济、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所以,社会责任成本提出之后,研发费用的补偿出现了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研发费用的补偿应当视研发技术的类别而定。如果是为了减少污染、节能生产,此类研发费用可以根据环境类成本的补偿方法;如果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则可以根据产品类进行补偿或按照现有规定部分进行资本化,由收入补偿。

需要注意的是,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当注意一个层次问题,或者说是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问题。责任是道德的范畴,社会责任也体现了企业作为一位经济公民的道德。而道德有高低之分,我们对于道德往往会有最低要求,触犯了道德底线的人会受到惩罚,这个底线由法规来确定;而有较高道德的人则会受到一定的鼓励或奖励。所以,在对待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上也可以借鉴此原理。以环境类成本为例,企业为达到最低环境标准所产生的成本,不能计入“社会责任成本”,而仅作为其产品成本来补偿,在其达到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减少废弃物排放,所产生的成本才能作为“社会责任成本”列示。这就涉及到了对更完善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建立需求和对环境审计的需求。

(四)管理分析中应明确的思路

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是为企业服务的,是通过企业内部信息来做出决策,为企业更好地运营、创造利润、持续生存创造条件的。传统的成本管理下,成本效益分析就可以得出分析的结果,决定一个决策对企业有利还是有害。而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成本的引入,使传统的成本管理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社会责任成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在何时达到相等,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临界点是不容易确认的。虽有实证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是存在正相关性的,但企业要追求价值最大化不可能就要无限承担社会责任,边界仍然存在。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人员掌握更多的经验和传统会计分析之外的方法,来制定较精确的预算、并实施,以求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结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应当由其根据其所承担的责任来分类计量,其确认、计量和成本的补偿应当根据“动机受益相结合”的原则来解决,当然需要依靠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专业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也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掌握更多的方法来驾驭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以使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尽量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黎精明:《社会责任成本亟待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0期。[1]黎精明:《社会责任成本亟待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第10期。

[2]朱晓:《试论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新疆财经》2004年第2期。[2]朱晓:《试论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新疆财经》2004年第2期。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成本,更是资本 第2篇

摘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偏低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责任往往主要是企业的成本,而不是资本,所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不仅在于提高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在于找到科学低碳的生产方式,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晰产权制度,保障产权的平滑延续,构建合作博弈的框架,这才能促使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当作资本,企业社会责任才能有稳定持续的提高。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短期成本;长期资本;合作博弈

从苏丹红四号、三鹿奶粉到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无不表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堕落到令人震惊的地步,许多企业只关心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却很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只是将社会责任看做成本。却没有意识到它也是最重要的资本。所以,非常有必要提倡这样的意识,即企业社会责任是短期中的成本,长期中的资本。企业在社会责任上的投入越多,它在长期中积累的资本就越雄厚。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从狭义的、具体的到广义的、抽象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频频出现在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文献中,虽然近几十年以来。研究者们对于企业的定义还未取得一致的认同(Carrigan&Attalla,2001),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任何相关定义都提及企业应该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关注(Dahlsrud,2006)。具体地说,企业不仅需要追求它财务上的利润最大化,更应该考虑让消费者满意,让社会的总福利得以增加,让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然而。企业的财务状况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往往有如熊掌和鱼一样难以兼得,这就势必使得许多企业为利润而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于是,问题产品和有害产品就泛滥肆虐起来,环境生态甚至被破坏到不易于人类生存的地步。所谓不科学的发展观等等,实际上都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有关。

毋庸讳言,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利润比作熊掌与鱼有其内在合理性,因为,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要消除产品中潜在的不利因素,要将生产的废弃物对环境生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就必须增加很多额外支出,这种开支之巨大不仅可能吞噬企业的全部利润,丢失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甚至可能使得一些企业从根本失去存在的理由。其极端例子是以煤为能源,烧煤不仅会造成土壤地表破坏。水土流失,还有二氧化硫排放,酸雨服饰破坏。要想消除这些负面影响的成本之巨大,甚至会使煤能源运用方式持续不下去。如果说煤的问题主要受技术制约,那么其他态度和良知造成的问题也有两难的尴尬,如给食品加入有害健康的添加剂,成本可以下降,市场份额可以扩大。如果不这么做,则势必是企业利润减少,甚至有破产倒闭之虞。还有,化工、造纸、漂染行业悄悄排放污水废气。等等。它们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生存发展之间作艰难的选择。既然熊掌和鱼不能兼得,那么社会责任,而求生存发展也就成了企业的理性选择。

然而,只要加入经济学分析,把企业盈亏分析的时间向量由短期拓展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也就由短期中企业成本变为长期中的企业资本,所以企业应为长期资本的积累而承受短期成本,甚至不管它有多么的沉重。因为理论和经验都证明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一定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接受和认可,而良好信誉的重要方面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越有社会责任就越不唯利是图,也就越不会为谋取私利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这样企业的产品质量不仅安全可靠,并且不断趋于完善和提升,其售后服务也一定能让消费者称心如意。消费者一定乐意买这样的产品,不仅为了买放心和称心,更为了买品牌和声誉。甚至到后来还会形成作为特定消费群体成员的自豪感。此时,对价廉物美的商品的偏好会转化成对高价商品的追捧。因为消费者会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在于商品本身的质量,更在于品牌信誉,且后者的比重区域大幅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市场份额和商品价格的上升空间都会很大,利润水平也将越来越高。可一旦企业轻视或不讲社会责任。它的声誉品牌一定下降,客户就会流失。商品的价格和利润空间一定缩小。这是许多大公司大集团将他们的声誉品牌看的至关重要的重要原因所在,为了维持良好的信誉品牌,它们甚至愿意为社会责任付出极大的代价,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资本和利润的源泉。甚至可以说,企业在社会责任上有多大的投入,它们在信誉品牌上就有多大的回报(Mohr&Dd>-orah,2005)。

问题是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由成本转换成资本,并且保持在资本上,而不是简单地再度退回为成本。可以肯定地说,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付出的代价越大。其信誉品牌的提升越高。套用列宁的话说,维持信誉品牌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甚至比创建信誉品牌要大得多。因为在维持信誉品牌时,对社会责任稍有疏忽,都会使得已经建立的信誉品牌崩溃于一旦。但如果能认真承担社会责任,精心维护信誉品牌,则别的企业开拓不了的市场,你就能开拓;别的企业可能走进死胡同,你却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可见社会责任的资本意义怎么强调也不算过分,为承担社会责任而增加的支出,不管多少也都是值得的。

二、制约我国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的主要原因

1、认识局限,只将社会责任看作企业的成本。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考虑短期,而不考虑长期,所以他们只将社会责任当作企业的额外支出,当作沉重的负担,看不到社会责任既是企业今天的成本,更是它们明天的重要资本,所以这些企业才会为降低成本而不惜生产有毒有害商品,破坏生态环境。

2、发展制约,未能找到承担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正如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烧煤不是经济增长的合理方式,因为它的碳排放量太大,烧煤企业难免面对社会责任的严峻拷问。如果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煤的绿色能源,则无论社会对烧煤企业社会责任的拷问达到什么程度。也不管烧煤企业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到什么水平,企业社会责任都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因为,社会和企业都不可能不顾千百万人的生存发展,在没有找到替代能源出现的情况下,中止对煤的开采和运用。依此类推,许多企业不讲社会责任。在很多情况下。它们往往处于“非不为也,乃不能也”的困境,面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压力,它们不得不采取不讲社会责任的方式,这是我国目前污染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权不明晰,个人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至今我国国企的公款私有,公权私用,公事私办,等等都相当严重。相当普遍,为企业努力做出奉献的企业领导者未必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而什么也没有做的却能享有企业的好处。这就决定了企业领导者缺乏足够的动力,他们往往但求无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不会想方设法降低产品的社会成本。也不会努力提高产品的信誉品牌,明明知道他们的生产方式对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他们也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4、短期承包。前人缺乏为后人栽树的动力。企业品牌

信誉的建立和维系要有几代人持续的努力,也就是要不断地承担社会责任。然而。我国的国企领导基本还是短期任职。这届领导承担社会责任的付出,要在以后几代领导身上才能体现出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以后的领导与现在的领导基本没有关系,凭什么让现在的领导为以后领导的乘凉而辛苦栽树呢?所以每届领导都难以在社会责任上有持续不断的投入。

5、非合作博弈,单个主体很难率先突破既定行为格局。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我们的人文社会环境将变得非常好:如果别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而我一家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我可以得到比别人都多得多的好处;如果我一家企业讲社会责任,我的日子将非常难过。处于这种非合作博弈格局中的企业,不讲社会责任是它的最优选择。因为,如果别的企业都讲社会责任,这家企业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如果别的企业都不讲社会责任,这家企业至少可以不吃亏。大家都这么想,大家都不讲社会责任,这就决定了任何一家企业都很难单独率先讲社会责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每一家企业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要企业内所有员工共同的努力,但如果某些员工努力,而其他人不努力,社会责任实现不了,努力的员工也会白费精力;如果别人都努力,一个不努力的员工可以得到额外的好处,至少可以少费精力,所以每个员工都明白,不努力比努力对自己都更有利。于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囚徒博弈困境都制约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对策

提高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提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更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建大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合作博弈格局。

1、提高认识,把社会责任看做企业的重要资产。虽然,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短期成本和长期资本。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深刻地认识到,这就需要管理层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式帮助企业认识和体会这个道理,从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奠定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的基础。

2、科技突破。寻找承担社会责任的技术保障。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必须有物质和技术的支撑,譬如,将煤发电转化为太阳能发电,环境生态得到了保护。企业社会责任才算落到实处。同样,化工、造纸、印染、纺织等都要找到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企业就可以摆脱在经济增长和环保生态之间的艰难选择,此时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追求和落实才能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这个意义上,管理层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研发,并及时将科研成果投入实际应用。

3、明晰产权,保障个人努力得到相应的回报。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制度,继续国退民进的改革,促使每个员工和领导都能以股权或其他方式拥有部分企业,他们就能与企业休戚与共,把企业的生存发展看作自己的根本利益所在。他们就会乐意承担社会责任,因为这就是在企业信誉品牌上的投入,是增加和提高他们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

4、长期拥有,前人乐为后人乘凉而栽树。明晰的产权要能够在代际间实现平滑的传递,下一届领导是下一届领导心理上和血缘的延续,上一届领导才会竭尽全力,心甘情愿地为下一届领导做好企业信誉品牌的铺垫工作,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当然,这样的做法也是有局限的,也会遇到家族企业发展的许多困境,但是,一代有更远大视野更宽广胸襟的企业家的成长终究也离不开心理与血缘延续的发展起点和发展铺垫。最终还得超脱功利主义的盘算。作为价值取向。保障企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 第3篇

一、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界定及核算现状

(一)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的界定

社会责任成本是企业发生经济业务所消耗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即企业对经营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的责任承担;是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成本的有机结合, 社会责任成本需以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 报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相关成本费用的情况, 以协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从而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 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目前许多学者按责任发生的范畴将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分为:社会责任人力资源成本;自然资源耗损成本;土地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其他社会责任成本如工伤与职业病成本、社会管理费用等。但也有学者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概括为以下六种类型: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税务成本;公益福利成本;职工责任成本;消费者责任成本。

(二)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现状

首先, 我国政府目前尚未出台关于社会责任会计方面的准则、规则或规定。虽然在企业法、税法、合同法等法规中有一些关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定, 但对于其付出的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揭示与核算却没有任何规定。其次, 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 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 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成本会计科目。如按环保机关的规定交纳的排污费, 直接列入企业的管理费用;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 列入营业外支出等。上述现象导致的结果是企业虽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相关的成本信息却无法在会计报告中体现出来。这不但不利于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和进行相关信息的披露, 也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再次, 目前企业还缺乏对社会责任成本进行独立报告的意识, 我国社会责任成本的确认与计量还处于较低水平。

二、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构建

(一) 计量主体

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主体超越传统会计仅限于经济组织的界限, 可以是一个经济组织如企业、政府、机关, 也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在计量对象上, 社会责任会计对主体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计量。

(二) 计量假设

传统企业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基本适应社会责任会计, 但传统企业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不能适应社会责任会计。企业的社会责任多种多样, “社会成本的计量不能单纯以交易价格为基础, 唯一的货币计量也难以适应” (宋献中, 1993) 。因而学界目前存在着用劳动量、实物量及时间单位等多重计量假设作为非货币计量假设的看法。这些计量假设在某些方面比货币计量更能传递正确、可靠的信息。

(三) 计量要素

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应当打破传统会计理论, 对会计要素内容加以扩展, 这是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和非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得以区分的必要条件。社会责任成本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计量和反映企业社会目标的执行情况, 因此, 其基本核算内容与传统会计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但由于社会责任会计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其核算的会计要素可以设计为: (1) 社会责任资产, 指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投入的资源和已获得的成果, 资产要素中应包括自然资源。 (2) 社会责任负债类, 指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需承担的支付义务, 包括对社会、环境造成损害所应赔付的费用。 (3) 社会责任权益, 是指各利益相关的社会团体在企业中所拥有的求偿权。这种求偿权与传统会计中股东产权的性质不同, 其并非法定, 而更多的是依据社会目标而假定, 可以为社会目标的制定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确定一个必要的依据。 (4) 社会责任收益, 是指企业实现社会经济业务所增加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收入, 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积极的外部效应。 (5) 社会责任成本, 是指企业实现社会经济业务所消耗的资源或给社会带来的损失, 也可以理解为企业经营活动所带来的消极外部效应。 (6) 社会效益,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所提供的社会收入净额, 在量上等于社会收益扣除社会成本以后的余额。

(四) 计量方法

传统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 会计计量单位是货币。传统的成本计量方法输出的成本信息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反映不足, 难以正确、全面评价企业的真实成本和效益,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分析以及政策制定的需要。对于社会责任成本的计量当前可选择的方法, 周游 (2005) 将其归纳为:调查分析法 (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性评价法) ;替代品评价法;人力资源计量法 (包括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调整的未来工资报酬折现法、未来收益折现法) ;生态社会责任的两类计量方法 (直接市场法、替代性市场法) 以及其他核算方法 (历史成本法、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法院裁决法) 。虽然发达国家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迄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计量体系。

笔者认为, 社会责任成本计量的信息除了财务信息外, 还有非财务信息, 因此在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上也应突破传统会计的模式。基于以上考虑, 社会责任会计在计量上应采用现实、灵活的做法。应当在计量单位上实行多元化:可用货币计量的, 采用货币计量, 无法用货币计量的, 用实物计量, 无法计量或无法精确计量, 可采用文字加以说明。此外, 要运用现代计量方法和技术, 如数理统计方法、数量化评估方法、模糊判断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等, 对社会责任成本加以计量和反映。随着计量技术的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计量会更加精确。

三、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实施建议

(一) 企业应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组织

社会责任成本不像企业的生产成本, 能明确归属各生产部门并由其对自己的成本负责。社会性特征决定了社会责任成本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 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时, 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组织, 对相关成本进行集中管理和核算。首先, 企业应根据其自身规模和生产经营情况, 建立独立的社会责任成本管理中心或是在成本管理部门设立社会责任管理小组。其次, 对于不同的社会责任成本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强制性社会责任成本, 管理中心最好能根据本企业或同行既往的社会责任成本情况, 采用事前规划法进行成本管理工作;对于自愿性社会责任成本,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行业特点、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综合决策;对于有明确归属的社会责任成本, 应根据配比性原则分摊到相关产品成本中。

(二) 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社会责任成本核算的引导和监督

企业将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核算不只是个体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还肩负着社会核算的职能, 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引导和监督。首先, 要从法律上建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其次, 应继续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 使尽可能多的社会责任项目能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再次, 有些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时, 没有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存在人为操控、粉饰核算结果的现象, 政府部门也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监督责任。最后, 政府应当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 使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尽可能与社会收益相匹配。为了从源头上调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本的积极性, 应尽量探索出使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的运营机制。

(三) 完善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方法

目前情况下, 制约社会责任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工作进程的首要问题是会计核算方法的问题, 社会责任成本计量的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观状和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到社会责任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 我国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方法的选择, 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 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

(四) 将社会责任分摊至整个供应链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于供应商和消费者这两个实体之间。目前很多中小型加工厂不具备议价的能力, 独自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费用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加工企业来说还非常困难, 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有必要建立严格的生产监管体系以及推行企业社会责任, 这需要供应链条各个环节一起来努力, 从品牌授权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以及渠道分销商等上下游企业来共同投入。

参考文献

[1]林万祥:《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1]林万祥:《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2]宋献中:《社会成本:财务会计界不容忽视的课题》, 《会计研究》1993年第2期。[2]宋献中:《社会成本:财务会计界不容忽视的课题》, 《会计研究》1993年第2期。

责任成本分析 第4篇

2、控制成本。(1)节约人工费。项目部本着“既保证工程进度,又保证工费控制”的原则,对参建人员工资分三类执行:①项目部管理,暂按档案工资发放。此项费用编入项目部本级开支预算。②对一线职工和技术测算人员,根据工程进度和本人实际技能通过绩效考核,每季度核发一次效益工资。③严格考勤制度,加大管理力度,既保证了工程不窝工、不返工,又防止了因出工不出力而虚增成本的现象。(2)控制材料费。首先严把进货关。经过市场调查和精心筛选,他们从厂家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这样节约材料差价:钢筋200元/吨,水泥40元/吨,沙子8.64元/吨。其次实行近似零库存管理,降低库存积压,基本做到工停料清。在现场管理中,实行限额领料和配比发料,严格避免材料浪费。(3)控制机械施工费用。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原则上使用本单位机械,对机械实行单位承包,单台核算。对确需租用外部机械的,在确定台班单价时与内部的一视同仁,由司机与项目部签定合同,并根据实际完成作业量考核结算,促使机械功率尽量满负荷运转,同时提高机械利用率。你压减本级开支费。根据工期和项目部本级预算开支数,项目部领导会同财务人员编制了《本级开支预算表》,对项目部人员工资、福利费、低值易耗品、业务招待费采取了总额控制。分季考核的办法。对费用开支及时归集、统计分析,最大限度控制非生产性开支。(5)节省临时设施费。

中铁程局在推行责任成本管理方法的过程中,首先确立责任成本核算体系。(1)明确指挥(项目)部在责任成本核算中的地位。一是健全组织,成立责任成本核算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领导。二是明确职能分工,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将其作为考核的依据。三是建立和完善有关责任成本核算的规定、办法和制度,对每一个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加强控制。(2)明确队级单位的可控范围。控制原则:工料机按合同价的60%左右作为依据,分解到队,作为队级责任成本。(3)划分责任的核算单元。在完善工班(个人)、单机、单车和按工作性质划分的工项、工序为责任主体核算单元的同时,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安排和前期工作重点,分别划分各核算单元,具体界定每个核算单元的工作内容,规定工作标准,测算分析责任成本费用,使责任成本的分解指标落实到班组或每一位职工。(4)实行内部合同管理。指挥(项目)部与队分别签定经济合同,用合同约束经营行为。

其次,编制责任预算,明确承包价格。一是注重抓基础工作的配套完善,制定劳动定额及材料配件标准单价,从而为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在劳动定额方面,局。处先后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比较严密的劳动定额管理办法,并按照工序划分和工作内容确定了比较合理的劳动定员。在材料配件标准单价的制定方面,上场开始就着手这项工作,编制工点工程材料标准单价执行表和工程机械配件标准单价执行表,把好价格关。二是优化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编制科学合理的责任预算创造条件。三是做到上下兼顾。在责任预算编制上,按照既保证整体利益,又保证职工基本收入的原则,结合中标价、投入的人、财、物情况及现场需求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四是具体确定可控成本责任预算。

浅谈企业社会成本的计量方法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社会成本;计量方法

企业社会成本的成本和效益具有社会性,内容较为特殊,其计量特点决定了计量基础和形式的多样性,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多种计量属性,且应用一些现代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估算,尽量做到相对准确。企业社会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国内外会计机构的经验,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和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法是指通过对那些享受了企业效益或者承担了社会成本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调查,搜集有关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来确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数量的方法。该计量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叫价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模仿商品的拍卖过程,对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进行调查,最后将所有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的金额汇总或平均,求出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

(二)权衡博弈法。该方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对两组方案的选择,调查被调查者的受偿意愿,最后确定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

(三)无费用选择法。该方法同样要求被调查者在若干组方案中进行选择,但无论哪一组方案都不提供赔偿金额,只要求被调查者选择由一定的企业社会成本和一定的商品、劳务组成的组合。

(四)专家调查法。该方法也是一种意愿调查评估法,也就是利用专家学者的对特定群体的调查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支出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讲,意愿调查评估法所得的结果应该最接近企业社会成本的货币价值。但在采用此法时,调查者和被调查者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对称的。由于该方法所评估的只是调查对象本人宣称的意愿,结果存在各种偏倚的可能性。所以,应该在进行调查之前做好细致准备。

调查分析法主要用于计量企业社会成本中较难查到市场价值、重置价值的部分。调查分析法是一种粗略的不精确的方法,采取这种方法一般应遵循下列标准:被评估的事项必须是使用者或者受影响者能够明显体会到此项的益处或害处;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评估,都必须能将所受的影响转换成货币单位;调查对象必须愿意提供真实答案。

二、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指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并可以观测和度量的企业社会成本的变化进行测算、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一)市场价值法。该方法假定企业对其周围地区的支出的企业社会成本对商品产出水平有影响,因而可以用该企业导致相关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企业社会成本。

(二)生产率变动法。又称人力资本法,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影响。把企业社会成本看作一个生产要素,企业社会成本的变化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而后者是可以观察到并可测量的。如企业社会成本的支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表现为劳动者发病与死亡率降低、医疗费开支的减少、居民发病率的下降等。

(三)预防支出法。是用人们为了避免企业外部不经济的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这一方法假定人们为了避免危害会支付货币来保护自己,所以可以用预防支出来预测他们对危害的主观评价。

(四)机会成本法。是指由于资源是有限的,企业选择了一种使用机会就会放弃其他的使用机会,把在其他使用方案中被放弃的可能获得的最大经济利益称为本使用方案的机会成本。如节约资源的机会成本来计算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损失和收益。

直接市场法作为资产的现实价值与决策的相关性较强,能评价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消除费用分摊的主观随意性,取消成本分配的繁琐过程;由于提供的是产品销售可取得的价值资料,与各利益方更相关,更有利于财务决策;该方法建立在充分的市场信息基础上的,在很多情况下环境质量的变化可用可观测的市场价格来估价,从而使得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某些资产的现行市价难以确定,降低了信息资料的可验证性,导致了直接市场法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在使用时需尽量做到客观。

三、替代性市场法

实际上是重置成本法,即复原或避免成本法,是指假定在现有条件下,当某项社会效益或社会成本无法直接确定时,可通过企业按照重置(取得、开发)与现有状况相当的社会效益或估计某些与所要估计的项目,大致具有相等效应或牺牲的项目的价值来确定所付出代价的方法。使用时要注意替代品必须与所估计事项具有相关性。

(一)后果阻止法。该方法在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减少而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恶化程度较深且已经无法逆转时,可通过增加其他投入或支出额来减轻或抵消了困难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减少而导致的后果。

(二)资产价值法。该方法把企业社会成本看作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影响资产价值的其他因素不变时,以企业社会成本减少而引起资产价值的变化额来估计企业社会成本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的一种方法,称为资产价值法。

(三)工资差额法。该方法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差异,如噪音的高低、是否接触污染物等会影响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必须在工资、工时、休假等方面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经济损失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

替代性市场法能够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和衡量时涉及的因素均是客观的。重置成本是时点的价值,是现实信息,这种计量属性能避免价格变动的虚计收益,反映真实财务状况,将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可以客观评价企业的管理业绩,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但确定重置成本较困难,无法与原持有资产完全吻合,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从而影响信息的可靠性。而且该方法仍然不能消除货币购买力变动的影响,也无法以持有资本的形式解决资本保值问题,仍不能保证已耗生产能力得到补偿或更新。

四、支出成本法

支出成本法,即历史成本法,是指按取得某项社会效益和发生某项社会成本时的实际支出来确定企业社会成本,即这部分企业社会成本是以所支付的全部价值作为入账成本。由于历史成本是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支出成本法因支出内容、金额可验证而被认为相对可靠,具有客观性、可信赖性的特点。而且取得成本较低,对决策有一定用处,是成本业绩评价和预测不能缺少的信息来源。但由于受时间、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支出成本的相关性较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取得的实际成本有较大差别,而且价格明显变动时,不同交易时点,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这些代表不同价值量的历史成本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

在计量企业社会成本方面,支出成本法最为有效。如税务成本、职工责任成本、公益福利成本的支出,包括企业上缴的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等应交税金及附加,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向社会保险机构交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障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职工社会统筹保障金,以及公益福利及公益捐赠支出,社区服务费等方面的计量。

五、政府认定法

政府认定法是指由政府机构对企业社会成本支出做出一定要求和补偿的方法。企业因为支出了企业社会成本,使社会减少了损失或增加了收益,而企业则由于这部分支出增加了企业成本,损失和收益的具体数量又很难确定,这时可使用政府认定法。政府可以通过有关机构采集各个企业的相关情况做出判断,对企业社会成本带来的外部经济和减少的损失加以预计,对企业进行相应奖励和补偿。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计量企业社会成本节约工业、运输设备修理,节约住房、公用事业和居民的费用成本等方面。

六、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法

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研究 第6篇

(一) 责任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责任成本管理是企业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方法。然而不少企业对责任成本管理的认识和重要性缺乏深刻清醒的认识, 觉得责任成本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 在思想上没有重视起来, 企业内部各单位和员工对责任成本管理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 觉得责任成本是约束、是限制, 对责任成本的实施和应用多方阻挠或消极应付, 导致责任成本难以推行。另外, 由于企业管理层对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不重视, 忽视了对相关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导致企业缺乏相应的责任成本核算人才和管理团队, 无法推动。

(二) 责任预算编制不彻底, 执行性差

责任预算编制是责任成本管理正确实施和应用的关键环节, 是对责任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的依据和标准, 也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分解。然而许多企业在责任预算编制过程中, 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科学的方法, 责任预算编制比较粗线条, 没有细化, 以致一些项目责任预算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 成为一纸空文;有的责任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想脱钩, 忽视了企业的具体环境和经营状况, 脱离生产实际, 缺乏可执行性, 员工无所适从;有的责任预算缺乏执行监督机制, 责任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擅打折扣、敷衍了事, 责任预算流于形式。

(三) 管理机制不完善, 绩效考核不力

(1) 缺乏健全的组织机构。责任成本管理是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和协调, 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和管理, 然而不少企业在实施责任成本管理时缺乏专门的责任成本管理机构, 进行责任成本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考核等, 导致责任成本管理缺乏组织保障。 (2) 缺乏完善的责任管理体制。责任管理应建立内容清楚、责任明确、落实到人的责任管理体系, 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不少企业的责任管理体制不完善, 责任中心不明确, 责任范围、责任目标和责任主体都较混乱。 (3) 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 企业在实行责任成本管理中, 缺乏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 考核指标单一, 对考核结果不重视, 缺乏责任追究;同时, 责任成本管理缺乏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二、加强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的措施要求

(一) 树立正确的责任成本管理意识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经济环境愈加严峻,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 必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才能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责任成本的实施和应用, 树立正确的责任成本管理意识, 充分认识到责任成本推行对企业实施成本控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企业应引导和教育全体员工参与责任成本管理, 营造合适的管理氛围。另外, 企业应加强对责任成本核算人才的吸收和培养, 提高员工责任成本核算能力, 建设一支优秀的责任成本管理团队。

(二) 科学编制责任预算

(1) 应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明确企业总体预算目标, 对企业整体生产经营和各环节目标和任务进行制定, 使得企业成本预算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 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2) 在预算制定过程中, 应依据企业总体预算目标和经营实际, 划分和建立责任中心, 制定各责任中心的预算目标, 并将各责任预算目标细化, 层层分解, 按责任主体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和个人。 (3) 应加强责任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调研与沟通, 责任预算编制应建立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科学剖析和各责任中心沟通协商的基础上, 提高科学性, 减少实施阻力。 (4) 应建立预算执行控制机制, 加强责任预算的执行和监督。

(三) 完善管理机制, 健全绩效考核

(1) 企业应组建专门的责任成本管理机构, 统一领导责任成本中心划分、责任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绩效考核等工作, 强化对责任成本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推动责任成本管理实施和应用。 (2) 应完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 企业应依据“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 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和成本发生原则建立和规范责任中心, 并对责任中心进行细化和归集, 明确责任主体、责任范围和责任目标等, 建立严格清晰的责任体系。 (3) 应加强责任成本的考核监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责任成本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完善绩效考核指标, 加大考核频次和力度, 严格责任追究;同时, 应完善内部审计监督, 加强对企业责任预算执行的审计和检查。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和严峻。企业要想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取胜, 加强成本控制管理是企业的必修课。企业应提高对责任成本的管理意识, 科学实施和应用责任成本管理, 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和控制,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责任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新型管理方法, 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对企业责任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责任成本,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胡艳娥.施工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 (13) .

试论企业责任成本核算 第7篇

成本核算是指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并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成本的过程。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 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成本核算, 可以检查、监督和考核预算和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 反映成本水平, 对成本控制的绩效以及成本管理水平进行检查和测量, 评价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研究在何处可以降低成本, 进行持续改进。其主要内容有:评价企业生产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评价有关财经纪律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激励责任中心与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企业的内部成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对企业内部管理与核算必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当前, 很多企业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采用责任会计的方式进行的, 对于成本的核算相应实施责任成本制。责任成本核算是以责任者为对象, 按照责任的权限和范围, 本着一定原则, 记录、归集、分配责任者可控费用成本, 它是企业推行经济责任制的重要内容。特点是: (1) 核算对象是责任者; (2) 它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 生产组织的化分、管理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 强调权限与责任必须一致; (3) 费用的归集是:谁负责、谁承担; (4) 成本费用是责任者有权控制范围内的可控费用; (5) 其作用是评价责任者成本责任的履行情况, 考核责任业绩与物质利益结合, 为奖惩提供依据, 达到控制成本费用、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原则

责任成本是在目标成本的控制下, 在企业内部多层次的以责任单位为成本核算对象, 并以此来考核责任单位经济责任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 有用性原则。计算责任成本所提供的资料要适合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不同需求, 以便加强成本控制。它应该反映各责任成本中心耗费的情况。而与此不相联系的成本应排斥在计算、考核之外, 它不受全面性、系统性的约束, 要以有用性作为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原则。

(2) 及时反馈原则。责任会计注重于事中的调节, 把偏差消除在完结之前。及时地反馈各责任中心的成本信息, 有利于各责任层次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 进而使分解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相一致。

(3) 可控性原则。责任成本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成本考核和经济责任的紧密结合。如果经济责任不清, 则是非不明。因此, 每个责任者只对能控制的成本负责, 这样才能激发各责任单位挖掘内部潜力, 有效地开发员工的“智力资源”。

(4) 灵活性原则。它是责任成本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是用最适当的方式, 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有用资料。它不受会计制度的制约, 忽略核算程序的一贯性。它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特点和不同管理水平的实际出发, 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因此, 它的方式比较松散, 方式方法也较灵活。责任成本是成本概念中的一个新理念, 它对传统成本提出了挑战和更新, 它的出现使成本控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只有将责任融入成本, 成本控制才可能发挥出效能;只有将责任准确、科学、合理地划分到各责任中心, 控制才能落到实处, 最终才能降低成本费用, 提高经济效益。

三、企业如何有效实施责任成本核算

1. 转变传统成本核算理念

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 以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现代成本核算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为:成本核算的领域由产品生产扩展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核算范围由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成本核算的效果由短期管理扩展到长期管理;成本管理从单纯的经济型转向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核算从以产品成本为主转向以责任成本考核为重点的成本考核。只有树立现代成本核算理念, 才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确定责任成本中心, 明确责权范围

责任成本中心是指对成本费用承担责任的责任中心。它不会形成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 因而不对收入、利润或投资负责, 成本中心包括负责生产经营的部门, 劳务提供部门, 以及给予一定费用指标的管理部门。成本费用依其责任主体是否能控制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从考评的角度看, 成本中心工作成绩的好坏, 应以可控成本作为主要依据, 不可控成本核算只有参考意义。成本的可控与不可控是以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和一个特定的时期作为出发点的, 这与责任中心所处管理层次的高低, 管理权限的设控范围的大小和经营期间的长短有直接关系。此外, 应该注意企业在确定责任中心时, 应明确权责范围中的运作, 使之有效可行。企业各层应充分认识费用管理的重要性, 建立责任成本费用管理模式, 全面提高成本费用管理水平, 使成本费用管理系统化。

3. 建立信息技术下的责任成本管理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支持已经逐步成为责任成本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责任成本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重组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功能部门制企业组织结构, 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结构。采用责任成本管理模式将使企业改变传统的按照功能来配置人员组织结构, 变成按照要实现的主要业务流程来配置, 从而大大缩短主要业务过程的处理时间, 降低产品成本。 (2) 建立责任制度。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作业正确、高效完成的必要条件。责任成本管理要求相应的管理制度必须适应于企业的组织结构, 服务于成本控制, 使各作业单元责、权、利明晰, 奖惩措施能够到位。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不同特点, 认真听取基层作业人员的意见, 必要时要进行科学的模拟和测算, 以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3) 构造信息支持系统。企业信息化需要集成的信息系统, 以使各方面信息及时、有效、准确地传达到有关作业单元。成本责任流管理的信息支持系统应该覆盖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部分, 即每一个作业单元, 以使全部的成本信息完整、准确地传递到相应环节, 从而保证成本责任流管理的实现。

4. 加强责任成本预算编制

责任成本预算是以责任成本中心为主体, 以可控成本作为对象编制的预算。通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可以明确各责任中心的责任, 并通过与企业总预算的一致性, 以确保其实现, 通过编制责任成本预算也为控制和考核责任成本中心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依据, 责任成本预算是企业总预算的补充和具体化。责任成本预算由各种责任成本指标组成, 主要责任指标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责任成本中心之间的责任和相应的权利区别, 其他责任指标是根据企业其他总的奋斗目标分解, 而得到的或为保证主要责任指标完成而确定的责任指标。此外, 责任预算的编制程序与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经营管理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如在集权组织机构形式下, 厂长大权独揽, 对企业的所有成本负责。工厂下属各部门都是成本中心, 只对其职权范围内控制的成本负责。

摘要:当前, 很多企业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都是采用责任会计的方式进行的, 对于成本的核算相应实施责任成本制度。文章首先介绍了成本核算及责任成本核算, 论述企业实施责任成本的的条件与原则, 最后探讨了企业如何有效实施责任成本核算。

关键词:企业责任成本,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方亚玲.企业责任成本核算要点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 (16) :62~63.

[2]尹行龙.责任成本管理浅议[J].兵团建设.2005, (6) :46~47.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 第8篇

一、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涵及其构成

政府是灾害事件的管理者, 在整个灾害管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基于各种政治动因、经济动因、伦理动因, 应当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为履行社会责任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承担相应灾害社会责任是其应尽的义务, 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管理当局的认知态度、责任意识以及是否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

灾害管理是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如何充分发挥防灾救灾最大效能, 使协调防灾救灾的各种活动科学化, 使预防或减轻灾害损失方法合理化。在灾害管理中, 企业无论是作为致灾体或受灾体, 还是慈善救助, 在灾前预防、灾时控制、灾后救援中, 都有应尽之责, 都会发生相应的社会责任成本。灾害管理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成本即企业为承担灾害管理的社会责任而发生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经济代价, 主要包括在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灾害中企业作为致灾体或受灾体所承担的人、财、物的付出, 以及在灾害中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捐赠等, 本文将其简称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构成内容,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成本目的分,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防灾责任成本和救灾责任成本。防灾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发生的与防灾相关联的各种费用支出以及与防灾相关联的投资总和, 它包含与防灾相关联的管理成本、耐震化投资、制定恢复企业正常经营和日常业务的战略计划编制费用, 以及与防灾相关联的研究费、员工培训费、物资储备费用等。救灾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灾中和灾后与减灾相关联的各种支出与投资总和, 包含企业各种减灾措施的实施, 灾中对灾区捐赠的款物、技术上的支持, 灾后为受灾者提供就业岗位、培训机会, 以及为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各种支出。

按成本内容分,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安全生产责任成本、公共卫生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和救灾捐赠支出等项目。安全生产责任成本是指企业预防与处置一切与安全生产有关的事故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具体内容包括安全设备购置、隐患处理、安全培训及保险、人员和财产赔偿等费用。公共卫生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应急处理某些突然发生, 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物资和人力资源等支出。环境责任成本是指企业在国家监管范围之内, 由企业自己提供资金或服务于劳动环境的改善而发生的可货币化计量的各种消耗。如企业为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环境而购置环保设备、支付的人员工资、按国家规定缴纳的污水排污费、废气排污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排污费、噪声超标排污费等环境保护费用而发生的各项支出。救灾捐赠支出是指企业向灾区捐赠款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支出。

按成本构成分,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可分为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和支付的相关费用等项目。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是指企业用于防灾救灾方面的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是指企业为防灾救灾而发生的人力资源的耗费。支付的相关费用包括企业支付的环境保护费用、赔偿费用、诉讼费用、罚款和救灾捐赠款等。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除了上述显性成本外, 还有隐性成本, 即难以看到、难以估计的成本。隐性成本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德成本, 指违反社会道德的消极的甚至对社会有害的行为代价, 即不遵守社会责任承担原则应付出的成本代价。如企业偷排污水、废气, 以致污染环境, 该成本有时是相当巨大的, 甚至是致命的, 随之而来的诉讼等成本支出是显性的, 而其对企业声誉的损害带来的成本支出则是隐性的。二是风险成本, 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观念、管理等对于社会责任的忽视而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额外支出。道德成本与风险成本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路径探析

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环境、管理环境和竞争环境,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使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行之有效,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乃至社会相关领域的大力支持。只有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 将微观深入和宏观拓展有机结合, 才能形成合力, 切实加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

(一) 加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1.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相关规定。

(1) 尽快出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制度。为加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我国相关法律规范陆续作出了一些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规定, 但这些核算规定较零散、不完整、不系统, 而且存在量化标准不清、核算方式不明、难以操作等问题。因此, 有必要尽快出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制度, 规范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体系, 为我国企业进行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提供统一的规范和依据。

现阶段, 财政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财务通则》的相关具体规定, 规范我国企业在灾害管理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成本的量化问题。如为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应适当加大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保证金比例, 明确规定防灾基金的提取办法等, 努力做到尽可能使企业既尽到社会责任, 又不损害股东权益, 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 以《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依据, 制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准则, 其中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具体规定。为便于理解和执行, 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 增加相关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设置, 规定其核算内容和主要账务处理。这不仅是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核算提供规范, 而且是规范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基础。

(2) 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信息披露制度。

首先, 充实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目前企业普遍面临着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较多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企业披露的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至少应当包括前述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分类中所涉及到的具体内容。

其次, 完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的方式。指导企业由只是采用文字叙述方法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逐步过渡到增设相关会计报表披露相关信息, 从而实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相结合, 达到充分披露包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目的。

再次, 可借鉴西方国家自愿与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基于我国国情, 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可考虑率先在上市公司或重污染行业中选取企业进行试点, 积累经验, 逐步普及。

2.加强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激励与监督。

(1) 在税收等方面支持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 灾害社会责任的履行应是“政府引导”为主, 相应地, 政府应加大对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税收、用电用水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

(2) 有效实施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第三方审计。要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标准, 明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和审计主体, 设计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程序, 统一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关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进行审计。

在加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法制化进程的同时, 应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 主要依靠各级财政部门即主管财政机关进行。政府的指导监督是多方面的, 包括及时研究防灾会计中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法规或规章, 明确提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核算、披露和审计等要求, 督促相关专业协会发挥作用, 监管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和发布等。

(二) 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部控制

基于管理会计视角, 按照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创新的内在要求, 分析和认识不同管理会计工具应用时的逻辑联系、互补性及其整合效应, 将相关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 能够提高其应用效果。笔者尝试将管理会计的控制杠杆和平衡计分卡引入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1.引入Simons的控制杠杆, 为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部控制提供一个有效平衡价值创造与管理控制之间压力的架构。1995年,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罗伯特·西蒙斯 (Robert Simons) 在他的《控制的杠杆》一书里构建了一个控制杠杆体系, 如图1所示。该体系的基点是企业战略, 四个分支系统是:信念系统、边界系统、诊断性控制系统和交互式控制系统。核心价值观受到信念系统的控制;要规避的风险受到边界系统的控制;战略不确定因素受到诊断性控制系统的控制;关键绩效变量受到交互式控制系统的控制。四个系统是对企业战略进行控制的关键杠杆。Simons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有效平衡价值创造与管理控制之间压力的架构。四个系统同时运用, 互相补充, 环环相扣, 发挥最佳效果, 使组织内部的制约关系保持平衡。

在灾害管理中, 将基于伦理的企业社会责任与Simons构建的管理控制的四个系统有机地加以融合, 有助于创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 优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全面体现企业履行经济、法律与伦理责任的状况。通过有效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力求灾害损失的最小化, 从而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体系如图2所示。

信念系统, 在任何组织中都一定要有其位置, 组织通过控制承诺来确保员工共享组织的愿景、核心价值、使命、信条及宗旨等。它具有贡献社会的意愿, 传达着组织的核心价值和使命。在灾害管理中, 基于信念系统控制, 培养团队认同和共同责任的意识, 企业应将社会责任意识嵌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 确立战略的社会责任伦理理念, 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并予以目标化, 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样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动。

边界系统, 又称为道德系统, 就是制定商业规则, 明确员工不能操作的风险区域。也是每一个组织所必须明确的、并要为每一名组织成员所知晓的规范, 如组织的行动规范、事先定义的战略规划方法以及运营指南等。边界系统是提高利益相关者相互信赖的系统, 其实质是对行为加以限制的否定系统, 它与信念系统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体。在灾害管理中, 与信念系统配合, 有关边界系统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确定必须遵守的最低限度, 制止各种道德违反行为;自主决定道德准则的目标值, 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诊断性控制系统, 是指通过富有成效的方式实现控制的目标。它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能够对企业产出进行优化, 包括:输出测度、评价标准、激励系统以及回报系统。诊断性控制系统是正式的信息系统, 管理人员利用该系统监控组织取得的绩效, 并纠正与预定绩效标准的偏差。在边界系统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弹性预算法等方法确定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目标成本, 都要通过诊断性控制系统, 评估成本支出效果和社会责任效果, 修正弹性预算变量, 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交互式控制系统, 是指基于战略创新, 促进学习、开展企业交流与沟通的活动。企业可以通过它来跟踪蕴藏于企业的新创意、激发新的学习活动, 以便做出面向未来的准确定位。它包括将企业的流程数据融入交互管理系统, 与员工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对来自下属的数据、假设或行动方案提出挑战。在企业基于灾害管理、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 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对通过诊断性控制系统诊断出来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 运用交互式控制系统, 我们应重视并及时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以促使企业整个组织上下集中关注与履行社会责任战略相关的不确定因素, 注入创新压力, 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其关键绩效变量的解读、质疑和讨论, 提供建议。通过高度互动的辩论和对话, 往往会形成新的想法, 以便企业在灾害管理中适时对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进行调整, 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基于平衡计分卡, 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构建一个具有多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将平衡计分卡 (简称BSC) 引入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其核心是从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战略目标 (基于信念系统和边界系统) 出发, 将企业灾害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多维度的、相互联系的目标, 然后再将目标分解, 分别从财务、利益相关者、内部流程管理、学习和发展四个维度诠释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控制目标, 构建一个多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BSC四个维度的绩效评价关键指标如下:

财务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安全生产责任成本、公共卫生责任成本、环境责任成本、救灾捐赠支出、企业收入、企业利润。为便于开展成本构成分析, 在每项成本中需详细列明该项成本中企业防灾救灾物资投资额、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以及支付的相关费用。利益相关者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利益相关者受灾害损失减少情况。内部流程管理维度评价指标包括:防灾救灾流程规范情况、防灾救灾物资调度情况、防灾救灾人力资源调度情况, 具体指标有:建筑物耐震化率、自动灭水灭火设备的导入率、电源及线路备用率、灾后目标恢复时间等。学习与发展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员工接受防灾救灾培训时间、接受防灾救灾培训的员工比例、员工人均提出灾害管理建议的数量、员工人均提出灾害管理建议被采纳的数量、防灾救灾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情况、有关防灾救灾的国内外交流支出。

BSC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可根据企业在灾害管理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上述四个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一条因果链, 展示了绩效和绩效动因之间的关系。在BSC的逻辑框架下, 绩效目标是通过各维度指标的相互驱动来实现的。BSC仍然重视实现财务目标, 但是也兼顾了财务目标的绩效驱动因素。基于BSC的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综合关注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短期与长期因素、外部与内部因素、结果与动因因素等。通过以上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的实际数值与设定的标准 (可以是行业标准或历史标准) 进行比较, 可以较好地诊断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战略和管理上的问题, 并进一步结合激励系统纠正偏差。

(三) 通过相关市场、行业的发展, 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1.增加社会责任投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份额。作为企业的内生变量, 社会责任投资 (简称SRI) 对企业及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值得管理会计工作者关注, 一些观点将这种影响定位在如何有效地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因为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价值观, 面对外部社会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 需要企业从内在化的角度, 基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来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笔者认为, 倡导SRI, 运用资本的力量, 影响管理者决策,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 优化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 最终结果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 SRI的发展, 不仅能促使更多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而且也将实现投资者的投资初衷, 在投资获利的同时, 对社会作出贡献。在现阶段, 我国要发展SRI产品, 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积极开展研究, 更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 包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评价体系的完善。

2.将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列为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1) 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 完善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目前, 我国的巨灾风险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地方政府紧密配合、以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主的模式, 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巨灾保险体系。有关资料表明, 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 400多亿元, 其中财产损失超过1 400亿元, 而投保财产损失不到70亿元, 赔付率只有5%左右, 远低于国际36%的平均赔付率水平。随着巨灾损失增加, 建立巨灾保险体系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从企业履行灾害社会责任的层面看, 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 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救灾捐赠压力, 有助于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控制。

(2) 强化保险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 提高保险服务水平。目前, 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 但由于保险覆盖面还较低, 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保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方式, 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 企业要增强借助保险转移风险的意识, 提升参保率。从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来看, 要更好地发挥保险服务功能, 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保险在防损减灾和灾害事故处置中的重要作用, 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不断提高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利用保险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统一的机制, 充分发挥保险费率杠杆的激励约束作用, 强化事前风险防范, 减少灾害事故发生, 促进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当然, 完善灾害保险机制涉及到保险公司、政府、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商业机制的建立, 这需要保险公司、政府、企业等各方面多年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摘要:本文在对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就加快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开展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的内部控制以及通过相关市场、行业的发展, 为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等方面进行管理路径探析。

关键词:企业灾害社会责任成本,控制杠杆,平衡计分卡,社会责任投资,灾害保险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2010.

[2] .Simons, R.Levers of Control:ow 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 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M].ard Business School, 1995.

企业社会成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第9篇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利益相关者和全社会的责任,进而实现企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当今企业必须具备的时代品格,也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履行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内在价值的重要途径。一个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就要发生相应的付出,对此发生的付出就是企业社会成本。由于企业、股东、政府、社会公众及其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要求,逐渐使企业意识到报告其企业社会成本的重要性。目前,上市公司要求其在编制年度报告的同时,需要披露其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披露该企业的社会责任成本,提供企业的社会成本信息。由于企业社会成本只是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不能全面揭示企业的全部社会成本情况。因此,企业社会成本的披露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国内外企业社会成本信息披露现状

如何披露企业的社会成本信息的问题研究的时间较长。在披露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完成了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完善的过程。

西方各国对企业社会成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都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美国专业会计机构也一直致力于社会成本会计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0年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委员会”和“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着手社会责任会计某些方面的研究。1977年,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计量”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建立一个具有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初步计量系统,该系统可用于对企业一些重大的社会业绩的反映,如环境、非再生资源、人力资源、商品和劳务的提供和消费,并说明每一领域应提供何种信息及来源,最后报告这些信息及其作用。美国会计学会为了加速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先后成立了社会方案绩效衡量委员会、组织行为环境影响委员会、社会成本计量委员会、社会成本委员会和社会业绩会计委员会五个专门组织对社会责任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研究并发表了各自的研究报告。在美国的会计实务中,社会责任会计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70年代初期,其政府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职业安全和事故防护局等,均要求企业提供某一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为例,它提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包括对经济的增长及效率、教育、职工修养、文化和艺术、医疗、政府等方面的贡献或所尽的责任方面的信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73年提出的财务报表目标中,规定企业财务报表尽可能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影响社会的微观经济活动和企业经济行为,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Ernst公司对《财富》中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发现在年度报表中包含有关社会责任资料的企业逐年增加,至1996年己达到96%。内容以环境污染治理为主,少许涉及少数民族的雇佣、职工生活福利、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等诸多方面。

英国对社会受托责任的关注是最普遍的。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英国大型公司的年报平均近半页包含的是自愿披露的社会和环境信息。九十年代中期,这种信息己增至4页。尽管其他国家还没有公司社会报告(Corporate Social Reporting,CSR)的较系统的信息,但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模式。相应地,英国的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BS7750作为“英国标准协会(British Standard Institution)”的一项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鉴于该标准存在很多的问题,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的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性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近年来,在英国,具有特定规模的公司被迫报告有关它们的慈善捐赠情况等具有社会性质的信息并提供有关职员条件和就业实践的可靠信息。

早在1975年,法国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就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即“社会报告”。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0人的组织(1982年扩大到300人)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Social Balance Sheet),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工资、健康和安全保护、其他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从1984年起,该表必须列示3年的数据,并按整个公司和所属行业分别编制,以上各项内容还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报表指标,这在发达国家也处于领先地位。法国政府颁布的这项法律主要侧重于职工福利方面的信息,揭示的范围较窄,它反映了法国社会中的社会福利主义倾向,但它为披露社会成本会计信息建立了法律保障,其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我国现行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事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发布的相关准则与会计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看来,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对于社会责任问题基本是没有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涉及的具体法规是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六号(法律意见书的内容与格式)(修订)》中“发行人的重大债权、债务关系”中规定,要说明发行人是否因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人身权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发行人的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标准”规定,要说明发行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有关环境保护的要求,近三年是否因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而被处罚,或因产品质量问题发生诉讼或赔偿案。根据上述法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于所从事行业的污染情况及公司的治污投入应该在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和每年的相关公告中进行充分有效的披露。但实际情况是,披露的信息少而且不规范,一般是围绕获得ISO认证、环境标志认证进行宣传,而具体的环境状况、资源利用率等则难以为公众所知。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上市公司有隐藏环境污染信息、虚报环保信息的倾向,且大多数企业只是对企业如何支持环境项目、在环境方面从事了哪些社会义务等作了一般的说明,几乎没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就社会责任成本问题做出专门的信息披露。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肖正再和王平认为,应构建市场导向型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而杨亚娥和刘建宏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披露形式单一,会计基础型披露形式处于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的披露形式处于主导地位。可见,大家都在积极探索改进会计信息特别是企业社会成本信息的披露形式,寻求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社会成本信息的需要。

二、企业社会成本信息披露的内容

企业需要披露的社会成本信息很多,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披露的社会成本信息也不一样。根据企业社会成本的内容、特点等,一般情况下,企业应披露的社会成本信息主要有:

1. 企业交纳税金的信息

企业是一个生产经营性的组织,在生产经营取得利润的同时,需要向国家交纳各种税收。企业上缴税金的多少,可直接体现出其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是企业社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上缴的税金多,国家用于社会的开支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因此,企业依法交纳税不但是其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可以看作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税务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上缴的税收种类,比如企业上缴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营业税金及附加)、所得税、资源税等。

2. 负担职工责任的信息

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企业的职工在企业工作,一方面为企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企业吸纳了职工,为社会解决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职工就业后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因此,这也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可以看成是企业社会成本的一部分。职工责任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职工工资、集体福利、教育培训支出、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的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职工社会统筹保险费、文体活动费用等。同时,有时企业也安置职工家属、提供其他方面的一些帮助等,也可以作为企业社会成本信息进行披露。

3. 环境保护的信息

有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些损害。损害的程度依企业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如化工、煤炭、造纸等企业对环境的损害重一些,而印刷、服装等企业对环境的损害相对少一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需要治理,以尽可能地减少这种损害。减少环境污染可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是企业社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企业需要披露的环境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为改善生态环境,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防护,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为净化社会环境利用“三废”的支出,也就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如企业购买的环保设备治理污染的支出、在产品废弃时的处理支出等。另外,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节约资源等也是企业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4. 产品质量效益的信息

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可能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应对企业的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使命感。产品质量效益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提高价格合理的产品、做好产前售后服务、及时更新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减少产品因质量问题而给消费者和环境造成的损害等。

5. 公益福利的信息

企业不仅是一个生产经营体,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经济组织。在进行生产经营的同时,也应对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也能提升企业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进而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公益福利方面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对公益事业、社会福利机构以及慈善事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以必要的捐赠和帮助,为社会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为所在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当发生突发灾害事件如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时的捐赠等。

6. 其他方面的信息

除了上述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外,企业还应披露与社会责任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新产品开发、技术研究领域的投入、与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三、企业社会成本信息的披露方式

对于企业社会成本信息的披露形式,山亚男认为可采用三种形式,即初级形式(文字叙述、在现有报表中增加新项目和附注)、中级形式(运用独立报表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和高级形式(大多采用货币形式计量,如社会收益表、增值表和社会资产负债表)等三种。

通过对企业社会成本特点的研究我们发现,在现行的社会成本财务报告体系中,对社会成本内容的反映都是在会计信息的披露上,都是基于非会计基础上披露社会成本,但这样反映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构建一套独立反映企业社会成本的报告就显得迫切需要。反映企业社会成本内容可以有两种方式:①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中,加入相应的企业社会成本科目,使其在一张报表中反映。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企业向外呈报的报表数比较少。但缺点比较明显,这样报表的项目就会变得繁杂,报表变得复杂,不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阅读;而且,由于企业社会成本的很多项目主观性较强,反映的经济内容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大相径庭,在一张报表中反映使得报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减弱,不利于经济决策。②独立于现行的财务报表,单列报表给以反映,这样的优点是可以很清晰的反映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便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审查和监督;但这样会造成报表数过多,而且使得两张报表脱节。对企业社会成本报表通过单列项目的方式反映,在现有的财务报表项目中增加社会成本资产、社会成本负债项目,用于反映企业的社会成本,也就是对企业社会成本通过明细表的方式反映,对其总数反映到传统的报表中去,做到两者的统一。

对于企业社会成本信息的披露方式可不必采用传统报表那样构建三大报表,只需要构建社会成本资产负债表和社会成本费用表。社会成本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承担社会责任的受托情况,企业为承担社会责任所做出的努力;构建社会成本费用表而不是社会成本利润表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相应会付出一定的成本,虽然相应也会有一些回报,但数额比较小,而且这种收益并不是企业所追求的,分析企业的社会成本收益没有多少意义。在取得企业社会成本收益时,作为企业社会成本费用的抵减项目,来冲减费用。至于是否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我们认为,鉴于企业的现金流量已全部在现有的现金流量表中反映,没有必要再单独列一张社会成本现金流量表,一方面是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也主要是因为反映企业社会成本的现金流量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企业社会成本资产负债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产负债表,只反映企业的社会成本资产和负债,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社会成本资产不等于负债与权益之和,但最终要把企业社会成本资产、负债和权益列入现行的财务报表中去,如果把不平衡的项目列入平衡的中去,最终也造成不平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社会成本资产负债表中引入一个平衡项目“其他企业社会成本权益”,加入到企业社会成本权益中去。它的金额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和权益之和。

企业社会成本费用表用以反映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发生的成本费用情况。它可以表示出各项成本费用占总的企业社会成本费用的份额,体现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情况。该报表为年度报表,其各项目数据的来源,主要是根据企业社会成本费用类账户和企业社会成本收益类明细科目的发生额来填列的。

会计报表中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会计信息,其所能反映的会计信息受到一定的限制。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主要对会计报表不能包括的内容或者披露不详尽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同时,由于企业社会成本会计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些不能在报表中反映出来,就需要在附注中加以披露。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如企业社会成本资产确认与计量方法的选用原则,社会责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摊销方法等。

②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的说明,如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等。

③重大社会责任事件的说明,如重大环境事故的说明、重大产品质量事故的说明、重大人力资源变更的说明等。

④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审计的情况说明,如环境信息披露的审计、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审计、产品质量信息披露的审计等。

⑤企业针对发生的社会成本所采取的措施。针对发生的企业社会成本,企业出具相应的管理意见书,建立针对企业社会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 第10篇

【关键词】 责任成本管理;管理机制;绩效考核

一、规范操作流程

企业要做好责任成本管理工作,就要从基础工作做起,规范业务操作流程。第一步,制定相关办法。第二步,编制责任成本预算。企业应给各责任中心核定并编制定员,在此基础上给每个责任中心核定责任成本预算和确定考核指标。第三步,建立内部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划分责任中心,明确各中心的责任范围,制定内部责任成本管理的相关配套方法。第四步,分解责任成本。依据责任范围确定责任成本,并将其分解落实到工序、班组、职工个人。第五步,责任成本核算。第六步,绩效评价和考核兑现。即按月、季、年度进行综合成本考核,并进行兑现。

二、建立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机制

企业作为责任成本监管层,负责企业责任成本管理方法和其他相关措施的制定,应有计划地对各单位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公司财务部门作为责任成本的管理层,负责制定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实施细则,审批下达责任成本考核指标,并负责考核兑现;各责任中心作为责任成本的执行层,负责具体落实和完成责任成本考核指标,同时负责奖罚兑现,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三、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

1.处理好公司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公司与各责任中心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公司总责任预算定额=各责任中心预算之和。即公司在合理的确定各责任中心预算的基础上,正确的处理成本控制和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同时,企业对其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并将可控成本指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和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使每个责任中心在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可控成本不断降低,达到挖潜增效的目标。

2.处理好责任中心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主要是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确定责任中心的成本考核指标,使职工在干活之前就明白“干多少活,拿多少钱,干什么样的活,拿什么样的钱”;二是对责任中心实行工资承包;三是赋予责任中心工资分配权,使责任中心内部真正形成多劳多得,节约归己,超支受罚,使职工的利益同成本紧紧地挂起钩来;四是实行材料定额消耗,严格考核,超耗部分要从各责任中心地承包工资中扣除。

3.处理好责任成本预算与核算之间的关系

责任成本预算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果,也影响到责任成本核算的实效性和企业的整体管理工作。预算高了,责任者少劳少得,减少企业应有的经济效益;预算低了,责任者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应有的劳动报酬,会挫伤其积极性。这就需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使责任成本预算尽量做到科学合理,从而使责任主体目标明确,并经过努力能够顺利完成。

四、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核制度

为规范责任成本管理考评工作,对各责任中心的成本管理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以全面促进责任成本管理的开展,企业制定了责任成本绩效考评方法,从工作质量和经济效果两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责任成本记录、归集、核算台账和报表制度等,使责任成本管理考核兑现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账可查。同时,在严格责任成本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实行责任成本管理否决权制,即把是否懂责任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业绩的好坏作为选拔责任中心负责人的必备条件之一。

五、加强责任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搞好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原始资料的准确与否,而准确的原始资料依赖于细致深入的原始资料收集和积累,所以必须发挥好以下几个部门的作用,即:技术部门的优化作用,计划部门的导向作用,动力,物资部门的辅助作用,财务部门的核心作用。其中财务部门作用发挥的如何最为重要,可以说其作用的发挥关系到整个责任成本管理的好坏。

责任成本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员参与,要全过程控制。而划分责任成本中心,划分成本职责,制定成本费用指标,并对其进行严格考核,是责任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晓川.《论企业责任成本制的建立与创新管理》.《商场现代报》.20 06(5)

[2]王光华.《责任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科学理财》.2007(3)

[3]刘洁.《建立责任中心 ,强化财务控制》.《冶金财会》.2002(6)

房地产企业的责任成本研究 第11篇

一、责任成本的相关概念

责任成本管理, 即将成本责任通过一种机制或模式分解落实到作业单元, 通过对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和考核将计划与控制结合起来, 通过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增收和节支手段, 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责任成本是随着西方管理科学理论与成本会计发展而产生的, 是将“责任”与“成本”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是目前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具体到房地产企业的责任成本管理, 就是在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 明确各部门责任, 建立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进行节支创效活动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房地产企业的责任成本分解

房地产企业进行责任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建立合理的目标成本, 将目标成本分解成责任成本, 将成本控制落实到各业务操作环节中, 量化评估体系、成本考核与绩效管理, 明确岗位职责, 形成责任成本体系。

责任成本体系的目标是明确专业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职责, 并借助技术经济指标反馈、考核评价其职责履行情况。责任成本回答的是在成本管理相关业务中谁来做、做什么的问题。谁来做?有哪些岗位与成本控制有关?做什么?这些岗位分别对哪些成本控制指标负责?怎么负责?如何评价?

责任成本体系包含责任范围、责任部门、评价指标、评价部门。完成上述4要素的定义, 就可以建立起责任成本体系的基本框架, 从而在组织架构的层面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执行。落实责任到岗位, 落实责任到人, 最大程度地减少目标与执行脱钩现象的出现, 真正做到权责明晰, 有据可依 (见表1) 。还可以把成本结构树的每一个分支都作为责任范围来看待, 并为之定义相关的责任部门、评价指标、评价部门。责任成本分解后要形成明确的责任成本管理指导书。当然在实际工作中, 考虑到可操作性, 可能需要把最重要的那部分摘取出来进行定义并加以实施。

三、房地产企业责任成本的落实

明确了责任成本体系, 按照部门/岗位对其负责的责任范围进行合并, 就可以得到部门/岗位的成本目标集合。但是如何才能保证部门/岗位的成本目标能被顺利的完成?为此, 需要定义一套完整的作业过程指导书来对部门/岗位的行为进行规范, 即必须从制度流程的层面保证对目标成本的执行, 保证对成本的控制, 这就是作业过程管理。为此可以把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作业过程, 并为每个作业过程定义相应的流程制度规范, 同时重点定义每个作业过程中与成本控制相关的要点, 包括量化的经济技术评价指标。这样, 就可以在日常业务这个层面实现对成本的过程控制, 真正将成本控制的执行力渗透到基层一线。例如, 按阶段性地确定成本责任, 根据合同分类, 将目标成本分解成合同控制清单, 如表2所示。将合同签订、履行的责任落实到合同责任部门, 以各部门成本责任的完成来保证目标成本的完成。

房地产项目涉及规划设计、招标、签约、施工、竣工结算、销售、物业管理等多环节, 房地产的成本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每个环节都涉及到成本控制, 并且不仅仅要关注财务成本, 而且要关注质量、工期等隐性成本。

房地产企业责任成本管理应以质量效益型管理为根本, 根据责任成本的组成及项目责任成本责任人, 对成本的可控程度, 形成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通过合同管理来联系和约束项目内外的经济关系, 合同履约的过程实际就是成本发生和责任成本控制的过程。各级合同的签订和改造, 必须满足责任成本控制的总要求, 通过强化合同管理, 以加强和完善责任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是深化责任成本管理的突破口。

责任成本合同管理是确认企业同项目管理者及项目管理者同成本责任者之间责、权、利关系成本承包合同文件, 应明确责任成本的构成、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和考核要素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签订, 应建立在对工程成本充分预测、预控的基础上, 成本预测和风险分析是责任成本管理的首要工作, 合同的内容是成本预测结果的直接体现。

责任成本承包合同的履约管理, 是责任成本管理和控制的体现。通过合同管理, 可以提高责任成本管理的质量, 使责任成本的预控、预测落到实处。为此, 要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和各类责任成本承包合同中体现的成本预测结果及自身管理水平, 编制详细的成本计划和切实可行的降低成本措施, 细化成本核算人员为主、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责任成本管理和监督控制网络,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同时, 要从第一成本责任人到成本的具体控制者建立以落实责任制为手段, 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成本分析和考核体系, 各级成本责任者都应有自己的经济责任状,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 对经济责任合同的考证和分析也是加强合同管理和有效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

加强成本管理是房地产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强化合同管理是促进成本管理的必要手段。以责任成本合同管理为突破口加强责任成本管理, 既有利于项目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又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更便于企业对项目部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控制和服务。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为确保责任成本管理预控机制有效运行, 需要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予以保障。

(一) 改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

提升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无可避免地要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架构进行优化和整合。程序上而言, 首先要理顺业务关系、摸清数据的来龙去脉。理顺业务关系, 就应对某些业务流程和业务关系进行改造, 尽量简化、填补、整合、自动化中间环节, 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浪费, 收取最佳效益。

(二) 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

为确保项目责任成本管理规范运作, 房地产企业要建立了相应的责任成本管理督察制度。严格的督察制度是责任成本管理新机制运行的有效保证。

(三) 建立责任成本效绩考评制度

为规范责任成本管理考评工作, 对各项目部的成本管理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全面促进责任成本管理各项工作目标的落实, 从经济效果和工作标准两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考评细则。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都必须在“目标责任书”中予以明确。同时还要明确收入分配的条件、经济挂钩指标、考核程序、分配过程控制手段等。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并适时考核, 奖节罚超, 使每位员工都为合理降低企业成本而努力。

五、结束语

总之, 房地产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效益滑坡的不良形式下, 全面推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已是当务之急。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又是一项科学、完整的系统工程, 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进行必要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也要善于总结各种管理方法和实际操作经验, 从而把房地产企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的成败,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文章以建立房地产企业责任成本制对加强成本管理的作用为出发点, 阐述了怎样建立企业内部的责任成本制以及房地产企业应如何运用责任成本制, 并对责任成本如何进行创新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责任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德勇.房地产行业报告[R].中信证券, 2007-12-10.

[2]、王玉红.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3) .

[3]、李建荣.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控制与投资对策[J].改革与战略, 2003 (7) .

上一篇:民主党派下一篇:思想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