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诊断

2024-06-12

周围型肺癌:诊断(精选8篇)

周围型肺癌:诊断 第1篇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计算机体层成像,病灶分布,病理特点

周围型小肺癌是指直径≤3cm的肺癌。由于周围型小肺癌被正常肺组织包裹, 无浸润和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 早期诊断较为困难[1]。因此其早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延长患者生命, 提高其生存质量[2]。目前诊断周围型小肺癌首选及最可靠的方法为CT检查, 现对本院收治的经手术或和病理检查证实的3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2月-2013年2月本院周围型小肺癌30例CT影像资料, 男21例, 女9例, 年龄34~79岁, 平均年龄62.5岁。病程3周~8个月。临床无症状者12例, 咳嗽痰中带血丝17例,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18例, 胸痛3例, 发热2例, 消瘦2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病理类型:腺癌13例、鳞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6例, 大细胞未分化癌3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双排螺旋CT机连续扫描, 扫描前患者做屏气训练, 均采用吸气末屏气扫描。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覆盖肺尖至膈下 (平扫) , 常规横断面扫描层厚10mm, 螺距1, 对兴趣区采取2~3mm靶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对比剂用优维显, 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给药, 注药速度3ml/s, 总量100ml。

1.3 征象的标准

(1) 分叶征:边缘轮廓不规则凸起呈花瓣状。 (2) 毛刺征:病灶周围放射状排列的短细僵直的细线影。 (3) 空泡征:病灶内小灶状透光区。 (4) 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内细条状含气影。 (5) 磨玻璃征:整个肿瘤结节或部分区域密度较淡呈磨玻璃状。 (6) 空洞:癌组织发生坏死、液化。 (7) 血管集中征:肿瘤周围的血管向病灶集中。 (8) 胸膜凹陷征:肿瘤与邻近胸膜间三角形影或喇叭口影。

2 结果

2.1 病灶的分布

右肺上叶12例, 右肺中叶2例, 右肺下叶3例;左肺上叶9例, 左肺下叶4例。右肺多于左肺, 右上肺多于右下肺。

2.2 病灶的形态及密度

表现为实性结节21例, 磨玻璃影3例, 其中, 2例为纯磨玻璃影, 1例为部分实性磨玻璃影, 类圆形及圆形3例。

2.3 病灶的边缘

10例有深分叶征, 7例有浅分叶征, 5例有细小毛刺, 3例有较长毛刺, 2例有棘状突起, 2例边缘毛糙, 1例边缘较清晰。

2.4 病灶的内部结构

病灶内可见空泡征3例, 空气支气管征2例, 有细沙状钙化1例, 其余病变内部结构均匀。

2.5 病灶的周围改变

胸膜凹陷征5例, 胸膜凹陷伴胸膜增厚2例, 血管集束征2例, 病灶周围有局限性肺气肿征象1例, 病灶周围有浸润征象3例, 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 纵隔淋巴结肿大2例。

3 讨论

目前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首选及最可靠的方法为螺旋CT检查[3,4]。螺旋CT的应用, 肺小结节的检出率明显较X线平片及普通CT高, 加上螺旋CT薄层重建功能结合HRCT扫描, 使病灶的边缘征象及内部结构的显示明显高于普通CT扫描[5,6]。

3.1 CT征象与病理的关联性

(1) 周围型小肺癌边缘及轮廓改变的征象主要有分叶征和毛刺征。分叶征是周围型小肺癌最常见的征象, 尤其是深分叶征, 分叶征的病理基础是肿瘤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等因素所致[7]。周围型小肺癌毛刺征多表现为细小短密集毛刺, 呈放射状。病理学基础为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渗出、增殖反应及肿瘤周围的毛细淋巴管炎所致。 (2) 周围型小肺癌其内部结构一般较为均匀, 其密度类似于软组织, 也可以见到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及钙化。周围型小肺癌的空泡征表现为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 空泡征形成机制是由于肺泡间隔、小叶间隔仍未被破坏, 部分细支气管及肺泡未被肿瘤填充, 该处仍有气体存在。周围型小肺癌的空气支气管征多为细支气管充气征, 表现为直径<1mm的细条状空气密度影, 其病理基础为扩张的细支气管。周围型小肺癌的磨玻璃征表现为肿瘤密度较淡呈磨玻璃状改变, 其内可见肺血管纹理, 病理基础为肿瘤沿肺泡壁生长, 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未闭塞, 内有少量黏液或脱落的肿瘤细胞。 (3) 肿瘤周围及相邻组织改变的征象主要有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周围型小肺癌的血管集束征表现为结节周围的血管向肿瘤集聚, 在结节边缘中断或贯穿结节。周围型小肺癌的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结节与胸膜之间的线形或三角形影, 其病理基础为肿瘤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 将脏层胸膜拉向肿瘤所致。

3.2 CT的征象对临床的诊断价值

CT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灶的边缘、内部结构及肿瘤周围及相邻组织改变特点进行分析[8]。 (1) 分叶征:分叶征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特异性为95.2%[9]。分叶有深浅分叶之分。分叶明显甚至形成较深切迹者更有可能是恶性肿瘤[10]。良性结节也可显示分叶, 以浅分叶或无明显分叶较常见。 (2) 毛刺征:周围型肺癌毛刺的特点是短、细、密, 呈放射状, 短细毛刺几乎为肺癌的特异征象[11]。良性病灶的毛刺相对较粗、长、疏。 (3) 空泡征:此征出现率不高, 多见于恶性结节, 良性极少见, 其出现率随肿瘤增大而明显减少, 此征的出现对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诊断意义;常规CT扫描易漏掉此征象, 而薄层高分辨及靶扫描显示佳。 (4) 空气支气管征:本组2例出现空气支气管征, 1例为腺癌, 1例为肺泡癌。 (5) 血管集束征:以薄层增强高分辨及靶扫描显示率为高, 普通CT易漏。此征象肺癌比良性结节多见。 (6) 胸膜凹陷征:典型表现为三角形或喇叭状, 肺尖及横膈处可为条形影, 主叶间裂部有时仅表现叶间裂胸膜向瘤灶处倾斜或僵直、贴近瘤体;此征的显示也以薄层高分辨扫描为好。

3.3 CT增强扫描的意义

肺癌与良性结节之间供血与代谢不同, 增强CT扫描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肺癌具有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的特点, 一般认为肺癌增强扫描后CT值高于良性结节[13]。增强扫描因肺癌血运丰富而明显强化, 在对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很有意义[14]。据有关文献报道增强扫描小肺癌有明显强化, 结核无明显强化, 小肺癌内有大量异常毛细血管, 故增强CT扫描有明显的强化[15], 结核瘤主要为纤维包膜包裹干酪性坏死物质, 缺少血管成分, 故无明显强化。

3.4 鉴别诊断

肺内出现直径<2cm的孤立性结节状病灶时, 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诊断。 (1) 结核球:亦可见胸膜凹陷征, 或双轨征, 周围有卫星病灶, 边界光整、清晰, 无短细毛刺, 分叶及小切迹少见。病变多在两肺上叶及下叶背段, 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 结核球因干酪样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除而表现为小空泡或空洞。 (2) 炎性假瘤:可有血管集束征或血管穿过征, 但其血管走形比较柔和, 无肺癌僵直及牵拉征象, 胸膜凹陷征朝向结节中心, 边缘平直如刀切。 (3) 纤维瘤:密度高, 边界清楚, 无空洞及毛刺征, 无或很少有分叶征等。 (4) 转移瘤:有其他部位肿瘤病史, 动态诊断病灶逐步增大, 直径≥1.5cm, 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一般可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56例患者中经穿刺活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38例,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18例, 鳞癌32例, 腺癌24例。其中13例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在健康体检中发现。31例患者咳嗽且痰中班血丝, 15例患者出现胸膜转移和胸腔积液、5例患者伴有骨转移。肿瘤直径在0~2cm 25例, 肿瘤直径2~3cm 13例, 3cm患者18例。

1.2 检测方法

患者均先行X先扫描, 去站立位, 使用VR600m A高频X线机进行常规胸片检查, 参数为30~50m A, 62~74KV。摄片用于后续分析。CT检查采用东芝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 患者均采用横断位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层厚度和间距均为1.25mm。采用横断位薄层扫描后, 采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肘注入碘海醇或优维显0.1L, 注射的速度为2.5~3ml/s。注射开始后的第20s进行主动脉期相的扫描, 注射开始后的第40s进行肺动脉期相的扫描, 注射开始后的第120s进行平衡期相的扫描。对病灶部位进行局部放大, 进行数据的采集。通过工作站进行后续的病变处理, 并采用宽屏1200HU和窗位70HU对病灶的大小、位置和形态进行观察和测量。将前后测得的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CT检查后患者中检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锯齿状或毛刺征、兔耳征等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CT检查前, CT检查后的结果更接近病理检查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者肿瘤呈现结节形状, 主要表现为多结节的融合, 其中5例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状, 10例患者表现为小片状, 3例患者为小囊泡状结节, 大小为2~10mm, 囊壁的厚度为2~3mm, 局部小细胞肺癌病灶中出现多个小囊泡状结节, 呈弥漫性分布。38例肿瘤呈现结节形状患者的小结节病灶均出现了不规则且深浅不一的分叶, 9例患者分叶较深且呈切迹状, 29例患者呈锯齿状或小棘状突起, 肺窗口中显示为粗短或者细长的毛刺。23例患者边界清晰, 9例患者边界模糊, 且1例患者出现病灶周围环状低密度影, 呈月晕状改变。

2.2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

56例患者中38例患者肿瘤呈现结节形状, 主要表现为多结节的融合, 其中5例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形状, 10例患者表现为小片状, 3例患者为小囊泡状结节, 大小为2~10mm, 囊壁的厚度为2~3mm, 局部小细胞肺癌病灶中出现多个小囊泡状结节, 呈弥漫性分布。38例肿瘤呈现结节形状患者的小结节病灶均出现了不规则且深浅不一的分叶, 9例患者分叶较深且呈切迹状, 29例患者呈锯齿状或小棘状突起, 肺窗口中显示为粗短或者细长的毛刺。23例患者边界清晰, 9例患者边界模糊, 且1例患者出现病灶周围环状低密度影, 呈月晕状改变。

3讨论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是指肿瘤直径在3cm以下的支气管肺癌, 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其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与良性结节的部分重叠, 因此极易发生误诊[5]。提高周围小肺癌的早期诊断率是影像学的难点和关键。肺部X线检查具有良好的对比, 经济方便, 组织间重叠较少, 可早期发现病灶, 但其对病灶及病变部位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其适用于肺部的常规检查[6,7]。CT是目前周围型小肺癌的常用辅助诊断方法。普通CT平扫速度较慢, 且患者的呼吸不配合以及扫描层过厚而不能理想准确地对患者的病灶特征进行详细显示, 对结节的定性较为困难[8]。薄层CT检测可提高了对隐蔽部位的小病灶的检出率和正确率, 可早期发现病变并清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 适用于肺癌的诊断[9]。

本研究结果显示, X线检测后采用CT强化检查患者中检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锯齿状或毛刺征、兔耳征等的患者数量均高于单用X线检测, CT强化检查的结果更接近病理检查结果, 可更准确地反应患者的病情。检测结果显示多数患者为肿瘤呈现结节形状且主要表现为多结节的融合, 少数患者亦表现为不规则形状和小囊泡状结节。边缘不规则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锯齿状或毛刺征、兔耳征等常用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 因此对这些病症的检出可有效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周围型小肺癌及其病症的位置与大小, 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CT检测可准确反映肿块的形状、内部结构以及位置和血管的走形, 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综上所述, CT薄层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病灶的大小、部位和特征等, 可为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摘要:目的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经病理学诊断为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结果 患者均采用X线胸片检查后采用64排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 分析检查CT前后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与CT检查前比较, CT检查后患者中检出边缘不规则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等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T薄层增强扫描可有效辅助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

参考文献

[1]周菊英, 王利利, 蔡晓君, 等.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疗计划的影响[J].核技术, 2010, 32 (1) :75-78.

[2]张岳, 张金娥, 赵振军, 等.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 (11) :2007-2010.

[3]李传资, 黄菁慧, 邢增宝, 等.MSCT对中央型未分化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1) :2181-2183, 2188.

[4]杨蕊梦, 罗良平, 李龙, 等.DWI-MR在鉴别中央型肺癌与继发阻塞性肺实变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6) :817-821.

[5]孙蕊, 陈秋松.^18F-FDG PET/CT在小细胞肺癌分期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4) :743-746.

[6]朱军海.X线透视引导下经皮肺细针穿刺活检诊断周围型肺部肿块4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0, 21 (5) :297-298.

[7]何亚奇, 唐秉航, 孙世珺, 等.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 (9) :1263-1267.

[8]李伟, 汤日杰, 彭俊琴, 等.肺癌实性区CT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86-288.

周围型肺癌:诊断 第3篇

【关键词】超声引导; 穿刺活检;肺周围型病变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49-01

近年来,肺癌在我国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由于其安全性,实时性,高效性,已成为早期诊断肺周围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现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我院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患者187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87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其中男135例,女52例:年龄14- 82岁,平均(53 60士4. 93)岁,右肺病变119例,左肺病变68例,肿块最大14.51cm×12.10 cm,最小1. 92cm×1.40.cm,超声检查均可显示该病变。所有患者一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及其他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2仪器:ALOKAα10超声诊断仪,9133型5-2探頭,巴德自动活检抢,18G切割式活检针。

1.3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必要时查心电图。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仔细阅读胸部X线、CT和M RI影像资料,根据病灶所在部位及穿刺路径分别采取坐位、俯卧或侧卧位。在病灶区对应胸壁处经皮超声检查,记录病变特点,如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尤其注意病变与周围组织毗邻关系,CDF'I观察病灶内部及周围血流情况,选择最佳进针入路,即避开病变周边大血管及正常肺组织。必要时训练患者练习屏气。依据病灶大小,射程设置为15 mm或22 mm。

1.4 方法: 常规消毒、铺巾,在已作标记的体表处再次明确肿块部位,在进针处用 2%的利多卡因局麻自皮肤直达胸膜。嘱患者准各好后屏气,超声引导穿刺针避开正常肺组织、大血管及坏死区,针尖快速到达肿物边缘,击发活检枪。活检穿刺取组织后,迅速退出穿刺活检针 ,根据取材满意情况决定活检针数,将活检组织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所有病例留观待生命体征平稳后离开,必要时可行X线了解有无出血及气胸可能。

2结果

2. 1穿刺成功率:187例患者一中172例首次穿刺即获阳性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91.97% 15例未获阳性结果患者一中有11例再次穿刺而获阳性结果,4例由手术后病理证实,总穿刺成功率为97.86%。

2 .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鳞癌29例,腺癌41例,低分化腺癌26例,小细胞癌21例,转移癌19例,胸膜间皮瘤18例,炎性假瘤11例,脓肿9例,结核13例。

2.3穿刺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明显并发症18例,发生率9.62%,其中术后出现咯血12例,出现胸膜反应6例,予平卧及胸腔闭式引流等对症处理后缓解。

3讨论

近几十年来, 我国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1],而肺周围型病变难以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其他方法确诊,随着介入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为肺周围型病变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已成为肺周围型病变诊断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其具有以下优点:①安全性:超声引导下穿刺能清晰显示进针状况,利于选择最佳的穿刺路径,能避开大血 管、正常肺等结构,与CT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无放射性,对人体损害小。②实时性:同时可以监测穿刺的全部过程,具有极高的交全性,.操作简便。③高效性:超声具有良好的分辨,可清楚地识别肿瘤活性区及其坏死区,从而指导穿刺过程中避开肿瘤的坏死结构,选择肿瘤的实性部分,提高阳性诊断率[2]。④有效性:本组187例患者,182例一次穿刺成功,切口小,病人无明显疼痛[3]。

在超声引导穿刺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为了提高穿刺的阳性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几点:①术前要评估好病人,掌握好适应症,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及手术并发症并签手术知情同意书[4]。②术中要定位准确,注意肿块的大小及周边比邻,设计好进针入路,避开大血管和正常肺组织。娴热的操作技术能提高穿刺活检的交全性。③术后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呼吸情况,及早发现并发症,及时对症处理[5]。

总之,对于肺周围型病变,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助于明确病理诊断,指导下一步治疗有重要作用,且安全,实时,高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Parkin D M, Bray F B, Pisani P GloSal cancer statistics J.CanccrCli 2005, 55(2): 74-105

[2] 梅洪强,黄伟俊.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河北医学,2010(1):14-16

[3] 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引淤自动穿刺活检在周围型肺肿块及胸膜病变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 23( 3): 441-443

[4] 袁泉,余晓梅,郭敬东.彩色多普勒超卢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肿块的诊断价值.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 2): 121.

25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 第4篇

1.1 一般资料

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41~62岁,平均年龄为56岁。主要症状:25例中无明显症状者13例,其余均因咳嗽、痰中带血、胸痛就医时发现。25例病例均为周围型小结节,直径0.5~3.0cm。

1.2 方法

扫描设备为东芝AQUILION/SUPER 4型螺旋CT机。先行常规胸部平扫,以判断病灶的解剖部位,再对病灶进行高分辨扫描,扫描范围包括病灶上下1cm。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40mA。螺旋CT层厚6~8mm,高分辨率CT层厚1~2mm,增强扫描造影剂使用碘海醇注射液,应用高压注射器团注给药,注药速度3ml/s,注射量90~100ml。分别在注药开始后25~30s, 60~70s开始采集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CT增幅为同层同大小兴趣区测得。

2 结果

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中,腺癌16例,鳞癌7例,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小细胞癌1例。病变分布以上叶为多,下叶次之。病灶特征包括深浅分叶征(4/25)、毛刺征(9/25)、空泡征(5/25)、胸膜凹陷征(5/25)、血管纠集征(1/25)、蜂窝征(1/25)、。病灶均位于肺外围。在25例病例中,CT值增幅>30Hu者为23例,占92%,几乎均呈均匀强化或最终趋向均一强化,有两例增强效果较差。

3 讨论

3.1 扫描方法

扫描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扫描方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应采用常规多层螺旋扫描。常规CT扫描以发现病灶,并确定病灶的解剖位置,在此基础上对病灶进行靶扫描,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多层螺旋扫描的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提高小病灶检出率及病灶的准确定位及边缘形态观察都有帮助。癌灶区靶扫描由于层薄、像素低、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使结节内部结构成分边缘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得到完整清晰的显示,可以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意义的影像信息; (2) 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应用上述方法对诊断仍有困难者,可以加做病灶区3mm容积式靶平扫描及增强扫描,通过观察比较病灶的强化程度及方式,能为病灶的定性提供重要依据。

3.2 征象分析

本组病例CT表现的几种主要特征: (1) 分叶征:分叶征的形成主要与肿瘤的收缩或肿瘤向不同方向生长,以及淋巴蔓延、气道播散累及小叶等有关。本组病例中4例出现分叶征,其中3例为深分叶,深分叶对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2) 毛刺征:用肺窗观察,可分为粗毛刺和细毛刺。有报道短毛刺和棘状突起是周围型小肺癌有价值的CT征象。本组病例中短毛刺远离肺门侧显示概率最高; (3) 空泡征:本组病例中多数病灶在薄层扫描中发现。当肿瘤细胞沿着肺泡壁或肺泡间隔呈附壁状生长,不破坏肺的支架结构,使肿物内的支气管得以保存,即可形成空泡征。空泡征对于早期周围型小肺癌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 胸膜凹陷征:典型的胸膜凹陷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肿瘤侧细线条影和胸膜侧对称的小三角形软组织密度阴影。它的形成与癌灶内纤维组织收缩有关,多数人认为它是肺癌的特异表现。本组病例中有5例胸膜凹陷征,表现为癌灶与胸壁间见三角形影或喇叭口样表现。

3.3 鉴别诊断与诊断

周围型小肺癌的鉴别诊断主要要注意与结核球和炎性结节的区分,可以从病灶部位、结节内情况、结节边缘、病灶周围情况等方面鉴别。周围型小肺癌多位于上叶前段及下叶前、后段,而结核球和炎性结节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周围型小肺癌结节内钙化多为点状,多位于病灶中央,可出现空泡征,结核球和炎性结节结节内钙化多位于病灶周围;周围型小肺癌多表现为深分叶,并多有毛刺,结核球和炎性结节的边缘光滑、清楚、无分叶或者为浅分叶;周围型小肺癌病灶周围可出现血管聚集征和胸膜凹陷征,结核球和炎性结节可有钙化或者纤维化的卫星灶。增强扫描显示,周围型小肺癌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强化峰值到达时间为1分钟内,CT值增幅为30~80Hu,而结核球表现为不强化或者包膜样强化,炎性结节则表现为邻近胸膜增厚,强化峰值时间快于肺癌且峰值高于肺癌。

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影像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在正确选择扫描方法的前提下,正确识别其基本征象,分析其形态、边缘征象以及内部特点的基础上,密切与临床结合,比如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有无吸烟史等。应对病灶的各种征象和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更加准确的诊断; (2) CT显示多种征象者,应高度怀疑为肺癌。一般而言,两种或两种以上征象同时存在时,则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同时具有3种边缘征象以上的周围型小结节应高度怀疑肺癌。此外,周围型小肺癌由于病灶较小,临床症状不典型,一直是肺癌诊断中的难点。对于在影像上不具备肺癌诊断依据的病例,应短期内定期复查,注意其动态性变化,多数周围型肺癌在1~3个月内其大小可有变化,这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周围型小肺癌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病例中, 腺癌16例, 鳞癌7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1例, 小细胞癌1例。深浅分叶征4例、毛刺征9例、空泡征5例、胸膜凹陷征5例、血管纠集征1例、蜂窝征1例。CT值增幅>30Hu者为23例, 占92%。结论CT显示出现多种征象者, 应高度怀疑为肺癌。增强扫描对于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围型小肺癌,断层扫描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霍贤海, 王兴国.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综述[J].临床肺科杂志, 2006.11 (4) :505-506.

[2]汪英傲, 潘得君.17例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8.27 (2) :60-61.

[3]李卫星, 董娜, 李卫青, 刘建军.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J].中原医刊, 2006.33 (24) :84-85.

周围型肺癌:诊断 第5篇

1 资料分析

1.1 临床资料分析:

17例早癌中, 男性10例, 女性7例。年龄40~66岁, 50岁以上者12人, 占本组病例的70%。发现病变时, 12例无任何自觉症状。从最初发现到手术切除时间一般超过3个月者就属于误诊病例。本组病例中的误诊率达到了为30%左右, 大多数印象诊断的是炎症和结核瘤。

1.2 影像资料分析:

本组17例早癌中, 鳞癌6例, 腺癌1例, 17例早癌的影像表现归纳如下:结节影最多14例, 磨玻璃影3例;有分叶者12例;边缘毛刺12例;血管集束征7例;胸膜凹陷征3例;条形影1例。密度中等的9例;密度低的8例;均匀的9例;腺泡征7例;条形影1例。

2 讨论

2.1 两种周围性肺癌的影像学研究方法:

(1) 未经开胸探查及术后病理证实者单凭细胞学的阳性结果而诊断为肺癌的, 或者仅仅因为病灶最大径<2.0 cm而诊断为早癌的, 其根据是不足的; (2) 回顾性研究手术未发现胸内淋巴腺及胸膜转移, 如手术时已确定有转移病灶的, 即不能作为研究和讨论的对象。我们认为按上述两个条件选择病例是合适的。否则的话, 就有可能在肺非癌性病灶上或已有转移的癌性病灶上去探讨早期肺癌的影像征象, 做出的结论是不准确的。仅举一例说明:患者张XX, 男52岁, CT号24870, 病理号350。CT检查病灶位于右肺上叶尖段, 1.5 cm×1.8 cm, 边缘有浅分叶, 纵膈可见一肿大淋巴结, 但根据大小, 诊断为早期肺癌, 开胸探查发现病灶位于上叶尖段, 纵膈淋巴腺已有多发转移, 病理诊断为肺泡癌, 淋巴腺转移。可见仅仅由于病灶小而诊断室不确切的。

2.2 周围性肺癌最常见的X线和CT表现:

以分叶小而浅的结节影最多见, 其次是磨玻璃影或浸润影。病灶边缘不规则, 短细毛刺, 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早期肺癌出现的概率最高。周围型早期肺癌最初可能仅表现为多个小结节堆积出现;也可起自肺的瘢痕组织。病灶密度低或中等密度, 可不均匀, 灶内见小气泡样透光区或空泡征[4,5]。

2.3 周围性早期肺癌的鉴别诊断

2.3.1 与肺内良性瘤的鉴别诊断:

肺内直径2.0 cm以下的小结节, 边缘分叶征象是区别肺内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本组17例中的14例表现为结节影, 12例边缘有小而浅的分叶。癌性病变以浸润性生长为主, 向周围肺组织浸润和蔓延, 故在病变边缘形成分叶状改变, 也就是“分叶征”。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的过程中, 形成完整的纤维包膜, 经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光整, 少有分叶征。结核球是肺内一种孤立的、有纤维包膜、境界分明的球形结节, 有分叶的机会不多。因此, 直径2.0 cm以下的肺内孤立性结节, 若具有分叶征象, 肺癌的可能性很大。

结节边缘毛糙和毛刺也是区别良恶性的最重要的鉴别点, 本组表现为结节的14例中分别为12例和2例, 无1例病灶是边缘锐利的。如前所述, 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都具有完整的包膜。所以, 绝大多数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 而癌性组织是浸润性生长蔓延和浸入肺组织, 导致病灶边缘形成肺组织和癌性病灶的交替存在方式, 因而经常出现病变边缘毛刺或边缘不整齐的外观。若结节内形成瘢痕组织, 即是在慢性病灶的基础上, 瘢痕组织逐渐癌变过程中, 在病灶的边缘会形成放射状的条索影, 牵拉病灶, 使肺的原有位置会有移位现象, 病灶的边缘也就呈现出更加的毛糙和不整齐。与炎性假瘤和结核瘤的鉴别中, 这两个病变其周围经常会出现有炎症和卫星病灶, 尤其结核球, 周围的小干酪性卫星灶及结节内的钙化是其主要鉴别点。

区别肺内结节良恶性改变的另一重要鉴别点是病灶内的小泡征, 早期癌灶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 灶内出现小泡影透光影, 本组7例有此种表现。当癌灶体积小时, 癌细胞团与残存的肺组织相间存在, 而肺泡腔内仍含有气体, 这是形成病灶内小腺泡征的主要因素。而肺内良性结节几乎没有此种表现。所以腺泡征是周围性早期肺癌的第二个特点。

病灶密度低是区别肺内良恶性病变的第三个重要鉴别点。本组8例表现为病灶密度低, 另9例表现为中等密度, 而无1例表现为病灶密度高。早期癌灶密度低与早期癌灶内腺泡征的其病理基础基本相同。肺内良性瘤的密度偏高或密度中等, 而早期癌性病变会表现为密度较低。因此, 病灶密度低是早期肺癌的第三个特点。

2.3.2 与肺内浸润影鉴别诊断:

若肺癌表现为磨玻璃样影, 则与肺内渗出性炎症灶不易鉴别, 本文有3例表现为磨玻璃样影, 若出现小的磨玻璃样改变, 嘱患者进行抗炎和抗结核治疗, 如果经过治疗后病灶大小形态无改变甚至有增大的迹象, 则要高度考虑恶性的可能。HRCT上见磨玻璃影内有极小的结节影, 则更有助于肺癌的诊断。

2.4 肺内瘢痕组织诱发的肺癌早已为人们所承认。

有人统计, 约有1/2的腺癌 (包括肺泡癌) 起自肺部瘢痕组织——即所谓瘢痕癌, 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腺癌 (包括肺泡癌) 。因腺癌的倍增时间最长, 平均是163 d, 所以在瘢痕的局部出现的结节影, 密度中等或密度低, 发展缓慢, 则非常有助于肺瘢痕癌的诊断。此外, 癌灶内瘢痕组织的存在即纤维组织增生限制肿块的生长, 也是肺瘢痕癌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2.5

早癌在其开始阶段可能仅表现为2~3 mm大小的结节, 成堆出现,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结节影。

2.6

癌灶与邻近胸膜形成胸膜凹陷征, 是由于癌灶内瘢痕或增生的结缔组织牵拉, 使邻近脏层胸膜产生凹陷所致。结核瘤也会出现此征象, 但结核瘤多数会同时伴有卫星病灶, 而瘢痕癌出现的概率会更多些。

参考文献

[1]范若兰.我国肺癌流行病学研究及病因研究概况[J].中国肿瘤, 1993, 2 (11) :3.

[2]杨钧.局限性磨玻璃密度影与早期肺癌[J].国外医学, 2004, 27 (1) :22-23.

[3]田巍, 李龙芸.螺旋CT低剂量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研究[J].癌症进展杂志, 2005, 3 (2) :120.

[4]Carucci LR, Maki DD, Miller WT.Clustered pulmonary nodules highly suggestive of benign disease[J].J Thorac Imaging, 2001, 16 (3) :103.

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价值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41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检查, 患者均无先天性肺部疾病和其他严重疾病, 符合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试验组 (21例) 和对照组 (20例) 。试验组男14例, 女7例;年龄25~60岁, 平均 (45.4±12.6) 岁;鳞癌6例, 腺癌11例, 支气管肺泡癌3例, 混合癌1例。对照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23~59岁, 平均 (46.3±12.0) 岁;鳞癌7例, 腺癌10例, 支气管肺泡癌2例, 混合癌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X线影像诊断方法, 使用临床上通用的数字化机对患者进行正面和侧面扫描, 患者胸部与仪器的屏幕之间不要留有空隙。X线诊断要求焦距为180 cm, 应用电压80~95 k V, 电流15~40 m As[3], 需要注意的是, 正面扫描和侧面扫描选择的电压、电流值不同, 应该按照仪器使用标准进行具体操作。

试验组采用螺旋CT诊断方法, 选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全身扫描。扫描过程中, 患者应该屏住呼吸, 尽量不要有胸部起伏, 降低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和影响。扫描时, 医护人员应该按照严格的顺序和步骤进行操作, 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肺部扫描, 范围覆盖全肺即可, 电压120 k V, 电流100 m As, 扫描厚度0.8 cm左右[4]。常规肺部扫描完成后, 进行PN定位靶扫描, 扫描参数按照仪器规定的标准设置即可。然后, 医护人员在患者前臂位置注射对比剂碘海醇[5], 静脉注射, 浓度300 mg I/ml左右, 注射速率4 ml/s。注射完成后, 继续对患者进行扫描, 扫描对象为肺动脉, 医护人员应该按照影像变化及时记录患者的动脉峰值, 方便进行下一步的分析。诊断过程中, 患者应该全力配合医师的各项要求, 降低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大限度地保证扫描影像的准确性。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CT影像检测出21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 其中, 毛玻璃样密度改变10例, 细毛刺征改变5例, 长毛刺征改变3例, 空泡征改变3例, 确诊率为100%。X线影像共检测出17例周围小肺癌患者, 其中毛玻璃样密度改变8例, 细毛刺征改变6例, 长毛刺征改变2例, 空泡征改变1例, 确诊率为85%。试验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病灶位置及表现

对所得CT诊断影像进行观察可以发现, 患者的病灶位置分布十分清晰, 病变分布在左上肺8例, 左下肺5例, 右上叶3例, 右下叶3例, 右中叶与右下叶各1例。患者的病变表现主要为分叶征、毛刺征、肺门结肿、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 其中分叶征4例, 毛刺征5例, 肺门结肿5例, 血管集束征4例, 胸膜凹陷征3例。

3 讨论

周围型小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患者通常表现出咳嗽不止、胸闷气短、咯血、呼吸困难、精神不振等症状。空气污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引发肺癌的最主要原因, 患者患病初期, 基本无病症反应, 这是因为肿瘤被肺组织覆盖住, 还未发生转移造成的。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方法也愈来愈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64排螺旋CT诊断方法, 临床研究表明, 这种方法的诊断速度非常快, 医护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的肺部三维信息, 方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同时, 64排螺旋CT诊断方法能够比较直观、清晰地将患者的病变位置和情况显示出来, 和其他检测方式相比优势非常明显。本研究对X线影像诊断方法也做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这种方法的误诊率比较高, 容易漏诊, 且所得图像比较模糊, 医护人员往往要结合对患者的临床病症的观察才能做出具体的判断, 效率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 64排螺旋CT诊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患者的病灶位置及表现比较清晰, 患者等待的时间比较短, 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低。

综上所述, 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CT诊断, 准确率高, 且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小病灶的内部结构和状态, 具有较高的影像学价值,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卫红, 荣阳.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价值与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 :161-162.

[2]领雪峰, 韩采青.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型研究[J].河北医学, 2014, 20 (9) :1443-1445.

[3]覃维松.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21例[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9) :287-289.

[4]夏杰.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的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 2015, 13 (12) :123-124.

周围型肺癌:诊断 第7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价值

周围型小肺癌 (SPLC) 原发自肺段支气管以下, 直径≤2 cm的一种肺癌病变。周围型小肺癌病情具有较为快速进展, 预后质量较差, 因此需及早予以诊断治疗, 如此方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率[1]。选取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 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28~75岁, 平均年龄 (51.6±3.4) 岁。小细胞癌患者12例, 腺癌患者40例, 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6例, 鳞癌患者22例。病变位置:左肺下叶患者10例, 左肺上叶患者20例, 右肺下叶患者10例, 右肺中叶患者12例, 右肺上叶患者28例。

1.2 方法

患者均应用CE16排螺旋CT机进行检查, 横断高分辨薄层和全胸容积多平面重建 (MPR) 扫描。扫描参数设置:薄层厚度1~2 cm, 由肺底至肺尖进行连续性扫描, 管电流45 m A, 管电压120 k V, 重建层厚度2.4 mm, 层距4 mm, 层厚10 mm。患者经横断位薄层及MPR扫描检查后, 观察临床征象空泡征、短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气相、分叶征等检出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 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空泡征、边缘毛躁、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等各项临床征象, 均存在较高检出率。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横断面薄层与MPR对比, P<0.05

3 讨论

肺癌在临床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发病率存在逐年上升趋势。肺癌预后与诊断时临床分期存在较为密切相关性。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可以有效提高预后,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周围型小肺癌在进行辅助检查时影像学表现并无较为统一标准, 临床表现存在多样化, 无法确定一个明确诊断标准, 使得临床诊断难度上升。因此对于超过40岁, 肺部存在异常影像患者, 需予以再次详细检查, 对于病灶直径<2 cm早期周围型小肺癌需进行严格检测。肿瘤边缘征象特点较为明显, 分叶征通常属于周围型小肺癌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基本征象, 绝大部分小肺癌显示深分叶, 弦距与距长比例>2/5。病理基础:肿瘤边缘各位置肿瘤细胞存在不同分化程度, 生长速度也无相同性;肺部所存在的结缔组织间隔, 进到肿瘤血管、支气管分支、由肿瘤内部往外部生长的血管和结缔组织等均会导致肿瘤生长受到一定局限性, 形成陷窝, 由此存在分叶形态。边缘毛糙呈现细短毛刺、棘状突起状态, 此乃肺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临床征象, 此类表现是因为肿瘤间质, 血管往瘤外生长和肿瘤细胞往周围发生蔓延而导致的。肿瘤内部CT表现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泡征:结节内小灶性透光区域, 直径<5 mm, 也由此能够区分肺癌空洞, 有的单发, 有的多发。若多个密集小泡汇集到一起出现蜂窝状则为蜂窝征, 病理基础是未被肿瘤组织所占据的含气肺组织;未发生闭合或扩张性小支气管;乳头状癌结构之间含气腔隙;沿肺泡壁生长癌组织无封闭性肺泡腔及融解、破坏与扩大性肺泡腔;肿瘤内小灶性坏死排出后而产生。此征通常出现在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腺癌中, 有的也出现在鳞癌中。有的空泡内由于存在粘液, 出现脱落性肿瘤细胞等成分, 导致CT值上升, 与水样密度具有相似性。肺窗上出现小泡状模糊低密度影, 纵隔窗上则存在小泡状透亮影。 (2) 细支气管气相[2]:具有细条状特点, 直径为1 mm空气密度影, 有的为小泡状, 其直径<1 mm空气密度影, 出现在连续数个邻近层面上, 其病理为扩张性细支气管, 通常出现在细支气管肺泡癌或腺癌中。肿瘤邻近结构发生变化的CT征象主要为血管集束征:其周围血管往结节位置聚集, 血管在肿瘤边缘出现中断现象或直接贯穿肿瘤, 有的动、静脉均会受到累及, 肺静脉累及可以有效鉴别于良、恶性。胸膜凹陷征:临床中存在三种表现形式, 在凹入中心与扫描层面平行时会表现为典型性胸膜凹陷征, 瘤灶与邻近胸壁间三角形影或称喇叭口, 尖端与线状影具有相连特点[3];在层面偏离凹陷中心位置时, 线状影则自一条分成两条或以上, 有的会出现与瘤体逐渐分开现象, 三角形影自大变小, 分离为两个小三角形;出现水平裂和斜袭胸膜凹陷表现呈现曲线影。病理基础通常认为是病灶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而引发。瘢痕收缩力经瘤体相邻纤维网架传递至脏层胸膜, 使得脏层胸膜往瘤灶方向发展。凹入位置与壁层胸膜间形成空隙, 内部有生理性液体进行充填。

总之, 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具有明显临床检出率, 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马先红.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36) :331-332.

[2]陈爱丽.多层螺旋CT对周围小肺癌的诊断价值.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 (7) :1108-1109.

周围型肺癌:诊断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搜集本院2006年3月~2010年6月间的22例周围型小肺癌 (腺癌13例, 鳞癌6例, 小细胞癌2例, 腺鳞癌1例) , CT资料完整, 其中男14例, 女8例, 年龄32~80岁, 中位年龄56岁。临床主要症状:咳嗽18例, 痰带血12例, 胸痛和胸闷7例, 发热2例, 无症状偶然发现2例。15例良性结节患者中男10例, 女5例, 年龄35~73岁, 众位年龄55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穿刺活检及痰检等病理证实, 所选择病例均为直径≦2.5cm的肺内孤立小结节。

1.2 扫描方法

采用Somatom AR star型螺旋CT机 (德国西门子公司) 进行检查, 其中对病灶的扫描层距与层厚均为10mm, 其中16例患者进行薄层增强扫描, 扫描检查由肺尖开始, 逐步向肺底进行扫描, 其方法为: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300Mg I/m I) , 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2.5 m I/s速度注射, 总剂量按1.5 m I/kg计算, 注射对比剂后, 分别于0.5, 1, 2, 3, 4, 5min对病灶进行动态扫描 (层厚和层距均为3mm) 。4例做了螺旋CT靶扫描, 电压120KV, 电流140m A, 时间2S, 层厚和层距均2mm, 2例做了HRCT靶扫描, 电压140KV, 电流170 m A, 时间2S, 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值以小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征象:

15例良性结节中8例为结核球, 密度不均匀, 5例出现钙化;5例伴有小卫星灶, 边缘光滑完整, 边缘见细长毛刺7例, 胸模凹陷征6例, 血管集中征7例。22例周围型小肺癌CT片检查结果示, 其病灶均为孤立小结节, 且均位于肺内, 同时检查结果示其直径均在2.5cm及以下, 对其分型检查示, 22例患者中包含18例实性型患者, 而另外4例为含气型。双肺上、中、下野分布无特异性, 病变均位于肺的外围。 (1) 16例有浅或深分叶征 (16/22) 。 (2) 14例有毛刺征 (14/22) 。 (3) 7例有血管集中征 (7/22) 。 (4) 6例有胸膜凹陷征 (6/22) 。 (5) 5例有空泡征 (15/22) 。 (6) 3例有模糊绒毛影 (3/22) 。 (7) 2例有高密度点条征 (2/22) 。本组病例未出现钙化和空洞征象, 多数病例具有两种以上特征表现。而所有患者中采用薄层增强扫描检查的16例患者的检查结果示, 其病灶呈现出中度到明显的强化状态, 其CT值约为54~90Hu, 且16例患者中检查出11例存在纵隔、肺门和支气管淋巴结肿大。

2.2 增强前后结节CT值及强化程度比较:

恶性结节增强密度、增强程度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3.1 扫描方式的选择

采用李惠民等[2]的观点对于直径≤2.5cm的肺内结节进行螺旋CT靶扫描, 特别是高清晰度螺旋靶扫描, 取得了较佳的效果, 而其效果较佳的原因主要与其更薄的扫描层厚有关, 故其密度分辨率相对更高, 所以其对肺内呈现孤立且较小的结节的检查情况更佳, 对其与周围组织的情况显示也更好, 而这是对疾病进行定性诊断的重要指标。而这为X线胸片与常规CT检查后不明确病灶及较小病灶的进一步检查提供了较佳的诊断方法, 故提示我们可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后, 对其中存在肺部孤立小结节的患者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检查, 为诊断提供依据。

3.2 临床研究显示

对于直径在2.5cm及以下的周围性小肺癌如能达到早期正确诊断, 则可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预后, 而以往传统的检查方法中, X线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临床应用的价值相对较低, 而CT检查对X线有更高的价值, 本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其诊断准确率已经可达到86%, 但是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3.3 周围型小肺癌的几种主要特征性CT表现

(1) 分叶征:本组有16例 (图1) 患者采用长CT检查, 基本可对其深分叶征做到较佳的显示, 而薄层增强扫描对于细浅分叶征则由更佳的显示效果, 故有深浅分叶之分。本组16例中有5例常规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光滑, 而薄层增强高分辨及靶扫描浅分叶清晰显示。炎性假瘤或肺结核等良性肿瘤边缘也可显示为浅分叶征, 因此深分叶征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价值大[3]。

(2) 毛刺征:本组有14例 (图1) , 以远肺门侧显示概率最高。薄层增强高分辨及靶扫描可清晰显示晕圈状或毛刷状的短毛刺征 (图1、2) 。有学者把实性型小结节, 毛刺征或分叶征两种征象同时存在者进行形象评估, 即称之为“毛虫”征[4]。本研究中的22例患者中有9例存在“毛虫”征 (图3) 。临床较多研究认为“毛虫”征对于本类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这9例病例在获得病理结果前均做出了正确诊断, 其中有7例患者存在1种以上的的其他肺癌相关征象, 而这些征象为本类疾病进一步有效确诊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鉴于此, 我们认为对于检查示“毛虫”征的患者应考虑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的可能。 (3) 血管集中征:9例患者中的7例 (图4) 检查结果显示, 其较常规的CT检查确切者达到2倍, 而这些结果基本与其他研究显示一致[5~6]。 (4) 胸膜凹陷征:9例患者6例 (图5) 中表现出胸膜凹陷征, 此征象以三角形或喇叭状为主要特征性表现[7]。而这种征象也是在薄层增强扫描中方显示较佳。本研究中6例患者出现此征象, 相对临床其他研究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比例, 而这也为本病的诊断依据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明, 同时其也与较多临床研究显示基本一致[8~9]。 (5) 空泡征:本组有4例 (图6) , 此征多见于恶性结节, 良性极少见[10], 出现率不高, 文献报道约35%左右。且其出现的概率与肿瘤的增大成反比[11]。而这进一步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依据, 提示我们对于小结节应该采用薄层增强扫描进行细致的检查诊断。 (6) 模糊绒毛影:本组有3例 (图7) , 此征少见, 亦为本病的重要征象。 (7) 高密度点条征:本组有2例 (图8) , 因为肺癌病灶的血供增多[12], 故其小血管随之呈现增多及增粗的趋势, 而这为恶性肿瘤的确诊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是其区别于良性肿瘤的有效特征之一, 薄层增强扫描后在病灶中见有特征性的特高强化点条状影, 即“高密度点条征”, 是诊断此瘤又一重要征象。

周围型小肺癌的CT鉴别诊断, 马大庆, 等[13]叙述详细。我在这里特别提出, 在对本病进行X线检查, CT平扫和诊断时, 应重视薄层增强高分辨及靶扫描和穿刺检查。本组有16例做薄层增强扫描, 4例做了螺旋CT靶扫描, 2例做了HRCT靶扫描。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总之对于直径在2.5cm及以下且以孤立小结节为主要征象的周围型小肺癌进行检查, 采用常规的CT检查确实存在一定局限性, 但在检查的过程中对肺内结节出现一种或多种上述主要特征性CT表现, 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对征象的显示越多, 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

摘要:目的:探讨CT对直径≦2.5cm, 以孤立小结节为表现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方法:搜集22例经手术、穿刺活检和痰检等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及15例良性结节的完整CT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恶性结节发生、发展规律, 结节密度、增强形式、与正常肺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情况。结果:22例小肺癌的CT表现:全部为孤立小结节, 16例有浅或深分叶征、14例有毛刺征、7例有血管集中征、6例有胸膜凹陷征、5例空泡征、3例模糊绒毛影、2例高密度点条征。结论:CT、特别是HRCT靶视野扫描及增强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价值。

上一篇:舞蹈的健身价值下一篇:编辑的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