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2024-05-25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精选10篇)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第1篇

关键词:话题,立意,切入,创新

话题作文与传统的命题作文相比, 具有立意自由、选材广泛、文体不限、写法灵活等特点, 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 从而真正体现了鼓励学生创新, 以适应新课改要求的理念。话题作文虽然灵活性较大, 但要在考场上写出一篇好文章仍非易事。考场上的话题作文, 由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容不得考生像平时练笔那样反复推敲, 所以, 必须迅速地打开思路, 快速准确地找好文章立意的切入点。

立意, 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 (中心思想、中心论点) 。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 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 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 没有生命。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 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文以载道”, 文章要表达思想, 思想健康的文章才能给人积极的影响。考试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与社会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才能得到认同。下面介绍五种话题作文立意的切入技巧。

一、化大为小

有些话题作文, 话题的范围比较大, 能表现多个主题。面对这类话题, 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落笔难于集中, 容易失去方向, 无从驾驭, 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化大为小”:把宽泛的话题转换成若干个“小话题”, 转化成具体的人、事、物、理, 然后从中进行筛选, 选取自己最熟悉的、最得心应手的去写。

比如“幸福”这个话题, “幸福”的内涵非常丰富, 把它化小, 则会使材料容易把握, 立意明确, 所以可尝试以下面三种方法去切入:

1. 限制法。

即在话题词语前加上必要的修饰或限制成分, 使话题变小。如“不可思议的幸福”“老张的幸福”“妈妈幸福的一天”“某个人心中的幸福”等。

2. 置疑法。

即用设疑方式把话题变小, 同时引起对话题内容的思考。如提出“到底什么是幸福?”“他真的幸福吗?”“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幸福离我有多远?”等这样的设疑后, 对话题的理解就更进了一层, 中心或主旨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3. 联想法。

即围绕话题进行发散思维, 展开相关联想, 从而使话题变小。相关联想可涉及“幸福是从哪里来?”“幸福怎样去争取”等, 也可进行相对 (或相反) 联想, 由“幸福”联想到“痛苦”“悲伤”等相反话题, 通过对比等方法提炼出主题;还可进行发散思维, 从而联想起“幸福不是毛毛雨, 它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样的歌词, 这样文章的中心就浮出水面了。

二、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其实是对“化大为小”的进一步要求, 即从小处着笔, 而从大处着意, 这样才能避免就事论事、原地打转。做到这一点, 要通过自己思考, 在自己选定的具体、微小的题目、材料、情境中, 不能囿于一景、一物、一事、一理。必须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 同时要在行文中或结尾处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 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 要从大处着眼, 小中见大, 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

三、化抽象为具体

有些话题作文, 话题比较抽象, 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此时应该引导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解透话题。

例如话题“创新”, 从字面解释就是创造出新的东西。若形象地解释便是:创新就是让飞机上天, 让飞船上月球, 让商标长在苹果上。两种解释哪种好, 这是显而易见的。再如话题“自由”, 让学生以现有的知识非常理性地去解释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从直观的角度理解, 学生很容易明白, 并且很快找到自己要写的东西。如:什么是自由?造物主说:“自由是枝头小鸟的歌唱, 是山间溪流的奔腾, 是原野奔驰的野马。”李白说:“自由是飞扬的思绪, 是飘逸的情思, 是不羁的想象, 是一醉方休的畅快。”卢梭说:“自由不仅在于实现自己的意志, 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别人的意志。自由还在于使别人的意志屈服于我们的意志”。

四、虚实转化

1. 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往往是较空泛的理念, 而据此进行构思立意, 就一定要把它落到实实在在的观点和主张之中。“幸福”这个话题, 可以化实为“奉献是福”“吃亏是福”“有钱不是幸福”“我感到很幸福”等实在的观点, 文章的主题或立意就突现出来了。

2. 化实为虚。

有些话题作文, 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若据“实”写来, 往往拓展不开思路, 就事论事, 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 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跳出材料的束缚, 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比如“小草”这个话题, 如果照实写来, 难以成就大气文章。如果化实为虚写小草, 就要扩展到那些像小草一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者具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的人, 文章就思路开阔、立意深远了。

五、求异创新

敢于突破创新, 是作文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这涉及学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思索和体验。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与经历过的人和事发生了共鸣与碰撞, 才能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果能够用“求异”思维方法, 挖掘题目的材料和内涵, 展开丰富的联想, 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 提炼出更新更亮并最有价值的感悟、情感点和趣味点, 那么佳作就会闪亮登场了。

如话题“美”, 《狼之美》一文就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式, 对狼的另一面做了深刻的剖析, 你看, 狼并非是人们常说的凶残动物, 而有其“团结、诚实、我行我素”之美, 进而再与人类作对比, 更具有思考的深刻性, 给人以启迪。作者不仅关注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而且从求异思维的角度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对事物做出严谨的分析, 这是值得考生仿效的。

总之, 面对话题作文, 即使一时难以把握也不要慌乱, 而应当稳住心神, 用上述五种方法试一试, 以期能立即做出决断, 找出立意的切入口。

参考文献

[1]赵树军.应试话题作文写作训练.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怀哲.话题作文写作技巧.金城出版社, 2006.

[3]韦志成.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

浅谈中考作文的立意 第2篇

一、中考作文立意应遵循的原则

1.立意要正确。立意正确是文章的立足之本。不论是全命题还是半命题作文,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否则再好的立意也是枉然。此外,还要有针对性,选取人们最感兴趣的、最能反映人们思想感情的主题立意,文章才能扣人心弦,引人注意。当然,这里面还有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即审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如“我心中的歌”“和谐的美”等,这类题目都是偏正短语,其中“正”的部分是“歌”“美”,而“我心中”“和谐”是“偏”的部分。往往“正”的部分是写作对象,而表意的重心则在“偏”的部分,体现题目的写作范围、性质和特殊要求。就像“我心中的歌”这个题目,写作应着力于“心中”,心中的歌有别于一般歌曲,它珍藏于内心深处,是无声的难于忘怀的故事。那发自内心深处的音符,构成了作者生命的旋律。再比如“和谐的美”,其着力点应是美的属性——“和谐”,生活中的美离不开和谐,和谐就是美。这类偏正短语,“偏”的部分是文章的重心,即题眼,应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

2.立意要深刻。中考作文立意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事实上,初中生写作在立意上难以深入,原因往往就在于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开掘。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如中考作文题“书香作伴”,这道题好写,要写好却不容易,弄不好整篇文章就流于肤浅。只有把读书这件事情放到人生、社会的背景下思考,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性的东西来,才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提升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魏巍精心挑选了三个事例,这个精选过程在课文后面的附录中讲得明明白白。最后,他慧眼独具把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英雄的故事都删去了,却单单把平淡无奇的“坑道谈话”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事例既是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展现,也是其英雄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3.立意要新颖。中考作文立意的新颖性,即作文提倡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不能言,力求使人们获得新的启迪、新的联想。文章要写出新意,关键在于作者具备独创精神。如果思想懒惰,人云亦云,所做的文章必是千人一面。只有勇于进取,勤于思考,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人,才有可能创新。要使中考作文立意新颖,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发散思维,它是一种开拓性的思维方法,其特点是不集中于一点而是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这样可以开阔立意的思路,由此及彼,有利于找到较理想的有新意的主题。二是求异思维,它是一种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异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中考作文《我做主》,有位考生从“大我”出发,以“广州”的口吻,叙述自己凭借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迷人的自然风光等,获得了2011年亚运会的主办权,由“我做主”,为亚洲各地的同胞提供优越的服务,带领亚洲各地的同胞领略“我”的风采,尽情展现作为家乡一员的责任感。这样,文章就会显得大气,胜人一筹。

二、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方法

1.大题小做。中考作文立意选择的内容不一定非得是大事,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来。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大题小做”,往往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如中考作文《我心目中的母爱》,一位考生没有用豪情壮语来歌颂母亲,也没有写母亲所做的惊天大事,而是选择了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来写母爱:“被子晾在那儿,母亲走过去,伸开双臂像要把被子揽入怀中,由上到下不厌其烦循环往复地拍打再拍打,藏在被子里的小灰尘惊慌失措地在有阳光的冬日里乱飞。拍打完毕,母亲又仔仔细细地在被子上翻来覆去瞅了几眼,这才放心地把被子抱回我的床上整齐地铺好,仿佛今夜享受这温暖被窝的是她自己。我忽然明白:被子上阳光的味道就是母爱……”这里母亲为“我”晾晒被子这件小事,就真正切切地反映出了母亲的伟大。如《一碗白开水》、《三颗荔枝》、《一根红头绳》等文章,都属于“以小见大”“平中见奇”的立意方式,很值得考生去认真分析和借鉴。

2.角度标新。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善于学会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的立意“高人一等”。如中考作文题“留在心底的风景”,当绝大部分学生把笔墨放在旖旎无限的西湖风光、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金黄细软的沙滩等这些自然风景的时候,有些学生巧妙地转换视角,突破“风景”的字面义,衍生到更广阔的意义上去选择“风景”。有写文人名著的,一位考生写《三国演义》中周瑜和小乔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是一道留在人们心底的美丽风景;有写人文景观的,街道上众人齐心救治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公园里孝顺的媳妇推着瘫痪的婆婆散心;有写动植物的,蚂蚁合力抬食,梧桐树起死回生,海豚围圈救人等。虽是同一考题,写作角度却各不相同,读来让人备感新颖。

3.反面着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从表面上看是违背人之常情的,却也能够“逆理”而“成章”;有些事情从正面写可能难以激起读者的兴趣,从反面着笔却能显出新意,使情节变得曲折,主题变得深刻。比如《上帝的苹果》一文中,下笔入题写约翰死后见到上帝,他极力埋怨上帝没有给他机会,导致他在人间六十年没有一点成绩。上帝想了想答应了约翰的要求。上帝三次让苹果落在约翰的头上,前两次约翰把苹果吃了,最后一次他捡起苹果扔了出去,扔到牛顿头上,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作者从反面着笔,对比鲜明地得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机会对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是每个人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启发学生善于从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特点,探求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深刻、新颖的立意来。

三、中考作文立意应注意的问题

1.立意错误。如在写《缺憾》这篇文章时,有的考生写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黄、赌、毒等,然后得出结论:这个社会太不美满了!太令人震惊了!太令人失望了!这位考生只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而没有看到社会的光明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立意显然是错误的。

2.立意肤浅。如中考作文题“我很幸运”,有的考生就写了班级里很多同学患流行性感冒,而自己没有感冒很幸运。显然这样的立意是不够深刻的,因而也得不到高分。

3.立意陈旧。如中考作文题“我读懂了”,有的考生就写自己读懂了一篇课文,明白了文章的主要意思。这一立意就不如读懂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精神给自己的激励等立意深刻,这样不新颖的立意自然得不到高分。

总之,中考作文立意非常重要。只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理念,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注意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够实现中考作文立意正确、深刻、新颖的目的,从而达到写出一篇篇优秀作文的目标。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第3篇

所谓“立意”,“立”就是确立,“意”则指文章的主题(也叫中心);“立意”,就是提炼和确立文章的主题。“意犹帅也”,主题是文章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

1. 立意标准

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集中;较高要求是深刻、新颖。

立意准确是指符合命题意图,准确诠释题目意思。立意集中是指只确定一个主题,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直截了当地体现在文章的语句之中,而且显赫地置于文章的首段或末段。

立意深刻是指文章有思想深度,选择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挖掘生活的底蕴。立意新颖是指文章要有新鲜感,有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有时代感,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的立意,以及格调高,健康向上,体现出现代中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的立意,更容易走向深刻和新颖。

2. 借题立意

考场作文,时间紧迫,立意快速,在时间上就占了先机,借题立意是快速立意的方法之一。

题目添加词语句子快速立意。如重庆2008年中考作文“那一幕,我难以忘怀”,依据自我生活在“那一幕”之前补充恰当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很快就能确定立意。如(地震)那一幕,(挨打)那一幕,(乘错车)那一幕,(作业投机取巧受罚)那一幕,(突然停电,处于黑暗中大家肆无忌惮高歌狂欢)那一幕。

扩展题目快速立意。有的题目就是一个词语,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对这个词语进行扩展,将题目的内涵具体化,以便锁定写作范围,快速立意。比如以“隐”为题,我们将“隐”扩展为“隐士”“隐居”“隐藏”“隐伏”“隐秘”“隐痛”。我们再对这些词语进行思考,便会出现以下立意:隐,是急流勇退;隐,是淡泊名利;隐,是弃绝世俗;隐,是蓄势待发;隐,是巧妙地周旋;隐,是智慧;隐,是勇气;隐,是不为人知的秘密;隐,是难以数说的伤痛。我们可以写隐士,也可以写自己和他人隐的智慧和勇气,还可以写自己和他人的隐秘和隐痛。当然,还可以反弹琵琶,认为隐是消极逃避、销声匿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是对集体、社会和国家不闻不问的麻木;是不敢挑战自我、挑战他人的怯懦;是闭锁自己、与世隔绝的愚蠢。写作这个题目时,我们不要面面俱到地将隐的引申意义进行阐述,只需要选取隐的一种内涵进行立意和构思即可。

3. 借文立意

中考作文题目比较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稍加联想和转化,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学习的课文里,有无穷无尽的“中考作文题目”。借鉴这些暗含“中考作文题目”的课文,我们可以有效地拓展立意,使自己的思考走向深刻。

比如2011年贵阳中考作文题“说句心里话,我也”_______,人教版六册教材诠释“心里话”的课文比比皆是。

直白地说版本:《给女儿的信》想说“爱情”心里话,《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想说“野蛮”心里话,《土地的誓言》想说“挚爱”心里话。

含蓄地说版本:鲁迅在《故乡》里想对闰土说“隔膜”的心里话,若瑟夫在《我的叔叔于勒》里想说“亲情”心里话,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里想说“一天长大”的心里话。

转化地说版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想说中国教育缺乏实践创新的心里话,《走一步,再走一步》想说“教育智慧”的心里话,《孤独之旅》想说“逆风飞扬”的心里话。

学生以课文为借体深化出这样一些立意:

棵宁愿做一棵“行道树”,在自己该站立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站立,而非只是一个两眼直盯着“成绩”而丢掉了自己灵魂不再是自己的一个机器。面对一声声“快”“快”“快”,我只能无助叹息,我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那个慢小孩,我只希望走慢一点,走出我的步伐,走出我的自信和精彩。分数,高不可攀的分数,真的是《白兔与月亮》白兔的那个月亮。当我盯上那个“高不可攀”的分数时,我发现,我抑郁地失去了原来的快乐。

4. 转化立意

巧妙化大为小。有些作文题比较宽泛,让人摸不着边际,我们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作文题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的目的。比如这样一道作文题:《来自大自然的启示》,不少学生觉得无处下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化大为小,写来自大自然某种现象的启示,这样你可以写蜗牛给你的启示,强调人类要负重前进;可以写乌鸦反哺之义,强调我们要有感恩之心;也可以写月季花一月一开,强调我们要恪守诺言;还可以写七色阳光,强调生活要丰富多彩……任何题目我们都可以化大为小,一经化大为小,切入口小,立意就容易走向深刻。

虚实互相转化。有些作文命题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事例就容易多了。而有的题目中词语是一个实有的概念,如果纯粹写实,则立意容易落入俗套,所以不妨化实为虚。比如,以“亲情”为题写作,我们就可以化虚为实:说“亲情是雨,带走烦躁,留下轻凉;亲情是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一把斜背着的吉它,越到情深处,越能拨动你的心弦;亲情,是一挂藤萝,不管你身在何方,它总是紧紧牵着你的手;亲情,是一串挂在颈间的钥匙,打开的是一扇扇忧郁的门窗。亲情,就在眉眼顾盼间,浅浅的微笑里,就在我那一首抒情的小曲中”。比如,以“门票”为话题写作,我们就要化实为虚:可以说“勤奋是通向成功的门票,谦卑是通向高尚的门票,实践是通向真知的门票”,则立意就不同凡响。

5.反向立意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第4篇

高考作文题因其自身的独特目的性,命题者往往站在时代前沿,赋予题目时代的特点。所以,如果拿到作文题后,不知道怎样立意,可以试着广泛联系当前热点。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一下子柳暗花明,找到最佳立意。

比如上海卷高考作文题《杂》,乍一看,确实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联系当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改革开放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兼收并蓄、文学艺术的百花齐放、人们对个性的.呼唤等等,我们肯定会心头一亮,迅速打开思路:国家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人类思想复杂,对同一事物可以发表各种意见,作为领导者,应该善于听取与借鉴各种意见等等。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心灵的选择”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果联系时代特色来审题,不但思维过程轻松,审题速度快,而且题旨把握得准确,立意时一般不会跑题。

中考作文写作中的审题立意 第5篇

【关键词】中考作文;审题;立意;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考中,你要问什么题型得分最高,但又最不易得高分,那就要非作文莫属了。要如何让自己的作文在众多的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呢?靠的是审题时独特的视角,立意独树一帜。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让你的作文打动阅卷老师的心,是中考作文得分的制胜点。写好作文,审题立意非常重要。

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题目,比如说以“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者以“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又比如2005年的苏州中考题“有人说,‘人字是一撇一捺,你是那一撇,我是那一捺,要两个人才能写成。如果人人光想着自己的那一撇或那一捺,那么‘人字永远也组合不到一起。”这种题目的范围广,概念也大,学生很难抓住核心,写出感人至深或者见解独到的文章。但是学生如果能以小见大,从小处立意,如写“爱”可截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在平凡中叙述一段自己与家人,或者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于爱的故事,从选取典型事例,以小处的事情,看见真正的大爱之情,然后能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那么这一篇文章的立意就是成功的,同时也凸显了文章巧思、立意独到。又或者在构思苏州2005年中考题“人”的时候,就可以选取楼上楼下、邻里之间发生的小事,用身边的事情说明“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小见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好比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的很多事情,往往只能看到他的表面现象,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需要能够透过现象发现一件事物的本质,体会这件事背后隐含的品德、良知等等。比如社会上看到摔倒的老人为什么不敢去扶?这就是从身边的小事中见到了社会道德品质的问题。

二、创新创意,见解独特

庸俗、陈旧、平淡是考场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学一写老师,就是每天备课到深夜,病了还坚持为学生上课。再不就是有同学病了,老师下班后还义务给他补课……诸如此类,千篇一律,不但让人大伤胃口,还给人胡编乱造、不切实际的感觉。而真正获取高分的必须是独辟蹊径、创新创意的文章。可能有的同学要说,我们的生活太单调,只能唱唱老调。其实老调可以新唱,关键是怎么个唱法。如果用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去看寻常材料,也可以化旧为新。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心是老题材,作者的立意是老教材,但是结合特写的方法,突出表现父亲的几次背影,就进一步加深了立意的深刻性,表现出了作者立意上的独特性。一般性材料用新颖别致的手法来表现,可以达到化平淡为新奇的效果。如采用欲扬先抑、明贬暗褒的手法,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增强吸引力。

三、粗中见细,以大见小

现在中考中,话题作文范围广,限制性较少,同学往往无从下手,很难写出切实具体的文章,这时我们如果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写作的范围,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具体地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着手,选材内容更加集中明确。好比我们都懂得的道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到了对待理想、信念的态度,而我们可以将其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讲到如何对待学习,对待眼前的目标等,这些都能够从大道理中学到生活处事的原理。比如有一篇以“关爱”为题的作文,这篇文章很容易把视觉定格在亲情之间,最多不过是陌生人的关爱。这些小处事物虽然能够体现“关爱”这一主题,但是立意略显平庸,所以有的考生能联想到关爱我们生存的环境,关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能以丰富的知识展现我们人类家园的现状,给读者送去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体验。这就将立意的范围扩大,学生站在了另一个高度去认识关爱的力量,在思想感情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书写周边物事,或他人,或自然,融身广阔的生存背景,物我同一,凸现人性的光芒;如果我们能以亲人般关注大地的物事姿态,刻画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联系实际,真情感人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独特个性的,要善于从生活素材中,看见别人见不到的东西,挑选、提炼出那些新鲜、感人的材料,把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写出来,就会令人耳目一新。再如果我们能以平凡人的姿态,切入日常生活和时代舞台,以情感人,充分显示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在动笔写作之前,能够联想到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多侧面、多角度的不同点,从这些纷繁复杂的写作素材,寻找最适合立意的主题。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景和物不可能都作“有心人”般的仔细观察,而有些事件和景物往往稍纵即逝,学生回忆起来印象模糊、零乱,面对作文题时自然就难以下笔成文了。但是,少年儿童记忆的火花是最易被点燃的,这时如有类似的事情在眼前展现,那么就会激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发掘出写作的立意点。如写“友情”类的文章,这就很容易联想到自身与好友之间的点滴小事,从这些小事中选择能够立意的点,进行写作,如中考满分作文《虑己虑他,推己及人》中,考生就从“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写出了同学之间友情的温馨。这样立意,不但内涵深刻,而且还能让大家明白为他人考虑的道理。

总之,要全面提高中考作文中的得分,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联系生活和创新精神出发,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独创性就会体现在作文的审题立意之中,扬长避短,万马奔腾,才能让他们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慧平.考场作文如何“秀”[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版),2010(1)

[2]胡平.怎样写好中考作文[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8)

[3]张丽霞.如何实现中考作文语言的自我突破[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2010(1).

考场话题作文立意的切入技巧 第6篇

一.化抽象为具体。有些话题作文, 话题比较抽象?, 学生立意时也不易把握。在动笔写作之前, 还必须把它变成具体的、可依托的人、事或物。围绕话题, 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观点或主张, 必须通过具体的人、事或物, 把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心灵的选择”, 选择什么, 舍弃什么, 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 观念的东西是抽象的, 要表现它, 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这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值得我们借鉴, 在《白杨礼赞》中, 北方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茅盾通过白杨形象的刻画来表现;在《拿来主义》一文中, 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鲁迅用一所大宅子作比喻, 在嬉笑怒骂中缀句成文。

二.化大为小。作文话题往往是一个大而空的理念, 如果简单地顺着它写, 文章空泛无物、苍白无力;把话题化大为小, 选好切入点, 从小处着眼, 以小见大, 就会使主题容易把握, 立意明确。

2003年, 湖北省仙桃市话题作文“阳光”, 此话题可谓大矣, 面对这样的话题, 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缩小话题呢?在作文指导课中, 以此话题为例, 我要学生设法多维思考, 巧取角度, 根据提示语所揭示的材料的意义, 先破译“阳光”内涵, 确定立意范围, 然后列举构思角度, 指导学生去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 从身边的小事切入。结果, 有学生5、12大地震废墟救人的壮举中, 看到了人间爱的阳光;有学生从寒冷的冬日父亲逼“我”去体育馆游泳中, 领悟到父爱的阳光照得心坎暖融融的等。大题小作, 从细微处着眼, 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与体验, 有利于学生做真人, 新课标中也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会”。

三.化实为虚。有些话题作文, 从考场实践来看, 切准话题, 提倡实题虚写, 在文章立意上则会独劈蹊经。话题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 若据“实”写来, 往往拓展不开思路, 就事论事, 立意层次比较低。如果化实为虚, 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跳出材料的束缚, 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 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 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比如“小草”这个话题, 如果照实写来, 难以成就大气文章。如果化实为虚———写小草, 就要扩展到那些像小草那样具有默默无闻、自强不息精神或者具有与世无争、不图名利的风格的人, 文章就思路开阔, 立意深远了。

四.化虚为实。话题作文要具备开放性灵活性, 所给话题必然空泛、大而无边, 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假若记忆可以移植”之类便是。因此, 在审题立意的时候, 就要善于化虚为实, 把话题引向现实生活, 立足于现实, 思考现实, 表现现实。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是一个带有科学假想的话题, 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当年许多考生大书特书记忆移植的可能性, 或一窝蜂地写科幻题材, 以至高考之后市面上的科幻读物脱销。其实, 只要拿这个话题与“假若我是市长”、“假若我是班主任”等比较一下, 就会发现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命题形式, 都是想象作文, 都是在“假若……”的前提下, 你会怎么想, 你会怎么做, 都可以把笔触伸向现实生活, 歌颂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 激浊扬清, 任尔所为!

结合周围的日常生活也可以这样立意, “假若记忆可以移植”, 我要把父辈几十年以来为工作为生活日夜操劳, 摸爬滚打, 遍尝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记忆移植到我的头脑中, 让我尽快地品味生活, 理解父母, 感受亲情, 消除代沟;“假若记忆可以移植”, 我要把初三、高三学生遨游于题海之中, 饱经过重的学习负担煎熬,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痛苦记忆移植到教育部门的领导、学校头脑中, 让他们反思应试教育的弊端, 探寻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思辨型材料作文的立意技巧 第7篇

一、抓住关键词语

在思辨型作文的材料中, 常常出现关键性词语, 这些关键词有着特殊的意义, 即比喻义或者引申义。抓住这些关键词语作为突破口, 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材料的立意。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提起空谷, 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 有人想到的是悬崖绝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写一篇文章, 字数八百, 自定文体。

这是一道思辨型材料作文题, 在审题立意时, 要抓住三个有比喻意义的关键词语――空谷、栈道桥梁、悬崖绝壁。“空谷”比喻人生遇到的困境, 诸如陷阱、灾难、迷途、险境等;“悬崖绝壁”比喻人生的恐惧、低落、失意、绝望、颓唐等消极心态;“桥梁栈道”比喻人生的希望、理想、信心和力量等积极心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 就可以确立材料的立意了。我们可以确立这样的观点:1.面对艰难险阻, 我们要勇往直前;2.要满怀信心, 才能走出人生的绝境;3.我们要用乐观的态度对待险境。

二、抓住关键句子

在思辨型材料作文中, 有时出会出现一个关键的句子, 或点明或暗示材料的意义。这个句子大多出现在语段末尾。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句子, 也就抓住了材料的蕴含的意义。请看下面的例子:

在高中阶段, 有的老师提倡学生苦学, 要学生用汗水换来成绩, 而有的老师提倡乐学, 让学生在笑声中获得成绩。对于他们的做法, 人们褒贬不一。作为高中生的你, 有何看法, 有何感悟。请你根据材料, 确定立意, 写成文章, 字数不少于800。。

在这道材料作文题中, 有一个关键句子, 那就是“对于他们的做法, 人们褒贬不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人们对于苦学和乐学, 有同意的, 也有反对的。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立意:1.我赞成苦学;2.我们反对苦学;3.我赞成在快乐中获得知识;4.我不同意乐学;5.要把苦学和乐学结合起来;6.乐学和苦学是互相转化的。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三、分合并用法

思辨型材料作文通常介绍两种相对的方面, 我们既可以根据这两个方面, 分别进行立意, 也可以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立意。请看下面的例子:

假如你要走得远, 就几个人一起走;假如你要走得快, 就独自一个人走。”这句话富有很深的思想意义, 请联系生活实际, 写一篇文章, 字数不少于800。

这是一道名句式思辨型材料作文题。这个句子是由两个对立部分组成:一个是说怎样走得远, 一个是说怎样走得快。我们可以先分别对它们进行立意, 然后再把二者结合起来, 再进行综合立意:

1.根据第一句“假如你要走得远, 就几个人一起走”, 我们可以这样立意:只有团结合作, 才能达到远方;或者只有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2.根据第二句“假如你要走得快, 就独自一个人走。”我们可以这样立意:甩开包袱, 轻松前行, 才能走得更远。

3.我们把两句话结合起来进行理解, 可以作出如下立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用适合自己的办事方式和策略, 即需要走得快的就独自走, 需要走得远的就结成群走。

四、多角度思维

有些思辨型作文材料, 所包含的意义不是一个, 我们必须运用多角度思维法, 找出它的全部立意, 然后从中选取一个适合自己的立意进行写作。一般说来, 如果材料中介绍几种人物或事物, 就可能有几种立意角度。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传扁鹊兄弟三人行医治病, 大哥擅长防病, 在未发病之前把病消灭, 结果病人老是说自己没病, 结果天下不知道他的名字;二哥擅长把病消灭在初露苗头之际, 结果名声传遍乡里;扁鹊善于在人病将死之时, 让人起死回生, 结果名闻天下。请根据材料所包含的意义, 写一篇文章, 字数不少于800。

这个材料介绍了三个人物, 他们分别是大哥、二哥和扁鹊。他们的行医治病的做法各不相同, 带来的评价也不一样。我们可以以此为角度, 分别进行立意。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第8篇

一、抓关键词, 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 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中。因此, 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 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如下列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 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 他追逐命运, 但不强求;接受命运, 但不胆怯。走运时, 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 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 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 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 而赞同“做命运朋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 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 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 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 固然精神可嘉, 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而把命运当作朋友, 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 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 面对不幸命运, 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 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全面理解材料, 准确把握审题的整体性原则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常常以对话或小故事的形式出现, 过程比较简单, 但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因此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 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如何全面理解材料?笔者认为, 把握审题的整体性原则是关键。所谓整体性原则, 就是将材料作为整体来对待, 既突出材料的重点语句, 又考虑材料前后的联系。换言之, 不要只抓只言片语, 以局部代替整体, 而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审视材料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如一则由爷爷为果树整枝而引起小孩疑问的材料。材料主要是小孩与爷爷的对话。一种认为“剪掉多可惜”, 另一种认为“剪掉冗枝果树才能长得更好”。从整体来看, 小孩从“现象”出发, 爷爷从“本质”出发, 方法不同, 观点迥异。显然, 材料的含义是“剪枝为了树成材”, 或者说放弃多余的枝条, 为了来年结更好的果。学生掌握了这一重点信息, 如果作一点延伸, 那么自然会想到, 人要立志成才, 必须放弃诱惑, 放弃不良习惯。实践证明, 只有整体把握材料, 才能全面地理解材料的含义。

三、把握材料主旨, 突出立意的主流性原则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 有的含义单一, 有的含义呈多向性。因此当材料中出现多个论述视角的时候, 应该进一步明确材料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从而去掌握材料的主流视角。所谓“主流视角”, 就是由“主要人物”或“主要形象”通过“主要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或主要倾向。它是“材料作文”立意的根本所在。有些学生之所以在“材料作文”面前不知所措, 主要是因为对材料的主旨把握不准, 对视角的主次分辨不清。因而, 立意发生偏差。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中, 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材料的思想内核, 把握材料的主流倾向, 突出立意的主流性原则。

请看以下材料:据报道, 某市小学生开始带着旅行包上学。年纪稍大的人都会清楚, 二十年前, 孩子上学用的是单肩书包;十年前, 孩子上学改用双肩背包。一日, 爷爷问孩子:“你书包里藏的是什么?”孩子说:“除了书, 还是书。”爷爷笑着说:“你快成为书的搬运工了!”孩子说:“我要把编书的叔叔阿姨也送到学校里去受教育。”这则材料反映的倾向是什么呢?从爷爷的角度看, 有对孩子的关爱, 也有对当前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讽刺;从孩子的角度看, 有对学习资料过多的反感, 也有对学习压力过大的愤懑;从观察者的角度看, 由单肩书包到双肩书包的演变, 再到“旅行包”的上市, 这种变化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的一种悲哀。这则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中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显而易见, 随着书包的加重, 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加大, 这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是立意的主流倾向。

四、选择好写作角度

对同一材料, 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 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 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 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 用来当豆苗卖;而豆苗卖不出去, 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 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 让它长大, 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请认真阅读以上材料, 自拟题目, 文体不限, 写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这则材料的寓意是:当你遭遇挫折时, 不要轻言放弃, 只要及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 机会迟早会眷顾你的。材料的中心是“豆子”。并不是“犹太人”。而有些考生则认为这则材料反映的是“犹太人做生意精明”, 结果从这个角度人手。作文严重脱离材料主旨。因此, 在把握材料题旨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角度进行写作, 是这类材料作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中考作文立意的技巧 第9篇

什么是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 确立文章的写作意向。中考阅卷过程中, 立意是决定文章分数高低的关键, 是继审题之后影响作文分数的又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千古文章意为高。中考作文只有意高才能文胜, 但是很多考生的文章立意出现误区, 要么立意求异, 模糊是非界限;要么消极厌世, 发泄灰暗心理;要么崇洋媚外, 膜拜西方文化;要么财富至上, 崇尚拜金主义……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由于立意的偏差, 往往会被阅卷老师判为三四类文, 考生的“半壁江山”几乎断送, 还怎能圆你的中考美梦?所以说, 立意的高度取决于思想的深度。只有站在思想的高地, 才能抢占作文立意的制高点, 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要想让中考作文赢在立意, 得到高分, 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

1

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所谓逆向思维, 指的是不同于习惯和常规的思维, 即思考和解决一个问题不是从习惯的正面入手, 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倒过来想”。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极可宝贵的思维品质。

例如, 2013年广东省考生写的《那儿, 我迎来了人生中最灿烂的时期》, 我们常常认为百花盛开、充满生机的春天让人感到心灵的惬意, 然而小作者一反常态, 写的却是狂风怒吼、寒气逼人的冬天。这种反向立意的方式, 彰显了作者娴熟高超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一考生写的《欣赏自己》一文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来立意的典范。生活中, 人们大都习惯去欣赏别人, 很少有人想到要欣赏自己, 可是这位考生要好好欣赏自己一番, 可见他的思维不同常人, 立意不凡。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设置了精彩的题记——人们欣赏冬雪腊梅, 高峰奇山, 清流婉婉, 我欣赏自己如腊梅之坚忍, 高峰之坚定, 清流之安然。读者看到开头这样与众不同的题记, 怎能不一口气读下去呢?

2

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立意。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的思维活动。联想和想象对于写作来说, 很重要。首先, 联想是深化生活感受, 深入理解材料意义, 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和文章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其次, 联想和想象是活跃文思、开拓文境的重要手段。善于联想和想象, 则文思泉涌, 材料充实;不会联想和想象则文思枯竭, 无话可说。

例如, 2013年河南省考生写的《让路》, 考生大多都是围绕着“让路”的本意去写, 可这位考生通过联想, 把“让路”引申到自然界, 让人类给自然环境让路, 给小草让路, 这样的立意就非常新颖, 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2012年杭州市一考生写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文章思想内容新颖, 思路开阔, 想象极其丰富、奇特, 竟然让一千多年前的刘禅来到现代向刘备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文章的立意新颖别致, 创意精彩。既符合当今穿越剧盛行的热潮, 又有高科技的想象铺垫, 意在警示我们:在想象世界中, 刘禅可以千年后再交一份“满意的答卷”;现实中, 我们只有脚踏实地, 勤奋努力, 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交上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不致留下终身遗憾, 永无回头的机会。由于文章立意的新颖、别致, 阅卷老师给了满分。

3

运用思索、分析、感悟法来立意。思索、感悟是生活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通过观察、思索、分析, 使情感体验得以加深, 才性得以发挥, 感悟得以升华。这些都需要作者对生活现象做细致观察, 认真分析, 反复思索, 才能获得深层的感悟, 揭示出它的内涵, 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 给世人以警示。

例如, 2013年上海考生写的《今天, 我想说说心里话》, 文章立意深远, 新颖别致, 主题深邃。作者以宽广的视野、睿智的思考, 对现行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利弊大胆地进行了质疑, 并提出改革的呼吁和希望。作为一名中学生, 论说有力, 说理深刻, 实在是难能可贵。

2012年天津市中考作文《以微笑面对失败》, 考生写了几次不怕失败, 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文章最后画龙点睛, 写出了自己对微笑的感悟:以微笑面对失败, 失败不只是一种教训, 更是一种财富。真正有成就的人,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当你懂得运用失败的力量时, 就可以拥有成功的人生。我们说, 这位考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能不得高分吗?

【满分作文展示】

走在路上

⊙山东省临沂市一考生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我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粒尘埃, 但是我有我“伟大”的梦想。

我梦想, 有朝一日, 我笔端流泻出来的文字, 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能够和更多的读者朋友有着灵犀的碰撞。

从懂事开始, 我就爱做奇异的梦, 爱用手中的笔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一直很快乐地走在编织梦想并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路上。当懵懂的我开始认识世界时, 才发现有梦想就有希望。因此, 更笃定了我前行的脚步。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就要饮尽寂寞。蚕蛹作茧自缚, 受尽黑暗的历练, 为的是一朝化蝶, 享尽世间风光。当它柔弱的身体被包进厚厚的蚕茧时, 成蝶的梦想便是它的动力。于我而言, 我也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奋笔疾书, 把我的所见所感梳理成文字, 稚嫩的语言, 描绘的是真实的世界, 表达的是真情实感。虽然没有人看好我、承认我, 但我并不在意。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就要笑看挫折。用微笑为自己代言, 才能点亮实现梦想的航灯。多少个周末, 我拒绝朋友的邀请, 独坐窗前捧着“大部头”勾勾画画。朋友们带着逛街淘来的漂亮发卡, 美给我看, 我只能在退稿的失落中挤出一丝赞美的笑。这份笑, 是笑给自己看的, 换个角度看得失, 便会豁然开朗。

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就要坚定信心。终于, 我的小豆腐块出现在《初中生写作》上, 我的心血有了回报。我欣喜, 我雀跃。一次小小的成功, 给了我无比的信心。把以前对自己的怀疑一扫而光, 我知道我行的。在文字的跳跃下, 我的世界会更精彩。

我在我的梦想中踟躇而行, 我明白即使是蜗牛的速度, 只要早早背起行囊上路, 也会在“葡萄”成熟的时候, 爬到藤顶。所以我依然坚持努力地“爬格子”, 哪怕依旧退稿, 哪怕“板凳”还冷, 我会为了我的梦想一如既往。

习近平主席说:“我们的生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我的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 “中国梦”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

【简评】

心中梦想堪追寻。把自己的梦想融会在偌大的“中国梦”中, 无疑是对文章主旨的升华, 也表现出作者构思立意的匠心独运。小作者深深懂得追梦的路并不寻常, 需要面对千辛万苦, 梦想才能实现。

语言情真意切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之一。这是一篇有着真情实感的文章, 字里行间宣泄着对梦的向往, 对梦的期盼, 更有对梦的坚定执着, 语言颇为考究, 不仅能注意遣词造句的生动, 更能注重语言的整齐端庄。如“我笔端流泻出来的文字, 能够登上大雅之堂, 能够和更多的读者朋友有着灵犀的碰撞”就洋溢着盎然的诗意, “我在我的梦想中踟蹰而行, 我明白即使是蜗牛的速度, 只要早早背起行囊上路, 也会在葡萄成熟的时候, 爬到藤顶”蕴含哲理的韵味。

以下为参考和备用材料

【误区警示】

考场作文能做到立意创新, 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然而, 作文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完善人格, 让学生确定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理想, 培养自己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其品德更加美好, 心灵更加健康。但从考场作文的情况看, 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误区。不少学生盲目求新, 却分不清创新与致谬的区别, 这一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给以正确引导。就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思想特点和写作实际而言, 其作文创新在立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刻意求异, 混淆是非界限。

有的学生理解很片面, 认为创新就是求异。一味强调“寻人所未寻, 想人所未想, 写人所未写, 言人不敢言”, 放弃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不分青红皂白就与传统观念决裂, 混淆是非界线或以正为误:你说“开卷有益”, 他说“开卷无益”, 你要反腐倡廉, 他说“没有腐败就没有经济发展”。或反正立误, 将前人隐含于客观事物的情感观念, 如松之坚强、莲之高洁、竹之虚静等人格品质加以否定, 形成悖谬的立意。甚至为早有公论的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平反昭雪”。某省考生作文《潘金莲的选择》大言不惭地要为西门庆正名, 此类立意竟然还被誉为“创造性行为”而获高分,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

误区二:消极厌世, 发泄灰暗心理。

目前, 在中学生作文中出现不少灰色心理。如由于受社会阴暗面消极影响而悲观失望, 或因对生活中不良风气反感憎恶而嘲讽偏执, 或因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而消极逃避。而学生又往往在作文中把这种悲观厌世情绪作为创新的立意而表露。某校学生以“与大师对话”为题作文, 学生仿照杂文《谏屈原书》, 开篇对屈原眷恋楚国投江提出异议, 接着向屈原提出三策:弃官从文, 半官半商, 为官则随。也就是要屈原丧失人格, 同流合污。

2008年中考作文立意失误例析 第10篇

一、主旨要鲜明,盲目模糊要不得

文章的主旨可以明显直白,也可以含蓄诗意,但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定要一目了然,决不能态度暧昧,让人雾里看花。在2008年的中考作文中,有些考生的作文立意就没有集中在一个主题上,而是中途转向了另一主题,使已确立的中心无法贯穿始终,让读者理不出头绪。如,2008年武汉中考作文是材料作文“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不少考生都选取了两三个素材,有的素材凸现的主题是“一句话催我醒悟”,有的是“一句话给我前进的勇气”,有的是“一句话给人温馨浪漫”……“三足鼎立”造成的主题模糊,使读者无法确定作者到底要赞美什么。再如,2008年荆州市中考作文以“为了心中的”为题,有篇作文一开始就点明“奶奶对我的希望依旧”,然后开笔锋,满怀深情地回忆了奶奶给“我”的爱:总把饭桌上最好的位置给“我”,总给“我”做好吃的等等,点面结合,内容丰富。但作文的毛病也十分明显。标题是“为了心中的希望”,“希望”显然应是作文要写的重点,而全文重点却在奶奶给“我”的爱上。作者究竟是要赞美奶奶无私的爱,还是奶奶给予“我”的爱是为了实现奶奶和家人对“我”的希望呢?主题显然很模糊。无独有偶,在以“希望”为话题的作文中,一考生以《冲破黑暗,希望在前》为题作文,但文中所列举的霍金、辛吉斯的例子只能佐证“挫折”,而孟子的名句、李白的例子更是贴近“磨练人才”这一主旨,将挫折与黑暗牵强附会地连在一起,显然不妥。

须知,一山不能容二虎!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鲜明而独立的主题,主题的盲目和模糊都会削减文章的档次。让文章主旨鲜明不仅要体现在标题上,更要体现在行文中。标题张其目,结尾点龙睛;开宗明义于篇首,灵活穿插在篇中。如此,将在很大程度上落实扣题的频率。比如在以“为了心中的”为题的作文中,若要突出重点词——希望,可在文章关键部分用议论性文字点题,或在文中适当增加彰显主旨的细节。

二、立意要健康,是非观念莫忘记

我们反对“为赋新词强写美”的假叙事、假抒情,我们厌弃“牵强附会缀亮尾”的假升华、假歌颂,而要提倡写真我、叙真事、抒真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是非不分、真假不辨、善恶不明。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作文决不能为作文而作文,中考作文更应旗帜鲜明地发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导向功能。不遵从社会公认,不服从真善美的标准,只想标新立异,一鸣惊人,而提出危言耸听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比如,有学生在作文中提出“牺牲自己去救人是犯傻,不如明哲保身”的观点;有学生提出“应该尊重个人自由,允许中学生谈恋爱”的观点……任何在立意上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作文,无论其构思多么巧妙,语言多么精美,都只会遭遇“红灯”。如以“幸福”为话题,有些考生认为有钱就是幸福,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钱、权的向往与追求,思想格调低下。面对“读书真好”这一话题,有些考生从读书可以当人上人、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免劳役之苦等角度进行立意,与题旨相悖。有些考生在反映学校生活的作文里,把初三生活写得如同炼狱一般,把老师写得面目可憎,把考试制度批得一无是处。在反映家庭生活的作文里,父母成了专制、保守的代名词,对父母缺少理解,缺少宽容,流露出对父母极浓的厌弃情绪。这些观点和事例真则真,新亦新,但其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心寒,这样的接班人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作文创新,立意要健康,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作文题材无禁区,创新作文也并非不能写消极事、写阴暗面,但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的情感走向是应该有“禁区”的。放眼四望,尽管生活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活会越来越美好!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不崇尚真善美。

三、个性要张扬,小我融入大我中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作文更是鼓励考生大胆坦露心迹,张扬个性。此举在于根治大话、套话充斥学生作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此类作文有两种价值取向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方面,部分考生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缺少超越自我的深刻高远的追求更高精神、价值、情感的大气之作;另一方面,部分考生在文章中流露出孤芳自赏的情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漠视万物的清高。如写初中生活的作文,用诙谐的笔调描写同学的刻苦用功,用调侃的笔调嘲讽老师善意的关心和提醒,唯独他一人“沉着自信”地“善待中考”,活脱脱的“举世皆醉我独醒”。更有甚者,把个性的张扬理解为随心所欲,无视他人、集体的利益和价值,个别考生在《感受初三》的作文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时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身着奇装异服,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无视他人的目光……

鱼跃仍于大海。张扬个性,展示才华和灵气与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利益和价值并不相悖。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与发展的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作文做人,一方面要高举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旗帜,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拥有健康的心理与高尚的人格,应成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追求。

四、立意要新颖,人云亦云应摒弃

人家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过去怎么说,现在还是这么说;导语或提示语在立意上有一定限制,却视省略号于不顾,绝对不敢越雷池半步。综观近几年的中考作文立意,很多考生不关注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观点和理念的更新;老生常谈的多,人云亦云的多;观点似曾相识,事例千篇一律。如2008年以“理解”为话题的作文,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地以“我们要多理解同学”为中心,选取一两个故事来表达观点。在题为“我与 有个约会”的作文中,不少同学以“毕业之后或几年之后有个美丽的约会、约定”立意、选材,实在是一张张不能登上“时代客船”的“旧船票”,陈旧、俗气得很。如此,在内容和立意的评分上就会大打折扣。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时同学们要触角敏锐,深入生活,关心时事,及时而巧妙地切入现实生活,或提出对某类社会现象的见解,或引入与时俱进的崭新理念。如,对于救助弱势群体这一话题,鲜明地提出治弱先治脑,治贫先治愚,扶弱先扶志;再如,对于帮助农民工讨债这一话题,主张在要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政府各个部门应该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要常抓不懈……以此表现出咄咄的勇气。

五、主旨要深刻,浅尝辄止不可取

如果不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的审察事物,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通过形式洞察内涵,看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体地说,这样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这一类的浅层次问题,而不能涉及到“为什么”、“怎么办”一类的深层次问题。如,在作文中给市长提建议,只叙述“严重的现象”,不分析造成的原因。再如,以“痛苦”为话题作文时,不少考生都尽情倾诉生活带给自己的痛苦,而没有在对比之后纵向挖掘。而有的同学则提出了“生活在蜜中的我们要珍惜'痛苦'、珍惜'磨难',才能适应今后复杂残酷的竞争”的观点,立意就很意味深长。又如,在一篇名为《中国人怎么喜欢忘记苦难》的作文中,作者叙述了青年人对中华民族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的淡忘,在观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漠然,然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提出“遗忘苦难,遗忘历史,就是堕落”的鲜明观点,振聋发聩。

若要主题深刻,首先对同一问题或事件的认识或看法应比一般人高远,主题思想的提炼应比一般人深刻,这主要得益于对题材的社会意义的反复研究、比较鉴别,是思想认识深入的结果。其次,对于同一问题或事件,若只限于“是什么”、“有什么”,认识或看法就会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开掘深层意蕴,文章的立意就会高人一筹。一般说,写人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思想根源、精神动力;写事为主的文章,应该找出事件的思想意义中最具现实价值的那一部分。另外,如能在发掘事物内在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将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出它的社会意义,便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

上一篇:编辑加工农业科技下一篇:老年性阑尾炎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