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注射液范文

2024-07-24

氟康唑注射液范文(精选5篇)

氟康唑注射液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患者18例, 其中男13例, 女5例, 年龄69~82岁, 平均76岁。原发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 其中合并肺心病3例, 慢性支气管炎3例, 支气管扩张并感染3例, 肺炎1例, 矽肺并感染1例, 晚期肿瘤4例。

1.2 临床特征及诱因

症状:咳嗽、咳痰, 4例患者咯血。18例患者均有发热, T>38℃。体征:7例患者可闻及肺部湿啰音, 3例患者局部呼吸音减弱, 2例患者仅呼吸音增粗, 5例患者肺部未闻及异常。影像学:17例不同程度肺部感染, 11例患者在院内、外使用过多种抗生索, 6例使用糖皮质激素, 4例患者使用2~3次化疗。

1.3 诊断标准

根据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1) 确诊病例4例。

具有IPFI的临床特征, 肺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持续发热超过72h, 经抗生素治疗无效。纤支镜活检或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4例) , 有慢性基础疾病, 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或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史。

(2) 临床诊断12例。

具有IPFl的临床特征以及宿主因素同上。纤支镜取气道分离物 (2例) 涂片见菌丝, 真菌培养阳性。合格痰液真菌培养阳性及痰液呈阳性 (9例) 。

(3) 拟诊病例2例。

具有IPFI的临床特征以及宿主因素, 2例为肿瘤化疗术后, 未检测到真菌病原学依据。

1.4 治疗方法

氟康唑注射液第1天:200mg, 2次, 静脉注射;随后每天:20mg, 每天1次, 静脉注射, 疗程7~14d。期间详细观察症状, 体征及化验变化并记录, 治疗前后均行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及胸部X线检查。

1.5 疗效评价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以痊愈、显效、进步、无效 (死亡) 判断疗效, 痊愈与显效之和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患者进行总体疗效的治疗分析。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及数据特征。

2 结果

2.1 病原学情况

18例患者中共培养出真菌16株, 包括白色念珠菌10株, 曲霉菌3株, 未分类真菌3株。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接受治疗的18例患者中, 痊愈10例, 显效4例, 进步2例, 无效 (死亡) 2例, 总有效率为77.8%。5例在用药4~5d后体温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改善, 1周后胸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2例死亡, 为晚期肿瘤患者。4例患者2周后复查胸片检查有明显吸收。3例胸片示有所吸收。在治疗过程中仅2例有轻微恶心、呕吐、余未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

3 护理措施

(1) 病室环境应经常通风, 定期用84消毒液擦拭床单元, 空气消毒机定期消毒空气, 使菌落数<500cfu/m3, 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2) 定时测量体温、脉脉、呼吸及有无咳嗽、咳痰、并注意痰液的性质, 真菌感染时痰液呈白色、粘稠呈丝状、不易断, 如吸痰时, 应每次更换吸痰管, 每日以5%碳酸氢钠行口腔护理2次。饭后应注意漱口。

(3) 用氧管道应专人专用、定期消毒。氧气管每日更换, 湿化瓶每日用戊二醛消毒柜进行消毒, 湿化水可用无菌蒸馏水或大扶康50mg溶于湿化液中效果更好。

(4) 健康教育。由于呼吸内科病人长年反复使用抗生素, 容易引起肺部真菌感染, 所以应加强体育锻炼, 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抗生素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不能随便乱用而导致真菌感染。

(5) 用药前后, 必须先查肝功能, 用药过程中注意有无恶心、呕吐、皮肤黄染、厌油及肝区不适等症状。

4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些较昂贵的高效广谱抗生素逐渐得到普遍应用, 特别是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索长期使用, 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呼吸道清除功能减退。加上广泛应用抗生素, 导致菌群失调。糖皮质激素、化疗等因素致免疫低下, 易发生二重感染。IPET的确诊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本文中4例患者分别经纤支镜活检获得组织病理学病原体依据确诊, 然而临床实际工作中, 并非所有患者均能得到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 而临床病情的发展又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故合格的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就成为临床诊断IPFI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不能得到病原学诊断依据时, 根据临床特征和宿主因素进行拟诊和临床经验性治疗十分重要。本文中2例晚期肿瘤患者虽痰检未获得真菌感染依据, 但因患者免疫力低下, 经正规抗生素治疗后, 体温未下降, 影像学资料示肺部病变未吸收, 因此, 临床上不能排除真菌感染, 亦及早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但因患者系晚期肿瘤衰竭期等因素死亡。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念珠菌属———主要是白色念珠菌至今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致病真菌, 因此氟康唑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预防以及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本文中18例患者中念珠茵感染10例, 占55.5%;曲霉菌3例, 占16.6%:未分类3例, 占16.6%。在应用氟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中, 多数患者在4~5天体温降至正常, 临床症状改善1周后胸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此可见, 氟康唑注射液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氟康唑属于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甾醇C-14-a-脱甲基作用。使真菌内的14-a-甲基甾醇堆积, 从而抑制真菌的繁殖和生长。氟康唑抗菌谱广, 对念珠茵属、曲霉菌、隐球菌等致病真菌有效:其副反应较少。18例患者中仅2例主现恶心、呕吐, 但症状轻微, 对症处理后缓解。未观察到危及生命的严重副反应。

综上所述, 氟康唑注射液在治疗IPF1中显示出广谱有效的作用, 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IPFI的一线药物。

参考文献

[1]张国俊, 刘景春, 何渊.氟康唑治疗院内呼吸道念珠菌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5) :86-88.

[2]刘永碧, 马厚勋, 曾凡荣, 等.深部念珠菌感染280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1) :31-32.

氟康唑注射液 第2篇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ICU;伏立康唑;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5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2-0159-02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JIANG Songhua

ICU,the Second Hospital of Changchun City,Changchun 13006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ecurity of voriconazole inj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Methods Chosed 40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October 2011. All cases received the voriconazole injection. Observed the symptoms,signs,laboratorial indices and bacteriological indices,and described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and side effects. Results 6 of 40 cases in this study recovered,27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4 had the progress and 3 had no effect,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2.5%;9 of 40 cases had the voriconazol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with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22.5%,who all became better after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voriconazole has the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CU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while it causes little and acceptable adverse reactions.

[Key word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CU;Voriconazole;Efficacy;Security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以及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等高危因素,感染的问题日益突出,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手段匮乏,及时有效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可减少白血病化疗后的死亡率。我科应用伏立康唑治疗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4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中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4~79岁,平均(60.2±8.9)岁;多数患者在ICU住院时间为1~4周,个别患者病程长达半年以上。其中,严重多发病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胃癌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重症哮喘1例,慢性肾衰竭1例,肺癌1例,白血病1例。

1.2 治疗方法

伏立康唑注射液(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 mg,国药准字H20058964),第1天给予负荷剂量6 mg/kg,1次/12h;第2天起给予维持量4 mg/kg,1次/12h;至体温恢复正常后2周或病灶消失、稳定后2周停药。治疗5d无效者更换药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3]

按卫生部2000年颁发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估综合疗效。痊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全部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明显好转,但上述4项中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用药后病情有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h病情无改善或加重者。总有效=痊愈+显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40例患者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17例,占42.5%;白色念珠菌14例,占35.0%;曲霉菌7例,占17.5%;其他2例,占5.0%。40例患者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其中痊愈6例,占15.0%;显效27例,占67.5%;进步4例,占10.0%;无效3例,占7.5%。总有效率82.5%。

2.2 不良反应

40例患者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发生低钾6例次,需每日补钾10g以上,可维持在正常底限,停药后好转。肝功能损害4例次(胆红素升高3例次,1例次转氨酶升高),该4例患者应用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后好转或未再加重,未停药。发生视物模糊1例次,为一过性,经治疗后好转。

3 讨论

据文献报道,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易感,菌种构成较以前有改变[4]。但目前临床上除了少见的皮肤和眼部体征外,侵袭性真菌感染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确诊,通常情况下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甚至已死亡。因此,一旦患者具备高危因素,特别是对于炎性发热患者且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控的抗菌药物早期治疗是提高侵袭性真菌治疗疗效、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伏立康唑的出现为ICU患者临床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加了选择的机会,其抗真菌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三唑类药物的分子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羊毛甾醇14α-去甲基酶,导致羊毛甾醇降解,使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丧失,最终导致真菌死亡。伏立康唑在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中都有很好的耐受性。国外许多文献报道主要不良反应为可逆的视觉障碍,可高达40%,其次为发热、皮疹、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头疼和腹部不适等。本研究中9例发生伏立康唑相关不良反应事件,不良事件发生率22.5%,以低钾和肝功能损害为常见,仅有1例发生视觉障碍,与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病例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有关。

本研究结果证实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注射液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临床对第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耐药性的增加,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伏立康唑在深部真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高效、安全的特点使其成为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治疗的一线药物。但该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且静脉制剂有环糊精成分,加之患者合用两性霉素、环孢菌素或其他细胞毒药物等,对肌酐清除率<50 pmol/L、特别是用药前已经有心功能不全或存在肝、肾基础性疾病的患者需谨慎使用,临床应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 Pagano L,Caira M,Candoni A,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 alignancies:the SEIFEM-2004 study[J]. Haematologica,2006,91(8):1068-1075.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007)[A]//2007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7-10-01.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2026-2056.

[4] Bohme A,Ruhnke M,Buchheidt D,et al. Treatment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n cancer patients--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Working Party(AGIHO) of the Germ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GHO)[J]. Ann Hematol,2009,88(2):97-110.

(收稿日期:2011-10-31)

氟康唑注射液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选择:

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我院进行耳鼻咽喉科真菌病治疗患者共计52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5.61±16.38)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病程(2.87±1.30)年。22例患者在患病前6个月内有反复大量抗生素应用史,3例艾滋病患者,6例癌症化疗患者,16例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5例有放射治疗史。所有患者均取黏膜经细菌学培养证明为真菌感染。其中耳真菌病21例,鼻腔真菌病6例,鼻窦真菌病11例,咽部真菌病8例,喉部真菌病6例。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耳真菌病:清洁外耳道,0.2%氟康唑(FC)注射液日3次滴耳,每次2~3滴,如有化脓,使用0.2%氟康唑注射液冲洗耳道后再予以滴耳治疗,共计14 d。鼻真菌病:鼻腔真菌病清洁鼻腔后,予0.2%FC注射液日4次滴鼻,症状严重者可使用0.2%FC注射液日1次鼻腔冲洗。上颌窦真菌病可以行鼻窦穿刺,与0.2%FC注射液冲洗鼻窦,再予以滴鼻治疗。对于蝶窦及筛窦真菌病,可与鼻内镜下行鼻窦根治术,手术结束前0.2%FC注射液冲洗术区,术后予滴鼻治疗,共计14 d,并且在术后4周内每7日使用0.2%FC注射液做置换治疗。咽喉部真菌病:咽部真菌病0.2%FC注射液15~20 mL日3次含漱,共计14 d。喉部真菌病使用0.2%FC注射液20 mL雾化吸入,日2次,共计14 d。所有患者如果没有混合感染,均停用其他所有种类抗生素。

1.2.2 分析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是否消失。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

1.3 数据处理:

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处理研究中所有相关数据,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如果得到结果为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如果得到结果为P>0.05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真菌病患者经过治疗,所有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1年,2例耳真菌病患者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23.81%,其中1例2次复发,经过治疗后均痊愈。鼻腔及鼻窦真菌病患者17例中3例复发,复发率为17.65%,其中1例鼻咽癌死亡,其余2例进行相同方案治疗后痊愈。喉部真菌病14例中2例复发,复发率为14.29%,其中1例艾滋病患者死亡,剩余1例治疗后痊愈。总计10例复发,复发率为19.23%。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真菌病的治疗为去除诱因,药物与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案。FC是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属于三唑类,其抗菌谱广,对于很多的真菌种类均有良好的作用,能够通过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而麦角固醇是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影响真菌细胞的生长繁殖[3,4]。另外,FC还能够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或氧化物酶的作用,这两种酶的作用减低会使真菌内过氧化物大量积聚,从而导致真菌死亡。FC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在组织中的穿透力也非常强,其本身性质稳定,所以对真菌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而且FC的pH为6.0,无明显刺激作用,含漱等用药方式不会使患者感到不适。

通过本实验,我们看出,FC注射液对真菌病具有良好的作用效果,经过14 d的局部用药,临床症状均可以痊愈,无明显不良反应。1年随访发现,52例患者有10例复发,复发率为19.23%,其中耳真菌病的复发率最高,为23.81%。这应该与患者本身情况有关。因为抗生素、激素、放疗、化疗,以及自身免疫类疾病本身就是真菌病的诱因,而患者经过治疗以后,真菌病虽然痊愈,但是患者本身疾病没有完全改善,或者仍需要接受相关的放疗、化疗、激素、抗生素治疗,故此本病容易复发。

综上所述,氟康唑注射液局部治疗耳鼻咽喉真菌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但是真菌病本身病因复杂,需要去除诱因,合理应用药物,并且需要全身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这样才能对真菌病从根本上进行治疗,否则非常容易复发。

参考文献

[1]翟普.微波理疗联合氟康唑注射液局部应用治疗外耳道真菌病[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9):63-64.

[2]王冬,孙克巍.聚维酮碘液及氟康唑注射液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168-170.

[3]胡海文,陈菲菲,李靖.滥用抗生素导致喉真菌病4例[J].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47(11):950.

氟康唑注射液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8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 符合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 对于妊娠、哺乳期和近期接受化疗治疗等患者进行排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氟康唑治疗, 其中男24例, 女16例, 平均 (32.3±2.1) 岁;观察组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治疗, 其中男22例, 女18例, 平均 (32.5±1.0)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 (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40628)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2次/d, 每次给予200 mg, 共治疗4周;对照组使用氟康唑 (生产企业:广东太阳神荔城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3370)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每天静滴400 mg, 共治疗4周。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判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1) 显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消失, 通过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消失; (2) 有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有所好转, 通过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消失了50%; (3) 无效指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侵袭性真菌感染影像学检查均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甚至恶化[5,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真菌清除患者34例, 真菌清除率为85.0%, 对照组真菌清除患者27例, 真菌清除率为67.5%, 观察组真菌清除率明显高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者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 对照组产生不良反应者7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观察组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0.05

3 讨论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容易对人体的心肺等多个器官造成损害, 引起全身性感染以及多功能障碍、多器官衰竭等,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7,8,9]。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传统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 但是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两性霉素B虽然能够对临床治疗效果起到一定作用, 但是容易产生肾脏毒性、寒战等不良反应, 氟康唑对于曲霉菌起到的效果较差, 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了限制。氟康唑的抗菌谱满足不了ICU侵袭性念珠菌治疗需求, 不能够对致病真菌进行全面覆盖。选择合理有效的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在早期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伊曲康唑作为亲脂性的三氮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 能够高选择性对真菌细胞色素酶进行抑制, 应用于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能够提高真菌清除率, 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具有安全、可靠性[10]。

氟康唑注射液 第5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危重病患者28例, 均为男性, 年龄47~90岁, 平均66.3岁。基础疾病:胆囊癌肝转移行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探查术1例;胃癌术后阻塞性黄疸行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探查、胆总管空肠“Ron-Y”吻合术1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并阻塞性黄疸行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空肠“Ron-Y”吻合术1例;外伤致颈髓损伤高位截瘫1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漏2例;肺癌行右肺全切除术后放化疗1例;结肠癌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扭转坏死行部分结肠切除术1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18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时机

所有患者自入住ICU后每天均依照参考文献2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院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Hospital, WVUH) 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当评分≥40分即达到IFI经验性治疗标准, 立即开始抗真菌药物治疗。

1.2.2 给药方法

伊曲康唑注射剂200 mg每12 h1次, 连续两天后改为200 mg, 1次/d, 共7 d。以后用伊曲康唑胶囊或伊曲康唑口服液 (400 mg/d) 维持治疗。确诊患者疗程为28 d。

1.2.3 疗效判定

从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两方面判定。临床疗效包括: (1) 临床改善:IFI的症状和体征好转或完全消失; (2) 临床无改善:IFI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恶化。真菌学疗效包括: (1) 真菌清除:真菌镜检和培养阴性; (2) 真菌未清除:真菌镜检和/或培养阳性。

2 结果

1例经验性治疗的患者与治疗开始时比较, 真菌感染的症状和体征显示恶化而中断伊曲康唑治疗。

27例中确诊IFI 18例, 包括念珠菌血症7例、肺IFI 9例、腹腔IFI 2例;拟诊肺IFI 4例;疑似肺IFI 5例。

2.1 实验室培养结果

27例患者血液、深部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尿液、胸腹腔或胆道引流液连续培养。结果见附表。

2.2 临床疗效

接受整个疗程治疗的27例患者中, 临床改善20例 (74.1%) , 临床无改善7例 (25.9%) 。

2.3 真菌学疗效

22例培养阳性的患者中, 最终真菌清除者15例 (68.2%) , 未清除者7例 (31.8%) 。

3 讨论

侵袭性真菌感染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 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力低下, 合并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IFI常常侵犯心、肺、肾、脑、血液、肝、脾、胃肠及骨骼等多个器官系统, 从而导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severe sepsis) 、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ICU患者由于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呼吸或心血管疾病等、手术、各种导管的应用与留置, 呼吸机的应用, 以及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等, 是IFI的高发人群, 并且IFI已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病死率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3]。一旦发生IFI感染, 其住院天数、ICU停留时间、花费和死亡率均相应增加[4]。法国学者对1995~1997年巴黎32家ICU患者的调查表明, 无真菌感染的患者平均留住ICU时间仅为10 d, 而同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ICU住院时间平均长达25 d, 死亡相对危险比值为2.27倍, 两组人群差异有高度的显著性。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显示, 医院内获得性IFI的死亡率高达40.0%~60.0%, 而相比较各种细菌血症的死亡率大约仅为21.0%~32.0%, 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5,6]。

IFI由于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往往难以早期诊断。同时与其他抗感染药物不同, 目前可选择的有效抗IFI药物相当有限, 并且治疗受限于患者经济基础、实验室检测水平和医务人员对IFI的认识程度等。PARKINS等[7]研究证实:确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ICU患者, 起始给予正确的经验性治疗的患者, 病死率较延迟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 (27.0%vs46.0%, P=0.02) 。

伊曲康唑 (Itraconazole) 属于三唑类抗真菌药, 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其抗菌谱包括白色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属、皮炎芽生菌粗球孢子菌、新生隐球菌、组织胞浆菌属和各种其他类的酵母菌和霉菌。

CAILLOT等[8]对IFI患者应用伊曲康唑静脉治疗, 发现伊曲康唑治疗的应答率与两性霉素B相似。CAILLOT等对31名两性霉素B治疗无效的免疫抑制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患者进行开放临床试验, 应用伊曲康唑先静脉滴注2周再口服伊曲康唑胶囊12周 (剂量为400 mg, 每天1次) 治疗, 取得了良好疗效。

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目前仍然是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9]。其他非白色念珠菌包括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等。本研究27例患者中, 去除5例病原菌不明者及4例烟曲霉菌感染者, 共18例念珠菌感染, 其中明确为白色念珠菌感染者13例, 占念珠菌感染的72.2%, 与文献报道近似。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0%~60.0%, 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0%~75.0%[10]。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等其他念珠菌。

IFI目前临床上除了少见的皮肤和眼部体征外, 主要只能依靠实验室诊断包括真菌镜检和/或培养, 组织学检查等确诊。而即使是尸检已证实真菌感染的患者, 其血培养仍高达50.0%为阴性。并且, 患者确诊时往往已是病情晚期甚至已死亡。因此, 一旦患者具备高危因素, 特别是临床表现出顽固的发热 (>72 h) 且抗细菌药物治疗无效时, 即使未获得病原学结果, 亦应考虑开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11]。

起始经验治疗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可能的感染部位、病原真菌、患者预防用药的种类及药物的广谱、有效、安全性和效价比等因素。关于经验性治疗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持续发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12,13]。对于这类患者应用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临床症状改善明显。SCHUSTER等[14]报道了一项美国26个ICU 1995~2000年270名危重病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研究显示:所有患者体内都有中心静脉置管, APACHE-II (急性疾病状况和慢性生理健康) 评分均高于16分, 所有患者均采用了广谱抗生素治疗后体温仍高。应用伏立康唑进行经验性治疗后, 患者的预后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因此, 选择何种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治疗的时机, 疗程, 临床评价的指标等, 可能都是我们今后要考虑的问题。

本组患者应用IFI危险因素评分进行分层管理和干预, 早期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经验性治疗IFI高危患者,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城市外部空间下一篇:石膏基复合胶凝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