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模型范文

2024-09-07

动力模型范文(精选12篇)

动力模型 第1篇

使用夹层橡胶垫作为主要隔震部件的基础隔震体系, 隔震性能可靠、耐久性好等特点[1]。为了便于工程上应用采用简化计算模型, 拟对隔震结构进行多质点体系的数值分析。

1原型结构简介

试验选取某八层两开间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作为研究对象.结构开间为6.0m+6.0m, 进深为10.0m, 层高为2.8m。构造措施按现行抗震规范的7度地震区要求设置.原型结构图见图1。

2计算模型

2.1基本假定及结构参数

对隔震层单独作为一质点, 采用“串联质点系”模型来进行地震反应分析[2,3]。假定如下:

(1) 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为无穷大; (2) 上部结构始终保持弹性; (3) 隔震层采用隔震刚度; (4) 隔震层处需施加一个集中阻尼。

原型结构的多质点剪切型计算模型及各层的参数如图2所示。

2.2计算过程

根据达朗贝尔原理, 运动微分方程可写为:

[Μ]{x..s}+[C]{x.s}+[Κ]{xs}=-[Μ]{x..g}

式中:[M]、 [K]、 [C]分别为体系的质量矩阵、刚度矩阵、阻尼矩阵。

x..sx.sxs—质点相对于地面运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列向量;x..g—地面运动加速度。

应用MATLAB程序语言编制相应的结构时程分析程序, 对建筑物进行了多质点平动体系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时的时程分析, 输入EL CENTRO 和Northridge波在小震、中震、大震6种工况下的地震波, 得到隔震结构的时域反应最大值见表2。

3主要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 从表2可看出, 隔震结构上部层间位移很小, 类似整体平动, 上部结构的加速度逐渐减小, 地震能量主要被隔震层吸收, 上部结构处于弹性阶段, 说明可以对隔震结构进行降低烈度设计。

(2) 采用的层间剪切模型的时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说明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层间剪切模型对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动力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隔震房屋的抗震性能, 对隔震结构进行多质点体系的时程分析, 结果表明橡胶垫能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上部结构处于弹性阶段, 与实际隔震结构情况相符, 说明可对基础隔震结构采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分析。

关键词:隔震,层间剪切模型,动力分析

参考文献

[1]GB50003-200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董军, 刘伟庆, 王曙光, 等.宿迁市文体馆基础隔震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2;22 (6) :103—104

动力模型 第2篇

仔细分析各种力学模型对简化动力学定轨精度影响,对有效提高定轨精度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回顾了简化动力学定轨的数学模型,然后结合两个CHAMP卫星星载GPS观测值的.仿真算例,分析了各种力学模型对简化动力学定轨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简化动力学定轨中,随机脉冲可有效吸收模型误差的影响,即使不考虑难以精确模型化的辐射压、Albedo和大气阻力等的影响,也不会降低定轨精度;使用展开到100阶后的、包含CHAMP跟踪数据的重力场的定轨结果较好.这些结论对简化动力学定轨中力学模型的选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 者:韩保民 HAN Bao-min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淄博,255049;西安测绘研究所,西安,710054刊 名:系统仿真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年,卷(期):18(10)分类号:P228.42关键词:低轨卫星定轨 简化动力学方法 力学模型 定轨精度

莲藕片热风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 第3篇

关键词:莲藕;热风;干燥特性;动力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 TS255.3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247-04

收稿日期:2014-03-21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3)3082]。

作者简介:江宁(198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研,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研究。Tel:(025)84391570;E-mail:jn19831109@163.com。

通信作者:刘春泉,硕士,研究员,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开发研究。Tel:(025)84390188;E-mail:liuchunquan2009@163.com。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别称荷藕、莲菜等,为睡莲科莲属多年生大型宿根水生草本植物[1],原产中国和印度,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以肥嫩根状茎供食用,是我国极重要的水生蔬菜。莲藕含有淀粉、膳食纤维、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丰富,同时又含有少量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等功能性成分,具有清热凉血、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药用价值,广受消费者喜爱[2-3]。莲藕采收后,易氧化褐变、失水干缩以及腐烂变质,不耐贮运,干制可有效延长其贮藏期限,且便于运输。

我国每年有大量的脱水藕片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美国等国家,而脱水藕片所采用的干燥技术即为热风干燥。热风干燥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也较多,段振华等建立了罗非鱼片热风干燥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4];诸爱士等分析了瓠瓜的热风干燥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干燥动力学模型[5];刘坤等研究了红枣的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了薄层干燥数学模型[6];Kaleta等对苹果的热风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干燥模型[7];Doymaz建立了猕猴桃热风干燥数学模型,并研究其有效扩散系数[8];Kaleemullah等研究了红辣椒的薄层热风干燥模型,并计算了有效扩散系数[9]。

本试验研究了热风干燥对莲藕片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莲藕片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用以描述莲藕片热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变化,以期为莲藕热风干燥工艺的研究和生产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美人红”莲藕:于2012年5月由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天禾食品有限公司特供。莲藕肉质肥嫩,色泽洁白,无明显机械伤。

1.2仪器与设备

DHG-9073B5-Ⅲ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FA2104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原料预处理将莲藕洗净、去皮后,用不锈钢刀切分成5~6 mm厚的薄片,立即浸于0.2%柠檬酸和1%氯化钠组成的护色剂中护色,0.5 h后取出,于沸水中烫漂3 min,流动水冷却至常温后,置于2%的麦芽糊精溶液中浸渍1 h,取出沥干,置于-18 ℃左右的冰箱中,冻藏备用。

1.3.2热风干燥打开鼓风干燥箱,将试验温度分别调至50、60、70 ℃,待温度稳定10 min后,将解冻后的莲藕片50、100、200 g均匀铺成薄层,放入干燥箱内。干燥开始一段时间内莲藕片水分变化较大,在0~1 h,每隔10 min测定1次水分含量;1~2 h,每隔20 min测定1次水分含量;2 h之后水分变化量较小,每隔30 min测定1次水分含量。换算为干基含水率,直到干基含水率≤13%为止。

1.4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果蔬干燥常用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如表1所示。

表1应用于干燥曲线的薄层干燥数学模型

模型名称方程表达式线型表达式指数模型MR=exp(-kt)ln(MR)=-kt单项扩散模型MR=Aexp(-kt)ln(MR)=lnA-ktPage 方程MR=exp(-ktN)ln[-ln(MR)]=lnk+Nlnt注:水分比MR=(Mt-Me)/(M0-Me);t表示干燥时间,min;Mt表示t时刻物料含水率(干基),%;Me表示平衡含水率(干基),%;M0表示初始含水率(干基),%;A、k、N表示待定系数。

由于平衡含湿量Me资料很少,并且相对于Mt和M0较小,因此把上述的水分比MR简化为MR=Mt/M0。

1.5试验指标计算

1.5.1水分含量采用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方法[10],各时期水分含量通过定时取样、迅速称重后烘干,并计算湿基和干基含水率。湿基含水率(%)=(mt-ms)/mt×100%;干基含水率(%)=(mt-ms)/ms×100%。式中:mt表示物料t时刻对应的质量,g;ms表示绝干物料质量,g。

1.5.2干燥速率干燥速率(g/min)=Δm/Δt,式中:Δm表示失水质量,g;Δt表示相邻2次测量的时间间隔,min。

1.5.3有效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反映物料在一定干燥条件下的脱水能力,因为降速干燥过程受内部扩散的控制,所以物料的内部水分扩散系数是果蔬干燥过程数学模型中的主要参数。Fick扩散方程经常用来描述生物产品降速阶段的干燥特性。本试验采用下式计算莲藕片的有效扩散系数。

nlc202309040104

ln(MR)=ln8π2-π2Defft4L2;

斜率=-π2Deff4L2。

式中:Deff是有效扩散系数,m2/s;L为物料层厚度的一半,m。

1.6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0.0分析软件对表1中各干燥方程的参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与分析

2.1莲藕片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分析

2.1.1装载量对莲藕片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由图1可知,在热风温度恒定在60 ℃的条件下,随着装载量的降低,干燥时间缩短。在装载量为50 g时,干燥180 min,莲藕片水分含量就已经降到13%(干基)以下;而装载量为200 g时,水分含量降到13%以下,需要干燥300 min以上。这可能是由于装载量越低,单位质量水分所吸收的热能越高,汽化所需时间缩短,达到目标含水率所需的时间也随之缩短。

由图2可以看出,热风温度设定为60 ℃,在装载量为200 g时,莲藕片的热风干燥过程分为加速、恒速、降速3个阶段,基本符合传统的干燥速率曲线变化规律,但加速阶段与恒速阶段均较短,干燥的大部分时间在恒速阶段;装载量为50 g和100 g时,莲藕片的热风干燥过程只分为加速和降速2个阶段。装载量越高,相同干基含水率所对应的干燥速率越大。

2.1.2干燥温度对莲藕片热风干燥特性的影响由图3可知,在装载量为100 g时,热风温度越高,干燥相同时间物料的含水率就越低。当热风温度为70 ℃时,干基含水率降至13%以下需150 min,而当热风温度为50 ℃时,则需300 min以上。这是由于热风温度越高,传热动力越大,蒸发速率快,要达到一定含水率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由图4可以看出,当装载量为100 g时,在热风温度50、60、70 ℃的条件下,莲藕片的干燥过程在升速阶段后均不经恒速阶段直接进入降速阶段。热风温度越高,相同干基含水率所对应干燥速率越大。这与张建军等对不同热风温度下辣椒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后所得结论[11]一致。

2.2莲藕片热风干燥动力学

2.2.1莲藕片热风干燥模型的选择根据干燥特性试验数据,分别绘制不同装载量和热风温度下的-ln(MR)-t曲线和ln[-ln(MR)]-lnt曲线,如图5至图8所示。从图5和图7中明显可以看出,-ln(MR)与t呈非线性,从图6和图8中可以看出,ln[-ln(MR)]与lnt呈线性,由此可见莲藕片的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满足Page方程,可以选择 Page 模型作为莲藕片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

2.2.2莲藕片热风干燥方程拟合采用SPSS 20.0分析软件对不同装载量和热风温度下对应的ln[-ln(MR)]与lnt值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干燥常数lnk和N值,相关系数R均在0.95以上,表明方程与实际操作参数拟合度良好。令:

lnk=a+bX1+cX2;

N=d+eX1+fX2。

式中:X1表示装载量,g;X2表示热风温度,℃;a、b、c、d、e、f表示待定系数。

利用SPSS 20.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求得方程各待定系数,即可得出lnk和N的回归方程为:

lnk=-3.969-0.0041 8X1+0.019 3X2;

N=0.764-0.000 126X1+0.002 55X2。

2个方程的P值分别为0.001和0.000,均小于0.05,故可认为干燥lnk和N与变量装载量及热风温度的线性关系成立。因此,莲藕片热风干燥方程为MR=exp(-ktN),式中,k=exp(-3.969-0.0041 8X1+0.019 3X2),N=0.764-0000 126X1+0.0025 5X2。

2.2.3莲藕片热风干燥模型方程验证为进一步验证莲藕片热风干燥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选取试验中的1组数据进行验证。试验条件为:热风温度70 ℃,装载量200 g。将该组试验值与模型的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见图9。从图9可以看出,Page方程预测曲线与实际值拟合良好,表明Page方程能较准确地描述莲藕片热风干燥过程。

2.3莲藕片热风干燥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

在不同的热风干燥条件下所得的-ln(MR)-t的关系图中,采用Excel软件对干燥曲线添加线性趋势线,从趋势线方程中即可读出其斜率。由下式:

斜率=π2Deff4L2

即可求出不同干燥条件下莲藕片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值(表2)。

表2热风干燥条件下莲藕片有效扩散系数值的比较

装载量

(g)热风温度

(℃)扩散系数Deff

(×10-7 m2/s)50501.90550602.34150703.516100501.297100601.915100702.766200500.831200601.287200701.712

由公式计算得出莲藕片分别在装载量50、100、200 g,热风温度50、60、70 ℃的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Deff值,如表2所示。莲藕片热风干燥条件下的扩散系数大约在0.831×10-7 ~3.516×10-7 m2/s的范围内。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装载量的降低和热风温度的升高,有效扩散系数增大。这可能是由于装载量越低,鼓风干燥箱体中水分含量越低,单位水分含量吸取的热能升高,从而增加了传质推动力,扩散速率加快[9];而温度升高,物料内部水分子运动加剧,扩散速率随之加快[12]。由干燥速率曲线图可以看出,莲藕片的热风干燥过程几乎不存在恒速干燥阶段,而在降速干燥阶段,莲藕片表面的水分汽化速率高于内部的水分扩散速率,故干燥速率下降,这说明内部水分扩散为干燥速率的主要控制因素[13]。果蔬的有效扩散系数大小不仅与果蔬本身的组织结构、品种、形状有关,也与干燥方式及其操作条件联系紧密。孟岳成等计算得到了不同热风温度、风速及物料厚度条件下熟化红薯的有效扩散系数,研究表明:随热风温度、风速和红薯厚度的增大,有效扩散系数增大,其范围在5.18×10-10 ~ 2.11×10-9 m2/s之间[14];Simal等发现热风干燥猕猴桃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物料的有效扩散系数增大,热风温度由30 ℃增加到90 ℃时,猕猴桃的有效扩散系数值由3.0×10-10 m2/s增加到17.2×10-10 m2/s[15];Doymaz等得出玉米粒在55~75 ℃热风范围内有效扩散系数值为9.488×10-11~2.716×10-10 m2/s[16];胡庆国在不同的热风温度和风速条件下,得到毛豆的有效扩散系数在0.703×10-9~1.299×10-9 m2/s范围内[17]。本试验中莲藕片的有效扩散系数明显大于上述各例,这可能是由于莲藕片经冷藏、解冻后内部多孔,结构疏松,有利于水分扩散。

nlc202309040104

3结论

(1)莲藕片热风干燥过程在升速阶段后不经恒速阶段直接进入降速阶段。

(2)莲藕片热风干燥过程符合Page模型,模型方程为MR=exp(-ktN),其中,k=exp(-3.969-0.004 18X1+0019 3X2),N=0.764-0.000 126X1+0.002 55X2;R值均大于0.95,P值均小于0.05,说明拟合显著。经验证,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拟合良好。

(3)莲藕片热风干燥条件下的有效扩散系数随装载量的降低和热风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范围在0.831×10-7 ~3.516×10-7 m2/s之间。

参考文献:

[1]王向阳,姜丽佳,王忠英. 莲藕的酶促褐变及其贮藏中褐变的控制[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4):276-280.

[2]Xing Y G,Li X H,Xu Q L,et al. Effects of chitosan-based coating and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MAP)on browning and shelf Life of fresh-cut lotus root(Nelumbo nucifera Gaerth)[J].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2010,11(4):684-689.

[3]刘建学. 全藕粉喷雾干燥工艺试验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9):229-231.

[4]段振华,冯爱国,向东,等. 罗非鱼片的热风干燥模型及能耗研究[J]. 食品科学,2007,28(7):201-205.

[5]诸爱士,夏凯. 瓠瓜薄层热风干燥动力学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365-369.

[6]刘坤,鲁周民,包 蓉,等. 红枣薄层干燥数学模型研究[J]. 食品科学,2011,32(15):80-83.

[7]Kaleta A,Gornicki K. Evaluation of drying models of apple(var. McIntosh)dried in a convective dry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45(5):891-898.

[8]Doymaz I. Convective air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in layer carrot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4,61(3):359-364.

[9]Kaleemullah S,Kailappan R. Modelling of thin-layer drying kinetics of red chilli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6,76(4):531-537.

[10]GB 5009.3—2010食品中水分的测定[S].

[11]张建军,王海霞,马永昌,等. 辣椒热风干燥特性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3):298-301.

[12]Akpinar E,Midilli A,Bicer Y. Single layer drying behaviour of potato slices in a convective cyclone dryer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03,44(10):1689-1705.

[13]Azzouz S,Guizani A,Jomaa W,et al. Moisture diffusivity and drying kinetic equation of convective drying of grapes[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2,55(4):323-330.

[14]孟岳成,王君,房升,等. 熟化红薯热风干燥特性及数学模型适用性[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7):387-392.

[15]Simal S,Femenia A,Garau M C,et al. Use of exponential,Pages and diffusional models to simulate the drying kinetics of kiwi fruit[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66(3):323-328.

[16]Doymaz I,Pala M. The thin-layer dry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rn[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3,60(2):125-130.

[17]胡庆国. 毛豆热风与真空微波联合干燥过程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06.王俊,李晖,曹逊,等 微波辅助对秸秆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251-253.

营销道德建设动力机制模型研究 第4篇

营销道德实质是解决企业如何承担好社会责任,妥善解决企业同顾客、自然环境及社会利益的关系[1]。企业在谋取利润的同时,也要满足消费,引导健康文明消费观念,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三鹿集团由于奶粉事件从知名企业走向破产,这次事件再次将企业的营销道德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顶端,三鹿的问题表面是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与政府管理、社会监督、行业规范不力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三鹿的倒下不仅让国有资产损失、让企业品牌贬值、让企业员工面临下岗威胁、让奶农蒙受经济困难,更让消费者受到巨大的伤害,由此可见,企业的营销道德问题关系着政府、社会、行业等众多方面。因此理清各利益相关者及分析其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关系和影响,不仅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成功与否影响重大,同时也对社会经济环境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在探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推动的基础上提出动力模型和作用方式,希望可以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起一定作用。

1 营销道德相关者分析

企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经营的,其经营活动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2]。企业的社会环境包括:政府、社会和行业。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与政府、社会、行业和企业息息相关,企业的行为直接影响环境,而环境也共同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如图1所示。

1.1 政府

当前,企业抛去利润这个最根本的核心,影响力排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政府[3]。政府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其制定的相关政策应该追求整个社会福利的增长,对于企业行为有规范、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不道德企业应予惩罚、取缔,对于道德行为应予倡导、奖励,以此来引导企业行为趋于道德。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来严格界定哪些行为属于违法,并且对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政府在营销道德的建设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指路人,也是营销道德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1.2 社会

社会的内容非常广泛,社会是企业生存发展最为重要的环境,是企业生命之源。根据营销道德建设的相关性,可将其细分为消费者、社会公众、社会压力团体(消费者协会、环保主义者等)、学术界、媒体等等。

消费者是企业的生存基础,是营销的终端,是企业营销行为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价值,同时也得到利润得以生存和发展。非道德行为如果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必然导致消费者的投诉、抛弃。被消费者抛弃的企业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一个有长远规划的企业,为了赢得市场谋求发展,就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不道德行为。

社会公众是消费者的来源,包括企业所在的社区,企业产品可能影响到的其他人群。社会公众对企业道德水平的感知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产生。同时公民对营销活动的关注往往会引起社会关注和立法[4]。因此,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影响政府立法等间接方式影响到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

社会团体主要指社会压力团体,包括消费者协会、环保组织等。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相关者的利益,这是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企业不道德行为斗争促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是它们的工作职责。以消费者个人之力与不法企业对抗,天然地处于劣势地位,只有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博弈才可能公平[5]。社会团体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实践是先于理论的,因此学术界的研究者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跟上实践的发展。同时理论又是用于指导实践的,这是理论研究的意义所在。努力研究新的营销理论和方式是必要的,它可以指导企业的营销道德实践发展。

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监督者,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商界甚至流行一句“不怕告状万次,就怕见报一次”,媒体掌握着舆论导向,不道德行为一旦被媒体广而告之,随之而来就是社会对企业的信任危机和消费者流失。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暴增,使得企业不道德行为的风险倍增且暴露速度加快,例如三鹿集团,美国安然公司等。媒体已经成为推动企业营销道德建设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1.3 行业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它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代表本行业全体企业的共同利益,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和各类标准,协调同行业之间的经营行为。推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促进行业内的公平竞争、健康发展也是行业协会的重要职能。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公平合理的竞争可以更加合理有效的分配资源。恶性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合理公平竞争可以提高效率,同时淘汰落后的不道德的企业。竞争者可以在正面给予企业威胁,使得企业为了生存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同时竞争者也是监督者,对于不道德的企业予以揭发。

上下游伙伴是企业实现营销的渠道,没有上下游伙伴企业寸步难行,没有供应商提高原材料、没有销售商分销产品,企业的价值链断裂,甚至无法生存。在竞争的市场,企业必然会选择守信用道德状况良好的合作伙伴,这也是对自己的利益负责,而道德水平低的企业在市场的竞争淘汰中必然被伙伴抛弃。

1.4 企业

企业是营销道德建设的主体,也是营销道德建设的实施者和受众,其自身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企业内部营销道德建设的相关者包括:所有者、领导者、员工;人是企业的核心,人也是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关键。

企业所有者是企业的主人,他们对于企业的目标和战略拥有决定权,并且可以选择企业的领导者。而企业的所有者和领导者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企业文化又是整个企业潜意识的行动指南,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企业的战略决定企业有什么样的行动,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必然要求企业进行营销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道德水平,以此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学者爱德华·福瑞曼和丹尼尔·吉尔伯特在《公司战略与寻求伦理》(Freeman&Gillbert,1988)一书中指出:“所有公司的战略几乎都要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最终决定者,是企业的人格化,企业的头脑和心灵,其道德人哲学及个人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6]。领导者决定着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以及企业具体的营销行为,领导者对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员工是企业行动的实践者,根据调查显示员工的素质与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2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

2.1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

根据相关者与企业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主要指企业之外的动力,包括社会、政府和行业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指企业内部相关者对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力,企业出于自身发展而自主形成的主动力。外部动力用于企业之后,也只有经过企业自身内化为自己的主动力才能够真正地达到目的。而企业领导者是企业内部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的领导者是关键。

根据相关者对企业营销道德推动作用,将其分为硬动力和软动力。硬动力是指对企业的推动是严格没有弹性的,主要是政府和行业协会政策、法律、管理规定等等,企业行为违背这些就会受到制裁,因此不会轻易冒犯。软动力主要是指对于企业没有直接的约束和惩罚功能的力量,他们往往是通过选择、抛弃等间接或不合作的方式来影响企业,也可以通过诉诸政府和行业协会来影响制约企业。

企业受到外力的推动和自身需要的促进下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企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又会反馈到社会、政府、行业,提高整个环境道德水平。据此建立营销道德建设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

2.2 运作模式

营销道德动力模型并不是单向作用的,当社会力量促进企业营销道德建设使得企业的营销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营销道德提高又反作用到社会相关者,相关者道德意识的提高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企业有更高的道德要求,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企业营销道德水平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引导消费者消费道德商品,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给竞争者以压力,促进竞争者进行道德建设;也会吸引更优秀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赢得社会声誉;必然会受到社会团体的赞许;受到行业协会的表彰,为行业所推崇;为学术界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推动学术的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引起媒体的正面报道宣传,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企业是营销道德建设最大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建设是具有内在动力的。

企业同时受到社会、行业、政府的共同影响,社会、行业、政府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营销道德建设。社会对营销道德的关注会促进政府的立法,促进行业的监督;而政府政策可以引导社会认识、督促行业协会制定管理规范;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增进社会对行业的了解和监督;企业处于营销道德建设的中心,同时受到社会、政府、行业的监督和管理,而企业的发展也带动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促进政府政策和管理的变革,提升行业的声誉等等。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促进良性循环的动力,如图3所示。

社会、行业、政府、企业四方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但是博弈双方的均衡点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值点,因此在任何两个主体之间的博弈时,都应该受到第三方或者第四方的监督和限制,这样才达到整个社会的均衡点。其相互博弈的过程,也是促进营销道德建设的过程。营销道德建设的成果是丰富的,将会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带来社会声誉,提升品牌价值,最终会实现利润的增长,它不违背企业追求利益的本质;同时增加社会的总体福利,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3 结论

企业营销道德建设关系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社会与国家的各个方面,受到各相关者的影响和关注,它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理想目标。分析了推动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力量构成、以及这些力量对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推动原理和作用方法,并且示意了其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赵爱琴,衡凤玲.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4-37.

[2]胡定平.对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7(5):48-49.

[3]王艳辉.营销的道德征途[J].成功营销,2008(9):16-17.

[4]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市场营销原理[M].郭国庆,钱明辉,陈栋,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48-577.

[5]张计划.道德营销的动力机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124-126.

动力模型 第5篇

引言

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影响面积小,具有突发、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的特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常造成人员伤亡、设施毁坏,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日趋严重的山洪灾害已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对气象部门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致灾临界雨量的确定,另一个是风险评估。致灾临界雨量的分析计算与确定是山洪灾害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无资料或资料比较缺乏的地方,临界雨量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内插法、比拟法、山洪灾害事例调查法、灾害与降水频率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多从雨量本身或灾情方面出发,没有考虑水文过程。美国水文研究中心研发的山洪指导(flashfloodguidance,FFG)法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概念,通过水文模型分析计算,反推出流域出口洪峰流量达到预警流量所需的降水量,该方法兼顾了运行效率和水文过程,适用于有水文资料的流域。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的另一个关键点是风险评估,目前的风险评估多为定性的结果,或是基于历史数据得出的“静态”的评估结果,无法“动态”的进行风险评估,利用GIS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获取洪水淹没范围,进而结合承灾体属性实现山洪灾害的动态定量评估。

国外学者已尝试将降水预报与水文模型、水力学模型结合应用于洪水预报及早期预警、洪灾风险评估中,国内有学者亦尝试了在较大的流域上建立从降水预报到洪水预报的模型。本文以闽江上游的宁化渔潭境内的一个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流域面雨量和流量率定该流域的`TopModel模型参数,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的临界流量,然后利用已率定的模型参数确定临界流量对应的临界面雨量,同时将临界水位输入FloodArea淹没模型得到淹没水深和面积,并利用GIS平台对不同隐患点进行风险评估。

1方法简介

1.1“TopModel”水文模型

1979年,Beven和Kirkby提出了以地形为基础的TopModel半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TopgraphybasedhydrologicalModel)。Topmodel是以地形为基础的模型,基于DEM推求地形指数来反映流域水文响应特性,模拟变动产流面积,即流域总径流是饱和坡面流和壤中流之和。地形指数的大小和分布是影响模型产汇流计算的重要因子之一,模型中采用Quinn提出的多流向法,将网格单元的地形指数看作是随机变量,经过统计分析得到地形指数的频率密度分布,地形指数相同的网格具有相同的水文响应,用“地形指数—面积分布函数”来描述水文特性的空间不均匀性。Topmodel的汇流计算主要应用坡面径流滞时函数和河道演算函数,汇流计算主要采用单位线的方法,河道演算采用河道平均洪峰波速的方法,常采用简单的常波速洪水演算方法。本文采用兰开斯特大学环境与生物科学研究所开发的TopModel95.02版本,共有7个参数,分别是:Szm为土壤下渗率呈指数衰减的速率;T0为土壤刚达饱和时的传导度;Td为重力排水的时间滞时参数;Srmax为根带最大蓄水能力;Sr0为根带土壤的初始缺水量;RV为地表坡面汇流的有效速度;CHV为主河道汇流的有效速度。

1.2“FloodArea”淹没模型

基于GIS栅格数据,德国Geomer公司开发了内嵌于ArcGIS平台的扩展模块FloodArea,专门用于洪水演进模拟与动态风险制图。FloodArea采用ArcGRID数据格式,基于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水文—水动力学建模,充分考虑了地形坡度和不同地表覆盖形态下地面糙度对洪水演进形态的影响;洪水以给定水位、给定流量和给定面雨量三种方式进入模型,并可根据水文过程线进行实时调整,可视化表达流向、流速和淹没水深等水文要素的时空物理场,为洪水淹没风险动态制图提供了有效工具。

2典型个例分析

2.1山洪流域基本情况

本文选择的流域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境内,流域内部地势相对平坦,流域周围被高山环绕,整个流域海拔为349~1100m。流域内有水茜溪和东溪两条河流,并在流域西南部出口处汇合。整个流域面积632km2,流域涉及到水茜、泉上、湖村、中沙4个乡镇的部分或全部区域。

2.2资料

2.2.1水位、流量资料

流域内有一个渔潭水文观测站,观测逐日水位、流量,因资料有限,选择2010年5月19~23日、2010年6月13~27日两个过程的资料进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选择2012年5月13日的过程作为验证数据。

2.2.2面雨量资料

2.3临界雨量的计算

2.3.1“TopModel”模型的参数率定

通过2010年5~6月两次暴雨过程的逐时面雨量和流量数据,根据目标函数调整模式的7个参数,使模拟流量尽可能接近输入流量来确定参数大小。通过模式的参数率定,使两次暴雨过程的确定性系数均达到0.94以上。

2.3.2致灾临界雨量确定

根据实地调查,渔潭断面坝高326m,大部分水田位置高出坝高1m。2010年6.18过程,渔潭发生了小洪水,漫沟1.75m并淹没水田,调查得知这次洪水最高水位327.75m,在历史上属中等程度。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将漫沟、淹没水田、淹没居民点的水位作为不同风险等级的临界水位,即326m为低风险的临界水位,327m和328m分别为中、高风险的水位。

2.4山洪灾害风险评估

取渔潭流域中落差相对较小且两岸居民相对集中的主河道,对河道进行栅格化,河道高程代表河道基面高度,根据水位过程线的高度进行“河道漫顶式”模拟,得到渔潭流域下游河道两岸不同风险等级的淹没情况。根据得到的淹没情况图,利用GIS的叠置分析功能,即可实现对不同风险等级淹没范围内居民点、道路等承载体影响程度的评估。

2.5效果检验

2012年前汛期期间,渔潭流域发生了一次低风险山洪过程(图5),发生低风险预警开始时间是13日10时,此时水位正好达到低风险水位326m,预警开始时间准确;12时水位上涨至预先设定的中风险等级而面雨量仍然在低风险级别,可见原先设定的中风险水位偏低,因此在中风险临界雨量不变的情况下,上调中风险水位至328m,高风险水位相应调整为329m,调整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符合,尚需进一步验证。

3结论

本文用典型个例分析方法,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境内的渔潭流域为例研究具备完整水文观测资料的山洪流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利用雨量和流量资料率定流域的TopModel模型参数,把根据实地考察结果确定的致灾临界流量和率定的模型参数回代模拟得到各级致灾临界雨量;同时结合FloodArea淹没模型,获取不同临界水位下的淹没范围,结合GIS技术确定淹没范围的影响程度,从而实现山洪灾害风险的动态评估。

通过分析检验,得到以下初步结论:

(1)在具有完整水文观测资料的流域,采用水文模型模拟,能够很好地体现山洪灾害发生过程的雨洪关系,并得到不同风险等级下的临界雨量。这对于山洪灾害的防御有着重要作用,只要预报出流域内降水量达到或超过风险临界雨量,就可以发布不同等级的山洪灾害预警。

(2)结合淹没模型,可获取流域不同风险等级下可能淹没范围、淹没水深,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区域进行人员迁移、灾害防御提供指导性建议。

动力模型 第6篇

摘要:文章在分析以往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研究基础上,从资本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进行分析,构筑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资本协同”逻辑模型。即: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直接来源是企业所采取的技术战略,而技术战略是来自于企业内源资本和外源资本有机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外源资本是国家政策、科技教育和文化、市场拉引、创新环境、企业间关系等。内源资本则由外层的“技术资本”、中层的“人力资本”和内层的“心理资本”所组成;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本源则是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动力;技术资本;心理资本;技术创新

一、引言

创新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特征。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企业技术创新来源作了探讨,但没有从根源上找到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因此,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家为新技术进行的创新投资所带来的技术推动。施穆克勒(J.Schmookler)强调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认为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它对产品和技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这样市场需求就会得以满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莫厄里(D.Mowcry)和罗森堡(N.Rosenbe-rg)折衷了熊彼特(Schumpeter)和施穆克勒(J.Sehmookler)观点,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技术创新取决于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英国经济学家多斯(G·Dosi)从技术规范和技术轨道的相互关系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多斯(G·Dosi)认为,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新观念一旦模式化。就形成了技术规范(Technological Paradigm);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就固化为技术轨道(Technological Traiectories)。技术创新动力就来源于由技术轨道所带来的“惯性”中。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则从社会需求与资源供应的“瓶颈”的角度来探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即N-R关系作用模式。斋藤优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Need)和社会资源(Resource)间的矛盾或瓶颈;由资源(R)和需求(N)的缺口形成N-R瓶颈将极大促进和推动技术创新的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问题。浙江大学项保华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需要分析模式,万泰君教授及其研究生王开明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许小东提出了技术创新期望一风险动力论。这些学者持有的共同观点是:需要水平、成功的概率、创新成功的期望成为了左右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张钢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动力:二是来自企业内部的动力。企业内部动力直接作用于企业,外部环境动力通过影响内部环境因素间接发挥作用。王海山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PNR综合模型,西北大学的安立仁、张建申,西安交大的李垣等都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角度阐述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四川联合大学的谢薇提出了技术创新动力的E-E模式,傅家骥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归因于“激励”,中山大学的张永谦、郭强等在《技术创新的理论与政策》中也论述了激励对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推动和刺激作用。

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直接来源和外源资本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直接来源,指的是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直接产生的土壤。面对技术爆炸、技术发展周期缩短、全球化技术竞争,企业应该怎样才能跟上即将影响其竞争地位的技术发展趋势?企业怎样将一项新技术在被更新、更好的技术取代前,融入新产品中,从而获得商业利益?如何注意来自本土和海外市场的竞争对手,竭力保持自身在全球市场上的商业与技术竞争力等等,都需要技术战略的有力支持。企业所有的技术资源、技术能力及外部环境条件只有通过技术战略整合,才能释放出无穷的动力,才能形成现实的竞争力。因而,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直接来源是企业技术战略。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技术战略是不同的。对于已经赢得竞争优势的企业,如微软,则一般采取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还不足以主导市场的企业,则一般采取技术竞争战略和技术发展战略,通过技术集成。获得产品优势。而对于相对比较落后的企业,则一般采取技术引进战略和技术跨越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总之,当一个企业成功制定并实施一项产生效益的技术战略后,它便进发了技术创新动力,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每个企业所采取的技术战略应该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适时而变。这就引伸出这样一个问题: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是什么?从资本的视角来看,也就是外源资本和内源资本问题。

外源资本是指影响企业技术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科技教育和文化、市场拉引、创新环境、企业间关系等。许多学者从各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张钢等,本文在此从略。内源资本则是企业内在的技术因素和特性所形成或创造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因素。内源资本影响外源资本适用效果,外源资本反映在内源资本中,他们共同作用。影响企业的技术战略,最终形成了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四、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内源资本

企业技术创新内源资本是企业内在的技术因素和特性所形成或创造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在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产生出新的能满足日益个性化的顾客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或解决问题的原理或方法,所以内源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突出表现在企业产品/服务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上,这种新颖性和独特性是企业在市场上形成的与竞争对手长期经营绩效差异。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形成这种新颖性和独特性的原因,从表层来看是因为企业独具的技术资本。技术资本决定了产品特性。技术资本从哪里来?这是由企业具有的人力资本提供的。人力资本的特性决定了技术资本的特性。最终反映到产品的新颖性和独特性上。人力资本的独特性又是从何而来呢?是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独特“心理资本”作用的结果。所以。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内源资本中,心理资本居于里层,人力资本居于中层。技术资本居于外层。

1技术资本。“技术”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操作方法和技能,在表现形式上为根据科学原理和市场需要创造或改进形成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材料、新能

源、产品质量或功能的改进和生产工具或其他物质装备等,也可以表现为根据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形成的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技术诀窍等。

当一个企业以技术作为赢得市场、获取竞争优势的凭借时,技术开始演变成为技术资本。“技术资本”指的是一组在生产、工艺和支持领域可再生产的能力,表现为通过智力劳动将庞杂的散乱信息进行归纳,然后生产出能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从而产生巨大利益的信息。它对产品,服务有直接的支持作用。从价值增值层面上来看。企业“技术资本”可以不经过流通领域。直接进入生产领域。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土地资本等相结合产生效益。例如。拥有的技术资本使企业生产出尚未面市的新产品或改进型新产品。在其他厂商尚未掌握这种产品的制造技术时。技术资本可获得一定时期的垄断权。

技术资本物化是一种“创新资本”,其显著的直接表现形式是“知识产权”。即为法律保护的一种财产形式: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组合企业资源的效率”,“效率”为企业带来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如利用企业技术资本。迅速开发出系列新颖独特的产品族赢得市场,并且源源不断,这样,企业发展就进入了正确的轨道,形成良性循环。总的说来,技术资本是使企业生产出新颖独特产品。有效实现价值增值,促使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要注意的是,技术创新对技术资本的依赖越强,越容易陷于“技术轨道锁定陷阱”和“技术创新追赶陷阱”,这样技术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动力作用会大大削弱。

2人力资本。强势的技术资本从何而来?通过上述分析知道,技术资本是通过智力劳动将庞杂的散乱信息进行归纳,然后生产出能与一定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从而产生巨大利益的信息。技术资本主要靠智力劳动,而智力劳动体现在企业人力资本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因此,技术资本来源于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开发、运用的结果。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是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或经验积累而逐步掌握的知识、技能、认知能力或胜任特征等。在这里。人力资本不同平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它是一个价值概念。只有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生产经营管理等,通过他人利用其发明、革新或被其管理,能创造更大剩余价值的那部分人的劳动力。才能称为人力资本,其作用表现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驱力的大小,也就是推动企业主动适应环境。把握机会,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而又具有社会价值的物质或精神产品并带来利润的驱力大小,其依靠的是知识、信息和智慧及其合力。可以看到,技术领域的每一次技术革新、新产品、新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产品质量或功能的改进和生产工具或其他物质装备等的出现。都和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密不可分的。每一个成功的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必定有一强大的智力团队,即人力资本作后盾。因此,人力资本的状况决定了技术资本的状况,进而决定了技术创新动力的大小。

3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从哪里来呢?我们知道,企业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或经验积累而逐步掌握的知识、技能、认知能力或胜任特征等来提升的,表现为知识、信息和智慧及其所形成的合力。知识、信息和智慧的积累与合力的形成,则依靠企业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自觉性以及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概括来说,就是依靠企业员工所具备的心理资本。按照Luthans,Youssef和Avolio的观点,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的积极心理-发展状态。包括:f1)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自我效能感);(2)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乐观);(3)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希望);(4)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坚韧性)”。企业员工拥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企业发展中保持乐观的状态并呈现高的希望水平,能在达成企业目标过程中呈现坚强的坚韧性。必然会驱使员工不断加强学习企业需要的某种专门技术知识与技能,主动掌握对企业有用的信息,自觉的通过实践来领悟和掌握该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真谛。形成知识、信息和智慧的合力,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因而企业员工的心理资本决定了企业员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以及对企业的奉献精神和主人翁意识,从而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本的水平并最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五、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本源

心理资本状况决定人力资本水平,任何企业都希望员工拥有高水平的心理资本。那么高水平的企业员工心理资本来源于哪里呢?根据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团体动力学观点,任何主体行为的产生都是主体与环境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即:

B=f(P,E)

其中,B代表行为,P是指行为主体(人),E代表环境。行为随着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双函数形成的复杂函数关系。由此可以推出,企业员工拥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企业发展中保持乐观的状态并呈现高的希望水平,能在达成企业目标时候有坚强的坚韧性(即心理资本),正是员工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行为主体既是个体的存在,更是团体的存在,从企业的层面来看,这种交互作用就表现为企业统一的行为方式和内在追求,实质就是企业文化。因此,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其行为受到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影响,企业整体的心理资本也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作用,就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本源。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效应,努力把企业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或者让企业员工体验成功,即积累成功经验或实现绩效目标,从而增强员工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而有的企业没有体会到企业文化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文化,发展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被淘汰。

六、结论

动力模型 第7篇

1 有关灵敏度的相应分析方式

灵敏度的分析方式主要是工程中的一种十分重要又有较好效益的领域, 而对各种灵敏度有限元的修正中是一个较重要的环节。目前, 已经有很多方法对灵敏度进行计算, 但是, 对钻机井架的承载结构也比较复杂, 在进行计算的时候是比较复杂的, 很大程度上是很难实现的。

如果相应的有限元实际模型参数是P, P0均为初始的值, 而P的相应变化量是结构参数的实际修正余量, 换句话说其是相应修正参数的一个变化量。而但P=P0的时候就要采用有限元的一些程序进行频率的计算。如果其实际参数是不发生变化的, 只是单纯的改变值域P, 要让P=P0+P的变化量, 此时, 也可以相应的计算出该条件下的相应频率, 此时参数的灵敏度是

2 有关ANSYS实际的修正过程

采用ANSYS的软件来提供相应的参数对实际参数进行初始化, 同时也要构建相应的参数模式, 从而为其修正的模型充分提供可能。从而对相应的结构初始化的模态进行分析, 其得到实际结构的模态与目标性频率。同时积极构建相应的文件分析优化, 以实际测出频率与目标性频率的误差平方和视为整个目标函数。采用优化方式直接进入计算模式, 一直到收敛到满足为止, 从而得到一个修正的模型结果。

3 有关役钻机井的相关仿真模型

3.1 对模态参数的识别。

对一些油田所使用的钻井机架来说通常采用的是振动模式, 其相应的结构高度为40米, 实际的设计结构是980KN。因为实际的井架结构主要属于比较典型的低频振动结构, 而在环境比较激励的状态下, 其实际自振频率依据的是其结构的子功率谱。此时, 可以利用输出的子功率谱将主频率求出。但是, 因为其激励谱与噪音的相应影响, 井架的响应峰值并不是模态的频率:首先, 对各测点的相应普峰值所处的频率进行响应。其次, 在模态频率的各测点上其点与点之间的函数比较大。其三, 在各测点的实际模态频率上要具有相反以及近似的相位特点。

3.2 对有限元的优化与修正。

在对有限元进行及时的修正时要借助相应的软件平台, 比如ANSYS的软件平台。将整个井架的相应杆件直接简化成多个自由度的弹性单元, 一共有多个节点与单元。在支座与井架的底部要进行铰接束缚, 其中, 相应的铰点只是限制在x、y、z的各个方向上来进行移动的自由转角度。经过对有限元模式的逐渐分析, 得到是井架的实际结构频率, 采用以上的修正方式来进行优化, 而经过多次的迭代以后, 就得出了相应的修正成果, 其结构参数的修正值与初始值有一定的关联性。

3.3 有关役钻机井的实际承载能力的分析。

在积极采用几何非线性的方法、实际应用线性的屈曲方法以及具有双重非线性的方法来得到钻井架的模型参数, 要利用相应的模型来限制实际仿真的分析。这几种方式所进行的分析, 其相应的井架结构竖向的位移以及大钩载荷的实际关系如图1。从上面的图像我们可以看出, 相应的钻机井架的实际承载力是通过材料非线性与几何非线性的共同作用所导致的。而当大钩载荷的实际参数在962.5的时候, 相应的钻机井架的实际杆件部分就逐渐开始进入屈服状态, 而其参数在1251的时候, 相应的整体结构就已经达到承载的极限。而在实际屈服点以前, 其载荷位移的实际曲线直接呈线性的关系, 当荷载值直接达到临界点的时候, 其相应的位移值就会不断增大, 此时其载荷也会相应降低, 这就表示其井架结构的严重失稳性。通过对有限元程度的ANSYS实际优化计算能力与功能, 而通过多步的修正模式, 来进行井架结构的状态评估与损伤识别, 十分有利于对相应工程的实际应用。对有线元的灵敏度的不断分析, 充分提高了对实际结构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在进行实际应用时, 可以依据相应的结构对实际目标进行条件的约束与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实际灵敏度的不断取舍来进行适合变化量的设计, 积极利用优化模式得到更加满意的模型结构。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主要以试验理论与实际模态特点之间的构建进行函数的优化修正, 积极建立了有限元的动力参数。而在灵敏度优化方法与实际分析基础上不断提高其高效性和准确性。但是, 在进行实际应用的时候, 可以根据相应的结构特点对实际条件进行约束以及实际目标函数进行确定。而本文主要以有限元实际模型的修正为主要依据, 并结合实际理论得出相应的结构模型, 准确的预测出了失稳形式以及实际承载力等。因此, 本文就针对有限元动力模型的在役钻机井架仿真模型做了简要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金梅, 周国强, 韩国有.考虑损伤的石油井架极限承载性能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13 (6) .

[2]郭金玉.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在ZJ70D型钻机井架承载性能仿真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 15 (18) .

[3]周思柱, 周后俊, 华剑, 陈明, 景华斌.材质对超高压压裂泵泵头体自增强性能的影响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 15 (7) .

[4]冉景禄, 赵振奎, 吕小强, 万锦雄.效能期望驱动的军事装备可拓概念设计方法及应用[J].四川兵工学报, 2012, 13 (7) .

动力厂“零伤害”理论模型模块实践 第8篇

“零伤害”理论模型模块是“金川模式”主导模块的延伸模块。2009年以来, 动力厂按照“零伤害”理论模型“五阶段”创建思路, 通过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员工行为本质安全化四个方面开展创建工作, 最终达到设备、工艺、现场环境无隐患, 人员无违章, 实现“零伤害”。

第一阶段

动力厂从设备设施、工艺系统、作业环境、员工行为这四个方面, 对安全生产现状进行全面评价, 总结出了如下问题:

1.动力厂点多、线长、面广, 供应产品品种多、人员和设备分散、生产组织环节多, 安全自我管理和安全监管难度很大;

2.设备设施、工艺系统呈现多样性, 复杂性的特点, 操作、检修维护难点多;

3.生产、检修作业与兄弟厂矿关联性强, 周边作业环境对动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冲击很大;

4.特殊工种占操作类员工比重大, 对员工素质要求高;

5.“五阶段”安全管控层次仍然较低, “零伤害”的基础很不稳固等。通过发现短板和薄弱环节, 为以后的各个阶段建设提供了依据。

第二阶段

在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加大安全防护投入, 关键设备、特种设备全部实现了闭锁、连锁、安全报警保护, 同时对特种设备依法管理, 实现了特种设备登记注册率、检验效验率100%, 安全附件效验率100%, 点检 (巡检) 问题整改率100%。技术装备室每月组织对关键设备连锁、闭锁保护装置进行检查, 保证了动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在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为各个工艺系统都编制了运行规程, 并定期进行修改, 对新上马的工艺系统均及时编制运行规程;在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严格按7S管理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 要求, 加强生产现场的管理;在员工行为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的新员工教育、三级安全教育、返岗教育都已形成固定的模式, 岗前准入、员工基本安全行为规范已实现常态化。

第三阶段

动力厂在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方面, 处于关键变量三区 (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 下同) 、关键要害危险岗位三区、厂房三区、红区告知与准入等安全三区及红区建设阶段。动力厂已完成了对存在高安全风险设备、装置及操作区域实施可控、受控等有效管控措施, 对高危设备关键参数变量实行安全“三区”在线管控, 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对设备运行状况的实时了解, 杜绝了设备发生非计划性停车。此外, 动力厂根据危化品的生产使用特点, 确定了两个红区, 即氧气站和净化站氯气库, 并对这两个红区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方面, 为了加强工艺过程关键参数控制和管理, 动力厂组织对供水、供电、动氧系统工艺过程关键变量进行了识别, 三大系统共识别出工艺系统关键参数56项, 其中供水系统工艺控制关键变量2项, 供电系统工艺控制关键变量4项, 动氧车间制氧系统工艺控制关键变量27项, 供风系统工艺控制关键变量20项, 循环冷却水系统工艺控制关键变量3项。依据日常工艺系统运行情况总结分析及参数控制要求, 动力厂分别对各工艺系统关键变量进行了三区控制参数界定, 分别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制定了控制措施, 明确了执行人员, 确保了对工艺系统进行有效控制。

在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实行了厂区三区控制、作业区三区控制、人流车流物流控制等措施。例如:电修车间主厂房内实行人流、车流分开行走。

在员工行为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的各特殊岗位都实现了持证上岗, 同时在全厂推行了手指口述安全操作确认法。动力厂严格执行领导现场引领纠偏, 下现场研究“四安全” (设备设施安全, 工艺系统安全, 作业环境安全, 员工行为安全) 等制度, 各生产岗位都实行挂牌走动巡检。

第四阶段

在设备设施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对全厂的设备进行了统一排查, 对落后设备进行逐步淘汰, 例如, 动力厂二期风机房D450风机属于超期服役, 排查发现后, 动力厂随即购买了JM65风机、KKK风机等先进设备, 逐步淘汰了D450风机。

在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在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升级改造过程中, 通过开展新项目建设以及设备设施大修等措施不断提升工艺系统的本质安全化程度。例如, 2013年, 动力厂新立项项目3项, 分别为8#、28#所扩能改造项目, 2×22500 Nm3/h (Nm3/h为标准立方米每小时, 为一种检测排放气体的单位) 氧气站水泵房低压配电系统谐波治理、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站和三厂区污水处理站重金属在线监控项目。

在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化方面, 动力厂在生产现场统一悬挂了各种警示标识。例如, 氧气站是危化品生产区, 其生产现场各处重点部位都悬挂有相应的警示标识。

在员工行为本质安全化方面, 全厂各级领导带头遵守安全行为、研究“四安全”、组织岗位实施隐患排查、岗位挂牌走动巡检等;动力厂总结提炼了27项先进安全工作法, 48项安全操作法, 以指导员工安全操作;各层级员工已均能按照动力厂制定的管理流程和关键作业操作流程开展工作, 实现了流程化管理, 养成了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营造出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实施效果

动力厂以设备设施运行、生产组织系统、工艺技术系统, 人力资源配置与塑培系统四大专业入手, 按照“五阶段”安全管控模式, 将厂职能化专业部门积极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了这些部门在生产管理中承担的安全职责, 从生产管理的各个层面落实安全管理, 使其达到最佳匹配化, 从而确保了设备设施运行、工艺技术系统、生产组织系统、人力资源配置与塑培系统等专业管理的安全可靠, 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

动力厂通过“零伤害”理论模型模块的“五阶段”创建实施, 达到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纠正和制止员工违章行为的效果, 实现了有效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目的。截至2013年9月1日, 动力厂已实现安全生产1542天。

旅行社效益的动力学模型 第9篇

西安是我国的旅游强市,遍布于西安的旅行社多达400多家,由于现阶段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旅游业略显萧条。考虑到旅游业最主要是旅行社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依据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定性的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并为当前环境中的旅游业提出建议。

假设x(t)为商家综合收益函数,它包含旅社、交通、住宿、食品、景点各部门的综合收益。x(t)有上界M,下界O(>0);y(t)为游客综合评价函数,y(t)∈[0,1]。

那么,描述该链综合效果发展变化的模型如下:

其中,α,M,β,n,γ,δ,m均为常数(n<1,m<M)。对模型(1)的实际意义解释如下:

第一个方程中,综合效益的增减主要取决于游客的评价底线n,y=n说明评价为不好也不坏,y>n说明评价好,y<n说明评价坏,而增减系数为β。,项来自Logistic模型,即:x是自增长的,有上限M,且x越靠近M,增长越平缓,增长系数为α。

第二个方程中,游客评价的增减与商家的最低收益值m有关,x>m时,商家收益增长,游客给予好评;x<m时,商家收益减少,同时游客给予的评价在下降,增减系数为γ。γy(1-y)项同样来自Logistic模型,即:y是自增长的,有上限1,且越接近1,y的增长越平缓,增长系数为δ。

2 模型定性分析

定义1、定常状态或定态(不动点,休止点或者均衡)[1]

A1(0,0),A2(0,1),A3(M,0),A4(M,1),A5(m,n)。

接下来需要考虑奇点(定态)的稳定性与奇点的种类。[2]

2.1 奇点A1的种类与稳定性

若:(1)点(0,0)的邻域内,X,Y有连续一阶偏导数;(2)X=o(γ),Y=o(γ),。那么,如果o是对应线性系统的焦点结点或鞍点,则其也是原非线性系统的同类型奇点。(证明见[2],109-110)

定理2 A1(0,0)为系统(1)的稳定的正规(临界)结点。

有:p=αβn+γδm>0,q=αβγδmn>0,p2-4q=(αβn-γδm)2叟0。所以,A1(0,0)为系统(1)的稳定正规(临界)结点。当αβn=γδm时,为临界结点;当αβn<γδm时,轨线切x軃轴进入奇点;当αβn>γδm时,轨线切y軃轴进入奇点。

2.2 奇点A2的种类与稳定性

这时,原系统中的A2(0,1)变为系统(2)中的奇点A2(0,0)。

定理3 A2(0,1)为系统(1)中的不稳定的正规(临界)结点。

所以,当αβ(1-n)=γmδ时,A2(0,1)为系统(1)的稳定的临界结点;当αβ(1-n)>γmδ时,轨线切x軃轴离开奇点A2,当αβ(1-n)<γmδ时,轨线切y軃轴离开奇点A2,A2为系统(1)的不稳定的正规结点。

2.3 奇点A3的种类与稳定性

这时,系统(1)奇点A3变为系统(3)的奇点A3′(0,0)。

定理4 A3(M,0)为系统(1)的不稳定正结点。

证明:(略)同定理3。

当Mαβn>γδ(M-m)时,轨线切x軃轴离开奇点;

当Mαβn<γδ(M-m)时,轨线切y軃轴离开奇点。

2.4 奇点A4的种类与稳定性

这时,系统(1)的奇点变为系统(4)的奇点A4′(0,0)。

定理5 A4(M,1)是系统(1)的稳定结点。

证明:同定理2,略。

当αβM(1-n)<γδ(M-m)时,轨线切轴离开奇点;

当αβM(1-n)<γδ(M-m)时,轨线切轴离开奇点。

2.5 奇点A5的种类与稳定性

则(1)中A5(m,n)变为(5)中A5′(0,0)。

定理5 A5为系统(1)的鞍点。

3 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在相平上区域Ω中,Ω={(x,y)|x∈[0,M],y∈[0,1]}。

画出下图:

上图将Ω分为两个区域Ω1(灰色)与Ω2(其余)。Ω1为发展区域,Ω2为崩溃区域。

如果商家能够降低自身的收益底线,或者游客降低自身的评价分界线,那么,发展区域Ω1会扩大,同时崩溃区域Ω2会缩减(图2)。当m,n→0时,会出现全域发展的大好局面(图3)。

摘要:本文通过考虑与旅行与游客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动力学行为,并依据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两者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其次依据常微分方程有关理论,得出“商家能够降低自身的收益底线,或者游客降低自身的评价分界线”,会达到旅行社与游客双赢的结论。最后依据解空间的相图,来直观说明结论。

关键词:旅行社效益,Lotka-Volterra模型,奇点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叶产谦.常微分方程讲义.高教,1985,2.

[2]马知恩,周义仓.常微分方程定性与稳定性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8.

[3]Hsu SB,Huang TW,Global stability for a class of predator-prey systems,[J].SIAM J.Appl.Math.,55(1995):763-83.

[4]Y.Song,S.Yuan and J.Zhang,Bifurcation analysis in the delayed Leslie-Gower predator-prey system,[J].Appl.Math.Modelling,(2009).

动力模型 第10篇

组织为适应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在目标、结构和组成要素等适时而有效地进行各种调整和修正,即实施组织自身变革。在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组织变革己经成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组织变革的实质可界定为进化性或革命性的。“连续变革”、“量变”、“核心特征变革”、“大尺度变革”、“战略导向”和“二阶变革”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形成了组织变革不同的维度要素。组织变革的层次主要分为个体层次、群体(团队)层次和组织层次,不同的层次在组织变革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些研究整理阻碍与动力,提出了对组织变革中个体、团队和组织等层次不同的应对策略。也有管理学家提出了组织变革的理论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包括Lewin变革模型、Kast变革过程模型、Schein适应循环模型和Kotter变革模型。

国内外有关组织变革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变革的背景或动因、组织变革的类型(进化性变革和革命性变革)、变革研究的不同层次、变革的模型、方式及方法等。组织变革模型认为变革是有风险的,它的绩效结果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组织变革既然是一个组织管理和行为过程,那么通过研究组织变革的目标与绩效,回答“组织向哪里变革”和“变到什么程度”等基本问题,从理论上探讨降低变革风险和绩效不确定性,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为组织变革的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组织变革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指导变革,具有强大的应用前景。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过程中,转型经济的外部环境要求企业组织做出更灵活和理性的变化调整。而回答企业组织在转型期“怎么变,变成什么”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提出了嵌入式组织资源模型来描述组织的嵌入式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组织变革的本质;进一步地,本文构建了组织变革概念数学模型,探讨组织在嵌入影响下的变革动力及方向,并得出组织变革动力模型,从交易费用和成本的角度探讨了组织变革启动与发展方向的决策问题。

2 交易费用概述

科斯在1937年的文章《企业的性质》中认为,使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即人们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存在费用,这就是交易成本[1]。再后来,科斯更明确地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探讨了交易成本与权利界定对经济制度运行效率的影响,将发现交易对象、告诉对方交易愿望和方式以及履约的成本包括到交易费用中[2]。威廉姆森把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系统运转所需要的代价和费用,并形象的将交易成本比喻为“经济世界的摩擦力”[3,4]。他在1996年出版的《治理机制》[4]中正式提出了交易成本(费用)经济学的概念,系统的论述了交易成本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提出交易成本包括协议成本、突发事件成本、实施协议的成本、终止协议的成本、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和为避免冲突而进行的谈判并付诸法律而支付的费用。诺斯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可分为执行交易功能和物质转化两种功能,其中花费于执行交易功能的资源耗费称为交易成本,而花费于执行物质转化功能的资源耗费称为转化成本。转化成本与交易成本共同构成了生产成本[5,6],或者称为总成本。

交易费用可以定义为:交易过程中除体现交易对象市场价值以外的其他花费或消耗。因此,交易费用与交易是紧密关联的,交易是一种基本经济活动,交易费用则是该活动中的某些消耗的现象或行为。

3 组织运作层次的嵌入式模型

3.1 嵌入式组织资源模型

嵌入理论始于Polanyi,他认为经济问题应该被嵌入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进行研究[7]。Granovetter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嵌入式的概念和影响机理,把社会嵌入扩展为认知(cognitive)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等[8]。数十年来,人们在新经济社会学[9,10,11]、新产业区理论[12,13]、企业网络[14,15,16]、企业竞争力[17]、公司治理[18]等领域以及家族企业行为方面[19,20,21]对嵌入式理论及应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嵌入式在对组织所嵌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描述与分析方面的能力也已得到承认[22,23]。

组织管理是在变动的环境中合理配置资源,按照一定的层次和分工,将人们组织起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构架及其运作模式的构建是组织层次制度设计的核心,而这当然是建立在对应的产权结构之上的。于是,从组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可以构建这样的一个组织运作模型:围绕某一有限的资源r,就必然存在一系列的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P和相应的产权结构PS,该产权结构P决定权利主体的经济行为X,而一定的行为则导致一定的效用U。在以上的转换过程中,从产权结构到行为的实施等环节属于组织运行管理的范畴。所以将这样的转换过程定义为资源组织模型(Resource-Organization Model)。

但是资源组织模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个层次都是有成本的。围绕某一资源形成各种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是构建在该资源有价值属性的认知、度量和界定的基础上的。对于资源有价值属性的界定和度量成本CV则决定了对于该资源的价值的认识以及相应权利归属的划分。当资源的产权结构存在不清晰或模糊的时候则将产生交易费用CT。相应的,在组织发出经济行为时,则有相应的成本C(X)。

由嵌入理论知,以上的资源组织模型是嵌入在社会中的,受社会嵌入的影响。具体而言,社会嵌入的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五个方面对于该模型的影响尤为突出:认知c、文化l、结构s、政治p、技术t。而社会嵌入的影响会对有价值属性的认知、产权结构、组织行为以及目标效用四个方面构成社会嵌入的影响,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并提出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的要求。

因此,可以构建一个嵌入条件下的资源组织模型,如图1。

3.2 组织变革的本质

根据以上组织运作的嵌入式概念模型,结合上一章关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的综述,产权理论与交易费用对企业组织的运作与变革的理解可以整理如下:

(1)组织的运作根本在于组织以各种产权形式掌控的资源,而组织对所有资源的应用而实现自身目标的方式、规范等就成为组织制度。因此组织制度的根本就是组织针对所有资源的产权结构。相应的,组织变革的本质也是产权结构的变革,组织之所以实施变革,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在新的资源禀赋下,或是新的产权结构下,能动的做出调整。

(2)组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一定外部环境之中的。一个组织能动地适应环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首要要求。因此组织的绩效可以表达为组织在既定的产权结构适应环境目标要求的程度。

(3)在交易费用为正的前提下,任何一个产权结构下的组织绩效都不可能完全完美地适应环境。所以,组织产权结构所能达到的最佳绩效与环境目标之间的差距可以视为组织在该产权结构下的交易费用。

(4)组织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此组织将在两个成本之间选择较低的一个:要么不变革,支付交易费用;要么变革,支付变革成本。这就是组织变革的交易费用本质。

4 概念数学模型

4.1 无嵌入条件下的基本模型

组织效用是组织某些行为的函数,假设组织整体效用是由组织单个经济行为的效用相叠加的,则:

undefined

其中,Xi是组织行为,可看作是其相应的一系列行为权利的总和。而每项权利,如上节分析,则是建立在相应的资源基础上的。设每个组织行为都可看作是m种权利关系的总和,有:

undefined (2)

带入(1)式为:

undefined (3)

根据资源组织模型,无嵌入条件下的资源——产权——行为模型是有成本的。组织的总成本TC可看作是组织所有行为的成本总和:

undefined (4)

其中每个行为的成本又是由于相应产权的交易费用所决定的,而交易费用又是有资源价值界定与度量成本所决定,因此有:

undefined (5)

所以,带入(4)式得:

undefined (6)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没有嵌入的条件下,组织的运作成本是用于发掘有限资源的有价值属性,并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下实施行为以达成期望效用的全部开销。

4.2 嵌入的影响

根据嵌入理论,由认知(c)、文化(l)、结构(s)、政治(p)、和技术(t)五个方面所构成的向量[Em]T对任何一个嵌入社会的对象都构成一定的影响:

[Em]T=[c,l,s,p,t]T (7)

嵌入的影响可以表达为对嵌入对象变量的影响因子e,令:

e=e(c,l,s,p,t) (8)

嵌入是指组织处在社会环境的制约影响之下,尤其受到制度、文化等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对象包括了组织实现效用过程的所有环节。

UEm,即社会体制对组织的目标有所限制,比如经济贡献、环保、节能、劳工、慈善等方面。

XEm,即社会体制环境对组织行为有所限制,比如在行业标准、法律道德所规定的行为等。

PEm,即社会体制环境对组织某些的产权结构也有所限制,比如国有企业参与合资的产权形式等。

VEm(r),即社会体制环境对组织认识资源的价值性也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组织对某些资源的价值判定必须获得社会的认可,不然其单方面的价值判定不能促成基于该价值的任何行使的交易行为。

因此,可根据(3)、(7)式建立嵌入条件下的组织效用模型和成本模型:

undefined (9)

undefined (10)

需要说明,受到社会嵌入影响并不代表组织的所有运作管理的行为和模式都会发生改变。

由以上模型,可以定义嵌入条件下组织管理的目标:在对有限资源的价值认知基础上,界定效用并以合理的产权形式整合资源,以期实现该资源的效用并获得社会认同。

5 组织变革的动力

组织针对嵌入环境的制约,要自主进行相应的变革(结构、规模、流程等),其基本目标都是降低交易费用,实现高效和合理的资源配置。因此根据(9)、(10)式,组织变革具体包括:

X'i→XEm (11)

r'ij→rEm (12)

P'ij→PEm (13)

(11)式是组织对其行为的变化,使其更符合所嵌入的社会体制环境的要求;(12)式是对资源价值认知以及资源界定的调整;(13)式是对权利结构的变革;三式一同构成了组织变革的资源组织模型,最终达到实现UEm的同时将TCEm降到最低。

变革后的效用模型:

undefined (14)

变革后的成本模型:

undefined (15)

令Xt为组织降低因环境嵌入所进行的任一调整转换行为。Xt对于组织的效用有两方面的影响:

1)对组织的效用模型构成改变。设经过一系列的组织变革,组织模式完全适应了社会嵌入,组织的运行管理模式回归到了无嵌入条件下时的状态,但其对资源的价值认知、产权结构以及组织行为都经过了修正和调整,且调整后的各个行为的效用变为U',于是组织的效用UEm变为:

假设效用UEm保持不变,对比(10)式与(15)式可知,组织调整成立的条件是调整后的组织运行成本低于调整前嵌入条件下组织的运行成本:

TCEm>TC' (16)

即:

undefined (17)

(16)式表明,组织针对嵌入条件的影响而采取的调整措施,必须满足这样的要求,即在资源组织模型上的变革后的组织运作成本,必须小于调整之前组织在嵌入条件下的运作成本,不然调整无效,这样的组织变革也不能获得广泛支持。

但是,仅仅满足(16)式的条件还不足以决定组织针对嵌入条件的变革,因为而Xt也是需要成本的,这就是涉及到第二方面的影响:

(2)组织调整或变革行为Xt自身也能得到相应的成本模型。

undefined (18)

组织调整行为会降低组织在嵌入条件下的交易费用,因此,假如组织调整的成本高于组织交易费用的减少量,则组织的变革或调整也是不成立的,所以必使如下条件成立:

TCEm-TC'>TCt (19)

即:

undefined (20)

当且仅当(17)、(20)式同时成立时,组织相应的嵌入变革才能成立。假如(17)式成立而(20)式不成立,则说明变革方案太理想化,在实施过程中成本太高难度太大而无法施行;假如(20)式成立而(17)式不成立,则是方案没有解决问题,甚至越改越糟。

由于以上数学模型仅仅表示逻辑关系,难以精确计量,因此从管理的角度看,要达成上两个不等式成立,就必须实现不等式右侧的最小化。在实际组织行为中,常常将调整或变革极端化和扩大化,一方面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阻力和整合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变革行为的成本以及变革后组织的运行成本。

6 结论

6.1 基于产权理论和交易费用提出组织变革的本质目标

(1)组织变革的本质是产权结构的变革,组织之所以实施变革,就是在新的资源禀赋下,或是新的产权结构下,能动的做出调整。

(2)组织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嵌入在一定外部环境之中的。一个组织能动地适应环境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首要要求。因此组织的绩效可以表达为组织在既定的产权结构适应环境目标要求的程度。

(3)组织变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此组织将在两个成本之间选择较低的一个:要么不变革,支付交易费用;要么变革,支付变革成本。这就是组织变革的交易费用本质。

6.2 组织变革的动力与方向

从产权和交易费用的角度看,组织变革的动力与方向必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undefined

动力模型 第11篇

关键词 非线性动力系统;交叉传染;Logistic 模型;货币危机

中图分类号 F830.9 文献标识码 A

A Dynamic Cross Contagion Model of Currency Crisis

ZHANG Yi, HUI Xiaofeng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 150001,China)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evidences have proved that the financial market is a multilevel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 constituted by financial subsystems coupling with each other on extensive connections.Thus the nonlinear and complex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would transmit the contagion instantaneously while financial crisis erupt. In this paper we set up a dynamic differential model of currency crisis cross contag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by expanding the generalized Logistics model.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Qualitative Theory, all kinds of possible singular point and the stable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and financial contagion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ses: controllable situation and uncontrollable situation.

Keywords nonlinear dynamic systems; cross contagion; Logistic model; currency crisis

1 引 言

自9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而每次危机都愈趋严重,更具有向其他地区蔓延的危险性。且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的不断深入,传染效应越发突出,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等迅速传染到其他国家,而受传染国家发生危机后,又会反作用于传染源国家。各种渠道的传染效应交织在一起,使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呈现出高度的系统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这使我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出有效的方法来动态的刻画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捕捉金融危机传染的证据,更好地建立金融危机的预警、跟踪和防范机制。

自从早期的经典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理论形成后,学者们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揭示货币危机传染的机制及路径。Olivier Loisel和Philippe Martin(2001)[1]提出了基于宏观经济变量的模型表明在一个完全垄断竞争部门中,政府为了提高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而有使本币贬值的激励,该模型同时表明贸易竞争越重要,越容易产生自发性投机危机。然而,区域合作模式虽然能增加参与国的福利,却会使彼此之间更具有贸易依赖性,一旦发生危机会导致危机传染效应更突出。Helmut Stix(2007)[2]研究了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期间法国政府的干预效果并建立了马尔科夫转换模型来估测市场从平稳状态向危机状态转化的可能性。Li Gang,Pan Haomin和Jia Wei[3]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次贷危机的传染路径进行了研究,得出传染的主要路径有地理位置因素,G7团体,贸易关联因素及开放资本项目。Thijs Markwat等(2009)[4]构建了一个基于多元线性Logit回归排序模型,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股票市场崩盘后以骨牌效应的形式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利率、汇率等共同作用下形成金融危机。Kim(1999)[5]等通过韩国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经济指标对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进行训练与检验,发现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警韩国金融危机可以起到理想的效果。Phillips(2010)[6]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长期数据证实了金融泡沫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蔓延到贷款市场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再通过商品市场和汇率市场传染到其他国家的过程。

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发现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传染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从实证的角度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对金融危机传染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性及市场之间的交互影响现象解释不足,缺乏从数理的角度建立危机传染的模型来动态刻画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建立基于Logistic模型为基础的两个国家汇率价格交互影响模型,以期对危机传染做出新的解释。

2 模型

Logistic模型最早是应用于种群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数学模型[7]。近年来,其被大量引入到社会科学、心理学及经济学的研究中来。在文献[8]中,建立了一个基于Logistic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微分动力学方程,本文将其作为基础模型进行进一步扩展,原始模型如式(1)所示:

dxdt=γ1x[1-xk1+α1y],

dydt=γ2y[1-yk2+α2x]. (1)

对式(1)进行简单的扩展,可得到:

dxdt=γ1xk2α1-x-α2yk1-α2y,

dydt=γ2yk1α2-α1x-yk2-α1x. (2)

在本文中,考虑建立一个基于式(2)的货币危机在两个国家交叉传染的非线性微分动力学模型:

dxdt=γ1xk2α1-x-α2yk1+β1x-α2y,

dydt=γ2yk1α2-α1x-yk2-α1x+β2y. (3)

对模型中的变量解释为:

经 济 数 学第 29卷第1期张 一等:货币危机交叉传染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深圳市梅毒传播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2篇

1 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模型特点

所谓系统动力学,就是对整体运作本质的思考方式,把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融为一个整体,其目的在于提升人类组织的“群体智力”。系统动力学与混沌理论和复杂性科学所探讨的内容相同,也是研究社会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方法。

2 系统边界确定

本文使用的建模软件是系统动力学的专用软件Vensim-PLE,模型运行时间为2004~2015年,仿真步长为1年。主要的数据来源于文献报导和调查的行为学数据。模型的边界,本组设定为深圳市15~50岁女性人群和15~64岁的男性人群,边界外的影响因素视为输入变量,使边界内部构成完整的系统。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并且依据性行为关系的模式,将深圳市15~55岁女性人群和15~64岁的男性人群分为女性性服务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s)人群、多性伴男性人群、多性伴女性人群(FSW人群除外)、固定性伴男性人群及固定性伴女性人群等5个子系统,还选择了深圳市15~49岁女性人群和15~64岁的男性人群总人口作为动力学模型的一个子系统。

3 变量和参数设置

系统动力学中主要变量包括有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和常量。在本研究中,根据研究需要和实际调查,对各个人群的定义如下:

FSWs:指女性性工作者,即卖淫女性。本研究中FSWs年龄设定为15~29岁。

固定性伴关系:指婚姻关系或同居关系。

多性伴男性:是指在同期有一个固定性伴和一个非固定性伴或有多个(≥2)非固定性伴的男性(其中包括嫖客)。

多性伴女性:是指在同期有一个固定性伴和一个非固定性伴或有多个(≥2)非固定性伴的女性(不包括FSWs)。

本文选取了表征各子系统的7个状态变量,分别是15~64岁男性人口数、15~49岁女性人口数、FSWs感染者、多性伴男性感染者、多性伴女性感染者、固定性伴男性感染者及固定性伴女性感染者。

其他主要变量说明和设定:

多性伴男性比例:指15~64岁有性活动的男性人口中多性伴的比率。根据文献,国外在2005年的家庭调查中,年龄15~59岁的未婚男子有过性经验的人群中目前超过一个性伴的比例为12%~18%,而相应的未婚妇女的比例则介于1%和3%[1,2]。然而,这些调查可能低估了多性伴的比例,因为作为个人在面对面的调查中,往往隐瞒多性伴的行为[3,4]。由于我们并没有区分已婚和未婚人群,所以我们设定多性伴男性的比例为45%。

每人每年性人次数:指FSW人群与多性伴男性人群每年平均性接触人次数。根据文献[5,6],本组设定为180人次。

4 编写方程和系统程序

首先,应考虑传播概率的问题。根据相关文献,本组按照每次性行为的传染概率进行估计[7,8,9,10]。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这里,β表示人群感染的平均概率,βa是表示每次无保护性行为传染的概率,本文中为30%。n表示平均每人每年的无保护性行为次数。

n=平均每人每年的性行为次数×(1-平均的安全套使用率)。

在VNESIM软件中进行程序编写,这里仅列出了部分重要的方程。其中,对与非线性关系可使用表函数来表示。下面是一些主要的方程。

减少量=FSWs感染者×就诊率×就诊率+FSWs感染者×转移流出率;

增加量=(FSW数-FSWs感染者)×[(1-EXP(每人每年的性人次数×(1-安全套使用率)×LN(1-每次无保护行为传播概率)×多性伴男性感染率]。

5 模型有效性检验和预测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后,模型是否适用于建模目标,在进行系统仿真或政策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的正确性与适用性进行有效性检验。本文中采用历史检验的方法,确定本文检验年份为2004~2009年,检验变量为报告发病数。

通过表1中相对误差的分析可知,模型的仿真模拟值与历史值的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5%,说明运行结果与实际数据高度拟合,由此建立的深圳市梅毒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有效代表实际系统,可以进行模拟预测和政策分析。

然后,本组利用该模型对深圳市2010~2015年的各个人群的报告发病数和实际发病数进行预测,结果见表2。通过预测,为防治政策总预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注:实际报告发病数中已经排除了MSM,静脉吸毒的感染者和先天梅毒感染者

注:本研究中的全人群指深圳市15~50岁女性人群和15~64岁的男性人群

6 结论和讨论

本文中建立的梅毒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考虑梅毒的核心传播人群——FSW人群和桥梁人群——多性伴人群,并且考虑了安全套使用、健康干预、筛查和人口经济学因素,以及其他防治政策和治疗等各个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试图尽量真实地反应深圳市梅毒传播的现状,减少模型的结构不确定性,并且模型中的很多参数,是笔者通过调查或从深圳本地文献获得。本研究对模型进行历史检验时,误差均在5%以内,说明了该模型是可以用来预测深圳市梅毒的传播特征的。

上一篇:幼儿语言研究的新下一篇:电子商务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