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2024-07-16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精选12篇)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第1篇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单凭满腔热情是难以实现的。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想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就必须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情境, 让学生有效使用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创设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而成功的教学就应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营造生活情境, 形成交际氛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交流, 确立学习目标, 在学生参与讨论热烈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把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传送到学生的大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熟悉的人, 营造轻松的情境, 制造一种真诚、可接受、理解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得以在知识的舞台上尽情展现。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 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有极大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乎想象的毅力与智慧。

二、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兴趣是永恒的, 只有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对你课堂的渴望, 所以在有限的40分钟里, 要争取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整体再现高效课堂的精彩和绚丽。

在课堂上, 教师要精神饱满, 抑扬顿挫, 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冲动, 进而转化为强劲的学习动力。事实证明, 情感因素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语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情感, 对唤起学生参与的激情影响深远。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际, 创设真实的情景, 帮助学生将教材、范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激发他们共同参与的热情, 让他们觉得有话想说, 有话可说,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情操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情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 也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要通过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自然愉快的情境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进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情感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绝不能只把语文课当作工具课, 更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其次, 教师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人曾说过: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开心, 那么你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孩子因你的存在而感到拘束, 那么, 你的教育就已经是失败的了。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和对于教材的感受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认知和思想识联系在一起, 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积极创新, 创设有效语言情境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因此我们的情景不能过多重复, 而是要借助多媒体, 再现情境, 有时候教师动一下脑子, 换一个小花样, 就能把知识内容形象化, 展现出新的风采, 再次吸引学生, 课堂上, 要运用多媒体的展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知识。教师创设一个情境, 引导学生自由联想,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学和理解来尽情展现。

教学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 多媒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新奇感、兴趣和求知欲, 并能在老师的启发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取得成效, 这样的教学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法,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多媒体教学能使声音和和形象结合、视觉和听觉结合, 语言和情境结合, 提供了生动而逼真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这不仅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也为小学教学达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标展示了一条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认真体会作者的情感,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用真情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使他们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被深深感染。另一方面, 教师要在备课上认真、下功夫, 要严格依托文本, 准确渲染情感和情境, 有效地引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深入地学习, 让老师、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巧妙融合在一起, 水乳交融, 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培养。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上“好课”, 是每位教师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好课需要激情, 需要持之以恒的磨炼。我们能在教育的视野和激情里, 在自然而丰满的机智里, 在余韵无穷的反思中铸就一种教育风格, 我们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生态的教学之链。

参考文献

[1]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对话及其理想课堂的100个问答.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 译林出版社, 2013年9月第181-199页.

[2]郑杰斌.关于创设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及灵活有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教师上好课的秘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6月第29-46页, 第134-190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论文 第2篇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的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这种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教学环境,带有很强的艺术性。它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创设。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的语文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在“教”上做文章,做到既“传道”又“传情”,既“解惑”又“解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才能善解文情。

那么,如何巧设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上到学生的心里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魅力呢?

一、引导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的。儿童好奇好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新颖、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愿望。

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引导学生提出“山水有什么特点?”这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释疑来理清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通过播放桂林秀丽风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二、巧设悬念,创设表达情境

如《窗外》一文,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乡村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教学时,教师以“我的乡村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为悬念,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词句,感受乡村的特点,乡村人的生活以及与景色的关系。然后,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边欣赏边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乡村得的某一季节的风光。多媒体播放的画面,配上“小解说员”那充满激情的解说,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的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乡村人的尊重、佩服,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画面情境

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画面情境。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在教学时,我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海滩等南国风光,配以优美轻柔的音乐,穿插鸟叫、风声、浪声。同时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抓住“蓝透了、洁白、碧玉般、玉屑银末般”等词语,品词品句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热带风情,充分体会到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真有诗意”。

四、联系教材,创设表演情境

人天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教学中,排演课本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个机会是人人均等的,不管你的语文成绩好坏,只要你敢于参与,机会就属于你。学生自编自组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在排演本剧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负荆请罪》一文,主要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廉颇和蔺相如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的,那么后来他们又是怎样成为志同道合、同心协力、合力卫国的亲密朋友呢?教学时,我在学生初学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制作道具,表演课本剧。在表演时,学生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将廉颇痛改前非、爽直磊落,还有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忧国忧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演出推向了高潮,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愉快的笑声,整个课堂其乐融融。

五、适时引导,创设朗读情境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用充分的时间来品读,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每篇文章不仅要充分地读,还要适当范读。由此,在教学中,我不仅提供给学生个别读、集体读、小组赛读、评读等的机会,还用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在范读时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力求读得声情并茂、流畅自如,让声入学生之耳,让情入学生之心。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或教师的范读中,领悟语文的情味、韵味、诗味,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体会作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感情,或品味作家所阐述的生活哲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巧妙地运用各种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才能使整个课堂情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美,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

贾金艳 九台市卢家中心学校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情境,就是“情”与“境”的交融,它包括情感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为学生创设主动、恰如其分的情境氛围,便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位专家说: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个情感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等来创设情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接下来谈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导课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语”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导语情境创设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说说雪后的景象,用课件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然后问: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到了雪地里,最想做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想象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根据知识板块,创设有效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理念。在语文课程的建构体系中,每个学段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这五的版块来构建课程,这五大板块中每一块都需要创设情景。

例如,当学生正处在期末高压复习时,老师给他们搞题海战术,突然听到广播里通知开会,会后教师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乱成一团,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是大发雷霆,责骂学生,而是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说说刚才亲眼所见、所想、所感,我相信,这样的作文,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感情,一定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之流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记忆较深,也颇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比如,学习“作文立意要新颖”时,围绕“什么是幸福”,教师作适当的启发: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父母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亲情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健康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获取的情景更具有生动性,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助于情境创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若适时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大榕树的静态,众鸟纷飞的动态,配上文字、音乐等,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适时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们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创设情境是语文学科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变学习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好这份工作。

【参考文献】

[1]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第4篇

一、联系旧知创设情境

这里的“旧知”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积累。

作为学生, 虽然生活阅历并不丰富, 但他们同样以幼稚而纯真的心渴望生活, 并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积累了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要把教材中呈现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朱熹所说的“虚心涵泳, 切己体察”也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 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 加以联系、引申、拓展,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建构起新的知识。

这时候可以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说一说让自己记忆犹新的童年乐事。看着孩子们说得神采飞扬的样子, 再回到原文朗读课文, 充分把文中孩子们拿到糖人后的那种不舍和兴奋读了出来, 相信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糖人能够让孩子们如此的迷恋, 那种童真会永留心中。

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 借此达到渲染情境, 激发情感的目的。

教师借助图画可以使课文相关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运用得当, 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而音乐, 可以激荡人的情感, 抚慰人的心灵, 是课堂教学中渲染情境, 创造氛围的一种重要手段。

图画与音乐、语文的相通之处是, 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 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 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 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在各种感觉中, 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是我们不少教师采用过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 课堂音乐的选取应当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 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切合。

很多东西沉淀在感情里, 沉淀的时间越长, 它就会化作学生感情的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扮演文中的角色, 可以让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 (或者师生共同) 扮演角色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教师用得最多也最简便易行的是分角色朗读。如教学《陶罐和铁罐》时, 让学生分别以陶罐和铁罐的身份去朗读, 因为两个人互相比着朗读, 从而能充分地调动孩子们朗读的积极性, 把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无礼展示得淋漓尽致, 也能加深孩子们对课文中人物形象和寓意的理解。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离不开教学语言, 离开了教学语言, 教学情境也就无从创设。即便是有了某种不需要语言的情境, 也不能发挥其情境教学的作用, 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作为教学情境的价值。正因为如此, 前面所述的联系旧知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同样是在教学语言的支撑下得以创立的。而且, 这些情境的成功创设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还应归功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 较之其他几种或多或少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限制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运用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是最简捷、方便、经济的教学手段。

从描绘情境的角度看, 教学语言的锤炼应当侧重从准确、简洁、富于理趣三方面入手。

教学语言的准确美, 体现在讲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使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上。

教学语言的简洁美, 就是要做到“有真意, 勿卖弄, 去粉饰, 勿做作”, 它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教学语言的理趣美, 是指教学语文含蓄隽永, 回味无穷, 既有深刻的哲理, 又有丰富的趣味。

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课时, 我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 完成表格题:找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儿一共划了几次火柴, 产生了几次幻想, 说明她此时此刻面临着什么, 最需要什么。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在老师的引导与指引下, 用比较精练的语言来表述,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简洁美、精练美, 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 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发现精神。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论文 第5篇

一、身临其境,激发共鸣。

语文课文中的描写对象,设计方方面面,表现也各具情态,而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对有些对象理解不深刻,回答问题常常感到无言以对。我们也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局外人,做旁观者,自然轻松自在,但很难体会到对象的喜怒哀乐之情,很难理解对象的内涵意境,即使有所体会、有所理解,也往往是肤浅的。这时,如果创设相关人物所处的情境,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自己摆进去,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味,“卡壳”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魏书生老师曾经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教学方法。在教《刻舟记》,他这样问学生“刻舟有多大啊?”学生一时回答不出,便急忙看书。书上面这样写道:“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于是,魏老师就请同学们用纸折叠出一个这样大的模型。大家叠出像半支粉笔那么大,高还不及粉笔直径的形状。他接着又说:“请同学们在上面画出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便非常认真地画了起来,虽然几经努力,但还是失败了。不过没关系,魏老师并非真的要为难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连手画都这么难,更何况在刻舟上面刀刻呢!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自然会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而折服,思想感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之中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二、模拟场景,诵读入境。

这种教法一般运用于有具体细节描写的文章中。某老师曾成功地运用“模拟场景”摸索出了背诵古文的方法。在文言文《口技》一课中,第一段有“抚尺一下,满坐寂静,无敢哗者。”教师在检查这一段的背诵时,将黑板擦往桌上一拍,说:“从这里开始背。”于是,全班齐声背诵这一段。在第二段中,有几句侧面描写:“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面、微笑、默叹,以为绝妙。”教师又分别让几个同学在座位上依次表演出各种相应的姿态。一时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在这种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这两段背诵。

三、逆向诱导,辩论解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对课文中一些重点、难点的评析上,教师不妨故意犯下错误,设计一个相反论题,创设辩论场景,让学生驳斥,以此勾引起学生的辩论欲,从而使其从反面打开思路。教师的“故意错误”首先会引起学生的疑问,继而激发他们为解决疑难而积极思考。特别是当他们认为老师也会“出错”时,就会消除心理压力,畅所欲言,敢于争辩。这往往比常规的讨论法或问答法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位教师在教《呐喊自序》时,一个学生提出:“鲁迅是坚强不屈的战士,怎么会产生寂寞苦闷的心情呢?”教师故意抛出一个错误的论断:“我认为,鲁迅生活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特别是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他们感到失望无聊,因而便消沉下去了。”这论断下,就激发起学生们的纷纷质疑。有的学生提出:“鲁迅的寂寞悲哀能不能叫做消沉呢?”也有的学生提出:“有什么根据证明鲁迅是消沉下去了?”经过思考、讨论、争议,大家取得了一致的看法:鲁迅感到“无聊”“悲哀”“寂寞”,是因为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感到怀疑和失望,这只是找不到新的战友和战斗武器的悲哀和寂寞,绝对不是真正的消沉。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所用的“居然”“暗暗”“消去”等词语说明鲁迅当时的心境虽然寂寞,但又是不甘心寂寞的,由此证明他是不会“消沉下去”的。最后,教师因势利导地使学生们明白:“好梦――寂寞――呐喊”是鲁迅的战斗历程,也是他思想变化的过程。

四、积极评价,巧妙引导。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问题情境; 有效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67-001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始终坚持和贯穿着“问题情境”来进行启发式教学,让语文课堂始终在问题的激荡和碰撞中,充满着学习和思考的氛围,为开启学生思维,放飞他们的个性,点燃他们的思想火种,通过“问题情境”这样的一个平台和媒介,搭建和提供一个让学生们可以合作、交流、沟通和思维的学习空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众所周知: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之源。可想而知: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和一潭呆滞的死水并没有两样,哪来学习思维的波澜?哪来学生们学习的活力?更谈不上学生们学习的发展和进步。的确,没有问题的学习无异于一片思想的真空,岂能有智慧的思维火花闪现?哪里有学生的主动权和学习个性张扬?真如哲学家波普尔所言:“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无数的经验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以我之火去撞击学生的思想之火,我们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荡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层层涟漪,点亮学生学习的思想火花,才能撞击起学生学习的思想灵感,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收获接连不断的惊喜。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采用并实施“质疑问难”的启发式教学,视问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和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的确能获得意外的收获和成功之处。在此,不妨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良好的问题情境的确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正因为问题是学习之源,所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疑就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思维的火石。其实,良好的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生受到问题的驱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势必火一般地越烧越旺,势必爆发出满腔的学习热情和巨大的情感内力,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在此时已不再是被动,不再是逼迫,而是一种发自内心和精神上的需要,问题情景在此时将可以发挥出高度有效的作用。往往一连串的问题,还可以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一线贯行、一气呵成、顺理成章。譬如《日》一文,我就设计了如下供学生讨论的问题:1.飞蛾为什么要扑向灯火?2.作者为什么要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这两个故事?3.作者为什么高度颂扬以上的两种精神?如此层层深入的发问,势必一次又一次地把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二、问题情境是课堂的主旋律

一个没有问题的课堂始终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掀起思维的涟漪和情感的波澜。的确,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地生成新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问题意识的渗透和碰撞,问题情境要始终立足和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前前后后,这样才能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而是始终带着我们的问题或自己的问题,意犹未尽、欲罢不能地进入到自主探究和刨根问底的思维之中。我们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组织者和决策者,我们要随时随刻地加强指引,以免使课堂教学成为散沙而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提问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课前必问:在课前导入时,我们精心设计的导语不仅仅是导引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前奏,也是激发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催化剂;(2)课中启发:不悱不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途中陷入僵局或困顿之中,产生畏惧和退缩情绪,适时地点拨可以为他们撩开思维的迷雾,迎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胜景;(3)课后促思:激发回味和深入思考,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拓展和延伸,相当于牛在吃食后“反刍”这样的一个重复消化的过程。譬如在学习《穷人》《皇帝的新装》《我的叔叔于勒》《奇妙的克隆》等文时,我们都可以因势利导地布置想象性为主的续写性练笔,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只单单滞留在课堂之中,同时向课外拓展,务必要促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张扬和翱翔。

三、问题情境可以张扬学生个性

现代教学观点认为: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只能单单的告诉给学生一个道理、一个结果、一个模式,而应该是能让学生的个性和思想都能得到解放、张扬和放飞,我们更重要的教学目的还在于要善于引导学生怎样去发现一个真理、多种结论、富于传奇般的奇光异彩。怎么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呢?很显然,问题是一个火石,随时可以点燃学生发现的思维火把;问题也是一颗击水的卵石,随时都可以激起思维的涟漪;问题是引领思维航船的探照灯,引导学生思维之航船抵达理想的彼岸;问题是一把钥匙,随时都可以开启学生思维发现和创新的大门。唯有问题的激荡和碰撞,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提升到最神圣的高度。

譬如说,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角度去想,去研究,最好能有与众不同的发现、见解和主张,这才是我们教学真正的成功和收获!因为,我们所渴望的不正是让课堂能变成学生探求真知的场所吗?在《杨修之死》一文教后,笔者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杨修该不该杀?还有《伤仲永》一文教后,笔者就提一个这样的讨论问题:方仲永假如能接受后天的教育,他就一定能成为人才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和放飞,无一不呈现出发现和创新的奇光异彩!

总而言之,一个没有问题激荡的课堂,只能步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之后尘,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永远不能掀起激荡的波澜;学生的思想和个性永远也得不到解放和放飞;学生的心灵只能永远被禁锢……这又何能谈教育的成功和振兴?与其在沉默中一味地给学生以灌输,还不如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把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个性张扬,百家争鸣;与其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沿袭他人的老路,还不如大胆的迈出探索和改革的步伐,开创出自己教学中的崭新天地。

小学语文课堂情境的有效创设 第7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导课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语”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导语情境创设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语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说说雪后的景象,用课件展示美丽的雪景图,然后问: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到了雪地里,最想做什么?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联想后,发表不同的意见。学生想象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自然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课文的欲望,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二、根据知识板块,创设有效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理念。在语文课程的建构体系中,每个学段都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这五的版块来构建课程,这五大板块中每一块都需要创设情景。

例如,当学生正处在期末高压复习时,老师给他们搞题海战术,突然听到广播里通知开会,会后教师返回教室,教室里肯定乱成一团,有经验的老师此时不是大发雷霆,责骂学生,而是抓住机遇引导学生,说说刚才亲眼所见、所想、所感,我相信,这样的作文,一定是学生的真实感情,一定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致深,而不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之流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是对教师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记忆较深,也颇感兴趣,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将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

比如,学习“作文立意要新颖”时,围绕“什么是幸福”,教师作适当的启发: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父母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亲情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健康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对于失去自由的人来说,什么是幸福?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获取的情景更具有生动性,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助于情境创设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若适时应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大大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过程,增加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机会,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电脑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现了大榕树的静态,众鸟纷飞的动态,配上文字、音乐等,使课文声情并茂,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我适时播放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的部分场景,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悲壮场面,使学生受到了深深的感染,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深刻地理解了五壮士们英勇的行为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总之,创设情境是语文学科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有力地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关系,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而轻松、愉悦地学习,变学习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必须花大力气去做好这份工作。

摘要:情境创设是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创设,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史秀玲.论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

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第8篇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常常流于“走马观花”不留痕迹, 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会生疑, 不能真正走进作品, 理解作品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 应当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 读书思考, 分析理解课文。久而久之, 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和学生的阅读水平。笔者试图从操作层面结合一些案例, 谈对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的一点思考。

一、同类相联, 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 来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 创设问题情境, 给学生理解新知创造一定的条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教学《故乡》一文时,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时, 教者先让学生一起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让学生在回忆旧知的过程中, 体悟到诗人贺知章对久别重返的故乡发出的深切感慨。这样就为学生理解《故乡》中的这一句提供了感情上的铺垫。在这一问题情境中, 学生会很轻易地理解并回答:一个“阿”和一个“不是”表达了“我”重回故乡时的复杂的情感。眼前的故乡明明就是那个故乡, 但和记忆中的儿时的故乡相比, 变化之大令“我”惊讶!

再如,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些文言词和文言句式时, 往往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同一词语或类似句子来理解认知。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运用同类相连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来创设情境, 可以启迪学生根据已知认识未知, 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教师的“举一”而进行“反三”, 指导学生向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掘, 实现知识、情感的迁移。

二、激发兴趣, 唤起学生探究欲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 才会在阅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应, 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所以, 有效情境的创设常常离不开学生的兴趣, 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设计语文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以教学《都市精灵》一文为例。在整体感知环节,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教者从析题入手, 提出如下问题:“课文标题是由哪两个词语组成的?”“什么样的城市才算都市?”“精灵又指什么?”“看到课文标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几个问题, 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在教师归纳、提炼的基础上, 得出能够实现整体感知的几个问题,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

再以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例。上课伊始, 教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 含辛茹苦将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 儿子成家立业后, 开始觉得母亲碍眼多余, 便提出想把母亲送到远方的亲戚家里去做客, 母亲欣然答允。当儿子把母亲安顿好, 起身想要离开时, 母亲突然叫住了儿子, 儿子极不耐烦地回过身来说:“你还有事吗?”没想到母亲艰难地弯下身子, 从地上拾起一粒纽扣, 看着自己疼爱一生的儿子, 低声说道:“孩子, 你的扣子掉了, 让妈再给你缝上吧!”儿子震惊地看着要被自己遗弃的母亲, 呆呆地站在那里……

讲完这个故事, 同学们都为故事中的母亲深深打动, 不少学生眼里噙着泪水。这时, 老师发问:“看得出这个故事感动了大家, 那么大家深受感动的是故事中的那一幅画面呢?”学生不难发现故事中最感人的“母亲艰难弯腰拾纽扣”的那个画面。教师进一步引导:无论是“弯腰”还是“纽扣”都是细微之处, 而正是因为这些细微之处, 才让亲情有了更为精当的注脚。继而教者抛出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感悟亲情———应从细节开始”。很显然, 学生对本课话题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为本节课的顺利推进开了好头。

三、切中愤悱, 搭建学生解惑的桥梁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悱”是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而欲求通达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努力思考, 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就应加以启发, 架设思维的桥梁, 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使学生活跃起来, 主动地探求问题答案。

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教师引导学生该如何理解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以及“我只是伫立凝望,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 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 关于疾病的痛楚”这两句话时,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小、阅历浅, 他们大多很难体会出女作家宗璞在看似平凡而柔弱的紫藤萝上感悟到的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针对学生的学情, 教者出示了三张幻灯片: (1) 文化大革命中一家人的遭遇。 (2) 钟爱的小弟积劳成疾离开人世。 (3) 自己对弟弟的沉痛悼念。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教者用幻灯片给出了本文创作的背景, 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问题情境, 同时,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朗读入情入境, 很自然地领悟到作者写作此文的深意, 领悟到作品的深层之美:要乐观地面对人生。

再以教学《幽径悲剧》一文为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季羡林先生在文中表达的悲情, 理解“悲剧”二字的深刻含义。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藤萝之美后, 教师设问:“但有一天, 美丽的藤萝被毁了, 没了, 永远的消失了, 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引导:假如你心爱的东西被破坏, 假如你最亲近的人突然永远离你而去, 你将是怎样的感觉?学生思维顿时活跃, 纷纷作答。教师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体验。由此再回到原题, 通过进一步挖掘文中对被毁的藤萝的细致描写, 学生水到渠成地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作者的那份浓郁的悲戚之情。

四、拓展想象,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 教者让学生回答“王小亮的生活幸福吗?”这一问题时, 学生的反响较为强烈, 当学生列举小亮在家庭所受到的种种虐待时, 教师启发学生进行了合理的想象, 如: (1) “现在的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这句话中, 后妈会对爸爸嘀咕些什么呢? (2) 王小亮“低下小脑袋, 吮着指头, 想了许久, 瞅瞅四周无人, 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 此刻, 王小亮会想些什么呢?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合理的想象, 丰富了文章内涵, 使学生更加具体感受到王小亮在家庭所受到的种种虐待和他对母爱的强烈渴望, 加深了学生对王小亮的同情, 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

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中并不鲜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者基于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拓展想象, 合理延伸课文的情节。既有利于丰富课文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又能引爆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 闪耀着创造性思想的光芒!

积极创设情境 活跃语文课堂 第9篇

一、用语言描绘来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一段内容深刻、文字简练的格言, 一首音律优美、发人深思的诗歌, 一句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歌词, 都是我们的导语。这些导语的运用能够深深地吸引学生, 产生与众不同的效果。因此, 我们在每次上课伊始, 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摘录或者引用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导语, 为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内容而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我们在导语上给予学生丰富的联想, 让他们能够产生兴趣, 就会为接下来的教学搭设成功之桥。尤其是巧妙的引用, 还会让学生在心底产生情感共鸣, 并因此深深地感受到语言文字带给他们的美感。

情境的创设是体现一个教师经验和水平的重要方式, 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 其对课堂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的启迪, 都是非常有办法的。用语言构建导语内容, 是创设情境的有效办法之一。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 要以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走进课堂, 用自信、微笑来唤起学生的意识, 将自己的情与文章的情融入到语言当中, 洋溢在讲台上, 从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一旦学生的思路被调动起来, 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与教师一起构建更加融洽、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用音乐伴奏来渲染情境, 让学生体会语文的情

有人说,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艺术。用音乐来渲染情境, 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 营造出更加浓郁的艺术氛围。在以往的教学中, 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与语文教学没有任何瓜葛。语文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在“满堂灌”或者滔滔不绝地讲一些例题、要点。为了多方面启迪学生, 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语文, 我在教学中加入了音乐元素的运用, 在选择题材上接近教材内容, 并符合学生的审美标准。这一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长江之歌》这篇课文时, 鉴于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 我在备课的时候就精心准备了同名歌曲作为导语。我在上课的时候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 是一首诗, 同时也是一首家喻户晓、传唱极广的歌。相信有很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歌, 也有的同学会唱这首歌。下面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长江之歌》, 然后说一说歌曲带给你哪些感受。”在全班同学的翘首以盼中, 我播放了《长江之歌》这首歌。那气势恢宏、雄壮豪迈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生, 他们有的情不自禁跟着音乐哼唱起来, 还有的双眼出神, 沉浸在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中。通过这样的渲染气氛和情境创设, 学生带着情感去体验长江的博大和无私, 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的情感, 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企及的。

三、用多媒体来重现情境,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 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缺乏想象, 也不再满足单一的授课过程。这个时候, 多媒体的出现改良了传统教学模式。有些课文学生不能把握感受, 无法形象地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第二次创造, 将这些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面, 并带领学生去感知和欣赏。多媒体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独有的特点, 能够创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感受的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从而乐于去接受、去理解知识。

例如, 在教学《山海关》这一课时, 有一些学生去过山海关, 也有的学生没有去过。这时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兴趣也许难以提高, 而且他们会觉得没什么新意。这时我就将精心准备的关于长城的纪录片播放出来, 学生立刻被眼前这条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巨龙深深吸引了, 纷纷用“真壮观”“太雄伟了”等词语表达感叹和赞扬。这时我启发他们说:“山海关是长城最雄伟壮观的部分之一, 关于它有很多历史和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系统地去进行了解。”这样学生整堂课都兴趣高昂, 积极参与学习。

再如, 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 学生虽然对桂林不陌生, 但只是听说了桂林的山水甲天下, 却很少有机会去观赏。于是, 我在课堂上播放了桂林山水的纪录片,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体验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感觉。在看完之后, 学生都赞叹道:“真的是太美了。”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 还使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课文。

四、以生活再现情境, 用表演丰富情境

学生对于熟悉的内容比较容易产生兴趣,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贴近生活, 让学生觉得书中的场景自己经历过, 不陌生。尤其是在布置写作文的时候,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去描写自己所熟悉的事情。例如, 在布置写《童年趣事》时,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经历过的有意思的事情。这样不仅说的学生说得有劲儿, 听的学生也听得有味儿。然后,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说所想去写作文。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让学习和写作变成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小学生都有很强烈的表演欲望,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记叙文的描写, 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 让他们对课文中的角色产生亲切感, 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由于表演的形式不同, 不仅能让学生揣摩角色, 也对他们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在表演过程中, 台上与台下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一情境的创设,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沉闷中得到真情的释放, 而且也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明白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创设情境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第10篇

此, 我做了如下的尝试:广

一、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东

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情感积蓄的梅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州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遵循一定的规则展●开。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课文凌

中的人物角色。只有站在角色立场上, 才能环贴心着意, 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 人物

的“话”好像是自己说的。这样就可以消除文章与学生的距离, 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亲切和深刻。如在教学《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时, 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中国留学生“我”的情感并不怎么深刻理解和体会,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酝酿文中的人物情感, 然后小组派代表进行角色表演。学生在与同学们的愉快讨论中, 在角色扮演的临场发挥中,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扮演角色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 又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二、借助绘画再现情境

在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课文内容和结合学生的实际, 借助绘画这一手段设计一些练习, 巩固课文知识。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后, 针对广告专业的学生, 我说:“文中的小屋描述的是那么的美, 真是文中有诗, 文中有画, 你能根据文中的内容, 加上你的想象和创造, 为课文配一幅插图吗?比一比, 看谁画得最好!”因为融合了一些专业的兴趣, 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他们大显身手, 把他们的专业水平全都发挥出来。通过这次的绘画, 学生在愉快的绘画中把课文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 收到了“一图穷千言”的效果。

三、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美妙的音乐常令人心旷神怡, 其韵律、音韵、节奏常把人带进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能制造气氛, 渲染情境, 让音乐走进语文教学, 那将是另一番天地。我们可以用音乐的方式引入新课, 不仅能营造很好的课堂气氛, 而且可以借用音乐中的歌词、节奏等直接地在不知不觉中过渡到新课当中。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 可以通过播放歌曲《幸福在哪里》, 通过歌曲的旋律、歌词引入新课。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 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是比较吃力的, 这时就可以播放一些腰鼓表演的视频, 通过视频里的画面、音乐, 加深学生对腰鼓队奔放的舞姿、激越的声音、磅礴的气势的理解, 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语文之源, 依据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创设情境, 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体会文章的思想立意, 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感染熏陶。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十分感人的短篇小说。它叙述了一家三口突然遭受厄运之后, 顽强不屈, 奋发上进, 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读来令人深受感动、鼓舞。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 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中逆流而上的精神, 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们打开记忆的闸门, 由自己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食物说起, 并分析印象深刻的原因。接下来我跟学生一起举例老一辈怎样在艰难的环境下求生存的故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 听得有味, 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 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到课文中去。

五、游戏教学引入情境

中专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喜欢游戏活动, 若能将语文知识与游戏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知识, 学生是非常愿意接受的。在游戏中, 教师也要一起参与游戏, 语气和态度要亲和, 这样才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如在《说话训练》这一课, 可以设计一句话接龙游戏, 如果谁卡了壳, 就罚他说个绕口令。这样的游戏能使全班学生一起参与, 学生感到新奇刺激, 那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

目前, 多媒体技术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纳和应用, 因为它逐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它能使教学过程有序化、整体化、形象化、趣味化, 令人赏心悦目。如在教学《洛阳诗韵》时, 课文从洛阳的“古”“美”“绝”“奇”四个不同侧面选取了典型材料, 由于学生不能亲临其境, 学起来觉得抽象、枯燥。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文中所提到的白马寺、牡丹、唐三彩、龙门石窟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介绍, 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 学生马上被吸引住了, 学习的情绪高涨, 教学效果非常好。

实践证明,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情知对称,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能寓教于乐, 把教学内容的“此情此景”变为学生学习的“我情我景”, 满足学生学习中的情感需要, 促成学生乐学;甚至将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所以, 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 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创造, 赋予生命的事物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组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引发了师生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一、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

《谈生命》从题目看好似论述性的文章, 实则冰心为我们临摹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奔腾不绝的江水、顽强生长的小树无不呈现生命的绵长、翩动, 无论经受多大的风浪和险阻的巉岩考验, 多么寒冷的严冬、酷热的仲夏折磨……都能昂着头向远方奔腾、向高处生发, 尽现生命的强大!

人的生命亦为如此, 艰难困苦的境况会不期而至甚至一生相新随, 也唯有这种顽强不息, 才能战胜险恶, 演绎精彩生命。师生沉浸疆在生命的绚烂中, 感受“江水、小树和人都一样经受挫折和不幸, 但阿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深刻哲理:人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克

战胜惰性, 学好科学, 丰富自己, 贡献力量, 才能迎接欣欣向荣的人

生之“春”。●

课上, 我的板书描绘了那一江滔滔的春水和那株茁壮成长的小秀

树, 它们的交相辉映不正像是人生坐标———横向是鲜活生命的奋斗价值, 纵向是茁壮长成的历史年轮。此时, 我心中不由涌动随之澎湃而来刹那间响彻耳际———何不将数学的严谨和语文的智慧成趣, 按照生命之旅设计一张自己的人生坐标图呢!于是, 我手中的粉笔重重的“十”字交叉箭头线落在黑板上, 映出了两道深深亮亮的坐标轴。在这个坐标系中虽然人的生命图像是弯弯曲曲的, 但是显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条在第一象限里向上的生命线, 线上面的那低谷正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冲刺时而做的准备啊!

一次不寻常的教学, 从一江春水留驻孩子们的心间, 让一抹绿荫圆润孩子们的心田, 绽放出集美育、理育、德育于一体的美丽之花!

二、生命的灵性无处不在

《那树》的作者是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那树是大自然的强者, 那树是人类的朋友。但在极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 它倒下了, 引发出了人与自然的思考。

鸟儿在它枝头歌唱, 孩子们在它庇护下游戏, 燥热的人们在它

浓荫下避热, 情侣们在它的温馨里说着情话, 老奶奶与它成为了朝夕相处……这一切在那晚上都不复再现, 刽子手们向它下了毒手, 但是它只是在倒候叹息了一声, 两个星期后被连根拔起连灰骨也一起被清扫进了垃圾桶。

那树是有灵性的, 住在它身体里的蚂蚁在它的通感下连夜搬家。它们在际说了不知多少的肺腑之言———只有它们彼此明白的言语……那树啊, 你多么顽强多么有灵性的生灵啊!

学生几乎都对人类的文明“倾倒”了:析词, 解句, 对两个“陷阱”的含义刻的认识, 对那个“大头颅”的倔强精神赞叹不已, 对“绿着生, 绿着死”这世的“民族”又有了更加完善的共鸣感悟!随后争做文明人、乐行道德事便在校然成风, 可以说如花一样的年华在那树的生命谢幕中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三、生命的坚忍积极向上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作者面对大自然创造的林奇迹, 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在幽暗的岑寂中, 一点点生发生长, 长成一片蔚的森林……字字珠玑无不表达了作者对孕育的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敬森林、峡谷共同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第11篇

一、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境创设缺陷

情境创设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尤为重要,它能引领学生进入课堂、走进文本,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1.“直线提问”的片面思维弱化了课堂提问的情境创设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组织课堂的方式,也是课堂情境创设的重要工具。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大多采用“直线提问”的方式,即注重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这种针对性强、具体的提问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引学生的学习,但是从中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效率上来讲,它弱化了课堂情境的创设,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情感、形成价值观。例如《黄河颂》一课的学习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是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重点是感受诗作中迸发的激情与英雄气概。教师设置了提问“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初看起来这个提问指向明确,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引,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提问过于直接,甚至弱化了目标要求中的“感受”,教师没有营造出良好课堂氛围来引导学生结合朗读去感受,这对注重情感体验的本节课来讲,并不是最好的提问方式。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能够注重用语言营造情感体验氛围:“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我们能够从文本中体会到很多相同的情感,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切入点是不同的,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在《黄河颂》中汹涌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感,被作者的这种情感所震撼和感动,那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情感的呢?”这种富有感染力的提问避免了提问的直接和僵化,丰富了课堂情境的创设。

2.课堂提问的情境创设不够确切,对提问有效性促进不够

情境创设也需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不仅要契合教材,也要结合课堂生成灵活多变。教师在课前预设时,会对课堂提问做出具体的定义和定性,明确其指向性和指导性,也会对如何切入提问点做出规划,但是在课堂的实际运用中,教师由于对生成把握不准、对课堂走向分析不够的缘故,对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不够准确。例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教师设置了“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这样的提问,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特意结合前文突出了苦难到希望再到荣誉的发展过程,甚至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证,希望学生能够将这种情感变化具象化,加深理解。教师在氛围营造过程中忽略了学生成长经历的泛白,人为拔高的例证并没有给课堂提问的理解带来多少帮助,相反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二、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境创设技巧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方式多样,教师要注重对提问做好铺垫,在情境创设上下足功夫,掌握足够的技巧,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情境创设的能力,为课堂的高效提供动力。

1.充分结合教材选择语言策略,创设提问情境注重学生情感的调动

中学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语言的渲染作用,对课堂提问的情境创设依然如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时,要充分钻研教材,科学把握教材的情感立足点,对学生的学情也做出合理预设,制定契合的语言策略。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才能让语文课堂的提问和教学更易融入教材、达成目标。例如《孔乙己》一文,教材本身的语言特点就非常鲜明,教师要充分把握这种语言艺术,分析人物心理,在课堂上也采用这种语言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学生的情感更接近教材,提问的效果会更好。

2.外在与实质并重,让创设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

课堂提问的情景创设不仅要从组织形式、表现力上来看,也要分析它对提问到底有多少促进作用。良好的情景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感悟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学生投入到对文本的感悟时,他们的思考经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习效率更高,解答问题更明确和准确。做到外在与实质并重,让创设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

语文课堂的情境创设 第12篇

一、创设优化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基础

2011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感到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环境是多维的, 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要做热心人, 应当科学地说, 一般的环境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优化的环境则能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溢着灵动, 处处充溢着灵动。也应当这样去说, 优化的环境不可简单地理解为热闹, 必须是实实在在的, 必须是能够丰富我们学生的感知的, 以启迪我们的学生去探究。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 一单元为一个整体, 就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而言, 我们将创设怎样的环境去形成学生充溢而灵动的生态发展的课堂呢?笔者善于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如在学生朗读时配放音乐, 如在导入新课时利用课件和音乐, 突破其时空的界限, 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审美对象。为了凸显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有时还让电影镜头进入课堂, 我们看到诸多的小说文学作品已被创作家改编为电影电视, 这就便于我们去利用特写镜头让我们的课堂充溢着灵动, 这可让音频与视频的优化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进而使得我们的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感悟名家小说的充实的内容, 进而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价值的信息。

二、创设互动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课堂的纽带

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是作品、编者、教师、学生四者感情交流的过程, 那么我们的教师则应当是多方感情交流的媒介, 我们的教师必须依据作品运用多种手段去创设互动情境。应当说, 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因素很多, 这需要我们去依托作品内容灵活掌握。笔者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则善于利用多种互动去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良好局面。首先是把握好一个度, 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又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之间, 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旋律,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的不同,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体验存在着差异性, 那么学生在互动时肯定会出现错读的体验。且慢, 我们无需去做应急性的评判, 另辟蹊径去让学生去进行互动。老舍笔下的祥子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 而当学生对祥子租车的情节进行互动认识时出现了偏差。祥子拉黄包车交包月钱, 起早贪黑, 挣的是辛苦钱, 却仍然被盘剥, 使辛苦钱变成血汗钱。这时有的学生竟然离开了时空的限定, 认识上越出了道德底线, 认为租车交租金是理所当然, 这让我感到互动可能会偏离学生对历史及社会形态的本质的认识。所以此时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社会形态的认识, 引导学生去理解相关的价值观念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进而弥补了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在日后的教学中, 我也谨记这一点, 让学生互动, 必须先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深入的认知和有导向的互动, 应建立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之上。

三、创设期待的情境是形成充溢灵动的课堂的升华

对每一个孩子都要期待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实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总有那些学生在课堂中自卑或者自闭, 没有任何的灵动感, 如果放弃了这些学生, 何谈面向全体, 如果直接灌输给这些学生, 又何谈自主。这是一对矛盾, 但解决这矛盾的办法也总会有的。首先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不要自卑也不要自闭, 让他们有一丝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肯定和确认程度, 如果我们要让平时在教学活动中存有自卑和自闭心理和行为的学生树立起信心, 就需要我们怀有期待的心理和行为, 教育学告诉我们期待是一种美丽, 而对我们每一个学生而言, 热切的期待不就是点亮他们心中那盏希望之灯的烛火吗?语文课堂教学中, 只要我们善于通过有声的期待或是无声的期待去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就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生成出大面积的、实实在在的而又无限的精彩来。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参与是有效形成充溢灵动的语文课堂的必要条件和手段, 如何利用这一手段, 此乃我们语文教学中所必须认真研究而又踏实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情境,灵动,课堂

参考文献

[1]祈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上一篇:投资配置下一篇:广告翻译研究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