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急救范文

2024-06-20

危重急救范文(精选9篇)

危重急救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实施院前急救网络转运的危重患儿800例作为研究组, 男451例, 女349例, 其中新生儿308例, 婴儿128例, 幼儿82例, 学龄前儿童282例。选取同期非网络院前转运危重患儿800例作为对照组, 男442例, 女358例, 其中新生儿312例, 婴儿132例, 幼儿80例, 学龄前儿童276例。两组研究对象在各项资料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儿童急救网络建设: (1) 急救人员构成:主要由我院急诊科的医师、护士及救护车司机等构成。 (2) 转运设备和网络:配备救护车3辆、救护车内备有新生儿转运暖箱、转运呼吸机、呼吸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微泵以及必要的通信设备等;急救药物、氧气等。整个急救网络的建设以我院为中心, 覆盖各县区, 覆盖半径为100 km。 (3) 转运方式:儿童急救网络体系由院前急救护士进行24 h值班, 一旦接到救助电话后, 首先快速填写急救通知单, 对患儿的详细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及病情情况进行记录, 并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护士, 出动救护车前往患儿所在地进行急救。在到达患儿所在地后, 首先对患儿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 并协助当地医院进行积极抢救, 待患儿病情稳定且符合转运条件后进行转运, 在转运前要告知患儿家长患儿的病情情况, 以及转运途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类情况, 并且要求患儿家长填写转运协议书。在对患儿进行转运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 保证患儿安全入院, 并转至相应的科室进行积极救治[2]。

对院前急救网络转运患儿的基本情况、救治覆盖半径以及疾病构成情况进行分析, 并且比较两组患儿的救治情况, 分析儿童急救网络建设对危重患儿急救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网络转运覆盖半径

近18个月时间内共出车800次, 平均每月出车44.4次, 覆盖半径100 km。见表1。

2.2 院前急救网络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构成情况

800例院前转运的急救患儿中, 其疾病种类前10位,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早产儿、重症肺炎、新生儿窒息、急腹症、惊厥、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肺出血及重症哮喘。

2.3 急救网络建设在危重患儿抢救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研究组患儿的24 h内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患儿24 h后病死率及痊愈率与对照组相当,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院前急救网络是以三甲医院为载体, 面向基层地区、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三级急救网络体系, 该体系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发挥三甲医院的医疗优势, 采取常见病、多发病当地治疗, 危重疾病及疑难疾病转运治疗相结合的机制, 在提高危重疾病患者临床救治效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由于其年龄幼小、机体发育尚未成熟, 因此儿科疾病往往具有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较重计预后较差等特征。因此, 积极进行儿童急救网络建设工作, 对于危重疾病患儿的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3]。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院前非急救网络转运相比, 院前急救网络转运患儿的24 h内病死率显著较低, 表明儿童急救网络的建设对于降低危重疾病患儿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急救网络很好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能够在危重患儿发病的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评价、干预和转运, 并且能够在转运过程中为患儿提供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多通道监护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 对于维护患儿转运过程中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患儿的临床救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Norri-Sederholm T, Paskkonen H, Kurola J, et al.Situational awareness and information flow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amedic field supervisors:a scenariobased study[J].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y Med, 2015, 23 (1) :4.

[2]赵亮, 张涛, 周汴生.我院38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患儿的疾病分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7 (12) :242-243.

急危重症急救管理论文 第2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月~2011月本院108例急危重症患者行急救措施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女比例52:56,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6.3±4.2)岁;其中包括休克36例,脑外伤35例,心肌梗死28,多发伤9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为急危重症患者;患者家属均在知情并同意情况下参与研究调查[2]。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资料不完全者。

1.3管理方法

1.3.1院前急救工作

120急救中心在接到急救电话后及时处理出车,同时随车出诊医护人员需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及了解患者病情基本情况,及时联系急症室做好接诊人员及药物准备。患者在未到达医院之前,急诊室最好各种抢救物品、人员及设备的准备,确保患者一入院即刻开始救治行为。

1.3.2抢救人员工作

急症室护理人员在抢救患者时需明确分配好工作内容,负责患者呼吸道、循环系统及对外联系管理工作,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救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做好患者术前准备工作,专科医师的接到急救指令后协调工作人员的分配,联系专业医师做好接诊准备,必要时需准备好相应的抢救器械并参与患者的抢救工作中。

1.3.3绿色通道协调

医院在处理急危病症患者的救治工作时需本着抢救患者为主的原则,即接受到急危病症患者时可在急诊医师的申请向使用“绿色通道”专用章进行抢救治疗及用药检查等工作,各相关科室需优先处理此类病患以保证最短时间内完成救治工作,保证救治效率。

2结果

2.1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

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2.6±4.6)min;其中创伤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8.6±4.8)min,非创伤性疾病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0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37.6±3.7)min。见表1。

2.2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情况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96例,成功率达88.89%,其中2例放弃治疗,放弃率为1.85%;死亡12例,死亡率为11.11%,其中2例死亡发生于住院24h内。

3 讨论

通过加强医院急诊救治工作中的管理可以完善救治过程中的各项任务分配工作,同时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和解决的是时间问题,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安排医护人员全程负责。如在急救出车过程中参与的医护人员在患者进入医院急诊室进行急救处理过程中的需全程参与,减少交接过程中出现的浪费时间问题出现[3]。医护人员必须尽力减少患者在急诊室停留的.时间。患者在抢救过程中需要强调黄金1h和白金10min的科学理念。

在研究资料中显示患者在急诊室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停留时间为(42.6±4.6)min,即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中就联系急诊室准备相关的物品,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患者到达医院后准备急救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各科室的优先处理配合工作能够缩短患者的急诊室的停留时间。创伤性的患者相关停留时间为30~120min,平均的停留时间为(48.6±4.8)min,非创伤性患者的停留时间为30~100min,平均的停留时间为(37.6±3.7)min,两类急危重症停留时间差别主要是由于患者的病情具体情况不同引起的。在处理创伤性病症过程中需要进行消毒处理等一系列繁琐程序,相应的工作量会较大,所以时间会长一些。据调查资料显示108例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96例,成功率达88.89%,其中2例放弃治疗,放弃率为1.85%;死亡12例,死亡率为11.11%,其中2例死亡发生于住院24h内。这说明在缩短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的同时,医护人员进一步排除急危重症患者的漏诊及误诊率能够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综上所述,在医院急诊室建立系统的救治管理程序,通过缩短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有效的加快患者直接进入救治状态,且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医院完善急救管理工作,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萍.加强院前急救管理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J].吉林医学,,35(3):570.

[2]王艳春,崔明淑,刘希娟.护理流程管理在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19(15):95-96.

外科危重病人的急救与护理分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外科危重1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8例, 最高年龄78岁, 最低年龄59岁, 平均年龄 (67±2.13) 岁;女性患者42例, 最高年龄76岁, 最低年龄61岁, 平均年龄 (68±2.32) 岁。这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外科急救治疗, 其中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基础护理治疗, 作为对照组;剩下的50例患者在基础护理治疗基础之上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见表1。

注:P>0.05, 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急救及护理方法

100例患者在送入医院后, 根据患者外伤部位的不同, 分别给予相应的急救医疗措施进行紧急救助治疗, 患者病情稳定后,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传统护理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心理护理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措施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关心体贴患者。无论患者的经济条件如何、是否有着什么样的家庭背景, 对患者均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尽心尽力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治疗, 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疼痛, 并在此过程中, 对患者进行鼓励, 使患者感觉到此时的护理工作人员是其最重要的人, 以使患者能配合各项护理工作[2]。 (2) 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 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特点, 给予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 并让每一位患者点燃战胜疾病的希望, 使他们可以面对自己已经受伤的事实。在此过程中一旦遇到情绪比较激动的患者, 护理工作人员应耐心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以温和的语言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得到患者的信任及理解, 从而确保患者可以以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去接受手术。 (3) 不同患者不同对待。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同情况的患者, 针对此类现象, 应根据所护理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对应的护理工作。对于老年患者, 则应该不厌其烦的给患者讲解护理治疗的必要性并积极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 以打消患者的顾虑, 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3]。

1.2.2 治疗质量评价

按汉密尔顿焦虑表 (HAMD) 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分, 并以治疗后患者的HAMD评分值及治疗后后患者的满意程度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1.3 统计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HAMD值进行汇总统计, 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质量进行汇总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 (21.45±1.23) , 治疗后评分 (9.01±1.89) , 满意率为94.2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 (21.56±1.34) , 治疗后评分为 (18.56±1.67) , 治疗满意率为73.21%。结果见表2。

通过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后HAMD值和治疗满意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得出P<0.05,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外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的严重性及病情恶化的快速性, 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对患者的情绪产生巨大的影响。患者极易出现以下几种情绪: (1) 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由于担心手术能否成功,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2) 部分患者在进入重症病房接受治疗后, 由于情绪波动较为剧烈, 极易出现愤怒、冷漠不愿面对自己已经病重的现实。 (3) 部分患者由于对医院比较反感, 从而出现悲观、消极配合治疗的情绪。 (4) 部分患者 (尤其是老年患者) 由于不知道自己所患的是什么疾病, 而产生恐惧感[4]。

以上几类情况极为常见的外科危重患者所存在的正常情绪。针对以上患者的各种情绪, 临床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来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护理治疗工作。营造一个轻松的治疗环境, 从而使患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接受接下来的治疗。现通过临床研究发现, 接受心理护理治疗的患者的治疗后的HAMD的评分值明显小于仅接受基础护理治疗的患者 (P<0.05) , 前者的治疗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后者 (P<0.05) 。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对外科危重患者在进行常规的急救及护理的基础上, 心理护理治疗方式对患者治疗的必要性。

摘要:目的 对外科病人的急救及护理措施进行临床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外科危重患者100例, 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急救措施, 其中5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基础护理治疗, 作为对照组;剩下的50例患者在基础护理治疗基础之上采用心理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 作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 使用HAMD进行评分, 并将评分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α=0, 05。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 (21.45±1.23) , 治疗后评分9.01±1.8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前评分为 (21.56±1.34) , 治疗后后评分为18.56±1.67。t检验结果为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对外科危重患者在进行常规的急救及护理的基础上,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外科危重患者,治疗质量质量

参考文献

[1]许晓红.浅谈外科危重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中外医疗, 2009, 34:137.

[2]王金凤.ICU患者的心理障碍的来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7, 1 (9) :77.

[3]倪爱珍, 潘淑艳.对抑郁状态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20 (2) :124.

危重急救 第4篇

时间:2013年6月24日 地点:骨科办公室

内容:骨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措施与护理要点 主讲人:崔芸 参加人员: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是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也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环节。危重症患者是随时有发生生命危险需要立即抢救的患者, 危重病人大致可分为年老体弱型、神志不清型、高热谵妄型和休克型四类。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危重病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病情重、身体虚弱。(2)病情变化快。(3)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一般都是卧床病人(5)生命体征不稳定(6)多有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由于危重病人病情严重而复杂,因此我们应从细微入手,精心观察,细心护理,认真落实危重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保障护理安全。

一、骨科急危重患者的急救措施

(一)生命体征观察 多数急危重症患者由于伤情重,护士接诊后应立即查看神志、瞳孔、病情等,立即给予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认真做好记录,为医生抢救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二)纠正休克 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必要时可加压输血、输液,若血管穿刺困难,立即行深静脉置管。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应避开受伤肢体和部位。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予氧气吸入,并掌握好吸氧的浓度和时间。

(四)观察尿量 对于休克的患者,应给予留置导尿,密切观察尿量、颜色及尿比重,因为尿量是反映末梢循环的最敏感指标。因此准确及时的记录尿量,可供医生为患者补液提供重要依据,也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五)心理护理 护士接诊后迅速检查伤情,用和蔼的语气向患者做解释和安慰。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以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六)加强基础护理 急救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病人的基础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的清洁,避免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七)骨折的护理 协助医生尽快处理骨折肢体,以防刺伤周围血管和神经,认真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患肢肿胀及肢端血运情况,保持功能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二、骨折的急救处理

(一)止血 视其具体情况而定,如指压止血、包扎止血、止血带止血。如在院外多没有止血带,可以用类似止血带止血的方法,即用绑带和一根木棍或者长条物,捆绑方式止血,在捆绑过程中,将木棍夹在中间,然后旋转木棍,随着木棍的旋转,绑带会不断收紧,从而实现止血的效果。

(二)包扎 包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进一步污染,特别对于骨头外露,肠道、器官等内容物暴露的伤者,有技巧的包扎能防止进一步污染。急救现场有干净无菌的布条可以直接包扎,但多数现场没有这类物品,可以用碗或者其它碗状器皿倒扣住伤口,而后再行包扎。伤者骨头外露,千万不要试图进行复位,而应尽量保持原位。轻易复位可能影响医生对伤势的判断,而且容易加重损伤。随意的复位也容易将细菌带入体内,加重体内感染。

(三)固定

可以采取两种固定方法:一种是邻肢固定,如骨折大腿和健侧大腿绑在一起;手部骨折时,和上半身绑在一起固定。另一种固定是借助外部工具固定,如木棍等。

(四)搬运 伤者要进行搬运,最主要是防止在搬运过程中进一步损伤。其中,最危险的是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搬运中如果加剧损伤,更容易产生严重后果。搬运伤者要尽量让伤者平躺搬运,如脊椎损伤的伤者,将伤者搬上担架时,应该托住伤者的脊椎,尽量平躺搬运,如果采用一人抬头、一人抬脚的搬运,脊柱弯曲度增高,更会加重损伤。在搬运颈椎损伤的患者时,应由4人搬运,要有专人托扶其头颈部,沿纵轴方向略加牵引,并使头颈部随躯干一同滚动。或由患者自己双手托住头部后再缓慢搬移。严禁随意强行搬动头部。患者平卧时应用沙袋或折好的衣物放在其颈部的两侧或戴颈托加以固定。骨盆骨折病人用三人搬运法。患者平躺,第一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头颈部和腰部,第二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臀部上方和下方,第三人的双手分别在患者的膝盖上方和踝关节处。相邻的双手要紧挨着。而且此时三个救护员必须是同侧腿跪地。然后由其中一人发号施令,三人同时用力将患者抬高到膝盖水平,接着再发号施令将患者抬高。患者的脊柱需在统一轴线上,不可以弯曲。然后同时踏步走或者放置在硬板上,放置在硬板上时要将患者的双膝屈膝,减少腹部张力,减轻患者的疼痛。

三、骨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要点

1、保持病室环境干净、整洁,温湿度适宜,定时给予通风换气,加强对病人的保温。

2、根据病情给予合适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昏迷神志不清,烦燥不安、高热、年老体弱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档、压疮防治垫等,经家属知情同意后予以约束具保护。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CVP、SPO2、尿量、末稍循环、疼痛、专科症状及体征情况,遵医嘱记录出入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详细记录。

4、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防止舌后坠。有活动假牙都应取下,有舌头后坠时,可用舌钳将舌头固定,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经常为病人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

5、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护静脉通道通畅,严格执行医嘱准确给药,保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6、根据管道专科要求执行管道护理,标识管道。保持各管道通畅,妥善固定、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防逆行感染。留置尿管病人保持引流通畅。

7、做好危重病人的营养护理,给予饮食指导,视病情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时可用鼻饲,并记录每次饮食量,做好管饲护理。

8、安全护理,确保仪器设备正常使用和安全,评估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报警设置合理并处于打开状态,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抢救。

9、加强基础护理,做好“三短九洁”保持病人清洁卫生,做好病人口腔护理,清醒病人饭后协助其漱口,长期卧床病人每2小时翻身一次,注意保暖,评估压疮、跌倒/坠床风险,落实各项防范措施,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坠床的发生。

10、心理护理,关心病人,多与病人交流沟通,消除病人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11、严格执行医嘱,详细记录出入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12、随时动态评估,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13、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危重急救 第5篇

1 临床资料

178例患者中,男128例,女50例,年龄8-82岁。

疾病分类:车祸外伤71例,脑血管意外22例,昏迷26例,农药中毒16例,酒精中毒10例,吸毒16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安眠药中毒4例,其他7例。转归:住院120例,离院52例,死亡6例。最终找到家属148例。

2 处理对策

2.1 接诊记录准确、详尽

畅通急救生命绿色通道,导诊护士准确记录派出所名称、联系电话及110警察姓名,由于群众报警,110所送来的危重患者均为无名氏,大部分意识不清,治疗护理均无家属照顾,如患者治愈需与家人取得联系,如果患者死亡也必须通过派出所与有关部门联系火化事宜。因此,接诊护士要准确详细记录并交班。

2.2 患者随身物品核对无误

清理患者随身携带物品,以便找到证明其身份之证据,并将其物品妥善保管,并建立清单,详细填写物品的名称,如手机、电话本等,并由医生护士两人核对签字后交护士长保管。

2.3 及时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报告医院保卫科、医务处,接诊后应立即报告院保卫科,以便联系患者家属及派出所,由于该类患者50%以上是外地人,因此应及时寻找家属。如1例28岁的男性患者,山东潍坊人,载货返乡的途中车祸外伤,肝破裂大出血,病情危重被120的医生护士接回急诊科抢救,急诊护士在患者衣服口袋内发现身份证,立即报告院保卫科,保卫科与潍坊市公安局联系后找到家属,报告保卫科的同时通知医务处,因危重患者要做CT摄片、实验室检查等,做好协调工作,特别是病情重需要住院手术时,医务处值班人员立即决定收入院抢救手术治疗。急救生命绿色通道一路畅通,为抢救生命争取宝时间,第二天患者家属带着钱赶到医院,患者经手术已脱离危险。

2.4 报告总值班以便及时处理

节假日、中、夜班遇有110送来或120救护车接来特殊急诊患者时,应立即报告总值班,及时签字,收费处能够记账,使患者各项检查及抢救治疗能及时顺利地进行。设立急诊抢救收费专用章,急救护士填写欠款通知单一式三份,经总值班批准先给予抢救检查手术住院后补交费用。辅助科如药房、放射科、检验科、血库等,只要看到收费处盖急诊章的检查单都可以见章发药、优先检查、供给血制品,使抢救工作能顺利进行。

3 护理体会

3.1 急诊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及救死扶伤的社会主义精神

110送来或120接回的患者大多是神志不清的重症患者,很多是倒在路边或垃圾堆边,全身脏臭,急诊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急患者所急,救命第一,不怕脏和臭,帮助患者,使之清洁舒适。如1例昏迷的女性患者被送来时全身湿透,衣服、皮肤上沾满了污物和呕吐物,恶臭熏人,值班护士接诊后迅速及时抢救,处理病情,并打来温水和卫生员一起帮助患者脱掉脏衣服,将身上污物擦洗干净,换上患者服,使患者清洁舒适,并保证了急诊抢救室内的环境卫生,维护急诊秩序的正常运转。

3.2 认真做好基础护理,防患医疗护理纠纷

对于昏迷的患者,在积极抢救生命的同时,要认真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褥疮,防止护理纠纷的发生。如1例25岁的男性患者,服农药自杀中毒,在公园被游人发现,拨打120电话,被救护车接回医院时病情危重,心跳微弱呼吸停止,全身有多处伤,经及时积极心肺复苏抢救,洗胃、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待寻找到家属后,病情已好转,因患者的兄妹钱不够,放弃治疗,自动出院,但仍有多处伤口未愈,交代家属出院后仍要换药,并做好记录。但半年后患者回来状告医院,说:“伤口未好是褥疮,是护士没有护理好,要求索赔医疗费”。因此,完整的护理记录是防范护理纠纷的保证。

3.3 做好心理护理

对于清醒的患者要认真做好心理护理。因患者被1 10民警送来后对急诊环境生疏及对周围穿白色工作服的医护人员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如1例吸毒的16岁女性患者,被110民警送来医院,一句话也不说,吓得直发抖,此时护士亲切和蔼地安慰她及时给她输液,并告诉她配合医生才能治好病,并拿来棉被给她保暖,看她面色苍白、疲乏无力,买来饭菜给她吃,通过人性化护理使之敞开心扉,告诉了她的家庭和父母以及自己上当受骗吸毒的过程。

3.4其他

当患者家属找到后,护士要了解家属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患者已脱离危险,经济有困难者可以回家继续治疗,如车祸骨折不能走动的患者应协助联系车辆,护送回家。

危重急救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6月我院急诊救治的危重脑卒中患者总计127例, 年龄38岁~78岁, 平均56.8岁。其中69 例经院前急救处理 (院前急救组) , 发病到开始救护时间为5 min~46 min。另58例患者由家属直接送入我院急诊科救治 (自行就诊组) , 到达医院前未实施任何急救措施, 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为25 min~125 min。127例患者均经颅脑 CT 或MRI检查证实, 确诊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 76例,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1例。12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42例, 糖尿病19例, 冠心病13例, 具有两种或三种以上病史12例, 具体病史不详5例;活动中发病 (劳动、情绪激动等) 40例, 其余均为安静状态下发病。127例患者根据有无院前急救分为院前急救组与自行就诊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压、病情程度等基本相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院前急救方法

1.2.1 建立快速诊治方案

“救治时间窗”取决于院前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院前急救组在接到求救电话后, 立即嘱咐患者停止活动, 需静卧, 解开衣扣,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意识障碍患者的头应偏向一侧。急救人员应在3 min~5 min内离开医院, 及时到达现场。并电话通知患者家属预计到达时间。到达现场后, 需要马上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检查, 如血压、心律、呼吸、瞳孔等变化, 评估患者病情。要着重了解一时变化、语言丧失、感觉改变及运动障碍等, 发病的时间及状态, 重要既往史及家族史, 立即实施急救。避免过频地搬运患者, 防止患者抽搐、呕吐, 防止或减轻继续出血。应注意, 急救人员需与重症感染、晕厥、低血糖、心脏病等急症进行初步鉴别。对患者做出评估:有无危及生命的情况;有无严重的潜在性疾病;有无颅内压增高。急救应注意观察有无病情进展, 注意呼吸道通畅及呼吸与循环功能。急救人员应注意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

1.2.2 气道管理

对意识丧失者使用口咽气道,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等;分泌物多时可给予吸痰, 防止避免误吸。可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

1.2.3 血压管理

危重脑卒中患者可出现反应性高血压, 因院前的条件限制, 不建议使用降压药品。但当血压过高或过低时, 可适当选用升压药或降压药, 使血压维持在160/90 mmHg左右即可。可给予硝普钠25 mg加入葡萄糖溶液250 mL滴注, 速度以20 μg/min, 注意密切观察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滴速。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或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胰岛素滴注, 用量根据血糖水平而定。需要注意的是, 高血压性脑出血后, 为保持相对稳定的脑血流量, 当血压在180/105 mmHg以内可动态观察, 不必急于降压[2]。

1.2.4 建立静脉通道

通过建立静脉通道, 酌情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或呋塞米静脉滴注, 可根据情况适当给以地塞米松。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控制抽搐、放置导尿管导尿等处理, 头高20°~30°。选择静脉时, 需要选择较粗大、靠近心脏的血管。穿刺部位避开活动的关节, 一侧肢体瘫痪者选择健侧肢体。脑疝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故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2.5 安全转运

安全转运患者是院前急救后期的重要内容, 转送途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保证气道通畅并给予吸氧。头部放置冰袋, 在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头部, 双手固定头部, 减少振动, 要注意动作轻、慢、稳。搬动的幅度不宜过大, 以免加重病情。患者头部朝向急救车行驶方向。同时急救人员应警惕呼吸心跳骤停, 需要作好心肺复苏准备。注意车速平稳, 减少颠簸和振动, 以免加重出血。并与医院联系, 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危重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急救准备, 等待病情稳定后住院进一步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院前急救组69例中, 发生脑疝发生率与自行就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院前急救组好转率显著高于自行就诊组 (P<0.05) 。详见表1。

3 讨 论

目前脑卒中急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公众对脑卒中的表现认识不足、就诊途径、急救转运系统不完善等。近年来, CT、MRI等影像诊断设备在医院内迅速普及, 院内对急性脑卒中诊断变得简单。急性脑卒中救治的成功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 院前救治对于脑卒中患者的转归起决定性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院前急救组发生脑疝发生率低于自行就诊组, 且好转率高于自行就诊组。院前急救组采取了急救措施,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输注甘露醇降低了颅内压, 进而改善了脑缺氧状况。通过气道管理, 解除了舌后坠、呕吐物及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等危险因素, 并通过正确的转运方式, 减少了脑疝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而自行就诊的患者家属缺乏相关救治知识, 且在搬运时不注意头部的保护, 或由于患者出现舌后坠, 呕吐物堵塞气道未及时清除而致窒息。加上路途远搬运时间较长, 患者不能未及时用药, 长时间缺氧、脑水肿, 导致患者死亡率高于院前急救组。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有意识障碍患者最紧迫的急救措施, 若诊治不及时, 易致患者病情恶化、偏瘫致残甚至死亡[3]。很多医院通过建立卒中单元模式, 脑卒中患者就诊后能够得到一系列治疗措施, 但对脑卒中院前急救却重视不够[4]。本研究中自行就诊者占本组危重脑卒中患者45.6%, 因此, 有必要加强120急救系统的宣传, 提高人们对脑卒中急救的认识。当发生脑卒中时, 尽量避免搬动, 由家属或身边的人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时间就是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 因为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很差。正确、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 能降低危重脑卒中患者死亡率, 改善预后。医务人员要把握好转运时机, 并做好病情评估、采取措施及早干预、严密监护, 院内开展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 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手术时机和溶栓时间窗[5]。危重脑卒中院前急救, 需要全社会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紧密配合与协作。应加强宣传, 提供人们对脑卒中危害的认识及明确及时到医院就诊的重要性, 并能够识别脑卒中症状, 能够做到简单处理, 正确搬运。医院应创造条件使患者及早得到救治, 以提高危重脑卒中患者好转率, 减少致残率、死亡率。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对危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提高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7例危重脑卒中患者, 按院前急救与自行就诊分为院前急救组 (69例) 与自行就诊组 (58例) 。结果 院前急救组脑疝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自行就诊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好转率 (89.9%) 显著高于自行就诊组 (65.5%, P<0.05) 。结论 正确的院前急救对危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危重脑卒中,院前急救,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26.

[2]孔静波.多发性非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治体会[J].中国急救医院, 2003, 23 (9) :665.

[3]王承辉, 阮海林, 杨春旭, 等.急性脑卒中患者就医时机的调查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8, 30 (1) :2122.

[4]毕立雄, 张黔.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4) :135-136.

危重急救 第7篇

一、发病机制

发绀可分为中心性发绀、周围性发绀、变性血红蛋白血症三类。中心性发绀多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肺通气、换气不良及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发绀多均匀分布于全身皮肤、黏膜, 皮肤常温暖。周围性发绀由于末梢循环血流缓慢, 组织从毛细血管摄取更多的氧, 使动静脉间含氧量差别加大, 毛细血管血含氧减少, 致还原血红蛋白>50g/L, 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或环境寒冷等引起的末梢循环不良的病人。这种发绀的特点是: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正常, 发绀多发生在四肢末梢指 (趾) 端, 皮肤冷。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如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化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分子由珠蛋白及血红蛋白组成, 血红蛋白包括原卟琳及铁元素。正常铁元素是二价铁 (Fe2+) , 具有携氧功能, 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时, 含三价铁 (Fe3+) 的血红蛋白增多, 失去携氧能力, 称为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当这种变性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 5 g/d l时, 即可引起组织缺氧, 皮肤、黏膜发绀, 血氧饱和度正常或稍低。

二、临床特征

(一) 主要临床表现1.中心性发绀

表现为全身性发绀, 青紫较重, 除四肢及颜面外, 也累及躯干和皮肤黏膜, 体力活动时青紫加重, 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 测定Sa O2常低于85%。

2.周围性发绀

青紫较轻, 黏膜往往不紫, 发绀局限于较凉部位, 如肢体的末端与下垂部位、耳廓、口唇外侧等, 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 但若给予按摩或加温, 皮肤转暖后发绀可消退 (此特点亦可作为与中心性发绀的鉴别点) 。体力活动时青紫症状减轻, 吸入纯氧青紫无明显改变, 测定Sa O2常在正常范围内。

3.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特点是发绀出现急剧, 抽出的静脉血是深棕色。硫化血红蛋白血症发绀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 可达数月以上, 血液呈蓝褐色。

(二) 伴随症状

发绀伴呼吸困难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及急性呼吸道阻塞、大量气物等, 而高铁红蛋白血症虽有明显发绀, 但一般无呼吸困难。发绀伴杵状指 (趾) 提示病程较长, 主要见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某些慢性肺部疾病。发绀伴意识障碍及衰竭主要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衰竭等。

三、鉴别诊断

主要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的真性发绀与血液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的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相鉴别。

(一) 真性发绀

1. 中心性发绀

(1) 心性发绀:即静脉血通过异常分流混入动脉血中, 使动脉血氧分压及饱和度降低而出现的发绀, 是儿科发绀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病因为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如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征、肺动脉狭窄、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单心房、单心室、动脉总干、完全性肺静脉连接异常、持续胎儿循环及动静脉瘘等。只有下肢发绀时, 应考虑主动脉缩窄位于动脉导管前;只上肢发绀见于大血管转位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此类疾病吸入100%纯氧后发绀不能缓解。心脏阳性体征、X线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诊断。

(2) 肺性发绀:是由于肺通气、换气发生障碍, 使血液通过肺时不能充分与氧结合所引起的发绀。常见病因有呼吸道梗阻, 肺部及胸腔疾病, 神经、肌肉疾病。呼吸道梗阻:如新生儿后鼻孔闭锁、胎粪吸入、先天性喉或气管畸形、急性喉炎、惊厥时喉痉挛、气管异物、血管环或肿物压迫气管、溺水及变态反应时支气管痉挛等。肺部及胸腔疾病:以重症肺炎最常见;其他疾病, 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毛细支气管炎、肺水肿、肺气肿、肺不张, 胸腔大量积液、气胸及膈疝等。神经、肌肉疾病:中枢性呼吸抑制可引起呼吸暂停而致发绀, 如早产儿中枢发育不成熟、新生儿围生期缺氧、低血糖、重症脑炎、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及镇静药 (如巴比妥) 过量等。呼吸肌麻痹也可致发绀, 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及有机磷中毒等。

(3) 大气氧分压低:如高山病、密闭环境缺氧等。

(4) 持续胎儿循环:出生第一天内的发绀除肺部和先天性心脏病所致外, 尚可能因有持续胎儿循环。临床上可用高氧高通气试验来与心脏病鉴别, 近年来超声诊断更可及早明确病变。

2. 周围性发绀

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微循环血流缓慢所致, 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寒冷时周围血管收缩及先天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黏稠等。血管受压等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流时, 可引起局部发绀, 如新生儿出生时先露部位受压或脐带绕颈所致的局部发绀、血栓性静脉炎及雷诺病等。此型发绀可分为瘀血性周围性发绀、缺血性周围性发绀。瘀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体循环瘀血、周围血流缓慢的疾病, 如右心衰竭、渗出性心包炎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血栓性静脉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等。缺血性周围性发绀常见于引起心排出量减少的疾病和局部血流障碍性疾病, 如严重休克、暴露于寒冷中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肢端发绀症、冷球蛋白血症等。

3. 混合性发绀

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同时存在, 可见于心力衰竭。

(二) 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1.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即细胞色素b5还原酶缺乏症。此酶在正常时能将高铁血红蛋白转变为正常血红蛋白, 先天缺乏时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增多, 可高达50%, 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发绀出生后即可发生, 也可迟至青少年时才出现。

(2) 血红蛋白M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属异常血红蛋白病, 是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结构异常所致。这种异常血红蛋白M不能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正常血红蛋白而引起发绀。

2.后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由于进食或接触具有强氧化作用的化学成分或药物引起, 正常血红蛋白被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亚硝酸盐中毒最常见, 如将亚硝酸钠误当食盐放入食物中, 青菜中的硝酸盐可因青菜变质而转变为亚硝酸盐, 进食后引起的发绀称肠源性发绀。含有芳香胺及硝基化合物的物质也可引起本病, 如磺胺、非那西丁、伯胺喹啉及苯胺染料等。

3.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为后天获得性。服用某些含硫药物或化学品使血液中硫化血红蛋白达到5g/L即可发生发绀。凡能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药物或化学成分几乎都能引起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但一般认为本病患者须同时有便秘或服用含硫药物, 在肠内形成大量硫化氢为先决条件。发绀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 可达数月, 分光镜检查可证明有硫化血红蛋白存在。与高铁血红蛋白不同, 硫化血红蛋白呈蓝褐色。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维生素C及亚甲蓝治疗有效, 而硫化血红蛋白血症患者上述治疗无效。

鉴别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可采病人一滴血 (呈深褐色) , 置于玻片或滤纸上, 在空气中晃动或用氧气吹之, 血液颜色不变;而中心性发绀者血液颜色则迅速变为鲜红。另外, 血红蛋白电泳及分光镜检查有助于本病诊断。

加盟合作复制成功突破传统传播技术医疗机构登记证号:1 3 3 0 2 9 0 3 8 2 3 3

合作内容:各种鼻部疾病的特色治疗方案, 鼻腔抹药疗法、闻药疗法、穴位帖敷疗法等技术, 配方全部公开, 操作简单易学易懂, 帮您创办特色鼻病专科。诚邀基层医疗同仁合作共同发展, 实行区域保护, 每县一家。言传身教让每一位合作者均能够独立操作, 每周五报到专车接送。

地址:河北省故城县夏庄镇别氏鼻病专科诊所邮编:253811

危重急救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3例;年龄36~78岁, 平均 (31.2±1.6) 岁;病因:呼吸衰竭11例, 肿瘤晚期8例, 多功能脏器衰竭2例, 其他11例;病程1.9~12d, 平均 (14.1±5.2) d。观察组31例患者中, 男17例, 女14例;年龄29~82岁;平均 (33.3±1.9) 岁;病因:呼吸衰竭12例, 肿瘤晚期9例, 多功能脏器衰竭1例, 其他9例;病程3~11d, 平均 (13.8±4.5)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及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未采用气管切开, 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气管切开的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费用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手术后的临床疗效, 包括有效、一般、病死。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较短, 观察组所需费用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临床疗效对照组有效3例, 一般19例, 病死10例;观察组有效12例, 一般17例, 病死2例,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危重患者常因呼吸功能障碍或自主排痰功能减退需长时间依靠呼吸机辅助呼吸机气道排痰, 不仅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甚至危及到了患者的生命。当患者病情加重时, 需及时进行床旁的气管切开术, 以此挽救患者的生命[2]。临床上常以传统气管切开术作为治疗危重患者的主要手段, 但并发症较多。经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3], 经皮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较, 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迅速、方便实施、创伤小等特点。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抢救危重患者, 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综上所述, 我院对急救的危重患者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治疗, 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程度, 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琳, 龚启慧.ICU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2, 33 (29) :6480-6481.

[2] 孙彤.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经皮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4) :353-354.

口咽通气管在危重病人急救中的应用 第9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收治的72例意识障碍危重患者72例, 其中男53例, 女19例, 年龄17~78岁, 平均年龄35.7岁。药物中毒11例, 脑血管意外30例, 心肌梗死6例, 肺部疾病9例, 癫痫持续状态6例, 颅脑外伤10例, 均为意识不清, 呼吸表浅, 甚至休克的急危重病人。

1.2 操作方法:

操作前应向其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有义齿应取出, 去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根据患者年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必要时清洁口腔分泌物、呕吐物, 抬起下颌角, 把口咽通气管的咽弯曲部分向腭部压舌插入口腔, 当其头端接通口咽部后壁时 (已通过腭垂) 即将其旋转180°使凹面向下, 使前端置于舌根之后。对意识障碍、牙关紧闭、抽搐、躁动者用开口器将牙关撬开, 压舌板从臼齿处放入抵住舌, 口咽通气管凹面向下对准咽部迅速置入, 使前端置于舌根之后, 位于上咽部固定将舌与口咽后壁分开, 预防舌后坠。

1.3 固定方法:

口咽通气管放置成功后, 固定在患者上下门齿外, 取长20~25 cm胶布两条, 第一条固定于右侧面颊部, 绕口咽通气管一周后仍固定右侧面颊部, 第二条胶布相同方法固定于对侧颊部。

2 护理

2.1 正确放置, 妥善固定:

正确的放置方法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喉壁, 解除气道梗阻, 放置方法不正确如弯头向下, 容易将舌根推向咽喉壁, 加重通气困难。妥善固定口咽通气管, 特别是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剧烈咳嗽及变换体位时, 要加强管理, 避免放置失败, 遇到出汗多或口腔内分泌物污染胶布时要及时更换重新固定。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应仔细观察记录病情变化及进展, 及时向医生汇报, 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若发现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 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 应配合医生立即拔出口咽通气管, 改用气管插管或者迅速气管切开, 使用呼吸机治疗。

2.3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吸痰前后应吸入高浓度的氧, 动作要轻柔, 吸痰时应注意时间控制在15 s以内, 避免剧烈咳嗽而使口咽通气管脱出。

2.4 通过口咽通气管进行氧疗, 注意加强呼吸道的温化和湿化:

吸氧是接温水湿化瓶使吸氧气温度维持在32~35℃, 要经常经口咽通气管直接滴入蒸馏水每天不少于250 mL, 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

2.5 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每天早晚口腔护理各一次。

3 讨论

3.1 提高抢救成功率, 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 减低医疗成本, 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节省住院费用。

3.2 能有效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通气。由于患者意识障碍牙关紧闭, 不易从口咽部吸出积聚的气道分泌物, 而经鼻腔可及时吸出, 不仅能有效防止痰痂生成及坠积性肺炎发生, 更重要的在于仍可继续给予鼻腔吸氧, 使血样饱和度保持在95%以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危重急救】相关文章:

危重病人急救模拟演练09-03

危重抢救06-05

危重患儿08-22

急诊内科危重06-08

术后危重患者06-24

常见危重症06-07

危重症患儿09-12

危重患者应急预案06-28

内科危重护理常规07-24

危重护理常规试题08-02

上一篇:影像学专业论文下一篇:阅读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