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影响评价范文

2024-05-18

生态影响评价范文(精选12篇)

生态影响评价 第1篇

1 风电项目生态环境现状及环境影响评价

1.1 环保节能特点

风力发电是将自然界的风能转化为电能供用户使用, 比起传统的燃煤发电, 风能属于环保新能源, 不仅不会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而且节约了煤等不可再生的能源。

1.2 风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在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风力发电项目实施过程中不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就会破坏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造成破坏植被和水土流失等方面。风电环境影响评价将协调项目开发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施风力发电项目建设与施工及项目建成运营的各个环节, 规范风力发电开发秩序, 充分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又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将是我们在风能项目生态环境评估要研究的主要问题[1]。

1.3 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口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 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要求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协调统一。风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评估风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 只需要达到生态环境要求即可,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常缺乏真正挖掘的内容和生态影响评估方面的价值, 这样造成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方向评价指标量化标准不完善, 甚至在评估没有提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降低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主要内容

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量化指标体系, 研究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况确定风电项目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为研究依据, 构建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指标[2]。通过前期风电工程分析研究, 选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 将这些量化指标应用在具体的风电项目中, 最后提出风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减缓对策, 及风电工程实施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2 技术路线

因此本文从生态环境评价发展概况入手, 完善生态导则对生态指标的量化, 通过调查生态环境现状和对风电项目分析完成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并将上述体系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 提出风电项目实施减缓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的措施。具体的技术路线见图1。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3.1 风电项目分析

风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全面分析风电项目, 风电项目分析是一个对风电项目认识的过程, 通过对风电项目资料分析针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和运行过程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具体破坏和影响, 分析风电项目建设运营的具体行为, 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方法[3]。

3.2 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与确定

对风电工程生态环境进行识别和影响因子的确定, 分析风电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风电项目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收集评价区域范围内基础图件和数据, 包括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水环境功能区划、地形、土地利用、野生动植物分布等, 完善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材料和数据。

4 结语

本文通过引入生态指标量化体系, 对风电建设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 并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风电工程实施和运行对生态破坏的减缓措施, 并积极提出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环保措施, 本文对风电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调查研究, 得到风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摘要: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提出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环保措施, 本文对风电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调查研究, 得到结论。

关键词:风电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影响因子

参考文献

[1]朱成章.我国风能资源到底有多少?[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 (3) :20-23.

[2]郝永红, 周海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灰色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环境工程, 2002, 20 (4) :66-68.

生态影响评价 第2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水利工程;应用初探

生态完整性的含义是保证和支持生态系统平衡、综合适应的能力,只有通过这一指标,才可以对某一地区的生态体系特征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系统评估,进而判断建设目标区域生态的影响程度和环境的合理性。通过景观生态学,可以对一些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定,获得其最真实的能力,有效获取其实际数据。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科学,主要是将地理学和生物学进行交叉,我国对这一科学的定义是: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进行空间变化上的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研究在空间上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色,属于宏观尺度上的空间研究,这一研究的主要核心集中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整体性2点。景观主要有3个因素:拼块、廊道和模地。拼块的含义是在外貌上与周围其它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区域,在大小和形状等方面与其他相邻的环境都有不同的地方。廊道和模地可以算作是拼块的一种,是其中比较特殊的类型,这2种类型的形状、面积和连通程度的特点都具有特殊作用。廊道是2个拼块之间的衔接地带,主要呈现带状,是生态系统之间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主要通道。模块一般指具有景观性的拼块,对拼块的景观性质和动态变化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1]。当评价一项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时,需要从这项工程建筑前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判断,其主要判断的指标有:生物群落、区域环境、水和土地等。完成这些内容的评价工作需要人工进行,但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学基础研究方面没有相关的成果进行支撑,因此,要想完全进行相关指标的定量还具有一定的难度[2]。

小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概念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评价 保护

近些年来,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谈论应该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此同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也逐渐为人们所熟知。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又该如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呢?本文即试图对此概念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简单的说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组合,还包括人类与自然要素间相互形成的各种生态关系的组合。

生态影响评价则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功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以强化环境管理;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再生能力;可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可以保护生存性资源、重建退化的生态系统,等等。由此,我们需要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

(1)判断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以之作为尺度,对我们现在所生存的生态环境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借此来了解生态环境的状态,了解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环境有多大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2)预测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我们现今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付诸努力来改善的,哪些地方是需要我们尽力而维持现状的。同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来预测生态环境的未来状态,并预测在未来的时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哪些合理的行动措施。

(3)选择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并且可以按照其重要性又或者其他标准一一排序,从而确定我们首先要采取什么措施来使生态环境更美好。

(4)指导功能:通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我们可以确立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在,并以此作为我们未来行为的准则和指导。同时,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判断,以便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

那么,既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评价呢?或者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准绳、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其制定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和程序,以保证其科学性和权威性。评价的原则主要有:要符合国情,有严格的科学检测为背景,并且合理可行;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实验以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根据外界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积极采用国际环境标准,以与国际接轨。制定生态环境评价的程序通常是要从各个相关的领域抽调骨干力量建立多学科编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初步拟定分级标准;进行可行性调查和验证;最后进行审批并正式颁布实施。

简单的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有两大类:1)两级六类,包括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地方污染排放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国家环境方法标准、国家环境物质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六类;2)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行业规范、地方环境规划、背景或本底值、类比对象等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制定后,为保证其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还需要加强监督。此监督工作主要由各级环保部门负责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县环保局负责对本行政区环境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并通过环保局监测站具体执行。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使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干净的、协调的生态环境中,因此,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要身体力行,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保护生物界多样的、珍稀的和濒危的物种,对各种破坏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保护植被,对被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保护各种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减少大气污染,减少气体排放、控制污染的生态影响;合理选址、合理利用土地、加强生态系统的监测;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健全管理体制、健全有关生态资源保护的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生态环境学报》,2009年刊

作者简介: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第4篇

关键词:道路,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评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 我国公路建设的总里程不断增长。从2013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获悉, 2012年我国新增公路通车里程为8.7万km, 其中高速公路1.1万km, 新改建农村公路19.4万km, 新增公路通车里程数比上一年度多1.5万km, 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随着公路建设力度的逐年加大, 一方面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也给环境尤其是道路沿线的自然、生态等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环境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准确地预算项目建设进入环境后的污染危害, 从而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提供参考。

2 道路生态环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道路环评涉及到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以及管理等各领域, 而且还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资源环境等影响较大。因此, 道路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坚持实事求是, 实地调查, 运用道路环评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对道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出一个预测性评价, 从而为科学制定预防性措施提供依据。

2.2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道路环境影响评价会涉及到噪声、大气、自然资源、公众出行等影响, 这些影响内容之间相互联系, 互为因果等关系, 通过科学地收集数据、信息后, 评价内容可以予以定性和定量。如道路周边的历史古迹、道路的原始风貌等等的影响就需要给予定性评价, 而对于机动车噪声、尾气的污染, 则可以通过量化来进行评价。因此, 环评工作者要根据环评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3 公众参与原则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积极倡导的一项原则, 加之道路建设对于公众的居住和出行等影响相当广泛,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及时了解公众的意向和利益, 也使得环评的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2.4 针对性原则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具体又可以各个行业为特点进行分类, 这其中就包含道路环评。而且道路环评也有其自身特点, 如包含了道路项目的建设、运营等全过程。因此, 道路环评应坚持针对性原则, 针对道路建设项目的主要突出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 道路生态环评指标选取

指标 (Indicator) , 是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 也是影响评价结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根据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可以将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结合道路建设和运营对于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 可以将道路生态环境影响指标选取如下。

3.1 地表植被破坏

道路建设前期和建设过程中都需要对道路周边进行便道清理, 加上为施工所搭建的物料搅拌场、施工营地等等都会对周边植被造成破坏, 尤其是施工取土、弃土、物料运输车辆碾压以及施工人员踩踏等等都会给道路植被带来较大影响。

3.2 声环境影响

道路环境影响的主要方面就是声环境影响。根据道路项目建设、运营期间的不同, 其声环境影响主要是两方面:施工期主要是施工车辆、机械及爆破噪声;运营期噪声主要是机动车与道路产生的摩擦噪音以及机动车喇叭等等。考虑人对夜间的噪声较为敏感, 因此, 控制噪声应该以夜间为主。

3.3 大气环境影响

道路项目对大气的影响根据施工和运营期间的不同而不同:施工期主要是物料场及土石方施工所产生的扬尘、沥青烟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运营期主要是汽车尾气和汽油挥发对道路环境影响。目前, 我国许多大中城市中的主要污染物就是道路交通排放的污染物, 如CO、HC、NOX, 约占污染物排放量的50%。

3.4 对道路周边居民及生物影响

道路的修建或者运营必然会对现有的交通现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变, 这一改变既有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 也会对道路周边的生物产生影响。如:缩短了居民的出行时间, 但也分割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 也缩小了动物的生长区域。

3.5 人文景观影响

道路建设会在不同程度上造成自然风貌的破坏, 对自然景观的现状产生影响。如道路建设中所采取的开山取石、迁移植被等等, 往往会对道路两旁的历史古迹或者旅游资源存在负面影响。

3.6 搬迁与安置

道路建设还会牵扯到道路所经过的地区的原有建筑物的搬迁 (如工厂、医院、坟墓、电信线等等) 、拆除以及公众的重新安置等, 这些影响往往时间较长且在短时间里难以恢复。

4 道路生态环评模型

4.1 指标体系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根据道路建设以及营运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把客观存在的对环境质量状况的各个影响指标科学地组合成一个指标体系, 能客观地反映道路建设及运营对道路周边区域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道路对生态环境影响筛选出其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2 评价模型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道路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等环境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影响评价, 因此, 在实践中大多选择模糊性综合评价的方法, 通过模糊因素量化, 进而建立一个模糊评价模型来对评价的对象进行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

4.2.1 确定评价指标集

即将道路生态环评的评价指标组成一个集合。通常用 (U=u1, u2, u3…un) 表示。

4.2.2 确定评语集

即对道路生态环评的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用语言描述即为评语集。一般选择用V= (v1, v2, v3, …vn) 表示, 具体的评语集常常选择5级:V= (v1, v2, v3, v4, v5) = (很小, 较小, 一般, 严重, 很严重) 。

4.2.3 确定权重集

权重集即道路环评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的一个集合, 一般用W= (w1, w2, w3, …, wn) 表示, ∑wi= (wi≥0, i=1, 2, …, n) 。

4.2.4 单因素模糊评价

道路环境的评价因素较多, 若要做到对其环境影响作出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需要从一个个因素出发进行评价, 确定评价对象对评语集V的隶属程度, 通常表示为Ri= (ri1, ri2, …, rin)

单因素模糊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一般采取模糊统计法进行综合评价, 对所有评价因素都进行评价后得出矩阵:

4.2.5 多因素模糊评价

将单因素评价矩阵分别与各个因素的权重集进行模糊变换, 也即通过选择合适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B=WR将W与R合成, 从而得出道路环评的具体结果。

5 评价程序和内容

(1) 道路生态环境综述。针对道路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措施, 道路项目的内容等进行综述。

(2)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现状分析。就道路生态环境影响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实地调查和必要性分析。

(3) 道路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确定。通过对城市道路环境现状分析, 把握道路环境影响因素, 并根据影响大小的不同赋予其权重, 从而决定各环境评价因素。

(4) 道路生态环评及对策。通过对道路环境现状的分析, 对道路建设项目及未来发展要求合理地选择评价指标, 根据建设期和运营期的噪声、机动车尾气等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地设计路宽、车道数等等。

(5) 环评方案评价及选取。通过对道路生态环评工作的开展, 在相应的环境影响治理基础上进行方案的比较选择, 最后以道路生态环评为基础, 为道路建设行为提供最优化的方案选择。

参考文献

[1]荆丽波.道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王晓军, 孙一挥.浅谈城市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J].山西建筑, 2007, 33 (17) :348~349.

生态影响评价 第5篇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介绍了国外大型调水工程的一些经验教训,指出在实施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接着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针对不同调水方案,重点讨论了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环境容量和水华发生概率的影响.最后提出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窦明 左其亭 胡彩虹 DOU Ming ZUO Qi-ting HU Cai-hong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02刊 名: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ENGINEERING SCIENCE)年,卷(期):26(2)分类号:X522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 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管理 生态环境

生态影响评价 第6篇

[关键词]奥帆赛;生态环境;影响程度;青岛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26-05

北京奥组委向全世界作出了坚持“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和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奥运会的庄严承诺。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为落实“绿色奥运”的理念,从2001年开始,开展了全方位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奥帆赛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评价思路和方法

(一)评价思路

坚持“绿色奥运”的理念,就是要把保护青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陆上环境与资源放在重要位置,以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对筹办奥帆赛以来青岛市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的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奥帆赛对加快青岛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影响,更客观地评价“绿色奥运”的实现程度和水平,进而在后奥运时期更自觉地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评估奥帆赛对青岛市生态和环境建设的影响,就必须分析无特殊事件正常情况下青岛市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的发展状态,通过趋势外推与实际值的比较分析看奥帆赛对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作用程度,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反映奥帆赛对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影响程度。

(二)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涉及众多领域,指标确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完整性原则,能完整准确地反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状况;(2)综合性原则,能体现城市生态体系的整体功能和结构关系上的和谐;(3)重要性原则,指标体系应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指标;(4)独立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概念明确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内涵;(5)动态性原则,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发展规律,注重各指标因子之间的动态变化;(6)可评价性原则,指标均应为量化指标,可用于比较与评价。

2.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根据国家有关生态环境考核和测量的有关标准,结合青岛的城市特点,参考《青岛市“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并在反复研究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青岛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选择,建立了三级指标体系,共24个具体指标。三大类分别是生存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治理和防护、资源综合利用。

二、2001~2007年青岛市生态环境建设及成效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

为筹办“高水平、有特色”的奥帆赛,青岛及时制定了《青岛市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城市绿化及景观、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启动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全面塑造“山、海、城”协调一体的绿色生态青岛。为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青岛市政府每年都与有关市区和部门签订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有力推动了生态市建设工作。

——加大建设投资,建成一批环境保护设施。全市连续7年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投资保持在占GDP2%以上,2001~2007年用于环保项目的直接建设投资达52.17亿元。

——发展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推广集中供热,降低煤炭及焦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防治大气污染。加强交通管理和汽车尾气的控制和防治。

——防治水污染。全面加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治理改善河道小流域环境,实施河道综合整治绿化美化工程,改善城市河流面貌。

——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交流合作。

——推进城市绿化及景观建设。突出抓好“五个绿”工程,努力构建山、海、城、园立体景色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1.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一方面使污染工业远离市区,市南沿海一线的环境得到整体的改善;另—方面以搬迁为契机,全面进行技术改造进行清洁生产。麦岛、李村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提高了污水的处理能力和处理达标率,减少近海水环境陆源污染的影响,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两山一环、太平山的绿化工程等直接提高市区“绿肺”的生态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2.城市绿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地面积2007年比2000年增长107%,公园绿地面积增长157%。在城市人口增长65%的情况下,人均公园绿地从2000年8.5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13.3平方米,增长56%。建成区面积2007年比2000年增加1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07年保持在37.8%。

3.彻底扭转森林覆盖率下降趋势。2001年形成拐点,彻底扭转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趋势。

4.污染减排和治理能力大幅增强。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全面下降。在2007年GDP比2000年增长2.18倍、燃煤和能源消耗总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2007年工业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比2000年削减了54.7%、26.3%,二氧化硫削减了5.5%,达标排放率稳定在99%以上。亿元GDP污染排放量呈现显著连续下降趋势,2007年排放量分别为2000年的29.73%、14.25%、23.32%。二氧化硫去除能力2007年是2000年的8.71倍,年平均增加率为40.1%。

工业废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排放达标率从1996年的65.25%达到2007年的99%。2001~2007年亿元GDP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实际下降速度为14.7%,比1996~2000年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

工业固体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2001年以来,新增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年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综合利用的平衡,7年平均利用率达到103.78%。已经实现了城市垃圾的100%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5.环境质量状况全面改善。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处于良好状态。空气环境优良率从2002年的88.8%提高到2007年的91.2%。2006、2001~2007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在97%以上,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保持在此基础上99%以上,2006年以来实现饮用水源达标率、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两个100%。城市生活废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88%,小流域环境得到改善。市

区海水浴场夏季水质总体以优良为主,近海海域海洋水质基本保持良好。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占海域面积的74.7%多,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23.8%,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海域面积的0.9%,劣于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占0.5%。市区噪声控制区功能达标率为100%。

6.城市能源利用更加合理。2001年以来,城市燃气普及、集中供热快速发展,城市燃气普及率保持100%,集中供热面积占年末房屋总面积从2000年的17.64%提高到2007年的42.13%。在炼油、化工和钢铁等高耗能工业的快速发展情况下,万元GDP能耗稳定在0.89吨~0.79吨标准煤,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稳定在83%以上。

三、奥帆赛对青岛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生存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

1.城市绿化和森林覆盖率

2001~2007年间城市绿地面积翻了一翻,达到15369公顷。2002年以后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2006年出现29%的爆发式增长。

利用1992~199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公园绿地的发展趋势分析模型:y=0.5399x+2.8768(R2=0.965);公园绿地面积模型:y=428.42×exp(0.1299x)(R2=0.9803)。2000~2007年问公园绿地面积平均高出正常发展(预测趋势)值12.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均高出正常发展(预测趋势)值9.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37.50%提高到2007年的37.8%,在市区人口增加64.5%的情况下人均绿地从2002年8.07平方米提高到2007年13.3平方米。

1996~2001年间森林覆盖率一直处于徘徊下降的过程中,1996~2001年期间森林覆盖率从23.5%下降为20.51%,平均每年下降0.6个百分点,年平均下降率2.5%,2001来彻底扭转了森林覆盖绿的下降趋势,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20.51%提高到2007年的33.80%,提高了13.29个百分点,2002~2007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8.8%。

2.水环境质量

2001~2007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在97%以上,安全饮用水人口比重保持在99%以上,表明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没有实现100%达标。同时河流功能达标率得到提高,但情况依然令人担忧,直到2007年末功能达标率也仅有65%左右。

3.近海区域及赛区周围水环境质量

以海域面积计算的近海水环境质量,一类和二类海域占到98.59%,四类以上水质海域占0.50%,其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北部盐业养殖区和各河流人海口区域。

从多年来的海水水质监测分析结果来看,青岛近海水环境水质不断得到显著改善。依据2006年的监测结果,奥帆赛区及其邻近海域环境水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环境质量好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能够满足奥运帆船比赛的水质要求。

4.空气环境质量

2001年以来,青岛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处于良好状态,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以上。环境空气优良率从2003年89.3%上升到2007年91.2%。连续5年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100%。

(二)污染治理和防护影响评价

1.环境建设投资评价

2001年以来全市环保投资一直保持在占GDP比例2%以上,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投资达到76.25亿元,占GDP比例2.01%。

2.主要空气污染物防治评价

环境治理防治措施的落实和一批污染治理工程的完成运行,使全市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高,特别是工业污染SO2的去除能力2007年达到11.5232万吨,是2000年的8.71倍。2007年SO2的达标率达到99.59%。烟尘、粉尘排放达标率保持在99%以上。

2000年以来,工业SO2、烟尘、粉尘的亿元GDP污染排放量呈现显著连续下降趋势,2007年排放量分别为2000年的29.73%、14.25%、23.32%。

3.废水防治和排放评价

青岛市2007年全市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83.84%,1996~2001年的数据对亿元GDP工业废水排放量建立模型为:v=0.0918x2-1.9211x+15.07(R2=0.9811),2001~2007年模型预测的正常水平下亿元GDP的工业废水下降速度为6.9%,而实际下降水平为14.5%,高出趋势值7.6个百分点。1996~2000年亿元GDP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实际下降速度为10.7%。2001~2007年亿元GDP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平均实际下降速度为14.7%,比1996~2000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在GDP平均增速17.96%的情况下'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本持平,排放达标率从1996年的65.25%达到2007年的98%以上,2000年是扭转的关键时期,达标排放率从70%以下提高到90%以上,奥运效应充分表现出来。但市政生活废水增加较快,市政生活废水的治理和回用成为今后废水污染防治的重点。

4.垃圾及危险废物处置评价

2007年全市医疗废物实现集中处置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2007年清运量为109.93万吨,处置方式为卫生填埋。

(三)资源综合利用评价

1.能源利用评价

2001年以来城市集中供热快速发展,从2000年的17.64%提高到2007年的42.13%,2002年以来燃气普及率基本保持在100%,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海水能和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得以积极推广。

2.废物资源化利用评价

2001年奥帆赛筹备以来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大幅度提高,保持在83%以上,提高10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单年度持续保持在97%以上,基本实现了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与综合利用的平衡,7年平均利用率103.78%(综合利用了历史遗留的固体废物),新增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已实现城市垃圾100%集中处理,医疗废弃物100%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收集、行资源分类回收利用是今后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工作的重点。

四、奥帆赛对青岛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分析

依据上述的分析,结合青岛市2001、2007各年度生态和环境建设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得到奥帆赛对青岛城市生态和环境建设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2)。

评估结果表明奥帆赛对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影响是显著的,突出表现在城市绿化水平、污染防治能力的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城市能源利用等方面;对河流水环境功能达标和非赛场周围海水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计算青岛市2001年与2007年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来反映7年来的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维持稳定水平外,其余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由2001年的0.46提高到2007年的0.90,提高的幅度近1倍,表明奥帆赛对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是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逐年提高,从2001年以后逐年强化,到2007年末达到高峰值。

五、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奥帆赛筹办大大提高了青岛的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和宜居城市的水平,为青岛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保持和维护建设成果、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

“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m2,森林覆盖率36%。近年来尾气达标率不升反降,离2008年目标90%以上差距较大。市区许多河道依然脏、乱、臭、差,河道整治任务还很大。废水治理中水回用量比例小。青岛近海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胶州湾北部水质、北部墨水河和大沽河人海口水质较差,为劣四类海水,对于陆源污染物的排放和海水养殖需要继续加强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南北依然落差巨大,整体观赏性差。突出问题是四方、李沧等北部以及大港、小港一带西部许多地区脏、乱、差现象严重,呈现“一个城市、三个世界”的不平衡局面。

奥帆赛后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如突出“生态城市”理念、提高全体市民的认识和意识,巩固绿化成果、加强河道改造美化,合理建设布局、促进平衡发展,落实节能减排、控制尾气排放,大力推动绿色交通等。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努力建设生态优良、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生态影响后评价常用方法研究 第7篇

1 常用评价方法简介

图形叠置法简单来说就是把各类生态信息叠加到同一张图上, 用该图分析生态变化的趋势及水平, 这张图也称作生态影响评价图。生态影响评价图常用指标法和3S叠图法来制作。

生态机理分析法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受其影响的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 按照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工程生态影响的方法[2]。主要通过收集项目建设全过程相关资料及项目建成前后周边生态状况, 预计、模拟、评价项目建设对动植物及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景观生态学法就是在研究项目建设的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 分析其特点、分布、现状、规律, 揭示建设活动对动植物及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空间结构分析和功能与稳定性分析两方面评判生态质量状况。空间结构分析是通过优势度值 (Do) 量化的, 优势度值 (Do) 由密度 (Rd) 、频率 (Rf) 和景观比例 (Lp) 三个参数按一定函数关系计算得出[2]。其数学表达式为: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是通过分析景观元素的恢复再生能力、异质化基质、动植物种群各流量指标、物种流的可达迁徙、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包容度。综合量化评价景观的功能与稳定性。

指数法广泛地应用于项目评价各个阶段, 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必用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是将不能直接比较的指标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过度到能够直接对比并反映因素变化趋势的方法。综合指数法是指在评价指标体系范围内, 对各指标采用某种统一算法, 求出指标的综合指数, 用于综合准确的度量项目区域生态状况的优劣程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ΔE=∑ (Ehi-Eqi) ×Wi

式中, ΔE—有无项目建设生态质量变化值;Ehi—有项目建设质量指标;Eqi—无项目建设质量指标;Wi—权重值。

2 四种评价方法特点及其适用性比较

图形叠置法的特点是直观、形象, 简单明了地将生态信息叠合到复合图上, 由复合图最终制作出生态影响评价图。但制作复合图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状况调查, 收集项目范围与项目周边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信息或需要经过精校正的遥感影像作为工作底图, 在底图上描绘主要生态因子信息。这些条件都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 该评价方法不能在预测影响时间上延续预测, 只能对绘图时刻, 这一时间点进行评价。因此, 图形叠置法比较适用于特定区域生态质量影响评价及引起周边自然环境大范围改变的特大型建设项目评价。该方法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生态机理分析法优点是客观、综合、系统的评价项目建成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缺点是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必须建立在各种模拟试验或数学模拟建模。该方法要求使用者通晓生物、地理、水文、管理、数学、土木等多学科, 需复合型人才才能完全胜任。而且该方法以定性描述为主, 通常只作辅助性工具使用。常用于大规模改变地性地貌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大型建设项目, 如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新能源基地建设等。

景观生态学法反映自然组分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分布, 考虑了景观中各组分的数目、大小、形状和分布等因素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的影响, 因此能较准确地表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但这种评价方法的缺点是忽略了绿地种类、绿地生产能力等衡量生态环境功能的因素, 而只考虑了绿地面积、分布的变化。该方法常用于项目建成后生态现状评价。

指数法简明扼要, 其难点是需要准确建立标准评价体系并选择合理的赋权方法。综合指数法不受评价区域大小限制, 可以分析大型区域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 也能分析评价小型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可见, 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在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应用范围较广, 相比其他三种评价方法其难度较小。但是, 采用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进行赋权时, 由于单一赋权法的随意性及主观性, 容易造成权值的失真, 进而影响评价结果。

3 综合指数法赋权的改进

在评价过程中, 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权重的精确度。在计算权重时, 通常习惯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与客观熵权法。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其精确度取决于构造的判断矩阵, 该判断矩阵在构造时数值通常为人为主观判断两因素之间的重要程度, 而缺少客观思考。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时,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重赋值的主观性, 但是专家评分有时会带来数值的随意性, 从而引起权重的偏差。为了有效避免这一问题, 可以选择采用多种权重赋值方法。使用多种赋权方法计算权重的结果即相互独立, 又相互冲突。这种矛盾的思想与合作博弈理论相符合。合作博弈权重的基本思想是在相互竞争和冲突的不同权重间寻求妥协、均衡和一致, 即最小化各权重与可能权重间的偏差[3]。其数学表达式为:

权重集wk={wk1, wk2, wk3, …, wkn, }k=1, 2, 3, …, m

m个向量的组合w=∑km=1ak×wkT (ak>0)

使w与wk的离差最小, 即min (∑km=1ak×wkT-wi) , i=1, 2, 3, …, m。根据矩阵的微分性质, 最优化的一阶导数条件为:

4 实例

以某水利建设项目为例, 分别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客观熵权法以及合作博弈权重方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比较。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得出, 采用合作博弈计算权重其数值在AHP权重及熵权权重之间浮动。在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时可多选用综合指数法, 其应用范围较广, 相比其他三种评价方法其难度较小。在赋权时, 可采用合作博弈权重, 有效避免采用主观层次分析法计算的权重与客观熵权法计算的权重造成的数据失真。

参考文献

[1]朱国宇, 熊伟.模糊评价法与综合指数法在生态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S].2011.

[3]阳大兵, 王正中, 马希明.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工程项目生态影响后评价[J].建筑工程学报, 2012.

[4]刘丽.交通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5]徐栋.水利建设项目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生态影响评价 第8篇

关键词:生态区,生态文化,影响,评价

1 西安浐灞生态区建设背景

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 位于西安城区规划总面积129km2, 其中集中治理区89km2。浐灞生态区主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和灞桥区, 是西安市确定重点发展的“四区二基地”之一。

浐灞生态区的建设时生态治理的需要, 也是西安东郊发展的需要。浐河、灞河是“八水绕长安”中的著名二水,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 河流的自然形态遭到破坏, 生态功能逐渐弱化, 浐灞河城市段也成为西安市的欠发展区域。

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 解决了西安市东郊浐灞地区垃圾遍地, 污水横流的状况。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据初步测算, 生态区全面建成后, 西安中心市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2004年的基础上可翻一番, 仅广运潭生态景区建成后, 平均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900t, 产生氧气650t, 年滞留粉尘1090t, 可以极大地提高西安市整体空气质量, 缓解城市噪音污染和热岛效应, 改善西安市生态环境。景区内的生态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观光旅游等重要功能。

2 调查方法及对象

为了较全面得了解到浐灞半岛地区的原住居民对环境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环境意识水平以及环保行为习惯, 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 加强浐灞生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处在浐灞半岛上生活的居民为研究对象, 根据西安市灞桥区的安邸村、郭渠村、汪新寨村村委会, 浐灞生态区管委会, 灞桥湿地公园办公室等的政府部分相关负责人及当地居民的访谈资料, 了解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建设状况, 问卷调查在灞河沿岸、浐灞城市广场、安邸村、郭渠村、汪新寨村、独灞天下小区开展, 共计6d, 发放问卷245份, 其中有效问卷238份, 合格率97.14%, 设计人员比例, 浐灞当地居民占被调查人数的65%, 外来务工人员占总数的30%, 游客人数2.5%, 环卫工人2.5%。

为保证结果真实可靠, 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 对象以随机方式获得, 由被调查者自愿接受调查。问卷使用最便于受访者回答的多项限选式问题 (表1) 。

本调查问卷的结构包括两大板块、六小模块。第一板块是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的问题设置。调查被访者的身份、年龄、教育程度、在本地生活时间;第二板块分为5小模块, 第一模块的针对被访者的生活背景展开调查, 涉及家庭人口数、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消费支出。第二模块主要调查垃圾产生处理问题, 以此体现居民环保意识, 个人环保行为习惯, 垃圾处理的基建情况。第三、四模块关于居民出行交通状况, 及用水情况, 以此反映浐灞生态区的基建设施情况。第五模块是关于居民对周边环境感知的调查, 调查居民对环境修复工程建设所带的环境改造的满意度。

3 实证结果分析

由访谈资料, 问卷数据分析得知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调查内容的方向可分为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环境保护相关行为取向, 生态区的环境政策及规章制度对当地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提高是否有积极影响。

浐灞地区居民环境意识与行为特点如下:居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水平较低, 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下列特征被认为是有环境素养的人的特征: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对环境问题了解并且具有经验;具有价值观及关心环境的情感。

问卷设计了6个相关问题, 涉及个人家庭和公共环境中的环境知识, 在调查中选择了生态区环境修复工程、湿地保护、大气污染、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家居污染、绿化等常识性问题。统计结果显示, 被调查者平均正确率35.3%, 说明当地居民有一定的环保知识水平, 但知识储备十分有限, 下列问题是关于破坏环境行为的选择题, 选择不经常及时随手关水龙头的人占总被调查者的41.25%, 选择购物不自己带布袋或篮子, 而是用商家提供的塑料袋的人占总数的20.00%, 选择认为随地吐痰不好的占75.00%, 选择认为随地扔垃圾不好的占78.75%。

由图1可知当地居民虽然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但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认识水平低, 多数人认为随地吐痰和随地扔垃圾是不好的行为, 不仅破坏环境, 而且有违道德, 对社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由于当地农村用水来自水井, 不需要交水费, 所以大多数人不关心节水的细节, 购物时多数人也不会主动准备购物袋或者篮子购物, 他们认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还没有影响到当前的生活, 环境意识不足, 缺乏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且农村地区“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很差, 经调查当地有超过90%商家提供的是免费的塑料袋, 而且提供的有可降解标志的塑料袋少之又少。

在对周边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方面, 因浐灞生态区的建设, 浐灞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 西安浐灞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生态治理效果明显, 对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治理, 噪声控制, 垃圾治理进行有效治理。已建成的社区中, 生活垃圾84%实现分类收集、回收及压缩清运。生态区已完成生态堤防建设50km2, 建成橡胶坝4座, 观景码头7座, 4座跨河桥, 河流湿地覆盖率9.8%;新增绿化面积6700亩, 林地覆盖率达15%, 生态用地比率达到21.8%。浐灞生态区已被市民认为是西安人居环境最好, 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生态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因素,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综合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社会各级利益主体, 包括政府、公众、企业、环保非政府组织等共同参与及合作协商, 但从目前建设情况看, 政府和企业是参与浐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其他各方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程度低, 涉及面窄, 参与途径不多, 参与效果不明显。从调查数据看, 对生态区建设以后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数据看, 居民满意度的计算分析一般先计算每个单项的顾客满意度, 公式为:Sj=1/n (∑Si) , 式中:n为回收的调查表数;Si为第i张表的评价分数。根据每个单项的顾客满意度, 采用加法规则计算综合的居民的满意度, 公式:S=∑λjSj, 式中:Sj为第j项的居民满意度, λj为第j项的加权系数。

将满意度评价的5个等级选项, 即将“很满意”赋值为5分, “满意”赋值为4分, “基本满意”赋值为3分, “不太满意”赋值为2分, “不满意”赋值为1分。将“很满意”赋值为5分, “不满意”赋值为1分。这样赋值的原因主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惯例, 也方便后期的统计计算, 防止计算数值过于庞杂, 难以厘清楚。“基本满意”定为3分。分数处在中间, 被调查者持比较中间的态度, 没有过多的倾向。另外, 调查对象在填写“基本满意”时, 所考虑的也基本是及格的意思。“不太满意”取值2分, 主要因为它是介于“基本满意”与“不满意”的中间程度, 所以选择1~3分的中间数2作为其所代表的分数。

“不了解”选项代表调查对象不了解实际情况, 或不关注该指标, 或不需要关注该指标, 这些情况并不能表现出该指标的好差程度。在本次调查的指标中, 选择“不了解”的比例很小 (3%以下) , 故在满意度评价中剔除“不了解”一项。计算满意度的公式是:满意度=“很满意”比例×5分+“满意”比例×4分+“基本满意”比例×3分+“不太满意”比例×2分+“不满意比例”×1分。这里, 5、4、3、2、1就是权数的意思。

每一测评项目的满意度=所有样本的平均值如果将等级和分值分为很满意 (5分) 、满意 (4分) 、基本满意 (3分) 、不太满意 (2分) 和不满意 (1分) 。按以下方法计算:每一个评估小项的平均分数=评估小项的原始分数之和/调查表数量;每一个评估项目的原始分数=∑该项目中每个评估小项的原始分数×设定比率;每一个评估项目的平均分数=评估项目的原始分数之和/调查表数量;每一个被调查顾客的满意度=每一个评估项目的原始分数×设定的满意度分值/5;顾客的平均满意度=每一个被调查顾客的满意度/调查表数量。

答案分为5个等级五级最高一级最低。运用加权算出平均数得出居民平均满意度3.607594937, 属于“满意”与“基本满意”之间。当问及是否愿意让家门口保持较好的绿化而花一部分钱时, 有29.49%选择“愿意”, 32.05%选择“只要花钱较少就愿意”, 38.46%的被访者选择“不愿意花钱”。在各个村落里, 选择不愿意花钱的人认为绿化是社区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 自家没有必要为村里的绿化额外投入精力。说明居民对周围整体环境的感知与敏感性还不够, 环境保护参与积极性也不足。居民对当地交通状况的满意度为3.225处在“比较方便”和“凑合”之间。

4 存在的问题

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参与积极性不高, 环保意识薄弱;社会宣传引导力不够, 社会上主流媒体对生态环保关注的连续性, 持久性不够, 系统全面地宣传生态环保知识的媒体不多见。环境意识整体水平较低, 居民对一般的生态名词如湿地等了解很少, 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是水污染, 水资源短缺造成的生活不便, 但是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水的宝贵, 在认为应该随手关水龙头是保护环境的行为占总被调查者的41.25%, 生态环保是一个内容广泛, 系统综合的社会问题, 居民还没有形成整体认识。

5 对策与建议

建议在浐灞地区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活动, 提高居民环境意识,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以政府带头, 与民间非政府组织、企业合作, 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向民众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再次特别建议利用西安大学城的优势, 广泛调动西安高校环保NGO参与进来。大学生群体在人口众多、教育水平欠发达的中国是一个特殊群体, 对社会现在和将来都有着极大的决策性和影响力, 大学生文化素质高, 思维活跃, 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 有责任感, 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对环境事业充满热情, 在发展和推动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媒体, 政府机关等对其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未来中国环保事业, 高校环保NGO担当群众性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环保NGO与公众的桥梁作用, 促进NGO的健康发展, 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环保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是环保宣教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民.环境意识概念的产生与定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0 (5) .

[2]金青梅, 吴疆.生态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西安浐灞生态区为研究对象[J].管理, 2011.

[3]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培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林璟.加强高校环保NGO环保行为的组织与引导[J].海峡科学, 2007.

生态影响评价 第9篇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美国首先提出,我国于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1,2,3]。但大多是对大型水利工程或其他大型建设项目进行评价,而农业节水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研究不够或不太重视。原因是其短期的影响可能不太明显,但是随着时间延续会渐渐显露出来,如稻田释放大量的氮氧化物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影响评价,可以筛选节水方案,把节水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节水灌溉在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扩大灌溉面积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节水项目在带来巨大的节水、增产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却不清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对动物、植物以及人群很难用定量的方法给出明确结论[4,5]。只有对节水灌溉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才能做到趋利避害,才能实现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节水灌溉项目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时大多只给予简单定性描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还处在研究阶段[6,7,8]。现有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应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权重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9,10,11]。

1 模糊综合评判法

1.1 模糊综合评判所谓模糊综合评判法就是应用模糊变换的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评价事物相关事物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12]。

1.2 评价的步骤

节水灌溉环境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可概括为: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层次指标体系,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特征[13]。

2)划分各层次因素的评价等级。

3)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权重的确定要求有公众参与,较常见的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

4)建立最低层次的影响因素模糊等级划分的隶属函数。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隶属度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5)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先进行最低层次的模糊综合评价,然后由低层到高层,依此类推,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再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工程总体所属等级[14,15,16,17,18]。模糊综合评判集的计算式为

B=AR

式中 A—某一层次权重集;

。—合成运算算子;

R—该层次评价因素集;

B—该层综合评判集。

合成运算算子“°”的模型包括模型Ⅰ:M(∧,∨);模型Ⅱ:M(·,∨);模型Ⅲ:M(∨,♁);模型Ⅳ:M(·,♁);模型V:M(·,+)。模型Ⅰ~Ⅲ,仅仅关注最不利和最主要的因素,而忽略了其他次要的因素,从而会出现同样的环境质量现状得出不同的环境质量结果。模型V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分别给予其权重大小,因而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评价结果。节水灌溉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判,需要考虑农田生态、农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影响因素,与模型V的特点相吻合,这恰是其最大的优点之一。故本研究采用模型V进行综合评判。

但是,要想对所有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不可能做到也不现实。所以,某一因素权重值的确定比较困难,存在个人的主观印象,如果权重分配与实际偏差太大将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于节水灌溉工程来说,模型V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一种可行方法,可以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用。

2 权重综合评价法

2.1 权重

权重源于数理统计,是在统计、计算平均数等指标时,对各个变量值具有权衡轻重作用的数值。在解决环境系统的各种问题时,经常会涉及到权重和加权问题。对于同样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权重向量不同,所得评价结果将不同。

2.2 权重综合法的计算

权重综合评价法是较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它源于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的综合指数法[19]。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按下式计算,即

E+=i=1nUi+Wi

E-=i=1nUi-Wi

式中 E+,E-—各影响要素正面与负面的综合影响程度值;

U+i,U-i—各影响要素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程度值;

Wi—各影响要素的权重。

评价时,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对影响要素影响的定性描述与程度估计赋值,再考虑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求出工程项目有利影响和不利的程度,进而判断有利和不利影响所属的评价等级。其优点是计算过程简便易行;缺点是因素影响程度赋值存在很大主观性。权重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实际应用时多采用专家打分法[20]。

鉴于以上特点,该方法适合用作简单的环境影响评价,或作为其它环境影响评价的对比评价方法。

3 人工神经网络法

3.1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也称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的连接模型。它模仿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系,建立起数学模型。网络系统内部非常复杂,只有通过相互调整之间的连接,才能达到较高的处理能力。人工神经网络是当今社会处理复杂问题的系统网络。它解决了涉及大量参数的问题,如节水灌溉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涉及社会、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由于其克服了人类直觉判断、给出权重等方面的缺陷,在模式识别、预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 网络模型结构

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中,主要应用加权综合评价模型,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大量普及,使得人工神经网络在现实中有了较快的发展[21,22]。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模式识别问题,这也正是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势之一。在模式识别当中,较常用的为前向式人工神经网络。在结构上,1个神经网络分为3个层次: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输入层的各个神经元代表1个环境因素,中间隐含层的个数决定了网络的复杂程度,而输出层可以是1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也即评价结果。利用给定的样本,对网络的连接权系数进行学习和调整,以使该网络实现给定的输入输出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输入输出样本必须具有权威性,由专家组反复斟酌而定。

当输出的结果与预期的结果不同时,神经网络就要进行自适应性学习,要完成最后正确、理想结果的输出,可能要进行多个训练周期,甚至是数百个周期。但是,如果周期过长,它会记忆下来,这样就训练过度了,同样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所以,一旦认为网络已经达到相当好的状态,即可停止训练,评价过程结束。由此可见,输入层数据的可靠性和正确度极其重要,对于数据的选择和处理也是必要的。其次,隐含层的参数太多、太复杂,都会对输出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隐函数层相对输入层和输出层是“黑匣子”,是不可见的。与其它综合评价方法相比,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有其自生的优势。首先,它具有自主学习的功能,从而对于权重的确定减少了人为的影响;其次,它能够纠正错误,可以处理有噪音和不完全的数据和信息;第三,它具有较强的处理复杂非线性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综合评价的工具,可以较好地克服人为确定权重的困难以及模糊性和随机性的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工具。

4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4.1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是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首创的,它在工、农业生产,经济、人口以及气象等各个方面的预测及决策中有广泛应用,成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重视。所谓灰色系统(Grey System)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即信息不完全的系统[23]。他认为:尽管客观系统表象复杂,数据离乱;但它总是有整体功能的,总是有序的,因此它必然潜藏着某种内在规律,关键在于用适当的方式去寻找规律,然后利用规律。

4.2 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或系统因子之间、因子对主行为之间的不确定关联[24]。利用灰色关联的概念和方法不仅可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还可用于:①定义离散函数的光滑度;②检验GM(1,1)或GM(1,N)模型的精度;③确定GM(1,N)因子集;④在历史类比的基础上,用灰色关联进行预测;⑤用灰色关联分析,对状态进行评估;⑥按灰色关联构造多因素控制器等。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关联分析方法,用来做系统因素与行为的量化与序化分析。这是根据系统各因素之间或系统各行为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关联程度的方法。关联分析是根据数列的可比性、可近性分析系统内部主要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定量地刻划了系统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是对系统内部各事物之间状态的量化比较分析。多级关联灰度评价步骤[25]:①构建评价体系;②根据调研量化评价因子矩阵指标及映射参照矩阵;③归一化求解关联信息矩阵;④确定因子权重;⑤计算群体评价矩阵;⑥计算整体评价(矩阵)系数;⑦确定评价对象的能力水平。

评价结果是由样本矩阵与参照矩阵的关联度给出的。因此,参照矩阵的确定必须慎重,应通过物理成因分析和科学的预测手段来预测各环境因子对不同的工程方案可能引起的最大效应值,作为参照矩阵[26,27]。在多方案的比较中,应分别计算出各方案的加权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以加权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同时最大的方案作为优选方案。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可行的[28,29]。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可以将最后的评判结果较其它方法进行放大,能够显著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科学性,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评价方法。

5 结论

综上可知,以上4种方法都可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且评价步骤相似。均为:评价指标特征值的确定、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及应用。但又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下:

1)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可以得出各层次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也可以用于项目多种方案的选优,从而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但其权重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如果权重分配与实际偏差太大将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2)权重综合评价法计算过程简便易行;但因素影响程度赋值存在很大主观性,权重的确定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其可以用作简单环境影响评价,或作为其它环境影响评价的对比评价方法。

3)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评价方法具有运算速度快、容错能力和自学能力强等特点;但其初始权值和隐节点数的确定无标准可寻,只能人为地赋值,一步步地检验网络的收敛性,工作量大、复杂。

4)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原理简单、计算方便,能够大大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可靠性、灵活性和科学性;但其也存在着权值确定人为主观性的缺点。

通过各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最适合本研究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

生态影响评价 第10篇

为了满足人们工作、生活以及工业生产活动中对水的需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变得越来越大, 水利工程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水利工程在灌溉、发电、渔业、航运以及城市用水等环节均被广泛的应用, 这些工程的开发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也就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现如今, 管理者为了减缓水利工程所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 使得人类具备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条件, 已经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列入到工程决策中。

1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及进展

在二十世纪初, 世界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水利工程在此时的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这便使得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国外的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几乎与项目建设同时提出, 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利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已经变得相当成熟, 是需要我国去引进学习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水利工程评价工作发展的比较晚,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陆续的展开, 所幸的是我国的评价工作发展较快, 才不至于过分的影响环境。近年来, 我国进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主要有黄河、三峡、新安江、都江堰等大型的水利水电建设项目, 对这些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有效地缓解了周围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 并且引起了相关的管理工作者的注意, 对我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2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关于生态环境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总结起来生态环境就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的综合, 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是对人类在建项目或者已经建成的项目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 并提出减少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其评价对象主要包括开发建设项目、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到的生物及其生境。为了持续提升水利工程项目对社会经济的正面影响, 并减弱其带来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生态环境影响问题, 我们需要系统的认识和评价负面的生态环境影响, 并制定出缓解措施。如此说来, 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面非常广, 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我们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易获取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必须全面真实的反应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要严格详细的对每个指标进行设定。代表性原则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能够准确地代表区域的大部分特征。易获取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数据能够较容易的被获取。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既要符合科学要求又要反映实际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所以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体现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既需要遵循上述的几个原则, 还需要对各项环境指标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指标和社会生态环境指标。自然生态环境指标主要包括对气候、水文、水环境、土壤以及生物物种的影响, 我们需要细化各个环节, 将其中的每个小的细节进行设定, 并将其作为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社会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对自然景观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影响, 这些指标与人类的利益息息相关, 一般为人们所关注。总的来说, 在建立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首先确定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然后设立好基本的框架, 使得其自然和社会属性得到关注, 最后结合多样的指标共同构建科学的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对生态环境的评价涉及到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 根据其收集数据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定量指标的量化处理和定性指标的量化处理。定量指标的量化处理是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对环境中某一有害物质的含有量所作的规定, 若某因素超出限定的指标就必须对其进行治理, 使得其与指标相一致。对于定性指标, 在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采取科学的态度, 只是使用模糊语言对相应的指标进行描述分级, 一般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级。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共同作用就是对生态环境中的各项有害因子进行控制, 使得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程度下降。

4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4.1 定量、定性评价法

定量评价法是运用统一的量纲进行评价的方法, 就水利工程而言, 由于评价指标大都具有模糊性, 导致其难以量化, 所以对其进行完全的定量化评价是很不现实的, 我们可以通过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量化的分析和评价。定性评价法一般是利用文字描述来说明事物的现状的评价方法, 具有模糊性、不准确性。在实际的评价环节中, 为了方便结果分析, 需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在一起, 有的时候还需要对定性指标进行定量化处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少不了定性定量分析的环节。

4.2 对比评价法

对比评价法实际上是属于定性分析法的, 是一种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对比评价法可以分为有无对比法和前后对比法两种。有无对比法是指建成的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建设前的预计情况进行对比, 进而对其实际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前后对比法是指将该水利工程前期环境影响报告中的预测结果与运行后环境影响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 找出前后的差异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弥补措施。对比评价法是现有评价法中最为常用的评价法, 具有准确、便捷的特性。

4.3 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将各个单独的评价指标结合起来, 把各种因素对水利工程环境的影响加以综合, 对其环境影响所做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法一般包括对比分析综合评价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神经网络法, 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比较常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广泛使用的原因是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很多的指标都难以定量化处理。综合环境影响评价的使用能够实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化和系统化。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是社会经济的需求, 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 但是其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我们所不期望的, 所以需要我们对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度量。水利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环境的改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环境逐渐的受到破坏, 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背离, 也就使得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关注逐渐增强。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也就说明, 水利生态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是极其重要的, 而且评价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是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前提。同时, 评价方法的熟悉掌握会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章就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泽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3.

[2]李颖波.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探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11, 24:283.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及其评价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生态风险评价;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值分析

Abstract:Aimed to deepen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ecology,we set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ccording to the ecology theory about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for the first time,analyz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t and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isk and also the financial ecology assessment,and discuss its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With the hope of decrease in its description difficulty,we further establish the simplified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corresponding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dices and employ advanced emergy analysis theory from the ecology to depict total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y and to boos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nancial practice.

Key Words:financial ecology,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 indices,emer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18-05

开展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区域金融生态乃至金融生态的深化研究,是金融生态观念在金融发展实践应用层面的必然要求。解决了金融生态风险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理解、使用和评价金融生态思维模式与管理模式。本文提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概念,并借助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理论,通过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探讨其评价方法。

一、文献综述

从白钦先2001年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到周小川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国内金融理论界和金融实业界普遍开展了金融生态本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以金融生态为理念的金融发展模式。其中,徐诺金(2005),苏宁(2005),林永军(2005),谢太峰(2006),曾建中(2007)等分别多角度阐述了独到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发展的、由金融内外环境共同构成又相互作用、具有生态特征(依存性、竞争性、进化性、动态平衡性)的大金融环境,从而形成了金融生态的广义概念。

不难发现,金融生态具有宏观层面的涵义,有利于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整体进步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毕竟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千差万别,这时,如果笼统提及金融生态,难免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区域金融生态概念应运而生,它在继承金融生态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突出了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张智峰、陈鑫(2005)阐述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证明金融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环境金融的协调发展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汪祖杰、吴江区(2006)提出了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方法。刘煜辉(200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2005)等根据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这些方面为投入,以城市金融生态现实表征为产出,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6)等也各自根据特定区域的实际提出了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

然而,还要看到,与金融生态有关的风险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还没有进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范围,它和传统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何联系,以及如何评价,相应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

(一)区域生态风险及其评估

1. 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Joshua Lipton等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生态评估框架,被普遍接受。因为它把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定义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

同样,可比照生态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估的定义来描述区域生态风险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只不过要注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空间异质性(即参与评价的风险源和其危害的作用结果在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比一般生态风险评价更复杂。

2. 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美国环保局(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

根据生态学对生态风险的界定,可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定义如下: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考虑区域范围内,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而导致的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头寸的损失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它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着联系和区别。

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有如下共同特征:

1. 不确定性,即人们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危害性事件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最多具有这些事件先前发生的概率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风险类型和大小。

2. 危害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所关注的事件是灾害性事件,而危害性是指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作用效果对风险承受者(这里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具有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内个体多样性的减少、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及其机制的改变等。

3. 客观性,即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和静止不变的,它必然会受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也就必然存在风险。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独特性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与传统意义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不同点。金融风险只强调某个金融机构或某个金融头寸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生态风险则通盘考虑了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危害或损失的衡量。具体体现为:

首先,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强调区域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宽泛的,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安全甚至区域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头寸的损失,又包括与金融生态平衡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如信用环境恶化、金融法律制度弱化、金融市场体制和机制出现短期不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由此表现出来的非良性变化,等等。总之,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考虑了可直接货币化的价值损失,又考虑了与金融生态平衡相关的一切方面。这就要求理解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要了解通常“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又要了解其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具有危害和不确定性事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时应体现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和功能移位。

这一点与通常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评价不同。在经济学意义上,通常将风险用经济损失来表示,但针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作的风险评价是不可以将风险值用简单的物质或经济损失来表示的。由于金融环境的恶化而带来了具有某种功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是社会信用水平的缺失,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此,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一定要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以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为主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不可能完全实现定量化分析。

其次,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发生的因素即风险源来自与外部和内部,或者兼而有之。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法律法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力等方面的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有金融体系突发事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自身变化等。

最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受体即风险承受者不一定是区域内的金融体系。比如,由于区域内信用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进而又影响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显然,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从风险衡量和控制角度来看,存在系统筹划和优化问题,即为了降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总量,要在系统内部之间进行收益和损失的权衡,所以,借助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金融生态的系统论方法,并可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处理生态风险时的线性规划。

(四)同金融生态评价的比较

现有金融生态评价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的结构与质量,得到的结论主要体现为表征金融生态质量的系数或分值,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层级评价,从而判断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值或者损失。而在这里提出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一个定量指标,是从价值角度来考虑的。它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区域金融生态价值损失的思路和估计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

(一)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原则

由于同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度量范围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动。概括起来,这些变动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强调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金融生态涉及金融运营的内外各方面,单纯用数据是不能直接和完全来描述这些方面的变化的。比如,不像经济总量可用数据直观表示那样,金融生态的内部调节机制、外部适应机制等质量就不能完全靠数据来表示其好坏的程度。

2. 除了继续使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描述方法外,还要借助于其它技术和方法来完善。在衡量传统金融风险时,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较好地描述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但从金融生态的复杂性来看,仍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来补充和完善。这时,系统论可以很好地揭示金融生态内部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从深层次衡量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优劣和价值损益;规划理论则在要求金融生态系统、某子系统、某组分满足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寻求达到金融生态发展的最优目标,充分体现出运筹学的优势。

3. 考虑到在区域尺度内,金融生态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具有空间异质性,因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评价的难度。这时,应该采取一定方法来克服这种复杂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

可参照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论基础,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进行相应的刻画。

一般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公式:

(1)式中,R为灾难或事故的风险,P为灾难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为灾难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灾害或事故x,它的风险可以表示为:

对于一组灾害或事故,风险可表示为:

在有些情况下,灾害或事故可能被认为是连续的作用,它的概率和影响都随x而变化,则这种风险是一种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在(2)—(4)式中,x为一定类型的灾害或事故,P(x)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x)为灾害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这里,考虑到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需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以使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充分反映这些特性,这时有:

(5)式中,系数表示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显然,不会小于1,具体取值情况可依据实践经验决定,这时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掌握各种干扰对风险受体的作用机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效应,即不同的干扰及其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这些干扰及其影响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关系,或者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增强; 表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其取值应具体分析所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其特殊性,依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而定。一般来讲,若某地区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越大,则取值就越小。

就理论而言,利用公式(5)就可较完整地刻画和衡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大小。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公式(5)中,往往不知道未来将有多少金融灾害或事故发生,并且,其发生的概率也不容易确定,因此,直接利用公式(5)计算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就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朗、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等情况下。

鉴于此,需要简化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便降低评价难度。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简化框架—指标体系

主要从区域金融生态的构成角度来分析,并针对金融体系内部风险、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评价指标。可参照传统金融风险的衡量方法,采用波动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VaR(Value at Risk)等分析某个金融头寸或某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且这几种衡量方法各自存在发挥优势的场合。如,VaR的出现不仅被各种金融机构总裁、公司财务主管和基金经理们广泛地应用,而且,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也促使VaR得到更进一步地推广。

2. 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均衡发展状态的风险评价指标。由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诸如社会、经济及其部门(政府、企业、个人)等其它方面的变化也将十分重要地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这也是金融生态的本质要求。

对于这部分评价指标,应着重体现金融体系与外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均衡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反映这种变化的程度和状态。可用以参考的指标应选择相互关系、依存度与和谐性、稳定性、适应性等两方面的可量化或可定性分析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评判原则和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连接函数(copula)技术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3.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可借助于生态学中的能值分析理论。能值(Emergy)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的重要目标函数,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生态系统功能,两者的互补关系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能值分析法认为,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任何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太阳能,因此可将一个区域(如国家、地区、企业等)内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资源统一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分析。这需要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中介,计算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值及总能值。计算公式为:

(6)式中, 、分别为第i种资源的总能量和能值, 为第i种资源的太阳能值转换率(以单位资源的能量中所含的太阳能值确定),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能值。

基于上面能值分析理论,金融生态的能值分析就是以能值为基准,把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金融生态流(能物流、货币流、信息流等),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Emergy Indices),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那么,进一步基于金融生态系统能值的变化(如波动率),可设计出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

四、结论

本文借鉴生态学关于生态风险的评价理论,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定义,探讨了评价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了简化的评价框架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前沿研究成果—能值分析理论,评估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方法主要侧重基于价值损失的定量分析,并同传统的金融风险概念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方法存在着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如基于自然学和经济学的实质区别,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完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能值理论和各种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能值计算技术方面下功夫。尽管如此,该方法的提出仍具有理论意义,并且上述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将进一步促进该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并将成为下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 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 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 金融时报,2004 -12 -07.

[3]徐诺金. 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 金融研究,2005,(2).

[4]苏宁. 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 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5]林永军. 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8).

[6]谢太峰. 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7]曾建中.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8]张智峰, 陈鑫.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0]刘煜辉. 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李扬, 王国刚, 刘煜辉.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 人民出版社,2005,(11).

[12]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金融研究,2006,(1).

[1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研究——对成都市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测评[J]. 西南金融,2006,(7).

[14]付在毅,许学工.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2001,(2).

[15]李国旗,安树青, 陈兴龙. 生态风险研究述评[J]. 生态学杂志,1999,(4).

[16]Travis,C. et al.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1992,12(2).

[17]伍艳.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 海南金融,2007,(4).

[18]胡宝清.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9]Nath B,et 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20]赖斯等著. 环境管理[M]. 吕永龙主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1]舒建平,应松宝,黄建宏. 证券风险度量理论方法的评述[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4).

[22]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3]王爱民,何信. 金融风险统计度量标准研究[J]. 统计研究,2005,(2).

[24]胡章宏.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建设[J]. 财贸经济,1997,(12).

[25]张尧庭. 连接函数(copula)技术与金融风险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26]Odum H T. 1986. Emergy inecosystems. In: Poluin Ned. Eco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owYork:John Wiley & Sons. 337~369.

[27]Odum H T.1987.Living with complexity. In: Crafoord Prizein the Biosciences,Crafood Lecture,1987. Stockholm: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87.

[28] 尚清芳,张静, 米丽娜. 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新途径—能值分析[J]. 甘肃科技,2007,(2).

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对策 第12篇

(1) 从国家的技术政策方面对煤矿区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限制, 杜绝新污染的产生, 贯彻“预防为主”的环境保护政策。 (2) 对可以开发的煤矿区生态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超前预防对策和措施, 强化了的环境管理。 (3) 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监测技术预测技术的发展。 (4) 为开展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 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创造了条件。因此, 有必要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可广泛应用于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2 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

(1) 科学性。通过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特点, 依据生态运行规律, 同时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及经验数据为评价准则, 然后定量得出矿区生态环境影响状况。

(2) 完整性。矿区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各生态环境因素作为一个个体, 采矿是多个人的进行的, 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体与整体都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和谐, 需要从各具体因素及因素的相互作用出发, 来加以完善。

(3) 政策导向性。所谓政策性是指始终把各地环境政策和国际环护战略当作基本原则, 开发者的环境保护责任透明公开, 以便达到以政策影响对矿区生态环境管理。

(4) 目标针对性。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能使煤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必须从根本上上解决由于人为的采煤以及人为因素导致的一些自然因素的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5) 相互协调性。为了加强环保措施可行性和提高评价有效性。一手必须协调长远和近期利益、社会大众利益和企业私自利益, 另外矿区开采与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与生态因子的关系也必须协调合理。

3 煤矿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1) 类比分析法:通过已有的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分析, 预测模拟进行的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 以此来定性和半定量各项分析结果。以类比分析和预测评价作为选择对象, 同时, 类比分析和预测评价关系着类比法的成功或失败。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与选择的对象应该基本一致, 生态和环境条件一致作为选择对象的标准, 当确定类比的对象以后, 通过分析项目和类比对象之间的差异, 进行类比分析的结论。当然, 在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

(2) 列表清单法:是由Little等人在1971提出的分析方法。是将拟实施的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因素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通过一张具有行与列的表格加以体现, 通过对每个点的分析, 用符号、数字、符号以及一些其他形式作为表示影响性质和强度, 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分析项目和生态环境的。

(3) 图形叠置法:将多个生态信息通过整理叠合到一张图上, 做成复图, 以此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此方法的优点:简单、直观、明了及形象, 他的缺点:不能使定量评价做到很精确。

(4) 生物生产力评价法:系统的功能优劣有三个生物学基本参数, 分别是生物的生物量、生物生长量和物种量。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是系统的首要功能体现。当生物量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 通常他的表征的指数都选用标定相对生物量;生物生长量以系统的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系统受影响后的恢复能力得以体现。当评价时, 大多数以绿色植物生长量代表, 一般不需要全面测定生物生长量。

4 如何解决煤炭矿区环境问题探讨

4.1 统一、迫切完善矿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和世界发展潮流, 必须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 完善我国的矿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 这些规定应覆盖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对于新上矿山项目和开采当中的矿山以及报废矿山的环境重建都都必须出台明确的法律规定, 以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2 加强公众参与度, 提高舆论监督

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举措, 是增进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最有效的途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环境意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还不够, 应当积极宣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要进一步加强5个方面的工作:要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化的程度;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和力度;各级政府要真正建立起一系列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 把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 开展环境评价的有关活动;要充分发挥环保社团和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

4.3 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

清洁开采可以有效缓解在开采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环境影响, 国家应该通过法律的规定以及国家对清洁开采的技术的研发推广, 结局煤炭来带的严重污染。洁净煤经书它的优点在于能减少污染和提高煤炭加工、燃烧、转换和污染控制。基于此项特点, 国家必须给予高对重视, 确定洁净煤技术以后再诸多加工使用过程中重要方向。这些不仅仅可以改善目前的煤炭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同时也是煤炭行业以后健康发展的一个必然性。

4.4 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因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的矿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有效地复垦已被破坏的土地, 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和生存空间, 已愈来愈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首先, 国家要完善现行法律规定, 明确界定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义务、责任和职责, 明确规定土地复垦所需的资金来源、相关费用的管理与使用、复垦后土地的验收和再使用等, 坚决执行“谁破坏、谁复垦”“谁复垦、谁受益”的土地复垦原则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对土地损害的补偿制度。其次, 重视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多学科专家的参与合作, 把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引入复垦规划的研究中, 不断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引进矿山复垦中, 分批、分期、分重点地建设扶持一批重要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矿业公司, 把复垦工作推向产业化。第三, 推行多元综合治理的土地复垦模式, 政府适当投资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将社会闲散资金和劳动力引入矿山复垦, 和矿山企业进行合作, 多借鉴复垦效果较好的矿山的经验。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引进矿山复垦项目中, 教农民学会复垦、利用复垦土地的技术, 提高复垦进度和效率。最后, 因地制宜地将矿区土地复垦分为农业复垦、林业复垦、牧业复垦、自然保护复垦、水资源复垦和工业复垦等。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 复垦的核心应该是以恢复耕地为主。

5 结束语

影响煤矿区生态环境因素较多, 每个因素之间相互关系比较复杂, 需要继续加深各因素的分析, 扩充矿区调查资料, 充实评价指标资料及统计数据, 同时, 减小定性指标定量化偏差, 注意定量化指标研究动态, 来完善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金腊华, 邓家泉, 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社, 2005, 1.

上一篇:末采技术下一篇:门诊性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