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抗生素时间

2024-06-04

应用抗生素时间(精选7篇)

应用抗生素时间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600例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0例。观察组产妇年龄23~37岁,平均年龄(27.17±5.23)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3±2.15)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33±4.72)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49±4.50)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在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立即给予头孢唑啉钠(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2070)或头孢硫脒(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0044120)静脉滴注,2 g/次,2次/d。对照组产妇在术后回病房时给予头孢唑啉钠或头孢硫脒静脉滴注,2 g/次,2次/d,连续用药2 d,停药观察1 d。产妇在无发热且切口愈合良好的情况下出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产妇抗生素用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1.4诊断标准手术部位感染: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发热、疼痛、脓性分泌物、切口引流出脓液、切口自然裂开且伴有脓性分泌物,体温>38℃或经手术探查发现切口有脓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感染2例,切口感染率为0.67%;发生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住院时间为(3.12±0.78)d;抗生素用量为(9.21±1.33)g;住院费用为(4529.22±216.35)元。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3例,切口感染率为1.00%;发生不良反应10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住院时间为(5.27±1.16)d;抗生素用量为(34.15±2.71)g;住院费用为(5367.38±432.84)元。两组产妇手术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生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无菌手术,而是属于Ⅱ类切口手术,术中操作对产妇的子宫肌壁、腹壁等造成了一定的损伤,因此产妇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比较大[3]。而一旦发生感染,则产妇术后恢复效果将受到影响。为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临床中一般给予产妇抗生素加强预防。剖宫产属于比较特殊的分娩方式,如果在胎儿娩出前使用抗生素,那么胎儿会受到影响,比如胎儿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等[4],临床医师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给药。本次研究即对剖宫产产妇的抗生素给药时间做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在胎儿娩出断脐之后使用抗生素的产妇,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抗生素用量明显低于在术后回病房时使用抗生素的产妇,并且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更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剖宫产产妇而言,胎儿断脐时乃是最佳的抗生素使用时机,如果往后拖延,则产妇更为容易发生感染,并且术后需使用更多的抗生素,术后恢复效果也受到影响,住院时间大大延长,住院费用相应升高。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胎儿娩出断脐之后给予产妇抗生素药物头孢唑啉钠或头孢硫脒静脉滴注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主要是因为致病菌侵入伤口并定植、繁殖需要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越长则侵入的致病菌越多,存活率越大;而在胎儿娩出断脐之后给药,能够大大缩短了致病菌的定植、繁殖时间,所以感染率降低[5]。

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在胎儿娩出断脐之后即刻使用抗生素不仅能够预防感染,还能够降低抗生素用量,提高用药安全性,减轻产妇经济负担,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淼.剖宫产术规范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27(17):236-237.

[2]张家云.剖宫产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27-29.

[3]周利冰,彭洋,王浩.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效果的Meta分析.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4,22(12):1235-1236.

[4]杨琦芳.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436例临床分析.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15(3):274-275.

应用抗生素时间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婴儿肺炎患儿40例, 男22例, 女18例, 患儿日龄2~131 (90.3±3.8) d, 全部患儿均符合相关的临床诊断标准。全部40例患儿中, 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患儿26例, 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患儿14例。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婴儿额肺炎患儿的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主要包括使用的具体抗生素药物、服用剂量、服用方法、服用时间、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 同时记录婴儿肺炎患儿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时间效应, 统计分析记录结果, 并总结得到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婴儿肺炎患儿临床治疗时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临床治疗婴儿肺炎时, 常用的抗生素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他啶, 三种药物使用者分别占患儿总数的22.5%、20.0%和17.5%。如表1。

2.2 婴儿肺炎患儿采用不同抗生素配伍方法治疗的时间效应分析

在采用抗生素对婴儿肺炎患儿治疗时, 单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在临床治疗时间方面, 单独采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的时间与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所需的治疗时间相当。如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中, 由表2可知, 在对婴儿肺炎进行临床治疗时, 单独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所用的治疗时间比较短, 效果比较理想, 而部分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所需的治疗时间却相对较长, 表明在临床治疗婴儿肺炎时, 抗生素的使用还存在凭经验用药和盲目用药的情况, 滥用抗生素, 情况严重的话还会让患儿的耐药性增加, 从而对患儿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1,2,3,4,5,6]。

在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婴儿肺炎患儿进行治疗时, 应该综合考虑临床各项病原学检查结果, 比如致病菌以及药敏试验等, 这样才能对抗生素类药物进行确定, 在临床治疗时, 首先应该选择敏感抗生素, 而且是单独用药治疗, 在单独用药治疗效果不显著时才能考虑更换药物类型或者联合用药, 从而来防止采用广谱抗生素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对患儿出现难治性继发感染和再发感染进行预防增加难度。在临床治疗婴儿肺炎时, 要对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严密观察, 在患者出现肾功能或者肝功能不良等情况时, 应该尽量选择杀菌性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不能采用抑菌性抗生素治疗;在临床治疗婴儿肺炎时, 如果选择氨基糖贰类药物, 常常会伴有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毒性和肾毒性等, 婴儿因为肾脏和肝脏等排毒功能还没有完全发育, 所以在机体中药物毒性排泄比较慢, 这样患儿就可能会出现中毒的情况, 导致患儿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而氟喹诺酮类药物则可能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之, 在采用抗生素类药物对婴儿肺炎进行临床治疗时, 采用单一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效果和时间效应与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时间效应相近。医生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理的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 从而来对用药不良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让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最终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永燕.抗生素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时间效应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10) :1386-1387.

[2]胡云清, 陈兰兰, 董欣英.氨溴特罗治疗婴儿肺炎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6 (1) :45-46.

[3]杨德锋.抗生素在新生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时间效应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4) :94-95.

[4]杨欣玮, 郭春燕.肺炎克雷伯菌婴儿肺炎的临床特点与耐药监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5 (7) :804-805, 830.

[5]潘健儿.婴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3) :69-70.

合理应用抗生素 第3篇

1 临床资料

非感染性26例, 感染性疾病104例, 其中寄生虫感染2例, 上呼吸道感染45例, 下呼吸道感染22例, 消化系统感染30例, 泌尿系感染5例;男性69例, 女性61例, 0~8岁46例, 9~15岁14例, 16~51岁54例, >60岁16例;未使用抗生素6例, 1联抗生素43例, 2联44例, 3联29例, 4联以上8例。

2 典型病例

例1.女, 4岁, 上呼吸道感染, 给予吉他霉素+小檗碱+青霉素+林可霉素治疗。

例2.女, 14岁, 腹痛待诊, 肠蛔虫, 给予罗红霉素+妥布霉素+氨苄西林治疗。

例3.女, 3岁, 化脓性扁桃体炎, 给予螺旋霉素+小檗碱+头孢曲松钠+林可霉素治疗。

例4., 女, 28岁, 泌尿系感染, 给予呋喃坦啶+乌洛托品+头孢曲松钠+妥布霉素治疗。

例5.女, 42岁, 农药中毒, 给予妥布霉素+加替沙星预防感染。

例6.女, 73岁, 孤立性房颤, 给予螺旋霉素+头孢曲松钠治疗。

3 讨 论

3.1 滥用抗生素原因

宏观方面和个人方面原因。宏观方面是单位和 (或) 科室督导不力;个人方面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1) 客观原因:理论基础差, 对合理用药知识认识不足, 不了解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及疾病病理基础及病原菌。在工作中未认真总结经验。无细菌学检测。 (2) 主观原因:工作中不负责任, 只注重临床疗效, 不考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和抗生素对正常共生菌的效应;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考虑患者的痛苦。理论基础差, 对自己无信心, 认为多种抗生素联用, 不论何种病原菌, 均能达到治疗效果;认为抗生素是万能药, 对什么病都常规应用抗生素, 从而不科学地、无依据、无指征地滥用、联用抗生素。例如, 脑血管意外患者, 不论是否合并感染, 入院即应用抗生素。昏迷患者, 不论是否感染性疾病, 入院即应用抗生素。发热患者, 不论是否感染性疾病, 入院即应用抗生素。如此, 当继发感染时,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及治疗难度。又如, 成人应用抗生素, 头孢曲松钠2.0g+左氧氟沙星0.3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2种抗生素均未达到有效血浓度, 抗炎效果差, 又易产生细菌对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对正常共生菌的抑制或杀伤效应, 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治疗难度。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入院即给予青霉素800万U+氨苄西林4.0g静脉滴注,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 主要为病毒感染, 以抗病毒为主, 因炎性水肿, 继发细菌感染, 可在抗病毒同时, 给予抗生素, 无必要青霉素与氨苄西林联用, 亦无依据联用, 如此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增加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二重感染的危险, 增加了导致菌群失调的机会。某些医务工作者, 在治疗中过勤更换抗生素, 应用1种抗生素2~3d又换1种, 如此易导致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故应用抗生素, 要足量、疗程要够, 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又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3.2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

(1) 增加了的耐药菌株的产生; (2) 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危及生命安全; (3) 打破体内正常的微生物平衡, 增加二重感染等其他疾病的危险, 延长患者的治疗时间, 加重患者痛苦, 增加病死率; (4) 浪费药物,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3.3 抗生素同时产生四个方面的效应

(1) 对敏感致病菌的抑制或杀伤效应; (2) 对感染患者的毒性效应; (3) 对感染患者体内非致病菌的筛选效应; (4) 对正常共生菌群中耐药菌株的筛选效应。

3.4 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1) 及早确立病原学诊断, 熟悉抗生素的抗菌谱、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2) 根据患者的病理、免疫等状态,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严加控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3) 要考虑病原菌的耐药性, 考虑抗生素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4) 联用抗生素要有指征、依据。

3.5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本思路

(1) 中、重度感染者尽力明确病原菌; (2) 病原不明者, 按经验疗法给药; (3) 发挥每种药物最突出的药理特点。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4篇

1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定义

对合理应用抗生素也很多人称为优化抗生素的应用。优化抗菌治疗需要强调的不仅是选用适宜的药物, 而且是优选药物, 并且根据药动学/药效学 (PK/PD) 原理, 优化给药方案 (剂量及其分配、疗程) , 其目的除改善疗效外, 还要求做到防止和减少耐药, 以及节约费用[1]。

2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我国临床医学中, 抗生素不合理用药非常普遍,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2.1 抗生素选用不当

有些医师未按抗生素的治疗原则与病原学的检查结果用药, 如对于感冒、腹泻等情况, 不去考虑是否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以及病原菌的种类, 就去选用强效或广谱抗生素, 而抗生素的所选药物必须考虑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且应优先选用窄谱抗生素。盲目地使用高级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等, 不仅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可加速细菌的耐药性。此外, 部分患者存在用药适应证, 很多临床医学人员仅凭经验, 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在未经过相应的药敏试验就开始盲目使用, 容易导致用药的不合理状况出现, 影响患者病情恢复。

2.2 用药的方法不当

在使用抗生素时, 很多临床医师都会出现因畏惧药物不良反应, 而减少用药剂量或者是疗程不足 (在症状刚消失或刚改善就过早停药) 。有的时候则因为医师或者患者希望尽快地康复, 而增大用药剂量或增加疗程引发二重感染。此外, 有时患者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但未得到效治疗, 如医师在在前1d使用头孢西定, 第2天感觉症状未见好转, 于是在第2天换头孢米诺, 第3天仍感觉不对再换其他。这种做法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且容易引起细菌变异, 对患者造成危害。

2.3 不合理联用

在未根据治疗需要和抗生素药物的抗菌谱或不适当合并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联合用药, 例如青霉素+氨苄西林联合用药, 此种联合用药相当于重复用药, 浪费药物, 而氨基糖苷类合用大环内酯类则属药物配伍禁忌。

2.4 无指征使用抗生素药物

临床上非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情况很多, 如很多人感冒必用抗生素, 而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对病毒性感冒无任何作用。对于病毒性感冒应用抗生素是浪费也是滥用, 这种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会破坏人体内正常菌群, 降低免疫力。

3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

3.1 了解药物药效, 药物选用具有针对性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的首要原则是进行有针对性的选用对症的抗生素, 做到有针对性选择首先医师必须对常用的抗生的抗菌谱及其抗菌作用特点等都熟练掌握。每一种抗生素都会对一种或者几种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活性, 所以对于不同的病原菌应该相应地选用对该种病原菌高敏感的药物。

3.2 对于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药物都具有二重性, 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可以诱发其他疾病。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在用药前须询问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其他过敏性疾病, 是否用过其他药物, 可能会与将要使用的抗菌药产生配伍禁忌等[2]。认真做好皮肤试验 (如青霉素) 。对于一些驾驶员或需高空作业者需询问清楚, 有神经毒性的抗生素就不能使用, 如培氟沙星等 。

3.3 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

如果单一药物就可以有效地对感染进行治疗, 则不需联合用药。当单一的抗菌药物不能有效地对严重混合感染进行控制时, 应联合用药;因长期用药而产生耐药性后, 通过联合用药可以减少耐药菌出现的机会;通过联合用药可以使毒性较大的药物使用剂量减少的应联合用药[3]。

3.4 加强抗生素知识宣传和指导, 改变不良用药习惯

加强医药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 改变受治疗习惯的影响过多的使用广谱类抗生素的现象。医院应加强对抗生素缺乏有效宣传和指导, 必要情况向患者普及抗生素知识, 降低抗生素的不合理的使用。

抗生素的治疗指导有着广泛应用, 它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应用抗生素, 切实将经验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以便实施最为经济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合理应用抗生素, 降低耐药性情况的发生概率。

关键词:抗生素,合理用药,耐药性

参考文献

[1]仲宇慧.抗生素合理应用浅析[J].黑龙江医药, 2010, 4 (1) : 100.

[2]张述耀, 朱志伟, 庄旭心, 等.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常见现象分析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3 (10) : 138-140.

应用抗生素时间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2000例行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0例。对照组患者中女450例,男550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38.5±19.5)岁;观察组患者中女480例,男520例,年龄8~73岁,平均年龄(38.6±19.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常规治疗,即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并且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1.2.2 观察组

患者则运用药学干预,具体为:①完善制度。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将现卫计委的相关规定作为基本依据,再结合院内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抗生素使用制度和规范,定期开展抗生素合理应用专题讲座,到每一个科室宣传国家政策,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要求科室认真落实抗生素管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出现抗生素滥用现象。②咨询服务。由经验丰富的药师为住院部和门诊部患者提供药学咨询服务,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册、设置宣传栏等方式,给患者讲解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认识抗生素的误区消除。同时,药师定期给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讲解抗生素用药安全和使用规范知识,使医护人员掌握抗生素的应用规范与要求,尤其是配伍禁忌、药物反应、注意事项等,并且用药期间,加强药学监护,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不良事件。③在抗生素的日常管理中,药师应该积极参与,对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行监督和指导,临床药师每天进行查房,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解,对用药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且将患者的临床诊断、血培养、病情等作为基本依据,对抗生素种类进行分析,如果治疗时间较长,且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应该警惕抗生素耐药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记录两组的抗生素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抗生素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抗生素治疗费用分别为(132.5±3.0)、(366.2±21.9)元,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00/1000),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为22%(220/1000);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0/1000),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为6%(60/1000);观察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医疗服务和临床治疗中,临床药学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药学服务中,临床药师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普及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完善药品管理规范和制度,重视药物配伍禁忌,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且及时转抄、上报,提出改进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发生率[2]。同时,定期组织临床医师参与学习和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尤其是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综合素质,在临床治疗中,对抗生素的应用进行严格控制,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合理开具处方,避免滥用,从根本上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3]。此外,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生素时,应该根据药师指导,再结合说明书要求,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并且首选窄谱抗生素,尽量少用广谱抗生素,避免产生耐药性[4-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抗生素治疗费用分别为(132.5±3.0)、(366.2±21.9)元,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200/1000),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为22%(220/1000);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0/1000),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为6%(60/1000)。观察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冬梅[9]研究报道一致,提示抗生素治疗中运用药学干预有助于实现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给予药学干预,一方面可以使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另一方面还能预防抗生素滥用,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科学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阿布都克尤木·卡迪尔,谭兴晖.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效果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9(12):171-172.

[2]黄文绯,陈巧月.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情况与药学干预的施行意义探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12(11):116-117.

[3]冯兆松.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处方合理应用中的效果观察.北方药学,2014,12(9):122-123.

[4]秦红侠.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分析.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10):2862,2865.

[5]王宝江.减少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药学干预临床分析.中国处方药,2014(10):45.

[6]马蕴玉.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150-151.

[7]许森.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30):95-96.

[8]王娅,王剑虹,朱迎英.药学干预对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的影响.健康必读(旬刊),2013,12(3):156.

浅析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6篇

1 首先要掌握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

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例如青霉素的抗菌谱, 主要包括一些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链球菌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它对青霉素保持敏感, 临床应用首选青霉素。头孢菌素为广谱抗生素, 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各有特点。

2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致病

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些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和金葡萄、绿脓杆菌、肠杆菌属等近年对不少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增高。红霉素不能作为抗耐药金葡菌的有效药, 只能作为备用药物;羧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等抗绿杆菌作用也因细菌的敏感度下降而被酰尿类青霉素所取代。因此借助正确的药敏结果, 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增加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

3 根据各种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特点

选择抗生素抗菌药物在体内存在着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 某些药物尚可在体内代谢。

3.1 吸收:

不同的抗菌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率亦不相同, 一般口服1~2小时, 肌注后0.5~1小时药物吸收入血, 血药浓度达高峰。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强力霉素等, 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 口服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类可被胃酸破坏;由于各类药物的吸收过程的差异, 在治疗轻、中度感染时, 可选用病原菌对其敏感、口服易吸收的抗生素而对较重的感染宜采用静脉给药, 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多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

3.2 排泄:

大多数抗菌药物从肾脏排泄, 尿药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十至数百倍, 甚至更高。氨基糖甙类和广谱青霉素类如氨苄青霉素、氧哌青霉素等在胆汁中亦可达一定浓度, 某些由肝胆系统排泄, 经肝肠循环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等在粪中排泄浓度较高, 约达50~600ug/g。

3.3 代谢:

部分抗菌药物可在体内代谢, 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肟在体内代谢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与药物原形共同存在于体内, 去乙酰头孢噻肟亦具抗菌活性, 但较原药低。

总之, 为了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必须进一步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首先, 应制定抗生素使用指南。第二, 要提倡和坚持在抗感染治疗前做药敏试验。第三, 要加强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反面依据。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其临床思维和临床操作都十分复杂。但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必将会进一步地朝着高效、安全、经济合理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 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其不合理应用也随之增加, 导致老一代抗菌药物失去了原有作用, 新一代抗菌药物的临床寿命也越来越短, 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率, 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抗生素如何合理应用, 从而避免给患者身体和经济上造成的负担, 也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我院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7篇

近几年来抗生素品种繁多、应用量大、更新快, 联合用药日趋增多, 预防用药日趋广泛, 且各类药物之间相互关系复杂, 因此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逐年上升。因此,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至关重要。

1 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原则

1.1 准确判断用药适应证

一般情况下在确定有细菌感染疾病存在时, 方可选择使用抗生素;一种抗生素能奏效时, 不必联用其他抗生素, 以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一种抗生素连续3d以上使用无效时, 说明致病菌对该药可能产生抗药性, 应更换另一种敏感抗生素, 或采取联合用药方式。此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用药指证, 防止药物滥用。

1.2 合理选择抗生素品种

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和同类抗生素中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别, 了解病原微生物、抗菌药及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患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程度、机体状况、细菌培养结果, 此外还应考虑抗生素耐药状况及进展情况, 及时选用敏感度较高的抗生素, 用药后严密观察其临床效果, 及时调整抗生素的品种。

1.3 准确地选择给药方式

对于较轻或较局限的感染性疾病, 可以选择口服或肌内注射。对严重感染并适合静脉用药的抗生素, 应选择静脉分次或一次性给药方式。外科预防性用药, 一般采用术前单次静脉注射给药, 以覆盖感染危险期, 手术时间过长时, 手术中或术后再加药一次即可。

1.4 严格掌握药物用量

为保持体内有效的血药浓度, 应严格按照抗生素说明书及患者个体情况确定用药剂量和疗程。首次用量要加倍, 严格按照规定用药。防止因频繁更换抗生素品种而导致用量不足, 避免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的现象。

1.5 精心设计用药方案

充分利用药物的协同作用, 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精心设计联合用药方案, 单用一种抗生素感染有效时, 无需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以确保无药物配伍禁忌, 避免发生不良反应现象。

1.6 建立用药管理制度

我院建立了抗生素合理用药的管理制度, 临床医师根据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合理用药。慎用、恰当联合使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药物不易渗入的特殊部位感染;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现象者, 如结核病;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时采取联合用药。

2 抗生素的临床选择

2.1 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

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 因此所选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否则就无的放矢, 浪费资源, 又延误病情。

2.2 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

如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和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 对氧氟沙星敏感率最高为100%, 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敏感率为96.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交沙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耐药率较高, 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 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那, 敏感率为96.8%。

2.3 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

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 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对于早期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 半衰期也较长, 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 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2.4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关键是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在靶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 同时要根据分布情况, 找到合适的给药方式, 以避免对其他器官的毒害, 尤其是肝脏、肾脏组织。

2.5 排泄在尿路感染时多种药物均可应用

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病情较重的胆系统感染, 可选择广谱青霉素类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

3 抗生素使用原则

(1)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 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 (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3) 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4) 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 (5)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

4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抗生素按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繁殖期杀菌剂, 静止期杀菌剂, 速效抑菌剂, 慢效抑菌剂, 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

5 最佳给药方案

关于抗生素素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 选择适当的给药时机, 有目的地选择抗菌药, 避免频繁更换或中断, 使血药浓度保证达到最低抑菌浓度水平及减少外用等, 都是避免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总体布置措施下一篇:110kV 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