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雀斑综述

2024-08-02

中医药治疗雀斑综述(精选8篇)

中医药治疗雀斑综述 第1篇

1 外治

1.1 针灸拔罐疗法

刘志良等[1]采用按摩配合针灸拔罐治疗早期乳痈40例, 先行刺患者太冲、肩井及天宗穴, 针刺或拔罐协助排乳及缓解疼痛;排乳时, 两手相对, 一手在乳房病患处对侧托起乳房, 另一手用拇指及大鱼际肌从乳根部向乳头方向轻推病患处至乳晕处, 1次/d, 1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显效31例, 有效9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李杰等[2]采用针刺治疗初期乳痈40例, 针刺取穴以循经远端取穴为主, 取患者的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 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 1次/d, 留针40~60min, 每10~15min行针1次。疼痛明显者可配用梁秋、天宗、膻中。结果痊愈36例, 好转4例, 无效0例。郭铁砚等[3]针刺尺泽穴治疗乳痈患者120例, 取患者尺泽穴, 得气后, 行紧提慢按之泻法, 10~20min/次;重者行针宜适当延长, 务使针下得空虚滑利畅顺之感。结果103例乳房肿痛即随之减轻、消失, 肿胀变软, 缩小, 患乳不再拒按, 可挤瘀滞乳汁排出;37例可自行溢乳, 80例当时痊愈, 52例发热患者随乳汁排出, 体温均明显下降, 全身症状减轻。刘俊华[4]以点刺至阳为主20例, 挤出血2~3滴, 针刺乳根、肩井、内关、太冲穴中的2~3穴, 用泻法, 1次/d, 3次治愈者15例, 6次治愈者4例, 好转1例。

1.2 按摩疗法

该法可迅速起到通乳、消肿散结的作用。方法简单、经济、行之有效, 值得推广。

陈跃玲[5]运用摩揉乳周散结法、蹬腋牵肢通络法、揉压经穴通乳法的推拿手法治疗乳痈初起, 在乳房周围及远端进行治疗, 达到疏肝理气、清胃泻火、消肿散结、祛瘀止痛、活血通络下乳之目的, 配合按揉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溪穴梁丘以泻血热, 泻之以清阳明之热结;期门、内关同属厥阴经, 能疏肝解郁、宽胸理气;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穴, 该穴为手足少阳、足阳明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对乳房肿块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

1.3 药物外用疗法

该法能较有效达到透邪外出的效果, 有效止痛。符保军[6]认为乳痈早期治疗, 内服药以“通”为主, 外贴药以消散微红, 敷贴药物具有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之效, 采用活血止痛, 解毒散瘀之品, 用蟾酥二黄散掺布于太乙膏敷贴, 配服加味栝楼牛蒡汤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59例, 总有效率为98%。邵铁玲[7]采用蒲公英、乳香、没药、丹参、红花、黄芩、金银花、银翘、赤芍等气化热疗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 通过将中药蒸汽作用于体表局部病灶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中药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 使局部组织药物浓度大大提高, 而达到清热解毒、疏通腠理、透邪外出、解毒消肿、促进局部红肿消散的目的。

2 内治

2.1 早期乳痈治疗应以通为用

张金华[8]以“通”为大法治疗早期乳痈,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在清热之中配合通乳、疏滞、消积、散瘀、活血之品以提高疗效。阙华发等[9]认为乳痈治疗贵在于“通”, 通法是治疗乳痈主要基本法则。乳痈一旦发生, 关键在于早期治疗及早期防变, 适时运用通法, 以通为主, 积极争取消散及吸收, 截断扭转乳痈发展, 并总结归纳“以通为用”的含义。其一疏通乳络以消乳积, 通乳与回乳并用, 有利于积乳排出、肿消结散, 相得益彰。其二为疏通表邪以通卫气, 既解表又可解毒, 尚可冀毒邪从表、从外而解, 使邪有出路而消痈败毒。其三为疏通肝气以消气结, 使肝气调达, 乳络通畅而避免乳汁郁积。其四为通利血脉以消瘀滞, 截断气血进一步壅滞而免除化腐成脓之弊, 促使乳痈消散吸收。其五为通腑实以些微热, 腑通热清, 起釜底抽薪之效。其六为温通辛散以消肿, 鼓舞气血, 理气活血。

2.2 早期乳痈内服中药治疗

唐玉根等[10]认为早期乳痈治疗方法宜通宜清, 自拟知丹消乳汤治疗早期乳腺炎, 方中取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 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减轻局部充血水肿;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可消除肿块;穿山甲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下乳、有效疏通乳腺管, 使乳汁流出通畅;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预防疾病进一步发展;栝楼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唐汉钧[11]认为乳痈初期以肝气郁结, 乳汁郁积为主, 治疗应以通为顺, 重在疏肝理气通乳, 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郁金、牛蒡子、香附、川楝子等。张瑞丰[12]认为阳明积热为乳痈关键所在, 独阳明积热也能形成乳痈, 重视阳明积热的清泻是提高乳痈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清解阳明积热包括清散和清泻两方面作用, 组创清泻消痈汤 (栝楼、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蒲公英、枳实、青陈皮、郁金、漏芦、天花粉、皂角刺、穿山甲、没药、赤芍和鸡血藤) 在于促使乳痈的“消”和“溃”。唐礼共[13]认为早期乳痈患者全身症状较轻的先用鹿角, 继用麦芽, 对需断奶者尤佳。生麦芽还有破气散结, 促进循环的作用;生鹿角具有活血消肿, 疏通乳络的作用。两者合用, 行气活血, 可起到“相须”“相使”的配伍效果。张娟莉等[14]认为乳痈以“瘀”为其发病病机;早期淤甚, 兼热, 治宜活血通乳、祛瘀散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采用消痈汤 (赤芍、甘草、蒲公英、全栝楼、金银花、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青皮、乳香、没药、陈皮) 治疗早期乳痈120例, 有效率为97.50%, 治愈率为93.33%。马鉴清[15]认为乳痈犯自心脾者, 临床有之。《内经》有云:二阳之病发心脾,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女子月经与乳汁是一脉相传的。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源于胃, 实水谷之精华也, 惟冲脉隶于阳明, 升而为乳, 降而为经, 隐曲不随, 既妨碍月经, 在哺乳期亦能郁结乳汁, 乳汁凝滞变为乳痈。又心经起点在极泉, 脾经终点在大包, 皆与乳房接近。若循经留心推测, 于神效栝楼散内按各经加味施治, 则疗效更优。曲淑艳[16]认为乳之不通犯自痰湿者。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有云:眷彼味者, 因纵口味, 五味之过, 疾病蜂起。鲤鱼通草汤具有补脾开胃, 利水通乳之功用;赤小豆饮, 有健脾利水, 通乳之功用。

3 结语

乳痈属于乳房部的急性炎症, 发病急, 来势凶, 早期乳痈是最有效的治疗时机, 因此要抓住乳痈初期进行治疗;治疗时应以通为用, 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辨证施治, 因人而异, 临症时需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与现代科技治疗方法科学的进行结合, 定能取得明显疗效。

摘要:查阅文献资料, 总结近年中医药治疗早期乳痈的方法和成效。中医治法分为, 外治法 (针灸拔罐疗法、按摩疗法、药物外用疗法) ;内治法 (以通为用的中药治疗) 。外治法中, 针灸拔罐疗法和按摩疗法、药物外用疗法的总有效率可达到98%, 并且可迅速起到止痛、通乳、散结、消肿的作用;内治法以通为用的中药治疗也有较高的有效率和治愈率, 能起到消肿散积、理气活血的作用。资料表明, 中医药对治疗早期乳痈是非常有效的, 临症时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与现代科技治疗方法科学的进行结合, 会取得更好疗效。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综述 第2篇

1 证候研究

尹克春等[1]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发现中医辨证分型从多至少排列如下:痰浊阻滞 (32.5%) >血瘀气滞 (27.4%) >心脾两虚 (13.4%) >肝肾亏虚 (11.6%) >水饮凌心 (8.2%) >心阳不振 (6.8%) 。同时证实不同证型的血管病变支数有差异性, 虚证以三支血管病变为主, 实证以双支血管病变为主。而陈英[2]则探讨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昼夜节律与子午流注时辰规律的相关性, 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及不同中医分型的各类心律失常发作高峰时间段均对应于子时 (23:00~1:00) 范围;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室上速发生频数最低点在巳时 (9:00~11:00) 范围;从而证明了中医时间医学“心病者, 日中慧, 夜半甚, 平旦静”理论的科学性。

2 机制研究

刘晓健[3]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复灌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采用具有温阳通络、益气活血、祛瘀止痛等功效的灯盏花素注射液 (breviscapine, Bre) 腹腔注射, 证实Br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贾钰华等[4]亦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再灌注的方法制备心律失常动物模型, 推测定心方 (由丹参、三七、苦参、黄连、酸枣仁、党参、灵芝、茯苓、瓜萎、赤芍组成) 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再灌注大鼠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进而抑制白细胞的活化, 减少氧自由基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另有实验表明[5], 定心方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减轻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该课题组[6]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总蛋白进行分离分析, 认为定心方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能与心肌某些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有关。王黎等[7]采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 股静脉输注复方刺五加注射液能有效防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延迟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 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 降低ST段的抬高程度, 可明显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 降低丙二醛及Ca2+含量。分析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心肌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及Ca2+超负荷对心肌的氧化损伤有关。

3 辨证分型

谢心等[8]总结林钟香治疗心律失常临证经验, 包括3个方面: (1) 心病从肝论治。由于肝失疏泄有疏泄不及和太过之区别, 故治疗原则也不同。若由于肝脏疏泄不及, 主张疏之以刚克柔, 采用疏肝理气、疏肝活血、疏肝清热等方法使其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心脉通畅。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越鞠丸等加减化裁治疗。若由于肝脏疏泄太过, 主张柔之以柔克刚, 采用清肝泻火、平肝潜阳、平肝熄风等方法使其肝气冲和, 肝体充实, 气血畅通。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丹栀逍遥散等加减治疗。 (2) 心病从肾论治。根据患者肾中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 分别予以温肾阳, 补肾气, 滋肾阴之法, 临证时常用二仙汤、真武汤、二至丸、金匮肾气丸等方剂加减化裁。 (3) 针对心悸本虚标实这一基本病机, 倡导益气养阴法治疗各类心律失常, 创制了由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化裁而成的复律宁冲剂 (党参、麦冬、五味子、淮小麦、红枣、炙甘草、黄芩、菟丝子、枸杞子、苦参、生龙骨、瓜蒌皮、丹参等) , 具益气养阴、清热化湿、健脾补肾、镇静安神之功, 尤长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期前早搏。

顼志兵等[9]将顾仁樾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经验归纳如下: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以心气虚、心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为主, 标实以血瘀为主, 大多数患者同时夹痰、或痰瘀互结。应采用标本兼治原则, 分两个类型进行治疗。对于心肾阳虚, 心气不足, 兼有痰瘀互结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运用温阳益气, 活血化瘀的治法, 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参附细辛桂枝汤、温阳回脉汤加减;对于心气虚弱, 心肾阴虚, 夹痰夹瘀的房室传导阻滞和窦缓等疾病, 运用温阳育阴、益气活血的治法, 四逆汤、生脉散温阳育阴益气活血汤加减。

李敏[10]论述了虚、痰、瘀、热毒、情志刺激与心律失常发病的相关性, 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内因发病, 以虚为主, 治疗当以补虚为主, 补虚当辨清阴、阳、气、血之不足, 佐以祛邪之品, 祛邪当区分瘀血、痰浊之不同;外因发病, 邪实为先, 其中温热邪毒致病最多见, 治当从因立法, 以清热解毒为先, 后随其阴阳气血损伤之程度, 而酌加补益之品;情志刺激, 治当疏理, 治当疏肝理气为主, 佐以安神定志之品。

毛峥嵘[11]应用经方辨治心律失常, 如气阴亏虚炙甘草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 心阳不固用龙牡 (桂枝10g、炙甘草15g、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 , 心阳不振麻附辛 (麻黄3g、炮附子3~9g、细辛2~3g) , 扶阳抑阴用人参汤 (红参10g、淡干姜6~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 , 补气定悸泻肺汤 (葶苈子15~30g、大枣5枚) , 化瘀散结木防己 (木防己15g、生石膏25g、桂枝10g、红参6~10g) 等。

吴沛田[12]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 涉及肝、脾、肾, 病机为本虚标实, 虚为气虚、阴虚, 实为外邪、痰浊、淤血和热毒。辩证治疗方面, 气阴两虚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肝肾阴虚者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脾虚肝郁治宜健脾疏肝、安神定悸, 热毒瘀阻者治宜益气安神、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痰热扰心者治以清热化痰、益气养阴、镇心安神。

4 方药运用

4.1 快速性心律失常

王坚等[13]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形成的基本原因主要是“阳微阴弦”。“阳微”即心胸阳气不足。“阴弦”即在阳虚的基础上形成的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 加服具有益气通阳, 化瘀逐痰之功的安心定悸汤 (丹参15g、当归15g、黄芪30g、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栝楼20g、薤白12g、半夏12g、桂枝10g) 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较单纯运用普罗帕酮组症状积分明显改善, 心率明显减慢。炙甘草汤 (炙甘草、党参、麦门冬、生地、桂枝、火麻仁、阿胶、生姜、大枣) 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代表方, 具有益气养阴, 补血复脉之功, 临床可用治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抗血小板活化、保护内皮细胞等途径有关[14]。方家选[15]以之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室性早搏, 取得满意疗效。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 具有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之功。廖义江[16]发现其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与心律平相当, 且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率高于心律平 (P<0.05) 。参松养心胶囊 (人参、麦冬、五味子、山茱萸、酸枣仁、桑寄生、丹参、赤芍、土鳖虫、甘松、黄连、龙骨) 具有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 清心安神之功能。骆琼等[17]对心律失常患者在给与美托洛尔的基础上, 加服参松养心胶囊改善室性心律失常, 取得满意疗效。李恺等[18]将64例心肌炎早搏患者随机分为复律汤 (桂枝、党参、麦门冬各15g, 龙眼肉、酸枣仁各10g, 炙甘草12g, 生龙齿、丹参各30g, 琥珀3g) 治疗组和心律平对照组, 结果显示:复律汤治疗心肌炎早搏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张淼等[19]在扩冠、抗凝的基础上, 加用通心络胶囊 (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降香、冰片、酸枣仁) , 可显著缩短QT间期, 预防恶性心率失常的发生。王武军[20]对于中医辨证属痰热夹瘀型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患者, 在扩冠、抗凝的基础上, 加用具有益气活血、清热化痰、和解定悸之功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黄芩、法半夏、人参、桂枝、酸枣仁各10g, 龙骨、牡蛎、丹参各15g, 生姜、炙甘草各6g) , 结果显示, 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疗效及硝酸甘油停减量等方面均优于稳心颗粒对照组。益心舒 (生晒参、丹参、麦冬、黄芪、川芎、五味子及山楂)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及养血安神的标本兼治作用, 王丽娟等[21]将益心舒联合异博定治疗房性早搏, 或联合美西律治疗室性早搏, 均优于单独应用异博定或美西律, 且可改善心肌供血。

4.2 缓慢性心律失常

郭亚平等[22]采用生脉饮合淫羊藿 (人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淫羊藿10g) 为基本方, 随证加减, 治疗心阳不振、心肾阳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 可有效提高心率, 改善临床症状。魏裕红等[23]采用益气温阳, 理气化瘀的保元汤 (《景岳全书》) 加味治疗中医辨证属心阳亏虚型缓慢性心律失常, 处方:黄芪30g, 太子参20~30g, 炙甘草、肉桂各10g, 淫羊藿、丹参各15g。随症加减, 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85.71%。孙海英等[24]则将参松养心胶囊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西药合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缓慢性及室性心律失常, 能明显提高疗效, 加快心率。

4结语

虽然旧的抗心律失常西药不断被淘汰, 新的药物层出不穷, 但是始终不能解决其本身不良反应多的严重缺陷:如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 (约13%) , 几乎都有负性肌力作用, 对心功能有不良影响等;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仍不能有效地防止心律失常复发及病情进展, 甚至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而致患者死亡率增高。如何以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提高疗效, 控制和降低病死率成为当今研究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众多研究表明, 中药制剂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亦或减少抗心律失常西药的用量, 降低毒副作用。抗心律失常中药远期疗效的可能机制在于, 中药具有明显的多个离子通道靶点作用的特点, 西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对离子通道有较强的作用, 而不具有离子通道调节作用, 而中药分子量较大, 对离子通道不具有较强的作用, 但具有多靶点特性, 使其可能作用于不同的离子通道, 产生对离子通道功能的调节作用[25]。

现有文献多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切入点进行方药探讨, 而临床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 (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及室颤室扑等, 缓慢性心律失常则有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等类型, 若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具体分析每种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辨证分型及药物配伍特点, 更有利于中医药的推广使用。

雀斑中药治疗方法 第3篇

水牛角60克,升麻、羌活、防风各30克,白附子、白芷各15克,生地30克,川芎、红花、黄芩各15克,生甘草6克。

将各药研成细末,蒸熟,作成小丸,每晚服10克,温开水送服。

本方祛风清热,凉血散血,对治疗雀斑有效。

[方二]

苍耳子若干。将苍耳子做成粉,洗净,焙干,研成细粉,装瓶备用。每次饭后服3克,米汤送

下,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因风邪袭面,气血失和而致的雀斑。

[方三]

熟地15克,山茱萸、炒丹皮各10克,茯苓12克,山药30克,升麻、白附于、细辛、巴戟天各3克,甘草1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因肾阴亏损而效的雀斑。

[方四]

黑牵牛米适量,鸡蛋清适量。将2者调匀,备用,在临睡前将调好的黑牵牛粉,涂抹在脸上,晨起洗去。

本方既可除雀斑,又能保护皮肤。

[方五]

旋复花若干。将族复花检去杂物,去除梗叶,筛净泥土,研成细粉备用,用时洗脸。

本方适用于雀斑,亦可使皮肤润泽、驻颜。

[方六]

白檀香、浆水适量。将白檀香捣磨成汁,浆水制法是:将煮熟的小米,浸泡在冰水中五、六天,至生出白色泡沫时,滤出备用。每晚用温浆

水洗脸,毛巾擦干,然后在雀斑局部涂上檀香汁,第二天晨起擦去。

本方对雀斑有效。

[方七]

桃花、冬瓜仁各等分,蜂蜜适量。将桃花阴干,研成细粉,冬瓜子去壳,研末,加入蜂蜜调匀,夜晚以此蜜敷面,每晨起洗净,每天1次。

本方理气活血,润养祛斑,对雀斑有效。

[方八]

茵陈20克,生地榆、老紫草各15克,赤芍10克,地肤子、土茯苓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清热凉血,消斑美容,适用于雀斑。

[方九]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综述) 第4篇

1 病因病机

1.1 国外医学家曾提出从胃炎到胃癌发病的序列学说, 即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1]。这就指明慢性胃炎处于癌变过程的起始阶段。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幽门螺杆菌 (Hp) 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的感染率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平行关系, 而且胃炎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与Hp数量增多成正比[2]。

1.2 慢性胃炎在中医学中属“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主要临床表现是:胃脘胀痛, 嗳气频作, 纳呆少食, 嘈杂泛酸等。其发病多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致使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 脾胃升降失调, 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迁延日久, 正气耗损而正虚邪侵。肝主疏泄, 调畅全身气机, 若忧思愁怒, 肝气郁结, 必横逆犯胃, 致胃失和降。脾主运化, “升清”为主要特点, 与胃“运”、“纳”结合, 升降相因, 二者互相依存, 互相影响。若脾失健运, 必使胃失和降, 反之亦然。故本病主要病机是气机阻滞, 运化失司, 胃脘失和。病位在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

胃腑“以降为顺”、“以通为和”, 若由多种原因造成食积、湿热等阻于中焦, 则不通而痛, 这就是其发病机制的共同之处。中医将慢性胃炎分为六型, 即肝胃不和, 脾胃虚弱, 脾胃湿热, 胃阴不足, 胃络瘀阻及肝胃郁热[3]。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1 肝胃不和型

症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 嗳气频作, 嘈杂泛酸。舌象脉象:舌质淡红, 苔薄白或白厚, 脉弦。治宜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3]。田晓军[4]运用中药:蒲公英、黄芪、半枝莲、蜥蜴、白花蛇舌草等, 治疗慢性胃炎患者62例, 治愈46例, 病情改善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8%。陈瑞发等[5]运用益胃散颗粒治疗慢性胃炎患者55例, 治愈21例, 显效23例, 有效7例, 总有效率为92.7%。

2.2 脾胃虚弱 (包括虚寒) 型

症见:胃脘隐痛, 胃痛喜按喜暖, 食后胀闷、痞满, 纳呆少食, 便溏或腹泻, 乏力, 四肢酸软。舌象脉象:舌质淡红, 苔薄白或有齿痕, 脉沉细。治宜健脾益气, 温中和胃[3]。玉峰等[6]通过归纳总结何善明教授三十多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 得出结论, 治疗慢性胃炎应以健脾益气固其本, 活血清热解毒祛其标。方选四君子汤加味。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 调整机体全身和局部的屏障功能, 增强机体的保护因子;丹参、莪术、三七清瘀热、散瘀血;蒲公英、黄芩、黄连、白花蛇舌草、绞股蓝等清热解毒、抑杀Hp以削弱其攻击因子, 达清除Hp之目的。顾向东[7]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良附丸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0例, 治愈45例, 好转10例, 无效5例, 有效率91.7%, 西药对照组有效率70.0%, 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毒副作用小, 治疗费用低,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3 脾胃湿热型

症见:胃脘灼热胀痛, 口苦、口臭, 尿黄, 腹院痞闷、渴不欲饮。舌象脉象:舌质红, 边尖深红, 苔黄厚或腻, 脉滑, 脉紧。治宜宣郁醒脾, 通利三焦[3]。徐佐鹏[8]用以藿朴夏苓汤为代表的健脾除湿中药为治疗组, 与采用西药三联疗法的对照组进行治疗对比, 结果:应用健脾除湿法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李福强[9]运用清热化湿和胃制酸的复方汤剂如黄连, 黄芩, 陈皮, 砂仁, 半夏等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 6周后与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为85%, 且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以上均表明健脾除湿法对脾胃湿热证型Hp阳性慢性胃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血清中维生素B、叶酸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减轻患者痛苦。

2.4 胃阴不足型

症见:胃脘嘈杂灼热似痛不适, 饥不欲食, 口干喜冷饮, 五心烦热, 夜寐不安, 溲黄便秘。舌象脉象:舌红少津或有裂纹, 脉细或弦细[3]。治宜养阴益胃散郁为主, 常选用一贯煎、益胃汤、沙参麦冬汤加减。兼脘痞, 加佛手花、玫瑰花、川朴花、川楝子。夹湿者加佩兰, 生苡仁, 若气阴两虚, 用药甘温而不燥, 柔养而不腻, 常用太子参、生白术、山药、扁豆、生苡仁、石斛、沙参、麦冬、乌梅等。胃脘灼热明显, 属胃阴虚所致者, 多用乌梅、白芍、炙甘草[10]。

2.5 胃络瘀阻型

症见:胃脘疼痛, 痛有定处, 拒按, 大便潜血阳性或有黑血便。舌象脉象:舌质暗红, 或紫暗, 或有瘀斑, 脉弦涩。治宜消瘀理胃为主[3]。任宗升[11]观察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96例, 用基本方 (陈皮、半夏、茯苓、木香、砂仁、三棱、莪术、白芨、九香虫、刺猬皮等) 随证加减, 结果总有效率达91.7%, 70例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检测也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唐俊峰等[12]采用活血化瘀法 (主要药物丹参、五灵脂、蒲黄、三七等) 治疗慢性胃炎70例, 从临床症状改善, 胃黏膜炎症好转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 证明活血化瘀法能迅速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2.6 肝胃郁热型

症见:胃脘疼痛, 痛势急迫, 有灼热感, 口干苦, 反酸嘈杂, 烦躁易怒, 大便多秘结, 舌红, 苔黄, 脉弦。治法宜以疏肝泄热和胃为主[3]。鲍继海[13]以化肝煎加减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胃炎26例, 治愈10例, 显效14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31%。张存均[14]认为, 胃热是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重要发病因素, 或由恣食辛辣厚味, 湿热内盛;或由情志不遂, 肝郁化火, 内扰胃腑而成。他善用黄连和吴茱萸配伍, 二药合用, 辛开苦降, 寒温并用, 相反相成, 共奏清泄肝火、清热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用药对Hp阳性慢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专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应用中药或组 (成) 方与西药联合, 则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张玲霞等[15]以荆花胃康胶丸与PPI三联疗法结合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 Hp根除率为83.3%。任一鸣等[16]应用传统中药六味安消联合左氧氟沙星根除Hp及治疗慢性胃炎, 根除率为84.2%, 总有效率97.5%。廖颖文等[17]以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 治疗组50例给予中药辨证自拟组方联合庆大霉素, 萎缩性胃炎加胃酶合剂, 糜烂性胃炎加胃膜素, 治愈36例, 好转11例, 总有效率为94%。姚希贤等[18]以“灭Hp胶囊”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多见的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症, Hp根除率为68%;联合三联用药, 根除率为87.5%;与四联疗法联用, 其根除率为97.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能有效杀灭Hp, 消除炎症, 加速修复胃粘膜, 改善或消除临床症状, 发挥治疗与调理的双重作用。

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研究综述 第5篇

1 中医病因病机

对于此病症病机的研究, 大都认为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及痰湿、血瘀密切相关。夏桂成[1]教授创立了心-肾-子宫轴学说, 认为肾水之通调, 必赖心气以泄降, 本病病因在于肾阴虚, 天癸乏, 稍久则阴虚及阳, 阳虚则致痰湿壅阻, 但阴虚致心肝气郁, 又易化火, 故见多毛、痤疮、月经后期甚至闭止。桑海莉等[2]佟号等[3]认为本病的病变机理是肾一天癸一冲任轴的平衡关系失调, 肾虚是致病之本, 多兼有痰血癖阻、肝胆郁热。

2 临床治疗

2.1 分型治疗

各医家根据传统中医理论, 结合个人临床经验, 分型尚不统一。徐京晓等[4]将多囊卵巢综合征分为肾虚肝旺、阴虚火旺、肝郁脾虚3型。叶一萍[5]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郁火型、肾阴虚型、肾虚痰湿型, 并认为治疗时尽量避免用壮阳药, 应用滋阴药物培本清源。高雅[6]按中医辨证法将本病分为痰湿型、肾虚夹瘀型、肝经郁热型, 分别以苍附导痰丸、归芍地黄丸、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临床收效良好。

2.2 调周治疗

调周治疗是按照不同月经周期人体的气血变化特点, 给予不同中药配伍进行周期治疗。夏桂成[1]教授创立了心-肾-子宫生殖生理轴学说, 认为以冲任督带等奇经为主, 肾与心、肝、脾、子宫等经脉在内的纵横联系, 正负反馈下形成的月经周期节律、生殖节律。王娜等[7]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经后期予促卵泡汤, 补肾滋阴;经间期予促排卵汤补肾通络, 促发排卵;经前期予黄体汤补肾温阳, 月经期予活血调经汤, 总治愈率为56.4%。李文等[8]将月经周期分为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及月经期四阶段。卵泡期治疗上以滋补肝肾之阴、养天癸、调冲任为主。排卵期治疗以促其阴阳转化为宗旨。黄体期治疗上以温肾助阳为大法。月经期以通为主, 使宿血去而新血生。

2.3 单方验方

卢丽为等[9]采用自拟补肾疏肝活血汤治疗PCOS, 基本方:柴胡、郁金、川楝子、仙茅、淫羊藿、莪术、三棱、鳖甲、枸杞子、菟丝子, 随症加减, 每日1剂, 连续治疗6个月, 总有效率87%。张焱等[10]用中药瓜石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患者15例, 药物组成:瓜蒌, 石斛、生地、元参、麦冬、黄芩、牛膝、瞿麦、车前子、益母草。仿照月经周期加减。15例患者均成功受孕。陈小平等[11]总结出补肾疏肝汤治疗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21例。药物组成:菟丝子, 山茱萸, 青皮, 熟地, 白芍, 皂角刺, 杜仲, 柴胡, 龟甲胶, 补骨脂, 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为90.48%。

2.4 针灸治疗

王晓燕等[12]用针刺治疗PCOS 26例, 主穴选肝俞、肾俞、关元补肝肾, 脾俞、中脘补脾益气血, 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调气血, 次、子宫、大赫、归来为对症验穴, 6d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80.7%。费义娟[13]等取肝俞、肾俞、关元、中极、三阴交, 于末次月经第5日开始治疗, 每日1次, 每次30min, 电针刺激频率维持3Hz, 强度在5m A以内, 连续15d, 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86.67%。王嘉莉等[14]应用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作为治疗组, 对照组30例口服二甲双胍, 治疗3个月。结果:效果明显。

3 讨论

PCOS的病因复杂, 目前尚无关于其发病机制的定论,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针药并用, 在帮助患者恢复月经周期, 促排助孕方面疗效肯定, 但对治病机理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近年来中西医联合疗法是临床研究的方向,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任何单一治疗, 故进一步探寻两者有效的作用靶点和环节是我们研究的必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是以长期无排卵及高雄激素为特征的内分泌综合征。近年来, 中医对其病因病机认识、辨证治疗、周期疗法、针灸疗法、疗效机理等方面均有研究,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诊疗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综述。

中医治疗原发慢性胃炎(综述) 第6篇

1 辨证论治

1.1 分为五型论治

李氏等[1]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76例 (1) 脾胃气滞型155例, 治以理气和中, 用香砂枳术汤加减:木香、枳实、橘皮、香附、杏仁、白术、菖蒲、神曲、麦芽各10g, 砂仁3g (后下) 。 (2) 脾胃虚弱型104例, 治以益气建中, 用异功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3) 中虚气滞型207例, 治以补中疏导, 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4) 脾胃湿热型81例, 治以清化湿热, 用三仁汤加减:蔻仁、薏苡、杏仁、半夏、蒲公英、菖蒲、厚朴、陈皮各10g, 黄连、干姜各15g。 (5) 气阴两虚型29例, 治以益气养胃, 用四君子汤合一贯煎加减。1剂/d, 水煎服。疗程1~3个月。结果:显效230例占39.9%, 有效305例占53%, 无效41例占7.1%, 总有效率92.9%。胃镜检查144例中, 显效47例占32.6%, 好转73例占50.7%, 无效24例占16.7%, 总有效率83.3%。

1.2 分为四型论治

1.2.1 吴氏[2]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0例

(1) 肝胃气滞型,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蒲公英30g, 白芍、枣仁各24g, 柴胡15g, 炒枳壳、炒菜菔子、半夏、香附各12g, 檀香 (后下) 、砂仁、甘草各6g。 (2) 脾胃虚弱型, 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夜交藤各30g, 党参20g, 白芍、焦三仙各15g, 桂枝12g, 甘草9g, 当归6g, 大枣5枚。 (3) 胃阴匮乏型, 用沙参麦门冬汤加减:百合30g, 枣仁20g, 麦门冬15g, 沙参、玉竹、石斛、鸡内金各12g, 甘草、天花粉各9g。 (4) 郁热蕴胃型, 用化肝煎加减:蒲公英30g, 白芍18g, 青皮、陈皮、丹皮、栀子、远志各12g, 黄连9g, 吴茱萸6g。均每日1剂, 水煎服。并用及贝延胡散 (白及、川贝、延胡索各等份, 共为细末) 4g/d, 分2次口服。忌酒、醋、辛辣之品。15d为1疗程, 疗程间隔1~3d。治疗2个疗程, 结果:近期治愈62例占31%, 显效104例占52%, 有效28例占14%, 无效6例占3%, 总有效率97%[2]。

1.2.2 杨氏[3]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

(1) 胃阴缺乏型, 用养阴和胃汤:沙参、石斛、玉竹、山楂、丹参各15g, 玄参、麦冬各12g, 乌梅、花粉、麦芽、鸡内金各10g, 生甘草6g。 (2) 肝胃不和型, 用舒肝养胃汤:丹参30g, 柴胡、茯苓、香附各12g, 黄苓、白术、佛手、茵陈、生麦芽、陈皮各10g, 白芍、神曲各15g, 甘草6g。 (3) 脾胃虚寒型, 用温胃汤:炒白术、炙黄芪各30g, 党参、茯苓各15g, 香附、山楂各12g, 良姜、木香、砂仁各10g, 炙甘草6g, 大枣6枚。 (4) 脾胃湿热型, 用开郁化湿汤:丹参30g, 香附、白芍各12g, 神曲、扁豆、滑石、薏苡仁各15g, 柴胡、苍术、栀子、通草各10g, 黄连、甘草各6g, 均随症加减。日1剂, 水煎服。结果:显效37例, 有效39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8.38%。

1.3 分为三型论治

1.3.1 贺氏[4]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8例

(1) 胃热型, 用石斛、南沙参、玉竹、丹参、白及、香附、苦参、蒲公英, 白芍、甘草。 (2) 胃寒型, 用党参、白蔻、附子、丹参、白及、木香、苦参、蒲公英、白术、浙贝、旱莲草、甘草。均按比例浓缩制成0.5g片剂, 4片/次, 3次/d口服, 连服4周。 (3) 寒热夹杂型, 用上两药各2片/次, 3次口服。对照组30例用链霉素1.5g加5%普鲁卡因100ml, 维生素B12 200μg, 制成合剂, 10ml/次, 3次/d口服。连服2周, 停2d, 再服2周。结果:本组与对照组分别治愈82、18例, 好转4、10例, 无效各2例, 总有效率分别为97.7%、93.3%。

1.3.2 张氏等[5]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0例

(1) 肝胃不和型, 用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各15g, 川楝子、延胡索各10g, 蒲公英25g, 甘草5g, 白芍10g。 (2) 肝胃虚寒型, 用党参、生黄芪各20g, 附子、肉桂、乌药、砂仁、乌梅、山楂、山药各15g, 良姜10g, 蒲公英25g。 (3) 胃阳不足型, 用太子参、山药、炮甲珠各20g, 麦冬、天冬、玉竹、沙参、枳壳各15g, 刺猬皮10g, 蒲公英25g。结果:痊愈64例, 显效164例, 好转54例, 无效8例, 终止治疗6例, 恶化4例, 总有效率94%。

1.3.3 李有田等[6]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

(1) 肝胃不和型, 用柴胡、白芍、香附、佛手、丹参、陈皮各15g, 枳实、甘草、半夏、砂仁各10g, 木香5g, 三仙45g。 (2) 脾胃虚寒型, 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陈皮各15g, 甘草、半夏、砂仁各10g, 干姜、木香各5g, 大枣5枚。 (3) 胃阴不足型, 用沙参、麦冬、白芍、石斛、花粉、乌梅各15g, 生地、山楂各20g, 黄连、甘草各10g。均随症加味。结果:临床症状疗效:痊愈9例, 显效25例, 好转12例。无效3例。胃镜检查:显效16例, 好转28例, 无效5例。

1.4 分为二型论治

1.4.1 李怀珍等[7]治疗萎缩性胃炎53例 (1) 脾胃虚寒夹瘀型, 用黄芪、白花蛇舌草各30g, 白薯、枳壳、生姜、檀香、砂仁、半夏、人参、旋覆花、乌梅、桃仁、莪术、甘草各10g, 赤芍、丹参、代赭石各20g, 黄连、制大黄各30g, 大枣4枚。 (2) 胃阴亏虚夹瘀型, 用生地、丹皮、沙参、麦冬、玉竹、桃仁、枳壳、白术、旋覆花、乌梅、山楂、莪术各10g, 白芍、丹参、白花蛇舌草各30g, 制大黄、黄连各3g, 甘草6g。日1剂, 水煎服, 症状控制后改丸剂。3月为1疗程。对照组50例, 予维酶素4片, 胃复安10mg, 庆大霉素8万U, 3次/d, 疗程同上。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0、6例, 明显好转30、15例, 好转2、18例, 无效1、11例, 总有效率分别为98%、78%, 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 。

1.4.2 李寿山等[8]运用《伤寒论》法辨证论治萎缩性胃炎80例, (1) 脾胃虚滞湿夹寒热证, 治以益气健脾, 和中消痞, 用半夏泻心肠化裁, 主药:党参、黄连、姜半夏、甘草、蒲公英、丹参、白芍。 (2) 肝胃气郁化火伤阴证, 治以舒肝和胃, 养阴清热, 用四逆散化裁, 主药:柴胡、白芍、青皮、沙参、麦冬、山栀子、郁金、甘草。均随症加味, 水煎服。每周4~6剂, 3个月为1疗程。结果:显效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食欲恢复) 53例, 有效 (临床症状及饮食明显好转) 2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7.25%。

2 一方为主随症加减

2.1 裴氏等[9]用紫苏四香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16例

本方含紫苏、藿香、广木香、香附子、丹参、枳壳、内金、神曲、云苓各10g, 砂仁6g、沉香、甘草各3g。1剂/d, 水煎服。肠上皮化生加九香虫;胆囊炎、胆结石症口苦胁胀加虎杖、川棟子、金钱草;球部溃疡、中焦虚寒加肉桂、黄芪、白芍;反酸加法半夏;伴慢性结肠炎加厚朴、白扁豆、防风;伴食道炎、贲门口炎加郁金, 菖蒲。4个月为1疗程。结果:临床治愈201例, 显效15例。

2.2 杨氏[10]用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20例

用本方加味:半夏、乌药、茯苓各12g, 炙甘草、陈皮各6g, 沉香3g, 百合30g, 生姜3片。胃出血加白芨粉 (3g, 4次/d冲服) , 或加制大黄、血余炭、藕节炭、地榆炭;胃下垂加黄氏、升麻、扁豆;气滞血瘀加乳香、没药、川芎、莪术、三棱;幽门弯曲杆菌感染加蒲公英、黄连。1剂/d, 水煎服。20d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结果:显效 (症状基本消失胃镜示粘膜鲜红或红白详见以红为主, 结节基本消失, 病理示萎缩、肠上皮化生消失, 胃粘膜增厚, 肌层变薄) 98例占81.79%, 好转14例占11.7%, 无效8例占6.6%, 总有效率93.3%。

2.3 张氏[11]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50例

本方含:山萸肉、白芍各12g, 生地、熟地、女贞子各15g, 生甘草5g。气滞胀痛加紫丹参、檀香;便干加大黄;血虚加当归;呕吐加竹茹;阳虚加淫羊藿, 肉苁蓉。1剂/d, 水煎服。结果:痊愈35例, 显效10例, 好转2例, 无效或恶化3例, 总有效率为94%。

参考文献

[1]李哲生, 等。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76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 1989 (6) :11。

[2]吴俊良。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0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7, 21 (9) :405。

[3]杨锋。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中医治疗[J]。四川中医, 1994, 12 (9) :22。

[4]贺红魁。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8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2 (15) :19。

[5]张军, 等。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0例[J]。辽宁中医杂志, 2003, 20 (6) :27。

[6]李有田, 等。慢性萎缩性胃炎49例治疗探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 (2) :216。

[7]李怀珍, 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J]。甘肃中医, 2007, 6 (5) :15。

[8]李寿山, 等。运用“伤寒论”法辨治萎缩性胃炎80例[J]。新中医, 2008, 20 (7) :35。

[9]裴正义, 等。紫苏四香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16例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1991, 13 (2) :11。

[10]杨印坤。加味二陈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肠炎120例[J]。四川中医, 1995, 13 (8) :38。

中医药治疗雀斑综述 第7篇

1 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

1.1 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病机的认识

1.1.1 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

目前研究认为, 痴呆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细胞的退化有关, 准确的病因学尚无结论。病理生理学研究发现, 老年痴呆症患者大脑的新皮质、海马区、基底核和蓝斑核等部位的神经元大量丢失, 同时伴有5-羟色胺 (5-HT) 、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抑素释放因子等多种神经递质在脑内浓度减小, 特别是乙酰胆碱的减少, 从而导致一系列认知和记忆等功能障碍[1]。

1.1.2 β-淀粉样蛋白质的沉积

研究表明, β淀粉样蛋白是导致人类罹患AD的“罪魁祸首”。神经细胞异常产生的大量β淀粉样蛋白, 不仅会在大脑中沉淀形成老年斑 (senile plaque, SP) , 而且会引起大脑神经纤维丝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 和神经细胞死亡等病理变化, 从而导致AD发生。一项新的研究发现, 细胞膜上的β2-肾上腺素受体被激活后能够促进γ-分泌酶从细胞膜表面向细胞内部的内涵体和溶酶体转运, 增强γ-分泌酶的活性, 进而增加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给患AD的模型小鼠长期使用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后, 小鼠大脑的皮层和海马区域确实形成了更多的老年斑, 并表现出严重的AD的病理变化;反之, 给模型小鼠长期使用β2-肾上腺素受体的拮抗剂后, 则不仅明显减少了老年斑的数量, 而且延缓小鼠AD的病理变化[2]。这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药物的新靶点。

1.1.3 遗传因素

脱辅脂蛋白E (APOE) 是一种载脂蛋白, 它有APOE2、APOE3、APOE4三种形式, 分别由第1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等位基因ε2, ε3, ε4转译, 其基因转物已在AD患者脑内的SP和NFT中发现。载脂蛋白Eε4基因 (Apo Eε4) 是易患基因。其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受体在载脂蛋白代谢中起作用。在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 Apo E对神经的生长修复起作用, 其结构基因位点存在多态性。Apo E基因产生的APOF功能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受体的配基。Apo E基因在正常人群中呈现6种不同的基因型, 即人群中有不同的Apo E类型,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致病状态, 导致人类发病种类和危险频率呈明显的差异性。研究认为AD患者脑内的SP和NFT中都有Apo E参与其组成, 体外实验也提示Apo E与SP和NFT的生化代谢有关。ε4等位基因与迟发性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相关, 被认为是AD发病的易患基因之一, 而ε2等位基因则对此类疾病具有防护作用。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脑组织损伤及智能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其发生、发展是多环节作用的结果[3]。

1.1.4 铝中毒假说

铝与酸、碱、盐都可发生化学反应, 它进入脑内可取代钙和镁离子, 同氨基酸链上的谷氨酸或精氨酸的羧基结合, 形成谷氨酸盐或精氨酸盐, 沉积于脑内, 引起神经纤维缠结[4], 从而使脑内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其毒性能影响蛋白质合成和神经介质, 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美国学者报告, 服用大剂量铝的小鼠很快出现衰老症状。在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神经之中, 铝的含量要比健康人高2~3倍[5]。

1.2 中医对老年痴呆病机的认识

1.2.1 肾精不足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 而脑为髓之海, 肾精充足, 髓海得以充养, 脑可以发挥主神明之作用。老年人肾精不足, 不能生髓充脑, 髓海空虚, 则灵机记忆功能减退, 而成痴呆之证。通过探讨肾虚与植物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免疫网及基因表达异常的关系, 认为老年痴呆的发生与衰老有关, 其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髓海失养所致[6]。人的衰老成因归结于肾, 脑的功能都在脑髓的充实下才能发挥, 而髓海的充实又依赖于肾气的温煦、充养。老年痴呆皆因肾气已衰, 精髓乏源, 脑失所养, 再加其它因素诱发而成[7]。肾虚髓空是导致老年痴呆症的根本原因。

1.2.2 心、脾、气虚

老年人若思虑太过, 耗伤心脾, 心虚则神无所主, 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 心神失养, 亦可出现痴呆之证。心主神志, 主管着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8]。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均能影响心主神志的功能。特别是心与脾的关系更为密切。脾在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气血充足心脏得其所养, 其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 则精神振奋, 神志清晰, 思维敏捷, 反应灵敏。如果脾气虚弱, 运化失职, 不能化生精微气血, 则心失所养, 心不藏神, 轻则失眠健忘、心悸怔忡, 重则神明无上, 混乱颠倒, 反应迟钝而发生痴呆。另一方面, 气血虚致循环失常, 而产生瘀血, 若瘀血随经脉流行入脑, 与精髓错杂, 致使清窍受蒙, 灵机呆钝, 同时, 由于瘀血内阻, 使脑气与脏气不接, 气血无法上注于头, 脑失所养, 日久则精髓逐渐枯萎。

1.2.3 痰浊阻窍

痰浊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主要因肺、脾、肾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津液停滞, 聚而成痰。人到老年, 以肾中精气亏虚为主的五脏功能衰退逐渐发生, 宣降运化蒸腾津液的代谢过程必然随之紊乱, 津液停滞, 聚而成痰。故痰浊的产生是衰老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痰浊停积于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 从而变生多种疾病, 如痰浊上犯头部, 蒙蔽清阳, 则可见“痰迷心窍”之头痛、眩晕、呆钝健忘、神昏癫狂而成痴呆之病[9]。老年痴呆症尽管发病原因复杂, 但痰瘀贯穿其始终, 并对其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0]。

2 老年痴呆的治疗

2.1 西医治疗

2.1.1 钙离子拮抗剂

选择性钙拮抗剂的代表药物为尼莫地平, 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 可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供血水平, 缓解血管性痴呆, 对中风后引起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具有较好的作用;还可以保护神经元及神经介质的平衡, 有抗抑郁和改善记忆功能的作用, 对梗塞性痴呆具有一定疗效。钙拮抗药物还包括氟桂利嗪、维拉帕米等[11]。

2.1.2 胆碱能药物

此类药物针对阿尔茨海默型痴呆 (AD) 可改善胆碱系统功能。它们通过抑制ACh E对乙酰胆碱 (ACh) 的分解作用, 提高突触间ACh浓度, 有效缓解和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其中, 他克林 (tacrine) 是第一代的中枢系统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明显肝毒性和胃肠不良反应。多奈哌齐 (donepezil) 为第二代中枢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药效强, 疗效高, 安全性高, 几乎没有肝毒性, 口服吸收良好, 且不受食物以及服药时间的影响。利斯的明 (rivastigmine) 是氨基酸甲酸类脑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对轻、中度早老性痴呆症耐受性较好, 同时具有抑制脑内丁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加兰他敏 (galantamine) 具有双重作用机制, 能较好地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且能调节脑内的烟碱受体位点, 可显著改善轻、中度早老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 延缓脑细胞功能减退的进程[12]。临床研究表明:盐酸多奈哌齐与尼麦角林联合应用, 能明显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定向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是一种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的手段[13]。

此外, 我国研制的天然提取物石杉碱甲 (huperzine A) , 可明显提高大脑中乙酰胆碱的含量, 改善记忆脑区的神经传递功能, 起到加强大脑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它易透过血脑屏障, 具有中枢选择性, 通过抑制人脑中的胆碱酯酶活性, 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 进入中枢后较多分布于大脑的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 可增加神经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含量。因此, 石杉碱甲能有效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智能、记忆功能及生活能力, 对轻度痴呆患者效果更加明显, 其副作用相对较少, 安全性好, 适于临床应用[14]。

2.1.3 脑血循环促进剂

主要为麦角类药物, 其中尼麦角林为半合成的麦角碱衍生物, 具有较强的受体阻滞作用, 可促进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转换而增加神经传导, 加强脑部蛋白质生物合成, 改善脑功能及降低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血管扩张作用较强, 从而增加脑血流量、加强脑细胞能量的新陈代谢, 是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确切有效的药物。同类药物还包括氢化麦角碱和二氧化麦角碱, 其他如阿米三嗪-萝巴新、己酮可可碱等。

2.1.4 脑细胞代谢激活药

可直接作用于大脑皮层, 增强神经信号传递, 并具有激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 能够抵抗物理、化学因素所致的脑功能损害, 可推迟缺氧性记忆障碍的产生, 促进大脑对氨基酸、磷脂、葡萄糖和氧的利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增加患者的反应性和兴奋性, 常用于老年神经衰退综合征、老年痴呆、脑动脉硬化症、脑血管意外所致记忆及思维功能减退等。主要药物有吡拉西坦、茴拉西坦 (阿尼西坦) 、奥拉西坦、吡硫醇等[15]。

例如, 氨酪酸具有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护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它极易透过血脑屏障, 能提高葡萄糖磷化酶的活性, 促进磷脂吸收及脑蛋白合成, 调节脑内神经递质平衡, 使组织代谢活动旺盛。氨酪酸能改善脑供血状况, 增强神经细胞的抗缺氧能力, 增加神经元能量, 对老年痴呆有较好的疗效。王迎雪, 周强中, 等[16]报道用氨酪酸注射液治疗老年痴呆20例,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情绪不稳、近事记忆减退、性格多疑疗效明显,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老年痴呆的药物, 特别对早期老年痴呆患者疗效较好。

2.1.5 植物提取物

如银杏叶提取物, 具有抗血小板因子 (PAF) 的作用, 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 从而增加脑灌注, 改善或消除痴呆症状。研究表明, 该药能够提高脑胆碱能神经功能,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导, 易化突触的传递, 增加海马部位的M胆碱受体, 从而利于信息传递、记忆巩固及再现, 延缓痴呆的发展。同时, 能减少氧自由基, 促进脑细胞氧及葡萄糖代谢, 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 调节血管功能, 增强组织能量代谢, 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减少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等作用。赵沂敏, 于靖[1]报道用银杏叶治疗VD患者, 治疗组在治疗24周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评分值在用药期内呈明显升高;治疗24周的疗程后, 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结果表明, 银杏叶治疗老年痴呆安全、有效, 可改善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延缓痴呆的发展。

2.1.6 其它临床治疗药物

通常情况下, 老年痴呆的分型往往难以区分出AD与VD,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 需综合考虑, 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例如:抗氧化剂的治疗, 它能消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或者阻止其形成, 从而来保护神经细胞不被损伤, 这类药物主要有维生素C、维生素E、艾地苯醌、褪黑素等。维生素E能降低脂质过氧化;β胡萝卜素中富含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硒是构成谷光甘肽氧化酶的成分, 可清除过氧化氢, 保护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阻止细胞膜被氧化。研究发现褪黑素也是一种强烈的还原性抗氧化物质, 可以减少一些老年性相关疾病的发生。非甾体抗炎药可能通过抑制与老年斑形成有关的炎症反应来延缓AD的发病。研究发现, 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物的老年人患AD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因此, 布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等消炎药可能成为治疗AD的有效药物。金属螯合剂主要针对对脑神经细胞有损伤的金属而言, 通过螯合此类金属来减少对大脑的损伤, 从而达到改善AD患者的认知、记忆等功能。铝螯合剂, 通过螯合铝从而减少铝的吸收以及脑组织的铝浓度, 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铜锌螯合剂可使小鼠大脑中的蛋白沉淀减少, 从而改善记忆等功能[15]。

2.2 中医治疗

2.2.1 辨证分型治疗

粟明兰[18]以中医辨证分型、内外并治原则对痴呆患者的治疗, 获得良效。其将之分为4型: (1) 阴精不足髓海空虚型, 主症为计算力和辨向力差, 思维迟缓等。给予滋阴养神, 补髓填精; (2) 脾肾阳虚郁痰上蒙清窍型, 表现为语言和认知力及动作进行差, CT显示:“脑萎缩”等。采取温肾健脾、舒郁开窍; (3) 瘀血阻络窍闭神蒙型, 表情淡漠, 无欲无求, 寡言少动, 伴失眠, 善忘易惊, 哭笑无常等。采取通络化瘀, 醒神开窍; (4) 肝阳上亢窍闭神蒙型, 主证是智能减退, 神情呆钝, 言语错乱, 焦虑多疑, 头晕目眩,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语言蹇涩。治法为平肝息风, 开窍醒神。魏永吾等[19]辨证治疗老年痴呆50例, 并将此病分为5型: (1) 髓海不足型给予补精填髓、益肾养神, 方用七福饮加减; (2) 脾肾阳虚型给予益气健脾、补肾生精,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用黄芪、杜仲各10g, 水煎服; (3) 痰浊蒙窍, 脾失运化型给予健脾化痰、开窍醒脑, 方用洗心汤化裁, 加用白术15g, 胆南星5g, 水煎服; (4) 血瘀内阻型给予活血化瘀、开窍通络, 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加用黄芪10g, 钩藤5g, 水煎服; (5) 阴虚阳亢上扰清窍型给予滋阴潜阳、平肝开窍, 方用左归丸化裁, 加用石决明10g, 水煎服。临床治愈率治疗组有效率为88%。赵艳玲[20]临床观察30例将之分为3种类型: (1) 肝肾阴虚型12例, 治拟滋补肝肾。方用左归丸加减; (2) 脾肾阳虚、髓海失养型12例, 治拟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3) 痰瘀痹阻型6例, 治拟化瘀利窍、益气活血。3种类型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83.33%、83.33%和66.67%。

2.2.2 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法, 取穴:水沟、百会、大椎、风池、内关透外关、太溪、悬钟。操作:水沟、内关透外关用提插强刺激手法, 太溪、悬钟、大椎用捻转补法, 风池、百会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 出针后用艾条移灸百会、大椎3~5 min。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2.3%。取四神聪、神门、太溪等穴位对AD患者进行3个疗程针刺治疗, 观察其对MMSE评分及自由基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刺对改善痴呆患者时空定向能力、行为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效果, 对血浆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 但对自由基作用不明显,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采用电针治疗AD, 取穴:百会、四神聪、飞扬、太溪、风池。结果:总有效率92.31%[21]。

3 结语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 第8篇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一般认为与肠道免疫功能的异常有关[2], 治疗较棘手, 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且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中西结合治疗策略, 因此进一步探讨中医诊治规律, 提高中医中药临床疗效, 尤显必要。

1 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 内伤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以及脏腑虚弱, 脾虚湿胜所致,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病机:本病的病理机制, 初期大多是湿热毒邪内蕴大肠, 迁延不愈, 失治误治, 脾胃两伤, 脾虚清阳不生, 则中气下陷, 脾病及肾则脾肾两虚。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尤其是有些中青年人酗酒、嗜烟、嗜辛辣, 经常大鱼大肉, 而且起居无常, 所以大肠湿热者居多。

2 辨证规律的探讨

2.1 病位的确定近代名医刘树农先生认为此病的主要症结并不在于脾胃而在于大肠[3], 如《难经·五十七难》以食后即泄, 肠鸣切痛为大肠泄, 泄而便脓血, 小腹痛为小肠泄。《济生方》论久泻有“邪气久客肠胃, 则为不禁之患”之说, 此论点吻合于现代纤维肠镜检查结果。然而, 刘老又认为本病亦不可狭隘理解为仅是肠间病变, 而是脾、胃、大肠、三焦、膀胱体系的整体病理变化。《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名曰器, 能化糟粕, 转味而入出者也;……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张介宾注之:六腑, 皆仓廪之本, 无非统于脾气。”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整体系统性, 如有一器官发生病变, 必然会影响系统中的其他器官, 其显著的病理变化即为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化糟粕, 转味而入出”的功能失常。

2.2 脾虚为本, 湿热为标, 久病寒热虚实错杂。张景岳指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脾主运化, 将水谷化为精微, 以资生气血, 脾虚运化失调, 则气虚而湿生。气虚, 清阳不升, 气陷于下, 可出现腹胀、泄泻,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其功能如《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胃气以通降为和, 降浊是受纳的前提。脾气升而胃气降, 气机升降有序, 才能保证受纳运化的正常生理。久泄, 便脓血的病机在于“脏阴有寒, 腑阳有热”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便血门》) 。UC的症状表现:泄泻, 大便黏液脓血而不畅, 此为湿邪致病特点。内湿的产生, 由于脾失健运, 水湿停聚。内湿产生后更进一步阻滞气机运行, 加重泄泻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湿胜则濡泄, 甚则水闭附肿。”因此, UC病机应是脾虚为本, 湿热为标。其病程绵长, 呈慢性复发过程, 令虚者更虚, 甚而形成脾肾阳气不足。而临床湿热邪实的症状如大便黏滞不爽, 脓血不净, 腹胀脘痞等, 同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气虚与湿盛互为因果, 交积缠绵, 久而形成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

2.3 瘀毒阻络, 血瘀气壅, “内疡”形成“人之气血犹源泉, 盛则流畅, 少则壅滞, 故气血不虚则不滞, 虚则无有不滞。”UC以脾虚为本, 气弱在先, 气虚湿停, 气滞血瘀, 最终形成肠间气血凝滞, 肠络失和, 血败肉腐, 肉溃成疡。“内疡”形成后, 更加重气血阻滞, 致腹痛, 腹泄, 便血;瘀血不去, 新血不生, 肠络处于更加失养状态, 则瘀血愈重, 气血愈虚, 病程迁延, 治疗困难。有人提出[4], 在消化性溃疡中, 脾虚血瘀是各型共同病理基础。故云:“久泄之人, 每多兼瘀, 所谓久病入络者是也……”疾病日久不愈, 每致气血失和, 脾络瘀滞, 运化不良, 形成恶性循环[5]。UC患者常伴有皮肤、关节、眼、口等肠外表现, 如经常出现皮肤过敏, 或色斑形成, 中医病机亦责之瘀血内阻, 血虚不荣。

3 用药规律的探讨

3.1 补脾祛湿, 补而不壅泄泻多缘脾失健运, 清浊不分, 并走大肠, 因泻致虚。而脾与现代“免疫”概念密切相关, 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临床上素有“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说法。研究发现, 脾虚者IgA, IgG, IgM, 补体C含量均低于正常。因此, 补脾乃治疗UC的首要。然腑病通是补, 且湿、瘀、热邪同为致病因素, 纯以培土止泻, 必致壅滞不运, 难有收效。因此, 健脾益气, 勿用甘壅辛燥, 宜选择黄芪、白术、扁豆、苡米、土茯苓、苍术、厚朴等药, 既能补土健脾, 又可利湿行滞, 且无辛燥之性, 以免耗伤阴分之弊。有人提出:“治新病者, 清热利湿为先, 治久泻者, 补虚调气, 除湿行滞而已。”对UC的治疗原则作出了高度的概括[6]。

3.2 养血化滞, 温而不燥对UC的治疗:“须分新久, 初病在经, 久痛入络;经主气, 络主血也……久痛, 则血络亦痹, 必辛通以和营, 未概以香燥治也”, 血瘀肠络, “内疡”形成是UC的局部病理变化。养血活血, 令瘀血祛, 新血生, 修复溃疡组织, 调节改善机体免疫状态, 乃治疗顽症的必要手段。研究证实, 活血化瘀瘀药物可扩张血管, 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组织的氧供, 维持肠黏膜充足的血供, 促进溃疡的愈合, 并通过解除局部的血管痉挛, 缓解疼痛, 意即“行血则便脓自愈, 调气则后重自除。”用药宜选择当归、生地、丹皮、赤芍、郁金、丹参、败酱草等。其中, 当归能补血、活血、柔肝、止痛、尤适宜于血虚血滞腹痛之症。《本草纲目》云当归“治痛疽, 排脓止痛, 和血补血”, 针对UC之“内疡”病灶而设;生地凉血止血。实验证实生地摄取物可促进血液凝固而有止血作用;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止痛;郁金、丹参行血滞, 化瘀生新;败酱草泄热解毒, 散结排脓, 善治内痈, 尤多用于肠痈。以上诸药, 均能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肠道溃疡部位的血淤证, 促进溃疡愈合。

3.3 佐用风药, 胜湿治血腹痛泄泻, 病机责之风木乘脾, 且久泄致正气不足, 又常招风邪。因此, 祛风邪, 舒肝体, 令肝和体柔, 不犯中土, 木柔土调, 可缓痛泄之症。风药辛香通达, 既能胜湿, 又无刚温燥烈之弊。风能胜湿, 含五行相胜之义;风药止泻, 缘其能升举在下之清气, 清阳升, 则浊阴降。风药入肺, 能启肺机, 开肺肠壅塞之气, 气机失降有序, 则大小肠和脾胃三焦膀胱可“化糟粕, 转味而入出焉”。且风药能升阳解郁, 宣通阳气, 引导气血流通, 具有活血、止血、补血等功效[7]。常选药物:防风、荆芥、柴胡、羌活、葛根、升麻等, 用之调畅气机, 止痛止泄。

4 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因病情缠绵难愈, 易复发, 在治疗上存在较大难度。而中医学以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以天、地、人相应的理论, 凭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从上述文献报道可见, 在治疗方法上采取多学科相结合, 在给药途径上采用内外结合加之标本兼治的辨证思维, 随证加减的灵活用药特点, 可在临床中收到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和低毒副作用的良好效果。

摘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本病系现代医学的名称, 目前现代医学病因尚未探明, 治疗上缺乏特效方法也没有特效药物,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成因和症侯治疗方法, 早有记载,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休息痢和湿热痢范畴。治疗针对辨证, 给予清热燥湿以治标, 补中益气以升陷, 调补脾肾以固本, 酌情施治, 灵活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1]陈治水, 危北海, 张万岱, 等.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1997, 17 (6) :345.

[2]钟良, 陆玮.炎性肠病发病机制的新概念.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1992 (12) :163.

[3]史宇广, 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慢性腹泻专辑.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2:1.

[4]张万岱.消化性溃疡的辩证治疗.湖北中医杂志, 1995, 17 (2) :7.

[5]史宇广, 单书健.慢性腹泻专辑-当代名医临证精华.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2:16.

[6]叶蕾.周亨德教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9 (1) :30.

上一篇:数字触发电路下一篇:善良的种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