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研究范文

2024-07-26

经济效益研究范文(精选12篇)

经济效益研究 第1篇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体系

(一) 中外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内涵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 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美国会计署1994年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和活动的‘3E’方面的审计, 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英国《国家审计法》将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具体诠释为:“检查某一组织为履行其职能而使用所掌握资源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 (3E) 情况”。

在我国, 经济效益审计被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 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 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 在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 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 并提出改进建议。”经济效益审计的形式多样, 只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均属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 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 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相关资料, 1984年, 全国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国有企业进行了试审, 其中在对天津铁厂长期亏损问题的审计中, 试审组通过分析该厂连年亏损的原因, 与天津铁厂共同研究制定了扭亏为盈的主要措施。这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始。

1991年初, 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 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 并做出适当的审计评价, 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按照审计工作会议的要求, 各地方陆续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实施了经济效益审计试点。

1999年, 审计署组织了对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23家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 同时进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尝试, 针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外担保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审计建议。此举进一步推动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2006年, 《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了五年发展计划:“全面推进效益审计, 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 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 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自此,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已经成为包括国有型企业审计机构在内各级审计机构的重要任务。

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理

(一)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内容

通过借鉴审计专家的研究成果, 结合中国国有企业的现状及在国有企业中从事审计工作多年的经验, 笔者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内容作了五个方面的总结。

1. 审查企业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

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准则及财务核算相关法律法规, 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

2. 审查国有企业资产质量的变动状况

主要审查:被投资单位非正常经营或长期亏损等造成难以收回的对外投资;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处于对外经济担保、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状态下的资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未足额计提或者摊销的成本费用形成的潜亏;因经营活动因素产生的累计未弥补亏损总额;关停并转企业和未纳入财务决算范围企业的不良资产。

审查分析企业资产的结构, 查实不良资产总额和年度不良资产变动情况, 查明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分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潜在亏损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3. 审查企业经营决策和重大经营活动

主要审查企业改组改制的重大决策情况, 审查有关的重大经济决策、经营管理事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 有关决策是否履行相关管理控制制度, 执行结果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

4. 审查企业年度经营绩效的变动

在前述内容审计的基础上, 对企业有关财务绩效评价基础数据进行核实, 计算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为企业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工作奠定基础。

5. 审查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结果情况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2) 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及结构、人员配备及素质、职能分工和权责划分及员工绩效管理的合理性; ( 3) 企业制定战略规划的科学性, 员工对战略规划的认知程度, 战略规划的保障措施及其执行力, 以及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 (4) 企业在经营管理各方面的措施及成效; (5) 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及效果。审查分析企业建立的各项管理措施是否有力, 有无执行到位, 管理成效如何, 为定性评价企业管理经济效益做好准备。

(二)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方法

1. 财务审计延伸法

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的项目收支, 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 对项目已经形成的经济成果加以核实验证, 据此对经营活动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 内控制度导向法

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业务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 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或建议;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 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 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 经济指标评价法

按照审计内容分为各种要素, 运用经济指标体系计算评价企业各要素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优劣。第一 , 明确评价的目标, 建立一个能合理反映被评价系统描述的模型;第二, 明确评价的目标体系, 选用合适的指标体系, 明确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第三 ,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第四, 确定参与的综合评价人员, 选定评价原则及相应的评价模型;第五, 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体对不同指标进行赋值, 并解释其意义。

笔者认为, 应围绕上述经济效益审计的五个方面来建立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 其中应包括 (1) 反映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指标; (2) 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 (3) 反映获利能力的指标; (4)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指标; (5)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6) 经济资源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7) 评价企业社会贡献能力大小的指标。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 审计结果客观、全面和准确, 应根据本企业的现实情况, 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三、xx公司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框架和审计要点

(一) xx公司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框架

2009年, xx公司针对下属各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以经济和管理效益为主的效益审计实践项目, 此次开展的效益审计有两点与以往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1) 加大了非财务层面的管理评价指标在经济效益分析中的运用; (2) 从企业内外部聘请相关专家组成专家评议组, 确定企业的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指标体系, 形成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结果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结果。

(二) 案例分析——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

案例企业: xx公司下属某天然气处理企业。其业务包括天然气管理、净化处理、集输、销售及服务, 2008年完成利润1.4亿元。

此次开展的项目类型为2008年度经济效益审计, 立项的目的是:揭示该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性、经济资源利用的经济性、经营成果的效益性, 评价企业管理成效, 发现管理不足和缺陷,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在审计开展前, 审计组讨论确定了审计范围和方法。

1. 审计范围

该企业2008年各项管理活动的决策、控制、实施效果。计算、分析、对比采用2008年数据, 重点项目效益分析评价、企业管理现状、管理缺陷及审计建议等审计内容延伸至审计日。

2. 审计方法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经济技术指标对标、管理活动再执行等审计方法, 对该企业2008年全年经营指标、决策管理、生产组织、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员工培训成效、新技术开发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调查。

根据确定的方案, 审计组从油田管理、生产、财务部门各抽取一名专业人员, 并从油田石油协会聘请两名专家组成专家评议组, 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指标评价体系。

审计人员首先根据审计构架及指标体系, 结合财务收支延伸法、经济活动指标评价法开展审计现场实施, 计算出本年的各项指标值;然后将该企业的指标实现值排除了各种不可比因素后与本年经济目标、今年的经济指标水平对比, 根据指标性质得出经济效益的提高或者下降;最后, 在综合平衡了各项指标评议和其他审计结果后, 审计组得出经济效益情况的最终结果, 出具审计建议, 完成审计评价。

此次审计, 核减申报潜亏七百余万元, 提出的十二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建议全部被被审单位采纳, 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经济效益。

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设想

(一) 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总体说来, 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仍处在探索阶段, 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观念根深蒂固, 经济效益审计理念有待进一步渗透

实际工作中, 大多审计人员满足于对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的审查与判断, 缺乏对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 对如何提高经济效益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 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

2. 不能明确把握经济效益审计和其它审计的关系

导致了项目选择不到位, 造成审计结果利用价值不大, 未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

3. 没有统一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加大了经济效益审计的风险

由于目前审计项目的相关方面均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提供指南, 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上难以达到一致性和客观性, 不能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价值。加上审计人员长期从事真实性和合规性的财务收支审计, 按照常规性审计思维思考问题, 可能导致结论出现偏差, 使经济效益审计风险进一步加大。

4.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经济效益审计高标准的要求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大的工作, 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 以及创新审计方法的思路等。目前, 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审计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 但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 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综合性强、层次高的需要。

(二) 经济效益审计的未来设想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计活动, 是未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未来提出以下发展设想。

1. 调整审计理念, 明确经济效益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人员需要转变审计理念, 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 应向审计监督与评价方向转变;从以事后审计为主, 向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审计人员要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知识的学习、理论研讨和业务实践, 努力形成一个积极研究、深入探索、努力实践经济效益审计的好环境。

2. 明确工作重点, 选准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切入点

首先,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极其广泛, 在目前全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 应根据审计部门现有的能力状况, 在审计资源许可的情况下, 选择一些重点单位和项目作为试点, 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逐步规范、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其次, 要合理选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最佳切入点: (1) 不能选择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项目; (2)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 (3) 要选择那些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项目和领域去开展效益审计。

3. 常规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有效地相结合

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 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种类的审计相结合。要将经济效益审计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 提高这些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如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 则应进行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如只发现一部分资料不实或小范围违规, 则可重点开展效益审计。

4. 尽快建立经济效益审计的规范体系和标准

在审计实践中, 应结合自身实际, 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做必要的探索, 要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和常规审计中取得的经验, 制定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同时, 也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5. 强化培训, 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内审人员经济效益审计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是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 更好发挥内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培训内容要突出经济效益审计实务的培训及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技术培训, 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和经验, 从理论上准备, 实践上探索, 提高审计人员开展效益审计的工作水平。

建立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机制, 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 维护国家的利益,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安全经济效益及优化模型研究 第2篇

安全生产是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加大对安全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为了防止或杜绝某些事故的`发生, 减少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对安全效益进行了定性及定量评价,并利用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安全投资进行最优分配,所得结论能给企业安全部门带来一定参考价值.

作 者:韩志丽 吴景泰 丁志峰 HAN Zhi-li WU Jing-tai DING Zhi-feng  作者单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刊 名: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年,卷(期): 25(2) 分类号:X915.4 关键词:安全效益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   最优分配  

经济效益研究 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管理

随着电力建设资金投入的加大,电力企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然而供电企业的营销管理手段创新滞后于电网建设速度,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营销”的观念,加强电力企业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加强电力企业市场化管理

电力生产和管理的特性决定了电力企业市场化具有特殊性。电力企业绩效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主要体现的是具有垄断意义的国有企业的绩效。同时,电力行业必须以安全、环保、节能为基础,既具有公用事业和服务业的特点,又具有不同电源结构带来的自然差异性,且投资回收周期较长。电力是特殊的商品,在我国基本解决了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后,加强企业市场化管理已成为电力行业向纵深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议题。地方电力、民营电力和外资电力等多元投资主体办电的发展,以及电力上市公司与电力行业并购重组的增多,促使电力企业引入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先进管理工具,注重建立系统的市场化管理体系,更加关注公司价值尤其是市场价值,从而形成市场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

二、加强企业内部资金运作管理

供电企业从业务运营的角度划分,应当具有两大资金运营职能,一是买电卖电;二是电网建造维护。买电卖电是一个显性的资金运营循环系统,从财务视角出发,类似于商业企业模式。而电网的建造与维护,则更容易被理解为生产运营环节再现。

2.1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一方面电力市场尚不够健全,客户从消费到缴费有一个过程,如果考虑欠费催缴等问题则电费回收周期更长,致使电力企业出现数额较大的应收款和应收票据。另一方面付现成本中的外购电费和工资福利支出必须用资金予以及时支付,修理费、其他费用中的一些资金支付项目又很少能采用赊销方式进行交易,在企业资金被占用而又不能占用其他企业资金的情况下,持有货币资金就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

2.2企业进行电网建设的需要。

目前电力企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力需求强劲在全球普遍存在。针对电力企业上述的资金管理困境,我们需要坚持“三抓一创”工作思路,加强资金资源整合,实施集约化管理,推进公司发展方向的转变。以“强化资金集中管理,开展内部资金市场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工作思路,扭转资金管理上的被动局面。只有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及控制才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有根据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建立起一套适应公司发展的资金管理控制体系,才能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提高技术水平,注重节能

要依靠科学手段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加强技术管理。比如采用:调整用户负荷,使变压器经济运行;加强无功补偿;降低配电线路损耗等措施达到降低耗能的目的。

3.1变压器设备与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主要设备,在变换电压及传递功率的过程中,自身要产生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损耗。变压器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损耗又与变压器的技术特性有关,同时又随着负载的变化而产生非线性的变化,变压器的损耗在电网中的线损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轻负荷时占的比例更大。因此,必须根据变压器的有关技术参数,通过合理地选择运行方式,加强变压器的运行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以达到节约电能的目的。采用无功补偿可以提高功率因数,充分挖掘设备输送功率的潜力,是一项投资少,收效快的节能措施。

3.线路是配电线路运行经济运行地重要指标。

减少配电线路上的有功损耗可节约相当数量的电能;而降低配电线路上的无功功率,就

可提高供配电网的功率因素、减少负荷电流,从而提高電压质量。

四、加强电力企业成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电力企业突破计划经济传统管理模式,转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创造经济效益上来。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企业成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都会受到企业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

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现代企业管理不能忽视成本管理。如果一个企业缺少科学的成本管理,或者不规范成本管理行为,则不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4.1实行成本控制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4.2加强安全生产,降低成本损耗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对于巩固社会的安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稳定政治环境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样,加强职工的安全培训和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也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经济发展降低了成本损耗。

4.3完善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是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由于在电力总成本中比例不大的原因,供电成本容易不受重视,而实际上,做好供电成本非常不易。因为变动成本以降低单耗为明确目的。成本可以用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来划分,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变动成本是指

购入电力费,电力上网由调度中心管理,电价由地方物价部门制订,所以可分析的空间很小,固定成本在一般的教科书上只提加强管理,或依据产品产量进行分析,很少有明确的管理办法与措施。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改革成本管理体制,改革劳保管理方式和成本结算考核方式等来完善成本管理。

总之,经济是企业的核心,只有从各个方面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样才能持续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军民.如何降低线损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4).

[2]何滢.电力企业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 第4篇

1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1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

(1) 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 (2) 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 确定完成程度。 (3) 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 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 可以发现存在的羞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1.2 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

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 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 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 (1) 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 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 采购方式的合理性, 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 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 (2) 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 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 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 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 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 (3) 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 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 产品质量水平, 生产成本水平等。 (4) 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 销售方式的合理性, 销售费用的高低, 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 既要看产出的多少, 也要看投入的高低, 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 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 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2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2.1 精心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对审计全程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安排。是指导、组织、控制效益审计活动的纲领。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实施活动, 都必须根据审计方案来进行。审计方案的制定必须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作业指导, 因此方案中审计重点的分析确定是重中之重。审计重点如果不在方案中加以确定, 将使审计活动无从入手, 或是缺乏重点或是任意进行, 也难以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确定审计重点首先要围绕审计目标, 逐步进行褥查研究和分析, 列举出每一个审计内容应当检查的事项。然后再从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大小确定必须进行的审计事项。审计重点的确定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核算体制、各级子公司的隶属关系以及围绕影响企业效益的有关指标体系来确定。制定审计方案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 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资料, 必要时可以采取走出去的调查方式, 获取可比性的第一手资料。

2.2 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

从每个项目实施审计活动的过程来看, 主要是检查、取证、分析三个环节。效益审计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很多, 可以借鉴财务审计方法如审阅、盘点、观察、核对、查询法等, 也可以借鉴管理审计的方法如对比分析法、净现值法、价值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审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可操作性, 审计方法能否符合经济效益审计的要求、适应被审计企业的经营特点至关重要。比如在审查书面材料方面, 可采用审阅法和纵横核对法来了解企业内控措施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材料表述不清和有疑问之处, 要采取多方查询法来获取审计线索;对材料中的有关数据缺少可信度, 要用比较分析法来判断其用意和真伪;对各方都有意回避的事项, 要采取重点关注法;在审核企业的财务数额和实物数量时, 可采用盘点法和鉴定法验证其数据的真实性。 (1) 审阅是检查过程中基本的方法。审阅的内容根据具体实施的审计项目来确定。一般来说, 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财务资料以及统计、合同、会议纪要等资料都应当进行审阅。审阅过程中, 审计人员按照各自分工的审计内容对取得的资料有目的的进行检查, 查找疑点。 (2) “盘点”方法对于确定账实是否相符、是否存在流失问题很有帮助。通过核对存货、固定资产等账表与仓库、生产现场等实物在数量、质量上是否相符, 能够发现是否存在效益流失问题, 发现管理控制环节存在的漏洞。 (3) “观察”应用于效益审计主要是了解管理和生产过程。通过对企业生产全流程的观察, 能够发现影响效益的要素。 (4) “核对”主要是指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资料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照, 检查其是否相符, 逻辑或勾稽关系是否正确。对发现的异常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效益的因素。 (5) “询问法”是指与有关人员进行谈话, 询问一些与审计内容有关的问题, 或者了解内部控制管理的方法、制度, 了解生产工艺流程等等。通过询问, 既可以找到审计应当注意的关键环节和审计线索, 也能达到加强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积极沟通的目的, 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6) “对比分析”是审计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资料很多, 对生产经营的有关数据可以与以前年度进行纵向对比, 也可以与同行业水平进行横向对比, 还可以对相关项目进行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存在的差距, 找出解决办法, 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 (7) “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查找分析影响某一事项的因素, 从中找出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效益审计的检查分析过程。影响效益的因素很多, 不可能对所有的影响因素进行检查, 只能抓住重点,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的方法很多, 每一种方法也不是独立进行, 要几种方法交叉运用, 并且要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 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建议才能有针对性, 评价才能恰当。

3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 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 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 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 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 均力求简单, 易于使用。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 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话动时, 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 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 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 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 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 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 并由此找出差距, 发掘潜力, 提高效益。

因此, 企业效益审计报告应当采取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 而且这种专题报告要具有研究的性质。根据企业效益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专题效益审计报告可分为针对特定项目 (单位) 的微观专题审计报告、针对同类项目 (单位) 的中观专题审计报告和针对普遍性问题的宏观专题审计报告。特定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组完成, 同类项目的审计报告由组织实施该同类项目的单位完成, 宏观管理方面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完成。如果问题容易分析和解决, 专题审计报告的形式可以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的三段论方式;对比较重要且别人尚未意识到的复杂问题, 仅仅提出问题也是可以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

经济效益研究 第5篇

摘 要: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院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逐渐受到管理层的重视。文章通过依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表述内部审计对促进医院经济管理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经济管理

医院内部审计是由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医疗服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审查和评价,并向院领导或授权人提出书面审计报告,以达到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和管理,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目标实现的目的。我院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积极、主动开展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为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设置机构,配备专职人员

我院党委非常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早在1998年3月就设置了审计科.配备专职审计人员2人,现有两名专职人员均为中级职称:另外还有五名兼职内部审计人员,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6人,并且都有内部审计资格证。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我院还以红头文件形式成立专门了审计领导小组.并明确由党委书记负责、纪委书记主管内部审计工作,形成了党委重视支持,纪委加强监督,审计科具体落实措施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为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健全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我院审计科注重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审计科负责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51号令《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郑卫物审[2007]1号《郑州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和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审计人员职责、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具体落实措施、医院审计工作实施要点等,为具体落实医院内部监督提供可操作性依据。每年院纪委与审计科签订内部审计工作目标责任书.审计科根据医院总体目标制订具体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计划.每半年和年终向院党委和纪委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情况.为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因地制宜,规范内部审计

我院由于受人员编制、职数的限制,审计科两名专职人员.还兼管物价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我们克服困难、结合实际、冈地制宜、采取以审计科为主,专职与兼职人员相结合,充分发挥专、兼职审计人员作用的审计工作方法。我院兼职审计人员是纪委、财务、全面质量考核办的主管,业务水平较强,并具有会计师、经济师、高级会计师职称.非常熟悉各个部门的每个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况的优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需要审计调查时,采取回避制度,即调查被审计部门时,其所在部门的兼职审计人员回避。这种专、兼职审计人员相结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既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又使内部审计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形成了监督合力。在经过审计准备、实施、终结阶段后,由专职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由科长撰写审计报告.同时征求兼职审计人员和被审计科室对审计报告的意见,相互交流,有效沟通,由审计科长负责向主管领导提出书面审计报告。整理审计档案.并在年终后归医院档案室。整个审计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规范操作,使内部审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

我院审计科始终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严密、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上.力求监督与服务并重。

(一)保留传统的财务审计,强化内部控制监督

财务审计是传统的内部审计业务类别,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活动。放弃财务审计,就意味着内部审计舍本求末,会进一步加速内部审计的边缘化。因此,持续的、适度的财务审计对医院管理是很有必要的。审计科每年都把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作为重点。

1、加强对医院资产、负债、和结余情况的审计

内部审计活动通过有效的监管和对内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审计科根据年度审计计划,每年对医院预算、决算进行审计。通过对医院全年和上半年资产、负债、结余情况的审计,审查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和资金使用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是否保持在合理幅度之内,对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估。

对流动资产,主要通过分析期内存货、流动资产、药品、应收帐款的周转次数、天数等指标的真实性核查.来评价流动资产的营运能力:对每百元流动资产业务收入、每百元卫生材料支出的医疗收人等指标的有效性核查,评价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卫生材料消耗所带来的医疗收人和卫生材料管理状况。

对固定资产,主要通过参与院内招标工作,参与医院管理,对增加、特别是新增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政府采购设备的申请、报批、采购、程序和减少、报废的固定资产的审批进行内部审计。对新增周定资产增长率、设备更新率指标的合理性核查,评价医护技术人员人均占有固定的数量及医疗技术手段所处的水平;对百元固定资产、百元医疗设备的业务收入的合法性核查,评价固定资产利用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对负债,主要通过对资产负债率、长期资产适合率、流动比率、速度比率指标的真实性审计,评价医院长期偿债能力和债务偿付安全性所具备的物质保障程度、财务结构的稳定程度和财务风险的大小、短期偿债能力和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

对结余,主要通过报告期内财务收支结余真实性的审计,判断医院是否良性经营,是否实现国有资产增值。

2、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的监控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健全落实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加强对货币资金管理的监督,每年对门诊收费、住院结算岗位、财务科出纳进行现库存现金清点12次。重点对当日收入是否及时缴纳银行,库存周转金是否帐实相符进行核对,每季度重点对银行存款账户及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情况进行内部监督。确保岗位合理设置、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货币资金的安全。

开展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通过对外来、自制原始单据,现金收付凭证,各级责任人和领导的签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的审计.监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

对药品、卫生材料、其他材料、科室使用的特殊一次性耗材库存情况材每年至少抽查盘点一次,审查物资仓储保管是否安全可靠。

对医院会计凭证、帐册、报表、对账、结帐情况的审查,看其是否严格执行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会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规避医疗财务风险。

(二)开展专项审计。发挥审,帮、促的作用

内部在开展专项审计时,摆正位置,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审在要害处,帮在点子上,促在管理中。

1、每月对医疗服务价格、药品、特殊一次性材料价格执行情况进行专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指导、帮助相关科室规范收费行为,确保患者、医院双方权益,净化行业风气。

2、对政府采购、设备人库、使用情况及专项经费进行内部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

3、每年两次对全院各科室是否私设小金库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内部审计,起到提醒、警示作用。

4、对经济合同及付款情况进行审计。防范风险。

(三)聘请社会审计

由于医院缺乏工程、基建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我院近年来对零星维修、大型修缮、基建项目聘请社会审计。没经审计。一律不予付款,实行有效监督。

(四)进行后续审计,督促整改

对内部审计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督促整改、落实。并进行后续审计,跟踪评估。

六、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审计技术在创新、审计理念在更新。院领导非常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参加内部审计培训,审计人员通过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业务素质,促进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经济效益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工程物探;三维地震勘探;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夏书兵(1976—),男,江苏省姜堰市人,河南省煤炭地质勘察研究院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P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2.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2-88-02

引言

工程物探主要是对地表及地下100米左右的介质,通过相应的物理仪器和数字信号转换,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手段,全面掌握目标体的物理特性和状态。一般情况下,工程物探主要以二维地震勘探为主,但其存在着地质信息假设过于苛刻等明显缺陷,相比之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则有着数据完整、信息量丰富等优势,因而在近些年来的勘探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教训,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

一、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例如炸药等)形成人工地震,并以科学仪器记录震动详情,从而估算地下构造的特点。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作为地震勘探的重要技术之一,是从二维地震勘探衍生而来,同时融合了物理、数学和计算机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其主要包括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地震数据处理以及地震资料解释三个环节,各环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从而构成了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撑下的系统工程。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二维地震勘探技术相似,主要是通过地面上各沿线的地震勘探施工,使人工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地面上的仪器开始同步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返回时间,再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得出目标物深度,综合测线的观察处理结果,从而得到直观反映地下岩层分界面起伏变化的地震剖面图。由于其勘探对象是地下半空间的三维地质体,因而在工程物探中具有显著优势,表现在:数据量相对丰富,包含了地震波的各种信息,有利于使用正反演技术以及岩性研究;数量完整性好,准确性较高,在通常地震波分辨率范围内,可基本查明相对复杂的地质构造;充分发挥了高科技装备的先进性能,有利于数据解释的自动化及人机联作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优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相关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例如Andreas Cordsen[1]等学者,详细阐述了三维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以及施工要领,介绍了三维采集参数、三维观测系统的类型,并对其优点和缺陷进行了对比。Vermeer[2]深入研究了正交块状三维观测系统的地球物理参数配置,优化了MKB方法和LUG方法,减少了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我国学者钱荣军[3]等以目标层信息为出发点,通过对表层结构地球物理模型和地下结构地球物理模型的分析优化,设计了地震采集参数。尹成等利用带约束条件的数学规划模型计算目标函数,实现了线束状三维观测系统的优化。

总的来看,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所具有的低成本、高精度和短周期等优势,使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和快速的发展。受技术力量以及设备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国外不仅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且在软件设计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例如,著名的绿山地震设计软件、OMM软件等,而我国近年来在观测数据参数论证方面,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面,仍然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三、三维地震技术的经济效益

三维地震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地质勘探的精准性,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益。

(一)有效促进了我国地质矿藏开采等行业的深入发展

我国地形多样,地质状况复杂,对地质的精确勘探造成了困扰。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查明细微地质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矿业开采的利用率,不少多年开采的老矿区通过三维勘探技术,甚至发现了新的资源,从而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效缩短工程周期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其探测结果能提供较为精准的地质构造信息,因此大大提高了钻探成功率,有效缩短了工程周期。例如,在东濮地区的地质勘探过程中,通过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勘测150km2地区的复杂地质问题仅需要原计划的一半。因此,三维地震技术的运用加快了地质勘探与开发,有效降低了地质勘探费用,为煤炭、石油开采等行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

(三)三维地震技术有效降低了勘探成本

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勘探精度与效率等工程效益方面不断提高的同时,技术应用成本在不断降低,为工程单位节省了大量资金。以单位勘探成本为例,二维测线单位成本为6200元/ km ,而采用三维测线,其成本则仅需810元/km,降低了7.5倍,而且勘探效果更加完美。因此,对该技术的采纳与有效应用,极大减轻了相关企业单位的资金压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三维地震勘探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三维地震勘探实践的局限性

三维地震勘探虽然在构造勘探方面有着其他勘探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种种局限。一方面,探测结果准确率有待提高。在大多数地震勘探任务中,一般要求其断层落差为5m,平面位置误差范围是±15m。然而,调查显示,既使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华东地区,对落差区间5-10m之内的的断层进行的探测,其准确率尚不及70%。另一方面,存在着地震信息的缺失,所观测系统搜集到的信息难以有效显示落差较小的断层。同时,由于信息解释的不准确,导致所勘探出的断层位置与实际位置相比差距较大,这一点在断层落差较大或倾斜角度较大的地层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另外,由于难以有效识别距离较近的断层,经常会把两条倾向相同的断层解释为一条大落差断层,甚至也会将两条角度完全相反的断层解释为一打小落差断层或无断层。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物探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原因解析

三维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间接的勘探方法,除了技术上的局限之外,实际工作中的质量控制以及技术应用失当,是影响其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野外勘探质量控制以及观测系统设计缺陷。受当前排列分布面积大以及质量控制点较多等观测方式的影响,观测系统设计规范性较差,在客观上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特别是频频照搬或套用既定的观测系统,或是随意进行野外变现,极易造成炮距分布不均匀以及系统复杂多变等问题,严重拖慢了数据分析速度,最终影响偏移效果。

2、技术应用与地质条件的匹配问题。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激发条件复杂多变,但是地震成孔工具较少,由此街面的成孔激发问题使原始资料的信噪比较低,从单炮甲级率来看,其效果很不理想。其他技术应用方面,例如,纵、横分辨率问题造成的构造遗漏、长波长静校正方法不理想造成的假断层探查结果、偏移成像问题等,都成为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效果的“拦路石”。

3、仪器设备的升级更新与实际应用未能做到协调一致。先进的仪器设备未必都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例如,现在常用的集中逻控型数字地震仪,虽然其排列布置和处理技术更加合理、先进,理论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很少考虑勘探过程中对可操作性以及可靠性等的实际需求,在应用中的效果却不甚理想,有时勘查效果甚至不如旧式的16位A/D转换遥测地震仪。

五、提高我国三维地震勘探经济效益的对策

地震勘探技术已进入了成熟阶段,短期内产生技术飞跃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要提高三维地震勘探水平,就要抛弃“唯技术论”,以全新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来提升勘探水平。

(一)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提升勘探质量

技术趋同条件下,管理水平以及人员素质等非技术因素,成为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的突破口,而良好的工作体制是决定这一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强调实际工作中的权、责、利的辩证统一,就成为物探企业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物探这样一个国有企业处于优势地位的行业,更应该把体制创新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的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地震勘探工作创造坚实的制度环境。

(二)优化物探工作流程,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管控

三维地震勘探工作集数据收集、处理以及解释为一体,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成本控制、人员配备、人机优化组合等环节着手,重视施工人员培训以及相关试验和生产过程的流畅有序,做到工作管理的动态化和监管适时化,全面保障各项细则落到实处,从而实现质量控制与施工成本的平衡,在确保地震勘探效果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强化成熟技术的融合与集成研究

当前,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相当成熟,各种仪器和软件配备都已做到了系统化,要在技术层面上提升地震勘探效果,就必须走集成化的道路,尤其是做好三维地震技术中采集、处理和解释三环节技术上的衔接和融合,形成实用的一体化技术,使各环节之间相互监管,实现立体化、综合化和动态化的勘探能力,从而快速锁定勘探目标,有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高勘探效益。

参考文献:

[1] Andreas Cordsen, Johnw.peire.陆上三维地震勘探的设计和施工[M].石油物探地球物理勘探局出版,1996.

[2] Vemreer Gijs J O、3D seismic survey design optimization[J].The Leading Edge[M].2003,(10):934~941.

[3]钱荣钧.对地震资料野外采集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讨论[M].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研究 第7篇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在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提出来,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审计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的经济效益低迷。为了改善目前这一问题,我国的审计管理部门开始加强对这方面的管理,通过出台相关的细则、加强监管等,规范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本文就目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供对策建议。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 一) 审计机构的员工对经济效益审计理解不到位

在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负责进行经济审计的工作人员对其不够重视,没有准确地把握经济审计的实质。在开展相关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时,没有就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对于一些重大事项也选择性地提及。这主要是由于负责经济审计的人员认为企业可以持续经营即可,没有太大的必要做经营管理分析和评价。由于这一理解中的偏差,导致一些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经常出现工作上的偏差。

( 二) 缺乏系统的审计程序

与开展企业年报审计类似,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需要依靠立法来保证,但是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发展的时间短,对于其重视程度不够,在颁布的《审计法》中对于经济审计的具体方法、要求、报告的模式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此外,法规中对审计机关的权限以及职责也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上述情况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负责经济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可依,相关的重大事项也无法实行统一公正的标准评判,导致我国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度混乱,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障碍。

( 三) 审计所需要的资料不全

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需要企业提供所需的必要资料,如固定资产明细、无形资产证明、历年财务报表、凭证等资料。但是一些企业在提供经济审计资料时不完整,有些资料选择性的提供,甚至部分资料存在虚假的情况。这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无法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实现对企业真实的经营效果的分析,出具的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质量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 四) 负责审计的人员素质偏低

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一定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审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中很多的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在知识方面有所缺乏,难以对被审计的单位做全面、准确的审计分析。由于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审计中无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实际性和方向性问题,分析的一些问题难以深入到本质,由于这方面的限制,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结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提高企业经济审计质量的建议

( 一) 强化经济审计意识

负责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人员应当树立全局的意识,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理解。要认识到经济效益的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这才是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任务。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企业可以持续经营即可,没有太大的必要做经营管理分析和评价。往往由于这一理解中的偏差,就可能导致一些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出现超出预期的后果。

( 二) 完善企业经济审计体系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人员做好自身的工作外,还需要政府在这方面出具明确的审计体系,为审计人员提供制度上的指导。首先就是在《审计法》中对经济效益审计先关的事项进行明确的规定。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标准,、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通过法律的明确,为负责经济效益的审计机关和人员提供法律指导,规范经济效益审计。由于各个行业中经济事项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针对不同行业,设定有效的审计细则,从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效益为,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

( 三) 注意审计资料的保存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现场的时间较短,审计资料就成了工作的重点,因此,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不仅仅要注重审计手段和审计技巧,还需要加强对资料的检查。只有真实、完整性的资料,才可能做好经济效益的分析。对于经济效益审计来说,通常较为完整的资料能够使企业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为被审计的企业提供有益的工作指导。

( 四)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有一定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审计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国现有的审计人员中很多的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在知识方面有所缺乏,难以对被审计的单位做全面、准确的审计分析,这就需要加强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培养,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此外,还可以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才培养所花费的时间,还可以通过高水平人才的带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其他员工的业务水平。

结束语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策略研究 第8篇

建筑经济效益具体指的是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 不断降低社会劳动力的消耗, 最大程度保证建筑物的使用价值。但是, 在2016年上半年, 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区经济运行压力都比较大, 而建筑行业在其中所受到的压力尤为严重, 建筑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如何提高建筑经济效益成了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而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 当前建筑经济效益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 随着建筑企业经营效益不断的上升, 建筑企业生产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这也在一定提升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实力, 但是, 随时建筑行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滑坡的现象。以平顶山市为例, 在2004年平顶山市建筑行业产值占据全身比重的3.29%, 但是, 到了2016年上半年, 其下降到了1.69%, 将幅度达到了94.7%, 差不多达到了一倍;如果从平顶山市建筑行业在外省中所占据的生产产值来看, 其在2016年上半年外省中完成的产值只有9.5亿元, 同比至少下降了18.3%。由此可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平顶山市建筑经济效益却在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提高平顶山市建筑经济效益, 就一定要对其采取适当的措施, 进而才能有效地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策略

2.1 健全相应的建筑标准

要想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首先就需要确保建筑物满足相关的建筑标准, 这样才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 进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经济效益。建筑标准总的来说就是耐久、适用、美观、安全等要求, 也是人们对建筑物的首要需求, 因此, 在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首先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建筑标准来实现, 在制定建筑标准的过程中, 需要经过相应的生产实践才能制定出较为合理的指标, 然后再通过鉴定确定建筑标准的形式, 可以在小范围内展开试点, 之后再使用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区标准、企业标准等形式发布出来。建筑标准在划分过程中, 其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 其具体可以将其划分为控制标准、产品标准、超前标准、方法标准等方面, 这些标准因其划分标准不同, 所以作用领域和环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在制定各项标准之后, 建筑企业就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其生产的建筑商品是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 进而就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2.2 最大程度实现建筑节能优化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 因此, 节能建筑理念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因此, 要想真正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还应该最大程度实现建筑节能优化, 不应该着眼于眼前的成本投入, 还应该着眼于长期的经济收益,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经济效益的提高。总而言之, 建筑企业要想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一定要加强对节能建筑的认识, 最大程度优化建筑节能, 进而才能显著的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2.3 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

在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的过程中, 建筑成本控制属于其重要手段之一, 就目前而言, 我国建筑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经济效益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因此, 要想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就一定要加强建筑企业成本控制, 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 建筑企业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成本责任中心, 同时对成本控制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 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成员成本管理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同时, 在进行成本控制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将成本管理责任制落到实处, 可以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目标作为具体工作要求, 这样就能对项目成本进行较为有效的控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筑行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就一定要提高我国建筑经济效益。因此, 建筑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 一定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的认识, 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过程中, 尽可能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进而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机械产业研究性经济效益 第9篇

一、蜗轮传动系统的优缺点

蜗轮传动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一级蜗轮传动就可以实现很大传动比, 结构紧凑。在要求大传动比的场合, 采用一级蜗轮传动往往可以代替多级齿轮传动。不仅减少了零件数目, 而且简化了机构。工作平稳, 噪音小。由于蜗杆齿面是连续不断的螺旋面, 而蜗轮在同一时刻处于啮合中的齿不少于两个, 所以蜗轮、蜗杆的啮合是连续的。因此, 在制造精度与工作条件相同时, 由制造误差引起的附加动载荷与齿轮传动相比小得多。蜗轮传动在近代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 蜗轮传动也有缺点, 由于这些缺点, 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传动效率低:效率低表明动力损失大, 相当于部分能量消耗于啮合摩擦上, 故蜗轮传动所能传递功率受到了限制。耗费大量贵重有色金属:蜗轮传动工作时, 由于齿面间有相当大的滑动速度, 容易导致齿面的磨损和胶合。为减小摩擦、磨损和工作温度, 以提高传动承载能力和效率, 一方面, 要有良好的润滑, 另一方面, 对蜗轮副提出减磨、耐磨和抗胶合性能的要求。

二、蜗轮传动研究方向

为探索机械性能、摩擦学性能和热性能更好的工程塑料, 我们首先想到了那些高性能的工程塑料。然而, 这些特种工程塑料原料成本高, 合成工艺繁杂, 成形困难, 使广泛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获得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另一途径是对现有产品进行填充改性, 通用工程塑料通过增强填充改性, 在提高机械性能的同时, 也扩大了使用温度范围, 同时, 也有可能提高摩擦学性能。因此, 人们认为工程塑料的增强和填充改性是当前最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把几种各具有不同优点的材料进行人工复合, 构成复合材料, 使各组分间相互取长补短, 从而获得具有力学、化学和摩擦学等方面良好综合性能的材料。复合的目标是使材料具有更高的机械性能、摩擦学性能和耐热性能。复合材料的基底材料我们选中了尼龙, 因为在普遍工程塑料之中, 尼龙具有最佳综合性能, 因而在世界各国应用最为广泛, 而且资源最为丰富。

上世纪90年代初,部分企业从英国尼乐凯等公司引进稀土尼龙生产线,从产品结构上初步改变了过去单一尼龙生产局面,材料向着稀土改性方面研究和发展。随着材料性能的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稀土尼龙替代铜合金制造各种轴瓦、轴套。特别是铁路缓行器制动缸轴套,在2、3年内全部都由稀土尼龙替代铜,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有色金属资源;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材料应用向轻量化发展,这样又给PA6、PA66尤其是改性尼龙带来了更加旺盛的市场。

1.1、重量轻,节能效果明显。尼龙合金的比重只有1.16-1.20,不到青铜的七分之一。与铜合金相比,制造同种规格蜗轮,重量只有铜蜗轮五分之一左右,大大减轻了设备自重,减小机器运行过程中由于自重而引起额外功率消耗,节能效果明显。

1.2、优良的耐磨、减摩和自润滑性能。由于在聚酰胺分子链中嵌入高耐磨超微材料微粒,大大提高了尼龙的耐磨性能,同时加入的固体润滑剂在尼龙制品的工作面形成了一个边界层;根据不同用途在尼龙合金中也可适量加入如白油、工业润滑油等液体润滑剂,油滴被均匀、稳定地分布在尼龙体内,却又好像被”冻结”一样不会自行析出,只有处于表层的油滴可渗出到表面起润滑作用,当表层磨损后,次表层就代替之,从而大大地增强了尼龙合金自润滑性、耐磨性和润滑的持久性。

1.3、优良的吸震性、抗冲击性、抗疲劳强度以及低噪声性能尼龙合金蜗轮运转平稳且噪声低这一点非常明显,它的弹性模量虽低于铸造青铜,但却有利它的弹性压缩,减少载荷应力的集中,使压力均匀地分布,从而提高了机件的耐疲劳性能。

1.4、较高的机械强度。尼龙合金聚合物因为使用了阴离子聚合机理,加入超微材料改性,其结晶度高,分子量可达到7-10万。故其机械强度比一般工程塑料高得多。

1.5、尼龙合金在蜗轮制造行业的应用2003年8月,江苏常州东驰汽车转向系统有限公司采用我公司尼龙合金材料制造模数8、齿数33的转向器蜗轮200台套。经8个月连续使用,于21) 04年6月16ET全面验收检测,尼龙合金制的蜗轮齿面仅磨损0.07mm-0.09mm,耐磨性能优异程度令全公司技术人员及领导震惊。

1.6、优异的性价比。应用尼龙合金制造蜗轮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优势。由于尼龙合金减摩,耐磨,自润滑等性能均优于铜合金,动力传递效率优于铜合金,使用寿命延长。同种规格蜗轮,如采用尼龙合金比铜合金降低50%一60%成本,具备较高的性价比优势。

三、结论与措施

尼龙合金作为当前工程塑料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由于具有一定的强度及自润滑性、良好的耐磨性和加工性,装配维护方便,成本较低,可广泛用于中低速重载的摩擦零件,尤其在机械制造方面,作为耐磨减摩材料代替有色金属铜及金属合金将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应用是机械经济产业利用技术创新以到达提高经济效益的典型代表。

蜗轮传动是仅次于齿轮传动的第二传动类型, 在现代机械产业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并且大大推动了国内机械产业领域的经济效益增长。研究探索新型材料的蜗轮系统蜗轮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家详.《轧钢机械》[M],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9.6.

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1 引言

继续教育是对普通学历教育的有益补充,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应运而生的再教育活动,因此,“动态变化”是继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征。继续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当今各高校的继续教育活动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其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与企业或社会办学单位联合办学,举办各种教育培训、成人业余学习和自学考试助学,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此外,继续教育学院还担任着研究和开发新的继续教育项目,监控成人学历教育、远程教育、自考办学、各类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评估继续教育经济效益,为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探索方向,并提供各种可行性方案等。本文研究的继续教育活动不包含职业技术教育。

日前,大中专生、普通本科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加上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推广,继续教育生源日益减少,因此,及时对继续教育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为管理者对继续教育未来规划、政策制定以及正确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对丰富继续教育理论也十分有益。

2 层次分析法评估研究继续教育经济效益

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1],1982年由高兰民柴(H.Gholamnezhad)首先介绍到中国。层次分析法是用来解决多属性决策问题,它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的部分,又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结构,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有关人员的判断,确定备选方案相对重要性。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决策时需要经历如下四个步骤[1]:

(1)分析系统中各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要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4)计算各层次要素对系统目的(总目标)的合成(总)排序权重。

继续教育经济效益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效益系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研究过程中,其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指标体系按照隶属关系可以构成递层次结构,使其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起来,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因此,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评估研究较适合使用层次分析法。

2.1 建立继续教育经济效益三级递阶结构

据现行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实际情况,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可分为继续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和继续教育外部经济效益[2];继续教育内部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继续教育学院经济效益,联合办学单位或企业经济效益[3],教师个人经济效益和学员个人经济效益;继续教育外部经济效益指给物质生产部门所带来的所有经济效益,可以分为社会经济效益,科技经济效益,人才经济效益和其他经济效益[4]。其中,教师和学员个人经济效益仅指教师和学员为个人创造的经济效益,他们对社会做出的经济效益贡献可计算在社会经济效益之内。因此,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可以建立三级递阶经济效益结构图,如下图一:

2.2 建立判断矩阵

A为一级评价准则,对二级B的两个要素加以比较,建立判断矩阵如下表1:

为了对矩阵中的各元素赋值,定义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为了使评价更为客观,通过调查和统计教育专家、用人单位、继续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单位、教师、社会人员和学员的评价,结合上述1~9标度法分别建立判断矩阵,如下表3:

2.3 计算相对权重

2.3.1 计算B关于A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1)求矩阵B的特征向量W。先求向量W的分量

(2)一致性和误差分析

由于Wi/Wj是评价人根据自己对继续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给出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然存在误差,从而导致判断矩阵的特征值会有所偏差。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Ⅰ)计算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

由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B有一致性,故前面所得到的权重'W可以被接受。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六个方面的权重,将结果一并列入表4中。

结合实际状况,继续教育研究专家对各评价人优先级权重予以评价得到如下图示的评价人权重。

上表中最后一行的数值是上述七方面的评价人优先级权重的加权和,即是Bi相对A的相对权重[4]。

2.3.2 计算C对B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计算出C级各要素Ci对B级各要素Bi的相对权重。根据专家、用人单位、办学单位结合9标度法讨论分析得到如下判断矩阵,其计算结果、一致性和误差分析结果如下表5:

2.4 计算综合权重

在计算各级要素对上一级的相对权重后,就可以求出C级各要素关于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的总体权重[4],如下表6。

3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进行评估

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因素集F和评定集E;

(2)统计、确定单因素评价隶属度向量,并形成隶属度矩阵R;

(3)确定权重向量WF和WE等;

(4)按照运算法则,计算综合评定向量(综合隶属度向量)S及综合评定值(综合得分m)。

3.2 使用模糊综合评估法评估继续教育经济效益[4]

在求得三阶递阶结构图中最后一级关于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的综合权重集C=(0.1447,0.1447,0.0724,0.0724,0.1590,0.1760,0.1590,0.0719)后,即可对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进行模糊综合评估。

确定三级递阶结构中最后一级各评价项目的的评价尺度集E=(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通过专家、用人单位、办学单位、社会人员、教师和学员对每一个因素进行评价,建立系统评价集(最后一级)的隶属度矩阵R,表示如下:

将综合权重集C和矩阵R代入,得S=CR=(0.1447,0.1447,0.0724,0.0724,0.1590,0.1760,0.1590,0.0719)R=(0.15477,0.24031,0.33184,0.17420,0.09898)。

将S=(0.15477,0.24031,0.33184,0.17420,0.09898)归一化处理,得到模糊评价集为S=(0.1548,0.2403,0.3318,0.1742,0.0990)。

得到

由计算结果知,本文列举的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其综合评价结论接近一般水平。

4 结束语

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上述继续教育经济效益系统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接近一般水平,虽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前继续教育经济效益不容乐观,这与当前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的经济效益状况是十分吻合的。

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受到内外部经济效益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其内外部经济效益又分别受到各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社会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经济的效益,使得对动态变化的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的难度加大。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继续教育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其结果令人满意,效果明显,易于操作,快捷便利。继续教育相关部门可以从评价过程中探索办学规律、总结经验,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方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调研市场需要,制定适应市场需要的继续教育政策和制度,把握好国家对继续教育的倾斜政策,切实履行继续教育终身制度,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资源,挖掘继续教育的潜力,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学习机会,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祈宗.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罗能,毋丹丹.继续教育外部绩效的评估与继续教育绩效的综合评价方式[J].继续教育研究,2010,(3):1.

[3]何履胜,闫智勇.继续教育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估[J].继续教育研究,2010,3.

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关系

1.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1聚集资本功能

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

1.2循环流通功能

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

1.3引导资金功能

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1.4 扩张经济功能

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1.5增值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欺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2.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2.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

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

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2.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

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3.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3.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

4.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现代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及政策研究 第12篇

一、建筑节能的涵义

(一)建筑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规划、建设、改造和正式使用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能措施,执行一定的节能标准,运用新的建筑工艺技术、设备和新的节能材料,全面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提高了建筑物的采暖供热和制冷效率,建筑物使用性能上不再单纯地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主,而是采用人性化的运行管理,将可再生资源完美地运用到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保证了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高标准,采暖供热和制冷、照明、供水能耗得到了极大的降低,全面提高了用能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使得彼此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二)以未实施节能标准之前的建筑,为达到规定的室内热环境水平所消耗的能源为基础能耗(定为100%);实施节能标准后,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达到同样规定的室内热环境水平所消耗的能源,只有原基础能耗的50%。

二、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状况

(一)现有和新增建筑量巨大,总能耗巨大,环境恶化

我国目前的现有建筑面积巨大,总面积约为400亿平方米,预计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约为300亿平方米,增幅明显。建筑面积的扩大带来的是土地的大量使用以及资源的日益消耗。在新增建筑面积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就占到了全社会总耗能的30%左右,加上各类建材的生产消耗,总消耗预计约占全社会总消耗的48%左右。建筑用水占到了城市用水的45%,各类钢材使用量占到了全国钢材用量的30%,水泥使用比例占到25%。在建筑施工中,产生的诸如空气污染、电磁污染等占到了30%,建筑垃圾增量显著,占到垃圾总量的40%。因此在未来的10年里,我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由此面临的环境恶化和资源消耗压力也是巨大的。

(二)建筑用能效率低,单位建筑面积能耗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住宅的单位采暖建筑面积要多消耗2~3倍以上的能源;中国建筑外墙热损失是发达国家同类建筑的3~5倍,窗的热损失在2倍以上。

三、建筑节能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经济分析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指标来进行。

(一)节能投资。

节能投资主要是指在一般的建筑外围增加保温隔热性能的结构,由此带来建筑工程造价的提高。一般来说,节能50%的住宅投资增长率可以控制在10%以内。

(二)节能收益。

节能收益主要是指建筑由于采用了一些节能措施使得整个建筑的能耗降低,运行维护费用降低。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节能建筑的设备运行负荷小,在整个维护上费用就有所降低;建筑物由于增添了保温隔热的措施,从而也就节省了一部分费用的开支;节能材料的使用也改善了建筑室内的环境,提高了住户的工作效率。与普通的住宅相比,节能建筑的节能率在52.7~55.3%之间。

(三)投资回收期。

节能建筑的投资回收期一般不应超过10年。

(四)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

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收益主要通过非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与节能建筑生命周期总费用之间的差值来计算。

四、案例分析

以长春市一栋六层的家庭住宅为研究对象,对该住宅在采用节能措施前后的技术经济效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来分析节能住宅的经济效益,分析其对于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根据吉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22/450-2007) (2009年版) (以下简称节能标准),本文只对该住宅的外围围护结构进行节能措施的改进,在保证夏季和冬季温度分别在25℃和16℃的基本条件下,夏季使用空调降温,能效比为2.2,冬季采用电暖气设备采暖,能效比为1.0,由此来计算出该住宅一年内空调采暖设备的能耗来作为该住宅的基础能耗值。由于该地区的住宅节能标准要求在全年使用空调采暖设备的基础上要达到基础能耗节能50%的标准,因此,除了使用外围围护结构来确保隔热保温外,还必须考虑使用效果较高的空调采暖设备,两种节能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该住宅的节能贡献率均达到25%左右。

该住宅的围护结构采用一系列节能措施后,能保证该住宅达到节能50%的目标,该住宅采取的节能措施能够符合节能标准,有效降低了能耗,达到了节能的目的,见表1。

日耗冷量差值的计算:通过对比可以观察普通住宅和节能住宅两者主要在外窗、外墙及屋面冷负荷方面的不同,其中普通住宅为2199.5kWh,节能住宅为1479.1kWh,可以认为节能住宅的日耗冷量比普通住宅减少了720.4kWh。

采暖期耗热量差值的计算:通过相关计算可以得出普通住宅单位面积的围护结构热负荷为227.7kW,节能住宅单位面积的围护结构热负荷为138.8kW,可以认为单位面积内节能住宅的热负荷比普通住宅减少88.9kW。节能住宅在采暖期的耗热量比普通住宅减少94915kWh。

根据我国空调电器国家标准中对于最低能效比的有关规定,家用空调电器的能效比为2.6。在本文中则设定采暖设备的平均能效比为1.7。这主要是考虑到当前一些家庭中对于采暖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一般来说,单纯地使用热泵型空调器或单纯的使用电热型采暖器的已不多见,而是两种采暖设备的同时运用。通常空调在夏季的使用时间多为100天左右,本文以100天计算,电价则以0.52元/k Wh计,在此设定基础上,可以根据空调电器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最低能效比来计算此状态下夏季家用空调电器的能效比为(720.4×100)/2.1=34304k Wh,则节省电费34304k Wh*0.52元/k Wh=17838元;冬季则可减少94915÷1.7=55832k Wh,节省电费55832k Wh*0.52元/k Wh=29033元。

综上所述,仅考虑改善外围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则该住宅每年空调采暖节能电量可减少(34304+29033)/3960=15.99kWh/m2。根据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全面使用节能措施改善住宅环境对于节约能源发挥了主要作用。

五、完善建筑节能经济政策

(一)加强建筑节能工程参与主体的节能意识

我们不能将节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政策制度上,而且还要在思想意识上有所提高,增强重视。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明确了指导方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节能经济、低碳经济,重视建筑节能材料的使用,增强环保意识和能源消耗意识。因为我们要把建筑节能作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政策来抓,从建筑节能的相关立法和节能技术的开发运用入手,鼓励民众重视节能技术,限制建筑耗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有法可依,在政策上有引导,才能把节能放在优先的地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设立节能专项资金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节能专项资金的应该以财政拨款为主。因此,我国应该设计节能专项资金,加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拨款力度。根据每年的建筑节能规划,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支,统一拨款到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中,作为建筑节能资金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扩大节能专项资金的筹集渠道。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征收部分的墙改基金作为建筑节能资金;二是征收能源消耗税,这样一方面可以筹措节能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建筑业主积极采取节能改造方案;三是实行电费附加;四是开展国际项目的合作,争取国外节能投资,多方面争取资金来源;五是合理利用罚款收入,对于违反建筑节能法律法规的相关单位进行经济处罚,将处罚的经济收入进行合理运用,形成奖罚分明的良性互补。

(三)鼓励建筑节能技术攻关

在提倡建筑节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围绕节能建筑的建设,积极开展建筑节能相关技术的攻关,增加技术研发资金,加大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力度。在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人才的投入,同时还要研制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各类节能材料、产品和设备。在建筑节能技术的研发中,可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节能技术,注重建筑节能技术的创新性,将一些国际上先进的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技术研发的基础上,广泛地推广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亿.破解建筑节能难题[J].中国建设信息, 2011 (13) .

[2]宋波.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策略[J].建设科技, 2008 (20) .

[3]邵明辉.我国建筑节能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34) .

[4]韩玲.浅谈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的推广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08) .

[5]文家通.关于房屋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研究[J].科技传播, 2011 (15) .

上一篇:企业制度成本管理下一篇:工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