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

2024-09-22

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精选12篇)

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 第1篇

独立性是一种个性品质或者个性品质的一个维度, 相对于依赖性而言。人类从出生到发展成熟, 就是一个独立性不断增加, 依赖性不断减少的过程。所谓真正的个体独立, 是指个体应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去克服和解决问题, 而不是完全依靠他人的帮助或依赖于他人, 个体对自己负有完全无可回避的责任。[1]

人类在直立行走之后, 造成了生育上的极大负担。母体的内脏承受更大的压力, 不能维持胎儿长时间的在母体内孕育。婴儿从降生开始就独立地汲取营养, 维持自身的生存, 而不是像胎儿依靠脐带靠母体输送营养, 从这个层面上讲, 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具备了独立性。

就个体而言, 独立性的发展经历着两个高峰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婴幼儿期主要是激发生命潜能, 并初步的社会化。为了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婴儿在成人的照料下, 开始释放本身的潜能, 首先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能力的激活, 婴儿能够生存下来, 接着身体器官机能逐步地发育完善。幼儿期, 开始进入幼儿园, 接受系统的常规训练, 参与同伴交往, 独立性逐步发展完善起来。

青春期, 个体身体发育逐步成熟, 从弱小的状态摆脱出来。这个时候, 个体渴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 独立地进行人际交往。此时的交往, 不是简单的团体之间的“玩伴”, 而是开始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更多的心灵的“交流”。此时, 个体进入独立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成年之后, 个体开始真正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适应社会, 进入了独立性发展的成熟稳定期。就学校环境而言, 在大学阶段, 个体由于离开了父母的保护, 开始进入个体独立性发展真正的考验期。

2. 大学生独立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缺乏独立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大学生独立性的缺失。其中, 传统的教育模式、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我国独有的人文氛围是导致大学生独立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1 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求整齐划一, 强调书本及教师的权威性, 学生长期被封闭在校园里, 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 缺乏独立性培养的自由愉悦的土壤。学生被要求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进行学习, 父母包办了学生的所有日常生活, 努力考高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整个教育教学都是围绕高分这一目的, 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育。

2.2 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女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培养。强调权威的老家长式父母以及凡事包办代替的父母是我国两种非常典型的家长, 这两种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势必导致大学生独立性的缺失。

老家长式的父母一般非常强调个人权威, 凡事由一家之长做主, 其他人只能被动服从, 完全听从指示。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往往习惯听从别人的指令, 遇事缺乏主见, 有很强的心理依赖感。而喜欢包办代替的父母往往忽视子女独立性的培养, 事无巨细, 一律包办, 导致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

2.3 我国特有的人文氛围

儒家思想对我国文化的积淀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中庸之道更是深入知识分子的思想骨髓。它强调温顺谦和、礼让和谐, 强调保存和传承而忽视改革和创新。这样的中庸心态让中国人更容易满足现状, 更倾向于守旧, 凡事力求安稳, 以致于个性和自我在这样的隐藏和安于现状中逐渐地消亡, 而大学生的独立性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地失去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

3.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

综上分析, 造成大学生独立性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在大学阶段重塑大学生的独立性也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利用大学这样一个自由、轻松的氛围全面推进大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以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提升自我。

3.1 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的校园活动大都是由大学生自发策划、组织和参与的, 这对于大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是一个极好的契机。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 通过团队协作与统筹规划既提升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又能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大学的社团活动, 它是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志向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 由大学生自己成立、自我管理、并自主决定社团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团中的每一份子都是社团未来发展的规划者和推动者, 大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提高了对个人活动的自主性和责任意识。

3.2 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发展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我锻炼的最直接方法之一, 同时也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2]传统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由于长期被封闭在学校、被禁锢在升学的压力之下, 最缺乏的往往是社会经验。进入大学之后,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家教、暑假实习等, 可以将大学生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里, 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锻炼自身的独立性。

3.3 利用同伴群体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依赖感

由于长期处于父母的照顾和保护之下, 当代大学生往往还未在心理上“断乳”。大事小事都要请示父母, 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向父母寻求安慰和保护, 心理上对父母有极强的依赖感。进入大学之后, 同伴群体成为大学生活的中心, 每个群体中成员的言行都会对其他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在观察、判断、分析同伴群体的成员和事件, 自我决定与同伴的亲疏关系以及对于群体的参与程度, 并且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交往逐渐获得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 逐步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感。

参考文献

[1]林颖.大学生独立性发展水平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厦门大学.2007.

论大学生独立创业精神的培养 第2篇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这样严峻现状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同时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应具有自觉性、坚毅性、自制力和勇敢果断等品质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背景

要求

特点 1 大学生创业就业背景

我门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乃至文明形态都在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严格,如何做到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并在社会变化中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当代中国大学的困境。

大学生想创业,必须有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逐渐变化。这种理念在大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都存在,旨在培养我们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我们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体制改革、教育评价模式的改革等。但不外乎一方面是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业技能教育。创业思想教育是创业技能教育的基础,创业思想教育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动机的确立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养成,目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和鼓励学生敢于在新兴的领域和行业去艰苦创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自主创业,学会自我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的胆量、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

人才的培养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下达统一招生计划、统一考试招收学生、国家包上学国家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大学生毕业时由国家下达统一的指令性分配计划,由各级人事部门和高校计划把毕业生分配到各用人单位,全部毕业生都有工作单位,这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且养成了学校到学生对国家管理机构的依附心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权,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2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要求。

从 “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教育的一种转型。显然,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传统人格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具有较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作靠国家、发展靠关系”等等就是这种依附心理的体现。而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美国之所以能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与美国文化中敢冒险、寻求变革和鼓励创新的精神有关,这种精神使美国人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能创业的人,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他应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真正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大学文化熏陶的人,也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不仅知道“何以为生”,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要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3 大学生创业特点

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必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个体能够以前瞻性的思维与眼光做出预测与判断,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方案,以保持与变化着的环境的协调统一,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和忍耐。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不断更新,职业岗位的不断转换,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人们几乎始终处在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这就尤其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做到“与时俱进”,无往而不胜。

现代社会生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使得许多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困惑,难以选择和研究个体的文化态度和生活方向。这种“文化不适应综合症”,会严重损害人的创造能力和生活信心。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现代人,必须有更加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下,始终把实践主体(包括个体、集体、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关键问题。

认识世界的真理性固然重要,但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没有实践,理论上的科学构想就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没有实践,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永远只能是精神的“空中花园”,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文化存在。因此,实践观念的有无,实践能力的强弱,对于一个现代人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在人们不断强调“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强调“实践、实践、再实践”。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尤其需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充分展示主体的本质力量。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使青年学生通过大学教育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该做的事。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在大学教育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

要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者精神的新型人才,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目前高等学校对相邻学科知识重视不够,要区分不同科类,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工作。

4.为创业基本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服务。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必须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是当前高等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主体,要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制度。创立、创建学生能进行综合动手试验的外部环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并进而加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要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主要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总之,创业能力的培养既取决于客观社会条件的许可,更依赖于每个大学生主观的努力,作为学生要积极参加有利于人锻炼个人能力的氛围,积极培养自己的独立创业者能力,为自己的美好前途奋发努力。参考文献 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2 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教育发展研究,2003,(2).3 谢志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精神的培育》.船山学刊,2004(3)4 吕长春. 《创业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4)卢旭东.《创业学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当代大学生独立能力的培养 第3篇

摘要: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成为高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调控,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使他们实现自我人格完善,增强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独立能力;心理;大学辅导员;自我人格

一、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能力

1.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对河南省某一大学的统计结果显示,扩招以来学生考试不及格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

很多大一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致使多门功课不及格,一部分学生由此产生了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对大学生来说,这种恐惧心理极易导致他们形成自暴自弃的心态,进而荒废学业。

还有一些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致使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和中小学在学习方式、学习目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小学基本属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会全程陪同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很明确,因此学生根本不用考虑学什么,也不用考虑如何学;而大学的学习是比较自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都由学生自己掌握,这就容易使一些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学习面临困境。

2.独立人格的社会化进程滞后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社会化不足。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难以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不能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弄不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因而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多以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等为主要内容,这实际上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创新,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让大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对于三、四年级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急需提高自己的社会化能力,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制约,很多大学生缺乏独立进行相关社会实践的动力。学校的社会实践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而大学生又缺乏独立实践能力,这就使得高年级大学生在急需提高社会化能力的过程中严重受挫,形成了大学生行动上无所作为和思想上有所作为的矛盾冲突。

二、大学生独立能力丧失的心理原因分析

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前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一个人心理矛盾和心理压力的多发期,因此其独立人格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心智不成熟。

1.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长期封闭在校园里,限制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长期与社会隔绝,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对艰辛生活的体验,一旦走上社会,需要独立处理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产生畏难心理。此外,过于优越的生活环境也使大学生缺乏生活磨炼,养成了依赖心理,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情感意志非常脆弱。进入大学后,随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独立面对新的人际关系和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即使是极小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惊恐万状,甚至绝望轻生。

2.中学时期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

由于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依赖心理,当大学生置身大学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时,仍不自觉地期待教师的“指挥”,缺乏独立性。另外,当大学生怀着美好的理想步入大学时却发现,大学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也会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他们的心灵就会遭到撞击,动摇、歪曲对大学的认识,进而消极颓废、不求上进。

总之,我国长期的知识教育和被动教育把学生封闭在校园里,限制了他们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产生了各种心理冲突和严重的畏难情绪,对生活、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丧失独立完整的人格。

三、引导学生做自我导师,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1.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独立的人生观

高校要充分调动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领路人,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学生工作者要加强案例教育和对社会知识的探讨,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正确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化进程,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做到最好。学生工作者还要及时为大学生提供有用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对学生工作者来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建立自信精神应该是工作的重点,所以学生工作者应该保持心灵的高贵、独立,拥有自信的心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个性化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阶段是个体接受专业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形成与发展的黄金时期,即人格重建期。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体质、气质、性格和个人爱好等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个性,也使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个人的独创性正是在这种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团队活动中,利用团队辅导训练的可操作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稳定乐观的情绪,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学生工作者应采取发展性、预防性和矫正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教育,有效利用网络平台,通过一对一交流,结合社会现实,深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帮助其尽快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他们能有效地应对在校期间乃至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3.加强责任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

一个没有责任感体验的人是不可能形成负责的情感态度和独立的人格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社会就不会再把他当成一个未成熟青年看待,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成熟个体看待,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学生工作者要明白,过于周全的呵护、包办和替代式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学生工作者必须让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白,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一旦作出决定和选择,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就都要负起责任,不能退缩,进而使他们逐步形成自立、自强、自我负责的生活态度,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业精神

学生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教育,提高他们的独立创业能力。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载体,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学生工作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促进能力的增强,较强的能力又可促进知识的进一步获取。学生工作者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潜能开发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通过社会实践、个体反思和团体沟通,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素质是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工作者应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高校应积极建立学生工作者与大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交流平台,让师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平等地交流,帮助大学生尽快健全人格,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加快自身社会化进程,尽早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化,增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第4篇

一、努力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兴趣指兴致, 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在心理上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专业兴趣是人们探究所学专业或学科行为的心理倾向。专业兴趣使学生对专业有探索性和主动性, 是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内部动力, 保证了学习活动的强度和力度。

独立学院应加强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很多学校在学生的综合测评、学业成绩评定、优秀学生选拔、学生会干部参评等活动与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深入研究、投入精力和热情并不相关联。另一方面, 独立学院考核方式不能激励学生的专业兴趣。因为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参考期中、期末考试结果, 这很大程度上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这不利于学生专业兴趣的提高, 成绩好的学生会有相当一部分是会背笔记的学生。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生评价和专业考核的方式与方法, 通过考核刺激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适时调整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相对于其它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主要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生入学前高中阶段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差、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知识体系不完善。

独立学院的录取档是三本阶段, 生源的高考分数都低于公立本科院校,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 特别是很多学生自学能力都相对较差。学生入学后受对大学自学方式不适应、独立学院的学习氛围不浓等因素影响, 致使学生入学后自主学习的动力不强,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毕业后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 影响了独立学院的学生就业, 社会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认可度不高。

(二) 学生对独立学院认可度低, 造成心理落差较大。

由于独立学院的母体学校大多是国内的重点或知名大学, 部分学生入学后会将自己的学校与母体学校的相对比, 造成了对自己学校的不认可, 形成一定的心理落差。

(三) 学生思维灵活, 对新事物认可度高。

相对其它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 并未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 他们能接触更多书本之外的事物, 对新事物的认可度可能会更高一些。鉴于这种特点, 独立学院应在专业任务学习的设置上选择难度适中, 中等强度的知识水平。这此程度行的任务更有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动机易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及时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这种要求的层次应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 以此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发展, 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刺激和发展, 才能推动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三、不断完善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体制

独立学院在教学管理方面几乎都是沿用母体学校的经验, 很多经验并不适用于现有学校。特别在学风建设方面还未形成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管理方式。因此, 独立学院应努力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管理方式, 实行相对严格的淘汰制, 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同时适当控制淘汰率, 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倡导自主学习。加强考试改革的研究, 采取更加灵活机制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改革独立学院现有课程体系

独立学院应设置自有的课程体系, 而不是简单的沿用原有本科院校和母体院校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应根据自有的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体系的设置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 所以, 独立学院应当在适当的把与现实接轨的新科学、新技术、新观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增加课程中的职业性、应用性。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灵活性, 独立学院的课程体系应及时更新, 与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独立学院这一新兴办学模式的优势。

独立学院在课程建设改革上应体现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的统一。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基础专业知识和应用实践的结合。在课程结构方面应体现多样化、现代化、应用型。特别是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 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 重视学生的智力、道德和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五、加快培养自有教师队伍, 以教促学, 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独立学院由于建立时间过短, 师资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结合实际独立学院现有师资队伍情况如下, 特点主要有三类:一是其它院校的退休教师, 这部分教师的特点是专业知识扎实,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能力强。但由于年龄的关系, 这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探索方面兴趣相对较少, 投入的精力也不足。因此这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 能为学生传授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 培养青年教师, 对于激发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作用不大;二是母体高校的外聘教师, 这部分教师由于其流动的特点, 对独立学院学生并不了解, 同时也缺少对学生教学方法研究的热情, 虽然是独立学院教学的主力, 却不能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三是独立学院的自有教师, 这部分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 对教学活动本身还不熟悉, 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方法的认识, 需要教学经验的积累, 还不能提出成熟的教学方法。但对于独立学院未来发展来讲, 这部分教师将是独立学院未来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只有这部分教师才能真正着眼于独立学院, 能够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提出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建议和方法。因此, 针对独立学院如何迅速建设起一支自有的师资队伍, 将是独立学院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于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教学方法基本采用传统的方法, 老师在前面讲授, 学生在下面恭听、记录。因此独立学院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我探索余地的“发现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最新的教育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

总之, 作为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独立学院相对于其它类本科院校有着自己的特点, 即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除了从知识结构角度制订教学计划, 还要从育人角度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社会的育人方案, 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要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和其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使这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发挥其优势,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成才。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 第5篇

郝笑男

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涉及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即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简单的问题。这一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亦是难点。尤其是减法题,很多孩子不能理解问什么算什么,得数往往不能与“问号“相符。并且在考试时,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很容易丢分。这说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将图中食物的数量数错,或者由于图中画的有些模糊加上不仔细看也会出错,家长会归结于为孩子的“粗心大意”。前段时间我看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粗心大意”,认为孩子知识是学会了,只是粗心了。实际上我们恰恰应该提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粗心大意”其实从侧面反映了孩子对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扎实,对于方法掌握的还不是很好。我认为一年级所学的“解决问题”是基础,面对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同样要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情况,再结合这类型题的特点,我认为在平时的做题当中就应当渗透这样的做题方法:

1、认真看。即仔细的看图中有什么。在上课做题时就给孩子们时间先看清图的意思再举手回答。尽量不要养成孩子看到问题就举手的习惯,不论这一题是简单还是难,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再做解答。

2、分析。即说一说图中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而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理解:一共,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

3、列式。分析之后就是学生列式了,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写出得数。

4、检验。因为有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理解“问什么算什么”的含义,所以在检验这一部分,我要求孩子们看看得数和问号是否相符,比如问号是2,那你的得数也应该是2。这样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列出正确的算式。

另外,一年级数学问题都是用情境图或实物、图形等呈现,加以少量的文字叙述。学生在看题目时常常会看错题意或丢掉信息,有时我们担心怕一年级学生太小,看不懂题目,会自己说出题目意思再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于家庭作业中。这样做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的机会,也容易使学生养成学习惰性,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学习中,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说,学生越不懂,越要让学生说。如情境图,本来就是一个有情节的生活故事,小孩子的读图能力更甚于读文字能力,他会很乐于讲述图上的故事,我们所要做的只是提醒他注意到数学的信息,学会细心观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加上生活情境,编数学故事。学生能用自己的故事讲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就说明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易于学生把问题进一步抽象成数学算式,也能为以后更多稍复杂的数学问题阅读理解打好基础。

算式是对生活中数学的抽象和概括,一年级学生理解难是很正常的现象,而对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的理解更是关系到学生后面的数学学习。学生学习了加法和减法后,就要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对算式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把数学算式编成数学故事,能使学生再一次理解算式的含义和应用。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成有趣的生活故事,不但深刻感受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更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生动的数学形象,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丰富数学知识的外延。在编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数学的信息,与数学无关的简洁点到为止。例如3+5这个算式,不同的学生就可以编出各种不同情境的数学故事,像“妈妈给我3颗糖,奶奶给我5颗糖,现在我一共有几颗糖”等,但是要尽量避免详细具体描述糖有多甜多好吃之类的与数学无关的信息。

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 第6篇

首先,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作文教师改,这是剥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优先权,使之不自觉地丧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动性,人为地养成了学生修改作文的惰性与依赖性。实际上,尽管教师们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学生对老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并不深究,大多数学生只看重分数和等级,至于对老师批注的修改方案则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具体的修改操作了。如果老师评语笼统空泛,于学生更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长此以往,谈何提高?虽然,个别老师采取了面批作文的方法,但由于受时间、精力、认识范围和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也不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由此观之,教师应该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长期的自我作文修改中去提高写作水平。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尔。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可见,文章“入妙”须“频改”,只有习作者本人在“频改”中才能悟出“入妙”之法。由不断修改而渐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使之养成独立修改作文的习惯,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终生需要。我们的学生早晚要离开学校,到那时他们不可能随时随地拿自己的文章去求教老师,而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从教学的角度而言,这正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的教学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教师们都懂,但更要让学生们明白:养成独立修改作文的习惯是终生受用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修改作文的习惯是作文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其次,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作用。把修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了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高枕无忧洒脱一身了。教师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导和指点,要设法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和技能。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热情和耐心。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和稳定持久的写作积极性,同时,要着力于提高学生对作文修改的认识,端正其态度。这是培养独立修改能力,养成习惯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对学生批改作文给以指导,使之具有相对的可操作性,同时规定运用统一的批改符号。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修改的内容和要求。总的说来,文章修改有四个大方面:一是改中心,看题目与中心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主题是否突出,论点是否鲜明,能否统率材料等;二是改结构,看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伏笔呼应是否巧妙等;三是改材料,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等;四是改语言,看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妥帖得体,同时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等等。当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时要灵活掌握。至于具体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那要靠长期作文修改实践的不断积累和总结。但只要能修改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法。

第三,几种修改方法的探索。写作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植;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并使之形成习惯。一是冷改法。冷,即是冷处理。先将学生完成的作文收集起来放置几天后再发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通过默读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找出其中尚需修改完善的地方并着手修改。此法既可消除学生作文后“私于自是,不忍割舍”(白居易语)的心理,又可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引发新的思维火花。长期进行这种训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独立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二是换改法。即将学生作文进行同学间的交换修改。此法可以在一个或两个班的学生中采用。换改法可以使学生完全改变角色,以批评者的姿态,根据自己的审视标准去吸取原作长处,并大胆地指出不足且提出修改建议。换改法有利于学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提高班级整体作文水平。三是集体评改法。先印发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中等作文,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集体综合评议其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此法以讨论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论辩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吕淑湘先生就十分推崇这种方法。四是导改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修改给予引导和指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修改意见。这意见既不是教师包办的修改处方,更不是让学生莫名其妙,无从下手的玄乎之词。而应该是有较强操作性的点拨之语。此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文章。导改法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作文评改方法之一,是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的基本方法。五是示范修改法。用示范作文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出不足,并做出修改的方法。采用此法,要注意防止学生可能产生的盲目模仿和照搬照抄的行为。六是定点修改法,是将不同文章的不同方面分解为若干训练点,然后逐步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训练。此法看似琐碎,但效果明显。以上六种方法,在教学中应综合使用,不断改进,千万不能使之僵化呆板。只有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习惯的同时,也一定要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当然,这一切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真真正正地致力于学生终生语言学习与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7篇

一.让学生在预习时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生在预习时, 只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课本本身的内容上, 如: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词, 作者姓甚名谁。至于这篇课文要表达的主旨, 重要语句的含义, 学生们一般不会提出这些问题来, 因而也不会先去思考这些内容, 他们认为这些都是要在课堂上才能解决的, 自己在预习时完全没有必要去深思、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样的预习习惯害了不少的学生, 使得他们本来就该在预习时就该获得的知识, 在课堂上才了解到, 使得本来就该深刻懂得的道理, 由于事先没有认真去思考, 在有限的课堂只能懂得其中的一二, 这样一天天下去, 失去的知识就何其多了。所以每一位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会理解地更加透彻, 就会更大地激发起自己的求知欲, 使自己的语文学习有一个质的飞跃。比如学习诗歌《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可以这样来预习:读完诗歌以后, 可以这样来思考:作者巴尔蒙特为什么对太阳情有独钟呢?或者换句话讲, 太阳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经过思考我们会得出, 太阳在这里绝不是仅仅指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 它在作者的心目中应该是代表了更深刻的一些东西, 这才是作者一再强调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的真正原因。这样思考, 我们的预习便有了深度, 便有了意义, 在课堂上就会把握重点内容, 就会学得明明白白了。我们在思考了前面一个问题后, 我们还可以接着思考:巴尔蒙特认为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那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什么?虽然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带着来这个世界的, 但既然来了, 在这个世上我们准备干什么, 父母就不能干涉到我们了, 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追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吃喝玩乐, 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 还是怀有理想, 孜孜不倦地去寻求知识, 过着充实进取的生活?我们这样思考着, 就是对自己人生观的一次重新审视, 就会不断促使我们端正学习态度, 以更清醒的头脑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思考, 做思考的主人

课堂上, 老师的讲解固然重要, 但老师们一定不要忘了,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要把他们时时放在心上, 该学生自己解决的, 老师不能为了节省时间, 而代替学生讲了或做了。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 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 让他们的大脑切实动起来, 不要让学生成为机械的“记录者”, 或是毫无关系的“旁听者”。只有调动起学生们思考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才会显得生机勃勃, 才会充满学生兴致勃勃的讨论交流声。比如学习诗歌《未选择的路》,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本首诗歌的中心在“选择”二字上,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 题目应是“选择的路”, 但是诗歌的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作者这样命题的用意是什么?听了我的这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都先是一愣, 他们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听我一问, 他们也感觉到不可思议起来, 都认真思考起来。思考了一会, 我让他们互相交流, 看看谁的想法更有道理。这样他们求胜的心理又被调动了起来, 互相交流、讨论起来, 使得本来沉闷的课堂渐渐活跃起来。等到弄清这个问题后, 我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大家有哪些选择的经历呢?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太留意。学生对这个问题也颇感兴趣, 他们一个个用心思考起来, 不一会都面带微笑起来, 他们都主动要谈谈自己的选择经历。他们有的谈的是中考之后面临的选择, 是上职高, 还是上普高?有的谈的是学习上的选择, 是一味地沉迷网络, 浪费大好的学习时光, 还是静下心来, 心无旁骛地学习?还有的谈的是家庭生活中的选择, 是跟着父母到异地求学, 还是毅然地留下跟着奶奶在本地求学……他们谈得是那样地诚恳, 听的同学又是那样地深有同感, 让我也随着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 他们虽是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但这些话语已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这是发自他们心灵的真正情感, 是对每一个人心灵的一次启迪, 一次净化, 谁能说这样的思考不是有益的呢?谁能说这样的课堂不是充满人情味的呢?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笛卡尔的名句“我思故我在”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个不愿动脑思考的人是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人, 每天只会人云亦云, 做别人可有可无的影子, 这样的人是可悲的, 又是可恨的, 他不知道要奋起, 要觉醒, 得过且过地过着每一天, 有时还会对主动思考的人冷嘲热讽, 大大地打击了一些人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这样的人是切实该扪心自问一下的。由于独立思考很重要, 所以我们新时代的职中生就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中都充分动脑思考, 做一个勇于开拓, 善于思考的新时代青年。

摘要:学与思二者在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 少了任何一个, 学习将不得要法, 或是终无所获。而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都只顾埋头苦读, 而忘了在必要的时候思一思, 想一想, 以致虽用心学了, 但学得并不精深, 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 课文中深一层的意思就感悟不到了。作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做到学与思的合谐统一, 并提出了两点建议。

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讨 第8篇

一、要清醒地认识到古今中外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一致性

在西方国家, 很早以前教育工作者就把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认为学校教育是属于教人思考的教育。他们认为好学生的标准, 是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而不是掌握教师所传授知识的多少, 考分的高低。

在美国, 人们不仅把会思考当作好公民的最基本素质之一, 还明确要求公民应学会“清醒地思考”, 做“善于思考的人”。世界著名的英国伊顿公学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 养成学习、研究的优良习惯,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研究和独立思考上, 十分恰当地处理讨论、研究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突出独立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它们这一教学理念, 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被誉为“世界级精英人才的摇篮”。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说,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必须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果只是机械地将教师教授的内容记忆下来, 不是真正的好学生。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历来都强调学习者必须注意学与思的统一。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主张“自求自得”, 即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独立思考。宋代教育家程颐则认为“为学之道, 必本于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 “不深思而得者, 其得易失”, 则更加突出了思考在学习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学习如果处于被动, 不独立思考, 必致心中无所得。应该说, 我国古代这些伟大的教育家与国外学者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认为独立思考能力是学习之本, 它在学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现代人在这方面的论述就更为丰富了, 也不必在这里一一例举了。

总之, 古今中外, 无论是小学、中学, 还是大学, 一以贯之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不过中小学要关注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 而大学则要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认识到了并非就能做到, 做到了并非就是做得最好。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

二、要形成“一个氛围”, 做到“三个统一”

全社会要形成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文化氛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全党、全中华儿女共同愿望, 而这一愿望的实现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条件。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人才创新上, 人才创新首要的是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和思维品质。所以, 全社会要通过舆论宣传、电视网络引导、政府政策倾斜等措施, 形成以独立思考为荣、随声附和为耻的道德风尚。同时, 要从国家体制和机制上制定崇尚独立思考精神的法律和制度, 切实保障具有独立思考成果人的利益不受侵害;在实际用人机制上, 要切实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突出位置上, 使全国人民看有样板, 学有榜样。“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 建立一种尊重儿童的自由和保障儿童权利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式, 来规范我们教育行为。”[2]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有独立思考精神品质的人才的氛围, 才能有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

全体国民要把思想统一到独立思考是一个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上来。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 就在于人类具有思维能力。人类的每一种成就, 每一种进步, 都源于思维。人类若失去了思考, 便丢失了整个辉煌的历史。大思想家帕斯卡尔认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思维能力, 是人最宝贵的特质, 是人最根本、最重要的能力。拥有思维能力的人, 才是最有潜力的人。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个有思想的人, 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自从人类有了文字语言历史以来, 就已证明:一个人聪明与否, 智慧与否, 主要看他的思维能力。世界上一切成功者, 都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的伟大成就, 无不是建立在他们出类拔萃的思考力之上的。思考能力决定着人的财富、命运和辉煌未来。只有善于思考, 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爱因斯坦在晚年透露了他成功的秘诀是:思考是一切成功的源头。要想使自己成为自己心目中的人, 成为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就得很好地思考。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项创造和发明, 都是和创造者独立地深入思考问题分不开。”故此, 要使自己聪明起来, 智慧起来,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培养思维能力。

全体教育者要把思想统一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使命之一上来。教育者使命不仅是授业、解惑, 还要传道。不教给学生解惑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学生就不会有见地、见解和主见, 就不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就不知道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怎样做才是最好。所以, 我们必须从“教人信从知识向教人学会思考”转变, 帮助学生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 由智力不发达到智力发达, 由社会经验不足到社会经验丰富, 最终促成学生不依赖老师, 学会学习, 学会判断, 学会选择, 学会行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 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 而不贯之以理想, 则是机械之教育, 非所以施于人类也。”对学生“独立不拘之精神”的培养, 是教育者终身的立身之本, 也是其核心之目的。

全体学生要把思想统一到学思统一的思想上来。学思统一, 即学中有思, 思中有学, 边学边思, 边思边学, 学思结合, 相得益彰。思考可以充实自己内心, 始终使自己充满活力, 更可以使自己的未来充满光明。故此, 学生要把思考的权力时时刻刻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即学即思, 即思即行”。若要只学不思, 那就是死学, 其结果只能是照着葫芦画瓢, 稍有变通, 则就束手无策。若要只思不学, 那就主观臆断, 空穴来风, 必然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更谈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了。

三、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 努力改变现有教学评价方式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 还是教师的“教”,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会学, 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必须切实落实学生中心论思想, 不论是从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教学考核, 还是从教师的“教”, 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学”、“学”的程度而定。学校和教师, 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情景, 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 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 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鼓励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信心,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 他的特长和优势就能充分地发展”[3], 其独立思考能力也就顺理成章地培养出来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导向作用, 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故此, 就得改变以学生学业成绩为确定性指标的评价方式。学校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 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价值观及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要把教学评价关注着力点放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上来, 从本质上改变学生为考试分数而学习。全过程动态考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有效方式, 脱离了“教”与“学”的过程考察评价, 或只抓住其中的某一点、某一面来评价, 都是错误的、伪科学的。教学评价应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统一的原则, 采取领导对教学考核与教师之间对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地科学地评价教学效果。

四、着力提高教育者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教学“四项”原则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想学生学好, 必须先生好学。”同样, 要想学生善于思考, 首先先生要善于思考。名师出高徒啊!学生在善于独立思考的好先生的感染下、引领下, 就能养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故此, 教育者不仅要从教学反思中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还要从学生质疑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更要从民主教学的“一事多议”、“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智慧火花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面贯彻“四项”原则是指:

一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对于“基础型”的学生, 可以通过“多元起点、激发动机、类比联想、深化理解、多元表征、达到整合”的方式, 来促进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达到知识的系统化;对于“能力型”的学生, 应着重引导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纠错, 不断内化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 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专长型”学生, 应适当放手, 不必局限于课堂, 可给他们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其利用所学知识开放性地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以凸显他们在某一方面智能上的个性优势。

二是赏识性教学原则。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要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 经常用赏识的语言去激励学生、评价学生, 主动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加朋友的情感沟通桥梁, 及时、恰当地锤炼学生品质, 不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达到主动学习、乐于进取的目的。

三是过程教学原则。即加强知识发生过程 (思维过程) 的教学, 让学生不仅学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 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过程价值。实践证明:加强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 对引起学生兴趣、使其领会知识的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都十分重要。

四是“双主教学原则”。即指“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现在学习的动力上, 老师的“主”体现在“导”上, 也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丢下传统的权威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走下法定权威的圣坛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商讨, 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放下知识的权威, 勇于承认知识有限和不足, 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4]。“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不是主客二分、彼此对立的关系, 而是彼此平等、相互构建、共同成长的关系, 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5]教师角色的权利主要通过协商、对话来使学生理解教师角色的意图。当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心理相融的关系时, 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就能得以张扬。

五、学生要努力实践, 切实践行知行统一理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尤其是学生更要注重实践。实践, 就是指学生“手” (手、脚、口、眼、耳等) 脑并用的知行统一。即学生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接触到的都要进入大脑, 过滤、分析、判断其正误, 思考其动机、原因、目的及结果, 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我们又称之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具体地讲:学生要从实践中得到五种收获。一要从实践中发现学问。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 只有实践了, 才能认识事物、发现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能力和品质。二要从实践中产生兴趣、发展兴趣。无数事实证明, 人们的兴趣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产生、发展的。没有实践, 绝对没有兴趣可发现和产生, 学习也就缺乏积极性了。三要从实践中彰显个体特色。学生个性特色的彰显, 尤其是优秀的思维品质培养, 都是通过实验、实践或社团活动、校外活动来体现。这种实践的活动越多、档次越高, 其个性特征彰显就越明显。四要从实践中检验学习好坏。学生的学习是否正确、正确的成分有多大, 都是通过实践来计量的, 它是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强、水平高的试金石, 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反映学生的水平和能力。五要从实践中激发更要“学”的热情和信心。

实践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是实践;学生广泛涉猎书籍, 也是实践;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更是实践。中科院研究人员发现:有观察体验的学生往往擅长提问, 他们在听课时, 不仅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会提出为什么来反问老师。

总之, 只要我们调动人体的一切器官, 去接触、感受客观事物, 去测量、思考、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信息, 就能达到思行统一、“手”脑并用、科学思维方式和良好意志品质形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金生鈜.“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2 (2) .

[3]顾明远.又该呐喊“救救孩子”.中国教育学刊, 2005 (9) .

[4]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课程·教材·教法, 2003 (9)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实践 第9篇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教师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 不断激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预习过程, 是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可能对学习内容分不清主次, 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提出预习问题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课堂讲解时便会注意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学习效果会更好。或许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 这是学生预习效果好的表现, 教师要肯定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拟定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的预习步骤, 明确学习目标, 提炼学习重点;也可以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 对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指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经过这样的长期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高。

例如, 在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

(1) 预习课本第61-63页, 例1中的长方体和正方各有几个面?哪些面相等?

(2) 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

(3)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是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 有助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第 (1) (2) 个问题, 学生在预习时经过认真观察、比较容易解决。对于第 (3) 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时可能会出现疏漏, 需要同伴间的相互补充, 共同协作才能完美解决。这个合作学习的环节, 恰恰是课堂学习的重点环节, 而学生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就成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 如果没有学生课前的独立思考, 就不会有课堂上同伴间的思维碰撞, 正是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 点亮了学生心中的智慧明灯, 让学生思维清晰。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 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就需要构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平台, 让师生间的思维顺畅自然地交流;就需要沟通师生情感, 让丰富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 关爱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人人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每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画圆时, 我先不讲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 接着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画的。其中有一位学生出人意料地宣布:“用圆规画圆时, 把圆规有钢针的一脚固定, 旋转作业本, 一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课堂上一片哗然, 很明显, 这种方法不太好。此时, 教师没有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听取了学生的发言后, 首先肯定了学生画法有新意,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他的这种画法, 你有什么意见?”马上就有学生起来质疑:“如果要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也把黑板旋转一周吗?”这位学生笑答:“不方便。”又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老师, 如果我们要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大圆, 圆规又太小, 怎么办呢?”教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然后请学生帮他想办法, 结果想出了许多很好的解决办法:如, 先固定圆心, 再用5米长的绳子做半径画圆;用一块5米长的木条, 一端固定做圆心, 旋转另一端画圆;用一块10米长的木条, 中心固定做圆心, 旋转任意一端画圆……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通过提问、思考、交流、总结, 主动获取知识,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巧设疑问,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有意识地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一开始, 教师就很神秘地说:“大家任意说一个数, 我可以马上告诉大家它是否能被3整除!”接下来便是师生之间紧张热烈地对答。随着数字的不断增大, 学生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 当好奇心被充分激发起来时,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满怀好奇地观察数字、操作小棒、归纳异同、交流想法、总结规律,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四、适时引导学生有效思考

现在数学课堂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了很大空间, 但学生思考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做实验:用相同根数的火柴在数位表上摆出不同的数, 看摆出的数是否能被3整除?很快就有小组发现:“老师, 用4、5根火柴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 而用6根火柴摆出的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 有的小组发现“用3、6、9根火柴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滞时, 教师及时点拨:“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和什么有关系?”问题直接指向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恰当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课下延伸

课堂小结时也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这既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反思和总结, 也有利于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 还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 所以,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 不断以活泼、充实、高效的课堂教学, 帮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翱翔。

摘要:独立思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能否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创新性人才。

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第10篇

一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等教育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 其使用的精英教育模式也随之普及, 然而部分高等院校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法陈旧,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教育质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独立学院虽然是普通本科高校下的二级学院, 但有别于普通高等学院, 独立学院的办学采用新机制, 具有新模式, 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方面注重与实际接轨,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了一大社会问题, 除了整体环境的原因, 就大学毕业生本身来说, 所学的专业知识不精, 不能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致实践能力差强人意, 在就业时不具备竞争优势。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就是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 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

二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以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 探讨分析独立学院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目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学院学生, 其实践能力的优势并不显著, 甚至相差无几, 具体表现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与行为表现上。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上, 一些学生缺乏对实践能力重要性的正确认知, 认为计算机专业理论性知识最重要, 忽视了计算机科学的应用价值;也有的学生没有摆正心态, 认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院校学生的目标。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上来说, 如今, 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了其较差的独立能力和社交能力, 计算机专业需要修习多门专业课程, 且其理论难度较大, 在缺乏小组讨论等学习交流的情况下, 不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而影响其实践能力。

就独立学院本身来说, 由于独立学院的办学时间较短, 其办学模式尚在摸索中, 容易受教学惯性的影响, 直接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安排给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研究

为了贯彻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研究出一套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法是重中之重。

首先, 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革新,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只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 建立理论、实践教育双线并行、缺一不可的教育方式, 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灵活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在就业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对于计算机等工科专业来说, 配备相当的实践教学设施是十分必要的, 为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的物质基础。

其次, 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 为学生成果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化提供广阔的平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提供给电子、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工科专业学生的一个全国性的平台, 在参赛过程中, 需要经过理论研究、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实践验证等环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此外,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如演讲社团、体育社团等, 开展丰富的课外文艺活动, 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最后, 要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深入农村、企业等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实践中正确认知国家、社会。在恰当的社会实践中, 不仅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还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提高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在普通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出现弊端。针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独立学院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 以实际需求和市场为导向, 旨在培养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毕业生, 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与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2]葛红.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周芳.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书育人, 2007 (18)

谈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笔者在听有些教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教师的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为此,笔者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

1,从时代发展需要角度。现代社会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就学生而言,他们在校学习只能获得今后工作所需知识10%左右,其余90%要靠今后在工作中自学。因此,中学政治教育就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实施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

3,从高考题角度。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考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考生必须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更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4,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想有实效,必须激活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第一,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因此,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让政治教学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第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把一讲到底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转换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开发学生潜能为教学本位的基点上,积极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2,树立榜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和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成就的事例,如亚里斯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从而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环境过于强调秩序,课堂过于沉闷,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氛围。这方面。梁丰中学李景华老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向学生提出“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具体要求,即“欢迎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理解”和“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创造欲和创造尝试,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

4,应善于设问激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善于设计一些发散性的、没有惟一答案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怀疑。教师可以用台湾的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问题,即①“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②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③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④替代的问题。⑤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⑥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⑦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像力于未来的事物。⑧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⑨六w问题,利用英语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⑩类推的问题。

5,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而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以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以激发学生自己去钻研思考。

6,传授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地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组织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辩论,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提高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某些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7,正确运用课堂评价机制。“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因此,对于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赞赏,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注意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在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时,论据充分,有理有据。对于有偏颇的观点,教师适时予以点拨,使其澄清认识,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实行鼓励性的评价。另外,教师要注意实行延缓评价。应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让学生作出反映,也不要对学生急于进行评价。教师还要注意,评价不能“一刀切”。新课程提倡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要求评价标准能切合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8,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就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去“中流击水”,去培养能力。

大学生的独立性培养 第12篇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的质量探究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对学生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大学生党员质量的优劣程度对整个高校的影响十分深远。独立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母体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 党建工作也大多会参照相连的公办院校, 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却有所下滑, 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一) 时代发展造就考验不足

中央组织部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年底,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668.6万名, 其中, 2013年全国共发展党员240.8万名, 较上年减少82.5万名。党员数量减少与中共中央提出的党员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五六十年代, 要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需要组织的长期考验, 要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突出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组织认为你对党忠诚, 各方面表现优异, 才能接受你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在的时代没有了之前的艰苦以及面临的考验, 诸多因素导致入党并不能按照程序发展, 致使一些党员在高中期间不满18周岁就已经成为了共产党员, 还有一些党员并没有经过一定时期的考验, 就跨步为党员。入党程序被简化, 入党积极分子考验也变得宽松了许多, 在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 终究会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质量的下降。

(二) 社会竞争扭曲入党动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 以及许多单位对学生党员身份的要求, 造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强就业竞争的一种手段。学生在自己的观念中觉得入党就是为了就业, 但对党的认识却少之又少, 从而扭曲了学生的入党动机。还有一部分学生被当前党内个别腐败分子的行为所打击, 对党产生误解, 从而对入党不感兴趣, 更不会主动入党接受学校的培养, 提升自己。

(三) 独立学院党建体制不全面

独立学院多数参考相连高校的管理与教育, 其中党建工作也会相应地参考高校, 但是独立学院毕竟与公办院校有所不同, 独立学院通过学生的就业率来提高自己的名声, 所以学院会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赛以及各种证书的备考, 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在大学生党员质量培养中并没有投入过多的心血。各支部书记大多是从辅导员队伍中推选出来的, 这就会造成大部分支部书记的党龄时间不长, 而且从事党务工作是重新开始, 管理经验不足, 学院也没有针对这方面准备太多的业务培训, 加之平常还要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 管理学生较多, 工作量大, 这必然会对大学生党员队伍管理力不从心。独立学院对党务工作者的相关待遇配套设施不到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种种迹象说明, 独立院校对党员发展的重视度不够, 投入的精力不足, 直接导致学生党员的觉悟下降, 独立学院党建体制不全面, 并不能完全做到“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 致使党员的质量出现下滑。

(四) 教育内容与学生党员特征脱节, 学生自身态度的重要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够主动, 在大一刚入学时不乏一部分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是随大流写的, 对于自己的入党动机并不明朗, 更有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党的理论知识都不清楚, 学校组织党建活动也是被动地去参加。学院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多是以集中学习、听报告以及上党校、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方式, 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是以说教的方式。独立学院党组织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 缺乏对大学生党员整体思想动态等的全面掌控, 对大学生党员的关心度不够, 部分党员的受教育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以及号召力。学院对大学生党员的培训以及投入不多, 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后会逐渐淡化党员意识, 造成不能很好地完成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 甚至会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念头, 严重影响独立学院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学生在写思想汇报时并不能认真对待, 自身对党的态度好坏对党员质量优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质量培养呈下滑的后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 独立学院在全国高校中所占比重呈上升态势,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党员数量在高校中所占比重并不少, 是高校大学生党员的重要组成部分, 若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的质量不高, 会对整个高校大学生党员造成危害, 更有甚者会危害整个党的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 大学生党员在高校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更是未来之星。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普遍具有个性突出、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政治热情高、社会责任感强等鲜明的群体特征, 但是在独立学院中, 对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指导与发展并不重视, 并没有对党员在教育中进行正确引导, 造成党员缺乏党性锻炼的缺陷, 党员的质量也由此下滑, 学生入党的动机不端正, 并没有用一个真正的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 造成党员觉悟不高, 有可能发展成为拜金主义, 走向社会贪图腐败, 致使社会出现对党员不好的评价。

三、提高独立学院党员质量的探讨

(一) 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 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 树立好的带头榜样作用, 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先锋主力, 坚定政治信仰,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二) 独立学院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发展成熟优秀的党员

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发展党员, 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能够做到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同时独立学院也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重视党建工作, 合理分配好学院的党建工作。

(三) 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同等重要

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各方面教育, 是全面提升大学生党员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独立学院要把党员发展与大学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针对大学生入党也要严格把好关。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 要求大学生党员到学院相关部门担任职务, 为身边的同学服务,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实现党建与团建的有利融合。确立大学生党员教育紧紧围绕和促进学校中心工作的理念, 制定大学生党员教育规划, 增强独立学院党组织的影响力。

(四) 开展党内活动

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各项素质, 利用周末或者其他合适的时间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等党日活动, 通过走进基层, 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积累社会宝贵经验, 提升党员组织的凝聚力, 党组织活动交由学生党员负责, 培养其党员的主体意识。

(五) 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优化教育管理队伍配备, 定期为党务工作者举办专题培训, 为大学生党员管理者提供对口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的平台, 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与能力, 增强其责任心与事业心。独立学院领导要主动关心管理队伍, 尊重他们的教育管理劳动成果, 并给予相应的鼓励, 以保证党务管理者队伍的稳定性, 从而为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做出贡献。

摘要:近年来, 随着独立学院的规范发展, 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其党员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党员数量不断上升, 但是诸多原因造成党员质量呈下滑趋势。本文针对一些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质量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更好地解决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质量培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党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丽娜.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2]杨嫣.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管理新方法新机制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6) .

上一篇:自营出口下一篇:质量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