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一体化范文

2024-07-24

气象一体化范文(精选4篇)

气象一体化 第1篇

1 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气象业务试点的可行性

气象一体化建设经过近3年的努力, 并通过试点工作不断改进, 完成了方案设计、系统软件开发、软件运行测试等多项工作,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气象资料业务系统、实时历史地面气象资料、一体化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体系, 基本满足了现代化行业发展对气象资料完整性、时效性、一致性和高质量方面的要求。通过试点台站工作取得实时滚动数据, 并对其进行集中处理, 可实现省级与国家级数据的同步更新。全要素质量控制算法、自动滚动质量控制和元数据信息收集管理等技术成果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同时, 通过试点台站形成的技术手册和管理规程等文档较为完整, 对推进日后的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础气象资料建设项目于2013-08通过验收, 新版地面、高空、辐射等数据产品已提供业务应用。

1.2 适应社会进步和协调各行业发展

随着气象观测自动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适应现代化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 满足集约化、综合化发展的气象业务机构改革, 必须深化改革现有气象业务流程和制度。按中国气象局的部署, 建设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业务, 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实现观测人员一岗多责, 促进观测岗位集约化的可行途径。而试点台站提供相关气象的历史数据资料是基础气象资料发展与改革专项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举措, 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 气象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测模式造成的一体化业务隔膜

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大部分已经实现自动化全面观测, 但却没有因为新观测器械的投入使用而对观测方式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关业务管理制度和质量考核标准仍按照传统的观测作数据分析, 导致观测人员不能灵活适应新的一体化观测方案。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长期以来都是个人独班制度, 互不干涉, 观测员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外, 对其他的业务并不熟悉了解。而高空气象业务包括地面气象要素观测项目, 所有观测员虽然都基本了解地面观测工作流程, 但与地面观测人员相比, 他们接触到的观测软件和观测仪器设备较少, 在软件和设备的安全操作和应急故障处理方面能力不足。

2.2 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地面观测人员和高空观测人员长期以来受各自业务制度的约束, 观测员各自形成了一种机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 只会根据熟知的工作任务和状态自行调节情绪和思维方式。在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 受这种管理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人对新事物、新技术都表现出抵触情绪, 部分人甚至觉得自己掌握不了一体化建设中的高科技技术, 产生了一种紧张、消极的思想。事实上, 观测人员任何消极的想法都会严重影响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综合型人才机制匮乏

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业务的推进建设同样也是对各种技术型人才的一体化集约, 但在实际气象工作中, 大部分气象工作人员都是从各大中、专院校招来的, 且基层台站存在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由于受金薪待遇、人员关系等各种因素影响, 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 再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 在职工作人员之间难以交流, 且没有培训机会提升自己综合技能, 导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这影响了地面高空气象一体化的建设进度。

3 相关建议

3.1 提高观测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确保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安全生产、推进气象一体化建设的同时, 要紧扣理论基础, 结合业务实际, 加强对一体化观测人员的技能培训, 并依次按照基础理论培训、实习、综合培训、测试考核这四个阶段推进。对通过测试, 且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 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通过培训, 为地面、高空不同岗位的业务观测人员提供相互经验交流、业务共享、岗位互换和技能比拼的机会, 以营造一种积极学习的氛围。这对加快提升观测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有重要的意义。

3.2 深化改革, 加强气象管理

气象一体化 第2篇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在全国的气象观测工作中已经广泛开展。很多省市的地方气象单位已经对这一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新疆奇台县北塔山气象站响应国家的号召, 紧跟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步伐, 在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必要性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 对这一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并总结出在探索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完善这一改革的具体措施。

1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

1.1 实现观测人员岗位集约化的保证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是实现观测人员岗位集约化的重要保证。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人员岗位划分清晰, 导致地面高空气象观测的联系不密切, 从而影响了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的有机统一。地面高空气象观测工作人员能够同时实现一岗多职, 不仅能够促进人员的合理有效运用, 而且为加强地面高空工作的联系, 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因此, 加强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是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的必要措施。

1.2 适应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的需要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是适应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的需要。气象观测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 自动化观测工具的应用也为气象观测工作带来了便利。先进的设备及现代化的手段在气象观测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气象观测工作向着自动化及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 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实现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是适应气象观测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 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及气象观测水平的需要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是提高工作人员能力及气象观测水平的需要。将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扩大工作人员工作的范围, 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能够更好的提升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2 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观测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

观测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是目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目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还没有成熟, 具有适应观测工作要求能力的人才缺乏;在目前的改革工作实施过程中, 从事观测工作的人员大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观测经验, 掌握的技能不完善, 加之在探索阶段的培训力度不够, 导致目前从事地面高空气象观测的工作人员能力达不到要求, 影响工作的开展。

2.2 缺乏系统的管理

缺乏系统的管理也是目前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观测工作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有效的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管理标准, 导致在工作落实的过程中, 实现的效果不能够有效地被衡量。这些管理中的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效果。

2.3 必要的技术指导及培训缺失

必要的技术指导及技术培训也是地面高中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实施时间比较短, 能够胜任技术指导工作的人员缺乏,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技术指导而影响工作的开展。

3 完善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分析

3.1 强化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认识

强化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认识是开展此项工作并落实好的前提。在气象工作部门中加大对此项工作开展必要性的分析, 使气象部门负责人员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很好的带动起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培养, 以促进工作的落实。

3.2 加强观测人才引进及观测队伍组建

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组建强大的人才队伍是保障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开展的基础。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断向各个基层气象工作单位输送相关的人才, 以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对现有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通过专业的业务流程、操作及理论知识培训进一步促进气象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 以满足气象观测工作的需求。

3.3 加强气象观测改革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及培训

加强气象观测改革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及培训, 培养专业的气象观测技术指导人员, 有效的指导气象观测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加强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及研发, 不断开拓新的技术渠道, 以促进气象观测工作有效的开展。

3.4 完善一体化改革过程中的管理

完善一体化改革过程中的管理是确保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完善的气象观测管理制度, 有效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建立有效的气象观测管理流程, 确保气象观测工作有据可依, 顺利开展。制定完备的管理标准, 确保气象观测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还要加强在气象观测工作过程中的监督, 及时制止及规整不合理的行为。

4 结束语

本文在探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 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总结, 并进一步制定了相关的改革措施, 为推进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步伐做了有益的归纳及总结。

摘要: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工作效率的提高有赖于工作模式及流程的不断优化。近年来, 地面气象观测及高空气象观测的实施都得到了长效的发展,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 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的联系不够密切, 存在严重的人员及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因此, 不少气象工作单位开始讲地面气象观测与高空气象观测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气象观测工作的效率。本文在对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目前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一体化改革,探讨

参考文献

[1]宋先居, 张宗灝, 赵体召, 李锦华, 董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及质量控制程序实现[J].气象科技, 2011 (6) .

气象一体化 第3篇

目前,福建省公共气象服务专业化、集约化支撑能力不足,信息采集、数据共享、产品加工和行业服务系统等较为分散。新常态下,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行业和公众,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加个性、多样化的要求,急需构建省市县统一框架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加强精细化气象服务数值模式的应用,形成快速循环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加工制作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库,实现服务单位与直属业务单位的信息共享以及省市县三级气象服务信息的共享,加强省级对下级单位的指导与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气象部门在全国部署实施气象云工程、发展“智慧气象”奠定基础。

2 系统技术路线

平台使用JAVA EE技术开发,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模式(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搭建组件化业务平台[1,2]。基于SOA的先进技术架构和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度高,灵活性、兼容性、集成性、开放性,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提供开放和标准的接口,可通过多种方法与第三方系统灵活对接,能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采用统一架构,所有应用模块都基于统一的数据库,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不断的扩充。平台的展示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都能灵活地配置和扩展[3],当业务基础平台升级时,业务组件不需要随之升级[4]。

数据库系统采用ETL引擎(数据采集、数据清洗等),数据存储、数据解析、数据加工、预处理技术等与国省级气象数据无缝集成。数据服务以XML Web Services等松散耦合的、基于消息的技术,这些应用程序通常通过传递业务文档而不是传递对象进行通信,为区分保持逻辑与数据本身,本系统将构建两种不同的组件类型。(1)数据访问逻辑组件,数据访问逻辑组件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并把实体数据保存回数据库中,数据访问逻辑组件还包含实现数据相关操作所需的所有业务逻辑。(2)业务实体组件,数据用来表示产品等现实世界中的业务实体,并利用XML来表示这种业务实体。

3 数据中心建设

3.1 数据中心结构

1、数据存储技术

数据存储方式包括Oracle数据库,Redis内存数据库,自定义流文件格式等,Oracle采用RAC集群架构。

2、数据同步技术

数据同步技术用于同步Oracle库、Sql Server库等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主要应用在数据采集子系统中;采用日志分析技术,对数据库重做日志进行分析,抽取数据变动记录,从而进行同步;采用触发器模式,在源数据库中建立触发器,当数据到达时,通过触发器立即进行数据同步;采用轮询模式,对源数据库进行定时轮询,当数据到达时,则开始进行数据同步。

3、消息协作技术

消息协作主要指在不同机器、不同系统模块间进行消息通信,互相协作,完成某项具体业务功能,主要通过消息总线技术实现;消息总线是一种通信技术,可在不同机器间互相传递消息、文本等。消息总线采用消息生产者与消息消费者的模式,消息生产者指消息的发送方,消息消费者指消息的接收方,例如当数据采集平台采集完某类数据时,可及时将信息发送至数据计算与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可降低系统的延迟时间;使用消息总线技术,各平台、各模块间将大大降低耦合度,使整个系统可做到插件式开发,并可在不同机器间进行任务协调。

3.2 数据采集处理

数据采集子平台负责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并根据数据存储子平台定义的标准将数据进行转换、同化,而后将数据入库。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组件负责收集各类原始数据,并将收集到的数据提交数据同化与入库组件进行同化与入库,其包括各类数据采集器,并依据业务情况进行不断地扩展。

2、数据同化与入库

数据同化与入库组件负责将数据采集组件收集到的数据按照数据存储子平台定义的规范与标准,进行转换、同化并入库。

数据同化与入库组件由数据采集组件调用,包括各类产品同化及入库适配器,并依据业务情况进行不断地扩展。

3、Cimiss云平台数据对接

Cimiss云平台提供了全国统一的气象专业数据服务,接入Cimiss数据对完善平台的数据类型具有重要作用。在本平台中,将Cimiss作为数据源进行采集并接入。

Cimiss主要包括以下数据类型:地面资料、高空资料、海洋资料、辐射资料、农气资料、数值模式、大气成分、历史代用、气象灾害、雷达资料、卫星资料、科考资料、服务产品。

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负责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算法实现、融合等,并产生最终可应用的产品数据,主要包括“数据解析系统”、“数据融合系统”、“数据预处理系统”等。

3.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质量控制指根据业务规范、一定规则、算法,对异常数据进行标记(质控码)、剔除、修正等操作,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数据质量控制规则或算法可根据实际业务不断的新增、扩充与修正,以提高质控的准确度。数据质量控制贯穿数据解析与分析、数据管理等过程,其中在数据解析过程中,系统将自动进行质控并记录,在数据管理过程中,将由人工进行手动质控并记录。

数据质量控制包括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包含在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分析过程中,由系统根据事先配置好的规则自动完成,并进行相应的记录,手动控制主要指由人工进行干预与修正,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技术架构

系统的技术架构在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体系约束和保障体系支撑下,可分为运行支撑、数据中心、产品加工、省市县服务产品共享、应用支撑、行业业务应用、用户层和运维系统。

运行支撑层主要是构建平台的网络环境与运行环境,是支撑平台运行的基础。通过安全系统、网络系统、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等硬件设备的支撑,为平台提供安全保障、网络联通、服务运行、数据存储等方面的支持。

数据中心是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是对气象数据和行业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存储、管理等,并提供对外的数据通讯接口。

产品加工发布系统主要负责服务产品的加工、订正与发布,该系统所需要的模块包括加工组件、素材管理、模板管理、订正平台(主要针对特殊需求,例如森林火险等级)、人工干预机制以及发布管理。

省市县服务产品共享系统主要包括公众服务产品共享模块、专业服务产品共享模块、行业数据共享模块以及行业指标共享模块。

应用支撑层为各系统提供公共基础模块组件的支撑,包括消息中间件技术、分发引擎、日志组件、Web Office组件、身份认证模块以及GIS引擎等。

运维系统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数据源监控、数据维护、产品监控、用户活动监控、服务器状态监控、异常报警监控以及子系统运行监控。

4.2 系统业务流程

系统架构设计划分为数据中心、产品加工系统、省市县服务产品共享系统、监控报警系统和运维子系统。

数据中心负责将省信息中心数据、国家公服中心数据、CIMISS数据、CMACast数据、行业数据、指标数据等数据进行采集、存储、融合、解析。并建立行业基础数据存储、行业指标数据存储、服务产品数据存储、运维数据存储和地理数据存储。系统具备数据标准化输出机制以及数据备份机制。提供以Web Service技术为支撑的高性能数据接口。

服务产品加工发布系统的主要工作是气象服务产品的生产,提供包括气象服务产品的自动加工、人工订正、阀值设置等功能。加工系统生成的产品分为公众服务产品和专业服务产品,在日常业务中产品处于自动加工状态。当灾害性天气来临前,由系统报警提示或值班人员启动转换模式,将自动状态变为手动业务实施人工干预,对服务产品进行订正和分发。系统分发的渠道包括微博、微信、FTP、网络共享磁盘、电子邮箱Note邮箱、传真和短信。

服务产品共享系统采用B/S架构建立省市县级服务产品共享网,市县级服务人员通过FTP将各类产品,指标数据上传至省服务中心数据服务器,省级服务人员通过产品发布系统将数据上传至数据服务器,系统通过规范的产品分类管理将对公众服务产品、行业服务产品、行业数据以及行业指标进行省市、县级的信息共享,并通过用户身份验证方式实现产品使用级别与权限管理。

运维子系统作为系统运维人员的主要工作平台,是系统稳定运行的保障系统。提供包括数据源监控、服务器监控、产品监控、数据维护、异常报警维护、用户活动与反馈监控、用户与权限管理的运维支撑。

手机App、水电气象服务系统、保险气象服务系统等专业服务系统通过高性能Webservice数据接口获取相对应的数据支撑。Webservice设计面向需求,具有规范、集约、可扩展等特点,所有应用系统通过统一的Webservice接口调用。

4.3 系统网络拓扑

气象内网部署数据中心、产品加工发布系统、省市县服务产品共享系统、监控报警系统以及运维系统。国家气象中心、国家公共服务中心、省气象台、省信息中心等各种数据源部署在气象内网。气象内网与互联网间的数据通讯通过DMZ区隔离。外网应用的Web服务器以及数据通讯接口服务亦部署在DMZ区。DMZ区与气象内网之间通过网闸隔离,DMZ与互联网之间通过防火墙隔离。内网部署数据中心确保数据安全、保证数据存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互联网应用服务器和接口服务器部署于DMZ区,实现行业系统、网站与气象服务器对接,并按照服务中心外网统一规划统一部署。

DMZ中文名称为“隔离区”,也称“非军事化区”。它是为了解决安装防火墙后外部网络的访问用户不能访问内部网络服务器的问题,而设立的一个非安全系统与安全系统之间的缓冲区。该缓冲区位于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小网络区域内。

5 结束语

基于SOA架构的气象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基于统一的数据和产品访问接口,系统采用一套数据流程、一个数据环境、一套监控系统,实现了专业预报、服务一个平台。系统基于标准的数据格式及解析方式,通过指标设置、产品定制以及专家数据支持加工生成公众服务产品以及专业服务产品,为全省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凌晓东.SOA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0):122-124.LING Xiao-dong.SOA review[J].Computer Application and Software.2007(10):122-124.

[2]徐效宁,邢雨桐.基于SOA的软件体系架构测评研究[J].软件平台与应用,2008,21(15):25-27.

[3]Hojaji F,Ayatollazadeh M R.AUT SOA governance:a new SOA governance framework based on COBIT[C]//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0.

论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立体化的演变 第4篇

及时、有效的传播气象信息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巨大。央视曾经做过一个调查, 发现每天大约有超过10亿的观众收看气象节目。除了传统的天气预报类信息, 越来越多的气象新闻类节目也步入大家视线, 气象信息传播的渠道也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发展为网络、手机甚至电子显示屏等户外媒体。新媒体进入了气象服务的传播领域。互联网、手机, 还有两者的结合体——“微博”等新的互动媒体对现有的气象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渠道。

传播立体化的进程

气象信息传播立体化发展的历史, 是一个充分展示人主观能动性, 力图跨越地域限制走向全面沟通的历史。它随着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总共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一般上来说, 气象信息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随着文字的出现与普及, 人们利用文字符号在石器, 甲骨等能记叙文字的地方来记述气象情况。第二阶段是印刷术的普及和出版业的兴起。这一阶段要追溯到17世纪.从17世纪开始, 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来测量天气状态, 也使用这些数据来做预报。不过在很长时间里, 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这由于当时无法将传递气象资料到远方。从1837年电报发明之后, 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范围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1855年3月16日, 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 假如组织气象站网, 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 分析绘制成天气图, 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 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 准确预测天气, 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 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 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 1856年, 法国终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系统。第三阶段是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图文和数字化传媒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在这一时期, 气象传播的立体化形式就逐渐的开始崭露出头脚, 这些传媒方式通过各种传播节奏和传播的方法, 可以使人们从不同的渠道来了解每一天的天气情况。气象信息乃至气象新闻已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传媒方式了。

气象新闻传播立体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传统纸质传媒在即时性上的先天劣势, 报纸的风头很快被广播以及在1930年英国电器工程师约翰·洛吉·贝尔德发明的电视而掩盖, 广播传播的方式和电视传播的方式便开始并驾齐驱, 成为了气象预报的两个主要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由于电视的普及率低, 所以广播传媒方式取得了当时压倒性优势;二战之后, 彩色电视机的出现加速了电视的普及率。而由于电视可以将气象预报以气象动画图像的形式立体化的呈现出来, 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 传统的纸质气象传播方式和广播气象传播方式便迅速被被电视气象传播出方式替代。可以说, 在这一时期, 气象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开始显现立体化, 到了21世纪, 由于科技革命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提高与完善。气象传播方式也在立体化的基础上完成了向数字化的转变。在电子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二合为一的结合并进行传播的方式, 开启了“全媒体”时期的新时代。

气象仪器立体化与气象新闻传播立体化的结合

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的立体化进程, 不是仅仅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其中还包含着气象仪器自身立体化方向的发展进程。所以, 现代的气象新闻立体化发展到最高程度, 必定是要求气象仪器与气象新闻的传播方式都要达到双重的立体化水平。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末, 是气象仪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利用, 气象仪器、传感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所谓气象仪器的立体化, 是指地面气象观测仪与高空气象观测仪的全面结合。地面气象观测仪, 是由气温测量仪, 空气湿度测量仪器, 气压测量仪器, 风向风速测量仪器, 降水测量仪器, 云和能见度的测量仪器, 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海洋气象观测系统组成。这些仪器组成了整个地面气象仪器系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 702雷达用电子探空仪、奥米伽导航测风探空仪、船用GPS导航测风控空仪、温湿控空仪、单测温探空仪和无线电经纬仪用数字探空仪等都通过了设计定型鉴定。在这期间, 气象探测火箭的研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高空气象探测仪器, 是由探空仪, 测风雷达, 无线电经纬仪, 天气雷达和雷达探测设备和风廓线仪。到了90年代末期, 地面气象观测仪与高空气象观测仪达到了立体化的结合。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同时要求气象信息传播方式的飞跃, 90年代末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质的转变。而恰逢此时, 气象仪器观测立体化也实现了较大突破。所以, 所谓气象新闻传媒的立体化进程, 正是由气象信息传播立体化和气象仪器立体化二者结合而形成的。

气象新闻传播方式立体化的未来方向

上一篇:宪政运动下一篇:多媒体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