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2024-07-30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精选12篇)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1篇

其一, 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对社会、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学者甚至提出, 公元2000年前后, 文化开始逐步主导经济、军事和政治, 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界已经出现, 文化将决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在全球的地位。文化视野是一种全球洞察力, 文化是第一竞争力。[1]这个观点可谓发人深省。

其二, 学校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2]但许多人依然习惯于把学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置于学校德育的认识框架中, 实际上是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 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下位概念来对待, 这对当代中国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十分不利的。我们认为, 当前中国教育的转型需要学校自身的文化自觉, 而学校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有清晰的认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 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前提性的缺失。

一、学校文化的地位

学校文化的地位就是学校文化在学校工作和学校发展中处于什么位置, 扮演什么角色。

1.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这一命题, 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依据。

第一, 文化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世界, 这个世界绝非单纯的自然世界或物理世界, 而是有人的意向性参与其中的世界, 是一个文化的世界。文化哲学理论认为, 文化世界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本原, 它在以下几方面的意义上构成一种文化本体论的存在:其一, 文化世界具有先于个人经验的本体论性质。文化世界虽然是人创造的, 但是这个世界一旦被创造出来, 就会成为一个超有机体的文化世界存在于社会群体和历史活动中了, 其价值和意义, 是先于个人的经验的, 是超越个人经验而存在的。任何人都面临着一个先于他个人经验的文化世界。其二, 文化世界具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性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关于宇宙本体论或形上本体论的思考, 如印度文化的“梵”、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逻各斯”、中国文化的“道”等, 体现了这些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 是其价值源头的所在。其三, 文化世界具有价值体系的本体论性质。不同的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 它发展着不同国家和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意识, 构建着他们的心灵或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怎么发展和演变, 有许多因素在起作用, 但其真正深层起作用的, 最终取决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世界, 最终取决于这个文化世界存在着什么样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塑造了国家民族的最基本的人格, 也形成了他们社会历史最本质的存在———人的思想和意识。[3]

由此看来, 作为体现师生生存方式的学校文化, 构成了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一方面, 它对置身于学校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像血脉一样构成学校中人的存在的灵魂。另一方面, 它构成了学校运行的内在机理, 从深层制约着学校的教学、管理、交往等各项工作的运行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最根本的建设, 学校文化的转型是最深刻的变革, 因为它代表的是师生生存方式的转变。

第二, 学校实践的现实基础。学校生活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当校长在思考学校的发展方向时, 当学校班子作出重大决策时, 当学校职能部门在从事日常管理时, 当教师备课、上课时, 当班主任开展班级活动时, 当师生进行交往时, 当学校举行集会时……学校的任何一种活动, 都会体现出文化的意味, 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倡导、信奉的价值理念, 有些是清晰的, 有些可能比较模糊;有些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 有些可能相对保守一些;有的体现了学校的个性, 有的可能流于形式。当学校将自己倡导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全体人员的理念, 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时, 学校文化就会成为指导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的灵魂。尽管环境或外部条件可能发生改变, 但学校的魂还在。相反, 如果学校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没有明确的价值体系, 理念不清、定位模糊, 说明学校尚未形成自己真正的文化, 师生就会感到“无家可归”, 学校工作必然流于松散、无序的状态。这也就是说, 学校的魂丢了。

2. 学校文化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果承认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那么学校文化扮演学校发展动力这一角色就顺理成章了。

学校发展靠的是什么?靠资金?靠物质条件?靠管理?靠科技?靠信息?靠人才?这些都不错, 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资金, 没有相应的物资条件,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开展, 当然就谈不上发展。但给学校配备了很好的物资条件, 学校就必然有大的发展, 就会有竞争力吗?我看未必。没有管理或管理不善, 学校工作就会散乱无序, 也很难发展。但依靠管理就能成就学校的品牌, 就能成就一流的学校吗?那也未必。人才对于学校发展来说, 更重要。国家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竞争, 是人才的竞争;学校的竞争, 在某种意义上同样也是人才的竞争。但有了一流的人才, 就能成为一流的学校吗?许多学校有优秀的人才, 但他们在工作中感到压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价值得不到体现, 纷纷要求调离, 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于是, “学校发展靠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就须做必要的转换, 即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它不是资金和物资条件, 不是管理, 也不是人才。我们承认, 这些对于学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进一步追问, 是什么力量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 推动学校的发展呢?我们认为这种力量就是学校文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 丰富的资源曾经使一些国家成为先进的、一流的国家, 如埃及、印度、中国等, 但现在呢?情况恰恰相反, 资源越是丰富的地方、民族、国家, 越是相对落后的地方, 而日本、瑞士是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 但却位列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管理曾被人们看做是成就一流的根本竞争法宝, 但迄今为止, 还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地区因为管理而成为世界一流或第一的。美国在资源、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十分丰富, 其管理理论和经验也是世界最先进的, 他们希望通过管理来支持他们的公司, 在精密制造业与德国、瑞士竞争, 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 美国在制造业的精密度上、在制造业的位势上, 始终排在德国、瑞士之后, 甚至还不如日本。由此观之, 造成国家各种行业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竞争位势的终极力量, 不是资源、管理等因素, 而是文化。[4]有人把文化的这种力量称为“文化力”。在企业是“企业文化力”[5], 在学校是“学校文化力”。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特别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具有了这样的观念, 它表明学校文化已不仅仅作为理论界的研究论题, 而且成为了学校发展实践中急需探讨的主题;表明了实践界学校文化意识的逐步觉醒。中山市教育局副局长周信在中山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学习研讨会上作了“文化的力量”的演讲, 他用五句话概括了学校文化的地位:“ (1) 文化就是力量。它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复合体, 是软实力的本质表现, 也是硬实力的无形内核, 在某种程度上软实力可以转化为硬实力。文化是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学校发展要获得持续动力, 就必须从学校的文化建设上找出路。 (2) 最高层次的学校建设是学校文化的建设, 最高层次的学校管理是学校文化的管理。 (3) 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 不能成为高品质的学校。 (4) 没有文化的学校是另类的薄弱学校。 (5)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提高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地方教育行政官员, 有这样的认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有强弱、优劣的区别。优秀的学校文化让弱势文化变强大, 让零散的文化变系统, 让病态的文化变健康, 让优秀的文化变卓越, 从而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可见,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校文化的作用

明确了学校文化的地位, 就可以具体来讨论学校文化的作用了。对于学校文化的作用, 学者们也有比较多的论述, 一般都提到它的教育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等。这些论述多是从学校文化对个体或群体的作用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学校文化对学校整体发展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了, 或者说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由此看来, 对学校文化的作用的分析, 应从两个层面入手。

1. 学校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作用

学校文化对学校整体发展而言, 具有统率学校全局、界定组织角色、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第一, 统率学校全局。学校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 是学校的灵魂。由于学校文化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 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使命会通过系统的整体周流、有机关联等功能流布到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指针。而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一旦成为全校师生的普遍自觉, 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例如把“爱一切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学校教师头脑中就不会有“差生”的概念, 就不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同学之间就会互相尊重, 共同进步。如果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理念, 全校师生就会处处爱护自然, 保护环境。[6]

为什么学校文化有统率全局的作用?因为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蕴涵着一种“文化指令”, 这种指令代表着学校对自身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 决定着学校的追求、信念和理想, 它是群体的期望和认同, 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基于现实并要求 (愿望、向往) 超越现实的指向性, 这个指向性指导着人的全部的实践活动”。[7]

第二, 界定组织角色。学校文化的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使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 二是使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相区别。

学校文化是学校这种社会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角色的基本标志。学校之所以为学校, 而不是企业、医院、饭店或其他组织, 是因为学校所承担的使命、它内在的价值观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是截然不同的。每个行业都有它自身的行业个性和文化特质, 因此, 行业之间的文化可以借鉴, 但绝不能复制。如果学校文化建设采用复制其他行业、组织文化的路径, 就会造成学校的角色混乱, 使学校文化与教育行业的个性相悖, 那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 纵然有学校的壳, 它的魂却丢了。这种情况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绝非少数, 有些遵循产业化的思路, 按企业的方式管理学校, 校长既要成为教育家, 又要成为企业家, 结果弄得两样都不像;有些把学校当做行政部门, 按行政管理的方式去运作学校。由此形成的学校文化必然丧失学校文化的特质, 模糊学校与其他组织的界限, 这对学校发展和师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学校文化也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基本表现。学校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 如地理位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物质条件不同、教师组成不同、学生来源不同, 等等。问题在于, 同一地区, 地理位置大体相近, 办学条件大体相当的学校往往也存在较大差异, 形成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造成学校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 不是别的, 正是学校文化。只有学校文化, 只有学校的不同追求、不同理想、不同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管理风格、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才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原因。人的区别在于个性, 学校之间的区别在于组织的文化个性。学校的建筑样式可以复制, 环境设计可以复制, 管理模式可以移植, 这些东西如果没有融入学校的价值观, 没有体现学校的理想, 就不能生成新的学校文化, 无法凝结为学校的精神, 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橘生淮北了。

第三, 培育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词最先于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他们指出, “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 蕴涵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 难于被其他学校模仿之独特的, 能够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或竞争优势。可以看到, 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所具有的各种竞争力要素中最关键、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 是能够使学校在长期的竞争中稳操主动权的基本能力。[8]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学校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 不仅因为学校文化具有整合、积聚、倍增其他物质资源、精神、知识和人力资源的作用, 而且与教育行业个性相契合并独具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整体工作有着强大的支持力。

每一个学校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在全球学校教育的地图上都会有自己的位置, 都处于一定的竞争位势上, 用生态学的术语来说, 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学校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态位, 在众多的同类学校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使学校的价值体系为全体员工所自觉, 并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如此, 学校文化力才可能得以培育, 学校核心竞争力才得以形成。

2. 学校文化对学校人员的作用

学校文化对学校人员来说, 起着引导、规范、激励等作用。

第一, 引导作用。由于学校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系统, 是一种群体意识和价值认同, 因此它可以发挥出一种引导行为的作用。学校文化的引导作用是学校文化的固有功能, 它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常规发展期, 在学校面临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的背景之下, 在学校变革过程中, 更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这一作用。对于这一点, 叶澜教授有精辟的分析。她认为, 面对文化生态复杂化的社会背景, 学校应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发展意义的文化建设任务。首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 学校应发挥文化导引的作用, 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 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学校须尽全力去拓展学生对人性和世界丰富性的体悟和认识, 让学生对未知、未来充满向往, 对学习、探索本身充满兴趣并能从中获得内在的满足。其次,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 外来文化大量涌入, 并对本土文化形成了大规模的浸漫, 这种异域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其适度的渗入, 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的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是, 它并非都是积极的, 也有严重的、消极影响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应主动肩负起文化培根导引的历史使命。再次, 在社会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 现代与传统总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 否定传统或唯传统的马首是瞻, 皆不足取。因此, 学校如何在现代和传统的纠缠状态中实现文化的未来导引, 是当代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9]

第二, 规范作用。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文化的符号化, 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意义在于把学校的理念、价值观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行动规则, 对学校人员起着普遍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它要求全体人员能很好地遵守和贯彻学校的制度安排和发展战略, 形成自我约束的内在要求。制度的规范性往往带有强制的色彩, 是一种硬的约束力, 而学校文化内在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舆论氛围等则是软的约束力。学校的价值观必须要转化为制度, 而制度也必须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 学校文化制度化, 学校制度文化化, 是实现学校文化规范作用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第三, 激励作用。顾明远先生说过:“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合、生活朝气蓬勃。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 不怕困难, 追求卓越, 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出色。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 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 驱使他们努力教和学, 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10]学校文化表达的是学校的追求和理想, 代表着全体人员的根本意愿, 一旦被师生员工普遍自觉地发展, 就会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效地调动起他们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创造性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从而形成强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4]曹世潮.第一竞争力——成就世界一流的文化战略[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3.

[2][9]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5) .

[3]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5]贾春峰.文化力制胜 (贾春峰论集) [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3.

[6]陶西平.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 2006-06-20.转引自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

[7]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8]张光义, 张航.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核心——文化力[J].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8-04.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2篇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大作业

学生姓名 莫鹏 学习中心 北京学习中心

学号 *** 考 号 0014979 专 业 工商管理 年级层次 201003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摘要】: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 文人 艺术 中国传统 历史地位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人世间有了酒,人类的生活便丰富多彩了,人类的历史便斑斓多姿了,茫茫尘寰便增添许多有趣的风景,短短人生便增添许多悠长的滋味。假如我们的老祖宗没能从腐烂了的野果和放久了的剩饭的酸香味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酿酒术,那么,卷帙浩繁的廿四史将枯燥许多,历朝历代的社会生活将寡淡许多,我们回顾往昔的时候,也许少了许多兴味。历史是条长河,河中有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动,翻腾起的浪花千古后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喝酒。金元殿里的天子赐宴,三家村时的老翁对酌,虽然档次不同,气派迥异,但把佳酿或旧醅喝下肚子,并品味那个美妙地过程,则是一样的。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自从人类发明了酿酒,酒不仅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炎黄子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谈论着酒得酒失,品评着酒色酒香,吟咏着酒诗酒歌,遵从着酒礼酒俗 „„ 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酒文化。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酒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汉武帝时期实行国家对酒的专卖政策以来,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就成为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酒税收入在历史上还与军费、战争有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在有的朝代,酒税(或酒的专卖收入)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酒的厚利往往又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换交替,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的赐晡令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有关。酒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给人民的生活中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几千年来,酒的作用远不限于此三条。

一、中国酒文化在政治中的地位

酒最早起源于商、周时期,距离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早时期的中国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酒大多数都是以粮食做酿造材料的,所以酒和农业就开始形成了密切的关系,那时候的诸侯国都开始把酒作为粮食丰收的晴雨表。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就是一场酒桌上的政治决战。借酒为名来玩政治手腕较有名的还有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另外,用酒做文章,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一招,宋太祖赵匡胤是做得最成功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奉命出征,军至陈桥驿时,其部下发动兵变,给他披上黄袍。赵匡胤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可当了皇帝以后,晚上却经常失眠,他担心那些拥护他登上皇位的统兵将领,也一旦被他们的部下黄袍加身,这就麻烦了,后来,他采取了谋士的建议,宴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握有兵权的高级将领,酒酣之时,太祖假醉向他们陈说了自己的担忧,石守信、高怀德等人第二天便称病解职,君臣之间互不猜疑,上下相安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就在一场酒宴中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二、中国酒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中国的酒大多数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的,酒紧紧地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活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在一些局部地区,酒业的繁荣直接对当地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从酿酒业收取的专卖费或酒的专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即使是当今社会仍旧如此。酒税收入关系着国家的强盛,它直接与军费、战争有关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酒的厚利往往成为国家、商贾富豪及民众争夺的肥肉。不同酒政的更替变换,反映了各阶层力量的对比变化。酒政的发布往往又与朝代变化、帝王更替,以及一些重大的皇室活动而变化。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丰富了人民的饮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

三、中国酒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与官司人、商人、匠人、农人相比,文人似乎和酒更有缘分。

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灵感,活跃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每有佳句华章。饮酒本身,也往往成为创作素材。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都终生嗜酒。李白自称“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业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这就使我们想到,假设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一定会少了许多韵味,我们今天读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一定会薄了许多。

四、中国酒文化在艺术中的地位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五、中国酒文化在民俗中的地位

因酒而形成的酒文化连带形成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方说,酒令、划拳等。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生活,以及一些行为准则。

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的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那酒令,可不是好玩的,是对人的聪明才情、知识水平、文学修养和应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没有满腹诗书和机敏睿智,是要临场出丑的。文人们硬是把这一套玩出美妙的极至,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有出神入化地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浓浓的而又绵绵的书卷气和文化味。觥筹交错中,不仅享受了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古代文人宴饮时的逸雅情趣,我们是不能亲眼见识了,只能从《红楼梦》、《镜花缘》等小说和记载酒令的书籍中窥知若干。由于文人的参与,饮酒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酒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实在是文人创造的。“五四”以后的现代文人,也常相聚宴饮,连鲁迅先生也多次参加,《鲁迅日记》中常有记载。他那首诗《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名联),就是在郁达夫做东的宴席上做成的。郁达夫更嗜酒,曾有“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之句;酒中醉中,他乘兴做出许多好诗文。新文人雅集,樽俎之间仍然充满文化味,谈诗话文,即席吟咏,仍是一大主题。丰子恺就曾写道:“世间最好是酒肴,莫如诗句。”五四运动,狂飙突起,涤荡了旧世界,但千古传下的酒文化仍然一脉相承。创造新文化的新文人,一端起酒杯,仍似他们的先辈。

总之,中国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及作用,酒文化渗透着古代人生活的各种领域,它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人文,无论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还是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

http://baike.baidu.com/

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篇

关键字:食品安全 学校教育

一、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却是个难以根治的痼疾。近年来新闻事件曝光率频频,来势汹汹,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付出的代价就是人民的健康,这其中也包括即将担负起国家命运、民族未来的青少年。

二、正文

1.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我国有4亿多青少年儿童,他们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

而我国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到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美满。

青少年儿童普遍存在食品消费心理急切、辨别能力弱的现象,社会又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的教育、宣传以及相应的保障手段,致使我国青少年儿童在食品安全及营养失衡等方面的问題比较突出。

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实施 “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提倡膳食平衡,增强青少年儿童及家长选择食品、辨别食品质量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举措。

因此,食品安全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1)食品安全现状。目前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2)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

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

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3.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食品安全教育的作用。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牵动着千万个家庭的心,学校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影响到一个大群体,轻者影响学生学习,重者影响社会的稳定性。

同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也影响学校的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使学校声誉下降。

因此,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要求我们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教育知识。

三、结论

终上所述,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大健康观为指导,把学校食品安全教育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呵护学生成长为宗旨,全面加强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全面保障千万师生饮食健康安全。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建议

学校应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食品安全教育形势和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落实相关教学内容。

食品安全教育的学科教学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要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中学阶段要与《科学》、《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教育内容,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班队活动等,加以体现落实,向学生传授食品安全健康知识和技能。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食品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编写相应的教学课件、图文资料和读本,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

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窗、广播台、电视台、网络、卫生角等阵地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师生参观考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学生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小分队到社区、村(居)开展宣传活动,举行食品知识竞赛、测试、主题班(队)会、食品知识小报、漫画、卡通画等比赛,通过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重视食品安全知识,促使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一2010)》

谈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4篇

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尤其强调:“体育之效, 至于强筋骨, 因而增知识, 因而调感情, 因而强意志”“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运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更加科学辩证地阐述了体育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 进一步确立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当今, 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培养素质更高更强的一代新人, 是每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核心。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为我们指明了迈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素质, 为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 “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由此可见,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能局限于“增强体质”的“老字号”, 真正的目的在于“身”“心”的全面发展, 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增强体质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改善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灵活性、反应速度等, 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后, 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 以适应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系, 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运动不仅是健康的基础, 也象征着智力水平, 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 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都比较敏锐, 大脑神经细胞的反应速度快, 大脑皮层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较强。体育运动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 调节大脑中枢神经, 改善机能, 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 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体育课件制作等, 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意识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 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体育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与训练, 与严密的组织形式、严肃的竞赛规程规则、严格的技术规范时时相连, 只要参与活动或比赛, 就有这些严格的要求, 正是在这些规则和制度的限制约束下, 才能让学生自己逐渐变得行为符合规范, 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从而加强自己的组织纪律性。体育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 集体形式的活动方式是经常出现的, 集体形式的活动要想获胜, 需要队员之间相互配合, 动作统一, 还必须具有积极的健康的道德情感为基础, 这些都在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 通过集体活动, 还培养了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和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

通过体育教学和训练, 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达到目标, 学生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 而且要经过一个枯燥无味的反复复杂的练习过程, 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顽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实现, 需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和重重障碍, 每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这就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顽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教育活动对青少年的精神发展和智慧、眼界的扩展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使他们具有充满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 发展他们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的注意, 这些都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所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在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和动作美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着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5篇

作者:张晓梅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9-6-15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企业管理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企业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显现企业个性,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人才,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公平、公正善待员工,激励员工开拓创新,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先进的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其次,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与重要方法,从而把企业与个人的意志统一起来,使企业更快、更好、更稳定地生存与发展。第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第四,企业文化具有约束作用。企业文化包含规范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且管理本身也体现着企业文化。在企业行为中哪些不该做、不能做,正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发挥的“软”约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免疫功能。约束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性要素,而在企业实际运作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则对形成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无疑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论文网 ]

三、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理论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今,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成为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解放被管理者,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世界500 强企业发展的历程表明,思想比资本更重要,领先时代的经营思想是企业繁荣的先决条件,而思想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企业员工个体与团队的整体效应,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来掌握新科技、适应新变化,加强跨文化管理,促进跨国家、跨地区以及跨行业企业文化的融合和重塑,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积极战略。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其精髓是“诚为本,和为贵,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植其中,吸取其精华。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有益的先进经验,不能生搬硬套,还应该学习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创造出适合我们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力争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锤炼企业的根本在市场,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背景下,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频繁,成为决定企业发展命运的无形之手。所以,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融入经济一体化潮流,了解国外企业的运作方式,特别是要注重吸收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取长补短,扬优避劣,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四、要围绕市场竞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1.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员工思想道德、心理状态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一种价值观被企业的全体员工所接受,并转变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就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构成。这样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竞争力和开拓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塑造创新理念增强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知识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企业文化经营活动中的主导文化。

3.把企业培养成学习型组织。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比竞争对手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唯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塑造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代企业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的组织,才能“善于创造、寻求及转换知识,同时能根据新的知识与领悟而调整行为”。而且,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创新应该植根于传承,以传承和创新把企业文化带到未来。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因而企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组织”。

4.实施文化制胜战略。文化制胜,已经成为新世纪企业管理变革的新趋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文化制胜还必须有效地同企业管理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迎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企业文化建设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竞争范围不断扩展,必然会推进企业应变能力逐步提高和升级,这对企业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经营理念影响企业管理和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的构建,不仅与企业制度和管理构成一个互补的整体,而且独创了一种管理意境,以一种柔性管理的文化形态,构筑了个性约束与柔性导向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企业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廉洁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管理

在企业文化中,廉洁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遏制消极腐败问题滋生蔓延的重要途径。企业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廉洁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本文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廉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和经营管理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文化定势,它是企业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企业廉洁文化作为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廉洁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 廉洁文化建设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侧重点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先进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为建设廉洁文化开拓了空间。廉洁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建设廉洁文化,充分发挥廉洁文化作用,对于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廉洁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围绕企业各项中心任务和改革发展的需求,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逐步推进安全文化、诚信文化、班组文化和和谐文化等子文化体系。然而,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不落实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将廉洁文化建设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来落实的话,那么,企业的文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其子文化体系建设得再“好”也是有缺陷的。前不久,中共中央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由此可见,党中央从全党全国的大局出发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到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企业,也说明了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员工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及遵纪守法教育中的作用是何其重要。企业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廉洁文化创建活动,培育员工的廉洁价值理念,切实提升企业的廉洁文化,将廉洁文化融入到安全文化、诚信文化、班组文化和和谐文化之中。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将对这些子文化体系起到全面的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全面推进企业的文化建设。

3 廉洁文化建设是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作为党风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关系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的经济发展和企业“优化结构、提升能力”的成败。所以说,廉洁文化建设也是建设惩治、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廉洁文化创建活动、案例教育、廉政党课等都是企业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一些具体举措,旨在引导企业的员工,特别是企业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名利、正确行使权力,“干净、干事”,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4 廉洁文化建设是按“以人为本”为原则,着眼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企业来说,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其目的在于将廉洁文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进行结合,以形成“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廉洁文化建设通过各种会议、组织生活、企业报、党建网、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党内主题活动等教育、宣传途径,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通过建章立制、专项检查、效能监察、案件处理等手段建设廉洁文化,着眼于规范人们的具体行为。廉洁文化一旦深入人心、被广大员工所认同,将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促进和推动的正能量作用,为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企业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干部,需要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建设廉洁文化的迫切性给予深刻的认识。因此,要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让廉洁文化覆盖企业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春梅,武红梅.浅议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在廉洁风险防控中的意义[J].品牌(理论月刊),2011(11).

[2]李占伟.如何深化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科技与企业,2013(08).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7篇

一、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1.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

在这信息时代, 诱惑孩子的东西太多了, 尤其是网络, 各种好玩的游戏, 吸引孩子流连忘返, 不爱学习、不想运动, 学生想办法逃课, 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不听班主任的批评。很多孩子有手机, 上课时间玩, 下课时间玩, 自习时间玩, 上体育课的时候, 好多学生的手机从口袋里跑掉了。尽管学校、老师严格要求学生不能配有手机, 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在这信息年代, 如何把孩子吸引到学习、运动上来, 给学校、老师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非信息时代, 学校体育开展得很红火, 学生也热爱活动, 身体素质也很好, 到了信息时代, 学生的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 尤其表现在耐力方面, 田径课学生根本不愿意上, 学生害怕长距离运动, 怕苦怕累。针对此种情况, 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做出正确的引导;在组织教学中, 要精心备课, 组织的活动要能吸引学生, 这样的体育教学才能有效果, 这样的体育老师才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2. 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授业”是每一位老师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责, 体育老师亦是如此。由于学科的差异, 理论课是记忆和理解, 体育课是记忆、理解和练习, 体育动作的掌握分三个阶段:初步掌握、熟练掌握和运用自如阶段。比如篮球的“三步上篮”, 要想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个动作, 先要讲解动作要领, 示范动作, 然后通过无球、有球地练习, 学生才能初步掌握这个技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方法, 平淡地教授这个动作, 学生也许没有兴趣, 这就要求体育老师要多动脑筋, 认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认真练习。因此,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来安排教学内容,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这样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才能有兴趣学, 才能学的好。

3. 组织第二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

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延伸, 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长智慧, 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学生很多, 身体素质差异比较大, 接受能力也不相同, 老师所教授的内容, 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接受, 少数学生反复练习也很难做好。第二课堂就不一样了, 每个运动项目集聚的是兴趣相投的学生, 学习有兴趣, 学习就有动力, 加上老师的辅导, 运动技术提高会很快。这些能力强的同学在课堂教学中是老师的好助手, 可以当小老师, 帮助那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 同时也是对同学的激发和鼓励, 都是同龄人, 为什么他们做得好, 自己做得不好呢?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好胜心, 来认真学习, 认真锻炼, 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加深了同学友谊, 增强了班集体的团结, 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多了, 相互认识, 相互了解, 密切了师生感情。

4. 体育教师应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 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跨世纪、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事业。“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 对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对提升我国群众体育实践、促进体育理论建设、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正是这项活动最合适的人选, 将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 服务人民, 为学生做出榜样, 为学校做好宣传, 体现教育的宗旨, 为教育的目的做了有力的阐述。

二、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体育课是“副课”, 在评级、评优工作中, 主课老师优先参与评比, 主课每节课是1学时, 体育课每节课算0.8学时, 为什么体育教师在学校是这样的待遇, 笔者认为原因有如下三点。

1. 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 一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升学, 以“升学率”来评价办学质量。没有升学率, 学校就不能发展, 甚至不能生存;没有升学率, 家长就不会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来读书, 学校就招不到学生, 如果不改变考试模式, 要想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是很难的。虽然国家早就提出了“素质教育”, 但还是难以改变这一现象, 假如也把体育纳入高考课程, 笔者认为体育课的地位立刻会得到提升, 体育教师的地位会马上得到根本改变。

2.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笔者在实习的时候, 所在学校的校长非常热爱体育, 所以该学校的体育建设搞得非常好, 体育老师的待遇也和其他老师一样, 校园的体育活动开展得非常红火, 校园一片生机。其实学校开设的任何科目、奖励政策、评价标准等和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3. 体育教师的自身因素。

在人们眼里, 搞体育的都是人高马大、头脑简单、性格急躁、生活懒散、做事情容易冲动的人。然而现实中, 体育老师是否是这样的呢?既然给人是这种印象, 笔者认为体育老师自身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 工作中是否认真负责、热爱学习, 是否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平时是否多了抱怨等, 因此, 体育教师也要认真找找自身原因, 要努力改变自己形象, 想提高地位, 首先必须做好自己。

三、如何提高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的地位

所谓“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体育教师要想提升自己的地位, 笔者通过多年的体育实践, 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思想学习。

教师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人, 教师本身思想要健康, 要有奉献精神, 要有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 不能凡事斤斤计较, 为一些小的事情而抱怨, 过于注重名利, 思想不健康, 这样怎样为人师表?

2. 加强业务学习。

社会是飞速发展的, 知识更新很快, 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现在学生的信息与老师是同步的, 只是年龄、阅历有差异,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有所欠缺而已, 体育老师如果不加强业务学生, 教学就会得不到学生的欢迎, 就不能够胜任体育教学, 新世纪、新元素, 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已经落伍了, 不与时俱进, 终将淘汰。

3. 尊重他人、与人为善。

体育老师大部分性格耿直, 说话随意, 这样很容易会引起同事之间的矛盾, 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体育老师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特长来帮助班级编排舞蹈, 辅导训练比赛等, 笔者认为, 这样会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同事的称赞, 不自觉中就会改变人们心目中体育老师的形象。

德、智、体、美、劳,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离不开体育, 学校也少不了体育, 体育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从事体育职业的工作者, 一定要热爱本职工作, 思想上高度重视, 业务上认真学习, 工作中努力教学, 充分发挥其特长, 服务学校, 服务社会, 尽最大的努力为国家服务。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他们通过体育教学, 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 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 体育教师还组织第二课堂, 辅导和训练学校各项运动队, 承担各项比赛任务。但是, 现实情况是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试教育, 领导的不重视, 体育教师自身因素。体育教育要想争取应有地位, 必须做到:加强自身思想学习和业务学习, 尊重他人, 与人为善。

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8篇

一、我国高校党建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摇篮和人才基地。大学是追求真理,产生新知识、新思想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地方,因此大学中就会产生一些思想活跃、善于发现和接受新事物,以推进社会和人的发展为己任的先进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些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才有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的组织首先在大学建立并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方向,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摇篮的大学,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路,争取独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了新思想和人才支撑。因此,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始终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21世纪的现在,随着我国高校经过从计划到市场化、人才培养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党的建设似乎在党员流动性大、市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失去了着力点,党组织日渐虚无化;大学出现更注重经济上投入与产出的正比关系,相对轻视学生个体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随着大学由封闭到开放化的发展,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在高校蔓延,大学更重视排名和经济效益,曾相对难以顾及大学精神的传承、坚守与发展,制度变迁迅速,相对缺乏成熟性,难以很好体现科学与人文精神。1990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党在高校的地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强调党在高校的地位、作用和党建在高校的重大意义。自此学界开始重视高校党建和大学文化研究,反思大学应该坚守怎样的精神与灵魂。2003年10月召开第十二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面对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15%,进入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强调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措施,突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迫切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倡导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开始研究我国大学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关系,思考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作用。习近平在2012年1月第二十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开始强调精神内核。十八大修改丰富了党章,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应对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写了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新内容,提高了党建的系统性、科学性、现实针对性。2013年1月高校第二十一次党建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高校党建文化的价值取向。以高校要坚持的精神内核为核心,强调抓好理论武装、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切实保证高校和谐稳定;通过群众路线学习讨论,进一步提高在决策施策中师生参与度;不断完善党内制度规范,如修改《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完善制度,明确所要坚持的价值和精神才能够健全科学的制度,制度才能不会因人而变,大学的使命任务才能实现,从而促进依法治校和民主参与。通过高校党建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健全了党为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等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大学管理民主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强化大学科学与人文精神,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了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所以,加强高校党建对引领和促进大学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和大学的价值精神的关系

学界曾对此进行了一些不同视角的探讨。常亮等在《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间的“双辐射”机制研究》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和导向并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全过程,二者相互依存、作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是对党组织提出的一项全新课题,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党建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也为高校党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必将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郝晓玲在《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反思》中指出:大学文化建设成就。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达成共识,以校训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以校园公共艺术为主的物质文化初具规模,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品牌为战略的特色文化建设蔚然成风,以名师为楷模的人才文化建设成果深入人心;同时也指出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不足,盲目跟风,没与实践结合喜新厌旧,制度文化建设滞后,缺乏系统性、民主参与性,可操作性差,人性化差,文化建设未纳入到大学建设全过程,学生文化建设热,教师文化建设自生自灭,有的院系重视有的不重视,校园文化学术性、创新性、特色性不明显。因此,要通过弘扬理念,制度贯彻,以人为核心全员参与,强化特色文化,探析中国特色大学文化评价体系,来深化大学文化建设。但是,这些探索都没有清晰揭示二者的内在关系,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没有很好解决大学价值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系而导致的。

笔者认为,作为我国当代大学文化的精髓和灵魂的大学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我国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一定是当代我国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新时期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通过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21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现代大学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虽有分歧,但更有共识,尤其对现代大学精神:科学、人文、创新、民主、法治等具有高度共识。科学、人文、创新精神是大学使命、任务和发展规律所内涵的灵魂。这些大学精神内核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相互统一,因为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研究客观事实,探求本质与规律,追求真理,这正是大学科学、创新精神的应有之意。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创造历史,因此尊重人民,使人们更加平等、有尊严的生存是其不懈的追求。因此,我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通过走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期望、解决群众的困难、关心人、尊重人等,这无疑与当代人文精神的相一致。文明、爱国是我国现代意义大学追求的历史传统,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大学制度中民主管理、教授治校、依法治校等与十八大倡导的民主法治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同时,而二者又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内涵上大于大学精神。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寄托了我国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而大学精神是社会的特定组织大学的价值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公正、平等等价值是社会主义的价值,但不一定是世界上所有大学的精神价值,但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追求,这样大学培养出的人才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我国大学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了我国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主线。因此,高校党组织通过高质量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通过理论学习、直面问题,促进制度建设、行为引导等,使大学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下,进一步明晰和感受现代大学精神、健全体现大学精神之大学制度,发现记录自己的人文标杆和践行大学精神的行为典范,积淀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文化核心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大学文化丰富发展。即依据党的建设核心价值理念和高教自身特点和规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组织学、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明确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构建完善与其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通过制度和自身行为作风引导高校主体践行其制度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精神,积淀和形成大学特色文化。

综上所述,高校通过党建,促进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创新,促进追求科学与真理之风形成,促进马克思主义有效传播与实践,引领社会思潮;弘扬我国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完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的大学制度,促进管理科学化、科研服务社会化、人才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而实现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

摘要:研究加强和创新高校党的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和作用,探讨党建在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和大学文化精神的关系,揭示加强高校党建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本质与意义。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9篇

1. 学科文化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学科文化作为陶冶、影响学生素质的一种文化气氛, 对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规范、生活思考方式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因为学科文化的重心就是学科精神, 一个学科的学科精神就是其所要向学生传达的人生观导向方向。教师和学生都是学科的组织成员, 在学科文化的发展中成员双方都会逐渐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蓝图, 由此可见, 学科文化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之大, 远远不是一些陈词滥调所能取代的。学科文化所建立的联系虽然不是有形的, 但是都深深地改变着学科组织成员们的价值观。

2. 学科文有利于凝聚力的提高。

校园文化本就是凝聚学生热情和青春活力的一种文化载体, 学科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是学生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 是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群体精神联合在一起的一种纽带。这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心理上的归宿, 二是形成同学科的专门小组。对于学生而言, 学科文化其自身魅力就已经足够支撑学生对于自身目标的追求, 让学生在身心上都有所寄托;而对于学科的热爱和兴趣使得越来越多趋于共同志趣的同道者聚集在一起, 让不同空间的人们都集结在一起对学科做出共同的贡献。

3. 学科文化塑造人。

大学现有的学科都已经是相对完善的科目, 每个相对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光辉历程。学生在进入大学最初挑选专业, 其实已经选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学科, 在这个专业或者学科里, 学生只是一个初来乍到者, 他们在这里资源共享, 分享的不仅是知识, 也是一种价值观。学科文化是抽象的, 但他通过许多实质性的载体呈现出来, 如学科术语、原则标准等。学生不断进步, 逐渐掌握相应学科的语言规范和对学科的生活应用, 这些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和引导。在一过程中, 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学科文化所传输的价值观, 由此, 学科文化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也可见一斑了。

二、我国的学科文化建设

1. 我国学科文化建设的三大宗旨。

学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时艰巨的工作, 之中的道路曲折可想而知, 作为学科建设前途光明的保证, 也是世界潮流下的必然, 大学学科建设的三大宗旨需要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一起遵循和贯彻。第一, 学科文化建设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使做不到统一, 大方向必须要和谐统一。学科文化本就是一种思想思维观念, 其思想的重心就是价值取向。物质是第一性, 而要拥有协调统一的价值观就需要学科文化的各种要素的协调。第二, 保持学科文化建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学术建设的载体包括教科书、大学本身、学科文化氛围、学术气氛等。学科建设需要一定的构建框架, 成功的框架建设对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都非常之高。同时, 这两点有为学科建设今后的实质性作用的发挥做出了良好铺垫。第三, 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并发展文化建设。在学科文化建设的最初就应该对未来该学科的发展态势做出相对精准的规划, 并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 要具有先导性。学科文化建设需要的不仅是师生的努力, 周围的环境对学科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培养好的学术氛围是保障学科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2. 我国学科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中心思想。大学学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造福于现今的社会, 谋求社会的不断发展前进。从根本上来说, 其目的是完善学生个人科学和文化素质, 塑造人生价值观的过程。物质对人的印象总是比抽象的东西要深刻, 学科的物质文化建设不容忽视, 对学科文化的质量、追求以及学科文化自身的创意, 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因此学科物质文化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却是首要的。在建设学科物质文化的历程中, 不囿于“形象工程”, 要注重于学科自身的风格相融合, 以人为本, 与大环境和谐统一。相比物质建设, 学科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更强。制度是一件事物得以运行的内在规律, 一旦正确的人为制度被确定, 就必须去严格遵守, 是有效发挥学科制度的保障。

三、学科文化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

1. 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

学科的定义是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 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学科文化建设是学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是学科建设中的思想核心和文化奠基。学科精神是学科文化的构成因素之一, 它所体现的共同理念、宗旨都是学科建设大方向的引导者。也就是说, 学科文化属于精神范畴, 也就是归属于学科建设的精神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 学科文化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无可取代。

2. 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学科文化为学科建设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 吸引更多学生、学者聚集到该学科的建设中来, 让学科建设更加稳定地发展。学科文化特色能够更鲜明地突出学科的特色, 使该学科的建树性更客观, 才能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品质。学科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气氛对学生的影响在上文中已经进行过探讨, 学科文化氛围下的学生是学科建设中一支庞大的队伍, 学科建设和学生的进步密切相关,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 我国学科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性教育的重视加强, 目前大学对于学科建设的热情都日趋高涨, 形式也五花八门, 如学报、开展教学竞赛、课堂教学展示等等, 形势日趋大好。社会对于学科建设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更加宽泛, 不再狭义地将学科建设归结于学科本身的教育建设。部分大学设立了专门对外学科交流的组织, 更加符合科学发展可持续道路的贯彻。但是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 人的参与是其中的一个要素, 人员的范围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 而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加入, 这样学科建设发挥的作用才能更广泛。教学形式的落伍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虽然日前创新教育形式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 但事实上的落实到位却有待进一步地观察, 如课内外一体化, 许多教师的课外活动组织占其正常授课的比例仍然微乎其微, 禁锢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学科建设的热情。只有贯彻落实和谐性、整体性的发展基本原则, 才能使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得更加顺利, 脚踏实地地将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误区及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 2010, 32 (4) .

[2]李福华.高等学校文化构成及关系讨论——学生主体地位的文化学视野[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4) .

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地位作用

体育文化在学校培育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学校全面开展素质培育的重要途径。其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包括:身体体质、学习效率、缓解压力、自我调控、审美意识等等方面, 都具有促进其发展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机械化、电气化的广泛运用,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 体能的消耗随之减少, 此时需要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逐步增加, 将会成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 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 努力结合体育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开展体育运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 让每个人都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

1 体育文化的概念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体育文化泛指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 对体育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的总结, 通常指的是与体育相关的精神文化与观念文化。

素质的概念在素质培养中泛指做人的社会根本素养。其涉及到人的基本思想、道德观念、身心状态、文化程度、工作技术等。因此, 素质教育也就成为大学教育长期实行的根本决策。大家都知道身体是根本, 一切都离不开身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在人才教育培养的实践过程中, 重视智能的发展, 轻视体育文化的思想观念十分严重。其实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状不佳, 产生这种不正确认识的因素当然离不开社会的因素, 诸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用工重成绩等等, 究其最终因素关键在于教育机制。在教育机制中对于体育文化的要求不清楚明了, 概况笼统, 执行不到位。对体育文化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培养在素养教育过程中所的重要性、必要性。即使国内历来已久大力倡导与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在开展素质教育长达10多年的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然而进行素质教育的道路曲折坎坷。国内的素质教育当前依然处在摸索与研究的环节。从概念上来分析, 素质教育是用来提高人们各方面素养的培养方式。它涵盖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劳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素质等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全民素养素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人们的身体健康、智力高低、思想品质、工作技能等统统称为人的基本素质。由此能够理解, 我们在逐步突破以前凭学习成绩、凭智力高低进行判定的守旧方式及对人的发展需求。学习的目的不在仅仅在于学习成绩与技术的提升。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人格魅力也显得非常重要。所以, 素质教育一定要提升对体育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 深入了解体育素质教育的影响, 大力提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 让广大青少年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2 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第一, 目前全世界的竞争异常激烈, 所有国家把教育发展战略摆在第一位。全方位提升国民素养, 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人, 这是所有国家制定发展战略重要研究的中心。从而对教学, 特别是基础教学带来了非常高的要求。国家、政府高关注基础教育在提升公民素养中的效果。政府出台的《国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清楚地指出了中小学校教学的目的、改革的方向、教学的内容及范围。依据文件的规定, 要求使青少年能够得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切切实实把青少年培育成社会的优秀人才。

第二, 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学校要建立以健康为第一要位的思想观念。这是过去上百年的历史经验教训, 当前兴国富家的呼喊, 是理论与人学思想在教育事业中的反映, 是人们关于教育铿锵有力的答复, 是深入开展全民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包括过去与现在体育的诸多方面。毋庸置疑就沿袭了人们非常关注的、发展身体健康的指导思想。在学校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因其具备强大的实践性无以替代。学校教育开展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 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从而就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三,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育青少年做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并且要求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素养与社会接受能力。老师素养的全面提升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体育教师的技能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充分开展。唯有高超水平优秀素质的老师队伍, 才有高超水平优秀素质的学生。所以, 提升体育老师个人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学校体育文化是青少年自身修养与社会文化的一方面, 在加强思想修养, 培养道德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当今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环境中, 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一定要求摆脱片面的健身与传技的思想观念, 大力彰显其人文性。就像教育界负责人所说:体育文化不但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体质, 强身健体, 而且还能够培育青少年的人格魅力, 树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不、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 还能够提高青少年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精神。最后, 体育素质教育陶冶青少年的思想情操, 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等等, 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奠定了优秀的基础。

3 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学校开展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应试需要的语文、数学、英语几门学科外, 体育文化在学校所开展的教学学科中也十分重要。根据教学安排的课时与教学任务就能够了解它的重要性。青少年步入学校, 任何一个学习时期都有体育文化, 它连贯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应该是起到了引导的影响。开展素质教育是提升青少年的技能, 培育青少年人格的重大措施。体育文化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构成内容, 其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征,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中, 其作用无以替代。

3.1 增强健康体质

毋容置疑, 体育运动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身体体质, 强身健体。学校体育教学吸收了终身体育的思想与办法。学校开展体育文化的目标是让青少年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手段, 采用终身体育文化的思想与办法, 诱发所有青少年教学体育活动的爱好, 从而提高所有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思想、方式与技能, 真正提升青少年的身体体质, 使得青少年不但身体强健, 并且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 从而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与生活的要求, 使之生活品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让学校体育发挥其所具有的最大作用。

3.2 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

人的生理器官的健康程度和智力具有紧密的关系。学生时代是强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 身体的健康是最大的物质条件。如今社会与经济在飞速发展, 随之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一天比一天加快, 青少年的学习任务也在日益加大。第一, 学校进行体育文化具备强身健体的效果, 正确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的发育, 提高身体所有功能, 从而能够为青少年的脑力活动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第二, 体育素质教育能够提升青少年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等智力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备各种方式的对抗性, 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把以肢体较量的外在方式理解为人脑间的智力对抗。比如:在体育素质教学过程中, 采用洞察法、比对法与模拟法的方法, 能够真正提高青少年的洞察能力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经过技术动作的训练, 能够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运用寓教于乐, 能够促进青少年思想的灵巧性与反应能力的发展。

3.3 宣泄情绪, 缓解压力, 调节心理生理平衡

学习任务超重, 社会及父母的希望值较高, 考试、工作激烈的竞争等加重了广大青少年的生理负担与心理焦虑。大多表现出忧虑、压抑、孤单、害怕等消极的情绪特点。假如不加以改善任其发展, 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会带来重大危险。多数人都有如此的感觉:一旦情绪不佳时, 打一场球类比赛心情会好一些。这是因为人在有意或无意中利用心理学中的情绪转移的办法解决了心里的紧张。

3.4 自我调控, 增强对行为的责任能力

体育素质教育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等特征, 要求具有比较特别的教室常规来规定所有青少年遵守执行;各种运动形式都具有比较严肃的要求规定确保大家能够公平、合理、合法、有序的条件下开展比赛;各种活动都清楚地确定了个人在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及责任, 并要求每个人依靠个人能力完成任务, 从而让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形成了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提高了自我管控能力及责任意识, 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有用之才。

3.5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

正确的审美观与崇高的思想情操、优秀的道德品质, 是现代社会所要求人必备的素养。坚强的意志, 顽强拼搏与排除阻碍的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在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 青少年一定要依靠个人的付出去排除一个个生理与心理上的困难和险阻, 而且每克服一个困难都要具备顽强的意志。因此, 体育素质教育可以充分锤炼青少年的精神意志与思想品质。例如:球类运动可以提高青少年灵敏机智、冷静沉着和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与团队协作精神;体操类运动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优秀的审美观与欣赏能力, 加强他们的韵律感、节奏感与身体的本体反映等等。武术爱好者就会具备坚定、自制、勇敢等意志性格特点, 从而能够培养他们民族精神等等。

3.6 对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及能力的培养

正确的审美观与崇高的思想情操是现代生活中人必备的素养。美育不仅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也是提升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在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 处处彰显着美。柔美的空中翻滚, 阿娜多姿的舞步, 气贯长虹跨篮, 风吹电闪的冲刺……处处彰显美的感受。体育素质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质。曾有名人说过:“体育运动中包涵许许多多的美育的因子, 体育运动是展现美育的十分有效的方式”。

3.7 培养学生具有公民意识

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集体特征非常明显的教学活动, 规定学生在训练中依照集体的统一规定与严格的组织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 使之适合活动规定与集体活动的要求。使人的一些基本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运动场上一定遵从的行为规定等参加竞争与合作, 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3.8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作用

体育素质教育的方式特别强调把感知、思维与实践这三个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经过鲜明的直观、认真的思考, 积极的创造与运动来实现教育的目的。体育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一项实践性、参与性、创造性融为一体的活动。在体育素质教育中重视青少年的建议与构想,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提升他们的创新思想。从而既可以给青少年带来美的享受, 使他们身心和悦, 心情舒畅, 缓解心理负担, 增强学生的身体健美与健康, 同时还可以全方位提升展身体素质,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

4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开展, 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 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它的作用在教育学科与学校素质教育中都是无以替代的。体育文化不仅能使学生增加身体素质, 还能增长学生的精神意志。其次, 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文化的推动, 正确的思想情操是现代生活中人必备的素养。体育文化不仅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也是提升人们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与措施。只有在体育文化教育的前提下, 才能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文化教育活动中, 学校教育一定要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素质教学实践活动中,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真正有效运用自身的优点全心全意投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 努力开拓进取以获取佳绩。

参考文献

[1]陈果.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7) :13-14.

[2]代婷, 风雪飘飘.论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8) :249, 251.

[3]徐百超.论体育在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1) :122-123.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对策

关于企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经营者的主观意愿融合于企业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教育与氛围,这也是企业文化最初的表现形式。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变迁,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出现分离,从而出现了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的人员即现在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便在企业之中自上而下创设了一种适合工作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从而形成了现在意义上的企业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我国的众多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仅仅依靠经济硬实力水平的增强,同时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支撑,本文正是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予以论述。

一、企业文化理论概述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依托于企业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萦绕于企业各个环节的文化形态的集合。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思想观念简单地加和,而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的意识体现。从某种层面来讲,所谓的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指企业管理的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与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文化,因为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离开了企业的经济活动,那么企业文化也将不复存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

纵观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有五大功能即: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与辐射功能等。

所谓的凝聚功能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内部所有的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奋斗目标更为一致与明确,将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同企业整体的利益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企业内部上下更为凝聚。

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都能够我企业与员工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为之奋斗。

企业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以及对于优秀员工的奖励等,通过对其精神上的激励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智慧,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指在发挥其导向功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予以制度上的约束,从而纠正员工的不良意识与观念,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明确工作的意义与方法。

辐射功能则是指优秀企业文化对于社会大众所显示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通过文化的辐射作用,扩大企业对于社会公众的影响力,为企业建立自主品牌奠定基础。

二、关于良好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应对策

(一)始终坚持企业文化建设路线

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同于经济的发展,它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且必须是不间断的过程,一旦出现中断就很难再开展下去。因此,在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必须做到始终坚持,具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伟大精神,并且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的任务,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应当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并且将企业的文化建设始终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二)发挥顶层设计的领导作用

就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来看,就是能够使企业的管理者实现对于企业更好地管理,正是通过营造这样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企业员工的行为与目标产生一种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使企业文化的现实功能。因此,企业中的管理者在对于企业文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就理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为基本目标,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顶层设计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领导的带头作用,从而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于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上也应当有所规划,力求做到亲力亲为。企业的领导层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伟大的人格魅力与管理艺术才能,对于员工的行为起到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与号召力,继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并引进优秀的人才

当时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就实质而言,则是一种人才上的竞争,企业人才作为企业实现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然成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内容之一。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单纯通过物质金钱的方式来招揽人才已然不合时宜,真正吸引人才的手段不仅仅是可观的薪酬体系,同时更为重要是就是人文关怀。也就是说当前的企业文化中应当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于人才的关怀与培育,从而使人才能够在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注入崭新的活力。除此之外,还应当重视沟通渠道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从而实现企业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与推广,实现信息的共享。

(四)注重文化建设的亲身实践

企业文化的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企业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经营战略等在得到所有员工认可的基础之上,应当重视其学习实践,在实践之中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发现当前企业文化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企业应当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实践环节,而在未来最为成功的企业也必将是注重学习与实践的企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来证实理论,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实现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淑云;刘扬林.浅析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企业技术开发.2006(02)

[2]王玉芳.浅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12)

[3]殷一平.论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J].商场现代化.2007(20)

学校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第12篇

1. 开展群众文化对于公众具有良好的社会导向作用。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特性, 一般中国民众比较倾向于群体活动, 尤其是老年人的户外圣地, 而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时, 广场文化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正好适应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随着物质需求逐渐发展, 广大居民日益青睐和追捧文化生活, 而这种现象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在城市不断地建设中, 广场的数量逐渐增加。很明显, 广场的建设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文化活动的场所, 所以, 城市文化活动不断得以呈现。有史以来, 群众文化就是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现象, 而在当下, 也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它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对于社会公众具有娱乐的功能, 陶冶情操的功能, 熏陶良好情感的作用。它对社会的安定和谐,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开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基层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中, 群众文化已成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环节。所以, 想要构建和谐文化, 首要解决的是, 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的社会文化, 究竟意义何在?很简单, 它能够引导广大群众的主流文化方向, 以道德教育为例, 群众文化能够以特有的方式渗透进广大群众的思想中, 它的教育价值是任何方式都无法比较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非常关键, 它的社会价值对全民道德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群众文化的突出亮点 :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 从文化建设工作角度来观察, 基层和谐文化的独特作用 :第一, 它为精神文明活动的广泛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第二, 它为团结友爱、充满生气的社会氛围提供了有力的原动力 ;第三, 它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积极推行。

二、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

广场, 指的是户外开阔的活动空间, 是城乡较大的平整场地。文化活动, 指的是以艺术文化为主开展的活动。广场文化活动, 顾名思义, 以广场为阵地开展的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 符合广大群众的需求, 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因而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结合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逐渐推进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这种群众文化的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 进而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向前迈了一大步。作为群众文化之一的广场文化, 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不失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道吸引眼球的风景。

搭建什么样的文化活动的新型舞台?又该如何促进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 伴随着政府广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开展, 广场文化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种情况也正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良好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迎合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这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依托广大的人民群众, 不断打造广告文化品牌, 使得群众文化中的广告文化走上一条繁昌盛的道路。

历史告诉我们, 广场文化的非凡意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落后, 这一时期内, 人民群众的广场文化形式比较简单, 主要以集会、庆典等形式的表现出来, 真切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征。后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与之相追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快速增长。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 在群众中出现了广场文化, 而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伴随着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加深, 广场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耀眼夺目的光彩。总而言之,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广告文化为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文化平台, 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拥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

1. 广场文化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广场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中, 使它以民间文化的形式出现, 并在不同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根据我的工作经验, 发现广场文化会随着地域的不同, 而拥有着不同的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也通过广场文化这个载体, 得到充分的展现, 并得以发扬光大。根据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表明, 广场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广场文化不仅为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宣传和保护平台, 而且使得不同的民间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 进而进一步提高。

2. 广场文化有助于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党和国家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社会主旋律, 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特色文化结合到一起, 使得不同性质的文化得到交流与融合, 从而, 体现出广场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包容性。在民间广泛的文化主题活动中, 广场文化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它不仅能够容纳不同形式的艺术与表演, 而且还囊括了不同理念的文化活动主题。这样, 它能够吸引到不同阶层, 不同文化水平, 不同趣味的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最终, 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3. 广场文化创造出丰富的文化财富。纵观中外, 广场文化创造出不可小觑的文化财富, 同时, 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丰富的人才。众所周知, 广场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因而, 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之下, 使得广场文化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据统计, 在广场文化的活动中, 参与者涵盖了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年近古稀的老人, 而说到广场文化的形式, 有现今流行的广场舞, 有演奏现代乐器的, 有展示民间艺术的, 形式之多, 内容之丰, 难以想象。这样的文化组织形式影响空前, 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展示自我, 同时使得不同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

四、小结

本文是我根据多年的社会实践经验, 通过积累、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当下群众文化活动中, 最受大众喜爱的广场文化, 就这个现象, 我展开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全文大体上涵盖了三点内容 :开展群众文化的深远意义、群众文化中的广场文化、广场文化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与地位。由于我的知识面比较窄, 所以未能面面俱到, 但是我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会实践工作者和热爱身边文化的朋友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李忠华;浅谈广场文化在繁荣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0年04期

[2]高铁宏, 高铁辉;浅析广场文化在塑造城镇整体形象中的作用[J];中国职工教育;2005年05期

[3]李虹;浅谈城市广场文化的发展及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深圳市社科院基层文化研究课题组, 杨益群;深圳文化建设的亮点:龙岗广场文化蓬勃发展[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11期

上一篇:意义世界下一篇:实务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