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需求范文

2024-06-20

农业科技需求范文(精选11篇)

农业科技需求 第1篇

1.1 西南丘陵山地地理位置

西南丘陵山地主要是指长江沿线及武陵山、大巴山山脉一带的丘陵山区, 包括四川 (宜宾、乐山、达州、泸州、南充、广安、巴中) 、云南 (昭通) 、贵州 (毕节、铜仁、遵义) 、湖北 (恩施、十堰) 、陕西 (安康) 、湖南 (湘西、怀化) 和重庆等1市17个地区182个区、市、县。整个地区呈东高西低, 东部以山地为主, 西部则以丘陵为主。

1.2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产业界定

在本研究中, 特指种植业及相应的加工业。通过多年的发展, 西南丘陵山地的种植业已形成了以粮、油、果、药、茶、菜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

2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的主要特点

西南丘陵山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特殊地理条件决定了本区域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 人地矛盾突出; (2) 农业机械化程度低;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差, 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 农业灾害多; (5)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 (6)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3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需求分析

3.1 粮食安全保障

在粮食安全保障上, 要求进行超高产、高品质粮食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无公害农业, 研究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研究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粮食及西部特色农产品的增产技术, 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

3.2 产业提升

西南丘陵山区的农作物品种创新、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机械开发、病虫害防控措施及应急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产业发展与提升, 对其相关科技提出新的需求。因此, 必须充分利用西南丘陵山地特有的物种资源、地理位置及水源、水利设施条件, 加速西南丘陵山区良种化进程、优化农作物空间布局规划以及开发更具有实用性的农业机械, 使该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得到规范, 病虫害防控措施及应急机制得到提高与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3.3 新产业培育

(1) 生物质产业。西南丘陵山地复杂的地形特征形成的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 赋予西南丘陵山地丰富的生物能源作物。应通过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和畜牧业生产废弃物提取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发, 发展生物质产业。

(2) 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西南丘陵山地区农村面积大, 农业人口多, 农产品产量大。应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从而改进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使农产品大幅增值, 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因此。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3) 花卉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 现代花卉及农业休闲观光市场日渐兴旺, 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加强相关科技研究, 提高科技含量, 增加这些新兴产业的经济效益。

3.4 生态安全

西南丘陵山地区农业现存在许多生态安全问题, 如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化肥和农药不合理施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和三峡库区成库后的生态环境改变等。应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研究, 保障农村生态安全, 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4 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供给及供需缺口分析

4.1 科技创新机构与人才团队

科技创新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定等业务, 可大大增强面向市场的动力和活力, 从根本上扭转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加速农业科技的发展。

当前,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满足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现实要求, 培养和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 是加速农业科技创新, 解决西南丘陵地区科技人才不足的当务之急。

4.2 研发设施及装备分析

目前, 西南丘陵山地的研发设施及装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农业研发装备设施落后且存在重复购置现象;研发设施的利用率偏低, 投资效果不明显;农业装备机械化水平不高。

4.3 科技投入分析

在西南丘陵山地, 对于农业的科技投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科研投入增长较慢且总量偏低; (2) 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入不敷出; (3) 农业科研课题资助强度偏小; (4) 原创性研究经费投4入比例过少。

4.4 农业成果推广与应用分析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农业推广模式落后以及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原因, 在西南丘陵山地不少科技成果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和利用。

4.5 农业科技供需缺口分析

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科研成果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得以发挥, 从而形成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短缺;另一方面, 尚未在农户中真正形成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扩散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需求机制, 构成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4.5.1 农业创新成果供给分析

第一, 有效供给不足。受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的限制, 农业科研工作一直沿袭着部门立题、科研攻关、专家鉴定、政府评奖的模式, 存在以获奖为目的、对市场需求考虑不足的问题, 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 研究与应用脱节, 再加上有些科技成果本身就不过硬, 从而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的无效供给。

第二, 成果供给结构失衡。过去, 农业科研集中在种植业尤其是粮棉油上, 对养殖业、多种经营重视不够;集中在产中环节上, 对产前、产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技术、优质高效技术重视不够, 从而形成不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结构, 难以满足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 农业科技成果研究周期长, 利用周期短, 导致适用技术供给相对缺乏。

4.5.2 农业科技成果需求分析

第一,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使其对新型农业科技需求不足。

第二, 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 制约了采用新技术的动力。

第三,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差。

第四,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技术风险较大, 影响到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5 加强西南丘陵山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对策

5.1 调整农业科研方向

调整农业科研方向, 要把农业科研目标由增产向增效转变。要研究适宜当地土壤结构的农作物新品种, 开展测土配方实验和地区病虫害特点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化肥;要根据当地资源环境条件, 研究既能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又能保护或优化当地生态环境的经济动植物品种;要分析西南丘陵山地区水土流失特点, 研究适当的防治方法, 改善整个地区的生态自然环境。

5.2 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 打造高水平研发团队

结合西南丘陵山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相吻合的研究学科, 配备完善的研发设施、设备, 并建立一批试验基地, 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服务。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 并建立恰当的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壮大农业科研力量, 同时对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 以稳定队伍。

5.3 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发展生物高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

西南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并独具特色, 应依靠高新技术, 利用地区资源改造传统农业,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为重点, 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是改造西南丘陵山区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

5.4 建立新型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

要继续稳定和加强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尤其是乡镇农业推广机构的建设, 在人才配备、资金设备投入等方面给与支持。并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力量, 结合当地的特色自然资源, 有机组合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大支柱,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和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5.5 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提升农民科技素质

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同时, 应建立一套以国家投入为主, 全社会多渠道、多途径为辅的投入机制, 把社会上更多的闲散资金吸收到农业中来。另一方面,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使他们能更快更好的接受新技术, 也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能积极主动探索新的生产技术。

5.6 发展新型农业生产组织, 解决农民经营规模超微型化和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

灵璧县科技扶贫需求 第2篇

LB02 小麦面粉及其副产物的提质增效加工技术:利用当地的小麦资源,开展小麦面粉不同面筋水平分离技术研究,把小麦面粉有效分离低筋度、中筋度和高筋度的专用粉;研究小麦面粉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温度、颗粒等实时检测技术;研究小麦麸皮副产物的加工利用技术,实现小麦麸皮的提质增效。

LB03 番茄病虫害综合防治:番茄和黄瓜等果蔬,在栽培生产过程中,因秸秆还田和麦茬连作等原因,造成病毒病、线虫病、虫害、以及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问题。需要解决:系统研究番茄等果蔬病害的成因与发生规律;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相结合和技术配套,开发经济、高效的番茄病虫害防治措施,提高番茄等果蔬的产量和品质;分析长期连作对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开发改善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的方法。

LB04 冷冻牛肉胴体解冻、分割及储运过程中的品质关键控制技术及新产品开发:针对冷冻牛肉胴体在解冻、分割及储运过程中出现的色泽变化、汁液损失、脂肪氧化等品质下降的问题,研究品质关键控制技术;针对目前市场上生鲜牛肉产品种类不足的问题,开发基于植物多酚和真菌多糖等活性分子的功能性生鲜调理牛肉产品。

LB05 生物质偶联畜禽粪便制备生物菌有机肥的发酵工艺调控:定向筛选畜禽粪便与生物质代谢优良菌种(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等);优化生物质颗粒、畜禽粪便、水份及辅料搭配比例,结合菌种特性实施发酵工艺(温度、氧耗、翻蓬等)优化;在发酵工艺放大基础上,完成发酵产品的生物菌活力效价(有效活菌数、纤维素酶活、蛋白酶活等)及肥效(育苗对比、增肥培肥)的表征与评价。

LB06 冷拔钢管自动矫正机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研发:设计针对冷拔钢管的矫正装备主机及辅具机械结构,具备直径 200mm 冷拔钢管直线度矫正功能和足够的抗疲劳能力;研究非接触测量直线度技术和方法,保证冷拔钢管测量精度;针对不同尺寸的冷拔钢管,研究矫正工艺关键技术,优化矫正工艺参数和流程,完善矫正评价体系;开发针对冷拔钢管矫正装备的控制系统,具有友好的可视化界面,以及矫正工艺参数的存储、在线修改、矫正结果存储和质量追溯功能。

农业科技需求 第3篇

关键词:植保;机械;病虫害;农业

中图分类号:S49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1.017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各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特征等都不相同,南北差距也很大,这就决定了作物种类的多样性,而对于种类繁多的农作物,对其危害的病虫、草、鼠害的种类也各不相同,在药剂种类及使用上也不尽相同,有的要求粉剂,有的要求雾喷,有的需要烟熏,所以对于喷洒工具来讲,也要求其形式和功能千差万别,这些植保机械对于药效的发挥、药剂的用量、药剂施用的质量等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植保机械的性能及先进程度,也是衡量农业水平发展高低的一个具体的反映。

1我国植保机械的种类

植保机械种类很多,可以按动力类型、用途、施用的化学剂种类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按动力分可分为人力、畜力、小动力,与拖拉机配套、自走式、航空等形式的植保机械,也可以分为人力、机动、电动、太阳能动力等不同类型。按化学药剂划分,有喷雾机、喷粉机、土壤处理机、种子处理机、撒颗粒机等不同的类型。另外在市场上最常用的有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背负式动力喷雾机、背负式喷雾器、电动喷雾器、压缩式喷雾器、踏板式喷雾器、烟雾机、担架(手推、车载)机动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风送式喷雾机等多种细划分类。

2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2.1植保机械的发展受作用对象制约

植保机械的生产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我国农作物的种类繁多,也决定了病虫草害的种类多样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植保机械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种类多样的病虫草害,具有不確定的发生特点,所以很难遵循规律性、统一化进行机械作业,使得植保机械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虽然近些年植保机械有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从总体的农业发展要求来看,离专业化程度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2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受生产方式限制

当前耕地多数都分散到农户手中,处理自种自家地的情况,这就导致每家所种植的作物千差万别,既便是同一种作物,也会存在品种、种植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别,这种生产模式,从实行初期来讲是十分适合我国国情的,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对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来讲,无疑是一种制约,因为现代农业是需要大型机械高效率的作业,这种粗放的生产模式只能是小规模的个体生产模式,造成大型植保机械的市场需求受限。

2.3轻简化植保机械现在仍是主流

基于我国农业生产形式的现实情况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降低劳动强度是农民的强烈愿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更习惯于低强度的农业生产方式,所以在未来的我国农业生产中,不论是生产机械,还是植保机械,小型化、轻简化在未来的发展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会是主流,如轻便型、操作更加简化的电动喷雾器、烟雾机等,如果施药效果、工作效率能够等同于或优于机动弥雾机,则前者更有市场,更受农民青睐。

2.4品种少,机型落后

相对于我国种类繁多的病虫草害,我国的植保机械种类及有针对性作用对象的机械品种,可谓是少之又少,虽然市场上也有相当数量及种类的机械,但总体的生产工艺和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很多产品都是上个世纪的定型产品,不过是采取现代的材料重复生产,很多机型都很落后。再有很多机械的喷洒装置都非常单一,喷洒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技术落后,难以发挥药剂的最佳效果。尽管我国的植保机械厂家很多,但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多数都是模仿或照抄别的厂家或是外国的一些简单的机械,而一些先进的机械却难以完全复制。

2.5对环境存在严重污染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首先我国的植保机械基本以常量为主,低量和超低量的很少,这就导致正常操作量药剂的喷量都会很大,流失和浪费十分严重,再有个体的不规模生产模式,很难统一集中用药,加上农民在使用农药过程中,往往怕达不到防治效果,常私自加大药量,所以环境污染及农药残留已成为农业生产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3我国植保机械的发展机遇

农业大国决定了我国的植保机械使用量是非常巨大的,其市场潜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所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植保机械必将在未来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未来的发展,对于植保机械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其应具备省力、高效、省水、省药等特点,而且要求智能化、科技化,对于药量的喷洒能进行精准的控制。植保机械从“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其必然趋势。一是大型化,小型机械将逐步被中型、大型机械所取代;二是综合化,单一功能的机械将被多功能机械所取代;三是智能化,传统机械将逐步被数控化、信息化智能机械所取代。另外改进施药机械或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对于节约成本、保护环境意义重大。对于作物用药次数多,药剂价值高,施药量大,保护性施药机械更具有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李会芳,邱白晶,刘保玲,史春建,丁毅.对精确农业中变量喷雾控制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4,(03).

[2]耿爱军,李法德,李陆星.国内外植保机械及植保技术研究现状[J].农机化研究,2007,(04).

农业科技需求 第4篇

本文就结合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存在的内在需求预测、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满足需求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以此体现出研究思路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一、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对其专业能力进行不断提升, 以此使其专业应用水平可以达到新的高度。而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有效预测则是加强人才培养针对性的关键, 以此为其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以及“全面性”的提升产生重要的帮助作用。

然而从这一方面来看, 人才发展需求的预测则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 也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 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巨大的贡献。从这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农业科技人才科学培养所具有的“必要性”所在。

(二)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在于对其“专业性”以及“科学性”不断提升, 而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则是将其应用价值以及发展价值最大化提升。而农业科技人才决定农业经济发展速度, 推动人才发展结构的“合理性”不断提高, 以此使其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担当着农业科技迅速发展的重任, 稳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从人才结构健康化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预测则是对人才培养“准确性”不断提升, 为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创新性”的不断加强提供有效的动力, 从这一方面能够看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紧迫性”。

二、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存在的内在需求预测

(一) “复合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为人才发展内部需求的主体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也是人才内部需求的主体部分。从个人发展角度而言, 农业科技人才能够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 而自身对于能力提升平台的需求则是重中之重, 以此才能够对其能力的形成得到正确的指导过程。“复合型”人才突破传统人才能力培养单一化的束缚, 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真正具备一专多能, 提升自身社会发展价值, 使得能力不断实现全面化发展。而针对这一方面对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则是体现农业人才培养科学性的根本所在。

(二) 能力提升则是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向所在

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其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过程, 从这一层面满足农业科技人才物质、精神的需要。而能力提升则是包括诸多方面, 其中有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应用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而这些方面的培养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培养平台, 而平台的构建与提供程度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能否满足的关键所在。以此能够有效衡量出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状况以及需求程度, 将农业科技人才能力需求角度不断扩大, 使其对发展需求进行更为有效的预测, 达到时代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标准。

三、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优化对满足需求的积极作用

(一) “产业化”发展思想对满足农业科技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发展思想对于农业科技人才内在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意义, 从人才科学发展角度而言, 产业化发展是提升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 以此达到推动人才“专业性”不断提升的最终目的。然而从传统农业科技人才发展角度而言, 注重的则是对某一专业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使得人才专业化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为其发展的“全面性”提升产生负面影响。而从这一角度来看对于农业人才专业化发展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 使得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应用受到严重限制, 而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产业化发展思想的构建与落实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预测的有效应用途径之一。

(二) 以质量为基础发展方针提升农业科技人才需求的“真实性”

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关键在于对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不断加强, 从而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角度与时代发展方向相吻合。而对于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预测, 关键在于对农业科技人才内心进行有效的了解, 为其提供发展动力。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才能够得到更为显著的表达, 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较强的“吻合性”。对于农业科技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产生“决定性”作用, 并且为人才发展需求“真实性”的不断加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坚持人才结构体系转型提升科技人才切实需求的“广泛性”

人才结构的科学转型作为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理念, 以此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进行有效预测提供有效的前提条件。结构转型则是对于人才“专业性”以及“应用性”能力进行切实提升, 结合人才能力存在的不足进行有效的加强, 从中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所具有的内在需求则会有效体现, 使其需求范围得到更为广泛的认识, 以此带动人才精神、物质需求程度达到有效满足。这样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的动力则会不断增强, 同时也会对农业经济长期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 立足需求预测“全面性”体现科技人才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从人才发展需求方向的层面来看, 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主要在于自身专业能力培养“广泛性”需求较大, 满足这一需求则会对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奠定基础。对此, 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需求角度应具有较强的“全面性”, 从而使其人才培养价值不断提升, 进而达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这是当代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所存在的“先进性”所在, 同时也是提升农业科技人才实用价值的重要体现, 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形成有效的思想统一。

四、结论

以上就是本文针对农业科技人才发展需求的有效预测这一课题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与探索, 在此之中主要讲人才发展内在需求的预测过程进行有效探索, 并且针对人才结构调整所应进行的有效预测角度进行具体探究, 希望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延松, 刘君玲.对普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模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张寒凝, 张凌浩.工业设计专业多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南大学工业设计教学模式自主创新改革实践[J].创意与设计, 2010.

我国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第5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对科技提出了许多重要需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

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我国必须保持从改革开放以来到

2020年的连续40年7%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研究分析表明,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根本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仍保持目前39%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的特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可以保持近年4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达到6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高20个百分点,才能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2、转变增长方式,缓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国家,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可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55%、42%、18%、7%。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目前,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表现为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建设开发任务艰巨。2003年能源供应呈现了近些年来少有的全面紧张状态。2020年GDP翻两番,预计能源消耗总量约为30亿吨标准煤。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7年内,煤炭建设规模相当于目前美国的产煤能力,电力建设要再造两个日本电力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分别超过50%和40%。二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不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小煤矿资源回收率不足20%,煤泥、劣质煤等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因此,节能的潜力也非常巨大。

水资源短缺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最大障碍之一。我国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2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全国30%城市缺水,其中108座城市严重缺水,尤其是京津等特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将发生严重的水危机。一方面我们国家严重缺水,但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又非常严重,我国的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而先进国家为0.7-0.8。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75-85%。因此,节水的潜力很大。

过去几十年,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排放多等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km2,原始林不足1/10,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退化面积达2/3,全球1121种濒危物种,中国有190种(IUCN)。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在区域和流域范围(特别是长江、珠江

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已出现大气、水体、土壤污染相互作用的格局,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

未来,“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瓶颈约束还将逐渐加剧。根据系统的研究分析,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于全球的消费总量,而且按照现有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水平,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是现在的4-5倍,如果要保持现有环境质量不变,则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4-5倍,如果要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8-10倍。形势何等的严峻!

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依靠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世纪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之一,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农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保障粮食和食物供给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预计到2020年人口达到14.5亿时,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6.3亿吨左右,比目前要增加2亿吨,增长比例几乎达到50%。另外肉蛋奶也要大幅度增加,农产品质量还要提高,食品安全还要保障。

二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为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而忽视了农业效益,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率只有2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三是资源约束、生态破坏、协调发展的形势严峻。一方面农业产出要求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生产的水土资源又在大量减少,缺口很大,预计到2020年我国耕地缺口将达到2500万公顷左右,粮食播种面积将减少10%,农业用水缺水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左右;而且,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目前约有1/3的造地出现了退化、沙化和碱化,70%的河流受到污染,39%的湖泊及东南沿海富营养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严重。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的发展任务,就是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农业科技要为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

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分别为14.5%,51.7%和33.8%,第一、二产业比例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明显偏低,远低于全球64%的平均水平,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也只有28.6%,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大大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45%左右的平均水平。

二是第二产业中资本、能源、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产业机构特征明显,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整体上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方式,如炼钢、水泥、乙烯等综合能耗分别比国家先进水平高21%、45%和31%,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

三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差,产品竞争力弱,大量的先进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整体上看,我国企业规模小(如全国炼钢企业280家,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只有8家,水泥企业4800多家,平均规模只有15万吨),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产品品种、质量和档次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一些高附加值的关键材料和设备仍需大量进口,如光纤、集成电路芯片、石油化工、轿车、数控机床等制造装备产品进口分别为100%、85%、80%、70%、70%。

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落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信息服务比重不足10%。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尤其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我们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向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

5、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科技提出的重要需求。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影响我国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挑战是人口数量、人口质量、老龄化、各种重大疾病的威胁和公共安全等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总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可能达到14.3—14.5亿,比现在增加一亿多人,如果稍有控制不力,就可能超过15亿,而且将出现老龄化问题和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同时,我国人口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和人口素质较低。我国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3‰,每年约有26万多缺陷儿出生,据专家估计,每年出现的先天残疾儿童占新生儿4%-6%。

一些重大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目前,我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1.2亿人长期携带病毒,现患病人200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每年死亡13万;曾经一度销声匿迹的血吸虫病又死灰复燃。一些新发生的传染病已在我国出现,SARS我们都亲眼所见,艾滋病已波及31个省市,2003年我国艾滋病毒感染者约84万,其中发病约8万人,感染者数为亚洲第2位,居全球第14位。据预测,如不加控制2010年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像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等的发病率也是居高不下。

在公共安全领域,我国的安全保障基础薄弱,重大事故频繁发生,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每年由公共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计6500亿人民币,约占GDP总量的6%。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隐患大增。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重大事故平均每天7.2起。其他像自然灾害、核安全、火灾爆炸、社会治安、外来物种入侵等事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2003年受理计算机犯罪案件1万余起,比前一年增长75%。

6、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对科技提出的重大需求。

科技奥运顺应时代需求 第6篇

“科技奥运”, 是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 符合国际体育运动发展规律, 顺应现代奥运会发展趋势并具有创新意义的理念。科技与奥运的结合, 不仅创造了一届届精彩纷呈的体育比赛, 而且缔造了一种永远铭刻在人类进步史上的灿烂文明, 推动人类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某种意义上, 奥运的百年历史, 也是科学技术融入奥运的历史。

回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发展历史, 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现在, 围绕奥运会从事的每一项活动, 都包含着高科技成果影子, 从赛事组织管理到信息传递, 从运动员食宿条件到交通保障, 从奥运建筑设计到声、光、电技术的应用, 从比赛装置革新到裁判器材的改进, 从运动员安全保障到违禁药物的检测分析, 都涉及诸多领域的科学技术, 奥运会已成为展示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橱窗。

市场需求VS科技支撑 第7篇

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基础, 科技体系的建立和建全有利于监督体系更科学、更有效的实施监管。对于食品企业来讲,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更加不言而喻。

现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国际贸易的逐步多元化给政府和企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加强, 公众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的形势下, 对政府和众多食品企业来说, 运用科技力量提升整个食品领域的发展水平势在必行, 科学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

IT做支撑, 追溯体系应用不断深入

由于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科技支撑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2007年7月开始, “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陆续进行,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在此期间得以全面运行, 先进科学技术在重大活动中的保障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而这些科学技术将逐渐贴近百姓生活。

作为食品行业, 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小生产、大流通”, 这使得整个产业链呈现放射状结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中间生产过程的渠道都相对简单, 但下游分销商则杂乱无章, 而且越接近消费者, 商品流通渠道的层级和数量越庞大。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依靠现代化管理手段, 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才能实现对产业链的有序管理。随着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 追溯体系的建设对于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 如何有效的开展食品安全追溯工作成为相关机构和企业关注的热点。与之相关的行业在技术上也都不断推陈出新, 相关企业也争相进军这一领域。目前, RFID、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食品安全追溯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为食品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还为企业间协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而ERP (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 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领域, 并且专注性越来越高, 为企业间的上下游及整个产业链和产品链协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工程师赵莹:奥运会给众多食品企业提供了机会, 也为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契机。对于食品企业来说, 我们倡导企业对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效并有度的管理, 因为在追溯体系中, 关于食品的信息很多, 信息记录系统要保存和处理食品的所有属性信息, 无疑要付出巨额成本, 追溯体系会因为目的不同而在广度、深度、精度方面产生很大差异, 在追溯实施的过程中要掌握适度原则, 满足应用的需求即可, 且不宜强调过多的信息。实施时, 应首先制定标准的操作规程, 保证充分吸收和借鉴食品产业现有管理系统的关键点与工作基础, 遵循“向前一步, 向后一步”原则, 才能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现产品可追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快速、便携, 检验检测技术推崇高效

2007年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在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毒素等的快速检测方面有所突破, 实现了稳定、特异、灵敏、快速、低成本检测目标, 基本满足了市场流通领域的各种检测和鉴定需求。与此同时,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 如检测点少, 设备少且不配套, 检测速度与准确度成反比, 技术力量薄弱, 检测费用偏高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进一步解决。

近年来, 在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 食品安全领域对免疫分析法尤其是酶免疫分析 (EIA) 的研究十分活跃。兽药残留检测方面, 由于气象色谱-质谱法与单残留分析方法相比可提高工作效率数百倍, 并对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壁垒有较强的综合破解能力, 因此也得到广泛推广。2007年3月1日颁布实施的36项农药兽药残留国标检测方法中就指出了气象色谱-质谱法的这一优势。微生物检测方面, 除明确制订SARS病原菌、阪崎肠杆菌等检测方法外, 还在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沙雷氏菌等近10种微生物危害方面取得了重大研究突破, 建立了快速检测方法, 对保证公众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 检测技术对速度、灵敏度和类特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还要求对多种污染物同时进行分析, 检测方法的操作也要求越来越简便和“无试剂化”, 检测仪器也实现微型化和便携化, 这些都成为了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教授:目前, 我国在兽药残留方面, 仪器和试剂一半以上依赖进口, 国产产品质量与价格都不具备明显优势。我国应重点发展兽药类残留免疫检测试剂盒和生物芯片, 扩大检测靶标物的范围。而微生物方面, 国外基于生物化学原理开发了商品化的试剂盒和自动化系统, 检测肠杆菌科、李斯特菌、葡萄状球菌等。国内采用生物化学快速法检测大肠菌群, 应用领域涉及到鲜乳中菌落总数快速测定、畜禽产品大肠菌群快速测定技术规范等。总体来看, 我国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的主流技术为国外技术和产品, 这就使免疫分析技术、PCR技术及DNA探针检测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

广州达元食品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张宣:现阶段, 我国在农药残留、化学添加剂的快速检测领域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技术日趋成熟, 目前, 新兴的生物基因类的检测技术在国内还没有被广泛应用, 只有部分专业实验室拥有国外的高端设备。而由传统的化学物质检测升级到生物类NDA分子检测将是2008年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达元在2007年主要开发和推广了农药残留、肉类水分、化学类添加剂、生物类添加剂等快速检测领域的定性和半定量检测设备。在检测技术上打破了行业以往一台检测设备只能检测一个项目的模式, 实现了一台机可完成十多种及二十多种项目的检测, 结果的鉴别实现了数据显示, 避免了传统的靠人的肉眼识别造成的误差, 突破了国内这方面的技术瓶颈。

天然提取, 研发新型添加剂成趋势

据统计, 全球食品添加剂种类已达25000余种, 其中80%为香料, 常用添加剂为600~1000种。近年我国食品添加剂年总产量超过200万吨, 增长率超过10%。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同时, 食品添加剂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 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目前, 我国主要致力于开发出新的食品添加剂制备技术和新型的食品添加剂。2007年, 我国生物技术和高新分离技术发展迅速。生物技术方面, 我国在酶制剂的使用上取得了巨大突破, 各相关企业都非常重视酶制剂在生产中的应用, 使得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而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高新分离技术方面, 几个重要的分离技术开始向食品添加剂行业渗透, 工业色谱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等都在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所应用。

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呈现了五大发展趋势, 天然食品添加剂、新型食品添加剂合成工艺、食品添加剂的复配及其他应用技术、专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保鲜剂及保鲜技术, 这些都成为热门研究方向。

但我国添加剂市场在良好的发展态势下, 依然存在较严重的滥用问题。这多数来源于企业使用环节的三类有害行为。一是“乱用”, 使用非食品级添加剂, 如苏丹红、孔雀石绿、吊白块等化工原料;二是“做假”, 使用过期、劣质的食品添加剂;三是“不懂”, 食品企业分不清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限量, 从而导致食品添加剂超量、超范围使用。我们必须先杜绝这些滥用添加剂行为, 才能使新型的添加剂得到广泛的应用。

浙江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糖醇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廖承军:2008年各种高新的生物技术、分离技术、发酵技术在行业内将进一步普及推广;一些功能性的添加剂、植物天然提取物类型的添加剂在技术中有所突破, 在食品上应用会受到更加的重视;一些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添加剂生产规模将基本实现有效的调控;化学合成添加剂依然是用量最大、最广的产品, 但这方面的市场无疑会有所萎缩, 最多保持与2007年相持平的产能及应用。

帝斯曼营养产品部人类营养与保健大中华区商务经理孙玮:在新产品上, 我们更加重视天然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将保持快速的发展, 会有更多新型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在2008年涌现出来。同时, 食品安全、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仍将会是政府部门控制和引导企业的重点。

智能化、自动化成食品设备主流

2007年的食品机械设备开始呈现规模化、成套化、自动化的趋势和传动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格局, 并在食品安全方面表现出以下几大特点:一是成套设备完善, 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深加工设备逐步细化和自动化;三是异物探测技术智能化要求日益明显;四是保鲜技术和设备占据了更多的市场, 成为又一个市场热点。

近几年来, 城市和农村大力发展饲养、屠宰一条龙的养殖业, 急需配套中小型家禽家畜屠宰加工包装机械设备, 以满足肉类深加工后及时供应市场的需要。另外, 大型屠宰设备、分部位分割加工技术设备、包装设备、火腿及肉肠等精制加工包装设备, 市场前景也颇为广阔。因此, 家禽家畜屠宰机械、肉类加工机械、精制肉深加工机械与分包装机械设备成为开发方向。在啤酒、饮料设备方面, 高速、低损耗、计量精确、自动检测等多功能、全自动化设备的前景看好。而以方便面、方便粥、饺子、包子等生产设备为代表的方便食品加工成套设备及其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 设备的智能化也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 我国食品机械工业更加注重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和装备水平, 对高性能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智能化设备正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以金属探测设备为例, 精确性、智能化和耐用性都成为目前企业选择金属检测设备的重要指标。

德国S+S集团双仕分拣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区销售总监周捷:目前, 市场上出现了可检测镀铝膜包装产品的先进金属检测设备, 这种检测设备使用高速SD芯片和软件, 通过进行多次自动学习和误差补偿, 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检测结果。

集精确性、智能化和耐用性于一体已成为X射线探测设备的发展趋势, 其智能化体现在仪器、设备具有自动学习功能和校验功能, 能多次自动学习被检物品的特征, 自动识别和记忆其特征;实现并线处理, 同步快速检测两种异物, 充分满足同时检测两条不同生产线的要求。X射线探测设备的革新还体现在新产品将光源置于被测物之下, CCD探头置于被测物上部, 进行自下而上的检测, 这样不仅能得到清晰的图像, 提高灵敏性, 还能有效避免“切角盲区”现象, 可有效防止探头被粉尘、水滴、油脂等物质污染, 避免探测结果受到影响。

安全、环保, 活性包装日益走俏

现代食品包装除需满足包装的基本要求外, 还应保证食品的高品质和安全性。包装新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可再生、可降解材料、提高包装容器和薄膜材料的阻隔性能及开发新型活性材料等。

目前, 活性包装材料与活性包装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包装的一种发展趋势。现在很多研究者致力于这种包装材料的研发, 因为这些材料具有抗菌活性。在储存和销售过程中, 这种材料可以释放出抗菌活性剂, 用于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活性包装目前在一些国家已经出现。如日本一种新型的具有抗菌功能的塑料“ZEOMIC”, 其中加入了具有抗菌功能的陶瓷材料, 这样可把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转换为活性氧渗透到包装中, 破坏食品中的微生物酶。目前这种工艺仅用于无菌包装系统中, 具有自灭菌功能。

生物降解性材料方面, 用植物纤维、农作物等天然材料制得高分子材料将进一步成为研究重点。这种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 通过涂层和适当处理可具备良好的综合性能。完全生物降解已成为食品包装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这种类型的高分子材料在欧洲和美国都有产品出现, 欧盟企业对于食品包装已将成本、质量、环境和市场等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这正是值得国内企业借鉴的地方。

气调包装方面, 目前国内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气调包装是利用多孔型的薄膜对气体的选择性和渗透性特点, 实现对包装内空气的调节, 这种方式是通过纯粹的物理变化以起到补偿包装内食品呼吸的作用, 不会对食品产生任何毒副作用。

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 主要原因是纸板、纸箱在包装中占比重约为40%左右, 而木材资源的匮乏, 促使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其他资源来生产纸板或纸箱。目前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全球每年产出约有百万吨的非木材纤维资源, 用马铃薯淀粉和石灰石生产的食品包装托盘已成为非木材纤维造纸技术的应用代表, 此类包装可用于零售商店, 不仅具备可循环利用和生物降解功能, 而且价格低廉。

除上述主流包装材料外, 另有相关报道显示, 目前已有灭菌型活性包装材料、智能包装材料、防紫外线破坏食品的包装材料问世。

在未来的发展中, 伴随食品包装材料的研发革新, 食品包装系统也将综合多种活性包装技术, 以满足食品包装、销售、消费和环境的不同需求。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科技需求与政策 第8篇

1.1 食品安全的科技需求

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保证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过程的食品安全, 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现代技术水平较低,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价格竞争异常激烈, 利润回报普遍较低, 整体生产水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 我国要想实现食品安全, 就需要先进科技提供有效的保障。

1.2 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需求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依靠理论培训、广泛宣传、实践指导等方式, 使农业科学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应用和实践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形成后, 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大型支柱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为农村基层农户提供了相关的农业信息和技术。因此, 要按照产业化的需要拓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的领域, 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1.3 建立农业技术市场的科技需求

农业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技术市场体系, 把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当前, 我国农业技术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 市场交易行为较为零散且不规范, 缺乏有关农业技术市场方面的政策、法规制约, 组织管理较为落后, 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建立先进、规范、有序、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技术市场的要求。

1.4 完善农业科技政策的科技需求

我国农业产业化要想与科学技术有效融合, 就需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政策方面的有效扶持, 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国家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应注重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引导大型支柱企业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 (2) 对在农业产业化实践方面进行最前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 要制订一定的鼓励政策, 建立合理、有效的奖励机制, 确保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存在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科技问题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不懈的努力, 我国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已经提高到了67%,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还是很大,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所作的贡献大都在80%以上,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达到了90%.竞争机制不健全、生产随意性较大等情况的出现, 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商品市场化程度较低。产品找不到市场, 生产后得不到利益, 科技成果与生产很难融合, 同样也无法让我国的农业产品进入市场, 导致出现了科技成果无法进行实践应用的现象。

2.2 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

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和投入模式在我国还没有引起重视, 这主要是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投入不足所致。我国的农业投资总量在逐年增加, 但是, 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却一直得不到保证。当前, 我国在机制创新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重大的高新技术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再加上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 导致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方面的进程比较缓慢, 同时, 我国的农业环境方面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与绿色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3 农业科技研发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 对拥有现代科技知识和文化的人员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大。但是, 当前我国严重缺乏农业科技人才, 尤其是对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供不应求, 这成为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出现这一障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 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才数量较少。虽然我国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 提高了科技人员的整体待遇, 但是, 在基层从事农村科技推广人员的薪金仍然得不到有效保障。 (2) 农业人才结构不合理。在我国从事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的人才队伍中, 大多是传统农业方面的人才, 新兴学科的人才数量较少。

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研究

3.1 调整农业科技发展战略

要加快科技农业的发展速度,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 合理调整科技发展政策。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要以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推动科技政策不断创新和完善, 调整农业发展政策的方向, 制订合理、可行的科技研究和推广政策, 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理念。 (2) 改变技术研发方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增加科技含量, 优先发展绿色农业, 为现代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做好保障。

3.2 切实改革农业科技体制

在建立并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体系时, 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资源要想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需要通过研发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增强广大农民的科技素养, 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 并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发挥市场在农业技术资源配置中的引导性作用, 扶持大型支柱企业进一步发展。 (2) 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建立以政府出资为主、各地方组织和科研院所为辅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 制订科学的科技服务方案, 形成健康、合理运行的科技服务机制。

3.3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就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增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运用的意识。现代先进科技有效地作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实现过程, 应把研发后的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农业生产实践, 把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起来。 (2) 建立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运用的平台。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应用平台建设, 稳步提高其服务功能。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导向作用, 确保农业科技切实、有效地作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 并联合大型支柱企业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平台的建设。

摘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但是, 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 水平不高。经过不懈的努力, 现在农业产业化也在不断走上正轨。科学技术是当下国际竞争的核心,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 需要科学的科技政策, 还需要有完善的科技体系。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科技需求,政策,成果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刘志彪.三农现代化的现代途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2]欧阳晓光.新时期“三农”科技需求的新思考[J].银川科技, 2006 (5) .

农业机械化需求快速增长 第9篇

工信部日前发布了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系列解读。在农业机械方面,工信部提出,到2020年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到2025年,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的发展目标。

在农业现代化大发展背景下,机构普遍表示,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部分细分领域仍有待提升。信息化、“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来源:《证券日报》

农业科技需求 第10篇

农机行业处于黄金年代

农业机械是机械行业的细分子行业,知名度不如工程机械,但其增长速度却毫不逊色。数据显示,从2003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农机工业总产值从73亿增长到3100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农机总动力十年间增长了4.6亿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8%。虽然这个数值依然偏小,且爆发性不足,但景气程度却常年保持较高水平,没有受经济周期影响的特征。据了解,目前国内农机制造规模已跃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对于农机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中信证券研究员张霆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农民购买力提高、劳动力减少、农机补贴、社会化服务健全。据悉,2012年政府对农机行业的补贴金额已达到215亿元。未来,在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之下,农机行业的增长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张霆同时认为,农业机械消费需求将进入良性循环,未来五年行业年均需求增速可达到15-20%。

行业集中度将提升

我国农机行业产品不丰富,科技含量低,竞争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产品,主要集中在播种机、动力耙、中耗机等,且产业集度非常低。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农机规规横上以企业有2380家,前三名的市场份额总和为18.6%,前十家的市场份额总和为37.4%。而参照国外农机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市场份额将向大型企业集中,小型企业逐步消失将是大概率事件。德国前三大农机制造公司占行业市场总容量的85%,日本前五大公司占全部市场份额的90%,美国前三大公司占全部市场份额的76%。显然,我国农机行业市场集中度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1年,工信部下发《农机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鼓励农机企业集团化发展,形成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集群,至2015年,打造5家年销售收入在15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换言之,现在行业内的一些大企业将有望获得政府支持,做大做强,而一些市场前景不佳,经营规模偏小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从产业链寻找优秀公司

农机行业的上游主要是配套加工供应商与钢材供应商,包括钢铁、橡胶等行业。下游主要通过农机经销商销售给农机专业户,或者直接面向农户和农机专业户。

显然,如果上游原材料降价幅度较大,农机企业将会明显受益。同时,如果企业产品具有独特竞争力,在与下游客户的谈判中有定价权,也将会持续受益。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三力士(002224)、新研股份(300159)值得重点关注。

三力士:受益橡胶价格持续下行

公司是橡胶V 带(三角带)行业的绝对龙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过30%,占出口份额的50%以上,2012 年生产三角带超过4 亿A 米。而天然橡胶是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在成本中占比较高,天胶价格维持低位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天然橡胶价格已下跌了近20%,这使得公司业绩延续了2012年的高增长,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了58.78%。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弱复苏导致需求不振,橡胶产业过剩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观,目前20000多一吨的价格远非底部。换言之,公司还将继续受益成本下降。

此外,公司通过IPO 募投项目介入了汽车带(1000 万A 米)和农机带(1500 万A 米)等更高端的产品领域。2012年又通过增发募资再次进军更高端的农机带领域和技术含量很高的上游线绳领域,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寻找盈利能力较强的新增长点。

新研股份:定位高端的农机领导者

公司是两市唯一从事多种农牧业机械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的农机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玉米收获机(市场占有率第2)、青贮饲料收获机(市场占有率第1),以及辣椒收获机(市场占有率第1)等。相对行业内其它企业,新研股份的突出竞争优势是研发能力。资料显示,公司由研究院所改制设立,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强,已经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类农牧业机械产品。据了解,公司2013年、2014年有多项新产品推向市场,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4YZB-10、4YZB-5 可各自试生产5台,2014年可批量生产;采棉头今可实现销售;自走式青(黄)贮饲料收获机、秸秆收获打捆机2014年可以小批量生产。随着“三夏”农机作业的大规模、跨区域进行,公司主打产品的销量有望快速上升,业绩也有望快速回升。

农业科技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供给途径,需求差异

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如何将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 农业技术的供给与传播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 我国目前农业技术供给 (传播) 途径主要有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广播、电视、网络、人际传媒、农资供应商和向国外学习7 种[1,2,3]。

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是指懂得掌握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亲临对农户进行帮助和指导的一个方法[4], 这些专业技术人员既包括政府里的农技推广员, 也包括企业中的农业技术指导员。 广播是一种较为简单与传统的声音传播工具, 很多农民在农闲时都会通过收听广播来了解并学习一些农业信息和知识。电视是农民获取技术信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 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栏目和频道, 对其感兴趣的技术进行了解与应用。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各类信息 (包括农业技术信息) 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范围也越来越广, 在网上农户可以通过搜集任何他们喜欢的新兴农业技术来进行学习并使用。 亲戚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等人际传媒方式是农村最为传统的技术传播方式之一, 近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 农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 并逐渐成为了农民相互学习的对象。 农资供应商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经销商或代理商, 在种子、肥料、农药、农用机械等农用物资的整个交易过程中, 他们成为企业与农户进行买卖的桥梁。 国外学习是指一种向国外学习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方法,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 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增加农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持续与快速的发展[5]。

本文就不同农业经营主体技术供给途径的选择差异进行描述。

1 小规模农户

小规模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见表1。 对小规模农户而言, 其最希望接受的技术供给途径, 也就是获取技术的方式是专业技术人员亲临指导, 尤其是政府的科技工作人员, 因为大部分小农户认为, 政府的农技推广人员给其教授的技术往往比较可靠且成本较低。 对于小农户来讲, 现场教授是最容易让其了解并学会使用新型技术的一种技术传播方式, 虽然很多这类农户表示目前专业农技人员上门来教的情况很少, 甚至几乎没有, 但他们仍然对科技工作者能在一线为其解决各种农业技术问题抱有很大的期望。 通过调查了解到[6], 对于小农户而言, 从农资供应商那买种子、肥料等实物型技术与跟邻居、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观摩学习新型农业技术依然是他们获取技术的主要方式。 由于广播和电视在农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因此部分小农户在农闲时也愿意通过这类手段来了解并使用农业技术。 但是对于从网络或国外学习新型农业技术, 大部分小规模农户则觉得与其距离很遥远, 因为他们文化程度低, 所以他们对通过网络或国外获取农业技术的方法往往产生一种观望, 甚至规避的态度。

注:数据来源于2013 年某课题组的调研资料。

2 专业种植大户

专业种植大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见表2。与小规模农户情况相似, 专业种植大户对农业科技人员 (政府) 进行现场指导的技术获取方式最感兴趣。 专业种植大户较小规模农户而言, 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与生产水平的提高, 他们越来越需要更为专业的农技推广人员亲临进行指导, 他们认为, 具有专业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间地头对其实施的技术教授是他们了解与学习新农业技术最好的方式。 与此同时, 近半数专业种植大户倾向于通过与其他专业种植大户、 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学习先进的新型农业技术。 因为专业种植大户对种子、 化肥以及农药等物化技术的要求比一般小规模农户更高, 所以设立在村中一些简单、 基础的农资供应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对技术的需求, 他们更愿意从县市级的农资供应商, 甚至直接从企业那获取为可靠与先进的实物型技术。 对于在广播、 电视与网络中了解新型农业技术, 部分专业种植大户认为这是他们习惯使用的一种技术学习方式。 虽然目前我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的技术交流, 尤其像农业这种保密性较差的技术交流比较广泛, 但由于这些农户 (包括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 受教育程度与接受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从国外学习并应用新型先进农业技术的方式还暂未受到他们的认可。

注:数据来源于2013 年某课题组的调研资料。

3 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

注册家庭农场农户技术供给的途径选择见表3 , 可以看出: 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对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这种技术供给方式的需求意愿非常强烈。由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目的往往在于商品化的大规模经营, 所以这类农户的种植规模较大, 生产水平较高, 且农用机械设备也较为繁杂, 在如此复杂的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失误或差错都有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从而影响其收益与未来的发展。 因此, 大多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都特别需要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其农场进行实地指导并解决一些相关技术问题。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往往是企业中的技术人员, 主要原因在于这类农户购买新型技术基本不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且他们需要的农业技术比较先进, 而政府技术推广人员所提供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其对新技术的需求。 很多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都是农业合作社的成员, 甚至是负责人, 因此通过合作社与农业企业学习先进农业技术也算是一种他们常用获取新型技术的方式。 由于注册家庭农场的农户一般受教育水平较高, 学习接受能力也较强, 所以与前2 类农户相比, 愿意通过网络学习并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农场主的比例有一定提高。 与此同时, 通过国外学习新农业技术的方式, 注册了家庭农场的农户较小农户与专业种植大户而言, 有了很大的突破。

注:数据来源于2013 年某课题组的调研资料。

4 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

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 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传统物化技术 (包括良种、肥料、农药等) 与新兴农业技术 (包括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农田水利、土壤改良、农业机械化、农业气象、农业防灾减灾、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能源等) , 基本都依靠合作社内部的供给, 而以上数据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6]。 虽然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大都从合作社内部获得, 但是由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较多, 而懂得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相对较少, 所以对于这类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一些更为具体详细的技术需求, 专业合作社则无法实现面面俱到, 这就使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户对通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来学习技术的方式也非常感兴趣。 与此同时, 一少部分受教育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此类农户表示愿意通过网络学习来解决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相关技术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 我国逐渐出现了很多大规模、高水平和高投入的专业合作社, 他们与国外很多农业机构的技术交流都是比较广泛和深入的, 因此, 很多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都愿意学习, 甚至已经开始使用从国外传来的新型农业技术。 而对于通过广播与农资供应商等途径来获取农业技术的方式, 参加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则呈现出了很弱的需求意愿。

5 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

绝大部分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所使用的农业技术都来源与企业, 一般来讲, 企业对农产品的外观、 质量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标准。 农户在与企业签订销售契约后都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和规定来生产各类农产品, 这就使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良种、肥料、农药等实物型技术及其使用方法也必须通过企业来获取。 与合作社相同的是, 农业企业无法对所有与其签订合约的农户进行详细的帮助与指导, 所以致使此类农户对企业农技人员亲临教学或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相关问题也抱有很大的希望。 由于我国部分农业企业与外国企业有着较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就十分有利于与这些农业企业签订合约的农户从国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由于受到企业要求与规定等方面的限制, 与农业企业签订订单合同的农户对从广播、电视和网络中获取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并不感兴趣, 且由于这类农户大部分的物化技术与非物化技术都由与之签订合约的企业直接提供, 所以他们对于从农资供应商那里获取所需技术的方式也不太认可。

6 结语

在农业生产体系中, 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 其经营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粮食供给与安全。 随着我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 新型农业技术在粮食产量、质量, 安全等方面有着重大的进步, 其应用对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 如何把握不同农户的行为的特征, 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我国农业经济稳定, 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汪红梅, 余振华.提高我国农业技术需求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 2009 (10) :86-88.

[2]郝爱民.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影响[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8-15.

[3]赵来明.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途径与措施[J].民营科技, 2009 (1) :78-86.

[4]于良芝, 张瑶.农村信息需求与服务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J].图书馆建设, 2007 (4) :79-84.

上一篇:手机移动客户端下一篇: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