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2024-09-01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1篇

(一) 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知识的价值取向要求

语文是传播思想、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作为高中课程的主要科目, 语文承担着的教育任务要超过其他科目。新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知识的价值取向要求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 从情感方面讲,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写作知识应该从弘扬民族精神、社会正能量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的学习精神, 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 从应该让写作成为思考人生的工具, 通过写作知识的传授, 体现写作的价值所在, 使学生避免应付作业的想法, 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写作, 鼓励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 完成写作任务。

(二) 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中, 要求教师在传授写作知识的时候, 首先应该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 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构建写作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树立起积极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 应积极开发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知识,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并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再次, 在写作知识的开发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更加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写作技巧的输入, 使其转化为写作能力, 以实际应用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高中语文写作知识的构建原则

(一) 目标性原则

在写作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应该坚持“三维目标理论”在写作中的体现———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态度, 从而使得作文中的情感更加饱满。并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目标, 写作知识的构建的最终落脚点是使学生能将写作运用到生活中, 通过写作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 有效性原则

写作知识的构建的有效性原则是指, 掌握知识本身不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 通过知识的掌握促使学生能力的达成才是最终目的。因此, 要围绕这一原则妥善地安排写作知识的内容, 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避免在形式化的知识中浪费学生的时间。

(三) 整体性原则

在知识的开发与传授过程中应该秉持整体性原则, 强调写作知识内容的整体性、写作知识类别的全面性以及联系和应用的结合性。没有整体统一的知识结构时, 零落松散的知识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零散不牢固, 在知识的提取环节容易出现提取失败的现象。

(四) 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 在写作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应根据社会热点话题和时代的变化, 随时调整知识内容, 删除一些陈旧的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内容, 将时政热点问题作为思考学习的重点。同样也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调整写作知识内容, 吐旧纳新, 用最新的具有时代性的知识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三、高中语文写作知识构建的思考

在写作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应该着重强调以学生为本,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把握好写作知识构建的实用性及指导性, 教师应该从整体角度构建写作知识。

(一)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

在写作知识的构建中应该适当地保留陈述性写作知识, 同时注意开发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陈述的是什么和怎么样, 其中主要包括符号表征知识、概念知识和命题知识。陈述性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写作中的基本知识, 帮助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 例如书写、标点、练字、词组、成句等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教学生怎么做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摄入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写作思路, 并且更好地将陈述性知识应用到写作实践中。最主要的程序性知识是不同题材的文章的写作规则以及应掌握的细节。

(二) 简化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

高中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的是间接经验的获取方式, 并将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 并不要求学生对写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因此, 高中语文写作知识的构建问题应该从易懂实用的角度出发, 切忌将简单的知识复杂化, 应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明了地教给学生, 每个写作单元应该给学生列出明确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根据框架回忆出其中的细节, 增加知识的应用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并以变式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好知识。

(三) 结合范文分析强化知识构建

结合范文分析学习写作知识, 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知识, 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有明确的参照目标。例如, 结合一篇结构鲜明主题突出的文章, 分析其写作思维, 从素材的选取、写作的构思以及语言的表达三个方面帮助学生分析该范文。在分析教材的文章时, 教师可以适当帮助住而生复习写作知识, 必要的时候让学生多仿写。

(四) 培养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

对知识的趣味导入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第一步, 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熟悉的名著故事, 引入写作知识, 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其次,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 用实际生活感悟去写文章, 并将好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 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再次, 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积累, 养成摘抄的习惯, 只有这样,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才会减少畏惧心理。

本文首先从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知识的价值取向要求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其次, 简述了高中语文写作知识的构建原则, 并提出了几点高中语文写作知识构建的思考, 首先应该强调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 并且要注意简化知识内容提高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摘要: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评价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方面。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写作知识的构建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成绩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基本方法。就现在写作教学来看, 教师普遍忽略了写作知识构建的重要性, 本文就此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高中语文写作:知识构建

作文写作教学是我们国家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也是我们国家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中,老师总是强调数理化很重要,所以使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思想,他们认为数理化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国家对高中生作文的不重视,渐渐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当一遇到写作文时他们就会去躲避,害怕写作文,或者是胡乱写写,这一不认真的态度也导致了作文能力的低下。对于高中生来说,作文对他们在高考的分数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必须引起重视,提高写作能力。

一、高中作文教学现状

1、我们国家高中生对作文的不重视。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学习和积累形成的,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很快提高,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对写作提起重视,把它当做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去学习。由于我们国家的教学中,老师一直强调数理化的学习很重要,而且这些课需要学生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习,所以学生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课程上面,对写作也就疏忽了。慢慢地对写作失去了兴趣,作文能力也就提不上去。

2、学生的知识少,没有内容可写。一篇好的文章需要有很深的写作功底才可以完成,需要很多好的句子去完成。所以说,学生如果想写好作文的话,就需要有很多的知识,这样,在遇到写作时才会显得特别轻松,才会有很多东西要写。在我们国家高中学校里,开设的写作课很少,学生的阅读量也就很少,而且在高中這一学习比较紧张的时期,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非常少,使学生的眼界很窄,所以,学生在写作时就会不知道怎么去写,不知道写点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胡乱写写,与题目要求一点不符,写作能力当然也就不能提高。

3、我们国家高中生缺少写作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世界上的万物都会有一定的规律,语文中的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很多的学生对于写作技巧了解的很少,所以就会出现不会写作的情况。其实,写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掌握了它的方法就会变得很容易。对于一些写作基础差的同学,可以找一篇作文,照着这篇作文自己去仿写,不要去抄写。要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去写出来,然后学习人家的写作方法。这样慢慢地自己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二、高中写作知识构建的策略方法

1、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跟作文有关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要想提高我们国家高中生的写作,学生只是在上课的时候学习语文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文章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一本语文书不能够满足它的需求。这也就要求我们学校在教学中多开展与写作相关的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让学生在写作前就构建好写作知识。

2、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好写作,因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就能达到,而是通过长期的坚持,长期的积累的结果。

日记就恰好有利于写作的提高。因为日记会让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有题材可用,不至于到写作之时才去想题材。并且每天的写日记的同时,学生还应该多看看一些别人是怎么写的,学习别人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时间长了,写作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3、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中去观察并感悟,培养学生的细节思维。细节在作文中是很重要的,这些细节就来自学生的生活当中,老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细节,在生活中发现话题,写出最真实的一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像有了灵魂一样,文章才会有更多的内容去写,像一篇长长的故事一样吸引人去阅读。所以学生要多去留心生活,将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现象通过写作展现出来,这样慢慢地把感情写入作文中。

三、结语

作为新课标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去学习,对于高中语文写作知识的构建也一样,学生的写作知识是通过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好学生,让学生通过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好学生的语文写作知识。

彭德怀度量宽宏的故事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

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

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默会知识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 第4篇

一、默会知识的特征

1.缺乏表述性。相对于显性知识, 默会知识的可表述性极差, 很难用标准的逻辑化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更确切地说, 很多情况下这种默会知识表现为一种能力, 是一种后天经过具体学习或事物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在头脑中的观念, 表现在肢体活动中就成为一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等。

2.不能用正规方法传递。默会知识既然是隐性的、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 就注定传递不会方便, 无法像显性知识一样写成书面文字进行大规模传递。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在相同环境下, 对于默会知识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感受。这也就方便了生物教学中的思想传递, 尽管语言不能表述, 但可以转换成其他方式, 凭借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 达到不同层次的理解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带给学生更多积极的默会知识。

3.具备经验性。默会知识大多是从经验中获得, 有一定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如同高中生物学习, 这种默会知识是从不断的练习、复习、做题中得来的, 做题中的错误犯过就不会再犯, 也是由于形成了默会知识。学生对生物学习进行综合把握, 整体总结, 这对取得优异成绩形成推动作用。

4.体现文化性。体现默会知识的文化性与显性知识的文化性不同, 默会知识的文化性体现得更为强烈, 也更不好把握, 因为若发生偏差, 就会将思维引向歧路。这种思维文化比显性文化更能支配人的行为, 如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 即使很久不复习, 再次练习只需稍加练习便可, 因为已经成为自己的文化和能力, 有自给自足性。

二、生物教学中对默会知识的关注

1.在师生对话间挖掘默会知识的共同点。无论在课中还是课下, 沟通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认知的默会知识上,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因为不能确定教师的潜在思想就一定是正确的, 学生的思想就一定是有偏差的, 只有教学相长才是共同进步的正确方法。因此, 在沟通与对话中, 将彼此的潜在思想和默会知识表现出来, 通过人与人的思维联结寻求共鸣, 对于生物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师生相互成为倾吐者和倾听者, 一方面可加深师生感情, 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 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在课堂上, 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应放平和,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摒弃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多听听学生的声音, 避免双方保持沉默, 除生物知识以外避之不谈的现象。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寻求共鸣并不是绝对的思想统一, 完全地消除思想上的差异, 应在和谐的基调上让师生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2.提升和转化默会知识, 使之成为正确、科学的思想。默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处理问题的固定程序, 同时也是支配意识做什么、怎么做的重要来源。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作用后, 我们应该使默会知识发挥其重要的领导作用。在生物教学中, 面对学生明显的意识偏差, 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其转化成科学、正确的思想。而对于一些认知浅显、知识攫取程度低的学生, 应帮助其提高默会知识的高度, 努力让默会知识成为科学的、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重要动力。教师可尝试设置情景训练, 以实验或演示来纠正学生思想中对生物知识的错误想法, 使学生开阔视野, 对默会知识形成新的主观改变, 这对学生答题及接下来连锁的生物知识学习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应用默会知识。在一番纠正与思考过后, 是“趁热打铁”阶段,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体验生物默会知识的具体内涵。教师可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生物科学的研究, 巩固学生刚刚形成的默会知识, 让正确的思想在心中扎根。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第5篇

一、创建阅读情境,诱发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x从整体对阅读文本有个初步的认知,总结作者写作的思路,即:阅读文本写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什么?是怎么写作的?并让学生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做记号。其次,播放阅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构建一定的情境,再让学生结合图片来进行细致的阅读,品位阅读文本中的内容,感悟作者为什么以“前方”为标题,体验文本中作者的理想以及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这样为学生创造平台来促使学生与阅读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对话,提升学生对阅读文本了解和掌握的深度。

二、开展阅读体验活动,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新标准下的教材中设计了很多阅读实践活动内容。一般这些阅读时间内容都是和前面教材内容相对应出现的。同时,新课改不断强调阅读的活动体验,即:通过开展一定的阅读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考和探究,最终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技能。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结合高中生的发展特点来开展阅读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阅读活动中,渗透相关的人文素养、欣赏、阅读等内容,为学生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和提升提供后盾力量。如:在学习《相信未来》阅读内容之后,笔者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阅读讲述、阅读欣赏、诗歌改写、诗歌朗诵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征和爱好来自由的选择参加内容。大多数学生为了参加好这次活动都翻阅了不少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一定的欣赏和阅读能力,同时他们为了能够更好的阅读、朗诵以及写作,对相关阅读文本的内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样一来,学生对于阅读不再是恐惧,而是融入自我的情感,将自我与阅读文本相融合,升华了阅读课堂教学。

三、倡导个性化阅读,拓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范畴

高中英语课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研究 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文化背景 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29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方式、语言习惯、语法逻辑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差异是重要的障碍之一。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于弥合差异、提高学习效率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词汇文化背景教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只注重其基本含义、引申含义以及在语句中的应用等,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视野较窄,较难形成以文化视角理解词汇的思维自觉。从词义学的意义上讲,一个英语单词的释义可以有多个角度,但在传统教学中一般只学习其概念意义,而对其文化背景及应用习俗等涉及较少。这导致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仅限于一个很窄的范围,有时就会产生误读。如对人的称呼问题,有些学生觉得可以用peasant来称呼农民,但在英语国家,peasant一词是带贬义的,有“文化水平低”的意思,正确地称呼农民应该用farmer。再如,teacher一词,在英语国家仅用来表示职业,不可以用来称呼教师,要用Sir, Madam等。高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动物的词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词汇的基本含义,还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dog一词在汉语中一般是贬义,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但在英语国家,由于对狗的喜爱,狗一般被认为是朋友、家人,带有dog的词汇一般是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高层人士)等。

二、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

中西方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只有了解这些差异,在英语学习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在高中英语课程中,本身就有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内容,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对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进行分类比较、专题解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如,中西方人对于赞美自己的语言,就有不同的反应。中国人比较低调、谦虚,往往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差很远”等来回应;而西方人则表现得自信、大方,注重自我表现,往往以“Thank you!”“Thanks.”“ Oh, Im flattered.”来回答。中西方宗教文化不同,中国受佛道思想影响较深,因此很多用语中带有佛道色彩,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仗”“三个和尚没水喝”等。而英语国家的宗教信仰以基督教为主,英语中也有许多用语来自宗教经典,如olive branch(橄榄枝)、scapegoat(替罪羊)、wash ones hands of(随他去)等,只有理解了其宗教背景,才能明白含义。再如,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有的人讲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有的人喜欢热闹欢畅。但在西方国家,进餐时不宜大声喧哗,讲究安静、整洁、肃穆。对文化差异性在语言表达上的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并开展专题训练,巩固学生的认知,深化其印象,做到熟练理解和应用。

三、文化背景知识体验式教学

除介绍和传授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之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文化背景教学进行延伸,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对英语背景文化进行体验式的感性认识,使其从思维和情感上深化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如,在学习The sound of the world时,可以重点介绍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以及标志性的音乐流派和代表人,课上播放相关音乐作品,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直观认识。在学习有关礼仪的内容时,可以模拟接打电话、接待客人、餐桌礼仪等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参与去体会西方礼仪文化的特点和要求。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博大精深,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单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经常性地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其经常性地举办英语角、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沙龙、英文辩论等活动。同时,让学生精心搜集一些简单、有趣、易懂的英文读物,增大英文阅读量,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也从书籍里获取大量西方文化知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英文电影,营造浓厚的英文应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面。

总之,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与母语的差异性,提高学习效率。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语言、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障碍。因此,要以消弭英语应用中的差异为目的,改进高中英语教学。首先要加强英语词汇的文化背景教学,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词汇含义;其次要开展中西方文化比较教学,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最后要将文化背景教学进行延伸,通过感性体验和实践,增强学生英语背景文化的知识积淀。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7篇

1. 高中物理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只有给学生以科学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而不断地逼近和实现教学目标。科学性原则要求教材中的知识信息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 而不是歪曲的和谬误的;所下的定义和结论要准确可靠, 进行的推导过程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而不是混乱颠倒的;引用的事实、例子、图表必须可靠可信, 并在组合搭配上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 从而使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物理知识水平和较高的组织编码能力, 要认真钻研教材, 不断扩充自己在现代物理方面的知识, 才能确保教学信息的科学性。

(2) 适应性原则

教学中现代物理知识内容的选择应当是十分谨慎的, 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及现代物理的发展概况, 又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一方面, 要从现代物理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角度考虑, 搜集最新的为大多数人了解的事件, 体现内容的时代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 要从学生的个人经验、认知能力以及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出发, 选择学生生活中、生产中令他们普遍关心的科技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最好处于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 (即最近发展区) 。这些问题对学生具有吸引力, 能使他们主动地探究和学习。

(3) 新颖性原则

课堂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对于维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保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 师生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课堂教学内容陈旧, 照本宣科, 学生就会感到索然寡味,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双方都提不起兴趣, 但如果课堂教学内容新颖, 信息组织形式多样, 传输的方法独特, 学生的思维就活跃, 注意力集中, 课堂效果就会显著。

(4) 渗透性原则

要使学生成为真正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公民, 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使他们在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中, 逐步形成正确的信念、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 在教学中, 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现代物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佯谬, 可让学生就与物理科技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 更能接触到科学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培养他们勇于创新, 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还应渗透现代科技知识, 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思维方式, 指导学生从搜集信息入手, 然后进行归纳、整理, 直至分析、研究、判断, 最后做出决策。让学生们通过模拟的方式, 结合典型的科技事例, 尝试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各项因素, 作出明智的决策或制订出正确的实施计划。

(5) 实践性原则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灌输式的教学己经无法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实践性原则就是要通过各种探究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 就是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组织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亲身感受、理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引导他们在课堂上主动思考,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在课外主动接触学习与物理有关的各种知识, 将学到的现代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使他们学会用现代物理的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2. 高中物理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策略

为了充分将现代物理知识渗透到高中物理, 更好地培养学生现代物理思想,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l)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现代物理中涉及许多新情境问题, 这些问题把中学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 弥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不足。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 首先需要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 多观察生活, 处处留心, 注意收集和整理与现代物理知识相关的素材。

(2)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现代物理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离不开后人对前人公认理论的质疑和批判。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就需要我们把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在教学中宽容、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自由宽松, 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 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乐趣, 自信乐观、积极进取, 实现自强。

(3)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介绍现代物理学知识

现代物理学知识有的与中学物理教材有一定的联系, 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 可以适时地把有关现代物理学知识介绍给学生。例如, 在光学部分, 把激光的应用补充进去, 使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新技术。再如, 电磁波及其传播中插入微波技术、光纤通信, 讲物质的导电性时引入超导现象及应用前景等。通过设置“接口”的做法引入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衔接自然。同时,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活跃课堂气氛, 充实教学内容。

(4) 开设科普讲座, 介绍现代物理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校本课程的逐步实施, 中学开设各种活动课将会逐渐引起重视, 现代物理科普讲座将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可以从现代物理科普讲座中能学到许多物理学的新知识, 这些知识与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互融合渗透, 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知识网络发生变化, 从而构建形成正确的现代物理知识框架。

(5) 组织学生选择现代物理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而提出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组织对现代物理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这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了解现代物理发展的历史, 研究的领域, 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花惠萍高中物理新课程方案试验的实践与认识《江西教育科研》2001、9

[2]、滕琴科学素质教育与基础物理教学现代化《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2、1

[3]、戴结林中学物理教学现代化问题初探《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2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8篇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阅读某些文章时并没有碰到生词, 也没有语法的障碍, 但就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进行英语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的导入。只有对英语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准确有效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 读懂作者的真实情感, 提高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高中生因学习任务重, 功课繁多, 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和机会接触外界, 摄取课外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因此他们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当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补充课堂, 学生的知识面就得以拓展,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我曾经过听过两个老师的公开课, 这两个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Book 1, Unit 3Travel journal Warming up作为授课内容。

老师A通过PPT向学生展示教材提到的四种交通工具bus, train, ship和airplane的图片, 然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说一说每一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5分钟后, 老师点名抽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令人惊讶的是点到的同学站起来都说不出什么东西, 表现好一点的也就是简单地用good, bad, fast, slowly来描述这四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老师A在尴尬之余埋怨学生怎么都说不出什么内容, 这时的学生也一脸地无奈说他们除了Bus之外对其他的交通工具一点也不了解, 所以根本不知道每一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老师B处理教材的方式就不一样了。首先, 她通过PPT和视频先让学生了解这四种交通工具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对这四种交通工具的speed, the price of a tick-et, the inside condition, notes一一作了介绍, 让学生对这四种交通工具有所了解。接着, 老师B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情景:Now you are in Nanning, and you will go to Guangzhou to visit your grandparents tomorrow.Which vehicle will you choose?Why?5分钟的准备后, 老师点名叫了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选择, 并讲明理由。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精彩, 他们能用英语流利地说出自己选择某种交通工具的理由。

通过以上两个课例的对比, 我们不难看出老师A那节课的教学是失败的, 她根本不能完成该节课的教学任务, 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 而老师B则是成功的。她通过拓展这四种交通工具的相关知识, 设置情景, 成功地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优缺点, 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 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日常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 掌握书本以外的知识, 开拓视野, 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然而学生这一愿望在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首先, 因客观条件的限制, 学生掌握课外知识的渠道极其匮乏。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 他们既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到外地旅游, 开拓视野, 也没有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信息, 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其次, 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令他们分身乏术了, 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课本外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 文化背景知识的注入就好比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一个满足他们需要, 了解外面世界的平台。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 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本质要求, 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摘要: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 人们用它传播信息, 进行知识文化和思想感情的交流。英语这一属性决定了英语教学不能仅停留单词、句子和语法的传授上, 还要适时适度地导入文化背景知识, 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到英语, 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刍议 第9篇

一.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新课程”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想像空间, 让学生自主质疑, 析疑, 解疑;教师适时解答疑难问题, 而不是预设标准答案, 诱导学生钻入预设的“圈套”。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虽然高中新课改已全面实施, 但许多教师仍旧霸占课堂, 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努力拓宽学生的想像空间, 教会他们张开想像的翅膀思考问题。比如学习《老人与海》后, 学生可以展开联想, 续写桑地亚哥回到村子以后的情景, 并要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展开联想进行再创作, 将文本知识拓展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去, 能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活动的理论依据。如果教师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也许你将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放手后的教学, 学生走得更坚实, 更精彩。

二.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有疑问是正常的, 也是必要的,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创见。宋代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质疑是学习进步的阶梯, 学生有疑惑才会去思索, 才会去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然而,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扼杀学生的个性思维。比如, 有位老师画了一个月牙状的图画, 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镰刀、豆角、发夹……。但教师却说:“你们都错了, 这是小船。”这种唯一标准答案的教学, 怎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 摒弃师道权威。新兴的构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由于受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有差异, 那么,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感想和见解也就各不相同, 常言所说的“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意见”多了, 课堂效率提高了, 老师也就轻松了。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沃土。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取语文知识。“大语文教育”创立者张孝纯先生曾说:“语文源于生活, 人又常常要通过语文来认识生活, 并借助它来反映社会生活, 参与社会生活,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说, 人的语文学习能力, 是植根于社会生活实践和由此而产生的思想感情之上的。”学生拥有丰富生活经历, 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文本, 提出更具价值的创见。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启迪学生结合生活实践, 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文本。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关心生活, 让学生与现实世界亲密对话, 将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实践。语文教学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舞台, 才能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体验, 让作文成为生活的再现, 让综合性学习成为生活的实践。脱离了生活实践的语文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绝不可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新课改努力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发展新思路, 转变了不合时宜的教学观念, 挣脱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新课程摒弃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背景渗透,重要性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开发思维能力, 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 这一点是相通的, 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 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关键, 因此,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英语背景知识既是新课标的要求, 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交际动能。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 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 (如上网等) 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然后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 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在英语教学中, 应树立文化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 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 (“站住”“不许动”) 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 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 告诉学生H 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 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 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 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 便上前去搀扶她, 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 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elderly people) , 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 (senior citizens) 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 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 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 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 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 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 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 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 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 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英美文化 高中英语教学 渗透

新课标实施后,教材在编写上更注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每一单元都有Culture Corner及Bulletin Board等栏目,课文题材很广,涉及到西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句型、篇章等的讲解,还要善于利用教材及相关素材,教给学生准确的文化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学生在语言技能的培养中学习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一、 通过词汇教学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英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反映英美人价值观、思维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一些表达,如hippies嬉皮士(拒绝西方生活方式的人), fox狐狸(包括了“狡猾”这层意思), swan天鹅(有“优雅”和“高贵”的内涵意义), a white lie(无恶意的谎话), 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再如英语中dog这个词的一些表达: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 a lucky dog(幸运儿), dog tired(非常累)。老师通过词汇教学适当渗透其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就可以很好地解决理解的偏差,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在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Unit 16 Lesson 2 Name Stories中讲到Heath Smith这个名字时说到“This student probably has an ancestor who made things from metal”, 史密斯(铁匠)是一个用金属制作东西的人。因此就出现了金匠(goldsmith), 铁匠(blacksmith), 铜匠(coppersmith), 银匠(silversmith); 有时这些名字缩短成汤姆金(Tom gold)或汤姆银(Tom silver)。 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自然就可以对一些人物、身份进行判断。

二、 通过常用典故介绍来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

有时候学生对句子不难、语法结构简单的文章不理解,其中有些文章就有典故的应用。如“have nine lives like a cat”(富有生命力的), “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Pandora??s Box潘多拉魔盒(指邪恶之源)、 Achilles?? heel阿基里斯的脚踵(致命弱点); Adam??s apple(喉结), Garden of Eden伊甸园(世外桃源); Shylock夏洛克(比喻“狡诈者,守财奴”)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典故,才能避免阅读时的望文生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通过英美文学经典阅读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一的Literature Spot 1对Charles Dickens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让同学们阅读A Christmas Carol《圣诞颂歌》,书中描写的是一个吝啬的老商人斯克鲁奇(Scrooge)在圣诞夜让他的雇工(Bob)一直工作到最后一分钟的故事,夜里圣诞老人带他周游全市让他看到穷苦人家的善意和狠心肠人的下场,最终他皈依了圣诞精神,变为慷慨仁爱的人。也就是圣诞精神的现实化——爱人、助人、无偏见。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模块四的Literature Spot 4对John Steinbeck的the Pearl《珍珠》也进行了介绍。《珍珠》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斯坦贝克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自然主义寓言小说,小说生动地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本质,刻画了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基诺,赞扬了他不屈不挠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无畏精神,表现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厌恶以及对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同时斯坦贝克在这部小说中倾注了他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教师指导学生对于英美名家经典作品进行阅读,就可以了解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高考以莎士比亚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设置了完形填空,学生若有了这些文章的事先阅读,就能够有更好的判断。

四、 利用其他一些方式进行英美文化知识的渗透

在英语国家的一些重要节日时,如Valentine??s Day(Feb.14)、 April Fool??s Day(Apr.1)、 Independence Day(July.4)、 Halloween(Oct.31)、 Thanksgiving Day (the last Thursday of Nov.)、 Christmas Day(Dec.25)等,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些节日的由来和外国人如何过这些节日,让学生感受外来文化。再者,教师可以搜集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利用地图、多媒体等将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拓宽视野,积累背景知识。这方面人教版的The British Isle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oing West这几个单元都有很好的体现。还有,教师教学中还要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社交礼节,如Table Manners(餐饮礼仪)等,让学生更好地做到在与西方人交流中举止文明得当。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影片,如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中对生命尊严的思考, Top Gun《壮志凌云》中青春豪情的反映等。还可以在中西文化对比中进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意识。

总之,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英语素质的重要内容,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熟悉英美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了解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英语水平。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第12篇

一、阅读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一套被普通接受的信念、理论或世界观, 通过应用不断完善和拓展, 是在一个新的迫切的环境下进一步清晰和细化的对象。课堂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范式的。

1. 要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范式, 即师生同“学”、互“学”。孔子说得好:“教学相长。”这里的“教”和“学”, 其共同目标就是“长”, “教”和“学”又如何“长”的呢?即教师和学生都要同“学”、互“学”才能“长”。比如阅读一篇文章, 学生用二十分钟, 教师则用十五分钟, 随后师生一起谈体会、论感受。其学习过程就如同师生一道登山, 感受着同样的新奇和愉悦。师生一同学习, 将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指导相结合, 这种“教”和学生的“学”就产生了“共振”, 学生便认为:老师是他们学习上的朋友、合作伙伴。

2. 要构建学生健康的情绪和精神, 将“师生精神愉悦”始终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使学生会感恩、会品悟、会怜悯、会憎恶、会悲伤、会喜悦。当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学生又怎能不喜欢呢?“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可目前学生的学习不是天天“乐乎”的事, 这就更加要构建一个理念: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下学习。做语文课堂的主人!做学习的卓越者!合作愉快!学习愉快!事实上, 语文教学活动的价值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创新, 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驱动学习情感, 激发探索欲望

阅读范式转换了, 学生学起来就更有兴趣, 就更易进入文章的意境。入境是教学的起始环节, 核心是激情引趣。情境作为学生进入心灵交流活动的前提, 要为学生进入体验做好准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不是自发形成的, 它需要教师的激发与组织。教学中可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模拟、图景感知、课件展示等手段来激情——学习情感的调动、激趣——学习兴趣的引发、激疑——学习意识的唤起。教师构建好教学情境, 以情引趣, 以疑激思, 以问启智, 唤起学生的内在积极性, 最终激发探索欲望。

三、自主探究阅读, 合作构建新知

如果说入境是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前提, 那么自主探究阅读则是核心。新课标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注意强调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阅读的兴趣, 语文学习将成无源之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习海明威《老人与海》, 可介绍其一些相关知识, 也可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会边读边想的学生, 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 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 顺利些。”学生阅读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就语文阅读而言, 一般地应先整体入手, 统摄全文, 然后分步探究, 研读全文。教学中关注的问题是:

1. 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 如文章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读了文章你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为什么?等。2.对内容理解的感悟, 如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然后评价它的?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文章的分析鉴赏, 如文章在写作或语言上有何特点?其表达技巧又是什么?等等。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价值。我们教学《雅舍》时, 先立足文本, 引导自主探究, 再把握方向, 适时点拨, 最后提示方法, 授之以渔。参与了阅读实践, 经历了探究过程, 学生的童真个性得以解放, 学生的生命活力得以张扬, 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 其知识的主动构建得以实现,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促进知识应用, 开拓学习领域

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思阅读过程, 对阅读活动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这一环节教师应立足于:学中求广——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滚动学习, 举一反三;学后迁移——灵活而创新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品尝触类旁通的乐趣;学后设疑——提出疑问, 促使学生进行再探索。学习阅读了一篇习作, 其收获不仅仅是获得了新知,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完课文的反思, 以致达到一种精神世界的升华, 从而正确建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精益管理对成本的影响下一篇:不足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