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性作业范文

2024-09-15

巩固性作业范文(精选6篇)

巩固性作业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实践,趣味,记忆

从目前初中作业的情况来看, 目前的初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内容日趋封闭僵化, 作业方法、手段以及技术日趋单一等。基于以上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重新审视。那么, 究竟如何进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呢?笔者总结几种方法如下。

一、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主要是指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究等实践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一种练习类型。农村广阔的天地, 丰富的自然资源, 富有特色的乡土人情、民风民俗, 为我们语文实践性作业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以独特的民风民俗为例, 我们江都市就非常有特色, 如春节走亲戚、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端午节插艾叶的习俗跟别的地方差不多。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习俗, 组织学生开展“春节走亲访友、欢天喜地闹元宵”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并让学生用文字记载下来。这不仅让学生学会了运用语文, 而且还把亲情、乡情融为一体, 让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熏陶。

二、趣味型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在作业的形式设计上, 应该富有创意, 应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文内容, 将听、说、读、写融入游戏、表演、调查、制作之中, 做到内容和实际联系起来, 并有一定的趣味性, 使作业具有吸引力。

新颖的作业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初中的学生勇于竞争, 作业当中适当地设计一些竞争性的作业,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说, 在学完唐诗宋词之后, 在课后举行一次“诗词朗诵比赛”, 还可以开展一次“自己的诗词”展示活动。这些竞赛式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三、体验型作业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个体, 他们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生活经验积累和家庭氛围等因素各不相同, 因此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体验型作业主要指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的练习活动, 旨在让学生经历过程, 在过程中有所感悟, 有所体验, 有所积累, 有所提高。语文学习的天地广阔, 把语文作业的设置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 发展语文能力。

在农村,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难得到家庭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独特经历, 就是帮父母亲干农活, 他们除了洗衣服、做饭、洗菜等家务外, 还会帮父母灌溉庄稼、打理菜园、培育瓜果蔬菜等。因此, 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更能体会到体力劳动的苦与乐, 更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 也更能够体会父母亲的良苦用心, 懂得感恩。如一位同学在作文《提醒感动》中写道:“……原来, 妈妈的唠叨最让我受不了, 可当我走进我家农田, 与妈妈一起劳动时, 我发现平时与妈妈对话的竟然是声声蛙鸣、啾啾鸟鸣, 妈妈一定很辛苦, 很寂寞……其实, 世间并不缺少爱, 只是缺少一份感动。”在农村孩子的感观世界里, 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从而开阔了视野, 积累了写作素材。

四、记忆型作业

这种类型的作业以指向基础知识的记忆、内容理解和运用为主。语文教师在记忆型作业的设计上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以保作业的实效。例如, 我们可以采用点滴积累法。

首先, 字词句的积累。有了丰富的字词句的积累, 我们说话写文章才有丰富的素材, 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因此, 笔者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 经常要求学生把好词好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并将摘抄本美其名曰“精品文摘”。然后要求学生利用晨读或课前或课余时间加以记忆, 让它们成为学生大脑知识储备中的一部分。

其次, 情感和思想的积累。由于经典文学作品是写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 寄托了他们的情感与理想追求, 蕴涵了他们深厚的思想精华。阅读这些著作, 就是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心灵上的沟通, 学生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 将自己融入作品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以达到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例如, 阅读杜甫“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时, 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疏通字面上的意义, 更要通过对诗句背后诗人广阔的人生背景和高远的精神追求的感悟, 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的情感寄托产生对接, 从而走近诗人高迈的思想境界。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将伴随着学生的心灵成长, 滋养着学生的一生。

“教者有心, 学者得益”。实践证明, 开放式、多元化的作业设置, 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王海红.创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种方法[J].教育革新, 2008 (08) .

让作业成为课堂的巩固与延伸 第2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呼声不断,教育者们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但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课堂结构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调整上,课后作业布置成为了鸡肋,甚至演变成机械性的课堂过程重复,不是课堂知识的巩固与延伸,而沦为了学生的负担。以下将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分析现今教学中作业布置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三方面,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关键词:作业布置;有效性;巩固;延伸

中图分类号:TG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新课标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了,教育工作者们纷纷使尽浑身解数投入这一历史洪流中。其中,课堂教学有效性更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到底应该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又能让他们上升到深化知识、联系生活的一个层次,做到学以致用呢?我认为,这除了与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息息相关之外,与作业布置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下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就作业布置有效性这一问题提出的几点浅薄看法。

一、现状分析。

大多数教师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果上,而忽略了作业布置这一环节所起的总结、巩固、拓展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1 知识记忆性练习。如抄写生字、课文的重点段落等。

1.2 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检查。如做课后习题、与课文同步的练习。1.3 拓展、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延续课堂上某一话题,让学生课堂交流后,课后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这些作业布置的内容只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却没有让学生把课本中的知识与其它学科、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作业沦为了负担,不受学生欢迎,不被教师重视,只是完整课堂的其中一个小环节。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迷惘心理,对现阶段所学知识的用途产生怀疑,甚至演变成厌倦。同时也不利于具有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学习习惯分析。

作业的布置不应被简单地作为知识巩固的手段独立开来,应成为学生沟通书本与生活、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桥梁。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的作业,那么就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情况。2.1课堂注意力。

学习环节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教育工作者们常用的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手段。有研究显示,用多种方式呈现的内容、有趣的内容、看起来与众不同的内容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喜爱的或有价值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2.2 学习无力感。

很多成绩不理想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之所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比别人低,或是作业难度高,自己当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足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这些消极的想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习得性无力感,从而放弃在学习中争取成功的机会。2.3 避重就轻。

这一问题在作业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举例一份课文内容练习。由基础题、课内阅读题、课外阅读题和拓展提升四部分组成。学生基本上能在自学、结合课堂讲解的基础下独立完成基础知识和课内阅读两部分的练习。而对于课外阅读和拓展提升练习中难度稍高的问题,许多学生都是望而却步的。这是由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在面对同等难度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学习自主性不同。2.4 课本与生活联系较少,学生缺乏新知识练习的对象。

要使新接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除了知识本身的新奇吸引了学生外,更重要的是让知识与生活形成纽带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反复练习新知的机会,从而达到牢记的效果。但一般的语文课本内容都着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这方面,这似乎与生活技能的习得没有明显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问题解决。

针对以上提出的种种情况,以下将联系实际的教学操作,提出几点本人在作业布置有效性方面的一些看法。3.1 注意力的唤醒。

要把枯燥、乏味、任务式的作业与学生的兴趣、学习动机联系起来,让学生把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作业上,使学生产生通过作业,巩固、延伸课堂知识的需要。

学生都愿意在游戏中自己动手探究新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作业结合游戏等呈现在学生面前,会促进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愿望。例如在教授《通

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面对困难必须要有积极的态度,勇于尝试不同的方式解决困难这一道理,并加深印象。我在作业布置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迷宫,迷宫中设置了不同的考验,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的路径,并把自己游戏后的感受写下来。接着我在阅读课中,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做法。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使书本上难懂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又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3.2 消除无力感。

当一个人屡遭失败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时,就会渐渐丧失对成功追求的动力。因此,我在作业设计时会特别设计不同难度梯级的问题,难度稍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我会把难度大的问题放在小组讨论或阅读课讨论中,集大家的力量一起想办法解决。

例如在教授《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在第一课时后设计了以下两道问题:⑴请妈妈给你买点花生,尝一尝,并想想花生有哪些好处与不足之处,并对花生作简单的评价。⑵你还能在生活中列举出哪些与花生相似的物品呢?能否说说这些物品象征着我们身边的哪些人?第一个题目主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观察,说说自己的实际的感受,学生都愿意亲自去做一做。但第二个作业题目是对花生揭示的道理的升华,学生不一定能做得到。于是我为学生展示了几种物品的特点,象征的性格。通过这种提供示范榜样的方式,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方法,为学生指明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3.3 把语文与其它学科联系起来。

很多学生只知道学习语文可以认识字、词、明白道理,其实语文是一门沟通多门学科的科目。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在作业布置中适当地联系其它学科,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习了课文中介绍的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后,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预习《品德与社会》中有关介绍圆明园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能够讲出一些关于圆明园被毁灭的情况或自己的感受。此时,我再恰当给学生展示一些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图片,北京城景点介绍。第二课时的作业,我布置给学生一道题目:搜集一则我国近现代史中,我国人民受外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历史故事,在阅读课中与同学交流。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热情,更为这一单元的课文学习,习作练习定下了基础。

作业的布置不应简单看作是知识技能、情感技能的习得,而应该把语文课程放在其它科目,放在生活实际中理解,作业的布置也会变得有趣、吸引,学习效果才会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巩固性作业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67-01

一、作业要分层布置,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传统教学中要求教师对于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向一部分、忽略一部分,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够不着”,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新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较大,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差异,学生的语文程度参差不齐,对于问题的看法、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依然布置“一刀切”式的作业,就容易抑制他们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进行分层作业。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作业设计成难易有别的A、B、C三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一组作业。A组为基础题,重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操练,适合基础较差的学生。B组为提高题,重在知识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适合中等生。C组为发展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难度较大,一般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大家都能够在自身的能力基础上完成作业,避免让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跟不上节奏的不良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听写成绩优的可减半抄写,甚至可以不抄,这样效果较好:基础好的学生自然落得轻松,基础差的学生为了能够减轻学习任务量,自然会在课下自主进行识字学习,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中被激发出来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大家都力争上游、不甘落后,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效率。

二、作业要注重创新,培养学生主观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背诵课文、默写生字,甚至是抄写课文,单调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任务量,同时也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作业形式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难以提高听、说、读、写技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布置一些创新性、主观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在自身的学习基础上、认识能力上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习优势,选择合适的作业,以便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于语文知识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据中外教育比较研究显示,国外教师经常会给学生留一些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而需要学生自己翻阅资料,经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开放性作业。通过这种作业,学生所获得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单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作业。在新时期我们也要借鉴这种做法,引导学生进行主观创新、培养学生的主观意识与学习主人公精神。例如在学习了《我不能失信》后,我让学生写一篇《我不能 》的文章,有的学生就写了《我不能撒谎》,有的写了《我不能落后》,还有的写了《我不能破坏环境》……大家都能够很好的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学习认识来进行写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间接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一举多得。

三、作业要联系生活,鼓励学生实践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学生大多乐意倾听,一些大道理、心灵鸡汤,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很少有学生能够听得进去。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进步布置。

例如要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充分利用广阔的学校资源,例如在班中设立“图书角”,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利于知识的积累。班级口号的制定、班规班纪的制定、班级公约的确立,板报、手抄报的稿件采写、修改、审编,都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識的好机会。另外教师也要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读的一篇好文章、看到的一件有教育意义的事件,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描述,以便能够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此外也要善于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让学生能够将自己课下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经历写出来、说出来,通过这些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将自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运用,例如在教学《父亲的菜园》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搜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内知识的学习拓展课外阅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描绘生活的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社会是一个大的综合体,既有人情世故,也有风味特产,还有名胜古迹,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问题、善于关注社会发展,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健康人士。教材中有很多反映祖国山水和家乡风景、特产的课文。学了这些课文,我们可以立足于本地特色,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特色的图片,感受家乡的景色之美;收集有关家乡的民间传说,体会家乡丰富的人文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素材搜集、知识整理来更好的了解家乡,培养大家良好的认识能力,以便日后更好的建设家乡。

参考文献:

[1] 管雪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西北师范大学》.2007

巧妙布置作业,巩固历史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作业布置,历史素养

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是对知识扩展、补充、复习和总结的教学活动, 也是教师用来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基本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存在作业过量、无效练习等问题, 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而且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做习题的作业模式, 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作业练习指导, 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历史学习效果。那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有效布置历史作业,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呢?

一、作业内容要目标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布置一些目标性强的作业, 在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同时, 全面、系统地落实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而把握学生的发展水平、个体差异。只有这样, 教师布置作业才能有的放矢。许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只重视训练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书面作业, 而缺乏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活动形式。所以, 教师布置作业一定要精心准备, 要杜绝“拍脑袋式”的临时布置, 避免搞盲目的“题海战术”, 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作业题材要生活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联系时政、热点问题, 促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完中国近代史“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主题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列强侵华史一览表, 分类整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有关内容, 系统掌握本主题包括的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 使其养成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掠夺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的主要原因。然后用“对比法”分析中国近代史上开放通商口岸和今天我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不同, 从而让学生理解:旧中国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被迫开放, 是不平等的;旧中国的被迫开放, 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对象, 成为列强经济掠夺的场地。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 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 开放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 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 引进了外资, 扩大了对外贸易, 大大加快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教师布置这种生活化的作业, 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能实现历史与生活的有效结合。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 让他们在搜集和设计作业题材的同时, 提高历史知识素养, 进而促进他们形成关爱社会、热爱生活的良好品德, 以及乐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三、作业要体现开放性

教师在布置历史作业时, 要尽量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 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 作业形式方面应有较大的自由, 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兴趣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同时也要注重过程和学生的体验。如在学习《戊戌变法》一课时, 课前我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教材编演历史课本剧, 然后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展示才艺, 其他看表演的同学边看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维新派为什么要进行变法?变法遇到了哪些困难?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出了生命, 我们应该向谭嗣同学习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探寻问题的答案, 注意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尽量用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历史问题。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作业要体现人文性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应体现人文精神, 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让作业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只有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和趣味。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只是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机械式地复习、记忆, 便会造成学生的实践能力减弱、思维能力下降, 因此教师要设计多样性、新颖性的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 把自己的困惑、见解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 然后老师将存在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合作探究, 同时把那些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让全班学生分享。如学习完《秦朝的统一》一课后, 我提出问题:“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作为千古一帝, 他该不该修长阿房宫、秦始皇陵……?”“今天我们为长城骄傲和自豪, 把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 是公认的‘世界奇迹’, 但秦始皇却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我们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探讨。最后我总结:秦始皇虽然暴虐, 但不能只注意到他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及“焚书坑儒”的暴虐表现, 还应该认识到他对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 对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影响。如果没有秦始皇, 就没有今天的阿房宫和兵马俑。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长城和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个功劳离不开劳动人民。这种作业, 既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互相学习的能力。在师生互动中, 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而且可以提高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作业评价要多样化

教师对作业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业的积极性、有效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时, 可以采用语言文字评价和等级符号评价, 必要时还要进行当面批改。如在语言文字评价方面, 当学生作业有所进步时, 教师可以这样写:“看到你有进步, 老师很高兴, 老师也相信今后只要你努力学习, 就会有所收获。”当学生的解题思路独特时, 教师可以这样写:“你的想法很独特, 在老师心里你是个爱动脑思考的好学生。”又如用等级符号评价, 教师可以用a、b、c、d四个符号代表学生不同等级的作业情况, 其a代表分值5分、b代表分值4分、c代表分值3分、d代表分值2分, 到整个学期结束时累计作业分值, 按分值比较公正地评定等级。面批对初三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面批时, 要认真给学生反馈作业中体现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对知识的准确掌握程度、归纳比较分析等能力的运用情况等, 还应指出学生的错别字、病句等。还要让学生多谈谈对题意的理解和解题思路, 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从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是平时不认真, 基础知识的记忆总出错, 还是只停留在对基础知识仅仅是记忆的层面, 没有主动地思考问题, 缺乏发现、比较、综合等能力, 或是太粗心或是求快, 没认真审题, 或是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不足, 等等。在此基础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以提高学生应对中考的能力。作业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之一,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评价学生的作业, 不仅能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 而且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内容要目标化, 题材要生活化, 要体现开放性、人文性、评价要多样化, 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齐健, 魏效冰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初中历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龚奇柱主编.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四川教育出版社.

巩固性作业 第5篇

主备人:张辉参备人:吕峰审批人:使用时间:3月8日

第一周巩固作业(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落英:

3、甚异之。异:

4、豁然开朗。豁然: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绝境:

10、处处志之。志:

11、寻向所志。寻:向:志:

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规: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津: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

12、后遂无问津者。翻译: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四方台一中八语文周作业编号:2yw 001编写时间:3月6日班级:组号:学生姓名:

1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落英缤纷: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四、习题精选:

(一)2008年吉林省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

分)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

分)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二)08年鸡西市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属:要: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4、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三)08年湛江市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7—20题。

1、解释词语。(4分)(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巩固性作业 第6篇

关键词:巩固性原则 语境 词汇教学效率

一、引言

我们深知,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被灌输”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师生间的教学过程也只是教师在追求一种“任务的完成”,得到的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心理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巩固性原则来提高教学效果。在我看来,所谓运用巩固性原则,就是不断提高知识的复现率,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记不忘,学到的技能能够熟练掌握。

二、巩固性原则在词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遗忘的现象相当严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不善于巩固所学知识是导致学生容易遗忘的重要因素。教师想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提高知识的复现率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做到新旧联系,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运用巩固性教学原则,提高新词汇的“输入”效率。

巩固性原则应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1.在进行生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发现单词拼写与读音之间的联系,并带领学生养成按读音背单词的习惯。音义结合,这是背单词的一种既轻松,效果又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避免了“死记硬背”,学生们都乐于接受。在每堂课接近尾声时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把所学单词按读音拼背两遍,也可以抽背部分学生。实际上,很多教师因急于完成当堂课的任务而不舍得这么做。但本人通过实践发现这看似“浪费”了的时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回顾与记忆,也能促进学生的专注程度。

2.在帮助学生记忆新词汇时,教师可通过英语释义、新旧联系等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语境并引导学生养成通过某种联系来记忆单词的习惯。如:bring up由bring“带来”和up“向上”构成,按字面意思“bring up”可解释为“向上带”,由此,bring up的常用意“抚养、呕吐、提出(问题)”就不难被记住。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也在通过前后联系,各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遗忘率也大大降低了。

3.目前的教材特别强调学生功能性的操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去完成实际任务。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说,在带领学生用适当的方法拼背单词,学生对单词有初步印象后,我们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所学词汇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并通过句子这个“语境”来进一步理解并記忆单词,最后做到牢固掌握并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应是一个理解——初步记忆——运用——在语境中深入理解记忆的过程。 教师在提供语境后, 先要给学生留出理解句义的空间后完成句子,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背诵这些句子,以达到通过运用来记忆的目的。

(二)运用巩固性原则,在语境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坚持反复循环。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英语词汇知识,降低遗忘率,扩大学生的词汇储备量,最终达到能熟练运用所学词汇的目的,教师还必须运用巩固性原则,加强对已学词汇的复习巩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抓住典型的词组、句子及语篇让学生背诵,把平时的复习巩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在以句子为单位的语境层面上不断提高已学词汇的复现率。词语的呈现需要在典型的句子中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词汇的含义、搭配,真正掌握该词汇的用法。脱离了句子的词汇是没有生命力的。如果把词汇的学习孤立于语境之外,那么单个词语的意义就无法确定,学生即使记住了某些单词,但做不到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在实际中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引导者的角度,在课堂上多留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大量的理解、操练并记忆的空间。从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通过背诵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翻译出来的例句不但能直观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某些词汇知识的用法,而且当碰到类似的语境时能套用以前的例句去解决问题。教师应重视对例句的选择。选择的例句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应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产生共鸣。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自己的身边找素材,自编一些句子或语篇。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把所学词汇有计划地安排在各个课时中进行复习,加强词汇的重现率,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束语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巩固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复现率并抓好教学环节的查漏补缺。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学习教学理论,遵循教学规律,把巩固性教学原则贯穿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才能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真正做到用“心”教学,不断挖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那么原本枯燥乏味的词汇教学的课堂也可以变得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巩固性作业】相关文章:

成果巩固05-20

巩固实践08-08

巩固教学08-27

评价与巩固08-06

巩固脱贫成果05-19

巩固成果范文05-18

探索新知巩固提高06-05

脱贫攻坚巩固提升06-30

巩固学习成果范文05-30

巩固评估成果范文05-30

上一篇: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下一篇:土壤养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