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多面性范文

2024-09-14

教学多面性范文(精选3篇)

教学多面性 第1篇

2006年秋, 浙江省高中教育进入新课程实验, 嘉兴市的高中历史教育也不例外。“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在优秀历史教师们的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与发展。其中的“史”在原来的“两层含义” (所有已发生的事;教师要如实地描述史实) 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历史现场”这一重要元素, 具体是指教师要通过提供适当的史料, 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观察与理解历史现象的“历史现场”, 以此帮助学生既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瞰视过去的历史现象, 也应努力回到历史现象所发生的特定的时间与空间, 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如果你生活在30年代的德国, 你会不会成为一个纳粹?”这是在二战胜利60周年之时,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德国采访期间抛给每一个访谈对象的问题, 也是2009年2月24日, 嘉兴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一节课的导入中抛给学生的问题。这位女教师是嘉兴市优秀高中青年历史教师研修班学员, 这次是她在高二文科班开研究课, 主题是《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以〈走向二战的德国〉为例》, 意在引导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 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等, 并理解其思想发展变化”。基于“以史导论”教学模式, 她选择了包括“德国二战老兵口述”在内的大量史料并作了精心设计。果然当教学结束, 教师把在导入中曾抛出的上述问题再次抛给学生时, 因为有了“同情之理解”, 学生的普遍反应与记者在德国遇到的每一个访谈对象几乎完全相同:“很难说, 真的很难说。”如果只从回到“历史现场”这一视角看, 这节课无疑是较为成功的。不过面对这样的结果, 劳鹤、舒和兄妹的形象却一再地闪现在我眼前, 学生是否也应当同时认识他们?这是历史真实的另一面, 而且至少具有同样价值。

自1997年担任嘉兴市历史教研员开始, 我一直致力于引导本市的历史教师, 通过历史教育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 为他们成为合格的共和国公民奠基。“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它要求历史教师围绕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这一根本任务设计教学。显而易见, 从这一角度看, “史”和“导”都是手段, “论”才是目的。如果“回到现场”的结果只是让学生感到人是历史的产物, 有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那就和“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几乎是相悖的了。当然, 这不能完全怪这位年轻教师, 因为如何很好地施行“以史导论”, 既是一个认识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随后的现场学术点评中, 我既充分肯定这位年轻教师, 基本达成了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这一预设的教学目标, 又坦率地指出她这次只完成了一半任务, 另一半任务还有待于完成。

知易行难。能否还是以此为主题, 在一节课中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并进而更好地施行“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呢?3月5日, 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下水”上研究课, 并请了包括这位年轻教师在内的一批同人们“围观”。

二、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源自高二选修课《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教学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因此, 我的设计依据不但要基于课程标准, 也要基于浙江省的《考试说明》和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考试说明》要求掌握: (1) 凡尔赛体系;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4)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1) 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2) 了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经过; (3)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 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 认识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以上“要求”,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纳粹德国时期德国人”的不同表现为案例, 整合课程标准对选修3与选修4的若干学习要求, 帮助学生理解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人是历史的产物, 有历史的局限性;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正是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们, 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本课是基于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加以改造, 意在既肯定这位教师的可贵心血, 又表明只要处理得当, 原来教学设计可以实现升华, 从而完整地达成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这一教学目标。所以, 以下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二部分, 从思路到主要材料, 基本上保留了原设计, 第三部分“德国人的惕厉良心”则是根据我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新增加的。

【设计者说】在“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中, “论”是灵魂。“论”的确立最为关键, 既要呼应时代的律动, 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因此要防止片面追求“高蹈”的倾向。同样重要的是, “论”必须基于史实, 所以在确定“论”时, 教师对“史”实际上已胸有成竹。仅仅从“论”的确定就可见,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当然, 提升专业水平本来就应当是每一位想“拥有向上的事业”的教师自觉践行的。

三、教学思路

(一) 导入

师2005年, 时值二战胜利60周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德国先后采访了12天, 和政要、知识分子及大量普通德国人谈起二战。记者曾经问每一个访谈对象:“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你会不会成为一个纳粹?”当时每一个采访者的回答都是:“很难说, 真的很难说。但是我敢说, 现在绝对不会!”

【设计者说】“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要求在备课时关注主要教学环节之优化。就导入而言, 力求能实现“抓眼球”“呼应全课”“简洁”这三个要素的统一。

(二) 新课教学

师为什么“很难说”?因为人是历史的产物。人, 都要受到历史局限。请看材料, 纳粹时期的大多数德国人是如何选择的?

1.纳粹时期德国人的选择

材料1 1928年, 纳粹党员还不足10万人, 在国会的491个议席中仅占12个……在1930年9月14日的大选中纳粹党共获得107个议席……在1932年7月31日举行的新的国会选举中, 纳粹党共获议席230个, 成为第一大党。 (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过渡材料蕴涵着什么信息?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选择支持纳粹, 最终把纳粹推上了德国政坛。)

2.当时的德国人选择纳粹的原因

师20世纪30年代初的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纳粹?

(1) 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埋下祸根

材料2和约草案的内容传到德国后, 群情激愤, 柏林举行了抗议示威……谢德曼总理指责和约是“可怕的、谋杀性的魔锤”, 并诅咒“谁签署这个条约, 他的手就会烂掉”。会议结束时, 全体与会者起立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 (《德国史纲》)

过渡德国人为什么对《凡尔赛和约》极为愤怒? (《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承担全部战争责任, 并对德国进行掠夺性制裁。和约在国际关系的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2)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材料3当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首先爆发时, 美国便大量从德国抽回资金……美国参议院于1930年4月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 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率, 使美国商品的进口平均税率达53.2%。 (《国家经济利益因素与国际冲突的缘起及反思》)

过渡美国是用什么手段来应对危机的?这种手段对德国可能会造成什么影响?

师1929年从美国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德国受到的打击仅次于美国。在此困境下, 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 导致德国国内矛盾空前尖锐, 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一位德国的二战老兵是这样回忆这段历史的:

材料4在7岁以前, 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我们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 而他竟然一共失业了7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 长期吃不饱肚子。当时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 (戴林, 邦特鲁普人, 1926年出生, 1944年应征参军, 第三山地师高射机枪手。朱维毅著《寻访“二战”德国兵》)

(3) 纳粹党人的蛊惑宣传

师现实的危机把德国逼向了一个绝地——德国呼唤强人, 谁能把德国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谁就可以得到大众的拥戴。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复仇主义迅速抬头。看看纳粹的宣传:

材料5上帝并没有给任何国家以方寸的土地。一切边界不过是世人的自由更改罢了。一个国家能够获得许多土地, 不见得永远能守之不失, 这不过表明强者能征服土地, 弱者把它失掉了。只有强力, 才能获得权力。 (希特勒《我的奋斗》, 1924年)

“拯救德意志的农民, 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 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希特勒《告德意志国民书》, 1933年)

(4) 纳粹上台后政绩不俗

材料6从1932年到1937年, 国民生产增长了102%, 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 解决了大众失业问题。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 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 英国为8.1%, 比利时为8.7%, 荷兰为9.9%。 (《“迷人”的法西斯——被利益交换的权利》)

过渡在这种状况下, 普通德国人会怎么看待纳粹呢?

材料7……就在公司濒临破产的时候, 纳粹党上台了, 德国的形势突变。在国内, 持续衰败了十多年的经济形势一天天好转, 我父亲的公司又开始正常运转了。在国外, 德国获得了捷克的苏台德地区, 合并奥地利, 一步步夺回外交主权……1935年, 我加入了希特勒青年团。 (罗迪, 柏林人, 1921年出生, 1941年应征入伍, 装甲兵。朱维毅著《寻访“二战”德国兵》)

材料8……希特勒竞选时的全部承诺都在一步步地兑现。大家对前途有了信心, 开始相信国社党领导德国的能力。“二战”爆发那年我23岁, 我是自愿入伍的。我觉得这是我对祖国应尽的义务。 (布朗特, 奥格斯堡人, 1916年出生, 1939年自愿参军, 空军飞行员。朱维毅著《寻访“二战”德国兵》)

当堂练习之一“沉默的大多数”虽然无言, 但他们的选择实际上常常决定了历史的走向。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人选择纳粹的原因有 ()

(1) 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埋下祸根

(2)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3) 纳粹党人的蛊惑宣传

(4) 纳粹上台后的不俗政绩

A. (1) (2) (3) B. (2) (3) (4)

C. (1) (3) (4) D. (1) (2) (3) (4)

【设计者说】在“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中, “史”是基石。为此就需要在充分运用好教材资源、调动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提下, 适当地补充精当的史料, 从而构建起逼近真实的“历史现场”,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选用上述8则材料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至于“当堂练习之一”则有“本段小结”的作用。

3.德国人的惕厉良心

(惕厉:警惕, 戒惧。例: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易·乾》)

过渡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你会不会成为一个纳粹? (采访答案:很难说, 真的很难说。)

师我们已知道了在当时大多数德国人的选择。不过, 历史的真相是, 当时也有一些德国人没有成为纳粹。他们成为了德国人的惕厉良心。他们是谁?

【设计者说】“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要求在备课时重视整体建构, 力求整体和谐、逻辑严密、流程清晰, 且要具“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之效果。本设计中, “纳粹时期德国人的选择”和“当时的德国人选择纳粹的原因”两部分通过构建“历史现场”, 引导学生接近了特定时空中的德国, 因此对当时大多数德国人的选择有了一份“同情的理解”, 不再滞留于历史道德的评判者这一角色的位置上。不过, 这毕竟只是历史的一面。历史还有另一面甚至是多面的, 而且它们不但同样是真实的, 还可能更具有认知价值。对此, 历史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理解。“德国人的惕厉良心”这部分的增加, 意蕴就在于此。

(1) 辛德勒 (1908-1974)

材料9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剧照)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 由斯皮尔伯格导演, 赢得了7座奥斯卡金像, 辛德勒因此成为一种象征:在20世纪那场最残酷战争的阴郁背景中, 辛德勒的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师辛德勒曾是一位纳粹党成员, 曾利用战争大赚其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后, 开始用赚来的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当时, 他以雇工的名义开出名单交给纳粹党卫军, 把一些犹太人从集中营解救到他在波兰的一个工厂, 使他们幸免于难。据考证, 辛德勒共开出了两份名单, 约1200人。现在, “辛德勒的名单”不只是一件遗物, 更是一种象征, 成为人类精神遗产的一部分。

【设计者说】《辛德勒的名单》可能已有部分学生看过, 没有看过的也可以找来看, 所以处理从略。本环节设计意在丰富“惕厉良心”的层次, 也为学生打开了历史的观察之窗。

(2) 爱因斯坦与劳鹤

材料10 (普朗克、劳鹤与爱因斯坦的肖像和三者关系图片) 普朗克 (1858-1947) , 量子物理学先驱, 威廉皇帝学会会长, 191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与劳鹤情同父子, 曾是爱因斯坦的伯乐、导师和铁哥们。马克斯·劳鹤 (1879-1960) , 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14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与爱因斯坦谊追手足。爱因斯坦 (1879-1955) , 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材料11普朗克在纳粹倒台后承认:“纳粹像一阵狂风横扫整个国家, 我们束手无策, 只能像风中之树般听凭摆布。”1933年3月, 刚刚奉还德国国籍的爱因斯坦在美国表示:“只要我还可以选择, 我将只在具有政治自由、宽容和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停留……德国目前不具备这些条件!”

师当时, 希特勒下令调查爱因斯坦的“反动言论”并开除爱因斯坦。在此压力下, 普鲁士科学院声明“没有机会为爱因斯坦的辞职而感到遗憾” (意思就是他已经先被开除了) , 并称该声明是科学院对“联合抵制犹太人日”的贡献。这一声明成为了普鲁士科学院的永久耻辱。

过渡纳粹横行德国。面对希特勒的淫威, 谁敢为爱因斯坦出头?全德国有一个人敢!

材料12据统计, 纳粹上台时德国大约有2741位正教授, 而最后被迫离开德国的, 超过2000人!整个德国科学界, 包括普朗克和发现X光的伦琴, 噤若寒蝉。

劳鹤, 单枪匹马搦战“元首”——他为爱因斯坦辩护;他拒绝加入纳粹组织;他拒绝纳粹分子进入物理学界。

师劳鹤公开要求普鲁士科学院召开全体院士非常会议重议声明。在德意志物理学会1933年年会上, 劳鹤在年会报告中为爱因斯坦辩护, 并用伽利略那句评论地球的名言结尾:“它依然在转动。”劳鹤也依然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创立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

材料13 1946年7月, 劳鹤应邀前往伦敦参加国际晶体科学年会。欢迎宴会上, 协会主席当着济济一堂的战胜国科学名流, 独将祝词献给唯一来自战败国的学者——以生命为剑, 誓不协从纳粹的劳鹤。

(3) 舒和兄妹[汉斯·舒和, 男 (1918-1943) ;索菲亚·舒和, 女 (1921-1943) ]

材料14 (舒和兄妹照片) 2003年, 德国电视二台组织评选“德国历史十大名人”。结果如下: (1) 阿登纳; (2) 马丁·路德; (3) 马克思; (4) 舒和兄妹; (5) 勃兰特; (6) 巴赫; (7) 歌德; (8) 古登堡; (9) 俾斯麦; (10) 爱因斯坦。

过渡舒和兄妹为何能名列其中?

师他们并非德国文化中的超级伟大人物。汉斯与索菲亚都就读慕尼黑大学, 哥哥学医, 妹妹学生物与哲学;哥哥死时24岁, 妹妹死时22岁;他俩死于同日同地。真正伟大的是, 他们为什么而死。1942年, 舒和兄妹以“白玫瑰”为名, 第一次散发了自己印刷的题为《沉默服从纳粹的德国人即是纳粹罪恶的胁从犯!》的传单:

材料15沉默服从纳粹的德国人即是纳粹罪恶的胁从犯!“我们不再沉默。我们是你们的惕厉良心。白玫瑰定要让你们暗夜难眠!”

纳粹这样的暴政没有理由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存在。“已经有许多人为了这个暴政而死, 现在应当有人为了反抗这个暴政而死了!”

师有学者认为, 历史上的暴君几乎都是被沉默胁从的人民惯出来的。所以, 那些沉默怯懦的德国人对纳粹暴政的横行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1943年2月22日下午4点, 舒和兄妹在慕尼黑盖世太保监狱走上刑场。人们常说“无知者无畏”, 舒和兄妹却是因为深知所以无畏。他们奋勇出列, 替天行道, 做击石的第一个鸡蛋。

【设计者说】与辛德勒、劳鹤与爱因斯坦等人相比, 舒和兄妹最为普通, 但与高中学生最为接近, 最容易打动学生们的心。虽然从知识点看这部分内容已经“超考纲”了, 但其人文教育价值却是在情理之中的, 也应当是本课极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当堂练习之二纳粹暴政是反人类的恶行, 舒和兄妹是人类的惕厉良心, 其反纳粹行动永垂青册。 (1) 请列举纳粹上台后所犯下的暴政。 (2) 舒和兄妹明知自己胜算寥寥, 却毅然做击石的第一个鸡蛋的精神与19世纪末中国的哪一位伟人息息相通?请说明理由。

【设计者说】“以史导论”教学模式非常关注基于史实的“问题引导”。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既关注基本史实, 也关注价值取向, 更是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国人, 让学生知道, 德国有惕厉良心, 中国也有。

(三) 本课小结

师如果你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 你会不会成为一个纳粹?

1.人是历史的产物

师人总是要受到时代的局限,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类也因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材料16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但是中国人, 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法的。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材料17在德国,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 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 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在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 铭刻着德国新教教士马丁·尼莫拉的一首短诗)

2.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师古今中外的“惕厉良心”告诉我们, 人当然是历史的产物, 但人也可以是历史的创造者, 尽管这些创造者有时看起来是如此柔弱无力。

材料18事实上, 纯洁心灵的任何努力, 都不会徒劳无益;道德能量的每次消耗, 也不会弥散长空, 毫无反响。那些人们生不逢时, 虽然失败, 就其实现永恒观念而言却自有其意义……我们这族类真正的英雄, 绝非那般通过如山的尸体建立了昙花一现统治的人, 倒是那些毫无抵抗能力、屈服于优胜者强力的人…… (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设计者说】一般而言,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追求在师生围绕核心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共识既已形成, 即可结课, 无须再用过多的材料。本课情形较为特殊, 所以连用三则材料, 从两个角度进行小结, 以期实现“论”的升华。

(四) 课外拓展:推荐追踪人物

在课外追踪以下历史人物: (1) 李贽, 男, 福建人 (1527—1602) ; (2) 谭嗣同, 男, 湖南人 (1865-1898) ; (3) 张志新, 女, 天津人 (1930-1975) 。

关于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多面性探讨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段教学;学习习惯;知识衔接处;层次性

对于小学五、六年级这个时段的数学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做好小学高段数学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等等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此时的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更要贯彻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素质进行一个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育必须融入多种教育理念。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学好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使学生掌握终身有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教会学生预习与复习

如,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当天要学的学习内容,下课时同桌讨论书中例题,把不会的做上记号。

2.培养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期坚持,“勤思、勤动”的习惯才会逐步形成。

3.培养学生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

4.充分鼓励,培养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5.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二、让提问具有艺术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好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自己学习的观点。因此,要让课堂提问具有艺术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问题要有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思考。比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大小比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又一包糖,大哥分到了这包糖的1/3,二姐分到了这包糖的1/6,三弟分到了这包糖1/2。大哥和三弟觉得自己很吃亏,与二姐吵了起来。爸爸却在旁边哈哈地笑了起来。然后提问:你知道,爸爸为什么会笑吗?这种形式的提问,就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2.提问要注意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告诉我们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是这样设问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的高与原来三角形相比谁长?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由浅入深又有启发性,不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的状态。

三、抓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知识衔接处

处于小学高段这个地位的数学教育有着别样低段和中段的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它处于小学与初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地位。此时的教师不仅仅要进行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进行好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避免出现学生在小学数学知识扎实的基础之下,在走入初中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数学成绩一落千丈。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小学与初中在学习内容上、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上方面的差异,从教学方式上逐步向更深一个层次靠拢,充分发挥小学高段教学的作用。从一些手把手的教法中逐步退化出来,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会有利于学生走入初中以后更快地、更高效地适应初中生活。因此,小学数学高段教学的教师任重而道远,教育方式的使用上至关重要。正确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衔接中小学之间知识的过渡。

四、让安排的习题具有层次性

“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认识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布置习题时不能搞“一刀切”,要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充足的成功体验。另外,还要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作为小学高段数学教师,要及时地认识到这个阶段教学的特殊性。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探究适合于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新途径,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3).

[2]黎晓红.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作者单位 重庆市合川区双槐镇中心完全小学)

试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面性 第3篇

一、正面灌输性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应积极向学生正面灌输道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除上好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还应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对学生开展教育,使他们学习有榜样,行动不迷航。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为国浴血奋战的先进事迹,而且还要学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发扬光大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弘扬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敬业精神,使学生能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反面教育性

所谓反面教育,就是从《青少年犯罪百例》中挑选一些学生熟知的案例进行教育,或从身边现实生活中选取有较强说服力的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要利用校会、班会和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以及做人基本道理教育。充分利用反面案例这一活的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起爱社会、爱他人的责任感和形成优良品质。

三、耐心细致性

做思想工作绝不能只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应当深入持久,耐心细致。中小学德育工作应从耐心细致上入手,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与进步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教育、影响和启迪。要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就需要全社会,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能全方位、齐心合力地把德育工作融进日常工作中去,融进每一节课中去,当作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四、为人师表性

为人师表不单单指教师,也应当包括家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和整个家庭环境,都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家长不良教育。因此,家長不但要当好长辈,而且在行动和言语上也应做好表率。当然,教师做好表率更为重要,因为学生从幼儿园开始直至大学毕业要经过十多年的教育,这十多年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和教师相接触的。教师应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往往都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模仿,因此,教师教人学知识的责任是很重的,但育人的责任更重要。

五、积极疏导性

学校在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要坚持积极疏导,宜导不宜堵,宜导不宜压,不能把学生禁锢起来、封闭起来,更不能对学生动辄就是批评指责。这样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一旦发现学生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应积极采取疏导的方法,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做他们信得过的人。当然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仅仅依靠学校还不够,还必须靠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目前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带来了一些精神污染,毒害了一些青少年学生。一些地摊小报、黄色书刊、黄色网站,确实需要加大力度认真治理了,不然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依赖于社会大气候的良好影响才能收到成效。

上一篇:语言学习环境论文下一篇:高校物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