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腹腔镜范文

2024-05-16

单孔腹腔镜范文(精选10篇)

单孔腹腔镜 第1篇

经自然孔道内镜外科(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口、阴道、直肠都可以做到“无瘢痕”(No scar)手术,但因手术入路部位的正常菌群容易带入腹腔造成腹腔污染以及操作技术困难和穿刺孔关闭等问题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PLS)与NOTES相比具有腹腔感染机会低、操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接近等优势,更容易被微创外科医生接受和采用。本文就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应用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技术上的改进,综述如下:

1 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出现和应用

1.1 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命名

目前单孔腹腔镜技术尚处于不断探索和改进中,它的命名仍不统一,包括单孔腹腔镜手术(Single 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PLS),单孔入路手术(Single Port Access Surgery,SPAS)、单切口腹腔镜手术(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单穿刺孔手术(Single-Site Surgery)等。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作为当前应用最广的单孔腹腔镜技术名称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经脐自然开口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umbilical Surgery,NOTUS)、经脐腹腔镜辅助手术(Trans-umbilical Laparoscopic Assisted Surgery,TULA)和经胚胎自然开口腔道内镜手术(Embryonic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enal Endoscopic Surgery,E-NOTES)。我们采用“单孔腹腔镜手术”这一命名以便于介绍。

1.2 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各科疾病中的应用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以及减重手术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有人利用单孔腹腔镜技术完成手术操作。1991年Pelosi等[1]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成功实施了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这是第一例单孔腹腔镜下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Pelosi等[1]还报道了25例的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997年Navarra等[2]报道了10例经脐单孔胆囊切除术。近年来,关于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报道大量出现。

1.2.1 普外科

在普外科中,很多人尝试完成了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阑尾切除术[3,4],甚至在解剖要求比较高的疝外科中,大家也尝试用单孔腹腔镜来完成。Jacob等[5]报道了他们完成的3例单孔TEP手术。Danielson等[6]报道了他们完成的首例单孔腹腔镜下小儿膈疝修补术。我院在2009年11月份也成功完成了3例单孔TEP手术[7]。

1.2.2 泌尿外科

2007年Raman等[8]报道了3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肾切除术。与Raman采用单切口多孔套管针(trocar)不同的是Desai等[9]报道了采用多孔道单trocar完成了经脐单孔肾切除术。2009年Desai等[10]首次报道了使用R-port的多孔道trocar完成高级尿道成形术,包括2例双侧肾盂成形术、1例右侧回肠代输尿管术和1例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1.2.3 妇科

2008年Lim等[11]总结了他们完成的12例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切除女性附件肿瘤的病例。

1.2.4 减重手术

值得一提的是,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减重手术中也凸显出优势。肥胖患者因为脏器脂肪较多分离困难一直被认为是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区,但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为这类患者行腹腔镜下的减重手术,并开创了腹腔镜可调节性胃束带术(Laparoscopic Adjustable Gastric Banding,LAGB)、腹腔镜胃套袖状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腹腔镜垂直束带胃成形术(Laparoscopic Vertical Gastroplasty,LVG)和腹腔镜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Gastric Bypass,LGB)几种减肥手段。随着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完善,人们开始考虑应用单孔腹腔镜手术代替传统的腹腔镜减重手术。2008年,Saber等[12]第一次报道了对7名病态肥胖患者成功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套袖胃切除术。2009年Saber等[13]又报道了对8例病态肥胖患者进行了经脐单孔腹腔镜可调整胃束带手术。手术中,Saber创造性的使用了可弯曲的腹腔镜(flexible endoscopy)和可弯曲的操作器。Reavis等[14]和Nguyen等[15]也分别介绍了单孔腹腔镜下的袖套胃切除术和胃捆扎术。2009年Saber等[16]还报道了他完成的首例使用单孔穿刺器SILS-Port TM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Roux-en-Y胃转流术,于此同时,我国台湾的黄致锟[17]医生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使用肝脏悬吊线LST(Liver suspension tape)并应用“Ω”形脐孔重建术完成单切口腹腔镜Roux-en-Y胃转流术以及其他一些减重手术。

2 单孔腹腔镜技术发展的瓶颈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2.1 手术器械的干扰

传统腹腔镜手术中手术器械由位于不同部位的套管针(trocar)置入,器械之间呈角度分布,干扰较少。单孔腹腔镜手术所有的器械经由一个切口进入腹腔,器械的间距不足1.0 cm,操作器械之间及器械与镜头之间易于发生交叉及干扰,并且术者与助手之间在占位上也易发生干扰。

2.2 手术区域的暴露较为困难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最大难点就是所有的操作器械全部由一个孔道进入腹腔很难达到一定的角度。置入手术器械的集中,操作器械间角度的消失都不利于手术部位的牵拉暴露,这对手术操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一些肥胖的患者,手术部位缺乏有效地牵拉,很难暴露手术野,这会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延长手术时间,甚至要转为常规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

2.3 手术区域的照明困难

传统腹腔镜手术使用的内镜和光源多采用钢性管道进入腹腔,虽然内镜在设计上也有一定的角度如前直镜(0°)、前斜镜(30°、45°、90°),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照明的需要,特别是在某些情况下是越过近处的脏器对远处的手术部位进行操作时,更加限制了手术区域的照明。保证足够明亮的术野,确保内镜和手术器械的有效使用,是单孔腹腔镜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8]。

3 单孔腹腔镜技术的改进

腹腔镜手术是以器械为主的手术,既然单孔腹腔镜手术操作中存在着一些困难,那么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就必须从各种器械的改进与应用开始。

3.1 多孔Trocar的应用

2008年,Lim等[11]等在对12名女性经脐单孔腹腔镜下附件肿瘤摘除术的报道中提到他们利用外科无菌手套的腕部包裹并固定在手术切口处,并去掉手套的手指部分,制成简易的多孔Trocar。国内也有医生[19]报道了利用医用50 ml注射器和橡胶医用手套自制简易的多孔Trocar完成胃间质瘤手术的病例。Triport(R-port)是一种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商品化的多孔Trocar。它是一个由内外两个环型筋膜扩张器和三个相互隔开的孔道组成的多孔Trocar。两个环型筋膜扩张器表面覆盖着一层热塑弹性体,既保持气腹的密封,又能使操作器械顺利进出。放置时,先在脐部作一个垂直切口,用直视法切开2 cm腹膜,通过钝性引导器将内环置入腹腔。取出引导器,随即拉紧塑料套使腹膜有效撑开并将内环向外环压紧从而在内外环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密闭环境[9]。现在已有文献报道利用Triport完成胆囊切除术[20]和利用Tripot完成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21]。

多孔Trocar的引入起到了很好的密封效果,保持了气腹的稳定性,并且现在市面上的多孔Trocar多是采用弹性聚合物制成的一种软式套管,这增加了操作器械摆动的角度,加大了操作器械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器械的操作空间。

3.2 关节连动杆(Articulating instruments)的出现

前面也提到,单孔腔镜技术最大的障碍就是所有器械由一个孔道进入腹腔,为达到器械之间呈角度分布必须有软的或可弯曲的操作杆。关节连动杆[22]就是一种可弯曲的操作杆,它的远端像人的手腕一样,操作者操作近端可通过连杆带动远端的弯曲,最大可弯曲80°。Real Hand是一种应用较多的关节连动杆,包括11种不同的操作杆,其中有持针器、剪刀、牵引器、分离器、单极电凝刀等。关节连动杆的使用可以满足在单孔的狭小空间内完成很好的分离、牵拉,有利于术野的暴露。

3.3 磁锚定位和引导系统(Magnetic Anchoring and Guidance System,MAGS)

MAGS也是为便于手术部位的牵拉暴露而设计的器械。MAGS由一个外部磁力锚、内部摄像系统、被动组织牵张器和机械臂组成,有些MAGS还配有电钩分离器。通过外部的磁力锚将腹内的摄像头和机械臂固定在腹壁上。腹内器械与外部引导系统相连,并通过环绕在脐部套管上的导光束提供照明,还可以通过外部磁场来定位内部器械,允许手术器械在腹内任意活动,这样就可以重新放置器械而无需另行切口。2007年,Zehser等[23]设计了这种MAGS并成功应用于猪的经脐单孔腹腔镜肾脏切除术中。

除此之外,手术操作杆的加长也起到了增加手术操作空间的效果。器械越长,操作空间越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器械冲突的问题,而可弯曲腹腔镜(Flexible endoscopy)的应用对于位置较深、有脏器阻挡的手术部位的照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未来

有人认为,单孔腹腔镜手术只是“No Scar”手术的一个过渡。但从单孔腹腔镜技术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单孔腹腔镜手术将会以“Scar Less”的形式继续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和材料将不断整合到腹腔镜技术中,单孔腹腔镜技术将变得更简单,更普及。并且随着病例总结越来越多,单孔腹腔镜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熟识和掌握。未来腹腔镜技术将向着应用设备微型化、多元化,复杂手术简单化,简单手术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微创外科的前景将更加光明的,微创外科医生的工作将更具有挑战性。

摘要:微创外科是当今外科学的发展方向,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瘢痕小、疗效肯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的各类手术中。自单孔腹腔镜技术被引入到微创外科领域中以来,因其不仅具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的优点,而且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该理念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作一综述。

单孔腹腔镜 第2篇

【关键词】经脐单孔腹腔镜; 围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02-01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创伤和美容效果成为外科医生和患者的追求。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均需在体表进行多点穿刺并置入照明系统和手术器械后完成,所以在体表会留下多个手术瘢痕[1]。而经脐入路手术是另一种腹部无瘢痕手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将微创与美观完美结合。我科在大量三孔腹腔镜微创手术积累的基础上,自2009年以来,共实施了96例经脐单孔腹腔镜,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6例患者中男44例,女52例;年龄16-68岁,平均44.3岁。阑尾炎56例,其中慢性阑尾炎35例,急性阑尾炎22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例;胆囊疾患35例,其中胆囊息肉12例,慢性胆囊炎21例,急性胆囊炎2例;消化道穿孔3例,其中十二指肠球部穿孔2例,胃穿孔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阑尾手术组除1例曾行妇科微创手术外无下腹部手术病史。胆囊炎切除术及消化道穿孔患者无上腹部手术病史,粘连性肠梗阻组2例均是既往开腹阑尾炎切除术后。

1.2 手术方法 静吸复合麻醉,脐部约1.5cm切口,置入多功能穿刺鞘,经穿刺鞘上气腹管道建立气腹,压力10-14mmHg之间。切口应用半弧形针可吸收缝线缝合,表面皮肤拉合胶粘合。

1.3 结果 96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患者中,阑尾切除术56例,因严重粘连3例转换为常规3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35例,2例转换为常规3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未发生高碳酸血症,胆漏,残端漏,出血,切口感染,切口疝,术中副损伤等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3-6天,术后半年随访无明显手术瘢痕。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经脐单孔腹腔镜是一项创伤更小的微创技术,患者因缺乏了解,可能会对手术的安全、治疗的效果,医生的操作水平等持怀疑态度,护士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针对患者对手术的不可知性,准备好相关资料,进行交流,消除顾虑。

2.1.2 脐孔皮肤准备 脐孔是一半封闭的孔穴,凹陷于体表,容易积存污垢,作为唯一的手术入路,脐部清洁准备是防止感染的重要环节[2]。因此,护士在进行皮肤准备时应注意脐孔局部解剖特点,保证手术野皮肤的无损伤及无菌性。术前1d用棉签去除脐孔内的污垢,然后嘱患者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再用复合碘消毒,术晨再用复合碘消毒。手法轻柔,切忌擦破皮肤。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1)术后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2)生命體征观察 术后患者持续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2.2 腹腔镜相关并发症的观察 (1)高碳酸血症 单孔腹腔镜手术需要在CO2气腹下完成。术中患者可能吸收过量CO2,从而引起高碳酸血症,术后应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律,观察患者有无烦躁,疲乏,呼吸浅慢,肌肉震颤等症状,待全麻清醒后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扣背,保持呼吸道通畅。(2)皮下气肿 由人工气腹时CO2残留所致。多发生于胸腹部,阴囊等处,局部表现为皮下扪及捻发音和握雪感,可给予被动运动,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3)肩颈部疼痛CO2气体残留积聚膈下,刺激膈神经引起反射,患者会出现肩背部酸痛,冯雪梅等[3]分析认为,手术体位、气腹因素以及吸氧时间长短多为肩颈部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术后延长吸氧时间,半卧位可缓解症状。

2.2.3 脐部伤口护理与并发症观察 护理上应及时了解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警惕术后出血的可能,留置伤口引流管的患者,应该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止扭曲,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预防脐切口感染。

2.2.4 疼痛护理 疼痛是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在相同创伤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疼痛感受亦不同,手术当天患者的机体,心理均处于低谷。对疼痛的感觉表达强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及可能产生疼痛的原因进行个体化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提高耐受力,减轻疼痛。

3 讨论

随着微创理念的创新及器械、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追求更加完美的微创手术,使国内外部分腔镜医生开始尝试单孔腹腔镜手术[4]。脐是胚胎时期的自然孔道,是身体上与生俱来的唯一瘢痕,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是经过脐孔穿刺引入气腹后,置入一个带有多个操作孔道的穿刺管,通过操作孔道引入手术器械和照明设备,以完成手术操作,手术标本经脐孔取出,因其切口位于脐部,进一步减少了腹腔镜手术的创伤和腹壁损伤后引起的术后疼痛,加快患者术后恢复过程,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脐部皮肤的自然皱褶可以遮盖切口,从而实现无瘢痕的手术效果,达到手术、微创、美容三合一的效果,有着广阔前景。护理上注意新技术开展的宣教,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和详尽的健康宣教,对患者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瑞华 刘自明 秦俊春等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2009,24(20):1849-1850.

[2] 高岩.樊平.毛仑等腹腔镜手术脐部皮肤清洁方法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6-8.

[3] 冯雪梅.曾彩梅.李金连腹腔镜手术发生颈肩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83-84.

单孔腹腔镜 第3篇

1 资料回顾

2013年3月15日~2013年12月7日实施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6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40~60岁,平均52.8岁;单侧疝4例,双侧疝2例。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疝内容物嵌顿,平均BMI指数21.9。所有患者均由自制单孔器行SILS-TEP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05min,术中平均出血13.75mL,平均住院2.75天,未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第1天疼痛轻微,随访3月切口愈合佳,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

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平卧位、头低脚高、30°患侧抬高,取脐与耻骨联合中点顺皮纹做2.0cm横切口,游离腹膜前间隙后置入切口牵开器下环,将已制成的简易单孔器上座与切口牵开固定器上环重叠后翻转至紧扣患者皮肤,组成简易单孔器;充CO2气体至15mmHg (1mmHg=0.133kPa),30°置入10mm腹腔镜和传统直线型分离钳,腔镜直视下分离Retzius间隙,显露耻骨联合和双侧耻骨梳韧带作为解剖标志点,向患侧游离Bogros间隙,显露腹壁下血管和疝囊,剥离回纳疝囊,将精索腹壁化。完整游离肌耻骨孔范围:内侧过中线至对侧耻骨梳韧带,外侧至髂前上棘,上方至内环口以上3cm,下方进入耻骨后间隙至精索腹壁化至少3cm。腔镜下专用3D补片(10cm×15cm,法国通用Aspide公司)完整覆盖肌耻骨孔,双侧疝患者需将两侧补片在中线处重叠,补片均无固定或缝合,确保疝囊位于补片正下方后腔镜直视下解除气腹。取出操作器械及单孔装置,切口逐层缝合。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①术前访视:

术前1天访视患者,了解患者病情状态及各项检查结果;与患者及家属充分交流沟通,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围手术期相关注意事项;说明自制单孔器无须任何费用,且安全可靠,不增加患者的经济压力,同时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减少患者术前紧张、恐惧和不安。②物品准备:腹腔镜摄像系统、30°镜头、二氧化碳气腹机、高频电刀、中心吸引器、腹腔镜手术器械、灭菌7.5寸手套、7#幕丝线、胸腔镜切口保护套、腔镜下专用3D补片等。③注意事项:器械护士须协助医生完成自制单孔器的制作,尽早洗手上台。

3.2 巡回护士配合环境、仪器检测:

调节室温,检查手术间环境、层流是否达到要求;按要求连接好腹腔镜系统的电源、显示器、冷光源、摄像系统间的线路,打开腔镜系统、高频电刀、吸引器等仪器,检查其是否处于功能状态;气腹压力设置为15mmHg,电刀电切电凝分别为35/35。严格执行三方安全核查制度:患者清醒状态下,巡回护士、麻醉师、手术医生三方确认各项信息正确后方可麻醉,妥善安置病人。体位安置:根据手术需求,术中病人应处于平卧、头低脚高、30°患侧抬高体位,对侧肩部用小棉垫保护好后安装肩托,双侧疝者应两边同时安装肩托;手脚用约束带妥善固定,松紧适宜。细节护理:协助器械护士及医生上台,连接腔镜设备、电刀、吸引器,待台上建立气腹通路后打开气腹机及光源,关闭房间的照明灯,将手术大灯的光源移至医生视线范围外,保证显示器的图像清晰;病人处于手术所需体位;术中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物品,用暖风机做好保暖措施。

3.3 器械护士配合自制单孔器:

取出右手7.5寸无菌手套,将拇指、食指、小拇指的指尖用剪刀剪小口,10mm曲罗卡从拇指破口中套入,两个5mm曲罗卡分别从食指及小指的破口中套入,医生协助护士用7#幕丝线绑紧,制作完成的简易装置避免漏气而影响手术的操作。关腹配合:医生将补片完整覆盖肌耻骨孔后关气腹机,撤下器械镜子,检查器械及自制简易单孔器的完整性;用碘伏纱布消毒小切口周围皮肤,用0号可吸收线关闭小切口,4-0角针皮内缝合。

4 体会

单孔腹腔镜技术(SILS)在微创外科应用兴起,其安全美容效果获得认可,在腹股沟疝修补领域也渐有报道[3]。为保证手术顺利,避免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和输精管等损伤,注意保持镜头清洁,擦拭要轻柔。自制单孔器与其它单孔通道器相比明显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但其主要由手套制作,易破,术中、术后须严格检查其完整性,以免术中漏气及破损物残留病人体内。丰富的护理配合经验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摘要:6例腹股沟疝患者通过自制单孔器行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巡回护士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妥善改变体位,观察气腹压力:器械护士熟悉手术过程,熟练配合医生制作单孔器及关腹,保证手术成功。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单孔腹腔镜技术(SILS),自制单孔器,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健文,郑民华,毛志海,等.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术式选择[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5,20(12):777-779.

[2]张涪,张云生,金雄伟,等.经脐单孔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经验(附48例报告)[C].第22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论文集.2012:122-125.

单孔腹腔镜 第4篇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研究组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复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双侧斜疝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优势十分突出,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开腹

【中图分类号】R72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084-02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应用,腹腔镜于儿科临床应用中优势不断凸显,其微创性、便捷性等长处被广泛认可[1]。本文以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着重分析探讨单孔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36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4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个月到10岁,平均年龄为(4.5±0.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40例,双侧腹股沟斜疝1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研究组患儿行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患儿取平卧体位,给予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部取0.5cm切口,置入鞘管(5mm)与分离钳(3mm),连接气腹机,术中维持6~8mmHg气腹压;探入腹腔镜(5mm),探查双侧内环口,确定斜疝位置与发病情况;于腹腔镜引导下,于病变侧内环口取0.2cm皮纹切口,用钩针钩住丝线顺时针向腹膜外间隙潜行,潜行过程中不可损伤输精管、精索血管等,选取6点部位穿刺,向腹腔内拉入丝线盲端,最后撤出钩针,后经原针孔进针,逆时针向12点方向潜行,最后于分离钳辅助拉出丝线,排空腹腔积液后打结皮下组织,消除气腹,关闭腹腔。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开腹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体位,给予氯胺酮麻醉,经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患侧下腹行1cm切口,逐层分离组织后提取睾肌,钝性分离定位疝囊,切开并横断、向上游离腹膜外脂肪,用不可吸收缝线缝扎,最后切除疝囊。

1.3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术后并发症如发热、阴囊血肿或患侧睾丸肿胀、腹股沟疼痛及术后复发情况等,患儿出院时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治疗满意度评量表调查统计两组治疗效果。随访3~24个月统计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分别为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5篇

1临床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 女21例, 年龄25~65岁, 平均45岁。胆囊结石24例、胆囊息肉样病变6例。所有患者均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 无近期胆囊炎急性发作病史, 并且无严重合并症。B超检查均提示胆囊轮廓清晰、 无胆囊萎缩。心肺功能健全, 非全身麻醉高危人群。

1.2手术方法

采用的手术器材是杭州桐庐医疗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成套手术器械, 手术器材较普通腹腔镜器械加长5cm, 手术器材杆通过调节在腹腔内可弯曲, 分离钳可360度转弯。

术前准备、患者体位及麻醉方法同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者位于患者左侧, 助手位于患者右侧。 紧邻脐孔右上缘做长约2.0cm左右的弧形皮肤切口, 逐层切开, 进入腹腔, 放入一次性的单孔腹腔镜通道器, 用线与切口缝合固定, 从通道器下方孔中穿入1个10mm的Trocar, 注入二氧化碳, 建立气腹, 并从该Trocar中放入30度的腹腔镜, 然后在通道器上再各穿入1个5mm的Trocar, 供进入操作器械用。先分离胆囊三角, 解剖出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胆囊动脉近端上5mm钛夹, 远端电凝后切断。胆囊管如较细, 则钛夹夹闭后切断, 然后采取胆囊顺行切除方法切除胆囊。 胆囊管若较粗, 胆囊管用内镜下线结扎或把通道器上的一个5mm的Trocar换10mm, 再用10mm可吸收夹夹闭, 胆囊切除后, 拆除单孔腹腔镜通道器的固定线, 将通道器与胆囊自脐部切口取出, 然后逐层缝合脐部切口。

2结果

30例手术均获成功,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8~100min, 平均52min, 术中出血量:5~25ml, 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 肠功能恢复时间12~36h、住院天数2~4d, 术后脐部瘢痕隐蔽, 腹壁无疤痕。病理证实均为胆囊良性病变。美容效果理想。

3讨论

微创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现代外科医师及患者注重手术的“微创伤”化, 而且对手术疤痕的美容要求也越来越高, 更小的创伤, 甚至无创伤、无疤痕手术成为新的追求目标, 因此 “经自然孔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natural orifice transumbilicalendoscopic surgery, NOTES) 是以软式内镜为治疗工具, 不经皮肤切口, 而经口、阴道、结直肠等自然腔道对腹腔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 是近些年微创治疗领域一项突破性进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 NOTES带给人们希望, 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与质疑。如安全的腹腔入路、空腔脏器穿刺口的安全闭合、缝合技术、感染后的处理等, 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脐是胚胎时期的自然孔道, 也是身体上与生俱来的唯一瘢痕, 如能单纯通过脐孔完成腹腔内脏器的手术, 既能够避免腹壁切口, 实现无瘢痕手术的效果, 又避免了经胃、阴道或直肠的感染问题, 同时还可以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完成操作, 因此经脐单孔腹腔镜外科技术是现阶段最为可行的经自然孔道外科技术, 又称为胚胎性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embryonic natu- ral orificetransumbilical endoscopic surgery, E - NOTES) 或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natural ori- fice transumbilical surgery, NOTUS) [1]。而在国内LC技术发展的日渐成熟, TUSPLC的开展就有着较为广阔前景。2007年5月PODOLSKY等[2]完成了首例TUSPLC, 国内张忠涛[3]等于2008年5月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TUSPLC。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由于利用了脐部这一人体与生俱来的疤痕, 其皱褶可以遮盖切口, 体表无明显手术疤痕, 具有令人满意的美容效果。因此, 作为目前最具可行性的无疤痕手术,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得到了一些外科医生的认可并加以应用[4,5], 而胆囊切除成为这一技术较早应用的领域。

3.1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象纳入标准

笔者在开展该项手术的初期, 对手术对象进行了一定的筛选, 这主要是基于手术低风险性和高成功率等因素的考虑。手术对象纳入标准为:①胆囊良性病变;一月内无胆道炎症发作史。②心肺功能健全, 非全身麻醉高危人群。③无腹膜炎病史及上腹部手术史。 ④非肝硬化患者。⑤MRCP或B超排除胆总管结石, 且胆囊周围无明显组织粘连, 这些并非TUSPLC的绝对禁忌证, TTWEHINO等[6]就曾报道有胆囊炎近期发作史甚至急性胆囊炎患者成功实施该手术。相信随着TUSPLC发展的日趋成熟, 手术适应证将变宽。

3.2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的难点和笔者体会

3.2.1手术的难点在于脐部的单孔腹腔镜通道器上同时作为观察孔道和操作孔道, 所有手术器械均从通道器平行进入, 使手术者对距离和深度的判断更为困难, 造成操作的准确度下降。同时, 各器械经单孔操作时缺乏操作角度, 不利于对器官的牵拉和显露, 给术者造成较大困难和不适感。另外的一个困难之处是器械和Trocar经单孔进入腹腔时, 导致了器械手柄和Trocar末端膨大部分在体外的相互羁绊, 从而严重影响操作。

3.2.2笔者体会 ①手术组人员要相对固定, 且手术组人员还具有传统腹腔镜手术的经验;②Trocar可插的深浅不一, 减小Trocar末端膨大部分在体外的相互羁绊;③术者持镜, 可减小器械之间、器械和镜子之间相互羁绊的次数;④在手术时先用分离钳将胆囊三角和胆囊后三角的浆膜打开, 然后用吸引器采取推、 拨、吸、刮的方法把其中的脂肪组织清除干净, 暴露出胆囊管和胆囊动脉, 胆囊三角曝露实在困难, 可用线把胆囊底部及胆囊Hartmann缝在腹壁上[7]或逆行切除胆囊, 若还有困难选用多孔和开放性手术, 确保手术安全成功。

3.3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优势和劣势

本组30例患者术中无胆道损伤、术后出血、胆漏等并发症, 术中出血量:5~25ml, 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 肠功能恢复时间12~36h, 住院天数:2 ~4d, 并且由于减少了腹壁戳孔, 而脐其皱褶可以遮盖切口, 体表无明显手术疤痕, 术后腹壁均无疤痕, 证实了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安全可行的, 而且还有美容的优势。

国内钱毅[8]等报道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要明显长于传统腹腔镜手术, 这与经脐单孔手术的器械及手术空间、视野的限制有关, 随着国产专用器械的开发、改进及手术者经验的积累, 经脐单孔腹腔镜的手术时间将会大大缩短。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目前已应用于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及妇科手术, 满足了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 它必将成为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ZHANG ZT, GUO W.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Journal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2009, 14 (1) :10-11.Chinese.

[2]PODOLSKY ER, CRUCILLO II PG, ROTTMAN SJ, et al.Singleport access (SPA) surgery-initial experience of a novel minimal access approach applied across sursicai specialties[J].Surg Endosc, 2008, 22 (Suppl) :s172.

[3]张忠涛, 韩威, 李建设, 等.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4) :314.

[4]Kobayashi S, Nagano H, Marubashi S, et al.A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initial experience in a Japanese patient[J].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 2010, 19 (6) :367-371.

[5]Remzi FH, Kirat HT, Kaouk JH, et al.Single-port laparoscopy in colorectal surgery[J].Colorectal Dis, 2008, 10 (8) :823-826.

[6]Tacchino R, GRECO F, MATERA D.Single-incision hporoscopiccholecystectomy:surgery without avisible scar[J].Surg Endosc, 2009, 23 (4) :896-899.

[7]CUESTA MA, BERENDS F, VEENHOF AA.The“invisiblecholecystectomy”.A transumbilical operation without a scar[J].Surg Endosc, 2008, 22 (5) :1211-1213.

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现状及前景 第6篇

现代外科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医疗水平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优化。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 ; Minimal Access Surgery, MAS)的发展正是外科医师针对“减少创伤、减轻痛苦”的外科原则和患者对手术“无痛、无疤、小创口”的要求而进行探索的结果。从1985年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到同年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从1997年世界首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到2003年世界首例经阴道内镜胆囊切除术[3]和目前微创手术机器人平台的引入与整合[4],微创外科的发展可谓硕果累累,传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从最初的4孔、3孔逐渐向2孔甚至单孔过度,并最终出现了单孔腹腔镜手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Site Surgery, LESS)以及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这两种新型的微创技术,使得传统的MIS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进步。但是,由于单孔腹腔镜技术仅有单一入腹通道,使用传统腹腔镜的刚性器械难免会造成器械拥堵,操作三角丢失等缺陷,加之经自然腔道操作后留有缝合困难的问题,使单孔腹腔镜技术难于推广,导致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仍在应用传统腹腔镜技术。近年来,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出现正是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它的出现将助力单孔腹腔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将回顾现有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描述其结构、功能、硬件参数,并展望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发展前景。

1 商品化的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

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比,单孔腹腔镜手术最大的特点和难点在于“单孔”,即所有腹腔镜器械从单一皮肤切口通过。单一切口造成的空间狭小、器械拥堵在所难免,因而给外科医生的操作带来诸多不便。研制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

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着重强调灵活,与传统刚性腹腔镜器械相比,其灵活之处在于有特殊关节结构,可使器械效应末端弯曲、转动[5]。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按结构分为单孔腔镜柔性器械(又称预弯曲器械)和单孔腹腔镜关节器械(又称可弯曲器械)。预弯曲器械常需要提前设有配套的戳卡;可弯曲器械可通过普通戳卡,因而应用更广泛。本文主要介绍几种现有单孔腹腔镜可弯曲器械。

1.1 Real Hand(TM) HD

Real Hand高度灵巧腹腔镜设备(Novare外科系统公司),由机械设计工程师Dantiz[6]在2006年设计,是一种高度灵巧的手持式腹腔镜操作器械。 Real Hand意译为“灵巧的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镜像外科医生双手的运动。该器械有7个自由度,关节末端可以朝各方向弯曲、活动。Realhand关节的核心设计是几对线组(关节驱动方式为线组驱动)、两个关节和电缆。关节的运动方式:当一对线组的一端运动,势必牵动线组的另一端发生从动效应,继而牵引关节的弯曲和运动。该器械可弥补因传统腹腔镜器械破坏的手眼一致,到达灵活操作的目的。

该器械是高度灵活的双关节结构,操作末端拥有7个自由度,关节弯曲度可达90o,器械总长度约35cm,直径约5 mm,设计符合人体工效学。经临床医生验证,正确使用Real Hand可灵活、准确地进行抓取、牵拉、切割、缝合等操作。该器械于2008年正式投入临床应用,随后有多篇文献报道该器械可应用于肝胆外科[7]、泌尿外科和妇科,辅助外科医生经脐部或自然腔道[8,9]进行微创手术。详见图1~图3。

1.2 柳叶刀可腕转手术器械

柳叶刀可腕转微创手术器械(宁波柳叶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腕式可弯曲腹腔镜手术器械[10]。该器械的“腕转”功能是参照并还原人类手部腕关节的转腕动作,器械末端具有7个自由度,并可灵活的旋转并弯曲,以抵达普通腔镜器械难以抵达的复杂解剖部位,见图4。

柳叶刀可腕转手术器械的核心设计是由关节、传动轴组成的关节传动装置,传动轴与定滑轮协作完成器械末端的弯曲等动作。柳叶刀可腕转微创手术器械包括:可腕转分离钳、卵圆钳、持针钳、电凝钳等手术钳类;可腕转组织剪、电凝勾;可弯曲吸引器。其中可腕转钳类、组织剪的长度为330 mm(标准型)/400mm(加长型),直径为5 mm,可弯曲度达90o,器械末端可绕其轴心旋转180o,有双关节和单关节两种结构,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可弯曲部分的总长度)约78 mm/65 mm;可弯曲吸引器的长度为250mm(标准型)/350 mm(加长型),参见图5。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58 mm/42 mm,其余参数与钳类、组织剪相同。该吸引器分为有侧孔和无侧孔两种,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

柳叶刀可腕转手术器械自2010年获得批准后,已投入临床应用。为了验证该器械的灵活性,宁波柳叶刀公司特意录制了该器械联合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共同完成折纸飞机过程的视频[11]。参见图6。目前该公司仍在对这些器械进行改进,以赋予其更好的柔软性。

1.3 Autonomy Laparo-Angle关节器械

A u t o n o m y L a p a r o - A n g l e柔性关节器械(Cambridge Endo公司)是一系列包括组织剪、分离钳、电凝勾、持针器等灵活微创器械。这种柔性关节器械的设计要点除了关节传动的设计之外,器械整体还增加了一些改进装置。图7是该器械的手柄部分。Laparo-Angle关节器械在传统器械的基础上增加了改进装置,主要包括:1轴向转动扭可使钳口精确转动;2角度锁定机构可在任意角度锁定钳口;3近段弯曲部可将手部动作传达至器械头端;4扳机环控制钳口的开、闭;5棘轮释放按钮:控制角度锁的锁定和解锁。

该系列器械的特点包括: 1器械具有7 个自由度;2器械头端可完全镜像医生手部动作。3器械头端可绕其轴心旋转360o,见图8;4该器械可同时完成多个动作,如向下弯曲的同时做旋转动作;各类器械参数有所不同:详细参数如下:1持针器和电凝勾的长度为330 mm(标准型)/440 mm(加长型),直径为5 mm,可弯曲度达90o,器械头端可旋转360o,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74 mm/51 mm;2Metzenbaum组织剪、Maryland分离钳和Fenestrated肠钳(钳口长20 mm)的长度均为340 mm(标准型)/450 mm(加长型)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76 mm/53 mm;其余参数同前所述;肠钳(钳口长40 mm)的长度为360 mm(标准型)/470 mm(加长型),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80 mm/57 mm,余参数同前;在临床中,器械头端结构详见图9,Autonomy Laparo-Angle的关节器械应用较广泛,已有多篇文献报道[12,13]。

1.4 ECHELON FLEXTMPowered ENDOPATH®(内镜下组织吻合器)

ECHELON FLEXTM内镜下组织吻合器是强生公司2013年上市的产品,其大致结构类似于上述3种灵活器械,不同点是器械末端为组织吻合钉。图10为该吻合器的外观图,可见设备关节处设有关节保护套,这样不仅可减少关节处与组织产生的摩擦而且还能保证关节灵活转动。

传统的腔镜下器械缝合困难重重,即使经验丰富的医生,也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甚至不能达到缝合要求。该器械的出现可简化缝合过程,灵活的在腔镜下进行组织吻合。吻合器总长度有280/340/440 mm三种,分别适用于肥胖病人、普通病人以及浅表器官操作;器械可通过直径为5 mm的戳卡通道,关节处可弯曲成15/30/45o;器械头端可旋转360o,组织吻合器(效应末端)的长度分为16/20/22 mm三种以满足不同组织厚度的吻合要求。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为176/136/112 mm。该吻合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腹腔镜下缝合组织的难度,节省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14]。

此外, 强生公司旗下爱惜康公司生产的ENSEALTMG2 灵活组织密封器是2015年的一款最新产品[15]。基本设计与灵活组织吻合器相似,如图11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该密封器的手柄部位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可实现单手操作。该器械长度为350 mm(标准型)/450 mm(加长型),直径为5 mm,可弯曲度为110o,器械头端可旋转360o,关节起始部位至操作末端的距离约116 mm/91 mm。

1.5 总结

以上介绍的4种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均为临床使用较多的器械。灵活器械的出现能有效的简化手术操作、提高单孔腹腔镜技术的效率。然而这些灵活器械仍有一些显著的缺点:1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无论可弯曲器械或预弯曲器械)较传统腔镜器械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弥补操作三角丢失所带来的操作不便,但仍不能从根源处解决操作三角丢失的问题。2灵活器械因其操作末端具有“活动关节”,可以达到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可达高度灵活,其“关节”驱动方式大多为线组驱动。线组驱动在增强灵活性的同时却降低了器械的刚性和操作的精确性。这有可能造成器械末端机械力的不足[16](如牵拉组织的拉力不足等)以及操作的精确度。3单孔腹腔镜技术较传统腔镜技术难度更大,灵活器械的引入会增加该项技术的学习曲线。熟练掌握这项技术、应用这些器械,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比不同厂家生产的4 种灵活器械,它们有类似的外部形态、硬件参数以及功能,但是其核心的“关节”构造是不完全相同的。近年来,这些灵活器械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涉及普外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等多种科室。本文除了介绍其设计要点和特点之外,又详细介绍这些器械的硬件参数。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广大临床医师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器械以便选择合适的器械,另一方面也为器械研究者提供一些信息参考。

当然, 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种类远不止这4种,其中一些因设计缺陷或价格昂贵未能得以推广,也鲜有文献报道。例如Lapro-Ang Ie(Cambridge)Dundee柔性关节器械[17]的设计与上述器械相似,但因其只能一次性使用,加工成本太高而难于临床推广;“直觉外科”公司专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可弯曲器械一般在机器人辅助下完成操作,很少单独使用。

2 讨论与展望

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开展,是外科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临床常用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能达到微创、微痛、少并发症的优点,也能尽可能达到术后无疤痕的美容效果,从而受到广大患者的亲睐。国内外也有多个研究团队对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以证明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优势。图12[18]显示的是某研究团队对比96例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和94例接受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LC)的临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可见SILC组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术后疼痛和住院时间较CLC组缩短。所以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势在必行。

针对单孔腔镜技术专门设计的灵活器械,能简化手术操作,抵达到复杂的解剖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因单一手术切口而造成的器械拥堵、操作三角丢失等缺陷。但单孔腹腔镜技术以及其灵活器械的发展仅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存在较多的技术和器械方面的缺陷,也未能普及。

未来,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发展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1改进操作三角:目前单孔腹腔镜技术及其灵活器械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器械的自由度,增加了操作的灵活性,减少了创口数目,达到了微创化的要求。但是,这些器械的出现并未从根源上解决单孔腹腔镜技术中操作三角丢失的问题。而操作三角在腔镜手术中又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单孔腹腔镜器械在腹腔中如何形成操作三角仍是其日后发展的重心。2设计特定科室专用器械:本文详细介绍现存的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参数信息,发现其具有相似的直径、弯曲度、旋转度、自由度。而不同科室腔镜手术操作也不相同。器官的解剖结构、位置等差异,使得最合适的器械长度、弯曲度、自由度等参数要求各不相同。未来的器械发展方向应按专科设计,即设计针对特定科室、特定手术操作的特有器械。这样器械能更具针对性、更大程度上符合手术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工艺浪费。3增加灵活性、改进人体功效学:现有的灵活器械比传统刚性器械更灵活、柔软,甚至可以镜像医生双手操作,但仍不能抵达某些狭小、复杂的解剖部位,也不能完成某些精细的操作。在今后的研发过程中,可以增加器械的关节数目、增强灵活度,使器械能弯曲成正常人手腕达不到的角度。手柄部分设计的要更符合人体工效学,医生使用时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减少因长时间操作而造成的疲劳。4结合特定入路系统或机器人:在使用单孔腹腔镜器械时,均配备有特定的戳卡。常见的有:Gelport腹腔镜操作系统、Airseal系统、 Uni-X单孔腹腔镜操作系统、R-Port/Tri Port/Quad Por、Endo Cone等系统[5,19]。这些戳卡不仅可以提供伤口支撑和器械的通道,还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出针对特定器械的专用戳卡和能通过预弯曲器械的戳卡使得器械操作更加顺畅。除此之外,结合机器人操作平台[20]也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方向。目前的机器人系统主要有达芬奇系统和宙斯系统等主从系统机器人,机械臂的操作具有比人手更精确、操作末端不颤动、长时间操作不疲累等优点。若能联合专用的机械臂代替人手操作器械,必能是的单孔腹腔镜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单孔腹腔镜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推广,但目前多数医院仍在在使用传统的腹腔镜技术。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发展必能推动和帮助该项技术的普及,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也必然为现代外科添上举足轻重的一笔。

摘要:近年来单孔腹腔镜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腔镜技术的发展,但器械拥堵、操作三角丢失等缺点严重阻碍该项技术的临床推广应用。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缺陷,其理念是在器械末端增加腕式关节,从而形成操作三角,减少器械拥堵。但该项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该文目的在于总结现有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特点与不足,为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改进提供资料,并展望单孔腹腔镜灵活器械的发展前景。

单孔腹腔镜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将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于本院的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患者82 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1 例。对照组年龄23~43岁, 平均年龄 (35.6±2.3) 岁;观察组年龄24~48 岁, 平均年龄 (38.3±2.8) 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患有下腹部手术史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护理, 术后6 h后停止给氧, 患者肛门排气后给予患者流质食物, 逐渐向半流质食物过度, 患者在进食时告知严禁生冷、辛辣食物, 少食多餐, 避免暴饮暴食以及油腻食物。观察组患者采用饮食改进护理, 术后6 h即刻给予患者进食, 同样先给予患者流质食物, 如米汤等, 患者若未出现明显的腹胀感便可给予半流质食物, 如稀饭、藕粉糊、蒸蛋等, 均对两组患者的进食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

1. 3 观察指标观察24 、36、48 h后对患者的肛门排气情况进行记录。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24 h排气患者26 例, 36 h排气时间13 例, 48 h后排气患者2 例;对照组患者24 h排气患者13 例, 36 h排气时间17 例, 48 h后排气患者11 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临床大部分手术患者都属于首次手术, 因此对单孔腹腔镜都存在一定的顾虑, 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以及不安等诸多负面心理情绪, 由于过度紧张降低了患者的食欲, 导致患者进食量少, 延长了术后的排气时间。术前、术后责任护士需要积极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介绍单孔腹腔镜手术的优势并告知患者使其主动配合, 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和不安感, 从而提升依从性。

本次研究中发现, 单孔腹腔镜术后尽早的给予患者进食利于帮助肠道蠕动, 提升肠道功能恢复, 从而有利于术后营养补给。研究中对患者的饮食进行调整后24 h肛门排气患者例数明显增加, 从而发现在对患者进行饮食改进后患者的食欲有明显的增加, 同时精神状态得到好转, 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3]。

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属于微创手术, 同时也是非消化道手术, 不会对患者的胃肠产生损伤。为了能够使患者尽快适应术后的锻炼, 术前需要指导患者作腹腔镜术后体操, 患者取平卧位, 向前抬头, 往头顶方向伸举上肢, 最后还原于身体两侧, 如此重复。术后患者清醒1 h应当鼓励患者做腹腔镜体操, 6 h后患者若未发生恶心、呕吐情况应当鼓励患者进食, 并将导尿管拔除, 给予患者相关知识宣教, 告知患者术后早期进食对促进肠道蠕动、缩短排气时间的作用, 为患者补充营养, 保证每例患者都能够对手术有所了解, 提升信心消除进食的顾虑从而有效进食[4]。进食前使患者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态, 患者的心理表现同样是影响进食的主要因素。但需注意的是, 患者在术后要严禁生冷以及刺激性较强的食物, 可饮温开水润滑肠道, 这同样易于帮助胃肠蠕动。

除上述之外, 术后6 h内进食能够帮助患者伤口愈合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单孔腹腔镜虽创伤较小, 术后往往无需镇痛泵止痛, 但伤口出血是典型的并发症, 因此责任护士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伤口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术后需要为患者禁食6 h, 主要是为了防止麻醉期内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恢复前患者出现窒息以及呼吸道阻塞现象[5]。同时也有部分文献资料报道, 采用克氏针经肋弓下穿刺协助悬吊同样可完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 同时患者的术后饮食改进也利于患者的康复[6]。从本次研究中看出, 观察组患者经过饮食改进后, 24 h排气例数明显增多, 效果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针对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患者及时给予患者饮食改进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排气时间, 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 从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卞红.妇科单孔腹腔镜术后饮食改进的护理.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5) :180.

[2]于秀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护理.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7 (2) :121.

[3]姜鸿, 田林, 胡文凤, 等.健康教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5, 20 (6) :60-61.

[4]阮晓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50例的饮食护理.中国乡村医药, 2013, 20 (18) :74-75.

[5]祁海鸥, 沈俊.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的饮食护理//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集, 2013:4-5.

三款单孔腹腔镜手术通道器械的综述 第8篇

早期报道的经脐入路内镜手术系将带1个器械通道的腹腔镜经脐部的切口置入腹腔, 在腹腔镜引导下将阑尾或麦克尔 (Meckel) 憩室的肠襻经脐部切口拖出体外进行切除, 或进行输卵管结扎、卵巢囊肿切除等。NAVARRA (1997年) 与PISKUN (1999年) 先后介绍了经脐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临床资料, 其基本方法是沿脐下缘置入2只5 mm穿刺套管, 经皮穿刺缝合固定胆囊底进行牵引完成手术[1,2]。

近年来,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适合TUES手术器械越来越多, 其中就有经脐的单孔多通道医疗器械。本文对经脐的单孔多通道的医疗器械进行初步研究。

1 单孔多通道器械的定义

单孔多通道器械是指在人体仅打1个孔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中唯一的通道, 供腹腔镜和分离钳等手术操作器械同时通过此通道进入人体腹部。同时进入人体腹部的器械总数量大于或等于2, 最常见为3和4。这种通道常常被命名为鞘管、套管、穿刺器, 等等。

2 与单孔单通道的区别

单孔单通道器械仅能提供1个器械通道, 适用于在人体打2~4个孔的微创腹腔镜手术。这种器械的常用名为穿刺器、套管、鞘管等。单孔多通道器械具有“多个手术器械入口同时集中在一个平台之上”的特点, 适用于在人体仅打1个孔的微创腹腔镜手术。作用原理可能来源于一些医生使用乳胶手套制成的多通道器械。

3. 三种单孔多通道器械的比较

目前, 在必须借助气腹条件下,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销售的进口单孔多通道器械有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产品, 注册证号为:国食药监械 (进) 字2010第2660994号。国产单孔多通道器械有江苏汉美公司生产的腹腔镜软器械鞘管, 注册证号为:苏食药监械 (准) 字2010第2661135号, 经变更为:更2011~205, 上海英诺伟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 注册证号为:沪食药监械 (准) 字2012第2660402号。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产品 (英文简称:Triport) 具有在一个平台上分布了3个手术器械通道, 其中1个供最大直径为12 mm的腹腔镜等器械插入, 另2个供最大直径为5 mm的抓钳、持针器、分离钳等器械插入。这3个手术器械通道都采用了类似果冻状的三元乙丙橡胶 (EPDM) 软胶密封, 插入器械时, 先在器械表面涂抹石蜡油等润滑剂, 再用手术刀在三元乙丙橡胶软胶上切开一条细缝, 最后插入器械。柔软的三元乙丙橡胶软胶包覆住了器械, 避免了漏气。Triport还具有2个鲁尔气管接头, 连通气腹机, 就能维持气腹压力。置入Triport需要在脐部切一个2.0~2.5 cm左右的切口, 经配套的引导装置置入腹腔 (图1和图1) 。

Triport的优点[3]: (1) 具有多个器械通道, 可以根据需要置入5 mm或10 mm的器械; (2) 安装简单, 取出标本后可以再次置入; (3) 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腹壁; (4) 通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角度, 器械进入腹腔后互相有一定的距离, 避免互相冲突。缺点: (1) 比较容易脱落, 常需要重新安装; (2) 外套容易撕破。国内一些已经使用过该产品的医生还补充:Triport的三元乙丙橡胶密封软胶偶有掉块掉屑现象, 不仅三元乙丙橡胶碎块碎屑可能掉入腹腔, 而且可能降低了密封效果从而影响正常气腹压力;配套的导引装置具有刃口, 具有刺伤内脏的风险。

江苏汉美公司生产的腹腔镜软器械鞘管。其型号规格为HMF-150A的产品具有在一个平台上分布了2个器械通道, 其中1个供最大直径为12 mm的腹腔镜等器械插入, 另1个供最大直径为5 mm的抓钳、持针器、分离钳等器械插入。这2个手术器械通道都采用了弹性硅橡胶制成的双层联动密封结构, 上端有一个圆孔, 下端有一个V形常闭状态单向阀。在器械从上端插入过程中, 器械首先从圆孔插入, 弹性硅橡胶制成的圆孔就包覆住了器械, 起到密封作用, 下端的V形常闭状态单向阀也保持着密封作用, 通道处于两层同时密封状态;当器械进一步插入时, 下端的V形常闭单向阀被打开, 仅有弹性硅橡胶圆孔就包覆住了器械, 也起到了密封作用, 通道处于单层密封状态 (图3、4) 。

腹腔镜软器械鞘管产品还有2个同样结构的小尺寸通道供插入气腹接头。该产品的优点: (1) 双层联动密封结构带来了良好的气密性; (2) 薄膜长度可调整, 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腹壁;缺点: (1) 现场组装4个零件成整体, 组装步骤烦琐, 需要一定的技巧; (2) 薄膜非常薄嫩容易刺破; (3) 比较容易脱落, 常需要重新安装; (4) 气腹接头干涉手术器械。

上海英诺伟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设计成了大平台模式, 类似于一个变形的乳胶手套。其型号规格为IMD-LES-804的产品具有一个直径为8cm的柔软平台, 几乎是前述2个产品的两倍, 分布了4个手术器械通道, 其中:1个供最大直径为12 mm的腹腔镜等器械插入, 另3个供最大直径为5 mm的抓钳、持针器、分离钳等器械插入。这4个通道也都采用了弹性硅橡胶制成的双层联动密封结构, 原理同江苏汉美公司生产的腹腔镜软器械鞘管, 上端有一个圆孔, 下端有一个V形常闭状态单向阀。同样地, 置入腹腔的弹性O型圈的直径也几乎是前述2个产品的两倍。该平台上还有2个90°拐弯的鲁尔气管接头, 便于接入气腹机。与前述2个产品不同的, 该大平台不再紧贴手术切口, 而是保持着3~10 cm的距离。

该产品的优点: (1) 更大直径的平台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2) 更大直径的弹性O型圈加强了反扣腹腔的作用, 消除了脱落现象; (3) 较厚的薄膜不易被刺破; (4) 90°直角拐弯的鲁尔气管接头消除了干涉手术器械现象。缺点: (1) 根据患者胖瘦程度调整薄膜通道长度后置入产品; (2) 普通长度的腹腔镜手术器械受限。

以上3个产品碰到了共同的人体工学器械操作的三角原理问题时, 解决的效果有区别。在做经脐入路的手术中, 由于脐部作为一个交叉点, 直的或弯曲的器械在腹腔内分离, 这就要求体外操作呈现相反的视觉结果, 外科医生需要改变双手交叉操作的习惯和长时间学习适应[4]。在把通道器械固定在脐部的环节上,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的Triport和江苏汉美公司的腹腔镜软器械鞘管两个产品具有非常相似的原理, 置入腹腔的弹性O型圈和留置在体外的硬性塑料圈互相收紧, 最后扣紧在脐部, 导致医生操作器械的可活动范围在脐部受到明显的限制。两个产品的O型圈尺寸相仿, 硬性塑料圈尺寸也相仿。但是, 上海英诺伟微创公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设计原理不同, 紧扣脐部是由置入腹腔的弹性O型圈和留置在体外的弹性塑料圈翻折收紧所致, 医生操作器械的可活动范围限制节点上移3~10cm到柔软的多孔平台部件。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较好地发挥了手套式的自由度大的优点。

上述3个产品都设计成一次性医疗器械。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的Triport和江苏汉美公司的腹腔镜软器械鞘管两个产品在完成置入腹腔的步骤后, 都要求剪除部分薄膜通道, 才能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 保证一次性使用的特点。上海英诺伟微创公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多通道单孔腹腔镜手术穿刺器在完成置入腹腔的步骤后, 就能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整个手术过程中, 无需剪除任何零部件, 术后产品没有物理性损坏。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单孔多通道器械除了要缓解前述的手术器械冲突的三角关系问题外, 受脐部切口宽度为2~2.5 cm的限制, 虽然上述3家公司产品都有多手术器械通道, 事实上, 在插入常见的直径10 mm的腹腔镜之后, 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可供其他手术器械进出脐部切口。以脐部切口宽度为2.5 cm为例, 由半周长为2.5 cm得到切口的周长为5 cm, 插入器械后, 切口变形为近似椭圆形, 外切于插入多个手术器械的排列组合体 (附表, 图8) 。

注:2.5cm切口可折算成5cm的周长

综上所述, 上述3种单孔多通道器械产品还需要医生学习置入切口和建立通道过程, 还应加强安装便利性, 使用有效性。最后, 为适应单孔腹腔镜手术, 其他手术器械 (分离钳、抓钳等) 的发展趋势是直径变细、长度加长和可弯折等。

参考文献

[1]Canes D, Desai MM, Aron M, et al.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surgery:evolution and current status[J].Eur Urol, 2008, 54 (5) :1020-1029.

[2]马颖璋, 朱江帆.经脐入路內镜手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8, 8 (8) :759-761.

[3]朱江帆.NOTES与TUES设备和器械发展现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 (10) :30.

单孔腹腔镜 第9篇

【关键词】 先天性肝囊肿;经脐单孔腹腔镜术;开窗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24-02

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作为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康复等优势[1]。为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的效果,笔者选取35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70例先天性肝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34.16±5.28)岁,平均病程(5.62±2.03)年;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史询问、B超、CT等辅助检查,均确诊为先天性肝囊肿,排除肝血管瘤、肝囊性肿瘤、肝包虫病等症状患者,患者均伴随疼痛等自觉症状,短时间内囊肿较快增大,或者在体检时发现直径在5cm以上。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腹开窗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均全用气管插管全麻,选择右腹直肌切口入路进入腹腔,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确定囊肿位置,切除肝脏表面大部分囊壁,吸除囊液,使用电凝涂擦囊脏内壁,破坏囊壁上皮细胞,止血后关闭腹腔。观察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具体如下:患者均全用气管插管全麻,头高脚低体位,并根据囊肿部位选择左侧或者右侧进行倾斜,从而保证更好的线路。切口在脐部切开,长度为2.0cm,穿刺气腹针,并常规建立二氧化碳气腹,穿刺1个10mm Trocar,将腹腔镜置入,并对腹腔、病变大小、位置等进行探查,将2个5mm Trocar插入,之间间隔为1cm,操作孔完成。抽取少量囊液,并对囊液的颜色及性状进行观察,判断是否与胆道连接,是否出现感染、囊内是否有出血等现象。用超声刀将囊壁切开,并采用吸引器将囊液吸引干净,将囊壁提起至顶盖组织,炎囊壁、肝实质结合部位将囊壁切除。对囊腔进行反复冲洗,观察是否出现胆漏、出血现象。经10mm Trocar将切除的囊壁取出,并立即送病理检查,所有患者术后均根据病情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1.4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均显著缓解或基本消失,经B超检查患者原有肝囊肿消失或缩小80%以上;有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经B超检查患者原有肝囊肿缩小程度为50%~79%;无效:患者恶心、上腹痛、饱胀不适、黄疸、恶心等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经B超检查原有肝囊肿缩小程度不足50%或未见缩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8.6%;观察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6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2例,腹水3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1%;观察组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胸腔积液1例,腹水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5例(14.3%),观察组复发2例(5.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中,在对囊肿进行引流术治疗时,要注意对肝脏的保护,尽量充分的暴露病灶。将囊肿切开时,若出现囊液内有胆汁,则说明连通胆道,需要立即转开腹手术治疗。对于有结节现象,可取囊壁结节送检,必要时需要做冰冻检查,排除癌变[2]。

传统手术主要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开腹开窗手术、无水酒精硬化术以及囊肿切除术等,开腹手术给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肿主要目的为缓解临床症状,尽量取出病灶,预防复发。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的优势主要在于安全无创。脐部为胎儿和母体的自然通道,同时也属于人体自然存在的瘢痕,再次手术时应尽可能遵循利用原手术切口的外科原则,故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时切口愈合之后瘢痕十分隐蔽,与传统的腹腔镜手术相比,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几乎可以达到腹壁无痕效果。腹腔镜肝囊肿开创引流术后患者可出现胸腔积液、出血、呼吸困难、腹水及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术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规范操作,减少对脏器的损伤。但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操作时由于受到孔道数目以及手术部位的限制,对邻近脏器的牵引具有一定困难,由于器械置入部位较集中,无法形成操作三角,器械对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造成一定困难,提高了手术难度。同时,患者的体型对手术操作也造成较大影响,如身材较高、体形肥胖的患者,手术难度较大,因此经脐单孔腹腔镜操作时难度高于穿孔多孔腹腔镜。这就要求操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熟练程度,可显著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手术适应症。因此,该术式在目前临床中使用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开窗引流术治疗先天性肝囊肿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勇男,吴硕东,苏洋,等.经脐单孔腹腔镜肝囊肿去顶减压术8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11):814-815.

[2]郭伟,张忠涛.单孔腹腔镜治疗肝脏良性囊性占位病变[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0,15(3):166-168.

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1例护理体会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29岁, 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30 h”于2012年9月26日急诊入院。右下腹肌紧张, 麦氏点压痛、反跳痛 (+) , 血常规示白细胞 (WBC) 13.0×109/L, 中性粒细胞0.879。急性化脓阑尾炎诊断明确。急诊在全麻醉下行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手术成功。术中证实为急性化脓坏疽性阑尾炎。住院7 d, 临床治愈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积极完善相关术前检查, 禁饮食, 做好术区皮肤准备, 预防感染。

2.1.2 向患者解释手术方法及优点, 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对手术的恐惧, 让患者能接受新的手术方法。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2 h, 积极预防吸入性肺炎及窒息的发生;术后6 h内改半卧位, 以降低切口张力, 减轻切口疼痛, 利于渗出液集中于腹腔的底部, 减少腹膜吸收, 降低炎症的发生, 防止膈下感染。

2.2.2 术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6 h, 尤其是呼吸频率和深度。因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有可能造成高碳酸血症, 甚至酸中毒。

2.2.3 术后6 h内, 鼓励患者取半卧位, 利于引流, 减轻疼痛;利于炎症局限, 防止膈下脓肿;改善通气, 利于呼吸, 有利于心肺活动。本例术后6 h即下床活动, 早期下床活动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及运动量, 预防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2.2.4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容易在腹内残存二氧化碳气体, 因此术后宜适当增加蔬菜及高纤维素水果的摄取, 并避免食用产气的食物。术后1 d肠功能恢复后, 进食高热量饮食, 勿暴饮暴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2.5 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 保持术区敷料清洁、干燥, 利于切口愈合。

3 护理体会

急性阑尾炎是目前普外科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具有发病急、进展迅速等特点[1], 外科手术是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手段之一[2]。外科微创手术是21世纪的主旋律, 是传统外科领域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3]。自1983年由德国Semm首先报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以来, 因其具有诸多优点, 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重视, 开展越来越广泛[4]。经脐这一胚胎时期的“自然腔道”置入单孔腹腔镜进行阑尾切除, 利用其自身皱褶的形态特点, 具有微创化、痛苦少、康复快、隐蔽性及美容效果好, 术后腹壁无瘢痕, 身体和心理创伤小等优点, 也为临床护理带来了诸多便利[5]。本例术后疼痛症状轻且未用止痛剂、6 h后即可进食下床、恢复快, 减轻了护理工作的负担。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切口疼痛明显比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轻, 其好处越来越显现, 但目前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完全代替开腹阑尾切除术[3]。通过本例护理, 我们也认为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手术时间短, 损伤少, 出血少, 美容效果好, 康复快[6]。目前人们对于审美要求较高, 单孔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可以作为急性阑尾炎首选的手术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8) :2469-2470.

[2]李祺, 朱鹏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比较[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722-723.

[3]姚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0例体会[J].临床外科杂志, 2011, 19 (4) :277-278.

[4]张展志, 于军辉, 罗成华.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慢性阑尾炎的对比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26 (1) :36-38.

[5]刘慧敏.对经脐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患者的护理[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2, 10 (4) :645-646.

上一篇:怎样写出漂亮的记叙文下一篇:数据实时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