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2024-08-25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精选10篇)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1篇

1.1 一般资料

2型糖尿病病例106例,收治时间:2014年11月—2016年5月。该研究所选病例都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排除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病例。按照数字抽签原理,将所选病例分成甲、乙两组,每组53例。甲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60.42±5.13)岁;病程1~25年,平均病程(8.6±1.7)年。乙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6~88岁,平均年龄(60.15±5.28)岁;病程1~24年,平均病程(8.5±1.6)年。两组民族、性别构成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组:采用远程护理[2]法:该院设有1个PAD(电话版),集普通手机功能于一体,并设有1个管理软件。护理人员可通过对PAD进行操控的方式,来达到对患者进行远程干预的目的,其内容主要有:(1)将患者离院当日设置成干预第0天,并将患者信息与联系方式准确录入PAD中,可指导患者在PAD上观看初识教育视频,同时教给患者血糖自我监测与短信回复的方法,直至完全掌握。(2)以周为单位,将提醒短信发送至患者的手机中,让患者能自行亦或者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测量血糖,将检测的结果与胰岛素注射剂量以短信的形式传输至PAD中。(3)根据患者反馈的结果,PAD会自动选出离院后第2、6与10周内FPG检测值未达标的病例,然后再通过自动生成提醒的方式,让护士能够利用PAD对患者实行名医热线预约,待预约成功后,PAD会立即生成相应的记录,并向相关医师发出提醒,让医师能够及时对该病例进行电话指导。(4)于第2、6与10周周末,组织患者开展1次健康讲座,此时PAD会将内容编辑成短信,并传送至患者手机中,以告知其讲座的具体地点与时间。讲座结束后,责任护士经PAD对患者进行点名,并记录患者的出席情况。乙组:采用传统的电话随访模式,即:以4周为单位,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并为患者解疑答惑。

1.3 临床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有无糖尿病并发症,比较患者FPG与Hb Alc变化情况。(2)利用SDSCA[3](糖尿病自我管理活动问卷调查表),评定两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此表包含6个子量表,即:运动、足部护理、吸烟情况、饮食、血糖自我监测、遵医嘱用药。总评分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的分析

甲组并发症发生者共13例,所占百分比为24.53%;乙组并发症发生者共30例,所占百分比为56.6%。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糖指标的分析

干预后,甲组FPG与Hb Alc水平分别是(5.46±1.43)mmol/L、(7.79±1.21)%,乙组是(6.32±1.91)mmol/L、(10.51±2.9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的比较

经评定,甲组自我管理能力总评分为(58.54±4.86)分,乙组为(35.56±6.24)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据有关报道称[4],积极向2型糖尿病者提供针对性较高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远程护理[5]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家庭延续性护理模式,可通过合理利用PAD与网络平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施护,以达到提高患者依从性、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与改善血糖水平的目的。研究发现[6],和传统的电话与家庭随访模式相比,远程护理在临床上更具有应用价值,比如:(1)护理更直接,操作更简便。(2)护士工作时间更灵活。(3)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研究结果表明,甲组干预后的自我管理能力与FPG、Hb Alc水平明显优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53%,乙组为56.6%。甲组明显低于乙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2型糖尿病用远程护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快,并发症少,血糖改善明显。

参考文献

[1]杨娇,杨明莹,柯亭羽,等.家庭参与型远程护理模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0):1535-1539.

[2]李玉璞.构建医院远程护理系统[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101-102.

[3]贾喆,王艳艳,孙艳,等.远程网络护理干预对使用胰岛素笔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636-639.

[4]郭兵妹,金海君,刘聪聪,等.远程自我管理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10):796-800.

[5]徐玲丽,周佩如.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远程管理模式选择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5):88-90.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2篇

【关键词】糖尿病; 急性护理; 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13-02

痛风与糖尿病都是常見的内分泌代谢性慢性疾病,有研究认为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胰岛素的抵抗后,如果并发有肾小球的病变,则尿酸的排泄出现障碍,痛风的发作几率明显上升[1]。对于糖尿病并发痛风的患者在急性发作期时存在严重的关节疼痛及红肿,其治疗方法较为特殊,护理干预措施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近年来68例2型糖尿病合并有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及护理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8例2型糖尿病合并有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痛风诊断依据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年龄在34~69岁,平均年龄(44.3±3.9)岁,糖尿病病史1~20年,平均病史(6.3±4.2)年。数字法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糖尿病合并痛风患者治疗及护理措施,包括吲哚美辛及贝诺酯片治疗,饮食指导,患肢体位抬高。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强化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知识宣教:患者突发痛风后对于患者突然出现的畸形和活动受限可能存在较多的疑问,对于其治疗与糖尿病治疗的关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病人接诊后应给予充分的知识宣教,告知患者两种疾病的关系及治疗的方法,治疗措施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常见的护理干预内容,便于后期的饮食控制的展开。

1.2.2心理护理:对于急性期痛风发作患者应给予充分的心理干预,由于患者常年保守糖尿病治疗的痛苦折磨,再发作痛风后由于疼痛肿胀等症状较为剧烈,因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时应主动和耐心的倾听患者的倾诉,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耐性的为患者讲解疾病的知识及治疗的方法及效果,给予成功治疗患者的案例分析,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病魔的勇气,积极的配合后续治疗及饮食和运动的护理。

1.2.3饮食护理:严格限制患者对于嘌呤类的食物及脂肪的摄入,指导患者在糖尿病饮食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充足的奶类、蛋类及蔬菜水果类食物等种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血糖控制情况可制定个性化的餐饮指导或定制化菜谱推荐。

1.2.4运动护理:指导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强运动,指导患者的运动量在中度左右,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在空腹运动前应监测血糖情况,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每天的活动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每周要进行5~7次,可选择运动量较为平缓的羽毛球、太极拳、快步走等方法,控制运动时心率在120次/min为宜,以微出汗为佳。

1.2.5其他:密切监测患者的三餐前后血糖情况,注意对患者前期疼痛的处理,对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注意对注射部位的皮肤监护,防止出现感染情况,指导患者及时用药,观察患肢病情改善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出院前给予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知识宣教、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内容,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满意,80分以下为不满意。疗效标准[2]:显效:患者血糖控制正常,关节的功能完全恢复,血尿酸恢复正常。有效:血糖控制正常,关节的症状有所减轻,血尿酸水平有所下降,但未达正常范围。无效:患者症状及血尿酸水平均未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8例患者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30患者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8,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者38例(100%),对照组护理满意者26例(86.7%),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5)。

3 小结

2型糖尿病和痛风的发作有一定的联系,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对于急性发作期突然出现的疾病有一定的盲区[3]。因此应针对患者的这一特点,给予充分的心理干预及知识宣教,针对疾病的病因,给予饮食及运动的充分指导,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68例2型糖尿病合并有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及护理情况可以看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急性发作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及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及血尿酸,对于临床疗效的提高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罗蕾.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6(2):48-49.

[2] 李中南,石国彬,刘剑,等.萆苓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痛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 9(9):1487-1 507.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从咸宁市温泉区的10个社区中随机抽取3个社区, 对已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健康档案的150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诊断标准;年龄≥18岁;确诊时间≥1个月;病程≥6个月;具有完全的认知和行为能力;知情同意, 自愿参加。排除标准:精神异常、妊娠期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并发症。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 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 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社区、病程、职业、经济状况等。 (2) 糖尿病足部护理知识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而成, 内容包括糖尿病病人的鞋袜选择、足部检查及护理、趾甲修剪、足部问题应对及日常行为习惯5个方面, 共16道单项选择题。回答正确得1分。错误或不回答得0分。总分为16分, 得分越高知识掌握越好, 反之越差。 (3) 足部自我管理行为水平量表:采用我国台湾王璟璇等编制的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 (diabetes self-care scale, DSCS) 中足部护理子量表, 分5个等级, 1为没有做, 2为很少做, 3为有时做, 4为经常做, 5为总是做。所有条目的得分累计即为总分, 为了方便对数据进行比较, 本研究采用得分指标进行分析, 得分指标= (量表的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 ×100%, 并将得分指标<40%定义为低水平或差, 40%~80%为中等水平或一般, >80%为高水平或良好。

1.2.2 资料收集方法

专人负责发放问卷, 由调查者向病人说明填写方法, 由病人自行填写, 对于文化程度低和视力差的病人, 由调查者协助完成。共发放问卷156份, 回收156份, 其中有效问卷150份, 有效回收率为96.2%。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资料

本组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150例, 男88例, 女62例;年龄59.36岁±13.97岁;在职57例, 非在职93例;在婚140例, 单身未婚7例, 丧偶3例;居住方式, 独居19例, 与配偶居住77例, 与配偶及子女居住54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9例, 初中37例, 高中/中专36例, 大学及以上18例;家庭月收入以1 000元~3 000元居多共100例, <1 000元10例, 3 001元~5 000元31例, >5 000元9例;病程9个月至20年, 平均7.19年, 10年以下93例, 10年以上57例。

2.2 病人足部自我护理行为水平

150名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水平得分14.90分±4.65分, 得分指标59.60%;自我护理水平:良好 (高水平) 33例 (22.0%) , 中等 (中等水平) 81例 (54.0%) , 差 (低水平) 36例 (24.0%) 。

2.3 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经Pearson相关分析, 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知识与自我护理行为的相关系数r=0.54 (P<0.01) , 呈中度正相关。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见表1。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行为现状

3.1.1 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知识认知水平低

研究显示, 70%以上病人对选择穿着合适鞋子类型、面料比较了解, 但对购鞋时间等知识了解不足;而仅有22.0%的病人知道如何正确选择袜子的颜色[6];仅26.7%的病人意识到足部护理不当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 大约90%的病人对足部自我检查的方式不了解, 仅32%病人了解应在洗足后抹护肤霜, 10%病人不知道足部出现异常或不适时的正确处理方法[7]。经Pearson相关分析, 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知识与自我护理行为的相关系数r=0.54 (P<0.01) , 呈中度正相关。Corbett[8]认为, 糖尿病知识是病人进行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础, 只有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才能开展自我管理。糖尿病足部自护知识掌握情况及对其的重视程度共同影响足部护理状况, 知识掌握程度良好, 会重新认识和评价现状, 足部护理状况好, 这与高妍彦等[9]研究结果相同。病人应合理利用社区健康教育资源, 积极参与知识讲座、糖尿病病友会等活动, 提高知识水平。

3.1.2 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行为水平不佳

本研究显示, 150例病人的足部自我护理水平不理想, 得分为14.90分±4.65分, 54%处于中等水平, 自我护理水平良好者仅占22%, 仍有24%表现为差, 这与既往研究一致[10]。贾芸等[11]报道, 糖尿病病人焦虑抑郁水平与自我管理行为总分呈负相关, 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重视糖尿病病人的社会支持作用和心理护理;提高自我效能和心理素质水平, 指导正确自我护理行为的形成;积极学习自我管理教育与健康教育内容, 提高行为水平。

3.1.3 其他

研究显示, 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自护行为与经济收入成正比;病程长的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较高;病人年龄越大, 自我管理能力越差。自我效能水平高和自我认同感强的病人足部护理行为水平得分较高, 依从性较好。

3.2 社区护理对策

3.2.1 健康教育加强足部护理知识针对性及宣传多样性

糖尿病健康教育虽然已经开展多年, 病人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等方面的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有关糖尿病足知识方面显著不足[12]。社区健康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策略, 既注重知识的提高, 又关注病人的信念与态度, 最终有效实现自我护理行为的改变。在社区范围利用板报宣传、宣传手册等将糖尿病足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危害, 如何进行足部检查与日常护理等知识以文字形式广泛宣传, 使病人充分了解, 从而重视糖尿病足并学会自我管理与护理。也可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和接受能力等采取社区授课、专家讲座、咨询或座谈等形式面对面交谈与指导。或者举办糖尿病病人联谊会, 开展“健康促进俱乐部”活动, 运用“同伴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效能。将病人的家属纳入健康教育中, 使其掌握糖尿病的一般治疗和护理知识, 参与到糖尿病管理中, 真正帮助和监督病人执行自护行为。开通糖尿病回访电话, 定期回访, 提供咨询服务。

3.2.2 优化社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 提高教育质量

社区人力资源不足, 社区护理人才短缺且学历低, 使公众对社区护理缺乏信任, 糖尿病足教育的人才队伍是提高建设教育质量的可靠保障。国际糖尿病的工作组推荐, 建立一支多学科的足部护理队伍能够使截肢率下降。由糖尿病专科医生、专科护士、足医、营养师、心理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共同针对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的饮食及运动行为开展以授权为基础的小组自我管理教育, 结果证实这种干预方式是切实可行的[13]。社区应逐步改善卫生服务资源, 加强卫生人员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重视社区糖尿病专科护士及相关人才的培养, 此外政府和社区要加大糖尿病教育力量的投入, 扩展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多种途径培养高学历、综合型社区护理人才, 在各级护理院校开设社区护理专业课程, 更多地培养医疗、护理专业的本科生向社区输送。研究表明选择社区中的糖尿病病人经培训成为健康教育人员, 在拓展社区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方面另辟蹊径。

3.2.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做好延续性护理

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在社区, 健康管理则是社区工作的核心之一, 对于病人建立及维持自我护理行为尤为重要。社区人员不仅要为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而且要系统动态跟踪病人的病情及其运动、饮食、用药情况等并记录入档, 定期评价, 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向病人沟通与反馈, 同时对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持续性的家庭访视, 使其不断调整, 建立良好的自我护理意识及行为。

糖尿病的护理涉及饮食、心理、运动、药物等多学科知识, 需要多层面、全方位的调护。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医院、社区、医护人员、病人以及家庭的一项长期、重要的任务。在社区对糖尿病病人早期实施健康教育和足部保健护理, 使其在最佳的时间内利用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通过分析影响病人自我管理现状的因素, 表明社区应从可干预的因素, 如自我效能、知识水平等入手, 根据病人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点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水平。以社区为基础, 更多的糖尿病专业医护人才, 加强专业社区服务管理, 培养和提高社区护士对糖尿病足的知识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 促进糖尿病足预防的深入, 相信能进一步减少并发症, 更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行为现状, 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找出薄弱环节, 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随机抽取咸宁市3个社区, 对已建立健康档案的150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自我护理行为呈中等水平 (59.60%) , 足部护理知识和技能、年龄、病程、家庭平均月收入等是护理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自我护理行为有待提高, 应加大社区2型糖尿病病人足部护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足部自我护理行为, 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对比性意义,因此,将这些进行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以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程度以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为96.9%,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为78.8%,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观察组患者所应用的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改善其临床各项指标情况,而且还获得了良好的总满意程度,因此,该护理模式值得在相关临床活动中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个性化护理临床效果观察组对照组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76-01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的患者同时伴有脑梗死的发生,导致病情进一步的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治疗的依从性[1]。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针对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6例采用个性化护理方式,以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患有2型糖尿病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由于这些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对比性意义,因此,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3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的年龄为33~59岁,平均年龄为(45.15±3.25)岁,病程时间为4~10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89±1.21)个月;而对对照组患者33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为34~60岁,平均年龄为(44.48±3.15)岁,病程时间为5~10个月,平均病程时间为(5.78±1.23)个月,通过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临床一般资料得知,他们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即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模式,而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其中个性化护理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正确指导患者进行临床各项指标检查工作,并且针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讲解,使得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指标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嘱咐患者定期进行体检一次,从而对自身身体情况有个全面的掌握;其次,根据医生嘱咐要求,定时定量对患者给予治疗药物服务,以保障其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治疗质量[1];第三,严格控制患者禁忌食物的摄入,并且劝导患者多饮用水,同时,还需要协助患者戒烟与戒酒;第四,正确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行,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能够尽快恢复;第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并且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而给予相應措施进行干预处理,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第六,加强健康教育工作,从而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活动中,从而为治疗疗效结果提供有力保障[2];第七,叮嘱患者进行适当的休息,并且控制饮食量,以确保治疗疗效水平等。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通过电话随访以及调查问卷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程度,以及临床各项指标情况,其中,临床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后,在个性化护理模式背景下的观察组患者,其获得的临床总满意率为96.9%,而在传统常规性护理模式背景下的对照组,其获得的临床总满意率为78.8%,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而言优良,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2型糖尿病疾病不仅自身承受着疾病痛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给自身家庭带来负担与影响[3],因此,需要及时探讨一些有效治疗方案来对其进行治疗,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以及治疗质量,则需要对于患者优质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护理,使得其疾病临床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得其生活质量水平得以提高[4]。

通过本研究结果得知,在个性化护理干预背景下观察组患者其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所应用的个性化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从而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与介绍,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报告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临床同事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易观娣,梁玉婵,李蓬芳.个性化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0(06):112-113.

[2]张静,谢明星,王新房,吕清,冷松,郑智超.血管壁回声跟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硬化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

[3]李文肖.浅谈糖尿病护理和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

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第5篇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收住2型糖尿病患者219例, 其中男113例, 女106例, 年龄35岁~76岁, 平均年龄61岁。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眼底病变,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症状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 mmol/L (200 mg/dL) 。 (2) 空腹血浆葡萄糖 (FPG) 水平≥7.0 mmol/L (126 mg/dL) 和 (或) 餐后2 h血糖 (2 hPG) ≥11.1 mmol/L.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2hPG水平≥11.1 mmol/L (200 mg/dL) [1].

2 护理

2.1 药物治疗

包括口服药的种类、服药方法、不良反应, 药物的剂量、次数、时间, 如:二甲双胍的胃肠反应, 优降糖易出现低血糖, 胰岛素的种类 (包括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 、作用特点、保存方法 (2~8℃保存, 在常温下可保存4周等) 、不良反应及注射器的使用、保管, 教会患者识别低血糖反应和低血糖急救方法。

2.2 饮食疗法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科学调整膳食结构, 不仅可以减轻胰岛负荷, 提高其效应, 而且能纠正代谢紊乱, 既控制总热量, 又保持机体营养平衡。根据标准体重劳动强度确定每日应摄入的总热量, 其中糖类含量占总热量的55%~65%, 蛋白质占15%, 脂肪占总热量应少于30%.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此外, 应注意纤维素的摄入。加强对肥胖患者的饮食管理指导, 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意识, 纠正错误观念。

2.3 运动疗法

适量运动可增加脂肪细胞酶的活性, 加快脂肪分解, 同时还可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 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胰岛素抵抗, 有助于降低血糖, 纠正脂代谢紊乱, 减轻体重, 预防或延缓各种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还可松弛身心, 消除压力。运动形式因人而异, 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个人生活习惯、社会文化背景及糖尿病的类型与并发症等不同酌情选择。可采用有氧运动, 尽可能做全身运动, 使全身每个部位都得到锻炼, 如:做操、散步、跑步、打拳、舞剑、跳舞等。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 先做5 min~10 min的热身运动, 避免运动中发生肌肉、关节的损伤, 测血糖、随身携带含糖食物, 运动项目一般以散步、做广播操、打太极拳为主, 每周锻炼3次或4次为宜, 运动时间为20 min~30 min.并要帮助患者学会测量运动前、中的脉搏, 以掌握运动速度, 指导患者自我评估运动量[2]。

2.4 血糖监测

示教中, 由主管护士讲解血糖检查方法, 并让患者现场操作以熟练掌握, 重点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如:消毒方法、针刺部位、测定时间、一人一针的使用方法。在早、中、晚、餐前和餐后2 h及临睡前进行血糖监测, 对异常情况随时监测,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不超过6.1 mmol/L, 餐后2 h血糖不超过8 mmol/L[3].

2.5 健康教育

由护士向患者发放通俗易懂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文化程度、临床表现、治疗情况, 由主管医生和高年资护士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集中讲课、讨论、示教等方式,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病因、症状、并发症、饮食疗法和药物疗法, 帮助患者建立自我管理意识, 讲座时间每次1 h~2 h, 每月2次。

2.6 综合心理疗法

关心询问患者, 掌握其心理变化,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召开患者座谈会, 互相交流治病体会, 落实糖尿病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运动疗法等措施, 有利于缓解患者由于焦虑、心理压力等紧张因素所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 有利于控制血糖。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而且对血糖控制有肯定的作用。

2.7 出院指导

向患者介绍该病的常识, 叮嘱患者坚持长期控制饮食, 加强运动, 按时按量服药, 不可随意增减, 定期监测血糖, 知道低血糖的症状和急救措施、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定期复查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眼底等。要求患者生活要有规律, 戒烟酒, 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皮肤自我护理, 保持良好心态。若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等症状, 应进食果糖、含糖饮料, 必要时及时就诊。要告知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 以备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救治。为了更好地加强疾病管理, 出院需告知患者定期来院就诊, 不适随诊, 每年组织联谊活动, 加强医患沟通。

总之, 2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 需终身治疗, 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护理工作不仅是单纯的药物治疗, 还包括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综合心理干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血糖监测、出院指导等一系列内容。只有让患者掌握有关的糖尿病知识, 坚持正确的药物治疗, 实现有效的自身管理和控制, 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目标, 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机体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05.

[2]张盘德.糖尿病病人的运动处方[J].糖尿病新世界, 2004, 35 (3) :38-39.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的糖尿病诊断均符合WHO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排除有严重的躯体疾病、精神分裂症或严重器质性精神疾病者。其中男62例, 女50例;年龄65~83岁, 平均 (71.2±3.2) 岁;病程2~11年, 平均 (4.3±1.1) 年;文化程度:文盲12名, 小学28名, 初中32名, 高中15名, 高中以上25名。所有患者进行随机编号,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样进行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6例。观察组男30例, 女26例;年龄66~83岁, 平均 (71.5±3.3) 岁;病程2~10年, 平均 (4.2±0.9) 年;对照组男32例, 女24例;年龄65~82岁, 平均 (71.1±3.1) 岁, 病程2~11年, 平均 (4.4±1.2)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常规护理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 首先建立实施小组, 并专门聘请一位专业医生及药师负责临床治疗指导, 并要求定期参加各项活动。聘请专业的知名医生来医院进行糖尿病知识讲座, 讲座由专人进行记录, 并整理成文字发给患者阅读。在医院中设立糖尿病知识宣传栏, 定期更新内容, 内容应生动、有宣传性。给予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 针对性地进行访谈。开展团体心理干预活动、一对一面询或电话咨询等方法。干预期间共开展4次心理干预讲座, 内容分别为如何正确对待心理疾病的方法;如何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做健康快乐的老人;心理自我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并设立专门电话, 专门人员负责接听, 随时回答患者的各项问题。对患者进行访谈需事先准备各项资料, 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 访谈内容应围绕患者的病情、健康知识了解程度、心理状况、服药依从性等情况。访谈时可让老人在一个安静的房间中, 首先向访谈人说明此次访谈的具体内容, 访谈中全程录音, 并事前取得患者的同意。访谈中应根据事前拟定的大纲进行, 尽量解决患者的各项问题。教会患者如何应用血糖仪, 并自行进行血糖监测, 以了解疾病情况。实施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各项资料进行统计。

1.3 评价指标

所有患者实施前后均进行空腹血糖检查, 以评价患者实施效果。并要求所有患者在实施后均进行满意度及用药依从性调查表填写, 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种, 用药依从性分为良好、一般、较差, 调查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用药依从性,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血糖控制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编号, 2型糖尿病现今在我国呈逐渐高发的趋势, 此疾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致使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劳累、精神刺激、手术、紧张、外伤、体力活动过少、肥胖等[5,6,7]。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 中期、晚期可有三多一少等临床表现, 患者可有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的临床表现。此疾病为终身性疾病, 需长期服药治疗, 故需要患者的药物依从性良好, 且需保持乐观的心态, 这样才可促进疾病治疗, 控制疾病。良好地控制疾病可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 导致患者发生危重疾病[8,9,10]。高龄患者各项身体机能均有衰退的表现, 其记忆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衰退, 故临床治疗多疗效不佳, 疾病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故针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研究众多学者都非常关注[11]。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效果理想, 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血糖控制指标均好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整体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良好地控制疾病。整体护理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兴的护理模式, 其主要是把护理工作放在患者的物理因素、心理状况、环境因素等方面, 使对疾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有所降低, 以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整体护理的观念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 也将其作为护理服务的指导思想来实施[12,13]。本组观察组患者在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 整理护理包括聘请专业医生开展讲座、开辟糖尿病知识宣传栏、实施心理干预、电话回访等各项措施。上述措施均是以患者为中心, 从心理、环境等方面全方位对患者服务, 护理小组中专门聘请一位专业医生及药师负责临床治疗指导, 可从专业上弥补护理人员的医学知识, 让小组人员在专业的医学知识指导下从事护理工作, 可明显促进护理疗效。心理干预及电话回访可全方位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 给予针对性地护理。高龄老人多有孤独、寂寞等心理表现, 护理人员与其接触初期会有一定阻碍, 但长期接触可打破其心理屏障, 愿意与护理人员接触, 倾述其心理状况, 故护理人员应长期与其沟通, 不可表现不耐烦的表现。积极地沟通可让患者信赖医疗人员, 使其治疗配合度更佳, 促进疾病控制。

综上所述, 高龄患者记忆力差, 服药依从性比较差, 应给予长期跟踪护理, 整体护理可全面提高高龄患者的治疗效果, 控制疾病, 避免其进一步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高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11月收治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 整理护理包括聘请专业医生开展讲座、开辟糖尿病知识宣传栏、实施心理干预、电话回访等各项措施, 实施前后均对所有患者进行空腹血糖测试, 以评价患者实施效果。结果: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血糖控制指标、用药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龄患者记忆力差, 服药依从性比较差, 应给予长期跟踪护理, 整体护理可全面提高高龄患者的治疗效果, 控制疾病, 避免其进一步发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第7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 男54例, 女32例;年龄34~86岁;病程1~5年28例, 6~10年36例, 11~20年18例, 20年以上4例。

1.2 家庭护理干预的形式

社区每周进行一次集体糖尿病专题讲座, 免费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材料;定期组织播放糖尿病饮食、胰岛素注射的视频录像;设立咨询室, 单个指导, 开通咨询热线电话;图书室适当增加有关糖尿病方面的书籍;定期上门随访。

1.3 结果

通过对本组86例接受家庭护理干预的糖尿病患者的跟踪随访, 空腹血糖≤7.0mmol/L 76例, 7.1~8.0mmol/L 6例, ≥8.1mmol/L 4例。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 求医主动性增高, 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 自我护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并发症降低或延缓, 患者的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进一步恢复, 提高了生活质量, 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病程长, 并发症多, 给患者及整个家庭都带来经济及心理压力, 患者常出现抑郁、焦虑、饮食紊乱等心理问题。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其情绪稳定。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取得家属配合, 让家属明白护士会用其专业能力尽力指导帮助他们解决许多面临的实际困难, 给家属以信心。

2.2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治疗的基础, 在饮食的控制中家属的支持非常重要。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饮食计划,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理想体重的计算方法、正常值以及糖尿病饮食估算法和适用范围, 如普通膳食, 适用于体重大致正常, 一般情况好的患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体力活动者250g, 中体力活动者300g, 消瘦或重体力活动者350~400g, 动物性蛋白质100~200g, 油1~2勺, 蔬菜1~1.5kg。低热量膳食, 适用于肥胖者, 主食和副食按上述减少10%以上,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高蛋白膳食, 适用于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者, 主食和副食可比普通膳食增加10%以上, 动物性蛋白质增加20%以上。合理安排餐次, 一日至少三餐, 使主食及蛋白质等均匀的分布在三餐中, 并定时定量, 一般按1/5、2/5、2/5分配主食, 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易出现低血糖者, 可在正餐中匀出小部分主食作为两正餐之间的加餐, 睡前加餐除主食外, 可选用牛奶、鸡蛋、豆腐干等蛋白质食品, 因蛋白质转化成葡萄糖的速度慢, 对预防夜间低血糖有利。限制饮酒, 禁止吸烟。科学选择水果, 可吃生黄瓜和生西红柿。维持正常体重, 保证机体摄入合理充分的营养, 维持健康。

2.3 用药指导

患者因服药时间较长, 易出现难以坚持连续服药、不能按时服药、忘服、漏服、自主服药等现象, 社区护士应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这些问题对病程的负面影响, 加强用药的自我管理指导, 必须做到遵医嘱用药, 按时按量服药, 并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教会患者及家属预防和处理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方法, 平时要常备糖果以备低血糖时使用。对注射胰岛素者, 应教会其胰岛素的保存方法和注射技术, 保证剂量的准确性, 严格消毒, 防止感染, 有计划改换部位, 避免组织硬化, 使胰岛素吸收不良。

2.4 运动指导

患者在开始任何运动计划之前, 都应该全面体检, 以确保运动的安全, 根据患者的年龄、饮食习惯、血压等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运动方式主要以步行、打太极拳、慢跑、爬山、做健身操等为主[2]。运动时间的选择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 在饭后1~2h左右开始运动, 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min, 每周至少应坚持3~4次。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和糖尿病卡, 以便自救。运动中应严格掌握运动有效指征, 运动后有微汗, 有轻度的肌肉酸痛, 休息后可恢复, 次日精力充沛, 有运动欲望, 饮食和睡眠良好。运动量过小效果不佳, 过大有潜在危险, 根据自我感觉进行调整[3]。

2.5 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理想控制标准是空腹血糖4.4~6.1mmol/L, 非空腹血糖4.4~8.0mmol/L。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糖尿病的管理, 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及时监测血糖, 从而指导饮食、运动和药物方案的调整, 监测时间和频率应因人而异,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治疗阶段监测频率不同。教会患者及家属血糖仪的使用方法, 血糖值的正确记录及血糖自我监测时的注意事项。并定期随访, 询问病情, 了解病情进展。

2.6 其他护理措施

平时居室内应阳光充足, 空气清新, 整洁安静, 室温18~20℃, 湿度在50%~60%。勤洗澡、勤换衣服, 平时应穿柔软透气的袜子, 鞋要宽松底软, 不要穿紧身的衣裤和鞋子, 不要光脚走路, 指甲不要修剪过短, 不要自行刮鸡眼, 每晚用温水洗脚, 用柔软和吸水性强的毛巾轻轻的擦干脚部。冬天用热水袋和电热器取暖不宜直接接触皮肤, 避免烫伤。

3小结

家庭是社区的主要护理单元, 糖尿病患者出院后, 家庭是主要的护理场所, 家属是主要的照顾者。家属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护行为。只有家属获得较全面的康复知识, 才能监督、督促患者按时服药、适量并正确运动、为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定期监测血糖、安排合理的饮食等[4]。因此,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进行长期的健康教育, 能够使其家属监督和督促患者遵医并自我护理, 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提高治疗效果, 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立新, 胡玲丽.糖尿病病人血糖监测与护理 (J)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5, 19 (26) :2382.

[2]周春清.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J) .家庭护士, 2006, 4 (12B) :88.

[3]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7, 21 (5) :1334-1335.

循证护理在2型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护理, 对照组58例患者, 其中男性占30例, 年龄在23~6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2.1±11.5) 岁, 女性占28例, 年龄在24~6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2±11.7) 岁;实验组58例患者, 其中男性占25例, 年龄在21~61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5±10.8) 岁, 女性占33例, 年龄在22~6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1.3±11.1) 岁。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的常规护理内容有:病情观察、基础护理和遵医嘱进行用药等等, 实验组使用循证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循证问题分析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如果治疗不正确或不得当容易使患者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进行沟通和交流, 确认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 针对问题确定护理重点。

1.2.2循证护理支持根据目前临床现状和实际收集和整体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可靠的评价方法对收集的资料和文献进行综合评价, 分析证据的真实性、适用性和可靠性, 然后再结合自身的专业护理技能和患者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1.2.3循证护理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病程较长, 病情反复发作的几率大,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难免出现焦躁、压抑的心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表现及时的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根据患者的文化、年龄、病情针对的实施健康教育, 让患者重拾信心;2饮食指导:饮食指导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饮食可以为患者调节血糖,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营养状况、体重、病情等给予患者饮食指导;3运动指导: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的减轻体重, 改善脂肪代谢紊乱的情况, 所以可以建议患者在闲暇时散散步、跳跳舞、打打太极等, 并长期有规律的坚持;4监测血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学习监测的方法, 定时的进行监测, 注意观测血糖波动情况, 有异常时进行自我调节和药物调节。

1.3 疗效标准

针对患者空腹血糖进行测定, 以及餐后2 h进行血糖测定, 并且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和依从性判定。1显效标准: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7.2 mmol/L, 餐后2 h血糖<8.3mmol / L, 24 h尿糖总量<10.0 g, 或血糖、24 h尿糖总量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2有效标准: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空腹血糖<8.3mmol / L, 餐后2 h血糖<10.0 mmol / L, 24 h尿糖总量<25.0 g, 或血糖、24 h尿糖总量较治疗前下降10%以上;3无效标准: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且血糖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统计方法

该次实验组和对照组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t检验, 技术资料使用 (%) 表示, 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的空腹血糖值为 (6.03±0.55)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9.27±1.63) mmol/L, 对照组的空腹血糖值为 (7.23±1.23) mmol/L, 餐后2 h的血糖值为 (10.27±2.25) mmol/L, 实验组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 对照组满意例数为30例, 所占百分率为51.72%;实验组的满意例数为49例, 所占的百分率为84.48%。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所谓的循证护理就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再结合科学的研究证据准确而谨慎的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应用, 再根据患者的意愿制定出具有科学化、人性化的护理方案[2]。因此采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的促进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能够有效的促进尿血糖降低。

从该院的数据统计研究来看, 实验组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的血糖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 而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采用循证护理针对患者的血糖具有明显降低效果, 且临床护理安全有效, 值得不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秀君.循证护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2:421-422.

2型糖尿病的护理现状 第9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297-02

脑梗死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脑梗死患病率逐年上升, 且以老年人为多见。脑梗死伴糖尿病病情复杂, 为了探讨该病的有效护理方法, 笔者对60 例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8例, 女22例, 年龄51~ 78 岁。本组均行头颅CT 确诊为脑梗死, 其中脑干梗死19 例, 大脑半球梗死23 例, 小脑梗死8 例, 均伴有2 型糖尿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者24 例, 失语者9例, 两者并存者7例。

1. 2 护理方法

1. 2. 1 病情观察 定时测量和记录意识障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对于各种异常的呼吸节律, 要高度重视, 呼吸深快的患者还要注意其呼吸气味, 以防有酮症酸中毒现象发生。瞳孔大小的改变也是颅内病变的指征, 要认真观察记录,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对于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的患者, 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制定护理措施; 注意血糖的监测, 熟悉各类低血糖反应的不同临床表现, 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加强病房巡视, 尤其是夜间巡视, 防止患者发生低血糖及低血糖昏迷[1] 。

1. 2. 2 饮食护理 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原则,根据患者体质量、病情轻重、营养状况, 估算出每日所需总热量, 合理安排饮食。提供低盐(食盐摄入量5~ 6 g /d或更少)、低脂肪(每日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 以不饱和脂肪酸为宜)、高纤维食物。禁用动物脂肪, 应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植物油以降低胆固醇,可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减少复发。 脑梗死患者多有吞咽困难而需鼻饲, 护士应可经胃管注入流质饮食, 有咀嚼功能的患者高纤维素饮食, 防止便秘[ 2] 。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在餐前30 min 皮下注射胰岛素。饮食控制是所有糖尿病患者为达到正常代谢这一全面治疗目的所必需的治疗。

1. 2. 3 预防、控制感染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护理人员每1~ 2 h给患者翻身、拍背, 促进排痰,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易患疖、痈等皮肤化脓性感染, 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及大小便失禁易发生压疮, 因此我们做基础护理时, 特别重视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勤擦洗、勤更衣; 注射胰岛素时, 局部皮肤严格消毒, 以防感染; 动态观察足部皮肤, 防止并发糖尿病足; 注意保护骨隆突处,。对于昏迷患者, 我们每日2次口腔护理和会阴护理。

1. 2. 4 跌倒的护理 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温度觉、本体感觉消失, 因此, 要高度重视跌倒的危险因素, 加强患者的安全防护的健康宣教, 告诫患者在护理人员视力范围内活动, 活动不灵的要有护理人员协助, 保持地面不湿滑, 楼道厕所要有扶手。

1. 2. 5功能锻炼

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也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 功能锻炼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是康复重点,具体做法: 语言障碍者听录音, 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 反复训练, 促进语言功能恢复; 肢体功能碍障者每3~ 4 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 每次20 m in,帮助患者做关节内旋、外展等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 促进肌力恢复, 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平衡训练。

1. 2. 6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腦梗死及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及转归, 脑梗死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通过宣教使患者及家属明白糖尿病是脑梗死的诱发因素, 使患者及家属更好的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识, 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不能根治的疾病, 只要积极配合治疗, 就可以避免脑梗死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向患者讲明要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使患者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 以便自觉遵守执行医生为其制定的饮食标准。

2 结果

通过精心护理, 24 例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23例肢体功能改善, 有效率为95. 8%, 语言功能障碍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均有所提高, 本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3 护理体会

对于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 不仅要重视脑梗死的护理, 也要注重糖尿病的护理, 只有将两者辨证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保证疗效,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蒋波. 强化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反应的护理87 例[ J] . 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4) : 16.

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 第10篇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儒门事亲》指出消是消灼, 是火烧的意思;《景岳全书》指出消是消耗的意思。关于其病机, 在《黄帝内经》有云:“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故其气上溢, 转为消渴。”消渴病病名提示揭了其基本病机, 即糖尿病是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 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或肝失疏泄、肝胆湿热, 内热伤阴所致。糖尿病日久耗伤人体精气, 致使人虚损, 不仅令人疲乏、消瘦, 最终更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的并发症。

2 糖尿病中医护理的现状

2.1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 各种治疗方法都需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学者对糖尿病饮食护理的原则、目的及辨证都有具体研究。

葛姝萍等[1]提出饮食护理的原则为:严格按医嘱进行;用餐应定食定量、少食多餐;提倡食用各种新鲜的蔬菜、豆类、粗谷类以及高蛋白低脂肪食物;禁用糖类饮食, 忌烟酒、高淀粉、高胆固醇, 辛辣等食品。

白换娥[2]针对饮食护理的目的提出饮食控制减少了患者胰岛素抵抗, 从而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关于具体方案的制定, 李秀芳[3]认为将每日总热量折算成主食 (粮食) 、蔬菜、豆类、肉、蛋各若千克。碳水化合物 (4 kcal/g) 、蛋白质 (4 kcal/g) 、脂肪 (9 kcal/g) , 蛋白质每日每千克体质量给1 g, 碳水化合物每日200~400 g, 脂肪每日每千克体质量给0.5~1.0 g, 三餐分配为早1/5, 中、晚各2/5。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4]提出将消渴病分为肝胃郁热、胃肠实热、脾虚胃热、上热下寒、阴虚火旺、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证。针对每种证型提出了具体饮食护理方案。肝胃郁热证者宜食开郁清热之品;胃肠实热证者宜食清利胃肠实热之品;脾虚胃热证者宜食补脾清胃热之品;上热下寒证者宜食清上温下之品;阴虚火旺证者宜食滋阴降火之品;气阴两虚证者宜食益气养阴之品;阴阳两虚证者宜食温益肾阳、补肾滋阴之品。

在进餐顺序上, 刘爱云等[5]提出饭前可先吃一点生黄瓜或西红柿, 吃饭前先喝汤, 再吃主食和蔬菜;改变进食方法, 应细嚼慢咽, 不要多次地盛饭, 吃完饭后立即放下筷子离开餐桌, 少吃零食。

刘占厚[6]认为应谨和五味,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味对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 “酸入肝, 苦入心, 甘入脾, 辛入肺, 咸入肾”, 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强壮身体, 而五味偏嗜日久则会引起相应脏气偏盛偏衰, 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故饮食五味的摄取应适度和合, 不可偏嗜, 尤不可过甘、过辛、过咸因此糖尿病患者除常规忌食甜食、含糖饮料外, 各种辛辣刺激品、油炸品、腌制品应尽量少食。

戴莉敏等[7]主张采用糖尿病饮食运动口诀有利于激发患者参与热情, 提高患者饮食运动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具体饮食口诀内容为, “1、2、3、4、5、6、7”口诀:每天1斤蔬菜;每餐2两主食;每天不超过3汤匙植物油;每天4两水果;每天5份蛋白质, 包括1两鱼、1两肉、1个鸡蛋、1袋牛奶和1份豆制品;每天不超过6 g盐;每天不少于7杯水。

2.2 运动护理:

在我国,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方面自我管理能力较低, 对使用胰岛素前后运动注意事项认知还远远不够, 运动依从性较差, 大部分患者没有形成运动习惯。所以, 提高患者运动自我管理能力任重而道远。在运动方式、强度、时间和频率方面有许多相关研究。

2.2.1 运动方式:

大多数机构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中度至剧烈的运动方式[8], 如太极拳、气功、八段锦、五禽戏、散步、快走、慢跑、游泳等。毛芝海[9]认为坚持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 调节血脂异常, 减轻体质量, 降低血压和脉压差, 并可起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作用。王超等[10]的研究表明易筋经锻炼能够增加骨骼肌的被动运动, 增加肌肉对糖的利用与消耗, 有利于糖代谢, 从而降低血糖。总之, 运动项目的选择要与患者的年龄、病情、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

2.2.2 运动强度:

检测运动强度通常都以心率作为参考指标。一般健康人的最大心率公式为: (220-年龄) 的70%~80%。但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而定出不同的目标。年龄较大、体质较差者可以定在最大心跳的50%。

Hordern等[11]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维持最少210 min中等强度的运动或者每周125 min高强度运动。Gram等[12]研究表明无论是越野行走还是中等强度的运动处方, 4个月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未有显著改善。如何选择运动强度仍需要更多的试验来证实。孙久春[13]通过试验建议以50 m/min或70 m/min步行速度运动, 以70 m/min运动强度为佳, 并建议于运动前评估、筛选帮助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2.2.3 运动时间和频率:

张会君等[14]在试验中制定的个体化运动处方中, 运动时间为餐后1 h。相关资料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3次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持续2个月, 可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46%。但终止锻炼3 d, 已获得改善的胰岛素敏感性会降低, 故运动频率以每周3~5 d为宜[15]。

目前推荐每次20~60 min有氧运动, 有效心率的保持时间至少达10~30 min, 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整理运动;运动强度较大时, 持续时间应相应缩短, 适于相对低龄、病情轻、体力好的患者;强度较小时, 持续时间则适当延长, 适于年老者和肥胖患者[16]。

2.2.4 注意事项:

对患有急性感染、急性酮症酸中毒、重症糖尿病肾病、重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坏疽、DM增殖期视网膜病变、随机空腹血糖>16.8 mmol/L及体位性低血压等运动禁忌的患者, 不建议进行运动护理[17]。

2.3 生活起居:

人于自然界关系密切, 糖尿病患者生活起居条件的优劣, 直接影响其疗效。李月娣[18]主张糖尿病患者宜在室内阳光充足, 空气清新, 整洁安静, 室温以18~20℃、湿度在50%~60%的环境下生活, 医护人员要做到文明礼貌, 服务周到, 使患者时时处处感到温暖、舒适、方便和安全。

糖尿病患者应戒烟限酒、多饮水。刘爱云[5]认为酒中只含酒精不含其他营养素, 只提供热量, 1 g酒精产热7 kcal, 且增加肝脏负担且易引起血清三酰甘油升高。少数服用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饮酒后易出现心悸、气短、面颊红燥等。多饮水有助于体内代谢产物排出和血糖的稀释。

糖尿病久治不愈最易出现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可导致肢端缺血, 神经营养不良可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对于糖尿病足的预防来说, 足部护理至关重要。李明子[19]在进行调研时发现除大多数患者能够“不用鸡眼膏来处理自己脚上的老茧”外, 72.3%的患者从未每天检查双脚, 71.3%的患者没有穿鞋前检查鞋内异物的习惯, 55.4%的患者根本不知道不应赤脚行走, 不穿有破洞、打补丁的袜子。由于保护性感知觉的减弱和丧失, 每天检查双脚和穿鞋前检查鞋内异物被认为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足部损伤的必要措施。患者教育仍是目前糖尿病足护理中的重要任务, 以提高患者预防糖尿病足的意识, 促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4 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可明显缓解糖尿病患者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 对其血糖控制具有积极意义。护理人员通过自身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赢得患者的信赖, 并将治疗信息和检验结果及时与患者进行合理解释, 可以让患者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念。针对其具体方案有许多研究。

崔玉焕等[20]认为应该针对患者病程各阶段的不同心理进行不同的心理护理, 才能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促进病情的转归。入院早期应帮助患者接受事实、了解疾病,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中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所用药物的作用以及用药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耐心讲解错误用药造成的各种危害, 解决患者的思想问题;出院前应叮嘱患者注意自身病情发展、监测血糖, 定期复诊。

李玉梅[21]认为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血糖控制良好, 有效地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个性化心理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 对其生理、心理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 充分考虑患者的特点和需求, 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互动式护理管理活动, 能更好控制糖尿病的发展[22]。

3 不足及展望

上一篇:游憩规划下一篇:传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