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教育范文

2024-05-05

整体教育范文(精选12篇)

整体教育 第1篇

班中一来自农村的女生, 因母亲过早去世, 有些早熟, 虽然住校, 但平时并不太与同班同学沟通。我在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对她的关心不自觉地多了一些。前不久, 我发现她与我班一男生走得过近, 因男生的父母离异, 两个孩子间的情感也由彼此同情转为互相关心。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们之间的情感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私下与他俩分别交流, 劝说他们正确处理好两人的关系, 他们答应得都挺好, 但离开教室后, 两个人的情感依旧偷偷地发展着。看着小女生忽上忽下的成绩, 目睹着两个孩子的变化, 心里真是很焦急, 但又不能操之太急, 生怕两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会因此逆反, 克制不住自己而做出不该做的事情, 只好暗地里关注着两个人的行为变化。

有一天早晨, 女生因感冒到我办公室来请假, 我对她说:“老师陪你去医务室看看。”她却告诉我说她爸爸给她联系了一位大夫, 让她去打吊针。看着孩子当时的状况, 估计她上课没办法专心听讲, 所以我一边询问孩子情况, 一边迅速地给她开好了出门条, 当孩子拿着出门条向办公室门口走去时, 我看着孩子瘦弱的身影, 不由自主地叫了她一声, 孩子回过头来诧异地看着我, 我快速地走到孩子身边, 把她拉到走廊里, 搂住她, 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孩子, 你长大了, 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事情时, 来找老师, 把老师当做你的妈妈、阿姨, 记住老师永远是你的避风港。”孩子突然抱紧我, 将脸靠在我的肩头轻声地哭了起来。想想这孩子离开妈妈的怀抱那么久, 不知多渴望这样一个拥抱, 我也紧紧地搂住孩子, 让孩子趴在我的肩头尽情地哭泣……后来我发现她变了许多, 性格开朗了许多, 上课听讲也认真了, 教室里又多了一个阳光的孩子。原来让人头痛的问题竟然如此简单地解决了, 虽然她还在与那个男孩交往着, 但我相信, 她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细想一下, 教育无小事, 点点滴滴皆是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总是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 可以处理许多事情了, 所以当我们用成人的身份跟他们说话时, 他们会用极其叛逆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但事实上, 当真的遇到事情时, 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 他们需要师长在某些方面给予指点, 当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用成人的经验与之交流时, 会与他们达成一种默契, 取得他们的信任, 此时的交流与沟通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其次, 班主任在进行个别教育时, 尤其要注意那些后进生, 这些学生一般思想品德、学习、生活习惯都不如一般水平的学生, 通常思想较落后, 不尊重师长, 经常违反课堂纪律, 上课不安心听讲, 作业马虎、潦草, 有时干脆不交;说谎、抽烟、欺侮小同学, 打架, 小偷小摸。这些学生, 虽然使老师大感头痛, 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一无是处, 也有自己的闪光点, 班主任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 要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 积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使他们逐步听懂、会听, 会做作业, 成绩能够追上, 增强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一但有所进步时, 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表扬, 让大家同他们共享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回到集体的怀抱。

班中有一学生学习不太好, 但人缘不错, 喜欢跳街舞, 平时在班里总会时不时地跳两下。有一次下操, 我跟他说:“你这么爱跳舞, 要不把咱们班喜欢跳舞的同学组织起来, 弄个兴趣小组如何?”没想到这孩子不相信似地反问我:“老师, 你别拿我开玩笑。”我认真地对他说:“老师说的是真的, 你考虑考虑。”第二天, 这个学生来得特别早, 一看见我就冲到我跟前对我说:“老师, 我考虑好了, 咱们班就组建个舞蹈小组, 您看怎么样?”我看着孩子焦急而又盼望的神情, 点了点头, 学生高兴得笑了。下了早读, 我把他叫到一边告诉他, 成立兴趣小组可以, 但要有个规章制度, 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同时不能影响学习, 这样才行。学生高兴地说:“老师, 您放心, 我这两天就写一份申请, 将有关的制度制定好, 我保证上课一定用心听讲。”过了几天, 这孩子果然起草了一份计划书, 还征得了学校团委的支持, 在科技楼找到一间教室做活动室, 看到学生们如此认真的态度, 我很欣慰, 每周五自习课时, 我就让他们去活动室活动, 当然学生们也很守时, 总是按时返回教室, 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多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当他们对事情感兴趣时, 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遵守规章制度, 无需老师的百般唠叼, 习惯成自然, 相信他们会有所收获。

联通教育系统整体开发案例 第2篇

中国联通山东省台儿庄区分公司 王兴亮

摘要:台儿庄联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畏困难,扬长避短,创新营销,取得了骄人业绩。本文重点介绍在台儿庄教育系统整体开发过程中,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精心组织,快速行动,利用各方面一切可以利用的人际关系,密集公关,用心营销,成功开发台儿庄教育系统-台儿庄最大的行业客户,创造了发展奇迹。关键词:台儿庄教育系统

整体开发

一、背景

台儿庄区教育系统约有教职员工3000多人,(占财政人数的52%)目前绝大多数使用电信和移动业务。面对这一潜在市场,我们一直在寻找突破口,力争实现整体转网。但时机不成熟时,不能贸然行动,以免打草惊蛇,引来对手密集的“炮火”。目前随着网络日渐完善、政策更加丰富灵活,我们认为条件基本成熟。

二、营销过程

开发前,我们反复讨论,根据教育行业特点,我们确定了从上往下,分层开发,组合营销,“一网打尽”的营销思路。谋定而动,行动要果断、要迅速。我们集中力量,利用各方面一切可以利用的人际关系密集公关,反复工作。好在多年来,我们通过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以固话、宽带、校园网为纽带一直与台儿庄教育局保持良好关系,这为我们公关打下了基础。

1、公关高层,突出卖点

我们以3G为引子,以iphone 为先锋,通过业务演示,让教育局领导明白,新联通今非昔比。而后以混合虚拟网为法宝,给教育局领导算经济账,仅办公固话+手机近4000部,内部通话免费,一年能省多少钱。最后以号簿为秘密武器,承诺免费印制全区最大、最全的内部号簿收录所有教师通信号码,教师人手一本,多有面子。在我们的努力下,教育局领导终于同意使用联通手机业务,在我们的鼓动下专门为此召开全区教育系统组建联通虚拟网专题办公会,参加会议的人员包括教育局下属教委办和全区中小学主要负责人以及台儿庄公司王总经理和张副总经理,并与台儿庄联通公司联合下发了“台儿庄区教育系统组建中国联通手机、固话、小灵通、数据通信虚拟网实施方案” 成立了以教育局党委书记为组长,工会

主席、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教育虚拟网的组建工作,并根据相应套餐政策制定各级人员话费管理办法。

2、成立虚拟开发团队,建立组织保障

台儿庄分公司专门对口成立“教育系统集团开发领导小组”,王总经理亲自任组长,分管经理为副组长,市场部主任、开发维系中心主任、综合部主任为成员。维系开发中心具体负责教育系统开发以及后续的服务工作。

3、精心组织,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是全面宣传发动阶段。积极动员教育局领导小组成员到各乡镇驻地教委办召开辖区内学校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我们派出维系开发中心客户经理陪同,负责在专题会议上详细介绍联通公司针对教育系统制定的入网方案,组建教育系统虚拟网的重要意义,各种优惠政策以及不同于其他电信运营商的差异化服务,并现场解答与会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逐步打消其顾虑,进一步树立联通全业务运营商优势。经过近半个月的宣传发动,我们走遍了全区各镇街教委办以及全区所有中小学,为第二阶段启动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从上到下,分层开发,全面实施阶段。首先,从教育局机关入手,这是开发整个教育系统最为关键的一步,台儿庄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共10人,全部开通联通3G业务,固话托收。局机关中层干部共计32人全部推荐联通普通2G集团租机套餐,固定电话托收,并签订了使用协议。教育局局机关整体换号,意义重大,这等于向教育局所属各部门传递了命令— “向我看齐”。在教育局带动下,在我们的说服工作下,各镇、街教委办等教育局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均使用联通3G业务(3所高中、6所职业中专、8所中学、5 2所小学、幼儿园 8 7家),全部采用固话托收,一般工作人员办理2G套餐。针对驻地、乡镇所有中小学主要负责人及中层干部,主推预存话费送3G手机业务或普通2G套餐。对“金字塔”的底座—全区所有普通教职员工主要推荐使用亲情1+“0”元卡,我们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跑,重点介绍“0”元卡实打实交,无最低消费,内部通话免费,便宜实惠,有的教师不仅自己办了,还给亲朋好友也办了,为的是加入一个网,联系方便。有一个小学,只有30名教职员工,却办了92户“0”元卡,场面异常火爆,我们的客户经理喜笑颜开,再累一点也愿意。截止目前教育系统整体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户2500余户。已办了的学校不断要求追加办理,真是网越大,吸引力越强。截至目前,教育系统手机用户规模已突破3000户,还在不断增加。

第三个阶段是详细整理、统计教育系统在网联通用户,组建一个超级虚拟网,收录整理电话号码准备印制全区教育系统号码簿,以此来增加服务的黏性,让教育网更稳固。

4、项目收益

在大家的努力拼搏下,全区教育系统开发战果辉煌,截止目前:3G发展75户,后付费2G世界风套餐610户,后付费如意通发展2500户,年增加移动通信收入约166.65万元。台儿庄区教育系统收入明细:

1、教育系统固定电话约757部年收入22.71 万元。【全区每月每部25元】 2、3G发展75户年收入13.5万元。(每月每部150元)

3、后付费如意通发展2500户年收入约 60万元。【每月每户20元】

4、后付费2G世界风套餐610户年收入36.6万元(每月每部50元)

5、专线(光纤+LAN):乡镇中小学年收入合计6.84万元;

6、局机关及驻地中小学年收入合计6.48万元。

7、宽带(AD):宽带合计420户年收入20.16万元。【每戶480元】 全区教育系统年收入合计预计达到166.65万元。

5、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移动、电信获知我们在对教育系统开发后,不断的进行骚扰,移动承诺给更好的手机,电信承诺更优惠的套餐,通过各种方式和优惠政策吸引我们的客户,对开发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但是,他们知道的有些晚,随着教育系统虚拟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效应显现,全网固话+手机有6000余户,黏性越来越大,防御力也越来越强。混合虚拟网(综合VPN)确实有优势,这一点是经过验证了。

三、总结:

本次开发之所以成功,我们认为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点:

1、准备充分,思想统一,确立了从上往下,分层开发,组合营销,“一网打尽”的营销思路。

2、发挥了我们的几个优势,利用客户资源优势为市场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全业务优势运营为组合营销创造比较优势(混合虚拟网,互打免费),依靠优秀的营销团队,发挥公司各部门资源,集中优势兵力,快速行动,让竞争对手措手不及。

3、通过关系,利用行政资源,让教育局下发转网通知文件,为开发打开了便利之门。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开发只是第一步,如何维系,如何二次开发,是我们持续发展的关键。但通过对整个教育系统开发,为我们今后各行业集团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实战中积累,在积累中成长,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倍努力,为企业

做大做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坚信只要我们积极努力,以身作则。办事公平,公开,公证,阳光有正气,员工能够感觉到公司人性化管理,员工才能理解你、支持你、增强凝聚力,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有生命力、向心力,员工才会心甘情愿的为企业作出更大的牺牲贡献.想要职工用心做事,用心服务,干部首先要用心管理,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员工所有的执行力都来自于领导本身,来自于领导的形象带兵,你怎么对待员工,员工就会怎么对待企业,就会怎么对待客户。

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模范带头作用,打造一支团结奉献、互助、和谐的领导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建立一支敢打硬拼,团结奉献,优质的快速相应团队。随着融合的不断深入,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在新联通实现新的超越这是预料当中的,必然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新的超越。

我们的企业会一天更比一天强大。我们的付出企业不会忘记我们,员工不会忘记我们,我们的市公司老总更不会忘记我们。

什么是一个合格的县区经理?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带好一个团结的领导班子。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模范带头作用,打造一支团结奉献、互助、和谐的领导班子。(团结出成绩,团结出人才,团结出效益)。一个县区公司总经理,官不大,平常不光干好经营和运行维护工作,往大里说有时咱代表着中国联通,有时是代表着市公司领导,我们是省市公司和员工之间的连心桥,我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代表着联通公司,所以说我们的担子很重。每个管理者都有不同的管理理念,但是端正的工作态度是每个管理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不能把总经理当成一个职务去享受,要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去经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来经营(我是联通人、联通是我家、我爱我家、我更爱联通),要有责任心。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和竞争对手比,我们还有一些差距,我们的付出和收入还不成正比,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坚信只要我们积极努力,以身作则,把公司当作家来经营,把员工当作兄弟姐妹来看待,把用户看做是衣食父母。用优质的服务来扩展市场,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市场,用优质的服务来击败竞争对手,用优质的服务来赢得社会的信任。随着融合的不断深入,全体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只要我们大家顽强拼搏,不断努力,开拓思路,大胆创新,必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联通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辉煌。我们坚信,在集团总部、省市公司正确领导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以“3G业务”为引领,团结、奋进、务实、创新。

病人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 第3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1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47-01

病人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是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病人的健康教育是为了预防疾病、恢复、维护和增进健康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和伤残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社区实施的综合性卫生保健服务,使病人了解健康知识,改变不健康行为,使病人的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1病人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病人对治疗和护理的参与意识增强,希望懂得合理用药知识,加强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医疗纠纷,增进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最大限度的激发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营造出和谐的护患关系,使医院健康稳定发展。

2病人健康教育与整体护理的关系

2.1病人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整体护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病人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和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根据病人的状况,做好全面身心护理,护士应以整体护理的观念贯穿于护理病人的全过程,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保持病人的舒适和安全;协助病人克服压力和焦虑,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2.2病人健康教育是护理程序的组成部分病人健康教育程序是运用健康教育原理和方法有计划实施病人教育过程,分为健康需求评估、教育诊断、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活动和教育效果评价等5个步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程序与病人健康教育程序融为一体,协调一致密不可分。

3病人教育内容

3.1入院介绍责任护士主动向病人及家属做自我介绍,并介绍医院病区环境,医护人员情况及规章制度,如:生活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卫生制度等使病人尽快熟悉和适应住院环境,有利于病人接受治疗和护理。

3.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调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学会自我调整,保持心情愉快,以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消除悲欢情绪同时放松心情、充满自信,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早日康复。

3.3卫生知识宣教针对病人的健康需求,讲解卫生保健知识,病情方面的治疗和护理等知识,以及饮食与用药指导。嘱咐病人不能不能随意进食和暴饮暴食,要按医生要求进食和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使病人充分了解治疗经过和转归,是病人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任务。

4病人教育程序

4.1评估健康需求收集一般资料,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查阅病历,了解病人健康情况;问卷调查,了解病人健康需求,根据收集的健康资料进行健康评估,制定护理计划。

4.2病人健康教育诊断根据收集的健康资料做出准确的教育诊断,以便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

4.3制定病人健教计划病人健教计划是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病人健康教育的工作指南,也是整体护理实施质量的保证,明确管理质量的内涵,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和评价体系。制定教育计划要确定教育目标,要有针对性、要切实可行、要具体到可测量可观察到的改变。

4.4实施病人健教根据病人健教计划实施病人健康教育行动,是病人健教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健教计划能否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健教者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技巧,能否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使病人理解和接受。同时,要充分尊重病人的权利,动员并利用病人自身力量参与医护过程,学会自我保健,促进身体健康。

4.5评价效果在实施健教过程中,要经常观察和了解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及医护人员的态度是否满意。健教目标是否准确,要不断评估健教方法的效果,如果不满意或新问题出现应及时修订计划,改进护理方法,直到病人满意,完成预期目标受到良好效果为止。

参考文献

以整体知识观引导本科教育 第4篇

一、整体知识观的提出

所谓整体知识观, 即认为全部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并且可以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认为, 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整体与均衡的完整教育, 本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所以, 他们主张在本科教育中贯彻整体知识观思想, 以整体知识观来统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以保持本科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 使本科教育内容尽可能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

二、目前本科教育亟待澄清模糊之处

(1) 大学本科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学 (尤其是高中教育) 与大学的衔接。无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 不能设计好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 无法使其反映出知识的渐进性。目前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有相当部分与中学的课程重复, 内容也没有新鲜感。另外, 我国中学教育目前正进行各种试验性的改革探索, 其中的经验教训都与大学本科教育息息相关, 需要认真地总结与探讨。

(2) 大学本科教育必须摆正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我国大学从强调专业教育转向注重本科通识教育, 这是个困难的过程。其一, 一些大学的通识教育往往采取“小灶班”的形式。这一做法实际是把大学本科的文化通识素质教育理解为培养少数本科生的“英才式教育”, 完全忽视了大学本科文化通识素质教育的特质。其二, 我们所说的整体观是在一个阶段内讨论的。目前各大学都强调本科生教育要从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研究训练等各方面开始向“通识教育”基础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方向发展, 但在根本的观念上却并未把握通识教育在大学本科阶段的意义, 特别是如何使设立的教学内容整体化。

(3) 需要正视职业教育对大学本科教育的冲击, 特别需要认真考虑法学院、商学院等等职业学院在大学教育中的定位问题。近年来, 商、法等学院在大学本科中急剧扩张, 这诚然是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其合理性。但这类职业学院占据大学本科相当大的资源, 将对大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部分专家学者指出, 高考的考生十八九岁直接就读商法学院, 其目标非常明确, 就是要有好职业、挣大钱, 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势必无从谈起。而如果商法学院转为"后本科的职业教育", 必须先读四年本科文理学院才能报考商法学院, 这样既强化了大学本科的人文通识教育, 又确保了商法学院的学生必然是已经受过最好教育的学生。如此, 大学本科的人文通识教育才能比较从容地设想、强化和改善。

三、以整体知识观引导, 全面推进通识素质教育

(1) 调整教学方案, 构建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1) “中介型”课程的设置, 改革通识教育课程, 发展跨学科项目。通过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具有跨学科性质的连接和沟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中介类型”或“桥”类通识教育课程, 使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彼此间相互关联的完整本科课程体系, 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作用, 并充分利用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中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化, 形成整体知识观和生活观。 (2)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开设系列化、多样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避免连汉字都不会写或写错, 连历史都不清楚等情况的发生。大学本科阶段应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学识, 这包括全面的素质教育和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素质教育”一般是指大学本科生新入校不分专业, 学习通识课程, 一至两年后再选择专业, 进入专业学习。 (3) 对课程结构的改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改善课程结构,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淘汰一些过时陈旧的课程, 缩短最新科学技术进入课程的周期;二是提高课程的集成度和整体性, 加强大学一二年级课程的内在联系和智力刺激, 使学生发展问题求解和综合能力。将知识传授、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三方面的有机联系, 并且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与个性选择、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度, 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适当空间, 开展创业教育, 体现大学实施综合性教育的目的。

(2) 以基础建设为龙头,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 更重要的是在校园里成长。”因此, 我们要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外在表现:加强绿化管理, 实现景点特色。高度重视、增加投入、充实队伍、统一规划, 创建高品位的学习研究环境。内化要求:重视人文环境, 包括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院系围绕文、史、哲、经济学基地建设和实验班开办, 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大胆尝试, 已经培养出的几届学生知识面广, 视野开阔, 整体素质高。争取能在“十一五”期间建立国家级或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以此来带动校园建设以及更好地和社会相接轨, 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 从教学基本建设入手, 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加强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投入, 包括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培训和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并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申请各级项目;加强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提倡多样化方式教学, 争创国家级精品课程, 给广大教师更大的施展空间、创造空间。同时, 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上, 强调通过成绩检测、实证或综合考核方法的结合, 使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回归到真正的学习评估上, 建设灵活、机动的评分体系, 以此反对机械的知识测量, 反对学生以纯粹的学分积累的形式结束他们的大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N].中国教育报, 2007-4-30.[1]郭德红.整体知识观:美国本科课改的核心理念[N].中国教育报, 2007-4-30.

整体教育 第5篇

据报道,在一次国际教育会议上的发言中,戈夫先生强调了移民的重要性。难民家庭推动了学习成绩的上升,移民父母对其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

戈夫先生表示,移民也造成了一定压力。 报道称,在考试成绩方面,伦敦的学校一直领先于英国其他学校。戈夫先生认为这和移民家庭的雄心抱负有关。“许多证据表明,伦敦的多元化促进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戈夫先生本人也是一位父亲,在伦敦的亲身经历表明,移民父母对公立教育系统通常抱有“极其高的期望”。戈夫先生表示,不可否认的是,在英国移民较少的其他地区,其教育成绩也较低。

然而,戈夫先生认为,移民除了带来益处之外,也造成了一定的代价。“班级规模变大,孩子们难以进入理想中的学校就读。” 戈夫先生警告,移民规模过大可能会损害“凝聚力”。

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 第6篇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创设氛围

经过了十几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之后,观念问题已经不是素质教育的主要问题,而体制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和瓶颈问题。因此,建立一个融政策、制度与操作于一体的“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运行系统和实施环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坚持党政主导,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 环翠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动摇,确立了素质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并以体制改革创新为抓手,在组织、政策、投入上优先安排,逐步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政策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了教育投入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设立了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专项经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奖励政策,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二是建立健全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实施目标管理,区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素质教育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各部门、乡镇政府及党政一把手的主要依据;构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确保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有效落实。

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合力 转变家长观念、争取社会支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注重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学校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的积极效应,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素质教育的正确舆论导向。另一方面,要构建开放的教育格局,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亲子活动、课堂开放日、开放周,依托网络开设的“家校直通车”及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教育博客”等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强化教育主体,激发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力 创设一个管理高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内部管理体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其一,坚持依法治教,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教学秩序。全面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教学工作规章制度,使全区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实现了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其二,加强行风建设,创设稳定和谐的教育发展氛围。不断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妥善处理师德、收费、招生、安全等各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治理整顿力度,制定一系列监督约束机制,树立良好的行风形象。其三,深化体制改革,激发自身活力。启动以“职务分级、工资活化”为核心内容的内部体制改革,按照“按需设编、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原则,教职工全员聘用、双向选择,中层干部及农村学校校长一律竞争上岗,建立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以均衡发展为目标,夯实基础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显著特征和坚实基础。坚持从外延拓展和内涵提高两个层面上同步推进,制定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及实施策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奠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原则指导下,环翠区结合本地教育实际,通过目标管理、落实责任、以奖代补等有效措施,加大了布局调整力度,农村学校数量由127所调整至19所,实现了一个乡镇一所初中和一所中心小学的调整目标。

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提高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 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调整学校布局与建设高水平学校同步进行。按照省规要求,不断加大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力度,目前,全区中小学全部建成市级规范化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3%。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方针,在全区内实现了“校校通”、年级内实现了“班班通”以及建成全区远程教学评估中心之后,形成了本地特色优质教育资源库。目前,每所学校都拥有一间互动录播教室,教师足不出户就可及时开展教研训活动。

加强学区、片区一体化建设,创新教育均衡发展的形式 城乡学校联合建立学区,制定学区教育发展规划和共建措施,实行学区内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和“捆绑式评价”,充分发挥了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初中和小学联合建立片区,强化中小学教学研究,教学使学校特色得以传承,使学生个性特长得以持续发展。

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抓住关键

确定“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学科渗透、课堂攻坚”的整体教学改革思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强化德育首要地位,确定素质教育方向 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内容生活化、目标梯次化、渠道多元化”的环翠德育工作特色。一是内容生活化。确定“德育生活化、生活主题化、主题活动化”的德育工作模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在行动中感悟人生。二是目标梯次化。根据年级特点,将德育工作进行系统设计,设置了序列化、层次化的德育培养目标,针对每个层面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途径、管理和评价进行序列化研究,促进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发展。三是渠道多元化。积极探讨家校合作与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设立了校长信箱、在线留言、家长沙龙等栏目,通过网络与家长进行直接对话交流。此外,家长学校、开放课堂、亲子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整合,德育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实施学科素质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以素质教育“三要义”为准则,以教学常规管理为保障,以全员参与开展的“同研一节课”系列活动为载体,重新建构了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第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构建学科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在理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细化、分解为各学科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培养目标的梯次完成来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有效地解决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悬空的问题。第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重点,构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把“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科素质教育操作体系的核心,进行重点攻关。第三,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了内容全面、形式多样、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包括学科专业水平考试、学科能力及特长项目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实施分层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第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出台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意见,并修订新的教学常规,强化学校自主规范科学管理,将“三要义”分解细化为子目标,纳入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中,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使之既是指导规范课堂教学的指标,又是监控教学行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量标,促使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以队伍建设为根本,提供保障

坚持名师强教战略,把提高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治本之策来抓。

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程 制定了《环翠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名师工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不断加强教师的全员培训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健全组织机构,探索有效方法,逐步形成了以校本培训为重点,“校本培训、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相结合,“学习、教研、培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和“名师带动,整体优化”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自觉提升素质教育能力。培训要突出重点,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以“学区建设”为平台,以“学区学科中心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组建名师团队,深入开展学区师训工作,鼓励骨干教师跨学校兼课与讲座。城乡学校之间积极开展干部、教师对口交流活动,定期参观、访问、交流,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充分发挥“网络”在培训中的平台作用,积极开展“网上教研”“虚拟教研”活动,农村教师可以和教研员、城区教师之间进行即时交流、研讨,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另一方面,要培养特色教师群体。为突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两大主体特色,与时俱进开展信息技术和英语专业能力专项培训,全区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目前,环翠区培养了一支“教坛新星——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育拔尖人才”4个梯度的名师队伍,带出了一个教学有特色、发展有后劲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群体,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 以素质教育总课题为引领,以小专题研究为抓手,初中开展“自主学习”“生命化课堂”研究,小学开展“习惯养成”“全纳教育”研究,创新开展“同研一节课”活动,探索构建“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操作模式”“初中自主、高效、生命化课堂操作流程与实施要点”等教学模式,立足常态课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部分学校、教师自主研究的课题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逐步发展成为区级、市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课题,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以特色建设为战略,实现发展

环翠区注重“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决不是“拉平”式发展,更不是千校一面,而是鼓励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创建特色学校,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发展思路,将特色品牌战略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以配套的措施积极引领、助推学校开展切合自身的素质教育思路、策略、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索丰富的学校运行模式。

以督导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学校自主发展 改革学校评价制度,设立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和特色指标,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自觉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追求平庸的面面俱到,而是鼓励优势发展和特色创新。将定量和定性结合,突出质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突出过程性评价;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突出自我评价。同时,提倡多角度的学校评价,畅通评价渠道,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局长信箱、行风热线,发放调查问卷、网上调研等,尽可能广泛地引导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在结果运用上,激励学校发展,对办学行为规范、特色明显的学校公开表彰、大力宣传,把评价结果与评优选先、绩效考核挂钩,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形成了互相学习、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以特色品牌战略为重点,引领学校内涵发展 按照“优势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迹,全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品位。经过几年的创建过程,目前环翠区的许多学校个性特色已经形成,“人文教育”“英语文化”“习惯养成”“科技领航”“经典诵读”“绿色课堂”“阳光校园”“生活化教育”等,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努力探索和破解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化成长中的难题,并提炼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成为落实素质教育较为成功的典型案例。

综上所述,环翠区“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生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收获不是形成了哪些经验,而是从认识层面到具体实践都在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着、发展着,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逐渐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发展状态。

整体教育 第7篇

一、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整体教育”思想

学前领域“整体教育”就是将0~6 岁视为一个完整的年龄阶段, 对儿童实施连贯的教育, 并且强调学前教育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统一。我国学前领域中的“托幼一体化”和“家园一体化”是“整体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 托幼一体化

“托幼一体化”就是将幼儿园与托儿所有机地统合为托幼教育机构中, 强调托幼教育的整体性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性。“托幼一体化”体制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形成针对0~6 岁儿童的托幼教育机构, 使婴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形成相互衔接的体系。针对“托幼一体化”中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方面使托幼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能够适合并促进0~6 岁这一阶段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培养方面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是在管理体制上, 需要由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阶段的教育实施统一管理, 统一计划教育经费投入、师资来源, 形成统一管理体制。

(二) 家园一体化

“家园一体化”指托幼机构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其中的“家”既指单个的家庭单元, 又包括一定地域家庭的集合———社区。“家园一体化”就是统整学前教育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 共同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可以通过制定走进家庭和社区的学前教育方案、设置融合家庭和社区的学前教育课程、探索渗透家庭和社区的学前教育途径或者培养进入家庭和社区的学前教育师资等方式, 加强学前教育同家庭、社区的不断融合, 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

二、影响背景分析

(一) 经济背景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 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影响教育的运行方式。我国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给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相对薄弱。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较少, 直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使我国的教育发展形式相对单一, 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学前教育领域更加严峻。可以说, 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整体教育”状况同我国的经济状况以及大众的心理是相对契合的。

(二) 文化背景

我国的教育文化倾向于将个人放在整体中, 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来看待, 每个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命个体, 更是一个所在环境的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我国教育强调社会价值, 重视个人在教育中应具备的对社会有价值的能力。虽然我们在教育中倡导尊重个体的身心发展, 重视教育的个体功能, 然而, 倡导“中庸”, 强调“集体”“社会”“国家”利益为主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大众的教育观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人们在处理教育问题时, 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所以, “整体教育”思想在我国表现为在统一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尊重个体生命整体的教育, 这种教育思想进入学前领域就出现了国家通过“学前教育一体化”这种统一的形式, 来促进学前阶段教育的整体化, 从而协调教育与儿童生命整体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 家庭结构

我国家庭结构比较简单, 特别是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拥有独生子女的核心家庭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模式, 据统计, 2000 年时这种家庭模式在我国所有家庭类型中占56.02%。同时“421”家庭逐渐成为新成立家庭的主要形式。我国家庭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各家庭对儿童学前教育的期望和需求也相对一致。并且, 到2014 年, 全国幼儿园有20.99 万所, 在园幼儿 (包括附设班) 4050.71 万人,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需要。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设立充足的学前教育机构, 这些学前教育机构一方面要适合普通家庭的经济水平, 另一方面又能保证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整体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方面需要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 加强政府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 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整体教育,学前教育,表现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 2003 (6) :37-42.

[2]丁昀.教育一体化是托幼一体化的根本和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 2000 (2) :20-21.

[3]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40.

[4]黄济, 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0-14.

[5]孙培青, 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一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4-94.

从课程视角整体规划传统文化教育 第8篇

■杨宝山

大量调研表明,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有成效,但并不乐观。反映在课程方面,课程结构整体性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课程门类孤立,课程彼此不能呼应。反映在教材方面,教材内容科学性不够,缺少科学统整,致使教材内容琐碎,学科之间不够衔接。反映在教学方面,教学设计系统性不强,缺少系统设计,致使教学内涵欠缺,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教育部近日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我们建议,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即三个阶段合理分工、有机衔接,三个领域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三个方位形成一体、全面实施。

三个阶段合理分工、有机衔接

在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阶段,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实现合理分工、有机衔接。

在小学阶段,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高年级以提高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中学阶段,初中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个领域整体规划、顶层设计

根据我国现阶段课程实际,我们按照语言、文学与艺术,数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三个学习领域整体规划进行课程顶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第一,在语言、文学与艺术课程领域,注重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与艺术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例如,在语文课程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课程的优良传统,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获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验。在中学阶段,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提高古诗文的欣赏品位及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在数学、科学与技术课程领域,强调数学、科学与技术的文化功能,注重数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及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关心科技进展及有关的社会问题,促进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对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科学的世界观。

例如,在数学课程设计中,强调数学文化渗透于整个课程教材,适时地介绍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以及中国数学发展史中的有关材料,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利于他们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算学启蒙》《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数书九章》《盘珠算法》《孙子算经》《五经算术》《四元玉鉴》 《测圆海镜》等都蕴含着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又如,在科学课程设计中,注重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意识的形成。生命科学课程设计应帮助学生强化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物质科学课程设计应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代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与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益古演段》《齐民要术》《梦溪笔谈》 《授时历》《铸炮铁模图说》《革象新书》《郑和航海图》和 《徐霞客游记》等古籍中都记载了十分有意义的史实。

在人文与社会课程领域,强调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为学生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例如,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在中学阶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又如,在历史课程设计中,提倡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地理课程设计中,重点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个方位形成一体、全面实施

在课程建设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位形成一个整体,全面实施。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配合,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充分依托校内文化资源和主题活动,发挥独特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有效利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家长学校等参与传统文化的体验、实践活动,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发挥社会有关部门职能,建立定期参观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鼓励文化传媒机构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教育资源。

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国家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课程标准修订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及时的。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问题

■刘文军

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但目前看来,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下面就主要问题进行一些剖析。

教育目标上价值引领的缺失

时下,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仍然看重分数和升学率,由于传统文化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太少,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部分的教学,仅仅限于应试教育,把考试的考点罗列出来就应付了事,偏失于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简单追求。事实上,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的有机结合。上述这种教育功利化倾向,使教师缺乏对古代文化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学生学到的也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严重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也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缺失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内容枯燥,与学生生活脱节

现在中小学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因为他们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很多教师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现代阐释的能力,只是简单地把传统文化当历史来讲,偏重于诗词的背诵以及对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造成青少年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有效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通俗解读,充分挖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使得传统文化向现实生活回归,激起了人们的道德共鸣。

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适当教材。现有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薄,例如,就儒学来说,在小学六年的全部教材中,只有几句儒家的格言和简单的几则故事。中学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但存在两方面弊端:一方面内容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师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当成一个个单一的教学知识点来对待,而漠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一些教材“大而空”,泛泛而谈的内容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并拓展教学资源,实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校文化课程三者的结合,建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全新框架。

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曾观摩一些高中历史课堂,发现很多教师根本没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只是依赖教材,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以人民版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为例,很多教师只是把重点放在“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人物、作品的识记方面,出现了堆砌文化常识的弊病,教学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较低层次。其实“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思辨性和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现实的角度反思、拓展文化的内涵,进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教学方式的单一,部分原因可能由于教育者自身素质不过关,从而导致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靠上课前的简单备课或者突击学习根本无法领会其要旨。所以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仍是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途径狭窄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教学部分,课外、校外的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课程视野。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基本来自课本的文字,学生可体验或者能亲身参与实践的部分极少,这导致了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的普遍匮乏。其实传统文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应该是多渠道、多方位的。各学校一方面可通过多种教育载体,例如专题网站、生活读本、挂图、校训等形式,以多样化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另一方面,可以举办各种传统文化的再现活动,如书法、国画、茶道、武术、剪纸等,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只要教师肯下力气选择合适的教学途径,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龙门县龙门中学)

合理编写教材帮助小学生学好古诗文

■黄志军郑国民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教学价值。小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能够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体会一定时期的文化,而且可从中不断获得智慧和灵感。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

应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小学古诗文教学内容安排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托具体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每逢重要节日、时令,不少古人都会吟诗作文,无数名篇佳作流传至今,这自然而然为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提供了绝妙的契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发挥“主题———情境”单元的编排优势,依托这些重要节日、时令,精心设计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古诗文资料,鼓励他们在班级内交流分享,吟诵积累。

四年级上册教科书,在中秋节前后安排了“明月”单元。教材首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 两首古诗,意在唤起学生对“明月”这一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感知。接着,教材编选了如诗如画的现代散文《走月亮》和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品文《飞向月球》,这些诗文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乡下的月色之美,又能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对月亮美好向往的基础上,教材在“语文天地”中继续安排丰富多彩的与明月相关的语文学习,如填写与“月”字有关的成语,阅读老舍、巴金、张天翼、周而复等名家描写月亮的名作选段,诵读一些诗句。例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看月亮、说月亮”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畅谈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在“笔下生花”习作活动中,引导学生写写有关怎样度过中秋节的生活,或者写写有关月亮的诗句。

这些内容的安排,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紧密依托他们熟悉的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穿插大量与古诗文有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这些古诗文,唤醒民族文化的记忆。这样的学习情境,让古诗文的学习变得可感、可亲,在实际参与和真实的体验中,学生更容易对其内涵和内容有所感悟。

此外,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花”的综合性学习单元;在六年级上册设计了“岁寒三友”综合性学习单元。这些编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在自然而然的文化浸润中,通过学习书面语言中的经典名句积累语文素养,如每当看到山花烂漫、春光宜人的景象,学生就会想起“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当看到明月就会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看到梅、松就会想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等诗句。

诵读古诗文应当常态化

优秀古诗文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只有在反复回味中才能不断理解,常读常新。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应让他们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记忆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在这一阶段诵读积累的古诗文将会长久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下文化的根,成为滋润他们一生的营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紧密结合“主题—情境”的整体设计,共选编古诗文116篇 (段)、古代名言警句100则,希望通过常态化的诵读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积累古诗文的习惯,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积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和共同情感。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在第三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语文天地”里,教材选编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诗文;在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的“语文天地”里,选编“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等诗句;在第十二单元“过年”的“语文天地”里,教材选编了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和两副寄托着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对联。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应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会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常读常新是这些经典所具有的独特品质。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实际,引导他们在日常化的诵读活动中记忆这些古诗文,而不能强调对古诗词的理解一步到位。

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古诗文

古诗文言简意丰,大多具有形象、抒情和富于乐感等特点。小学生天性活泼,情感丰富,形象思维仍占主要优势,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的设计,都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化地感受古诗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每一首选入的古诗文都精心设计了插图,努力体现古诗文的时代特征和悠远意境。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教材特别注重古诗文和“主题———情境”单元,力图让古诗文与学生生活经验更好地结合,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一年级上册“数字”单元里,教材将宋代诗人邵雍的《山村》一诗安排在现代诗《数字歌》 之后,就体现了这种考虑。儿歌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数字在他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教材找到了这样一个巧妙的结合点,让学生先在数字儿歌的学习中,初步认识汉字“一”到“十”,在此基础上自然导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句的学习。这种安排,既减缓了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难度,又让学生在《数字歌》和《山村》 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到现代诗歌和古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体会到这首古诗清新隽永、琅琅上口的特点。结合“数字”这一主题情境,教材在“语文天地”里安排了“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古今”的诗句。在读一读、背一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刚刚接触到的数字,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干、地支,以及中国古人的宇宙观有了一定的了解。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模式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

1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模式

通过综合考虑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 也不是出了问题再纠正, 更不是一时一地的事, 而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从内容上看, 以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为“一条基线”, 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以及心理咨询共同组成“三驾马车”, “一条基线”和“三驾马车”共同构成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模式。

1.1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可以初步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咨询, 也有利于以后出现新情况时进行对比。在信息化的今天, 计算机软件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容易操作。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起了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1.2 心理学教学

医学专业通常会开设《医学心理学》或《医护心理学》等课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医学心理学》通常由基础心理学、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的关系、心理干预 (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以及病人心理等内容板块构成。与《精神病学》不同, 《医学心理学》人文关怀的味道更浓, 对于终日浸淫于医学学习是很好的调节与补充。

心理学教学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心理健康观念, 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 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1.3 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

根据医学生专业培养的特点以及现有研究结果, 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分为定期与不定期两种。二者相互补充, 共同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根据医学生特点以及现有研究结果, 新生和学制中期 (五年制的大三) 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 因此, 需要针对这两个时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开设相应的专题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

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这两个日子也刚好分布在上下两个学期的中间, 学校可以在这两个时间附近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如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自助游戏等。

对医学生而言, 通常会有一整年的医院实习时间。在刚进入临床时, 其心理是复杂的, 有担心、紧张、好奇、喜悦等各种情绪。如果能够在这个时期结合医学实习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指引, 对于他们顺利地融入实习并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很有助益的。

伴随高考扩招, 我国医学人才求职人数增加, 而另一方面, 各大医院人才几近饱和, 应届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的增大。通常在最后一学年, 医学生面临着临床实习、找工作甚至考研、考公务员等多重选择与压力, 这些急慢性的应激事件对他们的临床实习和身心健康都会产生影响。因此, 学校有必要针对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讲座、考研自助小组等, 既有利于疏导医学生的压力, 也有利于临床实习的顺利进行。

(2) 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不定期的心理健康讲座与活动主要是危机干预。学校本身是人口密集地, 极端事件发生的几率较高。另外, 通过各种媒体报道, 学生们能够获悉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事情, 包括那些会带来心理创伤或产生不良心理影响的事件。学校有必要根据学校或社会上的突发、极端事件, 及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如自杀和他杀事件后, 需要及时对目击者、当事人的室友、同班同学、全校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 预防和处理极端事件带给学生的负性影响。

1.4 心理咨询

前述的所有努力都无法避免会有部分学生产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这就需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目前, 我国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与社会上的心理咨询不同, 学校心理咨询通常是免费为学生服务, 并且肩负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责任, 所以在某些心理咨询原则上可能会灵活些。如在社会或医院心理咨询中, 如果来访者有明显问题, 一次来访后没有跟进, 咨询师通常不会主动找来访者。而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则可能在坚持保密原则下灵活地与学生联系, 或传介或继续, 总之尽最大努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 学校心理咨询还要注意咨询对象的筛选。咨询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 对超出自己咨询范围的, 必须及时准确地进行转介。

2 讨论

2.1 整体模式的内部关系

“一条基线, 三驾马车”模式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点、线、面的结合, 是一个整体。作为“一条基线”, 新生一入校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既让学生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意识, 也有利于筛选、比较等个别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只要年年开展就能够使每个医学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针对的是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 是突出的点;讲座与活动针对的既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群体, 是一个小的面, 定期与不定期又是时间上的线, 线与面的结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心理学教学面向所有医学生, 是心理健康素质的普及教育, 是一个“大面”, 并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教育一举两得, 是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 整体模式从点、线、面与时间轴上立体地促进了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整体模式的实现

实际上, 上述整体模式所谓的点、线、面可能都已经为各个高校实施, 而有的高校实施效果不好, 在于没有从整体的视角来审视并实施各个环节。整体模式的成功实施受多因素的影响, 在此笔者要强调的是一个“整体的人”, 即一支能够出现在时间轴任何点、线、面上并能够将各点、线、面结合起来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

整体教育 第10篇

一、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

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强调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贯彻这一基本原则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为实现“普及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目标,树立全新的“大创业教育观”是必由之路。

1. 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创 业教育并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它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教育方式,彻底改变“精英教育”的运行模式,既不是只针对商学院的学生,也不能只针对想要创办企业或是参与创业计划竞赛的少数学生,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是破除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性障碍”,对“创办企业”“培养老板”等“窄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教学目标进行观念澄清,探究“创业型大学建设”在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探索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匹配,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创业教育的“本土化”教育体系。

2. 确定“结合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高校创业教育在于广泛地“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1],为高校毕业生设定“创业遗传代码”[2]。这就客观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面向工程、艺术、科技等少数专业的“精英教育”, 而是普遍培养和提高所有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广谱式”教育。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确定“结合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一观念已经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关键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克服结合过程中的障碍。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紧密联系,从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入手,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3. 丰富“融入人才培养 全过程”的 科学载体 。创新创业教育要获得深层次的发展,必须走出“表层教育”的初级阶段,全面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以这一思想为指导,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丰富“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学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在纵向上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横向上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立足于高校自身,更立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不仅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更要从“大创业教育观”出发,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教育实践一体化”, 着力促进全体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训练和提升。在此过程中要推动高校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联系,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健全知识资本化、创新商业化的科学路径,积极促进和努力形成大学在新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形成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关系[3],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改革。

二、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 取向是整体把 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

1. 整体把握“一 体两面”的突 出特质。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特质始于“狭义的创业教育”与“广义的创业教育”概念区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召开的东京会议, 对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狭义”与“广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它对于拿薪水的人也同样重要”,“在于为学生灵活、持续和终身的学习打下基础”;狭义的创业教育“则与增收培训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4]此后,“广义的创业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素质教育”,“主要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狭义的创业教育”则逐渐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即“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5]。我国高校多秉持“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学者认为:“大学创业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所提倡的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具体化。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即创业素质。”[6]在这一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创业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把高校创业教育定义为“综合素质教育”,体现出了教育理念的进步。

“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就是要实现对“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类型创新创业教育的更大包容性和整合性。它以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为主体目标,一方面广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岗位上创造性工作或服务,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素质;一方面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或创办企业实体的能力。这种创造性的包容和整合是对广义与狭义的创业教育关系的更为全面准确的理解。我们确实需要“广义创业教育的高度”,同时也需要狭义创业教育的深度,如果说前者是“顶天”,后者则是“立地”。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与充分兼顾,才能够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主体功能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科学确定 “衔接联动 、相互助力”的基本 定位。当前,多数研究者都会认可这样的命题: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教学生如何创办企业,而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这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对于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同样重要和适用。这一命题的优点在于突出强调了“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缺点在于无意中贬低了“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基本定位就是要改变这种“不是…而是”的判断,强调“既要…又要”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就是“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又要对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7]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运而生。

“素质型”创 新创业教育的主要 定位为“ 启蒙教育”,主要目标是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植入“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而“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定位为“能力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创办企业能力、提高资源汇聚能力、拓展社会交往能力、积聚规避风险能力。虽然“素质型”和“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各有定位,但是并不排除二者的“衔接联动、相互助力”。创业教育和创业行动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不论是“启蒙教育”还是“能力教育”,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宽容、理解和等待,只有如此,才会使创新创业教育避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3. 全面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整体跨跃。“素质型”和“职业型”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两个极端,我们称之为“两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要实现对二者的整合和包容,成为兼顾素质与职业的教育范式,我们称之为“中介”。之所以要推动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是因为“两极”思维在实践中遇到了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矛盾。“素质型”创业教育由于突出强调培养综合素质,以至于给人的深刻印象是“不教创业的创业教育”;“职业型”创业教育由于突出强调创办和运营企业的能力,以至于给人的深刻印象是“只教创业的创业教育”。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就是要破除两极思维,开发广阔的“中介”地带,推动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表层教育”阶段,在实践中走出一条既要全覆盖,又要差异化,既要提高综合素质,又要提高技能的新路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获得深层次发展。

三、重点建设“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不是单纯的理论和知识传授就能够完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的说明,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加以批判性的反思[8]。如果用“显性知识”的教育模式来传递“缄默知识”,就难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实践导向”的教育体系。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创业实践活动既是作为一种教育影响,也是作为一种课程模式,使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有了质的区别”,“是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类型。”[9]这就客观决定了创业教育要将课程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搭建起供大学生边干边学、做学结合、以学促做的“实践导向”教育培养体系。

1. 开展“实践 导向”的课 堂教学。课 堂教学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突出强调创设高度贴近企业家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高度关注现实,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另一个是“如何教”, 也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实践导向”突出强调探究式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案例式教学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学者盖博(Alan Gibb)认为,案例教学方法必须重点强调“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过分强调理论分析的案例教学是反创业模式的[10]。由此可知,案例教学方法不过是教学手段而已,更为重要的是用它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要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觉性决策和创造性实验来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业行为。

2. 构建“实践 导向”的参与 体验平台 。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参与体验平台应首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通过这项比赛,每年有上万名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创业体验中来,竞赛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认可。但是对于这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也有学者提出了学生参与不足,成为学生精英的赛事,多数学生仅是看客而已,过于重视形式(比赛环节),轻视内容(赛前培训、赛后转化),比赛轰轰烈烈,实际成果收效甚微等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有些是赛事本身的组织问题,有些则是赛事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服务、培训、教育体系的密切配合。而对于赛事本身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确立“实践导向”,将比赛向两端拓展。一方面向赛前培训拓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一过程普及创业文化。另一方面向赛后转化拓展,比赛结束之后,还需要做艰苦细致的项目对接与运营工作, 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资本的汇聚等等,所有这些涉及一个成功的创业计划由好的想法转化为商机的重要因素,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统筹与协调。当然,这些任务不可能由赛事组织者来完成,而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强力推动,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创业计划落地生根,产生实际效益。

当然,高校建设“实践导向”参与体验平台的方式还有很多,既可以通过孵化器和科学园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教学试验室, 增加大学生衍生企业的数量,并提高企业的生存率;也可以通过支持学生社团或创业俱乐部、开办创业暑假学校,举办创业论坛,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创业实习,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等方式,切实地推动创业实践的深入开展。

3. 探索“实践 导向”的评价 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课题,有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创业教育的文献表明了创业教育评价的不成熟,无论是量的还是质的评价都没能清楚地说明什么因素在起作用,为什么在起作用。”[11]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特征突出,使人们不可能像考察其他教育的效果一样,通过编制一套试卷来评价教育效果和学习效果。因为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不但要看创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还要看创业行为和创业态度的激励与变化程度,这两项指标很难通过简单的试卷和观察测得。一些学者由于对创业教育的“时滞效应”缺乏把握,用毕业生的“创业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效果,由于“创业率”没有明显的提升,得出了创业教育效果不显著的结论。其实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完成的只是它的启蒙任务,而不是单纯地提高“创业率”,接受了启蒙教育的毕业生在10年后从事创业的情况, 才可以作为评价今天创业教育效果的参考指标。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时滞效应”,特指“从接受创业教育,到实际创业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延滞。”[10]且不说由于创业教育“时滞效应”的存在,其实“创业率”评价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单纯从当前创业教育的目的来看,创业教育的内涵早已经超出了创办企业的狭义概念,又怎么能够用这项指标来衡量创业教育的效果呢?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还是要以实践作为检验教育效果的标准,只是这种实践的时间范围扩大了,不只是毕业时的创业率,还包括毕业后10年左右的创业率, 做到短期指标与长期指 标的有效结合,短期指标重意识、知识和技能,长期指标重社会贡献、商业表现和工作满意度水平;实践的内容拓展了,不只是关注创办企业的情况,岗位创业也要考虑在内,不只是关注学生为社会做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但要看创业行为的经济效益,还要看创业行为的社会声誉,等等。只有这样,“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才是科学和有意义的。

摘要:当前决定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走向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以全新的观念作为理论内核,构建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为此,迫切需要系统梳理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对象、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创业教育观”;整体把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两面”的突出特质,充分融合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建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实现从“两极”到“中介”的跨跃;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开展“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构建“实践导向”的参与体验平台,探索“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形成“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

整体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为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激发职工创新活力,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单位改革发展,要切实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升职工整体素质。

一、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对当前单位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是增强单位实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单位通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培训活动,可以使职工及时掌握生产急需的管理知识、技术技能,并通过他们带动全体职工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工作质量和保证安全生产,达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单位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教育培训是增强单位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单位技术的进步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广大职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整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单位运转的成效。当前社会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培训,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提高职工技能和综合素质,打造一支适应单位持续发展要求的职工队伍,增强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二、职工教育培训应采用不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

职工的教育培训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各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既要有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又要有文化知识的培训,还要注重业务技能的锻炼,使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使培训的质量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不断优化。

1.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始终坚持把加强思想建设作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使命的根本保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持以深化主题教育促进思想建设,通过开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信念,为正确履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以专项活动推进思想建设,增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创新理论研究机制,以理论研究深化思想建设。

2.加强文化素养培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吃老本,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加强文化素养培训,重点充善干部职工知识结构,提髙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引导干部职工努力掌握吸收人类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果,坚持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具有胜任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

3.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把职工培训和培养选拔相结合

强化职工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以提高职工能力为目标,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训练等为基本内容,将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对全体职工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如:实行中层干部选拔聘任制,为提高中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举办中层干部岗前培训班,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多种类型的专题教育活动等。通过培训,对提高中层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起到推动促进作用,使广大干部的政治修养、文化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4.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

结合业务性质和岗位特点,下大力抓好职工业务技能培训,开展专业技能比武活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 促使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对标找差距,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激发职工的创造力,进一步激发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学技术,以技术比武作为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举措。

5.重视安全健康素质教育

认真抓好安全常识普及教育,引导职工遵守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制度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标准,增强安全生产责任感和规避风险意识。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和依法治安主题宣传,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开展“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动员职工观看安全事故警示教育系列片,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应急预案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6.拓宽思路,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格局。“请进来”教,提升质量。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授课,提升培训水平。同时,尝试运用互动交流、案例教学等方式,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下功夫,提高干部职工对培训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职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走出去”学,开拓视野。注重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开展培训,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组织部分专业人员到国内外进行培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使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培训效益逐步显现。

三、为职工教育培训提供经费保障

整体教育 第12篇

关键词: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大部分的特殊教育学校过多侧重于残疾学生身体的康复和文化课的传授, 忽略心理健康教育, 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 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一片空白。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缺陷而带来的心理障碍、对客观事物缺乏一定的直观感知、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稍弱, 这些难免会造成残疾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 特殊教育学校要推进素质教育, 必须重视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强调培养与发展学生内在品质,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心理功能, 把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参与和体验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观念, 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残疾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归因

残疾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特殊的一员, 他们除了具有与健全人相同的心理特点之外, 还会因为身体缺陷带来各种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孤独、焦虑、抑郁等。此外, 每一类残疾学生还因为自身的残疾不同伴有易怒、敏感多虑、过分依赖等心理问题。残疾学生要融入社会, 很大程度上要先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来自于自身的因素, 也有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自身与外部环境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内外互相渗透与转化的。因此, 无论是特殊教育工作者, 还是残疾者本身或残疾者的家庭成员, 必须要清楚认识诱发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残疾学生自身缺陷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产生与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认识和适应环境有赖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等的活动, 而生理上的变化又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一般人很容易学会的行为, 残疾学生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学会, 从而产生比健全人更大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 如听觉、视觉、智力受损或肢体残疾, 使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的重要渠道被堵塞, 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常常需要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精力和代价, 有的甚至超过身体的承受能力, 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往往会让他们陷入异常悲观、自顾不暇的境地, 从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接受残疾的现实。心理的健康发展受生理发展的影响, 但是心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人与外界环境、他人的相互作用。如果他们在与人交往中, 遇到某些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误解或拒绝, 便会影响心理发展, 加重他们对自我的否定和自卑的心理。残疾者本身不能及时地自我调整, 周围的亲人、教师又无法体察并及时地引导, 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衍生为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2. 家庭教育缺失的影响

无论是健全孩子的家庭, 还是有残疾孩子的家庭,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残疾的孩子自有思维的那一天开始, 他们就因为残疾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而残疾孩子的父母自获知孩子缺陷的那时起, 很多不愿意承认或不敢正视残疾的事实, 想尽各种办法倾尽所有四处求医希望能治愈孩子, 但在求医未果后一些父母往往产生负性心理反应, 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偏执等。在对待残疾孩子时容易走向极端, 要么不管不问, 要么百般溺爱。父母的寻医道路, 残疾孩子与家长一样遭受身心的痛苦和折磨, 而且会造成残疾孩子过度地关注自身的缺陷, 让他们变得更自卑、更没有自信;而不管不问的冷淡态度, 会让他们在没有爱的环境中变得冷漠、孤僻;过度的溺爱, 会让家长过多的代劳, 过分的保护, 容易造成残疾孩子依赖、懒惰、自私等心理。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态度无论是厌弃还是溺爱, 都很容易造成残疾孩子情感上错误的认识, 加重他们心理问题的形成。

3. 学校教育弊端的影响

当前, 残疾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寄宿在学校, 而学校过重的安全责任又不得不让残疾学生与外界“绝缘”。他们交往的空间局限于校园, 交往的对象也局限于残疾伙伴和特殊教育工作者, 有限的空间往往造成残疾孩子心理的压抑, 进行社会交往时产生退缩、怯懦、恐惧等不良的心态。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决定了学校教育环境对残疾学生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而有些学校确立的教育目标没有从残疾学生的实际出发, 把特殊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 偏重于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 忽视了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技术专长和个性心理的教育, 枯燥乏味的校园生活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造成残疾学生看不到自身的潜能和价值, 身体残缺带来的学习困难加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另外, 目前的特殊教育, 尤其是县级学校的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与残疾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教学效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久而久之, 教师难免会对学生的评价偏激, 教育态度简单粗暴, 而教师对于残疾学生心理问题不能及早发现或有效地干预并进行科学的疏导, 导致部分残疾学生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

4.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同样对寄宿在学校的残疾学生产生影响。影响残疾学生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环境的因素和观念的因素。首先, 社会对残疾学生的认识依然存在着偏见、歧视或疏远, 甚至对残疾学生挖苦、嘲笑, 使他们心理受到伤害, 导致他们心理失衡, 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假慈善”的现象, 更让残疾学生对健全人或社会产生不满、厌恨的情绪。其次, 特殊教育滞后于普通教育, 残疾学生缺乏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目前, 符合规定的县级都建立起了特殊教育学校, 但是特殊教育学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发展需要, 局限的学习空间会让学生变得孤僻、思想麻木、意志淡漠, 对社会传播进来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再次, 社会环境如公共设施、交通信号等没有完全考虑到各种残疾人的不便而加以改造, 从而造成残疾学生畏惧外出, 外出没有安全感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影响残疾学生的心理因素复杂且多样, 学校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对于残疾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我们如何排除影响他们发展的心理问题, 树立自信, 发挥缺陷补偿作用,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

1. 注重教师健康心理, 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句名言在很大程度上阐述了环境的重要性。有序的学校管理, 优美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风、班风, 和谐的人际关系, 浓厚的学习氛围, 共同的理想目标, 这些都会使残疾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而特殊教育的寄宿式模式意味着校园环境的创造者和主导者就是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特殊教育工作者。众所周知,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 平时面对的都是教不会、学不快、交流沟通困难的学生, 不但没有桃李满天下的荣誉感, 而且工作激情极易被单一重复的说教所磨灭,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不耐烦等不良情绪或心理。教师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 无意间会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才能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 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从学校层面上来讲, 首先, 应加强教师的心理卫生, 提高教师的自育能力;其次, 注重特殊教育工作者对行业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技术和水平, 掌握正确的缺陷补偿的方法和技术, 做到因材施教, 减少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再次, 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日常的管理, 注重民主与平等心理氛围的营造, 促进校园人文环境的和谐。

2. 配备专业人士,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特殊教育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必要配备心理专业人士进行帮助和指导。据了解, 目前学校配备有心理医生、建立心理健康活动室的仅限于发达地区的学校, 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县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几乎为零。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指导, 就算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危机, 也不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诊断、咨询与干预。心理医生能及时有效地针对残疾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准确把脉”“对症下药”, 同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职业指导, 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心理医生还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 给学校建立心理健康体系, 运用专业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全体教师进行各类残疾学生心理与健康全员培训, 让教师人人都懂得心理知识, 人人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 把学科、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残疾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前者的发展总要以后者即掌握的知识、技能、道德规范和增强体质为中介, 前者发展水平的高低又影响着教育。学校的工作如何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 从残疾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特殊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学生接受现实, 正视现实。人只有正视现实, 接受现实, 才能排除心理困扰, 减少残疾带来的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为他们学会生活自理, 掌握一技之长创设良好的内部环境。其次, 加强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职业技术的培训。人要在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学会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掌握一定的技术专长是必不可少的, 独立的生活能力, 掌握一技之长, 使他们看到了前途和希望, 真正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具有人生价值, 增强生活的自信。再次, 学科中渗透,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说专门的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发挥了“主导性”的功能, 则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便是副渠道, 发挥了“濡染性”功能。为此, 学科教学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 树立素质教育的目标观, 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方面, 都必须为有利于学生的生理素质、认知素质、伦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整体提高服务。最后, 德育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活动范围内。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心理结构认知、情感、意识行为的全面发展, 两者的相互渗透, 有利于学生品性观念的形成和适应社会各种现象及行为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调动团队、班主任、生活老师和其他教职工等多方面的力量,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出发, 到开展专项的教育活动, 都尽可能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用积极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自律、自尊、自爱、自强的良好品质。

4. 采取积极措施, 以学校为中心构建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因素, 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都要为残疾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才能潜移默化地对残疾学生施加影响,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首先, 优化家庭的教育环境。父母及其他的家庭成员关系、教养方式等直接影响残疾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同时了解残疾学生的家庭人员状况、经济状况和生活环境, 建立学生家庭档案, 并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举行亲子活动和社会融合活动等方式, 向家长介绍特殊教育有关知识和方法, 对残疾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纠正家长的异常心态,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 创建有利于残疾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社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续, 残疾学生得到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 不但可以保持身心愉悦的良好状态, 而且可以预防和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人们对残疾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残疾学生的认识。学校要通过政府、机关、媒体等加大对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 让全社会了解特殊教育, 关心、支持残疾人的特殊教育, 争取在社会保障、康复、就业、社会融合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 消除对残疾学生的偏见,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以满足残疾学生的心理需要。

上一篇:设施布局下一篇: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