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装备配套范文

2024-07-14

作业装备配套范文(精选8篇)

作业装备配套 第1篇

鉴于传统下套管作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与局限性, 各个国家的钻井公司都在积极开发高效、安全的小套管作业设备。在20世纪后期, 研制出了顶部下套管作为石油钻井技术的装备, 使用以来以质量高、效率高、安全度高等优势被广泛使用, 体现出其广袤的发展前景。而且通过实际操作体现, 其相应的配套装备至关重要, 关系着起准确性和高效性。因此, 这种前提下分析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具有现实意义。

2 顶驱下套管作业配套装备

要分析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 就必须要从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入手, 从其技术分析上入手。

2.1 技术及原理分析

事实上, 顶驱下套管是一个顶部驱动的钻井系统, 这种装置将液压、机械融为一体的装置。根据其套管的大小不一样而划分为2中结构:内部驱动, 外部驱动。这两种结构不论套管的大小, 其主要的结构都是一样。都是由连接螺纹、液压驱动机构、卡瓦机构以及导向接头。其结构如图1。但是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作业上的安全, 还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机构。

图1之中, 1为连接螺纹;2为驱动机构;3为限位机构;4为卡瓦机构;5密封机构;6为导向接头。

该装置的顶驱主轴和上端的连接在一起的, 顶驱动够精确的控制小套管工作时套管上扣的扭矩。工作的时候, 顶驱中的液压源, 能够有效驱动驱动结构的上油腔与下油腔充上油, 充油的同时还会自动上升到额定的压力, 通过油缸的上下运动驱动卡瓦结构张开或者复位, 通过传承力度让套管卡紧或者松开, 这样就能够传递旋转实现提升载荷的目的, 就能够实现上扣以及提放下套管的动作。

2.2 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

为了提高顶驱下套管的作业质量、效率以及安全性, 还必须要加设一些配套的装备, 这些装备和顶驱下套管装置共同作业, 形成顶驱驱动钻井装置。在作业的时候, 其顶驱设备能够提供需要的动力源, 比如液压源、套管的上扣扭矩等。同时在配套的装置的确保下, 套管能够顺利安全的下放与提升。其结构图如图2:

图2之中, 1为井架;2为大钩;3为顶驱;4为下套管装置;5为视频监控系统;6为智能防碰装置;7为吊环;8为套管吊卡;9为套管;10为井口的套管扶正装置;11为监控台;12为内钳;13为气动卡瓦。下面就是针对一些重要的配套装置做一些分析:

(1) 下套管装置:这部分是顶驱主轴与上端结构连接在一起, 便于即插即用套管和下端使用非螺纹连接。这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提升套管、传递扭矩以及实时建立循环。

(2) 吊环:事实上顶驱下套管自身也具有提升功能, 但是下进的深度比较大或者地下的环境比较复杂, 就难以确保其安全性了。因此假设了吊环来辅助提升, 确保安全性。

(3) 套管吊卡:为了抓取单根的套管、提升下放的套管柱, 就加设了套管吊卡。这样, 下放无接箍的套管之时就无需气动的吊卡, 更不必搭建承力的高台, 操作之时就十分便捷与安全。

(4) 气动卡瓦:为了提升顶驱下套管作业安全性与自动化水平, 采用了气动卡瓦。这样司钻就能够控制坐卡瓦与下放套管柱。当然这个并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要根据实际现场去设置, 如果确实没有气动卡瓦, 普通的卡瓦依然能够起到作用。

(5) 视频监控系统:为了时时监视下套管, 在顶驱下套管装备上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提高下套管可视化, 时刻在监控之中。普遍的做法就是在井架上面装上彩色摄像机。这种监视下不但能够监控作业是否正常, 还能够及时掌握皮碗磨损、卡瓦受损等情况。

(6) 智能防碰装置:作业之时, 在套管和下套管装置连接的时候, 无论是内卡还是外卡都要将大钩下放到一定的高度, 一旦下放过多就可能让整个重力落到套管上, 导致套管变形或者套管上的螺纹被压溃, 因此加设上智能防碰装置。当大钩下放的时候, 智能防碰装置会实时关注大钩下放的距离, 一旦和套管上的接箍接触上时, 就会自动将信号返回到司钻的空置房, 司钻就会及时制动刹车。这样, 就确保了人员、套管柱、设备安全。

3 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流程及优势

3.1 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流程

事实上, 顶驱下套管是在传统的下套管基础上改进。因此其工艺流程与传统的下套管操作相差不大, 其工艺流程都比较简单明了, 和常规的接钻杆的作业差不多。

其工作工艺流程为: (1) 抓取单根的套管; (2) 将单根套管提升; (3) 将套管下放对应上下扣; (4) 对好上下扣之后就送卡瓦; (5) 之后再下放套管柱; (6) 坐卡瓦; (7) 必要时还需要灌注泥浆; (8) 最后将大钩上提起来为抓取下根套管做准备。

与普通的下套管作业相比较, 顶驱下套管在作业的时候使用的夹持机构无论是内卡还是外卡, 都和套管接触的面积更大了, 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单位面积上的压应力, 有效降低了压力损害套管的几率, 对提高套管与油井的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3.2 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优势

采用顶驱下套管作业的时候, 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出顶驱钻进优势, 还能够操作套管柱的提放、旋转及循环钻井液等等, 既降低了作业难度也提高了作业的质量与效率, 确保其安全与高效性。

4 结束语

鉴于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具备各种优势, 得到了作业甲方与乙方一致认可。利用这种配套装备与作业技术, 有效促进了下套管作业的自动化、机械化。因此, 分析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 为下套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与装备保障。

摘要:一直以来, 常规的下套管作业受到各方面影响具有局限性。经过有关专家和学者不懈努力, 研发出了顶驱下套装置, 有效的降低井下事故发生率、钻井的综合成本, 大大提高作业的安全度、工作效率。但是套管能否进入到预定的深度, 是由配备的装备来决定的。本文就是从配套装备入手, 分析了起装备配套的工艺。

关键词:顶驱下套管,作业装备配套,工艺分析

参考文献

[1]宋路江, 蔡正敏.顶驱内防喷器在井控中的应用及维护[J].石油矿场机械, 2010 (9) :89~91.

作业装备配套 第2篇

摘要:文章在系统分析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体系构成要素的基础之上,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建立了以配套协作企业、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为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装备制造配套协作体系的总体框架模型,并对框架模型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对黑龙江省装备配套工业协作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产业集群

一、引言

《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要求振兴和发展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充分利用区域内外部资源,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系统成套水平。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加快重点产业专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建立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由此可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装备工业制造水平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意义。当前,针对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专门研究还几近空白,因此,本文将对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并在对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构成要素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基本思路,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框架模型,为政府积极推进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及其构成要素分析

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围绕装备工业,由大量具有纵向协作关系或横向互补关系的专业化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高度聚集形成的、呈现出极强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的区域经济系统。

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由五大要素构成,分别是配套协作企业、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在这个系统中。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和行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行业的吸引力。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探讨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构成要素。

1、配套协作企业。企业作为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投入的最大主体,也是取得收益的最大主体。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企业包括从原材料的供应商到各种零配件的生产商,成品的生产制造商、销售商直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参与企业。本文所指的配套协作企业也包含装备生产的龙头企业,这是因为在协作配套体系中,部分龙头企业的一些下属分厂或者车间。完全可以同样承接协作配套生产任务。

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一批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佳木斯等省内中心城市。如哈电站集团、哈航集团、哈飞汽车集团、东轻公司、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齐齐哈尔第一、二机床公司、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收割机有限公司、煤矿机械有限公司等,这一批大型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都在国内前列。

2、政府部门。在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中,政府为配套协作企业服务。为企业的需要提供支持,并且引导配套协作企业满足社会的需求。政府一般不是配套协作生产和研发活动的直接参与主体,政府的定位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协作环境。以推动配套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健康运行,如促进金融中介机构与企业的配套合作,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生产方向以及市场要求一致,协调促进整个研发创新网络目标的实现,并协调整个区域内不同层次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生产,在整个研发联盟的创新网络和生产协作网络中充当桥梁的角色,优化协作的合理性与配套性。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等等。

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现状来看。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在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改善基础设施和创业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省内配套协作情况并不理想,装备制造配套协作体系尚为真正建立。功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作为教育机构,它们为企业提供教育方法,培养明天进入产业界的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技术创新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中诞生的。特别是大部分的理论创新、知识提炼和积累都是通过大学和科研机构来完成的,而这些是生产领域技术创新的源泉。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一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二是要有市场意识,加强与市场中其他要素的合作交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要注重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

黑龙江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主要的研究型大学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主要的科研机构有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3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9研究所、哈尔滨空气动力研究所、哈尔滨农机研究所等,其科技实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它们是我省科研成果的主要来源,同时又是我省创新型、研究型、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通过培训和咨询,不仅能促进区域内企业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还能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主要基地。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高校、科研机构与省内的装备制造企业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4、中介机构。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中的中介机构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一般包括行业协会、商会、技术咨询中心、企业服务中心、信息咨询机构、人才市场、教育培训代理机构、产品质量检测认证中心、公正部门、法律服务部门、会计服务部门、行业俱乐部等为配套协作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这些部门作为市场上的中介,是一种非官方的协调组织,它们协调配套协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在各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提升整个配套协作体系的竞争力。

近年来。黑龙江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挥了其中枢神经的作用。沟通信息顺畅。能灵敏地感受产学研市场的新变化,更好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发现和了解各种需求,推进装备工业经济发展,促进整个行业的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配套格局。尤其是科技中介企业成为了中介机构中的一枝独秀。目前,全省有技术贸易服务机构二千多个,从事技术贸易的人员近5万人。全省具有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包括哈尔滨高科技创业中心、哈尔滨海外学人创业园、大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孵化中心等5个孵化器。在孵企业715个,年销售收入达到了113603万元。科技厅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都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成果

推广示范基地、技术项目研究推广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农业科技成果展示园区。以及组织举办(承办)的各种技术交流会、对接会、培训班和现场会等,都充分发挥了引导、试验、示范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应有作用。

5、金融机构。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中的金融机构,一般主要包括当地的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以及借贷资本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为配套协作体系中的其他要素,尤其是配套协作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机构要自我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资金需求,金融部门对于配套协作企业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积极给予支持。应当设立专门的信用保证机构或者基金,对配套协作企业的技术开发提供贷款担保。对于大中小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所需资金,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

截至2008年末,黑龙江省现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哈尔滨代表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广东发展银行(大庆支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大庆等四家城市商业银行,七台河市城市信用社。省农村信用联社。省邮政储蓄银行。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哈尔滨办事处、中融国际信托公司、东方集团财务公司、中油财务公司大庆分公司、俄罗斯艾克斯堡银行哈尔滨代表处等27家(类)银行业机构,各级机构总数5 917个,从业人员99 886人。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于2008年2月正式挂牌成立。中信银行哈尔滨分行、韩国韩亚银行哈尔滨分行、奥地利中央合作银行哈尔滨代表处获准筹建。日益完善的金融机构体系为黑龙江省内企业的融资和整体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发金融产品。促进了银证、银保的健康合作,各类企业和社会公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总体框架的建立思路

1、以产业集群为指导和方向。产业集群就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众多相关联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组成的群体集聚,他们之间根据特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基于一条条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交错形成一个区域内的创新与产业化的网络结构。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理论在各国的实际应用已向世界证明了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因此。应用产业集群的理论来指导黑龙江省在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构建,有其现实性意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建立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虽然本文的研究致力于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体系构建,但是并不要求体系内的各种要素一定要集中于某个特定的地缘区域,也可以吸引区域之外的资源参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配套协作,同时配套协作体系的发展完全有可能会走向产业集群。

2、紧密结合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特点。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一般都由成千上万的零件组成,机械、电器、液压、控制等多个系统配合在一起发挥作用,对于零件的耐用性、精密性和复杂性的要求很高,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所有的环节上都做到最优是十分困难的,即使在技术和资源上存在可能,其成本和经济性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现代装备制造业制造的集成化、虚拟化、敏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其产品的组装性也越来越好。也就是说,作为最终产品的机器装备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等可以分解为不同的模块和环节,在实现装备系统整体功能的要求前提下。具有相对独立性。如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生产的燃气轮机,在产品设计部门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包括仪器仪表、锅炉、阀门、电机、汽轮机等零部件经总装才能形成最终产品。经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分工和协作是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但在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其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及其所拥有的配套协作体系的竞争力。黑龙江装备制造业要向设备成套设计和项目总承包的方向发展,只有整合上下游各个系统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模型

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总体框架模型是指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方式和组织模式。按照上述思路。本文建立了以装备工业龙头企业群为体系核心,以装备工业产业链条为体系主线。以产学研合作为体系创新模式,以政金介为体系服务提供对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合作创新优势的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框架模型(如图1)。

1、配套协作体系的内部构成。在这一体系框架模型中,配套协作体系内部是由横纵两个子网络联结形成的。一个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研发链,一个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的基于产业链的配套协作生产链。产学研合作研发链核心是由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含企业的研发中心)组成。他们在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共同的协助下的优势组合,从事产品及零部件的研发,进行技术难题公关等研发活动。配套协作生产链主要由与龙头企业群产品和需求相关联的上游配套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配套零件生产企业、配套部件生产企业、销售代理企业、售后服务维修企业等组成,它们以网络组织的形式进行运作。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围绕核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形成的研发链,以及核心企业与配套协作企业形成的配套协作的生产链。提供引导、支持和帮助,促进配套协作行为的顺利进行。

2、配套协作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配套协作体系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其中政府部门为配套协作体系提供配套协作所需的基础设施,制定和完善促进配套协作体系建立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同时采取必要的行为来提高配套协作体系的竞争力:整个区域的配套协作软环境对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发挥资金、信息等政府和企业无法实现的功能;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但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研发,还可为上下游配套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咨询,整个体系的建立和良好运行可有效提高黑龙江省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协作水平,提高整个装备工业的竞争能力。

五、结论

通过对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本质是以装备工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配套协作企业、政府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五个方面:黑龙江省装备工业配套体系的构建应以装备工业龙头企业群为体系核心。以装备工业产业链条为体系主线,以产学研合作为体系创新模式,以政金介为体系服务提供对象。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合作创新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产业集群和合作创新是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两大支柱。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有着良好的装备工业基础,集聚了大量优秀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构建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进一步培养和吸引优秀企业的加盟是配套协作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此外。积极探讨体系内合作创新模式。推进体系合作创新优势向装备工业竞争优势的转化也是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李先涛,魏志荣.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调整与改造.北方经贸,2005,(12):11-12.

3.谢晓丰,周丽,藤秋菊.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配套协作体系建设与政策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33-35.

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第3篇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装备制造业。

目前, 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 主要指资本品制造业, 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 它相当于欧洲国家所指的“资本货物制造业”, 也就是我们惯常所说的“生产资料行业”。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界定, 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 (2002) 从三种意义上对其进行了定义, 分别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企业总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工具的生产制造部门”、“装备制造业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200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02) 将装备制造业分为七大类, 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类技术装备的制造业, 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和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 是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 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 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的重要保障。

2. 配套产业。

配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配套仅指生产环节的配套, 是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以一个主要生产环节为核心, 其他生产环节跟进配合而形成的生产技术联系。广义的配套不仅包括产业领域内生产技术环节的联系, 而且还涵盖了为本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撑诸要素的供给, 包括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政策环境、中介服务等等。我们这里的配套仅指在整个生产链条中, 上游产业输出的物质产品或服务劳动满足下游产业 (装备制造业) 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生产技术联系, 也即狭义上的生产环节的配套。配套产业则泛指专为核心企业或组织 (装备制造业) 提供物质产品、服务劳动等相关生产环节配套的上游企业或组织的总称。配套产业在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现状

沈阳是以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的我国大型装备制造基地, 拥有一大批国内同行业的排头兵企业, 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设备成套方面代表国家先进水平, 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骨干。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装备产品共216种, 沈阳能够生产172种, 占70%以上。2001年, 规模以上企业456个, 占全国装备制造业 (下同) 的8%, 重点及骨干企业有50个, 资产总额777亿元, 占6%, 实现工业总产值520亿元, 占1.34%。经过近几年的发展,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产业, 沈阳装备制造业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更新产品、提升产业等诸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的同时, 也带动了全市和全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 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 尤其是与之密切相关的配套产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 社会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

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的社会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 企业之间的协作能力不强, 大型国有企业的特征仍然是业务范围广、战线长, 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依然严重, 装备制造业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产业结构远未形成, 企业的包袱沉重、生产运作效率低下。在沈阳大部分装备制造配套企业都有自己相当完备的制造系统, 不管是从切削、铸造、锻压、热处理、烧结, 还是到大部分金属部件的加工, 都是自己做, 有的企业甚至在内部同时存在多个制造体系, 如鼓风机两个分厂原来都有各自成套的生产车间, 很少有生产上的联系, 各自为政, 分工水平较低。

2. 配套企业活力不足。

由于大多数为主导装备制造企业, 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都是中小型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比重甚低。2002年, 在国有控股企业中, 国有股“一股独大”, 平均占企业股本的75%以上。国有企业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体制问题, 即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遗留下来的机制不够灵活、难以马上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式还没有理顺等症状。最突出表现是企业规模大, 产权改革难度大;许多企业负担过重, 缺乏活力。因此, 从整体来看, 沈阳大多数企业发展活力不足。

3. 产品水平较低, 技术结构落后。

为装备制造业主导企业配套的高技术元器件、核心零部件生产的本地企业成长缓慢, 导致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机械基础件行业长期基础差、投入乏力、产品品种少、质量不稳定、可靠性差, 严重依赖于南方企业和国外进口, 如沈鼓集团所需的主轴瓦、气阀、联轴器、密封件、锻件等配套产品主要由姜堰市华宇轴瓦有限责任公司、贺尔碧格 (上海) 有限公司、约翰克兰科技 (天津) 有限公司等上海、无锡和天津等南方企业供应, 这一问题是制约沈阳装备制造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障碍。

4. 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长期以来, 由于市场的盲目性、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以及竞争秩序不规范, 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 导致了装备制造配套产业产品结构趋同化, 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生产力闲置, 产出效率低下。目前生产能力大约闲置50%以上, 大量企业职工下岗, 经济效率低下。先进国家的增加值率为40-50%, 而沈阳市不到30%, 劳动生产率0.34万美元/人, 只相当于日本的3.2%, 美国的3.5%, 韩国的6.1%。种种迹象表明, 在沈阳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 低水平重复建设正逐渐成为沈阳经济运营中的一大“隐忧”, 它不仅将造成资金和资源配置上的重大浪费, 而且也导致产业投资分散、自主开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现状成因分析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 使不同企业之间合作难度较大, 分工协作水平较低, 产业成套配套能力较差;另一方面, 是国有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导致其竞争、服务观念不强, 缺乏科学的管理。

2. 产业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 技术引进较多, 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导产品技术多数源于国外, 多数大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不灵活, 开发成果应用少, 持续开发的能力不足, 科技人员外流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配套企业经营思想落后。配套企业往往会受到功利主义观念影响, 再加上其经营业务分散, 导致配套企业经营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盈利, 忽视在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科研投入、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3. 行业监管不健全, 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

目前, 沈阳还没有一个对配套产业进行统一协调指挥的行业协会,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竞争混乱, 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各自为政, 分工水平低下。另外, 政府缺乏对配套产业的积极有效引导, 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规划蓝图, 配套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判断市场需求状况, 而只能按照自己的直觉判断组织企业的相关生产, 从而极易导致市场上有些产品供应充足, 而有些则供应紧张, 重复建设严重。

四、发展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的建议与措施

要实现将沈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宏伟目标, 完成中央和辽宁省委、省政府交给沈阳市的战略任务, 必须立足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 明确区域产业定位, 全力以赴发展装备制造配套产业, 拉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尤其要做好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区规划,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塑造产业集群优势, 打造具有“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专业集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散区, 进而建设世界性的零部件、元器件制造与供应基地。

1. 利用政策优势, 出台配套产业发展政策。

当前, 辽宁省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沈阳经济区列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历史机遇, 利用政策和制度的优势, 充分认识发展配套经济的重要性。由于产业配套在产业发展中从属于配角地位, 在观念认知上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这是推进配套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沈阳市需要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明确着重扶持的核心产业与配套产业, 出台配套产业发展政策, 将配套产业发展纳入区域振兴规划蓝图中来, 大力促进沈阳市配套经济的发展壮大。针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 提高沈阳市企业专业化分工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放宽市场准入的范围, 全面发展民营配套企业。目前, 沈阳的民营经济发展较为迟缓, 动力不足, 规模也不大。民营经济是一个极具活力的群体, 并可在提供就业机会、吸收各种层次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大力扶持民营经济不仅可以解决沈阳市配套产业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有利于缓解全市沉重的就业负担, 促进全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从产业配套的角度, 促进民营经济与国有企业的配套协作, 不仅有利于使国有企业在分工协作中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而且也有利于使民营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中来。通过为国有大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配套协作, 把自身的成本、灵活性优势与国有大企业的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可降低民营企业发展风险, 又有利于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是为达到民营与国有经济双赢的一项战略举措。 (2) 正确处理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与其配套企业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同时, 也要发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对配套企业的带动作用, 比如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从而引导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与配套企业协调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将其资源致力于发展其核心竞争优势, 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借助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的优势, 帮助其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从而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中小配套企业建立分工协作、持久稳定的双赢关系, 逐步形成以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为主导, 企业之间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新局面。面对世界市场格局的经济全球化, 企业国际化、一体化、专业化的变化趋势, 新时代的竞争已不是单单的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企业所在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参与产业分工、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模式。目前辽宁省已设立了“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专项基金”, 鼓励民营资本与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发展, 这对沈阳市拓宽和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发展一定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中介机构及相关服务体系建设。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服务配套环境, 因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服务配套环境急需摆在产业发展规划日程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要围绕核心企业和配套产业,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征管、市场准入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另一方面, 从国外产业发展实践来看, 推动产业协调发展除了政府之外, 最有效的还是有关中介机构及相关服务体系的建设, 这些机构和服务组织由于直接服务于企业, 最了解企业的需求和难题, 因此, 鼓励和发展中介机构, 为企业的发展在人才招聘、信息咨询、技术开发、法律支援等方面提供服务和帮助, 将成为推动产业配套的重中之重。 (4) 成立专门的配套产业指导和协调机构。企业之间配套过程中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 为加强企业之间的有序协调和配合, 急需成立专门为配套产业服务的指导和协调机构, 以便于解决配套中诸如技改、资金需求和招投标等难题, 做好企业的参谋等工作。

2. 从四方面着手建设自主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设, 可以在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内部, 建设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以此促进企业在行业中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转移、人事制度改革等措施,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技术开发机构, 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 政府应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力度, 完善科技基础数据中心、科技文献资源库、网络科研环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促进科技基础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培养创新团队,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念, 依托国家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培养装备工业所需的高级人才。因此, 应从这四方面着手, 建立行业自主创新体系,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 打破传统经营理念, 着力提高企业信息共享、技术开发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 传统的信息封闭、靠吃老本的经营理念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企业要想生存, 就必须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 提高技术开发能力。 (1) 支持配套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方式, 加快产业配套的信息化进程。如在区域范围内, 由企业或行业协会带头、政府引导, 明确装备制造行业的产品结构网, 以电子商务为实现手段, 建立产业信息化平台, 使信息在区域配套企业间快速传递, 从而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产业配套能力。 (2) 鼓励中小企业加强自身技术开发能力。由于配套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的强弱是大型企业在选择自己配套企业时参考的重要标准, 因此要支持中小企业积极提高自身设备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采取以小补大、以专补缺和以精取胜等方式来获得自身发展。

4. 打造具有“特色鲜明、错位发展、专业集聚”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集散区。

作业装备配套 第4篇

关键词高压电网;断路器;失灵保护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51-0100-01

失灵保护是电网的重要保护,在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网中,按照近后备的保护配置原则,根据GB14285-9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的要求,均配置了失灵保护。从高压电网的要求和电网的实际运行经验看,应该特别强调失灵保护的安全性,在断路器失灵保护上,应力求安全,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可依赖性。

1失灵保护的工作原理

线路发生故障后,线路保护发出跳闸命令,同时失灵保护接收到来自线路保护的跳闸开入信号,如果同时又检测到其保护的断路器仍有电流,失灵保护即判断为断路器失灵,并发出跳闸命令。首先以较短的时限再跳本断路器,以较长时限跳相邻断路器。

下面以某断路器失灵保护及自动重合闸装置为例,具体介绍断路器失灵保护的工作原理。

断路器保护时按照故障相失灵、非故障相失灵和发、变三跳失灵启动。①故障相失灵。收到线路保护跳闸信号并且判定失灵过流高定值动作后,先经较短延时发三相跳闸命令跳本断路器,再经较长延时跳开相邻断路器。②非故障相失灵。由三相跳闸输入节点保持失灵过流高定值动作元件,并且失灵过流低定值动作元件连续动作,此时,输出的动作逻辑先经较短延时发三相跳闸命令跳本断路器,再经较长延时跳开相邻断路器。③发、变三跳起动失灵。可经由整定控制字投退的辅助判据开放失灵保护,输出的动作逻辑先经较短延时发三相跳闸命令跳本断路器,再经较长延时跳开相邻断路器。

2断路器失灵保护的基本构成及其作用

失灵保护由电压闭锁元件、保护动作与电流判别构成的启动回路、时间元件及跳闸出口回路组成。

时间元件是断路器失灵保护的中间环节,对于双母线接线的变电站可以每个断路器设一个,也可以几个断路器共设一个。一般每条母线设一个具有两段延时的时间元件,以较短延时跳母线联络断路器,以较长时间跳其他有关断路器。3/2接线的变电站每个断路器设一个时间元件,以较短延时再跳本断路器,以较长时间跳与拒动断路器相关的其他有关断路器。为防止单一时间元件故障造成失灵保护误动,时间元件应与启动回路构成“与”逻辑后,再启动出口继电器。

启动回路是保证整套保护正确工作的关键之一,包括启动元件和判别元件,两个元件构成“与”逻辑,实现双重判别,防止单一条件判断断路器失灵。启动元件通常利用断路器自动跳闸出口回路本身,可直接用瞬时返回的出口跳闸继电器触点,也可与出口跳闸继电器并联的、瞬时返回的辅助中间继电器触点,触点动作不复归表示断路器失灵。判别元件以不同的方式鉴别故障确未消除。现有运行设备采用相电流(线路)、零序电流(变压器)的“有流”判别方式。保护动作后,回路中仍有电流,说明故障确未消除。

失灵保护的电压闭锁元件一般由母线低电压、负序电压和零序电压继电器构成。当失灵保护与母差保护共用出口跳闸回路时,它们也共用电压闭锁元件。3/2接线的变电站失灵保护通常不设电压闭锁。

3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3.1线路失灵保护存在的问题

常规的断路器失灵保护都是采用能够快速复归的相电流元件作为断路器未断开的判别元件,该判别无件继电器的触点与保护触点配合分别构成单相跳闸和三相跳闸启动失灵回路,加装判别元件就是为了防止保护出口触点卡住不返回,或者误碰、误通电等情况时造成开关失灵保护误启动,进而使失灵保护工作更安全可靠。但在实际整定过程中,由于要考虑系统运行方式以及母联开关跳开后线路末端故障时相电流元件仍应有足够的灵敏度,因此,其定值很难躲过正常运行的负荷电流,这就导致在线路正常运行时,电流判别元件一直处于动作状态,因而,并没有起到防止误动的把关作用。

事实上,失灵保护在没有加装复合电压闭锁前,系统中会有传动保护时因忘记断开启动失灵的连线(开关失灵电流判别元件处于动作状态)等原因而造成失灵保护误动作的情况。如果正常运行时,失灵保护相电流判别元件不动作,则完全可以避免这些误动。另外,对于电磁型继电器,当负荷电流与定值接近时,将造成继电器舌片和触点的抖一动,长时间运行就会使继电器的转轴脱落,使失灵保护拒动。

3.2发变组、变压器失灵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在变压器低压侧发生内部故障(或者发变组高压开关出现缺相运行)时,装设于母差保护中的只反应220kV侧复合电压的失灵保护电压闭锁元件往往不能开放,因而变压器、发变组启动失灵保护除了要注意将瓦斯保护(或其他触点会延时返回的保护)出口和电气量出口分开外,还应注意复合电压闭锁元件的解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220kV发变组,可用“电流判别+保护出口+合闸位置“继电器常开触点”相串联构成与门的方式解锁。电流判别元件可采用零序电流和相电流并联的方式(或门)构成;保护出口为跳高压侧开关的出口。此外,还可在解锁回路中加人压板,以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发变组高压开关检修时,断开该解锁回路。

2)对于变压器失灵保护,可用“电流判别+保护出口+复合电压闭锁触点”相串联构成与门的方式解锁。电流判别元件可采用零序电流和相电流并联的方式(或门)构成;保护出口为跳高压侧开关的出口;复合电压闭锁触点应为低压侧的复合电压触点,电压触点动作后应延时返回。电压闭锁触点中包括低压侧电压,主要是防止低压侧故障时高压侧复合电压元件没有灵敏度而不能开放失灵保护;而延时返回主要是考虑如果变压器差动保护动作低压开关跳开后,低压母线的电压可能会立即恢复正常(例如变压器低压侧有小电源或变压器低压侧并列运行),从而没有起到开放闭锁的作用。延时的时间应保证即使是发生低压侧区内故障,差动保护或低压侧后备保护能有足够的时向启动失灵保护跳开故障变压器所在母线上的所有元件,即延时时间应大于低压侧保护出口后跳低压开关与跳三侧开关的整定时间之差(一般为0.3s~0.5s),加上失灵保护启动后跳开故障变压器母线上所有元件时间(一般为0.5s),考虑留有一定的裕度,一般取3s即可。采用上述方式保证了误传动时有电压把关,而区外故障电压开放时有“电流判别”和“保护出口”把关。该方法的优点是在高压开关三相失灵时也能解锁。此外,变压器低压开关检修时,低压母线可能失去电压,此时解锁回路中的电压闭锁将开放,因此,还可在解锁回路中串人压板,以备断开该解锁回路。

4结语

随着微机保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保护装置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是以往元件保护所无法比拟的。断路器失灵保护的瞬时跟跳功能,以及有选择的将失灵拒动的断路器所连接母线上的其余运行中的断路器断开的功能,有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行。采用高可靠性的失灵保护判别元件或装置,合理接线、整定,严格按规程操作,必将极大的提高失灵保护的正确动作率,为电网的安全运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胤彬.浅谈高压电网断路器失灵保护[J].科技资讯,2008,28.

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第5篇

关键词: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综合和采煤,配套装备

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较为丰富, 分布广泛。但是在开采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难度大、产量低、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 研发薄煤层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开采空间, 进一步保障煤矿作业的安全性, 同时, 也有利于煤炭企业的发展,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薄煤层开采配套设备选型

1.1 薄煤层综采技术发展现状

薄煤层开采有自己的特殊性, 发展相对缓慢。就我国目前的煤矿开采程度来说, 机械化的运用成果不够显著, 且开采主要集中在近水平及缓倾斜煤层。相对成熟的采煤技术主要有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螺旋钻机开采和连续采煤机房柱式开采。

由于我国煤矿分布的地区很多, 因此面对不同条件下的煤矿开采, 使用的设备和方案也有所区别。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煤层顶板条件差, 适合刨煤机综采条件的煤层并不多。除此之外, 我们经常使用的设备还有滚筒采煤机。它具有截割效率高、破煤岩能力强的优点, 是值得推广的采煤设备之一。但是, 和国际化的采煤设备相比较, 仍然不能实现对采煤机的远程控制, 无法达到人们对综采机高度自动化的要求, 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2 薄煤层开采对采煤机的要求

1.2.1 机身高度与运煤、装煤间的矛盾

在采煤设备的设定、维修和管理上我们与发达国家对机械化的使用还有很大的差距。为了适应地下煤矿狭小的环境, 在采煤机的机面和顶板之间必须留有充分的空间, 保证采煤机的机身和刮板输送机之间的空间, 不会影响到滚筒装煤的效果。

1.2.2 机身重量与装配功率的矛盾

薄煤层的开采对机身重量和装机功率的大小有严格的要求, 但是两者本身之间是有一定矛盾存在的。当采煤机机身重量设计的比较轻巧的时候, 采煤机的装配功率也会随之变小。但是, 在开采过程中遇到比较复杂的地质条件时, 过小的功率不能够引起足够大的截割阻力和牵引阻力, 因此, 必须选择功率大的采煤机作为支持。反之, 也会增加采煤机本身的重量和尺寸的设计。故, 在采煤机身重量和装配功率上有着难以克服的矛盾。

1.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的主要技术难题

薄煤层综采的主要技术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 煤层开采的空间较为狭小, 不利于工作的进行, 在系统安装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 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第二, 对薄煤层中断层、硫化铁结合的切割有难度, 这是因为在空间不足的客观条件下, 难以使用大功率的切割机, 设备使用率不高;第三, 薄煤层自身的不稳定因素, 会造成煤层厚度的变化, 这对支架的适应性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从而加大了工作上的阻力;第四, 由于尺寸上的限制, 影响了板输送机槽帮结构, 减弱了其实际运输能力, 不利于开采工作的进行;第五, 釆煤工作面接替紧张, 由于我国对煤矿需求量的不断提升, 采煤技术的运用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因此, 工作面的速度也必须加快。但是在薄煤层开采的过程中, 工作面回采巷道为半煤岩巷, 造成了综釆工作面接替紧张的问题;第六, 薄煤层长壁机械化采煤工作面的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的底提高是采煤工程的目的, 当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时会严重干扰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又因为对薄煤层综合采煤设备的投入资金比较大, 而效率和单产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造成了工作的搁置。

1.4 关键技术的研发

对刮板输送机、采煤机、液压支架的尺寸进行合理的设置, 降低采煤机等配套设备的高度, 有利于开采过程的进行。加大力度研发双向犁板装煤装置和高效强力耐磨无火花镐型截齿, 能够解决电机尺寸这一重要问题。采用320k W的功率对煤层进行切割时, 能够改善薄煤层采煤机装置的破岩能力。

使用先进的计算方法, 间接模拟机器受力的程度, 可以优化液压支架的结构。液压支架具有重心低、抗扭能力突出等优势。除此之外, 由于支架能够采用板式推移机构和双连杆双平衡千斤顶等设备, 在设备的互利配合下, 大流量的泵站能够实现支架的快速移动。

在保证开采设备可靠性情况下, 对输送机可卸载高度进行合理地调试, 除此之外, 减低中部槽的高度也是重要的一个步骤。在此情况下, 我们还利用了加封底板的中槽结构, 最终研究出了矮槽帮且具有高功率的刮板输送机。

为了更好实现煤层作业的无人操作, 实现工人对地下煤层的远程控制和监测,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们对紧凑型的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进行了遥控技术的开发, 在保证效益的同时, 减轻煤炭地下技术员的工作压力。

1.5 薄煤层综采设备参数确定

面对具体的工作, 我们要加强技术上的创新, 因此, 合理的设计综采支架、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对工程的进展有很大的帮助。为此, 我们进行了如下的设备选择。

1.5.1 选用MG160/360-WD变频电牵引采煤机

1.5.2 选用ZY3300/07/13两柱掩护式整体顶梁液压支架

在PM32电液控制操作系统的支持下, 我们对支架的自动顺序的控制有了新的进展, 其具体的参数如下:

1.5.3 选用大功率、低槽帮的SGZ630/220型曲刮板输送机

该设备的采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煤层采煤过程的效率, 具体参数如下:

2 薄煤层综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近水平及倾斜薄煤层开采

想要使用近水平及倾斜薄煤层综采技术, 不得不面对以下的几点难题:工作面空间被限制、在薄煤层开采过程中空间狭小而造成的综采设备装机功率小以及地质条件上的差异和变化, 例如采煤过程中常遇到的断层、硬夹矸等问题。采煤机在狭小的空间里, 在装煤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干扰, 难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 且速度较慢。除此之外, 对施工人员的地下操作也进行了干扰, 不利于行动上的便利, 加大了工作面设备在安装、修理上的难度, 故而会造成煤层生产能力不高的现象, 无法实现综采设备的高效利用。除了技术上的原因外, 我国对于煤层厚度较小的薄煤层采取了放弃的态度, 没有对煤矿资源做出最好的安排和利用。

2.2 急倾斜薄煤层综采

在急倾斜采煤的方法上, 我国也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讨论,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成功地进行了水平分层综采放顶煤法、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等, 并将这种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推广, 促进采煤业的新发展。但是对于急倾斜薄煤层这一特殊的综采过程, 全面实现机械化仍然面临着很多考验, 且采煤的手段有待提高。急倾斜煤层是指倾斜角度大的煤层, 它们会受到岩层控制、设备布置、生产工艺的影响, 在开采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难度。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为了实现薄煤层长壁综合机械化开采, 我们对急倾斜薄煤层综采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

第一, 倾斜角过大也有一定的好处, 那就是可以实现煤的自溜运输, 在装运工作上节省了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是, 也会因为倾斜角过大给人们的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 出现煤矸坠落对工人造成的危险;第二, 在回采过程中, 煤层地板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位移, 甚至是滑坡情况, 这就给工作面的保护和支撑增添了新的技术问题;第三, 在倾斜角过大的情况下, 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影响了其稳定性, 容易出现倾倒, 这就对机械化的使用造成了困扰。

3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研究的进展

3.1 薄煤层滚筒采煤机综采技术研究

虽然我国在煤炭资源的分布上有与之俱来的优势, 但是薄煤层的开采仍旧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 除此之外, 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限制, 出现了开采程度低, 经济成本大, 劳动力强度高等问题, 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在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薄煤层机电一体化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课题研究中, 专家对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新的设计, 提高了原有的性能。与此同时, 专家们对薄煤层的开采工艺、设备可靠性和缓倾斜薄煤层进行了实地的研究, 对小于1m地薄煤层开采技术进行了开发, 更好的利用我国各个区域的煤层资源。

3.2 急倾斜薄煤层刨运机综采技术探究

面对急倾斜薄煤层刨运机综采, 我们将会采用俯伪斜走向长壁布置。对于工作面我们使用内液压支架平行煤层走向依次布置, 同时设置架间距, 以1.5m为最佳。除此之外, 为了更好地连接支架间的配置, 我们使用了1根推移千斤顶与刨运机进行组合。千斤顶的运用, 能够把刨运机梁及刨头推向煤壁割煤。在支架前移的过程中, 刨运机梁将被固定在煤壁处, 从而依靠千斤顶的力量完成移架工序。

4 结束语

加强综采自动化技术的研发, 有利于提高薄煤层的开采效率。新技术的运用, 是国内煤矿开采行业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对煤层开采技术进行了具体的分享, 在了解我国机械化程度的前提下, 对我国薄煤层的开采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希望能早日实现煤层开采的高效率, 并对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有新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张步勤.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 2014, 10.

[2]王国法.煤矿综采自动化成套技术与装备创新和发展 (优先出版) [J].煤炭科学技术, 2013, 11.

[3]时小军.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开采技术在晋南地区的应用[J].科技风, 2014, 2.

[4]徐亚军.基于滚筒采煤机薄煤层自动化开采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 2013, 11.

[5]赵广.薄煤层综采自动化回采工艺实践与应用[J].煤矿综合自动化与机电技术, 2012, 11.

作业装备配套 第6篇

1 昌吉州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的应用情况与效果

昌吉州农机部门是在1998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温室大棚田园管理机, 2002年开始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温室大棚卷帘机, 2007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温室大棚暖风炉。根据对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应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昌吉州近几年装备的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发挥了非常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 普遍受到广大农民、乡镇干部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

1.1 田园管理机的主要技术作用与经济效益

温室大棚由于耕作环境狭小, 一般农业机械无法入内进行作业。田园管理机是根据温室大棚的环境设计研制的也称为万能管理机。截至2008年底, 昌吉州共引进6种型号的田园管理机154台, 这些机器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适应性强。昌吉州引进推广的田园管理机具有结构简单、质量小、操作容易、维修方便以及效益高等优点, 而且无论大田还是小田, 都能耕作自如, 深受温室大棚农民的欢迎。

(2) 作业功能多, 实现了一机多用。昌吉州引进的田园管理机均可完成深旋耕、浅旋耕、犁耕、抽水、喷药、喷淋、起垄、复土、培土、开深沟、施底肥、除草碎土、偏培土和埋藤等作业, 作业种类有10种以上, 实现了温室大棚内各种耕作过程的机械化。

(3) 作业速度快, 作业质量好。经对比分析, 1台田园管理机每天能耕0.33~0.47 hm2地, 是人力的11~13倍。同时耕作后的土壤细碎、平整、松软, 改善了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使作物根系发达, 扩大了吸水吸肥的范围, 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有效改善了温室大棚耕作土壤的生产环境。

(4) 减轻劳动强度。在没有装备田园管理机前, 温室大棚耕地作业均采用人工进行耕整, 劳动强度很大。引进推广田园管理机耕作后则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让温室大棚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了出来。

(5) 节本增效, 增加农民收入。田园管理机耕作收费为1 200元/hm2, 1人操作1天可耕0.33 hm2地, 而人工耕作每人每天仅耕0.03 hm2地, 按每人每天60元工资算, 人工耕地成本为1 800元/hm2。两者相比, 可节省不少费用。

1.2 温室大棚卷帘机的主要技术作用与经济效益

大棚卷帘机是温室大棚专用机械, 是现今大棚种植必需的机械装备和发展方向。目前, 昌吉州装备的大棚卷帘机主要是走动式 (或移动式) 卷帘机, 截至2008年底, 昌吉州共引进4种型号的大棚卷帘机721台, 这些大棚卷帘机主要有如下特点。

(1) 作业效率高, 省工省力, 提高劳动生产率, 减轻劳动强度。根据实地试验测试, 70 m长的温室, 人工卷放需要2.5 h, 而机械卷放仅需用20 min, 每个温室每天卷放一次可节省0.3个人工日, 每年平均每个温室卷放保温帘的天数约160天, 每个温室每年机械卷帘比人工卷帘可节省66个人工日, 每个人工日工资按40元计算可折合2 640元。应用卷帘机械, 不但把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还可省去一笔可观的劳务支出或省出劳力来从事其他工作, 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5倍。

(2) 相对增加光照时间, 提高棚内积温, 增产增收。由于机械卷帘比人工卷帘缩短了作业时间, 能够做到适时卷放, 相对延长了光照时间, 增加了室内积温。根据试验记录, 一般每天可增加光照1.5~2.0 h, 提高温室内温度3~5℃, 在同等条件下, 可使蔬菜提前上市, 并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根据在昌吉州东部3个县调查, 在同样情况下, 一个标准温室 (占地1亩左右) 使用机械卷帘比人工卷帘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 500元以上。这样, 加上人工节省劳力支出, 每个温室可增收节支4 140元/年。由于卷帘机的使用, 使温室内温度显著增高, 缩短了作物生长周期, 促进作物早熟和促进农产品提早上市, 可使作物提前上市5~10天, 提高了经济效益。

(3) 减少保温帘磨损, 延长保温帘的使用寿命。由于卷帘机卷放过程运行平稳, 无绳索与保温帘的磨擦, 可使保温帘延长使用寿命1~2年。

(4) 增强温室大棚抗风灾和雪灾的能力。由于安装卷帘机后遇大风与大雪天气时, 卷帘机能够迅速将保温帘覆盖在温室大棚的塑料膜上, 加上在卷放过程中扣压严密, 十分有利于抗风灾和雪灾。根据调查, 昌吉州2008年4月17—18日的雪灾发生时, 凡安装卷帘机的温室大棚受灾损失均较小。

1.3 大棚暖风炉的主要作用与经济效益

暖风炉的推广应用改变了温室大棚主要依靠土砖炉加土火墙进行取暖的方式, 截至2008年底, 昌吉州共引进利用煤炭作为热源的温室用暖风炉29台。

(1) 安装方便, 适应性强。大棚暖风炉是完全根据温室大棚的特点而设计制造的, 具有体积小、占地少和不用水等特点, 可灵活搬用挪动, 安装使用都很方便。昌吉州目前无论是山旱地逆温带或是平原地带的温室大棚, 都可正常安装与使用大棚暖风炉。

(2) 热效率高, 增温快, 热量散布均匀。大棚暖风炉以煤为主要燃烧原料, 由于炉体内热量由电动风机吹送, 热效率很高, 可使温室大棚迅速增温, 热量高低容易控制, 而且热量散布非常均匀。

(3) 节本增效, 费效比高。昌吉州目前安装的大棚暖风炉主要是在冬季最寒冷的12月下旬到第2年的1月底近1个半月时间内使用, 山旱地逆温带1个温室大棚整个冬季用煤不到1 t, 费用约250元左右, 比用土火墙取暖用煤节省4 t煤以上, 节省费用1 000元左右;平原地带1个温室大棚暖风炉整个冬季用煤平均约4 t左右, 费用约1 000元左右, 比土火墙用煤节省5 t煤, 节省费用1 250元左右;阜康市1个林果大棚暖风炉整个冬季用煤平均约6 t左右 (用的时间较长) , 但仍比用土火墙取暖用煤节省4 t煤以上, 节省费用1 000元左右。木垒县部分温室大棚暖风炉用干牛粪做燃料效果很好, 更经济。

2 对昌吉州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的发展建议

昌吉州设施农业配套机械从无到有, 并随着昌吉州设施农业的建设速度不断增加, 特别是近几年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资金的拉动下, 2007—2009年装备数量不断翻番, 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昌吉州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在发展中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为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2.1 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发展

截至2008年底, 昌吉州共有标准温室大棚9 650座, 但只有721座安装了卷帘机, 29座安装了暖风炉, 共配备了154台田园管理机。设施农业配套机械装备数量明显不足, 差距很大, 装备数量与昌吉州设施农业整体发展速度与水平很不协调, 建议尽快制定相关政策, 大力支持、扶持发展温设施农业配套机械。

2.2 加大各方面资金投入

目前, 农民非常需要设施农业配套机械, 各方面都已经认识到推广应用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设施农业配套机械价格还较高, 一次性投资较大, 农民自筹资金困难较多, 尤其是昌吉州重点发展设施农业的东部3个县经济环境较差, 农民的购置能力有限。目前, 昌吉州农机系统正积极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配套机械, 但由于补贴额度的限制和补贴资金的不足, 无法满足农民需求。部分县市如木垒县和阜康市拿出部分财政资金对农民购置设施农业配套机械进一步补贴, 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建议除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加大设施农业配套机械购置补贴外, 州级财政和各县市财政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对农民购置设施农业配套机械进一步补贴。

2.3 新建大棚应充分考虑卷帘机安装要求

目前, 已有一部分温室大棚在设计或建造时没有考虑到预留卷帘机的安装位置。主要问题有, 一是部分温室大棚一侧的人员住房设计与建造不符合卷帘机的安装要求;二是部分温室大棚弓型梁的设计与建造密度不符合卷帘机的安装要求。建议今后新建温室大棚在设计和施工时应充分的考虑卷帘机安装的各项要求。

2.4 加强设施农业机械推广工作

随着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其技术适应性要求和安装、使用和维护技术要求都越来越高。建议进一步加强设施农业配套机械的选型、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 保证昌吉州引进装备使用的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发挥最佳效果。

2.5 积极引进新型设施农业配套机械

作业装备配套 第7篇

放眼国内, 能够同时拥有这么多高端农业装备的城市并不多。假以时日, 高端农业装备必将成为我市农业一个突出亮点。

2012年, 是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也是我市高效设施农业大发展的一年。市政府已经明确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 其中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万亩的目标。我市农业装备工作面临着新挑战, 也迎来新机遇。我们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 高起点谋划, 高标准配套, 倾力打造都市农业装备现代化名城。

一、明确工作思路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总体部署和“三争一创”的实践要求, 深入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 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 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资源节约、合作共用、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因地制宜、准确定位、突出重点、形成特色、整体推进的原则, 紧紧围绕设施农业、生物农业、种源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加工农业, 充分利用现代工业设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武装农业, 推广使用一批先进、高效的适用机械, 装备一批机械化、自动化的新设备、新设施, 应用一批智能化、信息化新技术、新成果, 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 实现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装备、农业技术和经营方式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确定目标和任务

按照《南京市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阶段性目标任务, 2012年我市设施农业装备的主要目标是:

1. 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高效的适用机械, 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设施园艺业的机具推广重点是耕作机械、节水灌溉设施、专用性强的植保机、保鲜库等;设施水产业的推广重点是微孔增氧设施、水质监测仪、鱼病远程诊断仪等;特色产业方面的推广重点是茶叶防霜扇、节水灌溉、茶叶杀青和揉制等加工机械等。

具体推广工作上突出一个“量”字, 即围绕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提高8~10个百分点, 确保机具推广上一定数量。

2. 装备一批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新机械、新设备、新设施, 提高设施农业现代化水平

设施蔬菜和园艺业的装备重点是智能节水灌溉系统、果蔬分级筛选系统、物联网技术和装备;畜牧业的装备重点是自动化饲喂系统;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是茶叶加工流水线。

具体装备工作上突出一个“高”字, 即围绕“六大农业”, 新添置一批体现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高端装备。

3. 试验一批技术前沿、模式独特、前景看好的新装备, 做好农业装备技术贮备

重点是引进国际先进的水产生态养殖理念, 开展循环水设施养殖试验;针对设施农业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开展土壤消毒设备和技术研究, 等等。

具体试验工作上突出一个“新”字, 即理念新、技术新、装备新。

三、加强组织和领导

1.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将支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作为全市扶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确具体的扶持方向和内容;二是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相关文件规定, 在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施农用地管理的意见》 (待签发) 中, 将设施装备用地、农机农具存放等辅助用地、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三库一间”建设用地等, 予以明确, 纳入规范管理;三是对农业园区、合作社、农民等购置装备的资金, 给予优先贷款及贴息, 对购置进口设备, 按国家有关规定, 落实减免税等。

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在2012年市级财政高效设施农业发展专项中, 将高效设施农业装备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列专门预算给予扶持, 用于发展农业装备的资金占到10%以上。同时针对一些能够较好地提升本区域现代农业形象的特别高端装备, 区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配套安排资金。

3. 明确扶持的重点

扶持的对象, 重点是我市打造的18个现代农业园区, 重中之重是列入省局“江苏省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的林大农业生态园、武家嘴农业科技园、市蔬菜科技园、雪松雨花茶生态园, 以及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争取经过几年努力, 将这五大园区打造成为我市农业现代装备的典范。

4. 加强组织管理和服务

一是成立专门的协调小组, 协助园区开展调研、论证, 锁定目标, 协助园区顺利引进机械、设备、设施, 并投入生产。二是整合资源, 特别是整合农业部节水灌溉示范县项目、各级财政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市级财政特别扶持的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等资金量较大的项目, 突出现代装备内容, 力争使得装备内容成为项目实施的亮点。三是加强指导, 积极放大高端装备在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对已经投入使用但存在阶段性闲置的装备, 专案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它的效能和作用, 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对特别有条件的产业 (如种苗生产) , 研究引进多种、多条生产线, 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性或区域性产销中心。

作业装备配套 第8篇

2009年10月,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通过网络, 发布了农机购置补贴执行情况的信息, 信息称:“年初下达的首批100亿元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已经基本实施到位, 第2批30亿元补贴资金实施进度超过7成。”据农业部统计, 截止到10月31日, 全国各省 (市、区) 共实施第2批农机购置补贴中央资金21亿元, 补贴机具超过86万台 (套) , 逾66万农户受益。11月18日,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再次发布农机购置补贴执行情况的新进展, 短短不到20天的时间, 第2批购置补贴资金已经执行27.1亿元, 进度超过90%。农业部用“快、新、严、实”4个字全面描述了补贴资金的落实情况, 而这个“快”字着实让业内人士感受到了行业的“火暴”。

以往下半年为农机行业的淡季, 基本以出口和提前铺货为主, 市场不温不火。随着补贴力度的加大, 补贴效应越来越明显, 导致市场完全依附补贴。2008年最为明显, 上半年在补贴资金的拉动下, 市场一时成“井喷”之势, 下半年补贴资金用完了, 大多数企业都有“根本卖不动”的体会, 补贴资金一时短缺, 导致2008年“上半年火热, 下半年寒冰”的市场走势。在各方的呼吁下, 2009年中央拨付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30亿元, 比2008年足足多了90亿元。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的计算, “如此庞大的资金, 基本达到了普惠制”。这也造成了2009年“上半年火热, 下半年并不冷清”的市场走势, 业内普遍认为“农机市场火暴异常”, 而来自各方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越是火暴, 越需要冷静思考。排除补贴执行等方面的因素, 火暴市场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危机。“我国农机产品存在很大的问题”, 中国农机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农业机械》杂志社主编刘振营在中国农业装备配套技术发展研讨会暨新品推介会上, 清醒地指出我国农机工业的现状。他说:“尽管建国60年来, 中国农机工业已初具规模。农机企业及产品的门类和品种基本齐全, 能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14大类、95小类、3 000多种农机产品。这些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各种作业需要, 而且绝大部分产品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便宜、实用性好和使用成本低等中国特色。据测算, 截至2008年底, 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8%,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例已降至38%左右。这标志着农业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向依靠现代农业装备转变。但是, 我国农机产品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技术含量低, 大多为简单小型产品。与国际先进、大型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相比,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二是产品质量不高, 大多产品能用但不耐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我国农机产品技术亟待创新升级。”

高元恩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产品技术水平低、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生产设备陈旧、制造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行业结构散、乱, 企业规模小, 生产集中度低, 大企业不强, 小企业不专。”一针见血地刺中了制约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要害。

而对我国农机质量现状最具发言权的郝文录则全面描述了这种隐患:“农机化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虽然我国农机产品质量基本满足使用需求, 但由于作业半径较大, 作业环境较差, 导致农机投诉量比较大。尽管投诉的重点是整机, 但安全性能、燃油箱的密封性、探照灯发光强度和座椅振动等相关问题也较多,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对农机零配件也将进行试验鉴定。从PTC展会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农机零配件水平和国际先进技术存在不小差距, 加之整机企业和零配件企业之间缺乏沟通, 导致产品造价居高不下, 而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受到了很大限制。”郝文录是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质量监督处的处长, 负责我国农机产品的选型鉴定和质量监督, 对我国农机产品质量最了解, 他的观点基本反映了行业现状。

PPTC折射技术“黑洞”

“有问题不可怕, 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 关键是能不能认识到问题的所在, 然后解决问题。”一位从事农机研发的不愿具名的老工程师对记者如是说:“农机工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严重, 许多企业不但没有技术, 而且还不知道没有技术的可怕。”

刘振营主编的一番话道出了其中原委:“出现这种情况, 主要是企业对技术不够重视, 技术人员没有自主权, 企业又太急功近利!”其实, 这从PTC展会就可见一斑。PTC展会的全称是“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 由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和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虽然是非官方组织的一个展会, 但却云集了动力与传动技术领域里最前沿的技术。相关媒体对PTC的场面这样描述:“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 307家海内外知名企业汇聚一堂, 在71 000 m2的展出面积上竞相演示卓越技术, 各类展品涵盖整个机械传动领域, 营造了大规模、专业化的工业盛会效应, 为展商与观众全方位展示和寻求动力传动领域最新产品和尖端技术提供了绝佳平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行业的饕餮盛宴。”

PTC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带到了中国, 对于急于寻求技术合作的中国农机企业来说, 是一个绝佳的机会。然而, 记者了解到, 在此之前, 几乎没有哪家农机企业参加过PTC展会, 许多企业的技术人员竟然还不知道有此展会。“引进技术的时候, 图纸过来了, 但国家制造水平较低, 各种零部件还需要进口。”高元恩回忆起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 满怀心酸地说道。如今, 世界上先进的技术来到了家门口, 许多企业却视而不见。“博世力士乐、西德福、派克汉尼汾为代表的国内外知名展商悉数登场, 其中博世力士乐带来了著名的力士乐变速泵驱动系统, 为用户快速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提供了可能。SEW、西门子、邦飞利、东华链条等国际领先传动企业在机械传动与零部件展区竞相展示, 东华链条带来的工程链条可用于达到传动运输的最佳效果, 西门子重点推介其新收购的弗兰德产品, 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推广。这对不是很先进的农机行业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升级的机会。”一位资深的PTC参展商得知记者来自农机行业后如是说。

确实, 从PTC展会的侧面, 反映了我国农机企业在技术上的很多问题, 许多问题甚至可以用“技术黑洞”来形容。“即使来参加会议的, 大多数可能都不是很重视, 随意派一个技术人员过来算是‘探底’, 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中国一拖开创刘月在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说。原本安排的半天参观展会的时间, 刘月在觉得时间过短, 就和曹堃副总经理留下来, 继续参观。一拖开创前身是第一拖拉机厂修造分厂, 以非路面机械驱动桥为主业, 专用数控机床及台套设备制造协调发展, 业务涉及拖拉机、工程机械、收获机械、柴油机、汽车以及石油机械、有色金属等通用机械行业, 产品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 拖拉机前驱动桥国内占有率始终保持第一, 已多批次随主机出口国外;装备及数控装备研发能力位居河南省前列。很显然, 一拖开创能够得到较快发展, 和企业重视技术密不可分。

我国农机企业需要技术, 而且很迫切, 但企业缺乏对世界先进技术的了解, 导致选配范围圈定在很小的圈子。全国会上虽然也有皮尔轴承、百力通这样的具有先进技术的零配件生产商, 但更多的是作坊式的小企业。由于农机企业利润较低, 导致很多企业更愿意采取低价策略, 集中采购“作坊产品”, 以为这样生产成本就可以降低很多。其实, 国际上知名的零配件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和技术, 并没有想象中的昂贵, 而质量却能提高很多。

青岛卡拉罗公司技术支持经理门庆涛, 在提及卡拉罗开放式车桥技术时说:“合作开发, 技术转让都可以谈。”卡拉罗具有“意大利传动巨子”的美誉, 是全球知名的车桥供应商, 其在中国已经进入农机领域, 我国多家大型农机企业对其产品质量和价格都很认同。这种合作需要更多, 但不能只限于对方主动, 我国大量的农机企业在认识到技术的重要后, 应该加大技术引进和开发力度, 主动寻求合作, 这样才能更快速、更低成本地获得更新的技术。

向向农机制造强国迈进

“我们的产品也只是达到我国台湾的水平, 和美国、德国及日本的的差距很大。”河北恒发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解保刚说。恒发橡塑是一家生产密封件的企业, 原来专门给部队装甲车配套, 后来给汽车和工程机械配套, 最近打算进入农机领域。其产品质量, 在农机领域算得上是上乘的, 但和国际先进企业相比, 仍有不小差距。“最大的差距是管理, 我们的客户, 很多都不能及时回款。”解保刚指出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管理上的差距, 让企业的改革之路渐渐停滞。

许多细节, 可以通过管理来改变的, 因为领导层决策思想问题, 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而且对这种后果视而不见。“我们出口到第三世界的拖拉机, 当时觉得耐用就够了, 所以不注重外观。到了国外, 经销商自己对外观进行打磨, 重新喷漆。”五征山拖方吉祯感慨当时的情况如是说:“如果采购成本能够增加30%, 总体质量将会有很大提高, 但农民就很难接受了。”

“并不是接受不了, 而是引导用户的方法不对。”刘振营主编在会后向记者坦言:“同样一个轴, 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几何尺寸较小, 农民以为不耐用就不接受。一些厂商往往换上低端产品, 价格反而不高;而一些厂商则引导用户, 让其接受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那些看似‘用户至上’的企业, 最终成了‘引导用户’者的竞争牺牲品。”

在迈向农机制造强国的过程中, 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 需要不断学习, 而技术依然是核心问题。我国开发现代农业装备刚刚起步, 重型拖拉机这两年才开始研制, 大型联合收割机及其他大型复合作业机具的开发尚未起步。“现代农业装备产品技术开发必须立足国际合作, 引进创新国际先进制造和研发管理理念和经验, 引进创新关键零部件技术, 必要时请专业设计公司和生产企业开发。”刘振营主编对当前农机工业发展之路给了明确的方向:“创新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建立整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联合研发机制, 以共赢的形式开拓市场, 这也是中国农业装备配套技术发展研讨会暨新品推介会选择在PTC展会期间举行的一个原因。”

刘主编的观点很明确, 也很现实。现代农业装备开发生产是一个跨行业, 跨专业领域, 甚至跨国界的技术合作的结果,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实现。先进高性能农业装备采用众多现代科技手段, 如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微电子技术、遥感遥控技术和新材料等, 这些技术不可能由独家农机企业来开发生产。某些产品技术只有专业才能做得好, 这是零部件企业的出路, 也是现代农业装备的基础。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我国现代农业装备产品技术的发展途径。

高元恩点出了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升级的新机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农业装备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土地流转集约化农业是现代高效农机发展的基础, 粮食安全的确保要以田间作业机械为支撑, 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为加工、流通、储运装备和油料、糖料、蔬菜种植加工装备发展提供了契机, 农业科技新的发展使智能化、精准化农业装备必有用武之地,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过程, 农业装备作用不可替代。国家政策对农机工业的发展, 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这也为我国迈向农机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高元恩说:“到2015年, 农机工业总产值将达3 000亿元, 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 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数产品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80—90年代水平,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满足国内供应需要, 增强制造能力, 现代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广泛采用, 培育出3~5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构建一批‘专、精、特’的中小企业, 初步形成若干个农机产业集群, 真正实现从农机大国向农机强国迈进的目标。”这是一个清晰地目标, 如果我国农机企业能够清醒地认识问题, 明确发展方向, 达到这一目标并不困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业装备配套】相关文章:

不压井修井作业装备发展现状浅析09-10

装甲装备保障装备发展研究09-11

重大装备05-04

新型装备05-07

财务装备05-20

装备发展05-22

加工装备05-26

装备技术06-12

智能装备06-13

安全装备07-07

上一篇:组合滤波下一篇:库姆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