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2024-06-15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精选9篇)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1篇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依据1999年我院编制的《河南省板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设计报告》, 本着因地制宜, 先骨干后面上, 先干渠后支渠, 先上游后下游, 先南干后北干, 注重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优先处理“病危工程”和影响通水的“卡脖子”工程。本期工程在灌区中占主导地位, 是灌区的控制性工程, 影响着整个灌区的正常运行。

2工程现状

2.1 渠道工程

北干渠由于常年未用, 淤积严重, 杂草丛生, 对水流影响很大, 急需清淤, 并按设计标准断面恢复渠道。渠道本身土质为膨胀土性质, 故出现渠道内滑塌、淤积严重等现象, 渠道通水时影响堤身安全。由于两岸岸坡受雨水及地表水冲刷, 造成局部岸坡滑塌, 且有冲沟发育。

南干渠渠堤于1993年修复, 近年来对部分渠堤已防渗处理, 但由于常年供水, 且渠道本身土质为膨胀土性质, 导致桩号22+600~23+100, 35+140~36+130, 38+260~41+180干渠仍出现渠道内滑塌, 淤积严重等现象, 渠道通水时影响堤身安全, 须做防冲防渗处理。

2.2 建筑物工程

2.2.1 北干渠上进水口门工程。

北干渠1-6支进水闸、干斗11到干斗15、许天末干农门共12座进水口门, 这些进水口大多为灌区渠道初建时修建, 在上世纪90年代复建时进行维修, 经过多年运用, 出现工程老化严重, 进出口边墙坍塌, 闸房砖结构风化, 门窗丢失, 下游消能水毁严重等问题, 陡坡及消能段边墙也多处出现断裂、空洞。

2.2.2 节制闸、退水闸工程。

南干渠吴楼节制闸 (桩号52+450) 、北干渠殷楼节制闸 (桩号27+798) ;北干渠赵庄退水闸 (桩号10+751) 、下阳退水闸 (桩号22+070) 、胡楼退水闸 (桩号24+910) 、殷楼退水闸 (桩号27+792) 、吴山退水闸 (桩号30+742) 。问题同上。

2.2.3 北干渠下阳枢纽工程。

北干渠下阳节制闸与倒虹位于北干渠桩号22+070处, 建于1958年, 经过多年运用, 出现工程老化严重, 节制闸为两孔2.5m×3.0m, 存在进口边墙坍塌, 闸房砖结构风化, 门窗丢失, 无闸门及启闭设施, 闸墩亦残缺不全等问题。倒虹为两孔2.1m×2.1m的浆砌石拱形洞, 现洞身淤积, 河道护坡已完全冲毁, 洞顶基本坍塌, 进出口翼墙有断裂现象, 影响渠道堤防安全及过水能力。

2.2.4 南、北干渠过渠涵工程。

南干渠上沈楼、李黄庄、管楼, 北干渠窑庄、小和庄、北干渠古城过渠涵 (桩号8+582) 等6座过渠涵。这些过渠涵均建设于上世纪60年代, 在1992年南干渠复建工程设计中规划维修过渠涵进出口结构, 又经过10余年的运行, 现进出口断面损毁严重, 洞身混凝土老化, 出现裂缝及渗水现象, 而且由于近年附近村庄土地排水沟的开挖和调整, 导致每遇汛期, 过渠涵排水不畅, 积涝严重, 严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及出行。

2.2.5 南、北干渠桥梁工程。

南、北干渠包括牛台、梅洼、水泉、范庄等20余座生产桥。这些桥梁由于运用频繁, 级别标准较低, 出现较严重的隐患, 栏杆缺失, 桥板出现裂缝, 甚至断裂, 已成危桥。

2.2.6 管理所工程。

板桥水库北干渠许天末管理所、小张庄管理所、南干渠赵楼管理所均存在基础管理设施薄弱等问题, 这些管理房均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仅为数间砖瓦房, 现已年久失修, 墙体风化、屋顶坍塌、屋内漏水严重、已成危房, 已不具备正常工作和生活条件。

3项目建设必要性

板桥灌区自1989年开始复建, 涉及灌溉面积45万亩。近年来随着水库的复建板桥灌区配套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南干支渠工程配套不完善, 灌溉水跑、冒、滴、漏严重, 干渠土方工程修复是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缺少必要的碾压设备, 试水时干渠工程有多处决堤, 正常通水运行后大部分渠段存在渗漏现象, 渠内坡冲刷、滑坡严重,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35。建筑物工程年久失修, 建筑物老化, 设备损坏不能满足正常灌溉需要, 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造成水库有水, 但灌区群众仅浇抗旱水不浇增产水, 急需资金进行技术更新改造。

板桥灌区北干渠1995年完成土石方工程复建。1997年建筑物配套工程复建, 因国家投资政策变化, 建筑物工程停缓建。北干渠江庄节制闸以下及所有支渠以下渠系至今没有配套, 下游不具备灌溉条件, 形成了水库有水, 北干渠下游无水可灌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灌区内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水库复建已完成10多年, 但由于资金短缺, 灌区至今仍未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灌区内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近年来,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工业、居民用水量不断增加, 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 在全国蓬勃掀起大搞节水灌溉热潮的今天, 尽快全面恢复板桥灌区, 进行相应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是灌区群众和当地政府的迫切愿望。

(1) 项目建设是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的需要。

通过对板桥灌区工程进行的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综合开发, 完全符合驻马店市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规划。驻马店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生产核心区, 可供开发的水利资源及土地资源还很丰富, 粮食生产还大有潜力可挖。

(2) 项目建设是解决农业障碍因子, 充分发挥原有枢纽工程效益的需要。

由于工程年久老化, 渠系硬化程度太低, 使得干旱死角逐年增多, 灌溉相当困难, 工程效益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 板桥灌区工程设计灌溉面积45万亩, 但实际灌溉面积仅20万亩, 旱涝保收的只有6.4万亩, 如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项目建设是加强渠系防洪保安的需要。

由于板桥灌区干、支渠渠系长, 拦截地表径流较多, 而且灌区内降雨集中, 使得渠系排洪能力低, 年年汛期都要造成巨大损失。因此, 进行渠系硬化处理, 提高防汛要求, 势在必行。

(4) 项目建设是加强水利优化管理, 减少水事矛盾的需要。

由于渠道渗漏严重, 局部“卡脖子”工程多, 下游供水量严重不足, 所引发的水事纠纷和水事矛盾逐年增多, 灌溉管理工作难度加大, 每年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4结语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2篇

1、农村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静宁县域南北长81km,东西宽68.75Km,平均海拔1742m,总土地面积2191.78km²,总耕地面积153万亩,川水地16.3万亩,山坡地18.5万亩,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人均占有耕地4.7亩,人均占有川水地0.31亩),黄绵土类占全县总耕地的91%,其余为黑垆土新积土等土种,亩均占有水资源169m³,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谷类为主,近年来以苹果、早酥梨为主的经济林,经济作物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川水地以冬小麦为主约占川水地面积的60%,其次是地膜玉米占川水地面积的25%左右,经济林、蔬菜等约占15%但由于对水资源的管理还没有纳入统一规划,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的管理体制,随着天然降水的减少,传统的大水漫灌,串灌等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地下水无序开采,原来修建的大部分工程老化失修,水的利用率低下,供不应需的矛盾突出,水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的制约着规划区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需求分析:作为全县‘十五’计划五个重点之首的农业综合开发已把节水农业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农业是主业,其次的为工业,城乡建设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要实现‘十五’计划,粮食人均占有量要在现在317kg的基础上达到418kg,解决7.19万人的脱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100元,人口控制在47.82万人以内的目标,按照总体计划要求,充分考虑全县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优化配置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指标,根据我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计划要求,从现状看,目前有5万多亩农田无水灌溉,8万多人饮水困难,在规划年内采取从调整种植结构和节水技术上着手,充分利用现有地表水资源,限制开采地下水等措施,把水的利用系数由现在的0.5提高到0.7以上,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和用水高峰疏散,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压缩到61%,果蔬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到39%,粮作面积8.88万亩,需水量2300m³,果蔬面积5.92万亩,滴、喷灌需水1300万m³,工业及城镇农村生活用水430万m³,总需水量为4030万m³。

3、灌溉用水定额分析:(1)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根据东峡鞍子山等灌溉实测资料得,自流灌区目前毛灌溉定额430m³/亩,渠系水利用系数0.5-0.6,井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系数为0.75,毛灌溉定额350 m³/亩,据甘肃省农科院、平凉地区农科所,静宁县东峡灌溉试验站提供的试验成果,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静宁县农作物灌溉制度。冬小麦全生育灌溉水4次,净灌溉定额为250 m³/亩(分别为越冬80 m³/亩,返青50 m³/亩,拔节70 m³/亩,抽穗扬花50 m³/亩)玉米全生育期净灌溉定额210 m³/亩,(分别是苗期45 m³/亩,拔节水60 m³/亩,抽雄水50 m³/亩,灌浆水55 m³/亩)。果树滴灌全生育期8次,除越冬水34m³外,每次按21 m³/亩计,净灌溉定额202 m³/亩,大田喷灌每亩每次按30mm计,全生育期喷灌7次,净灌溉定额220 m³/亩,经济作物喷灌15m³,全生育期灌水10次,以此来获取最佳水分生产率。

4、全县水资源平衡分析:全县共发展水浇地16.3万亩,八十年代实灌溉面积14.8万亩,近十年来由于水资源贫乏,实灌溉面积仅11万亩,水资源利用量为3100万m³,其中地下2550万m³。农业用水2500万m³,工业及城乡生活用水200m³,地表水占30%,地下水占70%,地下水利用量占地下水总量的80%以上,农业灌溉是用水大户,但由于水资源自然减少,大部分灌区工程设计标准低,加之田间工程部配套,水的利用率低,灌溉技术落后,耗水量大,产出率低,水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大部分灌溉面积得不到充足水量,产量徘徊不增。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以保持水利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我们在水量平衡计算中我们坚持充分利用地表水,限制保护地下水的总体思路,采取一下节水措施达到供需平衡。(1)推广技术节水,在库灌区、井灌区、窖灌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新节水技术,加强工程节水,在自流灌区,大力推行渠道衬砌和低压管道输水以减少水资源传递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压缩粮食面积增加果蔬面积,使粮田面积有原来的75%,调整到61%,果园比例增加到28%,经济作物增加到12%,以分散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而集中的用水高峰,解决灌溉水供应不需的矛盾。

(3)开辟新的水源工程,增加地表水利用量,在水源工程建设上,我们将准备在境内干流葫芦河上游建造一座年调蓄1100万m³拦河闸工程,使地表水利用总量有目前的1200万m³增加到2300万m³,以缓解东峡、西干两个方面灌区无水可灌和县城3.8万人,五十五家厂企业用水的紧迫局面。(4)通过开辟水源工程,对地下水的开发采取保护措施,把地下水年开采量限制在1500万m³以内,保持地下水良性开发,合理开发,达到持续稳定的利用。(5)科学灌水,合理用水,进一步完善灌溉制度,并配合政策引路、行政督导,利用水价杠杆作用促进科学用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通过水源利用现状分析和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可使供需水矛盾大大缓解,8.88万亩粮作总用水量2330万m³,以渠灌和管灌为主,5.92万亩果蔬面积总蓄水量1500万m³,以滴喷灌为主,微灌次之。工业和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量保持426万m³,总用水量3256万m³,首先,在保证城乡人蓄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建设,其次在保灌面积11万亩扩大到15万亩的最高水平。

5、项目区供需水量平衡计算成果,通过对全县水资源平衡计算,项目区供需水量计算根据项目区作物种植结构和现在水源,通过水源分析,优化水源配置节灌形式,通过项目实施、采取常规节水技术与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新节水技术结合,使粮作灌溉定额由原430m³/亩下降到270 m³/亩,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灌溉定额由原450 m³/亩下降到210 m³,提高企业城乡生活用水标准,在总用水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可解决县城4万人的吃水困难和55家厂企生产用水,还看可恢复灌溉面积3.3万亩,使灌溉效益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6、发展节水灌溉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我县人口多,土地面积广,水资源又及其贫乏的现状,对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应用效果不但对农业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着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全县14.8万亩保灌面积,近几年受水资源的限制,处于“饥饿灌溉”的境地,灌区粮食产量长期徘徊在300-400公斤/亩的水平,各种农科技术,高产措施推广的都推广了,现在主要受水因素的影响,生产水平上不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所以谁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抑制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而,我们要走出困境,生活实践已告诉我们,节水农业是静宁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全县水量平衡分析看,通过挖潜水源,渠系工程改造和田间配套,管道输水等工程措施,把水的利用率提高到20%,一年可节水450万m³,可供全县工业城乡生产、生活一年的用水量,再通过滴灌、喷灌、高新技术措施:3.1万亩果园蔬菜年可节水740万m³,可扩大灌溉面积3.5万多亩,而且滴灌、喷灌的灌溉效果比大田灌溉有很多优点,这样不但节约了水量,还扩大了灌溉面积,还能有效的缓解现阶段的水资源紧张局面,而且有效的促使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对全县城乡经济科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是一项非常必要的节水措施。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3篇

关键词 干旱带;经济效益;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0)112-0219-01

固原市原州区北部干旱带是原州区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扬黄、库井灌区水源有保障,加快北部干旱带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但对解决原州区北部干旱片带民生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快整个原州区的经济发展速度。

1 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设计水平年。现状水平年为2006年,规划水平年为2010年,中期2015年。

2)城镇和农村发展。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项目区2006年现状总人口23.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8万人,城镇人口1.03万人,大家畜5.12万头,羊18.37万只。

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照14‰计算,2010年总人口将达到23.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万人,农村人口22.64万人。2015年总人口将达到23.8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2.79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牲畜自然增长率按照1.2%计算,2010年大家畜为5.44万头,羊为19.5万只。大家畜5.8万头,羊20.7万只。

3)工业发展。根据项目区人口分布状况,结合特色资源储量分布地址及项目区交通分布情况,以三营镇和头营镇杨郎为中心,辐射带动项目区整体工业发展。

三营镇和头营镇杨郎人口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是固原出入银南的必经之地,基础设施较好,有发展工业的先天优势。规划在三营镇发展以马铃薯、脱水蔬菜、玉米、食葵、枸杞等特色农产品和以牛、羊等养殖业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在杨郎发展以枸杞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地方资源的开发进程,发挥高效农业优势,壮大工业工业规模,努力使三营镇和头营杨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根据原州区2006年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实际调验研究情况估算,项目区现状工业产值4159万元。原州区现状年工业发展速度为9.1%,综合现状年原州区和全区工业发展速度以及全区“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区工业发展速度规划值取12%,由此预测规划水平年2010工业总产值为25944万元。

4)灌区发展。灌区位于已建成固海扬水、固海扩灌延伸区域,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突出设施农业和特色经济作物,以节水、抗旱、耐碱作物为主,枸杞35%,食用葵花30%,马铃薯、饲用玉米各10%,枣树、瓜菜、中药材各5%。

考虑到项目区年降雨量340~400mm,其中2/3集中在6-9月,因此7月份以前以春季保苗补水灌溉为主,7月份以后主要利用天然降雨。灌区输水方式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方式,田间灌溉方式采用膜侧灌、沟灌和穴灌方式,其中膜侧灌占25%、沟灌占35%和穴灌占45%。

综合渠系水利用系数0.836,田间水利用系数0.921,灌区平均水利用系数0.77。灌溉设计保证率取50%。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固原市原州区北部干旱带是原州区覆盖范围最大、受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扬黄、库井灌区水源有保障,加快中部干旱带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但对解决北部干旱片带民生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加快整个原州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建设该工程十分必要。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项目区农业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基础设施建设占地的增加,加之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对粮食需求的增加,粮食供应压力不断加大。项目区是固原市原州区的米粮川,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高效农业生产具有一定潜力。多年来当地群众利用地表水拦蓄建库和地下水打机井抽水灌溉发展了10.28万亩灌区,但是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量少质差,矿化度高,目前仅有1.27万亩库灌区和井灌区水质水量能满足灌溉要求,其余9.01万亩灌区无法灌区无法满足灌溉需要,并造成部分灌区土壤盐渍化,地下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农林经济受到制约,发展相当缓慢。当地群众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长期无法改变,加之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低,承受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引调黄河水对项目区土地进行补充灌溉,发展高效节水灌区是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固原市原州区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4篇

1 灌区续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

1.1 粮食安全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 千百年来, 吃饭问题是一直困扰着中国人的大问题, 所以粮食的生产是国家建设的基础。水利是帮助粮食安全的途径之一, 所以灌区续建节水改造工程对于粮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建成粮食安全体系之后, 在对灌区原有的设备充分利用的情况下, 把工程设施的潜在功能发挥出来, 不仅可以减少投资, 还在运行和管理费用方面做到了节省, 最终实现了科学整合闲置资源的目的。除此之外, 在进行农业灌溉时, 地表水代替了地下水, 这样就可以使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大减少, 在提高过境水利用概率的同时, 也帮助地下水的补给加快, 这样可以避免由超采地下水而引起漏斗区范围扩大, 甚至可以逐渐使其范围缩小, 有效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粮食安全关系着所有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无论何时都不可以出现闪失。因此, 我们应该把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的粮食问题处理好, 重视粮食的安全, 防患于未然。

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我国农田水利从建国开始就很受重视, 目前已经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有2 000多万处, 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也对促进粮食的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农产品供给, 以及帮助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农村水利来说, 建设新农村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也是发展机遇。所以, 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而影响农村水利的灌溉排水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低。从农民收入增加的角度来看, 目前许多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依旧是农业生产, 所以要想使增收保障的程度提高, 最重要途径就是重视灌排工程建设的加强, 这也是必然的需要。

1.3 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 再加上人增地减现象的愈演愈烈无法在短期内扭转, 因此, 我国粮食和农产品需求还会不断增加。这就需要重视灌区续建节水改造工程, 使得粮食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

2 灌区续建节水改造的效益分析

2.1 改善和维护生态环境

在灌区进行续建节水改造, 具体来说, 就是以节水为中心, 把续建配套和改造工作同步进行, 这样不仅可以合理有效地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还可以降低灌溉用水的无效消耗, 在灌溉用水量减少的基础上把超采地下水的行为遏制住, 达到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作用。除此之外, 由于灌区是结合渠道衬砌来进行改造的, 并栽植防护林、整治渠堤、整修护渠道路, 所以可以使新的绿化走廊形成, 使环境得到美化, 也方便了交通和管理。

2.2 用水效率提高, 节水效果明显

在灌区续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 在帮助灌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的基础上, 使日益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 并且促进灌溉保证率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 区续建节水改造工程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帮助当地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并以高产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依托, 帮助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灌区水利管理, 则是在更新改造灌区干支渠渠道工程设施的工程不断推进的同时, 对用水管理的进一步加强。近几年, 灌区的农民以市场的经济规律为依据, 通过对地膜覆盖畦灌和沟灌、农渠衬砌等节水措施的推广和采用, 对自己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了逐年调整, 明显提高了全灌区的节水效益。

2.3 巩固了水利基础设施, 改善了灌区运行状况

水利基础设施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作用下得到了加固改造, 一改老化失修的灌区工程形象, 使得病险建筑物和险工险段比较普遍的决口、垮塌、淤积、漫堤和渗漏等问题得到重视, 也解决了水利工程多年带病运行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能力上不断提高, 也因其抗洪减灾能力的恢复和提升而对农业灌溉的顺利进行保障。

2.4 提高农田灌排保障能力, 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在灌区配套整治中, 为了使工程的安全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就需要把续建配套防渗改造、整治渠系建筑物及渠首取水枢纽、解决“卡脖子”工程作为重点。这样, 就可以提高了输水能力, 缩短灌水平均周期, 在维护管理减少的基础上使运行维护的成本减少。

3 结语

总的来说, 无论是在灌溉面积的新增和恢复改善, 还是在用水效率的提高和灌排条件改善, 或是在灌溉保证率提高和粮食产量的有效增加, 都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效益体现。除此之外, 它还促进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使得农村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5篇

沈家河水库灌区范围南起头营乡沈河村,北至二营村北,西临清水河河畔,东至沈家河水库东干渠,地理位置为东径106°15′~106°17′,北纬36°04′~36°08′。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由于灌区配套不完善,历年最大灌溉面积3.3万亩,灌区辐射头营镇马园、徐河、头营、石羊子、农科、胡大堡、二营等7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的农田灌溉,受益人口1.73万人。

灌区为清水河河谷平原区及山前倾斜平原区,海拨1552~1580m;区内年均温度6.8℃,大于等于0℃,积温2750℃,年均日照时数2518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430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年降水量57.7%,多年平均水面蒸发(E601型)量11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25mm。水库水质矿化度0.75g/L,平均无霜期135天,土壤为淡黑垆土及轻度侵蚀缃黄土;灌区植被稀疏,林带覆盖率低,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灌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及经济作物为主,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接近1:1,粮食分夏粮和秋粮,夏粮以小麦为主,约占总种植面积20%;秋粮以玉米为主,约占总种植面积30%;经济作物中胡麻约占15%;瓜果蔬菜约占15%,葵花约占20%。畜牧业以家畜为主,有大家畜3850头,羊9260只。灌区共有3811户,总人口1.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629人,农村劳动力9630人,总耕地面积56267亩,其中水地实有面积15013亩,人均耕地面积3.25亩,人均水浇地面积0.868亩,人均有粮450公斤,人均纯收入2667元,属于原州区中上等水平。

沈家河水库灌区原布设干斗2级渠道,由总干渠,东西两条干渠,1条西高支渠,83条斗渠,农渠3条控制灌溉。总干渠长0.226km,东干渠长14.274km,总干渠及东干渠全部衬砌,除2004年配套的东干最末端1.32km渠道完好,其余渠道80%渠道老化,部分坍塌损坏,造成渠道淤积,杂草丛生,渠堤顶宽窄高低不规则。东干渠共设有斗渠46条,总长44.89km,其中已衬砌19.21km,严重损坏长度2.8km;西干渠从河道所建拦河坝取水(灌溉期从总干渠泄水闸分水灌溉),长9.68km,除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的二营设施农业区北部0.68km干渠相对较好,其余的渠道老化损害严重,西干渠原设斗渠32条,其中2条被二营设施农业占用,设西高支渠1条,西高支渠长4km,其中衬砌1km,衬砌渠道老化损害严重,基本报废,其余均为土渠,土渠中一部分淤积严重,杂草丛生,一部分被冲为大深沟,坡面坍塌不整,西高支渠设斗渠5条,现状西干渠共有斗渠35条(包括西高支渠5条),总长33.01km,其中已衬砌6.85km,严重损坏长度3.38km。整个渠系现状建筑物894座,建筑物完好率30%左右。库灌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亩均灌溉定额340m3/亩。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2.1 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沈家河水库灌区是原州区最大的灌区之一,也是原州区粮油生产及蔬菜供应主要基地,由于现状水利工程存在诸多问题,灌区灌溉效益萎缩,且呈下降趋势,农作物产量及农村经济徘徊不前,人均收入降低。生态环境不良,干旱及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通过田间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提高作物单产,保障这一地区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这也是贯彻国务院《意见》精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宏观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2 灌区配套改造是保障原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原州区是个农业大县。灌溉系统中末级渠道数量大、分布广,运行频繁,是灌溉工程体系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渠道输水的最主要途径,是挖掘节水潜力的关键因素。目前灌区渠道老化失修严重,斗农渠衬砌率低,现状水资源利用率偏低。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导致灌区农田灌溉困难,管水用水矛盾突出,限制了原州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灌区配套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也是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和前提,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原州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节水改造是保证供水工程正常运行、保障灌区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灌区水利设施六十年代初建成,工程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由于维修资金缺乏,工程带病带险运行,无法保证正常的供水。因此,对原州区库灌区实施节水工程改造,通过衬砌、整修、加固渠道,改造老化失修建筑物,才能提高运行质量和标准,保证工程正常运行,确保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利益。

2.4 节水改造是促进灌区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制度改革的需要

通过对该灌区进行衬砌与完善量水设施,减少渠道输水损失,改善供水管水条件,有利于建立健全基层水管组织,规范末级渠道的管理,促进灌区供水管理体制的完善,为实现“配水到户、一价到田、收费到户”提供基础设施保证,为农业供水水价逐步提高并最终达到成本水价创造条件。

3 工程建设任务及规模

3.1 设计灌溉面积

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3.3万亩,其中东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7万亩,西干渠控制灌溉面积1.6万亩,扣除0.28万亩设施农业面积,本次规划改造配套灌溉面积3.02万亩,其中恢复灌溉面积1.8万亩,改善现有灌溉面积1.22万亩。本次规划配套库灌区灌溉面积2.755万亩,由总干渠、东、西2条干渠控制灌溉,总干渠所设8条斗渠及其分斗渠总灌溉面积2790亩,东干渠所设支斗渠总灌溉面积13760亩,西干渠所设支斗渠总灌溉面积11000亩;规划配套纯机井灌区总灌溉面积2650亩。规划灌区按灌溉水源可分为纯机井灌区,纯库灌区和库井结合灌区,灌溉面积分别为2650亩、14040亩、13510亩。

3.2 灌溉水源

工程灌溉水源为沈家河水库水和当地现有83眼机井水(包括3眼设施农业灌溉机井),沈家河水库2005年完成扩建后总库容4640万m3,水库年灌溉供水量532.5万m3,规划改造灌区内现有77眼机井,机井可供水量210万m3。水库水质矿化度为0.75g/l,机井水质矿化度为0.5-1.5g/l,灌溉水源适宜农作物种植。

3.3 规划水平年

该灌区工程设计年限为20年,现状年采用2008年,规划水平年为2028年。

3.4 节水措施

灌区节水措施有渠道防渗、机井管灌、小畦灌等工程节水措施;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科学安排耕作制度等农艺节水措施。

3.5 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结合当地农业气候特点,灌区种植业夏粮、秋粮、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20:30:50,灌区种植结构基本趋于稳定。

3.6 灌溉水利用系数

工程实施后,库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53提高至0.7以上,田间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85提高至0.93,整个库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5提高至0.65。纯机井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85。

3.7 灌溉制度与设计灌水率

灌区各种作物年灌水均按3次,冬小麦在作物生育期5-6月灌溉3次,玉米播前灌溉1次,生育期灌溉2次,食葵、胡麻冬灌1次(冬灌属播前灌溉),生育期灌2水,瓜菜冬灌1次,生育期4水。经计算灌区设计灌水率为:q=0.4[(m3/s)/万亩]。

3.8 灌溉方式

为了减少灌溉渠道输水损失,同时便于管理,干渠实行续灌,干渠以下各支斗农渠实行轮灌。在进行轮灌组划分时尽量做到不同轮灌组之间面积相差不大,灌溉流量近似相等。

东干渠各支斗渠按照运行流量分2组进行轮灌,灌水周期为5天,灌溉运行流量为2.45m3/s;西干渠分4个轮灌组,灌水周期为12天,灌溉设计流量为0.68m3/s。

3.9 渠道设计流量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公式为:

经计算:Q总.设=3.13m3/s,Q东运行=2.45m3/s,Q东设计=8~18.5m3/s,Q西.设=0.68m3/s;支渠流量范围在0.12-0.57m3/s之间,斗渠流量范围在0.01-0.3m3/s之间,农渠流量范围在0.01-0.05m3/s之间。

3.10 项目区灌溉总需水量

初步估算得灌区年灌溉需水总量为705.2万m3,沈家河水库年可供水532.5万m3,灌区机井可供水量为210万m3,项目区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可供灌溉水量总计742.5万m3,能够满足3.02万亩灌区灌溉需水要求。

3.11 总体规划布置及建设内容

灌区是在老灌区上进行改造,规划保持原总、东干渠位置不变,西干渠从总干渠建分水闸直接取水,增加输水渠1.4km。根据节水灌溉建设标准,增设部分支渠、斗渠和农渠,支渠基本平行干渠布设,间距500-2000m,斗渠基本垂直干渠和支渠布设,间距100-150m,部分斗渠(基本平行等高线布置)需增设农渠,农渠大致垂直等高线布置,间距100左右,部分双向灌溉农渠间距150-200m。原西干渠从拦河坝取水,由于沿途经过4km长的沟道和清水河道,输水渗漏损失大,为减少输水损失量,经实地勘察选线,拟在总干渠2+890(原东干渠八斗渠口处)处新建西干渠分水闸,从总干渠取水,在桩号1+400处与原西干渠衔接。原西高支渠从西干渠取水,考虑到原西高支渠输水线路4km长,且盘山而行,不仅维修改造规模大,投资高,且渠道受山洪威胁,稳定性差等因素,经方案比较,拟定将西高支渠废弃,沿原西干渠向北设一条支渠(西干三支渠),与原西高支渠一分支渠相接。

摘要:沈家河水库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工程建成后,将大大地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节水改造,必要性,规模

参考文献

[1]张武俊.国有灌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J].陕西水利,2005,(01).

[2]李翊.大型灌区“良治”管理模式框架初探[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5,(02).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6篇

46团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 是落实中央和兵团有关政策而确定的一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配套项目。目的是通过该项工程的实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及灌区灌溉保证率,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切实提高灌区粮食生产能力。

1 经济社会简况及灌区基本现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6团位于我国西北边陲,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缘, 地处提孜那甫河下游的冲积平原, 团部距麦盖提县东南16.5 km, 东北部与第三师前进水库及麦盖提县七乡毗邻, 西与麦盖提县五乡接壤, 南与麦盖提县六乡相邻, 东部是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理坐标位于东经77°38′~77°53′, 北纬38°40′~38°53′之间, 海拔高程在1183~1 1 9 2 m之间, 地面坡降在1/2 0 0 0~1/3 0 0 0之间。

第三师46团位于麦盖提县境内, 所以气象资料采用麦盖提县气象资料。项目区属暖温带荒漠气候。作物生长期内, 降雨稀少, 为典型的灌溉农业。年均气温11.93℃, 最高月平均气温24.8℃, 最低平均气温-5.06℃, 属寒冷地区。最大冻土深度为0.78 m。全年主风向以西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1.8 m/s, 最大风速17 m/s。

截止2012年末, 全团总人口3750人, 其中, 汉族2851人, 其他民族899人。46团全团土地面积为38.9万亩, 规划可垦地18.8万亩, 现有耕地面积6.9万亩, 灌溉面积7.6万亩, 分为拜兹列克和其克里克两个片区, 两个片区现状年灌溉面积分别为4.5万亩和3.1万亩。46团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307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5115万元, 第二产业825万元 (工业657万元, 建筑业168万元) , 第三产业1367万元。现有职工1134人, 职均收入16298元。

拜兹列克干渠是46团的一条主要输水干渠, 该渠由麦盖提县东干渠4号闸引水, 起点为麦盖提县东干渠4号闸, 终点为5连二、三支渠引水口, 渠道全长16.70 km, 控制灌溉面积4.5万亩, 该渠修建于60年代, 由于当时资金限制导致建设标准较低、至建成以来从未进行过防渗工程建设。现状渠道为土渠, 断面宽且不规则、杂草丛生、流速小、输水历时长、水量损失大, 造成渠道的运行条件和拜兹列克灌区的灌溉条件较差。

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 骨干工程存在的问题

46团主要骨干工程有:拜兹列克干渠、拜兹列克1支渠、拜兹列克2支渠、拜兹列克3支渠、其克里克干渠、其克里克1支渠、其克里克2支渠、其克里克3支渠、其克里克4支渠。

从46团建团至今, 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的规划、实施, 对灌区部分支、斗渠进行了防渗改造及渠系建筑物配套,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引水渠道未进行防渗, 渠系建筑物配套程度较低, 渠道的运行管理比较困难, 而且渠道渗漏损失仍较严重。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 渠道设计标准低, 过水能力不足。

(2) 部分渠道淤积严重, 输水能力低下。

(3) 建筑物配套不完善, 现有建筑物老损严重, 管理设备陈旧, 交通路况差, 交通工具较少, 造成渠道运行管理极不方便。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46团灌区经济以农业为主, 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 使灌区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灌溉, 而46团灌区的水资源总量却极为有限。随着灌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各行业用水量也在日益增加, 对骨干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灌区骨干工程必须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管理体制, 才能满足灌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加大灌区配套续建投入, 特别是骨干工程投入, 改善引、输、配水条件, 是实行节水增效,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强化水利行业管理, 实行水利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灌区群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需要;是保障灌区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3 主要效益及经济评价

3.1 社会效益

通过46团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实施, 在总体上改善了项目区农作物生长环境, 对农业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项目的实施对促进区域内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职工收入的提高以及对46团综合实力的增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项目建成后对46团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发挥长期持续的促进作用, 还可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总之, 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对建设边疆, 保卫边疆, 巩固国防等方面都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2 生态效益

项目建成后巩固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环境。项目区的气候、土壤地质状况、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水资源情况决定了实施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 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 可以在第三师农业团场中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对提高项目区农业生产水平, 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生态效益显著。同时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土地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 并可加快灌区小气候的形成, 使土地的开发价值和能量得到充分提高, 有利于改善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

3.3 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

根据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可知, 该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为8.84%, 在社会折现率为8%评价时, 经济净现值为219.5万元, 大于零;效益费用比为1.07, 大于1。因此, 该工程国民经济评价是可行的。

摘要: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以及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田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步伐。

关键词:46团,灌溉,农作物

参考文献

[1]吴洪伟.中国重点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淠史杭灌区节水的必要性和节水措施 第7篇

关键词:节水必要性,节水措施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处的丘陵地区, 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 是一项以灌溉为主, 兼有发电、防洪、水产、城市供水、旅游等综合利用工程。灌区始建于1958年, 其中安徽省设计灌溉面积1100万亩, 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1/4, 分布于合肥、六安、巢湖等3个市的12个县 (区) 。

由于灌区内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以及省会经济圈的崛起, 灌区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 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 建设节水型、环境友好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灌区迫在眉睫。

一、节水必要性

(一) 灌区内经济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灌区发展面临新课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灌区服务的内涵不断拓展, 已从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灌溉服务, 开始向为城市、为生态环境服务的拓展。主要表现在:1、灌区内主要城市工业跨越式发展, 工业需水大幅度增加。2、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活需水量持续增长。3、省政府批复的《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 六安市2020年人口规模60万人。4、建筑业、第三产业联动发展, 需水量快速提升。5、生态环境用水适度增长。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 改善河道水质, 维护河流生命。

(二) 灌溉技术落后。

全灌区普遍实行的仍是传统的灌溉方式, 上游地区大水漫灌、淹灌、串灌, 水量浪费严重。虽然从1996年起已逐步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但由于受工程配套、资金等因素的限制, 发展缓慢。

(三) 工程配套程度低, 已建工程老化失修, 水的利用率较低。

目前已初步配套的总干渠及干渠长度仅占总长度的45%, 已基本配套和部分配套的灌溉面积仅占设计面积的44%, 灌区总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

(四) 灌区水资源配置存在突出问题。

基本水费取消后, 用水户和部分水管单位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往往等到面上蓄水“喝干用尽”后才开始引水, 导致供需在时间上矛盾突出, 灌区灌溉保证率下降。灌区下游靠远距离输水, 受渠道引水能力限制, 灌溉高峰期灌水得不到保证, 导致局部地区发生旱灾, 减产严重。

二、节水措施

在水资源日趋紧张, 保证灌溉面积要求扩大, 灌区内工业及生活用水量快速增加的今天, 要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 满足工业和生活用水, 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水灌溉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开发的压力, 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维护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等。

(一) 工程措施。

1、灌区渠系及建筑物的续建配套工程。为稳定并逐步扩大现有灌溉面积, 减少灌溉水量浪费, 进一步节约用水, 首先应从骨干工程开始, 从上游至下游全面实施配套续建工程。灌区从1996年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 一批骨干工程得到除险加固, 但远远不能满足灌区工程安全运行需求。

2、渠道防渗工程。用砼或砼加土工膜等对灌溉渠道进行防渗衬砌, 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80%, 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3、田间配套续建工程。除支渠以上的骨干工程外, 斗渠、农渠等田间配套渠道、建筑物工程也是节水灌溉的重要工程措施。淠史杭灌区1989~1992年利用外资进行了部分配套工程。如2000年实施了淠河灌区黄堰斗渠的典型续建配套试点工程。

4、先进的高效节水技术。积极试验、示范, 并适量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和微灌技术。如在提水灌区及支渠以下的自流直灌区中采用砼或PVC管代替土渠输水;在市郊蔬菜、花卉基地或提水灌区的高效经济作物区采用喷灌和微灌;经济条件好的“两高一优”农田及高效经济作物区采用U型渠道防渗技术。

(二) 非工程措施。

1、水稻节水灌溉措施。

根据淠史杭灌区已试验并开始推广的水稻节水灌溉成果, 淠河、史河灌区油-稻、麦-稻轮作区的水稻应以“浅湿间歇”节水灌溉技术为主;杭埠河灌区油-稻-稻种植区的双季稻应以“浅晒深湿”的节水灌溉为主。大面积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可节水15%左右, 增产8%左右, 适合近期在全灌区推广。

2、节水管理技术。

改革灌区用水管理办法,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节水的政策和法规, 配置量水设施, 改革水费制度, 建立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完善灌区通信调度设施, 提高用水调度水平, 引导农民参与节水灌溉基层管理等,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保证节水措施的实施。如近几年通过供水合同约定双方责、权、利, 以合同的形式取得计划水量、交纳水费;完善县界计量三方互监机制, 成立计量中心, 派驻测流人员, 加大县界量水巡查巡测力度, 为推进需水管理提供计量支撑;创新调度运行方式。针对淠河灌区面积大、栽插迟、用水集中的实际, 采取高水位、大流量、缩短供水时间的运行方式, 提高用水效率。

3、探索经济调节, 促进节约用水。

改革水价形成机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节水制度。水价长期偏低, 不仅供水、水利经营等单位入不敷出, 得不到良性发展, 更为严重的是助长了水的浪费。加快研究和推进水价改革, 逐步实行分步累进计价, 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方向流动, 优化水资源配置。用经济杠杆调节供需状况, 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 以及省会经济圈的崛起, 灌区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 灌区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 灌区水资源日益紧张, 建设节水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灌区是唯一的选择, 必须加大对灌区的续建配套力度, 推进灌溉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以先进的管理手段并以市场为调节, 努力推进淠史杭灌区的节水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第8篇

1辽宁省农业灌溉概况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 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带。全省地势自东、西、北三面向中部和南部倾斜, 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一水三分田”, 气候雨热同季, 四季分明, 降雨量地区分布极不均匀, 自东向西递减。辽宁省水资源总量为341.79亿m3,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2.49亿m3, 地下水资源量为124.68亿m3, 地表水和地下水重复量为85.38亿m3。据2010年统计, 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1m3, 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558m3。

辽宁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93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37%, 低于全国49%的平均水平。节水灌溉面积46.6万hm2, 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1%, 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8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66%, 主要包括管灌、喷灌、微灌等;渠道防渗面积15.8万hm2, 占节水灌溉面积的34%。

辽宁省节水灌溉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全省有60%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 2/3的有效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因此, 辽宁省的节水灌溉尤其是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2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2.1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我国水资源短缺, 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 随着我国近年来对工业化投入及国家城镇化的发展, 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明显, 因而造成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等困难出现[4], 可见发展节水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辽宁省2010年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5左右, 而高效节水灌溉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5,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可节约水量40%~70%。这里我们粗略估算:如果参考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辽政发[2011]45号) 中确定的到2015年辽宁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 按照目前辽宁省2010年农业用水量为92.83亿m3水平, 到2015年可削减农业用水量近12.8亿m3, 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2.2 提高农业用水保证率, 保障粮食安全

辽宁省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省份, 也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 其粮食的高产稳产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据2010年统计, 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1m3, 是全国的1/3, 世界的1/12, 耕地每667m2均占有量仅为558m3, 属严重贫水地区,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辽宁省农业用水量比重大, 其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 且农业用水方式粗放, 灌溉水利用效率低。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对粮食需求逐渐加大, 高效节水农业为全省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促进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从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看, 辽宁省是我国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基地, 主要以玉米等大田粮食作物为主。灌溉对粮食增产的影响较大, 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体系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全省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依靠大水漫灌方式发展灌溉很对已经很紧缺的水资源来说是很不合理的, 只有依靠自身节水,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才是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2.3 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高效节水具有增产效益、节水效益、省工效益等, 大大提高了水和耕地的利用效率, 增加了作物的产量,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对科学种田、合理开发水资源、节水灌溉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随着粮食质量与产量的提高, 农民经济收入将不断增加, 提高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更高的保证, 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增强了粮食商品的竞争力, 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高效节水可以促进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作物生长条件, 控制土地盐碱化, 改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增加了土壤的含水量, 改善了生态环境, 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率。从土地方面来看, 实现旱涝保收, 而且有效避免出现深层渗漏, 减少土壤养份流失, 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为生态环境向良性、健康、循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3.1 节水认识不足

虽然目前对节水农业、效益农业的理论研究探讨很多, 但对节水型效益农业的研究尚缺乏一个统一的认识[5]。提高公众特别是农民的节水意识, 减少水资源的损失,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所有措施都是节水。农业节水建设应该包括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利工程措施两个组成部分, 只有农业技术措施和水利措施密切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6]。

3.2 投入不足, 投资渠道分散

近几年, 中央和省财政对水利灌溉建设的投入保持了稳中有增的势头。我省除水利部门投资外, 还有国土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利用、千亿斤粮食生产等, 投资渠道分散, 尚未形成合力。投资对象主要是一些重点骨干工程,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虽然也有所增加, 但相对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的现状,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仍显不足。目前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农民收入低, 乡镇企业不发达, 自筹能力差, 搞节水灌溉农业主要依靠国家投资, 制约了辽宁省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发展速度。由于农业是弱势产业, 农民收入水平低;而高效节水农业一次性投入大, 见效慢, 运行维护费用高, 基层政府和大部分农民投资积极性不高, 高效节水农业难以快速发展。

3.3 农业比较效益低, 发展节水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用水水费价格远远低于供水成本价格, 由于水价太低导致:

3.3.1 农民浪费水资源;

3.3.2 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 节水效益日趋下降 [7]。灌溉水价偏低、节约的水无法转让受益和农业效益比较低的情况下, 农民缺乏节水积极性, 同时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增加了农户的投资和管理费用。

3.4 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重建轻管的现象在高效节水农业工程中同样存在。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 造成工程难以真正发挥实效, 使用寿命缩短, 甚至造成工程废弃。由于农村现行土地的各家各户分散经营方式和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高效节水农业技术难以大规模发展, 也给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建后的技术服务和管理带来一系列难题。如种植作物的不同、灌溉时间的不同步和工程缺乏相应维护;有关高效节水农业政策法规不配套, 群众积极性不高, 缺乏相应的管理服务队伍等。要实现工程建成后长期良好运行, 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制建设至关重要。

4辽宁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加强宣传引导, 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向公众特别是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及时报道相关节水工程建设动态、工程亮点、工程效益, 形成良好节水舆论氛围, 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高效节水农业工作中来。

4.2 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高效节水农业主要是面向农业等弱势产业和生态系统建设等, 保证国家粮食稳产高产, 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 其本身具有的特定属性决定了它的投融资渠道单靠一方是难以实现的。建议形成一个以国家投资为主体, 结合地方政府、社会融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以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快速稳健的发展。

4.3 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

应该建立以水价为突破口, 高效科学的水价体系和管理体制, 同时也应出台稳定的投入机制或相应的扶持政策, 使农民看到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 使农民乐于接受, 促进其推进工程建设和投入积极性。

4.4 健全服务体系

重点扶持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和体系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精干高效的原则, 各县 (市、区) 以乡镇或区域为单元设立乡镇水利服务机构。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村级水利管理队伍, 提高村级末端涉水事务管理水平, 建立保障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本着乡镇政府主导、村民民主议事的原则, 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的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在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的参与程度以及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加强组织发动、开展试点、培训指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 积极推动农村水利群管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5结语

辽宁省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 却又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 是东北地区大粮仓之一, 供需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坚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能够使农业水资源得到保障, 其增产潜力将非常巨大。多年来各地围绕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尤其是高效节水农业做了大量工作,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大力发展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农业工程, 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 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不仅合理开发利用了水资源, 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 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业灌溉现状, 分析了我省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必要性, 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建议, 对辽宁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辽宁省,高效节水,农业

参考文献

[1]姜文来.中国21世纪水资源安全对策研究[J].水科学进展, 2001 (01) .

[2]王先甲, 胡振鹏.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支持条件与法则[J].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1) .

[3]张蓉珍.论水资源的永续利用[J].1999 (01) .

[4]周锦华.汉江平原荆州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2004.

[5]安伟.徐澜.樊智翔等.高效节水型农业技术及发展前景[J].山西农业科学, 2006, 34 (03) :100-102.

[6]高航, 宋浩.浅析新形势下农业高效节水的技术及措施[J].中国水运, 2011 (08) .

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 第9篇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㈠饲草料资源不足制约着滩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盐池县是自治区的草原大县, 也是畜牧大县, 以滩羊为主的草原畜牧业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自2002年11月1日全县实行草原禁牧以来, 遵循生态优先, 草畜主导的原则,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滩羊为主, 多畜禽并举, 舍饲养殖, 加工增值”的发展思路, 滩羊舍饲养殖规模迅速扩大, 2010年滩羊饲养量已达到210万只。盐池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为47.6万公顷, 天然草原载畜能力按每300公顷一个羊单位计, 也只能饲养35万只滩羊, 更何况目前盐池的天然草场资源还没有实现合理的开发利用;县内1.667万公顷水地和8.667万公顷旱耕地80%以种植饲料玉米为主 (包括青贮玉米) , 但由于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水地单产量仅为300千克左右, 旱地为150千克左右, 年产饲料为27000万千克, 可饲养37万只滩羊;天然草原和人工饲料地可饲养滩羊70万只左右, 目前盐池县滩羊饲养量已达到210万只, 自产饲草料只占1/3, 还有2/3的饲草料需外调。与迅速发展的滩羊养殖规模相比, 盐池县饲草资源明显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以滩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步伐。

㈡牧区水利工程面临诸多问题, 致使牧区水利发展滞后

第一, 水利工程先天不足。盐池县大部分牧区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 设计、建设标准偏低, 投资少、规模小, 质量不高, 配套不全, 大部分引水渠道为土渠, 没有衬砌, 渗漏严重, 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到0.5, 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这些小型工程点多、面广, 建设年代久远, 辐射和服务范围窄,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法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新的贡献, 致使大部分耕地仍“靠天吃饭”, 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 管理体制不清晰,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盐池县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 而且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 轻管理, 建管脱节。转入市场经济后, 现行的产权关系制约了效益的发挥, 名义上的集体所有造成实际上的产权关系比较模糊, 与土地的经营权长期承包比较, 农民对其缺乏投入的直接动力, 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牧区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农民种的是“责任田”, 用的却是“大锅水”, 利益不直接, 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 或只是简单地维修。经多年的运行, 致使工程老化、破损现象突出, 效益衰减。

第三, 投入不足是制约牧区水利发展的“瓶颈”。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 国家投资有限, 地方财政又没钱投入, “一事一议”存在难度, 完善牧区水利设施建设难以现实。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 全县耕地点多面积大, 地形地貌复杂, 改善牧区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 特别是近几年降雨减少, 持续干旱,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 水浇地没有保障, 对水利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牧区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要严格区分加重农牧民负担与农牧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 发扬自力更生的好传统, 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 引导农牧民投工投劳, 搞好牧区水利基本建设。各级水利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发挥行业管理职能作用, 搞好统筹规划和业务指导工作。

㈢重点县建设的必要性盐池县地域辽阔, 草原宽广, 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是宁夏的畜牧大县, 畜牧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也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经济来源。要想实现全县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畜牧业, 但目前盐池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诸多的制约因素, 突出问题是饲草资源不足。为了保证饲草料的充足供给, 必须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匹配的灌溉饲草料地, 因此, 发展牧区水利显得尤为重要。而盐池牧区水利目前又存在诸多问题, 特别是井灌区, 田间设施不配套, 土渠灌溉、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八十年代开发的井灌区, 当时只配套了少量简易的砼渠道, 现在早已破损;九十年代群众自己掏钱打井, 没有资金进行田间配套, 土渠、防渗带灌溉较为普遍。这对干旱缺水的盐池来说很不正常, 必须进行节水改造, 但由于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很大, 盐池县地方财政投入能力有限, 牧民生活水平较低, 节水改造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为盐池县发展灌溉饲草地搭建了平台, 政府加大投入, 减轻农牧民的负担, 激发了牧民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带动下, 政府投一些、地方配一些、群众筹一点, 三方共同筹集, 为牧区水利建设提供了资金保证, 有力推动牧区节水灌溉进一步发展, 因此, 实施节水发展牧区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十分必要。

二、重点县建设的可行性

㈠政策扶持、领导重视近年来, 国家及自治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年~2015年)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2008年~2012年) 》等政策措施, 把草原畜牧业列为重要扶持内容。2006年自治区又出台了《全面推进宁南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意见》的实施, 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盐池县委、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提出了“白 (滩羊) 、黄 (甘草) 、绿 (生态) 、黑 (煤炭、石油)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 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 在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项目的支持下, 深入推进草原生态综合治理, 使全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同时也奠定了发展畜牧业的物质基础。并将滩羊作为全县“1号”产业强力推进, 从加强基础建设、发展规模养殖、强化品牌宣传、加工增值等方面入手, 实现做大做强, 使全县畜牧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

㈡对牧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充分盐池县委、政府对牧区水利工程建设常抓不懈, 通过整合资金和优惠政策等方式, 对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盐池县根据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组织编制完成了《盐池县牧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2009年~2020年) 》, 科学确定了工程措施和类型, 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并按照轻重缓急制定了分期实施计划。

㈢项目区土地资源丰富, 交通等各方面条件具备, 群众积极性高盐池县区域土地资源丰富, 原材料条件好, 交通便利, 通讯畅通, 实施项目的基础条件完备, 工程建成后, 能充分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 示范作用显著。

上一篇:有效性建设下一篇:陶瓷物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