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介入化疗范文

2024-09-22

动脉介入化疗范文(精选7篇)

动脉介入化疗 第1篇

关键词:肝癌,介入治疗,化疗

19世纪以来,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肿瘤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发展,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多数患者发现于晚期,且失去最佳的外科手术治疗机会。目前肝癌肿瘤血管拴塞和肿瘤血管内化疗联合治疗已经在多数医院逐步开展,为进一步推广此项技术和进一步为患者服务,对我中心治疗患者疗效进行评估,总结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患者选自2007-2009年在我院介入治疗中心进行治疗的8名原发性肝癌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为53岁,所有患者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行CT、MRI等影像学检测,确诊肿瘤,肿瘤直径最大为11cm,最小为2cm,其中多发患者2例,单发患者6例,心、肝、肾、肺功能检查确定无远处转移,近期无抗凝药物使用病史,无明显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肝功能ALT检测无明显异常,3例AFP明显升高。

1.2 治疗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插管、先用猪尾巴导管行腹主动脉-肝固有动脉造影,用5FCobra导管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了解显示肝脏肿瘤血供、位置等情况。高选择性插管至肿瘤血管处,注入化疗药物,注射完毕后,栓塞肿瘤血管,肿瘤较大者注射碘油30ml,同时明胶海绵细颗粒阻塞。化疗药物选择丝裂霉素(日本协和株式会生产),确定栓塞成功后,拔去导管和导管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穿刺点。术后常规抗炎治疗,栓塞后综合征及时对症处理;出院后定期随访:血常规、肝功能、肝脏超声等。

2 结果

8例患者仅1例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症状,对症以格拉斯琼静注,胃复安+10%葡萄糖500ml静滴。4例出现发热症状,用消炎痛栓50mg肛塞治疗后,所有患者并发症症状缓解。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白细胞降低症状,同时ALT增高,但3月后ALT均降低至正常,治疗后8例患者肿瘤均明显减小,术前5例患者AFP均增加,术后3个月5例患者AFP均降低。随访至今,8例患者中有1例复发,肿瘤3cm,经患者同意,再次选择介入栓塞并化疗术治疗,目前患者状态尚可,复查肿瘤缩小,未见明显肿大,余患者均存活良好。

3讨论

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目前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案[1]。在本组病例中所有患者整体疗效显著,说明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推广。本组治疗方案的原理在于:通过介入影像学照影,显示出肿瘤的位置及血管情况,经肝动脉灌注丝裂霉素,然后肝动脉栓塞以提高肝脏局部血药浓度;不仅达到化疗的效果同时达到阻断血管姑息性治疗的效果,能够有效控制和预防肿瘤再生。

目前在临床介入灌注治疗中,化疗药物的选择不同,常见有丝裂霉素、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等,同时有文献报道,临床介入治疗结合中药辅助治疗效果更佳显著,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几率,增加肿瘤治愈的可能性。本组研究显示,术后患者出现ALT增高的现象,我们推测可能与栓塞后综合征有关,由于肿瘤血管栓塞后导致肿瘤缺血坏死,细胞坏死因其炎症反应以致腹部不适、发热,同时肝细胞受损变性引起肝功能变化,从而表现为ALT值的升高,后由于肝功能代偿,ALT逐渐恢复正常。在本组研究中,8例患者均出现白细胞降低的现象,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从而导致白细胞下降。

文献报道肝癌的1年生存率为48.9%,本组研究显示所有患者的生存率均高于文献报道[2]。目前众多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的预后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肝功能、肿瘤类型及治疗手段的影响是被一致认同的,根据治疗手段的不同,各因素在预后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此为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笔者总结经验认为,第一:医师加强操作训练;第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第三:综合联合治疗,如中药和介入治疗联合的综合治疗等。最后通过本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重要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天晓, 樊青霞, 壬瑞林.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226-262.

动脉介入化疗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0例确诊为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 将7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35例, 男21例, 女14例, 年龄31~68岁, 平均 (45.32±3.25) 岁, TNM分期Ⅲ期13例, IV期22例, 肝功能分级A级26例, B级9例;对照组35例, 男23例, 女12例, 年龄33~69岁, 平均 (47.15±4.26) 岁, TNM分期Ⅲ期11例, IV期24例, 肝功能分级A级25例, B级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常规术前准备, 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 将5 F导管置入在肝总动脉后高压注入造影剂, 确定供应肿瘤的血管后注入化疗药物, 吡柔比星注射液50 mg+拓喜针15 mg+超液化碘油, 必要情况下用适量的明胶海绵栓塞血管[3]。观察组患者行TACE治疗2~3次, 每次间隔40 d。术后均给予保肝、止吐等治疗。术后一周口服索拉非尼 (多吉美, 德国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60296) 0.4 g/次, 2次/d。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介入治疗, 直接口服索拉非尼 (多吉美, 德国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60296) 0.4 g/次, 2次/d。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参照RECIST标准, 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和无效四个等级[4], 患者疾病的缓解和稳定被认为是治疗的有效性, 对比两组患者PTCA术后止血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此外, 对此次治疗的并发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的总有效率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7.14%,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平均生存期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 (29.42±5.39) 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16.46±3.82) 个月,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细胞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三位[5]。由于肝细胞肝癌发病具有隐匿性, 且在发病早期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多处于肝癌晚期或者已经发生远处转移, 失去了行手术治疗、肝移植等根治性的治疗机会[6]。对于这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患者, TACE介入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将TACE应用于治疗肝细胞肝癌中已经逐渐成为广大临床医师所关注的热点问题[7]。

在应用TACE治疗肝癌患者时, TACE治疗在造成肝肿瘤细胞缺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周围正常肝细胞的缺氧[8]。此外, TACE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必然导致其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 进而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 通过化疗药物与血管栓塞进一步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9]。另外, 由于反复多次使用TACE术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如反复多次行TACE术可加重肝脏负担, 同时由于新生血管的不断形成的, 为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也创造了机会, 加强每次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10]。

索拉非尼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 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在对抗肿瘤方面有着双重的作用[11]。通过本临床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86%, 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7.14%, 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介入治疗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平均生存期 (29.42±5.39) 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期 (16.46±3.82) 个月也充分印证了以上观点。

经肝动脉介入化疗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行肝动脉介入化疗的肝癌患者80例, 其中男56例, 女24例, 年龄38~78岁, 平均 (56.4±1.7) 岁;肿块直径3.5~11.4 cm;患者入院后均经B超、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及AFP检查、活检证实符合肝癌诊断标准[3]。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患者被确诊为肝癌时, 心理上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打击, 易产生抑郁、悲观、绝望等心理表现;这时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帮助其克服悲观和绝望的心情, 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与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增强其治疗的信心, 以取得密切配合; (2) 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前患者做好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 做碘过敏试验前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肾功能、糖尿病、心脏病等。手术区域备皮[4]:为上至双乳头水平连线、下至大腿上的1/3, 左侧至腋中线, 右侧至腋后线, 中央需要将肝癌患者肚脐周围清洗干净并清洁脐孔, 会阴部阴毛需要全部剃去;术前6 h禁食禁水; (3) 保肝治疗:术前为提高肝脏储备能力, 可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维生素K1、肌苷或甘草酸二胺等护肝药物。

1.2.2 术后护理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改变, 使患者保持平卧位, 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24 h, 沙袋持续局部压迫6 h;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血肿;注意患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 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15 min/次, 持续2 h, 嘱家属按摩双下肢, 以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 饮食护理:患者术后常出现上腹部烧灼感;若无明显恶心、呕吐, 可鼓励患者及早进食流质饮食, 饮用少量凉开水或桔汁、藕汁, 能减轻患者胃部烧灼感,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若患者有轻度胃部不适, 无明显恶心、呕吐, 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如面条、菜粥等, 少量多餐;若患者有明显恶心、呕吐的症状, 则给予姜汁加水温服或口含姜片等;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后再进食;患者术后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鼓励患者多饮水, 可加快毒素排泄, 达到清热利湿减毒的功效; (3) 发热护理:肝动脉介入化疗后, 大量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及正常细胞受损, 使患者出现体温升高, 一般在38.5℃, 无需特殊处理, 3~5 d可自然缓解;对于高热不退的患者, 可给予冰敷、乙醇擦浴等物理降温, 必要时给予柴胡注射液肌内注射, 同时加强口腔清洁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环境安静; (4) 疼痛护理:首先要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耐心听取患者倾诉, 给予适当安慰,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以清淡、高蛋白、低脂、无刺激的易消化食物为主, 不宜过饱, 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 减轻腹胀, 以免诱发疼痛。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 对中度疼痛患者可给予非阿片类镇痛剂, 若不能缓解, 在此基础上, 加弱阿片类镇痛剂。若疼痛剧烈, 则可用强阿片类镇痛剂。

2 结果

肝癌患者经过术前和术后的精心护理, 80例患者均治疗顺利, 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随着介入放射治疗在临床中的迅速发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将抗癌药物或栓塞剂注入肝动脉的一种区域性局部化疗, 是非开腹手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 其疗效已得到肯定。本次研究显示, 肝癌患者经过术前和术后的精心护理, 均治疗顺利, 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肝癌患者大剂量使用化疗药物, 导致患者出现疼痛、发热、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症状;因此, 给予行肝动脉化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 既能有效促进肝动脉化疗介入治疗的效果,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宋丹丹, 冯利芸, 徐雪平, 等.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8) :233-234.

[2]冯晓东, 王林海.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并发肝脓肿的临床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3, 29 (11) :1300-1303.

[3]王婷婷, 耿家宝, 陈建国.舒适护理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4) :145-146.

动脉介入化疗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 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3例。治疗组年龄29~61岁, 平均年龄 (41.8±4.4) 岁, 治疗之前分期状况:Ⅱa期4例, Ⅱb期7例, Ⅲa期4例, Ⅲb期2例, Ⅳ期6例;肿块直径2.4~5.3 cm, 平均肿块直径 (3.4±0.5) cm。对照组年龄31~59岁, 平均年龄 (39.4±4.1) 岁, 治疗之前分期状况:Ⅱa期6例, Ⅱb期5例, Ⅲa期2例, Ⅲb期5例, Ⅳ期5例;肿块直径2.6~5.2 cm, 平均肿块直径 (3.1±0.7) 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通过DSA介入融通疗法进行右股动脉穿刺, 放置导管鞘之后应用4f导管行髂内动脉插管与造影, 注意动脉分支部位与肿瘤部位血管的实际状况, 明确化疗的部位。通常于导管头部高出臀动脉部位开口, 且在患者髂内动脉前干以泰素与顺式铂生理盐水稀释的药液缓慢灌注。之后在造影剂内混进条块, 灌注到肿瘤血管中显著分支部位, 如果血流速度慢或者停滞, 那么栓塞介入完成。

1.2.2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手术前后实行健康讲解, 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 并进行查房与用药叮嘱, 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2) 治疗组:讲解宫颈癌的防治和康复相关知识, 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 建立自信心。解释手术的关键性和可靠性, 为病人和家属实行健康讲解和心理辅导。手术后要求病人自主咳嗽, 自主翻身或者被动翻身, 更早的下床走动。要求病人合理饮食, 提升免疫水平。指导病人对下肢和盆底肌肉进行锻炼。

1.3 疗效判定标准[2]

完全缓解:病人进行经治疗之后, 子宫主韧带、子宫骶韧带的粗厚消除, 质地柔软, 子宫周围无转移, 阴道出血和排液减少或者停止;部分缓解:多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完全缓解指标;病情稳定:治疗之后病情无加重;病情进展:不满足以上指标。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例数 (n) 、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²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2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7.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和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和合并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合并症发病率为13.04% (3/23) , 低于对照组的30.43% (7/2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满意度为86.96% (20/23) , 优于对照组的60.87% (14/2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当前时期, 治疗宫颈癌的方式主要为手术和放疗, 但如果肿瘤太大或者缺氧细胞太多导致放射治疗的疗效不佳, 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疗效。由于常规化疗无法切实杀灭癌变细胞, 更多的应用行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疗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杀灭癌变细胞, 使肿瘤缩小。但应用这种疗法, 需进行对应的护理方式方可确保治疗效果, 因此, 化疗后的护理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3]。

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技术, 对患者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前后实行精心的护理, 观察患者的手术适应症, 如有异常第一时间进行处置, 为患者营造优良的医疗条件。护理人员需全方位提升护理专业技能, 需明确手术阶段的各个环节, 能够处理突发状况, 还需使病人与病人家属配合治疗。手术之后要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并进行心理辅导, 使病人建立自信心, 更加勇敢的直面人生[4,5]。

该研究中, 对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6例进行皮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介入治疗之后, 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应用精心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经皮动脉化疗灌注和栓塞介入治疗宫颈癌, 并进行精心护理, 可以切实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和满意度, 并能减少合并症发生率, 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宋艳品.经皮动脉化疗灌注和栓塞介入治疗宫颈癌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28) :96-97, 102.

[2]林琳.预防宫颈癌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4 (03) :93-94.

[3]刘梅, 吉雪梅, 王茂莲.宫颈癌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 (09) :1115-1117.

[4]程春梅.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02) :92-94.

动脉介入化疗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92 位患者,均为结肠癌术后复发,进而发生肠梗阻在该院住院治疗,研究时间跨度从2012 年1 月 —2015 年12 月,其中53 位男性,39 位女性;患者年龄为(64.2±5.8)岁。 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该研究。 治疗前充分告知患者本人或其授权人治疗的各种方法、手术过程及各种可能得并发症,等,各种知情同意书充分知晓,并在治疗前签字同意。 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 例,分别进行多西他赛、 氟尿嘧啶及奥沙利铂的动脉介入化疗以及静脉化疗的研究。 二组病人的性别比例、年龄层次、患病时间、治疗方法、肿瘤组织学类型及肠梗阻的症状和体征,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入选标准

(1)有结肠癌手术史,预计生存期在2 个月以上;(2)符合肠梗阻的诊断标准,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腹部X线立位片及CT显示明确的气液平面及病灶;(3)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非恶性肠梗阻;(4)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均在60以上;(5)凝血功能和心肺功能均基本正常。

1.3 化疗药物

多西他赛注射液(20 mg/支),剂量2 支。 氟尿嘧啶注射液(250 mg/支),剂量为1 000 mg。 奥沙利铂注射液(50 mg/支),剂量为体表面积130 mg/m2。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 石蜡油口服、清洁灌肠、抗炎及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用多西他赛、 氟尿嘧啶及奥沙利铂静脉化疗。 研究组用Seldinger法进行股动脉穿刺,使用穿刺导管(5F)至腹腔动脉,进行相关动脉血管造影,明确病灶部位供血情况,用超选方法注入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及奥沙利铂,治疗后包扎穿刺处。

1.5 疗效评价

1.5.1 肠梗阻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显效: 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证实肠道积液积气消失;有效: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影像学提示肠梗阻部分缓解;无效: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影像学提示肠梗阻表现无改善。 以显效和有效合称有效组。

1.5.2 病人的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排便排气)改善情况术后28 d评估与治疗前相比。

1.5.3 肿瘤控制情况术后28 d血CEA阳性患者转阴性的数量。

1.5.4 生活质量评价以Karnofsky标准[4]逐项计算,并汇总评估。

1.6 主要不良反应观察

病人的腹泻症状、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肝转氨酶异常、肾肌酐异常。

1.7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人完成治疗情况

二组所有病人都完成化疗,术后28 d复查。

2.2 疗效评价

2.2.1 肠梗阻治疗改善情况所有病人于治疗后28 d复查,根据肠梗阻疗效评价标准,χ2=12.522,P<0.05,二者肠梗阻改善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病人的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排便排气)改善情况恶心呕吐方面评价,二者比较 χ2=13.461,P<0.05,二者的改善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腹胀腹痛方面评价,二者比较 χ2=11.209, P<0.05,二者的改善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气排便方面评价,二者比较 χ2=14.924, P<0.05, 二者的改善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3 血CEA阳性病人的转阴情况治疗前二组的血CEA阳性病人分别为39 例和37 例, 治疗后转阴率分别是82.1%和54.1%,χ2=6.888,P<0.05, 二组血CEA转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4 治疗前后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t=1.5199, P>0.05,二组病人化疗前的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化疗后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t=9.0967, P<0.05,治疗后二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3 病人的不良反应情况

二组病人的腹泻症状、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肝转氨酶异常、肾肌酐异常的发生情况比较所有P>0.05,二组间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随着结肠癌发病率的持续增长, 外科手术切除肿瘤仍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许多结肠癌术后的患者出现肠梗阻的表现,这往往是肿瘤复发导致,也就是说结肠癌的复发多以肠梗阻为首发症状[5]。 肠梗阻导致的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常规的内科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 二次手术却又因为肿瘤的广泛浸润或者一般情况差而难以实施, 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动脉介入化疗通过穿刺导管超选择到病灶的供血动脉,有目标的注入化疗药物,这样可以增加药物与病灶的接触时间,使药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加治疗效果[6,7]。 为此,我们开展了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结肠癌术后复发导致肠梗阻的研究。

该研究纳入的92 位病人的基本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基线是一致的,具有可比性。 结果就患者的肠梗阻改善情况来看, 对照组显效2 例、 有效27例,有效率是63.0%,研究组显效9 例、有效34 例,有效率93.5%,动脉介入化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优于静脉化疗组,表明研究组在治疗肠梗阻方面的治疗效果较好。 刘晓芳[1]报道了采用针灸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癌性不完全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以19 例患者为治疗组,结果有效率达94.27%,这一研究结果与该研究是一致的;王海涛等[8]报道了采用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粘连性肠梗阻的研究,这一研究深部热疗组20 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90%,该研究的结果要更加理想;杨柏等[9]报道了采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20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愈12 例,有效5 例,总有效率达85%。 这些报道与该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该研究的病例数更多,疗效也是比较理想的。 这表明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该病是有效的。

当然,对于肠梗阻的治疗,患者的主要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排便排气)改善情况亦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该研究中, 恶心呕吐的改善情况, 研究组是97.8%,对照组是69.6%,这一指标的有效率是高于肠梗阻治疗有效率的, 这说明在结肠癌术后复发导致的肠梗阻病例中,恶心呕吐往往是梗阻严重时出现的,在经过内科常规治疗和化疗后,即使肠梗阻没有完全治愈,恶心呕吐往往首先得到改善, 这一方面与肠梗阻部位低相关, 同时临床各种抑制胃肠道分泌及止吐药物的应用有关。 而患者腹胀腹痛及排气排便的改善情况就与肠梗阻的改善更加相关, 临床上会有患者腹痛不明显,而腹胀为主的,所以在结肠癌导致的这种低位梗阻中,观察肛门排气排便更加有意义。 当然,该研究中在这些主要症状改善方面研究组是显著优于对照组的,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王红玲等[10]报道了采用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癌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以66 例患者为观察组,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该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对于肿瘤的控制情况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对于结肠癌患者,血CEA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价肿瘤的治疗情况,尤其是治疗前CEA水平高于正常的,如果治疗后降至正常,则可视为治疗有效。 该研究表明, 病人采用动脉介入化疗治疗的转阴率是82.1%(32/39),而静脉化疗的病人的转阴率是54.1%(20/37),二组CEA阳性病人的转阴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研究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动脉介入化疗对于肿瘤的控制更加理想。

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讲, 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相对于病人生存期的延长,病人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在该研究中,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术前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是(62.30±2.70)和(61.46±2.60),二组病人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是无统计学差异的,表明二组病人是有可比性的;化疗治疗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64.90±2.00)和(68.60±1.90),治疗后研究组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二组病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潘金华[11]报道了艾迪注射液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以30 例恶性肠梗阻患者为对象,结果治疗后20 例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表明动脉介入化疗的方法可以更加明显的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该研究评估了临床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病人的腹泻症状、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肝转氨酶异常、肾肌酐异常的发生情况, 等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动脉介入化疗是安全的。

总之,使用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及奥沙利铂经动脉介入化疗途径治疗结肠癌复发导致肠梗阻的疗效要好于静脉化疗途径, 病人在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及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都有优势,而病人的不良反应没有增加,表明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刘晓芳.针灸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癌性不完全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0):185-186.

[2]冯晓峰,郑永志.动脉介入治疗胃癌以及胃癌肝转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24):4447-4450.

[3]商斌.介入化疗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3):146-147,151.

[4]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9.

[5]胡晓晴,陈小菁,黄怡.责任制整体护理在结肠癌伴肠梗阻病人围术期的临床应用[J].全科护理,2015,13(22):2199-2200.

[6]刘国东,李欣,孟维旭,等.三氧化二砷栓塞联合肝动脉介入治疗转移性肝癌的疗效并33例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8):1510-1512.

[7]冯晓峰,孙卫东,任普海,等.动脉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11):5-7.

[8]王海涛,郭长升,唐家宏,等.深部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粘连性肠梗阻[J].实用医药杂志,2015,32(7):626-627.

[9]杨柏,肖迪.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3):70-71.

[10]王红玲,王俊涛,张冀,等.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癌性肠梗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7):936-938.

动脉介入化疗 第6篇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动脉灌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1,2], 因我国内镜普查率低, 大部分患者 (>70%) 就诊时即为Ⅲ、Ⅳ期, 尽管可勉强行根治性手术切除, 但因亚临床转移灶的存在, 易于复发或转移, 故总体预后较差[3]。新辅助化疗, 即术前化疗, 理论上能使肿瘤降期, 且可早期治疗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 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延长生存期, 因此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术前动脉介入化疗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对此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同期我科入院的进展期胃癌患者96例, 入选标准为①有胃镜检查且病理诊断为腺癌;②超声内镜及上腹部螺旋CT等术前检查确定为II期以上但无远处脏器转移;③初治患者;④肝、肾、骨髓功能正常;⑤患者知情同意。96例患者分成常规手术组48例, 其中男38例, 女10例;平均年龄 (49±19) 岁;PAIC+手术组48例, 其中男35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48±20) 岁, 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TNM分期、病变位置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PAIC+手术组采用Seldinger法经右侧股动脉插管, 造影显示肿瘤部位及主要供血动脉, 再行超选择插管。胃底贲门部或胃体小弯侧者选择插管至胃左动脉;胃体胃窦区大弯侧者则选用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窦小弯侧者选用肝总动脉和胃左动脉。化疗方案:OXA130 mg/m2和5-FU750 mg/m2。术毕当天给予水化、利尿、止吐和糖皮质激素等以减轻毒性反应。化疗后3周左右进行手术。常规手术组入院完善检查后直接手术。两组均采用开放手术, 要求无肿瘤残留 (Residual0, R0) 切除, 术中分期, 行标准D2根治术或姑息性切除。标本均由我院病理室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PAIC+手术组化疗毒性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R0切除率,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及术后1、3、5年生存率。

1.4 随访

所有患者采用专科门诊、电话咨询、上门访问等方法与患者和家属保持联络。全部96例患者除中途死亡外, 其余随访均满5年。随访截止时间为2011年6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2.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样本率的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毒副反应

未发生严重毒性反应, 其中9例患者出现白细胞数下降 (1.8×109/L~2.5×109/L) 。其他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 (18例) , 外周感觉神经异常 (4例) , 转氨酶升高 (1例) , 对症治疗后缓解。

2.2 手术结果

及并发症PAIC+手术组48例中, 38例 (79.2%) 完成R0切除, 常规手术组48例中30例 (62.5%) 完成R0切除。PAIC+手术组R0切除率高于常规手术组 (P<0.05) ;并发症:PAIC+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共9例 (18.7%) , 包括:肺部感染2例, 切口感染2例, 急性心力衰竭3例, 切口脂肪液化2例;常规手术组术后出现并发症8例 (16.7%) , 包括肺部感染2例, 吻合口瘘1例, 切口脂肪液化3例, 吻合口水肿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生存率对比两组均无术中死亡病例。

随访期间死亡47例。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PAIC+手术组患者的3, 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表1) 。

3 讨论

我国国情决定了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诊时即为进展期, 这些患者的根治性 (R0) 切除率低, 总体预后较差。如何提高进展期胃癌的根治切除率, 提高术后患者生存率, 成为当代胃癌治疗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能否提高生存率仍存在争议[5]。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胃癌切除率并改善预后[6]。新辅助化疗分为动脉给药和静脉给药两种方式。静脉化疗时药物经血循环到达靶器官时, 因有相当数量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导致有效药物治疗浓度降低, 进而降低疗效。而动脉介入化疗, 药物是经供血动脉给药, 直达靶器官, 不受血流分布的影响, 瞬间药物分布浓度可提高数倍或数十倍, 且化疗药物作用于靶组织的时间延长, 组织的利用率也有很大提高。铂类和5-FU为基础的化疗仍然是胃癌化疗的公认方案, 我们采用的奥沙利铂是第三代铂类药物, 与DNA结合的速率比顺铂快10倍以上, 同时结合牢固, 具有更强的细胞毒作用, 与5-FU等多种化疗药物有相加或协同效应。奥沙利铂联合5-FU+动脉灌注冲击化疗的强强组合, 使患者的根治性切除率达到80%, 较常规手术病例有了较大提高, 从而进一步证明术前动脉化疗在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根治率方面确有优势。

本研究中PAIC+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期优于常规手术组。1年总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 但3, 5年总生存率PAIC+手术组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 (均P<0.05) , 故认为动脉介入新辅助化疗能提高生存率。

总之, 术前动脉介入化疗通过选择供血动脉内给药方式提高了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 起到直接靶向地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具有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以及全身不良反应轻的特点, 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杨建忠.16层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102-103.

[2]汪竹, 童建东, 袁昕, 等.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紫杉类失败的晚期胃癌.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74, 76.

[3]SanW, HallerDG.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 en t of gastric-camcer.Drug, 2001, 61 (11) :1545-1551.

[4]孙燕, 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8-26.

[5]L iu TS, W ang Y, Chen SY, etal.An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after curative resection for gastriccancer.Eur J Surg Oncol, 2008, 34 (11) :1208-1216.

动脉介入化疗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本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为26~63岁, 平均年龄为 (45.18±8.68) 岁;Child-Pugh A级24例, Child-Pugh B级14例。入选标准: (1) 均经过病理学确诊, 且无肝癌向肺部的转移病灶; (2) 首次行经皮动脉栓塞化疗介入治疗 (TACE) ; (3) 具有可测量病灶, 便于临床观察; (4) 肝内肿瘤个数≤5个, 且占据率<50%; (5) 末进行放疗治疗或距离上次放化疗≥12周。

1.2 治疗方法

对以上患者进行TACE法治疗, 具体步骤如下:在DSA机透视下, 通过显影剂造影, 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患侧肝叶动脉分支并向其注入化疗药物。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大小注入160~200 mg奥沙利铂, 20~40 mg表柔比星等, 并通过注入10~20 m L的碘化油来栓塞肿瘤区。术后拔出穿刺导管, 局部按压后止血, 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1.3 评价方法

分析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原CA125) , 肝功能情况 (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Child-Pugh评分) 及CT观察肿瘤情况 (个数、大小) 。

1.4 统计学处理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肿瘤个数≤3个”和“3<n≤5个”的分布以“率”的形式表示并进行χ2检验;其余指标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不同时间点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以上数据分析由SPSS 16.0软件包完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的效果情况

介入治疗后的肿瘤个数少于治疗前, 肿瘤大小小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肿瘤个数与3个月无统计学差异, 但肿瘤大小<3个月 (P<0.01)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bP<0.01;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cP<0.01

2.2 介入治疗前后的肿瘤标志物情况

介入治疗后的AFP、CEA和CA125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AFP (P<0.05) 、CEA (P<0.01) 水平低于治疗后3个月, 但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CA125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bP<0.01;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cP<0.05, dP<0.01

2.3 介入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情况

介入治疗后的AST/ALT、GGT/ALT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AST/ALT (P<0.05) 、GGT/ALT (P<0.05) 和Child-Pugh评分 (P<0.01) 均低于治疗后3个月,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bP<0.01;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cP<0.05, dP<0.0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TACE治疗后的肿瘤大小和个数均优于治疗前, 表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有效, 主要原因是TACE可针对肝癌细胞的生存微环境及营养进行靶向性的给予化疗药物, 可快速达到并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同时也避免全身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6]。治疗后6个月的肿瘤大小小于治疗后3个月, 但两个时间点的肿瘤个数无统计学差异, 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TACE治疗降低肿瘤个数的效果不明显, 但对降低肿瘤大小仍有效, 推测有以下原因: (1) 癌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 (2) 观察时间较短。

肿瘤标志物水平可反映肿瘤的存在情况, 如AFP、CEA等均是原发性肝癌的敏感指标[7,8]。与治疗效果一致, 治疗后的水平均优于治疗前, 表明TACE治疗可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 可能的原因与其降低肝部肿瘤大小和数目有关。治疗后6个月的AFP、CEA水平低于治疗后3个月, 表明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TACE治疗仍可进一步降低AFP、CEA水平, 但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无差异, 造成两者有矛盾的原因为AFP、CEA相比于肿瘤个数和大小敏感性更强, 可反映出肿瘤存在情况的微弱变化。此外, CA125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膜上糖蛋白, 主要在癌变细胞膜上表达[9]。治疗后两个时间的CA125水平无统计学差异, 提示TACE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CA125的影响较少, 可能是由于CA125主要与肿瘤增长程度有关[10], 而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肿瘤个数无差异导致CA125水平也没有差异。

肝功能的改善和恢复是评价治疗效果的有力指标。AST/ALT、GGT/ALT来评价肝功能, 比单纯的AST、ALT水平更有优势和准确度[11]。本研究发现治疗后的AST/ALT、GGT/ALT及Child-Pugh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治疗后6个月与3个月有统计学差异, 表明TACE治疗可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情况, 更进一步表明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

上一篇:悬挂犁作业下一篇:植物修剪技术园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