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折护理范文

2024-07-17

儿童骨折护理范文(精选10篇)

儿童骨折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 均通过CT检查确诊。其中男54例, 女42例;年龄2.5岁~13.5岁, 平均年龄 (7.12±1.5) 岁;骨折程度:Ⅱ型骨折27例, Ⅲ骨折48例, Ⅳ骨折21例;间接暴力30例, 直接暴力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主要操作如下:密切关注患肢的末梢血运、生命体征, 对患儿给予抗感染治疗, 并进行疼痛处理, 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 稳定患儿及其家属的情绪。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护理程序进行护理, 具体操作如下: (1) 心理护理:在患儿入院救治后, 医护人员要始终保持亲切的态度, 面带微笑, 以此取得患儿的信任, 多表扬、鼓励患儿,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 掌握患儿的基本习性, 以此满足患儿的必要需求。 (2) 外固定护理:固定好夹板、石膏后, 按照夹板、石膏的固定护理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 密切关注患儿患肢的血液循环、活动以及感觉情况等。 (3) 功能锻炼:早期护理以主动训练屈伸腕关节、指关节为主, 每天进行3~5次的腕关节背伸练习与手指抓握锻炼, 每次45下左右, 在不疲劳的情况下逐渐增加练习次数, 切勿进行腕关节旋转练习。在解除外固定后, 医护人员辅助患儿进行肘关节的屈伸练习与被动锻炼, 切勿进行粗暴的被动练习, 以避免引发骨化性肌炎等症状。在功能锻炼过程中结合按摩、中药熏洗, 锻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4) 患肢观察:在术后4 d左右的时间或手法复位后, 医护人员要高度重视患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产生;如果发现患儿异常哭闹, 医护人员就需要对患儿手指活动情况、手指是否存在背伸牵拉疼痛症状以及皮肤颜色是否青紫等进行观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 (5) 家属的配合:医护人员要向家属详细讲解术后的护理、管理以及功能锻炼对于患儿骨折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 让家属掌握功能锻炼方法, 及时进行复查, 以此掌握患儿肘关节功能的具体恢复程度。 (6) 出院指导:在患儿出院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向家属讲解注意事项, 告知联系方式,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家属则需及时进行电话咨询, 为避免引发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儿进行调查, 总分100分, 非常满意:90~100分;较为满意:80~90分;一般满意:60~70分;不满意60分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

2.2 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4.2±0.3) d, 对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 (6.3±0.4) d,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13, P<0.05) 。

3 讨论

肱骨外髁骨折也被称为肱骨小头骨骺分离, 是儿童肘部骨折中一种常见的类型, 属于Ⅳ类骺板损伤, 其中分离的骨片包括了部分干骺端、肱骨小头骨骺、部分肱骨滑车骨骺等。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发生率偏高, 好发于5岁~10岁儿童, 在术中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所以, 医护人员要给予患儿更全面的护理服务[3]。

护理程序是指护理人员为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 以恢复患者身体健康为目标, 利用系统方法进行连续性、整体性、计划性护理服务的一种护理实践模式[4]。患儿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发展可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 对于肱骨骨折患儿应用护理程序, 可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此外, 护理程序的应用, 还能够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5]。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研究结果与有关医学文献报道相吻合[6]。

综上所述, 对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护理过程中, 应用护理程序, 能够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儿的护理满意度, 减少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程序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应用护理程序, 比较2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护理中应用护理程序, 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肱骨外髁骨折,护理程序,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文清, 李艳红.肱骨外髁骨折患儿采用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11 (25) :65-66.

[2]彭巧, 张摇摇, 陈晓蓉, 等.患肢护理观察评分表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正骨, 2014, 12 (20) :330-331.

[3]谭永花, 丘宇辉, 曾瑞芬, 等.护理程序在骨折卧床患者舒适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5 (15) :1110-1111.

[4]程宗英.舒适护理在小儿肱骨外髁骨折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9 (5) :331-332.

[5]张英辉, 孙建英.微创治疗Ⅲ型、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4 (11) :3301-3304.

留守儿童校园骨折谁担责 第2篇

爷爷奶奶看到宝贝孙子受了伤,赶紧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后来确诊为骨折,为此住院一个月,花去医疗费数千元。可是在事情发生后, 校方不仅没有看望张坤,也没有赔偿经济损失的打算。对此,张坤的爷爷奶奶怎么也想不通,认为孩子在学校正常上学期间受到伤害,学校当然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但是,校方却解释说,首先张坤的伤不是校方老师造成的,不应承担赔偿责任;其次,因为已经找到了真正的肇事学生,所以,如果家长对经济赔偿有什么意见可以找肇事学生的父母要求赔偿。

对于校方的解释,张坤的爷爷奶奶自然无法接受。那么,本案中,学校和肇事学生家长谁应该承担责任呢?

律师观点:这是一起目前常见的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案件。

由于张坤与加害人均尚属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究竟张坤应该找谁主张自己的赔偿权利,以及应该怎样维权呢?

首先张坤由于没有民事行为能力,其权利的主张和救济也只能由其法定监护人来代为行使,也就是由其第一监护人张涛和李冬菊代其主张。在维权的方式上可以先找学校和侵权孩子的家长协商赔偿事宜,如果协商不成则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侵权民事诉讼。

这里学校和侵权孩子的责任应该如何划分和最终承担呢?

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民法通则意见》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里幼儿园、学校只有在有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而且是“适当”责任。同时《民法通则意见》第一百六十一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本条的规定我们可以理解或者推定,如果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也不满十八周岁,那么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而到了2003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规定:“ 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这里说明,学校不仅要承担责任,而且是要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而不再是“适当”的责任,当然也不是连带责任。同时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要承担学校担责以外的责任,也非连带责任,也就是说对于完全责任的分担,双方会出现一个承担的份额问题。

201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更加简单明了,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这就是说学校承担的责任可能是“相应”责任,也可能是无责任。在学校担责后或者不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剩余的责任或者全部侵权责任一般应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承担,但是如果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拥有财产的则应由本人来承担,不足部分则由监护人赔偿。

儿童骨折护理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36例采取弹性髓内针治疗的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 男20例, 女16例,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 (8.5±2.1) 岁。体重16~35 kg, 平均体重 (28±7) kg。骨折部位:股骨中段骨折12例, 中下1/3骨折10例, 横行骨折8例, 螺旋形骨折4例, 长斜形骨折2例, 全部为闭合性新鲜骨折。致伤原因:车祸伤及摔伤;受伤时间为1~7 d。

1.2手术方法患儿采取静脉全身麻醉, 在C臂机透视下全程操作。在远离骨折端的长骨骺端做一小切口, 旋转骨锥, 并慢慢地刺入骨皮质中, 保持与股骨长轴45°方向钻孔, 依患儿骨髓腔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髓内针, 将预弯成C形的弹性髓内针置入, 随后逐渐靠拢骨折端, 在髓内针与骨折线成水平时, 再行手法牵引, 令髓内针穿过骨折线, 再行调整进针方向, 在C臂机的透视下, 确定好髓内针的具体位置, 并确认股骨干骨折的对位情况, 固定满意后剪断髓内针的尾部, 折弯针尾, 深埋于皮下, 冲洗切口, 缝合。若无法闭合, 则于骨折部位行切口, 在不对骨膜进行剥离的前提下采取协助复位。术后髋人字石膏外固定4~8周。定期复查, 每个月患肢拍片复查, 骨折愈合后及时拔出弹性针。

1.3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 (1) 病情观察:注意患肢血运及肿胀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判断有无合并伤, 及时向主管医生汇报以免延误病情。 (2) 心理护理:大龄患儿大多有白大褂恐惧心理, 护士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 捕捉其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式沟通, 如做游戏、讲故事、做滑稽的动作等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以取得信任, 把手术的过程编造为英雄战争的故事以鼓励患儿主动配合。取得患儿家属的心理支持, 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更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护理和康复。

1.3.2术前准备输液、备皮、完善各项化验检查, 配血。

1.3.3术后护理 (1) 术后搬运患儿要专人负责指导, 注意对患肢的牵引固定, 保持石膏固定的功能位, 避免旋转。 (2) 用药护理: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应做到使用前皮试, 现配现用。 (3) 饮食护理:给予丰富营养的易消化饮食, 术后第2天逐步增加水果、蔬菜, 防止便秘。 (4) 体位护理:患肢下垫三角垫, 抬高5~10 cm, 以促进静脉血液及淋巴回流, 减轻或消除肿胀。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应及时给予皮牵引, 保证髓内针固定的稳定性。术后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及精细感觉的恢复情况, 如皮肤色泽、温度和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情况, 做详细记录, 发生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 (5) 疼痛护理:不同年龄儿童对疼痛耐受的能力不同, 应给予评估, 加强康复的愿望, 让患儿保持安静以配合治疗。满足患儿的合理要求;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2]。 (6) 伤口观察:检查石膏的松紧度, 做好石膏护理;伤肢疼痛剧烈根据情况松解, 观察有无渗血, 做好伤口的清洁保护, 按时换药。 (7) 皮肤护理:做好患儿的身体清洁, 对使用持续皮牵引的患儿, 足跟部是牵引重量集中点, 容易出现压疮。护士应密切观察, 如出现局部皮肤发红, 要及时调整牵引套, 按摩受压局部。

1.3.4康复锻炼功能锻炼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家属的配合下进行。应以循序渐进、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以健侧带动患侧的原则。训练时予以按摩, 防止关节强直麻木。麻醉效应消退后可以做踝背伸及股四头肌舒缩运动, 2周内患肢不能负重, 可在床上协助患儿进行患侧膝关节及髋关节屈伸运动, 禁止发生患肢内旋或外旋。骨痂形成后, 可将外固定去除, 并在不负重情况下锻炼关节的主动功能。2周后, 骨折稳定后可使用双拐尝试部分负重行走, 循序渐进, 4周后可转用单拐, 最终完成独立行走。术后6个月可将内固定取出。

2结果

36例患儿手术均顺利进行, 辅以密切的整体护理配合, 术后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 骨折愈合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 效果良好, 无再次骨折发生。

3小结

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最大优点为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骨折复位满意、固定有效、并发症少和不不累及骨骺, 住院时间短。通过制定细致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计划,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 可以确保手术成功及患儿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采取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进行, 辅以密切的整体护理配合, 术后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 骨折愈合良好, 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 效果良好, 无再次骨折发生。结论 弹性髓内针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 辅以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骨折愈合快, 并发症少, 效果满意。

关键词:弹性髓内针,儿童股骨干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博昌.弹性髓内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长骨骨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 (9) :598.

儿童骨折护理 第4篇

[关键词] 肘关节;功能障碍;康复;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07-01

肘部骨折在儿童骨关节损伤中最常见。儿童处于生长期,儿童期骺软骨板的强度远不如韧带和关节囊,有研究证明骺板的强度比肌腱弱2~5倍,从高处跳下、摔倒、玩滑板、滑旱冰等均能造成肘部骨折。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或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4周,解除石膏固定后多数患儿出现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功能障碍,少数伴随肩关节、腕关节、手指功能障碍。笔者所在科室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80例肘部骨折所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儿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5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80例肘部骨折患儿,男46,女34例;年龄2~14岁;右侧37例,左侧43例。手法复位石膏固定48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32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60例,尺骨鹰嘴骨折9例,肱骨髁间骨折6例,桡骨头骨折3例,肱骨外上髁骨折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蜡疗 在外固定拆除及手术切口愈合后,将蜡饼包裹于肘关节处,并用毛巾包裹以减缓散热,每日2次,每次30 min。

1.2.2 中药熏洗治疗 丹参、红花、防风、伸筋草、透骨草、桑寄生、栀子、没药各20 g,用纱布包裹,加水约4000 mL浸泡60 min,加热至沸,取全部药液放于盆中,温度降至60~70℃时,将肘关节位于盆的上方,在肘关节上方盖一毛巾,蒸汽刺激关节可加速血液循环,熏约15~20 min;当温度降至45~50℃时,再将肘关节置于盆中,用2块50 cm×30 cm大小的毛巾放在肘关节上,不断向毛巾浇药液,洗约15~20 min,每日2次,14 d为1个療程。

1.2.3 运动疗法 ①关节活动度练习:嘱患儿每日进行患侧肩、肘、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的主动活动,除患侧肘关节外,其余关节均应达到最大关节活动范围,每次30 min,2次/d,注意加强前臂旋前旋后练习。②肌力练习:患儿上臂肌肉多有明显萎缩,嘱患儿用沙袋(0.5~2.0 kg)或拉力器进行上臂肌力练习,15 min/次,2次/d。患儿患手较健手肌力明显降低,需进行握力练习15 min/次,2次/d。锻炼时将上臂平放于桌面,可有效防止肱骨下段骨折和肱骨髁上骨折在锻炼过程中发生再骨折或内固定松动成角。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练习时注意固定好肩关节不能离开桌面,防止肩部肌肉代偿,腕关节保持伸直,不能过度屈曲或伸展。

1.2.4 手法治疗 蜡疗或中药熏洗治疗后,手法按摩关节周围软组织缓解疼痛,使患儿充分放松,有利于关节松动术治疗,再根据关节的解剖结构和运动受限方向施予不同手法,先做被动附属运动,再做被动生理运动。手法宜轻,以不引起患儿局部明显疼痛为宜,每日2次,每次15~20 min,对有肌腱粘连或关节挛缩的患儿应遂渐增加按摩、牵拉、按压及被动屈伸关节的力度,禁止暴力被动活动,以免引起进一步损伤。

1.2.5 肘关节牵引 用肘关节牵引器根据屈曲和伸直受限不同,分别进行屈曲和伸直位牵引,每次15 min,每日2次。根据患儿年龄及肘关节僵硬程度调整牵引重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陆廷仁《骨科康复学》[1]中肘关节功能评定评分法(JOA elbow functional assessment scale)[1],总分100分,100~80分为优,66~79分为良,45~65分为可,<43分为差。

2 结果

本试验结果,其中优60例(75.00%),良12例(15.00%),可5例(6.25%),差3例(3.75%)。

3 讨论

儿童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和尺骨、桡骨上端的关节面所组成,共有肱骨内上髁、外上髁、滑车、肱骨小头、尺骨鹰嘴、桡骨小头6个骨骺,出现和闭合年龄不同,诊断必须结合临床体征,否则容易漏诊和误诊。肱骨髁上骨折是少儿肘部损伤最多发生的骨折类型,约占总病例的25%[2]。

儿童肘部骨折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3]:①肘部血肿机化及软组织挛缩。肘部血肿机化和软组织挛缩是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外固定时间越长,肘部血肿机化粘连软组织挛缩程度越重,肘关节功能障碍越明显;②肘部骨折复位不良。肱骨内髁骨折、外髁骨折和髁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属关节内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虽不属于关节内骨折,但骨折处就在肘关节上方,所以不论屈曲型还是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如果复位不良就会阻碍肘关节的活动。因此儿童肘部骨折要求准确复位。临床见到5例患儿因复位不准确导致肘内翻、内翻畸形,通过康复治疗,明显改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残留畸形注意复查,随儿童年龄增加,可不同程度改善。儿童骨骼发育成熟后可选择手术治疗,以取得更好治疗效果。③异位骨化。临床见到4例肘部异位骨化患儿,原因多为多次手法复位或过度被动活动所致。通过康复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1例8岁男童关节活动度正常1个月后复查,异位骨化消失。④骨折愈合差,固定时间过长,康复治疗不及时,这3种原因为临床常见病因。

蜡疗通过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改善,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有利于组织内淋巴液和血液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另外对瘢痕组织及肌腱挛缩等有软化和松解作用[4]。中药熏蒸具有热疗及药物的双重作用,药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为主。通过中药熏蒸,增强机体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药物加热效应作用,共同达到消肿止痛、解除粘连、改善挛缩的目的[5]。根据患儿病情需要选择蜡疗或中药熏洗治疗,临床多选用一种热疗方式,如需要蜡疗和中药熏洗治疗都做时,注意两种热疗时间要间隔1 h以上,可有效防止皮肤及软组织烫伤。患儿对温度耐受性差,治疗时应适当降低温度和热疗时间,随时注意观察患儿反应。

笔者所在科室为基层临床科室,收治患儿多为骨折后3~6周,给予蜡疗、中药熏洗治疗、运动疗法、手法治疗、肘关节牵引等综合疗法,多数经过1~4周,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因患儿家长对康复认识不足,有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因肘关节功能障碍来笔者所在科室就诊。临床亦可见到因家长暴力被动活动引起其他部位骨折的患儿。儿童有年龄小,依从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康复方案完成差的特点,功能锻炼应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需要治疗师和家长充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儿童对康复环境及康复器械比成人要求更高,临床需要探讨能引起儿童兴趣的康复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1-152.

[2] 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2.

[3] 孙进喜.儿童肘部骨折引起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及治疗体会[J].中国厂矿医学,2004,17(2):136-137.

[4] 陆廷仁.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3.

[5] 谢晓,邱晓虎.手法加中药熏洗治疗小儿创伤后肘关节僵硬[J].中医正骨,2004,16(6):32.

儿童下颌颌骨骨折的保守治疗 第5篇

近些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 颌骨骨折的患者也随之增多, 尤其是儿童颌面部外伤发生率更高, 且其颌骨骨折特点不同于成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骨质柔而且富有弹性, 骨折后移位一般不是很大, 且多处于乳恒牙交替期, 乳牙牙冠短小, 恒牙未萌出或半萌出, 且乳牙根部部分吸收不牢固, 恒牙牙根未长成等因素, 很难做牙间或颌间结扎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又会遇到骨质薄, 且遍布未萌出的牙齿等因素,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 儿童期颌骨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 现将应用托槽做儿童颌骨骨折保守治疗的体会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使用材料

正畸用的方丝弓托槽、口腔粘接材料.钢丝、尖嘴钳、小橡皮圈、结扎丝等。

1.2 临床资料

近10年来共收治儿童下颌骨骨折病例30人, 其中男19例, 女11例, 骨折部位:多发骨折16例, 下颌前部8例, 颏孔区6例, 合并面部软组织损伤20例, 合并牙槽骨折及牙齿损伤10例。

1.3 方法

(1) X线或CT、彩超等辅助检查。排查颅脑内脏损伤情况。若有颅脑和脏器损伤应先行救治。 (2) 合并面部软组织损伤的给予清创缝合术。 (3) 局麻下或全麻下复位, 让患儿易于接受治疗。 (4) 清洁口腔使牙齿表面洁净。 (5) 安置开口器粘接托槽, 托槽粘到合适的牙齿及牙位上。 (6) 根据骨折情况选用不同直径的钢丝弯制成与牙弓一致的弓丝, 将其结扎固定在托槽的槽沟内, 根据骨折部位及错位程度选用橡皮圈置放在托槽的翼上, 进行不同方向的牵引, 使错位的骨折复位并固定。 (7) 定期拍X线片调整橡皮圈拉力, 使骨折达到最佳复位后给与固定。 (8) 简易头颌帽协助固定下颌部。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 12岁, 颏孔区斜向近中骨折, 伴下唇内侧挫裂伤, 其中右侧下第一磨牙对应部位为粉碎性骨折, 局麻下给予下唇内侧挫裂伤的清创缝合及骨折复位, 复位后拍X线片, 复位效果良好。咬关系正常, 给予托槽黏固其余的牙齿, 弯制合适的钢丝单颌结扎固定下颌部, 简易头托帽戴上协助固定下颌部, 在喝水和进流食时可把头托帽暂时取下, 其余时间在戴上, 于1周、2周及1个月后复诊检查拍X线, 检查对位情况及结扎情况等, 术后骨折愈合良好, 对位效果佳, 且位于骨折线上的牙齿未受到任何影响。面容也未受到任何影响。患者及其父母非常满意。

3 讨论

儿童颌骨骨折有其自身特点, 且处于生长发育期, 乳恒牙交替期, 美观要求高, 为了安全有效使骨折复位固定, 多样的保守治疗最为有效。能使其家长及本人对治疗方案易接受, 且好配合治疗, 对疗效满意。

3.1 此种保守治疗的优点

(1) 由于托槽比牙弓夹板小, 粘连的部位又远离牙龈缘不会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 易于口腔清洁, 操作简单, 利于检查, 取下托槽更加方便。 (2) 该固定又属单颌固定, 给患儿带来很多方便。弹性头颌帽可起辅助固定作用, 进食时可摘下, 进食后再戴上。 (3) 采用保守治疗骨折线上的牙胚未受到任何影响, 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牙胚。 (4) 用弓丝和结扎丝固定比传统的牙弓夹板对牙齿及牙周组织损伤小且易于操作。 (5) 颌面部不用做切开复位内固定, 减少面部瘢痕形成的概率, 美观性更高。 (6)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可降低手术费用, 减轻患方的负担。

3.2 注意事项

(1) 儿童下颌骨骨折的急救及全身情况观察:颌面外伤常伴有较严重的全身其他部位的损伤, 在处理过程中应本着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进行。对于伴有颅脑及其他内脏损伤的患者及时会诊, 进行积极的救治,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 再进行颌骨骨折的处理, 若患者多为开放性骨折, 故均应给以破伤风抗毒素注射, 抗感染治疗一般持续7~10d或更长。 (2) 患儿处于乳恒牙交替期, 对托槽、弓丝、黏固位置及用力程度, 固定时间、复诊时间等均需注意, 且操作要轻柔到位, 托槽的角度要合适, 使牵引能达到效果。 (3) 鉴于儿童尚处于换牙期, 在恒牙萌出过程中还可自行重建咬关系, 对错位不明显者, 做单颌牙间结扎固定, 方便患儿进一定的食物, 有利于患儿对营养的吸收。更好的促进骨折的愈合及身体发育。 (4) 同时单颌结扎黏固后的情况预判更为重要, 复诊要求更高。要做详细的治疗方案来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5) 儿童有好动的生理特点, 骨折固定后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 一般均需增加弹性头颌帽固定, 利用外力限制上下颌的活动, 以利于骨折的恢复。 (6) 辅助检查可选择多样来及时判断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愈合。如X线和CT的配合使用。 (7) 患儿较小需及时反复与其家属沟通取得配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儿童骨折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女5例,男11例,最小3岁,最大9岁,平均5.8岁,均为肱骨外髁Ⅱ~Ⅳ度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女4例,男8例,最小5岁,最大8岁,平均年龄6.5岁,桡骨颈骨折,翻转移位成角。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X线表现为:Ⅱ~Ⅳ度骨折,属于salterHarrisⅣ型骨骺损伤,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12例桡骨颈骨折X表现为:桡骨颈骨折,骨骺分离成“歪戴帽”状,最大与桡骨纵轴呈90°角,经手法复位失败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内固定材料:日本郡是株式会社制造,聚左旋乳酸可吸收内固定棒,规格:2 mm×50 mm。(1)肱骨外髁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外侧纵形切口,长约4~6 cm,与肱桡肌与肱三头肌之间进入,游离并显露骨折,清除断端血肿,解剖复位后,以两枚直径2 mm克氏针钻孔,穿入两枚2 mm×5 mm可吸收棒固定,可吸收棒之间夹角约30°。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2]。(2)桡骨颈骨折:臂丛或全身麻醉,仰卧位,驱血后取肘后外侧切口,长约4~6 cm,游离并显露骨折,细心保护骨膜,清除断端血肿,复位后,从桡骨头边缘至对侧斜下方以两枚2 mm克氏针分别钻孔,穿两枚可吸收棒固定,冲洗伤口缝合,石膏屈肘固定4周,功能锻炼。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随访1年未发现有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手术伤口愈合良好,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取得了满意疗效。术后采用Mayo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分为优、良、一般、差4个等级[3],其中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优13例,良3例,优良率为100%,桡骨颈骨折患儿优11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两类病例患儿共28例,无异物反应现象,无深部感染。

3 讨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较为多发,为关节内骨折,伴随骨骺损伤,如不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会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以及“鱼尾状”畸形,肱骨外髁增大,桡骨头骨骺早闭,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切开解剖复位十分关键[4]。固定材料方面,首先要考虑避免继发骨骺损伤,不能选择直径2 mm以上的克氏针,克氏针留于皮外易出现针道感染伤口不愈合,而留于皮内则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钛钉或钢钉加压作用良好,固定牢固,但易加重骨骺损伤,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但可吸收棒的缺点是强度相对低,无加压作用,临床应用中要两棒成角度固定,以免骨折块松动、骨折移位而造成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总之,可吸收棒在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疗效满意,切实可靠。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及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并且避免骨骺二次损伤。方法:对16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12例桡骨颈骨折进行常用骨折分型,确定需要行手术治疗患儿,采取通常手术入路,均进行解剖复位后应用可吸收棒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随访22.5年,两类病例结果均在术后46周骨性愈合。未发现骨折再移位、骨折不愈合或骨折延迟愈合、肘外翻畸形、骨坏死、桡骨小头形态异常、创伤性关节炎、骨化性肌炎,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屈伸及旋转功能良好。结论:可吸收棒固定,可以避免钉道感染,避免二次手术取出,且可吸收棒组织相容性好,无排斥反应,对组织无刺激及毒副作用,有效支撑时间810个月,35年在体内完全降解。

关键词:可吸收棒,肱骨外髁骨折,桡骨颈骨折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58.

[2]朱通伯.骨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6.

[3]侯金永,孙磊,杨茂清.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的微创治疗[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6):54-55.

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骨折 第7篇

关键词:弹性髓内钉,四肢骨折,并发症

儿童四肢骨折现象较为常见, 弹性髓内钉在骨折治疗上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治愈率高等众多优点, 虽然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治疗中也出现了拔针困难、针尾激惹、愈合时间延长等问题[1]。为分析弹性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 现将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四肢骨折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 患儿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12岁, 平均年龄 (6.47±1.48) 岁;所有患者均被为四肢骨干中段骨折。其中, 胫腓骨患儿12例, 股骨骨折患儿8例, 尺桡骨患儿6例, 肱骨骨折患儿4例,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5例, 跌伤8例, 坠落伤7例。

1.2治疗方法:

在手术前半小时给予患儿抗生素。帮助患儿取仰卧位, 髓内钉的直径为最小手术骨骨干直径的40%, 安置好C型臂机, 在其引导下对患儿的骨折部位进行观察, 在患儿骨折一端切一个长度为1 cm的切口, 将病骨与骨钻保持纵轴斜向45°钻孔[2]。将髓内钉提前弄弯, 将髓内钉推向骨折的一段, 在C型臂机的透视下, 给予患儿骨折复位, 将髓内钉推向远端, 如果贯穿骨折的过程中有困难, 较难复位, 谨慎的借用切开复位, 要保证髓内钉的长度足够, 使其可以达到干骺端, 不能够穿过骨骺板。肱骨、胫骨、股骨用2枚髓内钉交叉固定, 尺桡骨则用1枚髓内钉固定。术后, 上肢骨折患儿给予前臂吊带悬吊固定3周, 下肢骨折患儿术后石膏托固定3周。告知患儿家属要每3周来医院进行复查, 当检查结果显示患儿骨折愈合后, 把石膏拆掉, 教育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功能训练, 等到骨折愈合3个月后, 将钢钉取出。

1.3 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尚可以及差[3]。优:患儿骨折部位没有疼痛感觉,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没有缩短、旋转畸形或者缺损;良:患儿骨折部位疼痛轻微或者没有疼痛的感觉,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缩短畸形在1 cm以下, 旋转或者成角在5°以下;尚可:患儿骨折部位有轻微疼痛的感觉, 且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缩短畸形在2 cm以下;差:患儿骨折处有疼痛的感觉, 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缩短畸形在2 cm以上。

2 结果

患儿下肢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2.36±0.38) 个月, 上肢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 (2.36±0.25) 个月, 手术结束后取出钢钉的平均时间为 (2.03±0.56) 个月。所有患儿的骨折均愈合。其中出现皮肤激惹反应的患儿有1例, 表现为钉尾外露, 皮肤窥破;髓内钉进入到骺板的患儿有1例;有2例患儿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骨折愈合时间较长;再骨折1例;患儿的治疗效果为优的有26例, 良4例, 尚可0例, 差0例, 治疗优良率100%。

3 讨论

本文中, 患儿治疗优良率为100%, 说明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在临床上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中, 出现了较多的并发症, 接下来本文将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

皮肤激惹反应:本文中患儿出现激惹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股骨骨折为斜形, 患肢没有进行外固定, 患儿活动后, 骨折滑移, 髓内钉向外退钉后, 皮肤破溃, 露出尾钉;其二是末端余留太长, 取出髓内钉时引起继发感染。这一并发症较为常见, 因此, 手术时, 要谨慎对钉尾进行弯折, 控制好角度, 钉尾露出皮质外的长度为1 cm, 且要给予患儿石膏进行固定。

骨皮质劈裂:该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有三个, 其一, 髓内钉预弯较多, 进钉时容易将力量传至骨皮质;其二, 操作水平较低, 没有按照左右来回旋转的操作方法, 而是用力推进钢钉;其三, 髓内钉直径太大, 应该选取直径为最小手术骨骨干直径40%髓内钉。

愈合延迟:相比于开放复位穿钉, 闭合复位穿钉的延迟愈合概率较低, 因为闭合复位穿钉不用剥离骨膜。本文中, 愈合延迟患儿均在不能选择闭式复位时而在骨折部位做切口复位。

关节活动受限:本文中, 关节活动受限主要是由于没有将髓内钉放入正确的位置, 由于钉尾部余留过长, 会与韧带摩擦, 使患儿有疼痛感。要减少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应该将钉尾进行适当的弯曲, 尾部余留长度适当, 将内、外侧中线稍微偏向后方的部位作为进钉点。

总之, 应用应用弹性髓内钉治疗四肢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 但是术中或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但这些并发症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减少的, 因此, 要提高操作水平同时给予术后正确的处理可以极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隼, 谢丰, 焦勤, 等.钛制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及其预防[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3) :288-289.

[2]呼玉萍.儿童四肢骨折弹性髓内钉治疗的手术配合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2) :23-24.

儿童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6年6月-2006年6月我院骨科急诊共收治儿童骨折患者30 827例, 其中髂前上棘撕脱骨折11例, 仅占0 .36‰。男8例, 女3例;年龄11岁8个月~14岁, 中位年龄13.5岁;左侧4例, 右侧7例。随诊8个月~4年7个月, 平均1年10个月。11例患儿均为运动损伤;踢足球时摆动损伤髋部6例, 跳远踏跳时感患髋部疼痛2例, 短跑中突感髋部疼痛3例。跳远及踢足球受伤的8例患儿均为习惯应用的肢体一侧发生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1.2 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8例, 方法为患髋外展30°、屈曲40°位, 卧床休息4周 (3.5~6周) , 待复查X线片示移位的撕脱骨折块与髂嵴之间有较多骨痂生长之后, 试行负重行走;手术3例, 行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 术后卧床休息、不负重功能训练10d~3周 (平均2周) , 即试行负重行走, 均未感疼痛。

1.3 疗效观察

观察治疗后卧床时间、伤后至负重行走时间、恢复体育运动时间。

2 结 果

保守治疗患儿2例随访时诉伤侧髂前上棘较对侧稍隆起, 但未感其他不适, 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11例患儿患处均无疼痛, 检查缝匠肌肌力Ⅴ级, 均可参加同龄儿同等强度的体育活动, 自我感觉无差异。全部患儿的髂骨骺Risser发育分级为Ⅱ~Ⅲ级, 属正常范围。手术治疗患者卧床休息时间、伤后至试行负重行走时间明显短于保守治疗患儿, 见表1。

3 讨 论

回顾文献未发现儿童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相关发病率的报道[1,4,5,6,7]。我院骨科急诊10年间收治骨折患者30 827例,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仅11例, 占0.36‰, 足见本病罕见。由于儿童及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日渐频繁, 运动强度也渐趋剧烈, 因而此种损伤有变为少见损伤的趋势。

3.1 发病年龄及损伤机制

髂前上棘的二次骨化中心出现于11~14岁, 这个时期骨骺软骨生长活跃, 软骨细胞肥大变形, 软骨基质疏松, 使得骺板对于牵拉应力、剪式应力、弯曲应力抵抗力薄弱, 易于损伤[8,9]。本组患儿平均年龄13.5岁, 处于髂前上棘骺板的相对薄弱期。在踢足球、快速奔跑等高强度运动当中, 下肢处于伸髋屈膝位, 尤其处于膝关节屈曲而髋关节过伸位时, 缝匠肌的强力收缩使本已承受牵拉应力的髂前上棘骨骺进一步受到猛烈牵拉, 从而造成撕脱损伤[3,7,9]。本组有8例患儿, 当以习惯应用的下肢 (左侧或右侧) 发力完成运动动作时, 发生同侧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似可解释上述机制。

3.2 治疗方法选择

Sundar和Carty[11]保守治疗12例剧烈运动所致的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随访44个月, 有11例完全恢复。Canale和Beaty[7]认为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 方法为屈髋卧床休息2周, 之后可拄拐杖或佩带承重支具行走。Fernbach和Wilkinson[12]保守治疗20例, 随访时患者运动能力无下降;并建议只有骨折不愈合才考虑手术治疗。随访本组11例患者, 均患处无疼痛, 检查缝匠肌力Ⅴ级, 均可参加同龄人同等强度的体育运动, 伤后甚至术后髂骨骨骺发育正常。因而笔者认为, 不论保守治疗抑或手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均能获得满意疗效。Veselko和Smrkolj[13] 推荐予以保守治疗, 疗效肯定;但竞技运动员及特殊职业者舞蹈演员, 可考虑切开复位内固定, 以缩短康复时间。Cimerman[14]曾收治2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患者为同胞姐妹, 姐姐行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 妹妹则予保守治疗;最终随访发现两患者功能均佳, 但姐姐手术后恢复期较短, 且可早期参加体育运动。

对于撕脱骨块显著移位的病例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亦有报道[1,7,8,11] , 但最终随访与保守治疗后无差异。

儿童骨折护理 第9篇

【关键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难复性;肘内翻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9-0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是指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来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维持复位的骨折类型,其手术方式的选择,不仅关系到骨折的正常愈合,也关系到肘关节的功能恢复。现将我院2008年至2009年收治的75例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

本组选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有移位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2.5~12岁。左侧48例,右侧27例;伤后就诊时间1小时~20天。按手术方法分成A、B两组,A组38例采用双纵行切开肱三头肌肌腱加肱骨内髁处骨膜横断、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B组37例,采用肱三头肌肌腱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加克氏针交叉固定术式。

1.2 手术方法

A组患儿仰卧,在臂丛或静脉麻醉下,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沿肱三头肌腱性部分两侧纵行切开肱三头肌及骨膜、关节囊,可以见到移位的骨折端以及肱骨内髁处的骨膜较厚,大多比较完整。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然后将肱骨髁上骨折端解剖复位,对断端尺侧骨皮质有压缩、塌陷的,以恢复骨骼正常轴线为准。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骨折线达骨折近折端皮质出针,针尖出近折端皮质约0.5 cm,固定骨折端,针尾留0.5~1.0 cm,弯曲留于皮下,待骨折愈合后取出。逐层缝合肱三头肌、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不需要外固定。B组患儿仰卧,取肘后正中切口,解剖尺神经加以保护,舌形切开肱三头肌,显露骨折端,将骨折端解剖复位,用2根1.5~2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折端内外髁皮质进针交叉打入贯穿固定骨折端,“Y”形缝合肱三头肌肌腱。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周。6周后去石膏托开始康复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Flynm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6°~10°;可: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11°~15°;差:丢失携带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大于15°以上。

2 结果

对全部患儿进行随访,时间6~36月,平均18个月。肘关节屈伸功能比较:A组共38例,优29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4.74%。B组共37例,优17例,良9例,可4例,差7例,优良率70.27%。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两组携带角的变化比较:A组优2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2.11%。B组优17例,良7例,可8例,差5例,优良率64.86%。两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3 讨论

3.1 分类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常见,发病率约占儿童全身骨折的26.7%,肘部骨折的60%~70%。1931年Felsenerch提出的分类标准至今仍被临床应用,Ⅰ型:无移位或几乎无移位;Ⅱ型:有移位,但骨折面间有接触;Ⅲ型:骨折面间无接触。1994年,McIntyre对传统的分类再做补充,改进了肱骨髁上骨折的分类标准,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较突出:Ⅰa无移位,后倾<5°;Ⅰb无移位,后倾≤15~20°,内(外)側间隙≤1 mm;Ⅱa移位0~2 mm,后倾≤15~20°,或内(外)外皮质紧缩或骨折间隙>1 mm;Ⅱb移位2~15 mm,断端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a断端无接触,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尚有接触,有不同水平歪斜;Ⅲb断端间隔很大或重叠>20 mm,或旋转移位>15 mm,断端无接触,不同水平歪斜。[1]

3.2 治疗方法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复位,恢复肘关节的屈伸功能,防治肘关节畸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如治疗不当可带来严重并发症,故骨科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对于新鲜肱骨髁上骨折应首选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手术指征仅适用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即闭合复位或牵引治疗失败者,或陈旧性骨折。对于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方法。而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防治则贯穿于整个手术治疗过程的每个环节。[2]近期常并发血管、神经的损伤,远期发生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畸形,其中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内翻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的原因很多,除与骨折的类型有关外,还和治疗的方法及局部解剖、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有多种入路选择,力求切口易于显露,便于操作,组织牵拉少,尽可能减轻手术引起的软组织反应,减轻并发症的发生。[3]临床上,我们对肘后切口做了如下改良:① 沿肱三头肌肌腱两侧作纵行切开,当中保留约1.5 cm宽的腱性部分,手术野显露清楚,有利于复位固定。由于保留了肱三头肌的腱性部分,术后不需要石膏托外固定,有利于术后肘关节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并且在肘关节康复锻炼时增加了肘外翻活动训练,就是为了纠正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压力比桡侧高出很多的影响,降低肱三头肌、关节内的粘连发生,对降低肘关节活动障碍和肘外翻的发生率有一定意义。② 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我们复位前将肱骨内髁处的骨膜及部分软组织作横行切开,稍作松解。此后的随访证明,此法有助于骨折的愈合,并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曾文辉,王伟林. 改良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月上旬刊):219-220.

[2] 王建伟,马勇.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概况[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4):58-60.

丝线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中女9例, 男12例, 年龄3~14岁, 平均9岁, 均为跌倒损伤, 按肱骨外髁骨折分型:Ⅲ度骨折15例, 手法复位失败的Ⅱ度骨折6例, 均有明确的手术指征, 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或静脉全麻下进行, 取肘关节外侧切口,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 即可暴露骨折部位, 清除骨折端及关节腔内血肿, 观察远端折骨块移位情况, 屈肘并前臂旋后、内翻, 拨动外髁骨块复位, 手指按压维持, 以巾钳在两断端外侧各钳处一骨孔, 粗缝针穿10号丝线穿过后结扎, 打结时注意断端对位, 用同样方法在该处的前、后侧各穿一孔, 分别丝线缝合结扎固定, 轻屈、伸肘关节, 检查其稳定性无误后, 逐层缝合创口。术毕屈肘90°, 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 4周后去除外固定行功能锻炼。

1.3 评价标准

参照李稔生等功能疗效评定标准[2] (按肘部外形, 肘关节活动功能和并发症, 分以下3个等级:优:肘部外形和功能正常, 无后遗症;良:肘屈伸在110°以上, 肘外翻或内翻在10°以内, 无疼痛及其他后遗症;差:肘屈伸在90°以下, 肘内翻或外翻在15°以上或有骨不连, 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等后遗症) 。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 示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 本组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 平均20个月, 其中优15例, 良6例, 疗效满意。

3 讨论

现阶段, 人们对骨折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骨折顺利愈合, 还希望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同时在基层医院, 经济较为落后, 治疗费用也是患者的一大考验。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骨折块, 常包括肱骨下端外侧干骺端、外上髁骨骺及滑车桡侧壁, 治疗均应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 否则会发生骨不连、肘关节畸形、迟发性尺神经损害而致肘关节功能障碍。对于手术适应证的把握, 笔者倾向于Kameqaya等[3]的观点, 即便骨折间隙<2 mm, 也是不稳定的, 有可能发生再移位。故在受伤后时间长而肿胀严重, 手法复位困难的Ⅱ度骨折, 仍应考虑手术治疗。常规交叉克氏针内固定, 螺丝钉内固定各有其优缺点, 克氏针内固定由于附着在骨折远端的伸指伸腕总肌腱的牵拉[4], 有内固定不稳定的潜在危险;而螺丝钉内固定, 有人认为螺钉的加压作用可能压缩骺板细胞而产生骨骺早闭[5]。本研究采用三条丝线结扎缝合固定的方法, 不仅可保留其部分血供, 很少加重骨骺的进一步损伤, 而且相对克氏针固定稳定, 并且免除了骨折愈合后的再次手术。综上, 此法操作便捷、创伤较小、固定可靠、经济耗费少, 尤其在基层医院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01-609.

[2]李稔生, 陶惠人, 朱耀康, 等.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远期疗效评价[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8, 13 (4) :242.

[3]Kamegaya M, Shinohara Y, Kurokawa M, et al.Assessment of stability in children&apos;s minimally displaced lateral humeral condyle fractur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J Pediatr Orthop, 1999, 19 (5) :570-572.

[4]程富礼, 潘少川, 黄万新, 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1998, 19:117.

上一篇:胃炎胃溃疡下一篇: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