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2024-08-12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精选12篇)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1篇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大体同步。目前把研究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真正用于实践的不多, 也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因考虑因素各异, 所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评价体系相互间有很大差别。但这些研究工作已经奠定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工作基础,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09年推出的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及之后的多国绿色城市指标体系, 以及美国加州绿色经济测度体系等, 虽然这些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评价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 但其已经涉及到碳排放以及能源的有效利用, 与低碳经济密切相关, 一定程度上具有衡量和评价低碳经济的功能。

2010年, 中国社科院编制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报告中, 提出了一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 (2011) 》提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 等等。这些指标体系的提出和应用尝试, 促进了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从理论向实践的发展。

目前, 国内外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构建体系上, 而没有关注指标选择的优劣分析。实际上, 选择适合一个区域或国家的低碳经济指标, 对构建一套科学和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作者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低碳经济的涵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系统构架、评价步骤等方面入手, 就建立和应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逐项分析, 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

低碳经济涵义

虽然低碳经济这个概念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但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低碳经济概念。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 所提出的低碳经济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2003年, 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中, 首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认为低碳经济是能提高资源生产力, 用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产生较少的污染扩大生产量, 同时有助于提高生活水平, 保证更好的生活质量的一种经济体系。在这样的低碳经济中, 科学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该定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低碳经济的意义所在, 有助于后来学者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是人文发展水平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该定义体现了在人文尺度上发展经济, 反映了低碳经济的实质。

另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是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 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 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定义较好地反映了环境、能源、经济三者紧密相连这一特征。

还有学者认为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是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 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向富裕发展。二是低碳经济不应该排斥与高能耗、高排放相关的产业和产品, 而应该注重提高碳效率。三是搞低碳经济不一定会降低生活品质。四是发展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 这不是高成本, 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五是低碳并不遥远, 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消费中。

综合各方的研究, 可以看出虽然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 但其基本内涵相近。本文认为, 低碳经济的概念不仅要反映环境、能源、经济三者关系, 更要体现发展低碳经济源、经济联系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 它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 通过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观念, 使用清洁能源, 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能耗、污染和废物排放, 达到节能减排效果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反映低碳经济的实质, 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使所建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具有可比性并可应用于指导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

OECD在开发和应用环境指标体系时, 强调指标要简洁、易于理解, 具有动态特征, 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客观公正, 同时要定性与定量结合。因此, 其设计原则可概括为:简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动态性原则等。

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中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 并且要求指标可独立存在。另外, 为了能比较不同城市的数据, 还要求所收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因此, 可将该体系构建原则概括为:客观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等。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灵敏的指标, 保证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其基本原则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另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 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3R原则。

综合各方在建立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可以看出, 为确保评价体系需要充分重视和遵循相应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本文综合各方观点, 提出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宜遵循的几个原则如下。

(1) 科学性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对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与充分反映, 既实用又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操作性。

(2) 系统与层次性原则。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包含若干个环节, 具有层次多、涵盖广、系统性强的特点。

(3) 全面与代表性原则。对于指标的选择, 不遗漏也不重复, 但也难以面面俱到, 核心是要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每个指标要具有代表性, 既是独立的, 又能合成整体形成评价系统。

(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对低碳经济的定性衡量较为容易, 但缺乏说服力;建立定量指标面临的难度和问题较多, 但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定性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 将可以避免单纯依靠某一方面所带来的缺陷。

(5) 动态与稳定性原则。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但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

(6) 效率与效益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够将能源效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起来。

系统构架

依据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评价体系应该由若干个层次构成。一般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构架。目标层是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目标, 即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准则层是目标层下建立的一个分目标, 是对目标层的具体反映。指标层是对准则层的进一步细分, 是一组基础性指标。大多数学者都是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构架来建立指标体系, 但其具体内涵却存在很大差异。

OECD的指标体系是根据压力-状态-响应 (PSR) 模型构架, 从环境压力指标、环境条件的直接和间接指标、社会响应指标三方面来衡量, 再将这3方面细分为50项具体指标。

拉丁美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首先对能源和CO2、土地利用和建筑、运输、废弃物、水、卫生和空气质量这8个方面进行评估, 接着将这8个方面做进一步细分, 分为31个独立的子目标 (包括了16个定量指标和15个定性指标) , 再对每一个子目标进行评价。

普华永道顾问公司在2009年构建了一套用于预测2020年到2050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低碳经济评估体系。指标分为低碳经济成就指标 (用于评估国家在本世纪为减少其经济的碳排放强度有多少进展) 和低碳经济挑战指标 (用于评估主要国家在减少碳排放强度上的“距离”) 两大类, 再对这两大类进行细分, 最终构成终极指标。

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为低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第二层准则层由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经济、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等方面构成;第三层指标层在准则层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 构成完整的指标体系。

另一些学者提出以低碳经济建设目标的层次性为指导, 建立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体系。准则层包含经济发展系统、低碳技术系统、低碳能耗排放系统、低碳社会系统、低碳环境系统 (自然) 、低碳理念系统六大类。基础指标层中若干个指标的选取也是根据上一层六大类系统建立的。

还有一些学者依据低碳经济概念内涵, 提出构建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二级指标 (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碳交易与合作五方面) 和多个三级指标。

综合来看, 采用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系统层次构架是较为普遍的低碳经济指标构架体系。表1为某些学者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的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和指标构建原则, 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这种体系结构层次清晰, 易于理解和应用。另外, 从实际内容看, 不同的学者, 由于其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以及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 在准则层和指标层上选用的指标差别很大。但从结果看, 这些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又都能够反映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评价步骤

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架后可进行具体评价。一般步骤为:数据的选择、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等方面。

1.数据的选择

数据收集经常面临的问题是难以获得或数据不准确。因为对于所收集的研究地区的数据, 可能并不是每个指标都有对应的相关数据值, 鉴于数据的局限性, 应进行一定的筛选, 除去部分数据不完整的相关指标或者无法获取数据的相关指标。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来源及量纲不同, 可能正向或者逆向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使各指标成为可运算且单位统一的指标。通常采用正向化和无量纲化的方式来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出标准化指标值。例如采用倒数变换法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

3.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是看其对目标的贡献程度, 赋予相应的值。在整个评价体系中, 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外用于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权重确定的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 (AHP) 和德尔斐法 (Delphi) 。两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

层次分析法 (AHP) 适用于目标结构复杂, 数据缺乏, 难以完全用定量方法来解决的系统性评价。例如, 有学者在对某个县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 在指标较多, 数据相对较少的情况下, 选择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其基本步骤为: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通过该方法, 定量地计算出了各因素对总目标影响的权重。目前,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较为普遍, 它能将复杂的问题系统化, 易于达到综合评价效果。

德尔斐法 (Delphi) 适用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 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判断力, 通过主观打分的方法, 实现预测的目的。例如, 有学者采用德尔斐法, 邀请了20位相关专家对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分别赋予权重。通过调查, 专家对指标进行多轮评价, 最后形成专家建议基本一致的权重数。德尔斐法集思广益, 加入了专家经验, 有着广泛的代表性, 也增加了体系的适应性, 但同时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使得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可靠性。

4.综合评价

利用结合指标的标准化值和权重, 计算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数, 再与评价等级标准进行比较, 判断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情况。通常, 对标准化值和权重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 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而用于比较的评价等级标准是由学者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 结合专家意见所建立。由于各学者建立的评价体系不同, 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等级的构建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例如, 有学者采用100分评分制, 各分值对应的评价等级为:90分以上,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优秀;80分~90分,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良好;60分~80分, 低碳经济发展情况一般, 60分以下,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些学者则根据评价所得综合指数将低碳经济类型分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中碳经济、中高碳经济、高碳经济和超高碳经济六类。还有学者将评价所得综合指数处于 (100~80) 区间的定义为低碳经济;处于 (80~60) 区间的定义为中碳经济;处于 (60~0) 区间的定义为高碳经济。

现有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研究国内外现有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现, 这些体系都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 在各套指标体系中, 指标的提出虽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原理, 然而很多具体指标本身的含义和度量非常模糊, 如“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居民的低碳理念”等指标, 难以客观衡量和评价;有的指标则过于细化, 不仅表现在指标涵盖的范围上, 还表现在某一项具体指标的实际应用上。总之, 现有的体系中, 指标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同时也带来部分指标适用性小、数据来源不足、计算过于复杂等问题。

其次, 各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相同地区的评价结果可能不同, 这说明一套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并不一定适用所有区域或国家, 而需要确定其适用范围。例如, 有学者利用所建立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山东六个省市进行了评价, 将得到的2008年的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 所对应的省市依次为:上海、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浙江。而另一学者用其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市都进行了评价, 将得到的2008年这六个省市的综合评价指数从高到低排序, 所对应的省市依次为:浙江、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两者都是综合分数越高, 低碳经济发展的越好。从两者排序可以发现, 两个指标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有较大的出入。

还有, 各套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的范围不同, 评价的难易程度也有所差异。在对各指标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实际发展状况的分析;以及对于一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时, 该如何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另外, 现如今也还缺乏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本身优劣进行客观评估的方法或工具, 从科学规范的角度来对指标进行系统性分析。这些都是指标体系研究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2篇

1 我国电力企业开展低碳经营和低碳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资料表明,1995~,我国发电总量增加了近3倍,占世界总发电量的20。3%,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另一方面,我国电力消费需求依然旺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能源和电力消费都将快速增长,且用电量增速更快于能源消费。全国用电量为4。6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约增长一成二,人均用电量3483千瓦时,比上年增加351千瓦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总体看,电力工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势态,电气化还会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是一个典型的依赖煤炭生存的行业,而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每年开发的煤炭有近一半用于发电,这也意味着由于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0%来源于电力行业。207月,国际绿色和平环保组织发布《中国发电集团气候影响排名》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电力行业对煤炭的过度依赖,阻碍了中国更加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仅排名前三的发电集团(华能、大唐和国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和,就比同年英国全国的排放量还要多。高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将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造成海平面上升、农作物产量下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开展低碳经营,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电力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清洁煤”和“热电联产”等新技术,重视对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使电力行业逐步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环境保护 评价指标 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07-01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各级政府作为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杠杆作用,把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及时评估和改进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深入对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早已迫在眉睫,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现状

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是各企业污染防治情况的直接反映。首先,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重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与治理,主要包括农业和工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企业排放三大废弃物,整理污染物与三废处理设备、环境污染的程度;其次,针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排污费用的收取、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再次,生态环境保护,包括农业生态试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区保护等;最后是环境保护自身建设整体情况[1]。

基于我国国情,已投入实行的环境评价指标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不齐全,检测技术不高,准确度和可靠性低,缺乏时效性;其次,现有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环境实际状况脱节,指标体系无法及时反映环境状况,仅通过年终调查总结来发现。其次,由于生活污染物和工业污染物的交叉排放,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加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缺陷;最后,环境保护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需从源头做起,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我国尚未建成完善、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 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条件

2.1.1 科学性

科学性基础作为环境评价结果质量高低的判断标准,要求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着力于科学层面进行设计和规划,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全方位把握低碳经济的特点,着重强调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应确保环境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用科学的评估方法,确保各项环境指标能客观的反映出社会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需明确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将资源可利用率的提高、环境破坏程度的降低、节能减排等视为重中之重,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应在以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要基础。

2.1.2 可操作性

在设计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将这一指标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着重强调各项指标含义的准确性和各类计算方式的可操作性,进而更好地监督和指导环境保护工作。

2.1.3 稳定与动态结合的基础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动态过程,其根据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不同,指标设置也不尽相同,相关工作人员应进行及时调整和细化。一般情况下,为了全面掌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各项数据,从而确定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内容不能一直处于动态情况下,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即为稳定与动态相结合,其也是构建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条件之一,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2.1.4 政策性

在设计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综合掌握国内外各项形势,构建更具适用性和可行性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工作人员还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国际公约[2],统筹规划和设计符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2 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的设计

2.2.1 指标的择取

低碳型环境保护主要由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组成,是一项由社会、环境、科技、资源、经济等构成的复合系统,须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描述,进而构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多个层次的评价体系,便于对环境保护情况作出综合评价。其中,一级指标为低碳环保指数;二级指标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三级指标为反映国家或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基础性指标。

2.2.2 评价指标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3],低碳型环境保护要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环境,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即为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发展指标,其是衡量节能降耗和社会化低碳落实程度的重要标准;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指采用恩格尔系数来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指数,其也是低碳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标准;环境指标,绿地覆盖率是绿化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和整个区域面积的百分比,覆盖率越高,植物吸附二氧化碳的总量也就越高,环保效率也随之增高;政策指标,低碳经济社会的构建必须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入手,明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的消费模式,而国家的战略政策直接决定了碳排放监测体系、统计体系等的建立,是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2.3 低碳經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核心内容,各级政府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广大群众生产生活能否达到低碳要求的重要标准,是能否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准则,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治污力度、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技能减排等内容。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包括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空气污染降低率、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全国GDP比重率等,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科技、资源等,各角度、各层次都受到了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约,以使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展开。

3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已投入实施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对其的重视,实时跟踪和保护外界环境,及时纠正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低碳经济的各项特征,不断总结和完善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我国低碳型环境保护程度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乃江.低碳经济模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与生活,2014(16):93-95.

[2]许力飞.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4:102-107.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第4篇

“低碳社会”是人类应对国际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社会发展方式和社会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以及环境优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对于高碳社会,低碳社会要求摒弃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施高碳社会向低碳社会转型,即以低碳发展为方向的绿色社会发展模式[1]。

低碳社会是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现实、最基本的路径。通过循环经济制度、能源产业技术和制度以及金融财税制度的创新来保障、支撑,以实现低碳社会发展。

1 社会的研究现状

自从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国内各个领域的学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胡鞍钢等阐释了低碳经济“绿猫”模式的内涵及其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2];邹骥等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度,主张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全球挑战[3];牛文元等指出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经济增长点[4];吴晓青等则认为低碳经济是新工业革命、新经济增长点,是占领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契机,提出了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战略,并提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5];李俊峰认为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关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应该积极争取国家发展的更大空间[6]。

②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策略。庄贵阳认为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中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需要跨越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要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7];潘岳呼吁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8];吴昌华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9];周宏春认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农业,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10];任力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11]。付允等强调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是基底低碳、结构低碳、方式低碳和支撑低碳[12]。

③低碳技术研究。金涌提出低碳发展应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消费过程优化及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着手[13];何建坤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需大力发展碳埋存技术和煤基液态燃料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低碳能源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的体系,外争合理碳排放空间,内求积极应对[14];洪芳柏研究了低碳经济温室气体核算意义和方法[15]。

④低碳金融及其平台研究。成万牍指出,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新型金融——碳金融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给各国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16];庄贵阳指出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17];还有学者研究了低碳技术和交易的国际合作。

⑤低碳经济和消费方式关系。张一鹏认为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俭朴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仅依靠先进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减排的目的[18];吴晓江强调低碳经济需要“公民运动”,即养成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19]。

⑥低碳经济的制度建设研究。金乐琴等指出低碳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应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20];王利认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加快完善中国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21]。

⑦国外低碳经济现状。章宁分析了丹麦“能源模式”及低碳经济特征;任力研究了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2]。

上述研究都为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必要的知识准备。

2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与反映,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影响低碳社会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具体来说,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指标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社会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科学地概括低碳社会的基本特征,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②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评价必须全面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碳排放的主要问题。因此,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

③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该较全面反映低碳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即反映社会文化、经济产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状态特征及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必须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

④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原则。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但有些指标很难量化,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再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⑤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建设低碳社会是动态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即指标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作适当调整;二是指标权重动态性。同时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所以,设计指标体系需兼顾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平衡。

⑥3R原则。低碳发展重点是通过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ducing)和再循环(Recycling),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排放,采取多种方式使垃圾和废弃物资源化,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此3R原则是构建低碳社会指标体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3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和依据

碳排放的来源渠道不同,不仅来源于产业运行过程,也来源于社会消费过程,不仅受到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生产企业、产业链条耦合度的影响,还受到员工低碳意识和外部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的选取依托于如下方法和依据。

3.1 指标选取的方法

本研究分别沿两条路径进行评价指标选取。

①根据产业链路径来确定碳排放的指标,即按照横向路线:原料燃料生产碳排放—生产过程碳排放—消费碳排放—废弃物处理碳排放,碳排放主要集中在这一路径上;②根据对横向路线各环节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本文选取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科学技术、政策法规、意识认同等。

横向路径①和纵向路径②指标选取如图1所示。

3.2 指标选取领域主要依据

CO2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与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密切相关。其主要依据是中国的能源比重和全球CO2排放源。

①根据我国2005年相关数据,一次能源消费量为22亿吨标准煤,其中煤、油、气、水电的比重分别为68.7%、21.2%、2.8%、7.3%。估算的CO2排放量为51亿吨,其中约50%来自能源加工转换部门,约35%来自终端工业部门,约15%来自农业、交通、服务业与居民生活。

②根据国际能源署2009年CO2报告中2007年碳排放总量饼图,各主要碳源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如下:居民6%、工业20%、交通23%、热电41%、其他10%(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24]。

4 低碳社会的指标体系构建

虽然目前低碳研究是热点问题,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从各领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对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指标体系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总结和分析,研究并概括了低碳社会的核心要素,对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影响CO2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参照国际能源署2009年CO2报告和国际上衡量低碳社会发展水平的各种可能指标,包括人均碳排放水平、碳生产力水平、技术标准、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碳排放弹性以及进出口贸易等,以上述指标构建原则为基础,构建了低碳社会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低碳社会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层为低碳社会社会发展水平(A);第二层准则层则由能源利用结构(A1)、产业社会(A2)、农业发展(A3)、科学技术(A4)、建筑(A5)、交通(A6)、消费方式(A7)和政策法规(A8)八个方面构建低碳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第三层指标层在上述八个方面核心要素项下设立若干个评价目标,最终构成设立终极指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专家建议,对低碳社会统计指标进行了初选与完善,最后构建的低碳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由52项指标组成。其框架如表1所示。

5 低碳社会的评价方法

5.1 统计指标的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在建立的评价指标中由于有些指标是正向指标,有些是逆向指标,同时各个指标之间的量纲不同,如果直接运用这些指标对低碳社会进行评价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正向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指标的正向化处理。根据所选择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指标不可能取值为零,因此,对逆向指标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进行正向化处理:

公式中x′为逆向指标的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对于适度指标,则可以运用下面公式进行正向化处理:

公式中x′为逆向指标的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x0为该指标的适度值。通过上述数值正向化处理,所有的指标就能体现出该指标的数值越大,反映该区域低碳社会发展水平越高。

②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通过对区域社会发展评价指标的正向化处理,各个指标的离散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量纲的不同,也就使各个指标之间的数值大小缺乏可变性。为了使各个指标数值有可比性,需要对所有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指标无量纲处理,本文选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中,X为指标归一化后的指数;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x*max和x*min为该指标区域各评价个体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5.2 指标权数的确定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的科学合理与否对综合评价结果和评价工作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德尔斐法(Delphi),通过多方相关咨询专家意见,确定了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

德尔斐法是一种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预测方法,其基本思路就是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判断力,实现预测的目的。本研究邀请了20位有关专家对本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分别赋予权重。通过调查,专家对指标多轮评价,反复征询、分析归纳、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专家基本一致的权重数。具体指标权重见表1。

5.3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有许多,常用的有线性加权和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等,本文采用线性加权和法,以X表示发展程度,则

式中Xij为标准化后的无量纲指标,Yij为相应指标权重。

5.4 结果判断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碳排放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低碳社会评价等级标准。根据指标值综合合成方法计算出X值,再与评价等级标准相比较,判断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低碳社会的评价等级标准如表2所示。

6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低碳社会是始于发达国家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一种新社会发展模式。目前进行低碳社会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如各国社会发展和科技水平悬殊,民众低碳意识和认识水平相去甚远,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关统计资料严重欠缺,或者缺乏相应的计量手段,各国关于碳排放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标准严重不一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只有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才能为低碳社会的客观评价铺平道路。从中国低碳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来看,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以便为国家的碳减排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引导作用。

摘要:低碳社会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的发展方式,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为促进低碳社会建设,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按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根据一定的方法和依据,建立了三层次多指标的低碳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lphi法确定各层次相关指标的权重,综合评价低碳社会的发展水平,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5篇

1低碳生产竞争力

低碳生产竞争力是对区域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宏观性的评定。低碳化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标志。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研究表明碳生产力提高是2050年CO2浓度控制目标实现的必然途径[6],《布莱尔报告》也把碳生产提高作为低碳经济转型的具体目标。因此,从本质上说,碳生产力是低碳经济表现的核心。低碳经济表现为以碳生产力或者碳产出为核心的宏观要素组合。低碳生产竞争力的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碳强度、工业碳强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低碳科技竞争力

低碳科技是低碳基础准备的主要方向,它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它决定着该地区转向低碳经济的可能性与速度。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低碳能源开发、能源效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新的低碳技术与人力资本支持,甚至朝向低碳经济的硬性转型反而会伤害当前经济的发展,不但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反而会降低已有的区域竞争力。基于此,低碳科技竞争力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人员、数科研经费、申请专利数、高新产业出口额。

3低碳生活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以区域民众财富增长与生活品质上升为前提及终极目标的,这也是区域竞争力的源动力,它这一终极目标可以为区域竞争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与竞争欲望,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低碳竞争力必须满足两大要素的同时实现,一是经济财富的增长,二是生活环境与品质的提升。低碳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基于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一理念尤其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低碳生活水平作为低碳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必须加以考量。低碳生活竞争力主要通过居民收支、居民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来加以体现。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城市恩格尔系数。

4政府作用竞争力

创新体系缺位下的低碳谜题 第6篇

然而,就在低碳概念迅速走红的同时,社会频现“伪低碳”现象:有的产品炒作概念,营销贴金;有的企业附庸风雅,净做表面文章:有的地方政府搞起新型“形象工程”“应付工程”……2010年4月号封面文章《清算伪低碳》甫一推出,即在业界引起强烈共鸣。

对于我们所揭示出的眼下种种低碳乱象,经济学家无疑有着基于各自视角的不同解释。其中,长期参与推进中国科技创新体系、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素有研究的国务院参事石定寰,见解颇为深刻。

5月11日傍晚,在国家科技部的办公室里,石定寰教授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朱敏总编,围绕“低碳”与“创新”的主题倾心而谈,试图解开低碳经济的发展迷局,透视中国创新经济的坎坷前路。

低碳经济不能一蹴而就

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可以避免损失将来每年GDP的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朱敏:现下舆论爆炒而又莫衷一是的“低碳经济”。您认为应做何种定义?

石定寰:实际上,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定义。“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D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是迫在眉睫。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可以避免损失将来每年GDP的5%~20%,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而从现在直观的含义来看,低碳经济是建立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基础之上,

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由此,我个人认为,这是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找到一条新经济发展的道路,所作出的积极探索。

朱敏:就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时期。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亦难遏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从而,中国面临的难题在于:如何既确保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石定寰:我们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现在看来很难实现,因为一旦在经济发展中积累下严重的污染问题,再回头治理是很困难的。比如滇池的污染,目前国家已经投资上百亿,至今没有见到大的好转。一个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要想恢复起来,要花费巨大的代价,这就迫使人们探索一条真正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把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斯特恩归结为低碳经济。所以,未来的经济发展也肯定会建立在低碳的基础之上。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既不以牺牲经济的发展为代价,也不以污染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两者应有机统一起来。

朱敏:“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相对于高碳的低成本和垄断地位,低碳的新能源在替代过程中有什么竞争优势?

石定寰: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而且在国民的生产和消费中,煤炭依然是主要部分。而煤炭的使用还属于比较落后的方式,大多是直接燃烧,大量的工业锅炉,取暖等等,这是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国家的情况表明,目前还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能源的结构问题,以现在来看恐怕中国在未来若干年,甚至到本世纪中期,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还很难改变。

但是,不管是出于世界减排的义务,还是自身可持续的发展,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必然的选择。同时,中国和发达国家也不是处在同~水平线上,它们的经济技术水平已经可以控制碳排放的总量,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作出这样的承诺,因为,我们的经济还要发展,我们的城市化还没实现,因此能源总的消耗量还是要增加,即使再节约和提高利用效率,但是排放的总量还是会增加。

因此,我们只能减少碳排放的强度,增加非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碳排放的强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此来实现低碳的发展。我们要认真地避免一些舆论上的炒作,现实分析中国现状,低碳经济模式是我们几代人努力的目标,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东西。

朱敏:的确,现实当中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类似的名词。诸如新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相比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指向性更强。

石定寰:当前人类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的核心原因是人类大量的工业活动,大量地使用化石能源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低碳概念的出现,在能源使用上有更加明确的界定,目标性更明确,而且可以计算,而之前的绿色、环保等概念太笼统。

朱敏:“低碳”易于量化。比如,每个人日常的“碳足迹”是可测的。

石定寰:是这样的。尽管现在尚不能迅速改变能源模式,但低碳经济无疑是社会的一个终极目标。我们要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完善,尽可能在能够实现的领域推行。

比如建筑,建筑消耗是能源消费的大户,现在国外推行零消耗建筑,综合利用各种清洁能源,来改变居住环境。比如汽车,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动汽车、电力燃料的发展,逐步建立一个没有碳排放的交通系统。将来生产环节也要实现低排放,工业来源靠电力作为主要动力,而电力主要是火电,那么只能大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少用就少排放嘛。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玄机

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大量的投入,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搞不好又要错失这次历史大机遇

朱敏: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最近表示。“十二五”期间征收碳税有望实现。在宏观经济刚刚恢复元气的中国,以环保的名义增加赋税,会不会因而增加社会和企业负担。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何权衡这一矛盾,煞费思量。

石定寰:碳税是政府调节税收的一种方式,但是具体中国什么时候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认为是肯定要实施的,毕竟是一种经济杠杆,斯坦恩报告也提到:拿出国民收入的1%~5%用于低碳经济的投入,包括技术的研发、财政的支持,牺牲一点GDP的速度,换取经济长远的发展。

中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已经和往前不一样了,虽然经济还不够发达,但

一定要深谋远虑,否则没有可持续而言。近代以来,中国饱受磨难,那么多困难我们都挺过来了,今天日子好过了,更应该看得更远一些,为子孙后代留下些环境遗产。

当然,对于暂时还贫困的地区和个人要适当地区别对待,不要一刀切。经济发达地区,碳税就要更高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则予以照顾。美国各州的政策也不一样,加州是最严格地执行新能源政策的;欧盟虽然统一了货币,但是各项政策上还是有所区别。我认为碳税在中国也要采用差别政策。

朱敏:无可否认,国民赋税已经很严重了。

石定寰:这就需要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比如企业所得税应当适当降低一些,可以让企业拿出更多的钱搞研发投入。总体上不要增加税赋的负担,有调整,才有正确的导向。另外,可以在发达的一些省份搞试点。中国这么大,没必要这么一下子实施。

朱敏:现实当中,也有些只是在生产系统的某一部分实现了低碳,而在其它环节则有违背低碳原则的现象。以太阳能电池为例。实际上在多晶硅的生产环节是高碳的。但因为它属于新能源产品。就冠以低碳之名,避重就轻、错位引导。对此应当怎样看待?

石定寰:您说的这个过程,应该用“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来看,比如晶硅电池大量使用硅能源,硅石、硅砂、硅矿石经过一定的冶炼以后变成了工业用品,进而变成多晶硅材料,然后可以拉制成单晶硅,切片、镀膜、做成电池,电池组件安装到屋顶和太阳能电站。原则上是20~25年的寿命,实际上并不止20年。

当然,在设备的生产过程中必然要消耗~定的能量,而且多是常规能量,含碳的能源生产了清洁的能源,但是要看它的投入和产出的比重。现在随着能量的进步,能量的回收期已经在逐渐缩短,且可使用流化床法、冶金法,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这样,晶硅电池可以降低到两年的回收期,20年周期投入占产出的比重是10%左右。

之前一些工艺落后的小型太阳能企业比较多,能源消耗确实很大,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升级,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生产规模大多达到于吨级。赛维太阳能公司已经达到5000吨的生产线,规模化以后就逐渐把能耗大幅降低了。另外,薄膜电池做得比较好的美国,大概至少需要10个月的回收期,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更少,没有大量材料冶炼的过程。

虽然太阳能电站到了20年之后,它的功能可能会降低一些,但是仍然可以继续发电。中山大学有研究表明,曾经运行了20年的电池片,总体发电降低了10%左右,寿命还可以延长,当然需要新的补充啦。

朱敏:这样看来,太阳能电池总体上还是一个低碳、环保的产品。

石定寰:现在中国的多晶硅电池,生产规模大概到达2万吨的水平,占到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二。目前还是需要进口。

朱敏:尽管进口有其现实之需,然而,中国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在于自主创新。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成为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

石定寰:目前的确是引进的技术,主要是改良西门子法。而近年来,针对太阳能级多晶硅的质量要求,我们自主研发起来一种新工艺——合金法。冶金法制备多晶硅以廉价的工业硅为原料,采用合金技术提纯而成,工艺路线短,能耗仅为改良西门子法的20%左右,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生产价格低廉的制造太阳能级多晶硅新技术。

为推广和不断完善冶金法生产多晶硅工艺,合金法太阳能多晶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09年9月底在宁夏银川成立。而且建立了2000吨的生产线,使用合金硅的材料已达到相关质量认证,硼和磷的杂质含量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生产了太阳能电池,建立了太阳能电站,运行一年来效果比较稳定。

以前是改良西门子法一法独大,但现在的产业发展情况是,硅烷法和冶金法以及改良西门子法已经是三足鼎立,各自占据一部分市场。

朱敏:中国发展新经济的口号是。一定要抓住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制高点。

石定寰:应该说给了中国这样一个机遇,能否抓住就要看我们的政策、投入和发展的情况了。因为新能源的利用,世界各个国家都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不同于常规能源,落后人家100年。

朱敏:如今主要取决于技术因素,还是其它?

石定寰:中国最近产业规模发展起来了,但是研发水平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美国此次危机救市资金8000多亿美元,其中1100多亿专门用于基础性的战略研究开发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能源领域。作为美国政府已经组织了几十所大学的前期技术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了和企业界的联合作用,加强了能源的国家队的投入,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中国的“4万亿”基本投入到了基础设施上,尽管“十一五”规划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工作有所进步,但是资金投入的力度和美国相差甚远。

阻碍创新的机制性根源

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是严重脱节的。过去也一直在推动机制的结合,但至今还存在许多问题

朱敏:以最近的观察来看。美国的大学以及一些小公司。在美国政府和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发展势头正劲。美国的风险投资乐于前期投资。而我们国家的风投偏好保险、安全。且在快出效益时机投入,而前期投资全靠政府。效率是有限的。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更不敢于往民营企业身上投入。

石定寰:的确,美国大量投入民企身上,大批企业得到了政府支持,而且都是上千亿美元,并且给予3~5年研发期。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 SOLAR)是在2004年才开始生产产品,在此之前6年都是在沃尔玛基金的投资下生存,本来预期3~4年出成果,但是延长到第6年才开始成果转化,一直到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太阳能公司,公司产能已超过1千兆瓦峰值(GWD)。

与此同时,First SoJar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碲化镉(CdTe)薄膜光伏模块制造商。与传统的晶硅技术相比,使用碲化镉专利技术的太阳能发电量更大,并拥有更低廉的生产成本。First So-Jar在业内率先实现了每瓦成本低于一美元(85美分),并于2009年6月宣布:到2014年,公司会将每瓦的制造成本降至52~63美分。类似的成功案例在美国相当多,特别是在硅谷。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可以设想,美国未来几年肯定会出现大量创新的成果。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国家没有大量的投入,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搞不好又要错失这次历史大机遇。

朱敏:作为长期参与推进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经济专家,在您看来,阻

碍创新的机制性根源到底在哪里?

石定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科技体制等等方面。一直以来,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是严重脱节的,过去也一直在推动机制的结合,但至今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一些研究机构和小公司产生的成果,很难及时得到各方面的支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们对科技创新的期待,更看重马上获利的项目,长期回报的谁都不愿意参与,政府、银行、风险投资历来如此;而真正的创新项目却大多来自中小企业,它是以市场为导向,它有强劲的动力搞开发。但是,这类的小公司,第一很难被发现,第二发现之后很难被支持,没有资金是肯定上不去的。实际上,我们中国并不是没有人才,也并不是没有创新,而是缺乏正向的激励。

朱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石定寰:第一,过去的问题是缺钱,现在的现状是不差钱,资金已经不是主要因素,但恰恰是能办事的人得不到钱,给了钱的单位未必好好珍惜,激励机制没有。比如大学更看重的是论文,关注论文得了什么奖,而市场应用的成果并不太关注。考核机制有问题。

第二,中国的研究队伍人才结构有缺陷。一些科学院人才辈出,但是从事理论研究的居多,缺少工程实践的人才。

第三,中国的工业系统,尤其是装备制造,支持研发成果转化的能力很弱。国外实验室研究成果,提出工艺设计要求以后,工业界的一些设备制造公司很快就会根据要求开发生产套生产系统,使之迅速形成产业化。因为没有装备,一切白搭,比如电动汽车的电池,我们起步绝对不晚,应该说是走在世界前列,许多节能成果也是超前的,但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装备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缺乏装备能力强的企业,来支持研究成果的转化。

朱敏:高新产业的产业化方面要求颇为严苛,技术出现以后又必须快速产业化。有些技术起点不低。却在产业化上出现困难。造成“站在技术的领跑线上。却输在产业化的起点上”的局面。这在您刚才举例的电动汽车上最为典型。

石定寰:从许多国企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创新的动力是不足的,没有创新的机制,纯粹依靠垄断地位占用着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市场,重复生产自己的产品,依靠落后的技术和廉价的劳动力,一样可以占领市场,所以没有创新的动力。而且,国企都是任期责任制,谁也不愿意在自己的任期内冒风险,只求平安度过,所谓“保值增值”是其最大原则。因为国资委考核国企的标准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没有考核其持续竞争力和创新水平。

比如,石油前期勘探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就需要提高探井、测井的有效性,测井的仪器就需要智能化,美国的测井仪可以探测到地下十几个参数,通过数据的传输、快速计算分析来确定井口的位置。而中国真正开发这一技术的是民营企业,在北京清华科技园内,其隔壁就是国有的中石油测井研究院。因为,民营企业只有靠技术进步才能有生存之地,没有资源,没有垄断的市场,迫使它只能在这方面下功夫,这就是机制的不同。

新经济的生命在于市场

创新本来就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而非指令)下,依赖市场竞争,才打磨出的新型产业

朱敏:在固有机制下。当前中国政府高调提出的“战略性新型产业”,又何以培育?

石定寰:第一,现在一些部门又采用了计划经济的手段,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有的确实不太合理,甚至要求具体到生产的规模和型号。比如风也是2.5兆瓦的适合,还是1兆瓦的更适合?这是要根据不同的风力条件,以及不同的风场来决定的,而不是政府命令。再比如,如果强制门槛,现在的比亚迪、吉利、奇瑞就不会出现,依然会维持“三大三小”的格局,中国汽车的竞争优势就会全部埋没。可见,民营汽车的自主研发力量代表了中国汽车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传统的几大汽车公司早已经中外合资了,谈何创新?

第二,所谓战略新型产业,突出的是“新”字,而技术创新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是固定在某一个格式上。技术进步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如果准入门槛还处在旧技术模式的标准,那创新的产品何来?须知,创新本来就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更多地依赖竞争,才能打造磨炼出来新型产业,而不是人们人为地想当然,想培育谁就培育谁。

朱敏:“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石定寰:是啊。比如最近风力发电要出一个市场准入的政策,征求意见出台以后,很多企业很难理解,都问这个文件是出在2010年,还是1980年?

朱敏:让人们顿生时空错乱之感,实在无可奈何。您从1980年到国家科技部工作至今已整整三十年,难怪感触这么深刻。

石定襄在这里,不妨提一下我参与设计管理的“火炬计划”。

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国家科委(科技部前身)提出,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为基本宗旨,推出一个“火炬计划”。它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性计划,而非指令性计划,其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计划,推动产权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火炬计划强调创造环境为主,而不是政府为主,目的在于创造良好的支撑环境,建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辟资金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包括建立高新区、孵化器,当时重点发展领域是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

朱敏:今天回过头来看。其成效究竟如何?

石定寰:由于大力培育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企业家人才,结果涌现出柳传志、任正非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以及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

当时,起步资金国家只给了400万的财政拨款、2000万的贷款指标。我当时是第一任火炬办主任,至今20多年,全国已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兴、华为并不在当时国家电子部的计划范围之内,因为以前的电子元器件只能匹配给国有企业。最终,我们向中央建议支持一下民营企业,但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只是提供政策环境,就是著名的“四自”原则,即“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有力促进了新型产业的发展。

朱敏:对今天加快培养战略新兴产业而言。这些无疑都是值得借鉴和深思的。

石定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应该归纳20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经验,进一步吸收和改进,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新的方法和理念。当年火炬计划也曾希望吸收风险投资,但国家那时并不具备这个环境,因此搁浅下来。近年来国内才兴起股权投资热潮。

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7篇

应对全球变化和促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的重要议题。城市作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核心, 同时也是改造生态环境、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温室气体最集中的地方, 成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都在加快建设低碳城市的节奏和步伐。而我国城市在面临能源供给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同时, 也将建设低碳城市列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于如何采用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 形成系统化的低碳城市发展与管理模式, 以评价城市低碳管理水平的高低, 使开展城市低碳管理体系及相应的绩效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 国内外的学者对城市低碳发展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低碳城市的界定、低碳城市规划、城市低碳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城市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体系等方面, 现有成果主要有:付允、汪云林等提出,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顾朝林等通过论述气候变化、碳排放与城市化的关系, 从理论研究、行动计划两个方面进行了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的综述。付允、刘怡君、汪云林总结了评估城市低碳水平的两种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熊青青利用层次分析法, 选取涉及能源、交通、科技、环境、经济和生活消费六大系统的24个具体指标, 构建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对珠三角九大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量化研究, 并将城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划分为了低碳、近低碳、中碳和高碳4个等级, 为低碳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指明科学合理的方向。李晓燕, 邓玲等认为低碳经济是由经济系统、科技系统、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并构建了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陈静、诸大建、程东祥通过引入灰色理论, 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城市点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宋德勇, 张记录将中国城市的类型和特征与低碳发展模式的选择相结合, 从人口规模、区位、资源禀赋及工业化阶段等角度对我们城市进行了类型划分, 并认为任何一类城市的低碳发展都必须依据自身特征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

3 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基于《2009-2020年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Low-Carbon Ubr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2009~2020) ) 、《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表》 (List of Categories, Indecators and) 、《2009-2020年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Low-Carbon Ubr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China (2009~2020) ) 、《欧洲绿色城市指数评价体系表》 (List of Categories, Indecators and Their Weightings in the Green City Index Program) 及目前国内关于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管理等多方面研究, 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较简单的城市低碳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它包括5个层次, 25个具体的指标, 且大部分指标为定量指标, 以便于数据的收集和相关处理。

(1) 目标层: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

(2) 准则层:子系统对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各方面的影响, 包括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五大系统。其中, 低碳产业系统的目标是加快产业结构变革, 鼓励低碳产业发展。既体现了传统产业低碳化水平, 又衡量了低碳产业发展潜力。低碳能源系统的目标是开发利用可再生及新能源, 降低能源消耗标准。低碳建筑系统的目标是规划绿色建筑, 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工程。低碳交通系统的目标是提高快速交通建设水平, 提高市民绿色出行率。低碳生活系统的目标是降低人均碳排放, 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树立低碳社会意识。

(3) 指标层:根据体系构建原则, 选取最能够反映准则层的25个具体指标组成指标层。作为经过计算处理的基础指标, 是对准则层的具体诠释与说明。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4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

4.1 权重的确定

由于城市低碳管理绩效的评价影响因子数目较多, 且各级绩效指标对整体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 不同层次的绩效指标之间也不存在可比性。层次分析法 (AHP法) 作为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方法,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评价中主观因素影响, 因此本文采用AHP法来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比例为, 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式一致性是可以被接受的;否则, 应当重新调研或咨询专家意见, 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使之满足一致性。通过计算我们得出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且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按照上述方法进而求得低碳产业系统、低碳能源系统、低碳建筑系统、低碳交通系统、低碳生活系统各指标层指标的权重, 经检验都具有满意一致性, 具体指标权重如表1。

4.2 指标的计算

4.2.1 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在构建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产生口径和量纲不同, 而评价时要求各指标的计量单位必须是同质可比的, 因此要对其进行标准化: (1) 指标的正向化换算。对逆向指标通过取其倒数的方式使其正向化。 (2) 指标的无量纲化换算。由于指标的正向化换算会对指标造成很大的离散变化, 且指标量纲的差异性使得指标数值产生异化性, 本文使用归一法对指标进行了平滑替换, 以保证各项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4.2.2 指标值的综合评价方法

假如每一个具体措施所占权重为ai, 每一个具体措施评价指标值为mi, 则每一个准则层指标值为, 设每一个准则层指标的权重为pj, 然后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进行综合评价计算:, 可以根据其数值的大小来判断某一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的高低。

5 实证分析

本研究选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大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研究研究对象, 以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为准, 探讨其在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上的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

(1) 2013年北京低碳管理绩效水平最高, 排名居于首位。对于北京而言, 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已达到7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更是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 并且在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两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3个城市。近几年北京政府致力于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积极优化, 减少煤炭、焦炭等传统能源的使用量, 鼓励使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及新能源, 更是逐步成为“三二一”产业格局、优化劳动力配置, 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号召。

(2)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 2011年在低碳产业、低碳交通系统管理上效果显著, 综合评价排名第二。近几年上海政府出台一系列低碳经济与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以解决传统产业面临的瓶颈制约, 显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源低碳管理方面, 上海正在朝着绿色资源聚集地发展, 改善能源结构、降低碳的密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也将成为上海城市规划中重要的一环。

(3) 广州作为外向型特征突出的经济大省广东省的省会, 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高增长、高排放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 人均碳排放更是居于首位。但是综合管理绩效水平与上海差距甚少, 在低碳能源管理上成效显著。这要归功于广州注重传统能耗行业升级, 着重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 但是交通系统升级、快速交通建设上还要有所提高。

(4) 重庆在此次评价中排名第四, 虽然与北京、上海、广州同为四大国际大都市, 但是重庆在各项指标评价中都与其他三个城市相差甚远, 城市低碳管理绩效水平急待提高, 尤其要加大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型产业、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

6 结论

完善的城市低碳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城市低碳化的向导, 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前提。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5大系统的权重及每个层面的指标权重, 采用专家打分法得出多个判断矩阵以确定指标权重, 保证了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和重庆4大城市进行实证分析, 证明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实用性, 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低碳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性依据。城市低碳管理水平与城市的产业、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活五大系统息息相关, 任何一个系统的低碳化管理水平都对城市低碳管理的整体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 建设低碳城市、提高低碳化管理水平不光需要从政府层面, 更需要全体公民的响应与支持, 倡导低碳生活、生产模式, 树立低碳社会意识, 为早日建成低碳城市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博强.城市碳管理工具包[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4.

[2]陈蔚镇, 卢源.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路径与愿景——以上海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3]张旺, 潘雪华.城市低碳发展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7 (5) :1-7.

[4]付允, 汪云林, 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14, (6) :5-9.

[5]顾朝林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3) :38-45.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8篇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的发展方式, 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趋势。世界各国极为关注低碳经济发展, 但目前研究的重点均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途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等方面, 大多缺乏实证分析, 并且国际上至今未出台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体系, 国内对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因此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低碳经济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来度量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寻找存在的差距及对策, 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为了科学地评价实现低碳经济过程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 在明晰低碳经济内涵的基础上, 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的、科学的衡量其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尺度, 即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涉及到环境、资源、社会、居民、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 因此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要遵循构建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还要反映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具体地说, 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既要能够反映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又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这是最基本的出发点。

(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即反映社会文化、经济产业、政策法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状态特征及动态变化、发展趋势。确定各方面具体指标时, 必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 体现出合理的结构层次。

(3) 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

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 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 一套指标体系不可能涵盖所有碳指标, 但必须全面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高碳排放问题。因此, 选取指标时需选择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标。

(4) 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 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 对于一些很难量化的指标, 可将它分成若干个等级, 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定性指标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 且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应当简单明确, 计算所需数据应比较容易获得。

(5) 动态性与稳定性原则。

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性, 主要表现在:一是指标设置的动态性, 即指标应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作适当的调整;二是指标权重动态性。同时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在一定时期内还应保持相对稳定, 便于比较和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所以, 设计指标体系时需兼顾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平衡, 既要反映经济发展的现状, 又要反映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性。

(6) 3R 原则。

即减量化 (reducing) 、再利用 (reusing) 和再循环 (recycling) 三种原则的结合, 重点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质循环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因此, 3R 原则是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人类生活模式的一次革命, 其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它涵盖自然、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低碳并不是目的, 而只是手段, 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 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 并在这3个层次下构建4个子模块和9个指标。具体见表1。

二、指标解释

1.低碳产出指标

碳生产力被认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 指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为突出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可对碳生产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产业结构系数修正。这一指标将能源消耗导致的碳排放与GDP 产出直接联系在一起, 能够直观地反映社会经济整体碳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也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的低碳技术的综合水平。此外, 由于与经济结构相关联, 碳生产力指标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资产积累到一定水平时, 进一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障碍。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是观察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先进与落后等的重要指标。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意味着以较少的一次能源投入生产较高的二次能源产出, 这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

2.低碳消费指标

碳消费水平旨在从消费方面来衡量一国 (或经济体) 的碳排放水平。尽管消费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两个指标可作为综合性指标来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前者指居民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 能够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后者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 (包括居民住户) 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免费或较低价格服务的消费支出所产生的碳排放, 能够反映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这两个指标可以根据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 (即最终消费率) 与单位经济总量的含碳强度 (即单位GDP 碳排放) 的比值加以核算。

3.低碳资源指标

碳资源禀赋及利用水平, 主要关注一国 (或经济体) 的能源结构、能源含碳强度和碳汇水平情况, 包含三个核心指标, 即零碳能源比重、能源碳排放系数和碳汇密度。其中, 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属于零碳排放的能源;考虑到化石能源是大多数国家 (或经济体) 的能源来源, 为了比较化石能源利用结构差异, 选取碳能源排放系数 (由能源结构加权平均计算的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碳汇密度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节能减排, 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这一指标可采用单位面积碳汇量表达。

4.低碳环境指标

国内外研究表明, 减缓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成效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是呼应的。因此, 环境质量改善也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废弃物碳排放强度”和“工业三废处理指数”可以作为衡量低碳环境的两个重要指标, 前者反映了废弃物总的产生量与废弃物处置所产生的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后者反映了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水平。这一指标可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三废处理指数。

三、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资源环境的保护, 才可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推动下的低碳经济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本文在充分吸收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遵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目前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研究还非常少, 国际上至今未出台具有权威的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目前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如对低碳经济认识有待提高、相关统计资料和计量手段严重欠缺等, 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 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 完善碳排放量的统计、监测、考核, 以便为国家的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发挥正确引导作用。因此, 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只是一个尝试, 希望能起到一个添砖加瓦和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各界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探讨, 尽快构建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促进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促进低碳经济加速从先进的理念发展成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9篇

关键词: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1 低碳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区别

低碳景观 (Low Carbon Landscape) 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景观材料与设备生产、施工建造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消耗, 提高能效, 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纵观全球, 低碳景观理念已逐渐继生态景观、乡土景观理念后成为国际景观界的主流趋势。在中国, 低碳景观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 会导致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目前城市里的碳排放交通汽车占到30%60%来源于包括景观园林在内的建筑大行业上。控制碳排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日益迫切的任务, 低碳经济也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契机。

生态景观泛指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原有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景观形式。生态景观理念把人们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引向对自然的关注, 引向对其它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 追求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生态景观秉持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等原理, 着重考虑整体生态效用和物质能量的跟踪, 其范围和广度均比低碳景观大, 低碳景观侧重在以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跟踪和计算, 以控制碳排量, 可以当作是生态景观的专项深度发展和生态景观的方法论范畴。

2 低碳景观量化的发展现状

早在2007年我国提出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 就明确提出到2010年, 将使单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标。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我国承诺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 必然要把指标分解到各个城市各个行业, 进行有操作性的量化。景观的低碳量化, 主要指从设计、材料设备生产、建造和使用上进行各阶段的量化, 是包括碳足迹计算、碳排过程的整体追溯算帐等涉及面广的、全过程的综合量化。而降低碳排的量化则是指与目前传统做法相对比的计算:比如在材料选择上, 可以计算项目中如果采取了能耗低的新材料、透水材料、太阳能路灯等, 它可以节省的能耗是多少;在设计上, 可以计算如果少进行地形改造、减少硬地面积、增加绿化面积, 它可以降低多少碳排量等等。

当前低碳景观理念的推广、低碳景观的量化评价等还处在萌芽阶段, 尚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迫切需要建立起富有操作性、针对性的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才能推进节能技术的创新, 在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使用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景观项目的碳排放, 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是中国景观园林业走上更好的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景观业内人士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3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借鉴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还仅限于住宅。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出台了《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要点及技术导则》。与此同时, 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的专家合作, 在广泛研究世界各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特点, 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制定, 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对于引导我国绿色住宅建筑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制约, 各国对于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还不完全, 评价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可操作性还不强;评价工作量大;灵活性和扩展性差;庞大的指标体系不易管理;各国分散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广泛的交流共享等。而且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 绿色节能建筑的评价得分高低和经济造价、碳排量的同步性还不够, 很多节能建筑并不节钱, 这些都是在考虑低碳景观量化时需要借鉴的因素。

4 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低碳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 在降低碳排的同时, 把可操作性作为首要因素。

低碳景观量化指标体系基于低碳景观理念构建, 评价指标的选择首先应全面符合低碳景观理念的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同时兼顾指标的可获得性、可测性和可比性, 从而使指标体系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

(2) 在全面性的基础上, 进行指标因子的简化。

低碳景观量化指标体系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分析过程, 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碳排系统的发展特点, 反映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 做到整体过程评价的全面性。并且应在注意全面性的同时, 兼顾针对性, 突出重点, 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 简化指标体系。

(3) 考虑适当的灵活性。

低碳景观量化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以便于比较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有利于方案比选评价。同时, 低碳景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低碳技术也不断会得到发展。因此,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 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 设计相应的目标值, 以反应发展趋势, 便于对低碳景观实施过程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调节,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2 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的分类和作用

低碳景观是以景观的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低碳景观的评价指标按照景观的建设和使用过程的大致情况可分为:贡献 (吸碳) 指标、产出 (排碳) 指标、资源指标、运行指标四大类。

(1) 贡献 (吸碳) 指标:碳可以被植物吸收和转化, 这是景观园林在低碳方面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贡献优势, 低碳景观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从低碳景观转化到高氧景观。贡献指标主要计算在景观周期中每种植物对吸收和转化碳的量, 从而得知景观项目的主要贡献作用值。

(2) 产出 (排碳) 指标:指计算排碳大小的指标, 碳产出指标包括关键产品的单位排碳指标, 如吨钢综合排碳、水泥综合排碳、钢筋综合排碳、立方石材和木材综合排碳等, 类似于产品碳足迹的计算。产品碳足迹是指沿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从原材料的开采、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到最终废弃阶段, 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德国联邦环保局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件白色、100%纯绵、型号40~42、净重222g、棉花来自美国、在孟加拉国制造、由德国零售商分销的长袖T恤衫, 其产品碳足迹为10.75kg, 是其自身重量的50多倍。测量各类景观产品的碳足迹是低碳景观减排的第一步, 能更好地帮助实现从低碳景观转化到高氧景观。

(3) 资源指标:主要关注景观项目的能源结构、零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情况。水力资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属于零碳排放的资源, 是实现低碳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4) 运行指标:低碳景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从终端遏制对能源的需求和减少人均碳排放。因此, 景观项目里是否具有低碳经济运行规划, 是否建立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 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 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励措施和力度等, 都属于运行指标, 可以反映景观园林项目中对于低碳的努力程度。

4.3 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虽然低碳景观的各类指标涉及面广, 过程链长, 量化的方法也应尽可能地追求准确和全面。对于部分不能准确定量的指标, 可以采用整体因子评价法进行定性基础上的量化, 以增强可操作性。

低碳景观量化属于多因素综合量化, 各因素所作用的程度不同, 因此, 在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及精度检验后, 最终需要采用模糊数学的综合加权法进行低碳景观量化的整体评估。

4.4 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的发展方向

(1) 建立全球统一的低碳景观评价指标系统。

生态景观以往多是定性, 在低碳景观问题上则必须定量, 定量到碳排放、低碳贡献指标等。我国颁布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 (讨论稿) 》正是为了量化建筑业碳排放而制定的评估指标, 为建立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可并应用的行业排放计算标准做准备。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未来应该出现全球统一的、并适合各国具体操作情况的低碳景观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切实推动地球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使用。

(2) 景观园林项目走近“碳交易”。

建立景观园林的碳排放计算标准, 进入碳交易市场, 供超过碳排标准的企业和政府、或有意愿的个人和单位购买, 可以在减少碳排量的同时推动景观园林的发展, 从而推动环境建设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的1997年《京都议定书》规定, 到2010年, 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 要比1990年减少5.2%。但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 能源结构优化, 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 因此本国进一步减排的成本高, 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 减排空间大, 成本也低。这导致了同一减排量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成本, 形成了价格差。发达国家有需求, 发展中国家有供应能力, 由此产生了清洁发展机制 (CDM) 、排放贸易 (ET) 和联合履约 (JI) 3种碳交易机制。除此之外, 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还有另外一个强制性的减排市场, 也就是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EUETS) 。这是帮助欧盟各国实现《京都议定书》所承诺减排目标的关键措施, 并将在中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在这两个强制性的减排市场之外, 还有一个自愿减排市场。与强制减排不同的是, 自愿减排更多是出于一种责任。这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机构, 处于自己企业形象和社会责任宣传的考虑, 购买一些自愿减排指标 (VER) 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目前这个市场的参与方, 主要是一些美国的大公司, 也有一些个人会购买一些自愿减排指标。

低碳景观的普及和发展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发展的重要一环, 因此, 研究和建立低碳景观量化评价体系, 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的任务, 可以使生态景观得到更进一步的切实推动, 发挥景观园林在低碳上的优势, 使景观园林绿化行业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孔坚, 李迪华, 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 6.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10篇

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从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以后[1],已经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中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也都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目标。这是中国政府责任使然,更是由我国的能源结构现实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具有主导地位且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在我国煤炭行业推行发展低碳经济极其必要。

由于低碳经济刚刚兴起,目前关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2],尤其是适用于煤炭行业的指标体系在我国暂时还未有研究先例。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我国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关指标及其计量进行解释,以期通过对我国煤炭行业相关指标的评价,来实现煤炭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促进我国煤炭行业低碳发展。

1 指标体系构建

1.1 现有指标评述

在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建立方面,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已有部分研究学者进行了探讨,其成果为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国学者在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大致有3类:(1)从整体角度进行介绍,如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根据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式和指标构建原则构建了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3]。(2)以局部区域为主要研究范围,如朱守先等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3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4]。(3)以某一行业为着重点,如卜华白、高阳等依据其对我国铅锌企业发展水平状况的研究结果建立了“DS-BP”评价模型[5]。

煤炭行业领域中,目前我国亦有相关研究:张洪潮,王欣欣从煤炭经济生态圈构建的角度推进煤炭行业低碳发展[6];王丽从资源利用角度对煤炭低碳发展进行研究[7];马岩、鲁江对我国煤炭行业低碳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做了简要介绍及评述,以期对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8]。然而以上研究要么偏于局部地域,要么着眼全局,并没有就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明确的评价体系或方法。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希望就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低碳指标评价体系,这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煤炭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煤炭行业低碳经济发展程度的客观评价,其构建主要根据影响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子来确定。依据我国煤炭行业生产及消费状况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从两个维度选取指标:①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法,根据产业链路径来确定指标,即按照纵向路线:原料燃料生产——生产过程——消费——废弃物处理,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这一路径上;②根据对横向路线各环节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来确定指标,如技术、政策法规、意识认同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独立性、可操作性、规范性等原则,最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续 表

2 各指标解释及计量

2.1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万元产值能耗,新能源使用率,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水耗,低碳技术使用状况,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

(1)万元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即生产综合能耗,指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与所产出的生产总值之比,即每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能源的总量。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能耗=企业总能耗/企业生产总值

(2)新能源使用率(%)。它是指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所使用的新能源即非化石能源在其所费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具体的计算公式:新能源使用率=企业所费新能源/企业总能耗%

(3)万元产值电耗。它是指企业的耗电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用电效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电耗=企业电力消耗总量/企业生产总值

(4)万元产值水耗(立方米/万元)。它是指企业的耗水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用水效率。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水耗=企业用水总量/企业生产总值

(5)低碳技术使用状况。指低碳技术在某一生产单位或行业的使用情况,是一个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6)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三废包括有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是指企业三废排放量与企业生产总值之比,综合反映每万元产值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具体的计算公式:万元产值三废排放率=三废排放量/企业生产总值%

2.2 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所包括三级指标有: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煤层气利用率,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三废综合利用率。

(1)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

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是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总量与共伴生矿产出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总量/共伴生矿产生总量%

(2)煤层气利用率(%)。

它是指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量与开发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煤层气利用率=煤层气开发利用量/煤层气开发总量%

(3)煤矸石利用率(%)。

它是指从煤矸石的重新再利用总量和煤矸石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煤矸石利用率=煤矸石重新再利用总量/煤矸石总量%

(4)三废综合利用率(%)。

它是指三废的重新再利用总量与三废的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三废综合利用率=三废重新再利用总量/三废排放总量%

2.3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三废综合回收率,废水治理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环保投资比重。

(1)三废综合回收率(%)。

它是指三废回收量与三废实际排放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三废综合回收率=三废回收量/三废实际排放量%

(2)废水治理达标率(%)。

它是指经处理废水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百分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废水治理达标率=已处理废水量/废水排放总量%

(3)废气排放达标率(%)。

它是指废气的达标排放量与废气的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废气排放达标率=废气的达标排放量/废气的生产排放总量%

(4)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

它是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量与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率=固体废弃物的回收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

(5)环保投资比重(%)。

它是指投资于环境保护的资金与投资资金总额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环保投资比重=环境保护投资资金/投资资金总额%

2.4 低碳意识

低碳意识所包括三级指标有低碳教育普及率,低碳理念认同度,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度,低碳技术研发重视度。

(1)低碳教育普及率(%)。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已接受低碳知识教育人数占其总人数的比重。具体计算公式:低碳教育普及率=已受低碳知识教育人数/总人数%

(2)低碳理念认同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工作人员对低碳理念的认同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3)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对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4)低碳技术研发重视度。

指某一单位或行业负责人对低碳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为定性指标,可分为5个级别:“优秀”、“良好”、“一般”、“差”、和“极差”。

3 结 论

发展低碳经济,保卫地球环境,遏止全球变暖进程,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我国在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于中国而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实决定了经济发展不可能完全低碳化,因此,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适合的煤炭行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我国煤炭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建立起一个适用于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为促进我国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提出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DTI).UK Energy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2

[2].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165~167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38~43

[4].朱守先,庄贵阳.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2):230~234

[5].卜华白,高阳.我国铅锌企业低碳生产水平的“DS-BP”评价模型及其实证检验[J].管理评论,2011,23(4):3~10

[6].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8~10

[7].王丽.煤炭行业综合利用产业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44~45

四川省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经济效率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6-005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6.009

低碳评价指标体系 第12篇

传统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目标制定、城市交通现状调查与分析、交通需求预测、道路网络与设施规划、效果评价等[1], 其主要目的在于模拟及分析城市地区有关交通活动的现状, 预测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划, 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2]。但是传统交通规划仅以满足交通需求为其主要目标, 对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充分考虑, 因此近年来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较严重的交通问题, 其中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问题最引人关注, 如汽车尾气被认为是2012年冬华北地区发生雾霾天气的元凶之一。特别是碳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 据IEA的推算, 2007年全球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中有23%是来源于交通部门, 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还将提高到41%, 交通碳减排已成为发达国家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我国道路交通碳排放更是占了交通部门的86.32%[3], 而且交通运输部门的能耗已成为我国能耗增长最快的部门之一, 2007年我国城市交通消耗的汽油和柴油占了交通运输业所消耗总量的80%[4], 而我国石油能源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建立基于低碳发展的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以指导交通规划对降低碳的排放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证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也可促进我国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不仅与能源消耗和其他尾气排放直接相关, 还能间接反映节约城市道路用地、缓解交通拥堵的情况, 能显示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因此, 可以用二氧化碳排放来定量评价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实现城市交通体系的结构性减排, 促进城市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总结了国内外低碳交通体系评价的研究成果, 制定了一套可行的低碳交通体系评价指标并将其应用于清远市交通体系的评价, 通过Excel和VBA编程计算出了清远市低碳交通体系的低碳指数。旨在为建立低碳城市交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2 国内、外研究与启示

2.1 国外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目前低碳交通体系评价的研究尚少, 可参考与借鉴的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许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学术团体和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相继提出了许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如美国运输部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5],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交通运输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6], 欧盟委员会和欧盟环境署共同建立的交通运输与环境汇报机制指标体系[7], 加拿大政府建立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性能指标体系[8]以及世界商务委员会可持续机动性指标体系[9]。

从上述规划指标体系可得知:在国外的交通发展统筹规划中已经对尾气排放与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噪声影响、交通需求和强度、可达性、交通成本等引起了充分重视, 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从数目众多的指标中选取, 但在我国国情下, 部分指标难以从现有的统计资料中获得, 另外一些指标难以量化而起不到评价指标体系对规划质量的控制作用。各种指标体系主要是针对交通体系现状设计的, 针对交通体系设计的评价体系较少。

2.2 国内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可借鉴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价体系。

其中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综合评价体系[10]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交通系统满足交通需求、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与社会经济协调等方面的要求, 指标的选择和评价内容值得参考。但由于其研究对象是城市交通系统, 故对于道路网络结构合理性等方面并没有涉及, 指标体系没有包括交通需求管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等内容, 对公交、慢行交通设施等绿色出行方式的重视程度也没有反映。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价体系是由北京交通大学林震提出的[11], 主要从“发展度”和“协调度”两个方面给出了规划评价指标, 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但由于将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分开来进行评价, 对供给系统满足需求的情况评价较弱, 亦即道路交通的运行情况没有设置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 对于道路网络的结构布局亦没有设置相应指标, 没有将城市组团式发展、紧凑式布局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考虑进来。另外, 对公交优先发展、对慢行交通的重视亦不够。

通过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 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业内人士和相关学者充分的重视, 并提出了相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但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多的是针对交通系统现状设计的, 专门针对交通体系设计的指标体系还很少。将这些指标用于交通体系的评价时, 由于部分指标不可测度, 实施可行性并不高, 而交通体系中部分足以影响将来交通系统发展方向的内容, 却并未纳入相关指标体系中。为指导交通体系的科学制定, 并保证交通系统沿着绿色、低碳的方向健康发展, 有必要专门针对交通体系制定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3 低碳交通体系评价指标的构建

3.1 低碳交通体系的基本理念

低碳交通体系不仅是规划研究内容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规划观念的转变, 要从被动地适应交通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引导城市交通发展。与传统交通规划相比, 低碳交通体系的主要理念包括如下各点: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与土地利用紧密结合, 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重视合理交通结构和交通容量的分析研究;积极开展环境评价, 在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前提下, 降低交通环境成本和负面社会影响;重视各种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重视低成本交通方式, 如行人交通、自行车交通;重视道路系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重视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重视对规划实施保障体系的研究[12]。

3.2 低碳交通体系评价的要点

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对其规划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应认真地关注资源和环境问题, 更多地关注人的出行而不仅仅是车的移动, 转变发展思路, 提倡高效而低污染的建设发展模式。因此, 指标体系从总体框架上来说应充分体现绿色低碳、前瞻性、简洁性、客观、及实用性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低碳交通体系评价指标应具备如下要点:与交通规划内容对应;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公交优先发展;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重视慢行交通方式;交通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3 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低碳交通体系评价指标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要点, 采用系统框架模型, 以“塔式结构” (或“树形结构”) 构建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先将整体评价目标细分成5个子系统, 即规划体系协调指数、土地利用协调指数、路网结构优化指数、公交优先发展指数和慢行交通发展指数, 然后在每个子系统下细化出具体的评价指标, 如表1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所示。

4 评价标准

如图1所示的评价体系总共包括27个指标, 对于每个指标, 考虑我国的评价习惯, 评价等级分为一、二、三、四、五级, 或者说优、良、中、达标、不达标, 相应的定量评分指数分别为[90-100]、[80-90) 、[70-80) 、[60-70) 、[0-60) 。指标的评分标准根据相关规范或研究成果予以确定。部分指标可以定量评价, 还有部分指标难以量化, 只能定性地衡量。由表1可知, 27项指标中, 有12项为定性指标, 15项为定量指标。

5 综合评价方法

低碳交通规划的评价是通过上述指标, 对规划体系协调指数、土地利用协调指数、路网结构优化指数、公交优先发展指数和慢行交通发展指数五个子系统进行检测与评估, 进而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价, 考察系统是否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理念, 提出改善建议。

5.1 综合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根据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对交通规划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下:

◆全面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根据评价的目的和要求, 并考虑所搜集资料的内容和深度能否达到评价要求, 从指标体系中选择评价指标;

◆对所选择的指标通过计算、统计等方法进行指标量化;

◆根据指标量化结果, 用内插法对照评价标准确定各指标的评价等级和评分值;

◆整体综合评价和各准则层的评价按下式计算:

式中:I—综合评判值, 其值大小反映交通规划低碳发展水平;Ai—第i项指标的权重值;Yi—第i项指标的得分;n—整体综合评价或准则层评价对应的指标数量。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计算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 笔者基于Excel和VBA编程实现了层次分析法的自动化计算, 只需在表格中选择各指标与指标对比的相对重要性, 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可自动完成, 如图1所示。

6 清远低碳交通体系评价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和相关规划的内容, 选取20个指标组成评价体系 (表2) 。指标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数据来源是《清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 》、《清远市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总体规划 (2009-2030) 》等相关规划。

7 结论

(1) 将低碳理念融入交通规划并建立低碳交通体系评价指标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等交通问题, 特别是对降低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石油能源的消耗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保证我国未来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立了一套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低碳交通评价体系, 并提出了每个指标建议采用的评分标准。

(3) 应用构建的低碳交通评价指标对清远市现有交通体系进行了评价, 得出清远市交通体系的低碳指数为67.4分, 属于四级水平, 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编委会.交通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2]肖秋生, 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3]张陶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8) :3-9

[4]耿勤, 佘湘耘, 朱虹, 等.中国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的初步分析与探讨[J].中国能源, 2009 (10) :28-34

[5]LITMAN T.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Indicator.Victoria Transportation Institute[EB/OL].http://www.vtpi.org

[6]OECD.Synthesis Report of the OECD project o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Transport EST presented on occa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st conference 4th to 6th October 2000 in Vienna, Austria[EB/OL].http://www.oecd.org

[7]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TERM2001-Indicators tracking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integr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EB/OL].http://www.eea.eu.int

[8]GILBERT R, et al.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Center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EB/OL], http://www.cstctd.org, 2002

[9]LITMAN T.Sustainable Transportaion Indicator.Victoria Transport Policy Institute[EB/OL].http://vtpi.org

[10]王炜, 陈学武, 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11]林震.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3

上一篇:中医妇产科下一篇:结直肠癌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