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良种范文

2024-08-17

茶树良种范文(精选4篇)

茶树良种 第1篇

1 茶树良种特性

1.1 茶树良种的评价标准

茶树良种的认定, 需要同当地原有的品种相比较得出。在茶叶生产活动和试验操作中, 根据不同的栽培环境和茶类, 对茶树良种的判断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看, 茶树良种应该是在同一区域之内, 在相差无几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技术、采制制度之下, 与当地原有品种相比较而言, 产量更高且稳定, 制出的茶叶品质更加优良, 茶树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且对病虫害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强的品种[2,3]。在生产实践中, 为了充分发挥良种优质的特点, 还应采取与良种相应的栽培技术和良好的制茶工艺, 以更好地发挥茶树良种的经济价值, 给茶农增收。

1.2 茶树良种特性的具体体现

构成茶树良种的特性有多方面, 主要包括丰产性、适制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几个方面。从树形来看, 呈现直立或半开展状态, 植株生长健壮, 分枝数量适中, 枝条粗壮;新梢应长且着叶数多, 叶片分布均匀, 不重叠在一起;新梢应发芽早、休眠迟, 生长期较长, 且芽头生长速度快, 再生能力强, 叶芽应肥壮且生长整齐, 茸毛多;适应性方面来看, 应该对土壤的酸碱度要求不过于严苛, 既适宜在高山生长, 也适宜在丘陵生长;茶树的抗逆性要好, 能够有更强的自身免疫力, 更好地抵抗病虫害、寒冷、干旱、潮湿的能力, 能够在大多数不良环境中正常生长[4]。

1.3 无性系茶树良种的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名优茶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加, 名优茶要求茶叶大小、形态、色泽基本一致, 这是群体品种难以达到的。无性系良种从发芽的时间看, 有特早生种和早生种,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 可以合理地配置品种结构, 有效地控制采茶时间, 从而缓解采茶高峰期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状况。另外, 使用无性系良种的茶园, 只要进行较好的管理, 可以实现机械采摘, 能够大幅度提高采茶的效率, 降低茶叶的生产成本, 同时茶叶的品质较好, 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2 茶树良种的扦插繁殖技术

大多数的茶树品种都同时具备有性和无性繁殖的能力, 因此茶树既可以用种子繁殖, 也可以使用茎和根等部分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所得的后代性状一致, 能够保护茶树良种的优良特性, 繁殖系数高。现将茶树良种的扦插繁殖技术介绍如下。

2.1 培育养穗母树

养穗母树即用来剪取插穗的茶树, 母树的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后代的质量。因此, 养穗母树首先必须选取良种茶树, 并要求其长势良好, 枝干健壮, 腋芽饱满, 没有病虫害。母本园既可新建, 也可以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无论哪种情况, 都需要加强日常的养护管理, 及时进行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的肥力, 以促进母树生长。

2.2 建立扦插苗圃

在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水分充沛、光照良好的地方选址建立扦插苗圃, 并根据需要进行苗圃地的整理工作。最好要进行2次深耕, 第1次深度应该达到25 cm左右, 并同时施好基肥, 最好选用腐熟的农家肥等有机肥料。第2次复耕应达到15 cm, 要将土块耙碎, 剔除杂草石块, 按照地形和便于田间管理的要求做苗床, 之后要在苗圃四周建立排灌水沟, 并在苗床两端的排水沟中设蓄水坑, 以便排灌。除了新垦的红黄壤土之外, 其他的土壤做苗圃时, 需要在苗床上面铺一层5~7 cm的细黄土, 并适当镇压, 使苗床表面平整。为了便于扦插, 确定行株距, 应该在平整苗床之后在苗床表面划出插穗行距的痕迹。

2.3 采集和剪取穗条

母树上留养的新梢长度达到25 cm以上, 茎粗3~5 mm, 2/3以上已经半木质化并且呈现棕色或黄绿色, 顶芽停止生长, 腋芽膨大叶片成熟时, 即可进行穗条的采集。采集穗条之前, 要对新梢进行摘顶, 10 d左右之后采集穗条。为了保证穗条内部的水分不过多的流失, 采集的时间应该选择避开高温的10:00之前或者15:00之后, 剪下的穗条随即置放于阴凉处。为了帮助母树恢复树势, 应该在采集穗条时在母树上留下1片叶。穗条采集之后还应该进行修剪, 剪成适合扦插的短穗。剪穗时可按照穗条的自然节距一节剪成一个短穗, 规格一般控制在约3 cm长, 有1片成熟的叶片和1个健壮的腋芽。剪穗要求使用锋利的工具, 尽量使上下剪口都平滑, 剪口的斜向应该与叶片的着向保持一致。剪穗之后应尽快扦插, 根据需要也可以进行短期的贮存转运, 但在贮存运输的时候要妥善包装, 适时喷水, 避免阳光的直射, 以保证穗条的水分。

2.4 扦插

全国的大部分茶区, 在茶树的生长季节, 都可以进行扦插, 时间跨度为3—10月, 具体的时期根据插穗的采集时间而定。按照时间特别是季节的不同, 可以分为春插、夏插、秋插和冬插。以气候条件来看, 一般以夏插和秋插较为适宜。夏插穗条发根快, 成活率高, 但由于夏季气温高, 日照时间长, 水分蒸发严重, 故而对光照和水分的管理要求较高, 苗圃培育的时间需延长, 会对春茶的产量形成一定的影响。与夏插相比较, 秋插在管理上较为方便, 苗圃培育的时间也较短, 春茶期间还可以从母本园采摘高档名优茶, 短处是发根率略低, 且晚秋扦插的苗木较小。但是随着薄膜覆盖和遮阳设施的使用, 秋插的发根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就中小叶品种来看, 扦插密度一般为300万~375万株/hm2, 密度过小会降低土地利用率, 而过大则影响扦插的成活率和茶苗的质量。

进行扦插之前, 为了避免土壤过干损伤插穗, 应该对苗床进行洒水, 经2 h左右的水分下渗之后, 表土呈现稍干而不黏手的状态时, 即可进行扦插。扦插时按照预先划好的行株距痕迹, 将插穗垂直插入苗床, 一般以叶柄与苗床表面平齐的标准控制深度, 即插即用手将插穗附近的泥土稍做揿压, 以固定插穗, 使之与土壤密合, 有利于其吸收水分。为了避免被风吹动, 还应该使插穗的叶片与以往常年最多的风向朝向一致。插完一定面积之后, 随即进行浇水。

2.5 苗圃管理

苗圃管理包括遮荫、施肥、灌溉、松土、除草、摘除花蕾、防治病虫害等。插穗经过修剪, 两端都有创伤, 入土又浅, 水分和光照的管理尤为重要。夏插气温高、光照强, 阳光容易灼伤叶片, 甚至引起插穗的枯萎死亡。因此, 应该搭设遮荫棚, 遮荫度应该控制在70%左右, 在保持插穗水分不过分流失的同时又能保证一定的光照, 使插穗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春季和秋季扦插, 遮荫度可适当降低。当插穗发根成苗后, 可以逐渐降低遮荫度, 待茶苗根系健全, 枝叶木质化之后, 可选择阴天逐步撤出遮荫棚。适当的水分能够维持插穗正常的新陈代谢, 土壤中水分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发根。插穗的吸水力本就较弱, 如果土壤过干, 则会引发插穗内部水分失衡, 严重的引起死亡。水分过多, 则影响土壤的空气含量, 使插穗呼吸困难, 推迟发根时间或者不发根。生产实践表明, 土壤水分保持在70%~90%为宜, 浇水的次数和水量, 应根据具体的环境而定。一般在扦插之后约45 d之内, 春、秋季每天或隔天浇水1次, 夏季的晴天早晚应各浇水1次。当抽穗发根之后, 浇水次数和水量应减少, 有条件的可以实施沟灌。遇到暴雨或连续阴雨天, 应及时排水。

当扦插苗的根系初步形成之时, 可开始追肥, 第1次追肥浓度要低, 之后逐渐升高, 先淡后浓。肥量要少, 但次数可多。在害虫高发的季节, 应该加大检查的力度, 一旦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为了避免出现杂草争夺茶苗水分和肥料的情况, 应该及时进行除草和松土活动。除了这些常规的田间管理措施之外, 特殊的季节如冬季, 还应进行防寒防冻的越冬期管理活动, 可在行间铺草保暖或者覆盖帘子、塑料薄膜、搭防风障。茶苗根系已经形成, 而夏季又遇持续高温, 旱情发生时, 根据需要还应重新进行遮荫。

参考文献

[1]谭秀菊, 陈新强, 诸葛天秋, 等.茶树良种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06, 21 (5) :40-42.

[2]沈小军, 袁晓波, 羊国芳.无性系茶树良种优化繁育实践探索[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2 (3) :44-45.

[3]罗意, 王旭.茶树良种母本园的建立及管理[J].茶叶通讯, 2008, 35 (4) :35-37.

浙南莲都茶树良种的布局探讨 第2篇

关键词:茶树良种,茶树种植,合理布局

浙南山区莲都, 地处浙西南腹地, 瓯江中游, 古为处州府治, 今为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 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浙南闽北交通枢纽。境内青山碧水环抱, 地貌隽秀奇瑰, 生态资源极为丰富, 是国家生态示范区, 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被誉为“绿色莲都”。莲都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在18.1℃, 年降雨量1, 360~1, 660MM, 相对湿度75%, 无霜期265天。春季气温回升快, 稳定通过10℃初日为3月18日, 终霜期为3月11日,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以红黄壤、岩性土为主, 土壤理化性状呈偏酸性, PH值大多在4.5~6.5之间。蓝天净土, 绿水青山, 非常适宜茶树种植, 所产茶叶品质优良。

一、莲都茶叶生产概况及茶树良种结构

全区现有茶园面积4.5万亩。其中投产面积3.8万亩, 占总面积的84.5%;2013年产量1, 116吨, 产值近1.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达879.4吨, 占全年总产量的78.8%, 产值1亿元, 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85%。茶叶加工类型有扁茶、碧螺春、香茶等。近年新开发茶园品种是乌牛早、龙井43、白茶、迎霜等良种, 全区良种茶园面积已达3.9万亩, 其中乌牛早1.8万亩、龙井43 3, 000亩、白茶1.5亩、迎霜3, 000亩, 良种化率达86.7%。2006年以来3次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茶树良种推广先进县。

二、茶树良种合理化布局的实践

回顾莲都区的茶叶生产历史, 在茶叶品种的引进和发展上曾先后引进平阳特早、福丁白毫、黄叶早、毛蟹等, 由于产量低质量差或对环境及茶类制作的不适应, 表现为经济效益低下, 茶农又将投产的茶园毁了更换品种, 而使生产走弯路, 劳民伤财, 造成严重损失,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总结近年的发展, 乌牛早、龙井43、白茶、迎霜基本形成当家品种的新格局。当地选育的品种“丽早香”知名度逐步提高逐渐被茶农接收。茶树良种合理化布局进一步趋于完美, 成效是显著, 但在种植生产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优良品种表现不出优良性状, 存在早茶“不早”, 白茶“不白”, 甚至严重造成自然灾害, 没有充分表现出茶产业经济效益。

三、合理布局的理论依据

茶树优良品种推广及合理布局对莲都区茶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茶叶生产的高产高效与茶树良种 (尤其是无性系良种) 普及率及其合理布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茶树优良品种, 是同当地原有品种比较而言的。一般认为, 茶树优良品种应该是在一定地区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栽培、采制制度下, 能够达到高产稳产, 制茶品质优良,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强。因此, 只有在同一自然区域内, 比较一致的栽培和采制条件下, 通过与当地标准种和推广种的对比试验, 才能确定品种的良莠。同时, 还要根据各个茶树品种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和制茶工艺, 优良品种的高产优质特点, 才能得以发挥。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良种良法。茶树的良种良法, 更甚于一般农作物, 它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栽培方法, 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制茶工艺。茶树良种是在特定的生态和栽培采制条件下形成的。因此, 必须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栽培特点和茶类要求选定茶树良种。构成茶树优良品种的性状是多方面的, 包括丰产性、适制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

良种良法如何适地适作, 关系到种茶效益的高低与莲都区茶叶产业“十二五”目标的如期实现。通过对全区现有品种和省主管部门推荐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进行比较试验, 优选出适合本区发展的当家良种龙井43、乌牛早、安吉白茶、“丽早香”。莲都区茶园以山地为主, 其中又以海拔100~900米的茶园占绝大多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 温度降低, 相对湿度升高。高山茶园云雾多、水汽足、云蒸霞蔚, 常年气温凉爽。而河谷盘地夏季炎热气温高, 极端高温可达42度摄氏, 莲都区是有名的浙江省火炉。海拔100米以下的瓯江沿岸和碧湖平原早春气温回升较晚且极易造成霜害。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 复杂多变的山区小气候为合理布局茶树良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四、莲都区茶树良种的合理布局

从本地区实际生产情况看, 在海拔200~500米的山区较为适宜栽培乌牛早品种。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莲都区200米以下的山区以及瓯江沿岸栽培, 很容易造成春季霜害, 同时也表现不出其早茶优势, 造成生产效益低下。莲都区以毛田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近4, 000亩的早茶生产区域, 所产早茶“早生优质、高香持久、浓厚鲜爽”, 远近闻名。每年引来大量外地客商, 交易火爆, 效益可观。“早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科学引导, 使全区早茶生产形成规模, 充分发挥其优势, 较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

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区也适宜发展早茶品种“丽早香”, 其表现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茶叶品质优良。该茶于1993年开始从本地九坑群体中单株选育, 发芽早, 在丽水2月下旬开采, 比乌牛早迟一周左右, 比龙井43、迎霜早15天;适制性好, 制成干茶外形卖相好, 口感醇、鲜爽, 回味特佳, 栗香浓持久, 汤色清沏明亮, 叶底茶芽适中完整成朵。近年来受市场欢迎, 效益可观。

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较为适宜发展白茶生产。白茶选育在海拔800米的安吉天荒坪, 适宜较高海拔气温凉爽地区, 较低的气温条件能充分发挥其品种的特性和有较提高茶叶品质。而在莲都区海拔500米以上的大港头镇上庄、横坑等地则表现良好性状, 并出现了一批快速高产的典型。如大港头横坑村海拔550米, 自从2003年开始种植白茶, 目前家家都种上了白茶, 全村拥有白茶面积200多亩, 白茶生产在这个村已成规模, 并获得了高产, 栽种后加强管理, 第二年亩产值可达2, 400元。第三年白茶茶青亩产4, 800元并能收获3, 000多元的扦插技条, 从而实现第三年亩收入近8, 000元。

2个茶树良种在忻城县的引种表现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地情况

引种茶树品种为“桂绿1号”和乌牛早, 其中“桂绿1号”茶树品种是广西桂林茶科所的科技人员从浙江黄叶有性系群体种中选育而成, 是国家级绿茶优良新品种, 乌牛早由浙江省选育的1种特早发芽的优良品种[1]。引种的2个茶品种苗木均由广西桂林茶科所提供, 为足龄扦插苗。

引种试种点选择在来宾市忻城县马泗乡龙图村,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20.7℃, 极端最高气温39℃, 极端最低-3℃, 光热充足, 年平均日照为1534.2 h, 平均降雨量为1429.6 mm、年无霜期346 d。种植茶园3.3 hm2, 园地为平地, 红黄壤土, 土层较深, 土壤肥力中等, 土壤p H值6.0左右, 排灌方便。

1.2 方法

茶园在2012年采用机械开垦深翻约50 cm, 清除石头、树根、杂草。按150 cm行距, 开挖宽60cm, 深50 cm的种植沟, 沟内施800 kg/hm2的牛栏粪、杂草等有机肥, 回填表土, 以备种植。

苗木先以黄泥桨根, 种植后以甘蔗叶覆盖茶行。按大行距150 cm, 小行距35 cm, 株距30 cm, 双行条栽种植。

根据国家茶树品种种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要求, 记录种植成活率和生长势。

2 2个茶树品种生长情况

2.1 茶树移栽成活率及生长势

任何一个茶品种在生产上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茶苗移栽成活率也是反映品种区域适应性及推广应用的主要依据[2,3]。根据国家茶树品种种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要求, 定植1年后统计2个茶品种定植成活率结果显示, 引种的2个茶品种成活率都很高, “桂绿1号”成活率为98.5%, 乌牛早的成活率为96.1%。由此可见, 这2个茶树品种均能较好的适应忻城县当地气候条件。

2012年定植至2016年茶树定型修剪后留养阶段, 从表1中可以看出2个茶品种生长势良好, 茶树高幅及分枝数逐年增加, 树幅增大。“桂绿1号”年树高增幅平均达到7.3 cm, 其分枝能力也较强, 能更快形成大的蓬面。乌牛早品种年树高增幅平均为6.9 cm, 其蓬面形成能力稍弱于“桂绿1号”。与乌牛早品种相比, “桂绿1号”生长势更旺盛, 分枝能力更强。

2.2 新梢物候期

茶树具有早采早发以及“早采3天是个宝”的经验及说法[4]。采摘茶叶对劳动力的需要极大, 而不同熟性品种搭配, 有利于错开劳动力紧张的高峰期。以2016年新梢生育特性记录2种茶品种鱼叶初展期、一芽一叶期、一芽二叶期及一芽三叶期, 记录结果 (见表2) 表明, “桂绿1号”为早生品种, 其萌芽期为2月1日, 与之相比乌牛早发芽时间要晚4 d。因此, 从实际生产出发, “桂绿1号”与乌牛早作为品种搭配种植可以错开茶鲜叶下树时间, 从而缓解对劳动力的需求。

2.3 茶树早期发芽密度及百芽重

茶树是叶用作物, 鲜叶的产量与经济产量密切相关。发芽密度和百芽重是茶叶产量构成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鲜叶的产量[5,6]。试验于2015年、2016年茶树定型修剪后, 分别对“桂绿1号”及乌牛早早期春茶的发芽密度及百芽重进行观测及统计。连续2年观测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茶树高幅的增加, 2个茶品种的发芽密度和百芽重均有增加。其中桂绿1号无论在发芽密度还是百芽重方面均优于乌牛早, “多”和“重”是构成茶树主要的产量性状要素, 由此可以看出桂绿1号在茶树产量上具有更高产潜能。

2.4 抗逆性

自2012年定植至2016年, 经过4年对“桂绿1号”及乌牛早2个茶品种田间自然抗性的连续观测, 结果显示, 2种茶的抗性较强。2014~2015年忻城持续高温天气 (≥30℃) 达到5个多月, 2个茶品种没有出现明显的受害现象。田间零星出现小绿叶蝉、茶毛虫、蚜虫等为害茶叶, 可能因为是新茶园, 目前均未造成严重为害。

3 结论

打造生态茶叶是忻城县作为产业扶贫选项之一, 从2012年开始引种“桂绿1号”和乌牛早2个茶树良种的表现情况, 结果表明:“桂绿1号”和乌牛早2个茶品种引种后移栽成活率高, 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 抗性适中, 能够较好的适应忻城县的气候。其中“桂绿1号”生长势好, 具有更好的高产潜力, 而乌牛早早芽的优势可以错开采摘高峰, 因此这2个茶树良种搭配可以作为忻城县茶叶种植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组合, 以期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摘要:针对“桂绿1号”、乌牛早2个茶树良种在忻城县马泗乡的引种表现进行了3年观察。结果表明:“桂绿1号”及乌牛早2个茶树品种在该区域移栽成活率高, 分别为98.5%和96.1%, 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良好 (“桂绿1号”表现优于乌牛早) , 抗性适中, 2个茶品种均能很好地适应忻城县气候特点, 这对该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茶树,良种,引种,表现,“桂绿1号”,乌牛早

参考文献

[1]章志芳, 贾丙娟, 曾建明.茶树新品种“苏茶120”在杭州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茶叶, 2015 (5) :17-18.

[2]张建中, 钟兴松.浅谈茶树无性系苗木移栽成活率低的成因及对策[J].茶叶科学技术, 2003 (4) :26-27.

[3]包云秀, 黄梅, 杨兴荣, 等.茶树佛香2号等杂交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 2011, 24 (1) :43-47.

[4]杨光平.贵州省瓮安茶叶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及高产对策[J].北京农业, 2014 (21) :65-66.

[5]郑生宏, 周大云.茶树中茶302丽水地区引种试验初报[J].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 (4) :464-465, 504.

茶树良种 第4篇

1 试验材料、试验方法及调查内容、方法

1.1 试验材料

桂绿1号、安吉白茶。

1.2 试验设计方法

(1) 试验在桂绿1号和安吉白茶 (CK) 1足龄茶园中进行 (2010年4月份定植) , 当年不修剪。每处理设三次重复, 每重复10米茶行。

(2) 2011年在春芽萌动前10天进行低位压枝, 具体方法是:沿着茶行两边在离茶树根部约20cm处各拉一根铁丝, 并用木桩固定在离地面约10~15cm高的地方, 然后用手轻轻把足够长的茶树枝梢压下来并固定在铁丝下, 同样在茶小行中也固定一根高约10cm的铁丝, 并用手把铁丝两边剩余的不够长的枝条交叉压在铁丝下面并固定。

(3) 桂绿1号压枝与不压枝作对照, 安吉白茶压枝与不压枝作对照, 桂绿1号压枝与安吉白茶压枝作对照。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1) 春茶期间调查发芽密度, 每重复随机取3个33cm2, 分别调查其每33 cm2的发芽个数。

(2) 待枝梢长成驻芽时进行树高及树幅调查, 每重复随机测量3个树高、树幅数据。

(3) 待春茶结束, 枝梢成熟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在离地面35~40cm处进行修剪, 对各重复茶行剪下的枝梢进行生物重量调查统计。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汇总

2.2 结果分析

(1) 发芽密度区组间及处理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桂绿1号压枝的发芽密度比不压枝CK的多11.3个, 相当于CK的122.7%, 安吉白茶压枝的比不压枝CK的多13个, 相当于CK的131.0%, 桂绿1号压枝比安吉白茶压枝CK的多6个, 相当于CK的110.9%, 说明桂绿1号压枝处理芽头最多, 其次分别为安吉白茶压枝、桂绿1号不压枝、安吉白茶不压枝。

(2) 桂绿1号压枝处理比不压枝平均树高高8.7cm, 但差异不显著, 安吉白茶压枝与不压枝平均树高相等, 不存在差异。桂绿1号压枝比安吉白茶压枝的平均树高高25.3, 存在极显著差异。

(3) 桂绿1号压枝处理的平均树幅比不压枝的宽52.7cm, 达到极显著水平;安吉白茶压枝处理比不压枝的平均树幅宽25.3cm, 达到显著水平, 桂绿1号压枝比安吉白茶压枝的树幅宽40.7, 达到极显著水平。

(4) 桂绿1号压枝处理比不压枝平均生物重量重900克, 存在显著差异, 安吉白茶压枝比不压枝重33.3克, 差异不显著, 桂绿1号压枝处理的平均生物重量比安吉白茶压枝处理重1283.4克, 存在极显著差异。

3 试验小结

(1) 桂绿1号压枝处理比不压枝处理的平均芽头密度大但差异不明显;平均树高比不压枝的高但差异也不明显;平均树幅宽并达到极显著水平;平均生物重量重并达到显著水平, 证明桂绿1号压枝处理比不压枝处理封行快、成园快、产量高。压枝处理平均树幅达140cm, 按大行距150cm算, 桂绿1号压枝处理可以在种植第二年即可封大行, 并可投产。

(2) 安吉白茶压枝与不压枝处理相比, 除了树高没区别外, 平均芽头密度、平均树幅、平均生物重量均高于不压枝处理, 其中平均树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上一篇:90后心理方向下一篇:高精度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