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升级范文

2024-07-22

产业创新升级范文(精选12篇)

产业创新升级 第1篇

一、中小文具企业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中国文具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在缓解就业压力、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5%以上。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7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0%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 有5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由此可见, 中小企业在文具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小企业与品牌集团合作, 就能在整体上往上迈一个台阶, 那在市场竞争中也将会变得更加强大。

二、中小企业的现状

目前, 很多中小企业, 都是随着一个好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而消亡,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企业内部人员文化程度偏低,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够, 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用人制度;工作保障及福利待遇不够到位, 使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

2、企业的品牌与专利意识模糊, 创新意识薄弱, 导致同一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无特色, 模仿现象严重。导致价格恶性竞争, 以牺牲品质, 粗制滥造迎合低价, 自断后路, 在国际市场被贴上低劣产品的标签, 也影响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3、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数据失真, 固定资产数额少, 自身实力不足, 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而资金不足又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4、以盈利为唯一目标, 而忽视了企业科技创新,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频繁更换主导产品, 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风险缺乏抵抗力;或是为了赚钱而不顾严重污染了环境, 为了节省成本而违背了诚信的原则, 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和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而且也必然导致了企业不能长久生存。

三、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文具产业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产品结构正在转向“创新、绿色、环保”的新主题。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变化, 中小企业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升级呢?笔者感到, 企业内部转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企业领导者把握着企业前进的方向盘, 因此领导者的观念和素质需要转变, 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及时了解行业和技术的新进展, 多思考、多学习, 跟上时代的步伐, 灵活地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学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善于利用每个员工的长处, 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要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使员工真正地在工作中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2、中小企业想要成功转型, 就必须制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产业模式。在同质化竞争的商业环境下, 要创立自己独特的技术和品质。通过整合分析经营过程中的内外各要素、各环节, 找到技术上的突破, 或某一个环节上的改进, 或是对原有模式的重组、创新, 以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 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持续盈利的目标。当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和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来不断调整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 学会优化整合资源, 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持续赢利、持续成功就是必然的。

3、中小企业要不断利用新科技来“武装”自己, 实现企业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 运用网络等新型的销售渠道, 通过网上下单、就近配送等方式, 企业不仅能缩短销售渠道, 降低营销费用, 还能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要改进硬件设施, 引进技术人才, 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等方式展示产品和活动, 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运用现代企业管理软件 (如ERP等) 作为企业信息与Internet技术的平台, 以便连接与整合企业所有资源, 实现实时共享企业级数据。

4、企业与学校接轨, 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产学研结合, 让更多学生了解企业, 实现产学研结合, 把学术界的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运营发展中, 帮助企业实现科技创新, 与时俱进。

5、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便是获得“绿色身份证”, 在企业运营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协调优化。要肩负起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 诚实守法, 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树立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 改善公众关系, 获得政府支持, 而且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创新升级 第2篇

作者:王琦

来源:《职业·下旬》2015年第01期

摘 要: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通过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来实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校企合作能使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与企业保持一致,实现了校企的双赢,促进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和提高。

关键词:合作 创新 产业需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以省级示范建设为契机,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根植航天,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对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依托企业背景,准确办学定位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天系统高职院校,隶属于中国航天第七院,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学院将航天文化理念与教育理念有机融合、提炼,形成了“文行忠信,严慎细实”的八字校训;在高职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确立了“以人为本,学以致用,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航天,面向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认知、高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打造航天特色品牌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按照现代高职教育发展方向,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四个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一,在办学模式上,充分依托航天优势资源,传承航天优秀文化,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形成了“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特色。

第二,在专业上,立足航天,面向国防军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突出机械、电子类重点专业,发展汽车、计算机、管理、艺术类优势专业。

第三,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推行“校企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在培养目标上,造就一支作风优良、技艺精湛、善打硬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坚持就业导向,强调学以致用,注重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持续拓展能力。

二、共享校企资源,共建教师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院发挥航天行业办学、校企一体的优势,深化校企之间的交流,在中国航天第七院的统一部署下,实现校企人力资源共享、互通、统管,实施了学院教师和航天企业技术人员对口交流,实现了“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每年学院派遣部分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动手操作,或安排专业课教师到航天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挂职锻炼。同时,学院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航天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解决技术难题,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在企业的应用研究能力。截至目前,已有78名专业课教师到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所属企业接受了专业技能培训,16名教师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技术管理骨干实现了对口交流,有21名教师既作为专业教师承担相应的专业教学任务,又作为生产技术人员承担产品开发、工艺制定、零件加工等生产技术工作。目前,学院已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聘请了135名兼职教师,基本形成了每门实践技能课程均有一线高技能人才讲授或指导的机制,对提高学院教学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把“现代班组”建设引入学院,使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学院根据中国航天第七院“现代班组”建设要求制定《现代班组管理办法》和《现代班组考核标准》,考核教学班组(团队)的教学教研任务、基础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民主管理和班组文化,年底评选“金牌班组”“银牌班组”“铜牌班组”,奖优罚劣。学院电子工程系电子实习实训教学团队被评为“金牌班组”。

三、共育校企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学院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秉承航天文化传统,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将航天文化教育贯穿职业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具有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技能人才。学院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入航天文化元素,将航天概论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举办航天科技知识与航天文化专题讲座,每年10月8日举办“航天日”活动,结合航天重大成就举行庆祝和学习讨论活动等,形成了具有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理实一体”教学,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和企业特点,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1.“三段”式教学

学院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段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和基础技能训练,第二段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三段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2.“工学交替”式教学

学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实习,学习与在企业实习交替进行。按照高职专科三年制学制,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按“1+0.5+0.5+0.5+0.5”进行,即第一学年在校内学习,第三学

龙源期刊网 http:// 期到企业实习,第四学期又回到校内学习,第五学期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实习,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3.“课程接轨”式教学

学院与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机电专业预开发班”,结合成都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来的人才岗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实行“1+1.5+0.5”课程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五学期由一汽大众培训中心与学院共同设置理论课程,由学院教师和一汽大众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授课,专业实训全部在大众公司实际生产现场或培训中心完成,第六学期在一汽大众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

4.“订单培养”式教学

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实境训练,企业直接参与对学生的考核、选拔。近年来,学院开办了多个以行业、企业冠名的订单培养班,如“航天机械制造班”“大飞机班”“国际一汽物流班”“吉利班”“新希望班”等。

五、学生竞争力强,就业成效显著

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加《英语写作大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第五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建筑信息模型大赛总决赛获国家级团队全能三等奖,参加四川省信息化设计竞赛获省级一等奖,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参加第六届全国美育成果展获学生组特等奖;参加全国ITAT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3项,参加全国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获四川赛区总决赛二等奖,学院管理工程系获国防科工委“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学生舞蹈《航天魂》获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非艺术类比赛三等奖。

校企合作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情况好。近三年,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7%以上,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用人单位一致反映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评价称职率超过95%。尤其是机械类、电子类学生深受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欢迎,如成都一汽大众公司2010年一次性在学院录取了800余名学生,2014年提前预订了学院2015年的毕业生1000余人。2008年、2012年,学院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转型时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将坚持高端引领,与更多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强化校企合作质量,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真正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校企双赢。

(作者单位: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成果助推产业升级 第3篇

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针织行业科技创新方向。清洁型消色雕印印花工艺开发与应用、内衣部件测试新技术及应用等12项成果荣获“纺织之光”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包括4项针织基础理论项目及工艺技术和8项新型原材料及功能性产品研发。这些成果的应用,无疑将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提升附加值

创新项目:清洁型消色雕印印花工艺开发与应用,针织布(四分制)外观检验,经编无缝服装创新设计与应用,内衣部件测试新技术及应用

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研究和工艺技术创新的支撑。

GB/T 22846-2009“针织布(四分制)外观检验”对四分制、线状疵点、条块状疵点、破损性疵点、局部性疵点、散布性疵点、明显散布性疵点给予了明确解释,明确了疵点计分的方法,以及每匹布的总分值(以每100平方米计分或100米全幅)的计算公式。该标准的出台解决了很多商业纠纷,缩短了国内外标准的差距,满足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在工艺技术创新方面,“经编无缝服装创新设计与应用”首次形成了系统的经编无缝服装设计理论,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经编无缝服装设计与仿真系统;并对袖子部位工艺进行研究,首次提出采用装袖、插肩袖进行经编无缝服装衣袖设计,改善了经编无缝服装的造型和实用性能。

安莉芳的“内衣部件测试新技术及应用”项目,突破了传统钢圈测试装置一维或二维的测试模式,对钢圈进行三维检测,从而能完整模拟钢圈穿戴和洗涤运动情景,提升了产品的品质和舒适度。

而“清洁型消色雕印印花工艺开发与应用”项目采用多种新型复配材料,无须气蒸过程,大大缩短工艺流程,实现了低碳环保的清洁生产。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将此印花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使90%以上的普通涂料印花转变为清洁型消色雕印印花,占到全年总产量的50%以上,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型材料开拓新空间

创新项目:发热纤维针织服装的开发,镀银抗菌面料的开发研究,中空改性涤纶纤维吸湿发热、吸湿速干针织内衣,纳米复合抗菌/易护理功能针织产品研发,绿色节能抗菌防紫外线针织面料的研发,仿真丝高弹针织内衣面料,复合功效型芦荟纤维纺织品的研发,时尚、功能花边内衣面料

对消费者而言,对内衣的需求不仅是穿着舒适、健康,而且已日益趋向时尚与多变。在2012年度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中,共有发热纤维针织服装的开发、镀银抗菌面料的开发研究、仿真丝高弹针织内衣面料等8项新型原材料及功能性产品,开拓了针织内衣更大的市场。

“发热纤维针织服装的开发”是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项目,采用新型吸湿发热ekslive纤维。首先,纺纱工艺设计时,合理配置ekslive纤维的含量,使产品热、湿舒适性能最为理想。其次,为克服发热纤维因纤维粗、强力低、抱合力差等固有缺陷而造成的纺纱困难,与粘胶纤维混纺成纱。同时,根据人体工学原理进行成品设计,既符合时尚美感,穿着时又具有良好的压力舒适性能。

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仿真丝高弹针织内衣面料”则利用高档铜氨/尼龙双组分丝,采用添纱工艺织造,喂入针钩内的纵角大于氨纶丝喂纱纵角,确保不翻丝。然后,对面料进行染整处理,采用循环升温方法及逐量添加染料和助剂的方法进行染色,确保布面颜色均匀。再采用新型SUNSILKY柔软剂与抗菌剂使面料的手感滑糯,同时具有功能性。

众所周知,镀银纤维中包含的银离子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然而,纺织染整加工涉及很多化学反应,如果没有合适的工艺,银离子会大量流失。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镀银抗菌面料的开发研究”项目开发了一种由尼龙镀银纤维与异型截面的超细涤纶交织的针织面料,该面料中的各组分纤维间不会产生化学反应导致银离子的流失。此外,异型截面涤纶具有良好的导湿性,能将运动中形成的汗液等迅速排出体外。

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合作“复合功效型芦荟纤维纺织品的研发”,综合应用了芦荟纤维与棉、莫代尔等多种纤维的优良特性,经复合功效加工整理,最终产品达到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实现了针织内衣可外穿的优雅风格。

此外,“时尚、功能花边内衣面料”由广州市天海花边有限公司设计、研发和生产,融入全新设计创意,图案古典、温馨,质地柔软舒适,塑身功能强。除了创意的设计,原材料的使用也是此款面料的核心科技,天海花边以节能环保为追求,独特的结构设计将面料和花边有机结合,提高了成衣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裁剪和接缝,节约能源消耗。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指出,未来将围绕着针织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技术改造、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重点进行,着力推广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加工精细化、产品功能化和高档化项目,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研发,走科技创新之路。而上述项目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走在了创新发展的前列。

数据分析

集 群

200万件

关键词:浙江桐庐毛衫出口逆势增长

2012年,虽然外贸形势异常严峻,但“中国出口毛衫制造基地”浙江省桐庐县的毛衫出口依旧逆势增长。2012年1~11月,桐庐出口法检毛衫超200万件,产值达500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6.14%和12.46%。

nlc202309030315

记者点评:高品质带来了高增长

桐庐毛衫逆势增长靠的是区域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近两年,浙江杭州检验检疫局积极与桐庐县政府沟通,共同扶优扶强,提升桐庐毛衫品牌发展。本地企业纷纷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各类认证,为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持续扩大出口提供了保证,使得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80%

关键词:全国网销泳装八成来自兴城

记者从辽宁省兴城市天喜泳装电子商务创业园获悉,自去年4月成立起,兴城泳装网上销售创造了日售2万套的纪录,总销售额超3亿元。全国网销泳装80%来自兴城,其中65%来自天喜商城。兴城作为中国泳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泳装生产企业427户,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产泳装1.5亿多件(套),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点评:一条龙服务成就兴城泳装

兴城是全国泳装集群,天喜泳装电子商务创业园为集群企业提供了优质的一条龙服务,成就了泳装网销的业绩。该电子商务平台集商品仓储、电子商务、物流运输于一体,形成了快速高效、操作简便的一条龙运作体系,有货源、质量和信誉等保证,满足了消费者的全方位需求。

展 会

170家

关键词:香港国际内衣泳装展强调“创新”

3月26~27日,香港国际内衣泳装展将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主办机构欧罗维特展览公司将以“创新生活”为展览主题,强调不断创新的重要性。展会预计将有来自13个国家的超过170家企业参展,主要分为内衣生产区和终端成品区。

记者点评:谨慎为创新而创新

当前,加强创新已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则,相关展会也不断打出创新这一金字招牌。展会中的创新产品与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借鉴,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创新在于产品的市场消费需求与艺术审美之间形成一个完美的契合点,并以独特技术优势来设立产品创新关系的技术堡垒,要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2万平方米

关键词:袜业采购交易会展示袜业市场

3月4~6日,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袜业采购交易会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展会由商务部批准,中国同源公司、上海内衣行业协会举办,由歌华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承办。展会得到了众多知名袜企及地方协会的支持,展出面积达20000平方米,展会同期还将举行由美国袜业协会主办的“中美高端袜业论坛-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袜业采购交易会中美论坛”,探讨中国袜业如何走向成功,如何突破海外贸易的瓶颈。

记者点评:借展会练袜企内功

我国袜企近几年发展迅速,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袜子的年产量超过130亿双,年销售收入在350亿~500亿元之间。不过,部分袜企仍维持着作坊式生产。如今,袜子已成为时尚消费品,消费增长率逐年攀升,仍维持原始生产运作模式的企业可以借助袜业专业展会,充分学习和了解袜子的技术革新、包装改进、消费趋势、国际市场等行业信息,使之与市场发展相匹配,实现升级发展。

企 业

7项

关键词:宏杰内衣连获国家专利

广东宏杰内衣实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产品技术创新,并获得国家专利7项,让企业自主品牌的价值和科技含量更上一层楼,成为行业榜样。宏杰旗下核心内衣品牌浪漫春天正是依托创新技术,不断推出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内衣产品,受到消费者和内衣加盟商的青睐。

记者点评:品牌与科技结合实现快速发展

如今,内衣市场已经进入品牌无形资产竞争的时代,品牌的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杰内衣在产品技术创新方面,正逐步积累无形资产优势,将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占据先机,并为拓宽网络、强化终端奠定基础。同时,该公司鼓励员工积极申报专利,以专利技术强化内衣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企业的市场布局和战略发展建立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

3200平方米

关键词:专业袜文化博物馆开馆

近日,专业袜文化博物馆北京日盛袜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纺织发祥地北京市房山区,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经纬文明,由北京助野日盛袜业有限公司斥资兴建,全馆占地3200平方米。博物馆共设五大展区,分别为历史馆、科技馆、体验馆、未来馆以及心地大厅,全馆区划科学、布局合理,严格遵循国际上主流展示空间的动线设计原则。

记者点评:袜子有“家”了

北京日盛袜文化博物馆开创行业先河,集成了中外袜文明,包括文物、文献,馆藏品丰富、翔实,全方位地向公众展现与袜文化相关的实物、图片和声光电信息,集专业性、科学性和趣味体验于一体,帮助公众对袜子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和科普知识进行重新认识。

产业创新升级 第4篇

2009年5月6日,中央发文《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针对海西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任务。2009年5月8日至10日,温家宝总理在福建考察,强调要认真落实该文件,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要重点做好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中,包含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自主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前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后者提出,改革开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主创新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体制机制要争创新优势、对外开放要取得新进展、自主创新要实现新突破,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文件明确提出要增强海西经济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了发展的重要目标。文件认为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使之成为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转移的载体。可见,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当前海西经济区建设工作的重点。福建省是海西经济区的倡导者和领头羊,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依托,推动福建省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演化、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是当前经济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

1 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

1.1 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一种基于地缘因素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对于产业布局有重要的影响。哈佛大学教授Porter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之后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对其做了明确界定。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如提供零部件及设备的供应商;提供服务的专业化公司;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和成熟的销售渠道;提供职业培训的专业化培训机构;提供必要公用物品的政府或者社会机构等等(Porter,1998)。

创新集群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重要概念,学术界对于其尚未有一个成熟的定义。创新集群将创新研究和产业集群研究综合在一起,为解释当今的经济增长动力提供了较好的学术支持。该理论从其它理论中汲取了有益的研究养分,如新经济增长理论中重视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增加知识积累和回报;制度经济学关于合理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对于促进企业组织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分析等等。创新集群包含的丰富内涵使得其对于许多的经济现象有强大的解释能力。如Broersma(2001)所认为的,理解创新集群的关键就在于理解产业之间和创新过程之间的创新联系,它往往是围绕技术创新和技术商业化而形成的一种组织间的广泛联系。创新集群的出现往往源于技术创新在特定的产业集群的富集,借助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群得以以高度集约化、高附加值化模式发展,赢得绝对的竞争优势。

1.2 区别

有学者对于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的区别进行了列表区分,如表1所示。

可见,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即有相似又有差异,仔细分析,主要可以从这样几点来进行理解:

(1)产业集群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欲图通过集约化的生产而产生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而创新集群则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要目的,更强调创新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

(2)在产业链位置上,产业集群多位于其中低端,难以对整条产业链产生重要影响,而创新集群多位于产业链的高端,有较强的扩散能力,足以影响整条产业链的存在和发展。

(3)产业集群的明显特征是地理邻近性和行业相近性,而这一点并非创新集群形成的必要条件。如Lundvall(1994)所指出的,创新集群的特征是相互学习和集体行动。创新集群所代表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组织间的关系网络,即基于对价值增值的目的而联系到一起的组织体系结构,而集群内部的成员即可以位于单个行业内部,也可以是处于同一创新过程的不同行业的成员。Broersma(2001)也指出,理解创新集群的关键在于理解产业之间和创新过程之间的创新联系,同一产业内部的创新联系是一种强联系,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联系是一种弱联系。

1.3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意义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呈现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过一段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后,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发生较大改变,从区域竞争态势、资源条件到体制变革,既面临一个发展机遇期,又面临矛盾突显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就成为历史必然。在新的形势下,确定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为依靠创新能力、技术和管理优势。增长方式能否从依靠要素驱动转移到创新驱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各国和地区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发展要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解决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失衡和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必须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新模式。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作为海西经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福建省的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是关系到海西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相关研究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产业发展特征来看,考虑到地理邻近性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呈现出多面性的效果。Baum和Haveman(1997)指出了两种相反的作用,加剧竞争和信息外溢[2]。Baum和Mezias(1992)运用近百年的数据研究曼哈顿的旅馆业集聚现象,认为邻近企业的相似性加剧竞争的激烈程度,从而增加了失败率,差异性则可以增加其成活率[3]。Staber(2001)认为地理上的接近的企业,如果同行之间是激烈竞争,而非合作创新成为成为主导现象时,集群的整体衰落就成为了必然趋势[4]。Saxienian(1990)在研究硅谷的发展历程后则指出,其高密度的社会和专业知识网络是其在不利因素出现的时候,仍然能够顽强存活,以及通过自身调整不断发展的原因所在[5]。产业集群如果出现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则会使得区域产业发展面临“低端锁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唯一办法就是要推动技术创新聚集,培育创新集群。

2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分析

2.1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

要研究创新集群是如何演化的,就必须研究其动力机制。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同小异,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市场驱动、政策驱动以及混合式三种,前两类有的学者将其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市场自组织”和“政府主导型”模式,第三类则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创新集群的自组织模式是由市场力量驱动的,具有“自下而上”的特征。体现在其是一个自适应、自协调、自组织的有机系统,它的萌芽、发展、壮大体现了明显的耗散结构的特征。政策驱动模式则体现在集群的兴起与政府作用密不可分,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特征。创新集群主要得益于政府主动对集群发展进行规划,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解决集群发展遇到的问题,通过外部力量来促进创新集群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市场自组织模式的创新集群产生必然难以完善。而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中,政府政策可以适时对创新集群的发展进行支持和引导,提高创新集群形成的效率。一般而言,政府导向的创新集群一般需要10到15年,市场自组织模式需要20到25年。因此,政府力量在创新集群的培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可以迅速组建创新网络,缩短集群时间,提高集群效率,获得更持续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市场失灵以及政策时滞性的存在,创新集群的发展的混合式的模式,即政府扶持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模式,受到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创新集群的形成,政府发挥重要作用,而在集群的发展,则遵照创新集群演化的内在规律,充分尊重和调动市场的自组织力量,政府只进行辅助和协调。

在我国,创新集群的动力多为混合式的,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扶持为主。依据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进行招商,促进产业集群形成。此时,各相关主体间联系不紧密,多呈一种自上而下推动发展的单线程、伞状发散式萌芽发展状态。第二阶段是市场推动为主。主要完成发展核心动力的转型,即使得市场力量起主要推动作用,带来创新集群的蓬勃发展。此阶段,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紧密有序互动,使得整个集群呈现一种犬牙交错的网状发散状态。

2.2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路径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演化大致可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由于特定原因,企业在某个地理区域内集聚。尽管企业数量众多,但是从生产方面来看,还是分散的,并不会由于其群聚而产生协同作用或者带来明显的外部效应。正因为如此,创新的可能性较低,这些企业主要从事制造和装配工作,产生的附加价值较低,大部分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

第二阶段,产业继续发展,在部分核心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于集群协作生产、销售等的需求,以降低区域内企业群体运作成本。此时,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产生,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区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如在集群内部构成一个有序的生产销售网络,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交易成本,而专业化市场的销售网络,又可以快速的获得信息。在此阶段,交互关联的企业、厂商、服务提供商、金融机构、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了一个有复杂网状关系的群体,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在这个时候,由于集群中多个企业合作,创新的风险有所降低,因此,当某个方面的需求比较迫切时,零星的研发行为会开始出现。而同时,产业会开始注重创导自己的品牌,打开销售市场。通过市场运筹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产业集群的附加价值较之第一阶段会有所上升。

第三阶段,当产业集群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边际收益增加的难度变大,附加价值的增加越发的依赖于创新。这个时候,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会进行集群学习,各个主体开始为创新服务,协同创新行为开始普遍出现。成熟的产业集群开始转型为创新集群。此时,创新成为集群发展的驱动力。形成涵盖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创新环境等全社会创新支撑的一个综合创新体系。通过各种创新主体(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新服务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集聚与扩散知识和技术的网络系统。在这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知识创新是创新集群的基础,技术创新是创新集群的核心,制度创新是创新集群的保障,服务创新是创新集群的纽带,文化创新是创新集群的灵魂,创新环境是创新集群的前提条件和载体。

3 福建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进分析

学术界对于产业集群如何兴起的研究有许多不同的角度,对于福建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本文主要考虑两种分析视角:一是从自然要素成本角度。Ellison和Glaeser(1999)用自然禀赋,即生产成本优势来解释产业集群现象。两位学者通过对1987年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认为企业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如劳动力价格、地价等方面的要素成本最小化。这一结论可以用来解释的制造业集群比例可达20%,而如果将成本的研究范围进行拓展,他们认为这一比例将接近50%。二是从非自然要素角度。企业选址可能考虑到企业间的各种外部效应。He(2002)通过对中国200个城市发展的研究,FDI在中国呈现出极为明显的积聚现象,而作为一个经济处于转型中的国家,FDI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是信息对称的问题,而非传统的自然生产要素。将已有的FDI企业作为参考,规避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这样的决策方式对于中国产业集群的分布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3.1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历史

要研究福建省的产业集群如何升级为创新集群,先必须了解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基于内地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以及闽台两地的“五缘”优势,福建产业的发展与台湾密不可分,探讨产业集群的问题,我们也从这一基础开始。

回顾闽台合作的历程,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1)初步合作试水阶段(1975~1987)。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这个时期,两岸的经贸往来才初步出现。1975年,福建省首先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对台经贸往来的相关的政策。1985年,台湾当局则开始默许了对内地贸易的存在。由于闽台的“五缘”联系的存在,福建成了台湾商人内地贸易试水的最佳位置。

(2)全面发展井喷阶段(1988~1995)。内地1988年出台政策明确鼓励台胞投资,并先后在福建省设立了四个台商投资区。同时期台湾解除外汇管制、允许台胞赴内地探亲。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带来了台商在福建的投资经商热潮。台商的投资也由短平快的方式开始转变为注重长期发展的大规模投资。

(3)热点外移走弱阶段(1996~2008)。随着内地开放力度加大,范围变广,福建省对台商的吸引力有所减弱。在这个时期,台湾对内地新的投资热潮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受到了台商的青睐,对福建省的投资锐减。在福建省的投资占台商对内地总投资的比例,由1991年的32.13%急遽下降到2000年的3.82%,而后发展较慢,2006年缓升至12.9%。

(4)争取合作引资阶段(2009至今)。标志性的事件是国务院2009年5月6日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含了福建全省,另外还包含了浙江的温州、金华、衢州、丽水等4个市,广东的汕头、潮州、梅州、揭阳等4个市、江西的赣州、抚州、鹰潭、上饶等4个市,其中福建省以其独特的“五缘”优势杂气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于主体地位。这一国家战略的确定,为福建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营造了较好的环境。

3.2 福建产业集聚现状

在产业集聚方面,一般是这样的一个模式:以某家企业展开投资为初始,带动与其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企业聚集在某一个地区,最终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地。以这种形式,福建形成了几个最为典型的产业集聚带。

一是电子信息产业,跨福清、福州和莆田三地。福清的龙头企业冠捷、捷联带动50家左右的配套企业,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电脑显示器生产基地;福州的华映光电使得该区域成为单色分辨率显示管的重要生产基地;莆田的“福建台通公司”则生产诸如传真机可视电话等通讯方面的高科技产品。福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生产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

二是石化产业,主要位于厦门和泉州范围。该产业的领头企业包括位于厦门的全国化纤业中最大的台资企业翔鹭化纤、世界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PTA)单线产能的翔鹭石化,以及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正新轮胎国际集团等。从2005年起,福建省经贸委将泉港石化产业集群和海沧石化产业集群作为第一批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泉港石化基地,是2009年由泉港石化工业区与台湾石化工业同业公会共同投资建设,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大型石化工业基地。泉港石化园区则以福建炼化公司为领头企业,延伸至聚丙烯、烧碱等中游项目以及塑胶、塑料等下游项目,配套形成了石化产业的集聚区。目前,泉州、厦门两地石化产量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泉港已形成福建省新兴的石化工业基地。

三是汽车产业,主要位于福州和厦门。其中福州的东南汽车和厦门金龙汽车是领头羊。相配套的零部件企业多而且分布集中,如在福州就有近400家配套企业。汽车产业已然形成了具有自主研发和国际先进水准的专业汽车生产基地。带动了福建省整个机械行业的发展。

四是服饰相关的产业群,主要分布在泉州。如晋江旅游运动鞋产业集群、石狮服装纺织产业集群。泉州石狮被称为“中国休闲服装之都”,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集散地和发源地,其拥有纺织服装企业近1万家,年产值达500亿元。

3.3 福建创新集群建设的缺陷

福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欠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不足,即模仿和重复建设等低层次的产业类型过多,而技术含量高增值程度大的创新缺乏。通过对于福建几个典型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虽然集群中不乏创新行为,但从集群整体来看,无论是产业档次还是在产业链条上的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究其根本,关键在于缺乏创新的集成和在此基础上的能力提升。重复模仿、重复建设现象普遍,使得系统处于混沌状态,难以得到质的提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从横向来看,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福建省的产业集群最初发展起来,基本上全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福建省内,传统的制造业类型的企业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以及创新的风险性的存在,大部分企业很难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创新氛围的欠缺使得产业集群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从纵向来看,由于台商投资热潮的外移,后续的更多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投资并未落脚到福建省。当地生产者满足于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得到的廉价的产品增值,不愿承受创新带来的风险,缺乏追求更高产业链水平的动力,导致福建省的产业链呈现一个末端膨大的畸形。即产业链的上游产业发展较慢而接近末端的产业反而发展迅速。由于下游产业的拓展性不强,难以促进完整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因此也就缺乏对创新的刺激。

(3)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集群创新环境欠缺。由于历史惯性,政府对于外来投资重视数量而缺乏对这质量的把握。重复引进低水平的投资,以获得招商引资带来的行政政绩。对诸如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公共物品以及科技成果等准公共物品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切都阻碍了社会创新氛围的形成,更不可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巨大价值。

(4)从单个企业来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欠缺严重限制了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侨乡”背景曾是福建省挖掘到第一桶金的优势所在,其与台湾侨胞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也渗透到了产业集群中。而这也导致了任人唯亲,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思路狭隘、目光短浅,导致经营讲关系、管理凭经验、决策靠勇气,员工的素质较低,不可能掌握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劳动技能。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欠缺,必然导致企业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严重缺乏创新性。

3.4 福建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转化的思路

如前文所述,要利用政府支持,结合行政力量,认清市场规律,发展创新集群,需要尊重市场规律,必须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推动经济个体即企业的创新,并要加强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同时,避免外部性,保证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还需要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工作的重点。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好的创新环境。

依前文所分析的,在创新集群的核心驱动力中,市场在其中后期的发展完善方面起到主要作用。应该认识到,如果采用创新发展策略,它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企业为谋取利润而进行研发、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或技术、使用新的管理方式或计划。在决策以及实施时,必定存在一个尝试的过程,企业需要对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做出比对,方能抉择出对企业发展最有利的创新方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影响力深远的国家,提倡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亦要求政府对企业行为不做过多干预。如果政府过度干预,首先创新角度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其次虽研发投入增加,但是其它配套措施没有跟上来,如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而出现木桶效应。这种情况下,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然则效果不佳。企业在政府庇护下缺乏竞争力,无法真正体会到创新带来的效益的飞速提升和利润的大量增加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比较优势的凸显。因而,福建要建设创新集群,需要在政府正确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在这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强化现代经营理念。

企业以市场利润为导向,因而需要强烈的激励才能使得企业选择创新为企业发展战略。目前私营企业真正开展创新的不多。到2009年,福建省开展R&D活动的工业企业1329个,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而有真正创新成果的则更是少数。大部分企业经营者关注于能够在短期取得利润的业务,或者可以在市场立足的即得产品生产模式,而很少在自身的企业创新方面下工夫。

要引导企业往创新的路上发展,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含义,寻对发展的路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也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增长。技术创新对于一般企业有一定难度,则在最初阶段企业可以从技术采用和改进下手。学习新设备—消化吸收新技术—进行原始创新,这是大部分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所应该采用的策略。

其次,要进行创新,最关键的是人才。要引进和留住一批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企业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以有吸引力的薪酬引进人才;二是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三是要有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人才。

再者,加大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时,就积极倡导企业能参与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国家科技攻关(支撑)项目中,产学研项目比例一直持续提高,“九五”、“十五”、“十一五”分别是18.6%、31.6%、43.5%。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往往是对双方都有益的行为。高校可以通过企业开辟与市场应用结合的通道,使研究能够加快市场化、商品化,体现经济价值,知识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企业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以较小的成本改进技术手段或管理方法,带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福建省目前已建立8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国家级独立科研院所3个、省属独立科研院所55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56个、工程实验室14个,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个、工程研究中心1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0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29家,企业技术中心264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平台支撑体系,为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的财政政策对于创新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直接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以及加大对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及政府采购,以在创新过程的事前或者事后发挥作用的方式进行,税收政策的作用,渗透到创新的整个过程。

福建省在直接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方面,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给予对重点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等的贴息与补助。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福建省每年从财政中拿出3000万元,设立全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企业创新。在这个方面还需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在《国家竞争力》(1990)一书中,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E.Porter认为需求在拉动国家创新动力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越是超前的需求,越能促进生产者创新。采用需求刺激,如政府采购,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可以进一步通过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完善自主创新产品优惠待遇的评估方法;建立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和定购制度;规定政府采购立足于本市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这可以有力的刺激创新。

立足经济发展全局和海西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政策的导向性,加强对电子信息、石化、机械制造三大支柱性产业的创新型研究投入,引导其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带动全省的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台商集聚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台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入驻。打好创新集群发展的基础。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保驾护航。

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企业往往会考虑到由于外部性的影响,导致成本与收益的不一致而止步不前。此时,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活跃创新活动开展、推进创新集群建设的重要保障。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成员来源广泛、具有执行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涉及的面非常广,往往政府机构、产业界、学术界等都有机构参与,因而,应该从各个相关机构中,抽调人员组成具有执行力的独立工作组。设立知识产权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工作规则、协调机制等重大事项。这类工作组要专业度高、反应迅速、执行能力强,可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守护者。

第二,宣传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更好的支持创新型城市战略。作为一个外向型城市,境外商业往来较多,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为复杂,因而要切实做好宣传。创新型产业首要第一步,是为自己的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拥有保护机制,产品是零保护,缺乏授权,这就是侵权。所以,无论是在国内市场发展,还是在国外发展,都要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现行的思想。

第三,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打好知识产权强省的基础。人才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基础,其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顺利与否。只要有相当数量的知识产权人才,就可以做大知识产权的中介机构,推动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这类机构不仅是政府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工作的良好补充,而更可以在市场中可以发挥主要力量,开展顾问咨询、代理评估、运营管理等高端服务。这对于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意识,以及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活动自觉开展,是极为有益的。将作为知识产权工作根本的人才培养好,知识产权强省的目标才有了落脚点。

第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需要符合本区域特点。目前福建省的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自主创新能力尚待发展。不少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进行更具基础性研发的成本过高,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依靠其他企业技术扩散进行模仿。如果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缩小了这类企业一般研发的空间,将会导致这类企业的发展困境,带来经济效益的损失。因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需进行更巧妙的设计,如学习日本的“早期公开、延迟审查”等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再注意与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统一和协调,并尽量与之接轨,以更好的为我省企业对外拓展型经济形态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摘要:对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概念做分析对比,研究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演化的动力和路径。对福建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在福建创新集群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不足和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集群,升级

参考文献

[1]丁魁礼,钟书华.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43-47

[2]BAUM J A C,HAVEMAN H A.Love the neighbor?Differentiation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1898-1990[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2):304-338

[3]BAUM J A C,MEZIAS S J.Localized Competiton and OrganizationalFailure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1898-1990[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2,37(4):580-604

[4]STABER U.Spatial Proximity and Firm Survival in a Declining Indus-trial District:the Case of Knitwear Firms in Baden Wurttemberg[J].Regional Studies,2001,35(4):329-341

产业创新升级 第5篇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他们共同考察了襄阳伙牌纺织工业园。襄阳是中国纺织织造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棉纺绽230万,布机4万多台,已形成从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服装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367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

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吸纳20多万劳动力就业。襄阳市围绕纺织产业升级强化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梦兰 创新能力建设 拉动产业升级 第6篇

技术引领 打造高科技家纺品牌

梦兰集团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引导国内家纺产品消费理念的更新和家居生活方式的提升,引领市场消费。

近几年,梦兰集团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的有效投入,秉持“低碳、自然、创新、再生”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绿色、环保生产工艺,研发生态家用纺织品,以真丝、天然色彩麻棉纤维、新型可降解再生植物、蛋白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金梦兰、银梦兰、绿梦兰系列产品,给消费者以健康、时尚的超值享受。梦兰自主开发的“天然彩麻棉制品”技术国际、国内领先,从种植、纺织到成品生产全过程无添加、无污染,生产出真正的“有机”健康家纺产品,该产品获得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已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由梦兰自主研发的“儿童舒压枕”能够顺应儿童睡眠的过程中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根据姿势的受压点,调节出适当的承托,让脊椎、骨骼与肌肉在睡眠的过程中处于最自然的状态,该项技术也申请了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此外,公司竹纤维丝竹纱家用纺织品、各种新型面料的床上用品、慢回弹枕垫类产品、纳米抗菌等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引导了家纺的流行趋势,倡导了健康、时尚的消费观念。梦兰品牌花样繁多、科技含量高的床上用品赢得了诸多消费者的喜爱。

投入递增 科研创新拉动产业升级

梦兰集团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5%的技术开发费用,保障了公司技术中心的良性发展。同时,梦兰集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拓宽技术合作领域,整合家纺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以科技智力的持续提升找到了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截至目前,梦兰集团已获得和正在申请的家纺类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梦兰集团的部分创新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梦兰集团重视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不断的摸索,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2009年,梦兰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心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家纺和龙芯两个分中心,分别开展家纺和龙芯CPU产业的研究开发工作。公司技术中心是我国目前床上用品行业唯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梦兰技术中心家纺技术分中心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另有空余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拥有研发、试验设备140台(套)。具备了纤维分析、色牢度、缩水率、甲醛等检测能力以及产品研发能力,为自主设计新品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在家纺产品研发、检测和产品小、中试等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

该技术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通过加大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提拔的力度,现已集聚了一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拼搏的高层次人才团队,为梦兰集团人才战略奠定了核心基础。技术中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共307人,从事研发人员有165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45人),其中从事家纺方向的科技活动人员120人,研发人员82人,还有一支高级专家顾问队伍,每年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外部专家达74人。

技术中心坚持“院地企结合、产学研并进”的指导思想,保证了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并与东华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意大利康斯坦丁时尚设计集团等多所高校和著名设计工作室合作,聘请专家参与公司的技术研发工作。

梦兰集团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也连年递增。2010~2012年在科研经费上的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9%、4.6%、5.2%。2012年,科研经费投入金额为7600万元,在资金方面,有力保障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梦兰技术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围绕功能性产品研究开发以及新型纤维材料及面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等方向,开发了立体网纱羽绒被、“复合式”新型被类产品、天然彩麻纤维及麻棉交织纺织面料等一批新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作为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床上用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梦兰集团负责床上用品国家和行业标准制订工作,累计主持和参与制修订了34个床上用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通过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标准的制修订,梦兰对满足床上用品产品生产、贸易的要求,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行业规范发展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第7篇

科技创新是华阳集团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年来, 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战略, 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主体作用, 着力打造科研创新体系, 强力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建设等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科技领先, 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能量聚集

近几年来, 我国农药化工发展迅速, 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 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方式改革的逐步推进, 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 农药市场更是呈现了全面开放、没有国界的大市场和农药行业竞争白热化的新特点, 这就更需要广大农药化工企业不断强化技术创新, 迅速提升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搏的一席之地。

华阳集团前身为宁阳农药厂, 以生产高毒农药为主, 尽管通过上市加快了发展, 但由于上市前产品比较单一, 生产规模较小, 工艺装置较差, 科技含量较低, 加之环保欠账太大等因素, 致使企业活力不足, 竞争力较弱, 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激烈、高毒农药淘汰, 农药产品更新换代加快, 对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由此, 华阳集团认识到,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就必须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当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 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自主创新, 建立科技研发体系, 真正做到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 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此, 公司强化省级技术中心平台建设, 积极向上对外争取和引入高素质人才, 提升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 实现科研资源的整合和升级;在此基础上, 围绕进一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 满足产品出口和市场需求, 组建了集工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指导施工及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山东省化学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优化产品工艺技术水平, 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才是保证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 为提高省级技术中心和化学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运行质量, 公司积极争取, 组建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并以此为平台不断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 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三大科研平台的建设, 对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带动公司创新能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科研体系建设趋于完善。

二、坚持科技兴企, 以科技造就优势产品群

近几年, 通过不断夯实科研平台建设,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药创新体系, 使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同时, 利用科研平台的人才、信息、装备等优势, 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和需求,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1. 以技术中心为平台, 持续优化公司产品结构

华阳集团充分利用技术中心平台优势, 紧盯国家产业政策, 采用引进专家、培养骨干、普及提高、合作攻关等办法, 开发了氨基甲酸酯系列、三唑类杀菌剂、离子膜烧碱、氯乙酸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农药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等系列产品。特别是乙酰甲胺磷、毒死蜱等高毒农药替代产品, 已形成规模生产, 有效弥补了高毒农药淘汰带来的损失。2007年, 华阳集团完成新产品新技术项目30个, 其中27个项目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多菌灵清洁化生产工艺与废水治理研究等6个项目被列入2007年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5000t/a毒死蜱清洁化工业技术研究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通过新产品的开发, 公司的产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近几年来, 华阳集团参与制定了戊唑醇原药等农药产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8项;拥有国家星火计划项目4项, 国家重点新产品6项, 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1项;拥有1项中国名牌和5项山东名牌, 企业的知名度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2. 以工程技术中心为纽带, 带动生产技术的提高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只有打破国外大公司关键技术封锁, 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发展力和生命力。华阳集团通过工程技术中心平台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 外引内创, 强力推进发展。公司先后聘请了12名工程技术专家, 充分利用专家优势, 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着力内部专业人才的培养, 有效提升了研发人员的整体素质。利用他们先进的工程技术经验, 对现有的生产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 提升了技术含量, 降低了生产成本, 提高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速度和效果。特别是在专家的指导下, 通过对乙酰甲胺磷生产装置技术改造, 有效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产品质量达到行业先进水平。通过对高毒农药最重要的替代产品毒死蜱持续技术改造, 其中间体三氯吡啶醇钠的含量由原来的85%提高到了98%。通过工程中心技术研究及应用, 切实拥有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同时, 工程中心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推广, 积极服务于国内农药行业, 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行业的整体装备及工艺水平, 为国内农药行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做出了贡献。

3. 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先导, 确保研发技术的先进性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企业技术研发的最前沿阵地, 代表着企业技术研发最先进的方向。华阳集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委员会, 在博士后选聘、课题研究、工资待遇、考核及各种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取得了较多的研发成果,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博士引进方面, 围绕企业核心目标, 采用以项目招收博士的方法, 理性选聘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进站。先后选聘了农药剂型研发、农药合成研发等4名博士进站工作, 先后完成了30%毒死蜱微乳剂和20%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研究等剂型研究, 研发的以水为基质的新杀虫剂型—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 产品投放市场后不仅药效显著, 而且有效避免了环境污染, 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4. 以科研平台为抓手, 构建产业链条,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近两年来, 公司依托国家产业政策, 借助三大科技平台,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结合国家对化工产业的政策要求, 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 确立了“整合产业优势、培植化工集群、绿色环保节约、追求效率效益”的企业发展战略, 通过对外招商合作、延长产业链条, 实现集约发展、集群膨胀转变, 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经过近两年的持续努力, 华阳集团逐步形成了煤化工、盐化工、光气化系列三大产业链。目前, 盐化工产业链已经发挥效益, 煤化工产业链正在完善。三条产业链上的项目全部达产后, 华阳集团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9亿元。

三大产业链条的成功构建和良好运作, 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使华阳集团形成了农药化工、基础化工、精细化工相互支撑、科学衔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促进了企业的不断转型升级。

三、科技创新是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保障

回顾近几年华阳集团的发展, 可以说,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是企业始终立于行业前列的制胜法宝。

1.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华阳集团通过三大研发平台的建设, 大大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了公司的健康发展。公司已由单一的杀虫剂农药生产, 发展到目前包括农药、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在内的综合型生产基地, 且农药产品实现杀虫剂占55%、杀菌剂占20%、除草剂占25%的良性产业结构。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生产基地, 亚洲最大的农药杀线虫剂生产企业, 全国最大的灭多威生产企业, 山东省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农药生产企业。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是与科技创新分不开的。

2. 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日益增强和今天的快速发展, 离不开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一是由决策层、管理层及研发层构成的研发组织体系。协调联动, 确保了研发工作有序进行和有效运转;二是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推行课题招标制, 设立技术创新特别奖、实行技术参股等, 提高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每年都足额提取研发经费, 为增强企业研发实力提供保障;四是一体化“产学研”体系, 充分利用国内外同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和先进实验设备, 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3. 只有持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快速发展

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研究 第8篇

一、金融行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一)银行业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要分析银行现在的经营现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银行的规模人数,根据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年时,中国工商银行人数为408859,中国农业银行人口数为478980,中国银行人数为283004,中国建设银行人数为329256,整个银行的人员数为1486379。其次就是从银行的全年赢利水平来看,中国银行在2013年时,全年的赢利为57.5亿元,其他的银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20.4亿元、中国工商银行58.1亿元、中国农业银行47.2亿元。最后从获利工具选择方面上看,各大银行的主要经济来源来自贷款,其他的一些就是来自证券、投资等。除了这些获利工具,银行在其他层面开展的并不是十分到位,特别是在中间业务方面。

我国银行行业虽然目前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第一个就是银行管理体制方面,目前在市场上,银行实行更多的都是分行业管理,即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严格分开来,进行不同的管理。这样的管理很容易导致银行业在市场上的覆盖率不广。第二个就是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面,相对比国际银行方面的,现在国内银行在人员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人才培养和管理都非常死板,不懂变通。第三个资源分配问题,由于受到当前管理机制的影响,资源分配不能出现在其他的领域,除了存贷款方面。第四个就是银行本身的管理问题,对比其他国际银行,我国现在的银行管理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管理原则、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者本身的问题四个方面。管理原则作为其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要让银行明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管理手段运用也是有侧重点变化,有的侧重利润,有的则侧重制度管理,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管理。至于管理者和管理体制的问题,要注重实际的情况,对体制进行相应的完善。管理者也应该加强专业的培训,做到有效的管理。

(二)证券业面临的现状及问题

证券业现状包括证券机构现状和证券市场及产品现状, 目前,证券业的组织机构分为证券管理机构、证券中介机构和经营机构。近几年,证券行业在国内发展得非常迅速,在2015年时总共证券公司就有106家。在全国设置的网点就有2412家,所以我国证券机构规模是非常大的。而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分布也是非常广泛的,可以将其分为证券发行市场和证券买卖市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上市产品有A股、B股、国债现货、基金等。

由于证券市场在国内发展历程不是很长,整个发展过程到现在也才10年的时间。因此,证券业在市场信息等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市场主体的结构不是很合理, 纵观整个证券市场可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获得的融资所占的份额很少。其次就是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现在市场上除了A股所占的份额外,其他的都很少。再次就是市场信息不透明, 经常会出现市场欺诈的行为。另外就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够透彻,经常出现盲目的投资现象。最后就是监管体制的不健全,出现很多的违规操作的现象。虽然,我国有着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着这方面进行相应的管理,但是市场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因此会存在许多违规的现象,需要适时的注意。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的指标体系

(一)金融创新的分类

金融创新包括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根据创新的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业、保险业等几种。而根据创新层面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金融观念的创新、金融调控手段的创新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但是这些金融创新因为主体的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还可以根据创新的目的来分类,可以分为提高金融效率、规避风险、赚取最大利益等。此外,除了以上的分类外,金融创新还可以根据创新的来源来分类。一类是中国国内土生土长的金融创新即自创的金融创新,另外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也就是引进的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指标

对于判断金融业是否存在创新的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创新贡献率。金融创新贡献是衡量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影响的一个标准,具体指的是金融创新所带来了金融利润跟总利润的比。从这可以看出金融创新的贡献跟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利润成正比,因此可以把经融创新贡献率作为衡量金融创新的指标。第二,金融工具更换的频率。 金融工具是指金融产品,而作为金融产品就有其特定的产品寿命。每种产品在市场上都会存在着一定的时间,根据其在市场上更换的频率就可以判断是否有新的产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融工具更换的频率体现了这个国家的金融业开放程度。第三,金融工具引进系数,这种金融工具引进系数实质上是金融工具数目的对比,即原有的金融工具数目和现在的金融工具数目的比较。从金融工具引进系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金融的开放程度,系数大的说明该国金融比较开放,跟国际接轨的比较密切。反之,则说明该国金融开放程度不高。另外,从经融工具系数可以看出该国金融水平,系数小的说明该国金融水平高。第四,金融创新技术系数,这个系数是检查金融创新对技术要求的程度。目前,市场上跟金融创新有关的技术主要是管理、信息方面的技术。从金融创新技术系数大小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对技术的要求,如果系数大说明该国经济处于较发达的程度。反之,系数小的话,就说明该国经济不是非常发达。

(三)金融产业升级的指标

金融产业升级是金融创新产生的一个作用,也是金融行业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要判断金融产业是否处于产业升级的阶段,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首先就是金融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所谓的贡献程度并不是指金融业给社会带来了多少社会效益,而是指金融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金融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份额。其次金融业国民净收入,这个跟金融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的原理有点相近,是指金融所创造的国民净收入占整个国民净收入的份额。两者反映的都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国金融越发达。最后就是金融资源利用程度,对于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三、金融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一)组织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金融组织创新是指对金融职能部门、金融智能部门的业务联系及关系重新进行调整,对于金融组织机构进行重新的设定。金融组织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来,第一个方面机构设置和人员分配,新的金融机构创新可以发现在这两方面主要偏向业务的开发。第二个方面就是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要保证组织的创新,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个方面是否有专门机构或部门的出现,为了避免坏账情况的出现,需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与此同时,金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就是金融组织结构合理化,要做到组织结构合理化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首先结构组织对环境资源要进行充分利用,只有将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才能提高经济的效益。其次是结构的运转要符合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就是将原来传统的产业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知识等方向发展。再次就是金融在服务方面要做的更好,服务更加全面,技术更加先进。要做到金融服务符合公司的发展,满足公司的经营要求。最后就是金融业与社会其他的经济部门的关系,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行业特点,但是金融结构合理化要让这两者至少功在能上要相互协调和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金融结构的合理性。 因此,要加强以上四个方面的建设,才能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

(二)金融工具创新与金融产业升级

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金融产业升级。因此,要探讨金融产业升级与金融工具创新,可以从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选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是金融工具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主要目的是降低市场的风险、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金融工具创新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它分为避免金融监管的创新、降低市场风险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其次是金融工具选择,金融工具的选择对银行的经营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选对了才会更好地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因此,对于金融工具的选择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金融工具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即银行本身的经营资源。第二,金融工具的选择要以自己本身的发展目的为依据。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相关的金融工具。第三,银行选择金融工具时要以自身的经营状况为基础,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盲目的选择时无法实现产业升级的。第四,银行在选择金融工具要着眼于现在市场,根据市场的容量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金融创新。

结论

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带动金融产业的升级,还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金融创新也给经济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可以促进行业的变革,提高行业的运行效率,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努力实行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业的升级,保证整个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宋连方.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06)

[2]汪明.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优金融结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04)

[3]李进伟,朱琪.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2(08)

[4]卢宇强.广东省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5]黄瑞芬,王环.山东科技金融绩效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的DEA研究路径[J].区域金融研究,2013(06)

[6]衣庆焘,崔艳娟,戴大双.金融发展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3(11)

产业升级: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 第9篇

一、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

如何正确理解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是目前学术界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来看, 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差异性表现为主体创造力的差异、客体选择的差异及价值目标的差异三个方面, 下面笔者从哲学的技术创新视角对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主体创造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对核心技术的突破而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实现了对新技术的再升华。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就是其技术的内生性, 即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在技术创造过程与技术应用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能力推动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并获得企业利润, 从而实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从创新的过程来讲, 原发性技术创新经过原发过程中意念、灵感的产生, 继发过程中的理性思考及理念设计, 整合过程中的创新思想的升华及样品设计与开发最终突破技术难关并掌握核心技术。与此不同, 模仿性技术创新的特征在于其跟随性与再创造性。从时间先后来看, 它晚于原发性技术创新, 是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原有创新技术成果、思想、工艺进行消化吸收并实现再突破的实践活动。从创新过程来看, 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原发过程而是直接经过继发、整合过程实现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突破, 即在继发过程模仿技术创新主体对新技术的核心思想、制作工艺等进行学习和消化;在整合过程, 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在充分了解市场诉求的基础上实现新技术的转化和升级并向市场推出更易为消费者接受的新产品。在一定程度上, 模仿性技术创新更重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市场诉求, 因而, 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并取得丰厚的利益回报。模仿性技术创新跟随性并没有否认其再创造性特征, 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在吸收消化新技术的同时, 根据市场的诉求对原有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与升级, 因此, 模仿性技术创新也有创新的内容, 其创造性、开拓性的成果同样也可以申请知识产权保护, 即模仿性技术创新也同样可以拥有自身的专利权。所以, 模仿性技术创新不是对原始性技术创新的完全复制,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局部再创新, 通过模仿性技术创新同样可以实现一个企业快速占领市场并取得经济利益的目标。

2. 客体选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原发性技术创新客体选择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而模仿性技术创新客体选择的稳定性与再创造性。

原发性技术创新客体的选择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依靠创新主体自身的能力突破技术瓶颈而掌握核心技术, 其突出的特征就是“首创性”, 即核心技术“第一次”被认识和掌握, 因而不可避免,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技术创造与应用过程存在极大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一方面,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来自于创新主体的“灵感”或“直觉”。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创见。”“灵感的发生有一个过程, 虽不在显意识, 却在显意识的指导下, 酝酿于潜意识, 当酝酿成熟, 偶遇相关诱因, 便突现于显意识, 成为灵感。”据此, 可以看出“灵感”具有不确定性特征, 是“可遇不可求”的人类思想精华的一种凸现, 是时间、空间、主体意识等多种混合因素共同作用的随机性的表现。另一方面, 经过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创新主体对客体的思考和初步加工, 在整合过程中, 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要完成对创新客体的样品制造,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进行“中间实验”。“中间实验”就是对整合过程初期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改造、提高、完善和深化, 目的是解决样品存在的问题, 具有试探性、不确定性、高投入性及创造性特征。

与此不同, 模仿性技术创新客体的选择具有稳定性与再创造性。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原发过程, 而是直接经过继发、整合过程实现了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突破。在一定程度上, 模仿性技术创新更重视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市场诉求, 因而, 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往往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并取得丰厚的利益回报。与原发性技术创新比较, 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稳定性与再创造性特征。原因在于, 模仿性技术创新不仅是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而且对客体的选择更趋向于市场和目标公众的价值诉求, 因而经过再创新和市场整合后的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更能易为市场和目标受众接受。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其“跟随性”, 因而它可以有效吸取原发创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避免高风险性投资。此外, 模仿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原发创新技术外溢和前期市场铺垫的后发优势, 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因而其成功率往往要比原发性技术创新要高。这说明, 模仿性技术创新对客体的选择比原发性技术创新更稳定。此外, 模仿性技术创新没有经过原发过程, 但更注重在继发过程及整合过程的投入, 即凸现了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模仿性技术创新主体更重视对工艺技术的投入和开发, 因而, 在工艺创新方面模仿性技术创新往往有突出的贡献。

3. 价值目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原发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无”到“有”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模仿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有”到“优”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

原发性技术创新的核心特征是其技术的“内生性”, 即是在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内部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并掌握核心技术, 具有“首创性”特征, 开创了从“无”到“有”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所谓可能性是指并非所有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产品都能获得市场和公众的认可, 它只是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选择的机会) 。从价值目标的角度来看, 原发性技术创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后, 可以发挥“先入为主”的优势, 迅速占领市场并取得在某一领域的垄断地位, 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样, 由于原发性技术创新企业掌握了某一领域的核心技术, 可以依托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进行相应的技术转让, 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 如模仿性技术创新企业为了引进先进技术一般都会付出高额的资金代价。第二, 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精英阶层”受众定位。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决定了它昂贵的市场价格和其“精英阶层”的市场受众定位。一般来讲, 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在刚刚入市时价格都会高于成本价格的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因此, 其目标受众群体一般定位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所以, 原发性技术创新只是为人们选择市场产品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能否获得成功还有待于市场和受众的检验。与此不同, 模仿性技术创新开创从“有”到“优”, 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模仿性技术创新是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突破技术难题掌握核心技术和把创新产品推出市场后, 根据市场和受众的诉求重新审视技术和市场, 并对其加以再创新的实践活动。它凸现了创新主体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 (合价值性) 。从价值目标选择的角度来看, 模仿性技术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 质量价格优势凸现。与原发性技术创新产品相比, 模仿性技术创新产品经过技术、质量升级以及产品降价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第二, 市场受众“平民化”。模仿性技术创新的特征就是其凸现了创新主体实践活动的“合目的性” (合价值性) 。因此, 其产品更易为市场和受众接受并能迅速在市场上普及。模仿性技术创新打破了技术垄断市场, 开创了从“有”到“优”为人们提供了选择市场产品的现实性。

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和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

通过以上对原发性技术创新与模仿性技术创新的比较可以发现, 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虽然无论是原发性技术创新还是模仿性技术创新都能促使技术扩散和推动产业升级, 但由于这两种技术创新的路径不同, 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技术源与产业升级具有不同的互促机理。

1. 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机理。

从“科学—技术—生产”的范式中可以看出技术 (尤其是原发性技术) 和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 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动中, 先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 而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互相促进。技术革命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并进而导致产业革命, 我们可从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紧密联系中看出这一点。

第一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纺织机械的变革 (纺织机械技术创新) 为起点,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蒸汽技术创新) 为标志, 从而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的转变 (第一次产业革命) , 之后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遍及化学、采掘、冶金、机器制造等部门。建立在以一系列原发性技术创新 (例如竖锭纺车技术、视力纺纱机技术、搅拌式炼铁技术、蒸汽机技术等) 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之上的产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这次革命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 (电气技术创新) 为主导, 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的全面发展 (原发性技术创新) 为基础, 不仅使钢铁、采煤、机器制造等原有的重工业部门有了进一步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 而且形成和发展起来一系列诸如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和飞机制造等新的工业部门, 最终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和“化学化时代” (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于20世纪40年代发端于美国。这次科学技术革命是以核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海洋的开发为其主要标志, 科技革命波及各个领域, 出现了一系列高分子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新兴的科学技术 (原发性技术创新) ,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许多诸如高分子合成工业、核工业、电子计算机工业、半导体工业、生物工程、激光光导纤维等崭新的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革命) 。

其实, 不但产业革命必须以一定的技术革命为前提, 研究某些具体产业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可发现技术对产业的推动关系, 例如电子信息、原子能、空间、合成纤维工业和塑料工业、光电子等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化学技术、激光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生物技术产业、超导体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太阳能产业、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兴起也与其相应的高技术息息相关。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应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而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才互相促进。具体地讲,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是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在之后的互补互促过程中, 技术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推动力和产业升级对技术升级需求的拉动力共同引致新技术的产生。最后, 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和其他内外部条件的影响下, 产业向前发展直至升级为与新技术相对应的新产业。例如盒式磁带录像机 (VCR) 和DVD产业的升级就遵循了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补互促的机理:模拟磁带技术的出现 (原发性技术创新) 引发了VCR产业的产生与发展, 而后由于存储技术自身的发展和在VCR产业发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存储量的需求不断增大等因素的拉动, 模拟磁带技术被升级的数字光盘技术替代, 而数字光盘技术 (新技术) 的诞生和发展又推动VCR产业升级到DVD产业 (新产业) 。

2. 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机理。

一般来讲, 先原发性技术创新来促使产业升级而后两者再相互作用的方法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的机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 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储备等方面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却是另外一种机理。

在各国的产业升级过程中, 任何国家产业升级都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国的原发性技术创新而不接受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 尤其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来讲, 更应如此。我们可对其进行深层次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绝大多数产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靠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扩散, 也就是说, 中国产业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向其转移及西方产业技术向其扩散的基础之上。虽然, 在这种过程中中国产业也包含着自身大量的技术创新活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中国工业化的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承接发达国家的转移产业及其相应吸收发达国家的扩散技术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建立在发达国家对其产业链进行分解的基础上, 借助于直接投资、生产外包、设备供应等形式把一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然后由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 加快本国产业升级进程和新技术的研发, 从而使本国日益深入地参与进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做法, 就是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促过程。

由于在技术上依赖发达国家和在产业上做发达国家的产品组装者, 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产业上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即便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而减弱或失去。在这种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就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补互促的基础上掌握先进产业技术及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 从而实现经济追赶战略。更进一步地讲, 一方面, 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是以“原发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作为原发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机理的初始点。由于缺乏产业技术尤其是核心产业技术, 发展中国家不能仿照此思路, 从而采取以“模仿性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作为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互促机理的起始点;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追赶是经济追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而且为了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要在引进和模仿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来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为更方便、更快捷、更透彻地学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使用需要先建立相应的产业平台。因此, 模仿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起步模式应该是“产业升级拉动技术创新”。具体地讲, 在主要借助于向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其产业起步的基础上,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活动过程中通过对引进技术的使用来学习、消化、吸收这些技术, 然后, 在产业升级对技术的进一步需求的拉动和通过学习、消化而积累的技术能力的推动下, 熟练掌握引进的技术或在此基础之上模仿创新出本土化的技术。

三、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和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互促相结合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互动不仅能使旧技术升级为新技术, 而且最重要的是能使旧产业升级为新产业。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主要依靠对领先国家已有的技术进行模仿和学习, 以便于吸收技术领先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购买和破译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秘密, 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 进一步研发。因此, 它一般表现为较少的自主知识产权, 特别是难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很多时候, 它只是通过接受其他国家的产业技术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与此不同, 原发性技术创新指创新主体依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和资源进行并完成的创新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技术的来源、进步主要借助于本国的自创, 表现为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核心技术。鉴于此, 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两种不同的创新方式, 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也不相同。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后发型国家, 中国应该怎样利用自己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升级?

首先, 作为追赶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模仿性技术创新。之所以不能丢弃模仿性技术创新, 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 与原发性技术创新相比, 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前沿思路比较清晰, 创新路径比较明确, 可以更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创新成本集中公关, 从而能节约协调各个创新分工环节所需的匹配费用, 资金使用起来会更有效和低廉。第二, 由于更加贴近市场和应用, 从而大大降低了创新不确定性和风险, 模仿性技术创新会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大幅度节约开拓市场的成本, 使创新获得高额回报。总之, 由于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必像原发性技术创新那样花费大量时间和费用去进行艰苦的研制, 而主要通过学习和借鉴自主创造者的经验。因此, 对于目前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又是一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很强的国家例如中国来讲, 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不失为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并进而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策略。虽然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具有这么多的益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产业升级应该完全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或以模仿性技术创新为主。与原发性技术创新不同, 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缺陷是缺乏自有的核心技术, 即最初的技术来源于国外。这种缺陷会使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机理随时会受到国外因素干扰甚至遭到破坏, 从而使旧产业与旧技术难以升级到新产业和新技术。而且随着当代很多条件的改变, 模仿性技术创新的优势越来越难发挥。与此同时, 原发性技术创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 作为赶超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不能丢弃也不能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之所以不能丢弃原发性技术创新, 是因为与建立在模仿性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相比, 建立在原发性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产业升级才具有超强竞争力。这是因为后进国家例如中国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大多是在对领先国家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此基础之上的模仿性技术创新最大的优势是节约成本和减少风险, 相应的产业升级也是低层次的。与此不同, 由技术先发优势所表现的原发性技术创新无论是在技术优势方面, 还是在催化和扩充创新技术的扩散和衍生方面, 都有很强的优势, 相应的产业升级是高层次的。由于基于原发性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是建立在技术优势而非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 因此, 从长远来看, 这才是产业升级应该依赖的。虽然中国产业升级最终应借助于原发性技术创新而非模仿性技术创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原因很简单, 原发性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其中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成本, 而且还面临着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的众多不确定性风险。更为重要的是, 原发性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更加复杂和高级的社会结构与组织系统来给予支持, 即原发性技术创新是借助于不断的变革将人力资本、技术、制度、管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鉴于此, 中国很难完全依靠原发性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的升级。

从以上两方面不难看出, 中国应该把模仿性技术创新和原发性技术创新结合起来, 并且在利用模仿性技术创新所积累的各种资源 (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有形资源和知识、技术、信息、制度等无形资源) 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把产业升级过渡到真正建立在原发性技术创新的基础之上。具体来讲, 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互促的角度来看,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涉及到一般产业方面, 要保持必要的模仿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模仿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涉及到主导产业方面, 要保持必要的原发性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发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互促;在整体产业技术方面, 中国要尽量缩小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与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为此, 中国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应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在模仿性技术创新方面, 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原发性技术创新方面, 干预的基点着重在于集中优势资源在核心技术研发和技术规则的制定上。

参考文献

[1].李晓培.原始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差异性探析[J].唯实, 2008 (11)

倒逼企业多面创新促进产业升级 第10篇

本次上网电价的下调, 实际上是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具体行动, 对光伏行业来说虽然利好面众多, 但也会逐步压缩企业的生存空间, 光伏发电产业必将面临重新洗牌。不过, 从另一角度来说, 优胜劣汰更利于行业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

光伏市场面临大洗牌

哲学上讲, 任何事物都充满着矛盾, 在众多矛盾中, 处于支配地位, 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 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行业发展不理智。

由于政府政策鼓动, 企业争先涌向光伏产业, 导致我国光伏产能极大过剩。目前全国产能已经超过40 吉瓦左右, 而市场消化能力只在20 吉瓦左右。为调整行业回归正常轨道, 行业洗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投顾问董事、研究总监郭凡礼表示, 光伏发电产业是一个集技术、资金为一体的新兴产业, 企业发展需要高技术、大规模、全产业链。面对电价下调, 那些具有大规模、高技术的大型企业还能幸存, 然而自身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光伏产业可能面临淘汰或者被收购的风险。

邢舟也告诉记者, 由于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下调对生产和下游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于行业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 可能面临的困难就会较多些。

“前几年在光伏形势很好的时候, 很多人看到做光伏很挣钱, 都纷纷挤进这一领域。后来由于海外光伏市场不景气, 出口的产品遭到‘双反调查’, 不少企业又从制造转向投资国内电站建设, 这里面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重建设轻运营的企业不是个例。”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峰认为, 这一次电价下调是光伏市场一次大洗牌的开端, 很多规模小、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和融资能力弱的企业将会被淘汰, 而那些找对了发展路径、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的锤炼下不断成长。

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不变的定律, 在这种情况下, 韩启明建议:光伏企业要严格控制产能扩张速度, 准备好过冬。

创新是最好的软实力

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调整政策, 不仅下调了并网电价, 也削减了补贴, 说明光伏行业仅仅依靠政府扶持的时代已经过去, 光伏企业应该着力提升光伏电站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 提升自我应战的软实力。可是面对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下调政策的影响, 企业该如何提高软实力呢?陈昌表示, 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如何提高光伏发电量转移和提高收益率, 另一方面是如何真正地让新技术、新产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本次上网电价的下调, 每个光伏企业都是有心理准备的, 现在来说, 就是每个光伏企业都必须从技术、管理、成本上下功夫, 做好更细致的投资预算。”邢舟认为, 这样就会倒逼光伏企业, 无论是从生产还是建设方面, 都会想方设法的去压低成本。

吴晓峰也表示, 从光伏行业从业者的角度看, 当然是希望电价维持不变甚至提价才好, 电价下调短期内对项目的收益能力及企业的融资能力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特别是降价和限发等在同一时间发生, 对本就投资大、回收期长的光伏电站来说以后的建设和运营会更加艰难。但是任何行业都不可能长期依赖政府补贴生存, 通过竞争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光伏发电较高的成本会逐步下降到与火电持平的程度, 实现平价上网, 只不过现在电价下调是倒逼企业进行创新而已。

“上网电价的下调和补贴的削减, 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光伏项目的投资收益, 这就迫使项目开发商对项目质量有更高的要求, 意味着最具性价比的发电设备、最优的电站选址和设计。”杨立友说。

因而, 不管对光伏发电企业还是光伏制造企业, 其实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的调整都预示一个问题, 那就是现在的阶段, 光伏企业都会遭受到一定的损失, 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才是最终的发展之道。陈昌表示, 未来各个大型光伏企业都将会以科技研发提高光伏组件或者车架的可移动的跟踪式的支架, 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

企业已做好应战准备

目前, 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下调政策已经开始实施。虽然, 随着光伏上网标杆电价下调的逐步深入实施, 在短期内, 光伏企业会面临市场与行业的压力, 但是“有压力才有动力”。正如邢舟所说“, 这毕竟是国家对光伏业发展的一个指引方向, 因此不遗余力发展下游, 除大型地面电站以外, 光伏扶贫也将是企业重点做的项目。目前国内一些光伏企业都能做这种小的系统, 像英利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在做用户系统了, 在光伏扶贫、分布式电站方面都已经采取了行动, 在全国都有自己的开发队伍, 开发能力较强, 应对光伏上网电价下调, 英利很有信心。”

“光伏电价下调需要企业从内外两个方面去应对。从内部来说一方面提升电站的质量, 提高发电量, 另一方面降低建设成本和融资成本。从外部来说在光资源丰富的地区提早布局, 抢装一定规模的大项目。”吴晓峰说, 昌盛走的是光伏与农业并重的路子, 不仅关注电站的建设质量和发电量, 为了能够使光伏与农业真正融合在一起, 相互促进, 这几年在科研方面不断加大投入, 在棚型设计、组件选型和农业品种引种驯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组建了专业的电站建设队伍、运维队伍和农业经营队伍, 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水平。未来, 昌盛将继续降本增效、苦练内功, 不断提升系统运行水平和发电效率, 降低系统造价和运维成本效。

杨立友也表示, 2016 年, 晋能将根据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的发展, 做好“生产一代、中试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储备, 选择合适的时机逐步增加、升级产能, 扩充产品线, 实现光伏制造的自动化、只能话、柔性化, 以及未来全球虚拟工厂, 希望成为光伏高端制造服务业的领跑者。对于2016 年分布式光伏市场, 晋能将会有更多的期待, 将积极开拓分布式光伏市场, 在提供评价高效光伏组件的同时, 还可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等更多元化的服务。

科技创新促“内蒙羊”产业升级 第11篇

2010年8月27日,在该厅的倡导下,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宣告成立,此举对于促进我国肉羊产业产、学、研的资源整合,促进肉羊繁殖、羔羊育肥、羊产品深加工等关系到肉羊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技术手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提高肉羊系列产品的食品安全系数,增强“内蒙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近期,本社记者对内蒙古科技厅和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起单位—内蒙古草原金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一、“十二五”期间“内蒙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自治区科技厅副巡视员李增建认为:1.世界羊肉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他说,首先,从国际市场来看,西亚、中东等地是穆斯林的传统聚居地,肉食多以牛羊肉为主且大多依靠进口;同时,世界羊肉的主要出口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近几年由于受羊毛出口量下降的影响,羊肉产量正日渐萎缩。所以,中国羊肉,特别是内蒙羊肉在国际肉类贸易中的出口量将稳步增加。其次,从国内市场来看,当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食草为主,较少补喂精料和添加剂的羊肉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由于食用羊肉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等原因,内蒙肉羊正在受到京、津、冀及其他地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普遍青睐。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后南、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交流和融合的不断加深,我国南方的消费者也纷纷走进“小肥羊”、“小尾羊”等连锁店品尝美味的内蒙“涮羊肉”。由于以上原因,在“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羊肉生产和消费将迎来快速增长期。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肉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低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保护生态、退耕还林、退田还草的政策为内蒙古肉羊的养殖、繁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从2003年起,国家在12种优势农产品中,确定了肉羊为优势农产品,并在华北、西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建立了四个肉羊产业带,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国家主要的肉羊发展优势区域之一。国家和自治区以及各级政府在肉羊良种繁育、良种补贴、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扶持力度正逐年加大。3.逐水而牧、靠天养羊的养殖、繁育方式急需改进。自治区肉羊生产,特别是牧区肉羊生产,主要还是靠天养羊,逐水草而牧。这种传统的生产模式没有常年均衡的优质饲草的保障与供应,导致西部牧区目前的养羊生产效益欠佳。而在广大的农区,养羊业生产中的千家万户仍是分散饲养占主导地位,虽然饲养成本低,但营养不均衡,管理粗放,饲料转化率低,不利于竞争。此外,还存在引种肉羊品质参差不齐、优良种羊缺乏适时选育、出栏羊没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等问题。总之,引自国外的肉羊良种,除小范围的饲养和杂交优势利用外,未形成规模化的杂交肉羊生产体系,肉羊屠宰率、胴体重、个体产肉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优质高档的羔羊肉产量不高。

二、产学研结合打造“内蒙羊”特色品牌

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全国首家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组建以来一直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先后有华中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赤峰学院等高校和多家企业加盟,联盟成员已增加到21家,覆盖范围拓展到中国北方肉羊主产区。

联盟按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提出的“有利于推进养羊业组织化进程、有利于发展养羊业规模化养殖、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实质性结合、有利于实现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总要求,坚持“培育品种、创建品牌、建立标准、引领产业、服务三农”的方向,针对本地区肉羊产业品种混杂、效益低下、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等问题,不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完善肉羊生产体系,促进肉羊产业的集约化、高效益发展,有力促进了当地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针对自治区高质量肉羊良种引种缺乏的现状,作为联盟的发起单位,内蒙古草原金峰集团在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积极推进昭乌达肉羊育种工程。在育种过程中,草原金峰集团引进了精子品质评价控制技术、同期发情控制技术、MOET及腹腔镜胚胎移植技术等手段,通过高频繁殖成套技术的应用,提前完成了昭乌达肉羊核心种群的繁育。

为普及上述母羊两年三产高频繁殖配套技术在牧区的广泛运用,联盟秘书处一年来共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讲座5期,300多个养殖户和20多名基层技术员接受了技术辅导。这一技术的普及推广将使养殖户的母羊繁殖能力平均提高30%~35%,综合效益显著。

针对绵羊支原体肺炎等肉羊高危常见病,联盟组织内蒙古牧科院动物医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技术攻关、研制生物疫苗、建立监测防控体系,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好鲁库地区羊支原体肺炎传染发病率从35%下降到5%以内。

目前,为增强肉羊产业链的关联性,积极探索有机羊终端产品开发,在技术研发部门的支持下,草原金峰集团已经建成万只有机羊饲养基地,并开发出昭乌达、金蒙两个高端有机羊产品品牌,年产量达到1000吨。集团应用先进的羔羊育肥饲料配比技术生产雪花羊肉的试验正在进行,预期效果良好。

联盟依托内蒙古牧科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由成员单位草原金峰集团、小肥羊公司和内蒙古社会发展中心向科技部合作申报的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内蒙古现代肉羊生产体系关键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推广,已通过科技部的评审。项目总投资1480万元,将在地方专用肉羊品种培育、终端精加工产品开发以及借助星火科技12396信息网络建立肉羊产业专家咨询系统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这对促进联盟企业的创收、牧民的增收和产业的发展壮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草原金峰集团董事长、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负责人李瑞对记者补充说:“从今年开始,在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再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在‘十二五’期间把肉羊产业打造成为我区农牧业经济的最新增长点,使‘肉羊’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主要途径。”

为此,联盟将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及科技部门,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资源优势,在品种培育推广、养殖经营模式优化、终端产品研发、质量安全控制及风险评估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把肉羊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草原经济区的支柱产业。

他表示,当前联盟必须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合作机制。要逐步完善经费管理、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制度,提高联盟体系的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要在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框架内,依法规范运行。三要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四要加大成员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和协作,更多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和产业发展项目,借助政策加大投入,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核心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

三、科技创新让羊肉更绿色

由草原金峰集团负责培育的“昭乌达肉羊”具有适应性广、耐粗放、产肉性能好、肉质优良等优点,既能在草原进行季节性放牧,又能在农区进行阶段性舍饲、补饲。这对于推动赤峰地区肉羊品种的专门化、肉羊生产的产业化、疫病防治的系统化、提高内蒙羊的整体生产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在安全控制方面,联盟内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正在进行绵羊支原体肺炎、羊痘、布病等常见高危传染病的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研究,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草原金峰集团共同研制的支原体肺炎生物疫苗正在中试阶段。这样的防控体系建立以后,能有效地防范传染性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疫病的发生,尽可能减少生产环节的用药,特别是减少抗生素类兽药的使用,联盟生产的羊肉会更加安全、健康。

联盟负责人李瑞认为:今后,随着草原金峰及其他联盟成员企业良种肉羊养殖、生产、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内蒙羊”将成为京、津、冀及其他地区有机肉羊消费的首选地方品牌。对此,他认为联盟有必要加强与上述地区大型商超、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销售、流通长效合作机制。

四、全面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内蒙古科技厅将如何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以内蒙古肉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为契机,全面推进自治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成为建设创新内蒙的科技先驱?

科技促产业发展创新促结构升级 第12篇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坚持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 危机中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

北京开发区一直以来都坚持产业集群化、资源集约化、环境和谐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法制化的发展战略, 以吸引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为重点, 着力引进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 成为北京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最具投资吸引力的高端产业基地。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 我们对发展战略做了以下调整。

其一, 全方位筛选优质项目, 内外资并重吸引企业。北京开发区以往已经形成了外向型为主的经济特色, 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商投资明显放缓。针对这样的情况, 开发区制定了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的政策, 保持了投资和经济的稳定增长。2008年共吸引投资22.14亿美元, 其中内资企业的投资额占全区的45%, 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现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总数达到了66家, 投资项目共84个。全区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8.98%, 税收同比增长了30.53%, 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

其二, 重点突出主导产业, 着力发展集群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龙头项目为依托, 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汽车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讯产业链, 已成为世界上最具规模、最完整的移动通讯产业链。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产业链, 产品结构完整, 技术等级不断优化, 始终具于国内集成电路技术领先的地位。以G E医疗为代表的医疗产业集群, 生产总值已占全国同行业的45%以上, 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以奔驰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 正逐步确立在开发区工业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 开发区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内要重点发展数字显示、移动硅谷、绿色能源以及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 全面加快这些新兴产业龙头项目的建设速度, 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 发挥科技引领作用,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开发区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企业以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截至2008年底, 区内共有企业自主研发中心300多个, 成果转化率达到了80%以上。2008年企业共申请专利796件,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80.6%。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占全区总量的80%以上。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抗风险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只有强化科技服务,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 2008年我们重新认定了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了诺基亚、中国创新中心以及百泰抗体药物研发中心等11个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企业园区相继落成。我们积极承办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促进企业与政府、与中介机构之间的交流,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2009年, 开发区联手有关部门启动了科技人员进亦庄活动, 建立了科技服务港, 以促进科技人员向开发区聚集, 促进科技成果交易,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帮助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结构, 在应对危机中落实科学发展

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是北京开发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努力营造资金、人才、环境、政策等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进而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打造区域产业优势, 是开发区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其一, 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合作。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金融自身基础的提高也需要依靠科技的支撑。为此, 我们始终重视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 促进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2008年已与北京银行、工商银行签署了银政全面合作协议, 并成立了北京合作发展公司, 为区内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提供及时的信贷资金支持。从2009年起, 我们计划每年安排1亿元的科技创新扶植资金, 对开发区内企业的技术研发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安排1亿元的海外学人科技创新扶植资金, 帮助优秀的创新项目脱颖而出。同时, 连续三年每年拿出20亿到30亿的资金, 用于发行债券和推动企业上市;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投资基金和中小企业基金等产业基金, 全面推进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 努力实现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双赢。

其二, 加大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聚集力度。开发区始终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区内已经建有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2008年新建了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开发区分中心, 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2009年将继续加强各类载体建设, 积极营造开放的、创新的文化氛围, 努力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环境。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开发区始终注重构建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平台, 以帮助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们于2008年建成了非盈利性的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工程, 今后还将建设软件、移动通讯等公共试验技术平台, 并加快研究制定公共服务平台的管理办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我们将充分利用地处北京的优势, 加强与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沟通和联系, 使开发区成为首都科技研发和实现产业化的基地。我们将积极整合周边城市和地区的教育科技资源, 加强区域合作, 拓宽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

上一篇:学生主动发展下一篇:丁咯地尔注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