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发展范文

2024-06-02

差异发展范文(精选12篇)

差异发展 第1篇

那么,如何开展差异性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差异性教学,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能力差异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性表现不同:有的学生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和很高的悟性,在操作上表现出非凡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即使面对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不敢动手实践。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的不同是学生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统计表明,来自拥有电脑或家长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的孩子,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孩子。

2. 小学教育的差异

学生在小学所受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不同也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在入学时,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有了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还会导致更进一步的差异——那些电脑水平领先的学生会产生自信,从而显出极高的兴趣和悟性,而那些以为自己水平落后的,就缺乏信心和动力,致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3. 学生性格、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的差异

每个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特长都不尽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更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活泼好动的学生往往敢于操作、敢于尝试,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对电脑畏首畏尾—性格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在兴趣上,有学生喜欢玩游戏,有的则喜欢电脑绘画等等,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和方式也不同。遇到感兴趣的,就会去认真学习,积极钻研,而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会应付。

学生的自控能力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包罗万象的网络、惊险刺激的游戏、形式新颖的网上聊天等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自我约束力强的学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

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包括:思维水平的差异、智力的差异、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差异等等。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长于形象的直观记忆,有的学生接受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学生。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在学习时产生差异。

面对学生诸方面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差异教学手段,改善差异现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差异教学的原则

实施差异性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端正理念尊重学生差异

教师应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善于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从深层次真切感受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学生,尊重差异,发展个体特长。

2. 深入观察鉴别学生差异

准确鉴别差异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改变仅靠考试分数对学生的发展给予界定的做法,结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和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对学生发展的差异进行鉴别。

3. 开发资源利用学生差异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不同发展方向的人,而不是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差异是教育的财富,而不是包袱。教师要把差异作为教育的资源来开发,努力创造公平环境,让学生品尝成功。

4. 形成课堂学习功能小组展现个人化智力

在实施差异教学时,教师应划分若干个课堂学习小组,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产生一种有机的组织联系,从而协同学习,发现和研究问题。此外,通过成立兴趣小组,将部分信息技能水平高的学生组织起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参与一定的具有实际效用的任务,如负责本班甚至本校的网页制作与维护,参与教师课件的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弹性课堂设计为学生的差异留下发展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情景,根据学生的差异有计划地进行弹性教学设计,留下可变化的余地,实行灵活民主的课堂管理,为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主动参与留下空间,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契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6. 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建立针对个体独特的学习模式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情景性评估,根据多元的标准,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性、终结性评价,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反馈,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给强项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运用强项作为弱项的入口,促进弱项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堂差异教学实施策略

1. 创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

信息技术课堂中应体现学生思维的释放,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应该让“差生”敢于提问,让“优生”勇于质疑,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简单划一的操作充满生气,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融入课堂,都学有所获。

2. 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助

优、差学生互助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常用手段,也是最有效手段,是一种学生资源的共享利用。互助可以体现为小组合作,也可以体现为学生间的互助。小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学生间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施展才能,相对弱些的学生也可以尽其所能。

3. 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分层推进教学。

(1)教学对象分层。对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平时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考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层次进行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不同,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教学活动分层。根据教学对象及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相应的分层活动,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进度、教学速度、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要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4)课堂练习分层。在课堂练习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等因素。以巩固不同层次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要求为依据,体现层次性。通过分层的练习设计,就避免了差的学生“吃不了”,好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里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使各自原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都有所提高。

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个性发展 第2篇

滕兴伟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现代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之一。一个良好积极的班级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品质、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各有其长,人各有其短,大千世界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素质,教育要求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创造性,无个性即无人才,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人人有才,人莫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有才,我们再也不能以不当的教育方式扼杀孩子的个性了,好好呵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好奇心,不去伤害他们,这就是成功的教育了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教师应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促使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

一、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良好的班集体,是个性发展的环境,因为班集体的需要构成了个性显露的环境,良好集体的组成给不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了显露才能的机会和可能付诸实践的场所,学生在表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塑造和发展了自己的个性。一个班集体的建设,包括了方方面面,作为班主任,我处处留心学生创新的火花。班集体中,学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时,总会有许多出乎意料的想法,如果得到了老师的鼓励、肯定,会成为实践创新的机会。例如,做值日时,负责的同学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教室的环境布置甚至座位安排都有学生参与意见。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和发展起来,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我还注意及时鼓励,给学生以创新的信心和动力。对于他们自己安排的班级工作,完成了,我常常说:“你们真行!”“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方法,居然被你们想到了,了不起啊!”

在良好的班集体中,平等竞争是个性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催化剂,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相互比较,产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学生得到提高和自我的重新认识。当今社会充满竞争,竞争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作为新世纪人才的小学生必须学会竞争。竞争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到“与众不同”的快乐。要竞争首先要有自信心。学生能悦纳自我,体现自我,勇于展示自我。在我的班级中,常常采用“值日班长”轮岗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自我管理。在众多当过值日班长的同学当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值日班长,一定要多动脑筋,想出好的办法,新的主意,同学们才会更信服你。在“值日班长”这个舞台上,学生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的乐趣,他们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开展工作,而且自己的主意、办法越新,效果就越好,这便是创新的魅力。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我经常组织一些学生爱参加,乐动脑的活动。孩子们总能做到个个动手,人人参与,为班集体出谋划策,这样既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又给孩子一次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如在我们学校,每学期开学初,大队部总要开展“洁齐美”教室的评比,每当评比开始,我就动员班级里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装饰教室,别看学生们年龄小,主意可多了:有的从家里拿来了绿色植物装点教室,有的巧手剪出了好看的图案装饰教室,有的奉上了自己的书法、美术作品„„大家齐动手,教室换新样。又如班级黑板报,从版面的设计、内容的选择到插图的安排,都由学生来创造构思。这点点滴滴,不都是孩子们最单纯的创新意识吗?如果没有对自己的信任,就不会有这样崭新的思考。孩子们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在自信中去创新,充分体验了创造带给他们的无尽乐趣。

二、充满爱心和信任

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能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因为爱和信任能引出学生内心深藏的天真和优良品质,这种品质逐渐形成、发展才构成了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因此教师的爱心和信任对学生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是不可少的。如果班主任能以出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差生,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总有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孩子,对于这群孩子,我总是倾注更多的爱心,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而且关心他们的生活,我的班级里有个王×,父母感情不和时经常当着他的面大打出手,离婚后,他与父亲、祖父母生活,由于亲眼目睹过父母的“战争”,加上父亲、祖父母对其母亲的指责、怨恨,在缺乏正确引导的环境中长大的王×,性格粗暴,动辄打人,特别对女同学更是深恶痛绝,只要同桌的女同学不小心“过界”,他毫不犹豫挥去一拳,哪个女同学不小心碰掉了他的东西,他会口出粗言,拳脚相向。为此,我设计了一系列个别心理辅导,如:课问谈话(“三八”节前让他谈谈他心目中的好妈妈)、“我对老师悄悄说”等,和老师在纸上交流他的思想,班级活动课特别为他举行了“我在你身边”的合作游戏活动,纠正他的本来不良心理,调整他的个性行为。久而久之、王×改变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友好鼓励声中不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

三、重视个性差异

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有的思维迟缓,有的思维敏捷;有的认真仔细,有的粗枝大叶。这些心理和行为差异,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此,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个性培养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复杂工程,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提供选择性。

重视个性差异,比如我班上,有的学生懦弱、自卑,我就不过多的去指责,而是要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使他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并经常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记得九七年,我接收了一个名叫许胜的插班生,她的父亲不久前因车祸身亡,抛下了她和母亲。刚开始时,她胆怯、孤僻、不合群,缺少主动表达自己情感和愿望的信心。为了帮助她,使她快乐、开朗起来,我利用班会课向全班同学讲述了这个悲惨的故事,故事激起了大家强烈的同情心,我要求大家关心许胜。后来,中队自发组织了“我为许胜做点事”活动,因为许胜是插班生,有的女同学领她去食堂,有的帮她复习功课,有的一下课就陪她说话、安慰她。不几天,许胜拥有了一大批好朋友。为了让她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大扫除时,我有意安排她为组长,请她为班级的卫生工作出力出汗,在劳动后表扬鼓励她。在教学中,让她大胆发言,渐渐地,她克服了胆怯的心理,增强了自信心。她感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在失去父亲的巨大悲痛中得到了安慰,感受到人间真情,她适应了新环境,苍白小脸上露出了笑容。

班主任在重视学生个性差异,避免一律性,加强针对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意愿,交给他们自己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力,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主体性的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导致了学生爱好上的差异,作为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全面考虑要安排活动的程序,掌握活动的进行。班主任应与科任教师协调,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通过第二课堂,发挥他们的潜能和特长,培养他们的爱好,使其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解决兴趣爱好与学习的关系,很好的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兴趣,帮助教育学生把他们的兴趣同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兴趣在成长中发挥动力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如我曾经教过一个男生,喜欢足球运动,一有时间就会出现在足球场上,甚至在上课时,偷偷用手势在表示足球的射门,听他妈妈说,睡觉前念叨的还是足球,这使他的学习精力分散,成绩一度下降,于是我让他进入学校足球队,使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并教育他把训练和学习区分开,在他的兴趣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期中考试进步很快。另外,班主任应注重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之迁移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地方。我班的一个学生曾一度对学习文化知识不感兴趣,终日沉迷于看美术的有关书籍、进行美术创作。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并没有急于批评他,而是与他谈心,先赞许他的爱好和特长,并安排他加入班级板报小组,并教育他:爱好美术,并且有一定的水平,理想是成为画家,老师衷心希望你能达到目标,但没有一定的成绩是不能达到目标的。他听后,明白了老师的意图,对学习有了兴趣,成绩提高很快。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帮助学生从无数生活道路中选择一条最能发挥学生个性才能的道路,并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是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我们班主任应该尽力而为之。

直面差异 共生发展 第3篇

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等存有差异这是客观事实。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其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个体差异悬殊而组成的群体(班级)及教师的教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教师应关注每一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努力构建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等,不断总结合适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协调发展。

1. 直面差异,分层教学———为了学生发展而教。

在教学中,首先应当承认学生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直面差异,选择合适方法,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例如,在教学“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郾67米,56?郾28米可以做多少条短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的学习方式:(1)觉得自己有能力解决的同学独立探索。(2)觉得自己无从下手的同学可先做预备题,再独立探究:①0?郾67米=( )厘米,56?郾28米=( )厘米;②56?郾28÷0?郾67=( ),(56?郾28×100)÷(0?郾67×□)=( )÷( );③做过预备题还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看书学习例题,看不懂的可寻求他人帮助,问老师或同学。其次,在作业上也尽可能不“一刀切”,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例如,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选做书上的或小黑板上提供的思考题,学习稍差的学生可以选做些简单的题目等,让每个人在作业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层面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高。

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辅差并举的效果。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发进取精神,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同伴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真正体现为了学生发展而教。

2. 凸显个性,动态生成———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巧妙地对教学预案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展现独特思维,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为课堂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更好地张扬,使课堂激情荡漾、灵感迸发,真正成为预设与生成交融的生态课堂。

对于在情理之中(学生),意料之外(教师)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应善于把动态的生成看作难得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挖掘有利因素进行巧妙引导,以个别学生的智慧来启迪智慧,以生成来应对生成,不因课堂中的出乎意料而乱了“阵脚”,更不能去掩饰甚至阻止它。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对问题思考的深度,不断使其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人。面对课堂上的生成,教师应敏于思而慎于行,尊重、理解并支持学生的原创性学习,让学习充满张力,真正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呈现共生发展。

二、包容共生,和谐发展,构建生命精彩课堂

数学课上,我们应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种师生平等的对话情境,一个包容发展的“智慧场”,积极地相互接受个性差异,获得个性多元化、差异多样化的共生发展,让每一个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不断臻趋完美,凸显“1+1>2”的共生效益,进而逐渐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包容共生、和谐发展的生命精彩课堂。

1. 不求同步,但求进步———推动共生课堂建设。

立足个性差异,培养独特个性,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中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承认个体差异、真诚善待差异、鼓励个性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个体间的优势不同,其智能发展程度也不大一样,不求同步,但求进步。针对学生的差异,合理地制定能体现差异性、挑战性且通过努力可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差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条合适的学习路径。例如,在组织教学时,可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及发展目标等;在教学预案中,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多设计“应用”“分析”或“综合”方面的目标,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应多设计些“识记”“理解”或“应用”方面的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让“强者更强,弱者趋强”。

2. 以生为本,换位思考———构建生命精彩课堂。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在指导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心中装有学生,以生为本,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还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能与教师平等对话。教育哲学家金生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你—我”对话与理解式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都应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平等对话沟通”的主体,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深度会谈”与“讨论”。只有到了这一层面,教学才是真正属于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将教学置于“以生为本”的人文环境中,把“为知”与“为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作业里的亮点、合作交流时的碰撞点以及获得考试的成功等机会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成为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立人格与选择的权利,允许其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有些方法从成人的角度看或许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则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调整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零距离”地接触,师生互动、互促,使课堂教学充盈着生命成长的人文韵味。

要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充满生命活力,教师应立足实际、面向全体、直面差异,充分发挥自身聪慧的教学才智,才能持续且更加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共生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差异发展 第4篇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需要建立一种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科学学习的过程,包括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训练、分析问题的习惯等;其次,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化的,在科学学习中,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同时,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发展功能。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教材试图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一结论,从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常规的习题来检测、评价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下面两组试题就是新授课中常见的检测题。

1.比较下列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1)如图1所示,体积相同的铜块、铁块、铝块都浸没在水中,比较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

(2)如图2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都漂浮在水面上,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3)如图3所示,体积相等的A、B两个金属块分别浸没在水和酒精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4)如图4所示,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和铁球,都浸没在水中,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2.将质量是2.34kg的铁块浸没在水中,请计算该铁块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上述评价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如评价的内容过分注重科学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显然,这种评价的内容是不够全面的,它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过程与评价对象。再如,评价的方式是教师居高临下地考查学生,因此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改进:考虑到“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们用经常性的课堂活动记录表来记录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并对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简表如下)。同时,考虑到本次活动中,我们采取的是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因此,在参与意识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在这些环节中的参与情况;在探究能力方面,我们重点考查、评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评价的方式是让学生随着探究活动进行,记录其中的要点。小组性的活动由小组记录员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反思,简要小结活动的收获和问题。通过这种活动,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创设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为充分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实践中我们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包括:(1)更为开放的评价权限,即除了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外,还可以适当地把一部分命题权交给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地参与评价,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2)更为创新评价过程,如合作“考试”,“知错可改”等,在学生回答探究问题或进行探究时,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任务,鼓励学生当堂纠错,以强化评价的教学与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差异发展。(3)更为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比如反馈强项的自选化,即允许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完成探究任务,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如,评价方式的自省化,即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后,鼓励学生通过反思,评价探究结果以及自己在整个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促进差异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具体可用图5表示。

例如“探究浮力的大小”的探究活动,我们采取了分层分类探究模式,其中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安排了分组活动。在具体教学中,在建立“浮力的大小可能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的假设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后,展示了他们不同的创意:有的小组提出“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6);有的小组提出“用溢水杯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并测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取水方法如图7);也有的小组提出“用量筒测出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的体积,并计算出其重力,然后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比较”(方法如图8);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并对本组方案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教师同样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有的小组用文字表达实验结论,有的小组用数学公式表达实验结论,也有小组用图表来表达他们的实验结论。同样,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比较完善的结论。我们看到,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师生共同归纳出“浸在水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水)”之后,教师通过追问“实验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呢?”引导学生反思:如果浸入的液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浸入的类型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被浸的物体不同,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并鼓励学生用实验探究:换不同的液体重做实验,如把水换成酒精等,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让物体部分浸入,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换用不同材料或形状的物体,重做实验,看能否得出类似的结论。在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该活动中的表现: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搜集得到的数据是否正确,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有没有改进的办法;得到的结论是否科学、合理,结论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参加探究活动是否积极;在探究活动中,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如何;等等。这样,通过“自省化”的评价,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为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评价,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功能。实践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比如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应注意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延迟评价,不轻易评判学生的回答,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之分;注重评价的激励、引导和发展功能;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等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还可采用活动化、游戏化、情境化的动态评价方法,以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精神等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国永等.情景·联想·探究·体验——浮力教学札记[J].物理教师,2006(12).

[2]叶镇源.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评价——初中科学新课程多元化阶段性教学评价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8).

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成长 第5篇

甘肃省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

李永忠

730500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如何为教师营造这样一个发展的空间,采取有效的教师发展措施,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所面临的重要命题。

一、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的意义

所谓差异发展就是根据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确立出他们的业务方面及专业方面的“短板”劣势,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专业发展规划。所谓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找准独特的“长板”优势区域,开展教师之间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教师发展规划,达到凸显特长、发挥优势为目的。打造一支拥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二、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思路措施

1.依托骨干力量,发挥引领作用。在教师“差异发展”的队伍中,以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优化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机智,形成学校强大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骨干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建立名师工作室。根据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特色及特长,把发展“优势特长”的教师组织起来,以名师引领,实现“强强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同伴式学习,本着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与机会,同时带动青年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

3.网上博客开展专题讨论。利用网络先进的传媒手段,让骨干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更多有志者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促使广大教师尽快实现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4.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活动,围绕“教—研—训—学”一体化的思路,立足课堂教学、注重环境教育创设、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培训,鼓励新教师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实践思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新教师逐步从看、带为主阶段逐步走向“扶一把、放一点”为主阶段。5.开展“教育教学论坛”活动。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性的辩论和研讨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许多思想的火花是在人之间的激烈思维碰撞中产生的。因此,教学论坛是名师成长和升华的有效途径,也是开阔广大教师眼界、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

6.为教师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相互间主动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向优秀进行教学观摩,通过互相交流、教学评价等,吸收他人所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7.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不断提升特色教师专业技能。请进来专家现场指导;走出去,亲身感受。这都是有效的教师成长措施。

8.创造条件,继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习进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见识、锻炼胆量,将鼓励教师把握机会,积极参加本地不同级别的有关比赛,使教师从中受到锻炼,从而不断地成长。

9.科研兴教,科研促教。

(1)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体系。坚持“科研兴校”的理念,推行并完善学校科研领先的工作机制,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层次,培养一支科研骨干队伍,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素养;进一步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管理,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的实效指导,实施对课题研究的全程管理,为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提供保证;逐步在学校内部,建立校、处室和个人三级网络课题;编制学校的课题研究规划指南,鼓励教师申报校、区、市、省、国家各级规划课题,对规划立项的课题并及时结题的课题给予适当奖励;制定课题申请、立项评审、中期检查、课题结题、经验交流推广、分享成果等相应的规章制度。

(2)继续加大科研力度,认真整理资料,集中精力实施学校引领性课题地研究和实践,尤其将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课题,做实、做好,要是课题有利于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加强理论学习,虚心向专家们请教,努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她们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4)帮助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发现问题,关注自身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件”,形成“问题就是课题”的科研意识。以问题引导教师研究,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真正将教育科研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5)鼓励全体教师积极申报课题并进行实验研究,使自己的工作理念得到升华,帮助广大教师尽快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过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杂志、刊物,做好笔记摘录工作,结合课题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撰写教育随感、教育论文,踊跃投稿,争取更好成绩。

(6)教师的研究提供展示平台。

让教师研究过程和结果得到充分关注和赏识,是激发他们研究热情的另一途径。因此,通过教研观摩、出版教研成果专集、开辟网络专栏、录制教育研究案例等多种方法,让教师教育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能得到关注、展示和传播,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引发他们对教育研究的深层次志趣和热情,最终成为自己教育生涯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三、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激励机制的运作

1.根据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奖励制度,例如《教师的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量化考核办法》,实现绩效挂钩,给予奖励和表彰。

2.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帮助教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促使教师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3.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质量月”和每年一次的“教坛新秀”、每两年一次的“明星教师”的评选等系列活动。

4.开展“教师专业快速成长明星”、“教师差异发展和错位发展贡献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发挥“名师”带动示范效应,搭建多种平台,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名师”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教师群体的带头人,“名师”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含金量,学校将精心打造一批名师。

从差异中寻求发展 第6篇

找准差异,把握特点

转岗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素质较高,工作态度无可挑剔,也有尽快适应岗位的良好愿望,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适应岗位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其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有别于中小学,实际教育教学实施程序和要求也有其独特性,因而对教师要求也不同。

教学能力由单科教学转向五大领域全面施教。在中小学,教学以分科方式进行,教师只需要掌握一科的专业知识、经验与技能即可。但学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生活化,虽然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但具体施教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全面开展五大领域的教育教学,正如很多转岗教师感受到的:幼儿教师什么都要会,什么课都要能上,弹、唱、跳、画无所不能。

教育内容由重知识点传授到重习惯和能力培养。学前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知识技能学习不是重点,而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才是核心,如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能力、初步的合作意识以及责任感等。而中小学教育由于存在应试的压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负责,因此在授课中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很看重,习惯于反复讲、反复练。

教育方法由显性到隐性。如果说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演示法,那么幼儿教师常用的方法就是游戏法、情景法、探究法。其原因在于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活动。这就要求所有教学活动要生动有趣,教师应通过创设各种引人入胜的活动情景,提供各种教具、学具,借助形象美观的图片、有趣的故事绘本、生动的视频、略带夸张的表情与动作、声情并茂的讲述、恰到好处的发问等多种形式、手段、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从而达成教育目标。

工作任务由课堂教学到保育、教育相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场所主要就是课堂,听到铃声进教室,传授各学科知识技能是重要的任务,下课铃响就可以回办公室休息。但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没有上课、下课之分,上班进入班级就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直到下班,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保育保健工作任务很重,特别是小班孩子,哭了要哄,吐了、尿了要及时进行护理,吃、喝、拉、撒生活环节中的保育及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同时,由于孩子缺乏安全意识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安全责任十分巨大,需要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教育角色不仅是教师,更是妈妈、玩伴。一位园长在谈到转岗教师与幼儿教师的不同时认为:转岗教师一般对孩子比较严肃,不苟言笑,对孩子的保育和情绪照顾不够。这与转岗教师的自我感受是一致的:在小学,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教师的威信很高;而在幼儿园,教师是朋友、是父母、是长辈,必须有耐心。因此,转岗教师要耐心、细心地呵护孩子一日生活与学习,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如拍一拍、抱一抱等,满足孩子安全的需要、玩耍的

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陪伴他们度过温馨、快乐的童年。幼儿教师身上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不是由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知识,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正视差异,积极面对

面对岗位的变化,大多数转岗教师都选择了接受变化,积极努力适应岗位需要。正视差异、积极面对是岗位适应的关键。

坦然接受,积极面对。部分教师需要由中小学转岗到幼儿园是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趋势,个体需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努力适应变化,接受个体不能改变的,改变个体可以改变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师队伍社会地位和待遇也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同样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与其他学段教师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无需过多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更多要想想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只要调整心态,用心去做,把握自己,就能很好地适应岗位。

客观分析,扬己之长。转岗教师到幼儿园,虽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和困难,但也不要因此自暴自弃,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其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也认为转岗教师有自己的长处,值得幼儿教师好好学习,比如语言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提问明确等,特别是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教师准确理解数学概念、理清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在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可以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作为转岗教师,应自觉对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逐条进行自我剖析,努力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师德方面全面提高,特别需要加强的是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等。

转变观念,把握规律。转岗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幼儿园与中小学是完全不同的学段,从教育对象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到教育教学任务、手段、方法都有其特殊规律,不能仅凭经验与习惯办事。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的启蒙性、终身性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自觉抵制、克服超前学习、片面学习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科学实施保育与教育。要以幼儿为本,自觉将促进幼儿主动积极学习、健康快乐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切实为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合作反思,积极实践。转岗教师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打破独自备课、上课的思维定势,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主动拜能者为师。仔细观察他们和周围同事的相关工作方法,但不能机械照搬,而应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理由在哪里,并认真观察自己的做法在幼儿身上的回应和实际效果,据此积累观察了解幼儿、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与家长交流沟通等具体行动策略的经验。同时,为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注重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与幼儿的合作沟通,与搭班教师的合作沟通,与家长和社区机构的合作沟通等。要学会聆听儿童的观点,摒弃那些所谓合乎“标准”的价值判断,努力理解儿童的百种语言;能与其他教师友好合作,相互交流、碰撞,共同学习提高;能争取家长和社区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共同营造更加和谐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提供平台,促进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但个体的发展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受到所处环境的生态背景的影响,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幼儿园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研究氛围和合作氛围,直接影响到教师个人的学习、研究,以及同事之间的合作。为促进转岗教师尽快适应岗位,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幼儿园大有可为。

首先,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在分班、搭班人员安排上给予转岗教师合理安排,比如安排转岗教师先带大班,并安排“弹唱跳画”技能及环境创设能力较强的教师与之搭班,给转岗教师逐步适应岗位的时间。其次,通过引导教师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等途径,打造一支具备持续学习、问题导向、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创新提高等特征的学习型、研究型团队。再次,深入开展园本教研。幼儿园作为实施学前教育的专门场所和机构,每天都有各种纷繁、具体的教育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幼儿园为教师提供的自我展示、进修学习机会的多寡以及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物质条件的充足与否,也会影响到教师的知识、观念、教学能力以及教科研水平。同时,园领导是否经常性地对教师进行肯定、关心与鼓励等情感支持,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意识和需要。

差异中求发展 第7篇

学生由于天赋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个人的经历不同,因此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特别关照学困生,永远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当学生自己付出努力取得成功时,增强自信,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激发潜能常鼓励

教师的情感和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很大。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当学生得到信任时,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积极的情绪,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去。在我现在教授的这个班中有几位学困生,我一直怀着“一个也不放弃”的信念帮助他们,而且相信他们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2011 年 06 月 04 日

像往常一样,上完数学课,我在黑板前书写晚上的家庭作业,杨XX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刘老师,怎么样才能把数学学好呀?”我很惊讶,接着感觉特别温暖,带着满满的温柔对他说:“你只要做到上课认真听,回去好好记在脑子里就能把数学学好。”他“哦”了一声,就转过身走开了。

我把这段故事告诉同事,同事说:“不错呀,虽然成绩不好,但有这份想学好的心!”

2011 年 06 月 17 日

学校安排这天下午五年级召开家长会,前半段时间安排我们班家长到多媒体教室进行家庭教育讲座,所以教室是空出来的,因此我要求学生下午照常来上课,给学生进行上午测验试卷的讲评,讲着讲着感觉嗓子有些超负荷了,很自然地像往常一样提示学生:由于自己嗓子缘故请同学们再坚持几分钟。

把试卷讲评完后就组织学生放学,张XX走到讲台前面,把一小袋东西放到我跟前,对我说:“刘老师,你嗓子不舒服,含润喉片就会好了。”这让我感受到被学生惦念的幸福感。

我在想:是不是她同样也感受到我对她的那份尊重、那份疼爱、那份真诚?张XX用她连着三张试卷成绩:59分、62分、78分——来证明她努力了,她还在继续一点一滴的进步!

对陈桂X,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作业正确率越来越高,过去的他经常有欠作业的现象;对梁鸿X,表扬他数学测试能达到优秀,我曾和他聊过,表示我相信他的数学能学到优秀级,当时他对自己并不信任,现在由原来不写作业的行为变成了能交优秀级别作业的行为;对陈玉X,表扬她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数学书以外的有趣的数学世界,有一天,她笑着找到我说:“我好高兴自己有了8个满分了”;而谢XX、梁昌X、莫XX、罗XX、梁X等学生,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冲到了良好级甚至有时还能达到优秀级的边缘……

教师的尊重与信任是对学生心灵的呼唤。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能学好数学,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大支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励动机引欲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力量。它能促进学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感、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转化为新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必然在学习活动中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反之,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平时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我做得最多的是“创设情境,提高动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让思维处于最积极、最紧张的状态。

例如,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教材编排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想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是在学生刚学习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类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

课前思考: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关键应该放在创设情境上,借助情境化抽象为直观,把计算学习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我决定将书中的例题放到第二课时,自己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动机。

课中实施:(部分)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一年级的时光,重新复习一年级所学的知识,请解答这道题:“刘老师共有6个苹果,吃掉了2个苹果,剩下几个苹果?”

学生们露出开心的神态很轻松地得出算式:6-2=4(个)。

师:再请同学们回到你六年级的状态,请你们将“吃掉了2个苹果”这句话改为我们刚学会的分数来表达,试试看。

这时,学生们露出的是严肃的神情,迟迟没有下手。

时间到了,我巡视一圈,终于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句子,改为这样的陈述“吃掉了苹果总数的1/3”。

“哦。”学生们发出领会的声音,明白“分数乘法应用题实际上就是很简单的一步应用题”。

这样设计的考虑就是想让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乘法,觉得不是一件“累”的事情,我遵循着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原则,引领学生们进入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世界。我认为自己用“情境引发的分层教学”,降低教学要求,使教学要求达到可行性,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起到低起点高落点的作用。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让学生多一份平和,多一份自我欣赏与肯定!

再如,以《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为例,我设计了一个幽默版的“军事演习——如何完整汇报敌情位置”情境。

(1)给出了一辆坦克和需攻击的A点(以坦克位置为观测点,A点在东偏北约30度的方向上)位置,问:如果你是侦察员,将如何向坦克兵报告A点的位置?

蔡XX:(站起来一个字也没“响”)

师:这个侦察员还没有进入状态。

杨XX:北!(就说了这一个字)

(2)请一位同学扮演坦克兵。

师:听到这一个“北”字,你会朝哪发射?

罗XX:(边用手指黑板的上方边说)朝这。

全班哄堂大笑,“全是臭弹”。在笑声中明白侦察员没有完成任务,描述位置不准确。

(3)再请一位侦察员。

张XX:报告长官,点A的位置在坦克西偏北的方向上。

师:这第三位侦察员在描述位置时提到了什么?

生:方向。

师:(边板书边说)对,在描述位置是一定要说清方向。请问,张XX侦察员把敌情的位置说准确了吗?

生:没有,应该是东偏北。

再次强调地图上方向标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问:东偏北是指什么范围呢?分别请了黎XX、陆XX、朱XX三位同学用手掌描出东北方向的范畴。

师:这么大一片范围,坦克兵该往哪发射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意识,为了将方向说得更准确,应该包括角度。

(5)我:方向说清了,是东偏北约30度的方向上。好,这回让刘老师过一把当坦克兵的瘾,我开始发射(用粉笔画出发射的两次结果:一次在点A的前面处,一次在点A的后面处)哎,这是怎么回事呀?

莫XX:应该还要加上长度。

(得出结论:还要有距离)

……

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并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

谈差异分析的发展 第8篇

一、差异分析内容体系的发展

在标准成本法下,差异分析是以标准成本为基准,用实际成本数据从数量差异和质量差异两个方面分析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差异分析的作用,可以用预算或计划及其他标准作为基准,从经营角度对实际经营成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差异分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以企业目前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为基准,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经营改进、战略调整预期形成的价值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差异分析,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提供依据。

1.从成本差异分析到经营差异分析。

成本差异分析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而经营差异分析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经营差异分析以利润差异或边际贡献差异为核心,在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增加销售差异和其他成本费用差异的分析,从而形成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的分析。

利润差异是指在完全成本法下实际利润与预算利润(或计划利润、标准利润)的差异,边际贡献差异则是指在边际成本法下实际边际贡献与预算边际贡献(或计划边际贡献、标准边际贡献)的差异。利润差异分析是通过销售差异分析和成本差异分析来展开的。销售差异分析是通过比较实际销售实现的经营成果与预算的经营成果来分析销售状况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时根据企业采用的是完全成本法还是边际成本法分别选择利润指标或边际贡献指标来计算。销售差异分析可从销售价格差异和销售数量差异两个方面展开。由于大多数企业经营、销售多种产品,销售数量差异还应进一步分解为结构性差异和纯销量差异,从而分别分析两者对销售结构变动和纯销售数量变动的影响。结构性差异和纯销量差异可以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

结构性差异[(实际销量-标准结构n下的实际销量)×标准单位利润或边际贡献];纯销量差异[(标准结构下的实际销量-预算销量)×标准单位利润或边际贡献],或:纯销量差异=(实际销量-预算销量)×加权平均标准单位利润或边际贡献。其中,i=1, 2, 3,…,n,表示不同的产品。

成本费用差异分析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企业经营中发生的其他成本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等,研究它们的差异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对于某些企业特别是技术型企业来说,这些成本费用对企业经营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从经营差异分析到价值差异分析。

价值差异分析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目前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基准,通过分析经营改进、战略调整所实现的企业价值及其与现有企业价值的差异,探寻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与方式。

成本差异分析和经营差异分析讨论的对象是实际成本与预算的差异,而价值差异分析讨论的对象是未来预期与目前实际的差异。前两者反映存在的问题、需改善的方面,后者反映改进的结果、价值创造的程度,对企业经营管理更加具有指导作用。

价值差异分析可通过经营改进差异分析、业务调整差异分析、财务调整差异分析以及三者依次组合形成的差异分析来展开。价值差异分析是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分析企业价值创造的途径,并将结果直接导向企业价值的变化上。以上差异分析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可用图1表示。

二、差异分析因素分解的发展

差异分析是通过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因素分解来研究差异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而对企业经营成效予以评价,对经营者业绩予以评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归集起来主要有计划或预算不切实际、对经营状况的衡量和记录不准确,以及随机性因素、经营性因素等。只有将它们进行有效的分离,才能合理地评价哪些是真正的成绩,哪些是客观必然的结果,哪些是真正可以挖掘的潜力,哪些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传统的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把差异分为数量差异和质量差异,把生产总成本差异分解为材料成本差异、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并进一步将材料成本差异分解为材料用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将人工成本差异分解为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将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解为耗费差异、能力差异和效率差异,为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但这些差异分析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说是不够的,有必要对差异因素的分解予以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1.进行材料成本差异分析时,若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两种以上的材料,则会出现实际使用材料的种类与数量和计划的标准不同,因此材料成本差异应进一步分解为组合差异和产出差异。组合差异是指实际使用的材料组合(比例)与计划的材料组合(比例)不同而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产出差异是指实际材料投入的预期产出量与实际产品的产出量不同而产生的材料成本差异。前者反映使用材料的结构变动而产生的差异,后者反映使用材料的产出水平变动而产生的差异。两者可以按下面的公式进行具体计算分析。

组合差异[(实际耗用量n-标准结构下的实际耗用量)×标准单位成本];产出差异[(标准结构下的实际耗用量-标准耗用量)×标准单位成本]。其中,i=1, 2, 3,…,n,表示不同的产品。

2.进行人工成本差异分析时考虑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必然存在的闲置时间,人工效率差异应进一步分解为纯人工效率差异和闲置时间人工成本差异,以划分真正由于工人工作效率的变动产生的人工成本和由于机器、场地、组织安排等客观因素导致的闲置时间人工成本。具体可以按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分析。

纯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作工时-实际产出的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闲置时间人工成本差异=(实际总工时-实际工作工时)×标准工资率。

3.进行总差异因素分解时还应该从差异产生的过程与责任对象入手,将差异划分为标准差异和经营差异。差异分析所依据的标准是在过去的经济环境、经营条件下制订的,当这些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时以其为基准进行的差异分析就不能满足决策者的需要。因此,要真实反映经营产生的差异,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就必须根据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的变化修改标准或预算,再通过对初始标准或预算、修改标准或预算、实际结果三者的比较展开差异分析。

实际结果与初始标准或预算的总差异中,修改标准或预算与初始标准或预算的差异即标准差异,反映因经济环境、经营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差异,是客观性差异;实际结果与修改标准或预算的差异即经营差异,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行为产生的差异,是主观性差异,可以通过经营管理的改善与控制进行有效的调整。标准差异按是否可调整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可避免性标准差异和不可避免性标准差异。例如,由于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使材料耗用标准改变而产生的差异是可避免性差异,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采用新材料来消除此差异,而因经济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差异是不可避免性差异。经营差异的分析可沿用传统的差异分析法来进行。由此形成的差异分析体系如图2所示。

三、差异分析手段与工具的发展

随着差异因素分解的完善、差异内容的丰富,差异分析的手段与工具也不断发展。首先是分析框架图的运用。分析框架图能系统地反映差异的构成情况,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其次是预算或计划差异计算分析表的运用。预算或计划差异计算分析表在借鉴预算表、战略分析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差异分析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当然,具体分析时要根据差异分析的目的和内容正确地选择不同的分析手段与工具。

参考文献

[1]. (美) 汤姆·科普兰等著.郝绍伦等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 第9篇

一、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一) 研究区域界定

区域是一个相对性很强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区域有不同的界定方法。根据人口素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 江苏省可划分为苏南 (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 , 苏中 (包括南通、扬州、泰州) , 苏北 (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 三个区域。

(二)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测量

1、金融相关比率。

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相关比率越高, 表明金融体系越发达。计算公式为:FIR= (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 /GDP, 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 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2009年江苏省金融存贷款和GDP整理计算得来

从图1可看出, 苏南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并在逐步上升, 即处在金融深化状态中, 这说明苏南地区经济发展快, 储蓄能力强, 资源利用率高, 投资回报率大。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大量资金流入了苏南地区, 激活了苏南地区的经济, 使其快速发展。图中显示:苏中苏北地区在这十年里金融相关比率虽有上升, 但幅度相对而言非常小, 基本呈一条水平线, 说明苏中、苏北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与苏南地区相比还比较落后。在2003和2009年, 三大区域的金融相关比率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特别是2009年上升较多, 这说明江苏省各地区金融总体处在加速深化的状态中, 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2、人均保费收入。

该指标衡量的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的结构, 要全面的衡量金融结构的合理性还应有股票筹资额、地区金融各金融机构的种类数量等数据, 但由于那些数据未找到, 故只用了人均保费收入作为指标。

资料来源:根据2009年江苏各区域保费收入和人口数据整理得来

从2009年人均保费的结构收入图可以看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人均保费分别占57%、30%、13%, 苏中、苏北地区的人均保费明显落后。苏北地区仅相当于苏南地区的2/9, 苏中地区相当于苏南地区的1/2, 苏中苏北两地区加起来都不及苏南一个地区所占的比重大。在同一个省内, 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说明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保险市场发展很不平衡。

二、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变动特征

1967年, 泰尔运用信息理论提出一个可以按照加法分解的不平等系数, 该系数满足转移原理、收入零均质性和人口规模独立性等特点。泰尔指数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性的大小, 取值范围为0~1, T越大, 区域发展差异越大;反之, T越小, 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越小。

设Yi是第i个地区的GDP, Y为所研究总体的GDP, DLi是第i个地区存贷款之和, DL是所研究总体存贷款之和, 则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可写为:

设TSN、TSZ、TSB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泰尔指数, YSN、YSZ、YSB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GDP, DLSN、DLSZ、DLSN分别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存贷款之和。于是有:

1、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 (1999~2009)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来

图3给出了三大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从图中可以看出:苏南金融相关比率的泰尔指数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表明苏南各市金融发展差异比较大。自从2001年之后, 苏南区域内的差异开始缩小并在2006年达到最低点, 此后泰尔指数较为稳定, 在0.05附近, 但苏南各市金融发展差异还有进一步缩小的潜力;图中告诉我们:苏中和苏北区域内金融相关比率一直很小, 2007年之前一直处在0.01之下, 苏北地区只有在2008~2009年才刚刚达到0.01, 这说明苏中苏北的金融发展差异较小。

2、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分解

三大区域内差异TW可以由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内差异加权相加而得, 即:

三大区域间的差异TB可以为:

资料来源:根据图3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从图4中可以看出, 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的江苏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比较大。从1999年到2009年来看, 区域内差异FIR的泰尔指数比较小且几乎没有波动, 这表明江苏金融发展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形成作用不大。而区域间差异明显大于区域内差异, 从图上看, 区域间差异曲线几乎都与总差异曲线重合了。从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来看,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内的差异并不大, 总差异的变化主要是由区域间的差异带动的。而且江苏金融发展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的带动下逐渐变大, 特别在2005年差异达到顶峰。之后江苏金融发展差异较为稳定, 但没有缩小的迹象。从上面分析来看要减小江苏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实现协调发展, 关键要从减小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着手。

三、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

1、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资料来源:根据1999~2009年三大地区GDP和人口整理得出

区域经济是区域金融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增长速度的快慢、增长方式及效率等, 也对区域金融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图5、图6中可以看出:无论从经济发展的总量还是从人均GDP来看, 苏北苏中与苏南之间都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和流动性决定了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对金融资源更加具吸引力, 使金融资源总是会向那些收益大的地区流去。而反过来, 金融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进而促进了金融的更快的发展, 这说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会直接导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 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又促进地区经济不平衡的进一步加大。

2、地理区位的差异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金融不但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依托, 也依赖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区域金融中心的选址, 区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的设立无不蕴含着丰富的金融地域性和区位思想。苏南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水路交通都极为便捷,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改革开放后, 苏南依托靠近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的地缘优势, 接受上海经济圈的辐射, 成为我国沿海沿江发展的重要地区。苏南地区在吸引外资、引入国外先进技术等方面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相比之下, 苏北地区在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构建上落在了后面。加之该区靠近安徽北部, 山东南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 缺少类似于上海的经济增长极的辐射。

3、金融意识的差异

不同地区人们的金融意识完善程度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金融意识的形成会受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形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苏南地区对外开放更早, 它的市场化比苏中苏北更成熟。较高的开放度和成熟度使苏南地区的人们的市场经济的意识更强烈, 在此基础上逐渐产生了相对成熟的现代金融意识。在经济增长极的作用下, 其他地方包括苏中苏北地区的大量人才、资金涌入了苏南地区, 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南在金融认知、创新方面均走在了苏中苏北的前面。具体表现为苏南地区的人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意识更加普及、了解和使用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更加多样化、对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更加熟悉。

4、政府行为政策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主要实施了“梯度推移”的非均衡改革政策、开放战略, 采取了优先支持区位和经济条件好的苏南地区发展的倾向性政策, 然后逐步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在不同地区上采取的不同的发展政策主要为:第一, 开放政策的先后和程度的差异。政府把苏南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突破原有的体制, 使得苏南在市场经济的道路上先人一步;第二, 优惠利率政策。在信贷资源分配上, 苏南地区享有更优的政策, 并且苏南地区拥有更多的重点项目, 而重点项目能得到更多的信贷资金;第三, 区域投资政策的差异。苏南在项目审批方面享有大量优惠政策, 同时苏南拥有财政投资、税收减免等金融领域其他倾斜性的政策, 使其迅速建立了发达的金融机构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

四、江苏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知, 造成江苏各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多方面的因素形成的。为了缩小差异实现江苏地区金融协调发展, 政府对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应起到关键作用。

1、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上文的分析证明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是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的直接原因。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缩小苏中苏北与苏南经济实力的差距, 充分利用其交通和资源, 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 积极合理地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政府可采取更优惠的投资补贴和税收政策吸引资本流入本地区, 刺激经济发展。

2、政府政策要适当倾斜

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 需要对苏中苏北地区实施更为有利的区域经济政策, 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手段, 促进苏中苏北地区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体系。在对待对苏南地区时, 可以继续实施先行政策, 保持苏南金融发展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最大限度地利用苏南金融对苏中苏北的极化作用的积极一面, 带动全省金融的快速发展。但必须得注意要控制实施那些可能会造成差异继续加大的政策。同时政府应加大对苏中苏北公共投资和财政投资。

3、构建区域间金融支持与合作协调机制

要建立健全合理的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机制, 省政府在其间应扮演中间人的角色来积极促进各区地级市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了打破区域分块经营、资金流动不畅的局面, 可以建立专门的区域金融协调机构, 负责区域间的资金流动和政策协调, 促进金融资源共享, 实现金融资源的区域融通。苏南作为金融相对发达地区, 可以从技术资金上支持苏中苏北的发展, 用苏南金融成长的经验来给苏中苏北带去更多的启示, 帮助其找到最适合它们的金融发展之路。

4、大力发展苏中苏北地区的金融机构

在金融系统中, 金融机构作为整个系统的“微循环”支持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年苏南地区的金融机构不仅数量远远多于苏中苏北地区, 而且金融机构的种类也远比苏中苏北齐全。因此发展苏中苏北的金融机构不光光要着眼于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 还要注重金融机构种类配备的齐全。地方政府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应注意对本地区发展方向的合理引导, 促进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协调发展, 要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金融机构, 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5、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

提高地区金融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人们金融意识的提高需要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苏南地区由于区域金融的优势, 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人才。苏中苏北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训、管理机制, 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培训, 形成优胜劣汰的选聘机制,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金融人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 苏中苏北可以通过一些优惠的待遇条件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才来本地区从事金融业工作。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不同的经济区之间的金融发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本文把江苏三大区域作为分析对象, 将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 采用了金融相关比率、人均保费等指标, 并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江苏省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金融发展差异, 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并就为了能够实现区域金融协调地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泰尔指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古学彬, 孙丽霞, 方茂扬.广东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J].南方金融, 2009, (04) :63-65.

[2]崔满红, 冯鸿周.区域金融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董金玲.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测度与分解[J].商业时代, 2009, (35) :82-83.

[4]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 2010, (270) :33-41.

[5]李瑞英.浙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J].海南金融, 2010, (10) :32-35.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发展 第10篇

一、关注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个体之间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均有差别, 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特长和才能, 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领域里会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实施素质教育,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 必须承认个体差异, 重视个体差异, 树立差异教育的思想意识。

1. 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使教学目标个性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教学的总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做到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让教学目标个性化, 要以教材为凭借, 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 确定出“最近发展区”,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 使目标起到分层激励的作用, 让其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 对学困生只限于对诗句的初步理解, 能背诵默写就算“达标”;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达到以上要求外, 还应该激励他们对诗句进行鉴赏。这样,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学习, 让每个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2.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顺其意而扬其长

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成“特长小组”,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例如, 擅长体育的, 可组成班级运动队, 负责早操、课间操, 并鼓励、推荐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运动会;擅长表演的, 可组成班级表演组, 负责班级的文艺活动、课本剧的演出;擅长写作的, 可组成班级文学社, 负责编辑班级小报、黑板报, 并推荐出优秀的作品, 向报刊投稿;擅长口头表达的, 可组成班级演讲组, 定期举行演讲示范, 并鼓励他们参加校级以上的演讲比赛。而对于那些某方面有不足的学生, 可参与相关反向的“特长小组”, 反其道而避短, 让他们在“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中发展能力。

二、关注课堂, 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差异, 关注和正视差异, 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一种课程建设, 如果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在正视学生差异的同时, 能有效地利用差异, 那么差异不仅不会成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阻力, 而且还能转化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动力。因此, 教师必须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 采取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学习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迁移。

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教学活动时, 我们就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 (1) 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若干; (2) 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做好记录; (4) 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 所以有的学生需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数方格法) ;有的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了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 割补的方法则多种多样……但无论用什么方法, 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 为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储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关注生命, 尊重人格,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给学生以尊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主动探索、张扬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不应该总是偏爱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与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 把那些学困生放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充当“看客”、“陪坐”, 而应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要关爱他们, 尊重他们。

1. 尊重学生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要求要因人而异。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例如: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 有的同学需要读三遍, 有的需要读五遍。老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时间与空间, 不要强求一致。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大力鼓励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读书。有的学生喜欢先分析题目, 然后了解主要内容, 再细读课文, 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坚持这样读书, 完善这种方法;有的同学喜欢从开始就细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 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老师同样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让学生把这种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下去, 将学习语文的好习惯逐渐变为个性化的行为。

2. 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 其学习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 借助组于织学习交流活动, 展示学习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 并通过不同学习体验的交互与碰撞,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 学生学习后, 我们安排了一个活动———介绍自己的学号。学生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向自己小组的同伴们作了介绍, 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们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 不仅能起到互通有无的作用, 学生们在交流的同时, 也在认真地思考与判断, 因此还能通过不同体验的碰撞, 产生新的感受与体验, 很多同学因为受到别人的启发, 马上就对自己的介绍作了调整与补充。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第11篇

问题的研究及背景

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至今,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

虽然目前重庆已建成了银行、保险、证券为主体,其他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但对重庆而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导地位,所以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制约着其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要保证居民安居乐业,就必须要缩小差距。

指标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11年重庆金融发展的效率指标,金融发展的规模指标和金融总量指标金融比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

(一)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本文使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银行贷款余额之比来衡量。

(二)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考虑到中国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借鉴以前的研究基础,本文使用银行贷款余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发展规模的大小。

(三)对于金融发展的量度,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即全部金融资产的价值和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之比,本文简化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时间变化分析

(一) 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分析。

由图一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发展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6年和2008年明显的低于正常水平。总体规模指标从2001年的1.765增加到2011年的2.314。

渝西经济走廊的金融发展规模变化不大,但2006年有所增长,增长后又下落到原来水平,然后表现平稳。除了2006年,金融发展规模指标一直在0.3至0.5之间徘徊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规模差异较小,有一点回落之势。从2001年的0.775到2011年的0.5077,除了2006年逐年下降。

(二)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除2010年外,持续走低,从2001年的0.499直降到2011年的0.327。2010年是1.013。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发展变化不大,一直在1.5左右徘徊,但2010年特别突出,达到2.88之多,是2001年的两倍,这一点与都市发达经济圈2010年的表现很相似。

三峡水库生态经济区金融发展效率指标总体是一直在上升,同样也是2010年特别明显,显著高于其他年份,达到3.100之多,而其他年份几乎都在一点几。

(三)金融比率的分析。

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发展趋势不明显。从2001年到2004年持续上升,但幅度较小。只从3.735到4.791,2005年下降不明显,下降到了4.491。但06、07年都市发达经济圈金融比率下降明显,分别跌到了0.895和1.046,与2004年相比,下降了5倍多。2008年又有所回升,然后接着下降,2010年降到谷底,0.167。

渝西经济走廊金融比率变化相对平稳,除了2006年低于了正常水平。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金融比率变化也相对平稳,基本走势与渝西经济走廊相差不大。

重庆城乡金融发展空间变化分析

对于金融发展的度量,以金融比率最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图三可以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比率远远高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除了06、07、10年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外)也就说明了其经济金融化程度最高。都市发达经济圈日益成为重庆金融服务业的聚集地。这与金融发展规模指标是几乎一致的,由图一可以看出。但同样由图二看出,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并不高,比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还要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2001至2011平均值是0.470,而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2001至2011的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的平均值是1.709和1.534,分别是都市发达经济圈的3.636和3.263倍,而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指标与其他两个指标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结论及建议

重庆的金融发展现状是都市发达经济圈是重庆金融业的集聚地,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渝西经济走廊经济金融化程度次于都市发达经济圈,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最低。但金融发展效率却恰恰相反。实际上,金融发展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否则,就是浪费资源。所以在加大金融规模的同时,应该注意金融发展效率,使之同步增长。具体做法是改善金融机构自身,如加强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金融机构的环境、根据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对于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应多加投入金融资产和资金,建设金融机构服务点,为居民提供更多切实有用的政策,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必须重视城乡金融的发展,使重庆经济得到更好地增长,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

新疆绿洲农业区域发展差异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绿洲农业,发展差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绿洲农业是绿洲经济基础和主体, 新疆受到以水土资源为主的农业基本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影响, 农业问题已经成为新疆现代化进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基本制约因素。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绿洲农业进行了研究, 在绿洲农业发展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绿洲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方法, 结合相应的数学模型, 对新疆南北疆绿洲农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研究对象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新疆按行政区域划分15个地州。本次研究只选择了14个地州区域 (不含石河子市) 。我们紧密结合新疆各地区生态经济的实际特点, 将指标分为: (1) 反映资源系统的指标:人均水资源X1, 农民人均耕地X2, 当年的造林面积X3,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X4, 森林覆盖率X5; (2) 反映生态系统的指标:受灾面积X6, 耕地指数X7, 水土流失治理比重X8, 化肥使用量X9, 干燥度X10; (3) 反映社会系统的指标:人口密度X11, 人口自然增长率X12, 在校学生数X13; (4) 反映经济系统的指标:农民人均收入X14, 人均GDPX15。

二、实证分析

由于文中指标较多, 而且指标之间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为了从变量数据中抓住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采用了适合多变量分析的因子分析法。

文中借助标准化方法来消除数据量纲的影响。选择常用的Z-Score法来转换, 公式为:

对于选出的评价指标, 如果是正指标, 上面介绍的方法是适用的。对于逆指标, 上面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必须先将它们转换为正指标, 然后再无量纲化。逆指标 (记为x, 其n个样本值为x1, x2…xn) 转换为正指标, 可以选用简单变换是 (xi'表示转换后的指标) :对i=1, 2, …, n, 取xi'=1/xi (假定xi>0, i=1, 2, …, n) 。

1. 因子分析方法检验

在指标评价中利用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从众多的原有指标变量中提取出少量具有代表性的因子, 即要求原指标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 否则运用因子分析会出现偏差。通过观察相关系数矩阵, 文中17个指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大多大于0.3,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2. 因子提取和因子命名

从表1可以看出, 前4个因子累计反映了82.86%的信息, 为此, 提取前4个因子就能较全面的反映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稳定性指标数据 (只给出前4个因子的方差贡献情况) 。

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更加简化, 将因子载荷矩阵实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根据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将15个指标按高载荷分成四类, 并进行因子命名。

第一个因子在农民人均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使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民人均收入、人均GDP六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农业规模发展能力因子。第二个因子耕地指数、森林覆盖率、干燥度、人口密度四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度因子。第三个因子在当年的造林面积、受灾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比重三个指标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防灾抗灾能力因子。第四个因子在人均水资源和在校学生人数上载荷较大, 故命名为水能源和教育因子。

3. 排名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最终结果, 本文可以将此四个因子得分函数表示:Fi=Σaij cj, 其中aij表示各个得分系数, cj表示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变量数据。最后, 再以各个旋转后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数进行加权求和, 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y, 即:y=0.3189F1+0.1826F2+0.1659F3+0.16110F4。

4. 结果分析

克拉玛依市处于首位, 是因为她有着和其他地州不同农业经济情况决定的。克拉玛依市具有建设粮棉基地得天独厚的条件, 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充足的光热资源, 更为重要是她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支持石油开发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机械设备等优势, 这使得克拉玛依市在排名中独占鳌头。伊犁州直属县位于前列也在情理之中, 伊犁州拥有全疆最大的粮、油、糖、畜产品基地和木材基地, 最为重要的是伊犁的河流密度是居新疆第一位, 伊犁河的流量是新疆河流中最大的。

从农业规模发展能力来看, 作为新疆政治和经济中心的乌鲁木齐市排名第二, 克拉玛依市却处于的领先地位。排在前面的大多数位于北疆, 说明北疆的农业发展能力高于南疆, 而且南疆各地州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从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协调度来看, 排在前3位的是伊犁州直属县、塔城地区、博州, 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压力较小, 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受到工业污染较小。而乌鲁木齐市由于人口压力大, 环境污染严重等制约因素影响了排名。

从防灾抗灾因子来看, 乌鲁木齐市拥有绝对优势, 2007年该地区受灾面积很少, 抗灾能力强。而南疆地区抗灾能力有待提高。从水能源和教育因子来看, 只有5个地州得分为正, 说明各个地州的水资源都比较稀缺。各地州水资源受季节性影响, 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水的利用率不足50%, 这些都成为影响绿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次, 全疆教育资源严重失衡, 北疆明显好于南疆。

5. 聚类分析

由于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很多, 仅凭一种方法说明结果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选择上述的15个原始指标对14个地州进行聚类分析。这里选择离差平方和法, 用SAS对新疆14地州的15个原始指标凝聚, 结合伪F统计量、伪T2统计量和树形图, 把14个地区分为三类: (1) 绿洲农业稳定性强的区域, 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 (2) 绿洲农业稳定性中等区域, 包括昌吉州、塔城、哈密、伊犁直属、博尔塔拉、阿克苏和喀什; (3) 绿洲农业稳定性弱区域, 吐鲁番、阿勒泰、巴音郭楞、和田和克孜勒苏。

这一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排名相差不大, 说明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具体情况的。

三、政策建议

本文结合相关实证分析结果, 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 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职能, 搞好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如举世瞩目的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塔河一期”综合治理涉及农林牧工等各个方面。耕地和水是不可再生资源, 必须建立资源保护法, 合理利用。

2. 大力发展农业落后区域的特色农产品和加快农业产业化。

依靠疆内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 以及自治区“一黑一白”发展战略, 突出落后地区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如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着重发展种植业和林果业, 以特色大枣、特色葡萄、优质瓜果为主;伊犁地区以牧农并重, 农林牧相结合, 以粮油糖为主;塔城和阿勒泰地区以牧为主, 发展粮油肉产业, 多种经营;巴州和阿克苏以棉、香梨、园艺为主;克州、和田和喀什地区以棉、瓜果、茧桑为主。

3.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特别是南疆农村教育。

少数名族地区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要适当增加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 拨专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教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同时, 还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丁建丽.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 .

[2]温晓南.半干旱区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经济纵横, 2008, () .

上一篇:手术成功率下一篇:粒子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