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范文

2024-08-07

沉浸理论范文(精选10篇)

沉浸理论 第1篇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但实际上,听说能力一直是学生语言能力中最薄弱的环节,听说教学也呈现出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弊端。很多教师只是课堂上简单地重复着 “放录音、做题、对答案、复述”这样的机械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对听说课逐渐失去了兴趣,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如何使听说课生动、有趣,富含信息量,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其中,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沉浸理论给予大学应英语听说教学一定的启示。

一、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 Flow Theory) 是由美籍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1975年首次提出,以后逐步得到完善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全身心投入而忘却周围的环境,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乃至进入一种主动“排异”的状态。通过大量的调查实证研究,奇克森特米哈伊发现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总是怀着喜悦的心情去从事所选择的活动,而且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去做它,完全不受其他干扰的影响,许多人由于全神贯注而暂时忘记了自身的存在,不同程度地感到时间快、效率高。奇克森特米哈伊将这种状态称为“沉浸”状态,把这些感受统称为“沉浸体验” ( flow) 。沉浸状态能够使人们的意识不自主地集中到相对狭小的范围内, 只对一些特定的回馈产生反应。经常性的沉浸感受十分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热情,能够使人们更加乐于挑战富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以此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奇克森特米哈伊把“沉浸体验”解释为“由于全神贯注投入而更好地完成任务的一种心理状态”,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 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 and skills) 。这是沉浸体验产生的最重要条件。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沉浸便会发生。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觉得无聊,而挑战太高则会使人产生焦虑或挫折感。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名受试中学生中,沉浸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2. 参与者感兴趣,全神贯注投入( interest) 。这是沉浸体验产生的最基本条件。

3. 参与者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强烈的内部动机( clear goals) 。这是沉浸体验产生的能动条件。明确的学习目标给学生方向感; 强烈的内部动机能促使学生勇于克服困难。

4. 参与者得到及时持续的反馈( immediate feedback ) 。这是沉浸体验得以持续保持的必要条件。

5. 有利于学习的环境( learning environment) 。这是沉浸体验产生的外部条件。奇克森特米哈伊指出,“沉浸”是学习、工作时的“最佳体验”( opti- mal experience) ,它所带来的内在满足感能使人们在从事任务时满怀兴趣, 忘记疲劳,不停探索,不断达到新的目标。

沉浸理论运用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带给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沉浸理论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沉浸体验能给人带来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会让人产生一种充满乐趣的心理状态。经常感受到沉浸的人表现得更加活跃、进取、专注、坚强且有创造力。这为英语的听说教学带来启迪。目前很多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如果能在听说教学中创造条件使学生进入沉浸状态,并体会到沉浸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说训练,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此,教师在听说教学时可以运用沉浸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 一) 所选材料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匹配

沉浸体验是一项复杂的心理体验,其中挑战和技能保持平衡是沉浸体验产生的最重要条件。这种平衡不仅能促进学习者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能促进学习者进一步提高技能,在更新层次的挑战上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在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如果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或者直接选择放弃; 如果材料太简单,又缺乏挑战性,学生也会感到厌倦。应该确保60% - 70% 的内容是与学生的水平相当,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样能使学生感觉学习内容自己能理解的同时又具有挑战性,如此一来,挑战和技能就会形成一个不断持续的循环。而每次循环都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提高。

( 二) 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专注于某项事物而对其废寝忘食地思考、 研究时,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材料或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听力内容和讨论主题用在听说教学中。同时,教师可以将听力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口语的练习内容,要求学生把自己听懂的内容再表达出来,这样即能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能增强学生英语认同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产生沉浸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持久兴趣。

大学生对于大众文化非常感兴趣。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把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可以使学习气氛更和谐自然,语言环境更真实,学习动机更持久,有助于培养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影视中恰当的具有真实语境的片段,利用这些材料使学生沉浸在真实、具体的角色中,让他们感受到完成真实任务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 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

著名语言学家Stern指出,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目标。 确立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学习计划有显著相关性。沉浸理论重视参与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进行听说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指示。在课堂上针对某一篇听力材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先从整体或概述入手,比如材料主要讲了什么? 从几个方面讲的? 使学生在听完一遍后基本就能得到答案; 然后针对各个段落再设计细节问题,比如材料中提到的几个原因分别是什么? 使学生在听第二或第三遍时找到答案。这样,学生每听一遍都会有明确的目标任务,更容易完成相应的任务,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同样也应该针对不同的话题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能顺利的完成任务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 四)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于大学英语听说课是十分必要的。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 只要戴上耳机上听力课就开始紧张畏惧,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努力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除了在选材方面要注意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以外,还可以在听力之前先介绍一些与听力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材料中出现的生词,疑难句型等,帮助学生扫除听力障碍; 另外,可以适当减少针对个人的课堂提问, 采取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学生的压力。沉浸理论要求学习者要合理分配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疲劳现象,教师不应整节课进行单一的听力或口语练习,而应该采取听力和口语交替进行的方式,在听力中插入口语训练、课堂讨论,这样即能合理分配学生注意力,又能适当调节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有可能沉浸在英语学习中。

三、结语

沉浸理论能够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提供心理学理论支持。由于听说课相对课时较少,期望通过每周一次的上课来快速提高听说能力是不现实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沉浸理论在听说教学中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协调学生英语水平和所选话题的难易度,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内在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下的听说训练中也能进入沉浸状态,因为这种体验能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能保证学习的持续性,最终才可能实现提高听说能力的目标。

摘要: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听说能力是语言学习的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大学英语听说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听说技能的课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学效果,成为英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沉浸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有助于学生产生沉浸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沉浸理论 第2篇

【摘要】随着汉语热,美国不少小学推出了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在多元智能理论下,合理地设计和应用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多元化地学习汉语,了解汉语文化,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智能 汉语沉浸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77-01

引言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评价标准可以分成八大范畴,即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治-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强调了语言学习和评价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包容性。在汉语沉浸式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小学,教学活动必不可少,在多元智能理论下,活动的有效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元智能与教学活动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在教学活动实践中需要具备多样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1]。多元智能理论下,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各个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辅助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增加教学乐趣、深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1.言语-语言智能主要是培养语言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高效地使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和积极交流的能力。在汉语沉浸式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展”、“故事会”、“超级演说家”、“最佳辩手”等从易到难的课堂活动地组织个人、小组和全班的教学。

2.数理-逻辑智能指学习者靠推理来进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找到答案,探求事物间的规律和逻辑结构。这种模式下,学生最易掌握的是组词和句型练习,如组词“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橄榄球等,又如句型“我喜欢_____(牛奶、面包、鸡蛋),因为______(牛奶、面包、鸡蛋)好吃。”学习者这种活动,能够掌握“打”字的动宾形式的组词结构,并理解句子中的因果关系。

3. 音乐-节奏智能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在汉语沉浸式教学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是歌曲、数来宝、绕口令等,朗朗上口,记忆牢靠。教师可以通过有文化特色的汉语歌曲来改编教学内容,既原创,又时尚。如教授“颜色”这一主题时,可以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调来演唱带有颜色味道的歌词:“‘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是‘绿草,‘红‘红的太阳放光芒,‘黑‘白的熊猫伸懒腰。”

4.视觉-空间智能中,学习者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对于这部分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颜色卡片或者立体模型进行汉语教学。如讲解句型时,教师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卡板表示主语、谓语和宾语,通过颜色卡板位置的排列来辅助学生对汉语句型的理解和汉语语序的掌握。

5.身体-动觉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这部分学生有很强的运动天赋和身体协调能力,设计这类型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让课堂动感十足,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常见的就是全身反應法,可以利用造型、触摸、做手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2]。“数字功夫操”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中国数字的特点和写法;“笔画太极”可以协辅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笔画,体验太极文化的奥秘;“趣味运动会”可以让学生在中国味的课堂活动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等。

6.交往-交流智能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和人际联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个人活动会穿插于团队活动和全班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交际和交往能力。如“汉字接龙”、“科学实验展”、“中华武术秀”、“我是帮帮团”等教学活动有效树立了学生互帮互组,相互鼓励和共同进步的优秀品质。

7.自治-自省智能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优点,让学生在轻松自信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常用的教学活动有“我很棒”、“五年后的我”、“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和预见自己,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作息时间,更高效地学习汉语。

8.能够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的能力叫做自然-观察智能,主要包括自然探索和社会探索两方面。比如,在“天气和气候”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了解和认识四季及其变化;在教授“植物”主题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种植绿豆,定期画出绿豆的生长状态,观察并记录整个成长过程以及所需要的生长要素。

二、结语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实践者[3]。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智能发展方式。汉语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发掘并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保证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并给出多元化的客观评价。

参考文献:

[1]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Helena Curtain, carol Ann Dahlberg. 语言与儿童---美国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指南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沉浸理论 第3篇

一、基于沉浸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心理学上又称为“认知地图”、“认知结构”等,是指认知主体(包括人、组织和系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支架”,特定知识背景下造成学习主体在进行知识选择、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方面表现出特定的模式和路径,认知模式影响学习主体对新知识的获取、吸收和应用,它规定着主体知识活动的方式,进而影响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流量和知识转移效率。将沉浸理论与认知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于探讨学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沉浸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认知理论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沉浸理论则特别地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在此基础上将基于沉浸理论的学习认知模式分为八个阶段:

1. 目标任务。

学生的大脑信号会接受到来自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通过分析检索出任务的目标,在明确目标任务后形成学习动机。

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持性条件。

3. 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在此阶段,可用信息加工模型理论来解释感觉登记中的重要信息经过“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过程。当学生的注意受环境中某一特定的刺激时,来自环境的刺激信息经感受器在感觉登记器上作短暂的寄存,此时贮存的是原先刺激的某些特征。然后通过选择性知觉进入短时记忆。能保持的信息项目可能要经过内心默默复述。在随后的阶段,信息经过语义编码的重要转换而进入长时记忆。

4. 编码。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以几种不同的编码方式转换以后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5. 寻找和恢复。

恢复是个寻找的过程,学生得到了其他的环境里或者记忆中其他部分线索的帮助,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由于线索的提示作用而得以恢复。

6. 反应生成。

长时记忆的内容或再现,或转化到学习者的作业中。而生成的反应则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进入沉浸状态;二是,学生无法进入沉浸状态,会出现焦虑和挫折感以及无聊和无兴趣。

7. 输出结果。

在反应生成之后会产生两种结果,学生进入沉浸状态和无法进入,这两种结果主要是与学生自身拥有的技能和所面临的挑战相关的。当技能和挑战匹配时,学生就会进入沉浸状态;当二者不平衡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挑战太高,学生会产生焦虑或挫折感;挑战太低,学生会觉得厌烦。

8. 反馈修正。

学生无法进入沉浸状态时,这种信息会反馈给教学者,而教学者接到信息后,会通过两方面的努力来改善认知过程,一是修正任务目标,使其与学习者的能力相匹配,二是对学习者进行再培训,进而使学习者最终进入沉浸状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将沉浸理论应用于学习的认知模式分析,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教学者的教学设计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分析

商业游戏之所以容易使玩家沉浸,关键在于游戏设计者巧妙、合理地设计了一系列“挑战———技能”高度平衡的关卡或任务。所以,探讨工商管理实验下的沉浸体验类似于玩家在商业游戏中的沉浸体验,只是由单纯的游戏行为,添加了实验学习的因素。沉浸理论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体验,它为我们的教学设计找到了心理学上的支持。根据沉浸理论,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工商管理类课程实验难度两个维度关系的认识,可将学生实验学习状态分为四类,见图1。

1. 焦虑。

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一种焦虑的情绪。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足以去应对挑战比较高的实验,对于不能完成的任务,学生会有烦躁焦虑的心理,甚至会主动放弃继续进行实验,从而失去实验的意义。

2. 淡漠。

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小,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低的时候,学生虽然可以掌控实验的进程,但始终在低级阶段徘徊,不能产生某种成就感,也不会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与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实验产生淡漠的情绪,逐渐失去进行实验的动力。

3. 厌倦。

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小,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时候,实验对于学生来讲,缺少了一定的挑战性,从而失去了一定程度的激励效果,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完成实验。当学生总是面对很简单的任务时,他的理论及技术水平远远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得索然无味,学生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4. 沉浸。

当课程实验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时候,学生尽管理论与技术水平很高,但与之相对的是更高的实验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运用其所学知识,忘我的沉浸于实验状态中。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实验步骤,产生一定的操控感,又进一步激励学生去接受新的任务,从而对未知的挑战产生极大的兴趣。

随着学生接受的实验难度越来越大,其综合素质能力也将会进一步增长,二者不断地进行匹配,整个过程就是处于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可以用图2来表示:

由图2可知,当学生在实验的第一阶段进入沉浸体验时,对实验产生一定的操控感,对于进一步的实验挑战,会产生一种激励效用,激励学生接受实验的第二阶段的挑战,为战胜第二阶段的实验挑战,学生应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只有更高的自身素质能力才能与更高的实验挑战相匹配,这样才可能在实验的第二阶段进入又一次的沉浸状态。以此循环,实验的挑战度越高就越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增强对实验的兴趣,为了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会随着实验难度的增大而不断提高。只要在工商管理类实验的难度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相匹配,并且二者都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在实验的每一阶段,当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任务时,就会有一定的操控感,引发对下一阶段实验的兴趣,激励学生接受下一阶段实验的任务,只要达到沉浸状态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实验阶段,并且沉浸体验充斥着整个实验过程。

三、提升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学习中沉浸状态的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是,推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工商管理实验中进入沉浸状态的学生,会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更深刻的认识。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在工商管理实验中进入沉浸状态,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选择合适的工商管理实验教学软件。

一方面,工商管理实验教学中软件的选择很重要。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实验软件的难易程度要适当。根据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选择合适的软件。

2. 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实验环境直接影响学生进入沉浸状态。心理学认为,实验环境是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行为。好的实验环境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促进学生获得沉浸体验。

3. 提供积极情感导向。

在工商管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觉得实验有趣并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完成性,进而感受到沉浸带来的愉悦。在某种程度上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看成是学生求知和情感欲望不断满足、调节、提升的过程。这就要求实验教师有良好的职业观,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

参考文献

[1]Csikszentmihalyi, M.&LeFevre, J.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 (5) :815-822.

[2][5]吴冬芹, 周彩英.浅析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安康师专学报, 2004, (6) :89-92.

[3]陈伟睿.网际网路之流畅经验初探性研究[D].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系, 2001.

[4]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杂志, 2009, (1) , 20-25.

沉浸《申江胜景图》 第4篇

这本书有价值的地方是保存了120余年前上海的一些风景和民俗的史料,是最早的风景图册,后来照相的风光书比它更晚。过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大多是虚写的,比如画一幅《西山垂钓图》,虽然看上去亦是岗峦隐秀烟水渺弥,但与实际情形没什么关系,完全是“心中的沟壑”。《申江胜景图》却是写实的画法,所以能留下百年前真实的情景,这是清末受到西洋画的影响而造成的。

申江是黄浦江的别名,传说是春申君黄歇开凿,因即以其姓名之。也有称之为歇浦的,民国初上海有一部很流行的小说名曰《歇浦潮》。我在少年时就知道春申君,他和信陵君、平原君皆好养士,有许多有才能的门客,曾当过楚国的宰相。上海在战国时原是春申君的封邑,不过春申君庙因年代久远已告湮灭。晚清王韬《瀛堧杂志》记载:在北门外的三茅阁侧有延真观,俗呼为长人司,司神不知是谁何,土人即以春申君当之。杭州人葛元煦的《沪游杂记》,载同治初年洋泾浜河干尚有一座“春申古迹”的牌坊,到了光绪初年连牌坊也不见了。

上卷第44图是外滩海关。笔者母亲原籍上海,幼年随母游览外滩时,海关的大钟楼是印象最深的之一,楼顶的报刻钟每十五分钟会有悠扬的音乐飘散,不过我却从没听到过。现在的海关大楼始建于1925年,在当年它的正式名称应是“江海关”,并是最后建成的,在之前还有两座,所以于外滩已是三易其身。在前的海关是一座教堂式的建筑,钟楼耸立于主楼的旁边,像是英国的教堂,此关是在1925年间拆毁的。再上推68年的咸丰七年(1857)是此址最早的建关,光绪十年(1884)时尚在,就是《胜景图》上所描绘的情景。配诗曰:“雄关屹立形峨峨。”那是座有些像中国庙宇式的建筑,门楼有一匾额大书“江海北关”四字,其宏大还要胜过紧邻的汇丰银行。那时的外滩尚为土路,而江岸绿柳婆娑。民国25年上海通社编的《上海研究资料》,所取的海关图就是这一幅,可能这是仅存的最老的海关写真。

租界在一般人的知识里认为是清政府租地给列强,其实不是。《南京条约》只规定英国人有权在5个通商口岸居住,而划租界是中国人自己出的主意。最初的目的是限制外国人只能在划定的界限以内租地和居住,并向原地主付租金。经过小刀会、太平天国几次事件以后,租界的管理权完全被外国人所掌握,成了国中之国,这是始料未及的。租界法院原有“会审公堂”,是很有意思的,可能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法庭。据说凡有洋人与当地居民纠纷的案件,由中外官员在会审公堂共同审理。光绪二年(1876)出版的葛元煦《沪游杂记》中说,一般华洋民事纠纷归会审公堂,若是人命等大案则移交县署。但依治外法权,外国和中国案犯各由本国法庭按本国法律判罪,互相无权干涉,故葛氏所说命案归县署是不确的。有记载的最早的两起外国人杀害华人的案件,一是美国人杀死华人船主,另一起是英国人杀死华人工匠,都被判处绞刑。租界的法院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我们自不应表示赞许,但客观地说也并不如某些人想象只是袒护外国人,或比吾国王朝的昏官断案更高明。治外法权的理由,是说清国律例文明程度太低。中英中美条约中都有条款规定:“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审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宜皆臻妥善,英(美)国即允弃其治外法权。”《胜景图》的第53幅使我们能目睹会审公堂审案的实际情形:在一所中国式的衙门里,前有木栅栏,堂上的大案后面坐着带礼帽穿西装的洋官员,和带红缨帽的清朝官员,洋犯坐在椅子上,中国人犯则依旧拖着辫子跪在地下。配诗中有一句为:“言有章程,谁其永守。”可以想见中国人的法治观念。图中所画的是公共租界(英美租界)的会审公堂,因为法租界的设于领事馆内。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会审公堂先后取消,所以这也是历史陈迹了。

下卷第18图名日“公家花园”,是上海的第一座公园,由租界工部局于1868年建成。这是一个临江的很小的公园,现在不知道是否还有遗迹,若有距今已是141年了。西式的公园和中式的园林不大一样,我们熟知的是人造的山水、搬来的奇石,以及亭台和回廊。西人模拟乡村,所以喜欢植大片的绿地、花卉和树木。工部局陆续在上海修建了不少公园。说到公园,容易让人想起耳熟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据说公家花园就挂过这样的牌子。后来有人解释说在英语中“华人与狗”并列只是描述客观的事实,没有中文那样比人为狗的意思,而且英语“狗”不是骂人,通常的骂人话是“猪”。由工部局开辟的公园,是规定不许华人入内的。法工董局建的公园也不许华人进入,如顾家宅公园(俗称法国公园),公园章程的第1条就是不许中国人入内,第2条是许狗入园,但必须有人牵引和带口罩。光绪时工部局在苏州河岸曾建一公园,是对中外一律开放的,取名“新公园”,后来改名为“华人公园”,进园休息的人大部分是苦力。当年公家花园落成后,因拒绝华人而屡遭抗议,租界当局总以园小不能容纳许多华人为辞。直到1928年开始,这些公园才逐步对华人开放。在中国的土地上限制中国人的行动,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己似乎比洋人更热衷。

日本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921年来游上海,后来在他的游记里写到对城隍庙的印象:“通过了古董街,到了一所大庙宇,这是在绘信片上也曾见到过的城隍庙。庙内有许多参拜者拥挤地磕着头,上香的,烧纸钱的,其多至于在我想象之上。大约是烟熏太重的缘故吧,梁上的匾额以及柱上的对联,都奇怪地带着油媒。或者庙中不染油媒的只是上面错落吊着的金色及银色的纸钱与那螺旋状的盘香也未可知。”上世纪90年代末我在“古董街”游览,只找到一间旧书店铺,所卖的大都是民国时的流行小说和武侠小说,记得有一整套几十册的《蜀山剑侠传》。而我买到的仅是一册书品很好的瞿兑之《人物风俗制度丛谈》。城隍庙已没有阿英《城隍庙的书市》所记述的饱墨斋和葆光书铺,以及旧书摊。似乎连书店也一间都没有。在《胜景图》中有一幅百年前的“豫园”风景,比芥川氏见到的还要早40年。豫园是城隍庙的西园,里面有湖心亭和九曲桥,也是我少时游玩印象深刻的景观。豫园建于明嘉靖万历间,至1860年太平军入境,英法军进城助守借豫园作为兵营,于是池石湖山尽被毁弃。现在的豫园是同治以后重修的,据说只有香雪堂前的玉玲珑石是明时故园的旧物,这块石传说还是宋朝宣和间花石纲遗漏的,可以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押送花石纲遗落而被贬逐的故事。

下卷第4图题名日《菊花山下挟妓饮酒》,缀以青玉案词一阕:“绮筵开处黄花吐,小队燕莺无数,红粉青衫谁是主,并肩私语,分曹猜迷,博得倾城顾。仙厨胜挈麒麟脯,问酒后销魂何处,侬试清歌郎莫去,鹍弦徐拨,莺簧细弄,一曲潇潇雨。”明清两代,召妓饮酒作狭邪行被视为文人风流,不被认为是背德的行径,故而人和院与现在的情形大不相同。笔者尚藏民国十七年(1928)杂志《南金》全份,其间载有同治初年妓者的照片,下有说明:“右小影为吾家旧藏,同治初季海上名伎也,宽衣博带莲小于钩,以今视之直如蛮女。入之南金风流薮亦闲话开天之意。”宽衣博带乃是汉衣冠,此距当年已越60载,距《胜景图》情形也早20年矣。下卷24图还有一幅《东洋茶楼》,其实是日本妓馆。图中所绘比上图中国妓院的热闹华丽要冷清得多,人物也无精打采。最有趣的是所配的一首挖苦的诗,读起来让人发笑。诗曰:“绮裳缭乱不禁风,万种温存一笑中,客欲销魂便真个,不分南北与西东。入座殷勤劝客尝,时新茶点出东洋,屐声散入西风里,疑是吴宫响屧郎。强作华言道姓名,不关情处最多情,等闲也得周郎顾,一曲琵琶学未成。”

沉浸的体验 第5篇

说起美国的商业建筑, 拉斯维加斯大道两侧的建筑群首当其冲。拉斯维加斯虽然以赌出名, 却并非仅仅一座赌城, 它向世人展示着鲜明、独特、富有张力的城市文化, 也汇聚了异彩纷呈的商业建筑。这里的商业建筑多数是综合性的, 集酒店、赌场、商场、餐饮、康乐、演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建筑规模也越来越膨胀。行走在拉斯维加斯大道上, 数十座商业建筑形态各异, 传统与现代、克隆与创新、简洁与繁复在热烈地碰撞、对决。在这里有声情并茂的主题拼贴, 比如威尼斯人酒店, 将水城的标志建筑、著名桥梁和水道空间生动再现, 从室外到室内全方位地渲染出浓郁的水城气息, 而其中容纳的则是赌场、商店和餐厅等商业设施, 商业的通俗氛围悄然隐匿在了生动的异国风情之中。在这里也有先锋激进的现代元素, 比如City Center建筑群, 汇聚了Foster Partners、KPF、HKS等8家世界知名事务所的思想结晶, 形态各异的建筑单体在统一的规划思路下实现了共鸣。这些商业建筑看似夸张、疯狂, 但在功能流线组织方面是下过一番苦心的, 例如W y n n酒店, 作为一个集酒店、商场、餐饮、会议、演艺、高尔夫度假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在毗邻拉斯维加斯大道一侧的黄金地带布置了大型瀑布水景, 以及小体量的商业街和餐饮娱乐设施, 涔涔的水声和亲切近人的空间环境引人入胜, 两座弧形高层建筑位居其后, 与精致的前景形成呼应式的构图, 而高尔夫度假区则闹中取静地隐身于最后端, 整个建筑布局虽然形态自由, 但却在明晰的功能逻辑控制下井然有序。

每到一个城市, 我们都会去当地著名的商业街走一走。这些商业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 因地域文化、城市密度、规划思想等原由而呈现出各异的表情, 更给我们带来了一段段裹挟着惊喜与回味的美好体验。在美式文化熏陶下, 商业街大多有相同的连锁店和品牌系列, 但是其街区形态和单体形式却互不相同, 给人们的空间体验除了地域化的商业氛围, 更有一些独特元素在其中。有的商业街以小体量建筑组合, 伴随地形自由舒展。例如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庄商业区, 由数条并排的商业街区构成, 每条商业街两侧联排汇集着形态各异但风格相近的专卖店, 多数为一到二层的小体量建筑。在加州的阳光下, 伴随着整齐划一的棕榈树, 整个街区显得明朗而典雅。有的商业街地处密度极高的城市中心区, 用商业符号与行人对话。例如纽约时代广场商业区, 地处高层建筑簇拥的曼哈顿区中心部位, 巧妙地以一条剪刀路段区域开辟成为城市广场, 而各色商业店铺则以之为景观节点沿着周围街区铺展开来。在夜晚, 时代广场成为霓虹灯的天堂, 层层叠叠的灯光标牌与广告屏幕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彻夜不寐的时尚王国。

漫步在一座座商业建筑中, 我们更多在意的是空间的形态、流线、光效和质感, 以及商业氛围的特色营造和体验效果, 而这些商业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着实带给我们许多惊艳的创意与新鲜的体验。由于经营内容、目标人群、地域特色等因素, 商业建筑的室内氛围具有一定差异性, 对其体验效果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 而相应的室内设计也没有固守成规, 而是挖掘和延展了商业空间的固有功能, 赋予空间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体验性。例如, 拉斯维加斯W y n n酒店, 室内空间融合了新古典、东南亚和新中式等多种装饰风格, 随着变换的流线与室外空间相互穿插贯通。行走之中, 随处可见由大量色彩缤纷的鲜花组成的旋转木马、花篮、花球等景观小品。空间的新奇、色彩的绚丽、鲜花的芬芳、真实的触感以及悠扬的音乐带给我们难以忘怀的通感体验。再如, 纽约Chelsea市场由一个老旧工厂改造而成, 虽然规模不大, 但却有浓郁的主题特色。市场长方形的室内空间贯穿一条大走廊, 琳琅满目的店铺分列两侧。空间的顶棚和地面基本保持了工厂原貌, 砖石、混凝土和钢铁等来自老工厂的建筑材料在这里散发着本色的质感, 在一处空间转角的水池, 水流自碗口粗细的水管源源不断地喷出。整个走廊中都回荡着水声、人声与往来的脚步声, 粗犷的工业质感与自由的市集生活在这里被巧妙地融合。

沉浸式语法教学综述 第6篇

沉浸式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是在加拿大法语区开始的一种全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 即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作为直接语言进行教学, 把学生完全“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众所周知加拿大是一个双语国家, 大部分人说英语小部分人说法语。说法语的人因为由于接触的大环境是英语的所以学起英语来比较简单, 但是说英语的人除了在学校学习一些简单的法语知识, 平时很少接触和使用法语, 为了让这些人更好地学习法语, 1965年在蒙特利尔郊区的圣兰伯特初级学校最先开始尝试全法语教学实验, 教学对象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前班孩子们, 受到了社会、家长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参加实验的学生们一年下来, 至少有一半的课程是用法语授课的, 包括法语课和用法语讲授的其他科目, 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不但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法语听、说、读、写能力, 而且用法语学习了其他的基础课程, 培养了法语思维能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加拿大沉浸式法语教学已经取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并被引用到很多种其他第二语言教学中。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 初中以下的汉语沉浸式教学项目现在也在逐步的推广发展开来, 尤其是在美国, 据明尼苏达大学孔院院长介绍, 目前全美国共有20多所设立沉浸式中文项目的学校, 其基本模式是:在一些小学, 教学分为英文部、中文部两个部分。在中文部, 没有“英语”这一科目, 取而代之的是中文课, 此外, 其他主要科目的课上课下沟通也全部使用中文进行。这样的教学项目大多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先是全中文教学, 后向中英双语教学过渡。学生们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是全中文的课堂, 直到小学三、四年级或者五年级才开始增加一半的英语教学;人为的创造目的语环境, 处处贴着中国地图、汉字书法作品、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语录等, 并且要求整个学校里必须用中文相互交流;课堂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讲解, 更重视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玩儿中学, 在用中练。用中文讲授其他科目, 老师也多用比较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教授, 直观的图片、动手的游戏、全体的合作等等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据相关报道, 在美国的波多马克小学就开办了一个具有以上特点的学前班和一个一年级班, 总共有48名学生。除了中文以外其他课程也由这位华裔女士担任, 数学、图画等课都用中文讲授。上课时, 老师只讲中文, 或者借助直观教具、身体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她把课程分成若干小节频繁提问, 以保证学生跟得上教学进度。谈到目前学生的中文程度时, 她说, “48个学生中, 有一半学得蛮不错, 2/3跟得上。”令人惊奇的是, 这两个班在数学教学上与其它用英语教学的班级成绩完全一样, 这使教师和学生家长大受鼓舞, 家长们都对自己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

由此可见, 沉浸式教学法在汉语的海外教学领域已有了一定的推广和发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高效、快速和全面发展是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最大优势。由于学生整天都沉浸在汉语语言环境中, 他们习得语言的速度与能力比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外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要高很多, 同时他们的文化意识也更强。一个入学仅16天的学前班, 孩子们居然能够明白教师“请看老师”、“伸出手”、“我们一起做操”等指令, 学生的听力和汉语领悟力令人惊讶。沉浸式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 学生语言技能和数学技能都比非沉浸式项目的学生好, 著名的英华和新星小学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 由于沉浸式汉语教学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比如说:沉浸式汉语教学仅在个别学校进行, 并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能够胜任沉浸式汉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能够适合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的教材非常有限。总之, 沉浸式教学法是一种既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内容, 又把目的语当做学习工具的非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不同于在目的语环境下的目的语教学, 也不同于在非目的语环境下的外语教学, 而是在不放弃自己母语的前提下, 最大程度的把学生“浸泡”在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中, 让学生自然的习得语言并练习和使用语言, 不自觉的养成目的语的思维方式, 真正学会用目的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然而这样一种高效、快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依然面临着很多亟待我们研究并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不仅在理论上加强研究和建设, 而且应该努力实践并实施这一教学模式, 改善现在海外汉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 提高汉语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志平.目的语环境中的强化教学一例——北京师范大学“普北班”评介.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年第3期

[2]闻文.浅谈加拿大沉浸式教学法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

[3]杨捷.“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三星的实践.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沉浸式”英语教学的实施 第7篇

一、创人文环境, 设氛围英语

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育主阵地——教室, 是学生活动最多的地方, 那么为何不让我们的教室成为学生默默无闻的“老师”呢?为此, 我们改变以往的英语角, 将我们的教室四壁挂满了色彩斑斓的图片和单词的纸片, 如学生的自我简介Personal Introduction and pictures;低年级教室里还可以挂上alphabet, colours and numbers的英语图片;每位学生的生日可以呈现在教室里:Birthdays in January/February/March…/December。如此让学生置身在一个英语氛围中使他们能不断得到英语的熏陶。

二、创英语情境, 讲自然英语

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体验情境。我曾有幸亲历一堂戏剧表演课:“在公交车上的一次奇遇”。课堂上通过模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乘客, 让学生们表演出来。在表演中进行教学, 熟悉的情景能够帮助学生预测和掌握语言。所以, 结合班级环境可以将教室的一个角落装饰成“Hospital”“Snack Bar”“Reading Room”“Supermarket”“Bedroom”等, 我们可以给学生们确定主题, 例如Hospital的话题, 我们可以运用:What’s the matter?/What’s wrong with you?I’m…/I feel….Take some medicine and have a lot of rest.Do more exercise and drink more water.涉及到学习的词汇有:cold, cough, headache, backache, toothache, earache, fever等。

三、学科重组, 尽显语言魅力

由于课务的设置, 学生们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的能力, 教材中也有很多与学科结合的例子, 如与体育结合的5Aunit6的A PE lesson, 与美术结合的5Aunit9的Shapes, 与数学结合的3Bunit5 Plus and minus, 与音乐课结合的5Aunit3 At a Music lesson等。教师可以将班级的课务相对调整, 利用一个星期中二到三个下午, 确定为English Immersion Day, 在这段时间中, 让学生尽情地用英语交谈, 用英语思考, 用英语学习其他的学科, 用英语做游戏, 看英语动画, 唱英语歌曲, 用英语进行各项活动, 让校园的空气中弥漫起英语的味道。

沉浸,走入另一个世界的契机 第8篇

一款头戴式虚拟眼镜,戴上它,你可以走进虚拟世界中,左右摆头看清电影里的各个场景和角色,并且你抬头抑或低头,影像都会发生变化。这种沉浸式技术给予体验者非常逼真的视觉体验!比起屏幕带给人的感受来得强烈而又真实得多。

因此,它的确是一款不可轻视的技术设备!

2014年初,ThomasWagner构建了一个虚拟过山车项目:在真实的过山车体验基础上实现虚拟影像的同步。

带上沉浸式头盔的人,坐着过山车,他所看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他进入了一个更为奇妙的世界,整个世界由数字建模生成。

教育联想

多媒体进入课堂已经有很多年了。视频带给我们一种近似真实的体验,通过观看视频开拓眼界,了解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应用场景已然不足为奇。然而,看视频给学习者的体验和亲临现场的体验还是有所差别。而头戴式沉浸式技术能够让这一切更进一步。

有实验表明,让一个体验者头戴沉浸式头盔,在头盔里呈现的是悬崖边上的场景。体验者明明知道是虚拟的,却不敢向前迈进一步。真实和虚拟变得难以区分。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预感到,虚拟现实同真实世界不一样,是可以通过算法去造出万千世界的。如果学习者在虚拟现实中长时间体验,对自我认知会有很大影响,好坏兼具。真正的虚拟现实将影响每一个体验者的内心世界。如同电影《盗梦空间》里所呈现的那个难以辨别的层层迷宫。

沉浸诗境 尽情“对话” 第9篇

【关健词】诗境 创设情景 想象画面 还原生活场景

“(古诗教学)讲意思是很没意思的”如绕口令般的话语,是特级教师钱正权老师在全国第二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上所作的风趣而又精辟的论述。

如何有意思呢?钱老师说:“诗歌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同进行的一次审美旅行。”诗歌平仄相对的音律美,丰富灵动的形象美,深邃悠远的意境美,决定了它的教学较其他阅读课而言更具艺术性,承载着更多的美学因素。

笔者有幸听了省特级教师示范课,其中由特级教师林莘执教的一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此时笔者才发现古诗教学原来也可以如此多彩!

一、借景引情,洞察情弦

“情”是古诗的根源。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孟浩然笔下的《宿建德江》“野旷”、“天”、“树”、“江”、“月”;又如毛泽东的诗词《长征》中“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在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也不例外,句句写景,字字含情,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林老师借景引情,让学生洞察情弦。

(课堂实况)

(师范读后生读)

师:听了老师的读,自己的读,会读书的人一读完书就有有话要说,不吐不快。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最想说的,感受也可以,发泄也可以,先谈谈你们的感觉,想到什么就说些什么

生:我想到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去恋恋不舍

师:依依不舍、恋恋不舍,你想到了情,字字句句总关情,我们读书就要发现情,感悟情,很重要。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我体会了诗人与朋友之间间真挚的友情。

师:厉害!她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送别,把这两首诗边起来看。还有吗?

生:我发现了这诗的题目:送+人名+﹍﹍

师:就是“送谁去哪里”,抓题目就是抓关键点,她找到了共同点,我还要告你们唐诗中很多送别诗都是这样(竖起大姆指)还有吗?

生: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

师:她不仅发现了情,不知道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还有想说吗?

生:这两首诗它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离去的恋恋不舍,还写出了对亲人离去悲伤的情感。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深深的情(板书:情)可是我非常不明白,在诗歌中有情吗?有很想很想你吗?——没有,刚才同学们说了,把这些情藏在哪儿?(板书:景)借景抒情,今天我们要研究诗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从“诗题”中,从“景”中,从当时的背景中,通过这些途径咱们才能洞察情弦,引出诗人所表达的“情”。

二、抓住“诗眼”,巧设空白

所谓的“诗眼”,即为诗中那些画龙点睛的词句,这些诗句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堂课中林老师抓住描写景物的四个词 “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诗眼”为切入点,巧设空白,让学生选一个词来想象画面,这便给学生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文心雕龙》“神思”篇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金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展风云之色”,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诗境呈现在大家面前,其境、其情便呼之欲出。

(课堂实况)

(师擦去《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字只留下四个词)

师:这首诗只剩下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炼,古诗词后面包蕴了丰富的内涵,同学们希望你们静静思考这几个词,透过这几个词,你们尽情地想,快速地想,看看你们能描绘出什么样的景,这景中有什么样的的人?他们在做什么?甚至他们在说什么?想得越丰富,说明你的想象力越丰富,也说明你特别聪明,好了,下面尽情地想,找一个词,不要写了,不然就来不及,想好了,马上跟同桌说,还要组织下语言,说的每一点都要有感情。

(同桌互说)

生:我想到了李白在金碧辉煌的黄鹤楼上,点了一桌江南小菜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两人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李白不舍握住孟浩然的双手,说:“今朝惜别,不知何时再相聚。”孟浩然顿时热泪盈眶,“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两个好朋友紧紧相拥在一起。

师:哇!太好了,哎,你在二楼?听到了?看到了?

生:我想象到的。

师:一个词就可以有这么多的想象,掌声送给她,还有什么?

生:阳春三月百花盛开,红的、黄的、粉的、白的就像浮动的烟雾,孟浩然和李白走在这花丛中,这时他们憋了很久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他们的双手紧紧握着,过了很久才吐出两个字“珍重”。

师:太好了,从武汉的黄鹤楼一直延着长江中下流到扬州都是这么美的景色,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下,李白多想与孟浩然同游同行同赏同乐,可是他为什么不去呀?猜一下,猜一下又不犯错误,偷偷告诉你们李白的老婆生孩子,我资料上看的,是不是真有其事,只有问李白先生自己了(学生一片哗然)还有谁往下想?

生:我说的是“孤帆”,李白和孟浩然在长江边上在挥手告别,两人的不舍之情化在了他乡江水中显得悲壮,“孟兄一路平安,别了!”说罢,孟浩然踏上了船,一边挥的告别,一边驱船远行。李白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却只能看到一片孤帆在天际间消失,这真是悲壮!

师:他出口成章,望着远去的帆船,帆船上的孟浩然,正向他挥手,李白也站在船边望望。我们很多送别时你上船了,我转身就走了,可是他一直不停地望,不停地看,还不停地想,想过去的美好,想他们重逢的日子,还有谁想说?

生:滚滚长江水,长江碧波成顷,一泻千里,李白站在岸上,看着好友孟浩然,踏上小船渐渐远去,挥泪作别,“孟兄,再见了!”

古诗文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中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当然诗词的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一首诗词中值得品味推敲的词语很多,我们不能字字求解,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诗的风格及你自己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取准“诗眼”。如窦桂梅老师在《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教学中,抓住一个“卧”字让孩子们看着屏幕上的图,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着用“躺”“趴”来替换“卧”,但都感到不贴切,只有“卧”最贴切,显得那么无拘无束。仰卧、侧卧、趴卧都可以,一字可以道出小儿的“无赖”。

古诗文的教学艺术,往往就体现在能否选择那些“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文眼。

记得一位画家说过“工笔画在设色方面有其特定的程度,它在描述时,不是直接,而是渐进的,是层层渲染积累而成的。比如一块绿色是由几重叠而形成。渲染过程的渐进,便是要一次一次的“对话”。诗词中的文字在反复“对话”中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隐约浮现出圣贤的音容笑貌,进而感受到圣贤内心的思想感情,以致渐渐地与圣贤心灵相通相融。

又如执教孟郊《游子吟》,抓住一个“诗眼”——密密缝,而这里有许多“空白点”,空白一:“这位慈母在怎样的情景中密密缝,这慈母在‘你’的‘衣’中缝进去了一些什么?”空白二:“当时孟郊离开时是怎样的情景,想象慈母一人在家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空白三:这首诗又含“感恩”的情感,父母对孩子是永远割不断的恩情,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母亲对他们的关心。这样抓住“密密缝”这个“诗眼”,并巧设了空白点,引入了相关的背景材料各阅读资源,引导学生借助材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立体地感受慈母的形象,深入地解读了慈母的心声。

一次又一次地在文字反复地“对话”,一次的“对话”脑中便浮现整体画面这仅是进入意境的第一步,还得紧扣诗词的词句,进行又一次的“对话”,将“空白点”一层层填充,学生便进入诗词的境中之“境”

三、沉甸情緒,以读激情

古诗的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特别重要。叶圣陶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林老师先把“词语”的“意”还原成生活场景,这样能使语言的内涵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丰富的视像,“情”也沉甸得满满的,那么激情地读便水到渠成。生硬地朗读方法等技巧,如语调、语速、重音的处理在这堂课荡然无存,课堂中师生语调时缓时急,时高时低,“淡淡的愁丝,恋恋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那么通过这绘声绘色地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情”便更进了一层。

除了把“词语”的“意”还原成生活场景,形成丰富的视像,是“情”沉甸的渠道,还有许多这样的渠道。如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可以深情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乡愁,是多少游子望穿秋水的情怀,李白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新’,那,诗人王安石的乡愁又是什么时候呢?”

当然配上古典音乐进行朗读,也别有一番风味。如《望天门山》辅以雄浑风格的音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辅以柔婉的音乐,读《长征》辅以激昂音乐,教师深情范读,教师对诗的节奏感及对诗的情感,自然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典范,学生的情感也就“蓄满”激情四溢地读就不在话下了。

我们教古诗不能以为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诗的意思理解了,也就能够读出感情来了。其实不然,学生游荡在诗词外面,进不去,可想而知,那读出“味”就不是“味”。

VR沉浸教室:教育未来的无限可能 第10篇

地理课上去太空探险,历史课上置身战场烽火中,政治课上和多国领袖共话世界格局……这样炫酷的课堂不再是天方夜谭。以往教师们备课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写教案、找素材,找到的素材也不一定能满足需求。在VR沉浸教室,教师只要轻松一点鼠标就可以找到需要的内容,不仅是图片素材,还有一个超大的3D素材库。随后,按照沉浸教室里的PPT模板,便可以很快完成教案。VR沉浸教室里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覆盖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版本包括人教版、苏教版等。地理课上,学生戴上VR眼镜,置身银河系,随着头部转动,眼前的画面也随之转变方向,学生可以看到360度全景空间。当学生将眼睛停留在土星时,即弹出关于土星的知识点,耳边还伴有语音讲解。在全方位的感知之下,这节地理课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没有一丝枯燥和乏味。

教师可以利用VR沉浸教室配套的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出题和讲解。点击电子白板上的“出题”按钮,学生手中的平板电脑就会出现相应的题目,答题完毕时点击“提交”即可,答错也可以修改。答题全部结束几秒钟后,电子白板上就会显示解题正确和错误的人数,这样教师马上就可以了解全班的学习情况,并做针对性的正确解答。同时,教师还可以给答题正确的学生送出红花以资鼓励。课中,如果有学生开小差,教师甚至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发出信息提示。

这就是发生在VR沉浸教室里的轻松、高效、有趣的神奇旅行。VR沉浸教室目前可以和很多学科结合,根据学校不同的教学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像VR科普角、VR实验室、VR创客教室等。

上一篇:英语广播节目下一篇:交联聚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