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2024-05-29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精选11篇)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1篇

关键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感染,中西医结合疗法

术后感染是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易引起慢性骨髓炎、感染性骨不连等, 甚至会导致截瘫[1],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32例, 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4~72岁, 平均 (41.25±7.65) 岁;闭合性骨折术后感染15例, 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17例;早期感染17例, 延期感染12例, 晚期感染3例;浅表型感染11例, 髓内型感染8例, 局限型感染8例, 弥散型感染6例;细菌学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22例, 绿脓杆菌3例, 阴沟肠杆菌3例, 溶血性链球菌2例, 大肠杆菌2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白细胞升高、局部肿痛、内固定物松动等。

治疗方法: (1) 彻底清创:清除病灶部位的缝线、血肿、死骨及增生肉芽组织等, 取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学培养与病原学分析。清创后在创口深部置管, 使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加抗菌药物持续冲洗创口, 并进行充分负压引流, 确保无液体残留。冲洗通常持续14~21 d, 在创口无异常渗出液, 临床感染征象消失, 引流液细菌培养阴性后可停止。 (2) 应用抗生素:可静脉联合应用2种或以上抗生素, 并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培养, 根据结果选择敏感药物。静脉应用抗生素1~2周后可继续服用抗生素4~6周。创口局部可采用抗生素液体冲洗, 或抗生素外用。 (3) 骨固定及修复:晚期感染者, 可进行分期手术以重建骨折固定稳定性, 修复骨缺损, 建立骨支架, 移植组织瓣, 增强抗感染能力。 (4) 中医药应用:可采用生肌象皮膏换药, 并辨证应用中药八珍汤、神功内托散等益气生血、托里排脓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5) 全身支持:通过饮食及静脉补充营养, 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酸碱平衡失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体质, 应积极治疗合并症, 还应进行患肢制动, 以利于消肿, 减轻疼痛, 也可使用石膏外固定。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 血沉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 不良反应。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5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伤口与骨折均愈合, 有效率100%。切口愈合时间21~74 d, 平均 (41±7.74) d, 临床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个月, 6个月的随访显示未发生继发感染与继发性骨髓炎。

讨论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大量临床研究表明[2], 骨折与内固定手术引起的骨及软组织损伤是引起内固定感染的最主要因素, 患者局部因素, 如动脉、神经、皮肤疾病, 陈旧性损伤;全身因素, 如年龄、合并症等也是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骨折手术方式对感染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微创内固定、闭合性复位等对局部损伤较小的术式引起感染的风险较低, 而开放性手术引起感染的概率则较高。此外, 固定方式对感染也有重要影响, 髓内钉固定感染可沿髓内钉与髓腔扩散, 钢板内固定感染可沿钢板及螺钉扩散[3]。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1) 在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身状况评估, 控制基础疾病, 进行健康教育, 消除其思想顾虑,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 术中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3) 术中应规范各类操作, 及时切除死亡组织, 注意精细操作, 仪器消毒及应用, 术毕冲洗干净失活组织, 彻底引流。 (4) 规范伤口处理, 及早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 (1) 应彻底清创, 消除细菌生长与增殖的环境, 清创时要做到细心、耐心, 缝合时尽量做到无张力闭合, 无法一期闭合或闭合后可能感染的, 可留作二期闭合。 (2) 应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 不应一味追求坚固而选择宽大占空间的内固定物, 更要避免使用普通金属材料来内固定, 在选择时应尽量使用经济实惠、不占位、手术容易的内固定物。 (3) 要内外兼顾, 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在治疗感染的同时要对患者的全身性疾病, 如肝病、糖尿病进行处理, 我们主要应用八珍汤、神功内托散等益气生血、托里排脓药物, 并增加党参、黄芪等抗炎、增强免疫力药物的使用量, 对加快组织再生、控制感染、加快愈合、改善全身情况往往能起到有益效果[4]。生肌象皮膏是传统的中药膏药, 在创面上应用生肌象皮膏能够激活巨噬细胞, 调动局部免疫功能, 增强吞噬作用, 小的创口不需要植皮就能治愈, 且不留疤痕, 大的创口也能加快肉芽生长, 缩短治疗时间。

从本组患者治疗的结果来看, 所有患者伤口与骨折均愈合, 未发生继发感染与继发性骨髓炎, 因此, 我们认为,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有效的治疗与控制措施能确保患者康复,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管永青.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3) :132-133.

[2]王皓, 高骏, 姜新, 等.骨科内固定术后感染2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2 (1) :51-52.

[3]詹子睿, 张西峰, 黄皓, 等.替考拉宁在骨折内固定术后迟发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6) :855-856.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2篇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脊柱骨病科室月~209月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8例,排除神经功能损伤的单纯性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34.6岁。受伤原因:建筑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造成损伤10例。受伤椎体节段:T11椎体骨折4例,T12骨折13例,L1骨折7例,L2骨折3例,L3骨折1例。28例患者均为无神经损伤症状、单节段椎体骨折;手术不需要行椎管扩大、脊髓神经减压。

1. 2 影像学资料 术前常规检查胸腰椎椎体的正侧位X线平片、MRI检查、CT平扫及三维重建,全面了解患者椎体骨折的情况,排除脊髓神经损伤及椎管占位等病例。

1. 3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本科采用的手术操作器械是国产空心椎弓根螺钉系统(北京富乐)。麻醉是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于轻度压缩骨折,采用腹部悬空,取俯卧过伸位体位复位,术前应用C型臂正、侧位透视,确认伤椎及上下椎体,在伤椎的`上下椎体椎弓根体表投影处,用记号笔标记4处进针部位,手术过程中,分别沿标记处做长1.5~2.0 cm纵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深筋膜;用钝性骨撬从肌肉间隙钝性分离,显露到关节突及横突。直视下,沿人字棘顶点进针,向内倾斜一定角度;进针原理同传统手术,在透视下,沿椎弓根外缘穿刺进针,穿刺针进入椎弓根内2 cm左右后,C型臂再次透视,确定穿刺针在椎弓根投影内,未穿破内侧骨皮质,不进入椎管;然后改侧位透视,确认穿刺针位置良好后,继续穿刺到椎体,拔出穿刺针针芯,插入导丝;然后取出穿刺针,在取出穿刺针的同时,要避免导丝随穿刺针拔出椎体;通过导丝,逐级置入扩大套筒,然后用5.5 mm空心丝攻,在导丝引导下扩大钉道;最后,在导丝引导下,将空心椎弓根螺钉拧入椎弓根和椎体内,取出导丝。C型臂透视,确认椎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后,用同样方法拧入另外3枚椎弓根螺钉。经皮下肌肉内,把2枚圆棒钛合金依次置入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中,拧紧一端固定螺帽,然后利用撑开器,在侧位透视下撑开骨折椎体,待伤椎椎体高度复位满意后,拧紧所有顶丝,分别1~2针全层缝合创口,术毕无需放置引流。

1. 4 围手术期处理 常规在术前30 min,应用第1次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后追加1次;术后第2天能佩戴支具或不用支具下地活动,避免长时间活动及弯腰负重,避免剧烈活动,并在床上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出院后1年之内,出院后第1个月,以后每隔3个月,1年后每隔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门诊行手术部位正、侧位平片检查。

1. 5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观察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术前、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复查术后平片,应用平片分别测量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指数的恢复情况。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除1例外,术后患者均获得11~3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28例患者切口总长度为60~80 mm,住院时间为7~9 d,手术时间为40~6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80 ml。手术前后矢状位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医源性脊髓神经损伤,术后到随访时,无明显并发症的发生。

三、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建议对不稳定胸腰段脊柱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治疗[2],对于不稳定的胸腰椎骨折,目前治疗主要有前、后路2种途径。前路手术容易造成植骨不融合,假性关节形成等相关问题;后路开放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椎体骨折也有许多问题,例如: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急诊手术出血多、术中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肌肉、韧带等,对脊神经背支的损伤较难避免,住院时间长等问题。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3篇

【关键词】微创接骨板;四肢骨折;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識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85-01

四肢骨折属于一种多发的外科疾病。当前,微创接骨板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中。研究报道指出,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能够降低对骨血运的损坏程度,使骨面与钢板紧密相贴且无压迫[1]。本文抽选我院接收的100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 本研究病例100例,其中男81例,女19例;年龄16~65岁,平均(41.2±8.4)岁;骨折类型:42例股骨远端骨折,12例肱骨骨折,33例胫骨近端骨折,13例桡骨骨折。根据治疗方式将100例四肢骨折患者分成微创组与传统组,各5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传统组患者实施传统内固定术治疗。微创组患者实施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手术要点:全麻后,将骨折处切开并复位;再对胫骨骨折处予以切开复位;将骨膜外深筋膜与骨膜进行分离,插入解剖型钢板;将骨折远端及近端切口处用螺钉固定好;围术期采用抗生素治疗,并定时复查X片。

1.3疗效标准 骨折愈合时间少于3个月,肘、肩关节功能正常,无痛感即为优;骨折愈合时间为3~4个月,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0%及以下,偶有痛感即为良;骨折愈合时间延迟,肘、肩关节活动度下降11%~30%,痛感强烈即为可;不符合以上标准即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应用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传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92.4±4.6)min、(203.4±7.3)mL、(14.5±3.7)d,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各为(58.5±3.1)min、(65.3±6.1)mL、(10.5±2.4)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微创组:优30例,良1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92.00%;传统组:优25例,良12例,可4例,差9例,优良率74.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微创技术对骨折处进行复位,可有效保留骨折局部血运[2]。近年来,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已被广泛用于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优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①属于解剖型构造,接骨板可与骨骼干骺端紧密贴合,一般情况下无需预弯;②接骨板部螺孔具有加压、锁定性能,可方便使用;③接骨板近端稳定性强,且对局部骨皮质无较高要求。④利用钉板锁定机制来实现内固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微创组各临床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疗效(优良率92.00%)优于传统组(优良率7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四肢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窦钟军,许东伟.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0(12):52-53.

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 第4篇

关键词:微创手术,钢板内固定,四肢骨折,功能恢复

四肢骨折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损伤, 给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骨折患者如果不进行手术或者手术方法不正确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骼畸形[1]。目前手术治疗多采用解剖复位, 该方法治疗骨折创伤面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周期长, 而且创伤面极易发生感染[2]。亳州市人民医院于2009年到2011年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亳州市人民医院于2009年1月到2011年1月共收治四肢骨折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18例, 年龄13~67岁, 平均年龄为 (47±5.7) 岁, 中位年龄50岁;骨折原因:42例为交通事故受伤, 8例为摔倒受伤;其中10例患者为开放性损伤, 5例患者为陈旧性骨折, 2例患者复合性骨折。骨折发生部位:27例患者骨折发生于胫腓骨远近端和胫骨干部位, 12例患者发生于股骨远近端和股骨干部位, 6例患者发生于肱骨干, 5例发生于尺桡骨干。50例患者进行骨折分型, 其中A型患者9例, B型患者15例, C型患者26例。患者受伤到接受手术时间为1h~15d, 平均4d。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骨折内固定手术, 开放性骨折患者先进行伤口闭合, 然后实施牵引。3周后再进行手术;复合型骨折患者等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内固定术。手术时根据每例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选择不同的麻醉方法。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先实施闭合手术, 然后牵引复位最后植入钢板固定;C型关节内骨折患者先进行切开复位然后实施加克氏针暂时固定术;对于干骺端骨折患者均进行手法间接复位、然后采用骨科牵引床辅助复位。复位过程中, C型臂透视与体外测量相结合, 以矫正肢体成角, 减少畸形发生。首先在远端和近端的皮肤处切开一个长约2~3cm的小切口, 然后将深筋膜下骨膜外的软组织采用骨膜剥离子进行分离, 使其形成软组织隧道, 紧接着将钢板种植于骨表面, 在透视下分析钢板的位置是否到位, 如果到位, 则在骨折部位远近端各嵌入一枚螺钉, 再次透视对骨折部位复位情况进行观察, 如果骨折复位良好且钢板位置准确, 可在远近端按照患者的骨折程度再嵌入1~3个枚螺钉, 透视观察后, 然后将创面缝合。理论上在骨折部位两端各植入3个枚螺钉就可以达到极为稳定的固定。本研究的50例患者手术均没有防治引流管。且均为进行手术后外固定, 患者4~6d就能进行主关节活动, 8~10d即可进行负重训练。

2 结果

本研究50例患者成功进行手术, 且手术切口都顺利愈合。手术时间40~100min, 平均52min, 所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输血患者, 出血体积15~30m L。手术后2例患者有轻微程度的发热现象, 经治疗症状恢复。其余患者体温均正常。2例患者伤口外隧道部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 没有进行处理症状2d后消失。所有患者手术后2~12d均出院。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率为100%, 随访时间2~12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7.6个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时间3~13个月, 平均愈合时间为5.4个月。依据Johner-wruh S方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评价, 优39例, 良7例, 中3例, 差1例, 以优良率表示功能恢复的满意程度, 本组50例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2%。

3 讨论

传统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是采用AO技术, 该技术通常为了保证隔着的坚强, 所以对周围软组织进行广泛的剥离, 因此导致患者伤口愈合慢且经常出现感染[3]。随着手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微创手术治疗四肢骨折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 并表现出了取独特的优势。该手术方法切口较小, 对软组织的剥离程度小, 在骨折复位过程中保留了骨膜和软组织, 从而有助于对骨折部位进行血液运输, 促进骨折的尽快愈合;降低患者手术后关节僵硬、骨关节炎的发生[4,5]。本研究50例患者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 部分患者在手术后短时间出现一些发热和红肿等症状, 长期结果显示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且手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正常。综上所述, 该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骨折具有很好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Resch H, Hubner C, Schwaiger R.Minimally invasive reduction andosteosynthesis of 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alhead[J].Injury, 2001, 32 (Suppl 1) :25-32.

[2]裴国献, 任高宏.长管状骨骨折治疗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 :10-14.

[3]许军, 张根民, 赵玉弛, 等.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6) :422-423.

[4]卢强, 陈华, 许猛.微创经皮LCP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6) :468-469.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5篇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R68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84-02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其引起的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明显增高的趋势[1-2],如何选择有效的固定治疗方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55例,女25例,年龄21~55岁,平均(37.6±15.4)岁;按骨折部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15例,桡骨两段粉碎性骨折16例,肱骨干粉碎性骨折14例,股骨上段开放性骨折15例,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10例,胫骨平台骨折5例,胫骨上段骨折3例,胫骨下端骨折2例;病程1.2~15 h。

80例四肢骨折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根据内固定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解剖钢板固定组30例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X线检查,如为新鲜骨折,肢体肿胀较为严重,予抬高患肢、牵引固定,同时配合药物治疗,消肿之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术前骨折处给予牵引固定,防止继发软组织损伤。解剖钢板固定组: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后,通过解剖钢板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首先对骨折块进行准确的复位,用克式针进行临时固定,根据骨折临床特点选择合适形状和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在骨表面放置锁定加压钢板,通过X线调整钢板的位置,在远近两段各放置1枚加压螺钉,保持骨折复位完整状态,通过X线C型臂观察,放置完成后,在钢板远近两端各放置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如为老年患者、骨质较为疏松可以用双皮质锁定螺钉进行定位。术后给予常规的止痛剂,应用抗生素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局部软组织有渗血者及时更换敷料,保证伤口干燥无菌。术后第2天在床上进行简单的功能锻炼,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优良:骨折部位无异常活动,X线显示骨折线愈合,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术后功能恢复,解除外固定后上肢可以平举1 kg重物持续1 min,下肢不扶拐可连续步行3 min,并不少于30步。差:上述指标均为达到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建立数据库,通过x2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x2=22.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解剖钢板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摩擦力作用将骨折端固定,容易造成骨缺血、坏死,并且需要剥离骨膜和周围软组织,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锁定加压钢板的锁定孔的内螺纹和锁定螺钉尾端的螺纹完全吻合,使钢板和锁定螺钉拧紧后形成一个整体,锁定螺钉和钢板可以对骨折块,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块整体进行牢固的加压[3-4]。同时锁定加压钢板、螺钉及骨可以形成一种内支架式的固定机制,比传统钢板具有更强的抗弯曲、抗扭转能力,稳定性较强,不需要对接骨板进行预先折弯,其对于骨外膜的损伤更小,螺丝钉的松动发生率更少[5-6]。

另外还应注意锁定加压钢板要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进行轻微的塑形,为了提供合适有效的固定,减少钢板对于软组织的干扰,在骨干部近端用1枚常规双皮质螺钉,将钢板和骨干进行初始性的贴服,然后再用锁定加压螺钉将骨骺部的骨折块进行固定,保证骨干块骨折块用3枚标准螺钉进行固定,骨折两端的主骨折块通过3枚锁定加压螺钉进行固定[7-8]。

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四肢骨折患者,采用解剖钢板固定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表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解剖钢板固定组,提示锁定加压钢板角度设计合理,固定更加牢固,预后功能更明显。综上所述,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固定效果明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患者预后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家正,胡文雄,张恒林,等.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48-3849.

[2] 吉赵勇.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63-66.

[3] 曾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1(221):131.

[4] 杨卫华,秦顺利.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5):975-979.

[5] 施进兴,林其仁,姚学东.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124.

[6] 秦春明,王梅香.锁定加压钢板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54-55.

[7] 杨辉,蔡维山.中药配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3):50-51.

[8] 单旭彬.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0):753-754.

浅析6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6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中, 男36例, 女24例。年龄范围为20~70岁, 平均年龄为40岁, 其中患者进行再手术的有54例, 内固定材料 (包括钢板、螺纹针、髓内针等) 失效共33例, 关节活动障碍 (肩关节2例、肘关节2例、膝关节1例, 共5例) , 骨折部位 (股骨20例, 锁骨6例, 股骨干3例, 股骨颈2例, 股骨髁上2例, 股骨近端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 , 见附表。

1.2 治疗材料

60例四肢骨折患者中, 均为内固定失效, 内固定术多用于骨折切开复位术及切骨术, 以保持折端的复位。主要优点是可以较好地保持骨折的解剖复位, 比单纯外固定直接而有效。坚强的内固定有利于患者伤肢的功能锻炼, 减少因长期卧床而引起的并发症, 禁忌发生感染, 感染后, 金属异物将会严重地阻碍伤口和骨折愈合, 延迟骨折的愈合。采用再手术治疗的54例, 手术后取出内固定材料, 根据骨折部位重新进行植骨, 再次固定的有30例, 钢板治疗的有21例, 螺纹针4例, 髓内针固定5例。

1.3 研究方法

针对本文的60例骨折患者病例, 收集他们的内固定失效的X片放射资料, 并对此进行读片, 从而分析出患者的具体骨折情况, 确定出骨折患者的内固定的材料, 通过详细的分析, 找到内固定失效的原因。

2 结果

60例骨折患者中, 再手术的有54例, 内固定材料 (包括钢板、螺纹针、髓内针等) 失效共33例, 关节活动障碍 (肩关节2例、肘关节2例、膝关节1例, 共5例) , 骨折部位 (股骨20例, 锁骨6例, 股骨干3例, 股骨颈2例, 股骨髁上2例, 股骨近端1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 。

3 讨论

3.1 内固定失效的原因

3.1.1 医生的专业技术、经验不足, 操作技术不当

现代科技的的高速发展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比如提供了很多又方便又经济的骨科内固定材料, 使骨折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大进步, 尤其是对复杂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但是由于骨折内固定物选择不当, 使医源性骨不连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在这60例病例中, 不仅患者对骨折固定一无所知, 就连年轻专业医生对骨与软组织损伤认识及实际操作处理经验不足, 尤其是基层的医生, 甚至连对骨折的解剖都无法对位, 导致骨折愈合延迟, 局部遭到破坏。更有甚者, 医生相对自负, 不能吸取教训, 无法总结经验。

3.1.2 手术前医生的准备不当

手术前医生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首先是内固定物的金属质量应无电解作用, 不锈, 硬度适当, 规格合适。不宜同时应用两种不同金属的制品, 避免产生电解作用, 导致骨质吸收、内固定物松动, 影响愈合。内固定物的表面应光滑, 损坏的或折弯后又复原的不宜使用;其次是应对骨折的性质、形态、部位及病人情况作充分研究, 再决定内固定物的品种。并应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 准备换用的其它品种的内固定物。在术前应对照X线片, 选择粗细、长短、宽厚合适的内固定物, 最好再准备比已选定的内固定物大、小各一号的内固定物以备术中选用;再次是关节内骨折、股骨颈骨折施行内固定时, 应有X线摄片的准备, 以便及时观察复位及内固定的情况, 指导手术的进行和保证手术的成功;最后是对血运不好、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的病例, 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同时, 应行骨移植术, 或带血管的骨膜移植术, 手术前需作好相应的准备;而不是对患者的骨折一知半解, 没有确定好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觉得外科手术相对简单, 不精心准备, 最终导致内固定失效。

3.1.3 医生进行内固定选择不当

常用内固定物有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针、骨圆针、不锈钢丝、各种特殊形式的内固定物 (如三刃钉、鹅头钉) 。骨折医生在进行选择内固定材料时, 首先应对各种内固定物的优缺点做全面了解及比较, 并对具体病例进行全面认识和分析, 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选择内固定物, 才能充分发挥各种内固定物的优点, 取得满意疗效。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包括两方面, 一是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如斯氏针或克氏针的固定, 无法提供有效的稳定性来防止骨折端之间的旋转和短缩活动, 而骨折的稳定性决定了骨折愈合过程中大多数生物学反应的程度, 造成力学因素引起的骨不连。二是内固定物本身选择不当。如髓内针宽窄长短不合适, 不能很好的起到固定作用, 使骨愈合缓慢甚至造成骨不连。闭合性的骨折, 最好用夹板固定。开放性的骨折一般只需外固定即可。不管夹板还是石膏、还有钢板、钢丝、钛金都是起固定作用而已。夹板固定方便, 对患者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石膏容易造成气血不循环, 肌肉萎缩, 容易让关节僵硬, 尤其开放性的更不适合石膏。而手术内固定对患者的创伤尤其大, 加重骨头和局部创伤, 容易损伤软组织, 大损气血, 造成诸多后遗症, 而且恢复时间长。总的来说就是医生很有可能出现把复杂粉碎性骨折按简单骨折处理, 陈旧骨折、骨不连按新鲜骨折处理的问题, 甚至是由于基层医院设备较不完备、内固定器械质量差, 导致骨折内固定失效。

3.1.4 放射科影像资料不全

60例骨折患者中, 放射科X线片质量差、看不清晰, 不能提供准确资料, 如骨折线、骨折碎块、骨折术后骨痂生成、内固定位置等等, 误导临时治疗, 临床治疗医生无法准确分析骨折, 导致内固定偏差。X线片拍摄角度、范围包括不全致漏或误诊, 如与放射科医生、临床医生、患者因疼痛体位摆放不正等。手术室内并无C型X线机, 单单仅凭手感, 髓内针有可能穿出髓腔外也有可能未锁入钉孔[1,2,3]。

3.1.5 忽视手术后康复治疗

首先是骨折患者出院时医生没有指导治疗或指导治疗不祥又或者患者不遵医嘱、提前下地操劳, 不配合治疗, 医生觉得只要做好手术就是对患者的负责, 其次是骨折患者很少固定检查身体、直到出现身体疼痛才到医院复查, 此时为时已晚, X线检查开始出现内固定失效。

3.1.6 患者自身骨愈合快慢的影响

随着骨折患者的年龄、肥胖、有无其他疾病的存在, 如骨质疏松、糖尿病等, 自身骨折愈合后合成骨能力差, 骨折的部位、稳定性、骨折的粉碎程度, 软组织的损伤轻重, 如软组织挫伤重术后皮肤坏死内固定外露、松动或局部软组织的损伤重血供差、骨愈合时间长内固定疲劳断裂, 骨折长时间不能愈合易出现内固定疲劳失效, 因此愈合时间延长。

3.2 如何提高骨折内固定效果

培养大量的精英医生, 在手术前需要做充分的准备, 掌握充足的技巧, 不断总结经验, 针对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提高放射影像设备的质量及配套措施, 注重手术后的康复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治疗材料获得极大发展, 尤其是四肢骨折内固定材料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必须清醒地知道片面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 滥用内固定是极其错误的, 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同时, 还应认识内固定不过是保持复位的暂时性措施, 不能代替骨折的愈合, 否则, 将会发生内固定疲劳、弯曲或折断。

参考文献

[1]王彦东, 刘增亮, 党培业.80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8) :78.

[2]马平.23例四肢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探讨[J].甘肃医药, 2008, (27) :66.

四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失误3例 第7篇

例1:男, 25岁, 建筑工人。由于施工原因, 双侧的大腿外伤水肿伴有出血症状, 外观畸形。受伤6h后入院。经检查, 双侧大腿1/3处有大小约3cm×2.2cm的伤口, 有血水渗出, 大腿部几乎全部肿胀畸形, 双下肢存在压痛、活动障碍。经X线检查, 双大腿正侧双股下约1/3处为粉碎性骨折。临床诊断:双股均为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8h在连续性硬膜外麻醉下对患者进行双股骨折切开复位加压钢板的内固定术治疗, 患者在手术中失血过多, 曾几度出现血压下降、昏迷、烦躁和休克, 抢救后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基本正常, 但在出手术室35h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例2:女, 16岁, 学生, 体育课双杠练习导致右臂受伤, 有明显畸形, 活动受到障碍。检查:右臂下端肿胀, 明显畸形, 活动受限, 右臂X线报告左尺桡骨下段骨折, 由于治疗不及时形成畸形愈合状态。诊断:有尺桡骨下段骨折畸形愈合现象。在入院后第2d为患者进行骨折切开复位骨圆针腔内固定手术, 加石膏进行半拖外部固定, 患者术后1w进行X线检查发现耻骨桡骨骨折愈合较好, 但尺骨骨折处有约1cm的分离, 经过检查为圆针固定不好, 为避免骨连接不好再次手术, 为患者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 仍然以石膏做外部固定。患者术后复查, 右桡骨骨折解剖对位较好, 半月后行夹板固定后出院, 并叮嘱患者每半月复查1次, 但是患者手术后9个月才来医院进行复查, 影像学显示患者的桡骨骨折已经愈合, 但尺骨骨折已经呈现不连接状态, 患者再次住院治疗取出钢板, 进行尺骨骨折植骨手术, 术后以石膏半托式固定, 2月后患者愈合出院。

例3:女, 24岁, 以小腿外伤畸形入院, 经检查, 右小腿出现有5cm×2cm的V形创伤面, 并且能够看到骨头外漏现象, 患者腿部局部肿胀, 小腿活动严重障碍。X线检查显示患者左胫骨下段约1/3处出现骨折。诊断:患者为左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入院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伤口清理和骨折复位加钢板内固定, 并为进行石膏外固定[2]。术后1w时出现创口附近感染且有坏死迹象, 导致内固定钢板和骨折的一段完全暴露, 经过为期7个月的治疗, 伤口仍不能愈合, 骨折处没有出现骨痂, 患者出现左踝部活动受限、跟腱部位已经开始挛缩。后为患者再次进行清创和治疗, 把内固定钢板取出, 进行跟腱延长、植骨和转移皮瓣移植手术治疗, 手术后为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 经过4个月的治疗患者伤口愈合, 骨折处有骨痂生长, 患者可以借助拐杖进行下肢锻炼。

2 讨论

临床上为患者进行四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患者术前准备工作, 包括为患者进行全身的状况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 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充分评估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方案。在例1中, 正是因为手术中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症状和手术的困难程度没有合理的评估, 手术仓促没有意识到患者手术失血的补充, 导致患者长期缺血造成体内脏器尤其是肾脏供血不足衰竭。另外, 由于在手术中为患者使用了下肢止血带, 使得患者血液循环更加不通畅[3], 使得患者的内循环更加不足, 进一步加重了重要脏器的损伤, 因此在手术中出现躁动、供血不足、血压下降和休克症状。最终导致患者严重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本例若能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及时为患者输血, 能够避免患者死亡事件的发生。

另外, 临床上四肢骨折患者手术的成功与否和病例选择有很大关系, 在例3中患者为胫骨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因其软组织创伤面较大, 污染较严重, 为患者进行清理创面的同时, 进行钢板内固定, 手术后出现感染, 感染部位并呈现出朝着钢板处发展的态势, 患者骨外漏时间长达7个月之久才开始愈合, 造成患者长期的痛苦, 最后不得不重新清创和治疗, 并在治疗3个月后骨折开始愈合。所以病例选择也是手术复位内固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总结以往教训, 我们得出结论, 开展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应排除各项不利因素干扰, 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并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制定周详的手术计划, 充分估量手术的难易程度, 做好应对术中突发事件的准备, 选择好合适的固定器械。在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 定期为患者进行复查, 最大程度保证手术的成功。

关键词:四肢骨折,手术复位,内固定,失误

参考文献

[1]Koval KJ, Chen AL, Aharonoff GB, et al.Clinical pathway for hip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the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 experience[J].Clin Orthop, 2011, 74 (7) :53-54.

[2]林宏生, 张国威, 吴昊, 等.Coflex棘突间植入与后路椎间融合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比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1, 86 (2) :96-97.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共21例四肢骨折患者于我院行内固定手术, 并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的情况。其中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8例, 年龄28~64岁, 平均为 (42.5±6.7) 岁, 内置物留置时间1~8年, 平均内置物留置时间 (5.1±1.4) 年。包括中尺桡骨钢板、肱骨干钢板、肱骨远端双钢板、股骨颈空心钉、锁骨钢板及钢板加钢丝固定、股骨钢板分别有2、3、4、2、2、3、3、2例。

1.2方法:首先对患者既往手术的记录及相关检查记录如X线片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了解在手术的过程中及手术进行后患者的康复进度情况。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手术进行前, 首先摄取X线片, 对螺钉、钢丝等的折断情况进行分析。最后,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手术策略, 取出内固定物。然后在观察导致患者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的因素。

2结果

据统计, 导致患者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的因素有:内固定物折断、器械不匹、骨质包埋钉尾或钢丝、镙钉滑丝或钉尾滑槽、螺钉远端过于紧贴骨皮质及空心钉螺纹拧出困难, 其中内固定物折断患者所占比例38.10%, 明显高于其他因素, 见表1。

3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导致患者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的因素有:内固定物折断、器械不匹、骨质包埋钉尾或钢丝、镙钉滑丝或钉尾滑槽、螺钉远端过于紧贴骨皮质及空心钉螺纹拧出困难, 其中内固定物折断患者所占比例38.10%, 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由此可见, 内固定物折断是导致内置物取出困难的主要, 探究分析以上各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减轻患者痛苦的最佳办法, 也是关键所在。对此, 提出的相应预防对策如下。

3.1针对内固定物折断的处理策略:在进行手术之前, 首先通过分析X线定位片, 明确最佳手术入路方式;在手术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螺丝钉折断, 残留于患者骨质内的情况, 可以通过骨凿、空心钻将螺丝钉的周围扩大一些, 再使用断钉取出器、尖嘴老虎钳更工具将其取出[2]。

3.2针对器械不匹配的处理策略:不配套情况一共分为螺钉和内六角改锥不配套和取髓内钉的打拔器螺纹和其螺纹之间不配套两种,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急消配套螺丝刀或者将螺钉帽磨掉后, 将钢板取出后再取出螺丝。如果是第二种情况, 则需要首先将髓内钉尾钉拧出3 mm左右后通过钢丝牵引将其拔除或者经尖嘴老虎钳咬紧髓内钉尾部, 向外拔出[3]。

3.3针对骨质包埋钉尾或钢丝的处理策略:导致骨质包埋钉尾或钢丝的原因主要是近端钉拧入太深或者是空心钉穿出股骨头, 局部出现大量的骨痂包埋了钉尾。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则不建议取出, 若果必须取出的话则需要首先研究患者的X线片并转杯C型臂X线机, 窄骨凿等辅助设备。经克氏针定位后使用窄骨凿、咬骨钳充分暴露至无骨质卡压后取出。

3.4针对螺钉远端过于紧贴骨皮质而无法拧出的处理对策: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出现镙钉退出至患者的骨折端或者骨皮质处时被卡主而导致螺钉无法拧出。这种情况下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观察会发现螺钉远端的倾斜角非常大, 螺纹部卡于患者皮质坚硬的骨皮质前方。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在C臂X线机的引导下, 在镙钉周围钻孔后经窄骨刀对钉道进行扩展, 使用改锥将螺钉顺利拧出。

3.5空心钉螺纹部退至股骨皮质或股骨距时拧出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的针对性策略是: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首先使用适当的力度经改锥卡紧钉尾顺势向外侧拧三圈, 再向内侧拧两圈。将固定骨槽加深以后将螺钉缓慢地取出。在进行内置物取出手术之前, 如果没有仔细的分析制定手术策略则导致患者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一定要在手术进行前需进行充足的准备。

摘要:目的 分析导致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对策。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共305例四肢骨折患者于我院行内固定手术, 其中27例患者出现了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情况, 对其导致原因及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行探究和分析。结果 导致患者出现内置物取出困难的因素有:内固定物折断、器械不匹、骨质包埋钉尾或钢丝、镙钉滑丝或钉尾滑槽、螺钉远端过于紧贴骨皮质及空心钉螺纹拧出困难, 其中内固定物折断患者所占比例38.10%, 明显高于其他因素。结论 对于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愈合后内固定装置取出困难的情况, 可针对不同的导致因素提出不同的对策, 值得注意的需要充分分析患者的情况, 注意处理的力度和方式。

关键词: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固定装置

参考文献

[1]郭洪卫.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1) :63-64.

[2]宫海亮, 李俊杰.基层医院拆除四肢内固定装置常见问题与对策[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1, 18 (5) :52.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12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肱骨骨折135例, 尺桡骨骨折182例, 股骨骨折74例, 胫腓骨骨折121例。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56例。研究组患者中, 男性160例, 女性96例, 年龄17~74岁, 平均年龄 (45.28±6.12) 岁;对照组中, 男性154例, 女性102例, 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 (44.21±3.43)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X线诊断为四肢骨折, 并且符合本次治疗条件;2收集患者完整病史或者骨折原因等;3符合伦理道德, 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骨科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等;2习惯性骨折患者其他部位存在严重骨折者;3对于本研究不依从、不配合、拒绝参加研究者;4未按照规定进行治疗和检查者, 或者转院治疗及采用其他措施治疗者;5中途自愿退出者。

1.2 手术方法

研究组:本组患者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 在手术前使用石膏对患者患肢进行外固定后, 进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开2~3 cm的切口, 在骨表面置入钢板, 使用X线调整钢板的位置, 在两端分别置入1枚螺钉, 使用X线机C型臂对骨折复位状态进行观察, 成功进行复位之后可在两端各植入单皮质锁定螺钉2~4枚, 对切口处的皮肤进行缝合处理。

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 在患者骨折复位后, 进行局部骨膜分离, 在骨折部位的后方用骨折固定器进行固定, 安置钢板后, 钻孔, 拧紧螺钉, 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及抗骨质疏松等药物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使用功能分级评定标准JohnerWruh[3]进行疗效判定, 即治疗后患肢无畸形、神经、血管等无损伤, 无感染和疼痛, 关节活动和日常生活自理不受限可判定为痊愈;治疗后患肢血管、神经发生轻微损伤, 患肢内翻或外翻2°~5°, 关节活动度>80%, 日常生活自理受到轻微限制, 有时伴有疼痛、无感染发生, 这种效果判定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肢血管神经发生中毒损伤, 内翻或外翻6°~10°, 关节活动度>75%, 日常生活处理严重受限, 出现中度疼痛, 无感染发生, 判定为有效;经治疗后患肢发生重度血管神经损伤, 内翻或外翻>10°, 失去正常生活自理能力, 疼痛感强烈, 发生感染的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愈131例, 显效101例, 有效22例, 临床总有效率99.22% (254/256) ;对照组治愈51例, 显效106例, 有效79例, 临床总有效率92.19% (236/256) , 组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感染、骨不连、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分别为1.56%、0.78%、1.95%,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8%、5.86%、7.03% (P<0.05, 表2) 。

3 讨论

临床上常采用有效的内固定和手术后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使患者恢复到无痛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4]。四肢骨折在造成骨折端骨质破坏的同时引起局部的软组织、血运等损伤, 从而造成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有效的固定能够巩固解剖复位效果, 也关系到患者手术后的功能恢复[5]。长骨主要存在于四肢, 骨骼呈长管状, 两端称骨端, 骨干是位于二者之间的主要部分, 骨干中空, 呈管状, 因此长骨也被称为管状骨。骨端的表面由骨密质构成, 内部由骨松质构成, 骨干壁则只由骨密质形成, 骨端的骨松质, 由于负重而发展成与力轴一致的构造, 显示了对支持功能的适应。骨端和骨干来源于不同的骨化中心。达到一定发育阶段以后的长骨, 在骨端与骨干之间残存有板状的骨端软骨, 它向两侧沿长轴方向伸长即继续骨化, 骨端软骨也骨化, 最后只留有痕迹即骨端线, 很容易发生骨折。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是一种高效的接骨板内固定系统, 是对传统内固定钢板概念重新思考, 并结合适宜手术技术支撑的新型钢板, 是结合微创内固定系统和点接触接骨板的临床优势开发出的一种高效内固定系统[6,7,8]。为保证骨的活力不被干扰, 并且避免手术失败和可能的并发症, 在选择合适的钢板长度, 螺钉的种类和数量时, 也要强调复位技术和微创钢板的插入和固定的重要性, 从而采取合理的固定方式-较高的钢板跨越比和较低的钢板螺钉密度。根据螺丝钉和接骨板特有成角的稳定性, 降低了骨外膜的损伤, 在降低螺丝钉松动概率的同时可达到微创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关节内粉碎骨折等具有较好的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对四肢骨折患者使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 临床总有效率可高达99.22%, 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P<0.05) ;且感染、骨不连、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在临床上发生四肢骨折的患者大多属于暴力性损伤, 患者在骨质发生破坏的同时严重阻碍了患肢周围组织和供血情况, 极易造成各种并发症, 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针对患者早期功能锻炼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10]。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植伟宏, 范建文, 马晓春, 等.四肢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6) :26-27.

[2]张振, 陈俊.四肢骨折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13 (8) :66-67.

[3]唐勇.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3) :1715-1716.

[4]叶茂, 郑勇, 刘艳西, 等.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5, 32 (1) :68-70.

[5]黄成校, 李汉湘, 高超, 等.锁定加压钢板与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 2015, 27 (8) :1166-1168.

[6]赵庆华.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2, 25 (6) :258-259.

[7]刘俊宾, 田宝方, 徐献伦.近端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反转子间骨折[J].河北医药, 2010, 32 (15) :2058-2059.

[8]张建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旬刊, 2010, 2 (14) :62.

[9]周陈斌, 李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05-1406.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10篇

【关键词】 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00-02

临床骨折治疗中肋骨骨折属于胸部创伤疾病,而机体中第四肋-九肋较容易发生骨折[1]。另外,多发肋骨骨折疾病一般会伴随出现严重疼痛、血气胸、连枷胸症状以及创伤性湿肺情况,严重影响呼吸功能,病情非常严重者还会出现循环衰竭或呼吸衰竭症状。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骨折内固定治疗相关材料发展,医学上逐渐利用内固定设备来完成手术固定治疗,帮助改善连枷胸症状,而内固定治疗也逐渐向着微创化、操作简便化方向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发肋骨骨折治疗效果,我院针对多发肋骨施行内固定术治疗,并结合精心、合理、科学护理措施,获得临床护理效果、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3例,女7例。患者年龄处在25-65岁。经过详细诊断表明,30例患者均为多发肋骨骨折,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连枷胸呼吸异常情况,18例患者合并出现血气胸,15例患者合并出现肺挫伤情况,2例患者合并出现慢性肺部感染情况。致伤原因:22例车祸致伤,8例患者高处坠落致伤。

1.2 方法及结果 全部患者都给予全身麻醉后行双腔气官插管,并施行肋骨钉内固定治疗。患者完成手术治疗之后根据不同患者具体情况来给予有效、科学护理措施。30例病人术后痛苦得到显著缓解,并且呼吸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从而促进了血气胸以及肺挫伤治疗效果。其中有2例患者出现慢性肺部感染,经过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之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及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咳嗽、咳痰情况。经过手术治疗后2天患者能下床进行适当活动,全部患者平均住院(9.4±1.3)d。全部患者出院后均获得随访,术后第三个月经过拍片复查没有发现骨头不愈合情况,骨折线消失,患者没有发现肋间神经痛情况。

2 护理措施

2.1 常规护理

2.1.1 患者体位护理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因麻醉已清醒,此时应采取平卧位姿势,使其头部偏向一边,避免出现分泌物、呕吐物质误吸情况。等到患者麻醉苏醒并且血压基本平稳时可以采取半卧位姿势,并帮助升高床头45°,在患者臀部下垫上一块水垫,每隔两个小时帮助更换水垫,每隔2h帮助按摩尾骶部一次。

2.1.2 密切观察病情 患者术后应给予严密心电监护,按照具体病症情况每15min-30min进行呼吸、血压、呼吸以及脉搏监测一次。注意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面色、口唇变化情况,帮助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观察是否出现呼吸窘迫情况。

2.2 患者呼吸道护理 患者术后给予面罩吸氧、鼻导管,按照患者血氧饱和度来帮助调节氧流量大小。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深呼吸、咳嗽、腹式呼吸以及咳痰,采取氧气雾化吸入护理,2-3次/d。患者给予雾化吸入之后按照具体情况帮助叩背,并鼓励病人咳痰、咳嗽,密切观察痰液量、痰液颜色。患者出现痰液无力咳出时,可采用压迫气管、鼻导管刺激方式帮助刺激咳嗽,使患者主动排除痰液。

2.3 患者胸腔引流管护理 患者术后确保胸腔引流装置处于密封状态,将水封瓶长玻璃管设备浸入水中2cm左右,如果过浅空气就会浸入瓶内发生倒吸情况,从而使空气进入胸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如果插入过深可造成胸内积血,积气。在运送患者、更换引流瓶时应关闭并双重夹紧引流管上段,预防空气流入患者胸膜腔。帮助固定好引流管设备,保持水封瓶液面不能超过引流管胸腔出口面60厘米。注意检查引流管是否出现扭曲、折叠以及堵塞情况,并定时帮助加压引流管,确保引流不堵塞,密切关注水封瓶中水柱变化,观察有无气泡冒出,详细相关数据资料。如果术后2d-3d密切观察患者引流液颜色发现颜色变浅,并且术后1d引流量低于50mL,采用X胸片检查发现患者肺膨胀无漏气、无膨胀情况,患者没有出现呼吸困难情况可以给予拔管护理[2]。

2.4 患者疼痛护理 多发肋骨骨折会使患者感到异常疼痛,所以患者不敢用力咳嗽以及深呼吸,尤其是存在慢性肺部疾病或体弱者,还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加重病情。因此,在这期间应给予患者胸带固定并给予止痛药物治疗,但是慎用可待因、杜冷丁以及吗啡等强效止痛药物,因为其可影响患者呼吸,抑制咳嗽反射情况。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可采用硬膜外麻醉持续帮助止痛,病人在咳嗽、排痰液过程中可帮助按压胸部,缓解胸部正压,降低患者痛苦。

2.5 患者康复锻炼护理 ①手术完成后6h可指导病人进行肺功能锻炼,比如吹气球、腹式呼吸以及有效深呼吸练习,3次/d,10min/次。②术后指导病人慢慢锻炼患侧上肢功能,进行手术当天可指导手部握拳练习,完成手术后1d指导肘部伸曲锻炼,术后2d指导梳头练习,术后3d指导上臂锻炼,术后4d可进行肩部锻炼,5-10min/次,3次/d。如此循序渐进,帮助患者早日康复。③鼓励病人早期下床进行适当活动、锻炼,帮助提高肺复张,确保能尽早拔出胸腔闭式引流管设备。

3 结 语

总之,肋骨钉内固定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患者恢复较快、创伤小等特点逐渐被应用在多发肋骨骨折疾病治疗。给予患者肋骨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并给予术后精心、有效、科学、个性护理,帮助确保患者呼吸道顺畅,根据情况给予及时止痛治疗、胸腔闭式引流管护理工作等其他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病情改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许灵娇,张玉琴,章雪林.胸腔镜下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1974-1975.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80例, 男45例, 女35例, 年龄17~63岁, 平均 (35.3±2.7) 岁, 均有高能量创伤病史, 符合《坎贝尔手术学》中长骨骨折分类 (OTA) 的诊断标准。致伤因素:高处坠落伤12例, 挤压伤16例, 交通意外伤42例, 其它10例。38例为肱骨骨折, 19例为股骨骨折, 23例为胫腓骨骨折。闭合型骨折19例, 开放性骨折6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法

依据患者创伤情况对麻醉方式行合理选择, 择期或急诊行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合并颅脑损伤和内脏损伤者, 骨折内固定术需在病情稳定后实施。骨干骨折行骨牵引或手法复位后再将钢板置入固定。采用加克氏针或小切口切开撬拨复位对C型关节内骨折行临床固定。以骨科牵引床牵引或用手法对骺端骨折复位后实施固定, 需采用C型臂透视机对复位效果进行确定, 对肢体短缩畸形、旋转和成角与体外测量的结果结合纠正。在骨折复位完成后, 先于近端或远端作长约2~3 cm的皮肤切口, 于深筋膜下用骨膜剥离子对软组织行骨膜外分离形成软组织隧道, 将钢板自骨表现置入, 钢板位置在透视下合适后分别给予1枚螺钉于远近端置入, 对骨折复位的情况再次用C型臂透视机观察, 见钢板及骨折位置良好后, 在依据骨折情况于远近端给予2~4枚螺钉置入, 对钢板放置位置和骨折复位情况再次行C型号臂透视机检查, 效果满意后对皮肤行缝合操作, 通常分别给予3枚螺钉于骨折两端拧入即可获得有效的固定。术后伤肢可不行外固定, 关节在3~5 d可行主动活动, 6~8 d可渐负重拄拐练习, 以加快康复进程。

1.3 效果评定

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 依据长骨骨折评价标准, 优:关节无畸形、无疼痛, 活动范围呈正常恢复, 肢体<1 cm缩短;良:关节无畸形、偶有疼痛, 活动范围受限少于50%, 肢体呈<2 cm的短缩;一般:关节成角畸形<10°, 常有疼痛发生, 关节活动范围受限>50%, 肢体呈<3 cm的短缩。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97.5%, 对照组优良率为80%, 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为 (6.5±0.5) 个月, 对照组为 (8.3±0.9) 个月, 观察组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依据AO原则, 在对经典的骨折治疗中, 在对骨骼行解剖重建的基础上, 行骨片间的加压固定, 为确保骨折稳定, 要求解剖复位并行坚强内固定, 早期患者及患肢可行无痛活动。在骨和软组织的保护力度方面, 因生物学的重要性, 而常被忽视, 骨折内固定手术中钢板螺钉固定直接粗暴的复位方法和广泛骨膜剥离具有较高发生率, 加之内固定器材的应用局限性, 常导致感染、伤口愈合不佳、骨延迟愈合的后果发生, 内固定钢板去除后, 有较高的再骨折率[2]。故临床对骨折坚强固定有了重新的审视, 经细致的术前计划, 采用合理的复位技术, 使骨折部位的血运最大限度的得以保护, 以有效固定为治疗目的, 以使骨折达到生理的合理固定, 即医学界的BO接骨术原则[3]。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MIPO桥接接骨板技术及微创外科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 以避免骨折端直接暴露, 获得适当稳定的固定, 对骨断端及其周围血供最大程度的实施保护, 提供的生物环境利于骨折愈合, 具有生物学接骨术的特点, 对骨愈合的生物学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不对骨折部位行切开操作, 对原始血肿给予保护, 其内含的骨基质可为骨痂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4]。

对胫腓骨各段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中, 与传统的接骨板固定技术比较, 经成微创钢板内固定可采用间接复位技术最大限度的使骨折端不必要的暴露减少, 进而保护了血供, 为骨愈合提供了条件。因对软组织的损伤少, 故降低了小腿皮肤感染、坏死和肿胀的发生率, 同时可对小腿软组织缺损行及时修补[5]。长骨粉碎性骨折也为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适应证, 可在断端复位满意后再置入钢板, 保护了断端血运, 为快速愈合提供了条件。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优良率为97.5%, 对照组优良率为80%, 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骨愈合时间为 (6.5±0.5) 个月, 对照组为 (8.3±0.9) 个月, 观察组显著早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 临床四肢骨折中采用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 可加快骨愈合, 提高临床效果,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波, 张世清, 王义生, 等.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胫骨近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055-1057.

[2]Perren SM.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 factures.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mal fixation:choosing a new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02, 84:1093-1110.

[3]李德厚, 雷廷文, 田松, 等.胫腓骨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原医刊, 2006, 33 (7) :35-36.

[4]Stoffel K, Dieter U, Stachowiak C, et al.Biomechamical testing of the LCP-how can stability in locking intermal fixators be controlled[J].Injury, 2003, 2:11-19.

上一篇:新闻语体下一篇:慈善公信力